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2024-08-03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精选9篇)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1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发于恶性肿瘤的中晚期, 多数病人已经失去手术机会, 高胆红素导致的肝功能的损害, 使病人的生存期明显缩短[1]。恶性梗阻性黄疸行胆管引流 (percutanous biliary drainage, PTBD) 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能解除胆管梗阻, 可不同程度的缓解临床症状, 延长生存期, 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2]。近2年来, 我院收治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胆管引流或胆管支架置入术, 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6例, 男14例, 女2例;年龄51岁~74岁, 平均62岁;胆管癌8例, 胰腺壶腹肿瘤3例, 胃肠肿瘤肝门淋巴转移瘤5例;均肝功能严重损害, 胆红素明显升高。

1.2 手术方法

常规经肝穿刺胆管造影, 根据梗阻情况和优势胆管引流原则, 分别置入外引流或胆道支架或仅放置外引流管;病情较重时可仅行外引流, 感染完全控制, 肝功能好转, 有条件时再置入胆道支架[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访视

恶性胆管梗阻病人大多病程长, 心情焦虑、恐惧、烦躁、悲观, 术前访视非常重要。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术前的心理护理, 详细地讲解胆道引流的原理、意义、疗效, 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术前1 d嘱病人进少量流质, 第2天术晨禁饮食;常规备皮。

2.2 术中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实施松弛想象疗法[4], 即在病人全身放松和舒适的同时, 利用引导语暗示或使病人展开想象, 尽量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有利于引流和支架的顺利置入。

2.3 术后护理

除常规护理外, 特别要注意并发症的护理。

2.3.1 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5]。本组病人中有7例术前胆道感染, 6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 原因是胆道梗阻时胆汁引流受阻, 引起胆管内压力升高, 胆汁郁积导致细菌繁殖。胆道感染易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引起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因此, 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提醒医生, 留取血及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

2.3.2 急性胰腺炎

发生机制与支架操作或引流管及支架损伤胰管开口, 致胰液引流不畅有关[6]。本组病人中有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 及时发现并予以适当的抗胰腺炎治疗, 预后良好, 无坏死性胰腺炎发生。术后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发热、恶心、呕吐等, 术后6 h提醒医生检测血淀粉酶。

2.3.3 胆瘘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腹部疼痛情况。术中若损伤胆囊, 会形成肝内胆汁性脓肿, 炎症反应明显, 会出现腹腔包裹性积液[7]。本组病人无一例发生胆瘘。

3 小结

胆管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通过对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胆管引流或胆管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体会到针对病人的实际问题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对手术成功及减轻病人痛苦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定宇, 刘志苏.胆道感染与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772-773.

[2]石景森, 孙学军.急性重症胆管炎处理方法的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722-723.

[3]张国兵, 伏树奇, 张德志, 等.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J].肝胆外科杂志, 1999 (1) :62.

[4]石广云, 赵娜.PTCD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2006 (3) :206.

[5]姜卫剑, 姚力, 任安, 等.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附51例报告) [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11) :1057-1058.

[6]张希全, 孙晶华, 鹿咏红.经皮肝途径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附57例报告) [J].放射学实践, 2002 (2) :66-67.

[7]吴昊.肝外胆道狭窄的内支撑治疗[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0 (1) :71-72.

150例梗阻性黄疸超声诊断分析 篇2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超声

[中图分类号] R575;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64-02

梗阻性黄疸也叫阻塞性或外科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而引起的,确定梗阻的部位和性质对选择治疗方法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B超能明确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胆管的内径和走向、结石或肿瘤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等,对诊断是否梗阻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对1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B超检查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附属医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1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男54例,女96例,年龄12~75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色灰白、尿色深黄,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性腹部疼痛史。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增高,凡登白试验阳性,血清GPT明显增高,尿胆红素定性阳性。

1.2 方法

使用韩国SONOACE3200二维B超,探头频率3.5MHz。患者检者前空腹8h以上。取仰卧位和左侧卧位,按一定顺序对上腹部进行纵切、横切和斜切,全面探查,了解肝脏﹙肝门结构﹚,胆道系统﹙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和内部回声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提示超声诊断。

2 结果

2.1 肝外胆管(胆总管)结石

共104例,占70%。超声显示:①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②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呈“树枝状”扩张,管径大于3mm;③肝外胆管扩张,呈“双筒猎枪征”,管径大于8mm,最大管径可达28mm,胆管壁增厚,连续性好,管腔内显示结石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见图1。

2.2 恶性肿瘤

共32例,占21%。①胰头癌8例,超声显示为胰腺形态大小改变,表面不光整,胰头部有局限性内部声不均匀的弱回声块影,形态不规则,轮廓不清晰,主胰管轻度或中度扩张,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肿大;②胆囊癌7例,超声显示胆囊液性暗区消失,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并伴有结石强光团和声影,肝内胆管明显扩张;③胆总管癌4例,超声显示病灶以上胆管明显扩张,胆囊肿大,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内可见中等回声乳头状块影和突然中断,其周围浸润形成不均匀弱回声斑点;④原发性肝癌8例,超声显示为肝脏体积增大,表面不光整,呈“驼峰征”,肝内可见结节或巨块状回声不均匀的块影,周围有声晕,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囊肿大;⑤壶腹癌5例,超声显示胆总管与主胰管汇合处中等回声块影,与胰头分界尚清晰,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肿大,主胰管明显扩张;见图2~6。

2.3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共9例,占6%。超声显示肝外胆管明显扩张,管壁增厚,边缘模糊,管壁内出现水肿暗带,管腔内出现脓汁所致的回声斑点,肝脏肿大,回声增强。

2.4 先天性胆管扩张

共5例,占3%。超声显示肝内见囊性肿块沿胆管主干分布,与胆管相通,与门静脉伴行。见图7。

3 讨论

由于超声诊断方法简便、安全、可靠,准确率高﹙96%以上﹚,已被公认为黄疸鉴别诊断中的首选方法。

3.1 超声可以确定胆道梗阻的部位

(1﹚肝内胆管扩张,胆囊肿大:提示肝门部位梗阻;(2)胆道系统全程﹙肝内外胆管﹚扩张:提示胆总管梗阻;(3)胆管、主胰管均扩张:提示十二指肠壶腹部水平梗阻。

3.2 超声可以确定胆道梗阻的性质

(1)胆系结石:这是引起梗阻性黄疸主要原因,超声可以发现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并伴有声影,可作出诊断;(2)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胆囊癌等,也是引起梗阻性黄疸常见原因,根据超声图像和临床资料不难作出诊断;(3)炎症和其它:不多见,但不能忽视。

总之,超声检查无损伤、操作简便,能显示胆管形态学变化,对诊断是否梗阻性黄疸及梗阻的部位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 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872.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24~90岁, 病程3~54 d;其中胆囊癌8例, 胃癌11例, 胆管癌13例, 胰头及壶腹部癌16例, 其他2例。所有患者经CT、B超、经皮穿刺胆管造影术和血液生化等检测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其中接受单纯行胆管外引流术17例, 综合疗法33例。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于介入治疗了解甚少, 担心手术成功几率、疼痛程度和潜在不稳定因素, 很容易产生紧张消极的情绪, 再加上患者肤色暗黄气色差, 往往自认为病情严重, 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举动, 增加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恐惧紧张的情绪时, 需要及时安抚;详细讲解手术作用和成功案例, 增加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介绍手术注意事项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让患者提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消除思想顾虑;鼓励患者家属, 解除思想包袱, 尽心尽力照顾患者,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亲情氛围。 (2) 饮食护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由于胆管梗阻, 造成消化功能不良和食欲不振, 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饮食困难和营养不良现象。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状况, 叮嘱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低脂肪食物, 少食多餐, 减少或禁止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的时候为患者提供静脉营养补充液, 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接受手术。术前1 d只食用流质、低脂食物, 术前6 h禁食[3]。 (3) 皮肤护理:患者由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受到体内胆红素胆盐的刺激引起皮肤瘙痒, 或长期的饮食限制导致体内缺乏脂溶性维生素, 使得皮肤干燥进而引起皮肤瘙痒[4]。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时, 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不用手直接抓挠皮肤, 防止皮肤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 避免使用肥皂、风油精等刺激性物品, 必要时配合药物止痒。皮肤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 帮助提高改患者的舒适度, 有助于睡眠。 (4) 术前准备:配合医生完成患者的术前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必要时术前给予患者氟哌酸行肠道准备;应用抗感染药物和维生素K1等对症处理;叮嘱患者饮食清淡,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对于70岁以上患者, 尤其是心电图检测存在异常的患者, 其术中出现胆心反射的几率较大[5], 因此术前可在医嘱下给予患者低浓度的阿托品, 以预防介入治疗时担心反射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嘱患者平卧休息,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心电图等, 观察患者有没有感染性休克、无菌血症或者出血现象, 一旦发现及时通知医生治疗。定时更换床单被褥, 控制室内温度湿度, 保持病房环境整洁。 (2)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饮食以清淡流质食物或者软食为主, 避免刺激性或油腻食物, 观察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并相对应地调整饮食。没有出现腹泻的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内, 可以食用高热量蛋白, 富含维生素的低脂肪食物。对放置支架者, 早期也要以清淡流质食物或者软食为主, 当后期外引流管夹闭并且患者自身无腹胀疼痛感时, 表明支架通畅, 可以补充高热量蛋白食物和一定量的油腻性食物。 (3) 引流管的护理:检查引流管与引流袋的连接处, 确保连接紧密无缝隙;确保引流管固定牢靠;保持引流管的畅通, 并嘱咐患者关注引流管, 以防活动时引流管扭曲或脱落。叮嘱患者适时改变躺卧位置以促进体内陈旧胆汁的排出;观察记录胆汁流量和颜色, 当流量或者颜色突然不正常时, 需要及时联系医生检查处理。负压引流袋需要每日更换清洗, 更换清洗引流袋时必须严格遵守流程, 确保无菌操作, 防止细菌侵入感染。患者下床活动时, 叮嘱患者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滑落脱落, 并使引流袋低于穿刺口防止胆汁返流。

1.2.3 并发症的护理

(1) 胆管感染: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或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时, 患者胆管发生感染的比例为14.0%~46.0%, 感染性很高, 成为介入治疗时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6]。因此术后预防并发症时, 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 医护人员自身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正常胆汁颜色呈金黄色, 当胆汁颜色浑浊或者墨绿色时, 表明胆管有可能出现感染, 一旦发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 (2) 胆管出血:胆管出血主要是因为术中胆管受损、穿刺损伤血管、引流管放置不当造成肿瘤表层出血等引起, 也有可能是高胆红素血症影响人体正常凝血机制运行引起[7]。胆管出血多体现为引流管内出现血性胆汁、腹痛、便血甚至出血性休克。预防胆管出血, 医务人员术中注意操作规范轻柔时, 术后还要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和腹部情况。指导患者动作轻柔, 避免过度牵拉管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及早治疗, 降低胆管出血几率。

2 结果

本组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 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3例 (6.00%) 患者引流管内出现血性胆汁, 考虑是引流管移位引起;2例 (4.00%) 患者出现高热寒战, 考虑是胆管感染引起, 在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后, 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治疗。所以患者胆道梗阻均解除, 黄疸明显消退, 患者满意度较高, 其中非常满意43例 (86.00%) , 满意7例 (14.00%) , 总满意度达100%。

3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大多属于肿瘤晚期胆管受到阻塞或者压迫, 手术切除后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平均术后生存时间仅为3~10个月[8,9]。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及巩膜黄染、腹胀、乏力、胃纳差、粪便程陶土样、尿液赤黄等。从理论角度出发, 借助恰当的引流措施可减轻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增加生存时长, 然而术后出现的各类并发症显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时间带来影响。为了给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提供有效治疗, 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实现带瘤生存一直是临床医学工作中研究的重要课题[9]。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大多在病情发现时已经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 多采用介入疗法姑息治疗[10]。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或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 临床研究表明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 对患者的创伤小, 提高患者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常用疗法。介入治疗时配合高效细心的优质护理方案, 可以在确保手术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的配合性和满意度。护理主要包括围术期的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 熟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及术后并发症状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 全程严密观测患者体征, 发现问题及时与患者和医生沟通,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了解, 及时治疗。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在接受介入治疗和优质护理之后, 病情得到有效医治, 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秀泽, 汪名权, 张国兵, 等.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J].安徽医学, 2012, 33 (7) :916-918.

[2]韩华.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3) :442-443.

[3]张华平, 陶然, 张丽琴, 等.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 (2) :154-156.

[4]张连波, 王修, 于淑霞.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5) :709-710.

[5]杨金丽, 徐玲芬, 吕小英.经皮肝穿胆道引流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3, 11 (3) :234-235.

[6]杨彩平, 郭嬿, 陈珂.PTCD术治疗3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4 (20) :53-54.

[7]范恒伟, 刘会春, 李宗狂, 等.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37例临床疗效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13, 20 (2) :94-97.

[8]牛洪涛, 翟仁友, 王剑锋, 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0) :964-968.

[9]顾斐斐, 李丽, 孙丽萍, 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13, 28 (6) :22-24.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4

【关键词】十二指肠;梗阻性黄疸;憩室

【中图分类号】R25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08-01

十二指肠憩室是常见的消化道憩室病,绝大多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当其压迫胆总管,影响胆汁和胰液排泄而发生梗阻性黄疸或胰腺炎称为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本文汇报我院收治的3例这种疑为胆胰肿瘤的黄疸病人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文献,探讨当前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的诊治现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中,男3例,年龄55~70岁,病程1-3月;均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和黄疸,1例入院前在外院考虑胆囊结石并行胆囊切除术,但术后仍有腹痛,并出现黄疸。3例病人CA19-9升高在120U/L左右。黄疸指数:TBIL50-120mmol/L,有反复发作,抗炎解痉后缓解的特点。

1.2 辅助检查及诊断

3例均在入院后经上消化道钡餐、和腹部CT确诊,均为单发性憩室发位于降部十二指肠乳头旁直径大于2.0cm。

2 治疗与结果

3例均采用手术疗法,十二指肠转流憩室旷置(BillrothⅡ式),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黄疸降至正常范围,症状均缓解出院。术后一年内再发黄疸1例,对症处理后缓解,再未复发。

3 讨论

十二指肠憩室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疾病,其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16%~27.0%[1]。主要是先天性发育不良,造成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向外呈囊状突出或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形成的瘢痕牵拉所引起。多见降部内侧,Vater壶腹约2cm范围内。一般无症状,若憩室较大机械性压迫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开口处,或因食物在憩室腔内潴留发酵引起憩室炎,则可引起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从而使胆道内压发生改变或压迫胆总管末端及胰管,致使胆汁及胰液引流不畅,发生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胰腺炎。称为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在炎症控制后,黄疸可减轻或完全消退,但经常反复。

传统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十二指肠镜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十二指肠憩室诊断的主要检查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首先想到的并需排除的是胆胰系统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存在,故而CT在诊断十二指肠憩室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组病人均是CT扫描中发现憩室特征,并经上消化道造影佐证确诊。有作者认为,CT不适宜作为十二指肠憩室的常规检查手段;其报道十二指肠憩室中CT检出率仅为18.75%,常不能检出<1.0cm的病灶[2]。但有本研究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MSCT)完全可以诊断直径在1.0cm以下的憩室。十二指肠憩室在CT上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囊袋状影,部分形状不规则。憩室壁增厚及显著强化、肿块形成伴周围组织或间隙液性渗出或积气,是憩室继发感染或穿孔的重要CT征象。CT检查不仅可以证实憩室的存在,而且更有利于显示憩室本身和其周围脏器的情况,对于评估憩室是否存在恶变以及与胆胰系统疾病相鉴别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憩室患者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情况下保守治疗有效。手术主要适用于憩室出血、坏疽或穿孔、总胆管与胰管阻塞、并发十二指肠不全或完全梗阻者、憩室癌变、或经正规非手术治疗,仍存在顽固性的消化道症状者。而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症的病人虽然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十二指肠憩室的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憩室内翻缝合术,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十二指肠转流憩室旷置术,憩室成形術等。其中憩室切除术效果最好,但仅适用于憩室较大,寻找较易的少数憩室。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症的病人因憩室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憩室切除难度大,易损伤,故而不适用。目前得到认可有效的手术方式是十二指肠转流憩室旷置术,尤其是BillrothⅡ式胃大切除术,可以防止食物进入憩室内潴留,有利于憩室炎的治疗和防治由憩室所引起的胆胰感染。我院三个病人手术效果均较好,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憩室炎一年后也未再有复发。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人提出保留幽门的十二指肠旷置术,其有利于减少残胃排空障碍,返流性胃炎及残胃癌的发生[3]。对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行胆囊切除 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并附加转流术。如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考虑憩室癌变或壶腹周围癌者则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有作者尝试通过内镜下用医用胶填塞粘闭十二指肠憩室,缓解症状效果明确,是一种可以考虑在非炎症期采用的非手术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梗阻性黄疸疾患,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十二指肠转流憩室旷置术,尤其是BillrothⅡ式胃大切除术应当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彭淑牖.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0):8.

[2] 韩志刚.程红岩,裘美娟.等.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E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4):286—287.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5

1 一般资料

2006年我院开展介入治疗梗阻性黄疸以来, 早期并发感染、出血、急性胰腺炎、胆汁性腹膜炎、胆汁血症、胸腔并发症26例, 后期出现支架内再阻塞48例, 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

2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术后, 患者平稳度过了手术过程, 内心有一定的解脱感, 但是随之而来的术后症状诸如发热、恶心、呕吐、疼痛等会给患者产生新的压力, 表现为焦虑、烦躁, 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针对这些情况, 首先应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并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 诸如按摩、抚摩等分散注意力, 加强沟通, 耐心疏导;及时将病情好转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及家属, 消除其顾虑,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之能保持愉悦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3 护理观察

3.1 感染

①菌血症、败血症:梗阻的胆管常伴有感染, 穿刺或造影使感染的胆汁逆行入血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②胆管感染:因引流管与外界或肠道相通, 增加了细菌进入肠道的机会;且细菌容易附壁聚集在支架或引流管内壁;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原因, 极易造成胆管感染[2]。表现为发热、黄疸加重、右上腹痛, 同时伴有轻度头痛恶心、畏寒、全身不适等症状, 严重者可引起寒战、高热, 甚至血压下降。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遵医嘱输入抗生素, 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 保持引流通畅, 以减轻或避免逆行感染的发生。同时配合抗生素冲洗引流管, 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应用退热栓;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并注意保暖,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一般3 d~4 d体温可降至正常。

3.2 出血

①胆管支架置入过程中胆管扩张, 小血管破裂所致。②穿刺造成胆管动脉或静脉瘘。③球囊扩张狭窄段如果肿瘤组织焦脆, 可导致肿瘤组织破裂出血。④金属支架边缘刺激胆管, 引起胆管黏膜糜烂。术后观察引流管是否为血性胆汁, 出血量少可自行停止或对症处理。注意观察出血征象、生命体征变化, 心电、血压监测。有无腹膜刺激征, 肝区叩痛, 腹痛加重, 腰部疼痛, 以及有无口渴、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速等休克表现。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患者卧床休息制动,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物控制感染, 补液维持血容量及电解质平衡。定期行CT及B超检查。

3.3 胆汁性腹膜炎

置管失败, 穿破肝外胆管或胆囊引起胆汁外渗至腹腔;引流未成功的患者, 引流管近期脱出所致胆汁外渗至腹腔或经穿刺点溢到腹壁外。少量渗出一般不会引起腹膜炎, 大量渗出可造成严重并发症。严密观察腹膜炎征象, 同时密切注意生命体征、意识变化, 一旦患者出现剧烈持续性右上腹痛, 发热并伴有寒战, 白细胞升高, 烦躁不安, 肠鸣音消失, 应及时报告医生, 立即处理。

3.4 急性胰腺炎

是内外引流术后及跨越十二指肠乳头支架置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与引流管或支架堵塞胰管有关, 多为水肿型胰腺炎, 表现为血清淀粉酶一过性增高, 可有腹痛伴腰背部放射性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 应给予禁食, 胃肠减压,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持血容量, 抗炎, 减少胰酶分泌, 抑制胰酶活性等治疗。患者常在2 d~5 d内恢复, 个别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增强CT检查, 了解胰腺有无出血坏死。必要时, 改内外引流为外引流, 胃镜下取出支架。

3.5 支架内再阻塞

早期阻塞是由于管壁扩张, 使胆管黏膜产生缺血性水肿或急性炎症反应, 后期与胆管内皮细胞增生, 肿瘤组织嵌入压迫使支架内腔狭窄甚至闭塞有关, 表现为腹痛、高热、黄疸加重及血清胆红素升高。预防护理的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支架置入后病情改善, 可考虑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或局部放疗以延缓肿瘤进展。也可在原支架内放置支架, 阻塞可解除。加强临床观察,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治疗。

3.6 胆汁血症

引流管长时间置于胆管内, 在引流过程中, 胆汁引流出后肝脏体积缩小, 引流管侧孔可能在肝胆管之间, 胆汁进入血液引起胆汁血症。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色泽及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处理, 必要时重新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3.7 胸腔并发症

血胸、气胸、胆汁胸,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胸痛、寒战等症状, 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对症处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安慰解释工作, 避免情绪激动。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带管出院的患者, 使患者及家属学会如何护理导管, 以防感染。定期复查, 如发现异常及时来诊。

5 体会

通过对74例梗阻性黄疸并发症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全面地收集患者的资料,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针对出现的并发症给予整体护理, 尽可能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黄金华, 罗鹏飞, 等.肿瘤介入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366.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9例, 引起黄疸的病因为:原发性肝癌8例, 胆管癌21例, 胰腺癌9例, 壶腹部肿瘤4例, 胆囊癌8例, 肝门部占位12例及转移性肿瘤7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恶性胆管梗阻, 梗阻部位为:肝总管10例, 肝总管以上28例, 胆总管3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男22例, 女11例;年龄 (62.6±6.8)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14例;年龄 (62.6±6.8)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由技术熟练的医师进行介入手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联合高质量介入护理措施。

1.3 护理方法

1.3.1 皮肤护理:

由于体内胆红素胆盐刺激患者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 或因营养不良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使皮肤干燥, 引起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叮嘱患者不用手抓挠皮肤, 防止破皮引起局部感染, 应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 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 需要时配药物止痒。

1.3.2 手术准备:

护理人员术前要配合医师完成检查, 对部分患者给予氟哌酸行手术肠道准备;叮嘱患者清淡饮食, 保证睡眠时间充足。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等生命指标。

1.3.3 饮食护理:

术后患者要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 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调整饮食。对放置支架者, 早期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 后期引流管夹闭, 患者自身无腹部不适感时, 表示支架通畅, 可适当补充高热量蛋白食物。

1.4 观察指标[1]

疼痛评估采用VAS数字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根据患者的不同疼痛程度评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烈疼痛。轻度疼痛1~3分, 中度疼痛4~6分, >7分为重度疼痛。观察胆道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 在不同护理方案下,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评分为 (3.2±0.5) 分低于对照组的 (5.4±0.8) 分,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 (3/36) 低于对照组的18.2% (6/33)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梗阻性恶性黄疸的常用方案, 属于微创治疗, 对患者创伤小, 相对于传统手术治疗, 此方案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2]。介入手术治疗时给予高质量的护理方案, 确保了手术疗效, 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配合性。护理包括护理前、术后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熟悉梗阻性恶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诱发因素, 全程监测患者体征,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3]。综上所述, 在梗阻性恶性黄疸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高质量的介入护理方案, 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疼痛, 减少并发症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顾斐斐, 李丽, 孙丽萍, 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13, 28 (6) :22-24.

[2] 韩华.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 (3) :442-443.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7

关键词:肝癌,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

肝癌晚期肿瘤浸润、增大、压迫可引起胆管阻塞,造成梗阻性黄疸,短期内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对于肿瘤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胆管梗阻,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是治疗胆管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行介入治疗的肝癌和并梗阻性黄疸患者30例,术后给予系统有效地护理后,各并发症都在早期得到控制并好转,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肝癌合并梗阻性患者30例,肝癌均为原发性,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3岁,平均(58.5±2.3)岁。患者均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肝区疼痛、发热、伴恶心呕吐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胆红素明显升高,CT检查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

1.2 方法

采用Simens公司数字减影造影系统,碘必乐370对比剂,全部患者行经皮肝胆管造影,显示胆管梗阻部位、范围,导丝穿过胆管狭窄段,植入引流管行胆汁内外引流,其中,4例患者狭窄严重,导丝难以穿过,先行胆管外引流,一段时间后在行内外引流。本组13例患者行胆管支架置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30例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周观察治疗效果,其中2例患者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术后出现肝性脑病死亡。其余患者治疗前后,黄疸明显减退,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28例存活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血性引流液,5例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升高,3例患者出现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好转。

3 介入后护理

3.1 术后观察

术后嘱咐患者卧床,持续心电监护,在基础生命体征监护的基础上,注意观察皮肤及巩膜黄疸消退情况,两便的颜色,肝功能指标。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意识改变,防止肝性脑病[2],尤其对于年龄较大、基础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及行为异常后,立即给予禁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并服用降氨药物。

3.2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6h禁食,检查血淀粉酶无异常后可进食,食物应为高热量、低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品,对于血氨较高的患者应低蛋白或禁止蛋白质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软食为主;进食前应关闭引流管,防止肠液反流,进食后2h可打开。

3.3 术后疼痛护理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后,患者腹部会出现钝痛、胀痛,主要的原因可能有:(1)胆管高压导致胆汁顺穿刺道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2)胆管内支架置入后,与狭窄的胆管抵抗形成张力[3]。(3)肿瘤本身侵犯肝脏包膜或腹膜。(4)术后并急性胰腺炎。因此护理人员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向患者解释出现疼痛的原因,轻度可通过音乐、书刊等转移患者注意力,重度者排除胰腺炎后可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奥施康定,甚至吗啡等。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疼痛缓解情况。

3.4 引流护理

术后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及回房后,注意保持引流管牢固、通畅,避免引流管脱出、弯曲、打折等。静卧及活动时引流袋均固定于低于穿刺口位置,防止引流液反流。每日更换反流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量,若24h引流液少于50mL,则极可能发生了阻塞,可用生理盐水10~20mL缓慢冲洗。引流液颜色过浅而稀薄,提示患者肝功能较差,应加强保肝治疗。若出现血性引流液,则提示胆管出血,本组2例患者出现血性胆汁,立即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并调整引流管位置,2d后引流液恢复正常。若引流液出现絮状物则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应采集试液,行细菌敏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 结论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导致患者肝肾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行姑息性经皮肝穿刺引流或胆管支架植入可较好的缓解梗阻症状;术后给予严密护理,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注意患者意识及引流液变化,及时做好治疗及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缓解病情或采取其他治疗争取了时间,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世平,柳建军,陈丽娟,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与近期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4):262-264.

[2]翟仁友,戴定可,王剑锋,等.高位胆管梗阻的介入治疗和近期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8):491-493.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69例, 男43例, 女26例;年龄38岁~90岁, 平均67.6岁;术前经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确诊;胆管癌38例, 胰头癌17例, 胆囊癌8例, 肝门区转移癌6例。PTCD管为国产亲水性涂层猪尾巴导管, 支架为国产自膨式记忆合金胆道支架, 放射机型号为美国GE公司的Innova 3100。

1.2 手术方法

1.2.1 超声引导下PTCD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选择穿刺靶点和穿刺管型号, 常用穿刺点有右腋前线与第7、第8肋间隙交界处和剑突下。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用18G穿刺针穿刺, 达靶点后拔出针芯, 多数病人可见黏稠绿色胆汁流出, 置入导丝至肝门部, 扩皮, 沿导丝植入7.0 F~8.5 F猪尾导管, 拔出引导丝, 接引流袋, 猪尾导管固定于皮肤表面。

1.2.2 胆道支架植入

病人完成PTCD休息1周左右, 观察无胆漏、胆管出血和胆管炎等并发症后, 再行胆道支架植入。病人平卧位, 先用泛影葡胺经PTCD引流管造影, 显示梗阻部位 (左肝管、右肝管、肝门部、肝总管平面、胆总管中段、下端) , 经PTCD管送入导丝至胆管内, 仔细调整导丝方向, 使导丝通过狭窄部位至远端;循导丝置入外鞘管扩张狭窄段, 注入泛影葡胺顺利进入肠道后, 测量梗阻段长度, 据梗阻长度及扩张胆管直径选择支架规格;退出外鞘管, 顺导丝用支架推送器置入胆道支架, 透视下调整位置, 使两端Mark均越过狭窄两端, 缓慢释放支架;见膨胀良好 (若单个支架长度不够时可置双支架) , 再插入PTCD管行胆道造影, 造影剂可经扩张后狭窄段胆管顺利进入胆道远端, 示支架安放成功。术后2 h和12 h复查血清淀粉酶、白细胞, 术后7 d复查肝功能。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止血、保肝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外引流管保留1周, 期间间断夹闭, 待支架完全膨胀且无移位后拔除。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包括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术后持续24 h的心电监护、禁食6 h及卧床12 h。严密观察病人皮肤、巩膜黄染消退情况以及大小便颜色变化情况, 仔细记录24 h出入量。术后6 h可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流质饮食。1 d后可逐步过渡到半流食直至普通饮食。24 h后可视病情采取半卧位, 逐步下床活动, 下床活动时嘱病人注意保护引流管, 以防脱出。注意引流管周围渗液、渗血情况,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固定。

2.2 皮肤护理

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胆红素水平较高, 胆盐沉积于皮肤, 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 常引起病人全身皮肤瘙痒, 皮肤干燥无光泽, 病人常因瘙痒而抓挠, 致病人皮肤出现抓痕甚至破溃感染。病人入院后嘱病人每日用清水清洁皮肤后涂抹适量甘油润滑皮肤, 并嘱病人勿抓挠皮肤;若皮肤有破溃, 应密切观察破溃处皮肤有无红肿、渗出, 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必要时可口服适量抗过敏药物。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肝功能较差、凝血机制障碍, 若病人出现高热时, 物理降温时忌用乙醇进行擦浴, 以免引起病人皮下出血[2]。

2.3 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 引流袋固定应低于穿刺点的位置, 以防止引流液反流造成胆道的逆行感染。嘱病人变换体位或下床活动时, 应注意保护引流管, 防止脱落, 亦应避免引流管打折、扭转、牵拉而有碍引流效果。每天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根据引流液量、性质和颜色, 观察穿刺孔有无活动性渗血、渗液及判断胆盐丢失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每天更换引流袋, 防反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或2次并做好标志。

2.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4.1 术后并发胆系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胆道感染是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3]。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的发生, 术后除根据药敏结果换用抗生素继续治疗外, 应保持胆汁引流通畅。胰头癌及壶腹部周围癌的病人, 由于胆道支架破坏了Oddi括约肌的正常开关功能, 致使肠液反流, 造成胆道逆行感染, 该类病人可早期嘱病人半卧位并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以促进肠功能恢复, 减少肠液逆流入胆道, 减少胆道感染的机会。护士应及时观察病人是否有畏寒、发热、右上腹胀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症状, 一旦出现, 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遵医嘱及时积极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并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必要时可辅以药物降温。也应及时查看引流管是否堵塞, 调整引流管位置, 必要时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以保持引流通畅。

2.4.2 术后并发胰腺炎的观察与护理

胰头癌及壶腹部周围癌的病人, 由于支架对胰腺有一定的物理损伤, 易诱发胰腺炎的发生。术后6 h查血淀粉酶, 若结果正常即可嘱病人进食;如有明显升高, 可考虑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可能, 予以禁食水、生长抑素、制酸剂等应用, 必要时可给予胃肠减压, 待血淀粉酶正常后即可嘱病人先进食清淡流食, 逐步过渡为低脂半流食, 直至普食。本组14例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淀粉酶升高, 均经禁食、补液、皮下注射奥曲肽等对症处理后, 2 d~4 d后淀粉酶降至正常。

2.4.3 胆漏的观察与护理

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漏, 常因术中置管失败、引流管脱出胆道外或支架移位穿破胆道造成[4]。胆漏的病人常表现为畏寒发热, 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反跳痛, 胆汁引流量减少, 引流管周围敷料浸湿。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性液体确诊。若术后发现病人出现上诉症状, 及时通知医生, 配合医生及时给予处理。本组1例病人术后出现胆漏,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出胆汁样物得以证实, 经7 d引流后治愈。

2.4.4 电解质紊乱的观察与护理

电解质紊乱亦是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9例病人术后出现较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由于放置PTCD管后胆汁大量外流, 致使机体大量电解质丢失, 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对放置PTCD管的病人嘱病人进食高盐、高钾、高维生素饮食以防止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若病人出现上诉电解质紊乱的症状, 根据查电解质情况予以及时静脉、饮食补充。

3 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淀粉酶升高14例, 较严重的电解质紊乱9例, 急性胆管炎表现2例, 胆漏1例,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治愈出院。

4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由于起病隐匿, 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广、远处转移、病人极度消耗等原因, 多数病人明确诊断后即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平均生存期不足3个月[5,6]。因此, 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梗阻性黄疸病人, 非手术减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 随着超声技术及放射治疗学的发展, PTCD结合胆道支架植入术为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缓解症状、解除黄疸、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新方法, 且已逐渐成为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首选治疗方法[7]。

通过对病人术后严密的观察, 特别是意识及引流液的观察, 同时加强健康教育、饮食及活动指导, 术后早期卧床休息, 避免可致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适当处理。

参考文献

[1]苏悦, 秦鸣放, 吴瑜, 等.胆道金属支架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 2011, 26 (8) :699-671.

[2]张素芳, 王志学, 王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 2010, 7 (6) :96-97.

[3]王华, 汪涛.经PTCD窦道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 (13) :1337-1345.

[4]张华平, 陶然, 张丽琴, 等.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 (2) :154-156.

[5]黄志强.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我们要走向何方?[J].肝胆外科杂志, 2003, 11 (5) :321-322.

[6]雷进元.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3) :21-22.

梗阻性黄疸病人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4年2月间诊治的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患者5例, 对其均进行ERCP术, 并分为观察组1例和对照组4例, 其中观察组为女性患者, 43岁, 由结肠癌术后4年, 同时肝转移, 共持续进行了7次放疗及化疗;在入院检查方面, 体温为36.6℃, 心率为每分钟71次, 呼吸为每分钟19次, 收缩压为120 mm Hg, 舒张压为80 mm Hg。对照组男2例, 女2例;年龄38~59岁, 平均 (42.35±2.56) 岁;由结肠癌术后3~4年, 同时肝转移, 共持续进行了5~7次放疗及化疗;在入院检查方面, 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均为正常值。两组患者均由于胆管内支架堵塞而至胆囊炎, 皮肤黄染5~7 d入院。

1.2 专科检查

两组患者的全身皮肤黄染, 没有蜘蛛痣, 全身的浅表淋巴结没有触及, 且无眼睑水肿、头颅畸形等症状, 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两组患者的腹部平坦, 在右下腹几乎相同位置有一处12~14 cm的手术瘢痕, 腹软且无压痛感, 对其均进行腹部超声及三维重建CT提示患者有梗阻性胆管炎, 因此决定进行ERCP治疗。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包括术后使用抗生素、观察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血淀粉酶动态变化情况等。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由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而提出的想进行术前全身麻醉, 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说明普通镇静剂在术中医患配合、血压变化、术后恢复、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其建立自信, 解除患者的被动手术顾虑。 (2) 指导患者在术中进行体位配合的正确方式, 同时训练呼吸、处理口腔分泌物等, 仔细讲解术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应对措施, 明确注意事项, 热情主动地回答患者的任何相关疑虑, 营造轻松良好的ERCP氛围, 调动其主动配合的能动性。 (3) 常规进行碘过敏实验及抗生素实验。 (4) 检查血常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5) 患者于术前6 h之内必须停止进食。 (6) 患者尽量衣着舒适宽松, 并脱掉金属制品的衣物或摘掉金属饰品, 以避免影响摄影。 (7) 将CT检查结果随身携带。 (8) 术前准备10 mg 654-2注射液, 50 m L碘氟醇注射液, 100 mg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1.3.2 术后护理

(1) 由于多数行ERCP死亡的患者往往是由于胆道感染和胰腺感染引起的, 所以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 以及时排查并发症的发生。 (2) 使用广谱抗生素1周, 以避免胆管及胰胆管感染, 并给予制酸剂药物及营养支持药物。 (3) 动态监测血淀粉酶、脂肪酶、血糖变化。 (4) 患者必须保持禁食状态, 可以适当给予半流食。 (5) 保持卧床休息3 d, 并观察是否有黄疸、腹痛、呕血、黑便等症状出现。 (6) 针对患者在ERCP中发现原有塑料支架堵塞, 有黏稠的胆汁及脓血流出, 所以应该及时取出原有支架, 鉴于其当前胆管还存在炎症, 所以进行一方面给予疏通原有支架, 另一方面在对侧支胆管进行支架引流。

1.4 评价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后并发症情况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轻微发热症状, 对照组患者有黑便、感染及胰腺炎症状, 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护理效果非常满意, 患者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有3例满意, 1例不满意, 患者满意度为75.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一般起病隐匿, 等到完全出现显性黄疸大多已到晚期, 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 这时进行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率均较高[4,5,6]。因此进行胆道引流以缓解梗阻性黄疸对人体的进一步损害、降低患者身体疼痛、延长生命等至关重要[7]。随着内镜技术及介入技术的日益进步, ERCP及其相关治疗性微创手术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愈加显著, 可以有效解除胆道梗阻,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创伤小, 恢复快,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身体疼痛感, 且退黄效果较好[8,9]。

除了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外, 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更是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10]。一般在为期2周的药物治疗与综合护理下, 患者已经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且无并发症发生, 可以进流食, 大便恢复正常, 脂肪酶正常, 在复查时黄疸进步消失[11,12]。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对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行ERCP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结果发现, 在并发症情况方面, 采用综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有轻微发热症状, 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有黑便、感染及胰腺炎症状,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患者为100%, 对照组患者为75.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于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并行ERCP患者来讲,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行ERCP1例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2月间诊治的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患者5例, 均进行ERCP术, 并分为观察组1例和对照组4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后并发症情况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并发症情况方面, 观察组有轻微发热症状, 对照组有黑便、感染及胰腺炎症状, 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为100%, 对照组为75.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肝恶性肿瘤致多次梗阻性黄疸并行ERCP患者来讲,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教训》下一篇:测控雷达系统防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