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

2024-09-27

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精选4篇)

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 篇1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PTGD) 联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 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恢复快等优势, 适用于高危、高龄的急性胆囊炎患者, 其临床效果成为关注的焦点[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高危急性梗阻性胆囊炎手术患者病历资料, 发现PTGD联合MC治疗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高危老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患者共70例, 其中男40例, 女30例;年龄60~79岁, 平均 (67.5±5.7) 岁;均符合急性梗阻性胆囊炎诊断标准[2]。合并高血压20例 (28.6%) , 冠心病18例 (25.7%) , 糖尿病15例 (21.4%) , 肺部感染14例 (20.0%) , 急性胰腺炎2例 (2.9%) , 肾衰竭1例 (1.4%) 。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大体一致。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经症状、体征及B超、CT等检查确诊后, 均予常规禁食、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胆囊切除术, 观察组给予PTGD联合MC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常规胆囊切除术

患者全身麻醉后, 一般选择腹部右侧直肌切口或右侧肋缘下斜切口进腹, 常规探查腹腔脏器, 分离胆囊及四周粘连组织, 提起胆囊, 在紧靠胆囊颈部位行胆囊管解剖, 对胆囊管近端带线虚扎一道, 将胆囊动脉由胆囊三角内紧贴胆囊处钝性分离出来, 切断胆囊动脉远端, 近端给予两道结扎。接着将胆囊从胆囊底部开始逆行, 直到由胆囊床上解剖出胆囊三角部位, 然后在离胆总管约0.5cm部位行两道胆囊管近端结扎, 常规剪断胆囊管, 移除胆囊, 必要时放置腹腔引流管。

1.2.2 P T G D

术前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应用B超显像功能确定穿针部位及进针深浅。以18G穿刺针沿穿刺点进针, 经肝穿入胆囊。胆囊穿刺成功后吸出胆汁, 轻轻抽出穿刺针, 置入导丝, 顺着导丝放进引流管, 待胆汁顺畅流出, 对引流管进行固定, 并连接引流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胆囊。抽取少许引流出的胆汁, 行常规培养检查。

1.2.3 MC

选择在PTGD术后7~10d后开展,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从患者右侧肋弓角下1cm部位作一斜切口, 长度9~10cm。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均行传统结扎处理, 先用剪刀分离胆囊直到胆囊管, 托起胆囊袋, 切断胆囊管, 之后移除胆囊。对残留胆囊管给予结扎, 行胆囊床电凝止血。按一般临床手术处理方式于胆囊窝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时长、住院总时长、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 计数数据行χ2检验, 计量数据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 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长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胆囊穿刺术后出现1例 (2.9%) 胆囊穿刺出血, 保守治疗后好转, 无胆漏及腹膜炎发生。见表2。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而该病病情发展较快,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会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3]。然而, 老年患者多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易出现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临床疗效[4], 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手术。而对手术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安全、成功率较高的术式, 以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对心、脑等循环系统的损害[5]。

PTGD作为理想的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方法, 多数情况下可作为早期治疗手段, 后期可再进行MC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等。MC有微创、手术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对于腹腔镜手术及传统大切口手术而言, 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最大限度缓解了老年患者的痛苦, 预后较好。PTGD联合MC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术中各种高危因素可能导致的危险, 具有极大优势[6]。本文结果显示, 与常规胆囊切除术相比, PTGD联合MC创口小, 术中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表明PTGD联合MC是治疗老年高危急性梗阻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段。另外, 对于暂时不适合进行手术的其他急性胆囊炎, 也可以给予PTGD联合MC治疗。

参考文献

[1]邵青龙, 李全福, 刘建辉, 等.PTGD治疗老年高危急性胆囊炎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9 (3) :208.

[2]邬叶锋, 赵登秋, 朱威.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54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9, 28 (1) :305.

[3]张荣光, 卞秀华, 刘娟.栀子茵陈汤治疗急性胆囊炎[J].中国乡村医药, 2005, 12 (10) :44.

[4]张景波, 何立伟, 周伟忠, 等.直视微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61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9) :559.

[5]徐菁, 张节, 瞿建国.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9, 21 (4) :310.

[6]侯克柱, 朱松, 龚华, 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胆囊炎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3) :183.

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总管结石患者50例, 患者的诊断都是符合中华外科学会确定的重症胆管炎, 而且都经过了超声的诊断, 和造影诊断, 并且得到了确诊后展开的治疗。这些患者中有27例男性, 23例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 区间在68~78岁, 平均 (72.2±3.5) 岁。所有患者都有典型急性发作胆囊炎表现, 表现为右上腹、剑突下疼痛, 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 25例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27例血WBC>10×109/L, 5例脉率>120/min, 15例转氨酶、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合并高血压14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8例, 糖尿病5例, 改组作为观察组;选择外院的胆囊炎病历资料50例, 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结石位置、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住院前都已经都进行了术前的BUS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 基本都能够确诊为胆囊炎, 而且术前都进行了吸氧、目的是能够改善通气功能, 营养支持, 扩容抗休克, 改善凝血, 在这段时间内, 要注意4~6h禁食禁饮, 使用抗生素, 纠正低氧血症, 不留胃管;在实行胆囊切除术前, 左手示指伸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winslow孔, 拇指置其前方, 进行胆总管的扪诊, 了解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的关系。

1.3 手术方法

(1) 观察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 25例患者中其中14例胆囊切除术加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引流术, 5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3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Roux-en-Y吻合术。

(2) 对照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 仪器采用德国Wolf电视腹腔镜系列、T 20型纤维胆道镜系列,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头高脚低20°~30°, 左侧倾斜10°~15°位, 三孔法或四孔法进行手术, 胆囊切口8字缝合, 常规置20~30号T管行胆管引流, 引流管自腋前线戳孔引出[2]。术后1周经T管胆道造影, 无残留结石, T形引流管保留4~5周拔除。

1.4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表示, 用SPSS13.0统计软件。t检验做组间比较, 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4.0% (42/50) , 对照组为88.0% (44/50) ,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0.05。1例因胆囊变异胆囊坏疽与周围炎症粘连较重, 中转开腹, 发生迟发型胆总管电凝伤1例, 无其它并发症, 发生率为2.0%, 对照组发生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及伤口感染4例, 发生率为8.0%。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5;而观察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重症胆囊炎很多都有腹痛、寒战、高热等表现, 而且有时会出现感染性休克, 黄疸等症状, 而且常常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这种病起病快, 所以不容易被发现, 早期及时的手术治疗是防治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在经积极抗感染和抗休克等治疗后, 在病情好转、休克改善时, 应该把握好手术时机。腹腔镜是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金标准”, 其具有创伤轻、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避免了开腹手术对患者腹腔的干扰及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2], 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 通过腹腔镜同样可以检查腹腔脏器, 直视胆囊、胆管的情况及诊治腹腔并存疾病, 并可以在直视下分离腹腔粘连, 是现代微创外科的经典手术。但是传统手术也有着安全可靠的效果,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 比较可靠。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而且腹腔镜手术不能盲目进行, 术中粘连严重、疑有肝胆管或肠管损伤者应该中转开腹。此外, 放置腹腔引流管是LC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引流管除起局部引流作用外, 也能为及早发现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起到一定的作用[3]。总体说来, 腹腔镜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虽然值得临床推广, 但是还是要注意其安全性的, 传统手术比较可靠。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囊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作为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常规开腹治疗, 选取外院的50例患者病历资料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5;而观察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外科治疗应把握好手术时机, 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较为安全可靠, 值得基层医院临床运用。

关键词:急性重症胆囊炎,传统手术,腹腔镜,开腹

参考文献

[1]夏征, 匡雪春, 阮景德.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9) :853-854.

[2]邓长康.重症急性胆管炎诊治29例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35) :157-160.

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98例,男45例,女53例,年龄39~81(平均57)岁,全组均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发作患者,病程1~7天不等,合并I型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病者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5例,冠心病3例。术前诊断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68例,全组均有局限性腹部炎体症,右上腹包块者77例,术中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患者71例,胆囊坏疽22例,胆囊穿孔者4例,Mirizzi综合征(I级)2例。全组病例均在入院后1~3天内完成手术。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全组病例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对有合并症者作相关检查,多学科会诊,积极采取专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准备,有效控制合并症和相关指标,使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争取控制在8mmoL/L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1.2.2 手术方法

选择全麻或硬膜外麻醉,采用肋缘下斜切口(68例)或经腹直肌切口(30例),开腹后钝锐结合分离粘连,充分显露胆囊全貌。用压创纱保护好术野,先用粗针头穿刺减压,再切开胆囊底部,吸净胆汁、浓液,取出结石及坏死脱落的粘膜。如有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可暂不取出,一方面可作为解剖、切开胆囊颈或胆囊管的标志,另一方面防止胆汁外溢干扰术野。用电刀自胆囊底部劈开前壁至胆囊颈部,然后在直视下将胆囊壁从胆囊床上剥离,尽可能完整剔除,如有困难,可保留胆囊床后壁,切除两侧多余部分,对胆囊动脉及其分支妥善缝合结扎,至胆囊颈与胆囊管交界处,取出嵌顿结石,在直视或胆道探子引导下分离胆囊管并妥善处理,如胆囊颈或胆囊管无法完全分离,可在直视下荷包或贯穿缝扎关闭胆囊管开口,将胆囊床上或颈部残留的粘膜层予以电凝烧灼破坏,创面彻底止血,肝下间隙放置引流。

2 结果

全组患者均治愈。术后发生胆汁漏者2例,经引流后,1例7天后停止,1例12天后停止。切口感染5例,经引流,换药后延期愈合,全组无术中胆道损伤。随访90例,最长达6年,最短3个月,均行B超检查,无残余胆囊形成病例,间断上腹部不适者12例,无术后黄疸发生病例。

3 讨论

胆囊部分切除术是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前壁予以切除,而将紧贴在肝脏胆囊窝内部分后壁或胆囊颈、胆囊管难以解剖、剥离的部分予以保留[2],用电凝烧灼残余组织,彻底破坏粘膜层分泌功能,将胆囊管关闭或将胆囊残壁予以缝合引流,达到胆囊切除之目的。在胆囊切除术中,分离、解剖、辩认和处理好胆囊三角区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手术有效和安全的关键[3]。在急性胆囊炎重症病例中,由于calot三角区解剖关系不清,如强行或盲目分离组织,容易发生大出血或胆道损伤。部分胆囊壁的切除方法,一方面清楚的显示了残余部分胆囊,有利于剥离,另一方面,对胆囊颈、胆囊管开口处充分显露,在直视下处理胆囊管,从而有效避免了术中胆道损伤的危险。本组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技术,处理各类难以规范手术的急症胆囊炎重症病例,术中只将胆囊颈部及其与胆囊管交界处难以剥离的组织予以保留,其他部分均予以剥除,除2例术后发生少量胆汁漏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治愈,有效的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胆囊大部切除术是在胆囊全切除术困难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虽然可获得与胆囊切除术相似的疗效,但术后仍有某种程度的并发症发生。本组2例发生胆汁漏,与胆囊管关闭不严有关,5例发生切口感染,可能与切口污染相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2例。因此,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不宜随意行此手术。本组认为术中如有下列情况可考虑行胆囊大部切除术: (1) 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水肿,粘连严重,calot三角区结构不清; (2) 胆囊坏疽,穿孔; (3) 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不能推动,胆囊积液,体积明显增大; (4) 胆囊壁出血严重,或凝血障碍者; (5) 危重或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差,需尽快结束手术者; (6) 胆囊肠道瘘者; (7) Mirizzi综合征[4]。

胆囊大部切除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中注意保护切口及周围组织,防止胆汁污染; (2) 严格控制出血。在切开胆囊壁时,应采用边切开边止血的原则,对胆囊动脉及其分支予以妥善结扎防止术后出血。对胆囊床创面的出血采用压迫、电凝、结扎三结合,做到安全、放心为止; (3) 严密关闭胆囊管,防止胆汁漏。胆囊管解剖困难时,切忌强行分离。我们的办法是切开胆囊颈与胆囊管交界处,辩认清楚胆囊管,予以粘膜下贯穿缝扎,或直接缝合关闭交界处开口,再用胆囊颈残余部分缝合包埋,胆囊管的处理坚持切除“宁少勿多”、残留“宁长勿短”的原则; (4) 认真处理胆囊床,胆囊大部切除后,往往残留较大创面的胆囊床,如处理不好,一是术后容易发生创面渗血,二是创面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后诱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本组病例中57例选择胆囊床两侧边缘内翻缝合,41例胆囊床末做缝合,前者术后引流量相对较少(平均2天,总量100ml),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低(3/57),后者术后引流量相对较多(平均3.5天,总量250ml)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相对较高(9/41)。 (5)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2~3天,如有胆汁漏者,放置时间延长并保持引流通畅,如后期明显减少,可每日或隔日拔出引流管少许,至引流停止2~3天后拔管,对经久不愈者,须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以便做进一步处理。

总之,胆囊大部切除术是在严重胆囊疾病中胆囊切除困难时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一种手术方式,如能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应用操作技术,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各种问题,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大部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重症病例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各种急性胆囊炎重症病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治愈, 无医源性胆道损伤、大出血和残余胆囊遗留。结论 胆囊大部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重症患者行胆囊切除困难时可选择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可有效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王正海, 徐鲁白, 许家, 等.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学杂志, 2002, 10 (10) :628-629.

[2]钱礼.腹部外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557-558.

[3]米江帆.普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54.

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 01 1年1月至2013年1 0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0例, 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和分级标准[2,3]。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APACHEⅡ评分) ≥8分;均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 (<3次/min) 或消失 (0次/3~5min) ;经腹部增强CT扫描排除慢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同时排除低钾、麻醉、机械等因素所致的肠麻痹。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7例, 女3例;年龄25~58岁, 平均 (44.3±16.2) 岁;休克15例 (75.0%) 。对照组男15例, 女5例;年龄28~60岁, 平均 (43.2±17.4) 岁;休克13例 (65.0%) 。由表1可见, 两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血淀粉酶及血钙水平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基础治疗, 包括禁食、禁饮, 胃肠减压, 扩容、补液, 血管活性药物泵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抗生素控制感染, 生长抑素、奥美拉唑持续静脉泵入、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等。观察组由针灸科医师 (固定专人) 根据患者情况, 行双侧足三里, 选择性配伍内关、梁丘、中脘、合谷等腧穴针刺, 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 后接电针仪, 用疏密波通电刺激30分钟,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日2次, 连用7天。治疗期监测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得气的标准为有酸、麻、胀、重任一感觉或兼而有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血钙、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水平时间, 每2小时观察并记录腹部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 包括腹胀、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 血淀粉酶恢复正常, CT检查示胰腺水肿明显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血淀粉酶>500U/L, CT检查示胰腺水肿存在。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 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缓解等时间比较 (表2)

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 血淀粉酶及血钙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表3)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28天) , 观察组针刺足三里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9, P<0.0 1) 。

3 讨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理生理过程非常复杂, 关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 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未完全阐明。临床已证明肠道细菌易位是导致急性胰腺炎早期内毒素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后期胰腺胰周感染及败血症等的重要因素[4]。肠屏障功能障碍促使腹胀、腹腔压力升高, 不但使腹腔脏器血供下降, 加重腹腔脏器功能障碍, 而且使膈肌上抬, 肺脏受压而加重呼吸困难, 诱发和加重多脏器功能衰竭。基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 但对肠麻痹的治疗作用效果差, 因此总的疗效并不十分满意, 有效及时终止和缓解胃肠麻痹, 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能缩短病程, 改善预后。

足三里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是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腧穴之一。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 主治胃痛、呕吐、胀气等, 具有理气降逆, 健脾和胃, 通经和络, 扶本固元之功。针刺足三里等腧穴是以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 用循经取穴的方法来促进肠蠕动, 降低腹内压, 治疗腹胀。张敏等[5]发现, 针刺足三里等穴位可明显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肠麻痹。针刺足三里同时还可抑制胰酶分泌, 抑制小肠促炎性反应因子水平, 减轻小肠组织水肿及功能损害, 保护肠屏障, 减少肠道内毒素和细菌易位的作用[6]。

本文结果显示, 常规治疗基础上, 针刺足三里等穴位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 能更快速缓解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孙华, 翁卫群, 陈峰, 等.腹内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中的意义[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 2004, 16 (11) :687.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 (2000年杭州会议) [J].胰腺病学, 2001, 1 (1) :46.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 (11) :727.

[4]张肇达, 严律南, 刘续宝.急性胰腺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5]张敏, 任泽元, 杨为.急性胰腺炎内科综合治疗94例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5) :81.

上一篇: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下一篇:独立审计援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