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点拨

2024-06-06

技巧点拨(共10篇)

技巧点拨 篇1

[命题研究]

散文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 也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我们要备考这一文体, 就必须对散文有所了解, 有所认识, 这样才能掌握散文的特点, 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备考。

我们了解散文时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 “神”指文章的主旨, 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 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寓情于景。 (2)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 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象征物) 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 (象征义) 。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或朴实或生动, 或豪放或婉约, 或清新或凝重, 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 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考点上: (1) 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 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和准确运用; (3)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 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5) 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依据我们对散文考点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 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 考生在备战2011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1)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2)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3) 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 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真题解析]

(一) 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如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草屋的声音》第21题: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解题指导]这里要求“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能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考查。散文选材广泛, 行文自由,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 (1)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中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如“草屋是温馨的”“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等不难得出答案: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 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 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想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来感悟感知。我们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内涵仔细揣摩,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对考试答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或多或少与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答题时, 应尽量向中心靠拢, 围绕中心来展开思路, 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还包括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梳理文章思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性段落和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阅读散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好处。

(二) 把握文章脉络, 梳理写作顺序。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2小题:从第 (1) 段看,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 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这里的考点之一就是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 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 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2) 顺序:这个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外, 如本题就是这样的, 还有如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对于这些考点, 我们答关于线索的试题时要找到线索, 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 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 即使没有选择答案, 也不要回答为什么, 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本题显然考查的是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我们从第一段中“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 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看出, 这是在回忆以前的生活情景, 因此是倒叙。这里先开篇点题, 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代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引出回忆。

(三) 品味作品语言, 领会语言魅力。如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姥姥的端午》第16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临近粽香五月, 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 推门, 走近, 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 为我一掩再掩。

(2)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 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地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 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 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与把握。它属于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语言魅力, 这是一个大的考点, 这一考点还包括如下方面:

(1) 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妙用。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用) 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解释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这样的考题,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我们解答这样的题时不能单单地就字来论字, 还要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生动、准确和富有美感的特点, 并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 所以剖析散文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是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本题中: (1) 考查细节描写 (修辞的运用) 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 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 (2) 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 (1) 运用细节描写 (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 , 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 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2) 运用神态描写, 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表现了她的勤劳。

(四)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5题:分析第 (3) 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我们答题时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非常常见。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 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一般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虽不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散文有时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煤油灯》一文的第三段就是这样。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明白了上述内容之后, 这一题就相当好做了。不难看出, 第三段重在说明煤油灯的制作过程, 联系全文, 可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1) 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 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2) 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五)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如2010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夜晚》第14题: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城市和乡村夜晚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指导]显然,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一些考生往往将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混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 咏物类———托物言志; (3) 怀古类———借景抒情、寄事抒情; (4)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 送别类———寄事抒情、借景抒情; (6)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等手法。

试题中文章的标题是“夜晚”, 也写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夜晚, 即乡村的夜晚和城市的夜晚, 但这两个地方夜晚的情形又是不一样的, 显然作者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夜晚的特征:乡村的夜晚是静谧安宁, 城市的夜晚是喧嚣浮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行文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 像一只巨大的托盘, 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 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 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举动中, 从作者愿望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多么的希望远离浮躁, 亲近自然, 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啊。

[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及相关知识与答题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其实也是相当好做的。

需要提醒的是, 我们要想做好散文阅读试题, 要想在考场中得高分, 得满分, 注意以下方面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1) 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 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透视创作历程,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再对照原文, 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 借助想象, 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结合个人生活体验, 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 辨识手法, 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果我们能辨识散文的写作手法, 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是极有帮助的。 (5) 明确技巧, 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掌握。 (6) 瞻前顾后, 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 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这样得出的答案才全面、完整。

(原载《课外语文》2010.10)

技巧点拨 篇2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常见修辞手法:夸张、比拟(拟人、拟物)、比喻、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借代。

2、常见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常见抒情手法(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常见描写手法(方法)(也叫写景手法):可分为渲染、烘托、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实,即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即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白描(即粗笔勾勒,作用:自然朴素,明白如话)、工笔(即细描,作用:凝练含蓄,庄重典雅)、细节描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高低)结合、视觉、听觉(考查写景角度,如:本诗从哪些角度写景?)、绘形绘声绘色(描摹形状、颜色、声音,一般只可能从一方面考查)。

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3、常见表现手法:赋、比、兴、对比、衬托、想象、联想、象征、抑扬。

(注意:比喻、拟人、衬托、对比、反复(重章复唱)五种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如果题目“问本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时?”就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考虑。

4、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 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怀古诗:借古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羁旅诗:思乡念亲。

5、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其他还有

粗犷豪放(气势豪迈,节奏奔放,思想积极向上)、缠绵哀怨(细,柔,悲)、含蓄蕴藉(含有深意,藏而不露)、悲怆幽怨(悲,怨)、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顿挫,指内容形式)、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7)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7、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8、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鉴赏诗歌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2、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4)爱民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四、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约略可分为以下八类:

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

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

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8、恋友之情

夯实基础,点拨技巧,提高效率 篇3

下面浅谈本人对高考文言文的复习看法:

《考试大纲》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我们在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立足课本,将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实词整理出来,细加揣摩,强化记忆。高考试卷中大部分实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整理教材实词的同时还要注意搜集试卷或练习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常看常记,常加常增,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一、教师备考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化繁为简,强化知识

在复习阶段,有些文言文知识已经不能像学习新课那样面面俱到了,而应该化繁为简,精兵简政,能收得拢。1.突出疑点、难点。比如说:“古今异义词中自己熟悉的就不再耗时记,能分为两个词解释清楚的可略去不记。今义也可以放弃不记,只记词语的古义,只记那些画下的重点、难点,这样一来,内容少了,自然就好掌握了。2.分类记忆,举一反三。针对于文言句式,除了掌握它的规律和特点外,可以在每种特殊句式中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孰读牢记。在考试中,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

(二)突出重点,强化翻译训练

高考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一直困扰着学生,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精选一些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典型句子,指导学生翻译.2.在翻译时,引导学生把握好采分点,理清句意,增强得分意识。扫除那种翻译差不多就行的不良习惯。3.重视学生的笔头翻译。在高考中,译文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考生而言,文言文翻译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信”就是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的、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翻译时,必须重视笔头翻译。只有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翻译才会逐渐规范达标。4.进一步熟悉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要保留不变。“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补出省略成分,补出省略的语句。“删”就是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就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针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式翻译出来应合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三)精选题例,对症训练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高分,就必须讲练得法。这讲练得法体现在例题的精选上,坚持以贴近课本知识、贴近高考例题为范本,选好的典型例题限时让学生完成,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和速度,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一板块中的优劣,及时查漏补缺。教师要按时讲解,评讲要切中要害,要言不烦,切中肯綮。力求突破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学生的学习就会在这“练—讲—矫正”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得分能力。

二、学生的准备策略:从学生的学习来讲,明确提出要积极主动,合理复习

(一)吃透考纲,明确目标

考生对考纲提出的要求应该心中有数,努力掌握《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1.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翻译文中的句子。4.鉴赏、评价浅易的文言语段。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加强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语句翻译语段理解方面的复习,同时应该知道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上,强化训练。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建立错题档案,整理相关笔记,弥补知识漏洞,保证知识的完整,强化专项训练。

1.文言文应结合语文教材和文言知识点复习。所学文言篇目应结合注释和平时学习笔记认真复习,做到熟悉课文;文言文课内重要实词,基本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应结合资料和习题复习整理。2.整理笔记是高考复习中薄化教材,强化记忆的一剂良方。它对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学习技巧、提高能力大有裨益。它实际上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固定化的过程。借助已有的错题本或重新归纳、整理过去做过的试卷、练习册上的难点和错点,寻求根源,思考分析过程,进行再回顾、再反思、再比较,再消化,以期达到今后遇到同类问题不再出错的目的。3.文言文背诵默写也要常抓不懈。可运用理解记忆法,情景记忆法,首字(末字)记忆法,压缩记忆法等,提高背诵效率。

三、掌握解题技巧,才能拿到高分

从文言文阅读语段的角度来看:1.整体感知,大致了解文言选段内容,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切忌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不妨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标记就可以了。2.要善于借助已知信息,揣摩文意。可以关注文段的注释、出处说明。3.实词释义类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语境得出正确的答案。4.要善于借助于题干和选项;最关键的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的最后一项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利用好了文章分析题,就能够明确地了解全文内容。5.对比较难的语句,反复通读,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則,调动思维,解读语段。前后推敲,整体把握”。

技巧点拨 篇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进行深化推进。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浙江和上海将启动外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将于2016年10月首次用于高考试卷之中,之后将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根据《考试说明》,今年10月份的高考英语学科试卷知识应用部分将取消短文改错试题,增加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两种形式在不同考次不定期交替使用”,分值25分,占试卷总分的六分之一,对英语成绩的提高具有决定作用。

高考的任何变革都将极其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万千学子的命运,但是作为第一次被使用于高考的新题型——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对于广大学生乃至教师,却披着神秘的面纱,犹如微笑着的蒙娜丽莎,神秘而充满诱惑。

今天,就让我们条分缕析,揭开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的神秘面纱。

二、题型解读

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首先看看《考试说明》的样题,根据样题示例,寻找试题真容,发现试题规律,总结应对策略,快速、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决胜于高考战场。

(一)读后续写样例及规律总结

第二节:读后续写(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所给情节进行续写,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Im afraid so.I’m in a big hurry and I cant start my car.”

“No trouble at all.Id be glad to help.”

Arthur looked around at the crowd of people.He became frightened,and without another thought,he started to run.

注意:

1. 所续写短文的词数应为150左右;

2. 应使用5个以上短文中标有下画线的关键词语;

3. 续写部分分为两段,每段的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4. 续写完成后,请用下画线标出你所使用的关键词语。

Paragraph 1:

As he was running,Arthur heard the young man shouting behind,“Stop,sto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agraph 2:

The taxi stopped in front of the Police Station and Arthu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以上样题可以看出,读后续写试题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通过阅读一篇字数约350词的没有结尾的文章,根据读后的理解,为文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能力为目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读后续写所选文章的文体与特点。读后续写属于写作部分的第二节部分,是有提示的写作试题类型。根据王初明教授在《读后续写题型研究》中的结论,读后续写一般选用字数约为350词的记叙文,故事无结尾,要求考生读后补全故事,续写长度为150词左右。

2.读后续写属于半限定的写作试题。读后续写的内容没有确切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故事的发展写出合理的续写,只要内容和情节合乎情理和逻辑,就是有效续写,具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形式上,试题设置了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词语方面,短文中标有下画线的关键词语有10个,要求续写部分中至少使用5个以上的关键词语。这就从词汇上对内容和形式作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续写部分分为两段,每段的开头语已经写好,这也在语句上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根据王初明教授在《读后续写题型研究》中的研究发现,读后续写可以提供段首语,也可以不提供段首语。但在《考试说明》的样题示例中,从段落数量到段首语都给出了限定,这就使得文章的续写内容相对更加确切,试题的评分更加客观准确。

3.读后续写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而言,读后续写要求考生在给定时间内读懂文章,并能把握文章的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在续写部分做到想象合理,上下衔接,内容通顺,逻辑合理。其次,读后续写考查考生语言应用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考生在读懂前文的基础上,在续写部分不仅仅能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准确恰当,而且要能根据内容使用较多的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最后,读后续写考查考生的篇章结构把控能力,考生所写的续写部分要和前文逻辑一致,上下连贯,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这就要求考生要有比较好的想象能力和篇章把控能力。整体而言,考生要想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一篇比较好的读后续写,除了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创造性想象思维能力。

(二)概要写作样例及规律总结

第二节:概要写作(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其内容写一篇60词左右的内容概要。

Getting rid of dirt,in the opinion of most people,is a good thing.However,there is nothing fixed about attitudes to dirt.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people thought that dirt on the skin was a means to block out disease,as medical opinion had it that washing off dirt with hot water could open up the skin and let ills in.A particular danger was thought to lie in public baths.By 1538,the French king had closed the bath houses in his kingdom.So did the king of England in 1546.Thus began a long time wh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Europe lived with dirt in a friendly way.Henry IV,King of France,was famously dirty.Upon learning that a nobleman had taken a bath,the king ordered that,to avoid the attack of disease,the nobleman should not go out.

Though the belief in the merit(好处)of dirt was long-lived,dirt has no longer been regarded as a nice neighbor ever since the 18 century.Scientifically speaking,cleaning away dirt is good to health.Clean water supply and hand washing are practical means of preventing disease.Yet,it seems that standards of cleanliness have moved beyond science since World War II.Advertisements repeatedly sell the idea:clothes need to be whiter than white,cloths ever softer,surfaces to shine.Has the hate for dirt,however,gone too far?

Attitudes to dirt still differ hugely nowadays.Many first-time parents nervously try to warn their children off touching dirt,which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pread of disease.On the contrary,Mary Ruebush,an American immunologist(免疫学家),encourages children to play in the dirt to build up a strong immune system.And the latter(后者)position is gaining some ground.

由以上样题可以看出,概要写作试题也是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主要特点如下:

1. 概要写作试题的文体和特点。

概要写作试题和读后续写同属于书面表达的第二节,属于有提示的写作试题类型。试题一般选用一篇350词左右的文章,由考生对其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之后,将之缩写成一篇60词左右的短文。概要写作试题的文章选材没有文体限制,但从试题的设题角度考虑,会优先选择结构完整、脉络清晰的文章。基于此考虑,概要写作试题的文章选材会优先选择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2. 概要写作试题属于完全限制的写作试题。

概要写作的文章内容完整、结构清晰,不存在自由想象空间,考生必须按照所给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概括归纳,自己添加或者人为舍弃要点都属于跑题或者概括不全,直接影响到试题得分。

3. 概要写作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概要写作试题的给定文章内容完整,只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一方面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需要应用概括归纳能力将文章缩写成60词的概要文章;其次,在概要写作中,考生不得抄袭原文原句。因此,考生一方面需要有很好的概括归纳能力,能用简练的语言将原文中复杂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考生还需要具有很好的语言转换能力,将原文中的主旨大意用异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考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句式结构,能够做到一句多译。

4. 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试题两相比较,两者都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对原文不但在内容上有充分的理解,还要对文体和写作特色有很好的把握,写作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阅读为写作提供基础,该型试题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必将有力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方法的提高,也能有效提高考生的创新想象能力或者概括归纳能力,有效改变当前英语的教学现状。

从试题考查能力的角度考虑,读后续写试题所给文章内容不完整,需要考生续写完整结尾,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想象能力。但概要写作试题所给的文章是内容完整、结构清晰的文章,考生需要将文章高度概括,总结出文章主旨大意,并用与原文不一致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主要考查了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从语言表达能力的角度对比,读后续写试题要求考生必须使用5个以上的文中画线词语,考生可以借鉴前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式。而概要写作试题要求考生在概括原文内容后用异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不准抄袭原文句子,试题更侧重考查考生掌握的词汇和句式的多少与多角度的表达能力。

三、解题思路

(一)读后续写

1. 读懂前文,把握特色

读后续写试题是续写给定文章的结尾,评分会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1)与所给短文及段落开头语的衔接程度;(2)内容的丰富性和对所标出关键词语的应用情况;(3)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丰富性和准确性;(4)上下文的连贯性。在4项评分内容中,内容和形式(词语、句式等)的上下连贯衔接占两项,给定内容的使用占一项,语言的综合能力占一项。因此,读后续写的后文部分与给定前文应该是和谐完整、浑然一体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要力争尽可能地保持一致,而且还要使用所给定的画线词语,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给定的前文,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认真体会前文的文体、主旨句、词语和句式特点。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前文的内容和特色之后,才能续写出和前文高度一致的文章。

在《考试说明》所给的样题中,给定的文章部分讲述了Arthur在帮助一个年轻人时听到有人抢劫了银行,于是Arthur怀疑这个年轻人就是抢劫银行的嫌疑犯。文章第一句话“A funny thing happened to Arthur when he was on the way to work one day.”就是具有主题句性质的句子,说明下文所读到的文章是Arthur在上班路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funny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后面续写的故事结尾就要围绕“趣味性”续写,从而使文章具有幽默特色。

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的发展因年轻人的身份不明而产生两个不同的续写思路:一是这个年轻人就是抢劫银行的罪犯,Arthur帮助警察抓住了这个坏人;另一个思路是Arthur误会了这个年轻人,他其实并不是抢劫银行的罪犯。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可以续写两个不同的结尾。但是,这两个结尾还是存在优劣之分的。

读后续写试题最后还有续写要求,尤其是续写两段给出了段首指导语,这也是文章续写的重要提示,也是考生应该仔细阅读体会的地方。第一段中年轻人呼喊Arthur停下来,第二段中Arthur坐出租车到了警察局,这两句话基本设定了故事发展的主线;文章主题句中的funny也表明了文章的基调:这个故事是一个幽默故事,如果以这个年轻人是抢劫犯最后被抓续写下去,故事的幽默性就远逊于第二个思路的续写了。

至此,我们要续写的文章部分从内容到文章基调就已经完全确定下来了。

2. 挑词选句,连篇成文

读后续写试题要求续写部分使用至少5个所给的画线词语,续写的段落数量也设定为两段,而且每段的开头语已经写好,这就要求在确定文章内容后,注意选择不同的句式,按照适当的顺序,将要求的词汇编排入自己的续写内容中。

所给样题的文中共选定了以下10个词或短语:Park Avenue,the young man,suitcases,in the back seat,loud noise of an alarm,robbery,bank,the shouts,people,the bank thief。这10个词或短语又可以根据类别划分为地点(3个):Park Avenue,in the back seat,bank;人物(3个):the young man,people,the bank thief;事物(4个):suitcases,loud noise of an alarm,robbery,the shouts。

3. 前后呼应,注重细节

读后续写考查考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试题新颖而且具有较大的难度,但考生如果注意以下技巧,就能在短时间内写出文字通顺、上下衔接的好文章。

(1)注意分析文章的主题句

文章的主题句除了会告诉我们下文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由等常规内容外,还能根据主题句的用词、句式特点使我们明白文章的感情色彩和行文特点。

比如在《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中,funny一词就告诉我们:文章是幽默故事,全文感情色彩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不宜写成一篇勇斗抢劫犯的好人好事型的文章。

(2)代词的重要提示作用

在给定两段的段首提示语中,都使用了一些名词和代词,注意这些词语上下的指代和呼应,对于文章上下的和谐一致非常重要。

第二段的首句提示语中直接要求用Arthur开头续写下文,这就严格限制了后面句子的内容应该以Arthur为主语进行写作。类似地,第一段的首句也是以Arthur为主语的,后面续写也应以Arthur为主语,使用代词he就能较好地连接上下文。

(3)使用连接词和多变句式

续写部分要求在给定的内容和词语中间进行写作,实际是限制了写作的内容,考生要想取得较好的分数,就必须注意句式和连接词的使用。如果平时善于积累句式,注重一句话的多种表达形式,在做读后续写题时就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例如,在表达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的意思时,就可以使用如下表达形式:

①否定副词连接句式:not...until/hardly...when/scarcely...when/no sooner...than;

②名词短语:the moment/the instant/the minute;

③连接短语:shortly after/soon after;

④连接词:on。

又例如,在表达“喜欢玩足球”这个意思的时候,可以使用如下不同的表达形式:

He is fond of playing football.

He is crazy about playing football.

He is mad about playing football.

He is keen on/about football.

He has a passion for football.

He has a great enthusiasm for playing football.

(二)概要写作

概要写作不同于读后续写,概要写作所给的材料是完整的文章,文体也不仅仅限制于记叙文,而可能会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任意一种文体。概要写作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用最简洁文字表达的能力。简言之,概要写作本质上是对一篇给定文章进行结构性要点写作。所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写作就非常必要。

1.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概要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通读全文,在把握文章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体结构。阅读文章时,注意寻找和归纳段落和文章的主题句。英语文章侧重于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所以,主题段和主题句往往出现在文章和段落的开头。例如:

Toda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world population is rising so quickly that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crowded.We are using up our natural resources too quickly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polluting our environment with dangerous chemicals.If we continue to do this,human life on earth will not survive.

在这个段落里,第一句话开门见山,提出本段的主题句。对于本段大意的概要写作,我们只需要对这个主题句略加改动就可: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nowadays.

主题句有时也会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者结尾部分,有时候还需要我们自己归纳总结。例如:

Often no one looks more guilty than the innocent.On the other hand,nobody may look more innocent than a professional criminal.And the man who knows“everything”may really only be trying to hide his own weakness.So,it is foolish to try to judge a person only by his appearance.

在这个段落里,前面列举了无辜者和罪犯的相反表现,最后得出结论:以貌取人是愚蠢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段落的主题句,我们进行概要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归纳成:Judging by ones appearance usually leads to foolish conclusion。

通读《考试说明》中的概要写作样题,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就是文章的主题段,全文是总分的结构。其后三段的主题句大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这篇文章的概要就可以大致归纳成:

Getting rid of dirt,in the opinion of most people,is a good thing.However,there is nothing fixed about attitudes to dirt.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people thought that dirt on the skin was a means to block out disease.Though the belief in the merit(好处)of dirt was long-lived,dirt has no longer been regarded as a nice neighbor ever since the 18 century.Attitudes to dirt still differ hugely nowadays.(78 words)

2. 提炼要点,删繁就简

在归纳出文章主旨大意、整理出由主题句组成的概要结构后,我们还要对要点进一步进行提炼,一方面使要点更具有概况性,能够涵盖本段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概要写作不允许抄袭原文,有必要对原文的主题句进行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对找出的主题句再进行提炼,删除不必要的细节和冗词,换成最简洁的句式。例如:

(1)从句向非谓语的转化

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when he heard the bad news.

转化成:Hearing the bad news,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While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you should be careful.

转化成: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you should be careful.

(2)使用省略句

He wanted to ride his new bicycle on the street very much but his mother didnt allow him to.

The man didnt say a word all day until spoken to.

(3)使用并列或者比较结构

Tom can swim across the river without sweats,so can Jack.

Tom asked me to go to play football and so I did.

综上所述,《考试说明》中的概要写作样题在归纳出主题结构后,我们可以对语言进一步进行提炼和浓缩:

People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dirt.In the past,people,especially in France,thought dirt was a means to block out disease.Later,dirt gradually was considered to be a cause of diseases and people began to hate dirt.Nowadays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at dirt may help to build up ones immune system.(55 words)

3. 转型换式,统一全文

在提炼了文章的主题句后,前面的概要写作就会形成一个主题句样式的篇章,但在词汇和语句上都还存在不和谐与不一致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对概要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风格统一。在保持风格一致的基础上,添加连接词将上下文衔接起来,构成统一整体。

例如,对第二部分的概要写作进行语言和文字上的统一:

People have mixed opinions towards dirt on our skin.For long in history,European people,especially French,believed that dirt protected people from getting ill.However,after 18th century,People began to think that only by washing dirt off our body could we keep healthy.

But today,people once again realize that dirt may help strengthen our immune system.(59 words)

温馨提示: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都是写作部分的新试题,以考查读后写作能力为主,在按照试题规律写完文章后,还要进行仔细检查,文字错误和卷面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试题得分。

四、新题心练

新题型,新规律,新思路,新办法。用心体会下列试题,仔细体会试题规律,相信该项试题会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得力助手!

(一)读后续写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所给情节进行续写,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注意:

1. 所续写短文的词数应为150左右;

2. 应使用5个以上短文中标有下画线的关键词语;

3. 续写部分分为两段,每段的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4. 续写完成后,请用下画线标出你所使用的关键词语。

Paragraph 1:

One day many years later,Luca,already very old,was speaking with a brilliant young m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agraph 2:

It was only then that Luca realized that his dream had become true in his very own ho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概要写作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其内容写一篇60词左右的内容概要。

Many of us are used to hearing stories of people being pickpocketed in busy places.But most of us are aware of the dangers,so we are safe—at least,we think we are.

According to a BBC report,a growing number of thieves are trying to“hack(侵入)our mind’s weaknesses”to get their hands on our possessions.

“In fact,the key requirement for a successful pickpocket isn’t having quick fingers,”said the report.By using psychology,some pickpockets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oopholes(漏洞)in our brains.

Our lack of ability to multitas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opholes used by pickpockets,the report explains.While this can often be a good trait(特点),allowing us to foc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details in our surroundings,“a good trickster can use it against you,”said neuroscientist Auzana Martinez-Conde.

“Its all about directing peoples attention toward something else,”said James Brown,who studies the tricks of pickpocketing.Confidence,the power of suggestion,and certain hand movements such as moving your hands in an arc(弧形)are all said to be things that fool us.

Groups of pickpockets use a common trick designed to create a scene and confuse victims.

The first gang member,a“blocker”,walks in front of the victim and suddenly bumps into them.A second member of the gang then bumps into both of them from behind and stages an argument with the“blocker”.In the confusion,both men steal what they can and pass it to a third thief who quickly runs off with the stolen goods.

But according to Brown,as long as we dont daydream in public,we shouldn’t be worried.

“A street thief will avoid like the plague(瘟疫)people who are demonstrating(展现)a very open awareness of their environment,”he sai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读后续写

(二)概要写作

公文写作技巧点拨 篇5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公文写作技巧点拨》,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公文写作一直是事业单位备考的重点,关键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其是谈之而色变,不知如何应对,今天就针对一些事业单位考试常考题型,给出作答逻辑,并针对其中容易出现错误的作出点评说明。

一是讲话宣传类

1、编者按

开头:归纳概括相关事实 主体:分析本质

结尾:呼吁号召(简单明了)/总结

举例:为动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学习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事迹,请你写一个编者按。要求:请解释事迹精神实质。

编者按虽然有些学生比较陌生,但在事业考试中也多次出现,对于这种形式的公文学生主要不清楚其作答逻辑,一直根据要求,只谈精神实质,而不言其他,最终导致逻辑不全,要点不到位,所以将编者按的作答逻辑在此说明可以很好帮助学员掌握学习。

2、宣传稿/倡议书

标题

主送机关: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开头:背景

主体:具体宣传内容/倡议内容 结尾:呼吁号召

3、讲话稿/演讲稿/讲解稿/导游词/发言稿

标题

主送机关:

开头:开场白,介绍背景,引出主题 主题:具体讲解内容 结尾:总结/号召

二是指导指示类 指导/意见/通知

关于…..指导/意见/通知

主送机关: 开头:背景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发文机关 发文日期

发文机关 发文日期

主体:具体指导内容/意见内容/通知内容 结尾:总结

发文机关 发文日期

三是总结请示类

1、工作总结

关于…..的工作总结

主送机关:

开头:介绍背景,引出主题 主体:成绩+问题+对策 总结:展望未来

发文单位 发文日期

2、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

开头:介绍会议背景,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主体:具体概括会议内容(主要精神、主要结论、今后任务)——需要结合材料而定

3、调研报告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关于…..的调研报告

开头:介绍背景,引出主题

主体:调研对象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对策 结尾:总结 四是短文评论

标题

开头:提出观点 主题:分析论证

结尾:落实观点——提对策

实际在学习中对于常见的宣传稿讲解稿之类的学生一般可以应对,有清晰的作答思路,可是对于部分学员在考试中遇到的评论类型就无从下手了,实际评论类型整体的作答思路类似于综合分析,按照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落实观点即可。

技巧点拨 篇6

一、从容应对,“步伐”稳健

距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很多的知识不会,很多习题还没有做,从而产生紧张和忧虑的心理。但是,时间是公平的,对所有的考生都是一样的。同时,老师就是学生的主心骨,要用稳健的步伐,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带着耐心去上课,应以多表扬、鼓励学生为主,急不得。即使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有上进心,他们也想学好但是他们做不到,又加之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所以尽量不要讽刺、挖苦他们。

二、夯实基础,梳理到位

高考试题年年都在变,与其年年都在后面赶,不如静下心来夯实基础。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在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中,老师应该关注“不变”的部分,那就是知识点都在书本上,所以说书本才是本源。不论在哪个阶段,学生都应该紧紧地抓住书本不放。

对于文科,学生不能只为了做题而做题,不能被题海遮住了眼睛,也不能说时间紧而忽略了课本。题不会做,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一是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总是不全面,不能“一网打尽”;二是知识缺乏系统性、条理性;三是对考点认识不清,不知道内容会怎么考,重视程度不够。

三、精讲精练,针针见“血”

题不在于做得多,而在于做得精。后期很多科目都到了强化训练阶段,如果一味地在题海中奋战,而忽略考点,那就得不偿失了。况且题是做不完的,老师要精選训练题,选择适合学生的试题,这样既可以少走弯路,又可以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增强学生做题的自信心。比如,高考语文考点总数为40个,核心考点为22个。核心考点虽然占总考点的50%,却占总分值的80%,相当于用50%的复习时间达到80%的复习效果,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减轻复习负担。抓住核心考点就等于提前抓住了高分。

同时,讲题不能只为了给答案而讲题,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材料题,不是题不会做,而是学生缺乏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存在问题较多的试题要进行详细解读,有些则可以一笔带过,不必面面俱到,但是要与书上的知识点紧紧相扣,且要训练到位,有的放矢。

四、提高强度,追求效率

就文科生而言,高考试卷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比如,语文试卷中有四篇文章,要做三篇文章;英语试卷中一篇完形填空和五篇阅读理解;文综试卷中更是给了很多材料。所以平时训练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定时定量,集中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很大帮助。可以明确地说,学生打的不是时间战而是效率战。

同时,对学生的答题习惯要进行规范,比如,语文试卷中探究题,该题给8分,那这8分怎么得,从几点入手能拿到这8分,是给3点呢还是4点呢,都要给予规范。且答题一定要遵循“三化”原则(即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把自己的亮点要放在显要的位置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捕捉到。

技巧点拨 篇7

分析此题是一模试卷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从知识点的考查上会比其他的选择题更加综合,解题方法也更加丰富. 此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及有字母的函数值比较大小问题,试题在审题上不存在难度,但是对运算能力和数形结合思想、类比转化思想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从结果来看,有半数的学生做对,但是正确的学生中多数是运用技巧猜对的,由此先从思路1说起.

思路1特殊值法、排除法

点评在缺乏解题方法的情况下学生会选择思路1,即使不会做,但是利用选择题的技巧可以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正确率. 但是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不能满足于表面,更要深入到基本方法和思想的层面,讲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求甚解. 所以,还有以下两种思路.

思路2作差法

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表达式,因此函数值的大小比较可以转化成含有字母m的代数式的大小比较.

点评作差法是从代数角度解决比较大小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具有分式的特征,所以只要一个变量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就可以表示成分式,此题作差法的关键就是分式的加减运算. 但是三个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过程烦琐,耗时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比较高. 此题也可以采取作商法,考虑到与作差法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思路3数形结合

点评数形结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是解题思路拓展的有效途径,本题中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图形上能很直观地显现,坐标系中线段的长度就对应着函数值的大小,中点的特殊位置,让人联想到了梯形的中位线. 相比于思路2,思路3对函数的认识更深一层,思维更加发散,中位线的应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技巧点拨 篇8

关键词:点拨,自主学习,主体性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慈母多败儿”。意思是“慈母”由于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 事事代劳, 最终反而会导致孩子生活不能自理, 培养出一个“败儿”。当然, 我们也很难设想如果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生活从不关心, 完全放任自流会培养出一个好儿子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放手让他去成长, 时刻关注他, 在关键的时刻给予点拨和引导。我想, 教学的过程也应该如此, 既不能事事代劳, 也不应放任自流。作为教学的主导角色, 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引导和点拨。

所谓点拨, 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 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 就是点要害, 抓重点;所谓“拨”, 就是拨疑难, 排障碍。这种点拨, 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 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 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这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一、两大误区

1. 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道、授业、解惑”, “学而优则仕”, 教师是作为权威而存在。只允许与教师相同的结果存在, 当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 被认为是异端, 甚至是差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事先组织好的内容和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 其任务就是“装下”老师传授的知识, 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师的基本功更多的是体现在本学科知识的专精, 以及教学组织的周到缜密。这样的教学表面看来教师兢兢业业, 将课堂安排得滴水不漏, 其结果却严重地扼杀学生的发展,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以致培养了好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2.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很多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课堂内学生充分自由, 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上气氛很热闹, 学生在讨论、在研究, 但实际的讨论偏离中心, 学生说话随意甚至跑题, 形式与内容分离, 效果甚微;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只有任务布置, 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更没有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教师“不敢”过多地发表意见, 生怕因此而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做否定, 态度模棱地请学生坐下 (为了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学得无助, 学得茫然。

以上两种情况看似极端、可笑。但在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关键问题还是教师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没有把握好作为主导角色的“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科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形式都是较为匹配的。而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教师的角色重点都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适度地引导和点拨。只有掌握好这个度, 教师才不至于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也不至于使课堂教学放任自流失去方向。

二、点拨的前提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所谓点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 运用诱导、启发等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研究, 寻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由此看来, 点拨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已经在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课程学习中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点拨才真正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没有这个前提, 一切都是妄想。

2. 了解学生: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断积累和修正的过程, 作为一名初中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生活常识。这是我们开展自主学习, 实施教学点拨的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他们可能在哪些点上出现理解障碍;哪些知识点与他们的日常经验相违背;哪些知识可能会让他们想当然……只有做好这些充足的准备, 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在关键点上给予点拨。

三、把握点拨的有利时机

对于教学中的点拨来说, 看准时机, 掌握好火候是其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如何把握时机, 适时予以点拨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1. 在学生探究迷途时点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教学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 让学生自主探究绝对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应时刻留意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学生探究迷途时及时点拨。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课题时,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很多知识点, 但同时也很容易被表象迷惑, 迷失在探究过程中, 离真相一步之遥。在利用弹簧秤将物体慢慢浸入液体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看到的现象就是随着深度的增加, 弹簧秤的读数越来越小, 由此, 很容易易就就认认为为““浮浮力力的的大大小小与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为纠正学生的错误结论, 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继续向下放入物体, 学生很容易看到, 当物体完全浸入液体以后, 无论深度怎么增加, 浮力都不再增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浮力的大小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排开液体的体积) 。

2. 在学生概念混淆时点拨:

压力和压强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P=F/S公式和概念都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尽管很多学生能够流利地说出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但是并没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压强。而且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压力越大压强一定越大。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 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道关于压强的计算题:一辆坦克和一个人哪个能通过沼泽地。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计算发现, 坦克能通过沼泽, 步行的人无法通过。通过练习讨论, 既训练了学生对公式和概念的运用, 同时, 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压强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 (必须综合考虑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 , 从而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

3.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点拨:

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前, 关于运动和静止, 大部分学生都有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会运动, 物体不受力就会静止。教师充分运用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的实验,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推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有效突破学生的错误经验认识, 破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四、选择有效的方法点拨

所谓点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生迷途时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通过一定旁敲侧击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进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找到正确答案, 从而真正起到发展思维、锻炼能力的目的。通过举例、对比、设陷等方式进行点拨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一效果。

1. 举例: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 惯性是较抽象的内容。初次接触惯性这一知识点, 学生一时不容易掌握。利用举例对学生进行点拨, 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因为虽然惯性的概念较抽象, 但生活中惯性的现象随处可见, 引导学生去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概念。例如:坐车时突然刹车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汽车突然加速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分析“惯性实验”中鸡蛋为什么落入杯中而没有飞出去等等。

2. 对比:

利用对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也是在教学点拨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在系统学习汽化知识以前, 很多学生有一种错误的经验认识, 认为夏天吹电风扇, 是风让我们觉得凉快。为了破除这种误解, 尝试让学生体验一个对比实验, 在学生的手臂上涂上水在电风扇下吹, 然后擦干手臂在电风扇下吹。让学生体会两次不同的感受。由于对比效果明显, 又是学生亲身体会。容易引发学生的再次思考, 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3. 设陷:

所谓设陷的点拨方式, 笔者称之为“不点拨”的点拨方式。有的时候明明知道学生的这种方式不可行。但是, 不妨让他们沿着错误的路线去走一走。因为学生会自己发现自己的方法不可行从而“迷途知返”。而学生对自己犯过的错误会印象更加深刻。例如:让学生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时, 很多学生提出了一种方法, 把一枚大头针和一个小铁块放在一起测出质量, 然后, 减去小铁块的质量就可以得出大头针的质量。这个方法看似合理, 但是教师知道它显然不可行。不过, 教师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遍。结果学生发现大头针和铁块的质量和跟铁块单独的质量是一样的。教师由此让学生思考了关于误差的存在。从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方法, 找到正确的方法。

教学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 掌握教学规律, 了解学生特点,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是高明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准确把握点拨契机, 灵活运用点拨方法, 灵活地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建构概念、发展能力和升华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学技能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冲锋.编著

技巧点拨 篇9

一、英语写作高效教学的实践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信心,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最基本的是学生的信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因此,写作训练中需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进行表扬。

评价学生的写作放在发现学生的词、段、文的亮点。评价、欣赏是让学生充分享受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如: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墙上供大家参阅;朗读学生范文给全体同学听;把学生作文本中好句子抄到黑板上并注出此句出自何人之手,然后大家一道来欣赏。这样学生们因作品被别人欣赏、赞美,内心会充满了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提高信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2.高效课堂之旧知识的循环复习:注重单词、词组的积累。复习,是旧知识的循环和再现。要以旧引新、新旧结合。我们将写作化“整”为“散”。写作训练由“词汇-句子-段落-篇章”的顺序来复习。

我们将考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表与常见短语贯穿到写作训练中。每天默写相关话题的单词15个、短语单词5个,要求学生连成小句群,构成段落。坚持要2个学生上黑板操练,限时完成当场评讲,了解多数学生常犯的错误,并在一段时间内针对某个错误进行更正训练,也要表扬学生写的佳句。运用长期的积累,从提高词汇量的增加以及写句子、段落的能力。

3.写作复习与课文话题复习的高效结合。为了契合广州中考听说考试要求,第一轮复习是将课文内容归类为话题进行复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话题进行篇章写作训练。

重点的话题包括:Introduce XX、How to keep healthy?、my favorite…(我喜欢的…)eg:subject,teacher,sport,day,festival…(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How to relax yourself?等等。

如,Introduce XX(介绍某人)这个话题是学生最熟悉的话题之一。

训练步骤是:

(1)先让学生们在3分钟内运用思维导图构思出文章结构。

(2)再让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章,在15分钟写作。

(3)运用多媒体呈现2篇学生作品,一起点评。先找出好词好句,点出中心句,连词等,分析篇章结构,再稍微指出学生出错的地方。

(4)让学生根据得分点相互评分,写出优点及要订正的句子和语法。

(5)学生自行订正后,又进行扩句、添句等方式重写一遍作文。

写作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单词—句子—写作—修订—重写”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构思,第三人称单数谓语的变化,动词一般过去时的拼写及运用等。

4.重视学生写作的反馈,加强自改、互改的高效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是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留意学生常犯的错误,分类记好,分析其出错的原因及时纠正。可将错误典型投影出来,集体评讲改正,加强学生印象。

一次修改就是一次进步。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多检查两次,注意遣词造句和时态、单词形式等。教师亦安排让学生有固定的搭档,实行2人互评互改,加深印象。对个别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实施面批。

养成自改、互改习惯,这既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写作考试高分技巧点拨

1.认真审题。《中考考试说明》指出,书面表达要切中题意。因此,写作的第一关键是要花2-3分钟认真审作文的写作内容及要求。划出题目要求的内容、信息点。根据信息点确定写作主体时态,文体等。如2016年广州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写篇日记记录五四青年节那天,各级学生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写作要求中已给出时间、地点、内容。分值分布中内容占6分:要求完整,包括时间、地点、内容,且必须添加活动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这里占1分。

2.组织材料,围绕中心,拟定提纲。要求学生迅速根据话题及写作要求,组织材料。文章结构通常用“总-分-总”结构。组织材料的方法中,我们多使用的是:思维导图法,五个“w”法。

(1)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可以直观,全面的组织写作材料。如:针对某年模拟考作文:广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将广州变为一个美丽的城市,作为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们可以从文明礼仪和环保这两个大方面入手。如环保:

(2)运用五个“W”法。中考写作话题多与学生经验有关,如果是讲述一件事,可用五个“W”法。“when”,“where”,“who”,“what”,“how”,再扩写内容和句子,运用从句和高级词汇。

3.语言通顺表达准确。写作过程熟练运用各句型,适当添加从句和名言。注意检查时态与单词的形式。为使文章连贯、流畅,学生在句子间加入连词。如:

并列连词:and,but,however…

顺序连词:first,second,next,finally,at last…

总结性的连词:in a word,in general,in all,generally speaking…

打完草稿后,学生一定要检查时态、动名词的形式,文章的顺畅性等,再工整得抄到试卷中。

写作训练遵循“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化“整”为“散”,步步铺设台阶,构建成一个个教学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们要使学生在课堂里都能有所学、有所得,有最大限度的进步。教学实践的效果明显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对照以往学生同期的写作情况,学生在写作习惯和写作技巧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因此,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注重课堂写作复习的高效性,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英语写作是初中生所具备的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在中考中占有较大分值,同时也容易丢分。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初中英语教学,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薄弱。学生的写作,句子单一或者是汉语式写作等。在初三一年的总复习中,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高效的英语写作训练,使学生能有较大幅度的写作水平提高,是需要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效教学实践,话题写作,写作考试技巧

参考文献

[1]叶春彬.“导学、合作、展示”模式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尝试[J].英语教师.2016(06).

图表分析类作文写作技巧点拨 篇10

【图表分类】

图表示作文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以坐标轴的形式出现的表示数据大小或数量差异或变化的柱状图(bar graph)或出现时间参照的曲线图(line graph);②以圆内扇形大小表示总体与内部结构变化的圆型或饼形图(pie graph);③以表格形式将统计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统计表(statistical graph);④两图或多图组合的综合图形(compound / complex graph)。

【信息的提取】

图表分析类作文不像文字提示或表格作文那样信息点明显,它的特点是提示语言少,信息点分散,数据多,因此审题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图形进行适当的分析。如柱状图或曲线图,则一定要运用坐标刻度及数轴所提供的信息点来分析几组数据间的变化,抓住主要特点及规律进行说明。对饼形图则一定要根据百分比搞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对综合图要说明几个大的问题,而且往往是第一图表达现状,第二图表达原因或解决办法,要把它们揉合在一起写成一篇语义连贯的文章。

【体裁特点】

①说明文:单纯描述解释图表信息,按照图表所展示内容如实表述,不加评论。

②议论文:通过叙述图表中的信息及数据间的变化,找规律,分析原因,发表评论或解决办法。

【写作三部曲】

第一步:开门见山点明本图所反映的主题。常用的句型有: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graph / table / chart ...; As is shown in the graph ...; The graph / table / chart tells / shows the changes in ... between ... and ... / from ... to ...; This is a line graph which describes the general trend of ...; The pie graph represents ...

第二步:分析数据间的主要变化、差异及趋势,然后叙述并阐明必要的理由或原因。

在叙述数据间的变化及总体趋势特征时,为了使层次清楚,对比鲜明,常采用分类式或对比式表达以支持主题。常用的词汇及句型有:rise, drop, fall, reduce, decrease, increase, while, but, on the contrary, however, in contrast to, compared ... with / to, between ... and ..., from ... to ..., among, less than, more than, as ... as ..., the same as, similar ... to, equal ... to ...; be twice / three times more than ...; be half as ... as ...

The number / figure sharply went up to ... from ... to ...; The percentage of ... stays the same between ...; The figures have reached the peaks / bottom ...; There are a lot of similarities / differences between ... and ...; There are more A in ..., reaching ... %, compared with ... % of B;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that;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Here are some reasons which cause ...

第三部:归纳总结、发表评论或提供解决的办法(在说明文中没有必要发表评论或解决办法)

常用的词汇及句型有:in a word, in short, to sum up, in all, altogether, generally speaking, in my opinion / view ...

Its clear from the chart that ...; From the graph we can learn / know ...; As is described abov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 From the graph / date / results / information above, it can be seen / concluded / shown / estimated ...; There is no doubt that ...; It is clear that ...

所使用的承接词还有:besides, in addition (to), Whats more, moreover ...

【注意事项】

①在叙述数据间的发展变化时,如果数据特别多就没有必要对每组数据一一陈述,应避免啰嗦、重复、流水账式的写法,应该抓住突出特征进行描述,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这类作文行文的顺序和层次一定要清楚明了,尤其是在描写数据变化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或数据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等等,切忌毫无章法。

③时态的变化。此类作文主要使用现在时态,在描写过去情况时使用过去时态,在发表看法或做评论时应使用现在时态。

【经典回放】

你们班最近举行了一次讨论,讨论主题是“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请你根据下面图表及汉语提示,写一篇短文并阐述你的个人观点。

提示:

1. 增长学识,提高素养,利于择业。

2.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3. 学费高,就业难。

要求:

1.词数:100-120左右。

2.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 参考词汇: tuition n. 学费qualities n. 素养

【解题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就图中数据和提示内容用英语写一篇“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的议论文。可采取三段式写法来行文:

第一段:根据本图内容,提炼讨论的观点。

第二段:紧扣主题,根据图表所显示的三种人所占的人数比例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

第三段: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炼要点:根据柱状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黑色代表想上大学,在比例上占大多数,约60%;浅黑色代表无所谓,在比例上约占30%;白色代表不想上大学,约占10%。

One possible version:

Is It The Only Way Out To Go To College ?

W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it is the only way out for senior students to go to college. View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 majority of us consider it very necessary to go to college. They think it can widen their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ies.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find better jobs after graduation. Very few students, who make up about ten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 it no use going to university, because the tuition is too high for their family to afford. Whats more, its rather hard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find satisfactory jobs. Thirty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believe “All roads lead to Rome.” Therefore,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whether they go to college or not.

In my opinion, we had better go to college because we can receive a better education at college so as to serve our motherland better.

【精彩点击】

1. 范文开宗明义,中心突出,就“上大学是高中生唯一的出路吗?”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最好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来报效祖国”。

2. 行文上采用了三段论,文字流畅,结构紧凑,短小凝练,体现了作者英语较强的写作基本功。

3. 语言亮点。

上一篇:低年级口头作文教学下一篇: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