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行政执法(共12篇)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1
当前, 我国的社会管理任务非常复杂与艰巨,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 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要适应新形势,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 最具关键意义的一环是行政管理创新, 而行政执法方式的创新又是行政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 进行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而行政执法是社会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 因此, 我们首先必须要清楚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 然后才能科学的进行行政执法变革。
(一)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因此, 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对社会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首先, 坚持法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中指出,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必然会追求社会管理法治化。社会管理法治化是指社会的管理和运行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主要有二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社会管理的一切行为都必须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二是切实维护和保障法律权威, 确立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则, 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的法律信念。
其次, 坚持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执政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执法人员要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 权力来源于人民, 就必须要对人民负责, 权力的运行要始终坚持权利本位, 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为人民行使和实现权利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 尽量避免对人民权利造成伤害。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否则就失去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再次, 坚持服务理念。当前, 政府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主体, 因此,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首先要对政府管理进行创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可见,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而政府管理创新也必须要实践这一本质要求。在政府管理中, 最重要的实践形式就是行政执法, 所以行政执法也必须要转变原来的管理理念, 坚持服务理念,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为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服务。
最后, 坚持和谐理念。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政执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 在行政执法中, 必须要树立和谐理念, 最大限度减少刚性执法, 实现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的和谐, 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冲突, 在确实需要行政强制时, 要坚决避免野蛮执法、过度执法, 在能够有效实现行政目的的基础上, 尽可能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式, 以维护社会和谐状态。
(二) 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
什么是社会管理, 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 目的是为人服务。我国的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 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而忽视法律、道德等管理手段, 认为社会管理就是社会管控, 管理就是把人管住, 忽视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 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 导致社会管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社会管理的成败关键看能不能更好的为人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必须多元化, 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意, 因此, 社会管理创新应该积极顺应社会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 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 坚决改变社会管理中重行政强制手段, 轻法律、道德等管理手段;重管制、事后处置, 轻协商、事前预防的方式, 向依靠现代化信息手段综合运用法律、道德等管理方式, 改变控制型管理方式, 实现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二、我国行政执法历史回顾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通过对我国行政执法历史的回顾, 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的认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行政执法的历史回顾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后, 才开始真正起步,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1978-198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字方针”后, 我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为依法执法提供了法律基础, 行政管理模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但行政执法方式具有单方的强制色彩。二是发展阶段 (1989-1996年) 。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后, 我国又相继制定和颁布了《行政复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 行政执法开始注重执法责任, 对违法执法进行国家赔偿, 重视保障人权, 执法方式开始法定化。三是全面规范和发展创新阶段 (1996年至今) 。1996年制定的《行政处罚法》从各个方面对行政处罚进行了规范, 标志着行政执法进入全面规范和发展创新阶段, 之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 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 行政执法方式随之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
(二)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历史回顾, 可以充分肯定我国的行政执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以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来看, 我国当前的行政执法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 不文明执法现象屡见不鲜, 暴力执法事件时有发生。执法权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 既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服务, 维护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另一方面, 执法权也有可能会被滥用, 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暴力执法现象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注, 成为行政执法改革的一个难点问题。
其次, 行政执法“运动化”。在行政执法领域中, 时常会出现执法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对某一违法行为进行“从严、从重、从快”的处理, 这种通常以专项整治形式出现的执法方式被称着运动式执法。不可否认, 运动式行政执法能够快速恢复被违法行为破坏的市场经济秩序, 满足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 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但是运动式执法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 容易破坏法律权威, 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其次, 容易助长执法的随意性。运动式执法和平时执法的标准不统一, 会使执法人员忽视法律的权威性, 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再次, 会增加执法成本。运动式执法因其具有临时性特点, 必然会导致执法缺乏科学全面的准备, 盲目集中人力、物力不可避免就会造成浪费, 增加执法成本。
再次, 行政执法不重视回应社会。执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因此, 行政执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需求, 而且依法及时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也是现代行政执法的一项基本要求。当前, 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无视广大民众需求的态度, 在信息化时代容易被广大民众传播放大, 造成广大民众不相信执法的公正性, 进而影响执法效果。
三、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
执法方式对行政执法目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 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应当顺应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首先, 创新执法理念。执法理念有偏差, 执法方式就会有偏差。没有执法理念的创新, 就不会有执法方式的创新, 因此, 执法理念必须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提出了, 法治理念、人本理念、服务理念和和谐理念, 行政执法理念也应该顺应这些创新理念, 这也是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应有之意。只有牢牢树立这些执法理念, 在执法过程中才能坚决抵御权力、人情等各种不良因素影响, 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让人民群众对每一项执法活动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 改进执法方式。随着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执法方式也应该向服务型执法转变。现实中, 不少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违法, 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根据创新执法理念, 我们应该提倡“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核心是坚持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平等, 尊重和保障人权, 注重服务质量。当然, “人性化”执法也不是只讲人情, 不遵守法律, 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努力做到法、理、情于一体, 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再次, 提升执法素养。法律要靠人来执行, 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实现, 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执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首先, 注重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 只有熟练掌握法律才能做到依法执法;其次, 注重语言规范培训,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拉近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的距离,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再次, 注重为人民服务理念培训, 只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在执法过程中, 才能关心执法对象, 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最后, 执法活动积极回应社会。执法活动需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否则, 会影响执法环境, 造成执法活动困难。信息化时代, 消息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大, 因此, 对于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引起了舆情的关注, 就一定要高度重视,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对确有执法过错的, 要严格依纪依法处理, 决不包庇决不袒护, 树立执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崔卓兰, 刘福元.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J].社会科学辑刊, 2012 (3) .
[2]周继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 2014 (1) .
[3]赵韵玲.以和谐思维引领行政执法或践[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1) .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2
(2016.1.19)
一、系统概况
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交通运输部组织统一开发建设,交通运输部和各省分级部署,以实现部、省、市三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执法人员与证件(海事管理门类除外)、执法人员在线培训与考试、执法机构、执法文书远程评查等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我省作为系统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已顺利实现新旧系统切换,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全省已分配系统登录账号的各市、县交通运输局(港口局)操作人员应认真学习系统操作手册,熟练掌握系统赋予本级权限的有关功能和操作流程,准确、规范填报执法人员基础信息,并严格按照流程和管理要求进行审批。已参加各类岗前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并符合持证资格的人员,均须在系统内按要求准确录入个人信息,并完成逐级审批后,方可进入制发执法证件的环节。执法人员个人信息进入审批阶段后,各级账号都无权修改,因信息填报错漏等原因导致未通过审批的人员,由省厅从系统内退至人员信息录入阶段,待执法人员信息符合填报要求后须重新点击申请审批。
二、执法人员证件管理系统要求
1、为严格管理,明确各级单位责任,目前本系统已为厅属
—1—
各执法单位(含苏北处、省高管局),各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及其行业管理处,各省管县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各县交通运输局统一分配了系统登录账号。各单位须制定专门的系统操作人员,并在进入系统后将登录密码修改为6位以上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新密码,以防被盗用。严禁将上一级执法单位的系统登录账号和密码擅自交给下一级单位使用。
2、各单位应对执法人员所提供的本人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审核,凡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执法证的,提供执法人员信息的个人、出具各类证明材料的单位及信息录入者均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3、系统在正常投入使用后,如本辖区(或系统)内执法单位名称发生变化或需要新增、删除的(含本单位执法门类总类有变化),各单位系统操作人员须及时将相关情况统一汇总至市级(含省管县)交通(港口)运输主管部门,并提供编办批复等证明材料,由省厅在系统内进行修改。
三、执法人员基础信息录入操作相关要求(必须认真执行!)(1)系统界面显示的所有执法人员信息均应如实填报,不得有漏项,否则审批时不予通过。如属于执法人员不具备的信息,如“现持省内执法证号(即省证)”,如该人员未持相应证件,则无需填报,如政治面貌不是***党员,可填报为群众等选项。
(2)执法单位应为本级政府编办批复的单位全称,如因区划调整或机构撤并导致执法单位名称改变的,须统一换证,原单
—2—
位所属的执法人员应按实际去向进行调入调出操作(只有本机构内无执法人员时,才能将该执法单位从系统内删除);如在填报信息时发现系统内没有所对应的执法单位或该执法单位所含的执法门类与实际不符,请及时通过各市局向省厅汇报,由省厅统一进行调整,有关执法单位应提供相应的编办批复文件等证明材料(电子版)。
(3)执法人员基础信息中的民族、学历、参加工作日期、从事执法日期、毕业专业、分配渠道、职务、人员编制、政治面貌和入党日期等均可在人员信息填报界面相应位臵的下拉菜单中结合执法人员实际情况选择填报,无需手动输入。
(4)参加2015年道路运政(含水路运政)、航道行政管理等门类岗前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的各单位在编在岗执法人员,在按要求填报人员基础信息后均须同步上传人员身份证、毕业证书、有效编制证明材料和岗前培训证书原件扫描件(或照片,文件格式应小于4M);在2015年之前已参加岗前培训或通过换证取得证件的,待省厅近期统一部署后开展有关证明材料附件补充上传和人员基础信息完善工作。今后,所有参加各门类岗前培训并通过考试具备持证资格的人员信息须在岗前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系统内填报及有关附件上传工作。
(5)人员基础信息填报完成后,信息录入人员应通过系统“查看”进行预览,确认所填信息无误并无遗漏后点击“申请审批”,进入系统审批环节,否则该人员仍处于未申请状态,无法进行逐
—3—
级审批流程。
(6)执法人员各项基础信息填报要求:
1、人员姓名等需手工录入的信息不得随意在信息中或前后处增加空格,否则无法正常对其按姓名进行查询。
2、人员省份证号应录入二代18位省份证号,号码内字母一律大写,人员性别和出生日期系统自动生成,如系统生成的人员性别或日期等信息与个人身份证所载明的信息不符,请在人员基础信息录入阶段直接与系统开发单位联系修改。
3、毕业院校应填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复的学校名称全称,学历填写执法人员目前具有的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院校中所取得的最高学历(新申领执法证件均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毕业专业和分配渠道按照系统内分类进行选择;毕业证书编号和资格证书(即岗前培训证书)编号等信息均按证书所载明信息完整填报。
4、执法证号码由8位数字构成,前四位数字代表执法人员所在市(或)辖区编码,执法证号段资源由各市交通局、港口局(含苏北处、省高管局)统一分配,当号段资源出现不足时,由其向省厅请示后进行调整。执法人员执法证号码不得为空白,且必须填写在“执法证号”处(人员基础信息填报界面的左下侧)相应位臵,系统内“现持部级执法证号码”处无需填报;海事管理门类的执法人员仅需在“现持海事执法证号”处填报其执法证号。
5、各省辖市级执法单位的执法区域,统一描述为“**市”;
—4—
各县(市、区)级(执法单位,其执法区域统一按“**市**县(市、区)的格式填报”;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内设臵的执法单位,其执法区域按开发区全称填报,如苏州市吴江区航道管理处其执法区域应填报为“苏州市吴江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公路管理站其执法区域应填报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6、人员职务在相应下拉菜单内选择,属于政府行政机关序列(含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选择局长、处长、科长、办事员等职务,其余的一线普通执法人员按门类选择站长、大队长、所长、稽查员、路政员、航政员、工程质量监督员等相应工作类别的执法人员职务,不得选择“其他”。如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工作期间仅涉及职务变化的,均不再办理换证手续。
7、人员编制按执法人员所在单位编制性质填报,目前系统内默认的执法人员性质为事业编制,我省的执法人员均不得填报为执法人员编制。如执法人员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的(未履行单位内部正式调动手续或其编制所在单位未发生变化的),人员性质仍按其实际所在单位性质编制填报。
8、人员状态无需手工填报,待执法证件正常写卡后,系统自动将其状态更新为“执法人员”状态。
9、政治面貌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报。
10、执法人员照片应上传岗前培训阶段统一拍摄的着制式服装照片(一寸大小,无背景色,正面免冠证件照),在进入上传图片阶段后进行裁剪操作,符合系统要求后保存。
—5—
四、执法证件补(换)证操作注意事项
(1)执法人员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导致执法证号码、执法单位名称、执法门类、执法区域等信息改变的,应履行换证审批流程。首先由市级操作人员在系统内完成调动手续(调出、调入操作),其次在市局点击申请审批前,应按人员调入单位后的信息修改人员执法门类、职务、执法区域和执法证号码,上传换证审批表和证明材料,最后待审批通过后,市局统一汇总本地区换证人员信息采集表(格式及填报要求详见附件一)后,与执法人员照片一并发至省厅制证。有关换证申请纸质材料(含任职文件等各类证明材料)应填写各级经办人意见、时间并逐级盖章后须按季度由市局(省管县局)报厅法规处存档。
(2)执法人员证件发生遗失或所发的证件无法正常读写信息重新制作证件的,应履行补证流程。各市局按季度汇总补证申请表和遗失声明等补证证明材料报厅法规处(含人员信息采集表和照片电子版),省厅在系统内审核通过后统一制证。
五、证件发放管理
各市局(省管县局)、厅属各执法单位在收到省厅下发的执法证件后应认真进行登记,填写执法人员证件发放情况汇总表(详见附表二),由经办人员与系统内所填人员基础信息核对无误后,逐级下发。各领证单位也应做好执法人员证件领取和发放管理工作。
六、培训、考试信息录入
—6—
1、执法人员岗前培训信息应在完成执法人员基础信息录入后,在最下方点击系统培训信息-新增-培训类型中选择“资质培训”,需如实录入培训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培训结果(或成绩)、培训名称、培训机构、证书名称和编号等信息后点击保存。岗前培训的培训结果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2、执法人员轮训综合考核结果在人员参加轮训并考核通过后开始录入,各市、县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和厅属单位负责组织。
执法人员轮训考核结果统一在培训信息-新增-培训类型中选择“全省轮训”,按照“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录入个人轮训培训结果。
培训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填写执法人员参加的各期轮训班举办时间。
培训名称统一描述为“全省第**期路政(或运政、航政、港政、质监、建设、高速公路、乡镇交管等)执法人员轮训班”。
培训机构在全省定点的轮训机构内选择:
(1)江苏省交通行业宣传教育中心;(2)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3)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4)九州职业技术学院;(5)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6)南京陆军指挥学院;(7)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8)中共淮安市委党校;(9)盐城交通技师学院;(10)中共宿迁市委党校(含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
证书名称和编号无需填写信息。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探讨 篇3
一、当前交通执法总队公务员职位管理基本情况
根据《公务员法》的界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是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行政许可、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公务员。作为副局级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职位职务管理上,交通执法总队按照重庆市公务员局相关规定,执行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位序列和职务管理,领导职务按《公务员法》第十四条执行。非领导职务按第十七条规定,根据总队的规格,由上至下分别是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其中,副厅级领导职数2名,副巡视员职数1名,处级领导职数33名,处级非领导职数17名,主任科员及以下职数不受限制。职务晋升按《党政干部选拔作用条例》和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晋升办法执行。
二、建立行政执法官制度有利于解决现行参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序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天花板效应”突出,不利于建立科学的职务晋升激励机制
“天花板效应”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又名高限效应。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在当前总队公务员管理中,“天花板效应”较为突出。按现行的职务职数设置,总队绝大部分执法人员最高职务为正科级实职或主任科员,正科级成为他们职务的天花板。以大学本科毕业进入执法总队的执法队员为例,通过一年试用期确定为科员后,任职满3年可晋升为副主任科员,任副主任科员3年满可晋升为主任科员,据此推算当他30岁时,可达到主任科员的职务,直到退休的其后30年里,就将面临职务的天花板,失去职务晋升的激励。其他行业基层执法人员晋升渠道和空间更为有限,严重挫伤基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积极性。建立行政执法官制度,将有效解决“天花板”效应,拓宽交通执法人员职务晋升渠道,建立队伍激励长效机制。
(二)专业针对性不强,不利于交通执法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
在我国基层公务员中,70%是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行政执法人员是社会管理与市场监管职能的直接履行者,是政府形象的窗口,是老百姓接触最多的特定公务员群体。行政执法工作专业性强,对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以交通执法为例,涉及港航、运政、路政、交通安全等数十部法律法规以及勤务规范制度、取证勘查程序,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现行的以任职年限、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任职条件和考核程序构成的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过于笼统,针对性、专业性不强,无法做到考察交通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的要求。建立行政执法官制度有利于交通执法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要求,适应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现代行政管理发展趋势。
(三)不利于建立正确的交通执法人员个人职业发展导向
交通执法人员现行的职务晋升制度,注定了个人职业发展必须依靠竞争极为有限的领导职务,执法人员的职业发展导向过于狭窄。实行行政执法官制度,有利于贯彻专业化原则,可以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有利于执法人员认清自己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正确的多元化人生价值定位,通过钻研业务、研习专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避免千军万马挤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领导职务的“独木桥”。
三、建立行政执法官职务序列和管理办法的思考
下面就建立行政执法官制度主要涉及职务序列、晋升办法、与其他类别公务员交流等问题,分别作出阐述。
(一)行政执法官职务性质
在这里,我们应当明确的是,行政执法官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职业资格,是表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具备的履职能力和资历;二是作为一般执法人员非领导职务,各级行政执法官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
承担领导责任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仍按《公务员法》第十六条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条例》设置领导职务层次和晋升办法,同时,也可按专业水平和资历授予相应的行政执法官职级。
(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
参考其他省市经验,结合重庆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实际情况,考虑将行政执法官设置为三档八级,即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至八级执法官,其中一、二级为高级执法官,设定职数限制,三、四、五级为中级执法官、六、七、八级为初级执法官,初中级执法官不设职数限制。
高级行政执法官设置为两级并有职数限制的主要考虑是,作为最高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和职业资格,应当具备很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法律理论功底、执法专业技能,是交通执法队伍中最具专业权威性的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控制级差和职数。总共设置八级级差,主要是考虑应高于现行非领导职务晋升从科员到主任科员三级级差,并将职务晋升的激励性贯穿于执法人员的职业生涯,但又不宜过高而失去严肃性。
(三)行政执法官晋升的原则及办法
行政执法官作为职业资格和一般执法人员的非领导职务,晋升职级者应当结合相应履职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资历,采用考评结合的原则晋升职务。
1、应当具备相应的任职经历。晋升初级行政执法官应在下一级任职3年以上,晋升中级行政执法官应当在下一级任职4年以上,晋升高级执法官应在下一级任职5年以上。同样以22岁大学毕业进入交通执法队伍的执法人员为例,以此推算,到40至45岁时,仍有晋升二级行政执法官的资格和动力,50岁时仍有晋升一级行政执法官的资格,这样将拓宽交通执法人员职务晋升空间,增强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执法人员积极性。
2、应当具备相应的履职能力和专业能力。除任职经历、学历、年度考核合格、民主测评合格等条件外,晋升行政执法官职级,应当着重考察与职级相应的履职能力和专业能力。履职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察一般采用执法业务水平测试的方式。需要协调市公务员局和相关科研院校,制定科学、严谨、专业的测试题库,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时事政治、行政执法案例分析等,根据职级高低,制定相应的考试等级,执法业务水平测试合格才能晋升职务。对晋升职数限制、专业要求最高的高级行政执法官,应采取考评结合、竞争上岗的方式,通过科学的评审,确定高级行政执法官人选。
(四)行政执法官制度相关问题的解决
1、建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工资实行职级工资,即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行政执法官解决的是职务问题,对应的职务工资应协调市人社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科学设定。既要体现执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内容,又要体现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做好与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工资级别的横向大体平衡,也要体现出同一职位序列中的纵向激励作用。各单位应该统一职务,加强队伍交流,薪酬与职务挂钩。
2、与领导职务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行政执法官是职业资格和未任职的执法人员的非领导职务。一般执法人员晋升领导职务,仍应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条例》选拔任用。作为职业资格,担任领导职务的执法人员也可按一定职级,在通过执法业务水平测试后,授予相应的行政执法官职级。如正科级大队长,可直接申报中级执法官中的五级或四级执法官,但必须通过相应级别的执法业务水平测试。
3、行政执法官交流的问题。行政执法官由于是职业资格和非领导职务,不适用于调任。深圳试行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中,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到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后,一律重新确定科员,笔者认为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转任到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后,应按中组部、国家人社部相关规定,参考该行政机关公务员同等学历、同等资力、同等工龄重新确定职务。同样,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转任到行政执法类,也应比照本执法单位公务员同等学历、同等资力、同等工龄,在参加执法业务水平测试合格后,确定职务。
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建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序列,推行行政执法官制度,是拓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晋升空间,激活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用人机制的有效措施,更是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分析 篇4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对策分析
0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城市化的新时代, 城市是社会环境的中心地带。 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来支撑,行政执法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复杂且多元化,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执法难度。 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要进行革新,也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 创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可以解决现行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环境和执法队伍之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 因此,需要改革现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力求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新的突破,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促进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行政执法管理对公民的参与不够重视
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 多数执法机关并没有足够重视当地公民的参与。 公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公民参与没有得到认可, 公民参与管理城市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得到执法机关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照旧是行政执法机构自行实施管理,导致人民大众对执法机构的不满,心生怨气,进而削弱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会给城市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2 执法分力与执法不力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属于城市综合行政部门,因此,有一部分权利是从其他的行政机关分过来的, 涉及一些权利分权的问题。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管理的范围广,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各个部分之间的权利做具体、详细的划分,导致在行政执法上出现各部门对处罚的认识的偏差,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不积极,遇事就相互推托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公民中的形象,也导致了执法机关办事效率低。
1.3 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
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城市的一些繁华地带,经常出现小商贩占道的现象,他们经常成为城管管理的对象。 在我国经常会出现商贩和城管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的状况。 商贩处于弱势,而城管处于强势,因此城管在一个城市中是名声最不好、最不招人民大众喜欢的公务员,没有之一。 商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的频繁,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集体性暴力抗法和集体性暴力执法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极为不利。
2完善和革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
2.1 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执法
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城市管理也是为公民的利益做后盾,城市管理执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 相关的行政机关应该足够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一种与公民互动的行为。 老百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对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改进、管理也是最了解的人。因此, 当地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应大力鼓励我国公民参与城市管理,这既能体现我国民主、尊重人民大众的理念,还有利于增强公民与城管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 注重公民的参与是一个地区的政府能真正做到体恤百姓,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谋利的职能。 城市管理加入众多的民主、公平、公正的执政执法元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综合能力。 让更多的公民有“城市是我家,保护城市靠大家”的公众意识,公民自主参与“家庭”的建设、环境的保护,能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实现我国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2.2 集中执法权利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中, 由于法律没有给出具体而详细的权利分布界定和划分, 往往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因此,相关的行政执法机构应重视权利分布的情况,明确规定执法权力集中于某一个部门。 如凡涉及城管监察组织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除了城管以外的部门不可再参与此事的管理处罚,城管监察组织承担了处罚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再对这种处罚专门设立处罚机构, 就是要维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权利的唯一性。 构建城管管理行政执法的新体制,一方面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能保证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有利于城管机关的发展。
2.3 加强城管教育与公民教育
目前,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 因此要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影响着我国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 在城市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对城管进行教育,让城管多体恤百姓,能温和执行的就采取温和执行的方法,城管的目的是为广大公民谋福利, 小商贩也是我国公民重要的一员。 同时,城管还可以设立专门地带,在不影响公众生活的情况下,按程序让商贩在专门地带进行买卖。 当然,应对小商贩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城管的工作宗旨, 行政执法是城管的工作之需要,小商贩还应提升自己的素质,在买卖的过程中不影响城市生活的发展,不遗留垃圾影响市容。 可以与城管进行协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 因此,加强城管和小商贩公民的教育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尤其重要的, 不仅能推动新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产生,还能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
3结语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经历一个漫长而喜悦的改革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制不断成熟的过程。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执法体制革新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 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执法管理中不合理的执法过程, 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合作性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同时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念和方式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人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等。 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促进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王姝.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与公民参与[J].城市法制管理,2008(2).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5
摘要:企业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二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因此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从而推动和保证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
关键词:行政管理 管理效率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1.1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为经济效益服务的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1.2 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
通常,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
1.3 企业行政管理要讲究实效
虽然我们不能说要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也就是说,不能直接对某个具体的行政行为问“你这种做法能为企业赚多少钱”。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还是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1.4 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公司实际。企业行政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1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企业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并以此为指导来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行政管理来实现,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换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2.2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服务和保障的作用。
2.3 有助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它们会碰到一些困难,其职工也会存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目前我国处于从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努力同政府部门打交道,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企业职工思想上的和实践中的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企业发展取得良好的内部环境。
2.4 有助于保证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企业行政管理通过开展如下工作发挥作用:一是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二是组织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工作的内容,并将其按性质分类,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三是指挥工作,即采取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四是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进去,那头成品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特别是不能把自身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还必须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社会上许多企业都设有企业管理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职能往往还保留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管口”和“行政口”二者的职能往往发生重叠和冲突。在此情况下,企业管理部实际上只起到了一个类似“法规处”的作用,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并无权威;而行政管理部门又被削弱了管理职能,沦为“总务处”。为了避免这种互相重叠和冲突造成的互相削弱,“行政口”与“企管口”必须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4.1 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4.2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4.3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4.3.1 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为促进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这不但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4.3.2 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
4.3.3 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地健康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企业在发展中会碰到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也会存在思想和实际上的一些问题,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同时,企业也需要同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以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同政府部们打交道以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企业职工面临的思想和实际困难以及企业的困境,为企业发展取得良好的内部环境。
4.3.4 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5 结论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6
关键词:企业;政府;行政管理;效益
效益是一切单位组织乃至政府发展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效益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同样需要注重效益,政府代表的不仅仅是政府,还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府相当于用纳税人员的钱维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效益行政管理效益没有得到保障,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当中,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当中有关政府铺张浪费、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的报道越来越多,机构不断的细化,职能却相互交叉,处理事情效率较低,开支又较高,效益不高的表现。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生产操作的正常进行,规范企业人员的行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当中,行政管理人员过多会导致办事效率变低,企业开支变大,一般来说成功的国际大公司都有较精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和制度的执行有许多值得政府借鉴的地方。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像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一样,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执行行为准则,更新方针机构的组织,对企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切的制度原则也是从企业的效益出发,这是根本,同时具备以下特点:(1)民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时时与本企业的基层组织相联系,关注企业和社会发展动态,可以和基层组织一起调配资源,使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而这些分配的准则绝大多数来自基层组织。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与共的积极性,保障了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快企业的发展。(2)实用性,企业的行政制度都会以实际需求为准则,一般经过协商做出的制度都会对公司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较少会有无用功等形式主义的程序。(3)高效率,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行政管理必须具备较高的效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驱动下,企业的行政必须高效率运转,机构和程序都必须尽量精简,分工明确,几乎没有权利交叉区域,既方便公司政策制度的实施,又能保证在最低的开支下进行最高效率的运转。
二、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题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行政管理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1)财政问题,由于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扶持和补贴,能免费使用许多资源,而私有企业和其他居民则需要承担较高的税收,这样不够公平,其次目前的财政制度覆盖范围较小,许多民生领域尚未覆盖,而且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目前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就没有控制好,导致房价出现不可控的状态,广大居民都有购房困难的问题,这是关系直接关系到民生的事情。(2)部门任职问题,目前关于国家公务员的选任是比较公开,可以从每年报考的部门报考的热度可以看出,不同的部门收入差别较大,收入高的部门,大家都往里挤,这些事情背后都隐藏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使得对任职人员缺乏合理科学的考核。(3)机构设置问题,在封建时代,帝王就注意到官员的数量不能太多,需要与人口数量挂钩,如今,国家也一直实行机构改革,尽量精简人数,但是没有达到任何成效,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机构数量明显偏多,政府人员数量更是臃肿,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权利交叉,反而降低办事效率。
三、基于企业模式的政府管理改善
首先,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有许多差异,但是也有最主要的共同点:利益,作为企业,一切以所有员工和公司的利益为指导方向,那么作为政府,就必须时刻以国家发展的利益和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行为准则。即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需要更进一步明确,不能以部门和私人的利益为方向,要为服务的人民群众的民生考虑。需要以最低的政府运行成本,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最高的利益。
其次,加强政府惠民政策的普遍性,关注民生,是行政管理民主化。目前在发达的企业,公司从上到下的员工在享受企业福利,都比较平等,而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公务员也许有最好的福利,其次发达的地区,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福利可言;还有在行政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民生事业,一味地追求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而不关注民生会导致民众苦不堪言,而在较好的企业一般会关注员工的需求,防止人才流失和抱怨。
最后,必须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避免闲职、虚职和职权交叉的现状。政府代表国家的权利,有义务用最少的人员和金钱管理国家事务。这点上政府行政管理需要向企业模式学习,政府应就各个部门的人员数量做出规定,而不是部门能承受的最多人员数量为上限,对于相关政策和办事程序、时间也需要做出规定并公开。
四、结语
政府行政管理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借鉴企业行政管理思路,有助于强化政府行政管理效益,保证国家和社会更稳定的发展。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7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体制,两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也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与官僚体制。此后, 两汉承袭并发展了秦的制度, 建构了一整套制度森严的金字塔式等级官制。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还呈现出另一个显著特点——为封建专制服务。自此, 中国的繁荣稳定就与各朝各代行政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两汉时期的中央行政系统以皇帝为中心, 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 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系统和职权分工;但也表现出家国不分的混乱局面。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 意在使三公的权利得到相互牵制, 客观上又形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中央政府。丞相是国家政权的中枢, 统治者为削弱相权, 不断加强尚书的权力, 使之最终取代丞相成为国家政权的中枢机构。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相权的膨胀, 但当皇帝无法驾驭大权在握的尚书台时, 它反而会成为尚书大臣窃弄权柄的工具。
集司法、军事、财政为一体的郡县制是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之下的乡里制度和户籍按比制度把百姓 (主要是农民) 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工。这两种制度在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 反过来又利用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经济上支撑, 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地位。
郡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 其主管长官为郡守。郡守对上接受丞相、御史大夫的监督, 对下则有权任免与荐举其属吏。当属吏与长官之间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蜕变, 就会形成助长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这正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县是两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 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却是其下设的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 都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一方面, 这一组织形态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另一方面, 若乡亭官吏营私舞弊、欺压百姓, 这些直接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往往更加难以治理。
二、军事管理系统
军事上, 两汉统治者重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握有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两汉时期的军事系统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中央直接领导、担任京师宿卫的中央宿卫军系统;二是地方各级行政长官领导、担任地方守备任务的地方守备军。郡国兵是地方守备军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主要是伴随着郡县制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郡国并平时在农田上耕种, 战时则上阵杀敌。这种“兵农合一”的政策, 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 是军队数量太多, 浪费资源;其次, 是训练太简略, 疏于管理, 调动不便, 最终形成了虽举国皆兵却有名无实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 在军事系统中也相应地出现了监军制度。这种对军事系统进行监督的制度, 在加强中央对军事武装力量的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三、行政监察制度
两汉时期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的监察体制。专门掌握监察权力的御史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行政机构之外的专司监察机构。御史大夫负责中央监察的实施, 又通过刺史监察郡国;在地方, 郡守自任监察之职, 督邮则负责监察属县。县令、长除自行监察职权外, 又通过廷掾监察属乡。这种等级森严的监察制度职权分明, 具体来说有如下优点:
第一, 组织机构严密;第二, 职掌明确, 行使监察有章可依;第三, 检察官具有权威性和震慑作用;第四, 对监察官的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
无可厚非, 这种尚未完善的监察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自然会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方面, 此时的监察仅是一种建立在专制政治基础上的行政手段, 因而, 只能成为封建皇帝进行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无法完全发挥出应有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监察官权势过重, 制造冤案, 贪赃枉法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无疑给当代中国的行政监察部门敲响了警钟——均衡权力的分配, 优化权力的制衡, 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和审查力度, 对机关工作的运转实行有力的检查和督促, 这些都是在实施监察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的问题。
四、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在统治者不断优化统治机器的同时, 一系列以征辟和察举为主体, 伴以配套法令的选官任用考核制度应运而生。
汉代的选举制度, 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察举。
察举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 注重孝廉、明经诸科;
2.征辟。
征辟又分为征召和辟举两种形式。征召是指对特别有名望的人才, 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辟举则是由中央或郡国的长官按一定科目征用人才, 辟为自己幕僚的属吏。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所采用的辨别人才的客观方法, 正是我们沿用至今的考试制度。
这一系列重视官吏素质的任免考核制度, 使得一些在血统和财富上没有显赫地位和优势的寒门学子也能走上政治舞台。然而, 官吏选拔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却使之难以坚持实施。这一点对当代中国的官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无论何种改革尝试都必须立足现实, 在把握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建设;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沉迷于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五、司法制度
两汉时期权责严密的司法制度大致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有比较完整的司法管理机构。
二是司法管理从属于行政管理。皇帝握有最高司法管理和刑罚权, 地方司法管理权由地方行政官员兼管, 如知府、知州、知县等既是地方最高行政官员也是最高司法长官。
三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司法管理制度。
四是有系统的立法保证。
这一时期司法制度的弊端在于:封建专制下的司法管理必然带有得严重的阶级压迫性质, 具有很强的不平等性和野蛮性。
与之相比, 中国当代的司法体制则更加全面合理——最高法院、各级审判、陪审部门的互相监督, 以及司法管理基本方针的政策引导, 都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继秦之后,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制度在两汉时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与完善。纵使这些封建制度的确立尚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而对于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而言, 这些前车之鉴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8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民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在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1 改革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近几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经验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立足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添砖加瓦。我国当前的实际是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各阶层的矛盾突出,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既要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总体要求,又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解决好各种矛盾。这就要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国情的整体“大数据”,将大数据与改革的政策相融合,并运用于指导改革的过程,推动改革的发展与完善。
1.2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兼顾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者,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将改革稳步推进。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对政府机构进行合理配置,对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分配,加强政府运营制度的建设,革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共同推进政府体制的整体改革。
1.3 重视民主的基础性作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政府出台重大改革决策前,必须发扬民主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基层,将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创新思路和改革方法实践到改革中。忽视甚至反对民众的心声,闭门改革是注定会失败的。同时,要约束政府改革的权力,严禁个人和部门的利益影响改革政策,保证改革过程的规范化和改革成果的制度化。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需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需要注重科学的办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以下个方面的统一。
2.1 统一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革各项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筹划者具有统一的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规律是客观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然要求。而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规律就是一种矛盾论,是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的衍生与解决,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推动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发展。改革筹划者在筹划整个改革体系时,应当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规划,同时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思维,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地去解决问题。
2.2 统一近期重点目标与长远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需要坚持的任务,贯穿于整个社会化进程的始终。因此,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只有将目标明确、把方向把握好,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少走弯路。同时也应注意到,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也不同,改革具有阶段性。将每一个阶段五年一规划,十年一计划,将每一个规划与计划完成好,一步一个脚印地使改革有序推进,最终实现改革的深化。
2.3 统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提高。行政体制改革更是如此,每一届政府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看似渺小,却是必不可少。只有每一届执政者针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一定的举措,才有为改革最终的成功作出保证,否则只能是保持不变甚至是向更糟糕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并不要求执政者大刀阔斧地改革,声势越大、动作越大,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改革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缓慢的适应阶段,而“大改革”恰恰只注重了改革这个行为,并没有将成果进行巩固,最终可能导致旧习、陋习卷土重来。
2.4 统一上下的参与和推进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和百姓的积极参与。行政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将鸡蛋由内打破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改革才能成功,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体制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与实事。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最终推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完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澜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9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而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法制政府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得到了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交通运输部近期颁布了“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交法发[2014]178号) , 提出要“建设跨区域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无论是在国家政府层面, 还是交通运输行业方面, 都将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
1 功能需求
1.1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管理部门的功能需求
实现执法人员和证件信息的信息化管理。首先通过推行执法人员IC卡证件, 或借助信息化系统进行本省执法人员及其证件信息的采集。同时通过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实现对执法人员和证件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功能实现对本省执法人员整体结构特征和执法证件年审情况的掌握, 为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工作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撑。
建立执法人员培训考试体系, 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和执法人员培训和考试组织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建立和维护本省扩展的执法人员考试电子题库, 实现联网考试和电子阅卷;实现培训、考试结果的分析、统计, 并将培训、考试结果与执法人员档案相关联, 从而建立一个能够优胜劣汰、促进交通执法人员素质稳步提高的科学培训考试系统, 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1.2 交通运输企业与从业人员的功能需求
执法案件、执法人员信息公示与查询。实现执法案件信息的公示, 以及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对案件信息和执法人员的查询。
网上投诉举报。实现对侵害公众利益的不规范执法行为的网上投诉举报, 为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提供保障。
违法信息的推送与交换共享。将企业以及其内部的车辆和人员的违法违章数据推送交换给企业, 让企业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 进行内部整改和监管, 实现执法与企业管理的协同监管, 结合利用多样的监管手段和方式, 到达更好的协同监管和执法效果。
1.3 社会公众的功能需求
执法信息公示和查询。需要实现执法机构、法律法规、和执法案件等执法信息的网上公示, 以及执法案件信息和执法人员信息的查询功能。
网上投诉举报。实现社会公众对侵害公众利益的不规范执法行为的网上投诉举报。
2 总体框架
围绕交通行政执法中心工作, 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服务水平为目标, 以调查取证智能化、案件办理流程化、文书制作规范化、执法信息标准化、执法监督可视化为切入点, 搭建交通行政执法的信息化总体框架, 概括为“一套标准、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多套执法终端、一套基础支撑平台”。一套标准是指交通行政执法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一个中心是指在交通云平台上构建交通执法数据资源中心, 五大平台是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执法办案工作平台、执法队伍管理平台、执法监督与评议考核平台、交通执法信息服务平台, 多套执法终端是指用于现场执法和非现场执法的信息化执法装备, 一套基础支撑平台是指依托交通云平台提供的IT基础环境支撑平台, 具体如图1所示。
3 系统设计方案
3.1 主机以及存储设计
根据应用系统建设需求, 按照应用功能、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的需要, 主机及存储系统应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备份设备等。交通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机及存储资源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交换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系统的架构根据软件应用系统的访问用户情况确定。考虑到整个交通专网的安全, 在交通专网和外网上各部署一套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执法监督与考核评议等专网上的应用是通过行业专网进行访问, 执法信息网上公示、投诉举报、执法人员等外网信息服务应用通过外网进行访问, 专网和外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共享。
存储系统方面, 根据总数据量估算, 预计5年内总计数据量;考虑数据库存储开销, 实际存储空间约为原始数据量的2.5倍。根据智能交通云平台整体规划, 所有应用服务器将采用虚拟化方式建设, 为此, 需要为每台虚拟主机分配一定的共享存储空间, 根据系统建设规模, 考虑系统数据的增长规模需额外预留20%的存储空间。
3.2 网络以及安全设计
网络方面, 以电子政务网络骨干传输网统一传输通道为依托, 分别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实现政务信息的传输, 同时实现与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的互联互通;建设连接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的横向接入, 满足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新形势对网络延伸到市、县的新需求。
安全方面, 安全系统建设将在部省两级现有安全系统基础上, 结合本系统的具体需求, 并参考安全等级二级的要求, 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 建设相应的安全系统。
3.3 支撑软件设计
操作系统方面, 由其他系统统一考虑, 常见的方式为租用根据云平台的操作系统。一般情况下, 执法人员子系统需部署企业版操作系统, 其他子系统部署标准版操作系统即可。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 执法人员子系统需采用专业版的Oracle数据库。根据系统部署方案及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本工程需购置2套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当购置当前主流品牌并支持高可用、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成熟产品。根据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情况, 需要购买2颗CPU的数据库软件许可。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交通行业执法的整体需求, 结合国家当前法治政府的大背景, 遵循相关政策法规性文件, 提出了一种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结合实际工程建设经验, 从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信息化软硬件等支撑环境等相关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可供相关省份在执法系统建设以及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参考。
摘要:围绕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业务的功能需求、系统总体架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提供了一套可靠性高、通用性强、性价比相对较高的解决方案。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10
(一)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
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垂直管理、物化的官僚制与复杂性。
1. 垂直管理
现代公共行政的主要组成形式,就是韦伯的官僚制。这种官僚制是一种理想模式,是以权力分配作为支撑的垂直管理体系。权威和权力都位于金字塔的顶端,这导致了领导不必听取下层的意见和咨询就可以做出决策,导致了决策的不科学和不民主,带有浓厚的官僚主义。
2. 物化的官僚制
官僚制注重工具理性,强调专业化、技术化、去人格化,遏制人性,使官僚制一步一步走向物化。韦伯的官僚制成为了一台臃肿复杂的机器,而人成为了工具,只注重程序和规则而忽视结果,导致公共行政丧失了公共精神。
3. 复杂性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除了要服务公众、谋求公共利益,还要顾及自身利益。正是因为自身利益的追逐导致机构愈加膨胀和复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笨重不堪。
(二)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
全钟燮教授认为,为了理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与看法,重释公共行政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公共行政进行解读。
首先是公众地位的转变。要从被动的客体转化为积极参与的主体。在以往概念中往往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置于公共行政之上,因而更多地强调工具理性,专业化和技术化,而忽视了公民的地位,认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公共服务。要以对话、沟通和协商为手段,鼓励不同背景身份的人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重新建构行政管理理论。
其次是行政管理职责的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向鼓励公民参与的促进者。政府应该为公民构造双方沟通的平台与话语体系,向公民采纳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行政管理者必须为公民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以保证他们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行政管理者超越现代公共行政的局限性,通过沟通和公民参与来构建更加富有意义的社会框架。
再次是公共行政要重新定位。应该变管理为合作,变统治为治理。社会建构主义并不否认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性,而是引入公民参与,沟通和对话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行政的目标。在社会建构主义者看来,20世纪80年代,政府、公民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参与治理的公民群众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了对公共利益的正确判断。
最后是民主行政。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主张建立一种平行合作关系,通过对话、分享和开放式的交往分享社会权力。社会建构通过协商与对话凸显非科层制的合作治理形式,为推进民主化的治理进程提供了一个框架。
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
(一)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特征
1. 社会建构是一个框架
社会建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寻求对话和协商。公共行政不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事,同时也是民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事。社会建构框架下,鼓励多主体参与,实现公共治理的民主化。
2. 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
社会建构承诺通过民主过程来实现变革,让公民充分参与进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公民的价值、思想和体验。此外,更加民主的公共行政能够使政府的行政管理具有更好的接受性,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够更好地得到推行,提高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 社会建构过程鼓励着人们的参与和奉献
社会建构旨在推动公共参与,要求行政过程更加民主与公开,鼓励人们参与和奉献。只有如此,公共行政才能够更好地运行。
(二)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途径
1. 分权与权力分享
分权就是要把权力从中央层面下放到地方政府,使得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进而培养能够积极参与公共行政的公民。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决策权往往位于金字塔顶层,处于下层的公务员和公民很难进入到决策过程中来,因而必须下放权力。否则,民主的社会建构就不可能实现。
2. 强化非主题讨论的实践
“民主的社会建构依赖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促进持续的互动和连续的关系,倡导批判和反思行动,强调包容姑息反对声音的真正对话与话语。”①主题性的讨论为公民更好地说出心声和意愿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因此,要把主题性讨论和非主题性讨论都纳入到公共行政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中来。
3. 促进信心和信任
现代公共行政,由于其局限性,民众无法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治理当中,因而缺乏对政府的信任;同时,部分行政官员的不规范操作,丧失了民众的信任。而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就是重拾公共行政伦理的精神,重塑官员的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让民众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重新树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三、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反思
首先,由于政府的封闭禁锢运行模式,使得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实际上很难参与或影响到决策过程;设若参与进去了,在一些紧急和重要时刻反而会延误决策。其次,公民是否愿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公共治理的意愿是否强烈,即便主观意愿强烈,政策参与过程中也还会受到客观环境、制度条件与领导意志的影响。再次,如何保证公民顺利参与,又如何保证其参与的真实性、所表达观点的可信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不同的治理主体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不同的利益团体,因而难免发生冲突与矛盾,关键是如何调和且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任重而道远,但是,坚信只要把握住社会建构的内涵,公共行政就能更多关注公共利益,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11
关健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问题:解决方法
在我国城市管理中行政执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行政执法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近几年,城管暴力执法、群众暴力抗法的行为屡屡出现在新闻头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引发热议,把如何城市管理和如何执法推到新的争议热嘲中。城市执法主体在城市管理中没有做好宣传、管理、监督的作用,使得在城市执法中面临困境。针对城市管理的综合行政执法所存在的问题,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以对我国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尽一分绵薄之力。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管理中执法人员鱼龙混杂。城市客理中的执法部门成立时间较短,工作人员的来源有招考的公务员、事来单位的招考、退伍军人、社會招聘,因此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城市管理中行政执法对于执法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执法人员权力较大,使得行政执法人员对于权和责没有差别理念。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再完善的执法制度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1.2城市管理的法律不完善、不明确。立法是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管理它也是不健全的,从执法管理到执法管理困难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尚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中行政领域如何执法和执法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在实践中缺乏法律规范而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一些规定强制拆除、扣押等行政措施,并没有规定告知、时限告知的程序,因为执法程序不规范,导致执法过程中遇到多种阻挠使得执法程序不能正常运行,行政法制中强制手段不够,没有强有力的法制制度使得行政执法效率大大降低,使得执法操作陷入困境[1]。
1.3 行政执法手段的单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工具,还是处在强拆、暴力执法的管理模式中,我国的执法形式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的城市仍使用传统的执法方式,执法方式仍是以城管执法人员为主导,并带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让执法者和民众出现对立的场面,促使执法工作中出现暴力等行为。法制手段并没有真正用到群众当中去,更没有做到多元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1.4行政执法效率低。从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来看,从市容、环境、空气、卫生的不断改善,城市执法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行政执法的工作效率还是有待提高的,比如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的取缔,城市违章的小建筑物折除等,还是没有一个解决方案。虽然政府在城市管理行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往往还是得不到民意。
1.5城市管理行政制度宣传不到位。当从暴力抗法来说,从这一点就深刻的体会到,政府对城市管理的理念对民众并没有做好宣传指导。宣传不到位,致使执法者和民众产生了诸多误会,让执法难以进行,这样城市管理就没有目标可谈。
2.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建立高素质执法团队。加强执法主体的队伍建设,提高内在和外在的执法理念,对执法本着有法必依的原则。遵守行政执法的实体性,遵守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查有法可依,遵守执法流程。有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法理念,做好公平,公正的执法态度。强化服务意识,这是城市执法者首要的条件。另外应加强执法者的个人素修养,提高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为的认识:加强法制人员的法律观念,执法人员不紧应熟悉城市管理的行政法规,还要做好一个城市门面的奠基人。
2.2 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法律法规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导,加速确立城市管理的法律,分清权利和责任,依据我国的国情,由点盖面的细化城市管理的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理清执法部门制度。完善城市管理执法流程,坚定各项流程依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完善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完善的监督制度,做到人人有专责。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是一项重要又紧迫的工作,可以加快城市管理的发展。
2.3改善执法方式。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部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改善执法方式。单一、粗暴的执法方式,已为民众所不忍,使执法进入了困境,也对执法人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执法人员应当以专业、耐心、文明的方式去执法,多种执法方式并用,增强群众的接受度,来提高执法效率。
2.4 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法执法的普及。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强拆、暴力抗法都是城要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该采用大众普及城市管理的制度的方法,加强宣传法制观念。城市管理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形象,城市内在竟争,让群众从内在认识到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让群众从中体会到城市管理带来的好处。从内在改变对城市行政执法人员的态度,做到文明执法,文明守法,以建立良好的公仆关系为前提,政府必须做好全面的城市管理行政的普及工作。
2.5行政执法由单一化向信息化转变。建立良好的行政制度,由行政制度做好相对应的工作流程和案件的归类。由政府主导开发“执法办公管理软件、案件审批手机、APP终端、移动办公室”, 四位一体的办案智能系统,压缩办案时间,提升了执法效能,由单一化向智能信息化迈进[3]。
结束语:城市高速发展离不开行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养,增加传播城市管理理念,加快传播力度。增加城市居民和执法人员的守法思想,加强法制教育。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远离违法行为,减少执法者和群众的矛盾。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必将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服务意识,得到群众的支持,行政执法的效果也更能实现和谐执法律理念。
参考文献
[1]周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2).
[2]谢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博览,2016(2)
[3]宋杨.浅析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问题及对策[J].案例,2015(6)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 篇12
关键词:城管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柔性执法
一、行政执法主体的现状
1. 协管身份人员数量较多。
现实生活中, 由于编制有限, 在编人员不能满足城管权限需求。所以, 全国各地采取聘用合同制形式招收辅助办公人员进行执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北京城管局, 现有执法人员不能应对城管事项, 同时为了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招收了一批城管协管人员[1]。又如浙江省辅协警截至2009年5月, 全省公安机关在用的辅协警有8万多人, 已超过全省在编的公安民警数[2]。而全国很多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辅助办公人员的身影, 称呼也是各有不同, 如治安协管员、税收协管员、出租屋协管员、工会协理员等。协管人员虽然不具有公务员身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是履行着城管的繁琐职能。张家口市城管局在2012年招聘191名协管员, 其来源群体主要是就业困难家庭成员、退伍军人和大专及以上毕业生, 目的是协助城管执法人员开展城市管理和城市执法的相关工作。
2. 正式在编在岗人员较少。
目前, 普遍存在在编人员执法力量不足的情况。如张家口市设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和市城市管理数字化中心, 具有事业编制人员86名。相较于具有40万人口城市, 管理人员数量很少。再如北京市的127个市一级行政执法队伍中, 共有行政执法人员6万多人, 虽然单独设置了行政执法专项编制用以解决行政执法人员编制问题,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执法力量的状况, 从而还有高达17万人的各类群众协助执法组织[3]。
3. 行政执法主体所属机构体制不顺。
城管局目前只是在省级以下独立设立的行政机构, 在中央一级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城市管理部级机构, 而是在住建部下面分设的一个司级机构, 在省级、市级、县 (区) 级才独立设立, 尤其是在县区级, 和住建局属于两个行政机构。越在基层越是需要加强组织管理, 需要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就越多, 所以, 越到基层, 所需行政执法力量应当更为充实。行政机关设立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64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 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 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所以省、市、县 (区) 设立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只需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即可, 而在国家级行政机构中没有严明的权力配置予以规制。
二、协管员的性质
雇佣的协管员比正式在编的执法人员还多, 但与行政机构签订的却是劳动合同, 协管员的身份到底是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还是为城管局打工的劳动者?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建立的劳动关系还是管理行政关系?这不禁引人深思, 协管员与城管单位之间到底是“公法”上的法律关系还是“私法”上的法律关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条第2款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依照本法执行。协管员与政府机关之间签订劳动合同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他们之间形成的应当属于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关系应当属于“私法”上的法律关系, 签订劳动合同人员行使的行为应当属于私法行为。正如德国学者毛雷尔所述, 国家可以将特定的行政任务转移到私人, 私人当作“公民义务”采取特定行为, 如道路沿线居民的道路清洁任务, 养护重要财产的义务[4]。这里, 私人执行任务属于个人行为, 不属于公权力的行使。
三、协管员参与执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执法者的素质与能力。
诚然, 实践中将协管员纳入行政执法者队伍进行行政执法已成为现在通行做法, 但是各省市之间并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地区规定具有执法资格人员可以进行行政执法, 有的地区仅设定招考门槛, 通过招考录用成为城管局聘用制的人员即可进行行政执法, 还有的地区招录不明, 成为城管局聘用制人员后从事行政执法等公务活动。执法者的准入门槛不统一, 无法考证执法者的素质, 没有配套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管, 故在从事执法活动中存在着与初始目的不一致的隐患。
如果没有严格准入门槛, 很多执法人员的执法权力就会面临滥用的风险, 并且会增加行政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从事行政处罚这项工作时, 与相对人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如执法不能明确执法依据, 行使权力却不明权力出处, 应用法律却不能对法律进行合理解释, 都会为执法带来显性阻力。
2. 行政执法工作内容表述不明。
在面对每项工作时, 在编执法人员和聘用制人员职责应当予以区分, 对于工作职责也应当严格规范, 才能体现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效率性。但是目前对于行政执法工作没有制定统一规范, 没有叙述哪些是辅助性工作, 也没有表明如何对行政执法人员具体工作进行监督, 易产生权责不清的后果。
3. 行政相对人不满私人参与行政处罚。
行政相对人对于行政执法的目的接受与否直接与其切身利益相关, 如占道经营者以其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 希望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行为, 其抵触心理在与行使公权力的行政执法者发生碰撞时, 私人参与行政处罚就会成为行政相对人抗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实地调研走访, 在随机询问的20位摊主回答中, 对于私人参与行政处罚100%不满意。
四、私人参与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规制
根据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这里只规定了行政处罚这种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 并没有列举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所以, 在其他辅助岗位上并没有禁止性规定, 为私人参与其他行政执法工作留下空间。
有地省市在地方性法规中直接通过规定禁止性条款禁止私人参与城管执法, 如福建省政府于1998年颁布的《福建省行政执法资格认证与执法证件管理办法》规定不得雇佣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但是也有些地方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将协管人员纳入到管理之中, 如上海市2010年颁布的《上海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 直接规定协助行政执法人员工作范围。苏州市颁布了《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 将辅警这一辅助人员群体纳入到行政主体序列, 这都是一种考虑实际问题基础上的体制创新, 扩大了执法主体范围, 缓解了人力不足的现实状况, 对于城管执法具有参照意义。同样, 浙江省2009年实施的《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中, 用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主体范围的表述, 概括规定了城管执法人员主体范围, 并没有区分具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聘用制人员, 无形地扩大了基层执法群体范围。
河北省在1993年颁布了《河北省行政执法证件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件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行政主体资格, 规定了行政执法证件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件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享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赋予的一项权力, 也是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资格证明。行政执法机关委托执法的单位和人员应经有关机关批准, 发放委托执法证明或证件。但是根据河北省法制办2014年下发的关于《对全省各级各类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情况报告》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根据报告, 对全省持行政执法证件人员共317 742名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 通过清理, 取消81 720名行政执法人员资格, 占现有持证人员总数的35%。并对合同工、临时工、工勤人员等不符合条件和不在岗持证人员一律取消行政执法资格, 收回已持有的行政执法证件[5]。虽然整顿执法队伍, 严格管理, 但是在根本上并没有解决执法人员满足不了行政执法工作的现状。在不突破现行行政指导方针下,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扩编增人。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8条, 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所以, 聘用制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结合实践所需, 京张联合申奥对张家口的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将成为张家口一项长期建设任务。目前, 张家口的地方行政区划中主城区已由原来的桥西区桥东区扩展至宣化半坡街地区, 而现行人员结构还是成立之初模式, 且清退了聘用制执法人员后工作任务并没有相应减少, 所以, 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也应当根据执法区域予以扩编增人, 并做到执法清明, 职责严明。如北京市采取了行政执法专项编制, 解决了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6]。诚然, 行政人员编制数量由各地政府编制委员会部门核定, 而编制委员管理体制是双重领导, 受上级编制委员会和地方政府领导。所以, 在缺编问题的解决上可以考虑北京设置专项编制的做法, 既保证了公务员身份, 又解决了缺编问题。
2. 设立严格准入制度。
在具体参与行政执法工作时设立严格的准入条件。准入条件是行政执法主体行使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前提。首先,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成立, 行政机关设立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再者, 对公务员和私人参与行政执法予以区分, 全面肃清公务员队伍是保障组织纯洁性的有效要件。还要考查是否符合法定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 只有符合公务员身份, 公务员才能以行政主体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独立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行使职权, 根据职权法定原则, 应当以法律法规规定的为准或者根据法律具有授权行使。有的省市颁行地方性法规要求取得执法证或执法资格证, 成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前置条件, 从而提高了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的门槛。如浙江省政府颁行的《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直接规定取得《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人员才能持证上岗。河北省也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持有行政执法证件并经年检合格后才能执法。这些都属于准入门槛的设置, 有效避免公权力的肆意滥用。
3. 考虑政府服务外包。
近年来, 在公共服务模式的变迁中, 符合经济效率原则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日渐凸显出活力, 政府将部分供给服务进行外包不仅在公共管理上控制了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还解决了各地人力不足与编制紧缺的矛盾问题。如, 上海结合社会工作与社工人才建设, 购买岗位与购买项目相结合, 形成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购买的范围包括司法矫正、吸毒人员、问题青少年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工作领域, 购买服务涉及技术保障、辅助管理、行政事务三大类30个岗位, 其中房屋协管占6%, 市容环境协管占11%, 环保协管占6%, 市容环境协管占3%, 而政府购买服务以及购买公益性岗位都是促进就业的好办法, 同时还可以促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7]。目前的《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范围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但是对于公共管理方面的服务还有待于法律的突破与规范。
4. 加强权力运行监督。
权力的行使必须具有正当性, 当权力丧失了监督制约, 将会脱离轨道渐行渐偏。私人参与行政执法, 必须具有监督制度保障, 从源头上把握。行政执法包含权能属性众多, 如检查权、处罚权、许可权等。首先, 须明确监督的对象。监督侧重点在于权限及其权力的运行, 权限范围及其权力行使应当遵照法律规定或者有法律授权, 区分不同岗位的行政主体在权限范围内做出行政行为, 并依法依规要求承担行政责任。如果有越权或者不作为的情形应当予以追责。其次, 加强公示监督。权限范围、权力运行应当通过网络、书报等方式进行公开, 使市民查阅、了解。而且, 定岗招聘的聘用制人员必须公示, 对于私人行使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属于主要工作还是辅助性工作、长期性质工作还是临时性工作须公示标注。再者, 行政处罚的公务员必须严格规范管理, 做出的行政处罚依据、理由、事由等都应当进行公示。第三, 严格组织考核工作, 尤其是聘用制人员。对工作应当进行细化, 对照其工作量指标进行考核, 按照其工作量的完成与工作质量的优劣进行奖惩, 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制人员应当清退。对于参与行政执法人员, 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取消其执法资格证书。
5. 适时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工作。
在执法过程中, 公务人员的素质对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机关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8]。首先, 加强教育培训与业务知识学习, 是对个人参加工作后进行的重要继续教育。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即要注意柔性执法的转型, 又要注意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对于执法背景、依据及其如何操作都需要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公务员执法素质。其次, 对于教育培训进行宣传, 使民众不仅可以增强对执法内容的了解, 更加清楚执法工作的必要性, 这是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渠道。
五、结语
增强执法力量, 整治执法队伍, 一直是基层行政执法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执法力量不足的现状在现有体制和法律框架内, 依靠单一政府部门很难统筹解决。这必须通过行政手段的正当化与合法化, 全面统筹, 合理增配编制人员, 制定地方性法规, 将聘用制人员问题解决消化掉, 才能最终改掉体制的陋习。
参考文献
[1]马怀德, 王柱国.城管执法的问题与挑战—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调研报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6) :59.
[2]朱振甫, 杜剑虹, 张应立.辅协警问题研究[J].公安研究, 2009, (9) :27.
[3]江凌, 张水海.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历程、事实情况与基本经验——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十二年的回顾[J].行政法学研究, 2008, (4) .
[4][德]赫特穆特·毛雷尔.德国行政法总论[M].高家伟,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584.
[5]河北取消“临时工”行政执法资格将收回证件[N].燕赵都市报, 2014-11-15.
[6]杨宇龙.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11.
[7]齐海丽.我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政府购买岗位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124.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推荐阅读:
行政管理社会实践报告范文05-15
电大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06-12
社会调查(专科行政管理论文)10-10
大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社会管理创新10-08
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柳州市市容管理局执法队员兼顾社会治安巡逻员可行性报告12-02
乡镇基层司法行政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责任制08-03
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11-10
社会行政08-21
社会行政论文07-25
社会工作行政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