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解决(精选12篇)
必须解决 篇1
一、读者定位:要办给谁看?
由工会主管主办的报刊叫工会报刊, 有时也称为工人报刊, 顾名思义它是办给工人阶级看的, 通俗点说是办给职工看的, 但是今天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几十年来, 中国工人阶级的概念内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对具体的工会报刊而言, 面对这样宽泛的读者定位是值得商榷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们还是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的概念, 工人阶级就是指雇佣劳动者。后来, 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工人阶级包括国有、城市集体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职工, 知识分子阶层虽然他们的身份是职工, 享有一切职工的福利待遇, 但在政治思想领域, 他们又经常被列入资产阶级阵营。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明确指出,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001年新修改的《工会法》对工人阶级的概念用法律语言进行界定, 那就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 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这就是当代工人阶级的概念。通俗地说, 工人阶级就是指社会上的工薪阶层。
从最新的工人阶级概念出发, 其内涵几乎涵盖了社会上除了军人、农民 (进城务工的农民除外) 、学生、企业主、无业人员之外的几乎所有群体, 现在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单单是指厂矿企业中的一线工人, 从大学教授到进城的农民工、从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到企事业的一线职工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这些读者群, 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兴趣爱好不同, 面对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体, 工人报刊就存在着对读者群体的细分问题。但是目前, 很多工人报刊仍然笼统地将读者定位为职工, 这显然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状况, 想左右逢源, 其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所淘汰。如何细分读者市场, 是办好工人报刊必须面对的首要课题。
二、多重角色:如何协调统一?
目前, 工会报刊同时扮演至少四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第一, 工会的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报刊肩负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 它扮演着宣传者的角色;第二, 工会报刊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它有自身的新闻出版产品及其营销方式, 并且参与传媒业的市场竞争, 因此它扮演着一个市场经营者的角色;第三, 工会报刊具备作为新闻出版物所具备的所有要件, 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 即采编、传播的过程也遵循新闻出版传播的客观规律, 因此它又是地地道道的新闻出版机构;第四, 它天生是工会组织的话语平台。
工会报刊的多重角色常常纠缠在一起, 从而时常出现尴尬和冲突的状态。作为宣传者, 它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时候, 声音又被强势的党报党刊所淹没;作为市场经营者, 它在营销发行上常常依赖工会系统庞大的组织网络和丰沛的工会经费, 成为一个发育不全的市场经济实体。也正因为如此, 当它以新闻出版机构面目出现时, 受制于工会的利益牵制, 这种牵制常常无关工会的理想和专业追求, 比如不少工会报刊往往沦为工会领导人登台亮相的舞台和工会活动的黑板报。工会报刊不同角色引发的政治导向、经济利益、新闻专业、工会理想的相互搏弈, 始终贯穿在其新闻出版的整个过程, 如何让工会的议题社会化, 使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 同时以专业的新闻形态呈现给社会, 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办好工人报刊必须面对的第二个课题。
三、争取市场:坚持理想还是投身商业?
中国工会作为社会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力量、调解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基本平台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 其作用越来越大, 影响日益深广, 这从客观上要求工会报刊必须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工会报刊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工会的理想和期待, 在社会上发出工会的声音, 但在实际的办报过程中、在商业利益面前, 工会报刊常常陷入一种微妙的尴尬状态, 尤其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为弱势群体代言中, 工会报刊常常会遇到一些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风险, 因此很多的工会报刊趋利避害, 有意无意地将工会色彩淡化, 甚至在强大的市场化浪潮裹挟下屈从于市场而投身商业。有的报刊虽然打着工会的旗号, 但新闻很少、娱乐很多、色彩很鲜艳、内容很单一, 有的则走“跟风”的路子, 集青年、妇女、休闲刊物与一身, 丧失了自身特点, 被淹没在诸多报刊的海洋中。如何在坚持工会理想与投身商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是工会报刊人必须面对的第三个课题。
工会报刊虽然经历了与新中国基本同龄的发展时间, 但是目前, 职工对工会强烈的需求和工会报刊所能提供的有效服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解决好工会报刊的以上三个问题, 有赖于中国工会自身社会定位的成功和对工会报刊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而我们在看到工会报刊生存现状与理想状态相差较远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空间, 在挑战和困境中找到机遇和出路。■
必须解决 篇2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有:弄虚作假,不求实效,只图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围绕领导喜好和个人升迁行事;脱离实际,照搬照套,把上级的指示当教条等。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有:为经营个人政治前途,不讲科学发展,搞“政绩工程”,虚报浮夸;行使权力不讲规则,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用权谋利为己而不为民,搞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权力寻租;做官当老爷,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等。享乐主义是一种心态,主要表现有:在精神状态上,萎靡不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不愿意到艰苦地方工作,不愿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在生活方式上,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奢靡之风是享乐主义心态外化的实际行动,主要表现有:会议需要住宿豪华酒店,吃喝珍馐佳酿;出行讲究配备豪华座驾,警车开道;办公追求超标准修建和装修楼堂馆所等等。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办活动”,而在于转作风,就是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四风”问题暴露了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在文化素质、思维方式、道德水平、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凸显了干部管理制度、考核体系、领导体制、决策机制、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弊端。解决“四风”问题当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治本之策必须从源头上治理。
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四风”问题,根本的是要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党历来是以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根本。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思想建设的途径是“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执政党的任务,具体到基础党组织就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
只有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道德水平、党性修养,才能有求真务实的哲学素养,有创新求变思维方式,有不谋私利、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有人民利益、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党性修养。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使党员干部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抛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使党员干部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的紧迫感,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从而抛弃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所以,要使学习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鲜明特征,成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成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为解决“四风”问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要加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决策是各级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领导决策中私利驱动、权力滥用、感情非理性、方法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不但严重地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败坏了党的作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手段。
加强决策民主化,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热线,领导接待日等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听证制度、民意测验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吸引多方参与决策。在群众参与决策方面,重大决策应当通过听证会、咨询会、协商座谈,重大事项经过社会公示和公开听证,重大项目公开招投标,实行村务、厂务、政务、财务、党务公开。这将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防止权力滥用,遏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加强决策科学化,要求在决策中要注重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弄清情况,为决策提供具体可靠的科学依据。要求在决策中要善纳专家咨询意见。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专业特长,对有关数据资料和复杂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综合。
为了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决策理论。要充分扩大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对具体决策对象的大量复杂信息进行综合性定量分析。建立必要的信息收集处理平台(如数据库)、创新工作机制(如顾问团、务虚会等),使领导决策透明化、现代化。善于借用“外脑”决策,校正规避决策者的思维定势、认识局限性和感情倾向性。
要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四风”问题病症难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的监督不力。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尤其能克服权力寻租的官僚主义作风和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
加强监督机制和制度建设。主要是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改革行政监督制度,建立群众评价监督制度,巡视工作制度化。
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
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的监督。第一,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第二,加强对领导决策工作的监督。第三,加强对领导干部使用大额度资金的监督。一是建立健全大额度资金审批制度。二是建立大额度资金使用制度。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专户存储,防止大额度资金挪用、侵占。三是建立大额度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定期审计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纪检监察部门要联合执法监察、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机关、人民群众和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把党的各级干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要继续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是一种用人导向,也是一种作风导向。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当干部的权力更多地由人民群众来决定时,就有利于遏制对群众不负责任、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德才兼备、政绩突出和群众公认是正确用人导向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原则和依据。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推进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组织讨论决定干部问题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完善有关程序和议事规则。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热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干部受到冷落和惩戒。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重视对干部的德和科学发展实绩的考察。重视分类考核,要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干部的工作成绩还要有周密完善的方法,既要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又要听取一般干部群众的意见;既要听取机关内部的意见,又要听取服务对象和相关单位的意见。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培养教育、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使干部的工作成绩得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进一步营造阻击“四风”的良好氛围。
要严肃执行各项纪律
党的十八大提出组织纪律的要求:“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各个单位组织要有严格遵守的工作纪律。“四风”问题与工作纪律松弛有关。单位应该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去向留言制度、休假制度、会议制 度、办事制度、物资采购与管理制度等等,重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工作的规范性,避免孳生推诿扯皮、慵懒散漫和损公肥私等不正之风。
各个单位组织要有严格遵守的财经纪律。财经纪律内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金管理、信贷等方面的纪律;二是工资、福利、劳动保护制度方面的纪律;三是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方面的纪律。必须从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入手,强化资金管理,对于以货币收入为主的利益流向严防死守,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违反财经纪律获取丝毫利益。要充分发挥会计、审计、统计在克服“四风”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监督职能,把财经纪律做成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高压线”,谁碰都要付出代价。
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的统一纪律、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各级党组织以优良作风增强整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制度环境是决定党的作风的外在因素。制度环境包含领导体制、权力运行机制、具体的制度和条例。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使党的作风建设走向制度化轨道,可以制约不良行为的蔓延。
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断提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宣讲政策释疑解惑,尽心尽力排忧解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落实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搞好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试点和推行,不断提高全党和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和完善各项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制度意识,带头学习制度,带头执行制度,使遵守制度成为一种习惯。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最终把教育实践活动中好思路好举措总结提升,构建为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吴清烈:电商必须解决信誉问题 篇3
信誉和诚信,已成为电子商务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瓶颈。电商出现诚信危机的原因是什么?网络商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信誉和消费者权益?《新财经》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东南大学电商系主任吴清烈。
《新财经》:在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渐成潮流的当下,各种信誉问题频繁发生,如虚假交易、假冒行为、价格欺诈、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电商的信誉一再遭受质疑。您如何看待电商所面临的信誉问题?
吴清烈:信誉问题不是电商应用特有的问题,甚至阿里巴巴等多家研究机构还得出调研结果:网上交易诚信度比传统网下交易高出70%以上。由于网上交易通常不是双方面对面交易,确实让人觉得网上交易诚信度不高,尤其是电商应用早期,消费者对卖家的信誉度不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商应用的发展。
在网络购物时,确实有一些虚假交易、假冒行为、价格欺诈、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工商部门对此也很重视,加强了网络交易监管力度。但是,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不是电商应用本身的问题,在传统商务环境下也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
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网络环境下的犯罪问题,如:虚假交易和网络欺诈,是故意害人行为;二是网络环境下的诚信问题。这两个问题性质是不一样的,对前者,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和制裁力度;对后者,工商部门要努力规范和引导网络交易行为。没有互联网时,也有这些问题,只是网络环境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网络取证问题。但是出现这些问题,关键还是人的问题:人的道德败坏和故意犯罪以及人的道德素质和诚信修养问题。
我国的电商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商家只知道多卖货、多赚钱,重推广、重销量,不知道电商应用更多要靠服务和创新,这些问题在网下商家也同样存在。但是,在电商应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今天,真正的网上商家,如果不是网上犯罪分子,应该知道信誉对网上销售更重要。消费者认为你不诚信或信誉不好,就不会购买网店的商品。所以,随着电商应用的不断发展,网上商家会越来越重视信誉问题,在社会化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商家不重视信誉问题,就很难经营网上业务了。
所以,信誉问题不是电商应用特有的问题,随着电商应用的不断发展,网上交易诚信度确实有可能会比传统网下交易高。我们要打击网上犯罪行为,重视网络公共安全技术,对电商应用相关信誉问题不用悲观。
《新财经》:作为电商平台,维护自身信誉刻不容缓,在您看来,B2C、B2B类电商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维护自身信誉?
吴清烈:电商应用平台维护自身信誉问题确实很重要,阿里和淘宝的例子很典型,信誉问题差点毁了阿里和淘宝交易平台。尽管信誉问题不是电商应用特有的问题,甚至网上交易诚信度确实有可能会比传统网下交易高,但是,网络平台的一点交易不诚信行为都可能毁了网络交易平台的信誉。电商应用平台,无论是B2C还是B2B,都是基于网络的生态系统,由于一些店小二的恶劣行为和少数卖家的不讲信誉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致命的,因而维护自身信誉刻不容缓。
B2C、B2B类电商服务商必须考虑企业运营规范管理问题以及平台入驻商家交易监管问题。首先是内部运营规范管理,要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制订诚信自律行为规范;其次是平台入驻商家交易监管,要自觉配合工商部门,规范商家入驻条件和交易行为,研究对商家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措施。
《新财经》: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投诉,电商平台应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吴清烈:电商应用平台商应该坚持“买家第一、卖家第二、平台第三”的原则,优先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淘宝的支付宝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这样的原则。没有买家,就没有卖家,也就没有平台存在的价值。
电商应用平台商要配合工商部门做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要让消费者信任电商应用平台。就算有少数卖家不讲信誉,电商应用平台商只要能够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自然也就维护了电商应用平台的信誉。
《新财经》:在部分商家看来,第三方物流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家信誉,为此,阿里巴巴重金打造物流网络以强化自己的电商产业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清烈:如果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有问题,第三方物流的介入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家信誉。电商企业对物流服务负总责,所以,不是物流给第三方了,电商企业就没事了,电商企业如把物流服务外包了,仍然有物流管理问题,也就是物流服务外包管理问题。电商企业要明确自身电商应用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电商物流服务要求比传统物流服务要求要高,电商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对电商应用发展非常重要。物流服务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方式,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电商应用服务。电商物流服务,不仅要成本低、速度快,更要按需服务。从某种意义上,电商物流应该是按需物流。
《新财经》: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商信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应监管缺失,要根治假货、杜绝欺诈,首先要做好监管,您如何分析这个问题?
吴清烈:电商信誉问题的产生,与监管缺失有关系,但根本上,还是与商家的道德素质和诚信修养以及经营理念有关。任何商家,无论是网上的还是网下的,只要重视商业道德,就不会卖假货,就不会价格欺诈。而商家不重视商业道德,也与当前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要根治假货、杜绝欺诈,加强监管仅仅是一个方面,重视商业道德也是另一个重要方面。电商信誉问题的产生,源于不好的道德素质、诚信修养以及经营理念,监管是维护良好商业环境的措施之一。
信誉问题不是电商应用特有的问题,但是,信誉问题是电商应用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不过,当前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商业道德好不了,监管本身又能如何?
维护好的社会道德,培养好的商业道德,建立好的监管机制和法律制度,打击网上犯罪行为,才能培育好的商业环境,才能根治假货、杜绝欺诈。
高考数学复习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 篇4
一、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在长期的调研中, 我发现许多学校高考复习的操作程序越来越规范, 但是提升复习效率的“瓶颈”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因此, 这种“不管有效无效, 只求责任尽到”的惯性做法在考生翻越“复习高原”的过程中很不给力.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有以下三条建议.
1. 开发即时性课程,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高三教师应该具备“课程上位, 教材下位”的大课程观, 除了以教材和教辅资料为蓝本组织复习外, 还应该依据‘学情’, 积极开发一些“来源于学生, 服务于学生”的即时性课程资源, 尤其以下三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是每复习完一个章节, 应该通过检测和访谈的方式, 排查学生遗留下来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 形成“问题解决”式的教学专题, 弥补文本课程的不足;二是每隔一段时间, 应该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进行集中“诊断”, 可对相关作业题进行二次改造或变式, 作为后续教学的素材, 让学生温故知新;三是每次“月考”之后, 应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搜集学生迫切待解的数学问题, 汇总后编写成教学专题, 作为“混搭”课程, 穿插到试卷讲评之中去.
2. 进行互动式教学, 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复习课往往容量大、任务重,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是导学, 即在课前设计若干个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提前回顾和思考将要复习的主要知识或典型问题;第二环节是精讲, 即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体系, 或对难点与关键点进行必要的点拨;第三环节是讨论, 即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围绕本课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第四环节是展示, 即通过小组推荐或教师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走上讲台, 向同伴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或解题思路;第五环节是质疑, 即让其他同学向上台展示的同学发问, 指出错误之处, 并做出解释或提出更佳方案;第六环节是评价, 即教师点评学生的解法、揭示问题的本质或进行必要的拓展.
3. 开展合作型学习, 提高复习的能动性
追求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是高考复习冲刺的终极目标.为此, 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尖子生”的提升与“学困生”的转化.长期以来, 我一直在尝试“尖子生”与“学困生”一对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要求结对子双方每天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 完成两项任务, 其一是利用15分钟, 由“学困生”向“尖子生”复述老师当天的授课内容, 督促“学困生”夯实基础;其二是利用15分钟, 由“尖子生”帮助“学困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驱使“尖子生”提高能力.
二、如何建构知识体系
结合考纲, 回归教材, 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是高考数学复习的“主题词”.我认为, 高中数学主干知识体系的建立可以围绕以下四条“主线”展开.
1. 函数的主线
函数是贯穿高中课程的基本主线, 是数学课程的灵魂, 它包含“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和“导数”等知识模块.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在加深对线性函数y=kx+b和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的认识的基础上, 再建立一些重要而有用的函数模型, 如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特别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特殊函数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等.其次, 要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具体函数的图象, 引入刻画函数变化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极值、最值等基本性质.最后, 还要通过函数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
2. 几何的主线
数学家陈省身说“几何学将是21世纪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之一”.高中阶段, 几何课程主要包括立体几何初步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解析几何初步 (直线与圆)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 它延续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定性几何到定量几何的认识过程.在解析几何的复习中,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方程基础和函数基础, 培养学生分析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的能力.在立体几何的复习中, 要把握“一二三四”的知识结构特点 (“一”即一个长方体, “二”即平行与垂直两条主线, “三”即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与二面角三个角, “四”即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 并强化几何课程与向量运算、三角函数等工具性课程的整合.
3. 运算的主线
王尚志教授认为, 运算是数学教育最深入人心的内容和思想.高中课程有两部分内容集中介绍了运算:一部分是向量 (包括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 , 另一部分是数系的扩充与复数.并由此编织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运算体系, 其中囊括多项式运算 (含“数”的运算和“式”的变形) 、集合运算、命题运算、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向量运算、导数运算、随机变量运算、统计运算和复数运算等.复习时,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淡化技巧, 注重算法、算理; (2) 重视运算公式和运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3) 强化对运算对象、运算途径的筛选能力的训练; (4) 加强对“估算”能力的认识与研究.
4. 统计概率的主线
信息时代, 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及各学科的应用日益广泛, 统计概率成为高中数学的主线之一是发展的必然.高中“大纲”课程的统计概率主要由两大计数原理、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四大概率模型 (古典概型、互斥事件概型、相互独立事件概型、独立重复试验) 等组成.复习的定位应该是: (1) 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 做出推断与决策的全过程, 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2) 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现代思维模式和“运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核心思想方法.同时,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比例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等. (3) 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 引导学生先认识频率及其性质、频率和概率的关系, 再讨论古典概率、互斥事件概型、相互独立事件概型等具体简单的模型, 最后从中归纳概率的本质特征, 得到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对概率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 既是复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切忌把概率教学变成复杂的概率计算, 把统计教学变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巧.
三、如何训练解题能力
有人说“数学就是解题”, 这句话尽管有失偏颇, 但却道出了解题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下从三个角度谈谈我在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方面的做法.
1. 分块训练计算能力
如上所述, 我将高中数学运算划分为集合运算、命题运算、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向量运算、导数运算、随机变量运算、统计运算和复数运算等十个专题, 每个专题编制一份“达标卷”和一份“提升卷”.高三第一学期, 每周下发一份“达标卷”, 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各种运算的公式和法则;高三第二学期, 每周下发一份“提升卷”, 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各种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 变式训练通性通法
高考数学的一些通性通法是可以通过变式题组加以强化训练的, 例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求法有: (1) 数归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 (2) 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或由Sn求an, 可直接代公式; (3) 累加法:递推式为an+1=an+f (n) , 已知a1求an时, 只要f (1) +f (2) +…+f (n-1) 是可求的, 即可用此法; (4) 累乘法:递推式为an+1=a·f (n) , 已知a1求an时, 只要f (1) ·f (2) …f (n-1) 是可求的, 即可用此法; (5) 构造法:递推式为an+1=pan+q (p、q为非零实数且p≠1) , 已知a1求an时, 可用此法.我组编了以下题组进行训练.
教材习题:已知a1=1, an=an-1+3 (n≥2) , 写出{an}的通项公式.
变式 (1) :已知a1=1, an=an-1+3n-1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 (2) :已知a1=1, an=3an-1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 (3) :已知a1=1, an=3n-1an-1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 (4) :已知a1=1, an=2an-1+3 (n≥2) , 求{an}的通项公式.
3. 滚动训练典型题型
必须解决 篇5
集中解决团以上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是这次“三讲”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检验“三讲”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更是实现江主席提出的“一个增强、两个确保”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们总队驻江苏各部队开展“三讲”教育的实际,我们体会到,“三讲”教育要在解决问题上见成效,必须切实坚持“四个到位”。
一是认识问题要到位。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是查找问题的先决条件。现在有些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自我感觉良好。这是解决问题成效不明显的症结所在,是深入进行“三讲”教育的最大思想障碍。因此,我们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认真搞好理论学习,打牢思想基础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党性分析这一重要环节,清醒认识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搞好思想辨析,划清是非界限。当前少数领导干部政治信念淡化,名利思想滋长,革命斗志减退,究其原因,与受腐朽思想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是非荣辱界限不清、思想观念混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把思想辨析作为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马列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有关论述,着重围绕政治信念这个首要问题,从权力运用、名利观和事业心等方面反映出的模糊认识,归纳出公正用权与“等价交换”、要求上进与追逐名利等一些问题,引导大家深入进行理性思考,逐题展开辨析,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清正误,澄清是非。
其次是搞好典型剖析,确立党性标准。党员标准、党员领导干部标准在党章中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三讲”教育中,树立党性标准高,“三讲”做得好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引导大家学习,这实际上就是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识自身问题,树起一面镜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组织先进人物介绍如何坚持党性原则、维护党的利益的体会,组织大家深入剖析了少数丧失党性原则和党员标准、违法乱纪的反面事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正反典型,使大家真正感受到党性标准的具体尺度,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警钟长鸣,为自纠自查确定正确的“参照系”。
二是查找问题要到位。查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敢于正视问题,鼓足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勇气,是查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党委班子、一名领导干部政治成熟的具体体现。“三讲”教育中,我们要求各级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觉防止和克服盲目乐观、等待观望、患得患失等思想情绪,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查找问题。教育中,大家按照军委和武警总部提出的要求,逐条逐项进行对照检查,把党委班子集体和领导干部个人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出来,写出详细的汇报提纲;在党性分析会上,敞开心扉,坦诚地向党组织作思想汇报。在此基础上,召开民主生活会,正副书记之间、书记与委员之间、委员之间广泛交心谈心,直言其人,直言其过,见人见事见思想,特别是注重从党性观念上挖根子,从世界观上查原因,真正做到触及思想、触及要害。查找问题要到位,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个人自我剖析这个环节,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对个人的党性现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敢于揭短亮丑,自觉站在党性原则的高度查找问题,从世界观上深挖根源。只有查找问题到了位,才有可能深入细致地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部队建设和改革、影响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领导干部形象和威信的突出问题;找出本单位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摆表现、谈危害、挖根源,使这些相对集中的突出问题,能在党委领导班子内部达成共识,同时又能被群众和上级认可。
三是思想交锋要到位。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交锋是“三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查找和解决各级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教育中,只要各级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部队建设负责、对个人成长进步负责的精神,真正把这次教育作为加强党性锻炼、实践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的极好机会,就能够敢于进行思想交锋,切实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起来,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我们总队部队在“三讲”教育中,不少党委班子认真开展思想交锋,确实做到了一针见血指问题,直言不讳提意见,开诚布公谈看法,使那些隔靴搔痒、避重就轻找问题的人没有“市场”。不少领导干部真心实意地征求群众的意见,虚心诚恳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即使有时群众讲过了、讲错了,也都坐得住、耐心听。教育中,各部队不但组织群众搞好民主评议,还把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整顿的情况及时告诉群众,使大家消除顾虑,真心诚意地帮助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查找突出问题。
必须解决 篇6
宁浩:不满意。其实《无人区》我也没觉得多好,只是告诉我以后的片子要尽量和观众见上面。不过这次《黄》的问题不是我担忧审查,而是影片结构的把握。
■21CBR:“小东北”被枪毙落水时,很多观众都以为这里结束了,后面又来了一段?
宁浩:如果就此结束,那我就是讲了一个小混子搅合革命,害死同志的后悔故事,这不对头啊,因为故事不完整。但如果观众觉得这里该结束了,那说明我讲故事的节奏和结构有问题,下次一定改进。
■21CBR:好莱坞大片挤压了国产片的票房市场?
宁浩:有人说观众不爱国,人傻钱多,我说这是瞎扯,中国观众从来都不傻。咱们的电影人也别老拿技术说事儿,先学人家珍惜每一秒镜头的态度。你看韩国导演在技术上干不过好莱坞,但都有种拼命把事儿弄好的劲儿。咱如果琢磨着怎么“弄点钱”,这态度就完蛋了。其实我也要检讨,我觉得我真没做到每一个镜头,没做到最好就过不了这样。
■21CBR:你似乎可以活得更舒服,但忧患意识很重?
宁浩:我挺讨厌我自己,我底子太薄。因为是半路出家,我对电影的认识很不够,美学和哲学底子也都很薄,很多事情难以突破最关键的那一步,这不是靠后天学习就能弥补的,必须承认有的人就是聪明。我过去说我是“二流导演”,但现在发现我只是三流。我只是一个笨人,必须靠努力解决问题。
■21CBR:通过《黄金大劫案》你似乎想重塑什么?
宁浩:也许你已经买房了,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把这些都进行完了之后,你现在是把以前的这个推翻掉了重来。我这人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呆不住,但《黄金大劫案》还是有过去的影子,这没办法。
■21CBR:市场给了你表达自己的空间吗?
宁浩: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很快,需要作品,不可能不考虑观众的需求,但如果过于迎合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想法,观众反而不喜欢了,这很难平衡。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市场行为是这样的,聪明的制片人其实知道最能卖的哪种作品,如果擅于推销,就会卖得很好。但是其实这是制片人想的问题而不是导演想的问题,现在是逼着导演去想制片人想的问题,想怎么样能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牵绊着导演。
■21CBR:你对此很在意吗?
宁浩:的确,我很纠结。不过在我看来,电影只是一种方式,不能说我没拍好就什么都不是,重要的是知道哪些方面有能力,哪些方面有问题,以后怎么做。
■21CBR:你很多才多艺,绘画、玩乐队……为什么对电影情有独钟?
宁浩:电影是最世俗的一个艺术形式,很多艺术如绘画都离人民太远,我很迷恋电影离人近的感觉,但电影又和科技是同步的,我们通过艺术和科学认识世界,那电影就是夹在中间的东西。
■21CBR:《黄金大劫案》里小东北得到了成长,他算是一种英雄,你心中英雄的定义是?
宁浩: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及格的人。英雄应该是每个人都做到的,不是跟我们每个老百姓没关系。英雄最基本的两个素质首先是付出,其次是不怕死。
■21CBR:不怕死?对你所谓的“每个人”是不是要求太高?
必须解决 篇7
木门发展电商的契机和必要
首先是家装的重要性。人一生买不了几套房子, 每次新房装修装饰, 都是人生的一大事件, 涉及资金多, 投入精力大, 对家庭幸福有着重大干系。所以选择家居商品需要慎重又慎重。
其次是木门市场的不成熟性。与木门产品对消费者重要性极不对称的, 是木门市场的不成熟:商品不明码标价、各种中介回扣制度、每个品类数不清的品牌、商品所用材料猫腻多多, 等等。木门消费可谓是步步惊心。
由此可见, 木门的营销过程, 不只局限在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环节, 它是一个充分包含消费口碑、家装资讯、品牌资讯、产品及价格资讯等环节在内的前置性信息导购过程的营销链。
行业发展电商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线上销售渠道与线下原有经销渠道的矛盾;
(2) 线上统一价格与线下价格不统一的矛盾;
(3) 线上明码标价与线下传统渠道价格不透明的矛盾;
(4) 线上商品展示与线下商品体验之间的矛盾;
(5) 线上商品销售与线下售前测量售后安装服务之间的矛盾。
可以看出, 木门企业的电商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线下传统业务渠道的支持。如果企业的传统业务部门, 特别是企业的原有经销商系统不支持企业电商的线上销售, 那木门企业电商的发展肯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家居企业发展电商最终不了了之, 也大都是败在线下传统业务的不支持不合作上。
所以说, 如何获得企业传统业务部门 (特别是经销部门) 的支持就成为木门企业电商发展的关键。而这正是我们所说传统企业电商化的核心。
为了应对木门行业的“体验”瓶颈, 行业提出了“O2O模式”, 即线上定制化需求+线下精准性服务+体验式消费, 作为全新的一种模式创新, 有些家居卖场在今年已经进行了初次尝试, 虽然效果不错, 但其中的众多环节还需要完善成熟。
必须解决 篇8
关键词:农村老人,养老,政府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并且大约60%生活在农村。可见, 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中国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正在凸显。并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必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变得越来越敏感: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 农村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日益解体;二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中生育水平明显下降, 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 老人需要赡养与赡养老人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老弱病残留守农村。而如何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 正如人人都有孩提时代一样, 人人都会步入老年阶段。所以, 我国历来就倡导尊老爱幼, 社会上历来就有儿童的养育问题和老人的赡养问题。不过, 在现实生活中, 似乎有这样一个规律:儿童的养育一般不成问题, 即使有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 而对老人的赡养比起对儿童的养育问题来说, 那就严重得多, 解决起来也复杂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本人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从情感上来讲, 人们更愿意接受儿童。儿童处于生命的初始阶段, 往往能给人以活泼可爱的感觉, 老人处于生命的垂暮之年, 往往给人以老气横秋的感觉。其次, 人老了, 劳动能力逐步丧失, 为他人所作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少, 给家人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必将逐步加重。儿童则不然, 许多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在孩子身上寄托自己的希望, 所以愿意在子女身上奉献自己的一切。同样的道理, 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往往会少于对儿童的关注, 更加少于对青壮年的关注。尤其是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国家和社会, 这种关注更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就经历过甚至还正在经历这样一种阶段。
目前, 我国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农村老人几乎生活在“真空”中, 一部分农村老人甚至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老年人较少得到政治上的关心。虽然国家有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但是老年人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侵权事件发生之后很少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二是农村老年人很少得到生活上的关心。照理来说, 人到老年, 应该好好休息休息了, 但是在农村, 老年人却成了种田耕地的主力军, 年轻人不是进城务工, 就是不愿也不会下地干农活。并且, 相对于自己的子女和其他年轻人, 农村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差得多, 农村中“儿女住楼房, 老人守茅房”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一方面是老年人节俭的生活习惯使然, 另一方面也是老年人在加重社会地位偏低所致。三是很少得到情感上的关心。农村老年人一般常年与子女分离, 几乎没有娱乐活动, 只有孤独和寂寞常常与他们作伴。四是很少有医疗上的保障。农村老人最怕的是伤风感冒。一方面是由于医疗费用昂贵, 农村老人难以独立支付。另一方面是就近很难有令老年病人信得过的医院和诊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农村家庭对老年人疾病关心不够。一般来说, 如果是小孩得病, 一般比较重视, 如果是老人, 则认为花那么多钱不值得。所以感冒病痛来袭, 他们要么强忍病痛外出医问药, 要么徒手与病魔做斗争。从理论上来讲,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相背离的, 也是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相背离的。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 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十分关键和紧迫的时期。2011年6月20日,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上指出, 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 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 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也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一, 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面应主动担当。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因此政府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真正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要主动把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发展一方经济是为了人民, 那么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为了人民。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政府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中主动作用, 主要体现在从法律上加以规定, 从资金上加以支持, 从行动上加以组织, 从理论上加以宣传, 等等。
第二, 要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依靠家庭和子女养老是我国的传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生育水平下降, 独生子女在客观上很难独自完成赡养父母的任务。所以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也要进行转变。要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 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养老为“依靠自己”养老, 从“依靠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社会”养老, 只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给自己提供养老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自己就应该乐于接受, 并积极配合。同时, 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第三, 从空间上建立覆盖乡村组的养老网络。要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除了家庭和老人自身的努力之外, 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妇联的作用就更加直接和重要。乡镇委员会、村委会以及各级村民小组都应当成立“关爱老年人”工作领导组, 由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同时, 乡一级要建立敬老院, 重点负责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村一级要建立幸福院, 重点负责解决本村特别困难的老人养老问题;组一级要建立互助组, 重点负责解决家庭条件较好,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的养老问题。有的村子中还可以组建流动看护组, 根据每名老人的实际要求, 上门服务, 每日流动地对老人进行看护。
第四, 要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融资渠道。从全世界来看, 凡事有农民的地区, 农民收入都普遍较低。所以, 没有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 没有政府的支持、参与和主导, 任何国家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都不可能顺利建立并正常运行。因此许多国家在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时, 大都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办法, 对农民养老保险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 或直接由财政出资给予养老保障。就我们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现在应该已经基本具备解决农村老人养老资金的能力。中央政府与省、市、县、乡级政府应该联动, 主动承担农民老人养老费用的至少50%;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由村集体负担一部分养老费用, 不足的部分由老人自己或者子女承担。此外, 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农村特困老人救助基金, 通过社会捐助或发行彩票的形式筹集资金, 多渠道解决农村特困老人养老困难。也只有在政府主导之下, 实行多管齐下, 才能解决农村老人养老中最重要的瓶颈———资金问题。
第五, 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人手问题和场地问题。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解决了资金问题, 还需要解决人手和场地问题。从降低成本这个角度出发, 乡和村一级可以租赁闲置的校舍、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 进行改造和维修整理, 作为老人养老场所。这是目前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场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至于人手问题, 就乡一级的敬老院, 应该以向社会招聘有一定工作技能的人员为主, 工作人员的工资主要由政府负担。对于村一级和组一级的养老人手, 可以在本村聘请那些年龄60岁左右, 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来承担照料任务。因为在农村, 60岁~70岁的健康老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能力, 可以从事基本的劳动, 进行日常的生活照料。在本村聘请年龄60岁左右, 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来承担照料任务, 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 这样既可以增加从业老人的经济收入, 又可以降低受助人员的成本支出。有些地方在养老院内部实行以老养老方式的看护, 让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身边的老龄同伴, 这种方式既促进了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可以消除生活习惯等日常差异带来的影响。还有的地方采取储蓄养老时间的形式, 即对看护人员提供的服务, 养老机构不支付现金报酬, 而是对其所承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计时, 并以存折的形式加以储蓄登记, 待其进入养老院后凭存折上储蓄的时间, 免费享受看护和养老, 这样做可以大大地降低养老院的开支和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这些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都值得借鉴。
第六, 要重视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 使得农村老人病有所医。农村老人由于年轻时迫于生计, 透支体力, 很少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到了老年时期一般患病率较高。大部分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一些疾病。加之农村普遍收入都比较低, 农村老年人居住比较分散, 缺医少药、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老人都是自己去找草药或找土医生。这样势必影响他们的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解决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 尤其是要重视孤寡、贫困、失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要求。比如, 乡一级卫生院应该建立农村老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卡, 使老人能够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要在农村老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使农民尽早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采取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定期对农村老人开展健康检查, 使他们无病早预防, 有病早治疗。
第七, 要加强孝德文化教育, 营造有利于农村老人养老的良好氛围。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不是说有政府的主导, 有了社会的努力, 就不需要老人的子女后代出力了。事实上, 老年人对于子女后代在情感上的依恋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代替的。所以,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要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使老人的子女后代主动地积极地关心、理解和照顾老人, 报答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 农村基层组织要重视留守老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工作, 让外出务工的子女认识到他们有义务对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扶助,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帮助、体贴安慰, 甚至可以采用农村养老赡养协议书形式, 以强制性发挥家庭成员的重要作用。此外, 农村基层组织可以牵头组织农村老年协会, 倡导建立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互助互济组织;还可以牵头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 多方面解决农村老人的生病照料问题, 使老年人能感受到天伦之乐, 从而安度晚年。
注释
必须解决 篇9
农村规划问题看似简单, 实际上却相当复杂。在众多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面前, 各有关部门、学术机构就新农村如何建设的问题展开了认真的讨论, 却无法对农村规划建设提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科学思路。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不应只是建筑布局, 还要对影响村庄发展的人均指标、公建配套、产业空间等争议较大的问题做一些科学研究与合理安排, 真正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更加与时俱进和科学合理。
一、村庄规划的分区分类问题
当前, 在村庄规划中, 浪费土地、不节能、不环保、不安全、不经济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当代中国农村, 盖房起屋是农民一生中的重大生活目标和最大的经济支出, 而农房现在的平均寿命只有20-30年左右, 这对农民个人以及社会来讲无疑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 加强对村庄规划的指导与监督, 已经成为各级国土资源、规划主管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众所周知, 农村各地自然条件与分布不尽相同。各类村庄的用地条件, 建筑形式与布局, 甚至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然而, 从已编制的村庄规划来看, 各地村庄人均用地指标、布局结构、公共设施配套、防洪、防涝等并没有在规划中区别对待。并且各个村庄的经济实力与城镇的空间距离等也没有在村庄规划中区别考虑。村庄是人类千百年来活动聚居的地方, 甚至有着比城市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村庄的布局是人们长久以来根据农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因此, 村庄规划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规划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 尊重当地的乡土文化, 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小区的营造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村庄规划中是必须的。例如临河地区的村庄如何体现河、路、建筑的关系, 还要注意加强水土保持;浅山浅水地区的村庄如何突出其个性与特色, 以及防止山体滑坡;部分规模较大、地形地貌复杂、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村庄还要区别对待, 考虑周到, 使规划真正符合村庄建设发展的实际。编制村庄规划要科学合理,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同时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 避免“千村一面”。充分挖掘和保护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摸清古村落内历史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的布局、规模和保存状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如四川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的抢救等, 提供系统保存和展示的物质环境条件, 促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村庄规划中的人口与用地规模问题
从目前已编制的村庄规划来看, 多数村庄规划的人口预测比较简单, 一般采用自然增长率, 乘以规划年份, 有些加上机械增长的人口, 比如一年60个人, 得出规划期末的人口数, 总之, 规划人口没有一个是不增加的。而实际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这些村庄每年的人口都在减少。究其原因, 大致是因为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用地的减少, 因此规划中人口必定是增长的。事实上, 从我国农村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 村庄人口呈现两种趋势:一些地区村庄持续衰落, 人口不断减少;另一些地区的农村却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 甚至大大超过了本村的人口, 如浙江、广东、福建等省的私营企业与民营经济密集的乡镇。所以, 村庄的人口预测也需要做科学的分析, 比较近年的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对未来做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部分村庄还应对外来人口做一些研究, 这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有比较大的影响。
将治理“空心村”、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确定为重点内容, 优化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对农民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做出具体安排, 提出各类建筑的建设控制要求。村庄的用地规模不仅涉及人口还有人均指标的问题。村庄建设中由于旧村整治难度大, 一般村庄都划定了较多的新建区域, 通过建新住宅迁移部分旧村人口, 再改造旧村的方式来进行村庄的改造。这与现行的土地政策矛盾较大, 且必然要求规划增加足够多的人口才能达到用地平衡的要求。这就步入了村庄规划中人口与用地规模必须相应地不断扩大的怪圈。
三、村庄规划与产业发展空间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中第一个就是生产发展, 经济可以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经济不发达, 任何规划都是纸上谈兵。因此, 各村在规划中都要求留有相应的产业用地。但按照目前工业向城镇集中的思路, 村庄原则上不安排工业用地。如果农村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收入, 则很难提高农民收入。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还无法产生实质效果的特别时期, 农村唯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谋求生产发展, 因此发展工业就成为农村增加收入必不可少的途径。
但是, 从城市规划理论上来说, 工业的布局与区位、交通、市场、信息等要素紧密相关, 农村从规划角度并不适合发展工业。我们知道,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村镇企业的数目与产值占了GDP的很大一部分。进厂不进城, 离土不离乡, 这是农民就业引以自豪的一句口号。随着生产的发展, 村镇企业特别是农村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若撤消农村企业, 就会造成更多的农民到城市打工, 引发了民工潮的问题, 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 对农村的工业用地不能搞一刀切, 这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农村企业设置的底限是不能污染生态环境, 这在当前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又难以实施。因此, 农村生产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是否可以设置工业用地或者工业集中区等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四、村庄规划涉及的风貌特色问题
中央明确提出:“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 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 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目前国内很多人甚至是专家学者认为, 农村城市化, 就应该有城市那样的马路, 城市那样的建筑形式, 这其实是误解了城市化。为了避免这种误解, 更准确的提法是农村现代化, 这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农村问题的提法一致。农村规模小, 但是要有现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这就是既有大城市的现代文明, 还有大城市那样的自然环境。笔者认为农村应该是田园化, 是现代化而不要强调像城市那样的城市化。如果搞得城市像农村, 农村像城市式的不伦不类, 这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败笔。
农村必须保持农村的特色, 农村自有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农村的景观是含金量很高的文化。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曾经说过, 如果问城市和乡村哪一个更重要, 他自己回答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他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绕了一个弯, 这样你就明白应该更看重自然和环境, 不光是房子。农村应该有农村的特色, 城市的住宅靠阳台弥补户外活动空间的不足, 农村盖两三层的房子占不了多少地, 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庭院, 农村就应该是这样。
五、村庄规划与公共设施配置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 完善体系、优化布局, 分类指导、典型示范, 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强化对规划实施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 从总体上看,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 且呈下降趋势, 与村民的使用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具体来说, 行政管理设施方面基本是齐全的。教育设施布局上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设置倾向, 但基础配置良莠不齐。医疗设施方面基本设置了小型的医疗站点, 但还无法满足日常就医用药的要求。最大的问题则表现在文化娱乐与体育健身设施方面, 这方面设施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前年轻人离开农村的原因。然而造成农村公共设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配套设施的问题并不在于规划本身。各地在具体的村庄规划中均配置了足够的公共设施用地, 但却无法得到实施, 究其原因, 主要是经济问题。
另外, 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的确定也是一个很不明确的问题。尽管农村公共设施的完善还需要很多的体制保障, 但在具体规划中还需要明确一些问题。如公共设施的配置一般按人口规模来计算, 那么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是不是需要配齐所有的设施?当然还有地域的差异, 是不是可以和周边的村庄共建共享, 以及如何体现适度超前的原则, 包括农村电脑宽带的接入问题以及具体用地指标的确定等等, 这都需要做较多的探讨。
六、村庄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配置问题
影响农村基础设施配置的因素分为五种: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用地, 每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影响到村庄基础设施的变化。同一级别、资源不同的村庄, 其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也不会相同, 与城镇距离的远近也会影响到设施的配置,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重视, 村庄人口与规模也决定了其基础设施配置的问题, 因此不同的村庄基础设施的配置的方式与内容也大不相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公厕和给水与排污问题, 犹以后者为最, 由于这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 建设周期长, 投入资金大, 且从表面上看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当前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农村风貌的改善, 而对切实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给排水问题关心甚少。
首先在量的计算上, 不同地区, 气候、地理条件各不相同, 农村所从事的产业也不相同, 给水与排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无法采用国家的统一标准。例如缺水的地方可能就要有收集系统, 或者是污水回用系统, 但是有的地方不需要这些设备。
在配置的方式上, 这里面要强调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为农村地区和城市空间形态不同, 农村是分散的, 城镇是集中的, 所以不能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的方式直接引用到农村地区。农村有自身的特点, 其取水方式还包括打井、开挖小型蓄水池等, 如何更好地利用, 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还有排污的问题, 从目前的农村污水处理情况来看, 处理率是相当低的, 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必须引起重视, 研究采用适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实用的处理方式。村庄还有农田生产方式的问题, 特别是道路的建设还与我们农业的灌溉有很重要的关系, 这都迫切需要规划部门去认真探讨和实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重大历史任务。认真学习好、坚决贯彻好、切实执行好党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做好村庄规划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规划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部署上来, 上下一心、步调一致, 坚持不懈、扎实工作。农村建设是非常复杂的课题, 在村庄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城乡统筹, 坚持科学发展观,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为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打下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END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2008/10
[5].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必须解决 篇10
一、收集有效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图文并茂, 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思考, 才能发现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认识乘法” (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 一课, 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下面的一幅情景图, 并配有两个问题:“小兔有几只?鸡呢?”在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收集信息, 选择其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解决。
显然, 这样组织教学, 比直接解决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更富有思考价值, 更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突出思路教学, 教给数学方法
分析应用题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综合思维, 二是分析思维。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 往往将分析和综合联系起来思考, 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在综合的指导下再分析。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情景图呈现, 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再解决问题。显然, 这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运用分析思路进行思考的问题很难找到。基于这样的编排, 在第一学段教学时, 要注意在进行综合思维训练的同时, 加强分析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能够比较好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例题:“乒乓球每个2元, 每袋装5个, 买6袋一共要多少元?”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分别用综合和分析两种思路解决问题。
师:从“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装5个”这两个信息中,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可以从中算出“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要求“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生:可以列出算式2×5=10 (元) 。
师:根据“一袋乒乓球要用10元”和“要买6袋”这两个信息, 又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买6袋一共要多少元”, 算式是10×6=60 (元) 。
师:谁能完整地将刚才的思路说一说? (生答略。)
师:其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问题想起。谁能说一说要求“一共要多少元”, 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生:需要知道“买多少袋乒乓球”和“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题中已经告诉我们要“买6袋”, 现在要求出“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需要知道什么?
生:需要知道“一袋乒乓球有几个”和“每个乒乓球多少元”。
师:“一袋乒乓球有几个”和“每个乒乓球多少元”题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是多少? (生答略。)
谁会列出算式? (生答略。) 现在请一个同学完整地说说刚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生答略。)
在开始教学时, 虽然学生有些不习惯, 但是,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学生的思维方法就会形成。
诚然, 根据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和根据问题自己提供信息的训练, 也是提高学生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有效方法。如:“一个小组有8人, 每人做5朵花。 () ?”“ () , () , 平均每天修多少米路?”
三、相机启发诱导, 展示思维过程
所谓展示思维过程, 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说出各自分析思考的方法。数学课上, 如果学生能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 不但可以将个体的解题思路让集体共享, 而且可以在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路的过程中, 启迪同伴对数学的思考, 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教学时, 注意相机启发诱导, 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例如,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一道例题, 用文字表述是:“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同样的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
当学生列出算式18÷3×5后, 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方法。
师:谁能告诉我, “18÷3”求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出它?
生1:“18÷3”求到的是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因为要求“买同样的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 所以要先求出“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师:这是一种思考方法。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2:“18÷3”求到的是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因为要求“买同样的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 所以要先求出“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师:你的思路也很清晰。再“×5”求到的又是什么?
生3:再“×5”求到的是“买5本练习本的总价”。
师:如果老师将“5本”改为“6本”, 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生:……
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 不但理解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 而且通过“说数学”, 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数学策略。
四、运用多种策略, 训练扩散思维
所谓扩散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心理学家认为,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教学时, 适度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常用的训练方法是“见一说几”。这里所说的“见一说几”, 就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已知条件进行联想, 从而生发出多种不同的表述形式, 为学生的思维扩散进行认知上的铺垫。比如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前, 我们可以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 让学生根据一个条件, 如“五 (1) 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展开联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可能会说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同样的还可以根据“五 (1)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让学生展开联想。
这样, 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就可以打破学生固化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 “学校美术组有35人, 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女生有多少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一题, 学生可以通过扩散思维找到多种解题思路:
转化的思路:35× (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 :
用方程解的思路:解:设女生有x人。x+x=35
一般思路:35÷ (1+) 。
通过比较, 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另外, 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自编应用题等练习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扩散的有效方法。
必须解决 篇11
首先从后卫线上看,徐云龙、周挺虽然每场比赛都踢得十分努力,但是年岁不饶人,谁都知道,他们能为国安队征战沙场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可是,通过几场比赛的检验,李磊、李运秋这样的替补球员,还远未成长起来。雷腾龙、张辛昕还在养份恢复阶段,加之刚踢出点模样的于洋又转投富力,让国安队的后卫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暂时过渡一下尚可,为了锻炼新人亦尚可,但要是说到夺冠,这样的不稳定的人员配置显然达不到要求。所以,要在伤员未归队,老将要淡出的节骨眼儿上想出办法来。
再说到中场,自从张稀哲离开之后,国安队的中场就陷入了苦恼,曼萨诺在马季奇、巴塔拉、费祖拉乌的三选二中始终纠结。从本赛季看,马季奇是越踢越精,尚能独当一面,然而,巴塔拉尽管在对申鑫的比赛中独进两球,不过从赛季前半程看,他的组织显得偏软,攻击性不够,很少见到像孔卡那样手术刀般精准的致命一传。当然,这与中超其他球队招兵买马壮大自己有关。因此,国安队中场只剩下了两翼齐飞的套路了。一旦巴塔拉不能盘活中场,而我们的两翼又被对手限制,那这样的中场也就无法为锋线输送炮弹,也自然谈不上什么攻击力了。所以,国安队要开始为自己的中场寻找更靠谱的“发动机”了。
最后,不得不说下曾经令我们振奋,而今却令我们郁闷的前锋线了。由于本赛季各支球队都斥资引援,所以,对手的实力增强了,而国安在原地踏步。也正因为此,我们的防线要面临对手的强大冲击,而中场又很难组织起自己的攻击,即便是两位外援前锋,也有“锋无力”的感觉。加之,德扬与费祖拉乌的风格相似,当年加盟国安也属于“救火队员”,因此,本赛季要想冲击冠军,这样两位同质化的前锋的局面必须有所改变。
如今,各支球队已经在引援方面开始有所动作了,此时,也是展现国安俱乐部魄力的时候了,毕竟时间不等人啊。
必须解决 篇12
一、农业在“三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1978年以前, 在我国的工业发展结构中优先选择了重工业发展道路, 实施了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套管理制度, 使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水平低、波动大、进程慢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才开始加速, 但从总体发展水平看, 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如1978年工业化率为44.3%, 1998年工业化率为42.1%, 而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 1998年城镇化率为30.4%[1], 从以上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1.7个百分点。从2010年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化率尚不足50%, 2011年为51.27%, 发达国家普遍在66%;从2006年到2010年间, 中国工业化指数分别为51.2%、53.9%、55.1%、57.4%和59.8%[2], 显示城镇化率尚不足, 这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 所需的资本投入量大, 而劳动者的吸纳能力相对低, 也就严重地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由于城市化发展滞后, 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农业和工业也无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物质产出, 这也就把农业和农村隔离在城镇化进程之外, 形成了城乡分割, 延缓了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格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3]。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在产业发展中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 这是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这些是“三化”不同步、不协调的集中反映。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 耕地少, 水资源匮乏, 资源约束趋紧, 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业科技创新不够, 农业基础薄弱。随着人口总量增长,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工业对农产品用途的扩展, 使目前农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 而保障农产品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出现了农产品总量供给的脆弱性凸显, 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矛盾加大, 居民生活用的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出现问题, 这会带来物价波动,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是制约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受市场机制中的经济利益驱使, 许多地方对农业保护不力, 支持不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 农村的耕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动,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这是“三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表现。同时, 由于要素流动中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太量外流, “目前,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 已有2.62亿人离开家乡到外面务工”[4],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 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而出外在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不愿意回到农村, 而农村干事缺人才, 务农缺劳力的现象普遍增多, 致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凸显。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 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农业品使用, 农业雇用工和土地流转增加, 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提高, 在能源和原材料等工业品材料升高的影响下, 用工、农机、农资等费用上涨, 在相当程度上由于涨价而减少了农民收益中的效益, 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价格, 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推进“三化”同步, 必须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缺板问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耕地不减少和质量不下降, 把保护粮食安全放在目标实现的首位。坚持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土地流转中要坚持农民自愿,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坚持长久不变。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服务的基础上, 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 支持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经营。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虽说接近54%, 但由于过去的小农户分散经营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 农业机械化发展装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农作物的耕种、灌溉和收割还不是全面的机械化, 一些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 山区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相对低。因此, 除政府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外, 工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的科技含量, 研发适合各种类型、节约能源的农业机械化设备, 以此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20个百分点, 现在只达到了53.0%。现在的农业发展还是依赖水土资源消耗, 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 表现在创新成果不足, 如在解决有限土地资源上的高产出率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精细农业和农业信息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把农业科技和技术人才支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制约瓶颈难题;要在农业的优良新品和基因工程上进行研发和转化应用;要把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直接紧密相结合;让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干旱地、盐渍地、荒漠化地、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发挥作用;让农业信息技术在病虫害预报防治、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预报、草地、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科学育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快农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中, 农村各种农民技术人才也出现了问题, 存在科学文化素养低下, 在农村劳动力中初、高中及中等职业文化程度的人大多外出务工, 大专以上的农牧业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的几乎没有, 整体农业劳动结构中适用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比例很低, 受教育水平低, 如“据对农村6.8万户农户的抽样调查, 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1%, 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3%, 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 比上年减少0.2%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4%, 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7%,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5]这是2008年与2009年的调查比较, 但从总的就业来看, 乡村就业人员比例在减少, 外出务工人员多数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看, 农村就业人口文化水平和农业专业技术的高低决定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而目前农村劳动力中这种文化程度的比例会制约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和科学种田的推进, 最终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此, 要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大力进行科普宣传, 增加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大力培训新型农民, 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培训、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速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 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逐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助学制度, 设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加快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 认真落实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 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 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除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外, 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 积极参与国家农林教育培养计划, 办好一批涉农专业学科, 提高涉农学科中的学生人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的农业第一线工作, 大力推进选派科技副县长和副乡长, 加大力度选派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 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业, 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2]国家统计局局长数说中国经济:面临的约束在增强[N].成都晚报, 2012-03-18.
[3]韩俊.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N].人民日报, 2011-06-02.
[4]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必须解决】推荐阅读:
高三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12-17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07-31
债转股成功:资产管理公司必须解决三大难题12-07
五必须07-16
必须坚持09-13
生活必须名言10-02
绿,必须永恒10-09
必须面对的压力09-22
四必须 五严禁07-13
教师必须专业成长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