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夕阳箫鼓》

2024-10-14

钢琴曲《夕阳箫鼓》(精选8篇)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1

《夕阳箫鼓》原是一首著名的传统琵琶大套文曲, 明清时期早已流传。根据姚燮 (1804—1864) 撰写的《今乐考证》一书记载, 江南曾流行琵琶曲《夕阳箫鼓》。其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875年无锡吴畹卿的手抄本。后由郑觐文根据其意境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并以10个充满诗意的小标题对乐曲内容做了新的提示。新中国成立后, 音乐工作者们又对乐曲进行了更多的精心处理, 使乐曲焕然一新, 无论从意境上还是音乐上都更臻完美。

《夕阳箫鼓》是一首将我国传统乐曲改编成钢琴的经典作品。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 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尽情地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乐曲为多段体结构, 共分十段。

第一段:“江楼钟鼓”。这一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 相当于全曲的引子。第二部分为行板, 是全曲的主题。主题旋律徐缓优美, 乐句间以“鱼咬尾”的形式相连。旋律线条先落后起再落, 起伏有致, 十分动人, 极具江南水乡的韵味。演奏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即速度和音色。由于前半部分是散板, 节奏有伸缩性, 容易弹得拖沓, 破坏完整性;或是弹得过急, 缺乏意境。所以心中一定要有个标准, 那就是后面主题的速度要掌控好。

第二段:“月上东山”。这段的速度比第一段要紧一些, 中速。主题音调移高了四度, 给人以向上的感觉, 有如夜月徐徐上升。演奏时要注意情绪上的变化, 有些波动但不宜过大。第二句旋律以八度的形式出现, 要尽量弹得连贯, 用大臂带动手指移动, 形成连绵不绝的感觉。

第三段:“风回曲水”。速度渐快且逐渐活泼起来, 曲调经过下旋后在这一段又得到回升, 好像江水在微风的吹拂下回旋荡漾。演奏时要注意左手的下行琶音, 既要轻巧均匀又要清晰连贯, 琴键不必弹到底, 指尖轻抓半触琴键即可, 如行云流水般浮在琴上弹。

第四段:“花影层叠”。这段又是散板, 但要比第一段更即兴, 松与紧的反差更大。第一个音是一个长达四拍的颤音, 先弱后强, 预示了后面情绪的波动。接着, 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形成先紧后松, 逐级向下的模进, 好似一阵清风吹过,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 层层荡起。随后, 主题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演奏时要弹出其中的情趣, 乐句的尾音要收得干净利落, 使整个乐曲充满生机。

第五段:“水深云际”。速度转为慢板, 旋律也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回旋, 音乐变得宽广深沉。后半段的旋律突然八度大跳, 并运用颤音和装饰音奏出明亮、飘逸的主题, 好像是水鸟在云际翱翔。这段的音色前后对比明显, 前半段声音要厚、重, 后半段的声音要清、脆。尤其是以装饰音奏出的旋律, 要尽量弹出琵琶泛音的效果。

第六段:“渔歌唱晚”。这段速度为小快板, 音乐变得生动风趣起来, 轻快的主旋律好像是渔夫在一边摇橹一边唱歌, 而每句句末的三十二分音符小音群又像是众人在应声合唱。左手虽然只有装饰性的几个音, 而音乐的活力也恰恰表现于此。特别是在旋律强拍休止时, 左手如敲打木鱼般轻轻地一击, 更增添了几许诙谐、活泼的气氛。

第七段:“洄澜拍岸”。这段完全是模仿琵琶“扫轮”的效果, 以特有琵琶和弦奏出一连串的八分音符。速度由慢到快, 节奏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向上。生动地表现了风起浪涌时水石相击的情景。演奏时不要单纯地弹成和弦的堆砌, 而要突出其旋律音。声音要有韧性, 既不能硬也不能松, 并且要一气呵成。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欸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这两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速度也都是由慢到快, 力度由弱至强。主题旋律反复以递升、递降的形式进行模进, 气氛热烈, 情绪昂扬, 生动地描绘了江水波澜, 船只摇晃, 渔夫们边喊号子边划桨摇橹, 驾舟晚归的景象。

第八段开头左手的琶音要轻弹, 好像船桨的划动;右手颤音要紧随其后, 并渐弱, 好像是泛起的水波。第十句开始转为分解琵琶音, 右手上行左手下行, 仿佛双桨齐动。弹奏时双手衔接得要紧密且均匀, 要突出右手第一个音, 连成旋律。

第九段开头几个音要弹得果断有力, 用大臂带动手指移动。随着速度加快, 力量逐渐减轻。这里要谨慎运用踏板, 要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不断变换踏板的深浅, 以帮助渲染气氛。

第十段:“尾声”。高潮过后, 音乐陡然而止, 速度转为慢板。曲调悠长而缥缈, 节奏舒缓, 仿佛小船都渐渐远去, 一切都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之中。由于旋律音相距较远, 速度又慢, 所以弹奏时要特别注意旋律的连贯性。还要注意控制音量, 必要时可以运用弱音踏板。虽然很弱, 但音却不能发虚, 要清晰可辨。奏出夜阑人静、余音袅袅的意境来。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2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 夕阳箫鼓 民族化元素 研究

黎英海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众多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的钢琴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包含了大量的民族化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通过用钢琴的创作技法,配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独特的和声以及复调二声部,并利用钢琴模仿民族器乐音色,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西合璧的艺术美。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化元素

1.民族五声调式元素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多由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组成的五声性调式创作而成。《夕阳箫鼓》是根据古琵琶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作曲家在改编过程中,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配以西方钢琴曲的艺术手段和创作技法以bG 宫作为全曲的主要调式进行创作,围绕 12356 五个音形成整体旋律,将钢琴与中国传统器乐琵琶的特点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2.民族化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民族曲式中以“散—慢—中—快—散”形式的曲式结构比较常见,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曲家在二部、三部、变奏、回旋等西方曲式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多段体结构及循环体结构,使曲子更具中国风格。

⑴民族化多段体标题音乐。黎英海先生在改编《夕阳箫鼓》琵琶曲时,以原有多段标题式曲式为基础,将原琵琶曲的十段标题变为十一段主题,以插部为中心展开多层次的对称结构,通过采用民族音乐中多段体标题式曲式进行钢琴音乐的创作,使钢琴曲逻辑严密、简洁精炼。如图1:曲式结构图中A2和A4两个部分是位于插部A3前后的两个变奏,他们以A3为中心呈对称呼应发展,并分别与主题和再现两个部分形成对应。在主题和第一变奏部分旋律平缓,到变奏二的结尾与前面的平缓产生反差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在插部后面的再现部分则以四个节奏和动力实足的变奏把曲子第二次推向高潮,使曲子气势恢弘而富有活力,达到了在虚幻与缥缈中架构与总结全曲旋律线条的目的。

⑵分组循环合尾结构。钢琴曲《夕阳箫鼓》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分组循环结构,以原始的主题旋律为基础,将主题中的某些部分整合、拆分成多种主题组体,并以“鱼咬尾”的创作形式创作出逐级模进的支生乐句群,且不断循环往复,使乐句群进行多形态、多层次的变奏。

3.民族化的和声

和声的色彩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元素,传统的五声调式和声序列以力度的功能关系为基本原则,通过功能性的减弱来增强调式的色彩性。在《夕阳箫鼓》中,作者以西洋大小调和声来创作本曲的和声进行,运用了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副三和弦、空五度、空八度等特殊和弦,同时通过非功能性序列的和声进行、连续的二度关系和三度关系的和声进行以及平行进行等突出横向与纵向的特殊音效,来增加和声的色彩性。

4.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模仿

⑴对琵琶的模仿。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源自一首中国古代琵琶曲,因此在对乐曲改编时要注重体现出琵琶这种乐器的特点。钢琴曲《夕阳箫鼓》作曲家在创作时,十分注重用一些音型来实现对民族乐器琵琶的模仿。如乐曲变奏七中开始的六小节,作者通过一连串的上行模进来模仿琵琶的弹、挑技巧,在弹奏时通过手指紧贴琴键,将力量集中在指尖,并快速下键的方式,体现出琵琶曲清脆灵活、节奏鲜明有弹性的特点。

⑵对古琴的模仿。在《夕阳箫鼓》中,为了能够把古琴的音色充分表现出来,作曲家者运用了多种创编手法,不仅模仿了古琴的“声”还体现了古琴的“韵”。如《夕阳箫鼓》的变奏三,作者用由上而下二度、由下而上二度、由下向上三度三种走音,来体现古琴的“虚实”、“实虚”变化,用“按音”增加持续性和共鸣度状。

⑶对箫的模仿。在《夕阳箫鼓》中,作曲家用钢琴的技法模仿了箫的滑音、叠音和打音,把乐曲的悠长、恬静、抒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表达了幽静、典雅的情感。如引子的结尾处,作者以三度音程中的三个音连续下行构成倚音来模仿箫声,弹奏时手指贴键,前两个音要弹得相对暗些,后三个音则要弹的明亮些,以最后的长音为重点,强调声音的方向性与延续性,并随着音区增高,长音时值缩短,体现出箫这种乐器所表现出的空灵深远的意境特征。

结 语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典范之作,它吸取民族音乐的精髓,借助西洋乐器钢琴的创作技法配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独特的和声,使中西方乐器的特点实现巧妙的融合,展示了中华古韵的个性的同时,也符合西方音乐的审美表达,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江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特点与演奏艺术[J].美与时代,2003(12):28-29.

[2]谢红.钢琴曲《夕阳箫鼓》艺术手法探微[J].音乐探索,2003(4):108-110.

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底蕴 篇3

《夕阳箫鼓》的曲名, 早见之于清姚变 (1805-1864年) 《今乐考证》。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 曲名《浔阳琵琶》, 1929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时, 曲名叫《夕阳箫鼓》。

《陈子敬琵琶抄本》中的《夕阳箫鼓》, 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哮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李芳园的《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1925年, 上海大同乐会 (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 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 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1975年, 黎英海将这首脍炙人口的传统古曲改编为钢琴曲。

他所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 在演奏技巧上借鉴了古筝、古琴、琵琶的手法, 将西洋乐器完全溶解于东方古香古色的风格中。

钢琴曲共分十段, 运用“换头合尾”的民族写作手法, 即每个乐段的结尾均用同一个乐句结束。

第一段:“江楼钟鼓”, 乐曲采用了节奏自由的散板形式, 具有引子的性质。由慢而快的模拟远远传来的江楼鼓声。而后乐曲奏出了箫的旋律, 细腻的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 余晖未尽, 小舟泛江, 微风涟漪的江上动人意境。

第二段:“月上东山”, 这段旋律宛如波浪般进行, 显得格外柔美和谐。音调平稳、轻盈, 形象地表现出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 在云层中出没的美丽景致。末尾旋律婉转、柔和, 意境深远, 。令人凝神屏息, 浮想联翩……

第三段:“风回曲水”, 这段速度比第二段稍快, 情绪上也较活泼可爱, 仿佛摄像镜头转入又一片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象。

第四段:“花影层叠”, 这段又遇到了散板节奏, 模拟琵琶的华彩乐句, 使得气氛陡然起伏、焕然一新, 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 恰似一阵晚风吹拂, 水中花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

第五段:“水深云际”, 这段旋律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之上而成的, 有一种富有动态的格调, 这一曲调是在键盘小字组中奏出, 深厚低沉的音乐不禁使人联想起江水浊浪推涌、连绵起伏的景色。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 接着八度跳跃, 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响, 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六段:“渔歌唱晚”, 这段是非常有特色的音乐段落, 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 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 表现了渔民悠然自得的形象, 显示超脱凡世悠闲自得的意境。接着是稍快而有力的模进, 气氛热烈, 表达了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也为乐曲增添了不少诙谐、活泼的气氛。

第七段:“洄澜拍岸”, 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波浪击岸的景象。

第八段:“桡林远濑”:“桡”这个字的意思为摇船的工具。“濑”是指在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这段音乐是描绘在江面上摇船的声音及水在沙石上流淌的声音。乐曲的开始左手琶音好似船桨在一下一下的划动, 右手装饰音仿佛是泛起的水波纹。刻画群舟在归途中, 摇撸声与水流声相互掺杂、映衬的意境

第九段:“矣欠乃归舟”, 这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由慢而快, 曲调结构紧凑有力, 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 达到了情绪的顶峰。紧接着主题在左手出现, 它是那样的气势浩大, 那样的宏伟, 右手快速音符仿佛江水拍打岸边礁石发出来的欢乐歌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恢复到平静而轻柔的意境之中, 音乐从而转入“尾声”。

第十段:“尾声”, 这段音乐是那样的飘渺悠长, 好像轻舟在远处渐渐消失。此刻, 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 令人心醉如痴, 只有最后轻轻的两声琵琶音把人们从沉醉中唤醒, 方感音乐的终止。

《夕阳箫鼓》的结构整体是散—慢—快—散的形式, 首段“江楼钟鼓”与收尾散起散落, 中间各段时空节奏序列和结构力也是采用自然递增, 由静而动, 由动而静;由远而近, 由近而远;以景抒情,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音乐构思耐人寻味。

用西方的钢琴来演奏中国传统的具有五声调式的作品并非易事。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演奏风格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底蕴相承, 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标准和心态, 具备民族音乐美学素质, 使源于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更好的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和意境。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秉承世界钢琴音乐的创作经验, 在外来钢琴音乐的基础上注入了民族民间因素。钢琴曲《夕阳箫鼓》不仅在钢琴技巧上, 更在民间音乐元素的应用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具有深厚的民族底蕴, 并深受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代表作。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4

黎海英先生在《夕阳箫鼓》的创作改变上将原曲最为乐曲基调,并在深刻体会原曲的丰富内涵后,运用具有典型西方特色的乐器钢琴,将原曲中琵琶和古筝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乐器的演绎手法以空泛和弦的方式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不仅还原了原曲中丰富的中国古典音乐的丰富文化底蕴,还将原曲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充分体现。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成功改编,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钢琴演绎的基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编后的乐曲总共有10段,并以空泛和弦的手法惟妙惟肖的模仿了琵琶和古筝的演绎方式,将这一中国传统乐曲中的古典之美生动形象的通过声音传达给了听众,并传达了作曲家对春天江南水乡月色下的江水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一段:《夕阳箫鼓》的第一段名为江楼钟鼓。这一段可以分为引子和旋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音量由小逐渐增大再慢慢消失,给人以一种由远至近再至远的听觉感受,演奏者在这一部分的演奏时力道掌握的恰到好处,就如同钟与鼓在进行对话一般。接着的第二部分,就是整个江楼钟鼓的主旋律,这一部分的弹奏意在模仿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方式,整个节奏是极其富有弹性的,所以,演奏者对节奏的掌握要十分到位。

第二段:《夕阳箫鼓》的第二段名为月上东山。这一段以中慢板的方式,体现了乐曲的优雅之美。这一段乐曲的句与句之间以衔尾式的进行衔接,连绵不绝,并且以独特的弹奏方式将八度下行的手法连续运用,给人以空灵的感觉。要在乐曲中表现夜色缓缓的降临,江水的水面微波荡漾的景色,因此在演绎者在乐曲演奏时要准确的把握住节奏,既不能太快使乐曲的氛围变得紧张,又不能太慢让人感到悲伤。

第三段:《夕阳箫鼓》的第三段名为风回曲水。这一段同样是以衔尾式的演绎方式来进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但是与前一段不同的是,演奏者左手使用五度和声音程的演奏方式代替了八度下行,而右手则将原本简单的单音旋律转变为了八音旋律,使乐曲以一种更加饱满的方式呈现。左手使用的五度和声音程的弹奏方式使整体旋律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同时结尾处左右手之间的旋律线接时要注意左手和右手之间的协调性。

第四段:《夕阳箫鼓》的第四段名为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右手所弹奏的乐曲旋律再次升高,左手的弹奏将古筝这一中国传统乐器所具有的流动性淋漓尽致的呈现。而右手反复弹奏出的颤音,则是模仿了古典乐器琵琶传统的滚奏技巧,给听众呈现了一副平静了的江水倒影下,两岸的鲜花层层叠叠的晕染在朦胧月光之中的夜色美景。

第五段:《夕阳箫鼓》的第五段名为水神云际。运用了广板缓慢的速度弹奏乐曲。这一段与之前的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缓慢,左手运用空五度的弹奏方式已在表现敲钟的声音,旋律厚重平稳,在钢琴的中音区加以展现,再加上右手和声音程的装饰,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天空翱翔一般畅快自由。演奏者在这一段的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厚重与轻快之间的对比,前面要贴键而弹,后段则需要干净利落。

第六段:《夕阳箫鼓》的第六段名为渔歌唱晚。这一段的节奏轻快,要体现出晨起的渔夫在夕阳西下之际伴着歌声满载而归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中每一句到要以三十二分音符结束,演奏者在弹奏时要注意音符的连贯以及曲调的活泼。这一段要求演奏者的双手之间协调连贯,并且左手的演绎要模仿快板这一民间传统乐器,节奏轻快使乐曲充满活力。

第七段:《夕阳箫鼓》的第七段名为回澜拍岸。这一段以模仿琵琶弹奏时的扫轮为主,节奏又慢变快并且弹奏的力道也是由弱逐渐变强。演奏者在弹奏这一段时要模仿浪花拍打礁石的气势,缓慢推进,一气呵成。

第八段:《夕阳箫鼓》的第八段名为桡鸣远濑。这一段时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节奏逐渐变快。右手所弹奏的颤音是对左手音阶弹奏的延续,并对左手所弹奏的旋律加以巩固,而右手表现琵琶颤音的时长有逐渐减少,弹奏时要使音阶清晰可辨,就好比微风吹过江面,水波微微荡漾的感觉。当谈走到这一段中间部分时,右手要将第一个音一重音的方式呈现,而左手则需要与右手之间默契配合,做好衔接。

第九段:《夕阳箫鼓》的第九段名为欸乃归舟。这一段在原曲中是以乐器板节奏由慢到快予以呈现的。与第八段相同的是,这一段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并且这一段的旋律也与第八段。唯一不同的是在弹奏方式上,第九段通过弹奏方式能够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在弹奏时旋律相同,但要注意速度的快慢对比,第四部分的旋律与第一段江楼钟鼓相同,左手空而有力,右手运用连音的伴奏方式,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第十段:整首《夕阳箫鼓》的尾声。这一段的节奏缓慢,由左手缓慢的引出,好似箫声空灵悠远由近及远一般。而右手以五声音阶为弹奏的旋律,就好似箫声在缓慢的节奏中消失。江水逐渐变得平静,琴音也逐渐变得轻松缓慢,弹奏的力道也逐渐减轻,就好似夕阳落下后,夜幕逐渐降临,渔民归家后,一切都回归寂静。

笔者通过对《夕阳箫鼓》这一根据中国传统古典琵琶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演奏曲进行探究感受出,乐曲以其淳朴真实的曲调和简单优雅的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古典乐曲的个性和文化底蕴。这也是为什么经过多年时间的沉淀,乐曲还能被管委称颂的原因。《夕阳箫鼓》作为将民乐改编为钢琴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以钢琴化织体的演奏手法和作曲者独特的创新思维,体现了乐曲所富含的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给国内的钢琴演奏者带来了灵魂上的震撼,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摘要:《夕阳箫鼓》是中国古代琵琶曲中传统大套文曲,在十八世纪经由此曲改编而成的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在江南一带被广为流传。后又被我国著名音乐家黎海英先生以钢琴弹奏的方式进行改变演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夕阳箫鼓》。黎海英先生对于乐曲的改编不仅将原曲中质朴的民族风格和宁静的艺术氛围还原呈现,还利用钢琴独特的音色展现了乐曲中原有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本文将对《夕阳箫鼓》的创作背景和演绎特色加以研究分析,希望当代音乐人能更充分的理解此曲的内涵文化,并能以更加完整生动的方式进行演绎。

关键词:《夕阳箫鼓》,乐曲特色,乐曲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刚.黎英海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研究成果之研究[J].中国音乐.2011(01)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5

概述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于1972年根据同名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该作品发挥钢琴优势, 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 奏出了中国古曲的神韵, 堪称钢琴艺术“中国化”的典范。

《夕阳箫鼓》原本是被誉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的琵琶古曲, 又名《夕阳箫歌》, 曾有多种版本流传了下来, 如《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曾流传于江南一带, 因此有人猜测《夕阳箫鼓》的立意可能来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但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从其音乐内容和所展现的意境来看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相似之处。最早出现的《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中, 该曲谱为无标题的七段。后陈子敬在其琵琶谱手抄本中为每段列出了不同的小标题并借此展现意境。平湖派琵琶传人李芳园在《李氏谱》中将其改名为《浔阳琵琶》并作了改动, 由原来的七段扩展为十段并加上了雅致的标题。后来汪派宗师汪昱庭在李芳园的曲谱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润色, 使其接近于民间乐曲的原貌, 并将其改名为《浔阳夜月》。到了上世纪20年代, 郑觐文等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器乐合奏曲, 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并拟出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致乃归舟”和“尾声”, 充分展现了古曲的气质与意境。正是这次成功的改编, 使得该曲被广泛熟知和喜欢, 对后来的改编产生了直接影响。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 在传统作曲手法的基础上, 运用重复、变奏、衍展、模进、紧缩、承递 (鱼咬尾) 等多种技法, 将音区、速度、力度、演奏方式的变化有机结合, 再添加上独立的引子和尾声, 形成了一首自由变奏钢琴曲。改编后的《夕阳箫鼓》以其九曲连环的变奏, 曲折婉转的旋律, 将春江花月的夜色景象生动地再现在人们眼前, 展示出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意境。

曲式结构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将单一的旋律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用以揭示特定的主题含义和表达情感。黎英海先生在改编《夕阳箫鼓》时采用了中国特有的叠句曲式, 同时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变奏曲式, 运用了西洋作曲的变奏技巧, 在速度的编排上延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结构“散—慢—中—快—散”, 以渐变的自由处理方式编排节奏和力度, 以其独特的作曲方式表达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不仅如此, 黎英海先生在原曲的基础上, 对段落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删减, 使其承接更紧密、结构更紧凑。改编后的钢琴曲由11个小段落组成, 分为:引子、主题、变奏和尾声。整曲编排以插部为中心, 使得乐段通过多层次对称结构紧紧连为一体。从结构分析, 各部结构没有以终止式来划分速度, 而是利用不同速度间的变化将速度明显地表现出来。全曲十一个段落, 速度依次为:散板、中庸的行板、中板、活跃、柔和、广板、小快板、稍慢、慢起渐快、由慢渐快至快板、广板, 充分体现了“由静而动, 由动而静;由远而近, 由近而远;以景抒情, 情寄于景”的中国特色艺术表现特征。

引子部分采用散板形式, 节奏自由, 略微展现出主题音调, 同音反复收尾。运用装饰音的同音反复模拟箫声音色, 利用其中五个音展现主题核心。两次同音反复在动静远近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夕阳江景。第二段作为该曲的主题, 以从容小慢板加五声音阶式自由模进的变化发展构成三句式乐段, 打造了一曲抒情船歌。这部分旋律线波状下行, 最后三小节既为整曲核心音调, 又被后面多个变奏用于结尾, 构成了独特的“变头同尾”结构。低音声部的五声音阶音调伴奏与旋律声部共同打造出平和意境。而在节节句句之间的同音承递, 首尾相连则为我们展示了我国传统旋法“连环扣”, 俗称“鱼咬尾”。而将对比式手法作为钢琴织体和复调的多次运用,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乐曲的典型风格, 逻辑统一求变, 将乐曲拉伸推进的同时又进一步深化情景。这也使得结尾处的音乐成为整曲音乐的核心。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均为变奏, 三者之间的连接紧凑, 过度自然。第六段选用插部加慢板的五句式乐段, 利用旋律波状下行打造了一种空泛深沉的意境。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第十段再次选择变奏。而第十段作为整曲高潮出现, 先以均匀八分音律推近高潮, 再以低音八度和九连音将乐曲推向高潮。第十一段以自由的广板加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作为该曲的尾声, 以再奏核心音调、再现主题和综合前面多段因素的方式打造结构布局的再现功能, 使得全曲民俗风格达到统一。

创新表现手法

中西方音乐形态各异,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单声部线性为主, 因此将单声向多声音乐形态转变成为了中西方音乐和谐融合的关键。黎英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 利用钢琴的多声处理, 将中国音乐中的单声旋律结构通过钢琴演奏呈现出多声立体结构, 创新了我国钢琴曲原有的改编手法, 研究出了如结构整合、和声叠置、复调处理、民族乐器音色模仿、织体创新等手法, 成功地用钢琴表达出了中国音乐的民族风格, 为中国钢琴曲创作找到了新的方向。为了将西方和声原理与中国民乐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黎英海先生创新了和声手法。和声的基础是和弦。西方音乐中的和弦多位三度叠置, 而中国民乐则是以“五声性”为主。如果完全按照西方惯用和弦方式改编将使得《夕阳箫鼓》失去民乐的特征。因此在改编中, 黎英海先生在和声运用上将西方音乐传统和弦用法进行了改编。首先采用了空五度和弦。即在五声调式的基础音上, 用空五度根音旋律位置原位和弦替代完整的三和弦。这样的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有三和弦的功能意义, 又冲淡了和声功能。其次将二度和声音响与三度和声音响交替转换以产生特定的和声效果, 突出情绪。第三, 采用了附加音和弦增添了和声的色彩, 以冲淡三度和弦的功能意义。第四, 分解和弦式琶音和弦, 模仿琵琶演奏效果, 强调旋律, 使整曲连续。第五, 采用了极具民族特点的隐蔽式终止式, 在明确各个段落的同时完成了两个段落之间的转换, 使整曲紧凑。尤其在最后一个终止式的运用上采用了非传统的和声进行, 在终止全曲的同时, 实现了全曲总体风格的统一。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钢琴作品强烈的民族特点, 黎英海先生在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织体写作中加入了对民族器乐的模仿。运用对箫、笛、古筝、琵琶等一些民族乐器的音色及音乐语言的生动地描述, 独创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织体写法, 并以此引发听者对特定场景的联想, 借以表达出作曲者意在通过音乐向人们传递的精神和内容。可以说,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建国以来自古曲改编的钢琴曲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也是黎英海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该曲在作曲教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钢琴改编创作教学的知名范例。

摘要: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于1972年把《夕阳箫鼓》这首琵琶古曲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 作品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创作技巧相结合, 在旋律处理、和声创新、复调布局、织体运用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独特的创作手法, 力求把中国味道通过西洋乐器的音色、韵律体现出来。

关键词:黎英海,夕阳箫鼓,钢琴曲,和声,神韵,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周为民.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与演奏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7, 04:84-86.

[2]冯欣欣.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Ⅻ-ⅩⅣ公式化序列创作初探[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01:34-47.

[3]施咏.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 02:99-110.

[4]陈伟, 陈昕.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的美学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 2012, 01:138-144.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6

《夕阳箫鼓》这首作品体现了我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中国人自从先秦以来就重视推崇‘和’, ‘如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故导致尚‘和’意识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整首曲子共分十段, 分别为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虽然钢琴曲《夕阳箫鼓》没有小标题, 但实际上乐曲是通过围绕主题和主题变奏的意境而展开的, 具有分段标题的灵魂与神韵。

第一段“江楼钟鼓” (散板) 节奏自由, 相当于乐曲的引子。开篇运用了一个同音轮指来模仿江楼的钟鼓声, 接下来好相似回音一样, 鼓声由慢而快、由弱至强、由强渐弱回旋在耳边。左右手相同节奏的和弦随着波音的出现, 给我们又带到了江面上, 这时的乐曲相继出现了倚音、颤音和一连串渐强的旋律, 把我们带入了一幅夕阳西下、江面泛红, 小船在江面上随波摇动的引人入胜的画面。

第二段“月上东山” (中庸的行板) 在演奏这一段时, 主题给人们的感觉很像一首委婉动人的船歌, 主题的旋律发展手法独具特色, 结构属于两句乐段:首先, 这段的主题是由核心 (第一、二小节) 作五声音阶式变化发展和自由模进而构成的;其次, 右手的旋律线都以平稳的波浪形式迂回下行;在这种形式“承递”的影响下, 使得旋律更加平和和柔美, 好像画家画面中平缓、富有变化的优美线条, 衬托出清淡悠远、诗情画意的意境。

第三段“风回曲水” (中庸速度) 。这个乐段是对主题的第一次变奏, 属于中板, 与主题旋律很相似。不过刚开始时, 旋律的核心移高了四度, 然后再下行自由模进, 正如第三段的标题一样。这段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也逐渐的变换, 一会儿热烈奔放, 一会儿幽静恬淡。

第四段“花影层叠” (中庸速度) 。这段也是对原主题的即兴变奏, 在谱面上, 作曲家标出了“起部、平部和落部”的结构形式, 使得旋律曲折宛转、气氛焕然一新, 好像晚风吹动, 江面上花影随波摆动, 浪花飞溅的流水, 纷乱层叠、回流而下、富有诗情画意。

第五段“水深云际” (慢板) 。拥有插部的性质。这一段的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使人联想起在水天一色的江中晚景里, 江水连绵不断、逐浪推涌。到了中间部分旋律变得轻快, 明亮

第六段“渔歌唱晚” (小快板) 。是乐曲中唯一一处对比性段落。旋律核心第三次移高, 新的核心结构被扩展为4个小节。中间右手有短促的休止符空拍, 但是左手在空拍处快速弹奏跳音来填补空缺, 这种形式是运用了琵琶“摘”的指法, 在钢琴上要用高音区的大二或小三度和音完成。有点“笔断音连”的意思, 这种写法好像水中的鱼儿在嬉戏。右手在休止符的空隙使旋律显得很有生趣, 更加增添了音乐的顿挫。

第七段“洄澜拍岸” (慢起渐快的小快板) 。这一段是描写渔人归家时小船浆声展开性段落, 这段主要是对节奏的把握。音乐在速度上逐渐加快, 从而改变旋律结构韵‘节奏要由前面比较舒缓的歌唱性的节奏转变为动力性的短促节奏’, 这种“慢起渐快”的节奏类型属于中国传统类型, 有很强的推动力, 又让人感到潇洒自如, 好像一浪接着一浪的江水, 又急又缓的翻涌而来, 构成了洄澜拍案的壮丽景观。

第八段“桡鸣远濑” (小快板) 。这一乐段是第七乐段“洄澜拍案”的延续, 但是旋律以琶音的形式被左手演奏出来。右手以颤音的形式出现, 主要描写水的种种流淌形式。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是月色下的山光波影, 又同时描绘出船桨有节奏的划动着, 水面上也同时泛起了水波纹, 生动形象的跃入我们的眼帘, 这种音符与韵味的变化, 切合情景的起伏, 可以说声情和文情丝丝入扣, 宛转而又和谐。

第九段“欸乃归舟” (慢起渐快) 。这一乐段是整首乐曲唯一一段上行模进的旋律, 也是全曲的高潮, 描绘了船家, 划船回家的欢快、船桨击起水浪、声音穿过水面, 浪花飞溅, 达到了情绪与意境的顶峰。音乐在快速的音乐中戛然而止, 回复到轻柔、平静中去, 归舟远去, 万物全部静下来, 江面显得更加宁静。此时的结构扩展使音乐趋向稳定, 然后转入尾声。

第十段尾声 (自由的慢板) 。这一乐段是主题旋律变化的再现乐段, 左手弹奏主题旋律, 右手弹奏一连串五连音和七连音的分解和弦, 音乐缓缓结束, 好像月亮缓慢的穿行在薄雾里, “欢腾一时的萧鼓声、歌声、浆声都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7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研究

黎英海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众多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的钢琴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它包含了大量的民族化元素, 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通过用钢琴的创作技法, 配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独特的和声以及复调二声部, 并利用钢琴模仿民族器乐音色, 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西合璧的艺术美。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化元素

1. 民族五声调式元素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多由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组成的五声性调式创作而成。《夕阳箫鼓》是根据古琵琶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 作曲家在改编过程中, 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 配以西方钢琴曲的艺术手段和创作技法以b G宫作为全曲的主要调式进行创作, 围绕12356五个音形成整体旋律, 将钢琴与中国传统器乐琵琶的特点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2. 民族化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民族曲式中以“散—慢—中—快—散”形式的曲式结构比较常见,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曲家在二部、三部、变奏、回旋等西方曲式的基础上, 加入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多段体结构及循环体结构, 使曲子更具中国风格。

⑴民族化多段体标题音乐。黎英海先生在改编《夕阳箫鼓》琵琶曲时, 以原有多段标题式曲式为基础, 将原琵琶曲的十段标题变为十一段主题, 以插部为中心展开多层次的对称结构, 通过采用民族音乐中多段体标题式曲式进行钢琴音乐的创作, 使钢琴曲逻辑严密、简洁精炼。如图1:曲式结构图中A2和A4两个部分是位于插部A3前后的两个变奏, 他们以A3为中心呈对称呼应发展, 并分别与主题和再现两个部分形成对应。在主题和第一变奏部分旋律平缓, 到变奏二的结尾与前面的平缓产生反差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在插部后面的再现部分则以四个节奏和动力实足的变奏把曲子第二次推向高潮, 使曲子气势恢弘而富有活力, 达到了在虚幻与缥缈中架构与总结全曲旋律线条的目的。

⑵分组循环合尾结构。钢琴曲《夕阳箫鼓》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分组循环结构, 以原始的主题旋律为基础, 将主题中的某些部分整合、拆分成多种主题组体, 并以“鱼咬尾”的创作形式创作出逐级模进的支生乐句群, 且不断循环往复, 使乐句群进行多形态、多层次的变奏。

3. 民族化的和声

和声的色彩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元素, 传统的五声调式和声序列以力度的功能关系为基本原则, 通过功能性的减弱来增强调式的色彩性。在《夕阳箫鼓》中, 作者以西洋大小调和声来创作本曲的和声进行, 运用了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副三和弦、空五度、空八度等特殊和弦, 同时通过非功能性序列的和声进行、连续的二度关系和三度关系的和声进行以及平行进行等突出横向与纵向的特殊音效, 来增加和声的色彩性。

4. 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模仿

⑴对琵琶的模仿。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源自一首中国古代琵琶曲, 因此在对乐曲改编时要注重体现出琵琶这种乐器的特点。钢琴曲《夕阳箫鼓》作曲家在创作时, 十分注重用一些音型来实现对民族乐器琵琶的模仿。如乐曲变奏七中开始的六小节,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上行模进来模仿琵琶的弹、挑技巧, 在弹奏时通过手指紧贴琴键, 将力量集中在指尖, 并快速下键的方式, 体现出琵琶曲清脆灵活、节奏鲜明有弹性的特点。

⑵对古琴的模仿。在《夕阳箫鼓》中, 为了能够把古琴的音色充分表现出来, 作曲家者运用了多种创编手法, 不仅模仿了古琴的“声”还体现了古琴的“韵”。如《夕阳箫鼓》的变奏三, 作者用由上而下二度、由下而上二度、由下向上三度三种走音, 来体现古琴的“虚实”、“实虚”变化, 用“按音”增加持续性和共鸣度状。

⑶对箫的模仿。在《夕阳箫鼓》中, 作曲家用钢琴的技法模仿了箫的滑音、叠音和打音, 把乐曲的悠长、恬静、抒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表达了幽静、典雅的情感。如引子的结尾处, 作者以三度音程中的三个音连续下行构成倚音来模仿箫声, 弹奏时手指贴键, 前两个音要弹得相对暗些, 后三个音则要弹的明亮些, 以最后的长音为重点, 强调声音的方向性与延续性, 并随着音区增高, 长音时值缩短, 体现出箫这种乐器所表现出的空灵深远的意境特征。

结语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典范之作, 它吸取民族音乐的精髓, 借助西洋乐器钢琴的创作技法配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独特的和声, 使中西方乐器的特点实现巧妙的融合, 展示了中华古韵的个性的同时, 也符合西方音乐的审美表达, 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江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特点与演奏艺术[J].美与时代, 2003 (12) :28-29.

钢琴曲《夕阳箫鼓》 篇8

一、《夕阳箫鼓》的创作背景

《夕阳箫鼓》的原版是一首颇受大众欢迎的琵琶作品,是我国十大名曲之一,其因为舒缓动听的旋律、唯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感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奇葩。《夕阳箫鼓》经历了三次改编。其最早见于《鞠士林琵琶谱》中,名为《浔阳琵琶》,共分七段,每段都有其意境,分别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第一次改编是被汪昱庭在乐曲结构上由七段扩展为十段,因为被改编后的乐曲与民间乐曲比较接近,所以将乐曲改名为《浔阳夜曲》。

1825年前后,上海的大同乐会利用民族器乐对《浔阳夜曲》进行了第二次改编,改编成了民族器乐合奏曲,将乐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给乐曲起了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十个标题。整首曲子通过十个意境,以质朴的曲风、丰富的节奏变化,形象描绘了月夜下的春江。总之,整首曲子给人的感受就是一幅充满美景的的山水长卷,美不胜收。

《夕阳箫鼓》的第三次改编,是在1972年,黎英海先生利用钢琴丰富的音色,在《春江花月夜》的原曲旋律特色和民族调式风格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出色的模仿改编,最终形成了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

二、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中的情绪情感的表现与运用

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虽然源于琵琶古曲,但是在改编的过程当中增加了类似西洋作曲的变奏手法。其曲子在速度的安排上,也遵循了民族乐曲“散—慢—中—快—散”的结构特点,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曲子十个标题的意象,于是一幅幅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浮现在观众眼前。

音乐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了乐声悠扬的黄昏景色中,在缓慢地、由疏而密的鼓声中拉开了序幕。演奏者在演奏第一段的时候需要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因为作曲家第一段主要表达的就是鼓声的悠扬动听,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让听众感受到鼓声的由远及近,所以,要格外注意对踏板的运用以及对触键的控制。第二、三段呈现了曲子的主体旋律,这两段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要从容沉静,用最含蓄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出作曲家以及自己的情感。接下来的变奏要将旋律变得有动感,演奏者演奏的情绪也要变得高昂。第四、五段的整体流动性比较强,让人感觉到微风在水面上吹拂而过的感觉,用左手变化的节奏和右手抒情的旋律呈现出整首曲子的第一次高潮。当经过高潮之后,接下来的钢琴演奏的旋律则变得抒情平静,展现出一幅水月相互交融、山水相连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周围的安静祥和,不由想起水天一色的景象。第七、八段描绘出一幅渔舟竞归、江水激岸的情境,展现出了渔舟唱晚的美好情景,以及船桨划水发出的声音和远处湍急的流水声,总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第九段则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一段铿锵有力的旋律,烘托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此段主要体现了原作中的波澜起伏之状和橹声齐作、尽兴而归之情。曲子的最后则通过安静的收尾给人以余音缭绕的回响,呈现了一幅晚归的渔舟停泊在港口的画面,歌声也消逝在夜色当中,江面也恢复了平静,一切都归于了平静。总的来说,琴键的每一次敲动,仿佛一幅幅画卷从音乐的旋律中展现出来,让人沉醉其中。

三、结语

通过对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的情感情绪运用的分析,可以知道,在钢琴作品创作以及演奏的过程中,都要将作曲者及演奏者的真实情感充分融入进去,因为钢琴作品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二者是最能表达作品的灵魂和内涵,从而感染听众,使作品深入人心。

摘要: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将情绪情感融入进来,只是用演奏技巧来博取人的眼球,那么它是很难有灵魂的。只有将情感充分融入钢琴作品当中,达到与人们心灵的共鸣,才能创作出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本文以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对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情感情绪的运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情绪,情感,运用

参考文献

[1]方冰.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特征——以《夕阳箫鼓》《梅花三弄》为例[J].当代音乐,2015(09).

上一篇:网络可靠性设计论文下一篇:英语原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