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与效应

2024-06-03

原因与效应(精选3篇)

原因与效应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不断加快,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街道、城市工厂、城市住宅等代替了城市原有的植被和耕地,城市的水文生态功能快速下降,下垫面的热力状况、渗透性、滞水性都发生了变化。城市水文效应与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气候效应、环境效应等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城市水文效应,并采取相关措施解决现有的水资源问题。

1 城市水文效应的相关概述

1.1 水文效应的概念

城市水文效应主要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或干扰以及城市化引起的水文变化[1]。这个概念也可以这样理解:不断进行的城市化建设特别是城市路面交通的硬化以及房屋的建设使得城市不渗透表面面积不断扩大,地表水难以及时下渗,带来了严重的排水问题和水质污染问题,也改变了城市的汇水方式。而汇水方式的改变影响到了城市的水文效应:洪峰流量不断增大、洪水的集聚时间缩短、洪水总量不断变大。

1.2 水循环的概念

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形态的变化,从而完成水以及水对热能与物质的输送,完成自身的水资源再生和进行气候的调节。水循环对于人类生存以及地球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化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水循环可以分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两种。

1.2.1 自然水循环

自然水循环又可以称为水文循环,在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从植被表面、陆地表面、江河表面、海洋表面蒸发成水汽,并且逐渐向空中扩散,在一定的温度和气候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面,降到地面的水有的下渗到地下径流中,有的则汇集到地表水中,会通过蒸发等作用再一次回到空中,形成新一轮的降水。自然水循环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它在生物系统、土壤、大气中不断地循环流通,维持着系统的平衡。

1.2.2 社会水循环

顾名思义,社会水循环是指由于社会中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向自然水体系统索水,这些索取的水中的一小部分被消耗,其余的形成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再次回到空中,成为自然水体的一部分。

2 城市水文效应的主要表现

2.1 城市化对下垫面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建设面积和建设总量的不断增长,使城市下垫面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柏油公路、广场铺设、建筑屋顶等人工密实结构以及不透水表面,严重阻碍了地面漫流、雨水储藏、雨水渗透等水循环过程。

研究发现,下垫面的改变会加快径流速度,增加径流总量,强烈的雨水冲刷又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态问题。在城市的汛期,洪水汇集时间会缩短,汇集总量会增加,洪峰值也会不断加大,特别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我国洪水位不断升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以及乡镇地区的洪涝灾害会更加严重。

2.2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河流主要通过附近直流与陆地水域进行水量交换,完成水源调蓄和水源补给。城市建设则改变了水文产流以及水文形态的特征。

众所周知,河流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由干流、支流、小溪汇集而成的水系网络。根据水系网络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混合状水系、向心状水系、羽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平行状水系等[2]。然而现代社会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大多呈现为网格状的路网形态而忽略了河流的自然网络形态,使河流的支流、小溪等裁弯取直改变了原来的河道,甚至逐渐消失。河流的这种截断效应会严重影响到径流和地下水系统,影响生物移动,造成一系列的水文循环问题。

2.3 城市化对汇水方式的影响

径流的汇水受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高低的地势可以形成天然的集水区,从地下和地表等各个方向汇集过来的径流不断从高处流向山谷低处。而当降雨增多时,径流在经过渗透力较高的土壤、湿地、林区时会有大量的水流渗入地下,从而使得地表径流流量减少而避免造成大面积的积水和洪涝灾害。然而,城市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径流自然汇集的地貌形态,改变了雨洪径流的形成条件和地表产流的方式。众多水坝、水闸等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建设造成了泥沙的淤积,抬高了水位,影响了雨水的正常排放。而城市中地表雨水管网的大量建设使人为的径流汇聚取代了自然雨水的溢出、储存和下渗,缩短了水体的运动距离以及径流的汇聚时间,导致集水区的高峰流量以及径流总量增加,极易引发洪水灾害。而在城市建设中人为地改造河流形态,也严重削弱了河流的生态缓冲作用,增加了暴雨的侵蚀力度。

3 城市水文效应的应对策略

3.1 流域方面的应对策略

a.在划分区域时,实现地缘向水缘的转变。着重考虑水文的自然属性,综合考虑区域用地、区域产业、区域人口等诸多方面,保护和协调水文系统。

b.在确定城镇规模以及城镇等级时,重点关注流域内的水资源总量,在规划之前要作好准确的评估。

c.在规划城乡空间结构时,要多考虑流域的自然要素,包括溪流、山体、湖泊、植被、湿地等。

d.根据流域的水资源分布特点,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并详细评估区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控制好上游地区的污染排放。

e.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水源地,改进污水处理工艺,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3.2 集水区方面的应对策略

a.在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和规划城市空间结构时,协调城市山区与城市水域之间的关系,围绕城市的山水格局,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

b.优化城市的路网模式,根据汇水区的地形特征进行路网建设,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和原有汇水方式。

c.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要素和生态要素,包括水库、湿地、小溪、河流、生态绿地、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3]等,充分发挥绿化系统净化水质、吸纳径流的调节作用。

3.3 其他方面的应对策略

a.加强城市水文系统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设,包括截留调节池、集雨系统、人工湿地、雨水净化设施等。

b.提高流域内的整体管理水平,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选用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对城乡供水、污染治理、防灾减灾、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4]。

c.贯彻落实生态环保和循环利用的理念,通过调整用水定额、实施分段供水等各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净化率。

d.建立健全水文治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先进的融资模式,保证水文保护的资金供应。

4 结语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城市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和安全问题,而且城市地表的简单硬化建设也加剧了城市的水涝和水污染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水文效应的相关概念及主要表现,从流域、集水区、流域综合管理三个角度提出了城市水文效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改善城市地表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城市化建设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特别是城市水文问题。大规模的城市地表建设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模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水文生态功能,致使水污染及洪涝灾害等各种水资源问题不断涌现。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水文问题,城市建设的各有关部门都需采取措施来改善城市的水文生态系统。本文对城市水文效应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城市水文效应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以期改善城市水文环境。

关键词:城市,水文效应,产生,应对策略

原因与效应 篇2

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从众行为的术语, 源自于生物学中对动物聚群行为的研究。羊群是一种比较散乱的组织, 平时的行动杂乱无章、左冲右撞, 但是如果有一只头羊行动起来, 其他的羊都会跟上, 不去考虑前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通常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受到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影响, 忽视了自己的判断而采取与他人相同的投资策略。羊群效应也可以称为从众行为、群体行为。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羊群效应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 (Rational Herding) , 认为由于投资决策人获取信息的困难、对投资决策人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 使羊群行为成为投资决策人的最优策略;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Irrational Herding) , 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从研究投资决策人的心理出发, 认为投资决策人之间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 从而忽视了个体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证券市场中羊群效应进行了研究。Scharfstein和Stein (1990) ,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基金羊群行为的声誉羊群模型, 指出两个风险中立的基金经理先后投资于两个相同的投资项目。聪明的基金经理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正确的信号, 判断项目的好坏。平庸的基金经理只能得到噪音信号, 没能力判断投资项目的好坏。平庸的基金经理为了不被投资者发现就会跟随聪明的基金经理的决策, 这就产生了羊群效应。蒋学雷、陈敏和吴国富 (2003) 利用沪深两市公开的价格数据建立ARCH模型, 通过检验个股截面收益的绝对偏差 (CSAD) 与市场收益的非线性关系证明了沪深两市存在着羊群效应。梅国平和聂高辉 (2009)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构建了方差AR (p) 和标准差AR (p) 两个波动模型, 根据上证指数日收盘价的数据证明了我国股市存在着羊群效应。

三、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另一类是以散户为代表的个人投资者。在这两类投资者中都存在羊群效应, 下面分别分析这两类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1、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1) 研究能力不强, 对专家的盲从。个人投资者缺乏投资方面专业的知识和训练, 对证券市场研究能力不强, 而专业的投资者一般系统学习过投资的知识并且经验丰富, 得到的信息也比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要多, 因此能够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在此情况下, 个人投资者会认为专家做出的判断自然要更准确一些, 所以个人投资者在从事风险比较大的证券投资时更容易以专家的分析和判断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往往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上财经评论员、证券分析师等专家的建议, 而采取行动。这样, 这些专家就在证券市场中扮演着头羊的“角色”, 而个人投资者就扮演着跟随头羊的“羊群”。

(2) 群体内部互相影响。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 认为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出发自其理性的分析, 而更容易受情绪、心态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当投资者处在投资群体当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了搭便车的行为, 既然周围的专家和投资者对证券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那么自己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寻找机会, 只需要跟随别人的操作就可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的倾向, 个人的自我判断自我意识变弱, 更容易采取与其他人同样的行为。这样做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当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时候, 投资者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判断, 选择与其他人一致的行为。心理学家阿什所做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人们普遍认为, 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 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 他们是正确的。这样, 投资者群体内部的互相影响就引发了羊群效应。

(3) 有效信息缺乏。在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关于证券市场的信息, 但是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去筛选有效的信息, 并且有一些有效的信息并没有在市场中及时公布出来, 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很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机构投资者因为资金和人才的优势往往能比个人投资者更快更多的获取有效信息, 这样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个人投资者认为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 因此作出的投资决策将更可靠。个人投资者倾向于效仿机构投资者的决策, 尤其是市场中一些过往业绩比较好、市场声誉比较高的机构, 比如明星基金。当市场发现明星基金投资一只股票的时候, 一些个人投资者往往会蜂拥而入, 这样就产生了羊群效应。

2、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1) 对报酬和名誉的考虑。基金经理作为金融行业顶端的职业, 其报酬是很可观的。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和职业名誉对他的职业生涯和报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金的投资者一般都通过对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基金经理如果采取与其他大多数经理人不同的投资决策, 就会面临声誉成本。如果一名基金经理采取的投资策略与其他大多数基金经理不同却又没有取得超出业界平均水平的成绩, 那么他的职业声誉将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将阻碍其企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基金经理人通常会采用与其他基金经理相同的投资决策以降低因投资失误所产生的被解雇风险, 这就产生了基金的羊群行为。美国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说过:如果基金经理买IBM的股票亏损了, 投资人会将责任归咎于IBM。而如果一名基金经理因为投资了不知名的股票而亏损, 那么投资人将会把责任归咎于基金经理。因为IBM是美国股市中著名的蓝筹股, 美国高科技的象征, 是大多数基金持有的品种。出于对自己声誉和报酬的考虑, 基金经理更倾向于选择这些大多数基金都持有的股票。所以出于对报酬和名誉的考虑, 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之间也可能产生羊群效应。

(2) 投资理念不够成熟。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至今只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 所以基金经理的从业时间都比较短, 缺乏长期投资的理念。而且由于基金持有人的投资理念也不成熟, 导致了对基金经理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这就使得基金经理更加注重投资的短期收益。很多基金经理并没有充分利用基金公司的研究力量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从而进行长期投资, 而是经常参与市场中对热点的投机性炒作, 因为在这种投机性的炒作中, 如果成功的话基金获取收益的速度要大于长期投资的速度。一般来说, 一段时期内市场的热点就集中在一两个板块上, 适合基金投资的股票很集中, 所以也就产生了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3、证券市场本身机制的不完善

(1) 信息披露的问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够完善。很多时候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及时, 经常发生股价剧烈波动后上市公司才公布消息的事情。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很剧烈, 市场中就会产生关于这家上市公司的小道消息。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信息判断能力, 很容易相信这些小道消息。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如果有几个人根据这些小道消息进行操作的话, 很容易使其他人产生同样的行为, 这样就产生了羊群效应。

(2) 缺乏做空机制。我国的股指期货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开始交易, 在之前的十多年里市场中缺乏做空的手段。投资者要想获得收益除了等待上市公司的分红外只有选择做多, 也就是买入证券等待升值, 赚取低买高卖的差价。这就造成了在大势向好的时候投资者纷纷买入证券, 而在大势不好的时候都选择卖出。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做空机制比较完善, 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来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同时做空机制大大的增加了投资者可选择的策略, 减小了羊群效应。

四、羊群效应的对策

羊群效应在市场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从十七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事件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泡沫, 再到世纪之交的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以及我国股市的波动中, 这其中都存在着羊群效应。投资者之间非理性的互相模仿会引起市场的巨幅波动, 加剧了市场的风险甚至会对整个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羊群效应的研究。对政府来说应该寻找合理的办法来控制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减小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应该通过研究羊群效应的特点来规避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 同时利用羊群效应带来的机会。本文尝试提出几点对策,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只有全面、及时、真实的信息披露, 才能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使投资者获得完全公平竞争的条件, 弱化市场的羊群效应。由于信息成本等原因, 任何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都缺乏主动披露信息的动机。所以应该创新监管制度与方法, 把信息监管作为金融市场监管的首要位置。建立严格的公开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任何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的信息都要披露, 包括各种项目操作的具体进展情况、并购重组等都应予以披露, 不能等到股价剧烈变动后才披露相关的信息。

2、完善机构投资者的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

目前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多是以短期的业绩为标准, 更注重短期的盈利能力, 这就助长了基金的短期投机行为, 容易引起羊群效应并加剧市场的波动。应该改革目前的评价体系, 更注重基金经理在几年内取得的平均收益率, 也就是要注重基金经理的长期一致性表现。引导基金经理进行价值投资而不是投机,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羊群效应。同时应该改革基金经理的薪酬体系, 减少短期业绩对薪酬的影响, 这样可以使基金经理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风格, 而不必参与市场热点的炒作, 这也就减少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效应。

3、加强投资者教育, 倡导价值投资理念

纵观历史上发生的羊群效应都是投资过度演变成投机的时候发生的, 无论是最早的郁金香事件还是网络股泡沫。也正是因为投机的羊群效应使我国股市在2007年达到了6000多点, 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70多倍。所以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 倡导长期投资、以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的财经节目也应该多宣传价值投资, 证券公司营业部进行投资者教育时应该引导投资者更多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展前景、管理水平等等。选择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持有, 而不是在市场中跟风炒作。在进行基金投资的时候也应该更关注基金的长期平均收益情况, 而不是短期的业绩。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越成熟越理性, 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就会越少。

摘要:羊群效应由来已久, 从十七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事件到世纪之交的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 羊群效应一直存在于经济领域中。我国证券市场也存在着严重的羊群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非正常波动, 本文对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羊群效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

参考文献

[1]蒋学雷、陈敏、吴国富:中国股市的羊群效应的ARCH检验模型与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知, 2003 (3) .

[2]梅国平、聂高辉:我国股市羊群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09 (9) .

[3]Bennerjee A.V: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M].Quar-terly Journal of Eeonomies, 1992.

[4]Scharfstein David、Jereny Stein:Herd Behavior and Investment[Z].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原因与效应 篇3

一、限制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原因分析

1. 国内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弱。

相关理论研究表明,东道国只有在具备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时,才能充分的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一种低技术、低效率的生产水平,这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外商对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候,由于科技差距较大,国内企业反而不能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只有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科技水平,不断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吸收国外的技术。同时,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与不合理的技术创新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

2. 外资企业的阻挡。

外商之所以对我国进行技术投资,本质的原因是为了利用我国的低成本和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外商为了压制国内企业,一定会百般阻挠东道国对其核心技术的学习。所以,外资企业严格的控制其技术的扩散,严密保护其核心技术不对外泄露。实际上,国内企业几乎也接触不到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引进的只是标准化的技术成果。从战略层面来看,外商直接将核心技术转移到东道国即使是有利可图的,外资企业也不会这么做,因为外资企业不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培养其潜在的竞争对手。因此,外资企业长期对外国进行技术封锁,阻碍先进技术的转移,限制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3. 缺乏健全的制度。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是基于外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因此政府的相关制度、政策是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合理的政策,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外资,而且能够带动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目前,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相关制度的缺失。国内企业在一些行业中面临很高的准入门槛,而外资企业却具有极大的优势,同时还利用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与国内企业竞争中,占有了绝对优势。由于外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使得国内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技术更新。

二、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促进作用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引进外资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我国每年引进的外资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这种成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却并不明显,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国内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因此,我国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

1. 提高国内企业自身能力。

第一,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要引进国外的技术。但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并不代表国内企业就拥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国内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更要吸收、消化引进技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要尝试性进行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二,要提高国内企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才是第一资源。只有科技人才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提升科技水平,首先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要通过各种培养方式,如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国外企业的合作等,通过交流、合作,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同时,不仅要懂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国内企业的特点,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能力。

2. 完善政策环境。

第一,不断完善国内产业政策,不仅要吸引外资来华投资,还要使得国内企业加强创新,吸收、消化、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优化外商投资的地区结构,不能让外资只投向东部沿海地区,要实现外商投资的地区均衡,同时要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第三,逐步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常待遇,改变我国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要极力避免外资企业占领了国内市场,却未能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现象。通过消除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进而鼓励国内企业的企业自主创新。第四,通过立法,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制,以防止其依托优越的地位,与国内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

参考文献

[1]Aitken,B.J.,G.H.Hanson and A.E.Harrison,1997,“Harrison 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and Export Behavio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3(1-2):103-132.

[2]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J].经济研究,2010,(6).

上一篇:指导学生略读下一篇:车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