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2024-05-25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通用11篇)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1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 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 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 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 由于环境陌生, 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 左冲右突, 四处躲避, 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也就不会死了, 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点评】

在企业管理中, 企业要打破企业没有活力的稳定习惯性的企业文化和现状, 同样需要向渔夫一样引入鲶鱼型人才, 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企业引进鲶鱼型人才其实是管理者应该经常采取的一种手段或措施, 去刺激团队的活力, 从而激活员工的活力和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 鲶鱼效应的实质是经常要给企业和员工一种激励和压力。

一个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 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员工的收入也很丰厚, 往往这时企业的员工就会变成沙丁鱼, 不求进取, 追求安逸, 这时引进鲶鱼和其他激励手段是非常必要的。阿里巴巴在第一百个员工成为千万富翁时, 其CEO马云最害怕的是员工成为沙丁鱼, 丧失了进取心, 所以阿里巴巴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鲶鱼的激励措施, 保证了阿里巴巴这个企业的活力。

鲶鱼效应对管理的启示还有一个就是, 管理者经常给员工激励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压力, 有压力员工才会成长, 才会发挥其潜能, 要在赛马中相马。其实压力如同鲶鱼效应中的鲶鱼一样, 也是一种激励方式。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2

字数:3751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将从“鲶鱼效应”入题,根据心理学上“适度紧张”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从制定学习目标,纠正思维定式,提高活动难度及精心设计作业四个方面阐述了“适度紧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鲶鱼效应英语教学适度紧张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02-02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新鲜沙丁鱼,但渔民们每次捕鱼归来,绝大部分鱼都在中途死了。只有极少数船主能带回活鱼。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原来聪明的船主在船舱里放了几条鲶鱼。鲶鱼因环境生疏四处乱窜,不断挑起摩擦与冲突,大量的沙丁鱼因有鲶鱼这个“异己分子”而格外紧张,加快游动,从而避免了因窒息而死亡,这才保证了它们鲜活的生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鲶鱼效应”。从“鲶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适度紧张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兴奋度,而且对于一个集体的生机与活力有着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将“鲶鱼效应”推而广之,英语教学中也应需要这样的适度紧张,即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高要求,适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紧张水平有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豍。这就是说,紧张水平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紧张,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会起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保持一定紧张的学习,有利于大脑兴奋度的提高,脑细胞的活跃,又利于提高智力,增强记忆

力,使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豎所说:“一定程度的正常焦虑之所以必要,就像有点刺激物能使我们保持在更适当的任务上一样”。莫雷豏也明确地指出“焦虑的积极影响超过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出现了正相比”。更有许多的心理学家将“适度紧张”比作“生命之盐”。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适度紧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教师注意把握好紧张的尺度,为学生创造“适度紧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职责。下面,笔者将从制定学习目标,纠正思维定式,提高活动难度及精心设计作业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大学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具体地实施“适度紧张”。

一、制定新目标,激活学习的内驱力

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原先力争达到的内驱力会迅速减弱。内驱力一旦降低,往往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当初的目标如愿以偿是,必须要以新的目标才能激起新的动力豐。应用这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要求和阶段要求向每一位学生宣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共同奋斗。同时,注意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中学学习的经验,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高考入学考试成绩在班内的排名制定下一次考试希望达到的名次。以后每一次考试后都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拟订计划,让学生逐步做到主动地学。通过制定新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适度紧张”,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从中学阶段的学习快速转型到大学阶段的学习,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以适应新环境的新要求。

此处的“适度紧张”,实际上是激励每一位学生朝自己所定的目标去奋斗。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加信任,“适度紧张”才能化为启动学生智慧的钥匙,避免有的学生确实用功但未实现预定目标而过度沮丧、焦虑豑。同时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将冰冷的目标转为深情交融的话语,指出只要自己努力过,便无怨无悔。

二、纠正思维定式,激活口语表达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养成了无条件接受的习惯,在课堂上大都比较腼腆、金口难开。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往往难以实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从思想上疏通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语言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意识到如果一个语言学习者不能将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不能传递或接受思想及情感信息,不能将其转化为真正的语言行为,那么学习已成为了毫无意义的活动。接着,教师可以顺势给学生创设“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要求大家要向“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学习,每天早上进行20分钟左右的朗读,以助于训练学生的发音器官,保证发音准确、自然。另外,要求大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大声响亮,培养积极大胆的英语学习倾向豒。以上两点要求的实施,能帮助学生尽快地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使他们及时发现并纠正口语中存在的缺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渐地消除最初的胆怯心理。学生在一定紧张的教学氛围中,激活了口语表达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口语训练,每堂课都学有所得,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才能持久。

三、巧妙提高课堂活动难度,强化运用新知的实践能力

为了使课堂活动既有难度而又颇有趣味性,以强化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给教学活动增添某些竞技性的特点。通过提高活动的难度,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只要做一些特别的努力,是很有希望收到效果的。

(一)限时学习

通过对时间的控制,巧妙地将学生放置于“适度紧张”的教学环境之中,强化学生的短时记忆功能。比如,在对话课上,限时要求学生背诵全部或部分重要的对话内容,为接下来的编造新对话奠定基础;在阅读课时,教师可采取两分钟课文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二)抽签讲故事

这项活动的特点是充满悬念、趣味和刺激。教师先提供10-12个课文的重要单词或词组,要求学生至少用其中4个串讲一个故事,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为全班讲故事的人选。学生(下转第306页)(上接第302页)在“适度紧张”的氛围中,既巩固了课文的重点词汇,有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品质。3)虚拟议会辩论。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在介绍辩论主题的同时,可配以极富渲染力的背景音乐,仿佛将全班学生带入到一个真实的美国议会大厅,学生即紧张又兴奋。在辩论时,我们采取虚拟会议的形式,一切程序基本按照真实议会的简单模式。这种形式比较新颖,而且可以全班参与。“各州议员代表们”在会上为了制定或废除某项法律条文唇枪舌战,其余“议员们”也都积极投入,发挥自己的批判投票功能,整个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在教学中涉及环境保护、香烟问题、大坝建设等社会热点的课文都可以采取这一活动模式。当然,在实践中可以灵活处理,每一次稍作改变,以保持活动的新鲜感。

四、精心设计作业,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为了给学生的个性提供可以自由驰骋的战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教师在作业布置上须精心设计,结合课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侧重主观性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引导学生自己去“悟”。由于失去了标准答案这一“拐杖”,学生在“紧张”的环境中,必须学会主动地查阅有关资料,运用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学生也可一四、五人组成一个协作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布置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作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踊跃参与到查找资料文献的活动中去,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复习了课文的语言知识,而且常常可以提出自己的新颖独特的观点,常常会对“司空见惯”、“完美无缺”的事物或“权威见解”提出质疑,显露出独特的才华。比如在学习一年级精读课文《 The Man in the Water》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If I were there„》,并承诺将其中最有典型性的5文章发表在校园网上。这样,学生的创造性会受到极大的鼓舞,个个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校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努力写出一篇篇极富个人见解的文章。而在校园网的读者反馈栏里,文章会得到全校学生的关注,这必将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及对学习的热爱,有效地促使学习由沉重地负担变成生活的乐趣。

五、结语

通过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的创造“适度紧张”,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课后,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活力,进取心增强,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情绪,英语课堂真正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的统一。由于课内的“适度紧张”,尽可能的实现了所学内容当场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课外的“适度紧张”,通过“协作式”、“探究性”的学习,拓展了教学时空维度,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恰当地实施和利用“适度紧张”,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和学习主体的素质,促进学生在情感、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诸方面取得均衡发展,真正地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创新性的人才。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3

关键词:“鲶鱼效应”;学校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96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辦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死亡。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工作激情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难题。管理者要想搅活校园环境,激发教师动力,也需要一条活跃的鲶鱼搅动。那么,这条搅动学校全局的鲶鱼在哪里呢?管理者如何用好这条鲶鱼以激活学校的池塘,产生连锁反应呢?

一、让“鲶鱼”来激起涟漪

某校九年级化学组一向团结合作,教师关系较好,时不时小聚交流;教研合作共享,所用讲义资料全组共编共用;教师教学水平相当,平行班成绩不相上下,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可是每当中考结束后,比较各科成绩,化学学科总是显得软弱,其成绩总在市平均线上徘徊,而其他学科却总能挤进全市上游行列。为什么?领导在思考这一问题。问问任课教师,他们说化学试卷灵活开放,农村学生不易把握;学生学习化学不够主动积极;化学课时数少,复习来不及;化学学科被其他学科挤掉了。可是学生是一样的学生,试卷是一样的课改试卷,怎么会跨不过化学学习这“沟坎”呢?而且平时各班教学成绩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山峰”“沟壑”分明,而是比较齐头并进。领导们对各班化学成绩的"并驾齐驱"产生了疑问,并认真进行了探究反思。

新学期开始了。领导让一位理科毕业的物理张老师兼教化学。张老师走路风风火火,工作劲头足,精力旺盛,善于诱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其物理教学出色,其在上岗初期教过两年化学。说来也怪,从此以后,这些化学教师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神情紧张了,走路快步了,教学热情更加高涨了。更少见的是,一两个人还独自钻研教材,所编的讲义资料有时也藏藏掖掖了。一个月后,学校举行调研测试。出人意料的是,“一片红”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了,四个班级化学成绩呈现出两好一中一差的局面,新化学教师和一位教师居于前列。期中考试时,成绩分布仍然不平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学期。但是,中考成绩公布后,学校整体化学成绩却比原来上升了五个名次。学校领导看着这个成绩,话语意味深长:虽然各班成绩高低不平,但总体比原来好啊,有意思。

[思考]:这个案例可以说是鲶鱼效应的生动注脚。“一团和气”、“你好我好”的团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团体。在注重团队建设的今天,适当地让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涟漪,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双赢。成绩平衡,可能是教学力量相当,可能是大家都“温吞水”,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就行了。当一个新化学教师加入进来后,原有平衡往往被打破,往往能激活原来教师工作的内力。这样成绩虽然不平衡了,但整体成绩却提高了进步了。

二、让“鲶鱼”来树立标杆

两年前,李校长去某农村初中履新。这所学校的教师比较散漫,工作只求过得去,教科研意识尤其薄弱,教师们只知按规定上课,不总结不反思不写科研文章。李校长到任后,推出了“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一篇教研文章奖励200元”的激励措施。但半年下来,却激不起教师的共鸣,发表文章的教师寥寥,科研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位资深专家的指点下,李校长想让几条“鲶鱼”来做做榜样,他放弃了大造声势齐上阵的做法,开始专注于几条“鲶鱼”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领。李校长选择有热情干劲和发展潜力的三位教师组成了学校科研中心组,确立了研究课题,小组每周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围绕课题进行讨论,联系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他组织小型教育沙龙,开设微型科研论坛,邀请专家对三位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同时,带领他们走出校门走访学习,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目标,萌发进取的欲望。一年后,这3位教师逐渐变成了“鲶鱼”。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教学也逐渐成熟,课题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他们品到了成功的喜悦,越发对教科研一往情深。看到"鲶鱼"教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他教师也纷纷要求加入科研中心组。于是,李校长,让先期喜摘成功果实的三位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策划组织教科研活动。现在,“鲶鱼”教师的标杆榜样越来越鲜明,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思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应该说,科研中心组人员虽然只有5位,但开展了扎实的活动,取得了实在的成果,放射出不小的效应。5位教师起始不是“鲶鱼”,但在校本科研过程中逐渐成了“鲶鱼”。 “鲶鱼”教师成了活生生的榜样,发挥了巨大的科研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在科研活动,他们也在锤炼内化;他们在组织活动,他们也在放射光芒。就这样,旁边冷观的教师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逐渐深化了对科研的认识,自觉加入到科研光芒的映射之中。

三、让“鲶鱼”来检查指导

笔者的一位同学在一所初中当校长,据说当的有板有眼,各项管理和谐有效,深得领导赞誉和群众好评。假期里,笔者向他讨教教育管理的经验,他以“借脑袋挖潜力”六个字来回答。询问缘由,他告诉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自身处在学校,工作周而复始,极易形成“管理疲劳”,热情和内驱力减弱,不能准确透视学校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潜能不能充分发掘,程度不同地抑制了工作的进程。

怎么办?他想到了几个法子。时逢局里推行领导教师交流制度,他就让外校过来交流的领导,就学校管理中的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交流的领导比较了两校的情况,带来了管理的春风,真诚地提出了若干个积极的好点子。同时,每学期中间他们学校总要邀请市督导室市教研室等部门领导及相关专家来校蹲点,现场观察检查1-2天,巡视校园的角角落落,发现学校存在的零零碎碎的问题,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望闻问切。他告诉我,学校主动邀请领导专家来校检查,有着许多的好处。主动邀请检查,不回避矛盾现实,不存在“放亮遮缺”的问题,有成绩盘点,也有问题指点、困惑讨论。这样做,真正使学校明晰发展的现状。主动邀请检查,不存在评价考核审判的因素,它是对学校进行“体检”,是细察自身伤疤,想方设法消毒清除伤疤。为此,学校对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对待,对提出的建议总是认真倾听,努力改进,积极实施,从而使学校管理更加健康和谐。

[思考]:借脑袋挖潜力。把外校的“鲶鱼”请进来,往往会引发领导教师的心灵震撼,产生行为的跟进与转变。事实上,外校具有强烈责任感事业心的“鲶鱼”一旦介入,会有效驱散甚至扭转原来滞顿、懒散的态势,对学校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主动邀请“鲶鱼”领导专家检查,不但是学校成绩进步的展示,更是对存在问题的发现、对不足之处的鞭策、对未来发展的指点,促使学校在迷茫之中找到前行的亮光,从而扩大学校自己的提升空间。管理者要保持一颗永不懈怠的上进心,通过“鲶鱼”的检查指导,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积极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总之,鲶鱼如一方投水之石,击破了平静死寂的潭水;鲶鱼似一针兴奋剂,神奇般地显示了强大的外驱力。学校管理者要遵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公平竞争上进的文化氛围,有的放矢地运用好“鲶鱼效应”,激发教师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班级管理中如何运用“鲶鱼效应” 篇4

要使“鲶鱼效应”顺利实施, 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既需要注意“鲶鱼效应”的一般要求, 又要准确把握班级实施“鲶鱼效应”的特点与差异。

1. 班主任要独具慧眼, 在班内敏锐地发现或精心培养“鲶鱼”

形成“鲶鱼效应”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鲶鱼”, 由于班级无法从外部引入“鲶鱼”, 所以只能从班级内部发现或精心培养。作为班主任, 就要独具慧眼, 具有敏锐的识别力与深刻的洞察力, 能通过平时的观察, 发现学生的优势与长处, 甚至洞察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在确定目标对象或培养苗子后, 促使其在短期内学习成绩快速提升或在其他方面得到发展, 以给其他同学产生示范效应, 激活学生“你行, 我也行”的不服输心理,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其他学生加以仿效, 群情奋起, 急起直追, 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 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马当先, 万马奔腾的局面。

2. 注意刺激的方式, 把握刺激的内涵, 以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

“鲶鱼效应”是通过刺激形成的, 即通过鲶鱼对沙丁鱼的惊吓, 促使沙丁鱼都动了起来。作为班主任, 要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 消除学生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不思上进的现象, 使整个班级充满生机活力, 同样需要对“沙丁鱼”施以必要的刺激。但这种刺激不是凭借“鲶鱼”的凶暴与恐怖, 也不是让“鲶鱼”充当“打手”, 威逼其他学生去学习。班主任应注意刺激的方式, 把握刺激的内涵, 班级管理实施“鲶鱼效应”所需要的刺激要求班主任选择成绩好、表现好或目前成绩一般, 但是具有潜质, 通过有效手段加以开发, 在短期内成绩能迅速提高的学生充当“鲶鱼”, 利用其成绩的迅速提升或其他方面的进步来刺激学生, 这样的刺激才会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才有利于促使“沙丁鱼”都行动起来, 加以仿效, 在行动中产生成功的喜悦。不断强化这一效应, 有利于整个班级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改变班级一潭死水、缺乏生机活力的状况。

3.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有效地将外在刺激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动力

(1) 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目标,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鲶鱼”的刺激只是一种外部因素, 若其刺激不能转化为“沙丁鱼”内在的动力, 尽管也能让“沙丁鱼”兴奋一时, 却不能持久, 若学生在活动中屡屡受挫, 丧失信心, 就无法形成“鲶鱼效应”。要真正形成“鲶鱼效应”, 让“鲶鱼”的刺激长久地发挥作用, 教师不仅要通过“鲶鱼”的刺激促使学生想动、要动, 还要让学生在“动”中尝到甜头, 获得成功的乐趣, 能动、会动, 才会把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动力, 让刺激长久地发挥作用。为此, 教师在利用“鲶鱼”刺激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确立合理的目标, 因为适当的目标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压力与动力, 而且容易使得学生经过努力便可获得成功。若目标过高、不切实际, 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受挫,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心灰意冷, 甚至一蹶不振。同时, 教师利用“鲶鱼”刺激“沙丁鱼”, 是要促使“沙丁鱼”都动起来, 不是要让“沙丁鱼”都变成“鲶鱼”, 教师不能拔高目标, 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任务, 而应该指导学生全面分析自身条件, 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避免学生好高骛远, 或一时冲动, 致使其因目标过高而受挫。此外,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点与长处, 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长处来确立发展方向与侧重点, 例如成绩优异的可上大学进一步深造;成绩虽然差, 但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读职业学校;身体素质好, 具有运动技能优势的可报考体育学校;喜欢唱歌跳舞的学生可以往文艺方面发展。同时,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摄影、舞蹈、武术、写作、航模、小发明、小制作等各种兴趣活动, 这种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 不仅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 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而且能让学生减少挫折与失败, 增强自信, 并让成绩差的学生在竞争中也有露脸的机会, 也能大显身手, 促使班级人人愿参与, 个个敢竞争, 帮助学生将外在刺激转化成内在动力。

(2) 因人施用, 让学生不断面对既具有挑战性、经过努力又能完成的任务。要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激发班级的活力, 单有外在刺激和适合的学习目标还不够, 还需要教师交给学生既富有挑战性、经过努力又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鲶鱼”的刺激是由其学习成绩提高产生示范作用, 由其进步激发“沙丁鱼”不服输的心理, 若“沙丁鱼”不通过活动获得成功, 就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就难以产生内在的动力。况且, 挑战性的任务本身也是一种刺激, 不断面对富有挑战性、经过努力又能成功的任务, 会让学生不断面对刺激, 不断攻克难题, 成功会让学生异常兴奋, 持续地把刺激转化成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激励学生不断面对新任务, 攻克新堡垒。此外, 日复一日的单调学习容易让学生厌倦, 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从而失去激情, 慢慢形成集体惰性。给学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多彩多姿, 强化学生征服的欲望, 这不仅对沙丁鱼, 而且对鲶鱼也有激励作用。

此外, 要让学生在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中获得成功, 教师还要注意因人施用,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安排活动, 根据活动的要求来确定各人的角色, 让“鲶鱼”做“鲶鱼”的事, “沙丁鱼”做“沙丁鱼”的事, 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和施展空间, 而且能做到知人善用, 因材施教,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与优势,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

(3) 向学生传授经验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成功的秘诀与技巧。要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 善动巧动, 在学习中不断尝到甜头, 想动、要动, 不断地把刺激转化为动力, 不仅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而且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的经验与攻克疑难的方法,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 寻找规律, 摸索新的方式与途径, 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这不仅是发挥“鲶鱼效应”的要求, 也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它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提高学习效率。否则, 学生在活动中屡屡受挫, 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与乐趣, 潜能无法开发, 一旦失去自信, 觉得自己没有上升的空间, 学习的热情与活动的动力就会迅速消退。

4. 营造竞争氛围, 形成有利于产生“鲶鱼效应”的班级文化

文化是一个场, 像春雨润物无声, 能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发挥作用。要稳定、长久地发挥“鲶鱼效应”的作用, 不仅要在班级中形成强大的激励机制, 而且要营造竞争氛围, 形成有利于“鲶鱼效应”发挥的班级文化。美国营销大师爱玛·赫伊拉曾说:“不要卖牛排, 要卖煎牛排的滋滋声。”意即要勾起顾客吃牛排的食欲, 与其将牛排直接地呈现在他面前, 还不如通过让顾客听到煎牛排时的滋滋声, 营造一种能激发顾客食欲的环境氛围。这会使顾客联想到发出滋滋声的牛排躺在铁板上的情景, 色泽微黄, 香气扑鼻, 香味四溢, 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方面给人产生刺激, 这样的场景, 能最大限度地勾起人们的食欲, 让人口水直流, 无法抗拒。班级发展也是一样, 一旦形成了有利于竞争、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竞争的文化场, 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让“鲶鱼效应”长久地发挥作用。要形成这样的班级文化, 首先, 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 依托制度的刚性, 对贪图舒适、追求安逸的行为进行谴责与约束, 以形成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良性竞争, 共同发展的制度文化。其次, 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良性竞争, 使班级的竞争局面能稳定而长久地存在。再次, 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形成一种人人反对麻木不仁、个个奋发向上的舆论导向。最后, 要通过条幅、标语、班训、口号、宣传栏等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鼓励竞争、倡导竞争的环境氛围。这样就能从刚性的制度规范到柔性的环境氛围, 从整体的思想风气到个体的价值认同, 从课内的文化学习到课外的实践活动, 都渗透或体现出一种注重竞争、鼓励竞争、追求竞争的文化场景或氛围, 就有利于“鲶鱼效应”长久而稳定地发挥作用。

5. 协调“鲶鱼”与“沙丁鱼”的关系, 使其既相互竞争, 又互助合作、和谐共生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5

关键词:鲶鱼效应;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22-01

挪威人素来爱吃沙丁鱼,尤其爱吃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也远远高于死鱼,因此到深海捕鱼的渔民们都绞尽脑汁想让沙丁鱼能被活着运回渔港,但遗憾的是由于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和安于现状,总是在运送途中因为挨得太近导致缺氧而死去。但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有一个渔夫总能让绝大部分的沙丁鱼或者回港,但他却不愿透露其中的奥妙,直到他死去,谜底才被公之于众。原来该渔夫在装满沙丁鱼的缸里放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而鲶鱼进入鱼缸后因环境不熟上串下跳,这使得鲶鱼一直保持高度紧张状态,被迫四处游动,到处躲避。这样一来,沙丁鱼就不会再缺氧了,都能够活蹦乱跳地抵达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由此可见,鲶鱼效应的精髓就在于当一个组织缺乏忧患意识,处于死水般的平稳状态时,要对其实现目标管理,就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组织成员的危机感或积极性,从而提高团队活力和办事效率。

一、鲶鱼效应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要求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1],一是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二是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建设一支理论基础轧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时至今日仍未达到教育部基本建设要求,尤其在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相差甚远,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究其原因,固然有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差、发展慢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于现有师资队伍缺少活力,管理者未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这些高职院校充分利用鲶鱼效应原理,一是选拔校内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将其打造成“鲶鱼”教师,以调动其他普通教师(即“沙丁鱼”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校外聘请“鲶鱼”教师,即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激发校内“沙丁鱼”教师的危机感,从而增强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总体活力。

二、内培“鲶鱼”,调动“沙丁鱼”积极性

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职院校合并后升格而成,这就导致师资队伍老教师学历不高、知识老化严重,新招入的青年教师职称低,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导致了整体的支撑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多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院校均采取了一些列措施,煞费苦心地鼓励广大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短期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开展科研,提升自身能力等,但始终收效甚微。对此,建议这些高职院校不妨从个教学系(学院)中精心挑选出一些有上进心、肯专研,并且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一是送到重点高校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外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去考察取经,吸收其他高职院校教学精华,以开拓视野,提升教育效果;三是下派到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切实到生产一线去学习操作技能,增强自身动手能力;四是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中进行重点帮扶,培养综合发展能力等。

通过多途径地对这少部分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后,不仅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自身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重点打造一个“鲶鱼”,能够有效地带动本系(学院)的一帮“沙丁鱼”。由于均是同一部门教师,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熟络,也具有较深的感情,当“沙丁鱼”教师们发现以前同属“沙丁鱼”的教师逐步蜕变成“鲶鱼”后,必然开始发慌,慢慢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差距,并在“鲶鱼”的影响渐渐地改变原有的颓废观念,开始追求上进,自觉地向“鲶鱼”那样进行自我提高。这样一来,就变以前的被动改造为现在的主动进取,技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外引“鲶鱼”,激发“沙丁鱼”危机感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定位主要在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教师总数的10%—20%;三年后教育部首次提出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队伍,希望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2010年教育部要求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要达到50%。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已是大势所趋。

所谓兼职教师就是高职院校从其他院校或企事业单位聘任的能工巧匠或技术专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到校任课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原有教师的危机意识,尤其在兼职教师比例不断上升的今天,新聘任的“鲶鱼”兼职教师已成为现有“沙丁鱼”教师的重大威胁,他们不仅有国家政策的软条件推崇,更具有强有力的操作技能等硬实力做后盾,俨然成了社会和学生公认的宠儿。“沙丁鱼”们为了自身利益不被外来的“鲶鱼”教师侵犯,他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修为和实力,否则将被陷入无课课上、无人所敬的尴尬境地,这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团队积极上进。因此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外单位引入优质 “鲶鱼”,既是深入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必然抉择,也是激发高职院现有“沙丁鱼”活力,提高团队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

四、鲶鱼效应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鲶鱼效应”能有效激发员工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提升整个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培养一个、提高一群或是引进一个、激活一群的良好效果,能够显著增强原有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避免鲶鱼效应带来的副作用,也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鲶鱼”数量不在多而在精,重点在于用少量的“鲶鱼”教师带动大量的“沙丁鱼”教师,而非个个是英雄,整体变狗熊;二是要加强对“鲶鱼”教师的引导,为其创造条件努力同化“沙丁鱼”教师,而避免其在众多懒散的教师中被同化为“沙丁鱼”;三是管理者要加强对整个师资队伍大群体的把控和引导,要有效调节“鲶鱼”教师与“沙丁鱼”教师的利益与冲突,避免双方进行窝里斗,从而导致两败俱伤。

参考文献:

[1]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Z].2002—05—15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6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 尤其是活鱼。但是, 沙丁鱼往往都因为长途运输在中途就窒息死亡。可是, 人们发现有一名渔夫总能装着大部分鲜活的沙丁鱼回到渔港, 这名渔夫一直保守着秘密, 在他去世后, 人们才揭开谜底, 原来渔夫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后, 由于环境陌生, 便四处游动, 偶尔也追杀沙丁鱼, 于是, 沙丁鱼开始四处躲避, 加速游动, 水面波动, 增加了鱼槽内的氧气量, 保证了绝大多数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这种现象被称为“鲶鱼效应”[1]。

“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被视为一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当企业中出现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的情况时, 企业积极从外部引入或从内部挖掘一些鲶鱼型人才[2], 这些鲶鱼型人才的身上具备有一些特质, 比如好胜心强, 进取心强, 做事雷厉风行等[1], 通过他们来影响、带动和激励其他人员, 尤其是对具有惰性、缺乏竞争意识和活力的沙丁鱼型员工,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的活力。

2 运用“鲶鱼效应”的弊端

2.1 引入“鲶鱼”的成本比较高

财务成本方面, 一些企业会花重金聘用鲶鱼型人才;时间成本方面, 在“鲶鱼”引入之后, 他与“沙丁鱼”需要一定的磨合期, 因为“沙丁鱼”是一个群体, 而且“沙丁鱼”在遇到“鲶鱼”后, 未必会被立刻被激活。此外, 在“鲶鱼”与“沙丁鱼”的磨合期内, “沙丁鱼”可能会对“鲶鱼”进行一定的抵抗, 比如更加消极怠工, 那么, 企业的一些业务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2.2 挑选“鲶鱼”有风险

第一, 不同企业所需要的鲶鱼型人才是不同的, 比如, 有鲶鱼型的领导和鲶鱼型的员工。因此, 企业与鲶鱼型人才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要求, 如果挑选进来的“鲶鱼”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活力, 那么企业就会白白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第二, 引入时机难把握[1]。当企业内部存在有“鲶鱼”, 只是它的活力并不明显时, 如果企业在这时又从外部引入一条“鲶鱼”, 必然会产生“窝里斗现象”, 造成企业内部的冲突, 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绩效。

2.3 “鲶鱼”增强“沙丁鱼”活力的时间有限

“鲶鱼”的活力是有限的, 当“鲶鱼”使出浑身解数去激发沙丁鱼型员工的活力时, 他们自身也会受到影响和损耗, 在“鲶鱼”的活力用得差不多的时候, 企业又要去考虑沙丁鱼的继续激活问题。

3 “鲶鱼效应”现象新解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我们不妨从该现象的由来出发进行解读, 沙丁鱼死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缺氧, 即缺乏活力, 于是, 渔夫从外边放进来一条鲶鱼, 以增强他们的活力。沙丁鱼的本性是懒惰的, 再加上, 当时对沙丁鱼的限制条件是封闭的鱼槽和有限的活水。如果条件允许, 有增氧设备或者是有充足的不断流动的活水, 沙丁鱼也就不会大量的死亡, 那么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鲶鱼的作用了。

既然从根本上来讲, 沙丁鱼所需要的是活力、是氧气, 那么, 我们可以从增强活力的角度思考解决沙丁鱼型员工倦怠和增强企业活力的问题, 大部分的鱼类是需要活水才能保持活力的, 企业员工的活力要想长久保持, 短期适当激发, 也必须考虑企业中的“水”, 如果“水量”足够充足, 也不必引入“鲶鱼”了。企业可以采取很多有效措施, 来充当“活水”, 发挥作用, 从而有效激发和加强组织中沙丁鱼型员工的活力,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组织的活力。为此, 不妨采取以下措施。

3.1 建立学习型组织, 注意把握学习的过程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企业要想不断地进步, 取得长远的发展, 也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改变, 而这个源头就是指企业、员工的思想。因此, 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 建立学习型组织, 让企业员工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术、思想, 充实他们的头脑, 让他们的思想活起来。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 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主要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发现企业的不足, 不断地进行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使企业员工长期保持活力。

3.2 与高校合作, 定期从高校中挑选实习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一, 实习生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企业内的气氛, 他们的活力会感染一些员工, 激发他们的斗志, 甚至是曾经的理想。同时, 他们也会在实习中, 把他们一些新的思想传播到企业中去。第二, 鲶鱼型人才的引入可能会因为存在竞争和冲突而引起原有内部员工的不满, 而实习生和企业员工是基本上没有利益冲突的, 更多的是一种互补性、双赢性的关系。第三, 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会离开企业, 企业所费成本也不会很多。企业自然不必考虑在引入鲶鱼型人才的一段时间后, 有效地解决鲶鱼型人才的问题。当然, 在挑选实习生时, 企业应该主要挑选那些乐观、积极向上, 理论基础较扎实, 对该行业感兴趣, 有想法、有思想的大学生, 并注意把握宁缺毋滥的原则。

3.3 加强培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大多数企业都把培训与企业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为了提高绩效而培训。笔者认为, 企业可以把培训当成员工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过程, 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培训。一些企业的员工不愿意接受培训, 一方面, 培训需要消耗员工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企业在员工工作之余开展培训, 会占用员工大量空余时间, 容易引起他们抵触、不满情绪的产生, 大大降低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 很多员工对企业的培训项目满意度不高。针对以上两个方面, 企业可以实行自助餐式培训, 把培训项目列出来, 让员工自己进行选择, 培训的项目中可以包含一些员工的兴趣、爱好, 以改变他们对培训的认识和看法, 而且也可以对他们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另外, 企业还可以把培训分成必选项目和可选项目, 必选项目中是与员工本岗位的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 而且多与短期绩效相关。可选项目中可以多列一些员工感兴趣的培训内容, 这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能力和知识, 而且通过这种扩大知识面的方法, 还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要求, 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思维, 并且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模式[3]。此外, 企业在培训员工时, 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注重心理健康培训。

3.4 有针对地实行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和工作调换

一些员工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久了, 会对现有工作产生厌倦, 企业可以把他们调动到其他的岗位上, 让他们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去做新的工作,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于那些责任心不强的员工, 企业对他们实行工作丰富化, 即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内容, 赋予员工更多的工作责任, 更好地提高工作对员工的激励, 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对那些觉得工作无聊的员工, 企业采用工作扩大化的方法, 工作扩大化是指增加员工的工作内容, 扩大员工的工作范围, 让员工的工作更加地充实, 减少他们的惰性[4]。总之, 企业通过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调换, 有助于改变沙丁鱼型员工的倦怠状态。

3.5 鼓励员工创新, 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员工的创新不在于创新成果的大小, 即使是一个小点子、一个新的想法, 企业也应该去鼓励, 以精神鼓励为主, 物质鼓励为辅。因为企业正是有这么多小点子、新想法, 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的氛围形成了, 员工也就有活力了。

3.6 采用收益分享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

收益分享计划是一种企业与员工分享因节约成本、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收益的计划。利润分享计划是指员工按照某一标准分享所创造的一部分公司利润的激励计划[5]。收益分享计划是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而利润分享计划是把员工的绩效与企业的利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两种薪酬制度都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活力。企业在使用时, 最好把它们作为辅助性的薪酬制度。

3.7 加强员工与外界的思想交流

企业可以派员工定期出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其他企业管理方面的会议。一方面, 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不足, 激发员工不断学习的斗志。另一方面, 通过与其他企业管理者、学者的交流, 以保证有新的思想和信息流入企业。

4 结语

“鲶鱼效应”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激发员工活力的思路, 但是其最本质和核心的思想以及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增强员工的活力, 如果企业能采取类似于“活水”作用的措施, 效果会更好。比如建立学习型组织, 注意把握学习型过程;建立实习生制度, 与高校合作, 定期从高校中挑选实习生; 积极看待培训, 加强培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有针对地实行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和工作调换;鼓励员工创新, 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采用收益分享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加强员工与外界的思想交流等。企业在实行这些措施时, 应把握好进度, 不要一股脑地实行, 正所谓静水流深, 细水长流, 一方面给员工较为充足的思想准备, 另一方面, 保持其持久的有效性。企业还要注意加强执行力, 再好的制度和方法, 如果不执行, 也是一纸空文。

摘要:以一种特殊的视角, 重新对“鲶鱼效应”进行了理解, 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鲶鱼效应的新解,企业活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程, 冯永.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物业 (中旬刊) , 2011 (10) :48-51.

[2]李慧.“鲶鱼效应”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9) :202.

[3]李晓燕, 肖向东.电子商务模式下数学思维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 2011 (14) :108.

[4]仲明明, 沈进.探析激励型工作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 2005 (7) :61-62.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7

一、鲶鱼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活的沙丁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 在进行售卖的时候价值也往往较高, 然而沙丁鱼生性懒惰, 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极易死亡, 影响肉质和价值. 鲶鱼的价值远不及沙丁鱼, 但是鲶鱼生性好动, 如果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之中, 放入几条鲶鱼, 沙丁鱼在鲶鱼的“威胁”之下, 出于本能反应, 就会加速游动, 存活率将会大大增加, 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鲶鱼效应. 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鲶鱼效应合理的应用进高中物理教学中, 那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的“鲶鱼”必定会带动那些散漫的死气沉沉的“沙丁鱼”, 为课堂注入活力.“沙丁鱼”的危机意识被激发, 思维被激活, 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更能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鲶鱼效应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二、鲶鱼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选择、培养“鲶鱼类”学生

想要发挥鲶鱼效应的作用, 教育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在班级之内挑选、培养鲶鱼类学生. 因教学内容的不同鲶鱼类学生可能并不固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 鲶鱼类学生必须具备强的感染力以及召唤力, 这样才能够激发沙丁鱼类学生的学习欲望, 促使他们形成忧患的意识, 进而积极的参与进课堂活动. 与此同时, 鲶鱼类的学生还应该拥有远大的理想, 积极的态度, 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等条件. 因此, 只有教育者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能够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生, 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正确的鲶鱼类学生才能够为鲶鱼效应的落实创造条件. 然而, 说总比做容易, 教育者在真正落实学生选择的时候, 往往会遭遇困难. 例如, 在落实“万有引力与航天”教育内容, 选择鲶鱼类学生的时候, 由于知识内容相对抽象, 学生难以快速的掌握, 而教育者也会发现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基本不存在. 因此教育者就应该选择那些基本上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 对他们进行大力的培养, 针对性的弥补他们的欠缺之处, 进而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条件的鲶鱼类学生.

2. 合理搭配“鲶鱼”与“沙丁鱼”

鲶鱼效应的落实关键在于确保鲶鱼类学生和沙丁鱼类学生能够合理搭配, 这也就对教育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落实教学工作之前, 教育者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性,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配合效果. 还以落实“万有引力与航天”教育为例,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区分学生的类别, 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鲶鱼类学生进行排位, 再对沙丁鱼进行排位, 将基础知识较差的、没有学习动机的沙丁鱼排在教室的最前面; 将愿意主动学习, 但是却缺乏正确学习方法的沙丁鱼排在教室中间; 将掌握了基础知识但是却缺乏应用技能的学生安排到教室的最后, 合理的安排学生布局. 如此一来,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就能够分布在老师的眼皮底下, 方便教师监督; 相对自觉的沙丁鱼类学生稍稍靠后, 可以被鲶鱼类学生影响, 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 如此一来, 不努力的学生扎堆现象被避免, 有助于形成课堂良好的教学氛围.

3. 灵活使用鲶鱼效应

我国传统教育之所以缺乏实效性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思想陈旧、只懂得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 教育效果自然难以尽如人意. 因此在应用鲶鱼效应的时候, 教育者应科学的把握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 宣传. 第二, 观察. 第三, 维护. 积极的向学生宣传鲶鱼效应的优势, 确保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 而不会因教育者的有意的划分学生“档次”而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 鲶鱼效应的应用必然会帮助学生进步, 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进步程度并不可能一致, 因此教育者还应有意识的重新确定学生的层次, 这样才能将鞭策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最后, 鲶鱼学生是落实鲶鱼效应的基础, 教育者应有意识的定期的维护他们, 确保他们具备能够刺激沙丁鱼类学生产生忧患意识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 作为物理教师, 只有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主动去尝试、去探索、去理解、去解决, 只有学生想的多了, 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从有创意的教学过程里达到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 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 鲶鱼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提高成绩, 发展自身能力, 教育者应对之足够重视. 学无常法、教无常态, 教育者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 积极的吸收他人成功经验, 并在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应用, 相信通过探索和创新, 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安鹏飞.鲶鱼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11 (6) :253-254.

[2]金利俊.应用物理学史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 :13-14.

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创新活力 篇8

一、总台层面:创立三级研发体系, 高度重视研发创新

江苏广电总台创建了三级研发体系, 即总台层面、电视传媒中心层面、频道层面, 共同推进电视节目的生产。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打破原有行政架构, 灵活调动各级资源, 全力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本着“宽容失败, 鼓励创新”的原则, 江苏广电总台为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每年会设置数千万的研发基金, 让频道创新及样片制作没有后顾之忧;总台的宣传管理部会协助台领导对总台 (包括电台、电视等部门) 的创新研发进行宏观调控, 审核管理研发经费等。总台层面的高度重视, 台领导一把手亲自抓, 对于形成自上而下的研发氛围有巨大的推进作用。2008年8月, 周莉台长等台领导亲自带领各个频道的总监, 在一个月时间里, 利用双休日, 观摩了研发部搜集的大量海内外优秀节目, 听取了新方案汇报并讨论研究。这对后来的频道新节目创新和诞生, 乃至接下来几年各频道争先创新局面的形成, 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频道层面的研发, 主要体现在频道的主动创新上。频道根据自己的定位、当下热点和频道需求, 自主开展创新研发;有时也会结合总台组织的创新活动, 积极参与其中。

电视传媒中心层面的研发, 则主要体现在专门的节目研发部, 发挥服务和引领作用, 为大家提供创新思路和帮助。

二、研发部:四大职责持续深入, 协助频道不断创新

四年多的实践让我们逐渐清晰了这样一个理念:研发部首先是一个服务部门, 虽身处总台、电视传媒中心层面, 与频道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但却是为各频道提供各种创意、资讯“贴身”服务的;研发部又是一个竞争性部门, 虽然不制作节目, 却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模式、新资讯, 并对各频道的创新节目品质进行监督, 让各频道没有“喘息”和放松的机会。正因为我们像鲶鱼一般不断地“折腾”, 促发了频道研发的效率。

1. 做“前沿瞭望哨”——我们看世界, 你们看我们

研发部是一个电视机构的“前沿望哨”, 是“我们看世界, 你们看我们”的一扇窗。忙于一线制作的员工、忙于管理的领导, 能够通过研发部的工作更好地了解海内外媒介发展趋势、新节目模式动态等, 并转化到他们的工作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研发部从开办之初就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每月研发部都会制作一份月刊《TV生态圈》, 这份内部发行的杂志每期会介绍十多部海外最新的优秀节目模式, 并对国内外当下的行业动态做原创分析。这份杂志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有的频道在改版创新之时, 员工会将杂志的新节目模式内容复印传阅。

研发部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面向全台层面的“海外优秀节目观摩会”, 观摩节目大多是根据其创新程度、海外优秀节目收视排行榜、影响力等关键要素进行筛选的;筛选观摩片目时, 我们还注重和当下的研发热点做结合, 例如奥运前夕, 观摩片会以竞技游戏为主, 新年临近则以海外跨年晚会和大型活动为重点;每次观摩会, 还会综合卫视、城市、综艺、少儿等频道的不同定位, 筛选更具普遍意义、可操作性强的模式。为了精准传递出观摩节目的精髓, 部门员工自己担任讲解员, 为大家分析节目的背景、亮点、收视表现、相关延伸节目等等。每场观摩会都凝聚着部门的心血, 每次3个多小时的观摩会介绍10多部优秀节目, 展现的都是最精华的部分, 所以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不少员工甚至是站着观摩完全程。现在, 观摩会已成为江苏广电总台人力资源部组织的“JSBC大讲堂”的主打内容之一, 在台培训项目中口碑最好、最受欢迎。这些观摩片还会及时在总台媒资系统的创意墙上呈现, 方便更多的人便捷收看。

研发部有自己的内部网站, 上面有专业文章、海外模式的介绍, 有从各大网站上摘取的和研发创新有关的海内外最新动态, 专业性非常强。

这些“看世界”的工作, 品质高, 内容精, 为一线操作人员打开了一扇望世界电视业的窗口, 对研发创新取得成效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研发部介绍的优秀节目, 经常能在各频道的创新节目或环节中得以呈现, 如今年观摩的《欢乐颂》、《对与错》等节目的精髓部分, 已成为城市、综艺等频道节目改版中的重点环节。

2. 做好服务者——频道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部门创办之初, 大多数员工都来自一线, 对于制作节目有一定的情结, 而自主研发也是部门对自己提出的要求。2007年7月, 部门成立刚半年, 尽管团队仅有5人, 还是用1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档样片。台领导、各频道部门负责人对样片颇为认可, 但由于各个频道均有自己的考量, 在哪个频道制作播出上产生了分歧, 最终不了了之。当时我们与其他台研发部做了沟通, 发现这也是一些电视台研发部遇到的共同问题。

这件事改变了我们研发的理念:现阶段研发部的主要定位, 就是纯粹地进行研发创新相关的各项服务, 服务频道, 服务制作团队。因此, 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望”工作中, 加强服务意识, 研发频道需要什么, 我们就提供什么。

首先, 研发部应频道需求, 协助其进行创新工作。如《万家灯火》就是研发部和频道共同打造的首个节目。创办该栏目时, 城市频道有一个制作讲坛类节目的初步设想, 研发部为这一类型的节目做了国内市场环境分析、具体方案策划, 帮频道请业内专家共同研讨, 并和频道共同敲定了节目的名称、定位、形式甚至选题。节目播出后, 我们又不断跟踪, 提出修改意见, 花费了颇多心思。节目播出后反响颇佳, 内容极具实用性, 广受观众喜爱。今年, 我们又协助城市频道开发了《万家灯火》的衍生节目《健康零距离》, 节目以真人秀的创新形式丰富了频道的构成, 更为提升节目收视贡献颇高。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城市频道的《爱拼就会赢》、影视频道的《我就是明星》等, 都是研发部参与频道研发的成果;各频道改版创新时, 我们也会参与其中, 从专业制作的角度献计献策。

为服务于频道创新, 从2008年起, 研发部还经常为频道量身打造“专场观摩会”, 这一活动被频道戏称为“送戏下乡”。此类小观摩会专门结合频道的定位、某一阶段的特定创新需求而组织, 参与层面更为广泛, 人群更为集中,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上半年, 研发部除了组织两场面向总台层面的大观摩外, 还分别为新闻中心、新闻公共频道、卫视、卫视频道幸福文化教育公司、影视频道组织了共5场观摩会, 达到了每月办一场的频率, 多个部门和频道目前已对一些优秀的观摩片进行细化和本土化, 在自办节目中得到体现。

3. 做好组织者——强化自下而上研发的体制, 激发频道创新活力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意识到, 仅靠单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调动全台、全社会的智慧共同研发, 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研发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并行的良性机制, 所以几乎是在研发部成立的同时, 我们就承办了电视传媒中心首届“方案征集活动”, 目前该活动和总台总编 (综合) 办公室共同主办, 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

为了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挖掘民间智慧, 方案征集活动设置奖项较多, 奖金不菲, 并以“频道是否采纳”为最终标准;获奖方案还能申请研发经费, 制作样片;我们还设置了积极参与奖, 鼓励那些投递方案多、质量相对较高的个人;台领导会亲自给胜出者颁奖, 这对频道、个人都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和精神激励, 频道之间会相互比较, 不甘落后。目前, 每年征集活动收到的方案数量都呈递增趋势, 尤其是台内方案的数量、质量每年都有大幅提高。在这样的机制下, 包括《密室疗伤》、《好汉一个半》、《今晚大不同》、《我爱饭米粒》、《幸福poker派》等各频道新节目, 都是从历年的方案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投入制作的。

现在, 很多频道已自发形成了内部预先征集方案的良好机制。为了鼓励频道的这一做法, 今年的方案征集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团体奖”, 对这些积极参与的频道再度进行奖励, 以提倡这种举全频道之力共同研发的良好氛围;今年, 该活动还首度和总台人力资源部合作, 方案优胜者将获得出国培训的优先机会。在这些多重刺激下, 已经有更多的频道、个人积极参与进来。

4. 做好“监督者”——监督新节目品质, 让创新不因播出而终止

新节目的推出不代表创新的结束, 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品质是增强其生命力的法宝。所以, 研发部从2008年起, 又多了一份艰巨的工作:撰写《每周新节目质量报告》。部门每周会监看台内各频道共十多档、播出时间在一年内的新节目, 对其进行收视率分析、找亮点、提建议。为做这份报告, 我们不怕做“恶人”, 好话坏话都说, 每期报告里的每句话都经过仔细推敲, 确保每一个意见都是建议中肯、可操作性强, 而不是隔岸观火、纸上谈兵。跨年、春节等大型活动较多的时候, 我们还会对省级卫视主要的跨年晚会、春晚等大型活动进行介绍和分析。

巧用“鲶鱼效应”激发教师动力 篇9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 尤其是活鱼。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但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死亡。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 由于环境陌生, 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 四处躲避, 加速游动。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当前, 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工作激情不足, 已经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难题。管理者要想搅活校园环境, 激发教师动力, 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益, 也需要一条活跃的“鲶鱼”搅动。那么, 这条搅动学校全局的“鲶鱼”到底在何处?管理者如何用好这条“鲶鱼”以激活学校的池塘, 产生连锁反应, 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呢?

管理者应当具有不断上进的“鲶鱼品质”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这句话已无数次被事实验证。一所普通的学校换了一位好校长, 从学校的外部环境到师生的精神面貌, 短时间内就就能能得得到急剧的转变。原因何在?在于校长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对全校教职员工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引领, 校长无形中充当了“鲶鱼”的角色。

不断上进的“鲶鱼品质”应当成为校长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主要表现在校长对学校现状的不满, 以及突破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上。学校的发展总是持续向前的,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如果校长因既有的成绩而骄傲自满, 止步不前, 没有了更高的追求, 没有了进取的目标, 那么学校只能停留在一个自我满足的封闭状态之下。久而久之, 教职员工也会滋生惰性心理, 放慢前进的脚步, 失去发展的欲望, 就像一条条不爱动的沙丁鱼,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慢慢失去竞争力。

所以, 要想让学校保持稳步发展的劲头, 要想让教师保持不断发展的动力, 校长就要保持一颗永不懈怠的上进心, 勇于做一条引领教职员工发展的“鲶鱼”。这种引领不仅要表现在思想的引领上, 也要体现在行动的引领上。例如校长要想让教师读书, 自己首先要做个阅读者, 要以自我的阅读行为推动书香校园的实施, 从而带动全体教师主动读书。很多时候, 校长就是教职员工行动的方向标, 校长的价值取向会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 校长的行为会影响教职员工的行为。校长这条上进的“鲶鱼”, 会激励教职员工不断上进、不断超越。

管理者应当提供有别教师本体的“鲶鱼活体”

“鲶鱼效应”的创新与精髓在于, 在沙丁鱼群中引进异类, 利用鲶鱼不同的生活习性打破沙丁鱼群原本的生存状态, 引发环境的突变, 从而促使沙丁鱼主体自我的适应与改进。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 这种外部促动的方式, 同样是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一些学校教职员工之所以满足于现状, 工作动力不足, 停滞不前, 很大原因在于教职员工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天地之内, 教育视野狭窄, 教育思考不深, 教育目标不明, 坐井观天而夜郎自大。要想引起教职员工行为的改变, 首先应当从思想上入手, 让教职员工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彻底的教育改革、更丰盈的精神生活。因而, 管理者应当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样本, 让教师有机会见识到有别于本体的“鲶鱼活体”, 从而引发行为促动, 促使教师主动向“鲶鱼活体”靠近, 追求专业提升与发展。

为教师提供“鲶鱼活体”, 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走出去”, 让教师到先进学校走访学习, 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成长方式、发展路径, 以差距生动力, 从而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目标, 萌发进取的欲望;二是“请进来”, 请名师到校执教、开讲座, 让教师领略名师的风采, 感受名师的魅力, 引发教师的心灵震撼, 产生行为的跟进与转变;三是“校中生”, 让学校本体中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发挥其引领作用对周边教师产生积极带动。

当然, “鲶鱼活体”不仅可以是实践层面上的具像影响, 而且也表现在理论层面上的引进学习,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身就是“鲶鱼活体”, 可以引发教师的行为追问, 产生实践式的教育突变与改进。

管理者应当创造一块和谐共生的“鲶鱼水域”

“鲶鱼效应”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容忽视, 即鲶鱼与沙丁鱼所处的水质是一致的, 这种水质为鲶鱼与沙丁鱼提供了必备的共同生存条件。正是这种包容性, 才构成了鲶鱼与沙丁鱼在某一程度上的“和谐共生”。

管理者应当明白学校中“鲶鱼”与“沙丁鱼”各有重要性, “鲶鱼”的作用是搅活鱼群, 让“沙丁鱼”摆脱固有的惰性, 而非让“沙丁鱼”惶惶不可终日。所以, 学校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和谐共生的“水域”, 是一个活跃上进多样化的鱼群构架。因而,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校园中潜在的“鲶鱼”, 适当引进能够搅活校园池水的“鲶鱼”, 要善待这些“鲶鱼”, 但也不要因为这些“鲶鱼”的存在, 而对于“沙丁鱼”一味地打压, 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鲶鱼”的刺激作用, 打破现有的平衡, 形成教师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要做到这点, 需要管理者遵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构建公平、竞争、上进的文化氛围;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 用制度引领教师成长, 用制度规范教师行为, 用制度激活教师的动力;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用评价激励教师成长, 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让评价推动每一位教师实现自我突破。

大黄海的鲶鱼效应 篇10

截至2012年上半年,东风御风、南京依维柯、福特江铃全顺、上汽大通V80、江淮星锐,确立了中国欧系轻客阵营五大势力鏖战的局面。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下,优胜劣汰不可避免,轻客市场格局也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年12月26日,又一股欧系轻客新势力来袭,由黄海打造的欧系商用车瑞途Raytour在大连上市,此举意味着黄海汽车正式进军高端轻客市场。

有专家分析,现已形成包括大中型客车、SUV及皮卡、特种车、轻型客车四大产品平台的黄海汽车,具备了打造“大黄海战略”的一切条件。

欧系轻客新势力

实际上,黄海汽车之所以会以高端产品、而非低价低端产品切入轻客市场,是因为国内需求坏境发生变化所至。“中高端轻客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吸引大量新鲜血液加入的根本原因。”国内客车领域资深媒体人这样对《汽车观察》解释。

一方面,随着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利好政策的退出,低端轻客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与之相反,中高端轻客受上述政策退出影响较小,加之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用户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这为轻客市场的更新换代提供了需求平台。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高端欧系轻客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拉动。

另一方面,长久以来,我国轻客市场存在日系、欧系两大系列竞争,目前仍在继续,但这一格局随着上汽、江淮、东风、黄海等新军的崛起而有望得到改变。相比之下,日系轻客主要面向经济型和中端市场,而纯欧系及兼具欧系特点的准欧系轻客则瞄准中高端市场。数据显示,2005年,日系窄体轻客市场比重约占70%、欧系宽体轻客份额约占30%;而到了2012年,日系窄体轻客市场比重约占55%、欧系宽体轻客(含准系式轻客)份额约占45%。由此可见,日系轻客市场比重与增长率都在不断下挫中,而欧系轻客却持续上升。

现如今,摆在各生产企业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众多已有的欧系轻客产品中成功突围,从而带动规模效益?《汽车观察》认为,唯有跨过高端化的品质考验,新军才能安全度过盈亏平衡点,获得最终入场券。

据悉,黄海瑞途Raytour早在研发设计之初,就是以“高位入市”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的,德国ZF(采埃孚)技术5档变速箱、康明斯最新机型-ISF2.8L全电控轻型柴油发动机及博世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先进技术,一下子就将旗下产品锁定了向奔驰、大众等欧系高端鼻祖看齐,而未来目标是要要树立国内欧系轻型客车细分市场中的领航者地位。

“瑞途Raytour的加入,填补了黄海汽车高端轻客产品市场的空白,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黄海汽车的市场半径,以三点支撑(商用车、乘用车、特种车)到四轮驱动(大中型客车、SUV及皮卡、特种车、轻型客车)的‘大黄海战略’越来越清晰。”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巅如是说。

产品更新慢、竞争不充分、缺少破局者打破现有格局,这是多年来我国轻客市场的真实写照。有人说,瑞途Raytour的进入是一次破局之旅,将引发中国欧系轻客市场的“鲶鱼效应”,让产品竞争回归到市场竞争的本质,是本土准欧系轻客实现战略跨越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的要急需解决的事情是,目前欧系轻客的主要销售区域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比如长三角地区就是欧系轻客增长最快、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以浙江为例,江铃全顺和南京依维柯在当地几乎形成垄断之势,未来黄海瑞途Raytour的销售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军挑战传统大牌

过去一年,由于整体经济环境不利影响,国内商用车市场呈现下滑趋势,唯独轻客领域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势头。

在2005年至2010年的六年间,国内轻型客车市场的走势基本上滞后于整体商用车;但从2011年开始,轻型客车市场增长率则远远高于整体商用车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11月,轻客整车累计产销分别达258927辆和255370辆,同比增长8.6%和4.27%;依此发展惯性延续,预期2013年我国轻型客车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

早些年,中国轻客市场仅南京依维柯、福特江铃全顺、奔驰凌特等轻客产品,占据该市场过半份额。加之南京依维柯和福特江铃全顺的轻客“双寡头”格局由来已久,短时期内较难撼动。

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纯欧系与准欧系轻客之间的新老产品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由此拉动了中高端轻客市场的整体繁荣与上升,纷纷涌现出海格新一代商旅车、江淮星锐、奇瑞威麟H5、上汽大通V80、东风御风、黄海瑞途Raytour等车型。

据2012年前11月份统计数据表明,轻客累计销售前三位是金杯股份、江西江铃和南汽集团。其中,金杯股份累计销售88040辆,同比累计增长4.11%;江西江铃累计销售49037辆,同比累计下降4.86%;南汽集团累计销售36459辆,同比累计下降2.09%。值得一提的是,金杯股份市场占有率超30%,江西江铃与南汽集团总和占30%,剩余部分则由其他厂家瓜分。

总体而言,尽管华晨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品牌规划部部长穆天宇对《汽车观察》透露,华晨金杯2012年比2011年有微增长,市场份额略有扩大。但南京依维柯和福特江铃全顺为代表的传统欧系轻客的销量均比2011年有所下降。有分析认为,新晋轻客品牌的入市是对其造成较大冲击的主要原因。

比如,上汽大通对外表示自己已处于第二梯队领头羊的位置;江淮星锐也不甘寂寞,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市场份额,2012年整体业绩较2011年销量增长了一倍多,仅单一长轴产品就已经占到细分市场份额的15%;同时,东风御风也对外界宣称打造“欧系轻客第三极”的口号,并逐渐将销量落实到稳健的行动中来;面对竞争对手,黄海汽车也准备了一张牌--瑞途Ratour产品关键总成实现了超出行业整体标准免维护的服务政策,即率先推出3年10万公里的超长质保,突破了轻客行业的平均标准。

“欧系轻客市场的繁荣需要市场软环境和产品硬件品质的合力支撑,而瑞途Ratour的高位入市策略,可以看出黄海汽车是要切实在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上与做足亮点、做强优势。”大连黄海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克强对《汽车观察》如是说。

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篇11

一、中职电子专业课教学运用“鲶鱼效应”的意义

把“鲶鱼效应”运用到中职电子专业课教学上, 有两个好处:一方面“鲶鱼”型学生对“沙丁鱼”型学生起带动作用。因为那些“鲶鱼”型学生积极向上, 有较强的号召力, 周围的同学关注着他们,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通过言行去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群, 使周围的同学不知不觉中能够学习并效仿。另一方面“鲶鱼”型学生也可以刺激“沙丁鱼”型学生, 让他们也进步。“鲶鱼”的活动能力会打破现有的平衡, 他们的积极向上、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会刺激“沙丁鱼”型学生的自尊心, 在竞争意识支配下, 教师引导得当, 则会出现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局面。

二、中职电子专业课堂运用“鲶鱼效应”的教学实践

在电子专业课课堂上, 把班级中成绩较好、表现欲强的学生发掘出来,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专业课学的较好, 脑子比较聪明, 表现欲很强,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的拔尖优势, 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地活动在课堂的舞台上, 让他们成为小组合作研讨中的“鲶鱼”, 成为电子专业课中的“鲶鱼”, 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脑、懒于动口、懒于动手、懒于合作、懒于展示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形成一种勤于思考、积极回答的竞争氛围, 让同学们一起在电子专业课上思考、争论, 抢答……

笔者在课堂上具体实施时, 仔细观察, 在班级里挖掘一部分有潜力的“鲶鱼”。这部分学生可以是班干部、课代表的学生, 也可以是人缘很好的学生。但是, 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点, 就是表现欲很强, 专业课学的较好, 脑子很聪明。只有调动这些“鲶鱼”影响其他学生, 才能使整个课堂的活力被调动起来, 从而使集体的学习力增强, 提高课堂效果。在电子专业课教学中, 应该认真对待学生尤其是“鲶鱼”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 经常给予鼓励, 经常给予支持,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进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活泼而不流于涣散的课堂。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鲶鱼”型学生的正面作用, 使他们驱赶“沙丁鱼”型学生的负作用, 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确定好“鲶鱼”型学生和“沙丁鱼”学生后, 把学生进行分组, 其中每组里面既有“鲶鱼”型学生, 又有“沙丁鱼”学生, 利用“鲶鱼”型学生激励“沙丁鱼”型学生。认真对待学生尤其是“鲶鱼”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 给予鼓励, 给予支持。这样才能激发“鲶鱼”型学生的表现欲, 进而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活泼而不流于涣散的课堂。另外, 还要注意“鲶鱼”型学生和“沙丁鱼”型学生的角色转变, 当“沙丁鱼”型学生慢慢进步, 慢慢变成了“鲶鱼”型学生, 要对这部分学生及时表扬,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培养提拔一些潜力“沙丁鱼”成“鲶鱼”时, 不要急于求成, 要多给这些学生信心和时间, 让他们多一点自我反省的机会;要多设一些台阶, 让学生多一点循序渐进的机会。总之, “鲶鱼”型学生的轮换和更新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一个长期、耐心的教育转化过程, 时刻对他们充满信心, 对他们多点耐心和信心。

三、中职电子专业课堂运用“鲶鱼效应”的注意事项

1.在实施过程中, 特别要关注“沙丁鱼”型的学生

“沙丁鱼”型学生, 对自己不自信, 不愿表现自己。这时, 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沙丁鱼”型学生,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沙丁鱼”型学生。要小心的呵护“沙丁鱼”型学生的自尊心, 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改变他们的厌学的学习态度。

对于“沙丁鱼”型的学生, 只要一点点的进步, 我们都要给予鼓励, 适当的鼓励, 可以给他们信心, 促使他们成长, 促使他们向“鲶鱼”型学生转变。

2.“鲶鱼”型学生和“沙丁鱼”型学生不是一层不变的, 可以转变

我们不能认为一个学生永远是“鲶鱼”型学生, 或者认为这个学生永远是“沙丁鱼”型学生。只要“沙丁鱼”型学生有进步, 他就能变成“鲶鱼”型学生。同样, “鲶鱼”型学生如果不思进取, 退步很大, 也有可能变成“沙丁鱼”型的学生。通过这样, 就能促使学生互相竞争, 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同样, 兼顾到了“沙丁鱼”型学生的自尊, 让他们意识到, 只要他们进步, 他们也能成为“鲶鱼”型学生。而对“鲶鱼”型学生也是种激励, 如果他们过于自满, 也有可能变成“沙丁鱼”型的学生。

3.课堂上要灵活应用“鲶鱼效应”,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电子专业课上运用“鲶鱼效应”时, 要灵活运用, 可以结合分组教学。“鲶鱼效应”在电子专业课运用, 也是通过竞争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如果光光运用“鲶鱼效应”就很单调, 如果结合其他形式的教学, 就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引入小组竞争激活组员活力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 小组合作是重要的环节,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 每组人数一样, 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在小组合作中运用“鲶鱼效应”将会使课堂更加有效, 小组合作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的计分, 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这样, 组与组也运用了“鲶鱼效应”, 促使组与组竞争, 组员之间也竞争, 效果很好!

另外, 电子专业课课堂教学运用“鲶鱼效应”, 还可以结合很多教学方法, 比如, 学案导学法, 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等等, 只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方法, 都可以结合起来用, 这样, 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总之,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教学, 要善用“鲶鱼效应”,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鲜活的课堂“鲶鱼”, 让电子专业课教学变得有趣, 让课堂有更多争论, 有更多知识的碰撞!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散客旅游心理下一篇:基层环保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