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群众体育

2024-10-11

乡镇群众体育(共11篇)

乡镇群众体育 篇1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精神, 《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做了体育课的调整, 初中“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4节体育课......”。这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感到高兴的事, 然而实际过程中, 学校体育教学处于明显落后状态。50%的乡村学校只有1个篮球场, 20%的学校只有一块更小的场坪。有些学校有教学楼而无体育场地器材, 或只有少量几件体育用品。体育课改为文化补习课现象普遍。

体育业余训练艰难。中小学校升学率压头, 学生负担繁重, 体育专业成才难, 家长不愿送孩子进体校;一个家庭一个孩子, 家长怕孩子吃苦, 青少年对体育专业兴趣不浓;体育工作者工资福利偏低, 离教离岗、后继无人现象严重。

在学校教育的工作计划中, 学校体育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遗留产物——重智轻体;在我们现在学生上一代的脑海中, 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有不怕, 体育可有可无。升学率的指挥作用;由于体育成绩的好坏, 对中考影响不大, 因为它只占总成绩的4%左右, 对高考而言更是无关痛痒, 一文不值。为了追求升学率及重点率, 有的学校硬压住体育课, 认为体育课无关重要, 可上可不上, 由学校内部规划及安排;在评三好学生时只看文化课, 体育成绩不考虑。毕业时, 从不征求体育教师的意见, 在体育达标册上乱填一气, 或者指示体育教师必须人人过关, “达标”、“合格”更是拣好的来填。

学校对体育教育方式不重视, 体育课考核, 达标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没有实行教考分离, 学生认为体育考试不严肃, 只是一个形式, 及不及格也没什么大碍, 学生不重视, 水平发挥不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互相指责、破坏团结等消极影响。更有甚者, 由于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 而使"达标"活动陷于停止, 就是要成绩也是随便写一些。由于中考体育的推行, 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 形成了新的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中考中有不正当行为, 而使中考成绩也失去一定的可信度, 导致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上课时, 教学目的任务不明, 采用“放羊式”教学。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不管不问。上体育课时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 人数多, 场地器材使用拥挤, 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颓废。

只抓竞技体育及考试项目, 忽视普及体育。虽然学校体育明确了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中也明显地体现出体育教育应实现素质教育, 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病, 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为了少数体育尖子, 过分强调了技术动作, 应用训练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反复练习, 使大多数的学生失去信心并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在大多数初级中学中考考什么项目, 体育课就围绕着这些项目来练习, 久而久之, 由于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而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学校体育具有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教材内容呆板、枯燥、乏味, 没有吸引力。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学形式及练习方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与作用, 越能符合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教材, 也就越能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反之, “老生常谈”的教材, “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减,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发展学校体育也将是一个难题。

家庭及其他科教师的因素。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体育有片面的认识, 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横加干涉,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在许多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心目中, 把体育视为“小学科”、“副科”等的错误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甚至认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 从而阻挠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和学校组织的体育训练。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

农村体育教师资源缺乏。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年龄老化, 知识结构不合理, 民转公教师多, 代课教师多, 从小学拔高使用的多, 大多数学历都不合格。这是记者在农村初中调查, 所到之处听到反映最多、呼声最强烈的。据一位教委主任透露, 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总数的42.9%, 还有4.4%的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由于地区及社会上的影响, 多数体育教师向城市流动, 导致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偏低, 专职体育教师更是缺乏;由于学校领导对文化科特别重视,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转行, 教其他文化科, 体育课成了其它科教师的兼任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当前, 社会上还存在着某些不尊重体育教师, 看不起体育教师工作的世俗偏见, 在某些学校, 体育教师的地位仍然低下, 与其他科教师的待遇有偏差, 工资收入低。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体育要发展, 娃娃是关键。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的问题是值得各级教育部门认真深思的问题。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现状;困难;问题

1.乡镇群众文化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逐渐形成了一个遍及城乡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县级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在社区、乡镇建立文化站,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等,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后”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更是当代文化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基层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摊子”;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有的进入施工了又成为“胡子工程”;乡镇文化站基础薄弱,许多站是专职人员不专职,人才流失跳槽,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阵地短缺,而且公共活动文化商业化。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展开;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档次低下,对群众吸引力不大;个别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

2.乡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2.1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

此种现象部分乡镇目前仍然存在,没有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文化的影剧院已破漏不堪,有的把影剧院、文体广场拆除作农贸市场,大部分乡镇没有群众文艺广场,更困难的是连一间文体中心专门的办公室都没有,专干在其它职位的办公室办公。按“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的文化要求来衡量,差距很远。

2.2没有足够的文化活动经费,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常年正常开展

经费是群众文化活动和设施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没有资金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得到保障,乡镇搞好群众文化活动采取了拉企业赞助、搞校园文化、镇里补助等形式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但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来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2.3队伍配备不健全

乡镇文化站人力资源紧张,文化站工作人员多参加乡政府工作,缺少时间来专门抓文化工作,本职工作需要时偶尔应付对待;行政村级尚未配备专职文化专干,使镇村文化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发展。

2.4市场管理不到位

受乡镇文化执法权上移、工商部门上挂的影响,对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

3.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文化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乡镇群众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文化,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谈谈以下看法。

3.1为“地域文化品牌”备足光源

要使“地域文化”更璀璨,只有备足光源,才能有多彩的光环,才能使“地域文化”资源发掘、利用更合理、更充分。

3.1.1阵地上要创新活动载体

“地域文化”阵地活动创新载体是阵地活动增添活力的基础,如开展地域文化品牌资源进乡村活动,电影下乡、送书下乡、送戏下乡,有力地推进“地域文化品牌”资源的利用。坚持把拳头文化品牌送出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如;“欢乐莲城”乡村艺术节、“欢乐莲城”社区艺术节。

3.1.2艺术上形成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资源之一是特色文艺,构成特色文艺的即可成为文化品牌,就是所谓的“一乡一品”,如我们莲都区大港头镇推出以古堰画乡、处州乱弹为特色的品牌文化;黄村乡推出以白羽王鸽、孔明灯为特色的品牌文化。

有了品牌就要努力做大做强,成为打得响、打得出的拳头产品,给“地域文化”增光添彩。

3.1.3组织上健全业余团队

业余团队是骨干,是中坚,是镇(街道)文化资源中的关键性资源。业余团队建设好了,文艺创作有人撰稿,书美摄影有人创新,锣鼓琴声有人敲拨,唱歌跳舞有人上台,文化艺术才能丰富生活。业余团队要健全组织,贵在坚持活动,不断推出新人,开展传帮带,普及提高文化艺术,推动乡镇文艺繁荣发展。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地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盘活鎮(街道)文化资源,也给了“地域文化”充足的光源,使拳头文化产品闪光久远,光环多彩,如 我们莲都区“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

3.2让“地域文化”光射四方

既然是品牌就要让它闪闪发光,辐射四方,一个乡镇集镇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文化建设达到品牌乡镇,标志着文化建设已有相当的层次,因此要向外、向基层辐射扩张,用先进文化占领整个农村阵地。

3.2.1文化进村抓扩张,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继续抓好“四五六”。“四”即建立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县有文化馆主阵地,乡镇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组有文化特色户;“五”即文化“五进村”,也就是图书进村、文艺演出进村、电影进村、科技进村、宣传进村;“六”即村级基本文化阵地建设做到“六有”,有综合活动室、有图书室、有电子阅览室、有电教室、有体育室、有宣传栏,并坚持经常开放,使现有的文体设施得到有效利用,让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

3.2.2文企联姻促发展,推进企业文化

“地域文化品牌”要实现辐射,须向企业渗透,因为现代农民中在企业工作的占很大比例,文企联姻能促进企业经济和文化发展,发挥文化的智力支持。方法上:一是协助企业办文化;二是平时活动搞杯赛;三是大型活动做冠名,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3.2.3校园文化育新苗,群众文化长久远

校园文化是乡镇文化的摇篮,“地域文化”要为校园文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文化站文艺辅导进校园,培育新苗;各类文化活动进校园,让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群众文艺的深厚根基,使“地域文化”之光久盛不衰,使其在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中作出贡献。

3.2.4打造文化品牌,抓特色文化建设

第一,继续抓发展,抓投入,以抓好文化中心、文化影院建设为重点,打造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第二,以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为特色,特别是注重“农家乐”和农业生态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投资,扩展领域,开发项目,不断做大做强。第三,以镇(街道)所有的古文化遗址为重点,开辟古镇、古桥、古庙文化,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第四,以镇(街道)的特色文艺节目为重点,完善民俗民间文艺,开展文化交流,形成在艺术上的特色文化,从而达到繁荣农村文化之目的。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人们文化生活还很落后。特别是人口占70%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而群众文化具有覆盖面广、社会性强,而且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特点,符合群众自我选择,主动参与的心理,解决和满足县以下农村人口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会快速发展,最终会逐步成为文化事业的主体部分。从发展趋势上看,群众文化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全局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达亮.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城市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理论),2009,(18).

“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出炉 篇3

2015年12月28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布了“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名单, 全国1300所乡镇卫生院榜上有名。2014年8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根据“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标准, 经过逐级审核、现场抽查、公示等程序, 遴选出1300所乡镇卫生院为“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出, 乡镇卫生院承担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服务的重要职能, 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发挥着上联下通的枢纽作用。“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明确, 管理规范, 服务水平较高, 医改任务落实较好, 群众满意度较高, 能代表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发展水平。希望被通报的乡镇卫生院能够继续加强内部管理, 不断改善服务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为全国的乡镇卫生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镇群众路线自查报告 篇4

一、抓机制,为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提供保障

(一)抓好学习动员

7月23日,乡党委组织乡、村、社三级干部及辖区各单位负责人召开了群众路线工作法专题会议。乡党委书记刘春在会上传达了市委、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的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并做了动员报告。刘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我们鹰背地处万 源、宣汉、平昌三县市交界处,乡情民意较为复杂,群众对我们工作的开展,不但会进行纵向比较,还会进行横向比较,只有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是决策建议和决策实施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各项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二)抓好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的领导,确保群众路线工作法取得具体实效,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为副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乡级各部门负责人、村(委)支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全程指导。

(三)抓好工作机制

1.抓好调查研究制度

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每年深入村(社区)研究解决问题不少于120天,一般干部不少于150天,驻村干部每周不少于3天,村干部每周不少于5天,并结合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和各村社实际情况,撰写解决民计民生的调研报告3篇以上。

2.抓好民情联系制度

驻村干部协同村干部每周至少3天以上深入各村收集意见,化解矛盾,办理工作,并做好民情日记和工作日志。乡政府和各村委分别建立了“百姓档案”和“民情台帐”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跟踪记载,达到了看档案就能看出问题,看台帐就能开到处理的良好效果。

3.抓好畅通民意制度

深入开展了“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和“三办、四一、三下访”活动随时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畅通了民情民意反映渠道。(三办:即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普件快办。四一:即保持一张笑脸,程序上讲一个清楚,明确给一个答复,承诺一个时限。三下访:定点下访,定人下访,定事下访。)

4.抓好便民服务制度

一是建立了全程代办制,乡、村(社区)做到“一口受理、全程服务”;二是建立了公开办事制,将乡、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流程全部公示公告,群众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测评;三是建立了AB岗位制,负责受理登记、代办村民服务事项,记好《工作台帐》;四是建立了服务承诺制,对群众向中心委托的事项和要求,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即办、承诺时间办;五是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将乡、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和运行情况与村(居)绩效考核挂钩。

5.抓好走访解困制度

实施了党政班子成员包村,驻村干部包社制度,实现了走访群众全覆盖,达到了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能得到及时解决的良好局面。

6.抓好接访下访制度

一是实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随时随地接待群众来访,并认真开展好“基层接访”、“带案下访”、“上门探访”和“基层巡访”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问题;二是下派驻村干部深入了解各村组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确保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7.抓好民主议事制度

各村(社区)均通过村民民主选举成立了议事委员会,各村民小组也成立了议事小组,对村级公益事业、民生项目、惠农政策等,严格实行“一事一议”。

8.抓好民主决策制度

对涉及教育医疗、劳动保障、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水电路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必须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未经群众讨论、未经群众同意一律不予实施。

9.抓好民主监督制度

乡党委政府制定了民主监督实施意见,各村(社区)均成立了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

10.抓好民主理财制度

在乡财政所的指导下,各村(社区)均制度了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对政府性投资、群众集资、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规划设计、质量监督、竣工决算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和加强管理。

11.抓群众教育制度

群众路线工作法领导小组整合全乡优势资源举办了群众教育培训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办、进村入户走访等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个人主义、宗族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12.坚持作风带动制度

建立了党员干部作风带动机制,开展了“三进三同”活动,以务实的作风和清廉的形象取信群众、感染群众。

13.抓好示范带动制度

建立了党员示范带动机制,喊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口号,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践行,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付诸行动

(一)思想上尊重群众

乡党委政府要求全乡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务必树立群众是执政之基、成事之本的观念。充分认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尊重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二)感情上贴近群众

乡党委政府要求全乡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务必树立群众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的观念。把群众力量作为第一依靠,从群众中获得最可靠、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去接触群众,去问计群众,对群众的感情,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要在与群众的交往中表达出来,要在平凡的岗位中表现出来。

(三)行动上深入群众

乡党委政府要求全乡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务必树立群众是服务之要、落实之基挂念。以开明的态度对待群众,以开阔的胸襟包容群众,以开放的思路引导群众,要深入开展“三进三同”活动,进基层、进村社、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顺应群众期待。

(四)工作上为了群众

乡党委政府要求全乡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务必树立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念。把扎实开展群众工作,一门心思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取信于民。

三、抓实效,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初见成效

(一)群众路线工作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鹰背乡的2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全程采用群众路线工作法,坚持把群众力量最为第一依靠,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得到了有序开展,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变成了群众满意度高和领导评价度高的“双高”工程。例如场镇街道硬化工程,乡党委政府就工程要不要立项、如何规划、何时启动、怎么施工、怎样监督质量、施工过程中遇到矛盾如何化解、施工时造成暂时困难如何克服等方面均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并形成了具体方案。场镇街道硬化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于2012年7月10日启动,在硬化过程中广大群众主动拿出工具协助施工方完成各自门前路段的硬化,经过40余天的顺利推进,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

(二)群众路线工作法带动产业发展

乡党委政府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主推”的原则,鼓励群众全民创业,采取群众路线工作法深入各村各户大力宣传全民创业政策,就群众创业愿望、创业项目、创业思路和创业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以群众路线工作法在全乡掀起了全民创业的高潮,群众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鹰背村锣鼓场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乡党委政府采取群众路线工作法引导群众组建成的,目前该合作社山羊饲养量已达63头,其中已孕母羊有15头。

(三)群众路线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

乡党委政府以“以人为本、和谐稳定”的宗旨,切实做到调解纠纷有耐心,面对群众有爱心,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工作法化解了大量群众矛盾纠纷,开创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稳定局面。例如成凯纠纷事件,为预防不稳定,市公安局派遣了特警入住鹰背长达两天,乡党委政府会同河口派出所采取群众路线工作法,通过充分了解造成纠纷的经过、纠纷双方心目中的处理意见、群众对此纠纷的评议后,经过一周的努力调解,最终将此纠纷成功化解。

(四)群众路线工作法促进市级部门授权乡镇管理到位

于都县乡镇体育发展现状探析 篇5

关键词:乡镇体育 现状 发展对策

0 引言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人口94.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74万。于都群众的体育一直具有一定的传统和基础。作为重要的体育组成的农村体育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和进步。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使得即使于都乡镇体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发展上还是处于整体落后局面。

1 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参与的人次较少

由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各种媒体的体育宣传和参加体育健身群众的带领下,农民群众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断增强,另外随着领导不断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群众日益增多。通过举办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增强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更乐意关注体育,并且起到示范作用,吸引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统计表明,于都县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23个乡镇平均为2.9次,平均参人次为1526,占县均人口的0.002%。乡镇平均举办比赛1.8次,平均参赛人次为610,根据《全国体育县标准的细则》对乡镇体育工作规定,每年组织体育竞赛不少于2次,参赛人次不少于总人口2.5%。但从欠发达地区的于都县来看,举办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与标准虽然相差较大。在2006年,有3个乡镇没有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全县比赛,其中5个乡镇均没有组织体育比赛。

2 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由于乡镇和农村经济的落后,所以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薄弱,因为大到场地建设,小到锻炼装备,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了解,各乡镇的体育经费平均为0.50万元。这个数目的经费,一般只够举办一两次小型体育活动。与我们调查的乡镇平均举办1.8次比赛的调查结果也是相吻合的。但是由于现代化机械使用的普及,农民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有保证,所以乡镇开展体育活动和农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短缺,所以成为农村乡镇体育活动制约的条件,也是居民自身体育锻炼的瓶颈。由于于都县在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乡镇体育经费奇缺,无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乡镇体育管理体制不成熟,体育的法规实施不彻底,并且体育市场化较低。因此如何健全体制和合理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是促进乡镇体育发展的一个关键。

3 乡镇体育场地偏少、体育设施不健全,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央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都得到提高。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从于都县有关的调查表明,于都农村乡镇居民在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依次为“路边,街道边”占42%,自家庭院占23%,公园占123%,体育活动的收费场所很少,所以农民也无处选择。从调查数据看,在公路、街道边进行体育活动的占第一位,这说明于都县乡镇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4 农村乡镇体育观念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乡镇居民为了过上富裕生活,摆脱贫困,就通过外出务工和发展养殖、种植业等方式改变现有生活状态。但由于大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多是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且很多农村地区对文体活动认识相对不足。大多数都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认为“干活就比体育锻炼还管用”,身体不得病就代表身体健康,持这种态度的人数最多。只有少部分人认为“锻炼身体能促进体育健康”而且这部分人都有体育锻炼的习惯。据调查表明,农民认为劳动和体育锻炼区分不来,他们对健身的观念不强,这可能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也和现在农村人口结构比例有一定关系。

基于对于都农村乡镇体育现状的认识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高于都县乡镇体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结合实际,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为乡镇体育和农民群众的健身和娱乐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

①创新农民群众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民间组织为主,政府指导为辅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培养并充分利用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指导群众进行合理的健身。②因地、因人制订体育发展政策,开展的体育项目要各具特色。但是农村场地设施少等因素,就需要根据自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一些特有的节日(如元旦、春节、十一、中秋等),开展一些体育比赛和表演等活动;大力提倡农民增加自身锻炼的时间,在器材设施上提供支持,如跳绳、拔河、爬山、广场舞蹈等等项目所需器材都不多且不容易消耗。③实施农民体质检测。建立农民体质检测的细则,细化符合乡镇居民和农村农民检测的各项工作,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晓轼.河南农村乡镇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2]钟赋春.影响农村乡镇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3]郑文海,杨建设,黄瑞霞.西北地区乡镇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4]谷浩峰,章华雄.邵阳市乡镇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5]赵小林,赵立功,王卫国.河北省乡镇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篇6

歇马镇作为保康县第一大镇, 辖49个行政村、3个社区, 总人口44427人, 拥有一所中心卫生院、两所分院、62家村卫生室。歇马镇中心卫生院担负着全镇4.4万农民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 年住院病人4000余人次。歇马中心卫生院以创建“湖北省示范乡镇卫生院”、“湖北省四化乡镇卫生院”为抓手, 以争创“全省十佳四化乡镇卫生院”为目标, 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 紧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线, 狠抓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卫生院先后荣获“湖北省示范乡镇卫生院”、“湖北省‘十佳’乡镇卫生院”称号, 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统一思想, 全力推进院、站整合

按照县卫计局统一部署, 通过积极沟通, 主动作为, 按期完成了计生服务站与卫生院合并工作。一是加强领导, 主动作为。卫生院与乡镇计生办联合成立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以卫生院为主体, 将原计生服务站人、才、物全部并入卫生院, 计生服务业务和管理工作与院门诊妇产科、基层管理科充分融合, 实现了卫生与计生服务机构的全面并轨。二是强化认识, 统一管理。根据院站整合后卫生计生服务工作人员业务相互陌生的实际情况, 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 强化认识, 加大力度, 重新制订相关工作流程和考核细则, 将妇女生殖健康免费检查、孕前优生服务项目、计生手术、实名制登记、信息录入、打击两非等业务纳入全院质量考核和绩效考核内容, 实行统一管理、同步推进。三是严格考核, 规范服务。按照卫生院统一管理措施要求及规范服务内容, 对有关计生服务工作的科室同步采取平时抽查、每月考核通报、季度兑现的绩效考核模式, 做到检查有规范, 绩效有标准, 确保整合后计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得到提档升级。

二、改善就医环境, 提升服务能力, 方便群众就医

通过改善就医环境, 规范建设, 在不断规范房屋建设的同时, 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便民服务, 畅通服务流程,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全方位为广大患者提供便捷、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服务;配合医疗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 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出发, 高标准、人性化, 病房设置齐全, 并安装中心供氧、手术专用电梯。手术室、产房达到三区三通道标准化要求, 使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甲医院的就医环境。同时, 完善了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附属工程建设, 形成了布局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的医院格局, 从多途径为群众提供就医选择, 有效提升了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三、转变服务理念, 规范医疗行为, 提升服务质量

该院多措并举, 着力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转变服务观念, 促进医患和谐;强化制度管理, 医疗服务业务逐步规范, 真抓实改服务群众;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兴学风转作风, 树立良好形象, 以群教活动为契机, 开展行业作风专项整治行动, 规范医疗投诉及纠纷处理流程, 畅通监督投诉渠道;对困难患者进行帮扶, 累计捐款4000余元, 减免医药费用上万元, 受到了群众好评。

推行医卫联合, 保障群众健康;创新服务模式, 加强基层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落实公卫项目。加强村室建设, 落实惠民政策, 让群众享受到了“医卫改革”带来的实惠, 就近享受到了较满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四、高点定位, 扎实开展“四化”创建

试论篮球运动对乡镇体育的影响 篇7

1、篮球运动可以推动乡镇地区全民健身的开展

由点及面、由线及广, 这是一般性体育运动开展的规律, 也是乡镇地区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首选方案。在物质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地区进行全民健身推广, 存在着诸如基础设施不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度低等困难, 如果能够通过一两项运动项目带动整个地区的体育热情, 那么对于乡镇地区的全民健身是大有裨益的。

以张浦镇为例, 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 但由于固有体制的问题和群众较为落后的意识, 在体育推广上出现重重困难。尽管如此, 篮球运动却在张浦镇群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群众不仅喜欢看高水平篮球比赛, 也喜欢模仿一些联赛的高水平技术。受此影响, 便带动了其他体育项目的开展, 这就体现了篮球运动对于乡镇体育活动的带动作用。

所以, 在乡镇地区开展篮球运动, 不光是普及篮球的知识和赛事, 也是带动全民体育的重要手段。这是一根线, 可以拉动很长的体育链条, 最终促进地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篮球运动可以切实提高乡镇体育的发展层次, 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

篮球是一项兼具力量、智慧、美感和科学的运动, 它包含了人们对于更高、更快和更强的憧憬, 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在乡镇地区进行篮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 不仅是运行项目的胜利, 也是切实提升乡镇地区体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提及篮球对乡镇体育发展的影响, 可以从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建设素质两方面进行论述。众所周知, 篮球运动结合了跑、跳、对抗、传接、配合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运动因子, 因此, 在乡镇地区开展篮球运动, 可以大幅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次, 在乡镇地区开展篮球运动, 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 锤炼人的精神世界,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凝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乡镇提供精神保障。

从大方面讲, 篮球运动是促进乡镇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带动群众性体育开展的先锋官, 是具备开发价值的优质运动项目。如能在张浦镇推行篮球大运动, 坚持定期组织篮球争霸赛、社区篮球友谊赛等活动, 相信可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促进乡镇体育的全面发展。

篮球在乡镇地区的推广、普及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既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也可以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

3、篮球运动的开展可以为乡镇体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

通过在乡镇地区开展篮球运动, 可以率先建设一批体育基础设施, 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进而带动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简单来说, 乡镇地区由于地理因素, 基础设施薄弱, 很难建设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和场馆, 但是篮球运动只需一副篮架, 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就可以开展, 举行一些小型篮球赛, 既能吸引周边群众, 久而久之, 也能形成良好的区域氛围。

仍以张浦镇为例, 由于体育经费相对紧张, 体育设施建设显得捉襟见肘, 这时就可以借助上文的模式进行推广和普及。推广局域篮球场地的建设, 布设简易的综合体育设施, 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带动体育健身的浪潮。所以, 开展乡镇地区的篮球运动, 是对全民体育的前提设置, 也是促进全民体育的最终要义。

因此, 在乡镇地区地区进行篮球运动的开展, 是有益于全体育的大事, 也是升华和提升体育文化的好事, 值得进行尝试和推广。

4、总结

篮球运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在我国乡镇地区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选择。从乡镇地区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 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困难, 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但可通过开展篮球运动, 带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帮助建设全方位的体育活动设施, 提升当地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带动整个地区的体育潮流, 为乡镇地区的“软实力”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提升乡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田应福, 张丽芳.对云南农业大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10 (04) .[1]田应福, 张丽芳.对云南农业大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10 (04) .

[2]王虹.河南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 (08) .[2]王虹.河南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 (08) .

[3]吴钢峰, 周轶峰, 王学良, 李强.影响农村篮球运动的因素及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 (04) .[3]吴钢峰, 周轶峰, 王学良, 李强.影响农村篮球运动的因素及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 (04) .

浅谈网络对乡镇群众文化的引导 篇8

关键词:网络,群众文化,重要性,影响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加强。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国群众文化发展却相对发展缓慢, 这与文化本身性质有一定关系, 文化本身给国家带来的物质利润很少, 因此, 政府部门并没有把它跟经济发展同等看待。虽然近些年来, 在我国城市发展中, 政府经常带动人们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比赛。但农村发展就相对滞后, 经济和文化方面跟城市相比, 差距就非常大。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秩序,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状况日益加剧时,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了一道严峻的课题。

笔者通过对无为县农村周边进行调查发现, 近些年来, 群众文化相比十几年前, 得到很大提高, 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化。在群众调查中男女比例均衡, 发现对文化及信息需求最大的是青年、中年人。从接受教育上水平上看, 大部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以下水平, 大专及本科以上的很少。从这里可以看出, 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还是很低的因此, 提高农村群众的知识水平、获取知识的渴求程度是当年政府、地方有关负责人要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网络信息对群众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当今农民群众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还是比较有限的。农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书籍、杂志、报纸, 其次为电视。同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定的同时, 政府对农民也是越来越关心, 党中央多次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去关心群众的人民生活。在政府的关心下, 现在很多农村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 开放群众去读书, 建立了长期的宣传站, 对群众进行知识教育, 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科技的了解。因此, 大部分农民通过宣传、教育, 其次是通过电视、收音机、手机短信等媒体进行宣传的信息传播方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这些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但这些远远不够,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 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例越来越多, 网络上的知识丰富, 获取知识量很大且方便。它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欢喝追捧。人们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它们想要的任何有益资料, 可以跟远方的亲戚朋友进行视频沟通。可以为孩子进行网上教育, 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等等。这些为乡镇群众提高了便利。网络新时代的发展, 为群众文化宣传带来了质的飞跃。群众文化知识从它身上的渴求大大超越了其它的宣传方式。因此网络知识和信息是过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乡镇网络群众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网络费用问题

我们都知道, 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 经济发展落后, 群众普遍关心的还是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生活经济条件好后, 才有想法去做一些他们休闲的活动去学习、娱乐。网络在农村开展, 首先是网络进入群众家庭, 宽带、电脑等费用问题要合理规划, 产品太贵, 根本无法进入大部分家庭, 这就与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关心群众文化水平提高就难以实现。因此, 政府在对有些企业进驻农村时, 可以对他们在政策上进行优惠, 例如产品下乡啊、税率降低、买产品补贴群众费用、在电费上调到合理价格, 都是帮助群众家庭实现网络信息的一个有效措施。

2. 网上安全问题

在农村里, 由于网络刚刚兴起, 网络的魔力吸引了不少农村群众, 由于他们对网络的不了解, 缺乏安全上的意识, 因此, 经常出现一些群众在网上经常被骗的事情, 例如QQ骗钱、网上交易等。因此, 群众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外界信息的同时, 也要有自我防护意识, 防止受骗。因此, 政府有必要时, 应该派相关技术人员下乡教导群众如何应用电脑, 给群众讲解电脑的利与弊, 还要如何学习网络知识等等, 让群众熟练的掌握电脑, 提高群众的生活文化水平。

3. 沉迷网络问题

由于网络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方便, 因此, 群众越来越依赖网络。但由于网络也有它虚拟的一面, 很多群众由于缺乏理性, 控制不住, 沉迷网络, 给他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善于应用网络, 学习其精魄, 去其糟华, 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四、网络带来的积极效益

虽然网络给我们的生活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我们如果善于利用网络, 它却能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1. 网上购物、学习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 交通闭塞, 买卖东西都很不方便, 群众可以坐在家中, 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这不仅方便了自己, 也让自己学会了在网络上购物的技巧, 丰富了群众购物的激情, 浏览网上众多的信息。了解了城镇、城市的丰富的产品, 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另外, 群众在学习科技知识的时候, 可以随时搜索百度等功能, 可以学习一些科技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很多平时群众的公共娱乐活动。同时, 群众可以在家通过电脑一边学习, 一边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2. 网络展览

一是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办展,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 乡镇群众可以及时在互联网上浏览, 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群众不但可以了解艺术藏品、精品的年代、价值以及产品技术含量、科技发展水平, 而且还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不必要浪费;随时观看。三是利用互联网信息链的功能作用, 政府或者有关单位的公共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跟群众互动, 方便群众了解、学习。

五、总结

政府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时,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其中网络资源是最优秀、最大的利用资源。政府和地方群众负责人,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资源, 开展各种有益文化活动, 为广大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发挥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改变农村文明风貌。也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发达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延慧.发展群众文化, 建设和谐新农村[J].科技信息, 2008 (22) .

乡镇群众体育 篇9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开展

一、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区在大力传承、挖掘、丰富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夯实基层文化设施基础,构建三级服务网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通过专款拨付和社会捐赠筹资等方式,搭建群众盼望已久的文化活动场所。区镇、社区文化馆站功能更加健全,农村文化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较好地实现了文化基础设施配备的“全覆盖”。

建立和完善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和民生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像剧院、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一道风景,更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文化部门要不断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保障好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提升基层单位文化惠民的服务能力,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在统筹推进中突出重点,在通盘谋划中狠抓落实,加强领导、齐心协力,把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扶持基层文艺团队

基层文艺团队是乡镇、农村开展文艺活动的主力军,他们配合党和政府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进行文艺宣传,这些文艺爱好者通常自编自演小品、快板、歌舞、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展现出积极的创作热情,有力促进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其中,很多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演出的所有道具也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并且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很多节目的编排都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更有魅力、更有底蕴。

为提高基层骨干的文艺创作水平,文化部门应积极扶持村级文艺团队,挖掘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组织民间文化艺人参加各类文化交流培训活动,努力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逐渐形成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基层文化站可不定期邀请市级、县级专业教师对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各村文化团队负责人及骨干多措并举地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文化专干的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提高基层文艺队伍的业务能力与技能水平。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还要不定期地深入基层,与基层文艺骨干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结对服务,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三、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文化活动也成为了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各村镇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为目标,大力实施各项文化惠民、福民政策,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惠民活动,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在满足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方式,依托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惠民活动,如百场文艺演出进社区、“千副”春联送祝福、“万张”电影票送百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效增强了基层群众文化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同时结合地区特点,还精心打造了民俗文化保护月、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使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更接地气、更有趣味性,群众参与的热情更高。同时,也使当地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催生了品牌效应,有效提升了城镇生活品位,营造出了独特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氛围,促进了区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促进乡风文明大提升

乡镇文化站要引导农村群众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着力提升乡风文明程度。要坚持把文化墙作为“文化的放大镜”,将政策法规、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文化”写上墙,使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焕发出新的气象,让群众在日常关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还可利用基层文化广场宣传阵地,建设孝德文化宣传栏,在全镇形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良好风尚;把开展“文明进农家”活动与开展“敬老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地区文明乡风向纵深发展。

五、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化场所都实施了免费开放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参观、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相关部门要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乡镇文站免费开放实施的方案,保障免费开放后能够正常运转。具体而言,一要全面推开,逐步完善。全面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免费开放。二是坚持公益,保障基本。将免费开放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民生项目,免费提供与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文广中心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三是科学设计,注重实效。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加强规范化建设,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规章制度健全,保障职责任务清晰,服务内容明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四是扩大宣传,树立形象。加强免费开放的宣传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乡镇文广中心,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设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厚重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缩影,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也就没有整个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力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推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打造品牌的原则,免费开展各类普惠、公益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市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杜娅妮.浅析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J].才智,2015(09).

[2]李青.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文艺队伍的作用与培养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5(26).

[3]任萌萌.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措施[J].南风,2015(26).

[4]左翠花.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大科技,2015(28).

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探析 篇10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策略

引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经济以年均近百分之十的速度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基础也越来越丰厚,随之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乡镇文化站作为我国最基础的文化事业建设机构,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申明重要性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镇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担负着各个乡镇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要任。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首要就是申明其重要性引起乡镇政府和民众的重视。这就需要乡镇文化宣传组织要进行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这样不仅使政府能够重视和督促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开展,也有利用充分调动乡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政府的支持

虽然乡镇群众文化事业属于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事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由于这种文化建设很少有经济回报,因此,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就使得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依赖于各级领导的扶持。纵观我国目前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其资金来源多是政府拨款。如,“文化大院”的建设,健身设施的购买以及“文化下乡”活动等,这些都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尤其在乡镇居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的情形下,政府肩负着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责任,避免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诱导民众从事非法集会等。因此,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保证资金的落实和思想发展方向的先进性,提升乡镇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指引乡镇群众文化朝文明、向上的方向前进。

三、完善乡镇基础文化设施

现阶段,我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日益加快,十八大更是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其落实到实处。在“村村通”逐步实现后,乡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开展。以陕西省丹凤镇为例,丹凤镇管辖着26个村和156个小组。丹凤镇文化站综合楼从2007年6月开始建设,工期两年,2009年9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丹凤镇有1个文化站,2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个农村体育活动广场,21块农村体育场地,21块农家书屋21块。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民的文化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各地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也各异,但每个乡镇都要建立一座文化站作为最基础的站点。此外,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广场、老年活动室、影剧院等基础设计的建设则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各乡镇还要注意对文化设施的维护。

四、调动乡镇群众参与积极性

乡镇居民是乡镇群众文化的主体。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只有充分调动乡镇群众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真正的实现乡镇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社会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民谚也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见乡镇群众的参与度对乡镇群众文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西方最早的“酒神祭祀”对生活的模仿还是中国先秦时期《诗经》中对日常生活的吟唱都是对生活的艺术再现。因此,要开展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必须深入乡镇群众,了解乡土民情和群众的情感生活,鼓励乡镇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副质朴对联、一段朴实的打油诗甚至只是一段常见的生活素材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乡镇群众文化越是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就越生动和成功。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时要尽力做到“想群众所想,所群众所说”,这样才能更容易被群众理解、认可和信任,只有乡镇群众认可的文化工作才是真正开展顺利的工作。

五、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要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的生活,相应的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也要多种多样的。 就多数乡镇群众而言,尤其是中老年这一年龄阶段的群众比较喜欢文艺表演,特别是曲艺表演。这是由于其文化水平决定的。相对于读书、看报,基层群众更习惯通过直观的艺术表演获得精神满足。因此,在乡镇的戏台下常常有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在津津有味的观看。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文化下乡活动中“送戏下乡”常常是必备的文化形式之一。此外,文艺表演中的小品、相声等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物质文化日渐充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乡镇居民也渐渐转变了对文化形式的态度,越来越多的认可新的文化活动形式。比如,歌舞队。在传统的乡土文化中,这种活动形式是被轻视的,如今却在乡村中也渐渐流传开来。

总结:在党的十八大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在新时期下,开展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义,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需要政府的支持,再次还要从大处着眼以乡镇居民为出发点,以丰富广大乡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要旨。

参考文献:

[1] 吴泽,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从农村文化大院和村落文化建设开始[J]. 科技促进发展. 2009(12)

[2] 李建国,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科技信息. 2010(26)

乡镇群众体育 篇11

1 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变化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发生改变。其内容由过去的简单、单一的活动内容逐渐转变为大规模的、多样性的活动内容。各地方乡镇结合本地特色发展了独具个性的乡镇文化, 而且将本地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新农村建设等以更新更美的形式渗透到活动当中, 丰富了活动内容, 拓宽了活动的领域。

⑵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 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镇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低层次的水平, 继而向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转变。其参与度更广、社会性更强, 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活动。

2 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的意义

作为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 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快我国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进程。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大繁荣。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及时采取措施, 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进程, 发挥乡镇文化站服务于人民的重要作用。

3 强化乡镇群众文化站建设工作的措施探讨

⑴对于乡镇文化站的总体建设规划进行统筹安排。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应有一定的规划安排。在开展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 应完善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领导, 主管指导, 协调统一规划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的管理模式。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乡镇文化站的总体建设, 保证文化站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⑵立足基层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而且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层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国基层文化站应立足实际, 发挥地方特色和本土资源优势, 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 开展贴近农民群众, 反应农村生活的文体娱乐活动。如此一来, 通过人民群众新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扩大乡镇文化站的影响力, 真正发挥乡镇文化站服务群众的职能。

⑶切实发挥交流平台作用, 提升广大基层群众的整体素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文化的建设对提升广大基层群众的整体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 进而存进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除此之外, 通过网络全民共享、长期为群众开放文化站, 完善基层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 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优化人们的知识结构。

⑷提高素质, 优化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近年来, 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转变过去以单纯的唱、跳、看、玩的思想理念。多个地区首先从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着手, 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 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站长培训班”等活动, 旨在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与时俱进, 转变发展观念。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文化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充电”,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与此同时, 文化站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吸引专业人才, 建立一支素质高, 能力强, 业务精的乡镇文化工作队伍。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与论述, 我们认识到当前乡镇文化建设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新时期。新时期, 新气象。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 吸取教训, 及时解决乡镇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开拓未来, 切实采取各项措施, 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勋科.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山西L市三个试点村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马仙玉.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创新策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 (01) .

上一篇:风光发电下一篇:PICC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