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小学

2024-06-19

朝鲜族小学(共11篇)

朝鲜族小学 篇1

特色立校

谋跨越式发展

学校简介

长春市绿园区朝鲜族小学(原名为长春市朝阳区朝鲜族小学),始建于1963年,是一所走读寄宿相结合的花园式学校。它集幼教、小教、校办少年宫于一体,是长春市重点打造的民族教育窗口校。学校有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他们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熟练的朝、汉、英三语教学模式,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民族一代新人。

学校根植干民族教育这片广袤无垠的沃土,承接文化,开启生命,播撒民族智慧,以“弘扬民族文化促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主导课题,陆续进行了“关于‘强化朝语,精化汉语,优化英语’的研究”,“艺术教育探究”“朝鲜族传统礼仪教育”“分学式教学探究”“以感恩教育为主线,教会学生做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实验,大胆探索民族特色教育之路,精心培育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009年6月19日,学校承办了长春市民族小学“弘扬民族文化,创建特色学校”现场会,《吉林朝鲜文报》《长春日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以及吉林教育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对于学校课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做了大幅度的报道,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的特色教育吸引了国内外学校、社会团体慕名来学习、参观,同时也吸引了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孩子来校就读。学校基于现实,展望未来,积极与国际接轨,先后与韩国多所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学校“花蕾艺术团”的出访演出、学生间的书信往来、教师间的交换教学,都使学校与姊妹校的友谊大大增进。尤其是学校“花蕾艺术团”荣登韩国kbs电视台这一新闻,提高了学校在韩国的知名度,为学校成长为国际化学校打下了基础。学校自2001年7月起,承办“韩国学生短期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已培训610人。

春华秋实,学校辛勤耕耘在朝鲜族散居地区这方沃土上,默默地为民族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长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长春市特色教育先进学校,长春市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长春市平安校园示范校,长春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试点单位,长春市技术装备先进校,长春体育场馆开放校,长春市艺术教育示范校,长春市排球传统学校,绿园区体育传统学校,绿园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绿园区科研先进单位,绿园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绿园区校园校舍管理优胜单位,绿园区优秀党支部。

朝小人在白贞淑校长的领导下,勇于挑战,锐意进取,逐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在朝小人的不懈努力下,朝小的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朝鲜族小学 篇2

关键词:朝鲜族小学;民族文化建设;现状与策略

序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遗存,也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和热爱本民族文化,充分感受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这是所有中小学都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且要研究出提高和弘扬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效策略。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很多学校发展的战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校园精神品格,也是很多教育者和管理者达成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学校文化重建的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从中国知网检索主题“学校文化”,结果检索出6253篇,并含“建设” 的结果2568篇,其中博士学位文章有83篇,硕士学位文章有782篇。从检索结果中选取了来源于杂志上的百余篇文章,并参照了若干本著作和数十篇学位论文,在此基础上从学校文化的概念界定、结构构成、建设途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评析和总结,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及以后的研究提供建议和思路。的研究中,通过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朝鲜族教育》等相关的资料50篇,通过已搜集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民族文化建设的概念和朝鲜族学校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朝鲜族学校民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2

二、相关内容的概述与意义

(1)民族文化建设的概念:3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Tylor,E.B.)在1871年首次定义文化,将“文化” 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信仰、艺术、知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民族文化是人们对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生活进行总体认识和概括的结果,其范围广泛、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4史华楠等人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教师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全体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生 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5侯长林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总和。

(2)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一个民族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要从自己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化条件下发展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民族文化的任何发展都是以既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前提,都以民族心理结构特定的文化模式为基础。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也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6

(3)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民族文化在我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攒了厚重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民族繁衍、积淀了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丰富营养,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7程雯认为上下几千年中华民族史,不论是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还是它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或是它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凝结的审美意识等等,都可以通过教化,内化为人们自身的素养,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提高不断的精神力量。借审美艺术化的教育形式,萃取厚重的历史文化营养之精华,这样的文化教育应该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发挥作用的。它将把学生带入丰富厚实、充满张力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整合人文和科学素质的美丽的内心世界。

(4)国内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综述:我国把学校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在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成果都越来越丰富。8顾明远先生借鉴张岱年对“文化”概念的阐述,将“学校文化”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他把学校文化分为四部分,将学校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四类,并且指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群体的心理意识等。9谈松华强调,在不同层面上,学校文化也有其独特性,比如,物质层面,“学校建设不是城市的公共建筑,不要豪华建设要注重标志性。学校建设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校园建设重在为学生营造便于学习,并不是追求高档豪华的建筑和实施;学生们的生活设施重在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是享受。”10张云鹰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一切教育因素、教育力量的集合,为影响教育精神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11郭元祥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品质决定了学校的质量和形象,学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活力,要创造这种活力必须先要提升学校文化的品味和增强学生的素质。总体来说,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进展不大,目前中小学学校文化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三.朝鲜族小学民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朝鲜族本民族文化还不够了解

12秦世荣(2012)认为对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朝鲜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使朝鲜族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脱节。有很多显性的朝鲜族传统民族文化,应该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来营造浓厚的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氛围,但各中小学校对朝鲜族传统的文化却未挖掘、展现出来,学校的研究氛围不浓。

3.2学校教师因素

13郭云丽(2012)认为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形象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和涵养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最终体现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才可以说,学校文化初步形成了。”而在强调教师的作用时,人们把名师的作为学校有没有文化传统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没有名,最基本评价的是这所学校有没有‘名师。所以说提高老师的素质是小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3.3制度文化建设不系统不完善

14张小利(2011)认为学校管理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又要体现教育规律,并且还要切合实际"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还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且制定制度的时候大多数是领导闭门炮制,用早己过时陈旧制度,没有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愿。

3.4朝鲜族民族文化课程还不完善

15金香花(2013)认为课程开发还停留在浅层面,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缺失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将有教育价值、趣味性强的朝鲜族文化引进课堂,突出朝鲜族教育的民族特色。然而,朝鲜族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往往表现为一种表层面事实的传承,而这些文化背后的价值层面往往被忽略。以朝鲜族小学高年级“民俗礼仪”课堂教学为例,学习礼仪时,教师在简单介绍朝鲜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基础上,先教学生行大礼的规范动作。朝鲜族民俗礼仪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关系关注与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外部的热闹,往往会忽略那种大礼本身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3.5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内容形式单一

网络给人类带来了飞速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内容形式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带来的革命性的发展。目前,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已初始规模,然而在朝鲜族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网站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所刊载的民族文化内容多局限于朝鲜族文化中的某些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内容,而与民族语言、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的内容却深度有余、广度不足,且受众范围较小。16

建设民族文化建设途径

4.117朴婷姬(2013)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课程资源,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建立在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挖掘基础之上。民族学校民族文化课程开发,要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如,历史民族文化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找到适合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在实际体验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之情。

4.1.2课程实现

18仲秋月(2011)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依靠课程来实现。课程不能仅仅是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质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4.2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19骆兰(2008)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群众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保守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加上特定的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民族心理,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受文化环境的影响。

4.3创建主题活动、突显民族特色

20金红仙(2012)认为应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朝鲜族是至今能完整的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体育、艺术、礼仪、饮食、服饰、节日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中,朝鲜族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传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4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21程雯(2008)认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教师的民族文化自意识,使教师真正具有基于理性的强烈民族文化责任心。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感,才能在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真正扮演好民族文化历史继承者,才能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当代诠释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决定着其教学的民族文化品质。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不仅对学生起着引导、激励的作用,也对学校民族文化建设有着导向、规范等重要影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语言学习、使用和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力和社会竞争22。

结论

随着我们时代的进步,学校文化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当前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大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我们认为教育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完善、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取向。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决定学校文化的建设。目前现代主义是以人为本,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朝鲜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3俞永虎认为:一是坚持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学习、吸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充分挖掘和保持朝鲜族独特的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二是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施民族文化教育要遵循教育。四是坚持知行统一。五是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六是坚持文化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目前现代主义是以人为本,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当今社会中,教育更不应该被蒙蔽,应该回到原点,体现出教育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务实基本理论,结合实际,完善制度,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永虎、金明钟:《开展朝鲜族文化教育的原则与目标》2012.5

[2]唐君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2

[3]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 1871年

[4]史华楠,周文建,张成铭.校园文化学[M].北京:

[5]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6]程雯:《传承民族文化-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责 》2008年

[7]程雯:《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6期

[8]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 2006 年第 5 期

[9]谈松华:《学校管理:效率与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 页

[10]张云鹰:《中国教育学刊》2004 年第 8 期。

[11]郭元祥:《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008 年第 4 期

[12]秦世荣:《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 6 期

[13]郭云丽:《小学文化建设的与对策研究》 2012

[14]张小利:《基于学校精神重建的民族地区小学教育 》2011年,第 31 页

[15]金香花:《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2013年

[16]赵国宏:《 朝鲜族文化的网络传承研究》[J]. 科教文汇,2011(10):202 - 203.

[17]朴婷姬:《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

[18]仲秋月:《小学文化建设的研究》2011年

[19]骆 兰:《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2008年

[20]金红仙:《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研宄》2012年

[21]程雯:《传承民族文化--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责 》2008年,第 6期

[22]王军. 民族教育学[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4.

朝鲜族小学 篇3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的教学及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 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传统“霸主”地位有所动摇。但因其使用方便、便于生产及发行、便于进行统一规范及管理, 所以仍然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和工具,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中低收入阶层而言。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动态系统中, 汉语教科书由于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向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汉语言学习的内容, 也向学生传递着一定的文化。本文拟对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共12册教材中的主题人物进行分析 (2008年, 2009年版) , 力求客观地呈现教科书中的具体人物形象, 探讨教科书主题人物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提出理性思考和使用修改建议。

2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主题人物分析结果呈现

朝鲜族极具生活个性。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并接受新鲜事物、尊师重教。早在1952年, 朝鲜族就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第一个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延边教育出版社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出版社, 成立于1947年, 自成立之初至今, 组织多方力量先后为全国朝鲜族学校出版了近十套汉语教科书, 为朝鲜族各级各类学校的汉语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从人物的性别、职业等视角对该12册教科书进行分析, 力求客观地呈现教科书的原貌。分析对象不包括拟人的童话故事及描写景色的课文, 如三年级上册《冬姑娘的礼物》中的冬姑娘, 四年级上册《地球清洁师》中的地球老人等;不包括没有具体指向的人物角色, 如四年级上册《山里的孩子》中的“山里的孩子”;不计算课文中的配角和群众角色, 如四年级下册《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中“镜头”一扫而过的“戴眼镜的小伙子”、“梳披肩发的姑娘”。对在同一课文中出现多次的人物只记录为1次, 对出现在不同课文中的同一人或相同姓名的人分别记录为多次。

分析发现:小学阶段共12册教材中出现主题人物的课文共计138篇, 共出现主题人物257人次。其中, 教科书中女性形象42个, 占16.3%, 男性形象202个, 占78.6%, 没有明确性别的形象13个, 占5.1%。

各册教科书中人物的具体性别比例略有差别, 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看, 教材中出现的42人次的女性人物形象包括童年生活中的各种小朋友形象17人次, 如二年级下册《蓝色的树叶》中美术课上的李丽和林园园、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中爬山的女孩、5年级上册《蜜蜂》中同“我”一起细心观察蜜蜂的小姑娘等。这17个人物形象都是学生身边的人物, 是学生们中的一员。通过这17个小女孩身上发生的事件, 折射出的良好品质主要有:细心观察、充满爱心、讲究卫生、听从教诲、自强自立等;42个女性形象中还包括11个“妈妈”形象。课文中刻画的“妈妈们”充满爱心、耐心并且十分细心。“妈妈们”在文中向孩子阐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 鼓励孩子自强自信, 对孩子进行悉心的教诲。其中有一个妈妈有溺爱孩子的倾向, 即五年级下册《一枚金币》中的妈妈。此外, 女性形象还包括2名护士、3名教师、2位电话接线员、1名大学生、1位热心妇女、1名传递爱心的老妇人、1位小餐馆业主、1位记者、1位奶奶及神话人物女娲。女性职业形象涉及到的仅有教师、护士、小餐馆业主、记者、电话接线员等。

教材主题人物中展现了著名人物形象44个, 其中包括外国名人形象17人, 中国名人形象27人, 均为男性。这44个著名人物形象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许多领域的杰出人士, 如科学家爱因斯坦、瓦特、牛顿, 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 文学家鲁迅、巴金、高尔基、马克·吐温, 数学家华罗庚,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 此外还有教育家徐特立、化学家诺贝尔、生物学家童第周。44个著名人物形象中, 被展现两次的有科学家瓦特、医学家华佗、航海学家哥伦布、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教育家孔子, 出现3次的人物形象有1个, 即文学家鲁迅。其他人物均出现1次。

3 关于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主题人物的理性思考

通过对这12册教科书的分析笔者发现, 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中的主题人物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 女性人物较少, 存在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对女性角色、女性的活动及其社会贡献提到的很少;其二, 刻画的女性形象职业范围狭窄, 形象比较单一。小学阶段全12册教科书中的42人次女性形象, 以家庭形象为主, 包含11个“妈妈”形象, 比例达26.2%。女性人物涵盖的职业形象十分有限, 且大多为社会服务性工作, 包括教师、护士、小餐馆业主、记者及电话接线员。男性人物则相对职业范围宽泛, 多从事社会公共领域的职业, 如医生、教师、政治家、军人等。教科书中的著名人物, 如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均为男性;最后, 教科书中的主题人物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主题人物所折射出的性格品质为贤良淑德、细心观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男性人物则是性格刚强、机智、坚韧、有勇有谋。

法国社会科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在《再生产》 (Bourdieu and Passeron, 1977:177-219) 一书中认为教育体系起着三个核心作用。首先, 是“保存、灌输、神化”一种文化遗产的作用, 这是它的“最基本”的、“内在”的功能。学校教育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与技巧的传播, 而且是把人们社会化, 以适应特定的文化传统。当这个功能与传统的教学法结合时, 教育系统就发挥了第二种功能, 即在生产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关系的所谓“外在”功能。它强化而不是重新分配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布。教育的第三种功能是所谓的“合法化”, 通过把它传播的文化遗产神圣化, 教育体系使人们的注意力偏离其社会再生产功能, 并有助于对其社会再生产功能的误识。教科书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实现教育体系这三大功能的主要平台和重要阵地, 它规定着要保存的文化遗产, 提供社会化以适应社会文化传统的方向, 但同时也强化了文化资本的不均衡分布, 并把这种不均衡予以合法化。如果说教科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那么“选文”则是教科书的中心, 是教科书的灵魂。所以,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看做是教材编写的重中之重, 应给予首要关注, 以把持社会文化传统的大方向。

2001年5月,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 》, 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 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 》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但对于课程中的性别关注不能流于政策和理论探讨的表面, 而应真真切切地实施下去, 把政策的精神融入课程和教学之中。我国朝鲜族传统文化中, 女性温柔贤淑、吃苦耐劳、克己隐忍, 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强势地位, 具有权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 这种传统的两性关系和民族性格悄然发生着变化。汉语课是少数民族学生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 汉语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耳熟能详, 这些人物所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就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或将弱化、或将强化他们在家庭及社会上习得的性别角色印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把“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入到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他们把自我概念看成为社会期待和个人行动的一个中间变量。他们认为, 个体是按照社会期待去行动的。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向隐含着社会的隐性期待, 将会可能引起课内和课外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促使学生在现实中实现性别刻板印象的再制, 这无疑是有悖于我们的教育政策和理念的。

本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做过多的探究, 而是关注如何最小化其将产生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 加强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关注。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家长等首先应克服潜意识里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拒绝在潜意识里给两性角色、职业选择等“贴标签”。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的文化》一书中谈到文化是描述和理解课程的一面镜子时提出:学校课程和课堂氛围总是受一些明确的计划和一些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和关于社会阶级、性别以及社会权力的考虑之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学校课程中性别意识的关注要落实在真实的课程和教学中, 扫除性别意识盲点盲区, 减少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其次, 修改及完善现有的教科书内容。鉴于教科书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的重大影响, 应努力修正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向。具体来看, 可以增加女性人物出现的次数及频率, 丰富女性的职业范围、具体形象和社会贡献, 纠正女性形象的被动、依赖、服从、温顺等特点, 塑造更多、更丰富多彩、更立体化的女性形象,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两性观。再次, 利用课堂教学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课堂教学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主要渠道。教科书中既有的不足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知识拓展来弥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端正的性别意识, 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最后, 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介绍有关社会性别的知识, 如讲座、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等形式来修正教科书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倡导课程中两性的绝对平等, 甚至强调要以女性主义为中心向男性“宣战”, 这其实是企图用女性偏向取代男性偏向, 这种绝对的二元对立也不应为教科书编写者所取。

参考文献

[1]朴泰洙.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J].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 (2) .

[2]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219.

[3]王威.关于中级汉语教材选文的典型分析[G]∥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211.

[4]刘颂浩.我们的汉语教材为什么缺乏趣味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 (2) :26.

[5]高萍.朝鲜族学校《汉语》教科书中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46.

朝鲜族中学课改总结 篇4

——新课程改革总结

东港市朝鲜族中学

文日浩 2010年2月6月

扎扎实实抓课改 积极探索再提高

——新课程改革总结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部署,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课程标准》,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积极实践,不断探索,使我校的课程改革稳步、健康地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抓静态管理,求稳定。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性。

我校制订了各种活动制度,做到活动时间、内容、地点、主持人四落实,如每周二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周三下午为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周四下午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建立了各种例会制度,如教研组长、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及课改小组的月例会制度,小结和交流每月的工作情况,探讨和部署下阶段工作。健全了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和《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2.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载体。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整合,在保证学生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各自不同领域里充分学习、充分发展。我校在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学科课程体系,拓展学科课程的内容,保证了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抓学习培训,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启动,而新课改能否得以有效地推进和实施,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综观我校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一言 2 堂”的现象,为此,我们首先加强了对教师的课程改革培训,通过培训,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纠正,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加强理论培训

经过新课改理论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抓好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培训,组织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培训:一是通读,要求每位教师首先要通读新课标,并写好学习札记,从而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感性的认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二是解读,组织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使全体教师对新课标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从而对新课标有了理性的认识;三是研读,这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每位教师能对新课标逐章研读,并结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人写一篇“走进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2.深化操作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仅仅停留于课程理论的层面上还是不够的,必须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为此我们加强了操作层面上的培训。教导处经常收集一些教学案例,采取“学术沙龙”的形式,组织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反思、讨论、评价,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的现状,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吸取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3.强化教学常规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把着力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常规培训上。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订了新的教师教学常规管理的措施和评估要求,切实规范教师的 3 教学行为。开展了“备、说、教、研、思”的系列研讨活动。制订了备课、说课的具体指导意见,下发了备课和说课的范案,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设计;教导处和教研组长每周一次与教师共同研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每两周召开一次课改会议,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创建良好校园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1、建设人性化的学校氛围。

一种自然、温馨的人性化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取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内,道路两旁、楼道一侧,轻轻的话语、绚丽的彩画„„校园的各个地方都成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这不仅仅是口号、标语,而更是孩子们内心纯洁的表白。我们注重加强教室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黑版”,这成为了展示学生才华的大舞台。美丽的小图画、精巧的小制作、工整的钢笔字„„学生尽情展示,收获无限喜悦。

同时,我们鼓励教师与学生合作,营造适应各自特点的班级氛围。走进一年级的“识字小屋”,在那里你会看到师生合作完成的识字乐园,会看到孩子们不凡的识字成果;二年级的“古诗我会背”,精彩的古诗配上同学们的绘画作品,会让同学们在欣赏中感受到古诗带给大家的快乐。走进三年级教室,看到同学们精心培育的鲜花,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孩子们的殷殷爱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是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所始终遵循的原则。

2、创建个性发展空间。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校广播站是我们学校成立的校园广播站,这是同学们的又一“阵地”。它的成立、运转,完 4 全由学校的少先队员、团员自行组织。每天,都能听到广播里清脆的声音。有趣的天文地理知识,最及时的新闻大事,以及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同学们特别关注。丰富的内容,活泼的版面,无不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睛。

3、培养自主中进取的氛围。

在创建良好的校园外部氛围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熏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编制了学生成长手册《我在成长》,学生每天的表现予以关注。其中,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今天,我提问题了吗?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我快乐吗?等,也有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交流的空间,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学校编印了“从点滴做起”评价手册,同时与“优点记录卡”配合使用。“从点滴做起”评价手册的内容,都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班会等形式自己确立的,以实施自我约束,从而建立了学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价、交流的平台。在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份“成长档案袋”,用来收集学生自己满意的作品。档案袋中的内容都由同学们自行确定,而学生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不是简单的文件夹,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目的而收集。打开它,你会看到孩子们精心创作的手抄报、多彩的图画、优美的文章、独特的制作„„记录了同学们的点滴进步,树立了自信。抓教学研究,求发展。

四、我校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1.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法、训练等)、教学评价”作为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我们把课改的着 5 力点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力求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节课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主动、和谐和全面的发展。学期期初详细制订好活动计划,建立好活动台帐,开展了“备、说、教、研、思”的系列研讨活动。做到每位教师上一堂课改研讨课,每位教师评一节课,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例如通过听课,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于形式上,学习的有效性较差。为此,我们召集有关教师进行了专题研究,共同探讨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经过实践、反思和学习,我们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一是建立好学习小组,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二是制定小组学习规则,明确在小组学习时学生学习的4个阶段,即“思、听、说、议”。“思”即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听”即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说”是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议”即小组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三是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要深入小组参与讨论,进行指导,并及时了解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2.加强教科研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我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把教育科研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在问题中寻找课题,在思路中寻找出路,把思考化为行动,强化管理,重视过程,讲究实效,在领导和教师中树立教育科研主旋律意识,确立课程改革的超前意识,强化教育质量的精品意识,找问题启动,抓课题带动,借制度推动,靠“研”教连动,用成功促动,努力激发教师潜心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不断收集新信息,开阔视野。

近几年学校购买新课程教学用书和教学光盘。如:《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新课程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教法》等还订阅了报刊杂志,鼓励教师借阅,学校还激励教师订阅《辽宁教育》等杂志,不少教师自己结合学科和工作实际还主动订阅了一些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杂志,这些都很好地帮助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学校还不断收集各兄弟校的课改典型,组织教师到沈阳、抚顺、丹东地区朝鲜族兄弟学校听课;到七中、六中、新城中学、碧海小学听课与参观学习。所有这些活动都帮助教师亲身感受新课程的魅力,实现了从观念到教学行为上的转变,保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神与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我校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将抓住课改契机,准确把握课改脉搏,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求发展,努力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

东港市朝鲜族中学

长裙善舞朝鲜族 篇5

你看过欢乐的长鼓舞和优美的扇舞吗?你听过动听的伽亻耶琴和洞箫的演奏吗?你唱过委婉的《桔梗谣》和《阿里郎》吗?对了,这些就是朝鲜族的文化特色。中国朝鲜族的总人口为192万,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如果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朝鲜族很多传统风味十分诱人,最有名的就是打糕、冷面、泡菜。朝鲜族人民特别喜爱体育运动,摔跤是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荡秋千和跳板最受妇女喜爱,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而跆拳道也是朝鲜族特有的民间技击术。朝鲜族的服装极具特色,妇女穿短衣长裙,短衣朝鲜语叫 “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用带子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而成,色彩鲜艳。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裤子。外出时,多穿以布带打结的长袍。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节日里沈阳市西塔小学朝鲜族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吧!

nlc202309031750

朝鲜族小学 篇6

本研究对130名后备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本文对该调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65, 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

1 朝鲜族中小学后备干部教研知识与能力以及获取途径的现状

通过表1可见, 教师们的总体教研知识与能力水平一般。成果撰写知识最好, 表明教师普遍认为自身对论文的大体结构以及论文写作各部分的要求基本了解。其次教师们认为自身选题的知识较好,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 所以他们更容易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发现, 教师们资料整理与分析知识的水平最低,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教育科研所需的教育统计学、测量学等专门领域的知识接触较少。也有相关研究指出“目前,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只是他们在高师或中师学到的并偏重于应用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初步内容, 至于进行教育科研所需的教育统计学、测量学、研究方法学、经济学等专门领域的知识几乎是个空白。” (1)

在科研能力的四个维度中, 选题能力最好, 选题能力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要求, 从自己所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诸多真问题里, 确定出所要研究的课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师们资料整理与分析的能力最差, 其中“您能熟练的运用SPSS软件”一题的均值仅为2.66, 教师不具备熟练运用相关统计软件的能力, 掌握这些对实际操作要求极高的能力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 而这对于处在一线的教师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2 分析与讨论

2.1 获取途径对教研知识的影响

为了考察获取途径与教研知识的关系, 笔者对获取途径与教研知识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3.1获取途径对教研知识的影响

分析可见, 职前培养与教研知识存在低度相关, 是因为目前的职前教师教育重讲授轻探究, 脱离了教研实践,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 如果没有为师范生提供科研实践的体验, 就无法使职前教育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国内一项调查研究也指出“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教育类课程内容方面的原因, 也有职前教师自身的原因, 此外教授职前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3)

职后培训与教研知识存在低度相关关系, 虽然专家给予专业指导、听取相关专业讲座被教师们认为是最重要的教研知识来源, 但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们听取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听取专业的教研知识讲座的机会非常少, 致使职后培训对教师教研知识的帮助程度很小。

自学与教研知识存在显著相关相关, 与其他三种途径相比自学与教研知识的相关性最高。研究发现自学中的自身教学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都被教师们认为是重要的教研知识与能力来源, 可见关注教师个体实践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体与集体的交流方式, 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反思, 进而促进教师教研知识的发展。

教研实践与教研知识存在低度相关关系, 仅与教研知识中的成果撰写知识存在显著相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数教师还是没有认识到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缺少主动开展科研活动的热情, 同时在教研实践中教师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指导, 所以教研实践对教师教研知识的提升帮助是有限的。

2.2 获取途径对教研能力的影响

为了考察获取途径与教研能力的关系, 笔者对获取途径与教研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3.2 获取途径对教研能力的影响

分析可见, 职前培养与教研能力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 可见职前培养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但这对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起到的帮助也是有限的。也有相关研究指出“师范教育在教师教育科研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 但许多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 没有为师范生提供相关的科研实践机会, 致使在现职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普遍缺乏科研能力。” (4)

职后培训与教研能力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多数职后培训都是以讲授为主, 而教研活动则注重于实践,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参加了类似的职后培训后, 仍感到很难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教研实践中, 致使职后培训对教师教研能力的帮助程度不大。

自学与教研能力在0.001水平上呈现显著相关, 同时自学中的自身教学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都被教师们认为是重要的教研知识来源, 但是教师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还是更多地关注如何改进教学, 而不是如何进行研究。

教研实践与教研能力在0.001水平上存在相关关系, 且教研实践与教研能力的相关程度高于与教研知识的相关程度。由此可知, 教研实践对教师教研能力的帮助程度大于对教研知识的帮助程度, 在教研实践中教师通过亲身参与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教研能力。

3结论与建议

(1) 职前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开设研究方法课, 而且在理论学习中, 要注意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教育实践中, 要注意安排创新实践环节, 给学生提出创新实践的机会, 使其在实践中把教研知识转化为教研能力。 (2) 在职后培训中应该经常安排教师开展教研训练, 定期聘请专家给予专业指导与讲座, 使其不断了解科研发展的新动向, 开阔思路, 培养其教育科研的兴趣, 激发其创造性。 (3)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积累经验, 勤于反思, 提高反思与交流能力, 继续丰富自身的教研知识与能力。 (4) 学校应为教师创设开展教研实践的机会与条件, 同时在教研实践中, 聘请专家指导、开展骨干示范、互助支援等活动, 帮助教师解决教研实践中的问题与困难, 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有效沟通。

摘要:良好的教育科研知识与能力, 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朝鲜族中小学后备干部为研究对象, 调查不同途径对教师教研知识与教研能力发展的重要程度, 提出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教研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良好建议。

关键词:朝鲜族,中小学后备干部,教研知识,教研能力

注释

1李为忠.试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6) .

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10) .

朝鲜族小学 篇7

关键词:朝鲜族教育,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模式,双文化生态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第二多的地级市, 现有朝鲜族人口12.6万人, 朝鲜族中小学15所, 其中小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4所, 12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4 546人, 其中小学2 042人、中学2 504人;朝鲜族学生4 346人, 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144人, 外国学生56人。幼儿园14所, 其中独立幼儿园3所, 纳入小学管理的幼儿园11所。在园儿童784人, 其中朝鲜族儿童706人, 汉族及其他民族儿童78人。教职工765人, 幼儿园52人、小学288人、中学425人;朝鲜族教师647人, 汉族及其他民族教师66人。除牡丹江朝中123名纯汉语授课班学生之外, 对其他在校生全部实施“朝汉双语”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以来, 大批韩国企业涌入中国, 大批朝鲜族居民出国或到南方务工, 随之带来大批农村朝鲜族群众迁居城市, 加快了朝鲜族的城市化进程。大批农村朝鲜族中小学逐渐萎缩, 甚至撤并, 目前全市只有5所农村小学、1所农村中学, 三分之二的朝鲜族中小学集中在县镇以上城市, 90%学生集中在县镇以上学校。随着大批朝鲜族进城定居, 他们的居住和日常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以及受到广播、电视、网络等汉语媒体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庭的双语文化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部分家庭特别是年轻父母的家庭语言交流多以汉语为主, 朝鲜语为辅;原城市朝鲜族家庭则以汉语为主, 不用朝鲜语交流, 缺少双语环境, 造成多数朝鲜族适龄儿童不会讲本民族语言;并且当时城市还缺少朝鲜族幼儿园, 只有海林市有1所朝鲜族公办幼儿园。这些导致大批朝鲜族适龄儿童流向汉族学校就读, 城市朝鲜族中小学生源开始下降。据调查, 当时有多数朝鲜族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后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汉语关很难过, 四年平均成绩很难入闱大型国有企业和其他外资人才供需交流会。针对以上变化和情况, 从1997年牡丹江市开始了“朝汉双语”教学模式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朝汉“双语”教学现状

(一) “朝汉双语”教学模式改革

自1997年开始, 牡丹江市根据各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以及生源双语状况, 分学段实施了不同的“朝汉双语”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对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实施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即针对农村或市区学校的农村生源实施“朝鲜语为主加授汉语”的模式;对市区生源实施“汉语为主加授朝鲜语”的模式, 并逐步向“朝鲜语为主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过渡, 以适应小学加强民族语言教学的主旨。

2.小学二年级以后整个小学阶段采取“朝鲜语为主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距离学生毕业、接触社会和就业遥远, 以加强民族语言教学为主, 汉语教学为辅, 除汉语学科, 其他学科均用朝鲜语授课,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均采用朝鲜语, 积极营造朝鲜语言环境, 帮助学生夯实民族语言基础。

3.初中阶段采取“朝汉双语兼固”的教学模式。在进一步加强朝汉双语学科教学的同时, 把其他学科分成两大类, 分别用朝鲜语或汉语授课, 即政治、历史、地理用朝鲜语授课, 物理、化学、生物用汉语授课, 进一步巩固了朝汉双语学科的教学成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采用朝汉双语, 积极营造双语交流的环境。

4.高中阶段采取“汉语授课加授朝鲜语”的教学模式。高中阶段距离社会和学生就业最近,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汉语交流和表达能力, 除朝鲜语课外, 其他学科全部用汉语授课。多年的实践证明, 高中阶段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 有助于全面提高朝鲜族高中毕业生的汉语水平。

(二) 加强朝鲜族幼儿教育, 为“双语”教学营造环境

2002年前, 牡丹江市只有1所朝鲜族公办幼儿园, 若干个民办朝鲜族幼儿园, 在园朝鲜族幼儿人数不超过150人, 公办幼儿教师不超过10人。2000年为了扭转城市朝鲜族适龄儿童因不懂本民族语言大批流入汉族学校的现象, 市有关部门几经深入朝鲜族社区和朝鲜族中小学调研, 发现多数朝鲜族小学生源萎缩、教学用房闲置、师资剩余, 便提出依托朝鲜族小学创办朝鲜族幼儿园的建议和要求。经过两年的运作, 2002年首先在宁安市朝鲜族小学创办了第一所依托小学创办的朝鲜族幼儿园。2003年后, 牡丹江市、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县、林口县等相继在朝小创办了朝鲜族幼儿, 形成了将幼儿园纳入小学管理的新的办园体制。目前, 牡丹江市有14所朝鲜族幼儿园, 其中独立幼儿园3所, 纳入小学管理的幼儿园11所, 在园儿童784人, 切实扭转了大批朝鲜族适龄儿童流入汉族学校的现象, 为城市朝鲜族适龄儿童接受本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双语”环境。

(三) 努力实施生源多元化, 为“朝汉双语”教学开拓新的需求点

1997年的社区调查发现, 个别汉族家长看到朝鲜族毕业生到外资企业就业优势就提出了送子女接受朝鲜族教育的需求。1998年市教育局不失时机地在牡丹江朝鲜族中学高中部创办了汉族班, 开始录取市区12名汉族初中毕业生, 期间转走4名, 剩余8名学生2001年高中毕业时全部升专科以上院校。由于他们具备了简单的朝鲜语会话和文字交流能力, 大学毕业后均得到良好的就业。2002年市区朝鲜族小学创办幼儿园以来, 有部分汉族学生流入朝鲜族中小学, 目前全市有144名汉族及其他民族学生在朝鲜族中小学就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际上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2010年牡丹江朝中、朝小创办了国际部, 目前全市有56名外国学生就读, 实现了朝鲜族学校生源多元化, 为“双语”教学开拓了新的需求点。

(四) 以“双语”教学为依托, 积极营造“双文化”生态环境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后, 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小学以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以“双语”教学为依托, 开发了《中国朝鲜民族历史》、《朝鲜民族礼仪教育》、《朝鲜民族艺术欣赏》、《朝鲜族民族体育》、《唐宋古诗词欣赏》、《中国古代散文欣赏》等校本课程, 用以传播“朝汉双文化”。同时, 通过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积极营造“朝汉双文化”氛围, 让各民族学生和外国学生感受到多元文化差异和影响, 为其成为多元文化人和创新型思维创设了成长环境。

(五) 积极探索“四语”教学模式改革, 拓展“双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自1998年起, 牡丹江市各朝鲜族中学积极探索了“朝、汉、英、日等四语”教学模式改革, 从“单一外语”必修向“两选一”或“两选两”必选模式转变, 给学生更多的语言选修的机会。十多年来, “四语”教学模式已在全市朝鲜族中学普及, 形成常态, 成为朝鲜族中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朝鲜族中学毕业生凭借“四语”优势在就业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同时, 通过四种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性学习和研究, 降低了“朝汉双语”教学的难度, 提高了“朝汉双语”教学的效度, 拓宽了“朝汉双语”教学思路, 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从文化的高度看待语言、文字, 用思维的高度看待文化, 让语言和文字在文化和思维的习得和感悟中形成标识, 并以文化和思维的标识印记在学生一生的记忆中, 形成良好习惯和品质。

二、存在问题

(一) “双语”师资短缺, 来源不足

双语师资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朝鲜语教师缺口较大, 全市缺少近20多人, 目前部分朝鲜语教师专业不对口, 第一学历不达标, 严重影响朝鲜语教学。二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学科的朝鲜族教师来源不足, 各朝鲜族学校引进了汉族和其他民族教师, 从而影响了朝鲜语教学成果在其他学科中的巩固和提高。近年来, 全市初、高中朝鲜语成绩每况愈下。

(二) 城市朝鲜族适龄儿童的语言结构变化, 影响“双语”教学策略

目前, 居住在城市的农村朝鲜族移民家庭子女多数是第二代或第三代, 他们多数生在城里、长在城里, 他们与原城市朝鲜族居民子女一样缺失朝鲜语或“双语”交流的环境, 他们的第一语言和文化背景是汉语和汉文化。所以, 对他们的朝鲜语教学实施母语教学策略、汉语教学实施外语教学策略已失去应有的功效, 影响朝汉“双语”教学效果。汉语教学难度偏低。

(三) “双语”教育策略缺乏整体性设计和实施

目前朝汉双语教育存在整体设计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朝鲜族学校对“双语”教学理解局限于汉语和朝鲜语教学上, 缺少各学科教学的整体跟进, 进而影响整体“双语”教学效果;二是缺少除汉语和朝鲜语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三是在“双语”教学中缺少全面的“双文化”教育策略;四是“朝、汉双语”课程内容缺少全面统合, 重复现象严重;五是“朝汉双语”课程和教学中缺少朝汉互译内容。

三、应对策略

(一) 整体设计“双语”教育策略

根据生源的第一语言环境, 科学设计和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与策略:一是对城市朝鲜族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实施“汉语授课加授朝鲜语”的模式, 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侧重加强朝鲜语会话和思维训练;二是城市朝鲜族小学和农村朝鲜族幼儿园、小学实施“朝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模式, 重点加强朝鲜语教学;三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继续采取“朝汉双语兼固”和“汉语授课加授朝语”的教学模式, 高中阶段开设朝汉互译选修课程;四是城市朝鲜族中小学积极推广海林市朝鲜族小学的经验, 汉语课教学使用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语文教材 (即普通小学的语文教材) , 以满足朝鲜族群众对提高汉语教学水平的需求;五是积极探索和实施其他学科 (除朝语文、汉语文) 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以巩固提高“朝汉双学科”课堂教学成果。

(二) 以语言教学为载体, 全面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一是认真总结“四语”教学模式改革成果, 依托语言附载的文化功能, 全面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二是以校本课程开发和活动课程为载体, 积极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营造“多元文化”环境;三是建议教材编写部门要全面统合朝鲜语, 努力实现“双语”双赢。

(三) 加强合作交流, 促进“双文化”双向传播

一是通过招收汉族学生, 向他们和社会传递朝鲜族文化传统, 实现朝鲜族文化在社会上的最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二是通过开发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课程, 向朝鲜族学生和韩国等外国留学生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实现文化双向传播。三是通过与韩国、朝鲜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充实中国朝鲜族文化内涵。

(四) 全面做好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对于革新朝鲜族舞蹈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革新,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 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 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舞蹈工作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因此舞蹈工作者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 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舞蹈事业做贡献。

众所周知, 舞蹈创作的来源于生活, 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和创新。离开生活和实践, 舞蹈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所以, 舞蹈创作的革新与发展, 首先就要从如何反映生活、反映时代, 对于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我们往往理解得过于片面, 从而导致舞蹈创作等未能逾越生活再现性阶段。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 以人体为动作、为手段的表现性艺术。所谓表现性艺术, 就是舞蹈创作者不能单纯再现生活, 而是要经过创作性的精神活动, 对生活进行独特的加工, 强调的是主体意识, 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创作的艺术性。如果只“反映”生活和“再现”生活是不够的, 还应当有对生活的本质的独特“发现”, 并对它进行形象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我们的舞蹈作品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发现”和“创作”。比如, 目前为止, 我们的舞蹈创作家虽然创作出不少讴歌长白山的舞蹈作品, 但未能赋予长白山的庄严雄伟气势以精神, 未能体现出时代精神。

要想使舞蹈创作再上一个台阶, 就要让舞蹈作品大胆地同社会对话, 走上关注人生, 对照人的精神世界的轨迹。近几年来, 我们的舞蹈创作家有感于此, 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应注重这个问题。这说明他们已经放弃了旧的舞蹈观念, 更新了观念, 扩大了思想空间和题材范围。使我们的舞蹈作品呈现了新面貌, 上了一个大台阶。如舞蹈《心弦》以编舞者独特的艺术观, 从主题的文化视觉对照生活, 通过琴弦、精神与性格这三者融为一体, 塑造感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达到了审美层次。舞蹈是形式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形式的范畴包括表现内容的一切手段、方法和舞法。舞蹈的形式取决于内容, 并受内容制约, 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从舞蹈的发展史看来, 内容变化很大, 形式则依然如故。这种现象, 很值得深思。舞蹈形式的这种相对稳定变革使舞蹈创作形式有了一定的习惯性, 导致舞蹈作品有似曾相识之感。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没有形式的革新, 舞蹈的革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无论从哪一个范畴加以思考, 舞蹈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和发展着的体系。在社会的变革的过种中, 无论从哪一个范畴加以思考, 其稳定性是相对的, 可变性是绝对的。艺术的本质是创作, 常有新的变化, 适应时代需要, 是必要的, 是艺术发展的共同法则。所以, 我们在要求革新时, 决不可忽视舞蹈形式的革新。回顾舞蹈创作的实践, 即使舞蹈内容确实很新颖, 而如果形式不新, 依然难以让观众感到有新意, 而即使舞蹈的内容并无新意, 其形式手法和方法如果很新颖, 这种舞蹈作品都能让观念赞叹其有所创新。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舞蹈形式的创作范围是无限的。编舞家们理应自由地扩大思维空间, 综合把握艺术空间和审美空间。应当从舞蹈的传统, 即从表现手法、方法、手段中吸取精华, 创造补充新的东西, 不断丰富适应我们时代的新形式。只有这样, 我们的舞蹈才能不断地以新颖的面貌确保生命力, 才能以新颖的韵味令观众叹服。如在舞蹈《书魂》, 无论从道具的活用, 还是舞蹈语汇、舞蹈内容间的调配, 都采用了大胆的夸张的前所未有的手法, 能使之达到新颖的典范, 使观众耳目一新, 达到了一种感悟, 起到了审美反映的高层次。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是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的核心是舞蹈动作。舞蹈, 作为传达人本的律动动作表现其思想的形态艺术, 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舞蹈就不反映其核心, 也谈不上舞蹈动作的革新, 即使题材、形式新颖, 如果动作不新颖这个舞蹈作品也不能给人以新颖之感。在实际中我们往往未能从舞蹈本质属性、形态艺术的特点出发, 不重视人体动作的开发, 只是着眼于舞蹈的抒情画面、意境、造型和构图, 重复传统的规范化的动作。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舞蹈事业, 也涌现出舞蹈方面的人才, 如杨丽萍, 她的孔雀舞, 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孔雀开屏时优美的舞姿和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还有许许多多舞蹈家为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优秀作品被人们所赞赏, 如大型舞蹈《千手观音》, 以其优美的表现形式深受大家的欢迎。舞蹈工作需要创新, 创新是推动舞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目前, 我国舞蹈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作为舞蹈工作者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对我国舞蹈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 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 大力推动舞蹈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焕发创新激情, 增强创新能力, 使我国舞蹈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但如何发展和革新我国的朝鲜族舞蹈事业呢?

应当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舞蹈有益价值;

二是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舞蹈优长;

三是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

四依靠历史上形成的朝鲜族动作的规范性法则;

五是要依靠新出现的人们的外化表现形态, 以日益发展的生活为基础, 不但改造和发展我们的舞蹈动作, 使之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需要。

我们的舞蹈有历史上形成的程式动作, 有动作形态的规范性。也就是说, 我们有我们的舞蹈动作的重点、立足点和着落点, 有动作进行中的形态要求和呼吸方法, 这些决定了我们的舞蹈作的外化特点, 以往, 不论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都不得背离这样的动作的法则。如果背离了, 便被认为丧失了我们的舞蹈特有的姿态。然而, 这样的韵味与舞蹈并非固定不变的。既然传统的程式动作是历史上形成的, 历史发展了, 就应当不断丰富新的内容。这就是新的发展了的韵致与舞姿。新时期和新人, 自有其新的形成特征。也就是说, 一种精神状态和一种感情, 必然具有其外化的人体形态。要想反映新的人物精神风貌、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就不能不表现其外化形态的变化。所以, 我们的舞蹈动作要有变化要有新的韵味才好。也只有有了新的韵味, 使我们的舞蹈的韵致与味道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显示其生命力。要发展舞蹈事业还必须做到:

第一, 舞蹈动作要不断更新。也就是说, 要吸收其他民族动作的精华, 加以消化, 创造出自己新的东西, 所谓吸取精华, 就是接受他人的舞蹈动作创造的法则与科学性。所谓加以消化, 就是要找出动作的内在的联系性, 加以应用, 使之符合我们的舞动作的法则。所谓创造我们自己新的东西, 就是要创造新的舞蹈动作, 而不是重复自己原有的那一套。这样就可以避免“模仿”他人的舞蹈动作, 也可避免满足于组装他人的舞蹈动作的现象。我们应当以他人的舞蹈动作为借鉴, 在吸取他人的长处时应当考虑有实际生活基础及符合我们舞蹈动的美学特点;

第二, 符合民族的审美法则。大型舞剧《春香传》、三人舞《耕之恋》就做到即继承传统意识, 又有大胆的创新, 夸张的表现方式是最为典型的魅力之处。

浅谈朝鲜族服饰的特点 篇9

在我们国家的东北地区, 长期以来生活着朝鲜族人民, 这里不但风光秀丽, 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物产, 其主要的聚居区就是延边的朝鲜族自治州, 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以及辽宁省, 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内地也有一些人散居在那里, 大概有一百九十万人。朝鲜族有自己的文字与语言。很多人都从事农业生产, 特别是对水稻的种植非常擅长, 在我们国家的东北延边地区是主要的水稻产区。我国的朝鲜族有一些人是从明末清初慢慢从朝鲜半岛移居过去的, 形成了一个少数民族, 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 朝鲜族的服装也非常独特, 其特点主要是淡雅、素净、轻盈。开始的时候, 朝鲜族人民一般是居住在比较偏僻的山村, 做衣服的原材是自己种自己织的, 而且都是麻布与土布。20世纪初期,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的渗透, 加上输入的近代文化, 开始传入机织布与丝绢, 服饰的颜色也越来越多。

在朝鲜族的服装中最喜欢的颜色就是白色, 它是纯洁、高尚、善良与神圣的象征, 所以, 朝鲜族也有白衣民族的称号, 朝鲜民族的服装可以分成官服与民服, 结构也不相同, 直线与曲线的组合把白衣民族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朝鲜族服饰历史渊源分析

我国唐朝的服装对于朝鲜半岛的服装的影响是很大的, 朝鲜人穿着比较整齐干净, 他们把这作为一种道德。三国末期, 贵族的男子都穿比较宽大的裤子, 上衣较短, 腰间系有腰带, 贵族中的女子都是穿长裙, 上衣齐臂。后来, 由于被蒙古影响, 女子的上衣又缩短了, 裙子提到了腰部。在十五世纪的时候, 女子的裙子又一次上提, 系定在腋下。

我们国家的朝鲜族在开始的时候, 都是住在偏僻的小山村, 服装的原料也主要是麻布与土布。到了二十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与近代文化的不断渗秀与输入, 开始了绸缎与丝绢, 衣服的颜色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与韩国、朝鲜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加强, 对于朝鲜族服装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朝鲜族服饰特点分析

第一, 传统的女装, 朝鲜民族的服装的穿者是根据人的年龄与场合来选择质地与颜色。女子在结婚之前穿的裙子与上衣都是鲜红色与黄色, 衣袖的条纹也是色彩缤纷, 结婚以后裙子还是红色, 上衣变成绿色。年龄大一些的妇妇, 选择的颜色与花样较多。朝鲜族妇女都是短衣长裙, 这也是朝鲜族最为传统的服装。短衣服在朝鲜语中的说法是高利, 这种短衣类的打扮是朝鲜族人民最受欢迎的。换而言之, 短衣就是朝鲜族的代言。这种短衣的方式一般是这样的, 构成短衣的肩膀部位以及袖口部位都是圆滑的曲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其下摆的设计, 在这种设计理念里下摆和袖笼被设计成了弧形, 同时是没有纽扣的, 只是用一条布袋进行打结。朝鲜族人民还将一些鲜艳的绸缎边设计在袖口等部位用以装饰。这样的设计使得女性穿着起来既高雅又美丽大方, 深受女性的喜爱。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长裙的设计, 长裙在朝鲜语种的叫法是契玛。朝鲜族女性最为喜爱穿着的就是短衣配长裙。朝鲜族在长裙的设计上加入了长皱的设计, 这种设计方式使得长裙看起来非常的飘逸动人。长裙一般是用丝绸来缝制的, 具备了丝绸的一切特点。举个例子来说吧, 像是色彩的艳丽啊, 丝滑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朝鲜族女性的下装出了长裙以外, 还有短裙、筒裙以及缠裙。一般来说, 年轻的女孩子偏爱背心式的筒裙而中老年妇女一般穿缠裙与长裙, 冬天的时候上衣加棉坎肩。缠裙都是没有经过缝合的裙料, 下面比较上宽, 裙的长度到脚面, 裙摆也比较宽, 穿的时候在腰间缠一圈后系在右腰的一侧, 穿这样的裙子的时候, 里面要加上素白色的衬裙。

第二, 我们来说说朝鲜族传统的男装服饰。朝鲜族男子在特别中意于短上衣加坎肩配裤子的穿着。在短上衣的颜色的选择上一般是以素色为主, 同时裤子的选择也偏向于宽松自在为主。以朝鲜族传统穿着理念而言, 男子一般出门时还要穿上带有布带打结的长袍。一般来说, 男子的短上衣一般都非常短, 也没有纽扣这样的存在, 在前襟上一般设计上两边多为各有一个飘带, 穿着的时候将结系在右襟上。在外衣袍子色颜色上朝鲜族人民偏爱于黑色。这种袍子在朝鲜语中坎户叫古克。传统的朝鲜族服装裤子又叫巴基, 它的裤腿非常肥大。因为朝鲜传统的房子都有火炕, 这样的设计是便于盘腿坐卧的, 至于外出的时候则可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第三, 传统的儿童装, 七彩衣是朝鲜族主要的儿童服装, 就是用七色的绸缎做成的衣服, 像彩虹一样。在朝鲜族看来, 彩虹象征着光明与美丽, 代表了儿童幸福与美丽, 让孩子们更加聪明可爱。还有的人觉得过去的朝鲜妇女喜欢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 也是为了给孩子做衣服。

第四, 朝鲜的官服, 朝鲜族的官服因官职与身份的不同也不一样, 但是, 基本样式都是冕服, 用黑色的绸缎做团领, 受我国冕服十二章纹饰的影响, 肩部也有带色的龙, 袖口有火的图案。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 服装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是其中的一个, 主要在我们国家的东北地区生活, 具有非常丰富的民族服装, 不但体现了朝鲜人民的思想意识, 而且也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它的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朝鲜族服装最大的特点就是轻盈、素净与淡雅, 不但给我们带来很多美的享受, 而且, 使服饰艺术的宝库也越来越充实。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朝鲜族服饰的基本情况, 详细阐述了朝鲜族的人文地貌。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朝鲜族服饰的历史渊源。最后, 针对朝鲜族服饰特点问题, 笔者进行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朝鲜族学校汉语教学初探 篇10

一、说汉语语病很多

比如说,我们汉语说上课,而有一些学生很自然地把“上课”说成是“看课”,因为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朝语,它就是上课的意思;再比如,说“一个人在那里‘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焦急和耐心”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心情,学生之所以能把他们用在一起,实际上并不能正确地理解二者的意思;“把一支笔放在那里”,说成“让一支笔放在那里”等等。

二、不能正确区分同音不同义的词语

朝语不分声调,而普通话还是依靠声调区分语义,除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由于音节弱化,还有轻音节的“轻声”,配合使用,在词义区分上起着作用。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以致于用错词、写错字现象很严重,至于写作中的病句更是“层出不穷”。

三、汉语写话漏洞百出

朝语作文写作可以空格且不使用标点符号,而汉语写作除了每段开头需要空两格外,必须按要求逐字逐段去写,且必须要有标点。可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受朝语的影响,仍然按朝语的写作格式去写,且不用标点。尽管汉语课一再强调,还有学生屡教不改,这也是作为母语的朝语写作对其的影响而致。

那么,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应怎样使学生回到正确学习并运用汉语的轨道上来呢?

首先,强调语言的工具性,既重基本内容,又要兼顾基本的语法。

从整个学汉语、用汉语的过程来说,学生在打基础阶段,应该学习最基本的东西,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如果只关注使用功能,学生学的、记的就会是一个个零散的句子,只是学什么会什么,“鹦鹉学舌”,而自己不会生成。相反,在适当积累一定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教一些语法方面的基本知识,他们就会举一反三,学会生成句子,增加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教“你叫什么名字?”老师就可以引导,“你”这个词还可以用“他”“你妈妈”“那个男孩儿”等许多词或短语代替。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使学习者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好这种语言,学了能有实际用处,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情境,告诉他这样的语言材料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比如学习一个词语,要使学生明白该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写出它的近义词反义词,做搭配词语方面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多造几个句子,设置情境,使学生能正确用上这个词语与同学进行汉语谈话与交流。再比如“你好!”这个打招呼用语,可以用在很多种场合,熟人相见,陌生人见面,早、中、晚接触等,都可以使用;但是“早上好!”“晚上好!”就有使用时间的限定了;而“老师好!”“妈妈好!”则有使用对象的限制了。如果不让学生明白,使用时就可能出现不适应场合或不适应对象等问题。

第三,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注意与朝语文进行比较。

汉语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与朝语进行比较、对照,同时更多地关注所学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学生写话时,就要用比较的方式讲解汉语写话的格式要求和特点以及它与朝语文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沟通汉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有成就。

汉语言教学要从学习生活中的语言入手,边学边用,学后有收获,培养学习兴趣。平时老师的汉语教学中,都要说汉语;同时,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也必须说汉语,要随时随地纠正学生在汉语实际说话运用中所出现的毛病。在讲授语法时,要注意语法的掌握要以实际运用为目标,讲过就要教会学生去运用它。为了拉进汉语与生活的关系,教学内容要有与学生生活接近的课文(教师还可以选编课外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文章讲授给学生),同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既体现时代精神,又让学生明白汉语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感到学了有用。

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特点 篇11

1.1、朝鲜族的形成

朝鲜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朝鲜族来自朝鲜半岛,来到中国开拓东北边疆,中国朝鲜族社会复杂和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大约经过了100年,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至1910年“日韩合并”,这一时期自由移民主要迁入我国东北,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2)第二阶段:从1910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反日爱国的人们,主要是原因是政治原因;

(3)第三阶段:从1931年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这一时期迁入的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政策而被迫迁来的移民。

1.2、朝鲜族民俗体育运动

朝鲜族民俗体育运动主要运动有以下:

(1)秋千:是朝鲜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一种是以荡的高度作为决定胜负的标准,另一种脚触响铃,响铃次数多者为胜。

(2)跳板:是利用一个长木板在上面反复跳上跳下的游戏,参加者基本上都是女子,比赛方式有“抽线”和“表演”两种。

(3)摔跤: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

(4)弓道:到朝鲜朝的末期为止,朝鲜民族的传统弓的种类多种多样。但现在传承和使用的传统弓,只有高丽弓(角弓)一种。

(5)顶瓮竞走: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头顶瓦瓮,同一时间快步疾走,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6)过人桥:是较为的有名在元宵节进行的朝鲜族妇女集体性游戏之一。主要是妇女们相互弯腰形成一个人桥,让一个少女在桥上来回走动,相互以歌声问答。

(7)射箭:比赛方法是参赛者没人射三轮或五轮,并以射中靶心的箭数多少决出胜负。

(8)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试力量的对抗性游戏活动。这种民俗游戏充分体现出朝鲜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

2、朝鲜族民俗的形成与演化

2.1、朝鲜族初期的民俗体育

在1860-1869年期间,由于连年灾荒加之政府官吏的腐败及繁重的苛捐杂税,朝鲜农民迁入我国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定居。从朝鲜族迁入初期开始,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喜庆的节日或重要的纪念节日,朝鲜族都会开展民族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2.2、改革开放前的朝鲜族民俗体育

1881年,朝鲜族人民大规模迁移。“九一八”事变以后,游击区的体育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地发展起来,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以军事体育为主,进行了反日宣传教育和反日斗争。

解放后怀着民族独立的喜悦,朝鲜族人民每逢“8.1”光复节,大小城乡纷纷举行庆祝仪式。1953年11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之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事业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50年代末国内经济状况的极度恶化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朝鲜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型赛事一度中断。

2.3、改革开放后的朝鲜族民俗体育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设立了体育组织机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逐步向科学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国家体育运动会和国家民委共同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事业座谈会,决定从1982年开始每隔4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986年5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决定,朝鲜族秋千等4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式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跳板作为表演项目。

3、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特点

3.1、历史传承性

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是朝鲜族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具体手段之一,通过各种传统节日令民俗体育活动随着民族的发展不断的传承下去。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是朝鲜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价值。

3.2、民族地域性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风民俗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条件的制约,民俗体育总会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地方色彩。例如:每逢佳节,都会有朝鲜族民俗体育的比赛,充分体现了地域环境造就的不同民俗体育文化。

3.3、文化边缘性

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曾风靡于中国朝鲜族聚居区的每个角落,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切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只有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或其他少数情况下才能够见到。这种现象体现了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边缘化。

3.4、时代演变性

民俗体育来自民间,并被人们共同传承,在群众生活中被反复遵照,世代相习。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演变性是新故推移、选择取舍的过程,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也是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3.5、精彩可观性

朝鲜族民俗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健身性、艺术性、娱乐性融为一体。观看过程中,人们不仅领略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还有强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通过表演者和观赏者双方的互动,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摘要:朝鲜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朝鲜族文化,而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朝鲜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激励着中国朝鲜族的人民。本文主要阐述了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形成及发展特点。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名优绿茶加工机械化下一篇:湖南省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