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定位

2024-09-20

数学教学定位(共12篇)

数学教学定位 篇1

神话是三年级开始接触的文学体裁,有其特殊的语言文学价值,那么神话教学的目标如何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笔者认为,神话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出发,又要考虑到神话的本体价值以及不同年段学生阅读的心理。

一、神话教学的共性目标

(一)语文共性教学目标

神话入选语文教材,即是一个阅读的文本。因此,要达成“字词”“句段”“篇章”上的语文共性教学目标,即通过认读、书写等方式掌握生字新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达到流利地、有感情地读;梳理脉络,仿照段落进行相关句式的说话练习、小练笔,如“他的……变成了……”(《盘古开天地》)、“没有……只好……”(《女娲补天》)等。

(二)神话本体教学目标

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本身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从而形成独特的神话本体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阅读感受神话文体,激发阅读兴趣。教材中选编的神话既有创世之初的神人,也有充满英雄气息的勇士;既有悲壮,又有美好;既有顽劣,又有聪慧。神话教学就要带着孩子体会神话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的兴趣。

2.在神话中滋养想象力。神话是想象的世界,儿童是富有想象力的。教师可以采用“把故事读成连环画”(《盘古开天地》)、“想象普罗米修斯遭受了哪些苦难”(《普罗米修斯》)、“夸父追日还会出现哪些画面”(《夸父追日》)等策略,充分发挥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跟随着神话一起回归最自由的心灵世界。

3.学习复述,把书上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体现。

二、神话教学的个性目标

(一)单元目标定位

新课程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如三上的《盘古开天地》处于“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单元,可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三下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四下侧重于从神话与故事中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而五下的《猴王出世》选自我国四大名著,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单元主题不同,教学内容应有个性化的目标定位。

(二)文化背景定位

神话孕育了各民族早期文化的特点,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比如中国的神——盘古、女娲等往往神性十足,是美德和全知全能的化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而西方的神往往具有人的性情,普罗米修斯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神,为了人的权益,敢于与宙斯对抗。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了不同的神的形象,教师应对此深入了解与解读,更正确地定位具体文本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特点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提出了“阶段目标”,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特点。神话主要安排在三、四、五年级教材中。三年级以人类的起源为主,重在了解神话,激发想象,积累词句,学习复述;四年级接触希腊和阿拉伯神话,重在了解不同民族的神话特点,学会“理清文章脉络”(《渔夫的故事》),“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心情”(《普罗米修斯》),“抓住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文成公主进藏》),而《猴王出世》则要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是中国古典名著的引入。可见,不同年级的神话内容存在差异,只有了解差异,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定位 篇2

阅读教学备课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似乎是个不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一打开《教师教学用书》,每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翻开老师的教案,一、二、三„„也很到位。但当走进教师的课堂时,却发现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要么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究其原因,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就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那仅作参考的教学目标,或随意列几条写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一、吃透课程标准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

(一)找准阶段目标,不越级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分四个阶段。比如,阅读教学目标四个阶段共46条,这46条对阅读能力做了横向分解和纵向分段,既有层级,又有照应,哲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靠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比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就理解词句来讲,第一学段目标提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提的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提的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提的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而且在目标的表述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动词的选用上极有分寸;二是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达成目标的方式。如“结合” “了解”到“能联系”“理解”再到“能借助”“理解”“推想”“体会”,最后初中阶段才到“体味” “推敲”。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准确把握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二)抓准三维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理性阶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当作“三线一般粗”,三重并举,其实这是错误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具有共性。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科也因此而有区别,知识和能力目标成为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此中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教学过程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思品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整合三维目标,不零碎

有的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用具体的例子给我们作了明确的指导,他说:“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如,中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二、领会编者意图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点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编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领会了课文在单元中的训练目标以后,就不会“拣芝麻丢西瓜”。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让学生争论到底是“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教师也不会重点去抓课本中那些辅助教学的内容,如,一年级“汉语拼音”部分,课课都配有精美的情境图,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引入本课要学的拼音,为认识、读写拼音服务,而不是用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或进行口语交际的素材。弄清了教材编写意图,定准了教学目标,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准确到位,教学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三、关注学情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另外,由于地域不同、早期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也构成了不同的教育对象群体。就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由于不同的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发展也不平衡,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有差异,有时差异还比较大。比如,有位教师在自己班教学古诗《别董大》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但借班上课时,却是教师饱含深情,学生无动于衷。所以,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能是走走形式,新课程理念就不可能得到落实。

四、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文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狐狸聪明,有计谋,会想办法呀;乌鸦怎么勤劳等等。

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 篇3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以《数学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种版本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制订出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有了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必然会发挥积极作用。制订不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就会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开展,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上很多教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过于散乱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性的标准。但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可以成就一堂完美的课。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教材的编排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做到主次分明。部分教师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使课堂显得太肤浅。

二、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案例:《热闹的民俗节——对称》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从教科书编排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感知对称,通过学生思考、操作、观察、探索、交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称。对于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的另一半及画对称轴显然超越了教材的要求,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由此可见“过犹不及”,过高、过细的目标设置都是不太合理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而不是一二节课就可以实现。另外,教师不能因地制宜地利用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长期依赖配套的教学用书才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合理准确地制订数学教学目标,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全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其精髓,只有准确掌握课标要求,制订教学目标才有准确的依据。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还要熟悉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就便于确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既防止制订的教学目标太多或太大,又避免制订的教学目标学生轻而易举达标,浪费课堂时间。

此外,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同时严戒形式主义倾向,防止目标确定和教学实践相互脱节。

总之,每节课目标的制订的成功,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成良性循环,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从而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给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篇4

那又应该如何给语文教学准确定位呢? 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解读文本, 定位“ 目的地”

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关于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可想而知, 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教师首先要自己充分解读文本, 弄清引导的方向, 准确定位教学的“ 目的地”。

1.依据文体特质定位

不同的文体有着这一类文体共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发现“ 类”的共有价值, 有助于我们依据“ 类”的一致性展开教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我们首先要增强文体意识, 依据文体特质给语文教学定位。

比如一般的叙事文章, 重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注重叙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游记文体有着移步换景的特点。 议论文体重在“ 说”“ 谈”“ 论”某些道理, 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即使是叙述事例, 也是概括性的叙述, 而非生动形象的描述。 说明文一般要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 比较重视说明方法。 文体有如此特质,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掘这一“ 类”的独有语文教学价值, 准确定位教学的“ 目的地”。

小学语文课文有的没有标明文体, 有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写清楚, 再加上教材选文多是改编, 因此, 有些文章确定文体也是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的。

2.依据单元特点定位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各个单元围绕专题选编课文。 教师解读文本应该从教材的“ 一组”入手。 对整组教材充分解读后, 纵向联系整套教材, 横向比较其他单元训练目标, 再根据本单元的特点, 给语文教学的“ 目的地”定位。

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以“ 永远的童年” 为主题, 安排了《 古诗词三首》《 儿童诗两首》 和两篇精读课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 一篇略读课文《 童年的发现》 以及“ 口语交际·习作“” 交流平台” 等教学内容。 深入解读整组教材后, 我们清楚地发现本组教材从多角度多题材展现主题外, 多处强调“ 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这一训练重点。 我们根据这一特点, 给这一单元的教学定位是: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富语言积累,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 2) 通过对比阅读, 领悟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真实地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二、了解学情, 定位“ 出发地”

语文教学其实并不在于教得多与少, 深与浅, 而在于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教在恰当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抓住一切时机, 了解学情, 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 准确定位教学的“ 出发地”。

1.在“ 审题”时准确定位

题为文之眼。许多文题正是课文的精华之处。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也能在审题中了解学生的学情。

如笔者在教学 《 触摸春天》 ( 人教版四下) 一文时, 是这样引导学生审题的:

师:看到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春天百花争艳, 应该是看的, 怎么是摸呢?

师:听听, 这就是问题。你很会思考, 请坐。 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 春天也可以触摸到的, 但一般是看到的更多, 除非眼睛看不见的盲人才会触摸。

师: 你关注到了触摸的含义, 真会联想。

生;触摸到了春天里的什么东西?

师: 你关注的是具体的事物。 同学们都很会发现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值得表扬!

在这一审题过程中, 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让他们与文本进行碰撞,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审题时的一个个问题, 折射出了自己的学习水平, 教师通过这一现象, 可以迅速捕捉到学情, 知道该教什么, 不该教什么。

2.在“ 疑难”处准确定位

在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疑难处, 能快速地了解学情, 给教学定位“ 出发地”。 纪海霞老师在执教 《 画家和牧童》 ( 人教版二下) 一文时, 让学生提出难读难懂的句子, 发现不少学生感觉“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成了”这个句子不好读, 也难理解。 而这句话直接描写了戴嵩画技高超, 又和后文他的和蔼、惭愧、拱手产生联系, 形成对照。 这个句子读好了, 读懂了, 学生理解文本就找到了重要抓手。 因此, 针对这句话, 纪老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四个层次的品读:

( 1) 标注拼音, 读通顺。

( 2) 先自我揣摩, 再借助视频, 理解词语“ 浓墨淡抹”“ 轻笔细描”, 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及戴嵩画技高超, 读出画面感。

( 3) 抓住关联词语 ( 一会儿……一会儿……) 读出句子的内在联系。

( 4) 联系上下文中人们的称赞, 进一步体会戴嵩画技高超。

依据学生的质疑, 纪老师给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只抓一个句子的朗读, 就带动了文章数个段落的学习。

三、关注课堂, 定位“ 提升”

孙绍振先生曾言: 语文教学难, 难就难在学生面对文本时总好像能够一目了然, 自己能读懂。 语文教师面对的常常不是惶恐的未知者, 而是自以为是的“ 已知者”。 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从学生已知中发现未知, 指出他们感悟和理解上的盲点, 才能真正使其领悟言语的秘妙。

《 雷雨》 ( 人教版二下) 中有这样一段话: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 树哇, 房子啊, 都看不清了。 此处, 《 课堂作业本》安排了一个仿写练习:“ 雨越下越大。______。 ”在批改作业中, 笔者发现, 全班50 多个学生的答案几乎一样, 无非就是将原句中的“ 房子”和“ 树”换成别的景物。 这样的仿写意义不大, 只是让学生在模仿中练习了标点的使用, 练习了一种句子的样式而已。 如果就这样教过去了, 那么语文教学的收益显然不大。 句中藏着怎样的写作奥妙? 看, 画横线部分明明是写雨, 句中却没有一个雨字。 是啊, 避开“ 雷雨”两个字也能写雨下得很大。 于是笔者重新进行引领“: 这话是写雨的, 可是横线上有“ 雨”字吗? 你们有没有发现大雨中除了东西看不清, 还有哪些现象也能表现出雨很大呢?”学生的思维顿时开阔了。有的写:车窗上的雨刮器都来不及工作了, 飞快地左右摇摆还是刮不干净。 有的写:站在楼上往下看, 汽车都成一艘艘快艇了。 有的写:地面似乎绽开了一个个笑着的小酒窝。 有的写:小朋友的花伞上都冒起了一阵轻烟……通过这样的重新定位提升, 才能从学生的“ 已知中揭示未知”, 让他们真正地领悟语言的秘妙。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应如何定位 篇5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一提到历史课,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学历史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不仅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学生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反思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弄清楚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从方法上加以改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目标也必须以此为基点。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赢得生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就必须重新定位,高举做人的大旗,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从个体发展来讲,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而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又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课程。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的总任务必须限定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即增进知识、培养技能、陶冶理想,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未来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学习化的社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勇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这些优秀的品质仅靠应试教育那种灌输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是无法培养出来的。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从一点一滴的历史知识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并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在人格养成教育方面,历史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往往崇拜名人、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历史上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加以熏陶。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就可以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讲,历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培养健全的公民,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密切相关,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学者有“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讲,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而不是把取得好成绩作为第一追求。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和公民意识,有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正确地看待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善待人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从教育的理想角度讲,应该培养每个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气节、有文化、有修养、有理想、有抱负,把知识作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把知识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的真正知识分子。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步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会进入大学深造,承担起改造社会,促进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业。如果大学生丧失了忧国忧民的意识,丧失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知识分子气节,那么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将会一片黑暗。如果说,知识分子有区别于芸芸大众之处的话,那就是知识分子对真理(或相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和特有的独立思考精神。真正的知识分子首先是高尚的人格,其次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特点是知书达理,最大的优点是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宝贵的品质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另外,知识分子的光辉品格还在于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在于“达则兼济天下,独则穷善其身”的豁达;在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在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自由人格;在于经世致用,积极进取的做人原则。可以说在知识分子身上凝聚了人类理想的做人原则。中国要想复兴,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真正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培养必须从一点一滴的教育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就是由知识分子延续下来的,未来的文明创造也必须由知识分子来承担。在世界多元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一种潜心治学,独立思考,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风气和价值取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浅谈高职数学的定位 篇6

关键词:高职数学 调研 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4-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程的改革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困惑和难题。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如何真正体现数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如何实现数学教育理念,既要发挥数学教育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考虑高职学生出路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直接就业、专升本及今后在职学习、工作过程中学习的需要;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如何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如何解决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基础差而要达到教学效果好的矛盾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进行反思,进一步探索高职数学的准确定位。

1 课程设置的依据

1.1 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数学的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无可替代的。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如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直观与演绎、逼近与迭代、线性化、离散化、最优化等等,都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维”,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素养,学会学习,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习惯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或工作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些简单的生活或工作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这门课程的开设时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

1.2 不同途径的调研

(1)企业行业调研。深入一线企业行业进行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问卷设计主要是针对各岗位所需的能够通过数学知识来培养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所需的主要数学知识。其中,能力目标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数学知识包括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微分方程、空间解几、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等。打钩记号,或另行说明。在调研的10家企业中,要求都必须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针对不同岗位其他选项有所不同。而在调研所需的数学知识时,大多企业都只能给出大致的范围。

(2)专业调研。调查专业课老师担任专业课程中的所需的主要是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的典型案例,要求列举一、二,最终与专业教研室教师沟通交流后共同确定数学在各专业的所需具体内容。

通过两种途径不同侧重点的调查,了解到《微积分》基本上是各专业共同需要的基础,如工科专业(数控技术、建筑工程等)、经济专业和计算机专业。除此之外,各专业所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所不同,如数控专业需线性代数、空间几何,经济类专业需概率统计,计算机专业需级数等等,这就说明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功底扎实与否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1.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和它在该专业中应发挥的作用,如在我校数控技术专业中,要求学生具有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能力等等,而要求的这些方法能力都是能够在数学这门课程中得以体现的。

2 课程性质、地位

数学课程一方面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能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工具课”——专业基础课,能够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准确把握高职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力度搞好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才能使数学课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充分发挥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3.1 教学内容目标的确定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基础,还要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收能力,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解构重构。我们在保证理论够用的前提下,删掉一些理论性太强、难度较大且不必要的知识点、例题和习题,增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特别是与专业或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案例,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多渠道的调研,我们把数学内容分成平台知识和专业数学知识,专业数学知识完全是按照各专业课程教师和各岗位的需求而制定。

3.2 能力目标的确定

要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将数学知识积极地应用到实践中,培养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素质目标的确定

数学本身是揭示自然本质的工具,是一种思维。高职数学的教育,应当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揭示数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将数学与人文自然相融,使学生通过学习,汲取数学内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学生应该具有勤奋踏实、认真细致、吃苦耐劳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的精神,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温九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87-89.

小学“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篇7

一、明确目标, 深入教材

在人教版的教材当中增加“数学广角”板块, 是数学教材中最大的亮点, 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新颖、非常独特的尝试, 所以数学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前, 就应该做好目标定位, 与常规的数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区分开来, 更加注重通过实践、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活动, 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 不断学习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在以后遇到了数学问题能够使用多种策略与方法更好地解决。因此, 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教材内容,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的问题时, 有些学生一听就明白, 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却不能够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时数学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分解知识, 使用一些文字或者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使每位学生对课堂内容都有所收获。

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探究教材内容, 摆正“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数学广角”板块的形式与内容都非常新颖, 具有趣味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是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只有深入地探究教材内容, 才能够在讲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知识, 提高能力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式都比较隐蔽和抽象, 但是通过“数学广角”可以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事例, 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 针对“数学广角”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感悟并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同时,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例题的讨论, 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体验,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在讲解数字编码的内容时, 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图片, 比如常见的电话号码、限速标志等相关的图片,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字不仅仅能够作为数量来表示, 也可以组成一些编码来表达相关的信息。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的讨论邮政编码中所蕴含的信息。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想与讨论, 从而逐渐引导学生理解邮政编码以及身份证号中数字的编码特点。在学生思考数字号码内容的过程当中, 教师也应该适当地给予提示和点拨, 增加学生对于数字编码的经验。

因此, 教师在“数学广角”的教学当中, 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通过直观的事例, 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与交流, 最终达到学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三、注重过程, 教会方法

鉴于数学思想方法自身的特点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显著地看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也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数学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更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当中, 学会自主地思考、不断地积累、逐渐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直至最后能够自主灵活地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需要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作为首要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不断反思, 举一反三, 从而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价值。例如, 在讲授排列组合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可以让学生列举服装的搭配方法、比赛的场次顺序, 以及学生参加活动的顺序排列等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概括, 都能够演变成为数学思想方法或者数学模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 这样能够简化问题,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做好概括, 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又比如说, 在“数学广角”找次品的教学案例当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提出解决策略, 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升问题的难度, 让学生大胆地猜测, 之后在通过不断地推理、归纳和分析来验证学生的猜想。

因此,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当中,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今后遇到问题就能够选择更加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优先”的定位与探索 篇8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1]。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长期处于不平衡、调整、再调整的过程之中。

就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群体而言,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占大部分,教学和科研都很好或比较好的也占大多数。但确实有一部分教师,课讲得好但科研偏弱,或科研好但教学效果偏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个基本面要肯定。制约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教师教学精力投入问题;制约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效果的,也主要不是体制因素和重视程度的问题,而是管理水平和激励手段尚不到位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向教师明确地发出必须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的信号,一方面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当是“内容导向”的和有足够科研含量的,避免用高中教师、党干校教师和师范类院校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要求研究型大学的教师。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很高,政府和社会对教师的科研期望很高,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以南开大学的文科为例,1000位教师,900位有课题,人均纵向和横向课题2个左右,这还不包括校内课题、临时性课题、自选课题。在研究型大学,“轻教学”是不对的,但“重科研”不能说是不对的。高水平的科研,是高水平教学的保障和支撑。这个基本面也要肯定。

所以,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实现其主要职能有重点但相对平衡的组合,也要与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思路相契合。至于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其原因有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和工作安排的问题。因此,在组织教学运行与组织科研运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型大学教师群体的特点,不能简单采取“拉锯”的形式,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使教师能够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现精力的合理分配。

对于教师,要从入职培训开始,强化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身份认同。对于在学校占大多数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学校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运行、工作考核等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调动他们的潜力,使教师能够同时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达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对于科研好而教学一般的教师,要鼓励和加以引导,并开展相关培训,在教学组织安排中,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方式,发挥其优势。对于教学好而科研一般的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他们的发展通道,同时帮助其融入相应的科研团队,提升科研能力。研究型大学首先是大学,要努力做到教学优先,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两翼齐飞,进而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2]。

2007年,南开大学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而举行的本科教学改革大讨论中,有教师提出了“教学神圣”的理念。学校对此予以积极肯定,以在精神层面激励教师做好“师”者工作,但在运行中发现,“教学神圣”的提法还需要实现具象化。2011年,学校围绕制定《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素质教育纲要》),开展了素质教育大讨论。在总结南开大学育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紧密围绕培养公能兼备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为此,学校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在教育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纲要》提出了“完善‘教学优先’的教学保障机制”概念,强调在制度上、运行中确保教学始终具有优先地位,即教学是校院管理层“最优先”考虑的工作;在包括教学、科研等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当需要安排工作落实顺序、决定项目取舍、确定倾斜方向时,要确保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处于优先“被保障”的地位。2014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坚持教学优先”的提法,被载入《南开大学章程》。

二、在“教学优先”定位下围绕素质教育所做的一些探索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优先”的定位下,组织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处理好学校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努力处理好教师精力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1.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变“三二一”为“一二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空间,学校积极改革传统的“讲三练二考一”的教学组织方式,鼓励教师朝着“讲一练二考三”方向组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在“三二一”模式下,教师往往忽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是习惯于在课堂讲授环节多讲、细讲,追求知识点的全覆盖,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讲授内容上。考试环节则采取“考重点”方式,期末一张卷子决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也认为掌握了教师讲授的内容,就能够顺利完成课程目标,考取一个不错的分数,因而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深度学习、拓展学习的意愿也不足。

在“一二三”模式下,教师将课堂讲授调整为精讲,内容精炼、重点突出;通过布置作业,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课下自主查阅资料,整理文献,积极思考与讨论;在考核环节采取过程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投入程度与学习效果,鼓励考题有较宽的覆盖面,全面检验学生课内外整体学习效果的状态,也能保证学习结果的区分度。

“一二三”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拓宽学习视野,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考试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也能考核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真实水平。教师通过实施“讲一练二考三”,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增强了课上师生交流互动、讨论,引导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也为鼓励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创造了条件。一定情况下,教师们可以不用准备一个完整的全学期课程,而是讲授重点内容,引入自身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针对科学问题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2.搭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个人志趣、现实因素等,将来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有的学生会选择工作,有的学生会选择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校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实现阶段目标。因此,南开大学本科生培养按照金字塔型结构实施针对性培养,其中拔尖类人才约占8%,特色类人才约占12%,学科基地人才约占30%。

“8、12、30、50”的学生培养结构中,数、理、化、生理科伯苓班以及将要推出的人文、社科、经济伯苓班,这部分学生占学生总体的8%,作为拔尖人才培养,此部分学生将来的培养方向就是专业的学术型人才;与天津大学联合办学的分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互开的金融、工商管理双学位班,以及我校经管法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班、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金融数学双学位班,这部分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2%,作为特色人才培养;另外的30%,依托文理科基地进行培养。余下的50%,进行正常培养。

金字塔状的培养结构,有助于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分层组织与开展教学和培养工作,也有助于充分且有效地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师资与科研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在确立方向后获得较为充分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3.打造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学校在《素质教育纲要》中提出了“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完善管理模式,稳定教学团队,增强教学效果”的规划。从2000年开始,学校对大学数学、公共英语、计算机、大学物理、大学语文、思政类、体育类等公共必修课程投入大额专项经费,并随着教学情况的变化及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发展,进行了多轮改革与建设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全校的14门公共必修课中,大学语文等6门是国家级精品课,2门是市级精品课,4门是校级示范精品课,整体“精品课率”达到86%。

全面精品版的公共必修课程,能够保证南开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能有效保证基本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并对通识教育目的有效达成起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不问英雄出处的“魅力课堂”。传统上的教学奖项,虽然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但在评比时仍将教师的科研水平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又因为教学工作难以衡量,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参评者教学工作区分度不大的情况下,评选过程仍然会将科研水平、科研项目主持承担情况视作一个重要指标。

学校推出的“魅力课堂”评选工作,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评选出在本科课堂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教学热情高、教学效果好的一线教师。“魅力课堂”的评选完全依据教师的教学风采与课堂教学效果,淡化科研水平、资历、职称职务等条件,代表了学校课程的现时较高水准。

“魅力课堂”的评选要求参评教师连续两年并正在独立承担一门本科课程,近3年无教学事故的在职专任教师,且长期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优先。学院通过教师自愿申报、专家听课、学生评议,综合后确定推荐人选,再由教务处组织专家随堂听课,并就教师网上评教情况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单位推荐人选进行集体评议,确定入围名单。此项奖励记入教师个人档案,并在今后教学项目的申报、职称评聘等环节中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通过校内外媒体对获奖教师进行宣传,使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学校已完成了两届“魅力课堂”评选工作,共20位教师获“魅力课堂”奖,另有9位教师获“魅力课堂”提名奖。在29位获奖者中,青年教师为11位,占38%;副教授和讲师为15人,比例过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位33岁讲师获得了第一届“魅力课堂”奖。“魅力课堂”的评选较之以前的各种评比、奖励,在年龄和职称的构成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达到了设置这个奖项的预期目的。这项活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提高自己展示度的机会,特别是为教学型教师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5.推出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励办法。针对研究型大学部分教师中“轻教学”的现象,2015年学校出台了《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励办法》,此举在教师群体中引起较大反响,鼓舞了教师投身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热情,也体现了“教学优先”的思路。奖励对象为在南开大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集体或个人。奖项设:教学建设优秀奖,包含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评出的教学团队,各级各类品牌课,各级教材奖,教改优秀项目,魅力课堂;优秀实践教育教学奖包含实验教学技术成果,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实习、竞赛等获奖;教育教学竞赛优秀奖包含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部门主持评选的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奖,优秀教学数字资源、优秀教学研究论文等;教育教学管理奖包含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部门评选的各类教育教学管理优秀单位或个人,良师益友奖等。

推出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部分教师将个人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问题,对于教学为主型教师,特别是基础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是一种对其教学付出的肯定,也有助于促进他们继续投身教学工作,进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热情。同时,对于科研为主型教师也有助于引导他们适当地将一部分精力投在教学工作中。这样,促进了教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主动平衡好自身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6.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2002年,学校在原本开放实验的基础上,搭建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科研“百项工程”平台。“百项工程”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并且在2005年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百项工程”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所立项目由最初不到80项增长到现在的每年500余项,每届2/3的学生参与其中,目前已累计达到4000多项,投入总经费近2000万元。一些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还有很多同学的成果获得了专利。

“百项工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能力和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尤其深受来访的国外专家学者的好评,认为走对了路子。近年来,也有很多教师主动把自己的选题纳入“百项工程”中,“自费”参与进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学生通过“百项工程”等科研项目的训练,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激发他们对相关知识探索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和动手的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得到了在一个研究型大学应有的科研训练。

7.对课堂、考试全覆盖的教学督导。南开大学采取校、院两级督导形式,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实现了对课程的全覆盖。每学期开学初,校领导、部处长、学院的领导班子、教学督导、学生,不同群体都深入到教学一线,进行巡查。学校也利用校领导巡查走访工作,了解一线教学情况,汇总整理后再责成各相关单位解决。2014年,各级督导巡视考场5000余场人次,并首次开展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的巡视工作。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督导的作用。学校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开展随堂听课,督查教师授课情况,通过试卷成绩检查试卷规范情况,考察试卷水平是否能够体现课程要求,所给的成绩分数是否合理等。学生信息员队伍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将学生群体眼中的教学问题反馈给学校、学院,由学校、学院进行甄别与改进。各级督导体系的工作,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也让学院、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关心教学工作。这是学校本科教学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有效保障。

8.率先推出毕业校友课程评价系统。2016年,南开大学在传统的督导体系下,又增加了毕业校友的课程评价。学校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评价系统,该评课系统主要面向南开大学本科2007—2011级的毕业校友,邀请毕业学生对本科时上过的课程进行评价。大规模有针对性地邀请毕业校友进行教学评价,这在国内也是先例。

随着高校越来越注重教学质量,让学生为课程及教师打分已经成为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普遍做法,但这往往是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而那时,学生只不过是刚修完课程而已,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并不具备较好地评价课程价值的能力。毕业校友与在校生不同,他们对课程的感悟更为深刻和全面,也往往较为客观,其意见和建议将会很好地帮助学校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并为在校本科生提供修课指导。

“南开时课”微信评课系统中,毕业校友本科期间所修全部B、C、D类课程(即学科、专业相关课程)及授课教师信息会一一呈现,校友可用0~5星对本科期间所修全部课程进行评价,同时从“有助于读研、有助于工作、有助于出国、感觉没啥用”等选项中勾出课程的实用价值。由于是基于微信传播,此系统设计之初就力求操作简单方便,评教门数也不设限制,校友可随时评价随时提交,能够保证校友在无压力情况下做出更真实有效的反馈。此外,该评教系统还可通过校友职业分布进行大数据挖掘,获得针对特定行业的优质“课程表”。在开放式问题环节,校友可以表达各种意见。相较于数据的搜集,此类信息的搜集会更有助于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与改革。这一系统的推出,得到了校友的热烈欢迎,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达到了预期效果。

9.内容丰富、活动精彩的夏季学期。2013年,学校探索实行夏季学期制。适应快节奏的时代以及大学职能的转变是促成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学期安排现在是18+18+4,即“两长一短”。四周的夏季学期,主要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增加结合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在夏季学期,集中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百项工程”等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增加素质教育课程、热门课程、双辅修课程的修读机会,大量安排了突出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学科带头人联席主讲的前沿课。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或授课,并引入了国外优秀大学夏令营、学术论坛、暑期课程等国外教育资源。作为夏季小学期改革的一部分,还选择了20多门课程向高中生开放,对完成课程且成绩合格的高中生发给成绩证书。

“科学夜宴”系列讲座,也面向市民开放,主讲嘉宾都为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知名校友等。这些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也拉近了高校与社会公众间的距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0.融美育于科学教育,推进德智体美四育融合。2015年底,学校召开了美育工作会,印发了《南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美育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推进“公能”素质教育、深化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的重要工作。

学校把美育工作和育人各环节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美育[3]。南开大学的美育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育,更带着时代印记。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一方面运用各种文艺形式,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恰当的方式把正确的价值观嵌入到美育教学和实践之中,确保美育文化活动不媚俗、不走样。同时,由于处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全球化成为历史潮流、追求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时代,南开的美育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积极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启迪和教益,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之美。学校也在积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加强美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三、围绕素质教育准备做的一些探索

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只有主动求变,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学校还在筹备一些新的探索,寻找新的突破点,力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1.建立“荣誉学分”体系。“荣誉学分”是指学生参加专业教学计划设定之外的课外学习与活动而获得的学分。“荣誉学分”的考核和认定实行申请制,通过学校审核、认可后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

建立“荣誉学分”体系,旨在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基本学习行为,实现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规范而长效的激励,切实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管理和制度层面引导学生立“公”增“能”,秉“公”尽“能”。

设计中的“荣誉学分”体系包含两大类七小类。“公”之学分,主要是考察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分为志向、操守和襟怀三类;“能”之学分主要是考察学生服务社会之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应相应的荣誉学分。

2.实施公共英语改革。学校正在筹划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以服务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战略为出发点,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这一轮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以突出“研究型”为核心特色,力求通过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具体讲就是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强化学生使用英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

课程以互联网+的教育思维重组课程资源,通过“初中高三级,选修必修两类,语言技能、学术英语和文化素养三模块,课堂面授、网络课程、个性化学习、工作坊等多课型”立体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将采用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手段,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学生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良好的学术英语表达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思辨能力,以演讲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为核心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素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基于语言向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转变;由通用英语(GE)向通用学术英语(EAP)转变;由单一语言学习向综合素养培养的转变。通用学术英语是介于专业学术英语(ESP)与一般用途英语(EGP)之间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术语篇共有的特点,帮助学习者学会用语言来表达专业性知识,进而获得使用英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除了语言技能教学还包括使用英语查阅文献、写作、听讲座、记笔记、演讲等学术学习技能,适应特定的学术文化和道德规范,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学术界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课程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研究型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的学习互动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3.筹建学生学习事务委员会。为落实学校章程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做到以学生视角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建立新型校园治理体制,学校正在筹建学生学习事务委员会暨学务研究会(简称“学务会”)。“学务会”分校、院两级,分别在学校、学院党政统一领导下,有效整合教学、管理、服务等资源,形成教学工作合力,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切实促进学生融入学校民主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

建立“学生学习事务委员会”,是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建设的一项新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从学生视角观察教学的方方面面,解决共性问题,进而让学生在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学务会”的建立,有助于畅通渠道,搜集问题,能够通过“学务会”反映广大同学的意见,让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时,通过科学调研,辅助学校决策,“学务会”不定期提交提案和改革措施建议,从而建设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生项目研究团队、新型学生智库和学生自治团体。

4.对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2015年教师发展中心启动建立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位一体的全员培训体系,并设置教师发展项目,以满足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科研素质发展的需要,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领域,首期启动的项目有教学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发展项目和教学咨询服务项目。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师发展中心将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教师身上,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四、几个“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是个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如何解决好教学评价“质”的问题,如何加强办学国际化,如何有效地推动慕课的使用,这在学校今后一段工作中,需要下力气解决。

1.如何评价教学的“质”。职称晋升、岗位评聘、薪资待遇,在相关文件阐述上都要求与教师的教学表现挂钩,但目前的挂钩也大多停留在“量”的层面,而对“质”的要求并不明确,不能真正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更应该关注“质”,但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我们还需要多多探讨,需要设计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量化指标,反映出我们的质量标准和指导思想,并保证这个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具有区分度,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

2.本科生的国际交流还比较“弱”和“散”。目前,学校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尚显不足,每年派出的本科学生数量占比还偏低,吸引外国学生、特别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国家的学生攻读学位项目还十分有限。有关学生国际交流的管理工作,也比较分散。学校正在努力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与协同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南开大学本科建设的国际化工作。

相应地,本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升还应体现在国际化学习环境构建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吸引优秀海外留学生和优秀学者的能力;另一个为本科生创造更多的接触、参与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滞后,还不够活跃,包括外籍教师还很少。学校要认真总结在评估中暴露的不足。最重要的要努力提高以英文为授课语言的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适度增加小语种专业。从授课语言来看,全英文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吸引海外高水平留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南开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目前,英语课程的数量非常有限,尤其在必修课中,全英文课程无法满足留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这里指完成毕业所需学分)。一些与未来学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公共必修课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等仍然是留学生培养的瓶颈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以中文为授课语言,以中文作为测试语言,语言障碍影响了海外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业发展。

3.慕课的推广和运用。慕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辅助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改革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鼓励教师使用各类慕课平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课程教学。但是,目前教师和学生对慕课的接受和使用尚在摸索中,慕课数量较少,经验不足。今后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将慕课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还需积极促进与积累经验。

南开大学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学校两千位教师,锐意创新,工作努力,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办学理念与育人传统,扎扎实实,注重实效。在教学质量把控,学生管理等方面坚持“严格”与“规范”,保证了风格的稳定,确保了较高的学生培养质量。可以自信地讲,学校对本科教学的“底”,兜得是比较高的。同时,南开大学也在不断地通过改革与创新,以期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努力使本科教学能够位居一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春梅.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2]龚克.确立教学优先地位注重本科质量提高[J].前沿话题,2007(5).

浅析初中数学教师角色定位 篇9

一、做好教学中“引导者”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 有些教师往往是“一人课堂”, 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们机械地听课、记笔记, 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 长期缺少互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枯燥、沉闷、压抑, 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 此时教师要考虑做好数学学习“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 数学教师要掌握好指导的时间点, 指导过程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练习。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 以ac+ad+bc+bd为例, 引导学生提取公因式, 变为a (c+d) +b (c+d) , 再提取公因式即为 (a+b) (c+d) , 从而直接可以看出ac+ad+bc+bd= (a+b) (c+d) 。然后运用类似因式分解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过程与结论, 教师针对情况适时点拨。

其次,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好引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 合理选择所教的内容。在对全体学生教学时, 不能围绕尖子生转, 反而更要注意那些发言极少的学生, 给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 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例如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 课本设置为一课时, 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至四课时,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以便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 使他们拥有成就感, 增加学习的信心。

最后, 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的指导, 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讲授“勾股定理”时,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已知两条直角边的情况下, 计算求斜边, 然后再讲授勾股定理的性质及其应用。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画的图形, 这个过程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过程,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教学中“倾听者”的角色

初中数学教师不是单向的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去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心理。做好“倾听者”的角色不只是学生班主任的工作, 数学教师同样也要做一个积极善意的倾听者, 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绝对权威的观念。当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都应该站在学生的身旁, 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 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诉说, 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能更容易辨别出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 掌握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从而判断出学生理解的深度, 及时调整数学教学方案, 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 在倾听的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也会产生变化, 真心感受到教师是从内心愿意帮助他们的, 师生在交流过程中, 亦师亦友, 相互之间能够更加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等。共同地探讨、平等地交流, 能够更方便教育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最后, 在倾听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陪同学生“共同成长”, 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能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 从而有目的地去教什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提出不同的对策来解决,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生的潜能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挖掘与展现。

三、做好教学中“评价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如何, 需要教师及时给出相应的评价。初中数学教师做好数学学习“评价者”的角色, 能够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及时调整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

首先,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习的评价内容要做到“三个到位”和“三个关注”:“三个到位”即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要评价到位,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要评价到位, 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要评价到位;“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反馈,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与过程。

其次, 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 改变传统“全凭教师一句话”的单一评价方式, 积极运用多方位、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家长校外评价和社会辅助评价。评价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考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成长护照等。数学教师对各种评价加以综合考虑与利用, 突破教学传统评价模式的瓶颈。

最后,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接地气”, 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自己所在的学校特点、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课中来,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寓教于乐。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巨大的成效, 关键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改变与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教育教学改变的先导性条件, 角色定位准确了, 教学行为才能随之真正改变。所以,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 做好角色定位, 为全力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俊.初中数学教师的几个转变[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3 (2) .

[2]宋长安.初中数学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J].吉林教育, 2013 (32) .

中职英语语法教学与定位 篇10

担任职校的英语教师数载, 常发现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尤其对语法的掌握很不成系统, 说的口语、写的小文章都出现很多错句, 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1.1 中职入学新生的文化水平很低

就当前而言, 不少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学习习惯差, 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一事实也被学生所承认。2007年9月上旬, 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英语看, 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 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数据还说明, 60%以上的入学新生的英语没有达到初二及格水平, 还有不少没有达到小学四年级水平, 仅9.62%学生达到了初二英语优秀水平。因此, 中职生对英语学习的困难很大。

1.2 中职学校语法教学淡化

近些年,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一种趋势, 即“淡化语法教学”。学生语法基础知识薄弱, 在英语学习中听不懂别人说什么, 自己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看不懂文章, 写不出句子。学生不了解词性, 不明白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更别说划分句子成分。

如今的英语公开课, 经常看到热闹的课堂, 丰富的活动, 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 以听说、表演贯穿, 但缺少知识讲解和语法分析, 更多的是蜻蜓点水, 走过场。学生在喧嚣的课堂表演之后, 常常似懂非懂, 抱怨“英语语法难学”。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2 对中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我们都知道, 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以书面形式运用英语的能力, 进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培养口头和书面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就要扩大学生的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语言知识能力。正确的语法形式及其运用方法的意识对促进交际是必需的。因此, 语法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语言形式之一的语法是交际能力中不可缺少的, 交际法并不反对语法教学。毫无疑问, 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保证, 同时交际能力又是语法能力的实践和最终目的。中职英语语法教学不能放弃交际法教学, 而应更好地在交际法教学中贯彻语法教学。

3 中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定位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职教师要明白语法在教学中的定位。淡化语法不是不学语法。在“淡化语法, 突出应用”重要指导思想下, 我们一改过去“重语法, 轻交际”的局面, 各种role-plays, English Corners等都搞得有声有色。无疑这对改变哑巴英语, 提高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问起中职生词性、句子成份, 以及主谓、动宾短语类型时, 学生几乎都回答说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语法现象要么一言带过, 要么干脆不讲, 免得自讨苦吃、无法解脱。

笔者认为, 现在语言教学中所谓的“淡化语法”淡化的只应该是那些历来有争议的部分和在现代语法发展中不便讲清楚的内容, 而基本的语法规则和简单的虚拟语气和各类从句语法知识的学习、运用是万万不能淡化的。

4 探索中职英语语法教学的“优化”教学

笔者在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中, 探索并总结出以下几点可试行的“优化”语法教学的途径:

4.1 利用图表法来介绍语法, 学习时态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语法可借用一些图表来介绍, 有利于学生学会。下面介绍一种图表法来进行时态的教学。直线“_____”表示时间, 向下的箭头“”表示现在, 箭头的左边代表过去时间, 箭头的右边则表示将来, “×”表示单一的事情, “…”表示动作持续或将持续一段时间。大部分英语时态可简单的用图表表示。例如:

4.2 精心设计连词成句的游戏

在精讲语法规则和语法要点之后, 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并提高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笔者在一堂口语交际课时是这样做的:

老师和同学问候:“How are you, guys?”, 学生答“hungry, boring, interesting, fine, terrible”等。词罗列在黑板后, 问学生词性。答:形容词。然后教学生形容词的两大用法:一是修饰名词, 二是常与系动词be构成系表结构.学生造的句子有: (1) I am very fine. (2) He is very hungry. (3) The weather is terrible today. (4) My father is interesting. (5) It's a boring day today.在肯定 (1) (2) (3) (5) 完全正确的同时, 指出 (4) 的错误之处, 并改正之。 (4) My father is funny.I am havingan interesting class.

学生造句的能力得到锻炼后, 总结概括出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作定语的区别, 即:一般说来, 现在分词修饰事物, 常与非人称主语连用;过去分词修饰人, 常与人称主语连用, 属于同类用法的常见分词有:excited/exciting;interested/interesting;bored/boring等。学生再分别找出体现形容词修饰名词和形容词构成系表结构的句子。如此, 学生就掌握了形容词的两大语法功能。

接下来, 玩游戏:连词成句。首先, 请学生写一个含人名、时间、地点、干某事的信息纸条 (可发挥想象或查字典) , 待上交后, 学生轮流上台抽纸条, 并将信息连词成句。要是有难度, 同学和老师给予帮助。最后,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造的句子进行评价, 说出自己没有成功连词成句的主要原因, 以及别人的成功之处。学生感兴趣, 自然而然, 语法知识就容易学会。

对于重要的又常用的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虚拟语气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等语法, 我们要化整为零, 精讲多练, 并将语法知识普及到阅读、听说、交际课中去。

总之, 教无定法。我想只要将语法教学贯穿于交际教学中, 就会有收获。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或者口语比赛时, 教师的压力就会减少, 也不会再为学生不懂语法、说错写错而抱怨, 学生也会因懂语法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我相信敢于尝试, 敢于改变, 善于积累素材, 勤于思考和总结, 将会为中职语法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职校生的英语水平也将得到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J].中国职业教育, 2008 (14) .

[2]H.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Scott Thornbury, How to teach grammar, Pearson Education World Affairs Press.

小学数学建模的合理定位 篇11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建模;遵循规律

一、建模主体的儿童性

在初级学校数学建模的主体是小学生,知识运用的特点是小学数学,因此在小学展开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一定注意掌握复杂性的适度,根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还要以“看得见、够得着”为原则,直抵学生的“最优发展区”。要合理定位数学建模的难度、深度、温度、适度,不仅要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又要学生经过探索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基于建模主体的生活经验。数学建模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素材及时融入到学习课堂中,把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自然环境等与数学问题有关系的各种因素,巧妙地转化为儿童日常生活数学问题的火热思考,把其当做解决问题的支撑物来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价值性;让学生抓住问题的锚桩,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生活经验,促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感受问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尽快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尽快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2、基于建模主体的认知水平。基础教育实施数学建模,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首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是遵循和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切;再次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一定要分层次逐步推进实施;最后是把握数学建模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等的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创造意识。

3、基于建模主体思维特点。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建模形成一种技能,形成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并能用这些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如:小学数学“平均数的认识”这一讲,平均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知识,并且这个抽象的知识隐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利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次进行评判解读、整理数据,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推进数学思考的有序进行,这种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出平均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初步感知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适合学生水平的数学建模过程与方法,是让课堂更为灵动更为精彩的活动。

二、建模目标的指向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建模”教学一不是培养科学前沿的高级人才和数学建模竞赛拔尖生,二不是纯粹为了与初、高中衔接进行的数学建模法的训练,而是为了提升小學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让小学生在生活中能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迫切地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就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建构模型,让学生体验建模过程并且形成建模思想。

1、培育学生建模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入现实生活和学科为问题情境的探索性例题,让学生明确怎样应用数学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积极参与建模的创造过程,从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功能。教师要站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把渗透数学建模的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并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和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简而言之,我们从教的角度讲,数学建模就是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想的过程。我们从学的角度讲,就是自主探索、发现建构、自觉应用的过程。然而贯彻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注重了数学教学的形却忽略了数学建模的核。大批教师缺乏数学建模的思想意识,更缺乏指导数学建模的策略,建模之路艰巨漫长。

2、让学生体验建模过程。数学建模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在根据数学规律进行推理求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应用现实问题的过程。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数学建模则是让学生重在体验建模的过程,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感受数学形成和创造的过程。

三、建模思想的渗透性

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重视数学建模的核,不要让建模成为形式的过场,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建模思想渗透进去,让小学生们在实践、探究、运用中形成一种建模技能,建立建模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建模的过程和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在创造中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一定要把握好数学建模的内涵,不能只看型丢弃核。

参考文献

[1] 王明刚.利用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数学教学定位 篇12

“3+3”是“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的简称,培养形式为:先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然后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与合作院校共同研究确定的转段升学要求,转段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最后由培养学校分段颁发毕业证书。“3+3”分段培养模式不同于六年一贯制,体现的是分段培养,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学生学完中职或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又要有机衔接。“3+3”班级在本校是一个新形式的班级,学生整体素质要好于中专学生,与综合高中班的学生比又略有不足。如何对这个班级的数学课程进行教学定位, 就成了校长、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课程教学定位既要与课程标准相符,也要与学生总体的培养目标相符,还要能便于教师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策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笔者与任课教师共同研讨,将“3+3”模式下的数学课程教学定位如下。

1总体目标上的定位

对照课程标准将总体目标定位如下:“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工具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将来的后续发展。

2教材与教学内容上的定位

按照《2012级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 采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在难度上要略高于《大纲》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2.1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上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当地调整内容与课时,充分体现数学课程的实际需求性与专业上的适用性,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与电子专业相联系,可以在学习三角函数和复数时选取几个与专业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讲解;与旅游管理专业相联系,可以在数列部分选取贷款问题、在二次函数部分选取客房利润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具体而又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或专业学习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既能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也能较好地体现数学知识广泛的实际应用性与适用性。

2.2发展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中专学业结束之后,要转段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3年。因此,数学定位上要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在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上都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既要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也要为学生升学后的学习作好充足的准备,同时也为学生的明天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能力培养上的定位

3.1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指一个人仅仅知道去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才能自觉而又专心致志地去学习。这里孔子既强调了主动性的学习态度,又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大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因为中专学校的专业课程较多,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数学的工具性、广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必然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中专的数学课也必然可以上得很精彩。建议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的一些尝试:如利用涉及数论的“孙子点兵”(同余)问题、涉及图论的“九点十行”问题等趣味性题目,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贷款问题、客房利润问题、机器使用年限问题、线性规划问题等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较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利用与电子专业相关的三角函数和复数问题,展示数学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更好地强调学为所用,学有所用,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可以选取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求解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用精美的画面、动感的图形、变化的曲线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优化教法,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学习心态、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寻找学生数学学习的就近发展区,广泛阅读并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与专业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借助计算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电子技术和手段, 开展课外实验、参观考察、专业实践等多种具体活动,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针对“3+3”学生可以直接转段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这一现实情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要将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向生活靠近,向学生的专业知识靠近,强调学为所用,学有所用。要大胆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能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优良的学习精神、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贷款问题、客房利润问题、机器使用年限问题、线性规划问题等知识时, 这些实例具体而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不是空洞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的社会调查,了解各机构、商家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和计算方法,撰写学习心得、应用心得或者是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不但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数学,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引起他们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与知识的应用能力。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大胆地进行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尝试,要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数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试卷命题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和新的尝试,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即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逐步产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产生新见解、新发现、新突破、新思维。 同时,数学老师也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求巧的探究。在整个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断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面对刚刚起步的“3+3分段培养”模式,如何做好中职与高职的教育教学衔接工作任重而道远,而课程的教学定位工作则是与教师和学生都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工作,笔者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如上的个人分析与总结,希望能为“3+3分段培养”模式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欢迎各位同行和专家批评指导。

摘要:“3+3”是面对中专学生的一种新兴的分段培养模式,作好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与每一位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息息相关。在尊重大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文章针对为学生奠定数学学习基础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实际需求,从总体目标、教材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对“3+3”班级数学教学进行了定位。

上一篇:腹部异位下一篇:农机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