询价制度

2024-08-08

询价制度(精选12篇)

询价制度 篇1

一、引言

在众多对IPO抑价的解释和假说中,中介机构(承销商和审计师)声誉假说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机构是连接发行人与投资者的“桥梁”,在IPO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声誉好的中介机构可以提高新股价格,降低抑价率。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新股定价实行严格的管制,新股发行价格由IPO公司的每股收益率和固定市盈率决定的,与公司基本面没有直接关系。这使得承销商在IPO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其声誉难以发挥应有的信号传递功能,而聘请高声誉的承销商并不能提高股票发行价格。为了募集到更多的资金,IPO公司往往具有操纵利润的动机,因此,一般不会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可见,在IPO定价管制阶段,IPO公司没有聘请高质量中介机构的动机,中介声誉机制在当时的资本市场并不明显。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并于2005年1月1日执行,这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开始由定价制转向询价制,开始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询价制下,承销商和会计师事务所在IPO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正是鉴于这一制度背景,本文选取了2006年6月19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行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中介声誉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期望得到积极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Chemmanure和Fulghieri(1994)认为,外部投资者往往通过承销商之前所承销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来对承销商的声誉进行判断,若承销商所承销的股票表现良好,那么该承销商的声誉将会得到提升,所以,声誉越高的承销商越能准确地定价,外部投资者对于这一估计也就越能认同。因此,承销商的声誉越高,IPO的抑价程度越低。Cater、Dark和Singh(1998)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根据何种声誉排名方式,承销商声誉都与IPO抑价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Dunbar(2000)认为,高声誉的承销商可以对新股进行更准确的估值与定价,而且也更容易和外部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可以降低IPO的抑价率,从而保证拟上市公司筹集到足额的资金。因此,IPO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声誉的承销商,这就意味着,承销商声誉与其市场份额呈正相关。

(二)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Titman和Trueman(1986)认为,审计师对于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挥着重要作用,聘请不同类型的审计师能够影响新股定价。发行公司通过选聘不同的审计师向投资者传递出公司价值的信号,高声誉的审计师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披露,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可以降低新股的抑价水平。Beatty(1989)选取1975年至1984年期间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聘请低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聘请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IPO抑价率更低,高声誉审计师能够提高新股发行定价的合理性,降低IPO首日抑价率。此外,Holland和Horon(1993)、Andre F.Gygax和Elaine(2008)分别基于英国和澳大利亚资本市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都证明,聘请高声誉审计师能够显著降低抑价水平,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高质量或者具有利好消息的IPO公司会通过聘请高声誉的中介机构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出企业利好的信号,进而降低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而投资者将高声誉的中介机构视为企业新股定价合理的标志之一,因为在投资者看来,高声誉的审计师更能够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而高声誉的承销商则更能够给出准确的定价,这样既降低了新股发行的风险,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总体而言,高声誉的中介机构(承销商和审计师)能够提高新股定价,进而能够降低首日抑价率。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并于2005年1月执行,这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开始由定价制转向询价制,开始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询价制度下,中介机构在IPO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首先,路演程序对发行公司的推介,使得发行公司、承销商以及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大大降低,承销商在询价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市场对于新股的需求状况,而合格的询价对象也可以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报出更为合理的发行价格;其次,高声誉审计师更能够验证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有助于机构投资者根据审计师声誉对新股区别定价。同时,二级市场上的外部投资者也会参考机构投资者在报价过程中所依据的相关信息来对股票价值进行判断和估计。因此,高声誉的承销商和审计师有助于提高股票发行价格,降低新股的首日抑价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承销商声誉能够显著降低新股上市首日的超额收益率,承销商声誉越高,新股的抑价率越低。

假设2: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审计师声誉能够显著降低新股上市首日的超额收益率,审计师声誉越高,新股的抑价率越低。

假设3:联合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

相比于单独考虑承销商声誉或审计师声誉对IPO抑价的影响,承销商和审计师联合声誉对降低新股抑价率具有更显著作用。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实施询价制度以来2006年6月19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计998个,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和数据缺失的样本30个,剩余968个。基本信息和上市首日的相关数据从国泰君安的CSMAR数据库中获得;2005至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排名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中获得,承销商的单项排名从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中获得,经笔者计算整理得到综合排名;缺失数据的补充来源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网站。

(三)模型设计及变量说明本文分别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MARAR=β0+β1RE1+β2LNSIZEi+β3DORi+β4TRi+β5PEi+β6LNTIMEi+β7ROEi+εi

模型2:MARAR=β0+β1RE2+β2LNSIZEi+β3DORi+β4TRi+β5PEi+β6LNTIMEi+β7ROEi+εi

模型3:MARAR=β0+β1RE+β2LNSIZEi+β3DORi+β4TRi+β5PEi+β6LNTIMEi+β7ROEi+εi

其中,MARAR表示考虑市场影响而调整后的IPO抑价率;RE1表示承销商声誉,本文以股票主承销金额或股票主承销家数的综合排名来得出承销商的股票承销业绩排名,当年的排名越高,意味着其在下一年享有的声誉越高,前十名承销商为高声誉承销商,用“1”表示,其他为“0”;RE2表示审计师声誉,本文以综合收入的排名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衡量标准,当年的排名越高,意味着其在下一年享有的声誉越高,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为高声誉审计师,用“1”表示,其他为“0”;RE表示联合声誉,承销商和审计师都为“1”时取“1”,否则取“0”。此外,本文选取了IPO发行规模(LNSIZE)、网上发行中签率(DOR)、首日换手率(TR)、发行市盈率(PE)、公司成立到上市的时间(LNSIZE)和上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1)IPO抑价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从表(1)分析,整个研究区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上升阶段(2006年至2007年)和下降阶段(2008年至2011年),2007年我国股市是个大牛市,整个股票市场在这一年异常繁荣,113家IPO公司的最高抑价率、最低抑价率和平均抑价率分别达到了562.51%、34.69%和191.35%,三项数据均远高于其他年份;从2008年开始,新股抑价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IPO抑价率的最高值、最低值和均值分别降至185.97%、-18.64%和21.30%。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询价制度实施以来新股抑价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2)不同承销商和审计师抑价率差异比较。不同中介机构抑价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高声誉承销商所承销新股的抑价率均值为61.77%,低于普通承销商承销新股抑价率的均值69.12%;选择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新股的抑价率均值为54.32%,低于选择普通会计师事务所的新股抑价率的均值75.50%;而同时选择高声誉承销商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新股的抑价率均值为50.35%,远远低于其他新股抑价率的均值70.52%。由此可以初步判断:高声誉的承销商和审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股的抑价率,而承销商和审计师两者的联合声誉在降低新股抑价率上的作用更为显著。当然,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3)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本文对模型中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见表(3)。发行市盈率(PE)最低值为3.09,而最高值却达到150.82,说明新股投资者对新股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差别较大,对于那些发行价格远远高于每股收益的优质股票,投资者购买的意愿比较强烈;网上发行中签率(DOR)最低值仅为0.01%,均值也只有1.05%,这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新股的需求非常旺盛,新股供需矛盾突出;上市首日换手率(TR)的均值为0.72,最高值则达到了2.69,这表明我国二级股票市场的投机氛围十分浓厚;上市前一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为28%,最高值达到了127%,表明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二)回归分析

整个A股数据的多元回归结果见表(4)。模型1中承销商声誉的系数为负,这意味着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与假设1相符,但其t值仅为-0.81,不能通过显著性t检验。这说明资本市场对承销商声誉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本文的假设1不能成立。模型2中审计师声誉的系数为负,这意味着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与假设1相符,且其t值为-2.58,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表明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即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有显著影响,审计师声誉越高,新股抑价越低。联合声誉对IPO抑价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单独考虑承销商声誉和审计师声誉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结论的情况下,本文设计了联合声誉RE。在模型3的检验结果中,联合声誉RE的t值为-2.37,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说明联合声誉与IPO抑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承销商声誉或审计师声誉的单一信号,联合声誉作为组合信号确实起到了信号加强的作用,较高的联合声誉能够显著降低抑价水平。进一步检验,(1)基于主板和中小板数据的多元回归。主板和中小板数据的多元回归结果见表(5)。模型1中RE1系数为负,这意味着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与假设1相符,但其t值仅为-0.82,通不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主板和中小板市场对承销商声誉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假设1在主板和中小板上不成立。模型2中RE2系数为负,这意味着审计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与假设2相符,且其t值为-2.44,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表明在主板和中小板市场上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在模型3的检验结果中,联合声誉RE的t值为-2.25,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说明联合声誉与IPO抑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于承销商声誉或审计师声誉的单一信号,联合声誉作为组合信号确实起到了信号加强的作用,在主板和中小板市场上较高的联合声誉能够显著降低新股的抑价水平。(2)基于创业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创业板数据的多元回归结果见表(6)。模型1和模型2中RE1和RE2系数均为负,这意味着在创业板上承销商声誉、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负相关,与假设1、2相符,但其t值分别为-0.98和-0.3,均通不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创业板市场对承销商声誉或审计师声誉这一单一信号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假设1和假设2在主板和中小板上不成立。在模型3的检验结果中,联合声誉RE的t值为—2.07,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说明联合声誉与IPO抑价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对于承销商声誉或审计师声誉的单一信号,联合声誉作为组合信号在创业板市场上起到了信号加强作用,在创业板上较高的联合声誉能够显著降低新股抑价水平。

五、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没有显著影响。无论总体上还是分别在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上都没有得到承销商声誉能够显著降低IPO抑价的结论,这说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承销商声誉机制尚未形成,其对IPO抑价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国外学者研究的结论不相符,而与国内学者对承销商声誉大多数研究的结论相符。本文认为,我国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没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高声誉的承销团,承销商声誉机制尚未形成,一般投资者对承销商声誉的关注程度不够,或者投资者认为承销商与发行人存在合谋的可能并因此忽略承销商声誉;二是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存在严重的供小于求的矛盾,承销商为了获取承销资格,保证新股发行成功,通常会采取稳妥的方式来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即降低发行价格,虽然这样会导致发行人所募集到的资金减少,但提高了新股发行成功的概率,有利于维护券商的良好形象,保证市场份额。(2)审计师声誉在总体上能够显著降低IPO抑价。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声誉在总体上、主板和中小板上能够显著降低IPO抑价。这一结论与国内学者基于询价制度实施以前的研究结论相反,但与王兵、辛清泉和杨德明(2009)的研究结论相符。自从我国实施询价制度以来,审计师声誉已经逐渐形成,成为投资者判断股票价值的一个重要信号,审计师声誉机制开始显现,同时也证明了我国推进股票定价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初显成效。(3)联合声誉能够显著降低IPO抑价。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总体还是在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上,相对于承销商声誉或审计师声誉的单一信号,联合声誉作为组合信号确实起到了信号加强的作用,较高的联合声誉能够显著降低抑价水平。随着询价制度这一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方式的推进,中介机构声誉效应开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而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股票定价市场化改革、拟上市公司选聘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选购新股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询价制度 篇2

一、总则

市场询价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竞争和择优原则,市场询价务必要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跟踪,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效益。

1、应按设计和有关标准要求采购工程所需材料设备(主要材料设备须经招标),并提供厂家品牌及产品合格证明,采购人对材料设备质量负责。

2、采购的材料或设备进场,应按要求进行检验或实验,并经工程部和监理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采购的材料设备总数量不应超出设计图纸计算数量,超出部分不予计量。

二、材料设备询价工作要求

1、材料采购应本着节约、就近、供应及时的原则,严格按材料计划中要求的规格、型号、质量等级、数量、生产厂家或品牌等要求进行。

2、市场询价坚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原则,询价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询价厂商不得少于三家。询价人员要进行选样、询价、议价等工作,全面掌握市场的行情,及时汇报,不得敷衍了事,隐瞒行情。

3、批量采购的材料或大型设备等,应向外地供货厂商发询价函,广泛征集本、外地市场价格信息。

4、对于常用的工程材料如装修主材、钢筋、水泥、商品砼等,应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动态,当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或有其它可能影响价格的因素发生时,应立即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公司领导,为下次采购提供参考。

三、材料设备询价工作程序

1、项目部应成立采购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不少于三人,主要成员由工程部、成本部、设计部等相关部门成员组成,负责材料设备市场询价工作。

2、施工单位根据工程需要作出《材料进场计划表》,提供质量标准、厂家品牌、材料样品、规格及市场价格单,报材料询价采购小组。

3、材料采购询价小组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材料进场计划表》中需甲方确认价格的主要材料进行审核,组织市场询价工作,询价厂商不得少于三家且分类分档次分品牌型号附比价详单,经市场询价、洽商确认当时当地市场实际价格,及时编制《材料市场询价单》。

4、《材料市场询价单》编制完成后,需由询价小组成员、项目经理、玖合公司财务总监、玖合公司总经理一并签字存档,并报开发公司备案。

5、开发公司根据玖合公司所备案之《材料市场询价单》,组织人员对询价单中材料、设备按样品、同规格型号、同厂家品牌等进行随机市场询价对比,除去市场浮动因素外,如随机抽查材料市场价格高于《材料市场询价单》中材料价格,则给予奖励,奖励额为不超过所询价材料差价的20%;如随机抽查材料市场价格低于《材料市场询价单》中材料价格,则给予处罚,处罚额为不超过所询价材料差价的20%。

6、《材料市场询价单》经项目部会议研究确认后,下发《材料价格清单》给施工单位认可后,由双方盖章确认一式四份,双方各保留两份。

7、材料询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所提供的样品或材料计划中要求的材料规格、型号、质量等级、生产厂家等要求进行市场询价,严格规避品牌型号不一致、质量等级标准不

一、厂家或供应商随意报价等行为。

8、需加工制作的特殊材料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加工周期,施工单位应提前做好材料需求计划。确定供货商后,应积极与供货商到施工现场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性交底。

四、合同及采购供货要求

1、施工单位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或采购)的材料、设备数量与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范、设计图纸、施工承包合同要求。

2、施工单位应提前30天根据经项目监理部批准的材料、设备使用计划,上报的材料、设备使用时间,必须留出合理生产周期和合理的市场询价选择供应商时间及供货周期。

3、施工单位与材料、设备供应商所签订的合同,在签订3日内需上报项目部及监理部备案。

4、施工单位不按规定程序,擅自进行采购的,我司不予认可。

5、材料设备到施工现场的时间,数量必须满足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材料进场时由项目部、监理部相关人员对到场材料按以下要求进行验收:

(1)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及实验报告等材料;

(2)合同中规定规格、型号、质量、数量、重量、包装要求等;

(3)对照封存的样品进行比较;

(4)对验收不合格的材料设备不得用于工程,并及时清出施工现场。

(5)对验收不合格的材料设备不得用于工程,比如地毯,安装后发现不符合合同要求,又不宜清出施工现场,拒绝支付后期尾款。

附件:

1、材料进场计划表

2、材料价格清单

庐山玖合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新股询价机制需完善 篇3

一方面,现行的询价机制中,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额投资者可以参与新股报价,而普通个人投资者无权参与。这就导致了与中国股市利益息息相关的中小投资者在发行定价环节的失声。

另一方面,目前采用的“高价中标,低价认购”的制度产生了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报高价无需高价买。更大的弊病在于,机构投资者不仅可以参与新股发行定价过程,还可获得部分股票的配售权。

而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配售权在主承销商,即在网下发行的新股,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进行配售。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由于新股发行量较少,自主配售权是监管部门对承销商的激励,并伴有相应的制度配套,但在我国却引发了询价过程中机构投资者利用高报价与承销商换取“人情票”、“关系票”,期待与承销商的后续合作。

新股询价机制在完善中应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询价机制需要更多投资者参与。发行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依赖机构投资者的询价结果,我国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比重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机构投资者存在过度投机行为下,发行价格的确定需要中小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同时放开发行价格申购区间。可考虑将现行的网上申购和网下申购的机构与中小投资人的申购比例从3:7反调为7:3,扩大中小投资人的申购比例。在公布发行公司基本情况前提下,开通网上路演形式向中小投资者进行网上询价,改变中小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定价结果的不公平情况。

第二,按申购报价购买,差额归投资者保护基金。将现行的网下询价荷兰式竞价改为美国式竞价。美国式竞价是指中标价格为投标方各自报出价格,高报价必须高价认购,低报价则低价认购,中标者认购价各不相同。参与网下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额投资者按申购价格购买所认购股份,报高价者需用高价买,杜绝“顺风车”现象,斩断投资者竞相报高价的恶性循环,平抑新股价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同次发行的同种类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价额”,所以如果按申购报价购买就会违背同股同价的原则。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申购报价与发行价的差额捐赠给投资者保护基金,既可以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又不违背法律规定。

询价制度 篇4

IPO价格行为,即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价格变化情况。目前国内外关于IPO价格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IPO抑价问题,即新股发行价格明显低于上市首日的股票收盘价的现象。二是,IPO长期表现失常指的是新股上市以后的长期表现弱于市场。这两个现象的存在,使得IPO价格行为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自1969年Reilly和Hatfield发现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存在定价偏低这一现象以后,“新股定价过低”便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大量学者以不同资本市场为样本进行研究,建立诸多的实证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假说。在国内,自王晋斌(1997)首次对我国新股抑价现象进行研究以来,大量学者对IPO价格展开了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较短,相关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尚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多是检验国外成熟市场的研究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运用。近年来,大量学者也逐渐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图解释我国资本市场新股抑价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IPO抑价的财务影响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经营能力指标、成长性指标和规模性指标等。公司财务信息不仅体现了企业实力,而且投资者也是据此判断其抵御风险能力强弱。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长期以来都是投资者判断企业能否具有投资价值的依据之一,且真实的财务资料是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准确估值的基础。一般上,发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收入增长率等反映了该公司自身的状况和成长性。发行公司的资本结构反映了它的经营及财务风险等因素,一个公司有着越高的资产负债率,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就可能越大,投资者就会要求较高的发行抑价作为对自身所承担风险的补偿。净资产收益率则是投资者对拟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预测的依据之一,投资者的该种预测往往对公司过往的盈利水平较为偏爱。由于过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所包含的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根据不对信息称理论,投资者作为补偿会要求较高的新股抑价。而高成长性公司其不确定性程度往往也较高,投资者相对于高成长性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较高,所以新股抑价程度就越高。公司的经营营运能力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反映,它表明了公司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和运用资金方面的能力。公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公司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这也反应了其具有经营能力很强的管理者,因此公司的价值也越高。公司的成长性,也称为发展能力,是指公司通过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的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力。一个公司越具有发展潜能,其内在的价值也就越高。而公司越具有较大的规模,其竞争力通常就较强,公司运作也更加规范。实际上,在中国的市场上,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其规模水平的影响也是颇为显著的,股东和管理层也偏好夸大企业的规模,规模较大的公司往往其实力也较强,而在资本市场中,较大规模的大盘股常常也是绩优股的一个反映。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1:代表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利等与IPO抑价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2:代表拟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与IPO抑价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3:代表公司经营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与IPO抑价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4:代表拟上市公司规模的净利润、每股净资产等与IPO抑价呈正相关

假设1.5:代表公司发展能力的利润增长率等与IPO抑价呈正相关

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首日换手率和中签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拟上市公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市盈率指标是评价一个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发行市盈率越高表明该公司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投资者也会因为高市盈率所代表的高风险而要求更高的抑价作为补偿。中签率则是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指标,根据“羊群效应”假说,大部分投资者并不仅是依据自己对公司资产的判断而是依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如果市场上该效应明显,那么就表明有更多的投资者愿意认购该新股,从而必定会降低新股的中签率,故而增大了申购的风险,投资者就会有着更高的抑价补偿要求。在新股发行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新股的中签率越低,表明资本市场中申购该IPO股票的资金越多,投资者互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越低。所以,中签率越高,新股抑价率越低。换手率可以衡量企业股票的流动性,新股的首日换手率越高,意味着其首日的交易越频繁,非理性行为存在的可能性越大,二级市场上存在着过度投机,因此IPO抑价率就越高。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1:IPO抑价率与发行市盈率呈正相关关系;IPO抑价率与中签率呈负相关关系;IPO抑价率与首日换手率呈正相关关系;发行首日市场收益率与发行抑价呈正相关

发行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其本身的规模也较大,从而信息披露程度可能颇为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较低,且发行规模越大,个别投资者对股价进行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小。Michaely和Shaw(1994)指出,有着较大发行规模的新股,其抑价程度小于有着较小发行规模的新股。发行公司募集的资金量越大,其新股的抑价水平就越小。所以,新股所募集资金量的大小与其抑价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本文中选取未扣除发行费用的募集资金总额代表募集资金指标。

假设2.2:新股发行规模与新股抑价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为了保证国家在一些上市公司中的控股地位,特别是对有关国家生计命脉的行业和企业的控制,国家股要保持着较大的比例。这些被控制的上市公司可能是大型企业,也可能是一些垄断性行业,像基础设施企业等。若是国有大型企业,投资者一般不会看好其效益;若是垄断性行业,其发行价格是刚性的,企业的效益及其增长性也不会被投资者所看好。因此,国家股和法人股持股的数量与发行抑价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3: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数量与发行抑价呈负相关关系

发行前30天的市场指数及其标准差反映了新股发行前市场的波动情况。其中,发行前30日的市场指数表明了该新股发行前市场的景气度,其标准差反映了上市前的市场风险状况。当发行前市场较为景气时,股票交易和投机都比较活跃,IPO抑价率也就会比较高,相反,当IPO市场不景气时,交易较为低迷,投资者对新股的炒作程度就会大为降低,IPO抑价率就会下降。而当二级市场上的风险增大时,投资者将会撤出二级市场上的部分资金,进而增加一级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而新股在申购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承销商或发行商就可以将新股发行价格确定的较为高些,这样也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相反,如果二级市场波动较小,股票的交易风险也就较小,在这种情形下投资者会将其资金投入到二级市场上以持股待涨,一级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就会减,从而新股的申购资金相对不足,这时承销商或发行公司就会考虑降低新股的发行定价,以便发行能够顺利的完成。因此,发行前市场景气度和发行前市场风险与IPO抑价程度正相关。

假设2.4:发行前市场景气度和发行前市场风险与IPO抑价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实践中,行业类型的不同其风险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投资者会依据宏观经济态势和经济政策动向对不同的行业做出不同的预期。一般来说,传统行业目前的发展周期往往相对较为成熟,且其业绩也较为稳定,但是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已较为缓慢;但新兴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于传统行业来说会较大,投资者对新兴行业的发行公司的发展预期要远远超过传统行业,投资者对其业绩的预期也会不断增高,新股的吸引力会更大,相应的,IPO抑价水平也会增大。当发行公司为工业或者公共事业等传统行业时上市首日收益率一般较低,当发行公司为商业、房地产等新兴行业上市首日收益率较高。本文选取当新股所属行业为工业和公共事业等传统行业时,取值为1;当新股属于其他行业时,取值为0。

假设2.5:所属行业变量与新股抑价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承销商声誉是发行公司给市场传递的一个信号,表明IPO股票的信息;同时,高声誉的承销商分销能力较为强大,这有助于发行人发行价格的提高;同时,承销商要维持自身的良好声誉,就需要为发行公司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有力的监督。Berglund(1994)认为,承销商的第一任务就是降低拟上市公司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Booth和Smith(1996)等指出,承销商的声誉越高,其承销新股的抑价水平越低。本文中,当新股的主承销商为前十五大券商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发行费用是指上市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而大部分的上市费用都是由承销商收取的。承销商获得的承销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推高发行价格的动力。因此,发行费用越高,IPO抑价程度就越低。

假设2.6:主承销商的声誉与新股抑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每股发行费用与IPO抑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新股的发行价格对二级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形成影响。新股的发行定价越高,愿意投资或者说能够有充足资金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就会越少。因此,新股的发行价格越高,其抑价水平就会越低。

假设2.7:新股发行价格与新股抑价水平呈负向关系

中国的上市板主要有主板、中小板和2009年推出的创业板。不同的上市板对上市公司资质的要求不同,同时其风险和收益程度也不相同。这些不同可能会造成IPO抑价程度的不同。

假设2.8:上市板的不同会造成IPO抑价程度的不同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选取实施询价制之后至期间2013年10月期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发行并上市的非金融类公司。其中,剔除数据相关财务数据缺失和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为负的样本,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为628个。选择这样一个样本区间的原因是:询价制实施以前,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属于审批制核准制,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行政干预程度高。而股票市场的最终发展方向是,通过自身调节来寻求平衡,达到市场化水平,因此将此阶段予以排除。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专业数据库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据库,和证券交易所公开的数据资料。本章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设计模型时,考虑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等问题,首先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一方面避免了多重共线性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降维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Excel表格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Excel在数据收集整理阶段的优势较为明显,而SPSS主要是用于统计回归。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IPO抑价率(AR)是指新股上市首日价格相对于其发行价格的抑价程度,经市场调整的抑价率(RR)是考虑了新股自发行到上市的时间间隔的抑价率,它剔除了市场收益的情况。

其中,P1是新股发行首日的收盘价,P0是新股的发行价;I1是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I0是新股上市首日市场开盘价。本文选择剔除了市场收益情况的经市场调整的抑价率作为因变量。

(2)自变量。内部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本文共选取了代表公司内在价值的25个内部财务指标。一方面指标过多,另一方面指标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下文将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期间的财务指标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较少的几个因子变量。外部影响因素指标,如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根据研究假设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表示25个内部影响指标,表示13个外部影响因素。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有效观测值共有628个,经市场调整的首日回报率最小值为1.2%,最大值为752.1%,平均值为78.7%,中位数为52.6%,说明中国A股市场存在着明显的IPO抑价现象。

(二)因子分析

对于本文选取的25个代表公司内在价值的内部财务指标,一方面指标过多,另一方面,指标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根据研究设计,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期间的财务指标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较少的几个因子变量。

(1)KMO和Bartlett的检验。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的KMO值分别为0.68,0.765和0.742,均表明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Sig值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表5给出了每个变量共同度的结果。第一列为每个变量可以被所有因素所能解释的方差,各阶段提出列表示变量的共同度。通过该表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的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大部分都非常高,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出,即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表6中,根据特征值大于1以及累积贡献率,本文选取7个因子,第一阶段的累积贡献率为83.075%,即这7个因子提取了原25个财务指标83.075%的信息。第二阶段的累积贡献率为84.39%,表明这7个因子提取了原25个财务指标84.39%的信息。第三阶段的7个因子提取了原25个财务指标的78.852%的信息。为了合理地对各因子进行解释,使其尽可能的区别开来,进行了最大方差因子旋转,结果如表7。经过对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25个内部财务指标分别被综合成为7个因子:F1、F2…F7。三个阶段的主成分因子包含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性、规模因素等各个因素,可以很好的代表拟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三)逐步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分别将25个影响IPO价格的财务指标总结为7个因子,加上15个反应外部影响因素变量,总共得出23个自变量。

(1)变量的进出选择。第三阶段的逐步回归得到了12个自变量,分别是:首日换手率,新股开盘价,每股发行费用,发行规模对数,主板上市,F5,F3,F1,F4,发行市盈率,F6和创业板上市。如表8所示。

(2)回归模型的建立。表9可知,第三阶段的回归模型的调整R2等于0.49。Durbin-Watson的值是1.698,比较接近于2,所以随机误差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可以认为不存在序列相关的问题。回归模型的F值为30.498,显著性水平为0.000。显然,其显著性水平是小于0.001的,即在0.00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由上表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容差都是大于0.1的,VIF皆小于10,即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得出第三阶段的回归方程:

(3)回归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进入回归模型的主要有代表每股净资产的F5,代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的F3,代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净利润等的F1,代表利润总额增长率的F1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的F6。并且F5、F3、F4、F6与抑价率负相关,只有F1与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二是首日换手率(Turnover)皆与IPO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2.1是一致的。这表明上市首日交易频繁,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严重。新股发行价(P0)在三个模型中与抑价率都是显著正相关的,这表明新股发行价越高,新股越受投资者追捧,新股抑价水平就越高。每股发行费用(Fee)与新股抑价水平是显著负相关的,这与假设2.6是一致的。发行规模对数(ln Size)与抑价率显著负相关,表明拟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量越大,其新股的抑价水平就越小,这也验证了假设2.2。三是市场景气度(Mr)和发行前市场风险(Mb)未能进入模型,这表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市场景气与否和发行前市场风险对其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主承销商声誉(Prestige)和归属的行业(Ind)并没有进入模型,这表示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时,主要看的是主承销商所收取的费用,而不仅仅只看其在国内的承销额排名;且行业变量对投资者的影响也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自2005年正式施行询价制到2008年9月IPO暂停发行2009年6月重新启动以来,我国新股定价方式和发行方式不断调整,我国新股发行的抑价水平有所下降,但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IPO的抑价程度明显仍然偏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司内在价值和外部市场因素两方面,将自实施核准制以来A股市场根据新股发行监管制度和定价方式分成三个阶段,建立了影响我IPO抑价的指标体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二级市场并非有效市场,IPO抑价不仅由于一级市场发行人和承销商对IPO发行价格定价过低,还与二级市场投资者投机因素有关。

(二)建议

(1)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审批制并逐步过渡到注册制。核准制2001年正式实施以来,我国的新股发行监管制度正逐步的向着市场化方向上迈进,新股的发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核准制下,通过实质性审查一定程度上可以筛选部分企业,但仍存在着许多的固有矛盾,核准制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在核准制下,新股的供给依然很大程度的受到监管机构的控制。因此,当前阶段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新股供求失衡的现状,而供需失衡又是IPO抑价的最主要的原因。此外,核准制的实施对于各参与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监管机构的实质性审核使投资者对监管的依赖心理加大且其在投资决策独立性和风险判断的能力上也会弱化,而且也可能间接的助长投资者的炒作的风气。而拟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基本无风险又使得承销商对公司的价值、经营发展能力的调查流于形式,不利于承销商业务能力的提高。而由于在注册制下坚持“买者、卖者自行小心”的原则,这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使得市场中的各参与主体尽职尽责。因此,各参与方的勤勉、尽职尽责更有利于更为成熟、有效市场的培育,从而使得新股的定价更为有效。所以,注册制是新股发行监管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完善以询价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的化定价机。2005年正式实施的询价制意味着我国从在新股市场化定价方面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从询价制实施后的效果来看,虽然在进行询价的起始阶段,我国新股的抑价水平不下反上,但这正是制度间交替的体现,在后期进一步的改革后,我国新股抑价水平是呈下降的趋势的,新股的定价效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就目前情形看, 我国在实施询价制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可能在询价过程中进行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经常发生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使得很多措施规定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较高的抑价水平使得在询价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发生变化,询价区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股几乎都是以询价区间的上限发行。虽然证监会出台了多项法规对此进行限制,但从实施后效果来看却不甚理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以询价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化定的价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江洪波:《基于非有效市场的A股IPO价格行为分析》,《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询价制度 篇5

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约束,完善股票发行价格形成机制,现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本通知所称询价对象是指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机构投资者。

二、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公告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时,每股收益应按发行前一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提供盈利预测的发行人还应补充披露基于盈利预测的发行市盈率。每股收益按发行当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预测数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发行人还可同时披露市净率等反映发行人所在行业特点的发行价格指标。

三、发行申请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发行人应公告招股意向书,开始进行推介和询价。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前述招股意向书除不含发行价格、筹资金额以外,其内容与格式应与招股说明书一致,并与招股说明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对招股意向书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保荐机构应在初步询价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按本通知的规定制作。

四、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不少于20家询价对象进行初步询价,并根据询价对象的报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及相应的市盈率区间。

询价对象应在综合研究发行人内在投资价值和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独立报价,并将报价依据和报价结果同时提交给保荐机构。初步询价和报价均应以书面形式进行。

公开发行股数在4亿股(含4亿股)以上的,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应不少于50家。

五、发行价格区间确定后,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在发行价格区间内向询价对象进行累计投标询价,并应根据累计投标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所有询价对象均可参与累计投标询价。

发行价格区间、发行价格及相应的发行市盈率确定后,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将其分别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公告;发行价格确定依据应同时备案及公告。

六、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参与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50%.

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发

询价制度 篇6

尽管华宝兴业基金在这则提示中措辞委婉,但毫无疑问表达了一个十分确定的信号,面对IPO持续、高价的发行,华宝兴业基金选择了用脚投票,不再参与IPO询价。华宝兴业基金也由此成为了首家拒绝IPO询价的基金管理公司。

本月初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分别就公募基金在新股询价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曾表示,基金公司对于80倍、90倍和15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高市盈率带来的恶果是不堪设想的,投资人蒙受重大损失,基金规模缩水,一、二级市场严重倒挂。这反映出新股发行市场机制失灵:新股估值定价系统不理性、各定价参与主体不尽责、投资者自律失效。

统计显示,截至12月28日,2011年沪深两市已发行上市新股达278只,首日破发的新股为74只,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而上市之后三个月内破发的比例更高。这无疑是高价发行带来的的严重后果。

笔者在两周前曾撰写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致69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公开信》,提出基金管理公司有责任也有能力改变IPO高价发行的局面,而这需要基金行业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摒弃短期利益,拿出勇气与智慧共同捍卫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有网友将笔者对基金公司的呼吁比作“与虎谋皮”,慨叹笔者的天真。但我确实从内心深处对基金行业充满期待。而在市场屡创新低之时,华宝兴业基金第一个站出来抵制IPO的高价发行,如同漫漫长夜中的一声惊雷,令市场感到震撼。笔者愿意为华宝兴业基金的勇气和胆识叫好。可以预见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到抵制IPO的高价发行中来。正如笔者在“公开信”中所说,“如果任由新股高价发行,二级市场买单,A股市场不再具备投资价值,这将导致主要投资于A股市场的基金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仅是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是对基金行业的自救。”

浅谈项目投标阶段的材料询价 篇7

材料询价, 是项目开展前期的必要程序, 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工作, 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材料的价格随着市场波动, 各地的市场环境不同, 材料价格也存在差异, 因此材料询价人员应本着全面、可持续、动态变化的原则, 着重从以下三点来开展询价。

1. 广泛询查材料价格。

材料询价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一是通过相关网站来获得价格信息, 如广材网、中国产业信息网等。二是市场询价, 货比多家。各个省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场, 通过电话或者现场调研, 都可以获得近期的材料价格。三是材料厂家资源的积累。通过以往的询价, 可以选择一些配合较好、报价合理并有一定生产和供货能力的合格及优秀厂家, 储备到询价厂家资源库中, 为以后的询价及采购所使用。

2. 将收集到的材料价格综合处理, 形成材料价格动态数据库。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 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 材料询价更应有自己的一套数据库, 以便能够全面、可持续、动态地掌握材料价格。一套完善的材料价格动态数据库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 一套完善的材料分类体系, 能够涵盖装饰行业所需的全部材料大类, 以及材料大类项下根据材质、规格等划分的各个子目。

(2) 包含历史工程材料报价、企业真实的采购价格、厂商市场报价、各类市场公开的价格信息等。

(3) 通过系统的综合、对比、分析、整理, 从各渠道获取的月度、季度或年度动态价格信息。

3. 分析主要材料价格走势, 建立主要材料价格走势图。

每项工程主要材料通常占据比例较大, 主要材料的投标报价价格会对工程最后结算时的利润空间有很大影响, 而工程从投标阶段到中标后正式采购, 时间会有一定间隔, 所以投标阶段询价价格并不能做为投标报价的主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掌握主要材料的价格走势, 来预测价格, 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从时间、厂商、地域等多个维度对以往的主要材料价格分类整理, 绘制成价格走势图。

二、投标询价中遇到的问题

投标阶段的询价工作, 通常时间比较紧, 对效率和准确性要求比较高, 并不是跟厂商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在投标询价过程中, 通常会有以下几点问题。

1. 询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对材料价格和施工工艺以及生产工艺了解不多, 从而对厂商报价的准确程度无法甄别。

2. 招标方提供的招标资料不完善。多项目在投标阶段基于各种原因, 招标方没有提供完整的物料表、材料样品、具体参数以及相关图纸, 比如一些需要委托厂家加工的材料, 图纸缺少详图、大样图或节点图的情况, 都会影响投标报价的准确性。

3. 厂家配合缺少积极性。

由于投标结果的未知性, 一些厂家对投标阶段的询价没有足够的重视,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报价时常常持敷衍的态度。

4. 部分价格变动不大的材料重复询报价。

三、应对策略

1. 针对询价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的问题, 个人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改善。

一是, 人员组成。询价工作对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对各类材料的基本知识以及施工工艺都有所了解, 所以需要一个综合能力高的人, 比如部门负责人来指导。二是, 提升整体专业水平。通过各类材料厂家的实地考察、厂家培训以及项目现场学习等渠道来提升全员的专业能力。

2. 对于招标资料不完善的情况, 可向招标方提交问题, 由招标方来答疑或补充完整, 如图纸仍补充不全的, 可组织厂家技术人员、深化设计人员、施工组人员共同讨论决定。

3. 如何解决厂商配合度不高的问题?

首先, 选择正在合作或合作过的厂家, 因为他们对于原有和当前的客户, 通常会有比较好的合作态度。其次, 扩充厂商资源, 多添加一些配合度高、有一定供货能力的厂家, 定期更新厂商资源。

4. 对于部分价格变动不大的材料, 无需重复询价。

在建立好材料价格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 对其中一些价格变动不大的材料, 无需每次项目投标时重复询价, 可按季度或半年度定期询价。

四、结束语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国内互联网+装饰装修行业的兴起, 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适应需求, 更好地做好材料询价工作, 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舒涵.材料价格变化对某工程造价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 2016 (01)

询价制度 篇8

关键词:询价制度改革,IPO,定价效率

近年来我国新股发行制度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变迁, 以及其对新股定价效率的影响。我国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自从1999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各种监管政策和规范制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随着2009年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改革, 对新股定价制度的研究又活跃起来。之后在2012年的时候也进行过一次变革, 但由于距离此次改革时间较短, 数据不具有说服力, 本文通过对2009年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改革前后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IPO定价制度制度与定价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Benveniste和Spindt (1989) 研究认为, 在累计投标询价是一种信息收集机制, 在IPO发行过程中, 机构投资者比承销商有信息优势, 询价机制就是指承销商从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取和收集信息, 了解市场需求, 从而确定IPO价格。Ritter和Rydqvist (1994) 研究表明, 询价制度在改善IPO抑价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作用。采用累计投标询价制的国家的的抑价率明显低于采用固定价格发行制度的国家。根据避免诉讼理论, IPO定价越低, 越能避免被投资者提起诉讼。Lowry and Shu (2002) 研究发现, 在考虑诉讼风险和IPO抑价程度的相互影响的作用下, IPO抑价程度随着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而诉讼风险却随着IPO抑价程度的增加而减少。Dongwei Su (2004) 研究了1994年至1999年的A股IPO价格。研究发现, IPO的首日收益率与外部因素不确定性显著相关。Derrin (2005) 的实证研究主要考虑了投资者情绪的因素, 揭示了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IPO二级市场上的抑价成都的跟非理性交易者情绪和理性投资者获取的定价信息显著相关。

(二) 国内文献

陈工孟等 (2000) 研究了1992年至1996年国内深沪市场的全部A股IPO, 发现这部分A股IPO的抑价率高达335%, 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公司规模越小, 发行日与上市日时间间隔越长, 抑价率越高。王军波、邓述慧 (2000) 研究了1994年至1999年的IPO首日收益率与发行价格、中签率、发行与上市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上市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认为市盈率是导致IPO抑价的主要原因。杜俊涛 (2004) 和Ting (2006) 的研究都认为Rock的“赢着诅咒”理论是形成中国IPO市场上高抑价的重要原因之一。曹凤歧、董秀良 (2006) 研究表明, 我国股票IPO发行价格较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公司内在价值, 造成IPO抑价程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二级市场价格虚高, 市场化定价试行阶段之所以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原因不在于定价制度本身, 可能是与市场化选择的时机有关。田高良、王晓亮 (2007) 研究认为是询价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PO效率, 同时在询价制度阶段公司自身财务状况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李勇、陆文军 (2009) 对实施询价制度前后的IPO样本公司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实施询价制度后对IPO抑价率的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贺炎林、吕随启和郭敏 (2011) 研究表明, 中国IPO询价制效率并不完全有效, 价格区间确定时已知的公共信息对价格调整产生显著影响, , 发行价确定时已知的公共信息对初始收益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在对IPO定价效率主要研究询价制服改革是否真的有效, 即改革之后的IPO定价效率是确实得到提高;如果改革有效, 那么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以2009年的询价制度改革为契机, 比较分析新旧询价制度下IPO定价效率, 探究新的询价制度改革是否真能提高IPO定价效率。因此, 本文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用发行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的相符程度, 相符程度越高则改革越有效;二是发行价格与IPO上市的首日收益率的偏离程度, 若新询价制下此偏离程度越小, 则改革越有效。从这两个方面对新旧询价制下的IPO定价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再对影响新旧询价制度的各种因素做回归分析, 找出显著因素, 由此得出对IPO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新询价制阶段的IPO定价效率高于旧询价制阶段

假设2:公司自身财务指标与IR显著相关

假设3:首日换手率与IR显著正相关

假设4:中签率与IR显著负相关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数据选取以2009年实施新询价制度改革为零时点, 选取从2006年6月19日至2010年6月30

日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IPO作为研究样本, 对询价制度改革效率进行回归分析。所使用的与IPO有关的数据均来自于ESSET数据库和东方财富网。在剔除个别数据不全的样本后, 本文总共获得样本数据总量476个。在选定时间段中,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深交所没有A股IPO上市, 因为这段时间受经济危机和新询价制改革的影响, 暂停IPO上市, 2009年之后, IPO数量有所增加, 主要是因为在这暂停的大半年时间里, 有大多数公司累计到达了上市要求, 导致2010年上市公司增加。

(三) 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发行价格 (Y) 为被解释变量, 而结实变量则为可以反应公司内在价值的财务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利、每股净资产。这些指标具有代表性, 是投资者最常关注的指标, 这些财务指标之间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更能全面的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变量有: (1) 首日收益率 (IR) 。IPO的抑价率, 主要体现在上市首日收益率 (IR) 中:首日超额收益率= (股票上市的首日收盘价-股票的发行价格) /股票的发行价格, 即IR= (Pt-P0) /P0。 (2) 首日换手率 (TURNOVER) 。首日换手率指在在股票上市的第一天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 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之一。 (3) 网上发行中签率 (UPLOT) 。中签率既可以反应股票在交易日的市场需求的热度, 也能看出是否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者。 (4) 发行市盈率 (PE) 。市盈率是指股票发行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财务指标标。 (5) 公司财务指标。分别是反映公司综合盈利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 (ROE) 、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 (IT) 、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 (AR) 以及反映公司增长潜力的留存收益率 (RR) 这几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指标。 (6) 网下配售比例 (DOWNLOT) 。网下配售比例越高, 则锁定比例越高, 二级市场上的新股供给越少。在市场需求相同的情况下, 上市价格自然更高, 也就越容易导致抑价程度增高。 (7) 发行规模 (SIZE) 。发行规模是发行数量与发行价格的乘积。发行规模越小, 新股就越容易遭到哄抬和爆炒, 投机气氛更浓, 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发行规模应该与抑价率负相关。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回归分析

(1) IPO发行价格与公司内在因素的相符程度, 如表 (1) 、表 (2) 、表 (3) 。表 (2) 中显示所有检验的R2都在0.6左右, 调整后的R2也在0.6左右, 所以此回归方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很好, 可以用来检验原假设。同时回归结果中有3个指标是显著的。新制度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很高, 可以用以检验该假设, 新制度发行价格可以解释5个财务指标, 如表 (4) 所示。对比旧询价制与新询价制的回归结果可知:在旧询价制下, 对发行价格影响显著的财务指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利, 其余大部分财务指标都在回归过程中被软件自动剔除, 说明其解释力微弱。而在新询价制下, 对发行价格解释显著的财务指标有每股净利、净资产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显著的财务指标之前的要多, 而且更具代表性。说明在询价制度改革之后, 发行价已经能够体现大部分公司内部价值的信息, 且模型的拟合优度高达0.620。结果说明新询价制下IPO的发行价格与其公司的内在价值相符程度更高, 即IPO定价效率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 假设1成立。

(二) M-W差异检验

M-W检验显示改革前后IR在1%的显著性有显著差异, 结合表 (5) 可以知道, 不论是均值还平均秩, 新询价制下的IR都要比旧询价制下低, 即抑价率显著改善, 假设2成立。

(三) 共线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 (6) 所示。发现各因素的方差膨胀因子 (VIF) 都没有超过5 (一般认为V正超过10才存在高度多重共线性问题) , 可以认为该两组回归方程中不存在高度多重共线性问题。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公司自身的财务指标中除了留存收益, 其他基本上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假设2不成立。其他财务指标的回归结果都不显著, 说明大部分投资者其实在做IPO投资的时候并没有深入分析过公司的财务状况, 投机性较强, 多数是跟风。 (2) 发行规模的影响也不显著。说明公司基本信息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讲并不重要, 投资决策并非根据实际看到的公司信息评估做出。 (3) 发行市盈率在新旧制度阶段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说明发行市盈率是投资者评估初首日收益率的重要指标。但是新旧制度下的回归中系数又存在显著区别:旧询价制负相关, 新询价制下正相关。 (4) 首日换手率对IR的影响在新旧制度阶段都是正的显著相关, 假设3成立。股市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非理性投资现象, 羊群效应严重。 (5) 中签率对IR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旧制度下网下配比例对IR系数显著为负;新制度下是网上申购比例对IR系数显著为负, 假设4成立。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配套制度的不断深化,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PO定价效率, IPO发行定价逐渐趋于合理。同时也发现改革之后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如新制度下IPO定价机制仍然不能很完整地反应公司内在信息等。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本身。2012年新一轮IPO发行制度改革举措完善了新股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 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并且确立了以市场化作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向。建立面向公众的询价机制, 务必使得整个询价过程公开透明。这是保证投资者利益和防止利益相关者串通的首要步骤, 减低行政干预, 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询价制将散户和中小投资者纳入询价对象较之以往来说是个很大进步, 但是由于参与询价的个人投资者数目太少, 并不能与机构投资者抗衡, 并且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经验, 很可能会盲目跟从机构投资者的报价, 那么市场上的爆炒新股现象就难以控制。只有机构投资者和少数个人投资者参与询价, 这样做并不能反映全体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格。在未来的IPO定价制度改革中可以采取网上全面询价的方式, 让机构投资和和个人投资者都根据自己的意愿报价, 这样会极大减少歪曲价格、羊群效应和串谋的可能性。 (2) 大力解决炒新问题,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应该彻底找准炒新主体。新股上市首日定价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操纵行为, 炒新的背后主使未必就是散户投资者, 其中的主要利益主体还包括发行人、承销商、大额的机构投资者等。因此, 有关方面必须对这类有能力爆炸新股的群里进行深入解剖, 弄清新股“三高”现象的始作俑者, 并实施配套的严惩机制。应该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严格抑制炒新措施。2012年上交所发布《关于加强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监管的通知》, 深交所也发布《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 应该说深交所的规定比上交所更严格, 对限制炒新效果更明显。然而深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的通知》, 放松了原来限制首日炒新的政策, 给了新股爆炒以可乘之机。为此, 需要通过进一步限制新股上市换手率等举措, 抑制新股炒作。应坚决贯彻落实既有规定。深交所发布《新股上市初期异常交易监控指引》, 规定重点监控新股上市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的异常交易行为, 包括在涨停申报、封涨停等过程中的异常交易行为, 并明确了量化标准。但之后的一些新股的等连续疯涨股票并没有发出积极的监管声音, 这令人疑惑。另外, 沪深交易所即使对一些炒新行为进行处置, 也仅限于向相关营业部发出《警示函》或者暂停相关账户交易, 这对炒作主体构不成任何实质性惩罚。因此, 应该制定严格的炒新惩罚条例, 大力打击打新炒新者。 (3) 进一步规范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对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有巨大的引导作用, 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通常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和目的。为了稳定和促进我国股市的发展,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规范和指导, 鼓励规模不同以及风险偏好不同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到IPO询价机制当中。这样就有利于综合考察发行公司的内在价值, 进一步提高询价质量, 提高IPO定价效率。此外, 监管部门应该对在询价过程中报价不合理、甚至与上市公司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串谋的机构投资者制定相应的处罚机制, 进一步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邓召明:《我国股票发行定价效率实证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2]姚远:《我国创业板市场IPO定价效率实证研究—基于IPO抑价视角》, 《金融观察》2011年第8期。

[3]李勇、陆文军:《实施询价制度后我国A股IPO抑价的实证研究》, 《经济师》2009年第12期。

询价制度 篇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对IPO定价效率所造成的影响。众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是影响IPO定价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 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一直在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各类监管和规范制度层出不穷, 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内生性。随着2009年6月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改革的又一次推行, IPO市场又活跃了起来。关于推行新的询价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否适应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与制度背景、是否能真正提高IPO定价效率, 目前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本文意在通过对我国近年来新股发行定价制度演变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市场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找到发行定价制度变迁与IPO定价效率之间的联系, 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寻找决定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的制度因素以及揭示询价制的市场约束条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撑。

一、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般来看, Benveniste和Spindt (1989) 被认为是较早专门针对IPO发行定价制度进行研究的人。Benveniste和Spindt (1989) 认为, 在采用累积投标询价发行股票的国家, 承销商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以期揭示出上市公司较为真实的信息, 并以此作为IPO定价的基础。但是, 潜在的投资者知道较高的报价将会导致较高的认购价格, 就不会给出真实的价格信息。为了鼓励机构投资者给出反映发行公司真实信息的报价, 承销商必须提供给投资者更为低廉的IPO发售价格和更多的配售机会以作补偿。

Benveniste和Busaba (1997) 指出, 固定价格的抑价幅度决定于第一位投资者私人信息的全部价值, 但累计投标询价的承销商只需针对投资者信号的实际价值支付收集信息的费用。因此, 累计投标下要使投资者说真话的抑价水平小于固定价格下要产生认购需求 (Cascading Demand) 的抑价水平, 但不确定性却会随之增加。这样, 如果一个公司规模较小或者属于风险规避型, 则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固定价格机制。

邓召明 (2001) 对我国新股发行行政化定价方式的效率及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方式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论表明市场化发行方式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它是促进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定价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董秀良、高飞 (2002) 认为, 股票发行定价制度的缺陷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一个重要的因素。这种制度缺陷通过对市场运行效率的作用, 使得原本低效率运行的市场缺陷被放大, 并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蒋顺才、蒋永明 (2005) 以1990~2004年间发行的股票为样本研究了发行制度的变化对IPO抑价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 发行制度的变化是影响我国A股IPO抑价率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随着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 监管层通过降低IPO抑价率来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曹凤歧、董秀良 (2006) 通过对我国新股发行不同定价时期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的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我国新股发行价格较二级市场发行价格更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市场化定价试行阶段之所以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与市场化选择的时机有关, 而不在于市场化定价制度本身。

向宁 (2007) 选取2007年IPO发行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询价发行方式对IPO效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 我国现有询价发行方式不能挖掘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信息、不能提高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积极性, 也不能改善资源分配的有效性, 进而认为只有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发行方式, 才能提高IPO发行的效率。

2. 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 学者们普遍认为衡量IPO定价效率的标准是IPO抑价程度。实际上, IPO市场中存在三个重要的变量与IPO定价效率有关, 它们分别是发行价格、公司内在价值以及公司上市后二级市场价格。从IPO传统的定义来看, 只关注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价格的拟合程度, 这其中其实暗含了一个假定, 即二级市场是有效市场, 那么二级市场价格就可视为公司内在价值的无偏估计。

对于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而言,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股市均满足半强式有效市场的假定, 因此, 可以合理推断公司上市后首日收盘价近似等于公司内在价值, 用IPO抑价程度作为IPO定价效率的标尺也就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于中国IPO问题, 这一假定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当二级市场价格不能视为公司内在价值的无偏估计时, IPO抑价程度作为标准就难以说明问题。张人骥、朱海平、王怀芳、韩星 (1999) 探讨了以每股收益等六项表示公司内在价值变量的指标与发行价格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尽管我国股市IPO抑价程度较高, 但新股发行价格基本反映了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各方面因素,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间接说明用IPO抑价作为IPO定价效率标准的不合理性。

受此启示, 本文认为IPO定价效率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 (1) 发行价与公司内在价值的偏离, 可以称之为绝对定价效率; (2) 发行价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偏离, 可以称之为相对定价效率, 即抑价率。本文拟用这两个衡量尺度对新询价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二、IPO定价效率的实证研究

1. 研究方法。

在对IPO绝对定价效率的实证分析中, 本文利用IPO价格对公司内在价值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的拟合优度表明IPO绝对定价效率, 公司内在价值变量选用公司的财务指标。由于公司的获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与内在价值密切相关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所以直接使用有可能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文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对IPO相对定价效率的分析中, 设置发行方式虚拟变量 (旧询价制阶段=0, 新询价制阶段=1) 对抑价率进行实证研究。

2. 阶段划分与样本变量选择。

本文意在探讨2009年新询价制度的实施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 这必然涉及新旧询价制IPO定价效率的对比问题, 考虑到股权结构对IPO定价效率有一定影响, 所以选取2006年6月19日至2010年6月30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IPO作为研究对象。

旧询价制阶段 (2005年1月1日~2008年9月25日) :2004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 文件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所有新股发行均采用询价机制。从而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发行定价向市场化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2006年9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对之前实践中的询价制度进行了完善, 引入了“绿鞋”期权, 但是, 这种询价制与完全市场化的询价发行方式还存在很大区别, 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准市场化询价发行方式。

新询价制阶段 (2009年6月29日~现在)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股市出现了深幅度的调整, 随即新股发行进入停滞阶段。证监会在对股票发行体制改革有关问题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于2009年6月10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对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及其配套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和完善, 主要内容有四点: (1) 完善询价和申购报价约束机制; (2) 只能选网下或网上一种方式申购; (3) 网上单个账户设上限; (4) 加强认购风险提示。2009年6月29日, 桂林三金作为证监会重启新股发行工作后的首只新股成功发行, 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如下:

其一, IPO绝对定价效率的实证变量: (1) 被解释变量为发行价 (Y) ; (2) 解释变量:流动比率 (X1) 、速动比率 (X2) 、资产负债率 (X3) 、应收账款周转率 (X4) 、存货周转率 (X5) 、净资产收益率 (X6) 、每股净利 (X7) 、每股净资产 (X8) 。

其二, IPO相对定价效率 (抑价率) 的实证变量: (1) 被解释变量为IPO抑价率 (IR) ; (2) 解释变量:发行方式 (MECH) 、发行市盈率 (PE) 、发行前一年资产负债率 (ADR) 、发行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 (ROE) 、发行数量 (SIZE) 、中签率 (ALLOTRATIO) 、换手率 (TURNOVER) 。

在剔除一些数据缺失的公司后, 我们最后选择出399只新股作为样本。

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新股发行数据及其财务指标主要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在上述数据库中如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形, 本文主要以巨潮资讯网提供的数据为准。

3. 研究假设的提出。

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证明, 旧询价制下IPO定价效率不高, 其原因在于: (1) 询价与投标过程分离引发机构投资者道德风险问题。从旧询价制的程序上看, 公布价格区间和累计投标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而参与初步询价的机构不需要交付资金, 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询价结果负责, 这就可能导致其不参与正式的累计投标询价, 或询价对象对询价回复认可之后不去认购, 使某些机构在初步询价时充当发行人的“托”, 给出较高的发行区间, 或者随意报价, 自己却选择不参与或极少参与正式投标。这样, 发行价格区间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就受到质疑。 (2) 旧询价制度忽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新股的获取有网上和网下两种形式, 询价机构可以通过网下获取, 也可以进行网上申购, 这导致了中签率的严重不平衡, 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次, 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 社会公众投资者不能参加股票发行的询价和配售。这种限制减少了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 弱化了价值发现的机制。

新询价制下, IPO定价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几个途径加以实现: (1) 新询价制明确强调了新股申购必须体现投资者逻辑一致性, 投资人必须实报实买, 不能虚报、高报而不买, 这约束了投资者胡乱报价的行为。因为询价机构在询价、配售和申购过程中, 如果前后所报价格自相矛盾, 说明最终定价信息有问题。而新措施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真实报价、真实申购, 使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 买卖双方的内在制衡机制得以强化。 (2) 新询价制对巨额资金申购新股的有力约束, 能够缓解巨额资金申购新股的状况, 一些打新股信托计划、理财计划等资金难以复制以前的打新模式来获取无风险收益, 从而减少IPO定价中的“噪声”成分。 (3) 新询价制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 原则上不超过新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使得机构投资者的大资金优势在网上申购中基本无法体现, 中签率能够明显上升, 进而提高中小投资者参与程度。

综上分析, 本文假定:新询价制阶段的IPO定价效率高于旧询价制阶段, 即新询价制下发行价格中将包含更多的内在价值信息, 同时新询价制下IPO抑价率低于旧询价制阶段。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IPO绝对定价效率实证研究。将发行价作为被解释变量, 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表1, 在旧询价制下的回归模型为:

其中:Y代表发行价, X6表示净资产收益率, X8表示每股净资产, X1表示流动比率。R2=0.444, 调整的R2=0.435, F=51.596, 相应的P值为0.000 0。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表2, 在新询价制下的回归模型为:

其中:Y代表发行价, X7表示每股净利, X6表示净资产收益率, X8表示每股净资产, X1表示流动比率, X2表示速动比率。R2=0.629, 调整的R2=0.620, F=74.549, 相应的P值为0.000。模型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旧询价制与新询价制的回归结果可知:旧询价制下, 只有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流动比率对发行价有显著解释力, 大部分解释变量都没进入回归方程, 说明发行价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效率不高, 这也同修正的拟合优度0.435相对应。新询价制下, 对发行价格解释显著的变量有每股净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与旧询价制相比, 每股净利、速动比率也对IPO发行定价产生了影响, 说明此阶段的发行价已经能够体现大部分公司内部价值的信息, 且模型的拟合优度高达0.620。新询价制下IPO绝对定价效率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

(2) IPO抑价率的实证研究。将IPO抑价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发行方式作为解释变量, 同时以发行市盈率、发行前一年资产负债率、发行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发行数量、中签率、换手率作为控制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3可得以下回归模型:

R2=0.324, 调整的R2=0.312, F=26.750, 相应的P值为0.000, 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发行方式与IPO抑价率负相关, Sig值为0.000, 说明显著性水平很高, 也就意味着新询价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IPO的抑价程度。实际上, 2006~2008年IPO平均抑价率高达158.69%, IPO重启后, 多只新股上市当天即跌破发行价, IPO抑价率平均成为54.63%, 与旧询价制相比, 抑价率已经有了明显下降。

三、结论及建议

新股发行定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IPO定价效率是与中国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动态变迁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配套制度的不断深化,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PO定价效率, 新询价制下IPO发行定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IPO抑价率也相应降低。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 新股发行价格没有完全反映各类代表公司内在价值的信息, IPO抑价率与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相比, 仍然较高。总体而言,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仍有待提高。

为提高新股发行定价的效率, 规范我国股市发展, 我国IPO发行定价及其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1) 建立透明、公开、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促使新股发行人、保荐人、相关机构等将公司真实信息及时、完整地提供给投资人。 (2) 落实参与询价机构的责任, 防止上市公司以市场化发行之名“圈钱”, 保证新股以合理的价格发行。 (3) 新股发行的市场准入应该由核准制演进为更为市场化的注册制。 (4) 在继续推进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完善退市机制, 使投资者在风险约束下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 遏制二级市场的过度投机。这是进一步提高我国IPO发行定价效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 Lawrence M., Paul A.Spindt.HowInvestment Bankers Determine the Offer Price and Allocation ofNew Issu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24

[2].Benveniste, L.M., W.Busaba.Bookbuilding VS.FixedPrice:An Analysis of Competing Strategies for Marketing IPO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7;32

[3].邓召明.我国股票发行定价效率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 2001;6

[4].董秀良, 高飞.股票发行定价制度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当代财经, 2002;5

[5].蒋顺才, 蒋永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与IPO高抑价的实证研究.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3

[6].曹凤歧, 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 2006;6

[7].向宁.我国询价发行方式对IPO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08;11

客户询价两年不下单,给不给报价 篇10

答:这种客户很多,其中甚至不乏同行来探听虚实。其实我们只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像对待每一个客户那样去真诚对待客户就好了。哪怕是同行,他们了解了价格等资料,也不一定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就算是真的客户,也会有询价后不成交的,很正常。

当我们遇到询盘时,首先要分析这个是不是客户?其次是:是不是我们的准客户?再次是:他的交货期限是什么时候?第四是:他的心理值是多少?第五是:他关心价格还是质量?第六是:根据他的心理值给他报低、中、高三个区间的价格给他选。中间这个区间一般略比客户心理值高出15%左右。报价之后要跟踪落实。如果发现报价后他对你就置之不理了,这种客户几乎不可能成交了,可以放弃继续开拓新客户。

学会分析客户询价的目的,他是用作跟同行参考比价,还是要真实采购,还是同行窥价等。利用客户所留的一些信息,如电话号码、公司名、个人姓名等,进行百度、谷歌搜索,查询是否是直接客户、经销商、同行。现在一般公司都离不开网络,总会有基本的信息能在网上查到。同时要甄别客户的产品中是否是有我们所销售的产品需求,或是相近的产品需求。

询价制度 篇11

关于美的(000527.SZ)计划并购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天鹅”,000418.SZ)的传言,尽管当事双方先后站出来澄清“并无此事”,但就各自的实质行为看来,这种解释只是一种目的实现之前的掩饰。

2007年11月12日,业界再次传出“美的将在明年年初以16亿元的价格收购小天鹅”的消息。此前8月,类似的说法曾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使得小天鹅的股票连续两天暴涨。那时候,小天鹅董事会秘书周斯秀一口咬定此“纯属谣言”。而这一次,美的方面也称之为无稽之谈,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事情”。

今年2月,美的电器在百慕大成立了旨在“金融投资方面进行开拓和探索”的全资离岸公司——TITONI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10万元,并很快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小天鹅约1800万股B股股票 (占小天鹅总股本的4.93%),成为后者的第二大流通股股东。自那以后,关于美的即将完全收编小天鹅的说法就四方散传。

11月18日,一位不愿具名的美的内部人士再次打破平静。他透露,美的与小天鹅控股股东无锡国联的接触从来没有间断过,最初的并购协议可能要到明年第一季度才能达成,现在还没到正式公布的时机。该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双方会十分默契地一致否认交易的存在。

而行业分析人士随后指出,自去年10月26日无锡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斯威特手中夺回小天鹅控股权,并委托无锡国联集团代替行使股东权益后,由于后者不参与企业日常运营,它急需另外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这种背景之下,美的的全面进入也在情理之中。

不二之选

2006年,美的品牌相关产品销售额接近570亿元,已经是国内第二大白电集团。按照它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实现1000亿元的销售规模。这当中,美的制冷家电集团(家用和商用空调)至少占600亿元,而新增的冰洗(冰箱和洗衣机)业务要达到250亿元左右,进入行业前两强。但是从美的今年年中报表来看,上半年冰箱、洗衣机业务的销售额分别只有13.2亿元和6.55亿元,与同期海尔集团在这两项业务上75亿元和50亿元的收入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美的显然意识到这种悬殊差距对自己未来市场地位的威胁。为此,它正在全力抓紧合肥高新区一个占地850亩,总投资超过11亿元的冰洗工业园建设工作。据透露,计划在今年年底竣工的冰洗工业园将新增洗衣机产能650万台,冰箱250万台,加上此前荣事达技术改造后新增的80万台冰箱产能,美的冰洗业务有望进入国内前三。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今年以来,冰箱市场与洗衣机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统一,后者比前者缓慢很多。而海尔依然在冰洗市场一枝独秀,西门子、三星和博世等外资品牌也在国内攻城略地。加上合肥冰洗工业园的部分产能被用以代工伊莱克斯等品牌,美的要在3年内把这两项业务做到行业第二,其难度不难想象。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的以往投入资源时倾向于冰箱业务,现在应该在洗衣机方面谋求突破。

“自力更生与战略并购同步推进,这是最快的成长模式。”以上分析人士指出,从整个行业来看,虽然小天鹅的综合经营能力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它在洗衣机方面的实力却一直为业界所称道。目前,小天鹅的洗衣机市场占有率约为17%,假如二者合力一处就能实现与竞争对手海尔平起平坐。

小天鹅之忧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小天鹅的净利润达到1.49亿元,同比增长了560.23%,大大超出预期,但该公司高层却没有因为这样的业绩而感到高兴。他们在随后发布的公告中解释:利润暴增的根本原因是股权转让收益,而非企业主营业务发展获得增长空间。

据悉,小天鹅以洗衣机赚取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后,于2001年开始多元化转型。先后加入空调、冰箱、干洗机、洗碗机、小家电等多个领域的市场争夺,这让它的规模急剧膨胀,成为江苏省继春兰之后产销过百亿的综合家电企业。但是,国内家电行业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化,多元化战略开始变成它新的苦恼。

一位小天鹅前员工说:“高层们坚信战略方向没有错,但他们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空调业务从‘波尔卡’品牌变更为‘小天鹅’后会逐渐缩小直至停业;而一度寄予厚望的洗碗机、干洗机业务在市场裹足不前很长一段时间后,才突然惊醒——自己根本无法短期内改变国内消费者顽固的手洗习惯!” 他透露,在2003年至2006年间,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事动荡,而斯威特“国退民进”的股权变动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发展陷入困境。

去年年末,回归无锡国联公司后的小天鹅再次确立以“洗衣机”为主业的方向,并开始瘦身。它首先宣布退出空调市场,通过与富士通将军合作成立富士通将军(无锡)中央空调公司,将中央空调资产以较好的价格卖出。今年9月,它把持有的无锡松下冷机压缩机公司和无锡松下冷机公司各19%的股份转让给松下电器株式会社,获得了1.32亿元的收益。10月,将小天鹅通用电器30%股权作价710万美元转让给通用电气(中国)公司(通用电气此前一直不持股)。周斯秀日前也表示,公司已经决定在今年年内完成剥离已在2002年停业的小天鹅销售、小天鹅广告等四家公司,而“像小天鹅陶瓷这样和主业关系不大的公司,也计划在2008年完成处理工作”。

一系列的资产出售构成小天鹅第三季度利润暴涨的主要原因。

小天鹅一位高层坦言,企业的近忧虽解但远虑犹在。回归主业后,洗衣机市场与数年前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海尔、西门子、松下等中外巨头的挤压,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突围之路难度很大。他指出,近几年来,小天鹅洗衣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二,仅次于海尔而领先于荣事达(美的电器拥有其50%股权),但凭此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天鹅的发展动力问题。

目前,小天鹅已经放弃了部分低端市场,改走高端路线,而这势必使之与海尔之间的差距被再次拉大!

最后的门槛

小天鹅能否独立高飞尚未可知,也没有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倒是有越来越多的观点看好它与美的之间的合并。

持有以上观点的人士表示,美的需要像小天鹅这样的企业一样迅速增强自己的洗衣机业务,而小天鹅在当前发展方向一片混沌的情况下“嫁入豪门”,能避免诸多经营风险,真正实现强强联合。

“事实上,无论是小天鹅还是美的,双方也都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11月18日爆料的美的内部人士称,在过去半年时间里,每当小天鹅股东出现波动时,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都会抓住机会推动谈判。双方目前还在就最后一个问题——收购价格进行谈判,相信很快能够谈妥。

按其说法,美的与小天鹅的控股股东对并购消息三缄其口的关键原因就是价格谈不拢。美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小天鹅目前15元左右的股价虽然与海尔17.7元的股价十分接近,但其今年前9个月的销售收入却只有后者的1/6,且其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几乎都来自一次性收入。也就是说,小天鹅的盈利能力和公司股价出现背离。此外,美的如果以每股15元的价格完全收购无锡国联手中的24%小天鹅股份,需要付出的代价接近14亿元。而美的的出价底线则在10亿元之内,不是外界传言的16亿元。

有消息称,小天鹅对并购消息封锁的另一个原因是通用电器也正在与美的展开并购竞争。鉴于10月份小天鹅刚把30%的小天鹅通用电器股份让渡给通用电气(中国)公司的事实,分析人士认为,相对于美的与小天鹅的投资关系,它们的关系要来得更加亲密与长久。而不利的是,小天鹅和GE正在计划成立一家年产滚筒式洗衣机80万-100万台的合资公司。

10亿元底线与14亿元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双方博弈最终谁会让步依然成谜。但从已有事例来看,小天鹅A董事梁秉聪曾在小天鹅通用电器30%股权转让问题上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小天鹅通用股权转让的价格只相当于它2006年所获利润的5.33倍,明显过低。业界担心,美的将继续受到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股东的牵绊。

询价制度 篇12

“福步”取自外贸术语“FOB”的谐音, 全称是福步外贸论坛, 即“FOB Business Forum”, 是中国最大的专业外贸论坛, 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具人气、最实用的外贸社区, 主要的分类版块包括:外贸业务交流, 外贸区域市场, 外贸行业交流, 进口论坛, 电商论坛, 外贸相关技能, 外贸总结, 外贸经理人, 外贸商业机会等等。

二、福步外贸论坛与外贸函电教学的关系

外贸业务交流版块占最大篇幅的是外贸开发信, 涉及的信函内容有:新手如何写好开发信, 加大成交率?报了价没有给客户回复应该怎么办?如何有效地回复询盘?收到客人询盘时, 外贸新手应该如何处理?客户说价格高了, 该怎么办?出到英国的货不良, 对方要退回来返修, 怎么处理?这些话题都是外贸函电教学的内容, 但教材上没有针对性地处理这些问题, 所以外贸函电教学过程中经常引用福步外贸论坛中外贸高手的心得, 我相信会有“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从学生处理询价探讨外贸函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处理客户需求不详的询价

在福步外贸论坛的原创帖子“新手如何写好开发信, 加大成交率?———附上老外的建议和成交案例”中第447楼, 楼主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我是巴基斯坦的一个进口商, 今天偶尔在超市看到一款宠物床觉得不错, 于是连忙拍了图片, 发给中国的供应商询价。我在外贸函电回复询价教学时就引用了这个例子, 让学生进行回复, 以测试学生的函电沟通能力。从11级商务英语专业126个学生上交的回复来看, 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有58人, 占46%:表示这款产品是我公司的热销产品, 马上按照书本的报价格式给对方报价;

第二种有56人, 占45%:请对方告知这款宠物床尺寸多少?什么材质?多少重量?问清楚后才能报价;

第三种有9人, 占7%:我们并不生产这款宠物床;

第四种有3人, 占2%:告诉客人, 根据我们的经验, 我们可以为您提供类似的产品。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 绝大多数学生的回复属于第一和第二种, 占到91%,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可归纳为同一种类型。

(1) 第一种回复反映了学生死读书

按照第一种情况回复的学生明显是受到外贸函电教材内容的影响, 只要有询价, 教材上就会有商品名称、单价以及颜色这些常规项目的报价, 几乎没有人会提到材质和重量, 更不要说承重力、模具以及配件。这是因为外贸函电教材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这些比较专业的表达, 所以学生写出来的回复也就只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报价。

(2) 第二种和第三种回复反映了学生不主动

按照第二种和第三种回复的学生属于典型的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按照老师或家长提供好的素材去完成任务的“中国式”学生;另一个层面讲就是没有服务意识。殊不知, 在这个案例中聪明的卖家不会问得太清楚, 因为客人把所有的资料都告诉你了, 结果发现这个不是你们的强项, 没法做或者做起来很麻烦, 那岂不是很被动?最聪明的是客人给一个大的方向, 你马上举一反三, 给出好几套方案, 让他从中选一套, 这样你就占据了主动的地位。然而我们很多的学生是不愿或不知道如何占据主动位置。

(3) 第四种回复反映了学生有灵活性、主动性。这类学生多加引导, 以后必定能成为外贸高手, 可惜太少人有这方面的悟性了。

2. 学生处理客户需求较详的询价

在福步外贸论坛的福步新人的帖子“销售人员的精气神”第49楼转载了“chenyibing83经典大侠的经典帖子”的一个案例:你是一家广东的贸易公司, 专门出口户外用品, 今天收到一份询价, 是一个美国进口商要订购30 000把沙滩椅, 让你报价。我拿这个案例让学生写一个报价。因为这个询价有具体的数量和商品名称, 所以学生几乎都按照教材书上的格式进行报价。

但在下一次课上, 我又根据这个帖子假设的另一个案例:你是一家广东的贸易公司, 专门出口户外用品, 今天收到一份询价, 是一个冰岛客户要订购100 000把沙滩椅, 说要卖本地市场, 让你报价。这次学生写出来的报价信函绝大部分都与上节课报价内容一样, 只是对个别字眼进行了修改, 例如“美国”改为“冰岛”, “30 000”改为“100 000”。

这说明了学生在报价前没有做任何准备, 但外贸的高手会认真地研究对方的询价, 了解客人的兴趣所在, 推测他们的真正需求, 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给客人准确报价。每个客人的询价都不同, 那回复也是不同的, 如果弄个模板, 每份询价都是千篇一律的回复, 那么成功获取客户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先来看外贸高手是如何分析这两份询价的:美国进口商要订购30 000把沙滩椅, 30 000把沙滩椅的量虽然有点大, 但以美国市场的潜力来说, 也算靠谱。但冰岛客户要订购100 000把沙滩椅的案例, 根据它的市场、人口和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个询价不可能!很可能是客人用一个很大的量来套出你的最低价, 然后再减少订单量, 找到最好的成交价格。

上面两个例子, 告诉我们不要一接到询价就盲目报价, 而是要先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四、对策

1. 针对死读书问题

现在所用的外贸函电教材多数还是沿用90年代用传真的内容, 句型和行文方式都较老, 但新的好的和实际符合的教材太少,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引导学生, 要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抓住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 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起来;鼓励学生到亲朋好友开的贸易公司或工厂去实习;鼓励学生上阿里巴巴或E-BAY等外贸网站, 根据出口商品资料或一些询盘进行模拟写作, 甚至可以把自己写好的信函发给一些客商, 看能否收到回复;同时上福步外贸论坛, 了解与时俱进的外贸知识。

2. 针对不主动问题

这部分学生中有9个学生直接说自己工厂不生产这款产品, 完全没有主动争取订单的意识;另56个学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创造主动的条件, 对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练习此类信函, 让学生明白外贸函电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区别, 从而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这类实践信函可从相关的外贸公司获取, 也可以引用外贸论坛中的经典案例来进行模拟训练, 让学生对比自己写的信函与外贸业务员的信函, 找到差距, 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针对不做前期准备工作的问题

鼓励学生回复任何函电前都要找出来信的关键词, 明白对方想要求回复什么内容, 而不是接到一份信函就盲目贪快地去回复客商, 以追求所谓的效率;同时鼓励学生经常到阿里巴巴网上搜寻一些询盘, 根据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这些询盘的可靠度。

综上所述, 如何解决外贸函电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对实现商务英语毕业生零距离走上外贸岗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雯艳.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3) .

[2]张彬.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 (12) .

上一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下一篇:高考历史图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