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2024-06-25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通用10篇)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压力加重。企业员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比如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于员工的行为归因如果不当,给员工的压力可想而知,从而可能导致不当行为的产生。正如我们所知,行为是在自我心理的外在表现,同时又受到环境和社会情绪的影响,那么在当今企业作为管理者我们对于员工的行为的原因就更要很好把握,是对员工的负责也更是对企业的负责,正确的归因可以消除员工心理的抵制情绪可以对员工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反之,后果则很严重。

一、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所谓的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对上述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或是外在的原因。管理者的不同归因风格,带给行为人的情绪反应和动机状态也就会不同,比如说管理者把员工的成功归于内在因素(偏向其能力和努力),会使之感到自豪和满意;把成功归于外在因素(如难度和运气),会使人感到惊喜和感激;而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使人感到气愤和敌意等等。

二、归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或偏差

归因理论提出了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但是在管理员工对他们的行为归因时,虽然有规律可寻,由于是一种社会科学,它的社会性使得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到绝对的准确。其实事实上,现实中的个体对社会行为进行归因时不会那么理性,更多的是“感情用事”,想当然,甚至会表现出对某种原因的系统偏好。因此,我们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评估时至少要注意四种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错误

即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会出现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就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就是管理者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就是一出现消极行为和后果,立马主观认为主要是行为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同样,我们也认为在解释他人积极的行为和后果时,低估行动者的个人因素,高估环境的因素,也就会主观上判断是外部机会好,可能与个人的自身没有多大影响,在本质上也属于基本归因错误。

(二)自我服务偏见

员工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对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他们倾向于夸大内部自身的作用,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会觉得只是自己的运气差点才会失败,不会认为是自身的素质造成的,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归因时,员工往往也是高估外部环境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及时纠正员工的这种自我服务偏差,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员工意识到导致工作失败或成功的真实因素到底是出于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影响,从而有针对地进行改正提高,以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三)归因中的信息是不完善的

管理者在进行归因时实际上往往得不到所要求的信息,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我们就不能从上述的三方面来进行归因。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管理者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经过多方面观察、收集足够信息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管理生活的经验,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简单、迅速地做出归因,这样做有时可能会直接归因错误导致很严重的后果,甚至经常会出现晕轮效应直接片面主观判断,不能完整的把握事情的本质。

(四)利己归因偏差

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身发生利益冲突时,双方的归因可能都会偏向于利己。比如说员工经常会怪管理者管理水平差,而管理者则抱怨员工未能尽到职责。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所进行的领导评议、自我评价、群众评议都有可能是一种利己归因,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当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对员工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具有很高的素质,其实能不能做到正确的归因,关键在于管理者能不能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还能作为员工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认识程度,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归因正确,才能看到归因理论对管理者的重要所在。

(一)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能去理解员工,与员工感到同一种感觉即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判断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企业员工任务目标与管理者之间的目标往往是存在差距的,两者对照如果差距较大,就可能有某些制约因素在困扰员工,从而使其对前景比较悲观。因此管理者如果根据归因理论进行研究,找出导致员工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员工自身能力还是对外来预期过低,也或是确实有着员工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的存在,当然也有可能是企业战略的失误。如果能够正确归因,这样在问题出现之前加以解决和调整,就能更好地完成企业使命。这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很高的要求,由于存在种种归因偏差,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需要管理者必须很好的认识归因理论,了解并正确掌握归因理论的重要意义。当然,归因的技能和方法不是管理者天生具有的,因此需要进行培训才能掌握,使之尽量避免归因偏差,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二)让员工始终保持信心

归因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它存在归因偏差(比如说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差),当员工的行为表现很差的时候,管理者通过对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见的把握,相信员工有进步的愿望,把更多的原因适当的归为外因,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通过管理的循环和完善是会进步的,让员工始终保持信心,因为皮格玛利翁效应很好的证明了管理者的期望对于行为表现和业绩的提升很重要,只有如此才会比较客观具体地进行分析,消除了员工的抱怨情绪,使得积极的为企业服务。另外,当员工取得成绩时,管理者也就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给以赞扬,让员工始终保持信心。

(三)帮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

正确的绩效归因能协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拥有愉快的心境,进而更有效率的工作。我们不能预知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情况,但正确的心态可以令我们能够适应它。同样,面对同一个工作环境,每个员工的心态各不相同,而关键是他的心态能否使自己生活和工作顺心,拿到自己想要的成果。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配合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进而会取得相应的成果。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归因好坏的直接的后果可能就是相应的成果,正确的把握好员工的心态,归因适当才能把持这种积极的心态,给企业带来效益。

总之,在如今这个年代,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通过正确的归因找出企业中员工不正常心态,充分研究员工的心理和其工作行为模式,力图通过完整的管理手段改变员工的自我认识和对周围工作环境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更好地协调员工与工作、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同时培养员工的适应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从而确立良好的公司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公司的凝聚力,这无疑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把握归因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中,用公司的企业文化把它系统化、形式化,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反之,若对归因理论不解,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的后果就很严重,而理论本身就只有应用的好与坏之分,鉴于这种特殊性,管理者必须要把握好归因理论,发挥其正面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这就是归因的重要性所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人才和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压力加重,为缓解这种压力,本文通过正确的归因找出企业中员工不正常心态,充分研究员工的心理和其工作行为模式,力图通过完整的管理手段改变员工的自我认识和对周围工作环境的认识,并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感受员工的心态,认识和把握归因理论在管理上的重要意义所在。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管理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2

归因理论有助于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因风格.根据归因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归因风格的`策略主要有:尊重差异,树立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正确看待错误,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作 者:吕宪军 王延玲  作者单位:吕宪军(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9)

王延玲(大连教育学院自然科学部,辽宁大连,116021)

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848.4 关键词: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   归因风格   动机策略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3

【关键词】归因理论 高中 英语听力 运用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觉、推断等信息加工过程,对事情产生的结果的原因进行认知的心理活动。归因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归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归因理论概述

1.海德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奠基人,他将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主要有性格、动机、能力、态度和努力等;外部原因主要有客观环境、奖惩、运气、任务难度等。

2.韦纳归因理论。韦纳在海德的基础上,形成了二维成败归因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内部与外部、稳定(不可控)与不稳定(可控)两个维度。其中内部稳定主要有能力、性格、长相等;外部稳定主要是任务难度;内部不稳定主要有情绪、注意力、努力等;外部不稳定主要有运气、机遇等。

3.凯利的归因理论。为了找出真正的原因,凯利把因果归属分为客观刺激物、行动人和所处的环境这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都要决定于一贯性、区别性和一致性这三种行为信息,也就是三度理论。

二、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1.指导学生正确归因,增强学生自信心。高中生在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缺少正确的认识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归因特点,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使学生重拾信心。例如,有的学生会跟老师说,“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的听力练习,听力考试还是考砸了?是不是我的听力太差了,根本没救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对学生进行教导,告知学生“听力没有提高的原因有很多,你是不是运用了错误的听力训练方式呢?你是不是只是泛听,却没有精听呢?”通过这种询问和指导,改变学生将听力差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这种消极的倾向,帮助学生找到可以进步的因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把失败只归因于听力本身就很难这方面,这也很容易导致学生放弃听力学习。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归因,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听力的动机。

2.增加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归因能力。

(1)归因理论的普及。学生出现归因偏向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归因理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没有一种系统的归因认识。因此老师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跟学生介绍相关的归因知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再归因的过程中哪些出现了偏差,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控制。

(2)归因情景的创设。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听力比拼游戏,让学生可以在游戏、比赛中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来取得胜利,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归因认知。举个例子,老师在讲“The Olympic Games”这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听Olympic Games的某些运动项目英语片段来抢答竞猜看看是哪种运动。通过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听力能力的提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只是听力难这种外部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3)进行及时矫正。教师在学生出现归因偏差的时候,要对学生及时地矫正,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举个例子,原本英语听力基础差的学生做听力题几乎全错,他在询问了老师、同学学习方法之后,对自己进行听力强化训练。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在一次听力测试中获得了满分,教师当堂对这名学生进行了表演,可是他却说“是这次听力测试题目比较简单,我才能全对的。”这时老师便要及时告知他“我们都看到你这两个月的努力,如果没有你的认真刻苦,也没办法取得那么大的进步,我们班的其他应向你学习才是”。通过及时地归因矫正,让学生明白成功不仅仅是外部条件,还有自己的内部因素,是靠自己的努力奋进取得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利用归因进行激励。英语听力教学相比于英语其他模块来讲难度比较大,因为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比较少,更多的是读写练习,而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为了改善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举个例子,教师在讲授“The United Kingdom”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记下英国这个国家有什么特点,看谁记得多。有同学一个也没记下来,他感到很沮丧,认为自己英语听力太差了。教师便可以和他说“我觉得你的能力不只这样而已,你看你上次听力测试都能对了一半,我相信不是你的能力问题,听力需要通过很多努力和联系才能取得成效的,你只需要踏实地联系,你的进步会越来越明显的。”通过这种话语激励,学生的自信心重新增强了,为了证明教师说的没错,学生会更加努力的练习,只为获得更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还不是非常成熟,还需要英语老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抓住学生的归因特点,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归因,矫正学生的归因偏差,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利用归因理论来有效地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重拾信心,从而保证高中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鑫玥.维纳的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4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与意义

归因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心理学。归因主要指通过相关信息资料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评价,从而对其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这一理论由海德最早提出,后逐渐细化为三个理论流派。其一为成败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控制点、稳定性与控制性对一个人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二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个人的成就情境中,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动机有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克服困难与消极情绪的积极性越强;其三为习得无助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难以控制消极行为或结果时,就会产生无助感。解释事件原因,并非人们应用归因理论进行归因的最终目的,而是借助对自身的归因分析,可以帮助个体全面了解行为的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进行相应的归因训练,有针对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通过改变行为来更快地实现预定行为目标。

二、归因理论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 对小学校长管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在小学管理中, 校长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其要管理的是一所学校,管理任务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尤其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对小学校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归因理论,对小学校长管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影响小学校长管理效率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当前我国很多小学尤其农村小学还存在师资不足的情况,小学校长在肩负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课程, 校长管理的工作内容较多,负荷较大。而这一现状之所以会影响小学校长的管理效率,主要原因还在于小学校长管理工作难度的加大;这种工作难度已经超出小学校长身体的承受力度,给小学校长带来较大压力,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管理效率。第二,小学校长管理对象是整个学校,其面对的环境相对其他管理者更为复杂,除了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外还需要面对学生家长,等等。复杂的外部环境给小学校长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与不稳定性,也给小学校长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影响管理效率,甚至影响整个小学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2. 根据归因结果针对性解决小学校长管理问题。根据对小学校长管理问题的归因分析,小学校长可根据归因结果对自身的管理进行改善。小学校长可对归因理论进行学习和掌握,借助科学的归因方法,将归因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小学校长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小学校长在管理中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给管理者提供交流和宣泄的平台,释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与压力,促进自身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针对管理中工作难度与外部环境复杂等带来的压力和问题,小学校长在不同问题的处理上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自身的归因训练,不放过对每一个管理行为动机的寻找,当发现管理行为动机异常时,应及时分析管理动机。在小学校长管理归因中,效应在归因时应避免出现高估或低估等归因错误。为了保证归因评估效果,使归因训练真正发挥其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的作用,小学校长管理归因评估还需加强专业教师指导,注意克服归因时普遍存在的自我服务偏见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具体信息,对自身管理行为和后果进行有依据地归因,保证小学校长管理归因的客观性。

小学校长管理中,当管理与管理对象发生利益冲突时, 在归因时必须注意避免利己偏差现象,不能完全地倾向于利己的归因。在管理中,小学校长应统筹安排,实事求是地进行归因,全面地看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公平公正全面地反映小学校长管理问题的实质。在小学校长管理中,管理者还可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学生与教职员工中,引导师生学会自我归因,这对于提高小学校长管理效率来说是很必要的。 这就需要小学校长与广大师生一起做好小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促进全校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在小学校长管理中,可以加强对师生归因训练,以帮助师生建立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来说,归因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心态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而且能够促进小学积极校园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使小学校园在此种管理模式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推动小学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5

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蕴涵

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将归因与动机结合起来,把归因研究的重点从对归因前提、条件的研究转移到归因过程和归因后所产生的情感和期望对后继行为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成功地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作出了认知解释.其理论来源于海德的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理论.三个假设、十二条指导原则以及相应的理论模式构就了韦纳理论体系.韦纳理论蕴藏的丰富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 者:胡昆 赵春妮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5(5)分类号:B842.6关键词:韦纳 动机和情绪 归因理论 期望 后继行为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6

1 归因理论内涵

目前常见的归因理论是由无助习得性, 归因成就性, 自我效能等有关理论构成的。其中, 无助习得理论的主要目的把外部事物归因转变为内部事物归因, 其本质就是将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通过归因理论转变为因主体的不努力原因, 个人在面对挫折与失败后主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后而出现无助的心理学行为与状态;归因成就理论模式是从自身个体的出发立场来判断自身价值的归因因素, 经过归因成就模式的有效训练之后, 能够将事物失败的能力与事物成功的运气归因向能力与努力归因;自我效能模式理论是根据个体已有的经验, 来完成确认任务的真实水平, 该模式重点训练对个体引导推动事物外部成功向事物能力归因转变, 转变对引起事物失败的归因转变为事物自身努力方面。

2 应用对象与方法

2.1 应用对象

某中学初二年级参与篮球选修课学生共384人, 其中男生220人, 女生164人, 按男女、年龄比例进行分组, 将其分为实验班与普通班, 即每班192人。

2.2 研究方法

(1) 资料文献法。经过查询图书馆、互联网资源的资料文献库, 充分掌握归因理论的方法。

(2) 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数据信息统计处理软件, 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通过图表等方式将结果形象表现出来。

2.3 实验教学法

整个应用研究分成延时测定、归因训练等阶段。归因训练通过真实实验来进行教学实验的, 为能够凸显教学应用归因理论的实验效果, 要求体育教师全程加入应用归因理论实际教学。在应用归因理论教学之前, 体育老师第一要系统了解教学归因理论的知识与操作注意事项, 并研究合理科学的篮球实验教学计划。篮球应用归因理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学习体育项目的自信心、探讨导致失败与成功的因素等。归因理论应用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包含课堂教育 (按照归因理论的理念来对学生发生的错误展开原因分析) 、讨论组织 (寻找适当的归因因素、动机、条件) 、作业的布置与讲评 (通过布置的作业来进行评价, 来总结失败与成功的归因、期望、情感等条件) 、反馈 (及时与学生沟通, 得出合理的归因评价, 不但反映事物简单对错关系而要配合学生共同寻找归因反映的问题) 、单体咨询 (就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展开具体的分析, 教师与学生展开全面细致的交流) 。与此同时, 体育老师要关心思想有偏见、缺乏信心的学生;除此以外, 在归因篮球教学中主张进行突破自我, 以免与他人进行对比产生问题。

延时测定主要是确保学生展开归因篮球训练的效果, 在完成教学实验后, 为了能够有效消除期望效应与被测定向行为, 其效果评价测试邀请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进行检测。

3 教学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3.1 常规教学实施过程

普通对照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宣布篮球课程练习要求和要求, 并组织学生展开准备项目活动, 通过教师进行示范讲解, 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纠正学生练习发生的错误, 最终教师展开总结。

3.2 归因教学实施过程

实验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安排学生篮球课教学任务,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教学内容, 按照学生实际篮球基础技术能力展开平均分组, 展开归因篮球教学训绦, 教师对其效果评价整合, 最终展开总结。 (如下图1所示)

4 归因理论可训练性分析与实验数据结果侧向性的讨论

4.1 归因理论的可训练性分析

归因理论可训练性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人类行为, 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个体行为来进行归因结果的推断分析。归因理论按照个体行为结果来说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推断的情感、期望、原因等方面具有积极效应, 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下来研究行为与动机内部相互联系。通过个体长期研究产生认知便形成了行为模式。 (如下图2所示)

中学篮球教学的课程内容核心是团队战术形成, 其中包含攻守与团队应用战术训练的内容。学生把握好篮球团队战术, 又能够满足技术要求, 这样才能够对训练篮球内容形成全面的认知。众所周知, 每一项训练都经历理论知识训练、基础技术训练、能力运用考核等系列过程。中心篮球的教学是对专业技术的逐步分解与横向整体学习过程和纵向学习过程的互相融合, 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完整的训练系统。在这样的篮球教学系统中, 归因理论为篮球战术学习与归因训练形成有机统一。

归因理论强调, 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出现不当的生理各种原因进行归因, 因此会引起不良的行为与情绪, 一旦通过一套完整的干预机制, 改善、纠正不合适的归因条件, 因此就容易出现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行为, 归因训练是归因理论运用具体表现, 根据归因理论的指导下, 将设想行为、情感、认知有机结合形成对行为结果与周围事件的推断动力因素并展开训练。归因理论在运动、管理、教育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理论上归因理论训练在提高行为的积极性、坚持性, 产生较好的影响。归因理论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将事物的消极的倾向归因转换为积极的倾向归因模式。其中归因的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 要识别个体的消极的行为与认知;第二, 对那些不消极的行为与认知进行归因训练,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更为合理、恰当的归因方式。

4.2 教学实验成败归因侧向性分析

进行篮球教学实验前对学生展开有关篮球考试成败的归因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数据得知学生对篮球考试成败情况归因。学生对成功归因主要包括:课堂认真努力听讲、课下复习与练习、同学之间互助、老师授课态度、学生自身信心与学习态度、篮球技术的正确方法、悟性高、对篮球项目感兴趣:学生对失败归因主要包括:不够努力、模仿、领会能力低、没有复习来求技巧、教师授课不积极不负责、自身对篮球教学不感兴趣、没有自信心与毅力、练习与学习方法不科学、极易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等。

经过上图3的数据分析表示, 根据对照组与实验组测试结果, 显示数据异同差P不小于0.05, 根据图3说明在开展教学实验之前学生开展成败倾向归因一致性较高。根据对学生开展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可以发现同学间互助、兴趣、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的归因侧向性比较低, 但是老师实际教学水平往往被学生过分依赖看重, 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学习兴趣、自我效能等因素, 这种现象对中学生在将来篮球教学过程中是不利的。

5 结束语

通过中学篮球的归因理论应用实验教学表示:参与归因理论教学的学生归因风格、归因倾向出现积极的改观, 向往成功理念与动机不断加强, 从而降低了失败动机,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优越感, 降低与消除消极的学习动机, 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学生增添了学习篮球的兴趣, 受学习因素的困扰不断下降, 在中学篮球教学中归因理论是积极有效的。中学篮球教学中应用归因理论, 教师一方面要侧重于运用归因训练常见的移入情感法、强化行为法、补偿纠正法等方法, 另一方面要侧重于讨论运用、学习示范、个别咨询、诱导等归因手段, 归因训练对的期望与运用的效应相结合, 将中学篮球训练教学的目的性与系统性有机统一, 降低学生在训练过程的无助感, 促进广大学生心理成长与篮球技能的掌握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颖刚.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提升我校篮球队运动训练水平的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0 (1) :96-99.

[2]盛绍增.关于女子篮球运动员比赛成败归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6 (5) :45-46.

[3]厉志远.归因训练在首都体育学院篮球普修课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0.

[4]朱长征.关于现代篮球运动节奏性特征的初步归因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2 (4) :477-478, 481.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7

在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各因素中, 知识本身的因素历来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把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研究, 不难发现归因也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 研究学生的归因习惯和归因倾向, 改变消极片面归因, 引导他们向积极、全面归因进行努力,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在学校里, 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 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 即进行成败归因.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 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 (Bernard Weirler.1974) 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 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 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4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其中, 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4种原因进行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 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 (即内外因素) 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 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 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 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 如工作能力或运气不错, 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 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 如果归因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 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 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 如运气不好或还没有作出充分的努力, 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控制点起什么作用呢?韦纳认为对成就行为的内控或外控判断影响到这一行为对个人的“价值”, 并进而影响着其成就动机.人们更看重由内部原因所致的成功, 并为此而奖励自己.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 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 那么, 个人会感到愉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而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失败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 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 如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则不会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 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 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这门功课不那么重要, 也不再对它用功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试题太偏, 则不会影响个人自我感觉, 也不会降低这门课的价值或以后的努力.图1是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示意图.

从上可看出, 韦纳的归因效果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关于成就的期望和价值理论.即控制点影响着人对成败赋予的价值, 归因的稳定性则影响着成就期望.价值和期望共同决定人在以后的成就行为中所付出的追求.由此可见, 实际上是个体对先前的行为结果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而这种经验教训正是他其后行为所要借鉴的东西.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归因特点,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这在教学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2 归因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 许多高中学生感到数学非常难学, 压力非常大, 他们中许多正在陷入或已陷入“习得性无助感”状态.那么, 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这就需要应用归因理论来探索师生的归因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这对他们数学学习的成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为:

2.1 重视归因理论,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 对其学习兴趣, 成绩期待及学习行为有很大影响.然而学生的自我归因未必正确, 未必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其真实情况.有些学生对自身能力与周围环境并不完全了解, 加上主观因素的影响, 难免会做出不正确的归因.特别是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长期经受失败情绪的体验, 很容易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差和学习难度大, 不能科学地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因此, 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 学会正确的归因.

归因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倾向.积极的归因倾向能引起个体肯定的情感体验, 使个体对未来行为抱有成功的期望, 对行为起动力作用.而消极的归因倾向则引起个体否定的情感体验, 使个体对未来行为的成功感到失望或漠然, 阻碍个体追求行为的成功.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 则会产生自豪感, 从而增强动机, 积极地去努力、去争取;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则会出现侥幸心理, 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 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 则表明他们具有极强的自信心, 并认为勤奋、刻苦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们就能够迎接学习的挑战.所以,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对数学学习能否取得成功十分重要.

2.2 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归因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言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体验中知道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逐渐形成了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 努力程度和在学习中能否成功的信念.教师的情感, 以及随后对学生采取的态度, 行为和先前给予学生的信息, 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 努力程度等进行归因的线索和依据.

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影响既可是积极的, 也可是消极的.教师不当的归因, 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 如厌学情绪, 注意力障碍, 学习焦虑等.一些教师对学生冷嘲热讽, 指责, 歧视和惩罚, 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爱心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也误导了学生建立不适当的归因模式.有的教师轻易地把成绩差的学生归因于智力差, 脑袋笨, 没有希望等, 这明显违背了归因理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更多地理解学生, 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客观正确的归因, 并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调控.

2.3 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成败的归因训练

根据对学生数学学习成败的归因的调查分析,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1)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教师要运用归因理论, 结合日常的教学, 特别是每学期期末考试后, 或每次参加学校各种数学考试之后, 针对不同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和鼓励, 以便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2) 客观分析学生的成败归因.就数学学习成败的自我归因, 教师应认真地与学生进行分析, 逐步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 方法不当等可控因素, 让其摆脱失望, 看到成功的希望.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败, 将各自的基础与过去的学习作为参照, 进行纵向比较, 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 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 比过去有进步, 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要引导学生分析除了努力因素之外, 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就, 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 总结经验, 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

3) 以团体或班级进行归因训练.首先要一起讨论和分析数学学习成败的原因, 然后由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作较全面的分析, 引导他们对较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 如个人努力等进行归因.然后由每个学生填写归因表, 并对几种主要原因所起作用的程度作出评定.最后, 对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把结果反馈给每个学生, 指出归因误差, 鼓励积极归因.团体或班级的归因训练, 应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如开主题班会, 或书面交流, 或作业和试卷评析时帮助学生分析行为的原因, 形在合理的归因.

4) 控制学习任务的难度——强化成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成功体验越多就越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分层教学, 正确评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控制教学难度, 让学生品尝到经过努力后获得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 从而逐渐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成功的道理.表扬和奖励是最典型的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强化形式.对“差生”来说, 重要的是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增强其自信心, 胜任感.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习者陷入失望的深渊, 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尝试成功, 感受成功带给他们的愉悦, 从而促进其后续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因此,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也应是控制学习任务的难度的一种方法.为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总之, 归因理论是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广泛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 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心理.从某种角度说, 数学教学就是跟学生打心理战.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败的归因调查分析, 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归因理论, 对于学生的学习期望, 动机, 热情, 行为的持久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成败, 有利于训练与培养他们积极的归因倾向, 帮助学生树立面对未来学业的信心, 对他们数学学习的成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合理地利用归因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潜力开发, 自信心的培养, 对成功的追求, 以及数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2]韩仁生.高中生数学考试失败归因的性别差异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1994, (6) .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8

一、分析成败, 预期走向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里面, 将学生学习成败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就是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而外因就是学习的难度和外界其他的干扰因素等。因此要让学生的听力成绩有所提高, 就需要分析学生在练习英语听力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分析班级里哪些学生对英语听力有兴趣, 哪些学生会在课余时间积极练习听力, 哪些学生在练习听力时容易受外界的干扰, 分析每个学生练习听力的特点, 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通过这样的一种归因方式, 使得每个学生找到的提高英语听力的方法都是跟自己的实际相关的, 教师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共同提高。

比如在练习篇章听力的时候, 有的学生因为经常去一些外文网站, 会经常听一些英语报道, 这样在听篇章的时候, 教师就需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选用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听力材料。但是有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本身就不大, 更不用说听力了, 因此教师就需要跟这些学生进行谈话, 找出这些学生不喜欢听的原因, 以及学习的弱点所在,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刚开始的时候要放一些简单的对话, 然后再慢慢加深难度, 从而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

二、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在对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提不上去进行归因分析的时候发现, 有的学生是主观上排斥英语听力, 认为自己只要一听就头疼, 拒绝在课堂上配合老师, 而且觉得自己以后又不去国外, 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 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就需要先让学生对英语听力培养起来兴趣, 让学生主观上接受英语听力在全球化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的时候, 要注重教学的技巧。比如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喜欢看美剧、英剧, 但在看的时候往往是看有中文字幕的片子, 所以这样即使这些学生经常听英语, 但是英语听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在练习听力的时候,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真正看好英语电影, 准确理解英语原音中的意思就必须练好英语听力, 那些经过翻译的电影字幕都是经过人为修改的, 有的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思。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在平时的练习中也会刻意地不看字幕, 久而久之, 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三、正确引导, 全面发展

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停滞不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英语听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印象改观, 变轻视为重视。

管理中的归因理论 篇9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印象管理及其有关的研究

印象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中叶,由意大利学者Machiavelli首次提出,他的思想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他认为印象管理的目的在于如何控制人类的行为,该思想奠定了印象管理的研究基础,对现代印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offman(1959)[1]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对这一领域真正展开研究,在书中他用戏剧来比喻印象管理,认为人际行为是参与者为达到实现自己计划的目的,通过控制别人的行为来实现对自我的呈现。自此之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等开始逐渐关注对印象管理的研究,印象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象管理的概念逐渐运用于广泛的社会领域,而有关企业印象管理的研究是对该学科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以往的印象管理研究大多从个人或者员工的角度进行分析(Bolino et al,2003[2];Ellis et al,2002[3];Stevens,1997[4]),探讨人们如何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与传统意义上的印象管理不同的是,企业印象管理是指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设计,由此影响受众知觉反应的过程。例如,Elsbachet a(l1998)[5]认为“企业有目的地设计并实施(组织活动),由此影响受众对该企业知觉反应的过程”。这里的受众包括企业员工、应聘者、消费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由此可见,企业印象管理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企业和受众互动的过程,企业和受众通过印象管理实现相互影响。

对企业层面的印象管理进行探讨已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扩展了关于印象管理策略的研究范围。特别是Mohamed et a(l1999)[6]对企业印象管理策略进行了分类研究,由此企业层面的印象管理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外学者大多以股东、应聘者或员工为受众进行印象管理的研究,例如,Bansal et a(l2004)[7]研究发现企业通常利用股东大会、年报等文件形式来影响人们的认知,也就是说,企业印象管理策略常用于影响股东对公司的认知。Avery et a(l2006)[8]关注企业员工多元化的问题,提出了吸引少数民族和女性应聘者的企业印象管理策略。Tyler et a(l2012)[9]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预期组织印象管理策略(如:适应、合法、胁迫、官僚)能够降低危机事件的挑战,并且可以防止已经存在的挑战扩大化,他们通过实验数据表明指定的模型变量可以调节策略和相应措施(例如:最初的挑战、升级的挑战)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扩展了印象管理的研究空间,表明企业印象管理正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受国外研究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印象管理的相关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侧重对企业员工或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与企业领导和考官反应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例如,王沛等(2006)[10]从应聘者的角度,分析了在求职过程中应聘者如何运用印象管理行为以赢得考官的良好评价。房玲(2005)[11]和刘娟娟(2006)[12]等分别对印象管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他们对印象管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评价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印象管理未来研究的新思路。

此外,国内有关企业层面的印象管理研究多集中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企业财务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方面。如赵敏(2007)[13]定义了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具体含义。吉利等(2010)[14]透视企业编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组织印象管理,分析了组织印象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田春晓(2011)[15]对近几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印象管理行为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企业印象管理行为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印象管理行为提供了参考。王维虎等(2012)[16]认为适度的印象管理有利于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形象的提升,并且不会扰乱市场秩序,但是过度的印象管理应当加以控制,因为它可能与信息隐藏和信息失实相联系。叶泽川等(2013)[17]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印象管理策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领导成员交换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安桃艳等(2014)[18]对国内外印象管理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内印象管理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与国外存在差距,研究成果缺乏本土理论模型与测量量表。

总体来看,国内的印象管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总结上,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企业层面的印象管理问题研究较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受众对企业的印象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的印象管理策略攸关企业生死,因此迫切需要对有关企业组织的印象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归因及其有关研究进展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Weiner (2000)[19]认为,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intrapersonal attribu-tion)与人际归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伴随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该理论的人际归因和社会动机领域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例如行为责任推断、利他行为、艾滋病等领域(Farwell,2000[20];Struthers,1998[21];Zhang et al,2013[22])。责任归因(或称行为责任的归因)是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归因过程,及对有关行为的责任推断。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责任推断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有些学者对责任归因与消费者态度和未来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例如Jorgensen(1996)[23]研究了企业危机事件的环境以及管理者应对危机事件的策略是如何对消费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Laufer et a(l2009)[24]的研究证实,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感知会影响其危机责任归因,并对企业所承担的责任产生“庇佑”效果。

另外,有些学者从产品危机事件的角度阐述了危机事件后消费者的责任归因问题。Coombs(2007)[25]认为责任归因是消费者控制危机的第一步。Dawaret a(l2000)[26]发现,消费者对产品伤害危机的责任归因受到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并且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态度和消费者在危机期间对产品的看法。Laufer et a(l2005)[27]认为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如果责任不明,消费者对危机的风险感知越强,将责任归结于企业的可能性就越大。Siomkos(1999)[28]研究发现当企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且媒体给予积极的响应时,消费者就有可能减少对企业的责任归因。Henderson(2007)[29]认为较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减少消费者对企业的责任归因,对消费者进行正面归因有促进作用,有助于突发性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Laufer et a(l2009)[24]研究发现当消费者对危机品牌不熟悉且危机产品的原产地形象是负面时,消费者会倾向于将责任归结于原产地;如果消费者熟悉该危机品牌,原产地形象就不会对消费者的责任归因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对责任归因的研究也有涉猎。张爱卿(2003)[30]探讨了人际责任归因与行为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认为合理的归因反馈和行为反应策略的选择对行为者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有直接影响。也有学者结合产品伤害危机事件评述了责任归因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方正等,2009[31];李婷婷等,2012[32)]。王志良(2012)[33]认为在消费者的产品危机认知过程中责任归因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危机的责任归属与责任承担程度,而且会对危机处理实践产生重要启示。季丹等(2013)[34]结合危机情境传播理论,运用实验设计法,研究不同情境下企业的网络负面信息对公众责任归因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企业危机信息对公众的责任归因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当出现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危机信息时,公众倾向对企业进行更大的责任归因。李玉萍等(2014)[35]将产品伤害危机中影响消费者责任归因的因素分为消费者、危机产品和危机企业三大类,分析了消费者责任归因对相关营销变量的影响,建立了消费者责任归因的作用机制。王妤扬等(2014)[36]研究分析了企业危机应对策略对消费者后续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对消费者责任归因和顾客忠诚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薛可等(2014)[37]以顾客对产品感知伤害度为调节变量,分析了风险偏好和归因认知对顾客购买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及路径过程。

从对印象管理和责任归因的研究综述来看,现阶段国内较权威的研究结果仍然很缺乏。有关企业印象管理研究、受众责任推断和受众反应的研究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研究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交叉。以往的研究没有从实证角度解释企业印象管理策略是如何影响受众的责任归因,进而影响责任推断和受众反应的,本研究试图搭建起它们之间关系的桥梁,并初次结合归因理论,揭示在不同的企业印象管理策略背景下,受众是如何进行归因并进一步做出责任推断的。

(三)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本研究重点从企业印象管理视角探讨归因与责任推断以及受众反应的关系。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假设将企业印象管理作为前提因素,同时遵循:前提因素(企业印象管理)、归因、责任推断以及实际效果(受众反应)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思路,提出模型假设。归因与受众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假定为:归因→责任推断→受众反应(原谅或不原谅)。

本研究重点关注基于企业印象管理的归因、责任推断以及受众反应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具体假设:

H1,内外部对责任推断和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

H2,可控性对责任推断和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

H3,稳定性对责任推断和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

H4,归因各维度对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

H5,责任推断对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

二、研究设计与程序

(一)问卷设计及实验控制

本研究采用情境模拟的实验方法,一共设计有四种情境,它们具有相同的事件背景,区别在于面对这一相同的危机事件,企业采取了四种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这四种情境分别是:

情境A:……之后,该企业也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反应。

情境B:……之后,该企业在多个场合向员工表示真诚道歉。

情境C:……之后,该企业在多个场合向员工进行原因解释:“企业原来不清楚这种电池生产过程对员工有如此大的重金属污染伤害,决定立即整改,并对员工已造成的伤害进行赔偿。”

情境D:……之后,该企业在多个场合向员工表示真诚道歉,并进行原因解释:“企业原来不清楚这种电池对员工有如此大的重金属污染伤害,决定立即整改,并对员工造成的伤害进行赔偿。”

整个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工作种类、企业性质以及单位总人数。第二部分是调查问卷正文,包括企业印象策略(Q1,Q2,Q3)、归因(Q4,Q5,Q6)、责任承担(Q7)以及受众反应(Q8,Q9,Q10)几个方面。

首先,实验开始阶段,我们通过问卷的指导语部分告知被试样本研究以匿名的方式开展,希望被试依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其次,实验过程中四种情境随机发放,每个被试仅对其中某一情境做出反应,本实验中各情境被试人数平均为109人。

(二)被试的选定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收集了436份问卷,有效被试382名。其中男士221人,占50.8%,女214人,占49.2%,一个被试性别信息缺失;年龄范围25岁以下占19.2% ,25 ~35岁占71.3% ,36 ~45岁占9.0%,45岁以上占0.5%;大专以下占4.9%,本科占72.4%,硕士及以上占22.7%;国有企业占36.1%,民营企业占25.1%,外资企业占18.6%,合资企业占5.8%,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1.0%;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分别占50.0%和15.3%,营销人员占9.2%,其他占25.5%。

(三)受众反应的信度分析

问卷的受众反应部分共三题,项目分析结果,所有题目都达到显著水平,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受众反应量表的总α值为0.840,三个维度包括公众反应、消费者反应、员工反应,其α值依次为0.789、0.784和0.843,表明该量表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高信度水平。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被试对企业印象水平、归因、责任承担以及印象管理受众反应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企业印象水平均值最高的为“形象管理策略”维度(2.42±1.635),最低的为“形象水平”维度(2.03±1.324)。可见危机事件发生后,受众对企业的整体形象水平评价偏低。

归因方面均值最高的为“可控性”维度(5.557±1.173),最低的为“稳定性”维度(4.873±1.367),“内外部”维度居中(5.243±1.342)。可见,危机事件后,受众更倾向于进行内部、可控和稳定性的归因。认为危机事件多为企业自身原因引起,是企业可以控制事件发生与否的,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将来类似事件还会有发生的可能性。

责任承担方面均值为(6.27±0.973),认为危机事件的出现企业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受众反应方面均值最高的为“公众反应”(2.31±1.454),最低的为“员工反应”(1.79±1.263),“消费者反应”均值水平居中。表明作为企业员工更不能容忍企业不负责任的做法。

本调查中企业印象水平的整体评价偏低,应承担责任水平相对较高。说明危机事件后,企业的印象水平会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而降低,相应地对企业承担责任的要求提高。因此,面对危机事件,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维护企业形象。

(二)差异性检验

首先本研究中主要条目在各情境中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通过MANOVA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情境在归因的各维度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内外部、控制性以及稳定性上,F值分别为:F(s3,382)=55.374,47.285,25.665,ps<0.001。具体来看,在内外部维度上,情境1的得分最高,即被试倾向于认为情境中企业事故的原因是内部的。在可控性上,情境1的得分最高,说明该情境下被试认为企业出现这种事故是可以控制的。在稳定性上,情境1分值较高,情境3和情境4的得分较低,即情境1倾向于较稳定的原因,其他情境倾向于不稳定的原因。这些结果说明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采取真诚道歉等积极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受众倾向于对其进行较小程度的责任归因。由表1可以看出,受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评价得分最高的是情境4,最低的为情境1,可见危机事件后企业采取道歉并解释的行为会得到较高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而由ANOVA进行性别的差异性检验显示,性别在所有归因成分和维度上责任推断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说明无论男女都对责任推断的看法一致。

注:N=436,每个情境的被试人数平均为 109 人。

(三)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为进一步确定变量间的数量化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分析。归因、责任推断及受众反应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之间都显著相关,均达到0.01水平的显著相关。说明归因、责任推断及受众反应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归因各维度(内外部归因、可控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责任推断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较强程度的内部、可控和稳定归因会产生更大程度的责任推断,即较强内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较高责任推断;受众反应分别与责任推断、归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较大程度的内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与责任推断会产生受众消极反应(不能原谅企业的这种做法),即内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较高责任推断→受众消极反应(不原谅企业这种做法)。这些结果与理论假设以及研究预期相一致。

注:N=436;** 表示 p<0.01。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讨论

为了进一步明确责任归因、责任推断以及受众反应之间的数量化关系,并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EQS 6.1(Bentler,2000)[38]来建立这些变量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

模型图1中,吻合指数х2=0.64,p>0.05,表明理论假设与数据相吻合 (无差异),吻合指数NFI=0.991,NNFI=0.995,CFI=0.998,RMSEA=0.024。根据Bentle(r1989)[38]的理论,0.9以上为可接受的吻合指数标准(越接近1越好,允许稍微超过1),本研究的指数表明模型与数据非常一致。通过EQS还计算出Lisrel的相应指数,GFI=0.994,AGFI=0.977,也证明二者非常吻合。

可见,上述理论模型成立,即H1、H2、H3假设模型得到验证,归因、责任推断以及受众反应之间的关系模型成立(如图1)。

该结构方程模型还表明了有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化关系:归因各维度对责任推断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系数β分别为0.18,0.32和0.20;责任推断对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系数β为-0.22;归因各维度对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系数β分别为-0.01、-0.17和-0.07。

综合前面的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情况,可以看出该结果总体上支持H1、H2、H3假设,即归因各维度对责任推断和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该结果也支持H4、H5假设,即归因各维度对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责任推断对受众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结合前面的研究数据,该结果还显示:归因各维度还通过责任推断对受众反应发挥作用。这个结果跟前述的归因和受众反应之间的关系受一些中介变量影响的观点相一致。

四、结论

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研究为前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提供了数据支持,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受众的归因受事件结果的影响,受众归因的程度受到企业采取何种印象管理策略的影响;与事件后果相比,受众更容易受印象管理策略的影响,即企业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道歉、理由)会降低受众的内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水平,以及影响受众的责任推断。面对危机事件,企业漠视的策略效果最差,会受到公众更大程度的内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以及更大程度的责任推断;而企业采取真诚的道歉并做出原因解释和赔偿承诺的策略,会受到较小程度的内部、可控和稳定的归因。这说明有效地印象管理策略在危机事件面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归因各维度与责任推断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归因各维度与受众反应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3. 归因、责任推断与受众反应之间的关系模型成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归因的内外部、可控性和稳定性→责任推断→受众反应(公众反应、消费者反应和员工反应)。即归因的三个维度除了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反应外,还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地对受众反应发挥作用。

4. 归因各维度对责任推断有显著预测作用;责任推断对受众反应有预测作用;归因各维度对受众反应有预测作用。

总之,本研究从归因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印象管理策略、责任推断以及受众反应之间的关系,拓展了有关研究的新空间,可以为企业提高危机处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形象提供科学的依据。

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我们发现有关企业印象管理策略后效问题的研究尚有很多方面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和验证。但由于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本研究主要关注一般模型的建立,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深入,例如,本研究只对简化的模型进行了检验,没有采用包含归因各个维度的因素模型。另外,本研究对一些人口变量没有进行差异性分析,希望未来的相关研究可进一步关注这些问题,使研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方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此外,本研究没有提供具体的印象管理策略,希望今后的研究对这一方面能够进行补充和完善。

摘要:结合印象管理理论和归因理论,通过情境实验的方法,探索受众对企业的责任推断以及后效反应。研究发现,面对危机事件,企业消极的印象管理策略(漠视)会导致受众更强的内部归因、可控归因和稳定归因,企业会受到更大程度的责任推断,受众更倾向于不能原谅企业的做法;企业积极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道歉、理由)有助于产生较好的后效评价,进而维护甚至提高企业的形象。

归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10

归因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名词,它是指将自己的行为、成败等,在心中以内在性、可控性、整体性、稳定性等维度进行归隐。而中小学学生正是处于心理由成熟到不成熟的阶段。这正是要探讨归因理论对英语教学影响的基本原因。在笔者看来,归因理论对应于教学的影响至少有如下三点:

一、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师生拥有正确的教学态度

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教师教学的态度是课堂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但是很多时候由于英语教学的困难,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态度逐步趋向消极。而扭转这一局面的有效措施就是采用适当的归因理论。对于教学主导的教师,这个阶段更是必不可少,教师一定要在自己消极情绪产生时运用归因理论,进行自我调节。比如可以使用“对应推论理论”,这一理论归因事件为共同性结果、社会期望和选择自由。当教师产生消极情绪时,首先就要自省自己每天备课、准备教案、课上讲解是为了什么。其他与自己相仿的优秀教师也如此行动,又是为了什么。进行对比,克服自己怠惰情绪。其次,关注自己工作的价值,从家长的期望,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的乐趣,让自己积极的面对课堂和学生,转教学兴趣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引导学生消除抵触情绪,积极地进行学习英语

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是尤为必要。而在英语学习中常常有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英语并非我们学生的母语,学起来没有必要。有些人认为自己曾经在培训机构学习过英语,课上讲的无足轻重。而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基础,努力学也白费。甚至有些学生单纯因为不喜欢英语教师而选择了放弃英语。这些情况对于外语学习是危险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归因,使之走向正轨。这里也可以使用“对应推论理论”。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共同性行为——课堂学习的必要性与目的性。然后让学生知道英语的社会功用。最后让学生知道英语学习并非束缚在固定课堂、固定教师,而是有自由的学习空间。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败归因,减轻学习焦虑

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正常人的归因误区大抵有如下二种:或是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稳定、可控。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不可控、不稳定、外在。如一个人吐痰、扔纸屑,我们常认为这个人本质素质低劣。而我们自己犯同样的毛病时,我们就为自己找借口,认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是由于环境、特殊状况等因素导致的。另外一个误区是我们常将别人的成功、失败归因为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而我们在自己成功时,常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理所当然,是自己能力使然。虽然这两种归因都是误区,但这是正常人的心理情况,如果有些人把行为或成败归因为与之相反,往往就会产生问题。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平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是背诵、记忆相关内容记不住,而产生焦虑、烦躁的现象。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内在可控稳定的,而自己失败也是内在稳定可控的,偶然的成功不过是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这种类似于自暴自弃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知道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这其间可以利用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等讲述,对其进行强化。然后帮助个人产生问题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这里可以引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该理论从稳定性、内在性、可控性与能力、努力、难度、运气、身心、环境等条件相配合(详见下图),从而得出成功的自我内在可控因素只有努力,可借助此理论传递正能量。

在引导学生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归因与实际相联系,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归因策略,让学生把失败定义为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让他们知道继续努力可以突破瓶颈,进而取得成功。

四、结语

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对于英语的教和学都有很大的帮助。最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定要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并用其指导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地学好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魏玉宛.对初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归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04.01.

[2]王鑫玥.维纳的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06.01.

[3]刘小波,谢敏.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03).

上一篇:铁路货运电子商务下一篇:配方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