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归因

2024-10-05

文化归因(共12篇)

文化归因 篇1

摘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目前已经被各个地区广泛开展, 是践行我国反腐倡廉要求的表现, 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风貌的必然之举。本文从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入手, 通过问卷调查法及结果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解决对策, 为我国高校正确的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现状,问题,归因

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廉洁文化教育在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高校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所, 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说施教者通过廉政文化, 向高校大学生施行正确引导和影响, 令高校学生提升其自身道德意识和拒腐防变的心理品质。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洁意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 打造一批有理想的清正廉洁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系到我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国家未来的发展,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 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现实选择。

2、是加强高校廉洁新风建设的根本途径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令大学生深入理解我党关于反对腐败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政策, 了解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向学生灌输廉洁为荣的精神, 倡导学生自觉远离腐败。这样的活动将潜移默化的改造学生价值观念, 是树立校园廉洁新风的根本途径。

3、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大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 但同时此阶段学生习惯从个人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一些大学生因自身有限的经历或认知, 对廉洁的重要性及反腐工作的复杂性认识较少, 甚至一些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因而在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 是培养学生廉洁自律品质, 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现状

为更好的探索当前大学生对于廉洁文化教育的看法及实际开展情况, 我们对本市几所大学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 我们选取了5 所大学发放调查问卷, 共分发10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925 份,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对比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大学生总体社会责任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可, 多数学生表现出对当前社会“腐败问题”的深恶痛绝。对于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您是否非常痛恨腐败行为, 并希望加大相关打击力度”中有93.2% 的学生选择了“深恶痛绝, 希望加大惩罚力度”;对于“您对学校定期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活动怎么看”的问题, 有75.4% 的学生认为“非常好”, 12.3% 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于“如果您在生活中发现腐败现象会及时制止或举报吗?”的问题, 学生中有85.3% 选择了“我一定会制止或举报”, 有12.4% 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再决定”, 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2、对腐败的认知不够明晰

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说, 但是面对生活中的腐败行为你, 往往对其认知不清, 以致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如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如果您家人因工作之故给领导送礼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其中有超过60% 的学生选择“我不赞同, 会反对”, 约有20% 的学生选择“不反对”, 20% 的学生选择“无可奈何”。这说明大学生虽然社会责任意识较强, 痛恨腐败, 但面对家人或朋友的腐败行为却不能及时制止, 这体现出大学生严人宽己, 对腐败问题认识和理解不清, 自律不足等问题。

3、对腐败的错误认知导致腐败行为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的“净土”也逐渐受到腐败思想和现象的侵蚀, 致使大学生物欲思想膨胀, 道德标准下降。如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有同学为了评选优秀班干部或称为党员而请客吃饭、拉票, 您怎么看?”对此, 有58% 的学生选择“反对”, 但有42% 的学生选择了“赞同”,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说明腐败问题就在高校大学生身边, 但其本人可能意识不到, 一些腐败思想已经在大学生心里种下了腐败的种子。

三、高校廉洁文化教育问题的归因

1、对当前廉洁文化教育认知不足

调查显示, 当前多数高校大学生对反腐倡廉工作有一定的认识, 认为廉洁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非常必要, 但学生对廉洁教育工作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 不能深入了解其内容, 这也是高校宣传不到位的结果。

2、社会不良思想和现象的影响

当前, 信息传播媒介发展迅猛, 大学生可随时了解诸多社会现象, 面对社会中一些官僚主义、投机取巧等的不良行为, 如果没有很好的及时的引导, 容易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 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选择。

3、高校缺乏正确廉洁文化教育的方式

一些高校虽然有采取廉洁文化教育, 但收效甚微, 主要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 手段相对落后。大学生是极具创造性的群体, 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应当从学生兴趣入手, 照本宣科的教育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4、高校后继教育力度不足

现实的教育行为往往比言辞更有说服性, 而当前高校的后续教育却不尽人意。由于各种监督机制不健全, 高校中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导致廉洁文化教育的成果不能很好的巩固, 大学生即使接受了教育, 但看到这样那样的不廉洁现象亦会产生动摇, 给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带来阻碍。

四、高校有效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途径

1、建立领导机制, 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 要想顺利的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工作, 必要的领导机制非常重要, 能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的保证。可以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 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推进方案。同时要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积极宣传廉洁文化教育工作, 扩大覆盖面, 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校园廉洁文化建设。

2、建章立制, 形成长效机制

制度和规则是确保廉洁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要通过制度或机制方面的创新来形成长效的防腐机制, 具体说来, 高校应当从决策、执行、日常管理、监督等各环节入手, 将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管理中来, 做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3、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 增强实效性

高校应提升校园文化的廉洁品位, 积极创新方法手段, 令廉洁文化教育更具实效性。日常管理中。高校应将廉洁文化教育和师生的文化生活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如各种社团等载体, 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廉洁教育。对领导干部, 学校可以通过党校培训、专家报告等方式进行廉洁教育工作。还可组织师生共同学习廉政建设理论和相关的政策制度, 开展以廉洁为主题的党课、辩论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征稿等方式, 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工作。

4、利用网络资源

高校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加强在互联网和学校内部网络上的廉洁教育, 通过网络具有的用户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方式, 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发挥校园文化宣导作用, 培养网络骨干, 适时的发布权威信息, 做好引导, 在高校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 有效提升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贺国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取信于民[J].求是.2010 (06)

[2]董艳芳.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刘江伟.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4]刘二荣.90后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刘莎莎.廉洁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文化归因 篇2

正确归因 实现自我---考试之后的心理辅导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结果是几家欢喜,n家忧啊,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安慰:“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 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心理学上所谓归因,就是指原因总结,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理解为尝试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一:个例分析

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小张是一名初一学生,小学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初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 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每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总结: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小学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小学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改进自己

罗阳心理咨询室韩老师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小学的一套。初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二:尝试自我归因: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三: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 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 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四:正确归因的目的—完善自我对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使“现实自我”进一步靠近“理想自我”。在“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

1.自知之明型。特点是: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稍高一些,因此,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导向、激励作 用。表现为: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要求自我(即正确定位理想自我),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 标,每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就感的满足。②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知道自己优点,也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沾沾自喜,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与理想的自我还有距离;失败时也不气馁,不拉客观,能冷静地分析原因。③能和谐地与人相处,不会老是想着与人家比高低,比名次。不骄傲,也不 自卑,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⒉自我贬低型。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即使通过努力,也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失望,理想自我成为苛求自己的紧箍咒。表现为:①拼命地与他人比较,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越比越感到自惭、羞愧。②对失败或生理上的不足(比如长得不高或不美等等)感到自责。③失败归因错误。总归因为自己脑子不灵,智商不高,觉得努力也没用,丧失信心,对前途 悲观失望。④有时为超越他人而强迫自己做乏味的事,结果学习效果很差,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3.自我夸张型。特点是:对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理想自我。表现为:①好夸张自己的成绩与能力。好炫耀自己,表现自己。②好他人表扬、赞许,听不得别人的批评。③好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常常伤害别人。

例:我基本上属于“自知之明”型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也基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太得意,失败了也不会过于伤心。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做事也比较认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一名享誉一方的名师。

四:自我分析

听了以上介绍后,请每人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又是怎样的?要从现实自我顺利走向理想自我,现在该作什么调整?

(先思考,小组交流,再让每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五:结束话题

认识错误 正确归因 篇3

一. 不注意定义、概念等文字中的条件,尤其是隐含条件.

1.忽视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条件.

例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1)x2+ +1=0 (2)2x(x+2)=2x2 (3) + =1

误解:(1)、(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有三个要素:一元、二次、整式方程. (1)是分式方程, (2)化简后为4x=0 ,不含有二次项(3)误认为是分式.

正解:(3)

2.忽视一般式中的隐含条件.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是ax2+bx+c=0(a、b、c为常数,a≠0).这里隐含了b、c可以等于0.由于对于定义理解不透彻,常常会出现下面的错误.

例2 (1)X2=0 和( 2) 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误解:(1)不是,(2)是

分析:(1)x2=0受一般式的影响,忽略了b、c可以为0, (2)没有条件a≠0

正解:(1)是一元二次方程。(2)不一定是

3.对条件“熟视无睹”.

例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误解:∵△=(-2)2-4k×(-1)=4+4k﹥0 ∴

k>-1

分析:没有考虑二次项系数k 0

正解:k>-1且k 0

例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5x+m2-3m+2=0的常数项为0,则m的值等于多少?

误解:由题意得:m2-3m+2=0,解得:m1=1,m2=2.

分析:没有考虑二次项系数m-1 0,即m 1的条件.

正解:由题意得:m2-3m+2=0,

解得:m1=1,m2=2.又m-1 0,即m 1.

m=2

二.解题方法与策略失当.

1.解方程方法失当。

例3. 解方程

①(x-3)(x+1)=x-3, ②4(x-1)2-9=0

对①误解:两边同时除以(x-3)得

x+1=1, 得x=0.

分析:应该用因式分解法,错用了等式性质2.

正解:(x-3)(x+1)-(x-3)=0

(x-3)(x+1-1)=0

X1=3,x2=0

对②误解:把原方程化成一般式后用“公式法”甚至用“配方法”求解.

分析:根据方程特征,没有用“直接开平方法”

正解:∵(x-1)2=

∴x-1=± ,解得x1= ,x2=-

2.解题策略失当.

例4、已知方程x2+bx+c=0的两个根分别是( +1)和 2-1),求b、c的值

误解:把两根分别代入原方程,再解关于b、c的方程组.

正解: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b= +1+ 2-1=2 得b=-2

C=( +1) 2-1)=2-1=1

3.数学思想欠缺

例5、三角形两边长是3和4,第三边长是方程x2-12x+35=0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

误解:解方程x2-12x+35=0得x1=5,x2=7.当x=5时周长=12,当x=7时周长=14

分析:缺少数形结合的思想,三角形的三边要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正解:解方程x2-12x+35=0得x1=5,x2=7.当x=5时周长=12,当x=7时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舍去。所以周长为12.

例6.若关于x的方程(m2-1)x2+(m-1)x+ =0有实数解,求m的取值范围.

误解:∵方程有实数根∴△=(m-1)2-4(m2-1)× ≥0,解得m≤1

分析:没有分类讨论,综合求解。方程既可以是一元二次方程,也可能是一元一次方程.

正解:(1)当m2-1=0时m=±1.又m=1时方程不成立,∴m≠1;m=-1时,方程-2x+ =0为一元一次方程,有实数解,满足题意.

(2)当m2-1≠0即m≠±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方程有实根∴(m-1)2-4(m2-1)× ≥0,解得m≤1

又m≠±1,所以m<1且m≠-1.

综上所述,m的取值范围为m<1.

例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m-1=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x1、x2,且x12+x22=7,则m的值是多少?

误解:由题意得:x1+x2=m,x1x2=2m-1∵x12+x22=7∴(x1+x2)2-2x1x2=7∴m2-4m-5=0

∴m1=5,m2=-1

分析:忽略了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b2-4ac≥0才有实数根这一条件,对m没有讨论.

正解:由题意得:x1+x2=m,x1x2=2m-1∵x12+x22=7 ∴(x1+x2)2-2x1x2=7∴m2-4m-5=0∴m1=5,m2=-1 ∵当m=5时,b2-4ac=25-36=-11<0,舍去。当m=-1时,b2-4ac=1+12=13>0,满足题意,∴m=-1.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作业中的错误,正确分析错因, 努力提高练习的正确率.

文化归因 篇4

一、教学改革困境的文化归因

文化既可以学校文化的方式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从而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又可以游离于学校教育环境的外部,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无论是学校文化还是外部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生的,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然会受到学校文化和作学校外部文化的双重影响,从而导致在教学改革中产生了许多无法消解的悖论。

1. 学校外部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农耕经济史,这种社会模式使中国文化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安于现状的、狭隘的思想方式、习气和崇古法古的惰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改革的开拓创新,有限的教学改革往往也是被动的,鲜有先见之明的过人之举。“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惰性思想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很难形成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教师依然以陈旧、落后、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以“学而优则仕”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教育的理想和抱负,“中举→做官”变成自古以来人们上进的不可动摇的途径,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官本位思想和功利主义盛行,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最本真的目的:求真、求善被忽视和遗忘。这种异化了的功名观给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以素质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异化为以考分的高低为中心,教学的知识化倾向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在侵占着课堂;而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以升学率或者考分的高低为主要标准。教师与家长形成了一股阻碍教学改革的“合力”。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冲击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但是,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并影响或主导了师生的心理动机,使其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研究、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见极端个人主义的踪迹。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且教学改革的成效具有潜隐性。而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学校领导为了给自己建设“政绩工程”,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投社会所好,将升学率与统考排名等易于出成效的工作为其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教学改革却搁置一旁、无暇顾及。同时,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各项有关教学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时极力地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前提。这必然导致与教学改革中不同利益者的纷争与冲突,对教学改革与措施的推行形成阻抗力。还有一些教师热衷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对于那些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的教学改革敷衍甚至排斥。可见,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对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不但阻碍了改革者思维,而且给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巨大困难。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开始变质,西方不良文化的侵入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变得相当艰难。

2. 学校文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是全体在校的师生员工共同遵循与践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它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协调、陶冶、教育等方式影响着所有成员及所有的活动。学校文化以其深刻性与持久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价值选择、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任何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文化背景下实行的,学校文化无疑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加拿大当代教育家富兰曾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文化层面,对教学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行政文化与教师文化。

学校行政文化是以学校行政人员为代表的管理文化,以注重秩序和效率为主要特点,是学校行政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特点,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程序设计与机制保障。而这些保障往往需要相关行政人员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但是,学校管理者往往不从事教学与研究,却要承担教学改革的具体设计任务,主导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等。教学改革深层意义就是重构教学文化,而新颖的教学文化在合适的行政文化的支撑下才能得到确立与推行。在解构旧的教学文化与建立新的教学文化的时差中,旧的行政文化仍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具体设计,教学领导的意识与行为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旧行政文化的支配,在旧的行政文化框架下对教学改革进行资源分配、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等,使得旧的行政文化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与加强,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悖论。

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构成了教师文化的核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无不受其影响。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然要在教学改革中居于主导性地位。然而,旧的教师文化对教学改革的阻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传统与自主性教学方式的共同主宰,使教师在形式上非常遵循行政人员的管理与领导,而在实质上对行政人员有较强的抵触和抗拒心理。我国自上而下推行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就受到很多教师的抵触与敌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在推进过程中受到严重干扰,偏离教学改革的最初目标。另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文化的植入使得教师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功利化与实用主义的倾向,教师极度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关注眼前实惠和个人利益。然而,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再分配机制的重置。一旦自身的利益受损,教师就必然会对教学改革持消极的态度,从而影响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困境的文化调适

中国传统文化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只有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造,才能促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1. 建立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

中国“官贵民轻”的传统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文化。教师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权威,不容学生挑战,一旦有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会被认为是“自以为是”或者“大逆不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教学氛围中,现代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教师是平等的首席”等理念很难被教师接受,学生也会感到不适应;另外,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地位之差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行政人员往往被看成是对教师有生杀予夺特权的阶层,教师容易形成“为上是从”的文化个性,这给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教师应该转变理念,与学生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教学管理体系。

2. 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

具有良好学风、人际和谐的学校文化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对学校的行政文化进行变革。和谐的行政文化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有力保障,要建立教师与行政人员能共同参与教学改革论证与实验的保障机制,集思广益,才能使新目标得以实现;学校领导要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内化全体行政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习俗化,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学校要有自己的改革目标与发展蓝图,从而激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进取心与决胜心;在教学改革的开展中,必须构筑一个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交流、沟通平台,消除彼此的误解和摩擦,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约束力,最终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 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

不同的文化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但是,不同的文化都有一定的时空适应性,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人本理念与实证精神堪称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这是教学改革不断汲取养料的宝库,我们的教学改革要特别重视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文化,引进、吸收有关教学改革的先进学术思想、理念,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学习和引入优秀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课程设置,为科学、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奠定基础。但是,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会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实现,我们需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孙秀敏, 郭守峰.教学文化与教学变革[J].山东教育 (新世纪论坛) , 2008, (17) :21-24.

[2]彭雅静.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 2007, (2) :68-69.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 篇5

所谓归因就是指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自我归因分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等多种形式。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是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是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亲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等了一个小时,当他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是,发现他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玩具太多了,他不知道玩哪一个,又怕弄坏里挨父亲骂。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是,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力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的马粪,附近一定会有漂亮的小马。

引导积极归因,激发学习动力

摘要: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在学生的成长中作用巨大,它不仅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以激发学习动力?本文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为切入点,在学生成败体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引导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并阐述了在归因引导中应引起注意的若干事项,确实有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 归因倾向、归因引导、学习动力

一、引言

我们知道,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自己的成绩是否会更好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学生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归因,并进行相应的归因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高度自我调节的鲜活的个体,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调节才能起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应当把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以促进其潜能的实现。笔者是一名音乐、美术特长班班主任,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是文化学习上“弱势群体”。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切入点,在学生当中进行了“引导积极归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二、归因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等人在整合了前人的归因研究后认为,人们往往根据内外部、控制点和稳定性对行为进行归因。根据内外部可以将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根据控制点可以把原因划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原因,内控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行为的结果,认为成功和失败都是由于自己可控制行为的因素造成的;外控性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根据稳定性可以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的指个体认为引发行为的原因是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对行为的归因根据上面的三个维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归因时,就会由于三个维度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1、学习成绩的归因不同会导致对以后学习成绩的期待发生变化。

如果把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学习成绩的期待与这一次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例如,如果认为这次学习成绩较高是由于运气的结果,那么可能产生下次也会较高的期待,也可能不产生,因为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学习成绩的高与低取决于以后的学习是不是努力或考试时的运气怎样。但是,如果将学习成绩的结果归结为能力或试题的难度这些稳定性较强的因素,那么对以后学习成绩的期待很可能会与这一次结果相一致。例如,把失败的原因看成是自己能力差,那么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2、归因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

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

3、归因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学生认为导致目前学习成绩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那么即使他目前的学习成绩较差他也不会丧失信心,因为他会认为通过改变这些可以控制的因素,就可以改变将来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认为结果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如运气),那么即使他目前的学习成绩较高,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会太高,因为他会认为好坏并不是自己说了算,从而放弃努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对于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我采取了不同方式区别对待,以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

①对于总是将学习成绩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的学生,我经常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使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从而增强信心。

②对于那些将成绩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实际上又十分努力但依然没能取得成功的学生,我便引导他们做出学习方法不科学的归因。

③对于那些一贯比较差且深有内疚感的学生,我也不妨将原因引向外部,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④对于那些总将学习成绩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的学生,我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相信学习成绩的好坏自己是能够控制的。

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不断重复进行上面的后三个步骤,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四、避免习得无助感的产生

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叫习得无助感。如果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的心理状态,便会使人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我们在教学当中发现,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原因,尽管十分努力,却依然很少有成功的体验,这时,我们不妨给这种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获得成功的虚拟机会,如让学生重做失分的题目,先圈定考试范围让他们有所准备后再考等,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避免习得无助感的产生。

习得性无力感的经典研究

塞利格曼(Seligman)和梅尔(Maier)于1967年在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实验以狗作为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将狗的背部用皮带缚在吊床上,给以许多无法预料的、痛苦的电击。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的嵌板,即能逃避电击;第二组狗则无论怎样做也无法逃避或控制电击。第三组狗只是缚在吊床上,没有接受电击。二十四小时后进入第二阶段实验。三组狗都被移放到一个双间穿梭箱内,在那里,每只狗只要跳过中间的栅栏,就可以逃避电击。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狗很快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跳过穿梭箱中间栅栏,回避紧接着条件刺激终止而来的电击。然而,在第一阶段接受了不可逃避电击的第二组狗则无法学会如何避免电击,它们甚至不去尝试逃避电击,只是坐着不动,忍受电击,表现出痛苦和抑郁的表情,以致发出哀鸣声。这些狗之所以无法学会逃避或回避电击,是由于先前的对电击无法控制的经验所致,因此,塞德格曼和梅尔用“习得性无力感”这一术语来说明这种现象。

随后的研究证实这种现象在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产生,人类也不例外。希劳特(Hiroto)和塞德格曼(1975)研究发现大学生被试在经历了很长一连串不可解决的猜字谜问题后,在第二个课题中完全不能学会简单的双手运动,以避免或终止强烈的噪音,而是甘心忍受。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而不特别强调对学习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而正确的归因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例如,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这引起学生的能力低,但是,如果如实地告

诉他可能会使他感到无能为力。而如果他感到是自己努力不够的结果,他就可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投入些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

“成分残缺”归因类说 篇6

搭配式残缺指句子中本应成对出现相互搭配的成分(如主谓、动宾、关联词等)出现了缺漏,使句子成分残缺。例如:

1.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2.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型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竹枝。

例1中的“作为”后面缺少与之相搭配的中心词,应在“坐落”前加“的建筑”之类的词语。例2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用“不仅”,而后一分句缺少与之呼应的“而且”之类的关联词语。应在“体型”前加“而且”。

二、掩隐式残缺

掩隐式残缺指句子本来结构完整,但是因为滥用了某些词语(主要是介词),从而使其变得结构不完整。例如:

3.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

4.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例3介词“在”掩隐了句子的原有主语“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应把“在”删掉。例4“推动”的主语显然应该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但是句首加了“随着”一词,就将其掩隐了,应去掉“随着”一词。

三、错位式残缺

句子中某些词语摆放位置不对,也会使句子成分残缺,结构不完整。最容易摆放错位的是关联词语,另外修饰语与中心词也容易摆放错位。例如:

5.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6.这些杂交高粱由于产量高,而且比进口的杂交高粱更高的抵抗病虫害能力,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例5将介词“根据”放在句首,使主语残缺,应将其放在“公司”之后,并去掉“的”,让“公司”做全句的主语。例6“更高”本应作谓语中心,但没有放在谓语中心的位置上,造成謂语残缺。可将其移到“能力”后边作谓语中心。

四、改易式残缺

一个句子的陈述对象已经改变,但是说话者却不做明确交待,从而使句子成分残缺,让人产生误解或费解。这种语病多见于复句的分句之间。例如:

7.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用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8.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

例7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的陈述对象应该是“老人们”,而说话人却没有明确交待,这样就使句子缺少了主语,可在“对”前添加“老人们”。例8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也已改变,如果不作交待就会使人觉得受损失的是“少数目无法纪的人”,这就令人费解,可在“损失”前加上主语“使企业”之类的词语。

五、事理式残缺

句子中有些成分的残缺虽然不影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但是却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让人看起来觉得事理不通。例如:

9.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10.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和农作物栽培等课程,使教学直接为社会服务。

例9“劳动”前缺少必要的修饰成分,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只要付出一点劳动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应在“劳动”前加上限制语“艰苦的”、“有效的”之类的词语。例10“开设”前应加上修饰限制成分“分别”,否则会使人认为每个班都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程。

文化归因 篇7

1 归因风格的跨文化比较

西方归因理论把自我服务偏见视为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归因倾向,即认为人们普遍地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但是通过研究表明,这种归因方式在东亚文化下并不具有普遍性。与此相反,中国人通常将其成功和失败都外归因,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在情境中解释行为,而西方人倾向于用个体的因素来解释行为。

出现这样的归因差异与文化不可分割。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性,行为由个体产生,自我满足是有价值的,这反映了西方个体主义、理性主义、竞争主义的价值观。而东亚文化强调的是集体文化,个体依存于集体,人们把彼此看做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在这样的相依文化模式下,社会关系和集体团结比个人表现更为重要,个人往往会为了促进团体和谐而调整自我来满足他人的愿望。所以,在解释行为时,西方人认为行为是根据个人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的,而东方人则更多地进行集体性归因,用“非普遍化、情境范围和特殊背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1]。

2 中国组织成员归因特点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2.1 将成功外归因的风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在西方个人本位文化下,个体把成功视为自我能力的展现,而在中国,个体往往很谦虚地把成功归于外在、不稳定的因素,如他人、社会、运气等。东亚的相依文化中,个体是和所属团体和组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文化强调的是敏于觉察他人的看法,灵活适应社会情境,即做到“察言观色”[2]。加上受千年来中国传统礼仪和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一个过于自信、以自我中心的人在中国社会是被认作不成熟的。所以这种归因方式除了受思维习惯影响外,也是为了避免受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斥,“枪打出头鸟”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这种“温和”的归因方式在组织行为中的影响有好有坏。一方面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形式,会避免因为个人主义的炫耀而使组织中其他人的不满,从而影响内部团结。而且大多数时候如此归因并不代表员工对自己缺乏自信,所以这对今后的工作绩效没有影响。但是,过分把成功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不利于成功经验的分享。当领导者在会议讨论中请成功的员工谈经验时,有些员工便会显得不好意思,会比较多地谈上司的领导得当,或者同事的帮助合作。怕过多谈自己能力或努力的因素时,让人觉得骄傲自大或“逞能”。当被有些同事问到是如何成功的,这些员工会笑笑说“运气好”。从长远看来,这不利于组织的发展。经验没有得到分享,不仅不能帮助在这方面工作存在困难的员工,也不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因为也许在分享和讨论中,大家可以找到更好的完成工作的办法。

2.2 将失败归于外在、不可控的因素的归因风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当面对失败时,中国人也会和成功时一样,归因于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缘分、命运等。这与中国文化中的“宿命能动观”有关,李沛良(1993)认为:“宿命能动观方便个人将种种挫败归因于一些外在的、未知的力量(如缘分、风水或其他未知的因素),这样就可以不用内疚,也不用责怪亲友。于是,个人的情绪得以稳定,其社会网络也得以维持。如果失败确实因为不可控因素造成,这样的归因不会损害到员工自信,员工还会对今后的工作抱有信心。但是对于那些自身存在问题的员工,如此归因方式不利于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处境、解决问题。员工可能放弃其他尝试和努力,只是等待环境好转。而且这样的归因方式成为某些员工的逃避手段、未完成任务的借口和自我安慰的方式。由于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就很难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这类员工会失去对工作的控制感,形成习得性无助,会抱怨命运甚至愤恨社会。盲目轻率地把失败归于外在不可控因素,也不利于寻找到问题症结,最终影响问题解决,尤其在集体合作项目中。

2.3 较少出现“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对组织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取向下,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普遍地表现出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向。中国文化是关系依存的集体主义文化,所以很重视“人情”,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在组织中,这种归因方式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笔者认为,在平级或者地位较低的员工之间,较少出现自我服务归因偏向,但对于管理者而言,还是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归因偏差。

3 中国文化下的归因风格给管理者的启示

3.1 管理者需要分析员工成败原因,指导员工正确归因

在中国文化下,一些员工的成败归因不一定反映出事实真相,如果管理者不加分析调查就盲目责怪员工或听信员工的一面之词的话,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组织绩效。如果判断出导致员工行为成功的原因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管理者需要对其进行激励,鼓励他和其他成员分享成功的经验,并组织大家对此进行讨论,这不仅能提高其他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与工作积极性,还能激起思维火花,完善工作方案。如果管理者认为员工的失败不像员工所说的那样来自于外部原因,而是因为其个人能力的时候,也不能一味指责员工,而应该鼓励员工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且赞赏其做得好的方面,表示出对他(她)的信心。同时管理者应当适当降低能力有限的员工的工作难度,让他(她)能够产生工作成就感,提高工作积极性。

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行为归因很关键,尤其对于业绩不好的员工,管理者更应该找出其工作的问题。只有管理者对员工的行为正确归因,才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员工,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3.2 管理者应根据员工归因风格来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

把成功外归因且较少表现自我服务归因偏向的员工较容易与人合作,适合安排合作性的工作。把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的员工个人主义较强,自信心很高,适合做一些需要单独完成且开创性比较强的工作。内控型,即把成功和失败都内归因的员工自我要求很严格,相信提高自身能力或者努力程度就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当他们把不可控的消极因素造成的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对这一部分的员工进行心理减压。企业要避免招募那种把成功归于运气,失败归于能力的员工。因为这类员工自信水平过低,控制力很弱,与这类人合作会导致整个团队萎靡不振。归因风格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关键在管理者是否能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3.3 建立适合组织的企业文化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文化应符合民族的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扎根久存。所以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把这一思想吸收到企业文化中,有利于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由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带来的人际损耗。

企业文化还应该受到“刚健有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张岱年、程宜山(1990)把“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总纲,“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等几个方面。这一思想强调人应以进取的精神面对生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困难,并且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各方面的人和不同的意见,同时能够随机应变,永远保持对前途的信心。组织员工在遇到工作困难时,既不要盲目归咎于消极的客观环境,也不要沮丧地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要相信自己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灵活变通的方式面对困难。当工作出现问题时,也不要随意归结为他人的过错,即使他人犯错,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应该唯我独尊,过于看高自己。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包含“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点也可以为企业文化所利用。“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一方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所以企业要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不要为了企业的利益而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在遇到人力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也不要怨天尤人,所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3]。

有些企业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开创性,这样的企业在其组织文化中应该加入一些个人主义的元素,而不是过多追求和谐和共性。应鼓励员工自由表达,勇于接受挑战和具有冒险精神。当员工圆满完成任务时,管理者要表扬他们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成就感。当员工把失败归于自己能力问题时,管理者也要激励他们。比如一项广告策划被客户回绝,管理者应该引导员工把这解释为个人喜好问题,可能有些客户对此会满意,而不是责怪员工缺乏努力或没有创意。管理者的激励可以让员工大胆、放开思路地工作,而不用害怕承担失败后果而采取保守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杜林致.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杜林致,乐国安.中国传统文化取向管理人员的成败归因风格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28).

导游职业倦怠归因分析 篇8

加拿大学者克丽丝汀·马斯勒则把产生职业倦怠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睡人”, 也就是意味着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人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 对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危害都是比较严重的。一般说来, 产生职业倦怠的人员的主要表现有:在工作中完全丧失了热情, 不仅如此, 严重的情绪障碍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群, 对周围的人产生漠视和较大的负能量。产生以上情绪可以影响实际的工作外, 还对自己存在和工作的意义产生质疑, 于是对自己的评价值急剧下降, 于是开始有了新的工作目标或者新的方向。

导游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 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对公司和个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公司而言, 如果产生了职业倦怠, 在导游的工作中增加了意外风险的比例, 导游的服务质量影响了公司的口碑和形象, 如果产生离职, 公司又会重新招聘和培训新员工,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对个人而言, 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生理影响, 如压抑、失眠、苦恼等等, 更重要的是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积累, 很有可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对个人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基于以上的原因, 试图解决导游职业倦怠问题有较强的社会实际意义。为了解决该问题, 选取武汉的部分旅行社的一线导游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以武汉八家旅行社的一线导游作为样本分析, 年龄控制在25~40岁之间, 因为该年龄阶段是导游工作最多的, 尤其关注30岁左右的导游, 因为该年纪阶段的导游在导游岗位工作了相对较长的时间, 有一定的工作阅历, 工作的新鲜感早已经过去, 并且大部分人开始有了家庭, 承担较大的工作和家庭压力, 很多导游开始了对前途更多的思索。表1是问卷调查和回收的情况。 (表1)

二、调查方法的选择

调查方法一般采取比较多的有: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测验法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 问卷调查法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武汉的8家旅行社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其中, 问卷的问题主要是选择题加上部分的主观的回答题。选择题主要为围绕对工作过程情绪的考察, 以及自己对工作看法和未来的工作期望, 其中的问题主要有:对工作是否感觉到有挫折感、我努力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时候是否面对工作有心无力、是否考虑到跳槽、你觉得你有职业倦怠吗、职业倦怠个人的原因、导游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 等等。

三、分析问卷得出导游职业倦怠原因

通过对以上438份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得出了目前武汉导游主要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 导游工作本身的工作属性。

导游工作看似光鲜, 到处游山玩水, 实则是一个高压力和高风险而并不是高薪的职业。导游负责的是整个团队的安全, 每个团员的性格背景在组团之前并不是很清楚,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由于导游工作需要带领团员跋山涉水, 对自己的体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尤其是女性导游, 很多导游反映导游在出外平均工作达到了12小时以上。除此外, 导游要面临任何突发的事件, 尤其是在出境旅游过程中, 对那些没有丰富经验的年轻导游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除此外, 由于导游长期在外地工作, 很少有时间对家庭成员进行情感的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导游对工作的倦怠情绪。目前, 很多相关新闻报道有对导游进行了一些负面的报道, 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导游工作有一定的偏见, 这也加深了导游对职业倦怠的情绪。

(二) 旅行社企业的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家放开了对旅行社的监管和开设, 设立旅行社的门槛很低, 加之各级别的学校大量了培养导游人员。旅行社在接纳导游毕业生就业的同时, 在导游人员的管理方面显得不足。主要的问题是待遇偏低, 管理不规范。通过调查得出导游的薪资组成一般是:底薪+外出补贴+业务提成。导游调研反映武汉地区很多旅行的底薪大约不足1, 000元, 由于现在国家在导游指导购物做了很多规定, 那么业务提成教以前有很大的降低, 并且在进一步规范, 由于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游的整体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导游对工作倦怠的情绪。

(三) 个人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个人的原因导致了职业倦怠问题也占有重要的比例。个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即有的导游由于各种原因误打误撞进入了该行业, 而本身自己的性格沉闷、内向, 根本不适合做导游这样的工作, 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显得吃力, 也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有的导游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感到失望, 有自己更大的追求和安排也存在职业的倦怠, 直到离职;最后就是一部分优秀的女性导游, 在有了家庭和小孩以后, 主动回归家庭, 对工作丧失兴趣, 产生了职业倦怠。

(四) 职业发展受限原因。

很多职业都有一个明确的上升的通道, 从基层工作到管理阶层。有的工作在职称上面也可以得到提高, 随即工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有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导游工作在这几点都没有占到。武汉地区的导游普遍反映, 在长时间的导游工作中, 除了重复的劳动, 看不到一个职业的前景, 严重了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产生了较大的职业倦怠。

四、为了解决导游工作职业倦怠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一) 自我调适。

导游工作压力很大, 导游需要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除了工作外, 要休息好,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身体条件。在业余的休息时间可以与朋友聚会放松, 参加一些活动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如拓展、瑜伽训练等等。为了减少在外出工作的心理压力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注意给自己设立情绪的缓冲区。随着社会对导游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尤其是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需要导游不断地学习, 导游可以在工作出现瓶颈的时候, 主要要求去学习或者是相关的工作培训, 通过学习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重要的是减缓自己的职业倦怠的情绪, 为重新起航续足动力。

(二) 规范旅行社经营。

规范旅行社的经营主要表现在改变导游的薪酬结构。改变以往以引导游客购物提成作为大头的不健康的体制。增加基本工资和外出的补贴, 与导游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 享受相关的社会福利和保险。除此外, 旅行社要建立科学的导游绩效考核方案, 通过评选优秀来提高奖金的额度和比例, 通过奖金的形式来补贴工资的不足, 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减少导游在工作中的职业倦怠问题。

(三) 建立职业发展通道。

地方政府和相关协会要建立导游职业的上升通道, 尤其是要出台导游在职业资格的评聘方面的规范文件。通过考试等相关的制度, 让优秀的导游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或者是职称资格, 譬如高级导游资格将会获得国际政府一级别的补贴, 在景区或者旅行社的申报、定级方面需要高级导游的数量作为硬性的评价标准之一。如果出台类似政策的话, 高级导游的身价将会水涨船高, 更多导游将会客服暂时的职业倦怠, 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前进。

(四) 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由于导游是一个相对有风险的职业, 为了减轻导游在带团过程的后顾之忧,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从法律法规上赋予导游一定的权利, 抓紧修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法规, 通过行政的强制命令保障导游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的法律给导游在工作中遇见风险的时候吃了一颗定心丸。

摘要:导游是居民出外观光旅游中一个非常主要的组织、引导和决策的角色, 随着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 对导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导游也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工种。通过调研武汉地区八家旅行社的导游,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得出了当前导游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导游工作,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宋强.我国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分析[J].职业圈, 2007.13.

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统计2009年—2010年护理系统发生并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 共82例。按不良事件不同类别分类统计, 进行资料整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95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 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一般描述性统计及百分率。

2 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 管路滑脱17例占20.73%, 跌倒15例占18.29%, 烫冻伤9例占10.98%, 投诉、意外死亡、其他分别为7例, 各占8.54%。

3 讨论

3.1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无惩罚呈报属安全文化范畴, 是指在差错发生后, 不是惩罚犯错者, 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原因, 改进相应流程。其目的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 另一方面分析危险因素和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2]。因此, 主动上报是实现改进的前提, 它需要护士转变理念, 清楚上报是为了避免同类差错事件再次发生, 对护理安全有预警作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分为强制和自愿两种形式[3]。自愿报告是指当事人或不良事件发生部门, 在管理部门未知晓的前提下主动将不良事件进行上报的一种形式, 包括导致病人伤害或伤害非常小的差错 (包括临界差错) , 是前者的重要补充, 也是最难被暴露的部分。护理事件上报可有多种形式, 如网络直报、电话上报、书面上报等。

3.2 归因分析

调查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是:给药错误、管路滑脱、跌倒, 与李香娥[4]调查结果相似。在8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 给药错误发生频率最高20例, 占24.39%。分析原因:①人力不足, 床边双人核对未能落实导致事件发生。如床边治疗时, 无双人核对致给药对象发生错误。未根据住院病人数量安排足够的人力, 导致护士在工作时“赶”工作, 如转抄医嘱时剂量、用法错误, 漏写皮试等。②工作流程有缺陷, 如医嘱为甘露醇125 mL静脉输注, 执行时未将剂量按医嘱要求配制好, 而是将250 mL的液体直接给病人接上, 输半量再将其换下, 导致输入剂量错误。又如口服的液体无标示, 导致口服药液用做静脉给药。③护士安全核对意识缺失, 无落实“三查七对”制度, 如转床病人病历资料无及时标注转床, 医嘱录入时只看床号, 导致录入错误;查对时只查对床号, 未查对姓名, 最终导致用药错误。研究显示[5], 护士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 而护士缺乏安全核对意识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因素。改进措施:首先进行弹性排班, 保证治疗护理高峰时段人力充足, 落实好查对及床边双人核对制度。其次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安全查对制度不仅是保护病人安全, 同时也是保护护士职业安全。再次改进工作流程, 严格按医嘱药物剂量配制药液, 防止执行剂量不准确。

管道滑脱17例, 居第2位, 占20.73%, 脱出的管道有胃管、尿管、PICC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分析原因:①镇静药品剂量不足, 病人躁动致管道滑脱或拔出居首位, 为8例。②清醒病人难以耐受不适, 自行拔管7例。③固定方法不正确或不稳妥致管道脱出2例, 如PICC置管病人对3 M贴膜过敏, 皮肤骚痒, 无使用保护套固定, 病人睡眠中挠抓皮肤时将管道拉出。又如气管套管固定过松, 病人剧烈咳嗽时套管脱出。因此, 带管病人需加强与医生的沟通, 防止因病人躁动意外脱管;其次固定方法应正确稳妥, 保证做到有效固定;清醒病人告知病人管道留置的重要性及脱管的危害, 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

跌倒15例, 居第3位, 占18.29%。对病人年龄进行统计显示, <70岁3例, ≥70岁12例, 占80%, 高龄病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改进措施:制订防跌倒相关措施, 其中住院年龄≥70岁的病人, 入院24 h完成防跌倒评估, 以识别高危病人。其次, 提高护士的评估能力, 准确识别高危病人,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如使用镇静药物易致跌倒, 应告知服药的时间, 服药后注意事项, 得到病人的配合, 提高病人防跌倒的依从性。

发生烫冻伤9例, 占护理不良事件10.98%。老年病人热水袋烫伤5例, 术后病人热水袋烫伤3例, 冰敷降温时致冻伤1例, 老年病人和术后病人是住院病人烫伤的高发人群。其中7例是家属擅自给病人使用热水袋造成。因此, 手术病人术前、老年病人入院时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 勿自行给病人使用热水袋, 尤其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热水袋, 使用时温度较难掌握, 而老年病人皮肤感觉功能减退, 对热不敏感, 极易造成烫伤。

在7例投诉事件中, 院内工作人员投诉2起, 住院病人投诉5起。分析原因:服务态度不满意4例, 技术操作原因3例。因此, 需提高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 提高服务意识。低年资护士加强技能训练, 注意新老搭配的排班原则, 工作中互补。其次在工作高峰时段安排充足的人力, 避免护士因“赶”工作影响工作质量。

4 小结

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目的是从经验教训中学习[6,7,8,9,10], 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了解并掌控护理事件, 及时采取主动的干预措施, 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 减少不良后果。归因分析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护理管理, 通过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事件发生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使护理安全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 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 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护理系统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 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 管道滑脱17例占20.73%, 跌倒15例占18.29%。[结论]使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减少给药错误、管道滑脱和跌倒的发生, 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徐慧敏, 黎萍, 徐勤蓉, 等.无惩罚呈报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 2010 (4) :65-67.

[3]Michael RC.Why error reporting systems should be voluntary[J].Brit Mde, 2000, 320 (737) :728-729.

[4]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9) :69-71.

[5]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30-132.

[6]任仲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6) :425-427.

[7]戴慧珊, 施雁, 毛雅芬.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 2009, 23 (8B) :2137-2138.

[8]吴君, 黄正新, 黄小红, 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的设计[J].护理研究, 2011, 25 (6B) :1537.

[9]肖爽, 赵庆华, 肖明朝, 等.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3B) :726-727.

归因论证类主观题探析 篇10

【典型试题】

1.(2014·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 成国家级 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 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 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要调动和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做”的理论必然性,分别从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责的角度分析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

1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3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拓展分析】

此类问题为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是典型的归因论证类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要……”“分析……的合理性(或理由、原因)”等等,基本特征是设问中信息含量丰富,关键词多,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材料中主体行为的必要性。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信息,分解设问层次,把握其中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既要分析“做”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做”的重要性;既要分析“谁在做”(行为主体)的原因,又要分析“为谁做”(行为对象)的原因,还要分析“做什么”的原因(行为本身)。

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把握设问中的不同指向,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具体而言:

(1)善于分析客观必然性。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客观实际决定,联系材料中的事实与国情、世情进行分析;二是客观规律决定,联系规律进行分析。

(2)善于分析重要性。要注意有两种“意义(作用)类”设问,一是发散型设问;二是收敛型设问。设问不同,答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发散型设问,即分析“A的意义”,要求坚持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展开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问题等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收敛型设问,即分析“A对B的意义”,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2.(2013·全国大 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 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

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说明金砖国家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可能性,侧重考查学生演绎和归因论证的能力。细读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后发优势,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有共同渴望,经济互补性强。因此,可以判断金砖国家的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的体现。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主要是因为金砖国家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主要体现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金砖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常见的归因论证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能……”“分析……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等等。与分析必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此类问题侧重分析可能性,要求学生从行为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展开分析,如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等等。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 理念更加 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 的作用这 一具体知 识点。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理论依据,即文化创新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第二步,结合材料,演绎分析教育创新的作用(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创新概念包含教育创新的概念),即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的形成(这是对“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的演绎)。第三步,结合材料,进一步分 析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培养人 才的具体 作用。其中,化学、生物老师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培养民主意识,别出心裁的测验评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再围绕人才培养这一话题,结合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知识进行适度拓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归纳起来,本题的答案逻辑是:文化创新的作用→教育创新的作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文化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本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更侧重考查其演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材料演绎出教育创新的作用。正是这一步演绎,打通了学科抽象理论走向试题具体问题的关隘。在某种程度上,演绎思维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而高考试题更加青睐对学生演绎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关系”论证类试题,是“必要性”归因论证的升级版,这种试题强调意义分析的收敛性。此类问题要求分析某一事项(设为A事项)对另一特定事项(设为B事项)的作用或意义。这种设问具有收敛性,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确定答题思路时可先进行逆推理,即先分析如果要得到B事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设为B1,B2,B3);再分析A能提供哪些条件(设为A1,A2,A3),分别有助于上述条件(B1,B2,B3)的成立,并依据理论发现和阐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A1→B1,A2→B2,A3→B3。

答题逻辑:“A可以A1,有利于B1,从而B”。

思维模型: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 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 待字母词 的使用,而非简单 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阐明理由。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要求先立论(明确论点),再论证。设问比较具体,要找到可以运用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对设问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汉语言文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西文字母词,属于外来文化。由此,设问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立论看,可以有两种,即赞同或反对。若赞同,中心论点是文化的发展,主要从文化的发展(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反对,中心论点是文化传统的保持,主要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文字的规范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论是持赞同,还是持反对观点,都要处理好文字发展中的多样性与规范性、包容性与民族性、开放性和 纯洁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一定分寸。

【参考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 西文字母 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拓展分析】

与传统的辨析题不同,此类试题不强调答案的全面,而强调其深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个性与品质,因而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常备题型。从高考试题的导向来看,备考时要注意把这种题型与传统辨析题区别开来,这种题型不用辩证表态、“持论公允”;不用全面分析,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深入分析即可。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Z企业最初是1992年由长沙某研究院投资50万元创办的小型国有企业。22年来,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到如今已成为年销售产值超过9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入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六强。具体信息如下。

资本方面:从2000年上市起到2014年的14年间,企业国有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现在的16.26%,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丝毫不减,国有资本增值达800倍。

管理方面: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占比超过半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广泛代表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直接挂钩,并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改革方案、职工持股额度分配等关键环节,对职工完全公开,并经过职代会 审议通过,全程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运行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拓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国与中亚诸国的互补优势和利益达到高度契合,使双方的合作存在广阔前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9.4亿美元,与1992年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相 比,增长了近100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合作伙伴。中哈两国共同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陆路原油进口管道、第一个陆地边界上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更是成为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样的发展势头,超出了20年前人们最大 胆的预想,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合作共赢充满更高期待。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相关《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相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某地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工程“五德工程”和“春雨工程”,传递正能量。一是实施孝德、诚德、仁 德、爱德、礼德等 “五德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该区进行评选“孝德之星”“美德之星”活动,广泛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通过设置光荣榜、编写通俗读物、印制宣传品、举办道德讲 堂等形式,让这些人的先进事迹走进千家万户,使各类先进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实施“春雨工程”,动员辖区文明单位向农村捐赠书报和文体器材,为文化基础薄弱的“干旱”地带“增雨”,进而实现城乡文明资源共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实施的两大工程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一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其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 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出“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可);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等优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2.(1)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地缘优势明显;经济上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是重要推动力。

说明:学生从“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亦可。

(2)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促进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我国资本“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说明: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3.实施“五德工程”,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塑造典型人物,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实施“春雨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施两大工程,有利于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4.答案一:赞同。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输了游戏,学会归因 篇11

案例一:

小朋虽然年龄不大,却是典型的“输不起”,和爷爷下象棋只能赢不能输,一输棋就哭,对谁都不理不睬,爷爷只好哄着他每次都让他赢。可爸爸却实在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行,一盘棋都输不起,长大如何是好?

案例二:

乐乐非常害怕失败,比如几个人一起玩飞行棋,如果她领先,就能高高兴兴地玩下去,一旦她落后了,马上就嚷着不玩了。虽然妈妈常告诉她,“这是游戏,有赢有输,输了也不要紧,我们再来,没人会笑话你,大人也可能会输”,可是作用不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他们就会表现出不高兴。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面对挫折和失败,想办法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索性就不弹了。另外一种是输了就以大发脾气或哭闹来宣泄。虽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如果太在意每一次得失,就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相处。

孩子“输不起”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非赢不可。

引导“输不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注意保护孩子自尊,不当众批评孩子。在竞赛活动中,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也能减轻孩子怕输的心理担忧。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怕输是缘于害怕自尊受到伤害,当不断落败时,家长与同伴的嘲笑或是沉默都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进而不愿参加类似的活动。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进步,在日常活动中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集体中的积极影响,尽量消除他们对输的惧怕与担忧。对于好强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揭露孩子的短处或缺点,更不应该当众责备甚至辱骂孩子。

二是孩子遇挫时不要插手。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来自于遭遇挫折的积累。失败的经历可以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要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三是借助游戏来平衡孩子的输赢心态。玩游戏时,爱玩又不服输的孩子,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大人平时可以和孩子玩输也有奖励的游戏,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四是让孩子学会宣泄情绪。因为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易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境,它使幼儿在这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包括对整个比赛的看法。因此,应让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并解释着他们的表情,直接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再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对于那些爱倾诉的孩子,家长可以使用“我正在听”“你能告诉我吗”之类的语言引导孩子学会倾诉。对于那些自尊易受伤害的孩子,家长可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眼神、肢体语言、语言等传达自己对他们的肯定……

最后,带着孩子一起对输的结果归因。在孩子输了游戏之后,父母不能单纯地只是说些“输赢无所谓”之类的话,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自己的能力、任务的难度、客观环境等,这些具体的分析,就是在帮孩子进行“输”的正确归因。

学生负担过重不单归因学校 篇12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 学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特别是一些地区、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在升学愿望强烈的需求、追求学生成绩的评价下, 采取延长讲授、题海战术、反复模拟等办法, 不失为单一目标下的一种可选择途径, 其结果必然让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然而, 这却不是问题的全部。

受中国“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影响, 受“金榜题名”的鼓舞, 社会的人才观一直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或是考进“名校”, 或是进入“好专业”, 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岗位。而自觉追求适应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基层政府领导评价、宣传本地教育讲的是“有多少学生考入某某著名高校”;媒体宣传的是本地高考状元;企业招聘, “985”、“211”高校毕业生是招聘的门槛。学校在这样的氛围下, 不去追求升学率、重点率, 行吗?

再来看学生家庭。中国进入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时代, 家长都对自己孩子充满期待, 受传统影响, 管孩子一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依法教育和抚养孩子却没有多少人知晓。加之当前社会就业生存压力的存在, 多数家长把对孩子未来的憧憬归因于眼前孩子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 有的甚至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来完成, 由此造成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这些家长很少通过专门学习、培训, 懂得教育规律、学习方法, 他们把为孩子补课付费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而孩子不管是否受益, 只要参加了补课同样认为自己尽了义务。于是, 学业和补课造成了全家人心理负担、家长经济负担、学生身体负担的加重。

上一篇:优质英语课堂研究下一篇:科技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