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左半结肠(精选10篇)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1
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肠梗阻是左半结肠癌发病后期严重的临床并发症之一, 治疗的关键是, 即刻解除肠道梗阻症状, 延长患者带病生存时间。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32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32例患者, 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11例;年龄34~75岁, 平均 (59.1±11.7) 岁。病程1~7年, 平均 (3.1±1.1) 年。病理分型:32例患者中腺癌14例, 乳头状腺癌10例, 黏液腺癌5例, 未分化癌2例, 多原发腺癌1例。对照组54例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同期收治的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15例;年龄33.5~78岁, 平均 (62.5±10.7) 岁。病程1~8年。54例患者中腺癌31例, 乳头状腺癌15例, 黏液腺癌4例, 未分化癌2例, 多原发腺癌2例。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 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医院选择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必性。
1.2 方法
观察组64例患者均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根据患者病灶具体位置和浸润情况以及结肠癌根治术原则确定手术切除范围, 切除后行断端吻合术。对照组54例患者采用回盲部造瘘联合放化疗等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生发生情况、生活满意度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5~5.5h, 平均 (2.5±1.5) h,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0.9~3.1h, 平均 (1.7±0.7) h,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患者住院7~21d, 平均 (14.5±5.7) d, 对照组住院时间6~17d, 平均 (8.5±3.7) d,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见表1。两组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 组间对比物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 生存率比较无差异, 远期生存率尚未统计。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 轻中度腹泻5例, 重度4例,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38%;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8例, 骨髓抑制12例, 肝肾功能受损5例,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30%,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96.88% (31/32) , 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的满意度,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治疗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解除患者肠道梗阻症状, 恢复正常排便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结肠回盲部造瘘后, Ⅱ期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 由于结肠癌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对手术耐受力差, 二次手术治疗对患者的伤害具有叠加效用, 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组32例患者, 均直接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 而未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避免了二次手术对患者的伤害,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
术后患者肠道结肠大大缩短, 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 使得患者术后腹泻的发生率大大增加[2,3]。本组32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 发生率为28.13%, 但是通过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 笔者认为即按照大肠癌根治术原则保留适当长度的远端结肠或直肠, 并保留足够长度的末端回肠, 将远切端保留至乙状结肠以上及近端切除在距回盲部5cm以内。胆盐的吸收可保持正常而减少或避免腹泻的发生, 对于手术后发生腹泻者, 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肠切除术后之腹泻多为胆汁性腹泻, 消胆胺可与肠腔内的胆汁酸结合而缓解腹泻, 常用量为3~5g, 2~3次/d。
综上所述, 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疗效确切, 术后并发症安全可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峻, 刘继严, 洪唐灿等.结肠次全切除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12) :1815-1816.
[2]郜新, 于志斌, 李腾.结肠次全切除治疗左半结肠急性梗阻6例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8) :150-151.
[3]苏雪彤, 庞黎明.结肠次全切除术在左半结肠癌梗阻中的应用 (附19例报告) [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7, 13 (2) :108-109.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2
关键词左半结肠急性梗阻 Ⅰ期切除吻合
左半结肠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术,具有避免再次手术、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提高肿瘤病人5年生存率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术式。但如果处理不当,仍可能发生吻合口瘘。本院自1998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70岁以下左半结肠梗阻患者48例,Ⅰ期切除吻合术3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26—70岁。其中3例为乙状结肠扭转行扭转复位固定,6例体质差的晚期结肠肿瘤行二期手术或造瘘,39例一般状况良好,无严重的腹腔感染及感染性休克者行Ⅰ期吻合术:其中5例为乙状结肠扭转、坏死,余为结肠肿瘤。
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方法
入院后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低蛋白血症,扩充血容量,决定手术的患者术前1—2小时内静脉用头孢三代抗生素(头孢曲松3.0g或头孢哌酮/舒巴坦2.0g)和0.5%甲硝唑200ml。
手术方法:术中探查明确病变部位,于结肠肿瘤上方约3cm处切断肠管,若为乙状结肠扭转坏死,则切除坏死肠段。将近端提出腹腔,由上段小肠向结肠依次用手挤推,直至肠腔内积液积粪基本排尽。切除阑尾,经阑尾残端插入F24气囊导尿管,充气固定,荷包缝合。采用结肠顺行灌洗法对梗阻部位以上结肠进行彻底灌洗,灌洗液为36~40℃的生理盐水。当肠腔排出液清亮后再用20%甘露醇500ml灌洗,观察肠管缩小、血运改善后应用丁胺卡那霉素针剂0.4g加0.2%甲硝唑溶液500ml保留灌注约5分钟。对梗阻以下部位结直肠行逆行灌洗,在梗阻部位远端3~5cm以肠钳或直角钳夹闭,从肛门插入肛管注入生理盐水反复灌洗至净后,再注入0.5%甲硝唑溶液200ml,从腹腔捏挤肠管协助将灌洗液从肛管以负压吸引排出。肠道准备干净后,非肿瘤者剪除断端水肿严重、血供可疑的部分肠壁,Ⅰ期端端吻合。肿瘤患者常规切除左半结肠Ⅰ期端端吻合。3-0可吸收线连续全层后壁交锁缝合,转向前壁行连续全层内翻缝合,0号丝线行浆肌层间断包套缝合,第二层浆肌层缝合时注意不要将缝线穿人肠腔内。彻底冲洗腹腔,放置引流,引流管于吻合口的下方。术中再静脉用头孢三代抗生素(头孢曲松3.0g或头孢哌酮/舒巴坦2.0g)和0.5%甲硝唑200ml。
术后处理:术后留置舡管减压,适时扩肛以促进肛门排气全部病例持续给予持续胃肠减压3—6天,使用足量、高效抗生素到体温和血象恢复正常后3天为止,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早期一般予静脉营养,5~6天后可以进全流食给予肠内营养以加强营养支持输注白蛋白,促进吻合口愈合。腹腔引流管视病情放置10~12天。
结果
本组39例Ⅰ期吻合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其中5例伤口感染,3例不完全性粘连肠梗阻,3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讨论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 均存在腹痛、腹胀、肛门不排气等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有呕吐症状。全部患者腹部立位X线检查示近端肠腔积气、积液, 腹部CT检查示结肠梗阻,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左半结肠癌。排除无腹膜炎肠穿孔表现、无法耐受手术患者、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8~76岁, 平均年龄 (46.7±1.2) 岁;肿瘤位置:降结肠12例, 乙状结肠9例, 结肠脾曲6例, 直肠上端3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 (46.9±1.5) 岁;肿瘤位置:降结肠8例, 乙状结肠6例, 结肠脾曲8例, 直肠上端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 在腹部正中做切口。先探查腹腔切口, 游离大网膜、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 处理结肠中、结肠右及回结肠和左结肠等处的血管, 清扫其周边脂肪淋巴结。切除从回肠末端直至降乙状结肠部分, 并对端端吻合回肠乙状结肠。若肠腔口径相差较大则可在缝闭乙状结肠后在进行回肠段与乙状结肠侧吻合。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回盲部造瘘常规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以生活质量 (QOL) 评分及Karnofsky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态, QOL评分总分60分, Karnofsky评分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状态越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Karnofsky评分、QOL评分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 Karnofsky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例, 轻中度腹泻3例, 重度腹泻2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发生手术切口感染4例, 轻中度腹泻3例, 重度腹泻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73,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通常将结肠癌分为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两种, 右半结肠癌源于胚胎中原肠, 肠系膜上动脉为其供血, 静脉血经肠系膜上静脉回流至右半肝, 因此右半结肠癌的右半肝转移率较高[3]。左半结肠癌则源于胚胎后原肠, 肠系膜下动脉为其供血, 静脉血经下静脉到脾静脉、门静脉后到左半肝, 因此其左半肝转移率较高。临床表现以急性肠梗阻为主。左半结肠癌体积小、破裂出血率低、无毒素吸收, 较少出现消瘦、贫血、恶液质等现象[4]。左半结肠肠腔较细, 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 加之其肠腔内部压力较高、肠壁厚度较薄、细菌微生物较多等, 患者在梗阻后进行一期结肠吻合术的风险较大[5]。左半结肠癌, 肿块体积较小,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排便困难、粪便带血或黏液。左半结肠癌比右半结肠癌更为常见。目前, 临床对于急性梗阻合并左半结肠癌选择何种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焦点在于如何避免吻合口瘘发生[6]。结肠次全切除术可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主要原因在于小肠血运相对丰富、侧支循环多、胶原蛋白也多于结肠, 术后回肠与结肠吻合口愈合条件更佳[7]。结肠次全切除手术时还能将结肠腔内积存的粪便清除彻底, 吻合口近端无粪便残留, 从而弥补了急诊时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缺陷, 有助于术后吻合口的快速愈合[8]。术中梗阻上方扩张结肠被切除, 回肠与结肠的吻合口相对较近, 吻合起来更加容易, 符合“上空、下通、口正”的吻合术基本要求[9]。另外, 结肠次全切除术可不灌洗, 缩短了手术麻醉时间, 有利于术后恢复。
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发病时腹部绞痛, 伴有腹胀、便秘、肠鸣音亢进、便血、排便困难, 临床首选手术切除治疗, 辅以术前放疗、化疗, 提高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率。结肠次全切除术能有效保留部分升结肠及回盲瓣的功能, 保留的末端回肠还能吸收电解质、水分、维生素等, 盲肠则能吸收水分, 回盲瓣括约肌压力在回肠扩张时下降、盲肠扩张时升高, 能有效阻止盲肠内容物的反流, 避免结肠污染小肠。这种舒适效果对老年体弱的患者尤其适用, 也适用于伴有心肝肾等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结肠次全切除术中要遵守隔离原则, 以避免肿瘤播散或种植, 在游离大网膜及系膜血管、结肠的操作中要警惕脾包膜撕裂及输尿管损伤[10]。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 Karnofsky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 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新.梗阻性结肠癌外科治疗 (附48例报告) [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1 (5) :411, 413.
[2]李传真, 杨铁成, 刘美娜.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28例诊治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2) :112.
[3]舒旭波.结肠次全切除术与术中灌洗一期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6) :21-22.
[4]王昭法, 聂富高, 于洋, 等.梗阻性结肠癌65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普外科进展, 2008, 11 (5) :442-443.
[5]沈剑, 曹义战, 王伯良.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5) :280-282.
[6]张宇光, 周晓初, 马旭, 等.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器端侧吻合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3, 28 (4) :361.
[7]毛献双, 张森.全结肠灌洗术一期治疗左半结肠癌并梗阻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 18 (2) :104-106.
[8]檀华锋.左半结肠癌肿致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20) :108-109.
[9]沈卫华.一期切除吻合加横结肠袢式造瘘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4) :1890-1891.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4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急性梗阻 结肠灌洗 Ⅰ期吻合
Abstract Purposes: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to colon,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27 patients.Result:Smooth recovery of all the 27 cases with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 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without any occurrence of fistula,but with only one abdomen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Colon lavation 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 to the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 is a safe and feasible mode of operative treament,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hospitals at grassroots levels.
Keywordsleft colon cancer,acute obstruction,colon lavation,Phase I anastomosis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1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59例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病人,27例行Ⅰ期切除吻合;男15例,女12例;年龄36~67岁,平均46.7岁。发病时间14~72小时,均有腹痛、腹胀、呕吐、便闭等急性肠梗阻症状。X线腹部平片见肠管胀气及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入院后均给予胃肠减压,高渗盐水灌肠,抗炎、支持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情况不缓解,均于24小时内行急诊手术。癌肿位于结肠脾区3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6例。病理检查:腺癌17例,黏液腺癌9例,未分化癌1例。Dukes分期:B期6例,C期19例,D期2例。
方法:剖腹探查為左半结肠癌,无明显的远处转移,确认癌肿能够切除,且一般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者。首先游离肿瘤远、近结肠系膜,然后将肿瘤近端旁积粪挤向结肠近端,用肠钳夹闭肿瘤近端10cm处肠管,于肿瘤近端2cm处纵行切开肠壁,用较粗螺纹管插入肠道近端约5cm,然后距螺纹管口2cm用粗丝线将肠管与螺纹管捆扎住,螺纹管远端连接大塑料袋,防止积粪外溢;同时肿瘤远端用肠钳夹闭肠管,然后于回肠末端距回盲部15cm处行荷包缝合后切开,插入22号Foley导尿管1根,气囊内注入盐水20ml后,稍向回肠方向牵引,将导尿管与灌洗桶用较粗的橡皮管连接后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肠管,一般用水量达10~20L。开始大便较黏稠,术者可轻轻地由近端向远端推挤,促进积粪排出,直到螺纹管排出清亮液体为止。最后再灌注300ml灭滴灵注射液于肠管内,然后拔除Foley导尿管,关闭回肠切口,拔除螺纹管后行肿瘤切除及吻合。术后每天扩肛1~2次,使肛门处于松弛状态,直至术后10天左右。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加强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27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患者均恢复顺利,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仅发生腹部切口感染1例。一般住院时间16~30天,平均26天。随访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6%、51%。
讨 论
肠道的处理: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病人病情危重,急诊手术前无法作充分的胃肠道准备。结肠癌性梗阻病人年龄一般较大,全身情况较差,常常伴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由于回盲瓣的抗流作用,肠内容物瘀积,肠内细菌大量繁殖,肠腔内积累了大量的感染性肠液。黄显凯等研究报道[1],左侧结肠梗阻患者结肠内容物及肠黏膜需氧和厌氧菌均显著增高,而细菌会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术中充分灌洗,彻底清除结肠内积粪积液,避免污染腹腔和切口,并用灭滴灵灌洗及留置来杀灭肠道内厌氧菌,术后充分扩肛。
吻合口的处理:最大程度地消除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改善吻合口肠管血供,对保证Ⅰ期手术成功至关重要。造成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2]:①扩张结肠血液循环差;②结肠内细菌过度生长;③粪便负载机械作用;④吻合口张力性吻合;⑤术后早期吻合口充血水肿,结肠的蠕动缓慢,肠腔内积气,最终导致吻合口裂开。我们的体会是:在手术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游离肠管断端系膜,注意保留小血管及血管弧,缝合时避免损伤肠系膜血管,使吻合口有较丰富的血液供应;使吻合口缝合后无张力,必要时松解结肠脾曲及横结肠,以降低吻合口的张力;充分灌洗结肠,消除肠内积粪、积气,杀灭肠内厌氧菌;减少术中污染和术后充分引流。
围手术期的处理:在结肠梗阻时,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且患者多有高龄、体弱、并存病多等因素,一定要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综合评估患者重要脏器情况以及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情况。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C、B6、K1等。术中术后减少刺激,加强心电监护,加强护理。尤其对高龄患者,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对手术成败有关键性的意义[3]。
综上所述,Ⅰ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梗阻是一项综合治疗的过程,为减少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显凯,张胜本,张连阳,等.左侧结肠癌性梗阻肠道细菌学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2):116-117
2 刘宝国.灌洗与减压性造口在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169
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篇5
1. 结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结肠癌性梗阻多数表现为慢性过程, 也有表现为急性完全性梗阻的。肠梗阻时, 梗阻近端肠管扩张, 水肿及粪便滞留等因素, 导致细菌侵入肠壁引起胶原酶活性的增加及局部氧自由基产生, 从而使胶原纤维降解和肠壁生物膜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基于梗阻后所表现出的这一病理生理变化, 如果没有良好的术前肠道准备, 一般不主张行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术。但由于结肠梗阻是一个闭襻性的梗阻, 一旦梗阻完全, 容易导致肠壁的过度扩张而破裂穿孔。因肠穿孔而手术者死亡率较高。因此, 我们认为, 结肠癌性梗阻一旦诊断成立, 应积极给予胃肠减压, 抗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保守治疗。如能缓解梗阻症状, 则可在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如经过8-12 h的保守治疗, 症状未见改善, 则应及早施行手术。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手术方式, 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50年代多采用分期切除的方式, 即先作近端结肠造口, 二期行肠切除、肠吻合术。但近年来, 随着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人们尝试施行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术, 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对传统的结肠造口和分期手术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过, 我们认为, 在选择手术方式时,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1 近端结肠造口, 二期切除吻合术
这是传统的手术方式。曾一度成为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标准术式。即先造口以解除梗阻, 在充分的肠道准备情况下二期施行肿瘤切除、肠吻合术。这一手术的依据是:结肠内含有大量细菌, 梗阻的情况下, 肠腔内的细菌会侵入肠壁及渗透至腹腔。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结肠切除吻合术, 容易导致吻合口漏的发生。而且梗阻近端结肠扩张水肿, 与远端结肠口径不一致, 也是吻合口漏发生的原因之一。其次, 由于癌性梗阻患者常常表现为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的慢性消耗状态, 耐受手术的能力差, 术后并发症多, 死亡率较高。因此, 直到现在, 部分医生仍在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病例常规应用这一手术方式。但是,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分期手术的诸多缺点:增加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五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一期切除吻合者;部分患者未能按计划完成二期手术程序或再次手术时肿瘤已转移, 失去了切除肿瘤的机会, 从而导致患者永远承受一个不满意的结肠造口。我们认为这一手术不应作为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首选术式, 而仅仅适用于患者全身情况极差或其他器官功能不全, 不能承受较长时间手术的打击或肿瘤已无法切除者。
2.2 Hartmann’s手术
即一期切除肿瘤。结肠远端封闭, 结肠近端行单腔造口。我们认为这一手术一期切除了肿瘤, 其根治性切除率及远期生存率优于分期手术而失去切除肿瘤机者;而手术时间短于一期切除吻合, 也不用担心吻合口漏的发生。因此, 如术中发现肿瘤尚能根治, 而由于全身情况欠佳或局部肠道情况不适宜于行吻合术时可以考虑行Hartmann’s手术。结肠造口可以留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回纳, 而不影响其生存率。
2.3 一期切除吻合术
近年来, 对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病例, 多数医生已接受这一手术方式。认为这一手术方式虽然创伤较大, 存在吻合口漏或腹腔感染的危险性, 但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因此, 只要积极作好术前准备, 术中给予妥善的处理, 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不少医生在临床应用中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显然, 这一手术方式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不过, 在施行这一手术时,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 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抗生素的应用。结肠癌性梗阻多见于老年患者, 由于长期慢性消耗, 全身情况较差,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因此术前应短期内积极改善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此外, 术前静脉或口服应用抗生素及术中吻合后腹腔抗生素冲洗, 可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并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38例, 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1岁~78岁, 平均年龄61岁, 起病16 h~5 d.
入院时均经过腹平片及钡剂灌肠、B超或腹部CT检查证实左半结肠有肿物。其中9例腹部高度膨隆, 腹肌紧张, 开腹后见大肠极度膨胀, 伴有少量到中等量腹腔渗液。入院后发现有腹膜炎体征及有明显腹胀伴有肠型的患者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后急诊剖腹探查彻底减压结肠灌洗后Ⅰ期肠切除吻合;其余的病例行短时间 (24 h~72 h) 保守治疗肠梗阻症状无好转, 急诊手术治疗行彻底减压结肠灌洗后Ⅰ期肠切除吻合。
1.2 方法
1.2.1 首先剪开左结肠旁沟, 游离结肠脾曲, 游离结肠脾曲后灌洗相对容易。
找到梗阻的肿瘤部位, 充分游离肠系膜后, 距肿瘤下缘5 cm~10 cm处切断肠管, 将其近侧断端连同肿瘤放进粘贴于手术床旁的无菌塑料袋内。术中在近回盲瓣处的回肠另戳孔将14号的Foley尿管插入或切除阑尾在阑尾残端插入尿管, 在插入管的周围用荷包缝合固定该管, 并向导管气囊内注水10 m L以防导管滑出, 再将导管连接到开放式输液装置上, 采用的灌洗液为温生理盐水。
1.2.2 如果游离的肠段足够长, 采用单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
将紧靠梗阻部位的近端肠管用血管钳在袋外把肠壁与塑料袋一并夹住, 固定在塑料袋内, 以免肠段回缩, 这是重要的一步, 保证粪便远离手术野而直接流入袋中。如果游离的肠段不够长, 就采取双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切除肿瘤后在断端荷包缝合构成一个双向封闭的结肠, 插入硅胶吸引管吸引。
1.2.3 开始自Foley尿管灌入灌洗液, 松开夹闭断端的钳子。
在单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中, 如梗阻为不完全性, 就能排出粪水;如梗阻为完全性, 则应在紧靠梗阻的近端充分剪开膨胀的肠壁, 甚或完全剪断。为了使灌洗过程顺利进行, 可抬高盲肠, 使手术台向左侧倾斜, 助手扶住肠袢, 术者用双手轻轻交替推挤肠段, 由近而远、由小肠至大肠, 逐渐、分次将肠内容物挤入塑料袋中。当膨胀的肠壁之张力减轻后, 术者可用中指和食指夹住肠壁而向远端滑行, 直至排出的灌洗液无粪渣, 肠管内无积粪为止。最后用0.5%甲硝唑200 m L灌洗结肠。
1.2.4 在距肿瘤上缘10 cm处或左半横结肠处切断结肠,
剪除断端水肿严重、血供可疑的部分肠壁, 做标准的左半结肠癌切除术, 移去切除的肠段。术者更换手套, 然后Ⅰ期吻合肠管断端, 间断一层吻合, 浆肌层加固缝合。所有病例在吻合口处和盆腔各放置一条引流管。术后视引流物的多少, 一般于1周后拔除引流管。术后每天扩肛2次, 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无吻合口瘘、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无切口感染。术后病理提示:中-高分化腺癌21例, 中-低分化腺癌15例, 黏液腺癌2例。
3 讨论
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在医疗欠发达山区, 卫生保健水平有待提高, 左半结肠癌在梗阻前有很多患者不能得到诊治, 很多患者因为并发急性肠梗阻而入院才得到诊断。因为左半结肠癌致急性梗阻是一闭襻性梗阻, 而且左半结肠壁薄, 血液循环不如右半结肠, 肠腔内有大量积液及粪便潴留, 大肠杆菌数量与毒力均较其他肠段高, 造成肠管壁水肿及高度扩张, 甚至坏死、穿孔, 手术切除吻合可导致腹腔污染及吻合口瘘等一系列问题。一旦发生吻合口瘘, 可引起粪性腹膜炎, 病死率高达25%~45%[1].并且由于近年来各种医疗纠纷增多, 要求安全至上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所以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在治疗上较为棘手。从安全角度上来说分期手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分期手术并发症较多, 可引起癌肿扩散, 年老体弱患者难以承受短期内多次手术;二次手术增加患者痛苦, 住院时间延长, 经济开支增加, 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不易接受, 从而失去再次手术机会。且5年生存率较低, 文献报道大肠癌分期切除和Ⅰ期切除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21.3%~35%和30%~55.6%[2,3]。因此, Ⅰ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逐渐成为外科医生探讨、努力的课题,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倾向于行Ⅰ期切除。近年有较多文献和研究显示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经术中结肠灌洗后行Ⅰ期切除吻合, 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4,5]。经过我们的实践, 只要在术中掌握正确的结肠灌洗方法和适当的围术期处理,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行Ⅰ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Dudley和Radeliffe等于1980年首次提出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顺行性结肠灌洗法。对医疗环境和技术有限的基层医院只能结合自身条件来采取其中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 我院采用先充分肠减压再灌洗的方法。灌洗时视患者情况采取不同的两种方法, 即双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和单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如果肿瘤梗阻在左半横结肠或在降结肠上部因为游离后的结肠不易固定到手术床旁的无菌塑料袋内, 我们采用双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如果梗阻部位在降结肠下段和乙状结肠我们采用单向封闭式顺行灌肠法。这两种方法都要在术中盲肠末端戳口或在阑尾残端置管, 用双手轻轻交替推挤肠段, 由近而远、由小肠至大肠, 逐渐、分次将肠内容物挤入结肠断端。双向封闭式灌肠法用准备好的大口径吸引管吸出肠内容物, 单向顺行灌肠法将肠内容物自置入粘贴于手术床旁的无菌塑料袋内的结肠断端直接排出到塑料袋中。在挤压肠管时手法要轻柔, 并用纱垫保护好周围组织, 对不慎漏出的污物及时吸尽。对结肠灌洗至灌洗液无粪渣、肠管内无积粪为止, 且在术中注意防止粪漏出。努力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首先, 选择病程较短、肠管水肿不十分严重、全身情况好的患者;其次, 提高吻合技术, 在吻合时确保吻合口两端血运良好, 无严重水肿, 无张力, 无扭转, 无狭窄, 并遵循夏穗生教授提出的“上要空、口要正、下要通”和“引流要放过危险期”的原则[5]。最后, 在吻合口附近及盆腔放置有效腹腔引流。在围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贫血、低蛋白血症, 改善营养状况,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术后每天扩肛至胃肠功能恢复。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治疗, 我们体会到根据不同的梗阻部位采用不同的灌洗方法容易将结肠灌洗干净且不易污染手术野, 操作简单, 容易开展。在吻合时所应用的原则和正确的围术期的处理可增加预防吻合口瘘的保险系数, 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在急诊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行Ⅰ期肠切除吻合中如何运用结肠灌洗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9年我院收治的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中应用结肠灌洗后行Ⅰ期肠切除吻合术的38例病例, 结合文献分析在基层医院中行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如何选用结肠灌洗。结果 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 应用个体化的治疗充分地行结肠灌洗后, 38例患者均于Ⅰ期乙状结肠癌切除吻合, 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结论 在术中正确灌洗结肠, 加强围术期的处理, 在基层医院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行Ⅰ期切除吻合是合理和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结肠灌洗,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Ⅰ期切除吻合
参考文献
[1]段朔, 王忠裕, 时连权, 等.大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1 (2) :101.
[2]杨品南, 方基兴, 胡平, 等.左侧结肠癌急性梗阻的术式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4, 3 (2) :90.
[3]邱成志, 周志平, 洪天福.大肠癌并急性梗阻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1996, 12 (10) :680.
[4]罗湛滨, 郑镇木, 范小华, 等.左结肠癌急性梗阻解剖特点及Ⅰ期切除吻合术中灌洗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 (1) :106-107.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9例, 男14例, 女5例;年龄21岁~75岁, 平均年龄48岁;病程6 h~7 d, 平均2 d;发病前患者均有腹胀以及腹部隐痛症状, 而且时轻时重, 肠梗阻症状比较典型, 其中完全梗阻12例, 不完全梗阻7例;19例患者均以急腹痛收治入院。肿瘤部位:直肠上段4例, 结肠脾曲3例, 乙状结肠8例, 降结肠4例;按照Dukes进行分期, B1期3例, C期8例, C2期6例, D1期2例。将2组患者分为治疗组 (Ⅰ期切除吻合术) 10例与对照组 (Hartmann手术) 9例, 2组患者性别、病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Ⅰ期切除吻合术
麻醉方式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切除阑尾, 自阑尾的根部插入16~18F的Foley尿管, 采用荷包线将其扎紧固定。固定牢固之后用生理盐水经Foley管进行灌洗, 一般经过灌洗4 000~5 000 m L生理盐水之后, 直到流出的灌洗液基本清洁没有粪渣为止, 再用甲硝唑液200~400 m L加丁胺卡那霉素0.4~0.8 g、生理盐水2 000 m L进行灌洗, 灌洗完成之后将导尿管拔除。肿瘤切除按照根治标准进行乙状结肠以及左半结肠切除或者直肠切除, 在常规碘伏消毒后进行端端吻合, 在吻合口的周围放置腹腔引流管4 d~7 d, 每天扩肛3~5次, 持续2 d~6 d。术后患者要禁食3 d~7 d, 可以给予营养液支持治疗, 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0 d左右拔除盲肠造瘘的引流袋。
1.2.2 Hartmann手术
按照常规进行Hartmann手术。
1.3 随访
全部患者均进行定期随访, 术后2年之内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 2年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复查的项目主要包括体检、B超、胸部X线以及癌胚抗原 (CEA) 等。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19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 2组预后情况见表1。
注:以上各项经精确概率法检验, P均>0.05。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治疗组有1例切口感染, 1例吻合口瘘;对照组有2例切口感染, 无吻合口瘘, 经过对症治疗后, 症状消失。
3 讨论
目前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 但是采取哪一种术式一直是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从本组结果来看, 行Ⅰ期切除吻合术的患者, 3例复发, 1例转移, 2年生存率为70%;行Hartmann手术的患者, 复发2例, 转移1例, 2年生存率为66.67%。在围术期死亡、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2年生存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患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既要求根治病灶, 又要保留肛门组织。Ⅰ期切除吻合术与Hartmann手术均可以实现切除癌肿, 虽然本组Ⅰ期切除吻合术在术后出现了1例切口感染以及1例吻合口瘘, 但是都没有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可以很快消失。而且Ⅰ期切除吻合术可以满足患者保留肛门的要求,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外, 行Hartmann手术患者很难再进行第二次手术, 而且植入人工肛门之后,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 Ⅰ期切除吻合术值得在广大医院推广应用。同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3]: (1)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过程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因此在手术当中必须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状况; (3) 患者没有严重的心、肺、肾等器官疾病; (4) 必须在灌洗清洁肠道之后进行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10例与对照组9例, 治疗组患者行Ⅰ期切除吻合术, 对照组患者行Hartmann手术。术后比较2组的围术期死亡、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2年生存率情况, 同时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 2组患者在围术期死亡、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2年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在并发症方面, 术后治疗组有1例切口感染, 1例吻合口瘘;对照组有2例切口感染, 无吻合口瘘, 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对于治疗梗阻性左半结肠癌, 最关键的还是正确选择术式。Ⅰ期切除吻合术可以避免多次手术,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肠梗阻,外科手术,术式探讨
参考文献
[1]Law WL, Choi HK, Chukw, et al.Comparison ofstenting with emergency surgery as palliative treatment for ob-structing primary left-sided colo rectal cancer[J].Br J Surg, 2010, 90 (11) :1429-1433.
[2]胡永均, 施金怡.肠道灌洗法在急性梗阻性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患者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1) :22-23.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8
1资料与方法
6例患者年龄57~75岁, 男4例, 女2例, 住院到手术时间3~5 d 。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均以急性肠梗阻收入院。腹部平片检查见腹腔肠管积气, 可见多个液平面。肛门指诊未触到直肠占位。保守治疗无好转表现。2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分别距肛门15 cm和25 cm肿瘤生长阻塞肠腔, 4例因病情持续加重而行急诊手术。所有患者术前予有效的胃肠减压,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应用广谱抗生素。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降结肠癌4例, 改良Dukes分期:B1期。乙状结肠癌1例, 改良Dukes分期:B2期。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1例。近端结肠, 末段回肠扩张明显。按大肠癌根治术原则确定远切端部位, 将小肠内容物驱过回盲瓣以下之闭襻内, 于远切端至回肠末端行结肠次全切除, 适当保留远端结或直肠, 尽可能多保留回肠末端, 然后回肠乙状结肠、回肠直肠端吻合。术后无肠瘘及切口感染, 效果满意。
2结果
本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 轻中度腹泻 (稀便3~4次/d) 1例, 重度腹泻 (稀便>6次/d) 1例。经过综合治疗1周, 未用药物治疗, 大便恢复至2次/d。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吻合口漏及肠梗阻发生。
3讨论
结、直肠癌生长较慢, 当癌肿较大阻塞肠腔时, 常可引起不完全性乃至完全性肠梗阻症状, 其特点是呈进行性加重, 经非手术疗法难以缓解。结肠急性梗阻多由恶性肿瘤引起, 右半结肠癌多表现为肿块和溃疡, 而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硬癌更易引起肠腔狭窄, 并且是老年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1]。结、直肠癌发生肠梗阻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 应通过外科手术予以解决。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及根治癌肿, 对于右半结肠癌肠梗阻经过数十年来的临床实践, 目前绝大多数外科医生已经取得共识, 应常规施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Ⅰ期吻合术。对于左半结肠癌梗阻的手术方式目前还存在争议, 通常要求在梗阻部位近侧作横结肠造口, Ⅱ期吻合, 或者术中结肠灌洗后Ⅰ期吻合。但据报道, 行术中灌洗Ⅰ期吻合术后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次全切除术, 平均多花费手术时间45 min, 而且造成腹腔污染机会大大增加, 术后因转移或复发的死亡数与次全切除术接近[2]。但分期手术, 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造成心理压力, 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需忍受再次手术的痛苦,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不易为患者接受, 而且患者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 二次手术有可能导致肿瘤种植及转移, 丧失手术时机[3]。因而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 累计并发症及死亡率过高。目前分期手术已逐渐被一期手术取代[4]。所以笔者认为, 对左半结肠急性梗阻患者, 术中发现为结肠或高位直肠癌, 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好, 肠壁炎症水肿不显著, 腹腔污染轻, 术者有较丰富的手术经验, 可首选结肠次全切除术, 因梗阻导致末段回肠扩张明显, 回、结肠吻合两端的口径较为接近, 易于吻合。小肠血运丰富, 侧支循环多, 胶原含量亦较结肠多, 故回结肠吻合较结肠吻合更易愈合。切除了回盲瓣, 一旦吻合口发生水肿或梗阻, 不致发生闭襻性肠梗阻而使吻合口破裂。大肠癌有时为多原发癌或同时癌, 结肠次全切除可能使多原发癌或同时癌一并得到切除。无需二期手术, 不致延误癌肿的治疗时机。切除范围足够, 复发率低, 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但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感染中毒重、肠道梗阻近端充血水肿扩张严重、对吻合口愈合有疑虑者不应强求一期切除吻合术。本术式具有一定的腹泻发生率, 但可通过术式的改进及术后综合治疗而得到控制。最后围手术期对大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患者实施有效的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行临床营养支持, 应用高效广谱的抗生索, 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也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次全切除治疗左半结肠急性梗阻的优缺点。方法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治疗6例左半结肠急性梗阻的患者, Ⅰ期行回肠乙状结肠、回肠直肠吻合术。结果6例患者均无吻合口漏发生, 切口感染1例, 轻中度腹泻 (稀便3~4次/d) 1例, 重度腹泻 (稀便6次以上/d) 1例。平均住院21d。结论对于急性左半结肠梗阻患者行结肠次全切除术, 效果优于传统结肠造口Ⅱ期手术。
关键词:结肠次全切除,左半结肠急性梗阻
参考文献
[1]顾晋.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9) :703.
[2]Torralba JA.Robles R, Darnllap, et al.Subtotal Colectomy vs.Zntr-aoperatine Colenic.Irrigation in the Managnent of obstrueted Left Colon Carcinoxa.Disocolon Rectum, 1998, 40 (1) :18-22.
[3]陈道谨, 王江锋.左侧结肠急性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 :75.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9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肠梗阻 急诊手术 Ⅰ期切除吻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74
2003~2010年收治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患者45例,其中36例实行了Ⅰ期切除吻合术,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56~80岁,平均60.5岁。其中乙状结肠癌10例,降结肠癌18例,结肠脾曲癌8例。术前均经病史、体格检查,结合腹部平片、超声、CT、结肠镜等而明确诊断。并存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等,或2~3种疾病并存,并伴有不同程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并发症。
手术方式:36例患者入院后经积极非手术治疗,病情无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经积极术前准备后于入院6~48小时内接受手术,行I期切除吻合,麻醉选择全麻插管[1~3]。术中先游离需切除的左半结肠段系膜,远端距肿瘤10cm处横断,远断端暂时关闭,近断端肠管提出腹部切口外,置入粗螺纹管固定引入台下。切除阑尾,经残端插入一气囊导尿管,气囊内注入10ml生理盐水,荷包缝合固定导尿管,经导尿管灌入温生理盐水4000~10000ml,直至流出清亮液体后再灌入甲硝唑液或庆大霉素液等。术后充分扩肛,置肛管减压。
结 果
36例患者均行急诊Ⅰ期左半结肠癌切除吻合术,手术后切口感染7例,无吻合口漏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 论
符合下述条件行Ⅰ期吻合:①全身情况较好,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能耐受手术;②梗阻时间较短,肠管炎性水肿较轻及肠管污染较轻;③无严重腹腔污染;④肠管减压后色泽、血运好、有弹性和蠕动功能;⑤术中肠道灌洗满意。反之,对那些全身情况差、中毒性休克、梗阻时间长、肠壁水肿严重、组织脆弱,甚至已发生腹腔污染者建议行分期手术。但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Ⅰ期切除吻合仍存在较大的吻合口瘘风险,为预防吻合口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保证结肠“上要空,口要松,下要通”和“引流放过危险期”的原则[4~6],术中用大量生理盐水耐心反复冲洗,确保近端肠腔内空而无物;②减少操作污染,术毕冲洗腹腔及切口,吻合口附近放置引流管并保证通畅;③要保证结肠两端对合后无张力,并注意结肠吻合口处血运;④术后定期扩肛,使肛门处于松弛状态,利于排气排便;⑤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加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对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完善围手术期处理行I期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李拓江,李新本.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附32例临床报道)[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11):33-34.
2 Leitman IM,Sullivan JD,Brams MD.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mot'-biolity of obstructing carcinoma of the colon.Surg Oyneeol Obsted,1992,174:513-518.
3 孙卫红,马荣生.急性梗阻性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56例体会.中国肛肠病杂志,1995,15:30-31.
4 Vironen JH,Sainio P,Husa AI,el al.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after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and aged 75 years or older.Dis Colon Rectum,2004,47(7):1225-1230.
5 孙永运,张胜华,冯寿全,等.术中结肠灌洗结肠减压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切除吻合中应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O(1):72-74.
6 Hennekinne-Mucci S,Tuech JJ,Bréhant O,et al.Emergency subtotal/total col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obstructed left colon carcinoma.Int J Colorectal Dis,2006,21(6):538-541.
梗阻性左半结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至2009年共收治49例因左半结肠癌伴急性结肠梗阻接受一期切除吻合术的患者, 其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61岁。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术前经过详细的检查, 分析具体情况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及同病人、病人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后进行治疗。全部病例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保护手术切口避免污染, 手术切除病灶肠范围视术中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术中如果发现小肠胀气积液严重, 可先将小肠做一小切口, 将小肠内容物挤压至切口处放出, 然后荷包缝合小切口, 以利游离结肠便于手术, 充分切除病变结肠, 保护结肠远端避免污染腹腔, 将结肠近端提出切口外接入大的无菌引流袋内, 切除阑尾自阑尾残端处插入硅胶导尿管并固定好, 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肠腔至到流出的液体清亮无肠内容物, 再用40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盐水和甲硝唑液体冲洗, 一期吻合结肠, 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毕常规扩肛并置入肛管引流。
2 结果
本组49例患者无结肠穿孔, 无结肠坏死, 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 顺利进行一期结肠切除吻合术, 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 其中切口感染3例结肠吻合口瘘2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3 讨论
结肠癌合并急性结肠梗阻以左半结肠为多, 而左半结肠癌又多为浸润性生长极易引起结肠腔环形狭窄从而造成急性梗阻, 左半结肠癌伴急性结肠梗阻占结肠梗阻病变的大部分[1]。左半结肠癌伴急性结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常见于老年人, 发生急性肠梗阻多需要手术治疗, 过去的治疗大多采用分期手术方法, 以降低手术风险, 但分期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治疗时间长、痛苦大、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癌肿易扩散等太多的负面因素, 且有报道一期切除结肠病灶肠吻合术治疗的患者的生存率要明显高与分期治疗的患者[2]。
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的手术原则是争取早期手术对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和解除梗阻, 同时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对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合并症改善患者全身状态, 由于左半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类似于闭袢性肠梗阻, 使梗阻的肠腔内压力过高极易发生肠破裂、肠穿孔, 从而发生严重的腹腔感染和全身感染引起感染性中毒性休克, 患者死亡率极高, 因此大部分人认为应急诊手术。
由于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常见于老年人, 且大多处于晚期, 患病时间相对较长, 常出现各种慢性消耗症状, 又多并发有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 所以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历来是有争议的[3~4], 近年来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的患者, 因术中灌肠肠道清洗方法的出现及正确掌握手术指征, 大量强效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术后全胃肠道外营养等, 使一期切除吻合术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得以提高, 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并因一期手术而减少了癌肿扩散的可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因此应尽可能的为患者进行一期手术。做到“上要空, 口要松, 下要通, 引流管放过危险期”的原则[5], 是预防吻合口瘘、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本组49例病例全部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 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 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无一例死亡, 效果满意。因此左半结肠癌伴急性结肠梗阻进行术中结肠生理盐水灌洗处理后进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治疗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是左半结肠癌伴急性结肠梗阻较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建平, 唐运志, 董文广.结直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的外科处理[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1999, 2 (4) :79.
[2]汪建平.大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的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8) :459.
[3]武林枫, 刘连新, 薛东波, 等.结直肠癌合并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1) :41~42.
[4]梁玉河, 任宏.50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2008, 16 (9) :1589~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