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点拨论文(精选7篇)
自主点拨论文 篇1
一、案例背景分析
1. 对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分析
“就业维权之道”是围绕着劳动者有哪些权利义务、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展开的。本框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中选取了与劳动者权益关系最为密切、现实生活中发生争议较多的几种,即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享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权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劳动者不仅享有劳动权益,而且应承担义务。并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即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仲裁,引导他们在遇到劳动争议时积极地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本框内容既是对上一框“通往就业之路”内容的深化和延展,又是对下一框题“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即学生作为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如何参与市场经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
2. 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第一框“通往就业之路”的学习,不仅对求职、应聘的方式和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明确了劳动者成功就业的第一步是要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它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这为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学生对求职应聘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不能清晰地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信心不足。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合作,师生、学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双边教学过程。基于本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点拨来完成的。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案例、剖析案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分析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第一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并作具体要求:每一名小组成员课前都要认真预习书本57-61页的知识;要找一找生活中劳动者权利被侵犯的典型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一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师适时点拨)。
(2)学生在学习第二目“劳动者的维权路”时,师抛出“卧底维权”案例,让学生剖析案例,寻找解决的最佳方式,并从中一步步归纳出劳动者维权之路。
2.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1)自主合作学习。这种设计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2)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课前研讨成果,师生共同探究疑难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答案,实现学生的客观需要与学生自身的主观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充分调研也能推动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精心预设课程,灵活地应对生成的问题。
(3)组织学生对案例深入剖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比较准确地理解劳动者的维权途径,正确地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运用法律相关知识论证和探讨劳动者有什么权利,应如何维护权利,政府应如何作为,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4)教师总结并延伸。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最新信息,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反馈情况
由于课前就布置了自由分组学习的任务并对小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每个小组最后在课堂上要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这无疑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促使学生课后通过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等方式来形成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对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学生直接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所以更多地体现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一小组从生活中选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正反两则材料(“天理何在”和“总理为我讨工钱”),真实、生动地说明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并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侵犯劳动者报酬的现象。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探究、教师的点拨逐步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使学生从细微处体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第二、三小组从现实生活的热点“被加班”、“童工现象”着手选取案例并与自己的亲友联系起来进行剖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维权意识。学生在明确“劳动者有休息休假权利”时,提出“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是不是意味着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班加点?”这种思辨式的疑难问题,说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形成也将促使他们去查阅《劳动法》法律条文,进一步加深对劳动者权利的认识。第四、第五小组“反材正用”,增强了课堂的轻松气氛,使学生明确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
在分析劳动者维权途径时,学生通过对“卧底维权”案例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并经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点拨,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行得出正确结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案例分析优势
这节课对“自主、合作、点拨”学习作了初步探讨,从本节课的反馈来看,案例分析有以下优势:
1.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始终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进行的,没有把教师“抛开”,教师发挥了适时的点拨作用。
2. 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现的独立学习能力,本节课的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唐睿奇
(长郡中学,湖南长沙
摘要:学习兴趣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可以从明确学习目的,增加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耐心地对待教学工作及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一、引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向世人阐述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想在某一领域里取得成就,就必须对所做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可在当今以成绩和排名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并没有变得乐学,反而变得厌学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求知中体验到乐趣。
一、学习兴趣概述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爱好与追求的倾向,它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这种兴趣指向学习活动本身,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学习兴趣分三个水平:有趣、乐趣、志趣。在有趣水平,兴趣广泛但不持久,带有直观性和未分化性;在乐趣水平,兴趣开始倾向某些事物,并积极参与和从事某些活动;在志趣水平,兴趣开始专注于某事物并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1]。中学阶段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接受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1.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退缩。如果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处于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状态,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一蹶不振。[2]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接触学生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理想,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并把学习和实现个人的理想联系起来。一旦学生感觉到学习目的是很明确的,学习是有用的,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增加成功的体验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多次遭受失败,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尽力逃避学习,以避免经历失败。因此,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对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首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应由易到难。当学生学会了简单内容后便对后续的内容产生了期待。其次,学习过后立刻给予反馈练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反馈,学生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3]。最后,多赞扬鼓励学生。学生每取得一个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学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展示、讨论,课后总结的设计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了多种学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实现了主体之间的合作性
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实现了主体之间相互沟通、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主体之间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生成绩不是很好,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上其所教的学科。首先,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老师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的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老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先赞扬其优点,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最后,老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4. 耐心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
一些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跟不上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引起的。一些学生也听课做作业了可是没听懂,没学会,于是就不愿意学了,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因此,老师应耐心地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努力备课,详细讲解,让学生听懂学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有耐心,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对其多讲几遍。一旦学生听明白、掌握了,就会强化学习动机。
5. 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其次,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用生活中一些真人真事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不懈。最后,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和夏令营活动来锤炼学生的吃苦精神。
6.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
归根到底,学习的主人还是学生。学生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只有学生愿意学,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才有可能,才可以引导其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学生应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一项义务,必须努力完成,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能逃避,更不能放弃学业,而应该想办法克服困难。其次,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求知,而不应被动地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去学,对于学习中的疑问难点应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只有在学习中把握了主动,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进而培养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在中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青少年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深远影响,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刚.有趣、乐趣、志趣———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昌吉学院报,2005,3.
[2]冯力平.教育理论与实践[J].第29卷专刊:100-101.
[3]王学红.论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4.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汲取知识,另一方面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又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自主点拨论文 篇2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六年制课本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二段的内容为: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伸展着狭长的叶子, 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其中, “贪”、“吮”、“甘”是生字, 如何教学这三个生字呢?
二、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然后调动自己的经验, 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5分钟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独立阅读, 独立识字。
师:5分钟时间到了, 谁来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呢?
生1:“贪”是上下结构, 上面是“今”, 下面是“贝”, 宝贝的“贝”, 这个字的意思是今天有的人爱拿别人的宝贝。
师:你是根据“贪”字上下结构的特点识字的, 你还说出了这个字的意思, 妙极了。
生2:“贪婪”的“贪”就是“贪得无厌”的“贪”, 这个字我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就认识了。“贪得无厌”的意思是一个人爱贪污贵重的东西, 而且尽管贪, 永远也不满足。
师:听听张××同学的这番话说得多精彩, 她是多爱读课外书的同学呀!她不但读, 还有意地去记生字, 去理解词义。这个生字对她来说已不是生字了, 她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生3:当今社会, 有许多大贪官, 他们喜欢金钱、金表、金钢笔这些宝贝, 所以“贪”是上“今”下“贝”。
师:瞧;他不但能根据“贪”的结构识字, 还能与自己的见闻联系起来, 真是个关注社会生活的同学。
生4:“贪婪”的“贪”是指杨梅树渴坏了, 见到雨水就不停地喝, 永远喝不够似的。
师:你是把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识字记的, 你把课文读懂了。
生5:“吮”, 左边表意, 右边表音, 是个形声字。
师:你能读出右边这个字的的读音吗?
生5:读不出来, 我是猜测的。
师:猜测也是一种识字的方法, 右边这个字是“允许”的“允”。
生6:“吮”是形声字, 左边的“口”表示用嘴吸的意思, 右边是表读音的。
师:你能表演一下“吮”的样子吗?
生6:表演:撮口用力吸。
师:表演得多投入多形象啊!
生7:“吮”是一个小孩儿用口吸妈妈的奶。“儿”字上面的那个部首就是妈妈的乳房。
生:大笑。
师:哟, 面对这个“吮”字, 你想起了小时候吃奶的情景, 并且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像, 把“吮”字的音形义说得妙极了!你的这种识字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充满了情趣。同学们, “吮”的本义就是一个小孩张大嘴巴吃妈妈的奶。我们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 我们要爱妈妈, 要爱这个“吮”字。
生8:“甘”是“甜”字去掉“舌”, 意思还是“甜”。
师:你是用取偏旁的方法识字的, 巧妙。
生9:“甘”字我上幼儿园时就认识, 是“甘肃电视台”的“甘”。
师:上幼儿园时爱看甘肃电视台的动画片, 所以就认识了这个“甘”字, 对吗?
生:对。
师:看电视是学习生字的好时机, 我们是甘肃人, 都喜欢“甘”字。
……
师:大家都调动了自己的经验识记住了这三个生字, 方法很巧妙, 也很有情趣, 而且, 通过刚才的交流, 发言同学的识字方法又变成了每个同学的识字方法, 这样一来, 一个字, 就有了好多识字方法了, 大家的经验又多起来。希望大家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能做到吗?
生:能!
三、案例分析
自主探究的前提是学生“能学”、“想学”。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 (1~2年级) 的学习中, 积累了许多识字经验, 诸如“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顺 (上接第61页) 口溜法”、“谜语法”、“熟字加减法”、“转换部件法”、“归类法”、“生活环境识字法”等, 这些经验, 是他们自主探究的基础。只要老师唤醒他们“想学”的意识, 他们就能够自主探究地学习。本课例中, 老师在学生识字前“导引”时明确的内容指向、目标确定、方法点拔、时间限制、活动安排等, 足以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因为老师的“5分钟后交流识字方法”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搭建了开展比赛的平台;因为老师的信息顺应了学生天然的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还因为老师的“调动自己的经验, 用自己的方法识字”的点拔符合学生“能学——会学——学会”的认知规律。课例中, 丰富的识字方法证明了学生在5分钟内激活了自己的思维, 调动了“自己”的经验, 运用了“自己”的识字方法。这些巧妙的方法, 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 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 探究将浮于表层。本课例中的合作探究, 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面对学生巧妙的识字方法, 老师没有用“很好”、“真棒”之类的含糊表扬语, 而是在倾听学生发言中敏捷地捕捉到了学生的思维技巧, “点破”了学生的识字方法, 让所有学生 (包括发言者) “豁然开朗”, 顿悟了方法的绝妙所在, 强化了思维的深刻性。这样, 每个学生面对一个生字就拥有多种巧妙的识记办法, 从而丰富了每个学生的识字经验。
追求点拨之美 篇3
一、在尊重中点拨, 追求平等之美
小学生, 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 由于涉世尚浅, 他们虽然对各种事物充满新奇感, 但学习知识、分析问题往往停留于表面。在这样的小学生面前, 我们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了, 以至于忘了我们度过的孩提时代。是我们的“才高八斗”, 还是“心急如焚”, 让我们在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点拨时, 已悄然抬高了头颅, 眼神带着不屑, 语气交杂责备, 表情显露愠色, 行为难免急躁……如此, 我们传递给学生的信号, 是引导、帮助, 抑或是平等、尊重?学生尽管稚嫩, 可他们还是能捕捉到我们的高高在上和不耐烦、不满意、不喜欢, 由此产生些许难过、紧张和惶恐。这样, 他们怎么能接受我们的点拨?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时, 一定要语气友好, 表情真诚, 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如此, 学生方能“亲其师, 信其道”, 最终“悟其法”。
二、在赞赏中点拨, 追求信任之美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强, 自制能力也相对较弱, 通常, 一些小毛病、小错误总是屡教屡犯。此时, 如何对他们进行点拨才能更具实效呢?下面一则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刚上任时, 聘了一位女秘书协助他。这位女秘书年轻又漂亮, 但是她的工作却屡屡出问题, 不是字打错, 就是时间记错了, 这给柯立芝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有一天, 女秘书一进办公室, 柯立芝就夸奖她的衣服很好看, 盛赞她的美丽, 女秘书受宠若惊, 要知道平时总统是很少这样夸奖人的。柯立芝接着说:“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本人一样, 都办得很漂亮。”
果然, 从那天起女秘书经手的公文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有一位知道来龙去脉的参议员好奇地问总统:“这个方法很妙,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柯立芝笑一笑, 说:“这很简单, 你看理发师帮客人刮胡子之前, 都会先涂上肥皂水,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客人不会觉得疼痛, 我不过就是用了这个方法而已。”
我们应当明白, 点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 而信任的、赞赏的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因此, 带着爱心, 试着用赞赏的方式去点拨学生, 尤其是那些“没记性”的学生, 我们收到的将是双倍的成效。
三、在暗示中点拨, 追求期待之美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 在他们出现错误时, 我们都应积极引导和点拨。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在引导时, 我们还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巧妙为之。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性格倔犟、心高气傲的学生, 最好是采取“暗示法”。在点拨之时, 我们不直接点学生的名, 也不当众捅破他们的缺点或错误, 而是用自己及其他同学的经历、认识来点出问题之所在, 性质如何, 解决的办法等。在引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语气温和, 表述委婉, 谨慎把握尺度, 并以真诚、肯定的态度表明自己相信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四、在闲暇中点拨, 追求友谊之美
对学生的必要点拨, 是否一定要在班级上或办公室等正规场合效果才好呢?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的点拨更能收到效果。对那些家庭过于贫困、身患残疾或家庭成员有犯罪史的学生, 我们切不可随意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因为他们深度自卑, 逆反心理极强。如果我们稍有不慎, 就会适得其反。在他们看来, 公开的批评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会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
对这些“弱势学生”的点拨, 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情感, 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我们应主动创造更多与学生相处的机会, 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 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如在一起玩游戏, 共进早餐, 一块儿郊游, 在共同劳动中, 以“点滴渗透”的方式, 轻轻加以点拨。相信他们“响鼓不用重锤敲”, 会感觉到教师的良苦用心、真诚关怀, 从而乐意改正缺点错误。要相信, 他们比其他同学更需要朋友真诚的关怀与帮助, 尤其是来自受尊敬的老师的帮助。
点拨, 是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 不应该是冰冷生硬的, 应多一些关爱与温暖。
导师点拨 篇4
是的,娱乐圈从来不缺高颜值,为何井柏然能与众不同? 不骄不躁、谦虚努力的井柏然给我们一个最直接的启示———培养一点高雅的情趣。
在数字化的今天,许多人似乎已经难得静下心来读点书、写点字、画点画了,尤其是分秒必争的艺人,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写字这类性价比极低的事情。 在我们中学生中,当然有不少同学也坚持着书法、绘画、器乐之类的兴趣学习。 可是扪心自问,有几个同学是遵循着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考级”“特长”“专业”等外因的驱动,日复一日地跟着指导老师学下去的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喜欢(当然指健康有意义),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井柏然的字以前也“七扭八歪”,但他没有特意找老师(当然,有自己喜欢且专业的老师指导会少走不少弯路哦), 剧组片场是井柏然练字最频繁的场所。 当然,光有兴趣没有坚持同样枉然,好学勤奋才是井柏然成功的法宝。 只要有空闲,他就不断写、不断练,写所有他觉得漂亮的字。
其实不仅仅是兴趣爱好,任何学习都是同样的道理。 经常听到同学抱怨作业多,时间不够用。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笨功夫”:他经常把词典和书里的词句抄在小小的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帐上,甚至塞在镜子缝里,以便在刮脸、穿衣、睡觉前后都能随时看一看,记一记。 他把一些纸片放在衣兜里, 外出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的时间念一念。 由于不断地记诵,他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巧妙点拨精彩生成 篇5
点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指点、启发.教学中的点拨, 就是在学生思维受阻、理解有偏差或不够深入时, 通过教师的指点和启发, 为学生疏通思维、解除疑惑, 纠正认识或者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笔者在教学中, 积累了一些点拨的方法, 愿意与大家共飨.
一、铺路搭桥
在阅读教学中, 经常会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 这些问题通常是要求“跳一跳, 才够得着”, 如果学生跳不了那么高, 觉得有困难, 这时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过渡性的小问题来铺路搭桥疏通思维障碍.如, 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 一开始, 我提出:红四团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的?在交流汇报时, 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 我就给出一点启发:红四团在抢时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样, 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
二、启发填空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不被固定的问题束缚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于“你读懂了什么”等宽泛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回答也许就会五花八门.的确学生发言的空间很大, 但是, 也很容易出现良秀不齐、高耗低效的情况.因此, 我觉得, 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还是有必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领.启发填空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如, 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初读课文后, 可以用“荷叶是_____的_____”句式来说一说, 这样能有效地训练低年级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欲擒故纵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 理解周总理工作劳苦是一个重点.我是这样做的.师:你是怎么知道周总理工作劳苦的?生:我从“一尺来高的文件”看出总理的工作量很大.师:是吗?我觉得这里无法判断总理是劳苦的, 因为, 假如这一尺来高的文件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的话, 也不累啊.生 (急了, 赶紧抢白) :可是后面说了“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说明这是周总理一个晚上的工作任务.这样, 就把对文本的理解引向全面和深入.
四、明知故问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正确的理解, 但是, 在表达上出现不深入、不透彻的现象.这时, 老师可以采用明知故问的办法, 逼着学生继续往下说, 往深处思考.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文中, 我问: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生答:这是一位爱国的老师, 因为上日语课的时候, 同学们逃学, 他也不管. (显然只说到这里, 是不够的透彻的, 其他的孩子是不一定理解的.) 此时, 我明知故问:照你这样说, 我倒是觉得这位老师很不负责任, 学生逃课也不管, 你怎么会觉得他爱国呢?这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因为当时大家是被迫学习日语的, 老师这样做, 就是对日本的一种抵触和反抗.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爱国行为.
五、引起对比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 理解周总理生活简朴是一个重点.有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师:你从哪里读出了简朴?生:那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张不大的写字台, 一盏台灯, 如此而已.师:那间房子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住过的, 请大家想象一下, 当初是怎样的呢?肯定会有什么呢?这样一对比, 学生自然深刻地理解了周总理的简朴.
六、无声的点拨
当学生思维阻塞时, 并不一定非要用语言的方式点拨.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 或简笔画、图片、动画演示等作无声的点拨.这样, 既不需要我们老师动口, 又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许大家注意到了, 我列举的这些形式都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 注重直观形象具体.所以特别适用于较为抽象的或对学生来说较为生僻的内容.现在我就以简笔画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点拨为例来说一下.低年级的识字、学词学句更要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而借助图画理解词句又是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句.如《院子里的悄悄话》这一课, 里边关于年轮的知识抽象极了, 一会儿告诉你怎样辨别方向, 一会儿是辨别树的年龄, 一会儿又要识别气候.它既是本文的难点又是重点, 必须要解决.事实上很多学困生越教越糊涂, 必须给他们提供一条线索, 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这时候, 如果我们在黑板上勾一个树桩的简笔画, 引导学生结合图来理解, 就一目了然了, 既突出了重点、难点, 又让学生建立了形象, 清楚明了地突破了难题.
至于手势, 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 我们大家在教学中没少用.这些手段所取得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曾体会过, 这里不多讲.
七、以读代问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以读代问”不失为阅读教学的好策略.
读是带有点拨性和诱导性的, 教师的范读当然很重要.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 我们的语调常根据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讲到重要内容时, 有的用强而重的语调, 进行强刺激;有时用轻声细语, 吸引学生倾听.情感激动的地方, 声音强些, 高些;讲到悲伤处则低些, 弱些.正因为我们教师的语调具有这些功能,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 它也可以用来点拨, 启示学生的思维.比如,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个反问句, 没有必要多理解, 就是通过教师的语气高低来范读, 从而理解问题.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人觉得叶子上的虫不用治?这涉及到这个故事的寓意了, 很关键.可是第一个学生起来就说:因为他觉得吃几片叶子没关系.另一个说, 他觉得虫还很少, 不用治.第三个说, 叶子吃了还会长.我一看, 学生思维受到了第一个限制, 怎么办呢?如果直接问:“叶子和葫芦有关系吗?”虽然马上把学生引到二者的关系上来了, 但也等于把答案送到了口中.于是我请学生再听老师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次我强调的是叶子和葫芦, 学生马上就领悟到了, 应该从叶子和葫芦的关系这个方向来思考.
再说学生读.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 也是我们教师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文章的意思、表达手法蕴含在字里行间, 假若学生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体会不到的.于永正老师在上二年级《夕阳真美》, 一开课就问:“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别看问题简单, 可就有人不知道.老师迎难而上, 请了摇头最厉害的小女孩.谁知她张口就说:“是早晨的太阳.”引来哄堂大笑, 遇到这种情况, 其他老师通常会说:我们请其他同学帮助她好吗?可贵的是这时候老师没有请其他同学包办代替, 而是这样点拨的:只要你读一读每节的第一句话就会明白.小女孩大声地读“傍晚, 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太阳已经西斜.太阳慢慢地向下沉.”刚读完, 她高高兴兴地说:“夕阳是傍晚快落山的太阳.”听到这里, 我都为小女孩高兴, 谁能说她不是自己读懂的呢?总之, 应该强调的是不管老师读还是学生读, 都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无疑而读, 为读书而读, 纵然读千遍其义也难现出来.
点拨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一定要遵循“到位而不越位”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又绝不冒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在理解有偏差或不够深入时, 送上及时的恰到好处的指点和启发.时机把握得当, 更重要的是她的每一次点拨都恰当地把握了尺度, 一方面为学生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又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 而不是把答案送到学生的嘴边.
点拨意味着什么 篇6
什么是点拨?点,就是在关键处的指点;拨,就是在迷惑处的拨正。学生面对陌生的知识领域,面对困难的问题,他的解答往往是茫然的,找不到着力点的,寻不见下手处。这时候,指点一下,给他一个可能选择的思路,给他一点证据,给他一个关键词,给他找些所引的材料,这就是点。学生思考问题,难免逻辑不严密,走入迷宫,辨不清方向,甚至误入歧途,这时候就需要帮他拨正一下,助推一把,搀扶一会,让他回归思维的正途,这就是拨。
因此,点拨不是灌输。点拨者不希望一下子塞给学生标准解答。他眼睛里没有知识的容器,而只有一个活生生的探索真理的孩子,所以他希望孩子自己获得知识,并在这获得的过程中一并收获破解难题的喜悦、走出困境的欢欣、自己寻找的乐趣和肯定了自己能力的自信。本质上,点拨基于一种对学生成长的期许,一种希望孩子自己站起来变得强大的认识世界能力的大爱。点拨拒绝直截了当的所谓“大容量高效率”的答案灌输。
于是,点拨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你看重学生的觉悟,你喜欢看到他自己领会和理解,并表达出来。你相信孩子一定会在这一得到鼓励和引导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即便是他的错误,也会成为你探究的对象,成为你的教学资源,成为你全力以赴去琢磨的内容。这样的真诚与恳切让施教者不放过学生在解答时的一切细节。学生则从这个点拨过程中感到了被重视、被倾听、被关怀、被引导,渐渐积累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所以,点拨最需要耐心。你不一味想着自己的教学进度而是格外关注这个具体的孩子的理解程度,并把这当作此刻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你就不会焦躁和发怒,你会耐心等待。你允许学生结巴、不流畅、不着调,你才会在现场找到他的症结和困惑原因。你因此必须细致,必须亲切,充满鼓励和爱意,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真实。而且,你相信这样的等待换来的必定是他一点点地变得更喜欢思考,从而在课堂外主动探究,从而在下一次甚至下下一次更容易找到方向。你要坚信理性的等待绝不会“浪费时间”,而是在获得成长的加速度。
因此,点拨者需要一颗真诚智慧的心。点拨不是越俎代庖,不是教师上场表演,而是给予困惑中的学生适当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提供了足够多的引导后,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最能调动学生思考的地方发问,然后搭建最合适的桥梁,让学生驰骋在自己思考的田野上。这些桥梁是什么呢?
比如,给学生一些事先设计好的句式,让他们在套用过程中找见思维方法。
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醒,提醒他们关注前面已经交代过的知识点,前面学过的公式定理和原理,前面背诵过的诗文。或者是,提醒他们关注文章的开头,关注段落之间的过渡,关注关键词。通过这样的提醒,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据、条件和理由。
要知道,成长中的孩子思维特点就是不全面、不严密、不细致。你提供给他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获得答案应该使用的资源。这些条件和证据混在一大堆过往学习过的知识里,尚未形成全面完整知识体系的学生可能一时寻找不到。这些理由就藏在一篇文章的某一个地方,但粗心的学生只想着找一个现成答案,而往往忘记了细心认真地研读手中的那几篇课文。这些答案也许跟不同学科的知识相关,但只盯着眼前这节课的学生没有养成广泛联想、互通原理的学习品质。这时候,成熟的教师就需要去帮助他,提醒一下,引发一下,帮助他寻找,帮助他辨认路径。或者,在他误打误撞偏差的时候,给他导正方向。甚至是,教师依靠含蓄又恰切的教学语言,或依靠精心设计的将计就计让学生出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看到自己的逻辑错误,从而主动纠正方向,带着欢喜进入正途。因为这样的发现,学生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思维成长。
可见,点拨是教育的艺术,是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
语感培养与课堂点拨 篇7
课堂上的点拨要线条清晰, 有线索, 有方向, 直奔教学目标;要有层次, 有过程, 要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使他们每到一个层面, 都能获得一种顿悟, 使其视野开阔, 每深入一步, 都产生一种美感, 使其意境深远;要有方法, 有技巧, 使学生能自然、顺畅地体味到语言的精妙。
一、点拨要有层次
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像登山的索道, 既有方向, 又有层次, 使学生能在教师的一引一点下拾级而上, 达到学习语言的最佳境界。
例如, 在《猫》这篇课文中, 老舍先生用“古怪”一词来形容大猫的性格。如何理解这里的“古怪”呢?教学时, 教师可分三个层次:先从整体入手, 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大猫性格的, 又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学生总结出:“说它老实吧, 可是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吧, 可是又很尽职。”教师指点:去掉文中的“吧”对比读一读, 体会语气有什么不同。通过读, 学生体会到文中两次用“可是”转折, 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带有让人捉摸不透的意味。接着分层体会, 看作者是怎样写出喜爱之情的。读“老实”时, 一个“乖”字就把猫当成可爱的孩子来写, 表达了爱猫之情。读“贪玩”时, 一个“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玩得尽情尽兴。读“尽职”时, 它“闭息凝视”表现了一个“专心”,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表现了一个“耐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表现了一个“决心”。最后再回到整体, 让学生说说哪种猫可爱。通过讨论, 学生悟出:单拿出哪一种性格的猫都不可爱, 还是“古怪”的猫可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读设计出了层次, 每个层次都能让学生有所得, 给学生一种登塔观景的感觉, 每上一层,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境界。
二、点拨要恰到好处
通常, 当教师的设问提高了难度, 课堂上的气氛便觉沉闷, 此时, 教师千万不要因害怕这沉静而一股脑儿把答案讲给学生, 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思考的过程, 之后, 教师再轻轻投下“一颗石子”———稍加点拨。课堂上便会激起层层波澜, 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1.在似会非会时点拨。
似会非会状态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心中似有所悟, 但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沉默。这时, 教师如果点得恰当便会使学生畅所欲言。
2.在有一点见解时点拨。
教师备课时, 设计问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不能过低, 也不能过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让他们“够一够能摘到果子”。这样的问题提出来, 一般学生能理解到浅一层的意思, 但难于领悟到更深一层, 提不到一个高度。这时, 教师在他们“够”的时候就要帮一把, 点一下。
3.在困惑不解时点拨。
遇到语言感悟能力较低的学生, 教师的设问往往显得高了, 课堂上便会出现“死水淤潭”般的沉默, 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它点活呢?
《生命� 生命》一文中作者讲述的第三件事是“静听心跳”, 其中, 作者写到自己倾听心跳时感到震撼, 可是这一感受对普通的小学生来说难于理解。于是, 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 作者听着自己的心跳感到了震撼, 我们也摸摸我们的脉搏吧。你震撼了吗?”学生大多一脸茫然。这时, 以人平均心跳次数为准, 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组数字:
1 分钟, 70;10 分钟, 700;60 分钟, 4200;24 ×4200=100800;365×100800=36792000。
我设计和学生合作读。我读时间, 学生读心跳次数, 最后, 我让学生思考, 如果人均寿命按80 岁算的话, 算算人的一生心跳多少次?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唏嘘不止。这回他们真正感到了震撼。
三、点拨要结合读书
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形成灵活的思维品质。这要在课堂上一点一滴渗透, 要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 教师的点拨不只在于怎样设计问题, 其中, 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也可以达到目的。
如《鸟的天堂》中, 作者将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热闹景象写得层次清晰, 画面生动。根据文章特点我设计了轮读的形式, 先指一个女生轻轻地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 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 女生齐读“接着又看见第二只, 第三只”。然后, 全班齐读“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是鸟声, 到处是鸟影”。男生齐读“大的”, 女生齐读“小的”;男生齐读“花的”, 女生齐读“黑的”;男生齐读“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女生齐读“有的飞起来”;男生齐读“有的在扑翅膀”, 这时, 教师读“我注意地看着, 眼睛应接不暇”;男生读“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女生读“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最后, 指一个女生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 被我们一吓, 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
这样的轮读是为了用声音的一强一弱唤起学生的通感, 引起他们的想象,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
专家评介:
翁欣老师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潜心教育, 用心研究, 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语文课形象鲜明, 感情真挚, 意境悠远, 情理交融。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体味情感, 学习语言。在2008 年, 她的教学课例《乡下人家》获得教育部一等奖, 课上, 她融诗情画境于一体,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引领学生步入乡下人家, 感受乡村朴实而富有诗意的生活特点, 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在2012 年底, 她又代表大陆地区赴澳门参加情境中欣赏品味语言, 这样, 文中语言的层次感:由静到动, 由声到形, 由整体到部分, 就很容易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中, 让学生了解到读书、学习语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品味、欣赏, 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点拨中渗透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一定的难度, 在需要反复揣摩品味的地方设置一些障碍,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感悟出来。当学生克服困难后获得了答案时, 在喜悦中才体会到教师深深的情意。要达到这种境界, 教师要做到三条:真诚、信任、移情。
真诚是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切实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角度着眼, 教学中要用真实的感情对待学生, 和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思考, 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帮助他们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师生处于平等地位, 使教学成为朋友之间的促膝谈心, 使课堂形式由辐射型变为网络型, 促进师生之间在情感与思想上产生共鸣。这里同时渗透着信任, 教师要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变教师包办代替的现状, 真正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 开拓创新的空间。
移情, 就是教师能够以教材为媒介, 课堂教学为渠道, 把自己的感情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 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感, 受到思想教育。
语感的培养依靠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提高语感能力。而这种实践活动不能是学生盲目的、随意的, 要有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恰当的点拨,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所以,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切实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 教学中, 她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形式多样, 设计巧妙, 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自主点拨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写作技巧点拨论文08-04
技巧点拨06-06
点拨06-14
点拨作用09-08
语言点拨09-12
有效点拨10-23
点拨引导10-31
点拨的艺术07-10
学习方法点拨10-11
时新作文素材运用点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