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2024-05-22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精选12篇)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1

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多、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等因素, 使得我们的实体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于是有人将这种经济受到两面夹击的现象称为“三明治”效应。意思是说, 能源、材料等引起的企业的成本价格不断上涨, 而销售价格受到竞争或政府的调控所限, 致使企业利润大减, 有如三明治之夹心, 处于很薄的状态, 结果是促使企业将投资转向房地产、股市, 增加了房地产、股市的泡沫风险。其实, 这种“三明治”效应无处不在, 比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 增收的空间受限而节支又很难的境遇比比皆是。

陇西县供电公司在2010年的运营中就存在着“三明治”效应。进入2010年, 能迅速拉动企业电量增长的天 (天水) 定 (定西) 高速公路施工用电和引洮 (洮河) 工程用电, 随着工程的推进而逐步退出, 与此同时, 各项成本支出并没有下降, 导致利润下滑。但是作为供电服务的企业,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三集五大”战略不容许资金向房地产、股市等方向流动, 所以, 只能另辟蹊径, 创新工作方法, 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6S+2F管理法的提出, 正是基于以上形势而做出的管理创新。“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 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 其作用是:提高效率, 保证质量, 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预防为主, 保证安全。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 强调纪律性的文化, 不怕困难, 想到做到, 做到做好, 作为基础性的6S工作落实, 能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管理平台。包括:整理 (SEI-RI) ——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 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 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 空间活用, 防止误用, 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整顿 (SEITON) ——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 并放置整齐加以标示。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 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 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 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清扫 (SEISO) ——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 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 减少工业伤害。清洁 (SEIKET-SU) ——维持上面3S成果。素养 (SHITSUKE) ——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遵守规则做事, 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 (也称习惯性) 。目的:培养有好习惯, 遵守规则的员工, 营造团队精神。安全 (SECU-RITY) ——重视全员安全教育, 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 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 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 因此简称为“6S”。

“6S+2F”管理是在“6S管理”的基础上, 又加入了发展和风险两个要素而形成的管理模式。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追求“三保” (保安全、保质量、保效率) 、“四践” (践行“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安全环境, 高度关注协作同志, 高度关注设备缺陷, 实现现场无违章;践行“统筹兼顾”:辨明缺陷分类, 下决心消除一、二类缺陷, 分步骤合理安排三类缺陷的消除。加强用户检修管理, 同步进行, 密切协作, 不发生因用户原因推迟送电的事项发生;践行“发展”:调查潜在的负荷点及设备参数, 摸清电网的薄弱点及农网的卡脖子部位, 制定方案, 落实资金, 解决问题;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带动、鼓励员工在实践中练兵, 在工作中提高。保证在“增收节支”活动中、站所建设中、劳动竞赛中走在前面) 。风险——风险管理是一个控制风险等级和降低损失程度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步骤。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高风险特性, 使得风险管理在企业和投资项目的运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展和风险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都是“F”, 故将两者和6S管理整合为“6S+2F”管理。

有一个比喻也许更能阐述“6S+2F”管理的意义:6S好比是一辆精心打造的车, 那么发展就是这辆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 而风险则是这辆车的刹车和倒档。所以推行“6S+2F”管理的意义在于拓展空间谋发展, 精打细算创效益。

陇西县供电公司在启动“6S+2F”管理后, 组建了领导组织机构, 制定了详细的推进方案。

一是实施领导带班制度和各单位、部门值班制度, 做到每天有领导和值班人员在扫描、督办“6S+2F”管理的各个因素、环节、效果以及闭环措施、方法改进。并且直接挂牌公示, 建立交接班制度, 形成比较完备的日常管理状态。

二是深入开展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农村电力市场开拓工程、班组建设工程和农网改造升级大调研工程。在全面推进“6S+2F”管理框架下, 四大工程有序启动、开展。班组建设工程方面, 按照《班组建设管理标准》和《班组建设考核办法》, 各班组对照改进不足, 缩小差异,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和谐型、质量型、精益型班组的氛围浓厚。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方面, 全力推进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 实施“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积极推行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运用。建立营销稽查制度, 成立工作小组, 有选择地督办供电所的整改工作。农村市场开拓工程方面, 建立快速反应的服务体系, 对高电价客户开辟报装接电“绿色通道”, 推行提前1小时供电制, 跟踪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完善管理, 优化流程, 以优质服务发展客户, 拓展市场。农网改造升级大调研工程方面, 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定西市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实施意见》政策精神, 科学储备电网项目, 制定方案, 做好工程管理、安全流程等的人员培训工作。随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启动, 此工程的调研已逐步落到了实处, 为打造坚强电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和风险辨识防控。先后保质保量完成了2009年、2010年工程的施工任务, 增加了电网的吞吐能力。和天水供电公司陇西分公司开展“携手陇西热土、共谋改革发展”为主题的支部共建活动, 以相互交流学习、增强合作, 共谋发展, 服务陇西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 降低了营业风险, 增进了政府满意度。创新开展审计调查工作。加大审计跟踪督导力度, 完善审计制度。对资金帐户监管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风险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撤销了供电所备用金帐户, 对供电所存放的预收电费汇入公司帐户进行管理。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年”等活动。强化审计、财务等方面监督检查职能, 构建全面覆盖的监督体系。

四是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强力推进绩效管理及考核。完成了公司企业年金实施。制定《“6S+2F”管理活动考核办法》, 修订完善了《陇西县供电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陇西县供电公司线损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 使公司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在2011年全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 我公司参赛队员荣获团体一等奖, 两名参赛队员进入个人前10名, 并代表市公司参加了省公司的竞赛。公司QC活动成果 (如何推行“6S+2F”管理) 荣获市公司三等奖。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 终于在2010年4月份, 较好的扭转了前一季度的被动局面, 电量和线损指标均得到改善, 供电量达到637.6万千瓦时, 线损降到了7.23%的较低水平。2010全年实现售电量7149.90万千瓦时, 同期增长3.06%;三级综合线损率6.88%, 比市公司下达综合线损指标下降0.12个百分点。2011全年售电量7542.75万千万时, 净增长392.85万千万时, 增长率5.49%;三级综合线损率8.63%, 比市公司下达的指标12.5%下降了3.87个百分点。指标明显得到优化和改善, 经营形势稳健。

“三明治”效应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只要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 就能将“三明治”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6S+2F”管理是一套有效的应对“三明治”效应的好办法。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2

当螃蟹放到不高的水池里时,单个螃蟹可能凭着自己的本事爬出来,但是如果好几个螃蟹,它们就会叠罗汉,总有一个在上边,团购阳澄湖大闸蟹礼券一个在下边,这时底下的那个就不干了,拼命爬出来,并且开始拉上面螃蟹的腿,结果谁也爬不高,这就是螃蟹效应,

员工如蟹,经常也是互相牵制,互相拉后腿,就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厉害,很多时候采用互相打压和互相排斥,久而久之,企业就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蟹群。

看过加勒比海盗3的人估计还能记住那群白色的螃蟹,成千上万的替杰克船长把黑珍珠号托到海边,我是一直在感慨这小玩意组合起来的力量那么大,如海水般波涛汹涌,完成不可思议的任务。

企业中的绩效管理

企业组织的管理,如管理螃蟹,如何能产生白螃蟹组合效应,还是互相拉腿效应,取决于两大条件:首先是企业的领导,倡导什么文化,是共同发展,积极竞争文化还是什么?如果老板喜欢小报告,大家都打小报告,互相拆台,老板又爱听,导致组织内的员工之间的互信度下降,大家都把精力放到防内部人,而不把精力放到拓展业务方面了,如果老板是信任和宽容文化,大家都会互信和互宽容,形成公司内部的做人和做事的?理文化,至关重要,

还有就是规则,尤其是企业的“绩效”规则。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能带来业绩的员工,而不重视那个“叠罗汉 ”中处于最下端的螃蟹,它一样会一个小的错失 就让大功告吹。很多企业建设的时候,只重视“现金业绩”,而不重视产生业绩的背后的内容,导致组织中的很多螃蟹没有被企业的绩效效应照顾到,他也会变的争取利益,而终究企业一无所成。 所以企业文化和绩效规则非常重要。大凡能够成功的公司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优秀,而能决定这两个要素的只有老板或者最高领导。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一直在充当螃蟹“拉腿”的角色。员工谁能无错,但是如果老是对员工进行“钳制”,员工时不时被老板骂两句,还被指出来很多毛病,时间长了,一是小毛病深化成大缺点了,而是员工不敢和老板说真话,因为怕被骂。他的心理信心被老板骂掉了,即使有什么好的想法也统统保留。老板认为指出员工的缺点是在帮助他,但是也在倡导了一种指责文化,大家都喜欢互相指责。这个玩意比采取拉腿行动更加可怕。

老板们都以“忠言逆耳利于行”来美化和解脱自己,然而扪心自问,自始至终逆耳的言语能有有多少会被员工用来指导自己?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3

【关 键 词】差别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法则。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后进生是其活动中无法回避的一种客观存在。小学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实中所存在的对后进生的“棍棒教育”、“恐吓教育”、“边缘化教育”等做法,既不是教育的应有形式,更非一个教育者应有之态度。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和南风效应,对教师应如何做好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小学后进生;超限效应;南风效应;管理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3-0100-02差别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法则,有教育就有后进生。后进生的存在是教育活动中无法回避的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后进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早已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学者们更是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因学者们对后进生的界定有所不同,导致了实际研究中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也大不相同,而且从心理学视角对小学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加以研究的成果也并不多见。为此,本文拟以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和南风效应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利用这两种效应以做好小学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工作。

一、后进生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后进生,不是指那些努力学习但学业成绩却较差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在班级中经常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好好做作业等,成为广大教师主要“修理”的对象。具体的就是指那些在学校中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刺儿头”、“烦人精”的部分小学生。这类学生,老师见了就头疼,因为在部分老师眼里他们俨然就是一些软硬不吃、刀枪不入、冥顽不化之辈。虽不乏一些教师对其苦口婆心的教导,但终因心力交瘁而对其采取了放弃的态度。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对这样的孩子就真的是束手无策,甘当教育的逃兵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本文认为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与南风效应,或许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把金钥匙。

二、超限效应与差生管理

(一)超限效应简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二)超限效应的启示

“超限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当我们给予一个人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刺激时,这种刺激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最终只能是事与愿违。它同时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切记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并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准确地把握“度”,绝不能过度行事。

(三)超限效应的应用

批评与表扬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最常用的两种手段,可是教师们稍一不注意就会在这方面犯错误,批评与表扬所产生的“超限效应”常使得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功溃于亏。其实,人们在犯了错误后,心里都会有一种内疚感。因此,在第一次受到别人的批评时,我们内心里都会欣然接受而不至产生厌烦,可是当我们就因为这一件错事而不停地受到一个人多次的批评,或是受到N个人的N次指责时,那么我们就会对这种批评不耐烦甚至是感到反感。此时,批评的“超限效应”便产生了。在这种效应下,有的人便会产生一种“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作为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后进生,他们对批评与表扬的“超限”行为反应更是强烈,对于他们而言,那种群起而攻之似的批评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无所谓了。其实,他们也未必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未必就没有改正错误的想法,可是一次次的批评使得他们感到很委屈,他们会觉得为这次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本不该如此,但既然是这样,那我就破罐子破摔,进而走向了不必内疚、下次照做的一端。可见,教师对后进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超限的批评不但达不到教育之目的,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走向极端。我们应做到“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可以考虑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后进生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总之,“超限效应”告诫老师们绝不能揪着小辫子不放似的对孩子横加批评,更不要翻旧帐。与此同时,对后进生的表扬也绝不要超限,否则我们的表扬就会显得很虚假,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三、南风效应与后进生管理

(一)南风效应简介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二)南风效应的启示与应用

“南风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温暖胜于严寒。在我国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点的影响下,我们不难看到,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确有手执大棒的老师,他们一边向后进生们挥舞着手中的大棒,一边还口口声声地说“打你都是为了你好”。可是,在这种“棍棒教育”、“恐吓教育”下,后进生真的变成了高徒吗?恐怕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来说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此种教育方法更是万万不可取的。既然“北风”似的这种“棍棒教育”效果不好、不可取,那么我们何不尝试着用“南风”似的“情感教育”来转化后进生呢?具体地说就是对后进生实行温情教育,以期用教师的这种类似“南风”的真实情感,吹掉后进生们身上的那件不良的“大衣”。即便是他们犯了错误,教师也没有必要对其施以声嘶力竭的批评,可以采取聊天谈心似的教育方式,了解他们为什么犯错,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对班集体已造成了哪些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明确自己为了班集体应该做些什么而不该做些什么。通过这样一种“南风”似的漫不经心的方式,使他们从内心而不是在威慑下接受老师的建议,进而达到对后进生进行教育之目的。当然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对于一个后进生来说,我们绝不能期望一次“南风”似的教育就会感化他们,就会让他们甘愿脱掉自己的“大衣”。本文要告诫教师们一点,对后进生的这种“南风”教育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种平常的心态。要知道,后进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很可能对我们的“南风”产生一种麻木性,它是需要些时间才能恢复知觉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与认识,否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为之付出了那么多的情感,却得不到后进生的半点回报,因此会感到很委屈,进而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放弃后进生的念头。其实,“南风”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对于这种“南风”教育我们要抱着“南风”常吹,以求润物细无声的态度,只要我们的“南风”够量,那么后进生就一定会转变。虽然这个过程很可能是漫长的,但只要我们坚持,相信每一个后进生终有一天都会为我们教师的这股“南风”而褪去自己不良的“大衣”。

综上所述,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工作,是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和“南风效应”两种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粗浅地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两种效应,以较为全面地做好小学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工作。有关我国小学后进生的相关研究还需要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教师们眼中的那些昔日的后进生定会成为学校中明日的好生。

参考文献:

[1]肖毓秀.对差生的几点教育措施及其心理依据[J].心理科学通讯,1981,(5).

[2]В·С·Цетлин; 钟启泉.差生问题与差生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82,(2).

[3]陈谏章.怎样转化“双差生”[J].人民教育,1982,(5).

[4]胡维钧.差生管理科学化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6).

[5]钟丽雪.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差生”转化工作[J].琼州学院学报,2007,(S1).

[6]张颖夫.后进生转化与教师生命成长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初探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关联效应 篇4

一、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绩效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 对于引导、创新企业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科学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 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增强管理过程的可控性, 保障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 其重要价值在于企业管理的改善和提升, 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高质量的绩效管理才能打造出优异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确保企业个人、部门利益与企业整体战略保持高度一致, 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

2. 不断优化的薪酬体系是企业持续成长发展的推动力

薪酬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要有一个公平、有效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体现经营者管理思想的基础, 薪酬水平是企业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 可以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 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薪酬体系表达的是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它的意义在于,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并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如果说不断改善企业的绩效管理是实现卓越绩效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 不断优化的薪酬和薪酬制度已经不再仅仅是对员工贡献的一种补偿, “作为连接所有者和员工之间的纽带, 薪酬和薪酬制度已成为引导员工行为和表明企业发展动向的—个最有力的信号。”

二、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相关联的必要性

1. 优秀的绩效管理是实现薪酬体系公平合理性的关键因素

绩效管理为企业驾驭人力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企业管理者通过绩效平台, 引导每一名员工完成自身的工作目标, 并通过绩效评估员工的投入以确定薪酬分配。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 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员工业绩, 并将报酬与业绩挂钩。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体现薪酬公平, 保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必须根据绩效结果区分类别, 让优秀、一般和不良员工之间的薪酬存在合理的差距, 彰显每个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价值的差异性。

2. 合理的薪酬体系能有效促进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 企业绩效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最直接、决定性的影响, 而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实现形式是薪酬。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设计与运作情况, 是反应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科学的薪酬体系既要保证内部公平性, 又要保证外部竞争性, 以求更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力, 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 推动企业整体绩效水平不断改进, 促进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有效关联, 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使薪酬更加公平, 更加具有激励性, 让绩效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 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 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相辅相成, 相互不可或缺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建立在科学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基础上, 而设计出与企业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则是企业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和控制的体现和必然结果, 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把员工薪酬与可量化的工作业绩挂钩, 将激励机制融入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中, 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薪酬体系;通过薪酬的有效激励和管理不仅能大大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企业整体效率, 同时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薪酬存在的内部有失公平、外部缺乏竞争力等突出问题, 促进绩效管理持续改进, 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不相融合的绩效与薪酬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 才能使控制企业劳动成本与激励员工这一关系得到平衡, 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但在企业现实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脱节, 各行其是;绩效结果与薪酬分配关联不全面, 不能相互映衬;绩效和薪酬战略不同步, 企业与员工的绩效不增反减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与绩效管理不相融合的薪酬制度缺乏战略导向

缺少绩效管理战略引导的薪酬不能从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高度出发来设计薪酬系统, 只能就薪酬论薪酬, 把薪酬本身当成了一种目的, 而不是关注什么样的薪酬制度才会有利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

2. 与绩效管理不相融合的薪酬结构不合理, 易导致平均思想

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有一系列的薪酬激励来支持, 同时有效的薪酬激励手段能为绩效管理增值。薪酬与绩效必须实现对接, 否则就会失去激励作用。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薪酬结构仍存在“大锅饭”、“论资历”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想留的人留不住, 不想留的人一个也不走,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 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3. 与绩效管理不相融合的薪酬体系只能是无本之木

与绩效不相融合的薪酬体系易出现定位偏差, 往往把目的仅仅停留在给员工分级、发奖金、搞分配上, 只关注外在报酬而忽视内在报酬, 员工的绩效不能在薪酬上得到准确反映, “一分钱, 一分货”的心理就会滋生, 直接损害企业战略的引导和员工行为的驱动, 最终会导致绩效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从而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四、促进绩效与薪酬的有效关联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单纯的高薪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只有与绩效紧密结合的薪酬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薪酬同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彼此互相照应:如果没有绩效, 薪酬的支付不会长久;反之如果没有薪酬支付, 恐怕绩效体现更难以持续。

1. 树立绩效和薪酬关联的理念, 促进企业持久健康发展

在现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关联效应已凸显。绩效是根本, 薪酬是手段, 通过绩效和薪酬之间的联动实现企业茁壮成长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所在。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间的辩证关系, 树立起绩效和薪酬相关联的理念, 是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模式, 完美展现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关联效应的重要基础, 是企业持久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增强企业战略执行力, 真正把绩效结果应用到薪酬体系之中

虽然企业的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都是基于企业战略, 为企业战略服务, 但是要实现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的有效关联, 还必须做到把绩效结果充分应用到薪酬体系之中, “绩效高低应该直接反映在薪酬水平上并有明显差异”, 绩效结果的真正运用, 才能让员工相信自己的努力奋斗与公司绩效紧密相关, 从而增强企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更好地实现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的战略协同效应。

3. 把握好员工激励方向, 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的关联效应

美国商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愚者赚今天, 智者赚明天。”企业的创新、变革和发展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高, 企业要想赢得未来的竞争, 就必须重视员工的进步与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要充分利用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的关联作用, 重点关注内在薪酬, 满足员工的自尊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有助于激励员工发挥更大的热情, 使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4. 不断完善绩效薪酬战略, 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关联的长效机制

企业的绩效和薪酬战略不是静态的, 而是一个持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 企业战略目标不同, 所对应的绩效和薪酬战略也应有所变化,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实现长久发展, 企业必须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和薪酬体系关联的新模式和长效机制, 找准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促进企业整体实力提升, 永葆企业活力, 追求基业长青。升, 为企业的持久健康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5

浅谈水价改革的资产化管理与帕雷托效应

本文通过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理论、经济学帕雷托效应理论,探讨水价的.改革.

作 者:邢俊英 徐晓刚 XING Jun-ying XU Xiao-gang  作者单位:邢俊英,XING Jun-ying(辽宁省水利学会,辽宁,沈阳,110003)

徐晓刚,XU Xiao-gang(辽宁省水利工程技术设计审核中心,辽宁,沈阳,110003)

刊 名:吉林水利 英文刊名:JILIN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F405 关键词:水价   改革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   帕雷托效应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6

一、新时期审计道德风险的成因

在经济活动与市场交易时,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从广义的角度讲,道德风险并非仅为个人的思想觉悟,在审计领域中,它更是一种制度变量,对审计结果和审计绩效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审计风险的过程中,应将道德风险看作是最基本的参数。尤其在当前时期,审计道德风险会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在新的技术与业务的推动下会产生新的交易范式,与之相关的经济行为会变得越来越灵活与复杂,原先的法规已无法适应迅速变化的审计环境,相关的业务和制度改革也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制度的灰色地带,而这种灰色地带也就会发展成为审计道德风险的滋生地。比如,在信息类企业资产里,传统物质资源已经不再具有首要地位,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已经占到公司市值的大部分,而这却成为传统审计工作忽略掉的软性资产;此外,由于大量金融创新技术工具的使用,相关交易也对传统审计工作造成了冲击,使审计反映出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人员无法对这些交易和事项给予恰当的评判,就难以反映这些交易的经济实质。

(二)不正当的竞争市场

在审计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中,不正当竞争压价同样会造成交易风险均衡情况的产生。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竞争的诉求,会借助社会关系为竞争对手设置瓶颈,使之无法在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倘若注册会计师也遵从了事务所的利益诉求,就可能会放弃对高质量审计结果的要求。相反,其也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权衡,有意破坏审计工作的市场秩序,为全社会的审计工作造成更多成本。當前时期,审计费用呈现出了持续走低的情况,而成本的增加使得事务所要进一步降低收益和成本。事实上,降低事务所的成本也就增加了社会成本——事务所为了获得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而当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不再追求审计独立性与职业道德时,审计市场的秩序和结构就因此遭到了破坏。

(三)不对称的信息资源

目前,许多大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缺少高级财务专家审理,导致信息资源不对称,使审计道德风险有增无减。实际上,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这些经济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在审计中,参与者为了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会在交易中借助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也会在审计中偷懒、说谎或欺诈。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内部人交易的情景,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绩效。

(四)不完备的契约体系

若将会计制度视为一种合约,那么它也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因为在这类合约中,制度的疏漏和笼统、对现实的偏离和政策的不确定等是经常存在的。这样,就会使当事人将剩余部分留在隐含契约中,诚信的达成就不再依靠制度和法律,而是依靠当事人的信誉实现契约体系的完备。审计道德的考量主要依据会计师的行为,如果导致利益冲突或审计工作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就会被看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识——基于特定冲突的逼迫而产生的共识。当然,借助行业协会可以对契约的不足加以适当弥补,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时期审计道德风险的外溢效应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道德风险产生于人的自利性诉求。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审计过程中如果试图索取更多利益,就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并承担与之俱来的风险,在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之中,最终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审计道德风险具有一定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客体收买会计扩大了道德风险范围

审计实践中,审计客体依据法定程序在特定实践中对自己的财务信息加以披露,相关财务信息和市场各利益主体和客体之间会形成利益层面的冲突,尤其在股利分配、增发新股和吸引新投资的过程中,审计客体更会采取有预定偏向的做账模式,对报表信息加以粉饰,以便在面对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时,出现具有批判性质的两种验证:一种是拒绝,一种是收买。在这一过程中,拒绝审计明显不符合游戏规则,收买就成为二选一中的必然选项。

(二)被软化的法律约束降低了道德风险底线

法律约束机制的硬化程度不高、民事赔偿机制缺位、监管力度较差等瓶颈,会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失当的比率,被起诉的概率也会居高不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即便被发现和被起诉,所面临的处罚也主要是行政处罚,涉及到的民事赔偿的概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被软化的法律约束降低了道德风险底线,与之相关的限制使得赔偿概率较低,加之赔偿金额严重失衡,难以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产生显著的威慑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低风险极易引发新的道德风险。如,注册会计师有可能签发一些失实的财务报表,或者对财务报表进行语言上的粉饰,使出现的问题在表达时显得更加缓和和缺乏力度。

(三)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缺陷加大了道德风险系数

在现有制度中,如果全部依据合伙制进行,除了法规与之不匹配外,因为转轨时期市场风险较高,且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此外,从采用公司制的现实讲,未能抓住公司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很多公司中,股权大部分都集中在个人或者少数集团受众手里,尤其是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很高,他们能够借助对公司的整体控制实现架空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目的,也能够借此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使其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更重要是,一些公司的股权相对分散,决策的效率十分有限,由此也造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这样,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和注册会计师们就要为承担审计失败进行赔偿。所以,当违规所得超过违规成本时,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就会显得十分积极,使得审计道德风险外溢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新时期审计道德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为了构建审计道德风险的预警机制,需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审计风险的外溢效应,对审计客体收买会计原则会扩大道德风险范围、被软化的法律约束会降低道德风险底线、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缺陷会提升道德风险水平等问题形成全新、正确的认知,并通过加强审计道德风险的违规成本、提升审计非正式契约的供给水平,以及强化委托人的有效监督和强调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等,提升审计绩效,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道德风险。

(一)加强审计道德风险的违规成本

在新时期,如果法律效力较低,就会滋生审计道德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有更为强劲的动力谋求自身利益。因此,为了降低审计道德风险的发生,构建良好的预警机制,需要加强审计道德风险的违规成本,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专业水平,不断积累审计经验,以便对审计事实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提升审计师的道德风险规避水平;二是提升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尤其要对与审计师、会计师事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熟知熟用;三是提升执法的公平与公正程度,提醒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能够主动借助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社会各界对法律的信赖力。

(二)提升审计非正式契约的供给水平

从本质上看,审计道德是作为一种深层次的非正式制度与契约存在的。为了构建审计道德风险的预警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审计非正式契约的供给水平,让诚实守信和客观公正的商业伦理能够深入人心,尤其要深入审计人员的内心,将其视为立业之本与公信力的基础,以此弥补正式契约的疏漏与不足。因此,在审计实践中,需要更加严格地遵守诚信公正等商业伦理,降低审计人员的监管成本,提升违法违规人员的犯错成本,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与可信度。

(三)强化委托人的有效监督

当前,审计道德风险的高低与委托事项审计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甚至关系到委托人的自身利益。为此,委托人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提高,培养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其道德情操。同时,要通过加强事后抽样复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此外,在审计实践过程中,要通过定期召开审计工作会议的形式,全面听取审计情况的汇报工作,要以此为基础,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和研判,并借助必要的调研工作提出防范风险的意见。在事后复查工作中,内容主要涉及对审计结果的检查,看其是否与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符合,对计价定额和取费标准等进行审查,防止腐败行为的出现;更重要是,要对变更签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予以关注,以保证审计工作处在既定的道德水平之上。

比如,2015年12月,河南省新野县决定在全县开展审计整改专项督查行动。对审计局2015年查出但至今未完成整改的40多个问题,逐单位、逐项目列出了整改时限,落实督查责任。要求对审计整改行动慢、效果差的单位负责人分别约谈,给予通报批评、警示训诫;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顶风违纪的单位,立即启动问责程序,严格处理,以儆效尤。2016年1月,在该县人大常委会专题会议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了全县财政管理和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法进行处理处罚,对情节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查处,审计执法的力度和深度有了较大的突破。

(四)强调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为了降低审计道德风险,需要在健全与完善行业规则的基础上,将自律和他律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和秩序的修正,通过构建完善的审计监管体系,全面降低审计程序的主观化程度。为此,需要通过自律的形式,让审计行业的专业人士能够全面了解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全面发现审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及时加以解决,降低舞弊的发生概率和审计道德风险。当然,需要认清的是,无论是何种严厉的、完善的审计自律行为,都难以绝对规避审计道德风险。因此,在自律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审计师的检查力度,强化对违章机构和违规人员的处罚。

比如,在自律层面上,陕西岚皋县审计局以“道德讲堂”的形式努力降低审计道德风险,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载体,加强道德文化经典范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审计人”优秀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他们同唱鼓舞人心的歌曲,观看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影片,仔细倾听在逆境中追求真理的故事,畅谈自己对劳动和道德的感悟,对奉献的认识。可谓题材新颖,效果显著,在审计人员队伍中产生了震撼和共鸣。

四、结语

审计道德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主观上违反审计工作程序与审计纪律,为审计实践带来不良影响与后果的行为。审计道德风险是所有审计风险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而审计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信息的不对称,也有市场竞争的不规则,更有监督成本与监督收益之间的博弈。

医院管理与品牌效应僭述 篇7

品牌是一种财富, 属于无形资产, 产生品牌效应以后, 能为拥有者带来与同行的竞争的力量, 能给拥有者带来极大的收益, 其根源在于消费者对品牌形成信任, 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高度认可。医院的品牌在于医院的规模、器械、医疗、文化, 而最主要的是它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推进医院品牌建设, 进行市场定位, 对患者给予良好的医疗服务, 经常性的举办健康讲座之类的公益性活动, 陆续提高自己的服务标准, 言行一致, 注重承诺, 升华品质, 提高医院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弘扬医德, 发展专业特长, 打造温馨的医疗环境, 提供放心的医疗服务, 合理的甚至是低廉的收费, 无与伦比的医疗技术, 和谐感人的文化理念, 赢来大众的交口赞誉和选择。经营中,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医患和谐、诚信服务”是至上的服务理念。

(一) 品牌建设的价值

品牌, 也可以说就是朝“名牌”努力。医疗环境舒适, 专业特长是行业的巨擘, 及时、热情、周到的服务, 合理的收费, 久而久之, 自然能够扩大影响, 产生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患者根据品牌有了他的价值取向, 众望所归, 放心求治, 充满信任。品牌具有独特性 (Unique) 、同一性 (Identity) 、领先性 (Leading) 、持续性 (Persistent) 等特点, 有了品牌效应, 有口皆碑, 意味着高水平超质量的医疗服务, 信誉卓著, 持续发展, 久之就具有了强势品牌, 成为医疗市场的主导者。回顾以前, 我们经常看到脏乱差的医院环境, 向病人不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技术, 面对或者束手无策, 病人不能满意, 对医院、专科或医生怨言纷纷, 医生、医院在病人眼中没有良好的形象, 从而对病人缺乏引导力, 医疗信誉波澜不惊。随着经济发展, 市场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强势品牌的医院竞争力强, 病人极其满意, 对品牌医院充满期待, 是病人的首选, 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时间的推移, 事实的证明, 病人逐渐熟悉医院, 对医院产生了解、信赖、满意与认同, 这个过程形成了医院品牌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医院的品牌是巨大的财富, 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 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价值无量。品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始终如一, 尽心尽力树立、建设、拥有和保护医院品牌,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的地位, 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需要进行市场分析, 研究自身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意即在此。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占有率、服务特点、专业方面的技术力量、服务能力, 或采取市场领导者策略、或采取发掘战略、或采取跻身战略、或市场跟随战略, 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以利于医院发展。《慧人慧语》中说“先要求最不同, 再要求最出色”, 突出自己的特点, 人无我有, 找到差异, 树立卓然不同的形象。

(三) 重视医院文化

医院品牌的核心在于医院文化。发展医院文化, 重视素质的提升, 讲求医疗质量的提高, 争取让患者、家属、社会都能够满意, 就赢得了信誉, 获得了品牌收益, 这样的成本低廉, 可获得更高的溢价。品牌的形成匪朝伊夕, 需要代代相传、始终如一, 前赴后继, 不断提高, 才能脱颖而出, 吸收更多的人才, 脱颖而出, 品牌特异独立, 赢得市场, 赢得竞争, 赢得发展。

二、品牌基础:为工作竭尽微忱, 对病人呵护备至

法拉第真诚地说过:“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高额报酬”, 工作让我们真正的了解生活和生命的价值, 如果说, 工作缺少热情, 那么绝对会导致生命缺少意义。而医疗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是一种高尚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职业, 通过治疗护理和预防护理为人类、给病人提供健康的理念、正确的知识, 让病人得到健康, 乃至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 完全护理的使命, 南丁格尔说:“治疗病人必须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才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圆满地完成。”病人的病情不同, 有的受伤很严重, 有的昏迷, 有的疼痛难忍, 有的生命垂危;他们年龄各异, 素质不同, 性格也大相径庭, 这些使得治疗工作有很大的难度, 这就要求医疗人员具有优秀的品格, 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具有高尚的情操, 具备超人的觉悟, 有一流的人道主义精神, 热爱本职工作, 不怕疾病的传染, 对各种疾病的复杂情况能够及时的、妥善的处理, 对病人呵护备至, 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了如指掌, 对一些意外泰然对待、应付自如, 在技术上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断地精益求精, 力求自己的治疗技术炉火纯青,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自己的青春之火照亮医疗事业的前程。

三、品牌辅助:现代化医疗设备

(一) 数字化医院的便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的改变,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等等原因, 常常出现病人不配合, 给治疗、护理都带来一定的难度。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为临床护理、监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呼叫器联络, 减少来回走动, 节约时间、节约人力, 提高工作效率。分析病人病情时, 通过电子病历及其连接的PACS系统和检验系统, 及时准确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 CT/MRI影像学改变及检验结果, 从而详尽的掌握病人的临床诊断的依据和鉴别诊断、治疗的原则、相关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加强了医疗和护理人员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 为医疗和护理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学习内容, 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能够防止差错, 确保安全。

(二) 充分发挥临床护理的能动性

电子病历的高效性, 使绝大部分医师喜欢书写电子病历, 但电子病历提供的模块和文件复制黏贴功能也给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疾病诊断思维的僵化, 疾病独立分析能力的丧失。通过电子无线查房临床教师能根据查房时获得的病人实际状况, 及时修改病历, 纠正病历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并告知修改的理由, 做好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控制, 强化“三基”知识理论, 循序渐进引导实习医师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打造个性化的电子病历。

(三) 充分调动了工作的动力

病人的病历主要由临床医师、进修生和住院医师书写完成, 电子病历的应用, 节约了书写病历的时间, 医疗、护理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病人及进行其他操作。电子病历中的在线“知识库”, 可以辅助合理用药, 辅助诊断和治疗等, 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电子病历的查询统计功能使一份病历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病情记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病历数据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比较发现事物的联系, 培养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电子无线查房提升了医院信息管理的水平, 成为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也为医院的品牌形成有一定的推波助澜。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临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国内外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诸多压力,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顺势而上,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弥补资金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央行《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末增长25%,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接近30%。有学者粗略估计,2010年末融资平台贷款达到14.38万亿的规模(刘立新、陈鹏科,2011)。虽然相关测算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数据高估(1),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规模控制和反向激励,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存在较大的隐患。

Stigler(1957)较早地研究了地方政府融资举债的合理性,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需求和经济资源的信息把握更为准确和及时,举债权合理下放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研究均对这一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运营、担保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先天缺陷,以平台贷款为主的地方政府举债体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诟病。巴曙松(2009)等国内学者从银行风险管理、财政运行体制和宏观政策调控空间等角度入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综合信用风险问题。一些学者也试图构建风险预警和信用评级体系来促进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化发展,其中,刘畅(2011)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平台贷款风险评级体系,孙继伟和王波(2011)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本文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模式研究出发,探讨平台建设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当前融资平台运行中的各类隐患,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模式与经济效应

按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解释,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企事业法人实体,主要包括城建类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土地储备中心类公司等。目前,全国万余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点各异,按平台间的所有权关系和业务联系,可以分为上海模式、重庆模式、天津模式和其他模式(见表1)。其中,上海模式因其起步较早,内含资本相对充足,其融资平台的综合竞争力较强,发行的企业债券类似于“准政府债券”,天津模式主要借天津特殊的国家战略地位得到银行部门和市场资金的青睐,这两种模式较难复制。而重庆模式和四川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山东、福建、湖北和河北等地的融资平台均体现了这方面的特征。

资料来源:根据刘畅(2011)的资料整理编制。

虽然政府融资平台的超越式发展主要集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时间里,难免有应急、应时之举的嫌疑,但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平台建设是化解地方事权与财权错配矛盾的积极探索。客观地讲,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发展和促进城市化建设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经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地方各级政府用于交通运输、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债务资金达到5.95万亿,用于土地收储的资金达到1.02万亿,其中平台融资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债务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地方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及市政项目建设,促进了各地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检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GDP)和物价水平(CPI)的关系,我们以吉林省为例,选取2007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含区间两端数据)的季度时序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验证。由于央行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于2011年起正式建立,因此,2011年之前的数据通过汇总省内金融机构调查数据获得,其他数据来自吉林省统计局和相应各年统计年鉴。

首先,对各组数据进行季节调整,调整后的GDP、CPI和平台贷款余额分别记为gdp_sa、cpi_sa和fl_loan_sa;其次,为消除异方差性,分别相应取对数形式,记为lngdp、lncpi和lnfl_loan;再次,检验各组数据的平稳性,结果表明,lngdp和lnfl_loan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2阶平稳序列,lncp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2阶平稳。由此,对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在5%和1%的概率水平下,变量fl_loan不是地方GDP和CPI的格兰杰因的原假设均被拒绝,质言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是影响GDP和CPI的原因。因此,建立滞后期为2的无约束VAR模型,并利用Eviews软件画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见图1)。

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单位冲击对GDP的贡献在第1期表现最为显著,达到200个正向单位,之后影响逐渐震荡衰减,在第6期冲击基本消失殆尽。应该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初期,由于出口和内需动力不足,包括平台贷款在内的政府投资在应对危机冲击、促进地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结论与前文的分析一致。另一方面,平台贷款对地方CPI的影响在前4期表现为负向冲击,第2期达到峰值0.5,第5期以后表现为正向冲击。对这一结论的解释是,由于平台贷款“挤出”其他消费性信贷额度,综合造成CPI所涵盖的居民消费品平均价格的相对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地方融资能力和综合投资水平的提高,加之土地财政对资产价格增长的内在激励,将拉动各类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升,从而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

三、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

虽然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体风险可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增长过快,地方政府变相或违规提供信用担保(2),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负担沉重,加之偿债依赖较大的土地出让收入未来几年面临价格下行和规模收缩的风险,因此,平台贷款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1. 政府信用隐性担保面临法律风险。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的政府信用隐性担保的现象,其实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挑战了《预算法》、《担保法》的权威性。具体来讲,在《预算法》对赤字财政限制的硬性约束下(3),地方政府不能发行政府债券,只能绕道寻求其他筹集大规模建设资金的渠道,于是政府信用隐性担保下的地方融资平台就成了较为便捷、有效的融资手段,调查显示,很多融资平台公司的公司债、企业债其实已经具备了“准政府债券”的特征。另外,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向银行系统进行融资时,通常以收费权、经营权、土地所有权等作为抵押、质押物进行担保,而这也违背了《担保法》关于政府担保的明文规定(4)。

2. 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并存。

由于融资平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政府信用和地方财政为平台融资提供隐性担保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旦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集中爆发,极为容易引发政府债务危机,从而向作为主办者和第二还款人的地方政府快速传递。审计署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共有7省、10市、14个县本级债务率超过100%,其中最高达364.8%(5),某些地区债务风险相当集中,地方财政偿债能力明显不足。地方财政无力偿还,债务风险将向中央财政倒逼,严重的甚至威胁国家财政安全。另外,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抢占地方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过于倚重政府信用担保,“重官主义”思维导致脱离市场规则,金融风险有所累积:一方面,银行对融资平台贷款的条件审查存在诸多漏洞,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缺乏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真实、全面评估地方政府整体债务水平,造成对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缺失。因此,平台的债务风险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严重时会造成大量的呆坏账。

3. 土地财政面临收支失衡风险。

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土地财政”逐渐成为与税收相提并论的收入来源。一方面,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近些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定,不低于15%、10%和10%的土地出让金分别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而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表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考虑到未来几年地方政府将迎来债务偿还高峰期,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的土地出让金正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抵押、质押需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偿还的一个隐含前提是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但随着国家调控房价政策效果的逐步发挥,全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价下降和土地流拍的现象,如果资产价格大幅下滑,融资平台的整体偿债能力将会进一步大打折扣。

4.“期限错配”和“挤出效应”导致效率下降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然性质上属于独立的企事业法人,但由于与地方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无法完全按照市场原则配置资源,其资金的运用和投向难以独立自主决策,从而造成融资行为的非专业化和投资效率的低下。

从期限配置上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多用于长期项目建设,而平台贷款期限较为分散,对于那些5年以下的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而言,存在着期限错配的困境,从而容易造成平台主体和银行部门的财务风险和债务风险。另外,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和宏观政策调控效果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直接融资能力方面的严重不足,导致其对实际经济生产经营性信贷的“挤出效应”,在2010年至今全国信贷规模控制的大气候下,很多生产经营企业和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缺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抑制了经济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效果具有“挤出效应”,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体系的重要地位,使其倾向于资产的保值和升值,从而具有推高土地价格的动力,而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将减弱和抵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和债务数据来自张友先、朱爱萍(2010)。注:2011年及其后各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贷款利率均为推算数据;根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较长的特点,利率数据采用央行公布的5年期银行基准贷款利率。

5. 对地方政府偿债率的压力测试显示未来的偿债压力很大。

国际监测政府性债务的主要指标包括标准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见表3),下面主要使用偿债率指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进行压力测试。考虑到目前平台贷款主要以5年以上的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主,因此我们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5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由于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缓解和房地产价格的回落,未来几年货币政策有适度放宽的可能,因此2013-2018年的利率取2009-2012的平均水平;土地出让金数据选取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合同额,2011-2018年的数据取前期平均数;我们放宽贷款期限,假定5年期的平台贷款自2013年开始还本,且各期对应支付利息。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考虑土地出让金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偿债率(2类偿债率)在2009-2012年间基本维持在10%的国际警戒线以下,但随着平台贷款陆续到期,还本压力骤增,偿债率将在2013年攀升至20.1%的高位,之后缓慢回落到2018年的12.0%的水平,但仍在警戒线以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几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规模膨胀,短期的流动性相对充裕是以牺牲长期流动性为代价的。“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平均偿债率将达到14.8%,这还不包括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部分,扣除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教育资金的部分,财政收支压力可想而知。另外,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缺乏政策空间的可延续性,也给项目投资的后续融资和持续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

四、对策建议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潜在的诸多风险和隐患,迫切需要在法制建设、体制规范、监督管理、微观运行等各方面加以完善和改革。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扩张和隐患,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法律体系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的难题,给地方政府债券一个显性化和阳光化的名分。有必要对现行的《预算法》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试点推广,逐步放开地方发行政府债券的限制,并通过编制和公开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促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难入监督范围和公众视野。

2. 规范融资平台运作。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国家已经着手整顿和妥善处理平台债务问题。“国发[2010]19号”文件对此提出几点关键性的要求:一是按“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抓紧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平台公司各类债务;二是对平台公司进行集中的清理规范,在落实偿债责任的前提下,取消和剥离无固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平台公司的融资职能,补充剩余类型平台公司的资本金,改善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平台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要求保留的融资平台需依托符合国家政策、行业规划等要求的项目进行融资,严格审批和贷款条件,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信贷管理、贷后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四是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严格执行《担保法》,实现平台债务风险内部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顿和清理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前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无序和混乱而搞“一刀切”,必须承认其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促进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要鼓励和扶持那些有稳定经营性收入、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扶持其优化股权结构,引进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来充实资本金,实现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债券的职能互补效应,划分经营和管理界限,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的领域、资金来源和投向,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融资渠道。

3. 建立融资平台风险监测和信用评级制度。

与国外成熟的政府融资市场相比,国内关于风险预警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较为滞后,从而容易造成交易信息不透明、风险监测不到位、统计数据严重缺失和滞后等问题。在当前加快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和试点地方政府债券的历史机遇下,有必要尽快建立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客观公正的、具有前瞻性的权威风险监测机构和债务信用评级制度。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可以依照评价主体的差异,分别建立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制度,其中内部信用评价的核心是构建风险预警评价体系。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主观判断模型、统计模型和因果模型等(6),其中通过灵活、全面处理各类财务指标,统计模型将更有利于评价和监测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综合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评价体系,应该在指标设计上全面包括经营规模指标、流动性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和增长能力四大类指标,而基于参数估计的Losgistic模型和非参数估计的神经网络模型(ANN)用于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预警和评测较为合适。

统计模型在平台类贷款风险预警中具有强大的模式识别、分类和优化处理作用,根据量化评估的结果,可将信用等级区间按AAA、AA+、AA、A、BBB的通用标准进行划分,进而给出各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应风险等级。另外,相对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化解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提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主体甄别风险的能力,并形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合规运行和实现最优配置的自强化机制,从而最终建立起规范、公平的平台投融资市场。另外,对于已经步入试点推进、未来有望全面铺开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对于规范和发展多元化的地方融资体系将是非常必要的,这也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估[J].经济,2009(9):20-21.

[2]李勇.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与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0(11):40-45.

[3]刘畅.“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及防控对策[J].中国经济问题,2010(4):60-66.

[4]刘立新,陈鹏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J].银行家,2010(6):70-72.

[5]孙继伟,王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用风险指标评价及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0(3):98-109.

[6]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互联网微金融的效应与风险 篇9

在国内学界, 谢平 (2012) 在其论文《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曾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 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有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而互联网微金融概念的兴起走红, 则是源于2013 年6 月, 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业务, 并促使人们对于金融理财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般来说, 互联网微金融被认为是专门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发展互联网微金融, 既能为缺乏系统管理、流动性较强的民间资本找到合理、合法的新投资渠道, 又可以打破现有传统金融行业的壁垒, 在加速金融行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 不断优化金融产品结构, 为我国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本文试分析互联网微金融的效应与风险, 以求对互联网微金融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对当下金融环境和经济形势有更为精确的掌握。

二、互联网微金融的效应

作为互联网衍生出的新事物, 互联网微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市场效率更高、风险识别度更高, 产品类型更多, 交易更安全等明显优势;且投资门槛低、收益高;投资期限、方式灵活;债权小额分散, 风险低等优势外, 其在长尾效应、鲶鱼效应、集聚效应三个方面, 凸显出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长尾效应

传统金融一般遵循通过小部分具备较强实力的优质客户创造其主要利润。换句话说, 在金融市场上, 传统金融遵循的是二八定律, 更加注重寻找主流群体。与之相对的是, 互联网微金融主要遵循长尾效应 (见图1) 。长尾效应认为, 只要数量够多, 积少成多也能够累计足够大的市场份额, 这部分的市场份额足以与优质客户的百分之二十比肩。互联网微金融正是寻找那些非主流群体, 实现小利润、大市场。

在一些传统的小微型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他们的永恒问题, 如果被这两大难题拖垮, 企业将难以存活, 这是金融市场长尾效应的典型体现。互联网微金融则从产生至今, 在投融资两端倾向于服务这些中小型创业企业,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其因理财需求不能被满足的普通客户群和由于较高风险较低收益得不到银行贷款的窘境。

就实例来看, 支付宝推出的金融产品余额宝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形成了4900 万的用户量2500 亿元的资金规模。普通的客户群体所拥有的资产数量较少, 但是人数众多, 从而积累起了大量资本, 这正是长尾效应的一个典型体现。

2.鲶鱼效应

2015 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曾在受访时谈及互联网金融, 他表示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 但肯定对传统金融形成倒逼压力、倒逼机制, 即“鲶鱼效应”, 通过竞争倒逼传统金融改革。

如前所说, 互联网微金融具有大众化、包容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更加有利于小微企业和边缘人群融资。因此, 余额宝等各种微金融产品近年来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而互联网微金融也正如一条“鲶鱼”, 搅动中国金融业的一池春水, 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

互联网微金融和传统微金融之战的实质是比较谁可以获取更多的信用数据, 从而最终赢得客户。以依托于“云计算+ 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 电子商务”技术的阿里小贷为例。以支付宝、淘宝等电商为平台, 阿里小额贷款的发展模式是, 积累客户自身的信用及行为数据, 在引入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交叉检验技术, 借助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 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 并最终给予一定限额的授信额度, 在真正的小微领域取得了传统金融难以匹敌的优势。作为一个金融工具, 互联网众筹能够满足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需求。而作为互联网金融重点的互联网微金融也以“鲶鱼效应”为契机, 将用户接触全新产品和全新服务的大门一举推开。

3.集聚效应

由于移动客户端的不断发展, PC互联网的局限性已经逐步被突破, 企业开始大刀阔斧地进军移动互联网微金融, 客户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互联网微金融的发展步伐, 随时随地能够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现在到将来, 普通人从事金融活动或者办理金融业务, 可以在任何场所通过近在手边的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进行量身定制的投资理财、移动支付。总之, 移动化使得“金融就在身边”成为现实。

如何满足客户通过手机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的客观需求, 如何将客户从传统web端向移动互联网端进行迁移, 成为很多互联网微金融企业的着力点。例如很多电视节目中的手机摇一摇、明星派送红包等活动, 以及这段时间以来陆续推广的支付宝钱包、百度钱包、微信钱包等工具, 本质上都是对移动入口的争夺。带上手机整个社交圈就装在口袋里, 可以随时随地和朋友问候交流、分享资讯, 让社交变得非常便利,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用户的投资理财习惯, 增加了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和黏性, 引导和刺激了用户开通交易账户, 并有助于平台及时开发新的金融供给。

当用户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 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金融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之下, 优质资产日益成为稀缺资源, 出现投标排队的情况, 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应对这种变化,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注意力投放在建立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上, 并尝试更多种类的投资标的, 去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的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 从而提升其依赖性和黏度。在微金融市场的涤荡中, 风险趋向于分级, 客户群被细分。可以预见的是, 2016 年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建立多层次产品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标的的趋势还将继续, 更多优质资源将向大平台集聚, 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加快洗牌, 最终将形成集聚效应。

三、互联网微金融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微金融的不断发展, 一些负面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因此, 预见到其存在的风险, 进而做好风控, 尤为重要。经分析整理, 本文把互联网微金融的风险种类归纳为以下六种:

1.传统风险

互联网微金融也是金融行业, 也会存在传统金融行业已有的风险, 主要包括:第一, 信用违约风险, 即互联网微金融企业能否在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经济增长偏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其承诺的收益率。第二, 流动性风险, 即当通过吸收短期负债来进行中长期项目的投资时, 由于客户集中赎回本金时而使企业流动性短缺;第三, 最后贷款人风险, 即互联网金融目前监管尚不到位, 那么一旦产品违约, 最终后果由哪一方来负责?这些互联网微金融可能面临的传统风险都不容忽视。

2.技术风险

由于互联网微金融平台是依据互联网公司、信贷公司等多边信用搭建起来的, 且依赖于计算机等软硬件配置, 交织在互联网的各个网络节点, 一旦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 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平台网络出现问题, 甚至拖垮整个互联网微金融体系, 引发互联网微金融全面瘫痪。不仅如此, 互联网微金融还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 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争议, 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加密技术也不完善, 这些漏洞使互联网微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 从而出现伪造电子货币和网站瘫痪等互联网微金融的欺诈风险、泄露内部客户数据的职业道德风险、不能保证交易真实性的套现洗钱风险等。在互联网世界, 信息安全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 因为极易可能造成用户信息被控制。

就像现在, 人们多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 且手机一般都会安装支付宝、微信钱包等包含用户证件信息、银行卡号和账户密码等第三方支付软件, 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将隐私信息输入手机, 不法分子如果要实现其违法目的, 工作很简单:只要为木马病毒穿上一层外衣, 如伪装网址、伪造二维码、弹窗设置等, 就可以令用户在使用相关金融客户端时在不防备间“中招”, 导致账户金额被篡改, 或被通过页面的方式转走账户资金。

3.法律风险

互联网微金融的法律风险包括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主要是指虽然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 《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来支持互联网微金融的发展, 但是有关互联网微金融准入门槛、风险分散和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仍旧缺位、尚未完善, 最主要的是与现实中面临的微金融环境相比互联网微金融行业法律法规的出台严重滞后, 并不能适用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微金融。

所谓内在风险,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 一部分互联网企业和小额信贷机构、平台等互联网微金融的从业者违反其在已有法律法规中被明确规定的义务, 通过侵犯用户隐私和利用客户个人信息谋取利益。如机构内部人员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 泄露或滥用客户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企业为牟取暴利, 非法融资创新、故意隐瞒投资风险等行为。但由于现有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微金融的管理尚存漏洞, 因此即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互联网公司和网络信贷平台等也不会受到惩罚。

作为货币基金的一种, 余额宝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若是出现问题, 余额宝用户的资金必将蒙受损失。但对于会存在的潜在风险, 余额宝只在收益率宣传之后附带提到了存在一定的风险, 显然并未进行明确提示。很多用户投资余额宝、招财宝、娱乐宝等是因为对支付宝的品牌信任, 而没有详细查看余额宝的服务协议当中, 提到支付宝不承担亏损责任等条款, 因此一旦产生收益问题, 法律纠纷在所难免, 可是目前直接监管招财宝、余额宝等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缺, 这就势必会影响监管力度, 造成监管困局。

4.市场选择风险

互联网微金融的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一方面, 互联网服务和微金融服务提供商都是在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和信用评价等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 客户也可以使用隐藏的个人信息来办理业务, 从而导致提供微金融服务的供应商不能获取客户的真实信息, 难以区分客户的真实信用等级, 因此互联网微金融市场有着显著地虚拟特性。

由于双向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信息不对称和虚拟特性, 很可能会导致互联网微金融商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增加盈利, 降低服务质量, 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来换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 增加其对客户的吸引力。然而在市场趋势下, 拥有高品质、高效能的互联网微金融服务供应商又会受到市场的挤压。根据格雷欣法则, 在“次的驱逐好的”这种局面大肆衍生之时, 如果未来还不出台相应的监管法规, 互联网微金融必将成为次品市场。

笔者以“余额宝”为例, 其本身是一款收益率比传统银行收益率 (年化4%) 略高的理财产品 (如图2 所示) , 但就是因为其虚拟特性, 造成投资者很怕产生亏损, 难以追回, 因此处于不敢下手的观望态度, 从而不容易全面打开市场。

5.道德风险

目前由于国内与互联网微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行业标准的缺乏, 作为互联网微金融核心的P2P平台已经出现了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没有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 也没有相应的保险机制。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诈骗的目的十分容易达成,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互联网公司购买源代码, 进而搭建起一个P2P的网络借贷平台, 从而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这样, 一方面互联网微金融企业的运营风险被增加, 另一方面融资者的信任不断被破坏, 增大微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

还是以发展迅猛的“余额宝”为例, 它与天弘基金合作, 采用直销模式, 理论上应该受到证监会相关法规的监管, 但实际上, 互联网微金融中的金融产品发展速度和衍生种类不断增加, 导致金融监管难度加大而疏于防范, 这就很容易使得不法分子找到系统漏洞, 引发违法犯罪, 从而不能很好的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6.增大央行货币调控风险

央行货币调控一般有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贴现率三种方法。互联网微金融的发展实际上是为央行的货币调控增加了挑战和难度。这种挑战和难度一方面体现在虚拟货币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冲突和包容, 另一方面体现在互联网微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信贷政策的实际成效。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迅猛发展, 从宏观来看, 与中央政府收紧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控, 导致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市场主体不得不寻找新的融资来源有关。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研究员李宏瑾、苏乃芳表示,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它的有效性是日益下降的, 而且金融创新使资金并不流向银行体系, 而是流向其他金融媒介, 如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等, 导致很多居民没有把钱存入银行, 而是买入了如余额宝等类似的理财产品, 从而使货币乘数更趋复杂, 货币供给扩大, 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央行应该从“以货币供给为中介目标的数量调控, 转向以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调控”。

四、互联网微金融的风险规避建议

随着微金融时代的来临, 我国经济对互联网的依赖逐步加深, 这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互联网微金融所带来的法律法规不匹配的法律风险、高传染性风险以及难以掌控的市场风险。要鼓励互联网微金融行业的发展, 就更应注重加强风险防控、强化有效监管。

1.完善互联网微金融市场的行业准入机制

互联网微金融的准入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是要具备配置较高的互联网设备, 目前还会对移动终端提出要求, 目的是为给用户提供优质的硬件支持;二是互联网微金融从业人员须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 通过对从业人员的严格要求来保障客户的信息安全;三是掌握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减少技术外包风险;四是要规范交易程序, 将互联网微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具体操作规范的进行对接。通过对这四方面条件的要求, 完善互联网微金融的准入机制, 相应强化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而弱化政府审批的介入程度, 建立并完善行业协会, 通过行业协会发挥职能, 有效地规范互联网微金融行业发展, 并给予其更多发展空间。

2.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目前, 我国传统金融行业有与之匹配的监管机构, 而互联网微金融的出现和发展给已有的监管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当前, 互联网微金融的交易种类不断多元化、细化, 导致单纯传统金融行业的分管模式不能有效地对互联网微金融进行风险管控。因此在未来的互联网微金融行业, 还应当协调各金融监管部门, 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 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实现对互联网微金融的有效风险管控。

3.完善互联网微金融的法律法规

在互联网微金融快速增长的时期, 为了实现“明确互联网微金融业务主体”和尽可能保护参与交易的各方的权利, 实现各方义务的目的, 理应完善互联网微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法规的过程浩瀚复杂, 在落实这项工作时, 应当充分注意到互联网微金融地域分散、行业分散、金额期限分散的特点, 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法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一方面起到规范我国互联网微金融行业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保护我国企业和公民的资产安全。最重要的, 是规范行业秩序, 养成互联网微金融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守法习惯, 将我国互联网微金融的发展引领到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上来, 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 增强我国互联网微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互联网微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到跨国企业, 小到移动终端用户, 当今每个经济体和个人都处于其旋风之中。本文从互联网微金融的兴起及发展现状入手, 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配合支付宝余额宝等几个个案和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微金融的效应与风险, 并在论文的最后简略提出互联网微金融风险规避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微金融,效应,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11.

[2]辜胜阻.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倒逼传统金融改革[J].中国网财经, 2015.

[3]来继泽.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4]张郁松.张智圣.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中国外资, 2013 (12) :41.

[5]孙柏.互联网金融:机遇与变局[J].金融博览 (财富) , 2013 (7) :26-27.

[6]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7) :100-103.

[7]项俊波.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金融研究, 2005 (8) :1.

[8]舒皓.新时期中小企业网络贷款的发展方向研究[J].中国商贸, 2011:142.

[9]陈敏轩, 李钧.美国P2P行业的发展和新监管挑战[J].金融发展评论, 2013, 03:1-34.

[10]张亦春, 郑振龙, 林海.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10

1.1 单指数模型基本思想

单指数模型的基本思想:证券价格由于某种共同因素的作用而有规律地上升或下降。某一证券的收益与某一指数有密切关系。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 市场中大量的证券价格走高;相反, 当市场指数下滑时, 大量证券价格趋于下跌。

1.2 单指数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一、证券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因素对非系统风险不产生影响;

第二、一个证券的非系统风险对其他证券的非系统风险不产生影响, 两种证券的回报率仅仅通过因素的共同反应而相关联。

1.3 单指数模型

单指数模型假定证券价格变动主要受市场投资组合变动的影响, 在该模型下, 证券的收益率与方差分别为:ri=αi+βirm+εi;σundefined=βundefinedσundefined+σundefined。

其中:ri为证券i独立于市场变动的收益率;βi为证券收益率对市场变动的敏感度;且εi为证券收益率的残差;σundefined为证券收益率的方差, σundefined为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 σundefined为残差εi的方差;并且贝塔系数undefined。

且满足假设: (1) E (εi) =0; (2) Cov (εi, εj) =0, ∀i≠j; (3) Cov (rM, εi) =0。

所以, 风险σundefined可分解成两部分:

(1) βundefinedσundefined:系统风险, 它反映了证券与证券市场相关联的不确定性, σundefined表示市场推动的大小, 或者说市场整体风险, 而βi表示证券i对市场推动力的响应程度, 或对市场整体风险和敏感程度。并且系统风险是不可分散的。

(2) :σ2 (εi) 非系统性风险, 它反映由证券自身个别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进行分散。

2 证券风险的分解

2.1 投资组合风险

对N个证券进行投资组合模型如下:

投资组合收益率为undefined, 其中ri=αi+βirm+εi, 带入整理得到:

投资组合收益率为:undefined

投资组合的方差为:σundefined=βundefinedσundefined+σundefined

非系统风险为:undefined

其中: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的方差, βp为投资组合的加权β系数, 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残差的方差;并且有undefined为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 wi为第i种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投资权重。

βundefinedσundefined为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 不随证券组合中证券数量N的变化, 是不可分散化的部分。因此, 可以不予考虑, 只要考虑非系统风险σundefined即可。

由单指数模型的假设条件之一:证券与证券的误差项不相关, 有:

undefined

从而, 可以最终得到单指数模型条件下的非系统风险变为:undefined

2.2 证券投资风险分散化分析

记所有σ2 (εi) 的上限为σ2, 即∀i, 有σ2 (εi) ≤σ2, 将资金以相同的权数分散到N种证券上, 每种证券的投资权重均为1/N, 则有:

undefined

当N→∞时, σ2 (εp) →0也就是组合的分散程度越高, N越大, 则非系统风险也越小。

3 分散化投资应用——投资基金的积极意义

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基金投资所采取的策略是把种证券进行投资组合, 降低投资风险, 证券的的数量越多, 投资风险越小。为了能把非系统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但是对于证券的数量又不能无限的选择, 如果选择的证券数量太少, 不能有效降低风险, 如果选择数量太多, 投资成本又会过高, 因此选择适当的证券数量进行投资组合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选择证券数量与风险降低程度的数量关系。

3.1 基金重仓股数量的的选择

在实践中, 即使随机地选择证券 (如从标准普尔500中进行选择) , 即使证券之间不存在零相关性, 也能大大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到, 当所持有的证券数量从1增加到10的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σ2 (εp) 下降的很快, 从原来的100%下降到10%, 也就是说基金投资在做证券投资组合的时候选择大概10只证券就能大大降低投资的非系统风险。从而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重仓股的数量为10。

3.2 基金投资组合证券数量的选择

基金管理公司的在做投资组合的时候除了基金重仓的10只证券之外还要选择其它证券, 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最少为30只证券, 一般在都在100以内。对于小点的基金管理公司选择的数量为30-70, 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选择的数量为70-110只。

从上表和图还可以得到, 当投资组合中证券数量超过30后, 投资组合方差的减少幅度变得非常小, 证券数量为30的时候, 投资组合的方差为原来的3.3%, 当证券的数量增加为80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变为原来的1.25%, 证券数量增加为100时, 投资组合的方差变为原来的1%, 证券的数量增加的数量大而风险减小幅度比较小, 并且几乎降低到了最小。鉴于这个原因和佣金费、监管大量证券的信息成本就可以解释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更倾向于投资较小数量的证券组合。

4 结语

本文采用单指数模型, 根据投资组合原理, 分析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 主要讨论证券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量对于风险分散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得到, 证券投资风险与证券数量成反比, 随着证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选择证券进行投资组合时, 证券数量的选择相当重要, 关系到投资风险大小和投资组合证券管理成本, 选择证券数量太少, 节省了成本, 但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降低;选择证券数量太多, 风险可以有效降低, 但投资成本过多。从而选择合适的证券数量对于投资者, 特别是基金管理公司尤其的重要。

在分析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基础上, 综合考虑证券管理成本和风险分散效果, 得到基金管理公司做基金投资时基金重仓数量为10只证券, 基金旗下的证券数量一般为30-100只, 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中证券的数量一般为30-60只, 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中的证券数量一般为60-110只。这里使用数量方法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所包含证券的数量是吻合的, 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投资组合所含证券数量的合理性。

摘要:证券投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多种证券投资组合分散和降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在现代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做基金投资。在证券投资组合程序中, 证券组合数量的选择尤其重要, 关系到证券管理费用以及投资组合的成本的高低。通过单指数模型分析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原理及其应用, 并综合考虑投资组合成本, 分析基金重仓股数量为10的原理, 以及基金证券数量为30-100对于基金投资风险分效果最佳。

关键词:投资组合,单指数模型,风险分散,证券数量

参考文献

[1]曹志广, 韩其恒.投资组合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36-48.

[2]Keith Cuthbertson, Dirk Nitzsehe著, 朱波译.数量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郑志勇.金融数量分析——基于MATLAB编程[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128-135.

[4]杨小娟, 王顺江.分形理论与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J].商业研究, 2003.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失效模型 效应分析 质量管理 医院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简称为FMEA,是一种可靠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医疗领域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加强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各种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有利于加强患者安全的有效维护,全面提升我国医院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一、FMEA的相关内容

(一)发展历程及特点

FMEA是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简称,最初来源于美国,在早期的飞机操作系统失效模式分析中应用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FMEA的实际应用范围也在扩大,为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这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实际应用效果,可知其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1)作为一种预防风险的重要管理工具,FMEA具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2)适用于医疗纠纷,对于潜在失效问题的处理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3)维护患者安全方面的参考价值大、管理效果良好。这些特点的客观存在,为FMEA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适用范围

结合FMEA的特点,可知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适用于高风险流程,可以为这些流程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医院的医疗诊疗活动开展中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上某些诊疗流程的复杂性,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充分地发挥FMEA技术的优势,使之合理的应用于高风险医疗诊疗活动中,减少医疗风险的同时提高患者安全指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工具的实际作用,运用FMEA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考虑。一是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反复产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考虑;二是对较大医疗风险项目进行重点关注,采取必要的风险预防措施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三是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概况,不断扩大FMEA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为医院质量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地保障。

二、FMEA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给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给药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减少医疗损失,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结合FMEA技术特点及实际的应用范围,可知这种FMEA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增强用药安全性,能够及时地处理药品开发、不同药物使用及患者安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可靠的失效模式,进而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失效原因进行必要地总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给药风险发生的几率。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合理地运用FMEA分析方法,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患者口服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而为各种给药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不断提升医院给药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

(二)相关医疗流程改进中的应用

在FMEA风险分析工具的支持下,医院医疗流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快速地处理,促使医疗流程的改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利用FMEA风险分析工具在对医疗流程改进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身份错误、各种药物错误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分析,进而为各种条形码改进设计、药物输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医院相关资源能够达到优化配置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结合FMEA的技术优势,通过对医疗流程改进中各种潜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消除,可以实现工作流程优化,增强各种改进措施的适用性,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流程管理的水平。

(三)手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避免医院手术错误、手术延误等问题的产生,需要借助FMEA的优势,加强手术风险管理,优化计划手术流程,促使手术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几率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在运用FMEA技术的过程中,手术子流程分析过程中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在对不同手术子流程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决策树分析方法与NCPS危险评估矩阵,对不同手术子流程的风险做出综合地评估,及时地改进存在缺陷的手术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对手术流程开展过程中进行连续性地监测,不断地降低各种手术风险值。

(四)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在FMEA技术的支持下,为了提升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需要从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洁性、消毒状况等不同环节进行严格地把控,确保各种感染预防措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医院质量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在FMEA的控制作用影响下,可以对重镇监护室中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控制效果进行综合地评估,进而找出相关的高风险管理因子,促使医院能够采取有效的呼吸机管理措施降低各种设备使用中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可以以华哥在疾病的治疗环境,客观地说明了合理运用FMEA对于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加强对医院质量管理应用现状的深入分析,合理地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这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满足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各种需求,保护患者安全的同时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影响。因此,结合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采取必要的措施扩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范围,促使我国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完善现代化医院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崔冉,郭贞山.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医院药物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05)

[2]陈富超,方宝霞.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08)

[3]许凤秀,张静.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15)

[4]余洁芳,冼日凤.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基层医院综合病区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4)

蝴蝶效应与风险管理 篇12

迄今为止, 人类在南极大陆还没有工业、农业或其他任何产业活动, 除去少量的流动人口, 也没有永久性的居民。从总体上来说, 人类在南极的活动范围仍十分有限, 对南极环境的影响还只限于局部地区。然而,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 其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正在发生范围的扩散和层次的转移, 并已经对南极环境及其附属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例如, 人类在南极大量使用石油燃料, 年耗量达数十亿升, 造成南极土壤碳氢化合物 (hydrocarbon) 严重污染。其中, 约1%的燃料发生溢漏, 若溢漏发生在无冰区植被带, 则可能造成局部植被的萎缩和死亡;若溢漏发生在大陆冰原, 则不仅导致冰雪表层的污染, 而且可改变冰体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 甚至可能导致冰体结构的变化;当溢漏发生在海域时, 油污吸附在海洋浮游生物体表, 会直接伤害这些浮游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 并最终导致机体的死亡甚至生态系统的局部伤害。

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负效应, 严重危及南极作为地球上唯一一块基本保留其自然原貌的大陆的特殊价值, 国际社会对南极自然环境保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不仅南极条约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南极环境保护法律文件, 而且各有关国家也制订了相应的南极环保法规和措施。但由于不同国家在南极国际事务方面的关注程度或文化传承的不同, 或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等种种原因, 在南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成效存在显著差别。

本文汇集整理了多年来国内外南极考察实践中人类活动现状和环境影响的大量资料, 分析归纳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及突出的环境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以期对提升南极环境管理水平有所裨益, 有利于促进南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人类南极活动的类型

迄今, 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大量活动, 除了尚未普及的旅游观光之外, 频率最高、规模最大和人数最多的就是名目繁多的各类考察。围绕这些考察而展开的项目, 包括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条件保证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均属完成整体考察任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绝大部分发生在室外或野外, 并采用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与手段, 都与南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活动无论是使用器械, 或使用非南极本土动、植物制品与其他人造制品, 或排放废弃物, 其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接触南极环境并直接向所及环境介质传递、释放能量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环境所依附的生态系统, 同样看成是构成环境的特殊介质的一部分。这时, 人类活动中能量传递与释放的直接对象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单元, 即动植物的个体、种群或生态群落。由于人类在南极的各类活动都有其各自的不同目的, 因而所接触的环境介质, 其能量释放的形式与程度、范围的大小及其产生的后果等就大不一样。例如, 同样使用车械, 对比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和科考野外活动的不同需求, 车械作为交通工具的活动范围和车械产生的环境效应会完全不同。又如, 对比观光活动和科学考察对同一动物栖息群的不同需求, 可能会产生各自的干扰效应。发生在南极现场的各类活动, 从形式上有个体作业、车械作业、陆空海集群作业等, 从环境类型上, 可包括无冰陆地、冰雪区、大陆冰盖、海洋和湖泊水域、植被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等。本文为论述方便, 依据人类南极活动的目的与性质, 大致归纳为基地设施建设、废弃物排放、科学考察、物流与交通运输以及旅游观光等五类。

1. 基地设施建设

南极考察基地是人类在南极赖以生存的依托, 也是人类开展各类活动的大本营。因而, 除了一些远距离航空飞行或依托船舶进行的海洋考察活动, 南极考察基地的建设是无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

(1) 考察站基本功能结构

一个标准的常年南极考察站, 为了确保其正常运转, 其硬件设施通常具备生活、动力、作业和通讯4个基本功能区块组合。表1所示为考察站基本结构单元及其环境相关性, 其中的动力区块和作业区块两者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例如, 动力区块中的燃油储运和燃油使用单元通常是产生油污染的源头, 而车械活动可能给地面和植被造成伤害;又如, 作业区块中的环境设施和给排水系统的技术水准如何, 及其运作与维护的正常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站区及邻近区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2) 基础设施施工

迄今为止, 人类在南极地区设立了80多个考察站, 其中常年站47个。大部分国家的南极考察站选择在南极大陆边缘的无冰区, 例如, 我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 另外一些考察站建在南极冰雪高原, 例如, 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位于南极大陆极点的冰盖上, 德国的冯-诺依梅尔站则建在冰架上, 我国未来的内陆站DOME-A将建在南极大陆冰盖的最高点。任何在陆地或冰雪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基地建设和建筑工程实施, 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所及范围原始环境较大的永久性改变。考察站的规模大小、站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设计风格等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工程规模、施工方式和强度, 并将直接决定其对所及环境产生负面效应的时空强度。

2. 废弃物处理

人类在生存与进行各项活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废弃物。废弃物污染是人类涉足南极之后最先遇到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南极活动不断升级, 废弃物产量日趋增长, 对周围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大, 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已经成为南极环境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附件3, 针对南极废弃物的分类与处理, 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表2所示为南极废弃物的一般分类以及根据不同废弃物的理化性状而确定的回收与处理方法。南极考察站严格按照南极条约系统有关废弃物管理的规定, 将不同性质的废弃物分别存放和集中处理。尤其对大型废弃物如废弃建筑材料、废弃金属零部件和有毒物质, 要求集中运出南极地区。南极废弃物的处理得当与否, 直接对所及环境及其所依附的生态系统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而, 妥善处置和科学处理废弃物, 这是实现南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 野外科学考察

南极野外科考活动涵盖发生在南极现场的以不同自然学科研究项目为任务的各种行为, 其活动形式与实施手段, 包括野外观察、样品采集、标本制作、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与结果。随着人类科学的迅猛发展, 现今南极科研已拓展到包括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各个领域, 涉及物理、化学、海洋、地质、生物、生态、冰雪、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医学、气象, 以及卫星遥感与信息技术等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层面。尽管到南极现场开展科考的项目众多, 但因学科不同, 研究对象与目标及其方法手段各异, 因而对南极环境的需求不尽相同。了解不同学科的环境需求, 有利于我们提高南极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

表3展示了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南极科考主要学科的环境需求。其中对南极环境具有较大需求并与南极野外环境接触较多的学科, 主要有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生态学、生物学、冰川学等。这些学科较多与南极生态系统尤其与南极植被和野生动物相接触, 因而, 这些学科的项目执行者, 较其他学科和其他南极活动者而言, 对南极环境生态保护负有更大和更为直接的责任。

表3中, 环境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南极环境研究无论从全球变化的大尺度, 还是以南极局部环境角度进行探讨研究, 都需要在南极进行现场考察, 以获取必要的环境信息和环境背景资料, 以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其野外观测几乎涉及所有不同类型的环境, 其环境需求为各学科之首。再有, 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理信息等学科, 则涉及大多数的环境类型。在多数情况下, 即使属于同一学科的不同项目, 也会因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的不同, 对南极环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例如, 海洋环境监测与陆地环境污染考察, 两者所关注的环境类型就不尽相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湖泊生物地球化学, 其观测取样的环境类型和地点则相去甚远。又如, 生态学科需要采集生物样以及生态系统所依附的环境背景样, 地质学科主要采集岩石样品, 而环境化学学科需要的是海洋、湖泊等不同层次的水样以及冰雪和土壤的样品, 冰川学科则采集不同来源与成因的冰雪样品等。

4. 物流与交通

交通运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命脉, 南极考察也不例外。可以说, 人类进军南极从初期探险到实现现代化科学考察, 完全是依仗着人类文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从早期帆船和狗拉雪橇冒着死亡风险, 到现今钢铁巨轮破冰之旅和雪地车长龙纵横冰原, 乃至各种航空器南极大陆的远距离大面积飞越。现代交通工具和物流的便捷通畅, 为今日南极考察提供了可靠保证。

以南极乔治王岛为例, 该岛有9个国家建立了大小26个考察站点, 基地的年平均人员数约在400~500人, 使用的各类车械在56~65辆, 见表4, 主要有雪地摩托、雪地履带车、铲雪车、拖拉机、挖掘机、卡车及吉普等。大型车辆的使用主要在站区范围或基本沿公路线行驶, 小型车辆在冬季雪地扩大活动范围。近距离海上交通, 橡皮艇成为人员和物资接送的主要运载工具。比较2001—2005年南极夏季, 总的海运活动有所减少, 2004—2005年夏季航空器活动剧增。总体进入本地区的人员趋于增加, 夏季尤其2003—2005年夏季经航空途经进入本区人员的年增幅超过18.5%。增加的人员中, 主要属于非正常考察即带有访问观光性质的人员, 及过往本地区的人员有较大增加。事实上, 菲尔德斯半岛中部, 是整个乔治王岛地区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 占85%以上的人员通过这一地带进出本岛, 或中转至其他地区。夏季的乔治王岛, 人丁兴旺, 车水马龙, 一片繁忙景象, 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宁静和环境原貌。

5. 旅游观光活动

南极旅游观光大体分为有组织的活动和零散个体活动两类。前者如各国旅行社组团的商业性活动, 大多数乘船前往南极, 约占整个客流量的93%~97%, 其余少部分旅客选择乘飞机去南极。随着世界南极热的兴起, 南极旅游人数正成倍增长, 1980—1981年年游客仅780名, 1990—1991年跃增至4 840名, 2001年突破万人。此外, 国际民间团体的非商业南极活动日趋频繁, 突出的例子为2000年启动的《南极使命-2041》, 受国际财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双重资助的国际青少年南极观察团组。与此同时, 每年数十名的南极自由散客也不可忽视。另外, 南极基地人员在工余进行野外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自由行为, 也应视同旅游观光活动。

三、人类南极活动的环境负效应

所谓环境影响, 实际上是指对所及环境介质以某种程度和形式的能量释放与传递, 由此导致原始环境状况发生某种改变。例如, 南极野外现场采样过程可以描述为:以某种技术手段向所及环境介质的受力面通过能量的释放与传递, 达到剥离并提取其中的部分物质作为样品, 如获取一定量的海水、冰块、土壤或植被、动物个体等, 并由此造成原始环境单元的部分缺失, 或导致原始环境性状的改变。试比采用现场爆破方法和铁锤敲击方法, 改变原始岩石面而获取岩石样品, 两者对环境带来的后果会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 面对同样的南极环境,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负效应直接取决于能量释放的性质、方式、频率和传递强度, 以及执行者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人类活动的环境负面效应, 从属性上大体可以归结为行为硬性伤害 (物理) 和污染物质伤害 (化学) 两大类。而实际发生的许多环境事件, 往往是复合型和多重性的, 并集中表现在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两大方面。

1. 地质环境的恶化

地质环境的恶化首先表现在地形地貌的变化。考察站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作业和工程车械的使用是导致考察站和邻近地区地形地貌环境改变的主要因素 (图1) 。同时, 物流的需要致使陆上交通网的形成, 公路和桥梁的修建, 以及车辆的频繁使用等, 极大地改变了所及陆地原始地貌。不适当的地质采样, 包括非科研需要采挖岩石样品, 可能严重损害原始地形地貌的特有价值 (图2) 。

另外, 大型建筑物改变邻近土壤及其下伏永冻层造成物理性破坏 (或称机械性扰动, mechanical disturbance) 。考察站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机场修筑、交通工具等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物理性扰动的主要因素。例如, 乔治王岛, 交通车械的频繁使用造成许多考察站周边地区地表状况的显著变化, 尤其是别林斯高晋站周围一些天然斜坡已被各种履带车辆夷平, 原本夏季排水良好的土壤已变成了烂泥沼泽。在麦克默多站附近土壤地表因遭受严重的机械扰动作用, 永冻层融化, 土壤收缩塌陷, 大量水分释放, 形成地表细小的溪流, 使土壤环境遭受到永久性的破坏。

地质环境的恶化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表现是浅表地层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成份的损害。南极麦克默多站人为遗留物如废电池、废金属以及建筑垃圾附近的土壤样品中, 检测出显著超正常水平的铅、锌、铜等金属离子造成土壤污染, 罗斯岛斯科特基地周边地区土壤遭受铝污染等早有报道;由于南极大量使用的石油燃料, 对采自东南极凯西站、南奥克尼群岛西格尼站, 以及位于南极半岛的帕尔默站多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发现, 所有土壤样品中均含有不同水平的烯烃化合物 (n-alkenes) 与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显示严重的人为有机物污染。这些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碳氢化合物正在向土壤内部富集。

2. 生态系统损害

频繁的车械、船只和航空活动, 大大增加了燃油泄漏和油污染的几率。船舶油溢不仅污染了水域环境, 同时毒害海洋浮游生物, 甚至危及大型海洋动物的正常生态活动。车械不按正常路线行驶, 碾压陆地植被 (图3) ;航空器低空贴近动物栖息地飞行, 均会对本地动物造成惊扰, 甚至引发生理机能紊乱。凡此种种给南极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南极旅游者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对所及环境带来污染, 除了随意丢弃空瓶子、包装盒等废弃物, 密集人流造成对本地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的直接干扰。部分旅游散客包括基地人员工余休闲时间随意进出保护区鸟类栖息地惊扰动物的正常繁殖活动, 或肆无忌惮掇取动、植物和岩石样品的违规行为等, 威胁本地生态系统安全。这些人员的南极野外活动往往脱离正常的环境监督, 其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人类活动对南极本土动物的负面影响, 包括栖息地范围的缩小, 种群数量下降等多有报道。例如, 在乔治王岛, 随着考察站点的增加和人类活动日趋频繁, 极大地压缩了本地敏感鸟种南方巨鹱 (Macronectes giganteus) 的生存空间, 近20年中种群数量减少了90%。对罗斯岛西岸的阿德雷企鹅 (Pygoscelis adeliae) 栖息地的监测表明, 由于大量游客毫无限制的自由参观, 数年之后这里的阿德雷企鹅数量快速下降到极限。采取游客限额之后, 企鹅数量明显回升, 经过12~14年之后才恢复原有水平。生物学家研究证明, 原因在于企鹅繁殖期内遭受人为刺激造成其孵化率显著降低, 育雏率下降。研究还表明, 考察站区厨房垃圾为贼鸥提供了食物来源, 造成邻近区灰贼鸥 (Catharacta maccornicki) 种群数量的增加, 但是隨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人为地扰乱了贼鸥的天然食物链, 导致贼鸥幼体发育不良而使幼鸟的非正常死亡和育雏率的下降。

关于南极外来生物入侵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 源自邻近其他大陆和岛屿的花粉、孢子体等借助风力与海鸟传入南极, 成为地球其他地区侵入南极的主要外来生物。人类活动伴随而至的外来生物入侵, 对南极土著生态系统的危害则要严重得多。人类引进植物与蔬菜, 种植花草和豢养宠物等, 不仅造成新的生物入侵, 而且人类自身及其向南极输送的肉类与禽类制品, 更可能成为各种致病微生物与病毒进入南极的有效载体。1979年在帕尔默站曾经爆发短暂的禽流感, 造成贼鸥等海鸟的死亡, 也可能与人类所传播的某种疾病有关。科学家已在阿德雷企鹅体内发现了外来纽卡斯尔病毒 (Newcastle virus) 。尽管迄今尚未查明南极野生动物发病的详细机制, 但显然与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密切相关。

3. 科考活动的环境影响

由于“科学”的神圣 (尤其在南极) 与其“生来就有”的某种神秘感, 长期以来科考活动对南极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 不合理的科考项目, 或者项目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或计划实施不当的现场活动, 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甚至无可挽回的环境生态损害。通常情况下野外科考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所及环境的负面影响, 并随学科的不同和考察目的、内容与手段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例如, 地理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两者的环境生态考察, 其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手段均大不相同, 前者使用测绘仪器进行生态分布观测和数据采集, 而后者在生态分布观测之后, 还需要在现场进行生物样品采集, 并将直接改变所及环境生态现状。同时, 科考项目现场实施中, 执行者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如何, 也直接关系到行为结果的南极环境效应。例如, 在南极植被生源气体研究中, 为了对标准方样与周围大面积植被进行对比观测, 白色标准框外的整片苔藓被遭铲除 (图4) , 原始植被无辜受损。又如, 跨专业项目的现场考察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发生环境生态损害事件也绝非偶见 (图5) 。不恰当科考活动除了改变原始环境状态之外, 同时还存在改变所及环境内在科学价值的问题。南极不同类型环境与生境的现实存在, 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演变而形成, 各个类型的环境都隐含着不同科学价值的时空变化信息。这就要求科考项目实施者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面, 切勿随意践踏现场作业周围环境。

四、环境管理对策

南极环境问题一直是ATCM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1998年《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正式生效, 随后, 各国政府相应出台了包括环境保护法规, 准入制度, 环境官员制度、环境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并不断加大南极环保硬件设施和技术研究的投入。各国考察站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一贯重视南极环境生态保护, 环境科学被列为我国国家南极科考计划的重要研究专题之一, 在南极环境问题的处理上有相当的透明度, 并积极开展多国国际合作。在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专门开展了南极环境年活动, 多次对辖区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和环境修复, 成绩显著。

表5所示为近年来南极部分考察站环境管理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下三点: (1) 考察站站长负有环境管理直接领导责任。 (2) 各国南极环境工作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基本遵照ATCM体系的统一要求;这两点表明普遍对南极环境保护的重视。 (3) 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和要求, 各家掌握尺度不尽相同。废弃物处理和人类活动环境影响控制是解决南极环境问题的两大难题, 其中前者, 《议定书》和各国都有较为严格的硬性规定和技术措施, 而后者, 由于牵涉面广情况复杂, 因而各国在管理上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松紧度差别较大。针对目前南极环境管理中实际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 我们从管理的角度考虑,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实现环境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根据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实情, 将南极现场的环境工作包括基建工程、野外科考及废弃物处理等内容进行细化和条例化, 即将常见环境项目转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工作模块, 进一步分解为实施条目, 编制成适宜的环境手册 (详情另文介绍) , 这是实现环境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关键。充分发挥环境官员的职能, 实行站长督察下的环境官员负责制。由环境官员对所有纳入环境监督的项目参照环境手册的规定内容, 逐项定期进行环境影响核查和评估。有利于改变目前考察站环境官员即卫生员的现状。

2. 对症下药解决突出问题

通常, 项目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需要专家进行专门的技术勘查后作出。从环境管理角度来说, 考察站并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但同时又要对计划中各项工程和科考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在近年来的实践中, 我们曾尝试给所有施工、科考项目下发任务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报表, 在任务结束时由项目负责人填报。由于得到项目实施者的认真配合, 不仅掌握了各项任务过程中的环境动态, 也大大增强了人员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因而获得意外的好效果。建议将这一措施制度化, 列为正常环境工作内容。

日常废弃物处理量通常会与同期考察站人员数量、考察项目内容有关,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察站的废弃物管理水平。图6所示为乔治王岛部分考察站可燃性废弃物处理比较。图中阿根廷、波兰及中国站垃圾处理量较大。波兰站和阿根廷站垃圾总量增加与夏季科考项目与人员相对较多有关;同期长城站的人员并不多, 但厨房垃圾过多造成可燃固体废弃物的总量上升。长期以来, 我国南极两站均存在厨房垃圾量较多的情况, 其主要原因在于食品结构中有较多类容易产生垃圾的品种如猪爪、鸡爪之类。因而有必要考虑适当改变饮食习惯, 调整考察站食品供应, 以利减少厨房垃圾, 减轻垃圾焚烧工作劳动强度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 准入制度落到实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科考活动可能远较其他后勤服务和旅游观光等活动对南极环境生态的影响更大。因而, 一些国家对本国南极科考项目的审批非常严格。例如, 德国所有南极科研项目一律需填写专门的申请表。表格绝大部分条款与环境生态有关, 包括项目执行人对考察现场环境状况的了解, 项目是否造成对南极动植物的伤害, 在南极现场是否使用任何有毒物质、爆炸物或任何有损环境的物质, 对南极样品采集要求详细填报样品属性、数量, 采样手段及可能的环境影响等, 最后经专家审批。严格的申请程序, 避免了那些不宜引入南极或者与南极环境不利的项目, 也使赴南极的科考人员受到一次深刻的南极环境教育。

目前多数国家严格执行进入特别保护区的许可证和南极本土样品的带出许可证制度。按规定这两项许可证的申请, 均须在来南极之前办理。但在南极期间, 也可以由考察站临时审批。在我国南极两站因迄今尚未形成相应的规范程序, 容易出现管理上难以到位的情况。例如, 擅自登陆阿德雷岛保护区、非科研采集地衣石样品, 甚至随意采集孵化中的鸟卵, 以及企鹅血样采集中发生因采集过量导致动物长时间休克甚至个体死亡的情况。为此, 我们认为有必要尽快健全各项许可制度并落到实处。在样品采集方面, 可以参照一些国家的做法, 针对各学科特点和环境需求, 设计使用配套可操作性的规范技术文件, 方便管理, 提高质量。

4. 强化度夏环境教育

根据多年来我国两站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比较冬、夏两季, 度夏期间出现的环境问题明显高于冬季, 除了因为两季人员数量和任务性质等方面的差别之外, 这也和越冬人员经过组队和冬训, 接受包括南极环保知识在内的系统教育不无关系。在度夏期间, 客观上考察站任务繁忙, 工种多样, 人员组成复杂, 容易出现环境问题。本文前面所述的包括站区施工和野外科考所遇到的环境实例, 图1-5均为各考察站夏季发生的事件。但究其原因, 应该与度夏人员的环境教育缺失有一定的关系。

鉴于南极考察人员组成具有较大流动性和高替换率的特点, 环境教育是一项持续性和高重复率的工作。南极环境与生态系统完全区别于地球其他大陆, 南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南极环境保护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具有一般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 并不意味着可以免受或者少受南极环境教育, 这已为多年来的南极环境管理实践所证明。

五、结语

南极环境教育是提高考察人员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的重要途径, 环境法规和一系列规范性措施虽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不失为确保南极环境安全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都属于南极环境管理不可替代的主要内容,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坚信, 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和环境管理双管齐下、不懈努力 (图7) , 达到进一步提高南极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负面效应, 促进人与南极自然的和谐, 实现人类活动和南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 等.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地研究, 2000, 12 (1) .

[2]赵烨, 等.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的影响.极地研究, 1998, 10 (4) .

[3]王自磐, HU Peter.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海鸟与种群分布.极地研究, 2004, 16 (4) .

[4]王自磐, 姜梅.乔治王岛各国考察站垃圾分类处理及环境综述.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报告, 2003.

[5]王自磐.中国南极长城站2004年度环境现状与整治.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报告, 2004.

[6]王自磐.中国南极中山站环境现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报告, 2005.

[7]李占生, 等.南极条约体系.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现实性选择下一篇:班级管理需要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