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滴速

2024-09-14

控制滴速(共3篇)

控制滴速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输液滴速对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2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110例,滴速40~50滴/min;观察组110例,滴速15~25滴/min。观察两组输液所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能明显减少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输液滴速,观察

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适应于前列腺、尿道、肺、脑、子宫、肾上腺、甲状腺等富有纤溶酶原激活物脏器的外伤或手术出血[1]。在外科手术后患者中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在临床应用中,观察到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很大关系。为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因不良反应引起的痛苦,提高药物疗效,自2009年1月—2010年9月,对在我院住院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的220例患者的输液滴速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9月,在本院住院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术后患者220例,其中男160例,女60例;年龄22~85岁,用药时间1~7d。其中前列腺增生30 例,泌尿系结石70例,泌尿系肿瘤30例,其他泌尿系手术45例,腹股沟疝40例,甲状腺瘤5例。患者术前均无脑血管疾病及合并头晕头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术前出凝血时间正常。术中、术后患者均意识清醒,无自觉不适,术后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止血治疗。

1.2 方法

将本院住院术后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110例:男82例,女28例,年龄22~84岁,平均55.68岁,输液滴速40~50 滴/min。 观察组110例:男80例,女30例,年龄24~85岁,平均57.02岁,输液滴速15~25 滴/min。所有病例均采用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贝瑞宁-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产品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 g与氯化钠0.84 g。均由浅静脉滴注,100 ml/次,2次/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说明书中提示,药品不良反应较6-氨基己酸为少。偶有药物过量所致颅内血栓形成和出血。尚有腹泻、恶心及呕吐。较少见的有经期不适(经期血液凝固所致)。对本组患者的观察发现,静脉滴注速度与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有关。滴速在40~50滴/min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氨甲环酸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机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原因可能是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凝血、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从静脉快速输入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氨甲环酸后,血药浓度迅速增高,凝血机制占优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血流不畅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2]。本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与输液滴速较快有明确关联。

3.2 治疗及处理

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从给药10min~2h不等。在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应考虑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3]。患者恶心、呕吐剧烈者,立即停药,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轻度恶心、呕吐者可调慢滴速15滴/min,15~30min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或消失。头晕头痛者嘱卧床休息,减慢滴速为15滴/min,症状无减轻者停药。心悸、胸闷严重者立即停药,低流量吸氧,症状可逐渐缓解。症状轻者只需减慢滴速。

3.3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护士是临床用药的实施者,也是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者。全面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及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熟练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技术,准确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与反应,指导患者安全正确接受药物治疗,是护士的职责所在。也可加强巡视,特殊药物增设标识卡,如需点滴速度较快的药物挂上蓝色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需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的挂上红色卡(如滴氨茶碱、立其丁等),使护士在巡视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护士对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不了解,尤其是滴注速度及可能出现什么样的不良反应不清楚。所以在用药前护士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少数患者对药品输液速度控制不重视,擅自调节滴速,造成输液速度过快。因此在输液操作前应先做好护患沟通,告知患者不可自行调节输液滴速。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告知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的作用是为达到止血目的。其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使患者对药物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治疗过程中加强床边巡视,养成仔细观察习惯,并嘱患者如感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无论出现何种不良反应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加强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总之,在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正确调节、控制滴速,能有效减轻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药物的顺利使用,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秀丽,王翠琴,李彩琼.静脉输液滴速对氨甲环酸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6,33(12):36.

[2]马桂玲.氨甲环酸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8):92.

[3]褚友艾,张莲杰,徐燕.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临床用药认知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11.

静脉输液患者滴速的调查分析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我院输液室输液的841例患者为调查对象, 男492例, 女349例;年龄2~86岁;小儿500例, 成人341例。

1.2 方法

对841例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进行现场调查。以输液卡上的滴速为标准, 计算时间为1min, ≥5gtt/min为过快, <5gtt/min为过慢 (参考广东省卫生厅编写的《护理管理与技术规范》。成人正常滴速为60~80gtt/min, 小儿为40~60gtt/min。

2 结 果

2.1 静脉输液滴速

841例患者中, 仅3.33%滴速过快, 0.83%滴速过慢。见表1。

2.2 滴速过快情况

28例滴速过快的患者中, 滴速≥100gtt/min的患者共19例。导致输液患者滴速过快的主要原因是护士自身因素, 其次是患者调快。见表2、3。

3 讨 论

3.1 滴速过快、过慢原因分析

(1) 护士未按医嘱调整滴数。调查中发现, 滴速≥100gtt/min 8例;≥120gtt/min 6例;≥140gtt/min 5例, 其中3例为>65岁的老年人, 1例滴速达150gtt/min, 超过医嘱滴速90gtt/min, 1例输注10%氯化钾15ml+10%葡萄糖500ml, 滴速为140gtt/min, 超过医嘱滴速80gtt/min。滴速过快的原因主要是护士未按医嘱调整滴速, 与护士对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2) 7例输液患者滴速过慢 (比医嘱慢10~40gtt/min) 的原因为护士自身因素, 与其责任心不强有关。 (3) 输液器开关失灵。

3.2 护士为患者输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841例输液患者中滴速过快仅占3.33%, 但因输液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具有病情重、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1], 因此护士为患者输液时应注意: (1) 高度重视输液速度过快的严重后果,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 虽然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的并发症较少见[2], 但如不及时发现, 很可能引起急性肺水肿。李敏等[1]报道, 输液速度≥140gtt/min, 肺水肿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 护士必须牢记输液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 可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 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肺水肿[3]。如得不到及时救治,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可导致重大护理事故发生, 医院、护士都要承担导致严重后果的责任。输液过快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或全身的不适[4,5]。 (2) 把输液速度过快的严重后果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对患者进行教育。调查中发现1例患者输注氯化钾, 滴速为140gtt/min。笔者问患者:“你不知道滴速过快有什么后果吗?”患者说:“不知道, 我只想快点输完液体”。调查结果表明, 护士未把输液常识作为健康教育的内容, 应引起重视。因此, 护士在为患者输液时, 要将滴速过快的严重后果予以告知, 讲明输液太快有生命危险, 告诉患者不能自己调快滴速, 确保生命安全。如果护士做不到这一点, 有可能引起护理纠纷, 严重者要负民事、刑事责任。 (3) 注重对输液滴速的巡视观察。调查结果提示, 护士对输液滴速的巡视观察不够, 巡视时只注意液体是否输完、何时接液体、有无渗出等, 而忽略了对滴速的观察, 导致患者调快了滴速也不知道。孙丽娜等[2]报道, 只有87%的护士在输液巡视时注重输液速度。 (4) 加强责任心。调查中有7例患者输液速度过慢。临床工作中,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 怕接液体而调慢滴速。因此, 应教育护士要加强责任心, 了解滴速过慢的危害[4]:无法保证疗效, 穿刺部位或肢体疼痛, 发生静脉炎, 从而促使护士加强责任感。 (5) 加强对输液器质量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调查中虽然只有1例患者因输液器开关失灵而导致滴速过快, 但也应引起护士的重视, 以确保安全。

综上所述, 护士在为患者输液时, 必须要严格控制输液滴速, 成人正常滴速为60~80gtt/min, 小儿为40~60gtt/min;同时把滴速过快的严重后果告知患者, 告诫患者不能自己调快滴速;注重对滴速的巡视观察, 避免急性肺水肿的发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输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敏, 汤逊, 陈家臻, 等.高原火器伤休克输液与肺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1) :19-20.

[2]孙丽娜, 刘霞, 王翔.30例静脉输液患者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8) :491-492.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85.

[4]赵淑美, 李经选, 韩静.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J].中化护理杂志, 2002, 37 (5) :393-394.

控制滴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高眼压患者92例, 年龄42~58岁, 入选标准: (1) 眼压>40 mm Hg; (2) 医嘱:静滴甘露醇250 m L; (3) 排除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 (4) 同时应用相同药名、相同用法用量的局部降眼压药毛果芸香碱滴眼药和噻吗咯尔滴眼药治疗。按输液时间次序分为三组,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输液前患眼眼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对92例高眼压患者, 在执行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 L医嘱时, 给予三组不同的输液速度。A组滴速6 m L/min约40 min内滴完;B组滴速10 m L/min约25 min内滴完;C组滴速前10 min 6 m L/min后改滴速为10 m L/min约30 min内滴完。分别测量输液前和输液后1 h的患眼眼压、血压、脉搏结果 (均为同一护士测量、相同血压计、同一部位) 。观察患者主观感觉如胸闷、心慌、注射部位及同侧肢体胀痛情况。

1.3 药物及器械

甘露醇:使用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甘露醇注射液, 批号:130914704。血压检查:使用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台式血压计。眼压检查:使用江苏蓝韵凯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尼德克NT-510非接触眼压计检查, 正常眼压为10~21 mm Hg。

1.4 评价指标

(1) 三组患者输液前、后眼压、脉搏、血压结果分别作比较; (2) 比较三组患者的主观感觉如胸闷、心慌、注射部位及同侧肢体胀痛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多样本率字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若存在统计学差异, 进行SNK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眼压、血压、脉搏的比较

静脉输注20%甘露醇前, 三组的眼压、平均动脉压、平均舒张压、脉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静脉输注甘露醇后, B组、C组的眼压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P=0.026) ;B组的平均动脉压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3, P=0.045) , B组的脉搏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5, P=0.047) , 见表2。

2.2 三组主观感觉的比较

在胸闷、心慌症状比较中,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1, P<0.05) , 且A组、C组优于B组;在注射部位胀痛症状比较中,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28, P<0.05) , A组、C组优于B组;在同侧肢体胀痛症状比较中,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97, P<0.05) , C组优于B组, 见表3。

SNK检验:*P<0.05, 与B组、C组比较;△P<0.05, 与A组、C组比较

*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高眼压的发生和甘露醇脱水机制

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称正常眼压 (10~21 mm Hg) 。正常情况下, 房水生成率和排出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若房水循环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 房水不能顺利排出, 即可致眼压升高 (≥21 mm Hg) [3]。血液和药水之间的平衡是依靠两种液体之间的渗压来维持的[4], 甘露醇是高渗脱水剂具有组织脱水、利尿作用, 在眼科常用于高眼压患者的降眼压治疗。其脱水机制主要通过血浆渗透压与房水及玻璃体之间渗透压梯度差起作用[5]。静脉给药输入维持高度的血浆渗透压, 再通过视网膜和色素膜血管促使眼内水份向血管内转移, 同时玻璃体被脱水, 体积缩小, 结果导致玻璃体内压、眼内压和眶内压同时降低[6], 达到降眼压目的。

3.2 甘露醇快速输入的风险及慢速输入对降眼压效果的影响

静脉注射用的甘露醇一般配成20%的水溶液, 每分钟输入5~10 m L, 一般在30~60 min内滴注完毕, 甘露醇输入过快时因脱水太快使血容量猛增导致血压过高和引起脉搏改变的可能[7,8]。刘亚芳等[9]报道同一患者输液前与给予输液速度100滴/min (约7 m L/min) 时脉搏、血压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庄江能等[10]报道甘露醇致血压升高1例, 文献[11]报道甘露醇应用后有短暂性高血容量, 可能使血压升高, 可引起一时性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同时甘露醇输入过多过快时导致血溶量急剧上升心脏负荷过大而后发生急性肺水肿[12];快速输入时甘露醇的高渗和微粒成分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引起输液部位及同侧肢体胀痛[13]。但只有当血浆渗透压增加到20~30 mosm/L时, 房水与玻璃体即处于相对低渗状态, 血眼之间存在渗透压递度差, 视网膜血管才能从眼内吸收水分到血管内, 起到脱水降眼压作用[14]。如果输入速度太慢不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与房水及玻璃体之间渗透压梯度差不大, 可造成脱水作用不明显, 降眼压效果不理想[15]。

3.3 调节合适滴速的重要意义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 输液速度主要是根据医生用药的医嘱, 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 以及输液溶媒的量, 在一定范围内可由护士适当调整, 但还要看患者的耐受程度[9]。输液时先慢后快, 即前10 min采用一般速度6 m L/min输注, 10 min后颅内压开始下降时再按快速10 m L/min的速度输注, 可避免迅速扩容引起颅内压及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5]。而且降眼压效果比较好, 血压、脉搏的变化相对小, 注射部位及肢体局部刺激性相对较轻[16,17]。

甘露醇是眼科常用的降眼压药物之一, 静脉滴注甘露醇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比较多, 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电解质紊乱、心功能衰竭、皮肤瘙痒、寒战、过敏、静脉炎、肾功能损害等, 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与药物的成分性质及输入速度有关[18,19]。本研究结果:输注250 m L的甘露醇采取先慢后快, 即前10 min6 m L/min然后更改为10 m L/min的速度, 约30 min滴完, 既能达到比较好的降眼压效果, 又能减轻不良反应, 是一个比较好的输液方法;但眼科住院患者大部分为年老体弱、部分患者合并心肺肾疾病, 不能承受快速滴注, 给予6 m L/min的滴速降眼压效果虽然比不上快速滴注的效果, 但也能起降眼压作用, 适用于年老体弱、部分患者合并心肺肾疾病、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滴速下静脉输注甘露醇对高眼压患者眼压、血压、脉搏及主观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住院的高眼压患者92例, 按输液时间次序分为三组, 并给予三种不同的输液速度, A组 (6 mL/min) , B组 (10 mL/min) , C组 (前10 min 6 mL/min后更改为10 mL/min) 。测量各组患者输液前和输液后1 h的患眼眼压、血压、脉搏结果, 并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其主观感觉。结果:B组与C组降眼压效果比A组好 (P<0.05) ;在血压、脉搏变化比较中A组变化最小, C组变化也较小;在胸闷、心慌症状比较中,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 P<0.05) , 且A组、C组优于B组;在注射部位胀痛症状比较中,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8, P<0.05) , A组、C组优于B组;在同侧肢体胀痛症状比较中,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97, P<0.05) , C组优于B组。结论: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将滴速调节为前10 min 6 mL/min然后更改为10 mL/min, 能达到比较好的降眼压效果, 而且患者血压、脉搏变化相对较小, 不良反应轻, 主观感觉比较良好。

上一篇:语文教师的新基本功下一篇: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