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法

2024-07-12

学生学习方法(精选12篇)

学生学习方法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7—9学年段,具体目标为:学习和掌握各类文体,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视野……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一系列的阅读要求呢?显然,靠我们一课课地去灌输给学生不是上策,关键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解一时之饥,而“渔”才能让人永久享受鱼之鲜美。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告诉我们:“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以笔者遵循其教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为例子,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来授学生以“渔”,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

一、教给读记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积累能力。

处于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可能都发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阅读了上千篇课内外文章,然而每当写作时,多数总是咬着笔头,无话可说或是语言贫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潜心语文教学研究的教师都清楚,学生缺少的是知识积累与记忆。当然多数语文教师也知道积累的重要,但往往只能做到第一步———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缺少第二步———记忆,即使是做了第一步,也多是口头上要求,缺乏方法指导与持之以恒。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我每接一届学生,在新学期第一节总是专题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其中的第一要素就是“读记结合”的方法。一是规范化,按佳词丽句、名言警句、诗词成语、修辞典故、精彩片断、经典选材、奇思妙想等类别备好笔记本;二是制度化,每课必记,每次阅读必摘,每天必背,每周必查;三是活动化,每周专题实践课进行交流活动,每月一次评比活动,每半学期开展一次比赛。每届我只要坚持半学期,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就会养成,阅读水平、写作能力也与日俱增。

二、教给读思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我们如果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话,相当部分的学生读书就会似“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总要等老师去布置任务,显然达不到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带着思考去阅读课文呢?为启发学生重视思考方法,我常引导学生:“假如全国人民每人写一篇文章,就是十三亿篇,如果我们不按一定的方法去读,可能一生都读不完。但如果我们按文体去读,也就变成了几类文章,我们在中学就可能把它们读完。”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归纳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比如说,学习说明文《巍巍中山陵》时,学生按照我教给的“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思考法,很快就知道:这课说明对象是中山陵;说明特征是巍巍(高大);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说明方法是列数字等;语言准确、生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自主阅读能力也就有了。假以时日,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三、教给读品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

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感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功力,体验人物的高尚情操与人生哲理就必须教给学生“读品结合”的方法,即在自主阅读中,一品文章的语言、二品文章表现手法、三品文章的构思、四品文章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十五夜望月》,学生按照四步品法,一品诗歌的语言———诗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用得极妙,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感觉自己的情思好像随着十五之夜的月光洒落在所思念的人家;二品诗歌表现手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诗人一改人们直抒思念情感的写法,委婉抒胸中情愫;二改写个人情思为写天下所有人的情思;三品诗歌的构思———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却句句让人联想到月;四品诗歌的人文内涵———感受到诗人在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而产生的别离思聚的那种意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又使学生受到诗人慰藉所有饱尝思念之苦人们的美好情怀的感染。

四、教给读疑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

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现象。自读中往往只满足学习与摘录生字新词、归纳段意、主要内容之类的,而对课文内容不作深入的探究。为此,我规定,每课在自读中至少要找出一个需要质疑的问题或体会较深的问题在课堂合作交流或质疑探究教学环节中与同学一道交流与探讨。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学生提出了: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采用的什么方法?晏子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就成了枳,晏子是想说它们的不同是因为水土不同吗?”等十多个不同内容的交流题;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同学们一连提出五个不相同的探究题:“明月几时有”,苏轼为什么还要去问青天呢?为什么还要乘风归去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们知晓的自然现象,作者在此的用意是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五、教给读阅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即学生常常是一课学习结束后,学习也就结束,或做一些老师布置的有关课文内容的问答题也就了事了,并不再阅读同类或相关的作品。为此我又硬性规定学生,每一课学习结束后,必须对比阅读一篇同类课文或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整部作品。如学习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有的学生阅读的是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有的学生是与《幼时记趣》做对比阅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总之,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引导学生做到上述阅读学习“五结合”,既使学生掌握了终身受益的阅读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达到了新课标的语文阅读要求。

学生学习方法 篇2

在教学上,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例如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尝试进行运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和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算方法。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让学生模仿书本的统计图并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自己家中每星期的胶袋量、班上同学最喜欢看的书还有学校环保活动所收集到的东西等,并能根据统计图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调查,亲自进行实际的统计活动,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符号记录数据,选择合适的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让他们充分享受统计的快乐。

学生学习方法 篇3

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学生是教师实现信息传递和体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对象。如何使自己的对象能在高一迅速入门,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尤为关键。

一、了解学情,认真备课

虽然在目前教学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备一节好课是十分容易的。但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是针对你的学生确定恰当、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情况用恰当的方法准确地传授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体会学习历史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乐学中增强人文素养。我在学期初往往通过问卷调查或聊天的方式去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和性别差异等基本情况的了解,并且记录多数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同时要对不同班的学生入学成绩层次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情况。基于对以上因素的结合分析,然后在研读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下手备课,而在备课中既要备所代班级学生渴求的共同知识线索,但又要备不同层次学生在接受同一问题时的方法、情境,力争针对不同班级和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正所谓备好课就是备学生、备教材。

二、创设情境,延伸课堂

历史本身是一门非常神秘而有趣的学科,它就像一座迷宫,曲曲折折山重水复,而这种神秘更能给人以探究的乐趣,让人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征服感。我认为历史本身很有趣,凡所见者应该都有浓厚的兴趣,但在应试教育下和长期的呆板的历史知识说教下,学生对历史只留下了识记、考试等印象。我们应适时创设情境,改变沉闷的说教课堂气氛。我的做法是:如在讲古希腊政治文明时,我从“雅典农民帕帕迪”说开去,利用想象、虚拟手法引导同学通过时空隧道进入古雅典社会,给他们展示一种参与公民大会的场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讲到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如皇帝制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所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康熙王朝》等,让他们用所见所闻去归纳解释历史概念。在讲到某历史人物时,可以精选一个与该人物有关有趣的历史故事来讲述,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可采用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扮演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等等,只有把历史放入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在学生大脑中不断浮现当时的历史面貌,学生才会有探秘之欲、有兴奋之点、有紧跟老师思维不断主动探究之举动。

三、点燃激情,提高品味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关注人自身和凸现人性的尊严尤为重要,更何况高中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都是十四、五岁的青春男女,他们有追求智慧的欲望,他们有征服一切的激情,他们有好奇的心,有灵活的脑……我认为历史课堂上,老师要当一名优秀演员,更要当一名优秀导演。我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尽量可展示大量的丰富的图文素材,丰富学生视野,但更应注重从素材中使自己受到感悟,更应注重在引导中让学生从中得到体会,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抬棺出战”的故事和光绪帝给邓世昌挽联“今日浸挥天下泪,有公足将海军威”,通过老师的感知、表情,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情;再如讲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知识与道德合一”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高贵,让他们从历史中感悟到哪一位伟人不是拥有勤奋的努力,高尚的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能造就他们在历史中伟岸的形象,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他们在聆听、欣赏中与老师达到心灵共鸣,这样的课堂是何等的有趣,又有哪些学生不愿在其中享受乐趣呢?

四、夯实基础,强化解题

众所周知“水有源,木有根”,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往往事事关联,处处相依。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卒子,每个历史知识点都有历史价值、都有其发光之地,只有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才能在考练中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我认为,学生在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时应做到:记忆确定选项,理解内涵外延,梳理知识线条,归纳内在联系,构建完整体系。

学生除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中感知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学生更应该在考练应用中自主培养学习能力。我要求学生精读精练——可多看教材和课外书,但要针对课标有目的的练。具体做法是:在讲选择题时侧重培养学生要明确构成要素,准确划出回答词和限定词,给不同题定性定法;在讲材料题时要求准确概括时间、事件、关键词、关键句,划层次写层意;对主观题答案组织我的要求是:精简语言,少说废话;准确握物尽量不漏;有史有论,论从史出;有点有序,毫不含糊。总之,在一次次的精练中、在一课一课讲评中让学生端正态度,掌握方法,增强能力,提高信心,不断激励自我,不断提高能力,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实践表明,通过不断丰富、活跃课堂,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志和信心,掌握一定方法,就会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方法 篇4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上课总是那几个人举手,太没劲了!结果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多数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气氛不够好,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才能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会爱学与乐学。如果老师“唯我独尊”,学生有的只是紧张和依赖,根本不可能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自我探究的意识,何谈有自己的看法呢?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不会在课堂上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二、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声像效果带来的刺激,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在教授《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由于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文化的差异,江南学生无法对安塞腰鼓这一表演形式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仅仅是读一读,议一议,无法让他们体会到安塞腰鼓特有的魅力。于是,我先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盛大场景,学生一下子被它的豪放、粗犷、强有力的节奏震撼了,他们兴奋了,陶醉了,于是很主动地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主地感悟、探究文章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甚至想来一次远行,亲自去观赏一场安塞腰鼓!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能得到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增加。

三、指导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一篇文章,能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多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就会日渐浓厚。如“语言品味”这一块,是阅读中的重头戏,《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我专门设计了一组“记叙文中语言品味”的阅读材料。如“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一点地舔了去。”“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1)写了谁?写了哪方面?什么特点?(表层信息)(2)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隐含信息)(3)修辞的判断及作用(表达效果)。之后,多数学生果然能够举一反三。

可见,帮助学生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提高。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单单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评语。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是成功动机,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降低要求,经常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力量。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要包容;学生富于创造性的个性表达,教师要及时鼓励,并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够更好地挖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三学生学习方法 篇5

1、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体育考试、英语口语考试都已经结束,得到满分的欢天喜地,被扣掉一两分的懊恼异常。

其实,同学们,虽说体育和口语都是30分,但我们争的,只有一两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地拿到28分左右。

为了拿到满分,为了不丢掉这个一两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多少气力?

而我们平时,因为解题习惯的问题:不认真读题,不认真圈划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拿起笔来就做,只图完成了事,动不动就犯低级错误,动不动就随意丢掉一两分的情况,是不是比较常见?

最让人担忧的是,我们面对这样的失分,是不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那我们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气力去争体育和口语的一两分的意义何在?

所以,从现在开始:

我们应当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们不能轻易就原谅自己的低级错误!

我们要把能拿到的分都拿到自己的口袋里,并且把拉链拉上!

2、永远充满干劲。

不到最后一次考试(升学考试)成绩出来,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充满激情地去面对每一天的学习!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

3、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目标意识要强。牢记自己升学考试的目标,经常温习誓师大会誓词,以此激励鞭策自己。

争总分意识要强。升学考试比的是总分,一定要清楚自己哪些科目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在最后阶段,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这些科目上。一般来说,时间精力要向文科倾斜。

必须学会放弃。很多学生“不轻易放弃”的精神确实让人敬佩,但如果不学会适当放弃,尤其是晚上因此休息得很晚,导致第二天课堂效率低下,这是得不偿失的!具体来说,某道题思考15分钟左右没有任何思路,必须暂时放下!

4、充分调动其它非智力因素。

升学考试比的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尤其是中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的一次综合考试,是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并的一份试卷。考虑到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试卷难度通常都不是很大。所以,应当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平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恒心,比如耐心,比如细心,比如坚强,比如耐挫力,比如乐观自信,比如珍惜时间……

5、高度重视升学考试之前的几次考试。

适应性考试、一模、二模,都是经过总复习之后的`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型考试。

大家注意:这绝对是不同于平时的阶段性考试的!

平时,一个阶段教什么,我们考什么,最多也就是考一册课本的内容。而这几次考试的范围,都是初中所学的全部内容!这将会考查我们把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能力!

显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乃至全市的位置,便于在最后冲刺阶段精准发力。

学生学习方法 篇6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的导语,会引发学生“猎新”的兴趣。如在教学“十几减几”一课时,我用童话故事导入:“星期天小猫咪咪和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地玩耍,它们高兴极了。咪咪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可是金鱼游得太快,菲菲眼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它无奈地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要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的争相发言,有的是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是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我们老师是不时的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20多个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大小分类的;有按形状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三、在游戏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展示中激发兴趣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还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了,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数学产生的兴趣。

五、表扬鼓励为主,在成功中激发兴趣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困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方法 篇7

一、赏识教育, 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 赏识就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作为学生, 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如果老师能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就会看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发现学生的优点时, 教师发自内心地鼓励、表扬学生,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大做文章, 激励他们,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产生积极的兴趣。这样他们必然会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当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 他会不断前进, 创造出更多成功的记录。当然赏识要有技巧, 夸孩子不能简单地给其“戴高帽”, 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表扬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化, 要用真情打动学生。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 将会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 将会爱人爱己;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二、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走向成功

我们常给学生定目标, 我们定的目标千万不能盲目追求赏心悦目, 一定要让学生感到切实可行, 让他“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试想, 如果让我们一下登上2000米的高峰, 我们会觉得颇有难度。但要给我们搭上台阶, 我们就会一步步走向顶峰。记得前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派特雷利在湖人队最低潮时, 告诉12名球队的队员说:“今年我们只要每人比去年进步1%就好, 有没有问题?”球员一听:“才1%, 太容易了!”于是在罚球、抢篮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个方面都各进步了1%。结果那一年湖人队居然得了冠军, 而且是所有人感觉最容易的一年。有人问教练:“为什么这么容易得到冠军呢?”教练说:“每人五个方面各进步1%, 则为5%, 12人一共60%, 一年进步60%的球队, 你说能不得冠军吗?”湖人队教练让每个队员比去年进步1%, 结果湖人队得了冠军。我们的学生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 天天坚持, 也一定会做到最好的自己。

三、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朝理想状态发展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微妙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调动人的内在潜能, 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拔·罗散塔鲁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定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 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 然后各班选出五名天赋较高的孩子的姓名给他们的老师。其实这五名孩子, 不过是教授随意挑选出来的, 并不是学习能力测验中的优秀者。一个学期下来, 这些被老师认为有天赋的孩子, 成绩都比其他孩子好。可见, 老师的态度和对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老师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孩子变得优秀了。因为老师对于这些被认为天赋较高, 而实际上天资普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积极心理暗示, 于是他们就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当老师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 孩子也会更快乐地学习, 普通的孩子自然变成优秀的孩子。由此看来, 我们也应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们朝着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发展。

学生的学习行为, 包括兴趣与意志力, 自学与交流, 听课与记笔记, 复习考试与自我总结等。学生的学习行为因人而异, 但是适合不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 到是否正确地进行数学学习, 这是有差别的, 而区分的标准应该有以下两点: (1) 能否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2) 是否符合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 也就是这些行为的科学性。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需要做到的是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此为标准来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是一个需要多种心理活动参加的复杂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不论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必须从心理状态上同学生进行交流,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才能找到帮助学生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学习方法 篇8

一、 激活身心,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使学生“想学”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学智慧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尝试了以下活动:让学生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和宽,算出卧室的面积,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个设计师,你会怎样铺设你的卧室地面? 学生接受任务后兴趣盎然,第二天带回来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就连平时的几个学困生也完成得不错。学生从地砖面积的大小、铺设的美观、经济实惠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考虑、交流,彰显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魅力。

二、 开放课堂, 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使学生“会学”

教学是不断摆脱社会、技术、自然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觉的过程,因而也是反对权威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和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创设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并且要充分运用外部条件, 使教学内容动态化、情景化, 在课堂教学里为学生创造出学习、探索的时空。

我在教学《购物策略》时是这样做的: 先出示例题“某种饮料大瓶装(1200mL)售价10元,小瓶装 (200mL)售价2元, 三家商店为了促销这种饮料,分别推出了优惠策略: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小瓶;乙商店一律九折优惠;丙商店购物三十元以上八折优惠。班里要举办联欢会, 要给参加联欢会的35位同学每人准备约200mL饮料,去哪个商店购买比较合算? ”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都跃跃欲试,在讨论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比较,最终选出了合适的方案。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了一些购物的策略,培养了经济头脑,提高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师生互动, 建构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使学生“能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潜能释放的学习,它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与被动接受式学习相比,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更充满张力和复杂性,更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 ”,把握“自主”“自流”与“放开”“放任”的界限,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中的调控。在教学中要实行目标导向,实行程序控制,实行灵活调控,要鼓励学生提问,并对提出的问题灵活处理,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得出最终结论。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先把学生分组,给每组分发了不同的圆柱圆锥模型,准备了沙子和水,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圆柱体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利用手中的器具通过操作发现有些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些却不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找原因,学生通过比较测量结果发现, 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一般的圆柱和圆锥却没有这个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解决问题, 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学到了知识, 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体现出了学生自己“能学”的特点。

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篇9

一、阅读提示, 明确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每个单元都有有“单元提示”, “单元提示”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编排体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这样提示的:“浓浓亲情, 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描写亲情的文章往往能打动人, 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 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 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 “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 并学习阅读和圈点勾画”。这样的单元提示就有助于学生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另外, 每一课前面也有“课前提示”, “课前提示”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作系统了解, 便于学生在学习中具体落实单元的重点难点, 做到一课一学, 有的放矢。

二、圈点字词、扫清障碍

这一步要求学生粗读课文, 边读边把自己读不准的字、理解不来的词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一般生字加下横线, 词语用小圆圈圈出来。如在自学《散文诗两首》———《蝉》、《母亲·荷叶》时, 学生可标记出“匿”、“沐浴”、“祷”、“衍”、“姊”、“菡萏”、“敧斜”等多个生字和“匿笑”、“沐浴”、“姊妹”、“菡萏”、“敧斜”等词语 (当然, 基础不同, 学生所标记的字词也会有所差别) 。然后, 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些生字、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并把它们抄写在课本上或者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特别为他们自学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进而帮助他们为获取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参照资料、旁批课文

现代的中学生, 手里有很多参考资料, 这些资料有益于学生的自学指导。如学习辅助资料《名师学案》, 它里面涉及“单元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学习方法指导、相应的文体知识、重点和难点释疑”等内容。其中, 单元学习目标能帮助学生把握整个单元学习的要点, 进而在自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而相关的文体知识, 既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重点和难点提示则让学生找到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从而结合课本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找出突破重点、难点之法, 做到主次分明。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十二课为例, 学生能从《名师学案》的旁批中掌握《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以及作者生平、作品, 文章写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时就可以结合书中的内容来详细分析, 进而理解课文, 并把这些分析写在课本的空白处或者写在笔记本上。这样, 学生在听课时就能结合教师的讲解, 使理解的内容更加深刻, 而不理解的逐步弄清。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已知的知识有目的地加以引导, 这样既可避免教师在讲授时出现知识的重复, 又可适当拓展课外知识。

四、理清思路、提出疑问

这是学生自学最关键的一步, 也是衡量学生自学能力高低的一步。它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包括理清思路和提出疑问两方面的内容, 理清思路要求学生边读边整体感悟课文, 然后悟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进而划分段落层次。学生理清思路之后, 就要学会提出疑问。这是自学的难点, 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词、句, 品味课文特色;要求学生在自学中能根据第一步自学时掌握的目标, 逐一落实, 步步释疑, 找出问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时精力就容易集中, 学习目的就会明确。因此, 学生只要坚持就能从中尝到自学的甜头, 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加, 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五、巩固知识、练习反馈

学生把握上述四步自学之后, 就进入了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所谓知识的巩固, 即是让学生运用本文的自学知识来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而巩固和运用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做练习, 练习可以是同教材相配套的, 如课后练习或其他练习。练习不要求每题必做, 由学生根据其自学的程度自由选择。如学生自学《绿蝈蝈》之后, 可让学生完成课后第1~3小题。

学生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学习潜能,学习能力,教学实效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灵魂和主体, 是学生学习有效能力提升的内在因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性,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何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 本人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展现数学生活特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性的教育艺术。学生内在能动性的有效激发,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做好激发学生能动性学习的教学。

案例1:在有理数的学习时, 教师出示了习题:有两滴墨水洒在一个数轴上, 一滴在-109.2到-11.9之间, 一滴在10.5到199.5之间, 判定出墨迹盖住的整数共有多少个?

案例在函数内容学习中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哈尔滨市移动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纳50元月基础费, 然后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4元;神州行不交月基础费, 每通话1分钟1分钟, 付话费0.6元, 若设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 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是为y1元和y2元, 那么求出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 两种通话方式费用相等。

通过以上两道习题可以看出,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 抓住知识点, 进行问题情景式教学, 通过现象与数学问题的有机融合, 学生对有理数和函数知识要点的理解更加具体明晰, 兴趣更加强烈, 探求更加主动,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动性。

二、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学生的整体进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 进行有效性教学。

案例, 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 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途中的折线表示y与x的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像解决下列问题:

(1) 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千米。

(2) 请解释途中中点B的实际意义;

(3) 求出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4) 求出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5) 若第二列快车也从甲地驶往乙地, 速度与第一列快车相同。在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30分钟后, 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求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多少小时?

在这一问题中,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 将习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解答。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1、2两个问题解答, 中等学生进行3、4问题解答, 优等生进行第5个问题解答。同时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尝试解答其它问题。有的后进生在完成第1、2问题的基础上, 将第3个问题进行有效解答, 其过程如下:

由图像可知, 慢车12小时的行驶路程为900千米。∴慢车的速度为72千米每小时;当慢车行驶4小时后, 慢车和快车相遇, 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为900千米, 得到慢车和快车行驶的速度之和为225千米, ∴快车的速度为150千米/小时。

教学过程中, 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跳一跳、摘桃子”学习, 能够让不同学生进行对学生整体学习思维能力增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课堂内涵延伸, 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 而应该进行有效延伸, 布置课外探究问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 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如在一次函数教学后, 教师提出了课外探究问题:

甲乙两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 如图表示甲同学和乙同学沿相同的路线同时从山脚下出发到达山顶的过程中, 各自行进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根据图像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求出表示甲乙两同学登山过程中路程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不要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 当甲到达山顶时, 一行尽在山路上的某点A, 求A点距山顶的距离;

(3) 在 (2) 的条件下, 设乙同学从A处继续登山, 甲同学到达山顶后休息1小时, 沿原路下山, 在点B处与乙相遇, 此时点B与山顶的距离为1.5千米, 相遇后甲乙各自按原路线下山和上山, 求已到达山顶时, 甲离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学生在课外自主动手探究活动中发现, 此题是一道利用解析式求值的问题, 可以先求出解析式, 再利用解析式进行解答。

学生探究过程如下: (1) 设甲乙两同学登山的过程中, 路程与时间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S甲=K1t, S乙=k2t, 由题意得解析式分别得S甲=3t, S乙=2t。

(2) 甲到达山顶时, 由图像可知, t=4, 所以S乙=4千米。从而得知, 当甲到达山顶时, 乙距山顶的距离为4千米。

(3) 由图像可知, D点的坐标为 (5.12) 。B点的坐标为哦 (21/4.21/2) , 根据题意, 可得其直线BD的解析式为s=-6t+42., 从而得到, 已到达山顶时, 甲距山脚6千米。

学生学习方法 篇11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作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自主学习?

一、转变观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

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坚持师生平等,承认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承认现代教学活动离不开双方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及学习反馈的矫正者。

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或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

案例1: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节,教师从教室开始,让学生发现身边常见的物体,小到铅笔橡皮,大到一些著名建筑,让他们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指出共同点,从而抽象出“柱体、锥体、台体”的定义,进一步分清多面体和旋转体。整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语言也很到位,效果远胜于教师“满堂灌”的效果。

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学生反映不积极,或是因为他们听不懂;或是因为他们不感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内又略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案例2:在上“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这一节,设计题型如下:“双曲线上一点到左、右两焦点的距离比为,请自主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

由于已经有了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经验,学生提出如:“①求点坐标;②求的周长及面积;③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及离心率”等问题。

当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教师提示:“能不能提出一些与椭圆或其他双曲线有关的问题?”于是学生马上想到“共焦点的椭圆方程、共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以焦点为圆心的圆方程”等,一些能力略强的学生提出了“弦长、中点弦轨迹”等问题。于是一道题几乎把双曲线、椭圆、圆的相关知识全都提到,而学生们在不断突破其他学生成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课堂奖励机制,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的评价行为应当遵循激励性原则,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用:①中肯的语言评价。②得体的肢体评价。(如点头、微笑、注视、鼓掌等)③有效的实物奖励。

案例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组员“冲锋陷阵”,若他能解决预设的一个问题,则视其获得“一条命”,否则视其为“被俘”,此时下一位组员继续刚才的过程,若可以多解决一个预设问题,则可用获得的“一条命”进行一次“解救战俘”的机会。最后根据各组剩余“士兵”的人数,给予各组相应奖惩。

五、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教会学生预习,初期每节课由教师给予详尽的预习提纲,指出预习的重难点,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可以让每组A层的学生为B、C层的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最终达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预习计划的目的。

2.教会学生懂得利用课本的习题,引导学生超前完成部分或全部,由于学生能力不同,可对A、B、C层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里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况:完成三分之一习题;完成二分之一习题;全部完成。完成的题目顺序可适当搭配,完成任务后,如果能指导学生进一步做好分析、比较、思路领悟、应用反思、改造自编等思维活动,则可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较高水平,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3.课堂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不同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点评。可将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拿来供大家一起研究,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同时可以请他阐述发现问题的情景以及他自己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

另外教师可以刻意的设置一些“错例”,让学生发现错误,鼓励他们对老师说:“不对!”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运用较复杂的方法,让学生提出更简洁的方法。使学生存在“不断超越”的潜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更严谨,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格。

4.教会学生总结与反思,每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每章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网络、常见题型以及针对这些题型的处理方法;每个模块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该模块与前面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题,无论是作业里的错题还是试题中的错题,总能从直观上反映出学生在某方面的欠缺,由此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巩固或弥补。

学生学习方法 篇12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人文性。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则等组成,而这些具有客观真理性,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语文则不同,一方面,它是对人们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二)实践性。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与哲学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哲学可以由概念、范畴、法则、方法等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历史则是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生活化。

语文是母语课程,它与外语不同。学生进校前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不必像学外语那样从零开始,花很多气力去记忆大量的词汇,掌握语法的规则。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四)民族化。

语文课程汉语言文字具有灵性的特点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字富有神韵,具有审美价值。汉字由形、音、义构成,其中“形”是关键,这区别于拼音文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都是汉字特有的极富有创意的造字方法。传统的汉语教学词类讲虚实二分,句法重语序,修辞讲比兴二法。汉语的文化性也特别强,尤其是它的词汇和词组系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语文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中生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花时间,但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从而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的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改变语文教育的措施

(一)主动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所有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而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交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这种对学生的爱,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同时教师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再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诱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 创造教学情景,诱导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步,是有根据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只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把握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愿望,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 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教学中的质疑,强化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发掘了学生感悟课文的一个新的支点。

(三)语文课渗透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指导学生对人物外在形象的观察,内在性格的分析,自然景况的描绘,艺术表达的剖析来感知美。运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鉴赏美,使其认识得到升华。同时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去寻求,通过“思、说、读、写”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持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如利用说、诵、辩、唱、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事物的现象,进而产生某种认识倾向,萌发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运用各种器官将信息注入大脑取得成倍的效果。

上一篇:多级协同管理下一篇:成功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