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点拨

2024-10-11

学习方法点拨(共12篇)

学习方法点拨 篇1

【学习目标】

⒈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与人类的关系,净化水的方法

⒉了解水的组成

⒊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⒋知道过滤分离物质的方法

⒌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正确书写化学式( 分子式)

⒍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⒎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

水──生命之源! 水的灵动、水的柔美、水的晶莹、水的通透……水给予我们绵绵的遐思与感悟! 经过一番“水之旅”,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感悟水、亲近水……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我们的旅行的收获吧!

课题一爱护水资源

1. 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 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

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_____。

2. 水污染

A. 水污染物: 工业”三废”( 废渣、废液、废气) ;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 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 生活污水要______;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 加强水质监测。

3. 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______,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例1 ( 2014. 日照) 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本届“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 Water and Energ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

B. 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重新分配,不需兴建水利工程

C. 农业生产中改变灌溉方式,变漫灌成喷灌或滴灌,以节约用水

D. 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

课题二水的净化

1.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均为物理方法) ,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______;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_______。

2. 硬水与软水

A. 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 用_____,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 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____。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 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例2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 1) 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______;

A. 沉淀B. 过滤C. 煮沸

D. 蒸馏E、吸附

( 2) 取水后加入絮凝剂( 明矾) 的作用是_______。

( 3) 如图吸附池内的活性炭起,经沉淀、过滤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______纯水( 填“是”或“不是”) 。

( 4) 有些科学家预言: “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警示我们应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请你举一例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___。( 合理答案均可)

课题三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______。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水的组成: 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______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拓展延伸】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1.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 或氧气) 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______,唯一的生成物是______。

注意: 氢气与空气( 或氧气) 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______。

例3( 2014. 泰州) 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与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

B. 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C. 产生氧气、氢气的质量比为2∶1

D. 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

( 一) 化学式

1. 化学式的写法

A. 单质的化学式

( 1) 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

( 2) 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 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来_____表示。

B. 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 化学式的涵义( 以CO2为例说明)

( 1) 宏观上表示 ______: 表示二氧化碳。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2) 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 3) 表示分子的构成: 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______构成。

3.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 1)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 2)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 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 3)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4. 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 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 化合物的质量 =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4 ( 2014. 宿迁) 绿茶中的单宁酸( C76H52O46)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单宁酸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 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28∶13∶184

C. 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 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3个氧分子

( 二) 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 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 + 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_____价。

2. 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_____价。

3. 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4.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______。

5.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例5 ( 2014. 泰安) 稀土元素铕( Eu) 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 Cl3,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

A. Eu O B. Eu2O3C. Eu3O2D. Eu O3

参考答案:

课题一: O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节约用水

例 1 B

课题二: 蒸馏 活性炭 肥皂水 煮沸 例2( 1) ABE ( 2) 吸附水中的杂质,使其沉降 ( 3) 吸附作用 不是 ( 4) 及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等

课题三: 1: 2氢、氧元素 小 淡蓝色 水 验纯 例3 C

课题四: ( 一) 元素符号 一种物质 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 例4 D

( 二) - 2 正 零 零 例5 B

学习方法点拨 篇2

每一次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准备性不足,对此次学习究竟要干什么,指向什么问题,在整个的学习序列甲究竟起什么作用,充当什么角色,此方式、此策略、此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达到目的等,我们常常并不十分清楚,具体学习起来也必然缺乏明确的导向、章法和力度,学习的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每次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严格的现场调控,没有按照既定的思维程序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学习时比较随意和随机,充满着偶然性。这样,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能够被我们吸收和接纳的,往往只是一些与主体有着特殊关系的内容,如新颖的,独特的,熟练的,符合主体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的,而真正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可能就被忽视或错过了,降低了学习的效能和知识的产生量。

学习时不知常常也不敢给自己下明确的任务,定完成的时限,也没有严格执行的决心和勇气,而是抱着模糊、随意的不确定态度去学习,这样,动机的强度、行动的力度都大受影响,学习的效果往往也大打折扣。

学习的速度和节奏把握得不好,每次学习的任务量、时间限定,都没有做到最佳,或者只重速度、数量、贪多图快,结果欲速则不达,吃了夹生饭,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和深度;或者,速度过慢,片面地求深求细求扎实,导致学习的进度过慢,许多早已经掌握了的东西,仍然在多余地重复,结果,压制了人的学习潜能,学习的战线也被大大拉长了。相反,适当的节奏和速度,既保障了学习的进度,也保证了对内容的完全消化与吸收。

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埋下头来扎进去学习,缺乏明确的策略意识,没有对学习的具体过程进行经常性的策略分析和科学设计,使得具体的学习常常因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正确的方法策略,而陷入盲目、混乱和琐碎,导致我们经常一头雾水地沉浸在具体的学习中,不能得到及时的策略指导,也没有对学习过程实施最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由此,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能。

缺乏对自我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现状进行经常的、不间断的梳理、反省和检查,以确定自己对知识确切的掌握情况,致使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学会了哪些,记住了什么,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和水平,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随后的学习也必然因这方面的欠缺而处于盲目,不能指向自己真正的问题和空白。

以往知识的利用率不高,缺乏对这些知识有意识地迁移和利用,缺乏对可用知识的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利用,导致许多本可以发挥作用的经验和技能处于闲置状态。

学习时缺乏对字面材料“咬文嚼字”的深挖硬抠,缺乏不遗余力地联想、对比、寻找论据、推广延伸等系统的加工活动,由此获得的产出以及认识的深度也大受限制。

学习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不能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或回避,或拖拉,或只进行低中强度的思考。

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有效的思路或需要展开的线索,因嫌麻烦,而抓不住或不展开。

没有把书中的内容经过加工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或者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达或反映书中的内容;同时,没有在基本的概念、原理与现实中多样化的问题与习题间建立特定的联系。

在思考某一主流问题时,对许多由此而诱发出的与主干问题或眼下任务无关但有价值的支线线索或灵感,缺乏留意,缺乏记录,缺乏随后的深入挖掘。

学习时,忽略了对许多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有意识记忆乃至背诵,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主要依靠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的知识。例如,理科中各种原理的理解、各种解题经验的掌握等既需要一系列的加工思考,又需要大量的记忆性工作,如推理的过程,支持的例证,联想到的相关信息,各种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记住的,只有记住了才能更有效地支持“理解”,但实际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这些内容刻意地背诵或有意识的记忆,只关注了对内容的加工等主题性的思考,记忆只是思考过程的副产品,最后的记忆效果往往靠无意识形成,学习效果自然很差,也大大延长了达到某种境界的时间。

对许多知识的理解,满足于知道“意思”,不落实、深化到能用清晰的言语表述出来的境地,如说出来、讲出来或写出来,因而,使认识的深度和熟练度打了折扣。

学习时,对许多知识仅仅局限在¨再认”的程度,没有达到“再现’’的高度,这样往往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对知识的比较和分类,对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了解我们学习的现状,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联想,对知识的有意识迁移,对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及时进行复习(如非学习环境下、各种零星时间),都带来了不便。

对知识加工的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对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处理,缺乏对内容不问断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与总结,使知识处于相对零散、表层和孤立的状态,不做单元总结,不写心得体会,不制作知识的图表等等。

为了深化对某部分知识的认识,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招数和办法,只能无奈地靠大量地做题、甚至盲目地陷入题海来解决,不懂得深入挖掘做题的质量,从少数有代表性的习题中通过联想和变换等多层次的加工策略来得到更多的收获。

每次学习缺乏回忆总结的强化和巩固。

学习时忽略了许多点滴积累的长效工作。

学习时忽略了“一步三计”的工作,一遍书看下来,该勾该划,该记该写,同时并用多种意识和手段,一步到位。

学习时,忽略了许多对记忆、对理解都非常有效的“笨办法”的使用,如摘抄,重做,记录想法等,这些办法看似慢,实则快。

学习的方式缺乏丰富多彩,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所能掌控的资源和条件行学习。例如,眼、耳、手、脑并用,抄,背,做题,默读,朗诵,写总结,与同学讨论,问老师,使用电脑和学习机等。

学习时不懂得劳逸结合,不懂得学习与其他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懂得不同学习内容或不同学习方式的协调转换。

学习的衔接不好,上连下接不当,学习前没有尽力恢复或明确前期学习的效果,学习结尾也没有为后续的学习留下容易承接的线索或相对稳定的战线。另外,每次学习的时间间隔也常常不当。

学习时停止或转换的时机不当,该停止或该转换内容日寸还继续学,该继续加油的时候却停下来、放弃了,结果,再继续学下去效率自然会下降,或者该质变了、该突破了,或者强化一下就能留下一个清晰稳定的线索,结果却因我们的放弃而泡汤了。

遇到许多不懂的但自己很难自我解决的问题,不去问老师,而是自己钻,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遇到许多已经下了一番工夫仍琢磨不出的东西,还继续抠,不懂得停下来歇歇,换换脑筋,找相应的时间再钻,忽视了潜意识的帮助。

学习时没有充分发挥心理暗示和意志的力量,没有把心态调整到可即时达到的最好状态,由此影响了学习效能的提高。

学习时缺乏对自己综合的身心状态的考察和反省,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此时的能力水平和倾向,也没有找到与这种能力状态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

计算机学习点拨 篇3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程优化;实践;自主学习

当前,刚进入高中的同学,虽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学习技能的挑战,本文將对高中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应符合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

学习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自身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后能感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仅能胜任现在实际的岗位要求,还能适应今后的转岗需求。

2.前瞻性原则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突出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我们及时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确保我们能与计算机专业的最新技术直接接触。

3.关联性原则

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突出学习任务的功能和学习价值。学习任务不一定是真实岗位工作任务的再现。但是,学习任务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关联、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关联。

二、明确学习目标,优化专业课程

现在,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部分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对我们无用和不可能完成的知识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对此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选择学习一些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1.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及企业生产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要选择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

2.专业目标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很多初学者面对社会上、学校里林林总总的学习班、培训班,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计算机的专业目标能力培养内容可确定为:“一个基本功,两个突破口。”一个基本功是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能够胜任普通单位的办公业务。两个突破口分别是指图形制作能力、网络和硬件维护能力。

三、依据学习目标,理论联系实际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计算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不然,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就是这门学科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所需要掌握的一种方式,比如:当我们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试着制作贺卡、板报、横幅。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要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报纸、杂志等)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

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需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学习,就一定能学好计算机。

《金属和金属材料》学习点拨 篇4

1. 金属的分类、特性和用途

( 1) 金属的分类。金属分为纯金属和合金两类,金属材料分为黑色和有色两类。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如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铁粉呈黑色等; 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如汞在常温下呈液态; 并不是所有的合金都是金属的组合,也有金属与非金属的组合,如工业上常用的生铁和钢就是铁碳合金。

( 2) 金属的物理特性和用途。大多数金属具有光泽、易导电和导热、有延展性、熔点高、密度大、硬度大等。由于合金的各项性能一般较优于纯金属,如合金的硬度比相应的金属要大,而熔点比相应的要低等,因此在工业上合金的应用比纯金属广泛。确定金属的用途时,不仅要考虑其性质,还应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便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例1 ( 2014. 揭阳) 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A. 硬度很大、熔点很高

B. 是银白色的固体

C. 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D. 能够导电、能够导热

解析: A、一些金属的硬度很小,熔点较低,如钠等. 故A错误; B、一些金属的颜色不是银白色的,例如铜是红色的. 故B错误; C、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 故C错误; D、金属都有良好的导电性、传热性. 故D正确。

故选: D

2. 金属的氧化与防护

( 1) 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其难易和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动顺序有关,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需要强调的是常温下钾、 钙、钠直接能被氧化成相应的氧化物,点燃时则成过氧化物( 如4Na + O2=2Na2O,2Na + O2=Na2O2) ,镁、铝常温时发生缓慢氧化,点燃时加快,铁、铜需要点燃或加热( 铁在空气里不燃烧,只是发红。铁在纯氧里燃烧生成的Fe3O4) 。

( 2) 铁、铜在潮湿的空气( 氧气) 里易生锈,防锈措施是针对生锈的条件提出来的,隔绝其中的任何一个就能达到目的。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防腐、减少损耗、回收利用、合理开采新资源、新的金属替代品等。

例2( 2014. 重庆) “对比法”是实验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分析以下铁钉生锈实验的设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对比12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 对比23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C. 对比13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

D. 对比123可以说明铁生锈必需水和氧气同时参加123

解析: A. 对比12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故A正确; B. 23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有没有氧气,不能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故B错误; C. 对比13可以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故C正确; D. 对比123可以说明铁生锈必须有水和氧气同时参与,故D正确。

故选: B.

3. 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 1) 金属的活动顺序。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不是氢气) ; 这里的酸常用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 氧化性太强, 得不到氢气而是水,不属于置换反应) 。注意金属铁与酸反应得到的是亚铁盐( Fe2 +的颜色为浅绿色) 。

( 2) 金属( 多数含杂质) 与酸的有关计算。注意解题格式。

例3 ( 2014. 茂名) 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已知: A,B,C在生成物中均为 + 2价) ()

A. 放出H2的质量是A > B > C

B. 金属活动性顺序A > B > C

C. 相对原子质量是A > B > C

D. 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解析: 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A > B > C; 故A正确; B、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B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A、大于C,可判断三种金属中B的活动性最强; 故B不正确; C、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 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A > B > C; 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C > B > A; 故C不正确; D、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等质量的三种金属B最先完全反应, 因此反应速度最大的是B而不是A; 故D不正确。

故选: A。

4.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条件———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需强调的是,这里的盐必须溶于水,即盐溶液; 金属不包括K、Ca、Na、Ba[如将K放入Cu SO4溶液中,得到的是Cu( OH)2蓝色沉淀而不是金属Cu: 2K + 2H2O = 2KOH +

例4 ( 2014. 济南) 向一定质量的Fe SO4和Cu 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 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滤液M中一定存在Zn2 +

B. 滤液M的颜色呈蓝色

C. 滤渣N中一定含有Fe和Cu

D. 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 > 铁 > 铜. 所以向Fe SO4和Cu 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能发生锌与硫酸铜的反应,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还能发生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生成的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A、加入的锌反应,滤液M中一定存在Zn2 +,正确; B、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或是铁和锌,说明锌已经把硫酸铜完全反应,错误; C、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或是铁和锌,说明锌已经把硫酸铜完全反应,滤渣N中一定含有Fe和Cu,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锌置换出铜或铁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正确。

故选: B.

5. 考查金属的冶炼

( 1) 金属越活泼,冶炼难度越大,像钠、镁、铝等采用电解熔融法, 像铁、铜等采用置换法,像银、金等可直接从自然界采用等等。金属的使用早晚与金属的活动性以及在自然界的存在( 游离态单质、化合态) 有关,如最早使用的是铜器,其次是铁器,然后是铝器等。

( 2) 铁冶炼的主要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先通气再加热, 停止加热后停气,袋装点燃掉尾气) 、连接顺序等。

( 3) 冶炼中的保护气,如氩气、氢气等。

例5 ( 2014. 葫芦岛) 如图所示的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 2) A处的现象是___; B处的现象是_____ 。

( 3) C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铁冶炼的主要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

( 1) 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将氧化铁还原成铁,反应的方程式是:( 2) A处的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 3) C处酒精灯的目的是燃烧多余的CO,防止污染空气。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方法技巧点拨 篇5

1.每天30分钟读课本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上都有可能出题,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认真阅读教材,听老师的讲解,作好课堂笔记,结合复习资料,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学生要养成每天(大约3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来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生物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如果不过

关,后面的综合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做好了基础题就拿到了基本分,失去了基础题就失去了一切。

2.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要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遗传变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可以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基点和永恒的主题。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生物科技发展的热点。

翻转课堂需要“学习一点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是教师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数学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数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数学视频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要如何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呢?本次研究提出了数学教师在翻转课堂上要抓住“两习一点拨”这个三个教学要点。

一、应用翻转课堂合理分配学生学习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堂的时间中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外拨出大量的娱乐时间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因为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知识占用了他们太多的学习时间,所以不愿意再积极地学习数学。翻转课堂的特点为教学时间短,翻转课堂的视频时间一般为两分多钟,最多不超过五分钟,学生可利用吃饭的时间学习、等车的时间学习。

现用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有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这一名教师推送的视频内容为: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小数吗?请你现在结合生活实践,写下一个小数。你认为小数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从教师推送的内容来看,这一名教师推送的视频非常简短,教师的教学重心也非常明确。小学生可以利用很少量的业余时间来看这段视频,了解学习的方向。学生在空闲的时候,可以随手拿一支笔、一张纸完成视频中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思考教师布置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可以利用大量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因此就不必用太多整块的业余时间来学习,于是这种教学时间保证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与娱乐时间,亦等于变相地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缩短视频教学的时间,抓住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愿意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应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精练数学习题

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引导学生做数学计算题,这个教学过程既是强化学生计算水平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过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为学生布置海量的习题引导学生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令学生极厌恶做数学习题。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翻转课堂视频为学生精选数学习题,让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锻炼思维水平。

现用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数乘法》这一节课为倒。这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后拓展的环节引导学生做一道数学习题:现在惠惠要买三个水杯,一个水杯3.5元,她要买三个需要付多少钱?在这段视频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出这道数学题?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洁呢?为什么?”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数学计算题,学生可以用连加的方法获得答案,也可以用小数乘法的方法获得答案,当学生做完这道数学题,开始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单时,学生就能开始关注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关注数学算法的本质。这一名数学教师仅仅只用一道数学题就能引导学生了解到乘法应用的本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精选数学习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只有精炼数学习题,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时间思考数学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少练多学”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要点。

三、应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综合思维水平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有一些数学问题比较复杂,这种数学问题是否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不能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呢?并非如此,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比较困难的数学难题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学生便可结合以往的旧知识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比如以一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的分类》这一节课为例,这一名教师给学生推送了以下的视频:参看图1,你能结合旧的知识完成图1的分类吗?

这一名数学教师曾经引导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过三角形分类的知识。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小学生感受到和其他人一起学习可以突破学习的难点,能够共同合作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感受到沟通交流的乐趣。当学生看到这一则翻转课堂视频时,学生们纷纷去找当时一起学习过的小组成员再次共同学习四角形分类的知识。学生结合旧的经验立刻克服了学习的障碍;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取长补短,迅速找到了新的分类切入点,比如学生认为三角形分类的方式比较简单,只要依照角的性质分类就可完成几何分类,而四边形的分类不仅涉及到角的问题,还涉及到边的性质,于是学生认为四边形的分类应以边的性质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比角的分类方式科学;学生在沟通和交流的时间,再次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于是愿意享受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只要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外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就能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点。

学习方法点拨 篇7

一、易错点

1.描述实验现象:

三忌:①忌把生成物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生成二氧化硫就显然不是对现象的描述) ;② 忌脱离实验实际 (如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就脱离了实际, 只有在氧气燃烧中才会有此现象) ③ 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 (如物质燃烧时既要对发光、放热、产生火焰、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的描述, 还要注意其颜色、状态等变化) 。

2.环境保护问题:

有的同学由于不能抓住题目提供的关键信息, 导致出错。

例如, 某地采取措施, 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 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 (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分析:有的同学因为没认真审题, 没有抓住“使用低硫优质煤”关键信息, 导致误选A或D, 正确答案为C.

3.催化剂的作用:

对催化剂应抓住其特点“一变二不变”, 其中一变是指催化剂在反应中能改变 (加快或减慢) 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在没有指明具体反应和具体的催化剂时, 催化剂的作用只能说成改变反应速率, 只有在具体的反应中具体的催化剂的作用才是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如在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 能加快其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

4.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化合反应是从反应形式上进行分类, 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判断时要抓住“多变一”特征。

例如:二氧化碳+水→碳酸;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氧化反应是从有无氧参加反应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这里的氧既可以是氧气, 也可以是化合物中的氧 (元素) ;

例如: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我们可将其简化记忆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查, 指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 指检查气密性后装药品;定, 指固定好装置;点, 指点燃酒精灯并先预热试管后再向盛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收, 指收集气体时等气泡连续出现且量多的时候开始收集;离, 即为收集好气体后将集气瓶放好,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熄, 指熄灭酒精灯。同学们要避免以往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中的常见错误:①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收集;②忘记在试管口放团棉花;③实验完毕时, 先熄灭酒精灯, 后移出导管。

二、易混淆点

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遇物质分类的实际问题时, 要抓住二者的特点, 不能只看一些表面上的字眼而将二者混淆。如有的同学误认为二氧化碳中既有氧又有碳而将其当成混合物;有的同学因“洁净的糖水、净化后的空气”中有“洁净”、“净化后”字眼, 而将他们误判为纯净物。

2.烟和雾:烟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小颗粒分散、悬浮于空间而形成。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雾是小液滴形成的。如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玻片表面出现白雾;又如打开盛浓盐酸的瓶塞时, 瓶口上方出现白雾。

强化练习

1.下列物质中, 属于纯净物的是 ( ) 。

A. 酸奶; B.新鲜空气; C.白酒; D.高锰酸钾。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

A.焚烧树叶, 以减少垃圾运输量 ;

B.就地烧掉废弃塑料, 以消除“白色污染”;

C.加高工厂烟囱, 以减少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D.运输沙土的车辆盖上帆布, 以免增加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了加入二氧化锰, 结果是 ( ) 。

A.不能生成氧气; B.生成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C.生成氧气的速率减慢 ; D.没有水生成。

4.下面是几位同学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 其中正确的是 (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生成黑色固体;

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硫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发生的反应就属于化合反应;

C.物质只有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学习方法点拨 篇8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六年制课本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二段的内容为: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伸展着狭长的叶子, 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其中, “贪”、“吮”、“甘”是生字, 如何教学这三个生字呢?

二、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然后调动自己的经验, 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5分钟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独立阅读, 独立识字。

师:5分钟时间到了, 谁来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呢?

生1:“贪”是上下结构, 上面是“今”, 下面是“贝”, 宝贝的“贝”, 这个字的意思是今天有的人爱拿别人的宝贝。

师:你是根据“贪”字上下结构的特点识字的, 你还说出了这个字的意思, 妙极了。

生2:“贪婪”的“贪”就是“贪得无厌”的“贪”, 这个字我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就认识了。“贪得无厌”的意思是一个人爱贪污贵重的东西, 而且尽管贪, 永远也不满足。

师:听听张××同学的这番话说得多精彩, 她是多爱读课外书的同学呀!她不但读, 还有意地去记生字, 去理解词义。这个生字对她来说已不是生字了, 她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生3:当今社会, 有许多大贪官, 他们喜欢金钱、金表、金钢笔这些宝贝, 所以“贪”是上“今”下“贝”。

师:瞧;他不但能根据“贪”的结构识字, 还能与自己的见闻联系起来, 真是个关注社会生活的同学。

生4:“贪婪”的“贪”是指杨梅树渴坏了, 见到雨水就不停地喝, 永远喝不够似的。

师:你是把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识字记的, 你把课文读懂了。

生5:“吮”, 左边表意, 右边表音, 是个形声字。

师:你能读出右边这个字的的读音吗?

生5:读不出来, 我是猜测的。

师:猜测也是一种识字的方法, 右边这个字是“允许”的“允”。

生6:“吮”是形声字, 左边的“口”表示用嘴吸的意思, 右边是表读音的。

师:你能表演一下“吮”的样子吗?

生6:表演:撮口用力吸。

师:表演得多投入多形象啊!

生7:“吮”是一个小孩儿用口吸妈妈的奶。“儿”字上面的那个部首就是妈妈的乳房。

生:大笑。

师:哟, 面对这个“吮”字, 你想起了小时候吃奶的情景, 并且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像, 把“吮”字的音形义说得妙极了!你的这种识字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充满了情趣。同学们, “吮”的本义就是一个小孩张大嘴巴吃妈妈的奶。我们都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 我们要爱妈妈, 要爱这个“吮”字。

生8:“甘”是“甜”字去掉“舌”, 意思还是“甜”。

师:你是用取偏旁的方法识字的, 巧妙。

生9:“甘”字我上幼儿园时就认识, 是“甘肃电视台”的“甘”。

师:上幼儿园时爱看甘肃电视台的动画片, 所以就认识了这个“甘”字, 对吗?

生:对。

师:看电视是学习生字的好时机, 我们是甘肃人, 都喜欢“甘”字。

……

师:大家都调动了自己的经验识记住了这三个生字, 方法很巧妙, 也很有情趣, 而且, 通过刚才的交流, 发言同学的识字方法又变成了每个同学的识字方法, 这样一来, 一个字, 就有了好多识字方法了, 大家的经验又多起来。希望大家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能做到吗?

生:能!

三、案例分析

自主探究的前提是学生“能学”、“想学”。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 (1~2年级) 的学习中, 积累了许多识字经验, 诸如“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顺 (上接第61页) 口溜法”、“谜语法”、“熟字加减法”、“转换部件法”、“归类法”、“生活环境识字法”等, 这些经验, 是他们自主探究的基础。只要老师唤醒他们“想学”的意识, 他们就能够自主探究地学习。本课例中, 老师在学生识字前“导引”时明确的内容指向、目标确定、方法点拔、时间限制、活动安排等, 足以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因为老师的“5分钟后交流识字方法”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搭建了开展比赛的平台;因为老师的信息顺应了学生天然的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还因为老师的“调动自己的经验, 用自己的方法识字”的点拔符合学生“能学——会学——学会”的认知规律。课例中, 丰富的识字方法证明了学生在5分钟内激活了自己的思维, 调动了“自己”的经验, 运用了“自己”的识字方法。这些巧妙的方法, 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 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 探究将浮于表层。本课例中的合作探究, 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面对学生巧妙的识字方法, 老师没有用“很好”、“真棒”之类的含糊表扬语, 而是在倾听学生发言中敏捷地捕捉到了学生的思维技巧, “点破”了学生的识字方法, 让所有学生 (包括发言者) “豁然开朗”, 顿悟了方法的绝妙所在, 强化了思维的深刻性。这样, 每个学生面对一个生字就拥有多种巧妙的识记办法, 从而丰富了每个学生的识字经验。

学习方法点拨 篇9

关键词:转变理念,点拨方法,提升能力,高效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应当以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展示提升 ——拓展总结” 为基本模式, 学生应该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把学习法这把“金钥匙”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张掖市青西中学根据学情和校情, 提炼出了包含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三个转变, 即 “师本”向 “生本”, “教本”向“学本”, “课堂”向 “学堂”的转变;教学流程的三个模块, 即课前预习模块, 课堂展示模块, 课后反馈模块;课堂教学五环节:“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为主要内容的 “335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现结合英语学科对其中“五环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解读如下。

一、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

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预习不仅仅是一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 还是一个学生在课前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 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过程。 在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既要做到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 使预习过程做到有的放失, 还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寻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让学生预习单词, 应要求学生听录音、正音、划音节及回忆学过的相关单词或词根, 并从中掌握单词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却忽视了在预习阶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实事上在预习阶段, 教师的有效指导, 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预习阶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独立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使其受益终身。

当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预习学习后,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以便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前的预设, 重新调整与制定新的更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 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与指向性。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身心发展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例如, Go for it 7B 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谈论的主题是描述动物。从Do you like animals?Do you have a pet?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导入, 因为是喜欢的话题, 学生积极参与, 很自然地说出“I like pandas.Because they’re very cute.”。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教师因势利导, 将“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引向“规范性”的语言表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每一个探究问题的呈现都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本着激发学生兴趣, 激励学生参与的宗旨, 为教学内容服务, 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三、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学生对自我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能有效满足学生自我表现实现的心理。 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多样化、 人文化的展示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灵魂。 以下三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享受学习的快乐:1.课堂展示俩俩对话,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角色表演, 教师对学生口语的流畅度、 人物情感的真实性、表情、语气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进行点拨, 都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对造句、 表格任务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关键词造句、编写简短对话或小短文, 提高学困生的理解能力, 完善中等生的运用能力, 拓展优等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3.课后展示仿写或话题作文, 将课堂中完成的仿写或话题作文, 选出书写工整美观、表达流畅和内容丰富有趣的, 粘贴在学习园地或英语角中, 能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和“心理优势”。

四、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带有问题的结果。 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点拨方法、策略,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相互启发中拓展提高。 如在课文教学中, 通过构建双基培养、 知识拓展和社会实践三种探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学会勾划重点词汇、短语、和一些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 进行初步的语言输入。 如Go for it 7B Unit5 2b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轻松完成了Check the best title for the website article — — Let’s Save the Elephants, 还划出了a symbol of, one of..., get lost, in great danger, cut down, This help them to live等重点短语和句子。 借此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面临的问题、遇到的困难。

2. 指导学生听课文录音, 把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 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感悟文章主旨, 加强语言输入量。 如通过朗读学生能正确理解 “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中made of ivory作定语的语法作用。

3.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话题中心、 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 完成2c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complete the mind map. 线性图填空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完成后的线性图, 拓展延伸到复述课文, 进入语言输出阶段。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探究一些现实问题, 学会撰写报告。 此文介绍了大象因人类为获取象牙而濒临灭绝, 呼吁人们保护森林, 拒绝购买象牙制品。 课堂中引导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以 “How to save the animals” 为题, 写一篇短文, 阐述自己的做法和观点, 达到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语言的综合运用”。

五、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在练习巩固环节, 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 使知识更有条理、 记忆方法更简单, 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练习设计要遵循:1.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 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线, 以夯实基本技能为主旨。 2.从题型到题量都要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 由易到难, 梯形呈现, 体现坡度, 分层要求。 3. 将基础知识和中考考点相结合, 即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还要拓展提升灵活运用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 篇10

一、课堂调控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中,教师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调控,来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那么在展示环节,教师怎样进行调控呢?

1.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看似较活、较乱,但是它活而有度、乱而有序。它就如散文,形散神不散。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调控目标:无论课堂展示怎样激烈,教师一定要调控好课堂的方向,不要偏离教学目标,需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调控主线:要按照导学案的设计落实暗线,逐步推进,可以放缓但不能大跃进,从而保证课堂展示的良好效果。调控状态:保证课堂不失控、不冷场,避免精英展示、肤浅展示、恶意展示等不良现象。

2.做一个及时的、权威的调控者,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随时出现,迅速化解,淫荡学生化难为易、实现突破。

3.做一个激情四射的激励者,诚心地为学生鼓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一如既往的、常态的探究和展示的内驱力。

4.做一个权威的评价者。教师的评价能够达到两个效果,一是让学生对自己怀疑的问题形成定论。二是通过老师对小组的评价,激励小组的所有成员,充分调动小组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合作共赢的现代意识。

二、课堂展示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所谓“点”,就是点关键,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拨云见日,启迪智慧,寻找解决疑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点拨要适时

1. 在新旧知识结合处点拨,思想政治知识系统性强,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因此在学生展示过程中遇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要及时点拨,便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而系统掌握知识。

2. 在学习新知关键处点拨,新知识的关键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

因此在这些关键地方及时进行点拨,突破难点,把握重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3. 在学生疑难之处点拨,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进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浅显,有时困惑,因此感到疑惑不解。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坡度,架设解疑的桥梁,带领学生寻觅思维的突破口,从而解除困惑。

4. 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

在展示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一些问题的答案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争议的重点问题展开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解释,进而启发学生按照正确地思路、方法、步骤继续展示。

5. 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新课中的难点经常会让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解这些问题。

展现一定的层次性与引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展示中突破难点。

6. 在思维定势干扰之处点拨,在课堂展示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点拨,可以引领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探寻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点拨要适当

首先,点拨的角度应适当,符合知识自身的性质和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并点到学生思路卡壳的关键点上。其次,点拨语言要简练,简洁明快,能准确表达的教学意图。

三、课堂归纳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课堂归纳不是课堂的终点,而是高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起点。适时地归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势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课堂归纳可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

1.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 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

3.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二)课堂归纳的方法与技巧

1. 把握归纳时机,是使归纳精彩有效的关键。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归纳或者在学生说的层面太浅太低时进行归纳,当学生展示时出现知识性错误而其他学生无发现时,学生说的不到位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追问和归纳。

2. 在归纳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

不仅要注重结论的概括,更要回味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地得到迁移。另外,根据练习的检查情况,抓住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问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归纳。

3. 要适度进行归纳。

当学生说的很好时,不重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学生经过实验弄懂的不讲。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归纳时一定要遵循四不讲的原则。

总之,适宜的点拨和归纳无论怎样精妙,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对教材深度的挖掘与把握,当你吃透了教材,那么,学生展示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凸现了出来,点拨和归纳才会变得轻车熟路,垂手可得,课堂才熠熠生辉,学生才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习方法点拨 篇11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如教学《登山》一文,当巴果茨基走过险路,回头看列宁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为什么要会这样?这是一个“知”与“不知”的矛盾,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阅读上下文,就可以弄清:因为列宁紧跟在他后边,而且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昏目眩),列宁是俄国革命的最重要领导人,真遇到危险,那将是革命的巨大损失,巴果茨基当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这一句话看出了他当时十分紧张十分担心的心情。

又如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在写什么,而没有注意为什么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面写小麻雀样子的语句上。这里就存在一个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写风?不写可以吗?”这一提问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句上,他们迅速地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地寻找答案,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从“猛烈”和“摇撼”可以看出风很大,正因为风大,小麻雀才会从巢里掉下来,这一答案就找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有的说,猎狗鼻子虽然很灵敏,可它能嗅到麻雀气味,发现小麻雀,风肯定也帮了忙,这一答案注意了文章的前后联系;有的说,风吹树摇,这一景象衬托了小麻雀的弱小和可怜的样子,这一答案从写作技巧来分析,认识更进一层。这些答案比仅仅知道这句在写风大风猛的认识要深得多。

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

二、搭桥铺路,由浅入深

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善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

《倔强的小红军》描写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骑马朝前走。可当他想到了那些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这是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障碍)。有的说,因为那些穷孩子骗过他(这种思维偏离方向),显然,在学生认识事物、分析现象的过程中,由于环节之间距离太大而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应及时增加环节,补充前提,为畅通思维搭桥铺路。可以这样做:①弄清背景,穷孩子为什么参加革命?②缩短距离,讲述一两个穷孩子参加革命不怕苦不怕死的小故事,问:穷孩子身上都有什么精神?③寻找联系,小红军跟这些穷孩子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设置这样几个“梅花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三、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么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规律,教师可出示下面三组材料:

亲爱的妈妈    轻轻地唱歌    跑得像离弦的箭

美丽的姑娘    飞快地奔跑    感动得热泪盈眶

幸福的童年    勤奋地学习    高兴得手舞足蹈

动听的乐曲    仔细地观察    捧得高过头顶

教师提问:用“的”“地”“得”的这三组材料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辨析,不难总结出规律:“的”的后面都是表示名称的词(名词);“地”的后面都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得”前面不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就是表示形态的词(形容词)。学生掌握了这一应用规律,就能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在类似的习题训练或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追求点拨之美 篇12

一、在尊重中点拨, 追求平等之美

小学生, 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 由于涉世尚浅, 他们虽然对各种事物充满新奇感, 但学习知识、分析问题往往停留于表面。在这样的小学生面前, 我们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了, 以至于忘了我们度过的孩提时代。是我们的“才高八斗”, 还是“心急如焚”, 让我们在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点拨时, 已悄然抬高了头颅, 眼神带着不屑, 语气交杂责备, 表情显露愠色, 行为难免急躁……如此, 我们传递给学生的信号, 是引导、帮助, 抑或是平等、尊重?学生尽管稚嫩, 可他们还是能捕捉到我们的高高在上和不耐烦、不满意、不喜欢, 由此产生些许难过、紧张和惶恐。这样, 他们怎么能接受我们的点拨?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时, 一定要语气友好, 表情真诚, 循循善诱, 耐心引导。如此, 学生方能“亲其师, 信其道”, 最终“悟其法”。

二、在赞赏中点拨, 追求信任之美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强, 自制能力也相对较弱, 通常, 一些小毛病、小错误总是屡教屡犯。此时, 如何对他们进行点拨才能更具实效呢?下面一则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刚上任时, 聘了一位女秘书协助他。这位女秘书年轻又漂亮, 但是她的工作却屡屡出问题, 不是字打错, 就是时间记错了, 这给柯立芝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有一天, 女秘书一进办公室, 柯立芝就夸奖她的衣服很好看, 盛赞她的美丽, 女秘书受宠若惊, 要知道平时总统是很少这样夸奖人的。柯立芝接着说:“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本人一样, 都办得很漂亮。”

果然, 从那天起女秘书经手的公文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有一位知道来龙去脉的参议员好奇地问总统:“这个方法很妙,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柯立芝笑一笑, 说:“这很简单, 你看理发师帮客人刮胡子之前, 都会先涂上肥皂水,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客人不会觉得疼痛, 我不过就是用了这个方法而已。”

我们应当明白, 点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 而信任的、赞赏的方式更易于被人接受。因此, 带着爱心, 试着用赞赏的方式去点拨学生, 尤其是那些“没记性”的学生, 我们收到的将是双倍的成效。

三、在暗示中点拨, 追求期待之美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 在他们出现错误时, 我们都应积极引导和点拨。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在引导时, 我们还得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巧妙为之。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性格倔犟、心高气傲的学生, 最好是采取“暗示法”。在点拨之时, 我们不直接点学生的名, 也不当众捅破他们的缺点或错误, 而是用自己及其他同学的经历、认识来点出问题之所在, 性质如何, 解决的办法等。在引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语气温和, 表述委婉, 谨慎把握尺度, 并以真诚、肯定的态度表明自己相信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四、在闲暇中点拨, 追求友谊之美

对学生的必要点拨, 是否一定要在班级上或办公室等正规场合效果才好呢?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的点拨更能收到效果。对那些家庭过于贫困、身患残疾或家庭成员有犯罪史的学生, 我们切不可随意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因为他们深度自卑, 逆反心理极强。如果我们稍有不慎, 就会适得其反。在他们看来, 公开的批评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会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

对这些“弱势学生”的点拨, 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情感, 花费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我们应主动创造更多与学生相处的机会, 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 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如在一起玩游戏, 共进早餐, 一块儿郊游, 在共同劳动中, 以“点滴渗透”的方式, 轻轻加以点拨。相信他们“响鼓不用重锤敲”, 会感觉到教师的良苦用心、真诚关怀, 从而乐意改正缺点错误。要相信, 他们比其他同学更需要朋友真诚的关怀与帮助, 尤其是来自受尊敬的老师的帮助。

点拨, 是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 不应该是冰冷生硬的, 应多一些关爱与温暖。

上一篇:等效性能下一篇:梗阻性左半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