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评估

2024-08-25

训练评估(精选8篇)

训练评估 篇1

平衡问题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 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常伴随着较差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移动能力, 同时跌倒的风险增加[1]。平衡功能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之一。了解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特点及相关的评估方法, 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1 基本概念

1.1 平衡

平衡是指在支撑面或者稳定极限内保持一定姿势的能力[2]。平衡控制通常与以下3类活动相关: (1) 维持特定的姿势, 如坐或者站; (2) 自发的运动, 如不同姿势间转换; (3) 对抗外界的干扰, 如跌倒或者推物品时[3]。

1.2 平衡的分类

(1) 静态平衡:是指身体不动时, 维持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包括坐、站时处于稳定的状态。 (2) 动态平衡:指身体移动时, 控制身体姿势的能力。动态平衡包括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是身体在主动运动时通过不断的调整, 维持重心在支撑面之内的能力, 包括从坐到站, 步行、够物等主动活动时的平衡。他动态平衡是在受到外力干扰时, 身体主动调整重心至支撑面之内的能力, 如在被推、拉时的平衡。

2 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特点

2.1 半球性平衡障碍

半球性平衡功能障碍因病灶的不同而表现不一致, 一般症状出现在对侧的肢体。额叶损伤时, 出现步态不稳, 向后或者向一侧倾倒, 且伴有肌张力的增高、精神症状和强握反射等额叶症状。顶叶受损时, 平衡障碍常因深感觉障碍引起, 闭眼时症状明显。枕叶受损时, 平衡障碍常因视觉障碍引起。

2.2 小脑性平衡功能障碍

小脑的中线部位主要负责运动中平衡的调节。小脑中线部位的损伤可能会导致步行困难, 躯干不平衡, 异常的头部姿势及眼球运动障碍, 步行时可能向左右前后倾倒。坐位时, 患者表现为向一侧倾斜, 倾倒一般向病灶部位的方向。步态的异常被描述为步态共济失调, 表现为宽基底, 站立不稳, 步态蹒跚[4]。

2.3 脑干性平衡障碍

在延髓背外侧、脑桥被盖的卒中可能累及前庭神经核而出现平衡功能障碍, 常同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症状。

3 平衡功能的评估

3.1 姿势控制的系统框架

目前的姿势控制理论把平衡视为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 身体作为机械系统和神经系统相互作用, 综合输入信息后的产物。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姿势控制的系统框架。此框架认为姿势的维持需要6个主要成分, 分别是: (1) 生物力学系统的限制:包括自由度、力量和稳定极限; (2) 运动策略:有反应性策略、前馈策略及自动策略; (3) 感觉策略:包括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和重估, 能够在输入改变时, 重新评价感觉信息 (视觉、前庭觉及本体觉) ; (4) 空间定位:感知重力和垂直度; (5) 动态控制:步态和主动控制; (6) 认知加工:注意力和学习。对这些成分的限制或者这些成分受损都会损害平衡功能。此框架强调对每个个体的各个成分进行评估, 并在个体的基础上进行治疗[5]。

3.2 平衡功能的评估

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医生和治疗师了解患者平衡障碍特点, 是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基础。一个综合评估应该包括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调查, 对患者功能性平衡的评估, 以及对平衡各主要成分功能的分析。本文主要综述目前较常用和较新的临床功能性评估量表及针对平衡主要成分的评估方法。

3.2.1 Berg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6]: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平衡量表之一。它包括14个项目, 需要受试者在一系列不同难度的任务中保持平衡, 例如从坐位到站立, 根据受试者动作的完成情况、需要的时间或者距离限制对14个项目进行0~4分的评估, 总分为56分。得分0~20分表示存在平衡障碍, 21~40分代表平衡能力尚可, 41~56分表示平衡能力良好。Berg平衡量表的测者间和测试者内一致性都很高, 同时和Barthel指数以及其他平衡量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erg量表可以较好的预测住院天数、出院后的去处, 卒中半年后的运动功能, 中风3月时的残疾水平。但Berg平衡量表存在一定的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对于轻度的平衡障碍及卒中早期平衡障碍较严重时敏感性不高[7,8]。Berg平衡测试一般需要10~20 min完成, 为了节省时间, 目前有一个简略版本, 仅包括手臂前伸, 闭眼站立, 一足置前站立, 转头看后, 从地板上拾物, 单腿站立和从坐到站7个项目。现有的研究表明修正版和原始的Berg评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9,10]。

3.2.2起立-行走计时测试 (timed up and go, TUG) [11]:是临床上另一个常用的测试。TUG测试要求患者从一把带有扶手的椅子上站起, 行走3 m, 然后转身, 回到椅子处, 再坐下。测试的得分为时间。TUG的得分可以区分慢性卒中患者和正常老年受试者, 并且慢性卒中患者的得分与足部的力量、步态表现及步行的耐力等指标相关[12]。但是对于身体比较虚弱的老年人和伴有认知障碍的个体存在较大的地板效应[8]。

3.2.3功能性前伸测试 (functional reach test, FR) [13]:这项测试要求受试者靠墙站立, 同时身旁平行放置一把尺子, 受试者尽量将手臂往前伸, 测量手臂前伸的最大距离。测试简单易行, 准确可靠, 在国外常用于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评估。缺点是仅评估向前的能力。

3.2.4脑卒中患者姿势评估 (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SS) [14]:PASS包括12个项目, 评估卒中患者维持特定姿势和改变姿势时的平衡。姿势维持包括5个项目, 无支持下坐位保持、支持下站位保持、无支持下站位保持、非瘫痪侧下肢站立保持和瘫痪侧下肢站立保持。姿势变换包括7个项目, 仰卧位向患侧翻身、仰卧位向健侧翻身、仰卧位翻身至床边坐位、从床边坐位至仰卧位、从坐位到站立位、从站立位到坐位、立位捡起地板上的铅笔。其中姿势保持按保持时间进行0~3分的评分, 姿势变换按患者的完成情况得0~3分, 0分:不能完成;1分:需要较多的帮助;2分:需要少量的帮助;3分:独立完成。PASS和其它的功能量表如FuglMeyer量表及功能性独立评估具有很高相关性, 同时评估时间仅需要10 min左右, 便于临床使用。

3.2.5 Brunel平衡评估 (Brunel balance assessment, BBA) [15]:BBA由一系列层级的功能测试组成, 从有支持的坐位到步行。它包括3个部分的评估:坐位、站立位、步行, 每个部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一起使用。每个部分被分为几个等级, 根据平衡能力的增加而等级逐渐增高。它包括了12个等级: (1) 上肢支撑下坐位静态平衡; (2) 坐位静态平衡; (3) 坐位动态平衡; (4) 上肢支撑下站立位静态平衡; (5) 站立位静态平衡; (6) 站立位动态平衡; (7) 双足支撑跨步静态平衡; (8) 支撑下单腿站立; (9) 双足支撑跨步动态平衡; (10) 改变支撑面:双足站立和单足站立交替; (11) 单腿站立保持静态平衡; (12) 进一步改变支撑面。

3.2.6平衡评价系统测试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s test, BES-Test) [16]:是目前最综合的一个平衡评估量表, 它主要用于帮助治疗师寻找可能导致平衡功能障碍的姿势控制系统。BESTest测试有36项测试, 分属于6个系统:生物力学系统的限制、稳定极限或垂直度、预期姿势反应、姿势反应、感觉定向和步态的稳定。BESTest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有望成为能用于临床的综合评估量表。

其他的功能性的评估还有10 m步行测试 (10-m walk test) 、Fugl-Meyer评估中平衡子测试 (balance subscale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功能性独立评估、动态步行指数 (dynamic gait index) 、Rivermead运动指数 (Rivermead mobility index) 等。

4 平衡功能的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是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训练之一。目前的证据表明每次1 h, 3~5次/周, 或者是每次30min, 3~5次/周的针对性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平衡和步行功能[17]。平衡功能训练的方式多样, 有常规的神经发育疗法, 也有利用各种仪器的训练。

4.1 运动干预

4.1.1任务为导向训练:任务导向的训练强调在自然的环境中练习目标明确的功能性活动, 进行一系列练习以帮助患者在解决运动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最优的运动控制策略[18]。在目标导向的训练中, 强调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的完成而不是动作本身。Kim等[18]的研究表明, 任务导向运动可以提高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 平衡和步态功能。Wevers等[19]对以任务为导向的序列训练的荟萃分析表明, 以任务为导向的序列小组训练对步行距离、步行速度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的效应量显著高于其他训练, 但在台阶测试和平衡控制方面并没有显著优于其它治疗方案。而对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比常规的室内任务导向性训练更有效[20]。

4.1.2躯干训练:Cabanas-Valdés等[21]把躯干训练定义为在治疗师的指导下, 以坐位或者是仰卧位进行的, 为了改善躯干功能和平衡功能的躯干部位的训练。目前有一致的证据表明躯干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改良的够物测试”3个方向 (前面、同侧和对侧) 的最大距离[21]。Saeys等[22]采用对评估者设盲的随机对照研究,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16 h的躯干训练和上肢运动 (安慰治疗) , 结果表明躯干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躯干功能、站立位平衡和运动能力。Karthikbabu等[23]的研究暗示, 在不稳定的表面比在稳定表面进行躯干训练, 对改善躯干控制和提高平衡功能更有效。

4.2 感觉训练

卒中后经常伴有感觉障碍 (10%~60%) , 下肢的感觉障碍会影响平衡和移动能力[24]。然而, 目前有关感觉功能对平衡功能恢复影响的文献很少。有研究报道采用鉴别足底橡胶硬度的感觉训练可以减少姿势摆动,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25]。但其他的研究仅发现中风急性期后, 感觉功能和平衡功能随着病程增加逐渐改善, 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平衡功能预后的差别不显著[26]。感觉训练对平衡功能的恢复的影响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3 基于仪器的训练

4.3.1运动平板训练:运动平板训练分为减重训练和速度依赖的平板训练 (非减重) 。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 减重运动平板对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速度依赖的平板训练对于改善姿势有效, 但是仅对慢性期患者有显著效应[27]。

4.3.2虚拟现实训练 (VR) :虚拟现实技术是可以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的人机接口, 给患者如同在真实环境中活动一样的体验。在治疗过程中, 它还可以给患者和治疗师提供患者在运动中表现的反馈, 增加患者的兴趣, 动态的调整训练的难度[28]。虽然有研究表明, VR可以提高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29], 但目前的荟萃分析没有发现其优于传统的物理治疗[30]。

4.3.3骑马机训练:骑马机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训练技术。它是一种重复性的节律运动, 引起重心在前后、侧方和上下方向的移动, 类似步行中躯干和骨盆的运动。由于其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31], 逐渐被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训练。Baek等[32]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骑马机治疗组和躯干训练组, 训练8周后, 骑马机组的平衡功能明显提高, 偏瘫侧腹外斜肌的厚度有改变, 而对照组没有这些变化。骑马机训练在减少重心移动轨迹及其长度、改善腹部肌肉的不对称性较躯干训练更加有效。

4.4 注意力的影响

根据Hughlings Jackson的平衡控制的层级理论, 对步行和平衡控制的神经可以分为3个层次:低级、中级和高级。从“低级”到“高级”对应着更加复杂的神经加工。在低级或者中级水平的姿势和移动出现困难时, 高级水平可能补偿, 以允许在低级水平的功能障碍造成的限制中仍能步行。在这些情况下, 大部分在潜意识水平的步行和平衡被提升至显意识水平, 因而需要更多注意力控制。当个体尝试在步行同时进行交谈或者搬运物品等任务时, 平衡和步行功能恶化。研究表明双任务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33]。Boyd等[33]的研究显示大量的直接指令并不利于运动学习, 而在目前的平衡治疗中往往提供大量的直接指令, 这可能并不利于平衡功能的训练。

训练评估 篇2

一.有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的标准与程序。

(1)每一个患者都进行定期系统的效果评定:定期康复治疗与效果评定是为了评估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以及预测预后,转归、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训练计划,对康复治疗训练效果和结局作出客观的评价。1.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内容为患者的躯体、精神、言语和社会功能,主要包括:①躯体方面:上肢、下肢(包括步态),关节,肌肉(含痉挛),脊柱与脊髓,协调与平衡,感觉与知觉(含疼痛、失用症、失认症),反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性功能等。②精神方面:智力测试,性格测试,情绪测试,神经心理测试。③言语方面: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见,言语失用检查,言语错乱检查,痴呆性失语检查。④社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质量等。

(2)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工作内容: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协调功能,疼痛,步态,心功能,肺功能,偏瘫患者活动功能,言语语言功能,心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检测,生存质量,职业能力,残疾评定。

(3)定期康复治疗与效果评定方法:交谈,观察,填表,检测,一定要达到可靠性,有效性,灵敏性,统一性。

(4)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流程:病史询问,检测,记录,分析。

(5)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时间:一周内做出全面的综合性评定(即初期评定);康复治疗与训练计划实施中2~4周再评定(中期评定);治疗与训练过程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定(即末期评定)

二.通过病例讨论进行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学科主任或科主任主持评定会,主管医师报告评定对象病历,提出个人初评及康复计划;与会人员各抒己见,主持人总结,主管医师记录,最后制定和修改下一步康复治疗训练计划。

三.其他科住院患者应由康复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评定,并记录讨论内容。

(1):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效果评定注意事项:①既要全面,又要针对性;②选用适当的评定方法;③;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不安,取得配合;④评定时间尽量短,不要引起患者不适;⑤评定有一个人主持进行,确保准确性;⑥健侧和患肢进行对照;⑦评定过程患者如不适,及时中止,查找原因。四:有无效中止康复训练的程序。

1.主管医师发现患者治疗无进展,上报上级医师。2.上级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并对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评价。3.根据讨论结果邀请主管医师共同修订治疗方案。

训练评估 篇3

把下面的三个句子合并成一个通顺的长单句, 要求意思完整, 要点不能遗漏, 词语可以调换。 (3分)

(1) 蒸发岩, 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

(2) 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 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3)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审题正确, 知道该如何做, 但因表述欠妥而失去一部分分数。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 主要是学生在表达时对自己表达了什么、表达得怎么样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是说, 表达时缺少一种自我监控的能力。对此, 笔者在讲评这道试题时尝试了“呈现———评估———修正”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呈现———评估———修正”教学模式, 就是把学生的答案用投影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表达了什么, 然后通过评估, 让学生进一步对表达得怎么样有清楚的认识, 最后通过修正环节, 让学生形成恰当的表达。

一、答案呈现

对学生答题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后, 将挑选出典型错误和正确的表达同时呈现。以下是学生答题的情况:

(1)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可能一度是沙漠的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2)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涧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还认为可能一度是沙漠。

(3) 海洋地质学家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形成蒸发岩, 甚至一度成为沙漠。

(4)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推测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5)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一度是沙漠。

(6)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地中海曾经可能是一度干涸的沙漠。

(7) 海洋地质学家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并且曾经干涸过是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得出的。

(8)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还可能一度是沙漠。

二、师生评估

在呈现答案基础上, 及时对这些表达的优劣得失作出具体评价, 并模拟高考阅卷予以估分。评估过程中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原则。师生评估情况如下:

(1) 把原先独立的两个结论, “地中海曾经干涸过”、“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合并为一个结论, 显然改变了原意;“可能”一词是修饰“一度是沙漠”还是修饰“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也不明确。模拟得分:1分。

(2) 是个复句, 显然不合要求。模拟得分:0分。

(3) “地中海曾经干涸形成蒸发岩”显然与原意不符, 同时题目并不要求压缩。模拟得分:1分。

(4) 漏掉了原句中“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 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这一内容。模拟得分:2分。

(5) “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一度是沙漠”两句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 句子不够通顺。模拟得分:2分。

(6) 把两个独立的结论合并为一个, 错误与 (1) 一样, 但比 (1) 明确。模拟得分:2分。

(7) 没有注意原句中“还认为”一词, “可能一度是沙漠”与“曾经干涸过”需要互换位置, 同时, 句子的主语也不正确。模拟得分:1分。

(8) 表达准确, 符合题意。模拟得分:3分。

三、自我修正

评估过程中, 学生通过与别人的表达比较对照, 会反思自己表达的优劣得失, 进而对自己的表达作出修改和调整。修改后形成如下答案:

(1) 海洋地质学家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并且可能一度是沙漠的结论是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得出的。

(2) 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这一科学事实, 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还可能一度是沙漠。

学生的表达不可能一一呈现, 而表达不当的错误往往只有那么几种, 因此, 选择典型错误予以呈现是“呈现———评估———修正”教学模式的关键。另外, 正确表达的同时呈现, 会使错误表达的错误更明显, 这有利于学生反思, 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修正形成正确的表达。从教学效果来看, 呈现的答案越典型, 学生对表达的自我监控就越强, 形成正确表达也就越容易。

评估过程中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因为学生在评估本人表达时, 总会觉得有合理的甚至有充足道理的地方, 尽管在别人看来不一定合理, 但确实正确的地方会对其他同学有所启发, 不合理的地方则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而学生评估别人的表达则会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教师以阅卷者的身份来参与评估, 会更有利于学生表达的完善。评估过程中引入模拟估分环节, 促进了学生对表达的自我监控, 还增强了学生抢分的意识。

有了前面呈现、评估环节的保证, 学生的自我修改和调整应该不成问题, 但需要强调的是, 一定要让学生把需要修改和调整的想法落实为文字, 切不可只思考不落实。因为思考和写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思考到的并不代表会写, 只有形成了文字才算真正会表达。

训练评估 篇4

能力指标在评估弱智儿童综合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能力指标在评估弱智儿童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弱智儿童进行为期6个月康复训练,以6项能力指标为评判指标进行训练前后测值对比.结果 48例患儿经过6个月综合训练均有不同程度进步,有效率100%,13例进步很明显占27.1%;患儿6项能力指标训练前后均显著提高,增加率为11.36%~60.53%,其顺序依次为语言交往能力(60.53%)>社会适应能力(48.77%)>认知能力(46.95%)>感知能力(36.59%)生活自理能力(15.52%)>运动能力(11.36%).结论 6项能力指标能全面反映弱智儿童康复治疗状况,是良好的综合评价指标.

作 者:段玉梅 庄淑云 Duan Yumei Zhuang Shuyun 作者单位: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830002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年,卷(期):14(3)分类号:B84关键词:弱智儿童 康复训练 能力指标 评估应用

训练评估 篇5

装备安全是部队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队装备管理的重点之一。装备高原训练面临机动距离远、环境恶劣、装备处于满负荷操作使用等诸多不利条件,安全隐患逐渐多和事故防范难度明显增大。因此研究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对于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提高装备训练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1.1 安全风险评估的含义

安全风险评估[1,2,3]是对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安全风险开展综合系统分析,依据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能性)和对装备训练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表示和安全风险指标排序的工作过程。高原环境下开展装备训练,在训练安全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中,训练管理及实施人员应认真研究和分析训练指挥和决策者指挥训练产生的可能的后果,并对比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风险预测的结果,从而分析和判断安全风险预测是否符合决策者的预期并被接受。装备训练发生的各种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及可接受程度互不相同,因此就需要进行排序,明确哪些安全风险是紧急的,需要首先处理哪些安全风险,需要采用哪些安全风险处理措施等问题。

1.2 安全风险评估的依据

高原环境下开展武器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武器装备的训练计划、操作规程及训练安全风险管理计划。(2)武器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识别的初步成果。结合高原的特殊环境总结以往武器装备训练发生的安全风险、已经识别出的安全风险及这些安全风险对训练的实际或者可能影响,明确当前的安全风险现状。(3)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展开状况。安全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与装备训练工作开展所处的阶段有关系。在装备训练开展初期,安全风险症状况及相关因素往往表现得不明显,随着装备训练工作的开展,训练的安全风险及产生风险的概率(可能性)会逐步明显并增加。(4)装备训练科目类型。通常,一般训练科目或日常比较熟悉的训练科目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比较小,特殊训练科目、要求专业技术强或操作程序复杂的训练科目发生风险的概率(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比较大。(5)收集安全风险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是进行评估和判断的基础,因此在安全风险评估时应当考虑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识别所用的信息或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6)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安全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概率(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是评估训练安全风险的两个核心因素,综合衡量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程度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4,5]。

1.3 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

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开展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进行训练安全风险评估出于以下几个目的:(1)对装备训练安全风险开展综合分析、比较和评估,按照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的程度进行先后排序。(2)找出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相互之间的联系,实现科学管理、安全训练的目的。(3)综合评估和研究装备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相互之间可能会存在的转化条件,分析和设计将安全风险威胁转化的方法和措施,确定装备训练安全风险控制和处置的基础。

2 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安全风险评估是在装备训练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并且实时动态进行的。利用对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就是分析相关机制约束将装备训练输入条件转化为安全风险评估输出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分析和描述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2.1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定义

(1)安全风险评估过程描述。装备训练可利用的资源、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计划,是对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调节过程。装备训练目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明确的安全风险识别分析工具、训练安全风险排序方法、安全风险可以接受的准则和训练安全风险的信息数据库,是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相应的机制。这些软硬件之间的交互协同作用及其活动,共同构成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描述。(2)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输入。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输入主要有:高原环境条件、装备训练任务要求、初步制定的训练安全风险识别与应对计划、已经开展的训练安全风险识别的初步成果、装备训练作业操作规程及相关模板、专家制订的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的相关评价等级与标准等。(3)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输出。高原环境下武器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过程输出主要有:武器装备训练的整体安全风险状况、训练安全风险排序表及训练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策略等。1)武器装备训练的整体安全风险状况。经过对比分析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安全风险之间的安全风险程度与等级,对武器装备训练的总体安全风险综合程度科学地做出系统评估。综合评估得到的装备训练的总体安全风险状况及等级将作为确定装备训练安全风险应对的投入策略及装备训练科目在高原环境下是否能够继续开展或者暂停取消的判断依据。2)训练安全风险排序表。武器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表能够依据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对安全风险因素和训练安全风险总体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明确表示。训练安全风险表能够描述到装备训练最下层作业指令。训练安全风险排序表还能够依据武器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的紧急程度、高原环境特殊风险、装备安全风险、人身安全风险和技术风险等类别,分别明确做出训练安全风险的分析、排序和评估,对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的关键安全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的影响程度做出个别特殊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对评估结果做出合理的、详细的说明。3)训练安全风险应对与控制策略。将高原环境下武器装备训练安全中较为重要的安全风险因素列为管理和控制工作的重点,针对这些安全风险因素进一步做出详细明确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报告,同时制定出装备训练安全风险附加分析管理表,其中还需要明确进一步的安全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和训练安全风险处置、应对及监控计划。

2.2 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的工作

(1)综合系统分析和研究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环境信息。(2)明确装备训练安全风险接受标准。装备训练安全风险接受标准是指针对明确的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每一种安全风险因素引起的后果可以明确的可以承受的水平,训练安全风险的可承受水平标准不可能是绝对的,之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可能转化的。(3)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整体方法,综合装备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全部单个安全风险因素之后,明确和判定训练整体综合系统风险水平。(4)通过采取安全风险评估的工具挖掘出各安全风险因素间存在的相互因果联系,从而确定出关键安全风险因素。(5)确定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的综合分析与评估,明确装备训练安全风险所处的水平状态,及时给出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和管理策略。

3 结束语

结合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特征,分析归纳了高原环境下装备训练安全风险的含义、依据以及目的,并对高原环境下如何开展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为下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部队训练经验,详细分析了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为今后更好的开展装备训练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原环境,装备训练,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实用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闰馄,黎涓.虚拟企业风险管理中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J].工业工程,2004(3):40-44.

[3]Bowles JD,Pelaez EC.Fuzzy Logic Prioritization of Failuresina System Failure Mode,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5(50):203-213.

[4]张宝书.陆军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训练评估 篇6

1、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组成

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主要由虚拟拆装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故障检测与维修模块三个部分组成。该系统首先通过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确定维修目标, 然后根据维修目标规划具体的维修任务, 主要包括维修的序列规划、虚拟人的动作规划以及维修操作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资源如维修工具等) 。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应维修过程的仿真, 对受训者的维修操作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1) 虚拟拆装模块。该模块通过Pro/E等软件将产品的CAD模型及装配约束关系、特殊工具和检测设备的CAD数据模型导入到系统工具和设备库中。如图1所示为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中传真机的虚拟样机图。

(2) 人机交互模块。该模块通过Virtools、3D Maxs等软件建立虚拟人模型, 受训者将自己的运动和维修操作通过人机交互接口输入到系统中, 建立受训者与虚拟人之间的运动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为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中虚拟人的仿真效果图。

(3) 故障检测与维修模块。该模块根据故障检测所获得的测试数据, 确定发生故障的零部件, 并根据故障诊断结果确定维修任务, 使得受训人员在系统中通过鼠标、键盘对虚拟人进行操作, 对维修产品进行维修, 完成维修任务。如图3所示为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中虚拟人对故障进行维修的效果图。

2、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效果评估

2.1评估指标体系模型

受训人员通过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进行维修训练后, 其训练效果大多通过训练表现、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训练考核成绩等来反应。根据受训人员的维修训练情况, 初步建立虚拟维修训练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将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模型经过专家咨询, 根据专家建议, 最终得出如图4所示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2.2指标体系模型评估计算

根据文献[1]中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确定各指标权重, 根据文献[2]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步骤, 邀请了10名专家对使用该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进行维修训练的一个虚拟维修教学班的训练效果按照{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五个评价等级进行打分, 很好为5分, 较好为4分, 一般为3分, 较差为2分, 差为1分, 可以取各个等级之间的中间值。根据专家的打分情况确定被评估的要素对评价集各元素的隶属度。各指标权重及评定等级如表1所示。

依据表1-1中的数据, 按照文献[2]中模糊综合评判法可知:

对于训练表现的综合评价为:

对于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

对于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对于训练考核成绩的综合评价,

因此某虚拟维修教学班维修训练效果的评判矩阵R为:

由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最后的评价结果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很好+较好=0.5566+0.2317=78.83%.

得出该虚拟维修训练教学班虚拟维修训练效果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

3、结束语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作为一个辅助维修训练手段, 能够弥补装备数量的不足, 大幅度降低训练费用, 缩短训练时间, 使部队提前形成装备维修能力。然而采用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进行训练的效果到底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往往缺少量化的评估结果。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针对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效果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计算, 使得训练效果有一个量化的结果, 为受训人员改进训练方法, 提高训练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简要介绍了某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组成, 针对采用该型传真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进行维修训练的受训人员在训练中的表现及考核等情况, 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受训人员的训练效果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对于指导受训人员改进训练方法, 提高训练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训练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判法

参考文献

[1]周荣勇.软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

训练评估 篇7

1 平衡概念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外力作时,能自动调整及维持姿势的能力。平衡是一种自动反应.包括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等。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是一切技巧性活动必需的。平衡受脊髓、桥脑、中脑、小脑、苍白球、丘脑、尾状核和大脑皮质等多阶段协调,通过锥体外系和锥体系调节[2]。平衡一般分为静态平衡,自我动态平衡和他人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姿势的过程;自我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他人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外力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如体操运动员、舞蹈演员等,控制平衡需要有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尤其是手和脚)、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整合作用、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及关节灵活性等[3]。

2 脑卒中患者平衡障碍的表现

平衡功能障碍表现在两方面:①静态平衡障碍,如端坐或独立站立姿式无法保持;②动态平衡障碍,患者由卧到坐、由坐到站、由站到走以及步行等移动过程中见动态姿式协调不稳。目前,学术界公认脑卒中后动静态平衡能力减退的主要原因是保持姿势稳定性的视觉系统、前庭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的感觉信息异常[4]。

3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评测

3.1 观察法

主要用于筛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上较常用的有闭目站立实验法和强化Romberg法。

3.2量表法

用于平衡功能检测的量表评定方法多,经临床验证较肯定的有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之平衡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balance subscale,FB)、Brunel平衡量表(BB A)、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ostu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PASS)、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Tinetti PO-MA)、站起-行走计时测试(the Time/up-go Test)、Lindmark平衡功能评定法、Lindmark评估、功能性前(Functional Reach)测试、跌倒危险指数(Fall Risk Index)等[5]。

3.3 平衡测试仪

分为静态平衡测试仪和动态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仪是康复评定和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已应用于神经系统疾患、脑部损伤、假肢和前庭功能障碍等导致的平衡障碍测试和训练;动态平衡测试仪(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CDP)综合测试前庭、视觉、本体感觉的不同形式对姿势控制协调性的影响及姿势反应和运动协调能力。除此之外,CDP可用于临床眩晕和前庭功能障碍诊断。

4 脑卒中平衡功能的训练研究进展

4.1 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

平衡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人体对所处位置感觉信息的接收和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运动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传出指令的正确反应。林爱翠等[6]研究发现视觉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部分正常人群平衡较大程度依赖视觉调整,有可能在平衡功能受损后较快恢复平衡功能,较少依赖视觉调整达到平衡者予以强化视觉训练有可能促进其平衡功能恢复。Lange等[7]研究证实,视觉反馈对平衡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视觉反馈信息可提示患者训练是否有效和正确,结合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训练能促进整体平衡功能和协调能力改善。

4.2 全身智能康复系统

智能化平衡仪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静态或动态平衡训练。每种训练都有对应的游戏性、趣味性治疗项目,可根据患者喜好和功能障碍程度选择游戏种类和难易程度。李远征等[8]研究发现全身智能康复系统可使脑卒中转换患者身体重心及锻炼患侧下肢负重,有助于重心对称分布,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增强患者参与训练的主动性、趣味性,同时减轻肌萎缩,维持并增强肌力,调整和修正患者因承重能力弱、重心转移困难、运动姿势维持困难所致的失衡状态。在常规的平衡治疗基础上增加全身智能康复系统治疗利于患者恢复,它是一种有效的平衡训练项目,值得推广应用。

4.3 活动平板训练

一方面加强下肢肌群的力量训练,另一方面增强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为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相应改善。闫桂芳等[9]认为活动平板训练可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4.4 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滑雪游戏Kinect可以提供精确测评、辅助、监控、训练等技术,充分保证运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训练时患者需按提示或游戏规则主动运动;游戏有良好的娱乐性和代入感,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方案,增加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感交互技术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10]。

4.5 运动想象

指运动活动是在内心反复模拟、排练,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运动。通过想象改善运动技巧形成过程中的协调模式,并给予肌肉额外的技能练习机会,从而有助于学会或完成活动。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运动想象可以促进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恢复平衡能力,提高与下肢运动功能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闫彦宁等[11]发现结合运动想象阶段与仅进行康复训练阶段的BBS、单位体重患腿最大承重值和FIM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更好。

4.6 运动再学习技术

结合生物力学、运动科学、行为科学等基础理论,强调患者的实际需要,训练其日常生活基本功能,分析运动存在的问题,将运动障碍的训练结合于具体、有目的的任务。彭杰等[12]对观察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照组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神经生理学疗法,两组患者平衡能力均提高,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更有效。

平衡功能是人体的重要功能,日常生活依赖于平衡功能。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平衡功能。因此,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在康复治疗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归纳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表现、评测和训练方法,平衡与前庭、视觉、本体感觉、肌力、环境有密切关系,训练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要结合患者自身特点设计康复训练方法,强调患者的主观参与和认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尽快提高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早日回归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

摘要: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脑卒中或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见平衡功能障碍。本文归纳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包括平衡障碍表现、评估及训练方法等,以期进一步指导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

训练评估 篇8

一、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核心,由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部分组成。形式结构包括6项一级指标(另有一个附加指标)、15项二级指标(其中重要指标8项)和36个主要观测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不确定权系数,只有观测点(三级指标)所在的二级指标给出权系数。重要指标8项,分别为产学研结合的理念、师资队伍的结构、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职业能力训练、教学质量监控、就业与社会声誉。内容结构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第1项一级指标,表述为“办学指导思想”)、资源(或称条件,第2、3项一级指标,分别表述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过程(教育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过程,分别表述为“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效果(表述为“教学效果”)4个方面。

主要的评价方面,具体是:1办学指导思想2师资队伍建设3教学条件与利用4教学建设与改革5教学管理6教学效果

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之间的为B级,低于C的为D级。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种。达到优秀标准,必须同时满足全部评估指标中,A≥12,C≤2,D=0;重要指标中,A≥7,C≤1;有特色或创新项目;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在本省排名在前三名以内。

二、职业能力的理解

首先,能力是内隐的、深层的、过程性的,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行动,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对于职业能力的训练,不应该仅仅关注操作技能本身,而应该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影响操作技能养成的诸多方面。因为职业能力是由多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外显的行为结构只不过是内在的心理结构的体现。

其次,职业能力是无法从生活背景中割裂出来的,职业能力发展涉及工作和生活世界两方面,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工作和职业这个领域。因此,我们应当在众多的科学中,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选出一些重要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放入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具有教育作用的,同时易被理解的结构性形式中,为学生传授广泛的、结构合理的概念性知识和操作知识。

三、职业能力的构成

不同国家的人对与职业能力的构成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就职业教育来说,处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德国认为,可以从内容上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如计算能力、编程能力、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是通过我们平常所说的专业教育获得的。

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它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如决策能力、自学能力。它优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学习能力。

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它包括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处理、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

四、职业能力的训练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的,以突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组建与理论教学组织(教研室)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组织(实验室、实训室),并制定有关实践教学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构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高职院校还应设立职业能力培训的专门机构,各专业都应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并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一)实践训练体系

概括知识的了解。培养实践能力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实践训练体系则是实现这个终极目的的保障。

学生在作为职业的初学者阶段时,就应当具备此职业的一定预先经验和预先知识。在接受教育的开始阶段,应给他们分配职业取向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让初学者通过实践当中的摸索,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使他们理解并加深相应的生产和服务过程。要求初学者系统地处理这些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存在的规则规定和要求的资格标准。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工作和技术的可塑性,并因此成为职业教育的对象。

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印证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发现专业知识的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促进。

学生要做的是学习与系统的工作任务相关联的职业知识。在现代职业技术领域,工作对象是越来越由系统的技术决定的;系统的问题解决也就意味着,受教育者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考虑到技术和工作组织的系统结构来执行和解决问题的。为了确定学习内容,需要对人和技术的关系做系统的了解和观察。

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就可以对个别的问题性工作任务进行处理。首先分析任务、确定问题,然后计划接下来的处理工作。这一阶段,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进行检验,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经验加以应用。

对系统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学生对于处理专业工作任务的意识得到有效开发之后,还需要让他们在非日常的情境和问题中获得工作经验,以建构在学生个人经验基础上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按照这一理论,职业能力的发展开始于个人经验,最终还要回归到个人经验。与系统工作任务关联的专业知识只是新手发展到专家的手段,只有最终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才可能达到专家的技术水平。

(二)职业能力考核

评估体系中对职业能力考核符合优秀标准的条件有如下描述: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或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

从评估体系的角度来讲,职业能力考核应以就业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在教学计划规定中应与职业岗位群要求和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要求相接轨,这就要求学校及相关部门要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推动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建立职业能力鉴定中心,不断完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充分反映就业的实际需要,用先进和适用的考核技术来评价和鉴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认真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成长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证制”时代的结束,“双证制”也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逐步提升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扩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领域,力争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十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来说,针对职业能力训练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我们不断探索、改革、优化、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应充分借鉴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具有规律性、普适性、科学性的成果,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完善自身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正如葛道凯副司长所讲的一样“评估本身不是目的,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正确定位,充分关注社会需求,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切实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

[3]马宪亭.从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6(16)

上一篇:城市化研究回顾下一篇:入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