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通用10篇)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一些改革, 新增了“数学广角”内容, 而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并未涉及, 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广角”进行正确的目标定位。“数学广角”是一种能够更加系统、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 能够把比较复杂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成为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简单的形式, 并且能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表现出来。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好“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研究出更加新颖、合适的教学策略, 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想方法。
一、明确目标, 深入教材
在人教版的教材当中增加“数学广角”板块, 是数学教材中最大的亮点, 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新颖、非常独特的尝试, 所以数学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前, 就应该做好目标定位, 与常规的数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区分开来, 更加注重通过实践、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活动, 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 不断学习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在以后遇到了数学问题能够使用多种策略与方法更好地解决。因此, 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教材内容,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会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的问题时, 有些学生一听就明白, 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却不能够发现其中的奥妙, 这时数学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分解知识, 使用一些文字或者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使每位学生对课堂内容都有所收获。
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探究教材内容, 摆正“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 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数学广角”板块的形式与内容都非常新颖, 具有趣味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是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只有深入地探究教材内容, 才能够在讲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知识, 提高能力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式都比较隐蔽和抽象, 但是通过“数学广角”可以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事例, 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 针对“数学广角”中的重点和难点, 使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感悟并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同时,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例题的讨论, 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体验,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在讲解数字编码的内容时, 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图片, 比如常见的电话号码、限速标志等相关的图片,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字不仅仅能够作为数量来表示, 也可以组成一些编码来表达相关的信息。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的讨论邮政编码中所蕴含的信息。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想与讨论, 从而逐渐引导学生理解邮政编码以及身份证号中数字的编码特点。在学生思考数字号码内容的过程当中, 教师也应该适当地给予提示和点拨, 增加学生对于数字编码的经验。
因此, 教师在“数学广角”的教学当中, 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通过直观的事例, 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与交流, 最终达到学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三、注重过程, 教会方法
鉴于数学思想方法自身的特点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显著地看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也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数学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更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当中, 学会自主地思考、不断地积累、逐渐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直至最后能够自主灵活地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需要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作为首要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不断反思, 举一反三, 从而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价值。例如, 在讲授排列组合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可以让学生列举服装的搭配方法、比赛的场次顺序, 以及学生参加活动的顺序排列等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概括, 都能够演变成为数学思想方法或者数学模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 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 这样能够简化问题,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做好概括, 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又比如说, 在“数学广角”找次品的教学案例当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提出解决策略, 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升问题的难度, 让学生大胆地猜测, 之后在通过不断地推理、归纳和分析来验证学生的猜想。
因此,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当中,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今后遇到问题就能够选择更加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充分掌握教材当中“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分布结构, 制订出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2
一、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
多姿多彩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它的作用发挥得有效,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身边和学校周围的这些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
1、校内课程资源应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校园里面总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资源。无论学校的条件是怎样的先进或落后,都可以找到和学习数学有关的资源。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总是有的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学习中,学生本身的众多特点、班级活动、老师遇到的各式各样东西。或是学生收集的等等都可以变为现成的资源。
2、校外课程资源也应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这些资源变成学生活动的情境和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自然、社会紧密联系。
3、各种智力资源也该适当使用
数学的学习活动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内容,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其中有许多不可缺少的精彩的亮点的活力,有时需要家长或社会上的其他人士的帮忙,才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调动家庭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每一家庭大事小事的发生多数与数学有关。现在很多家庭的大人总溺爱孩子,使他们对家庭的事情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怎样用数学方法解决有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学生利用数学手段来调动“家庭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家庭和关注家庭。
三、共享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已大量流入农村。《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与网络密不可分,一方面,数学是网络存在、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网络上也承载着大量的数学资源,用好这一部分资源,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必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例谈中小学家长组织的合理定位 篇3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很多中小学都相继建立起家长委员会这样的家长组织,作为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及完善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更好推动家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化家长组织的教育功能,就成为有待深入探讨的热门话题。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所带班家委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家长组织功能发挥与合理定位的关系,提出了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开放化和民主化精神相适应的自下而上的“班级——年级——学校”家长组织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希望能与关注中小学家长组织的广大同仁一起探讨。
现代家长组织是个新鲜事物,多是伴随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应运而生。现代学校制度以其民主化和开放化为鲜明特征,学校教育与学校发展始终离不开家长群体的支持、理解与配合,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自然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家长组织理应是现代学校民主办学和开放办学的重要平台。然而,时至今日,家长组织在中小学校并没有普遍建立起来,而且,现有的家长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要么难以为继,要么形同虚设。
家长组织走入“死胡同”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家长组织的合理定位尚未厘清。首先,自上而下的各级家长组织体现出从章程到组织机构的“同质化”特征,由于代表性不足和形式化的弱点限制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往往不会因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而得以改善,其单向度的咨议与监督功能成为高悬在学校头上的“无形的剑”,使得本已紧张的家校关系愈加紧张。
那么,现代家长组织究竟如何合理定位?家长组织能否走出“死胡同”?作为学校一方,如何使家长组织切实发挥更大的作用?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在总结本班家委会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试图做出初步的探讨。
一
笔者认为,我班家委会走出“死胡同”的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合理定位。
首先,筹建的程序不同。以前的家委会多是建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最低也是设在年级,鲜有设在班级的。我班家委会的筹建则是自下而上的,因而在其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充分体现出鲜明的自主性。并且,我班家委会的筹建并无任何上级授意,完完全全是家长自发自觉自愿建立起来的。筹建家委会也完完全全地服务于班级的建设和课外校外教育的开展,服务于孩子的成长和家长自身的成长,服务于家校的沟通与合作。从倡建家委会,到起草章程,乃至推选理事会以及家委会的运作,全过程都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和原则。也就是说,我班家委会主要是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助组织,而非学校教育的监督组织。
其次,功能定位不同。我班家委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充分挖掘家庭及社会教育资源,为孩子及家长自身成长搭建平台。城市独生子女问题、家庭结构变动的教育影响、青春期教育、网络成瘾、厌学……很多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一家一户,成为困扰学校和家庭的共通的时代性难题。我班的很多家庭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及社会地位,面对这些挑战,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家委会这个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长,克服和限制各自的“痛”与“痒”,为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搭建起共同成长的舞台。
再次,活动的形式不同。我班的家委会活动是在家校良性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上,就班级建设乃至家校教育展开坦诚的沟通与对话,家校双方(家长和教师)乐于接受彼此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同一条船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家委会也就自然成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无缝桥梁”。
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是由于对自身性质和功能有了合适的定位,我班家委会的建设与发展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家委会自身建设、班级建设和课外校外教育等众多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有益探索。
首先,我班家委会将家委会建设与班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家委会作为班级全体家长的代表,理所当然地要从关注自家孩子的窠臼中跳出来,积极关注班级建设与发展,为全班孩子的成长献出各自的心力,并以实际行动团结和影响其他家长及孩子,形成了“3班一家亲”的大好局面。
我班的家委会按照章程推选了理事会,理事会遵循章程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展开必要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并自觉接受全体3班人的监督。家委会定期举行家长座谈,聚焦班级建设及家委会建设的热门话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及时推出家长爱心教育基金、家委会活动计划和寒暑假活动套餐。家长爱心教育基金扩大了学生的奖励面,“感动3班年度人物”的10位获奖学生一致将各自获得的500元奖励金捐赠给汶川灾区,带动全班同学捐赠6千余元,家长的爱心接力棒从孩子的手中传递到了灾区,极大增强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扶危助困的爱心奉献精神。家委会的活动,也丰富和充实了我班孩子的假期生活。
我班家委会的成员及众多家长参与班级建设蔚然成风,他们或积极参与筹备学校的家长会、主题班会、校运会、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或参与感动3班年度人物、学年鉴定及评优等评选活动,或参与班级美化,或承办美术习作展,或举办家长论坛、家长讲座及家长座谈会……我班家委会已经成为班级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班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我班家委会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发掘家庭及社会教育资源,成为班级课外校外教育及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
我班家委会组织了很多次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有文体类活动,如“枣园聚会”、鹫峰定向越野、西山远足、凤凰岭爬山、京西古道远足等,有教学参观,有如军博“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颐和园参观、海淀医院心脏外科参观交流、天津港考察及大沽口炮台参观、满洲里——阿尔山参观考察活动、京津冀参观考察活动、清东陵与清西陵参观、狼牙山参观考察等;有社会实践活动,如北京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感恩节联谊活动、顺义太阳村慰问联谊活动、海淀公园插秧节插秧劳动、法国德比西中学教育文化交流等。此外还有赴汪洋帆、苑牧鸽、李金雨家的“家访串串烧”活动等。这些“套餐式”的活动为各个家庭安排课余和校外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进了亲子和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我班家委会的成功实践表明,现代家长组织只要有合理的定位,完全可以追求自身建设与学校建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共赢,从而实现自身成长与孩子成长的完美结合。
三
我班家委会的定位,使它在性质上不再只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的参议机构或监督机构,在功能上不再只是学校教育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在现实的利益汇合点上,学校和家庭对彼此的处境有了“同情之了解”,对各自的得失短长有了更全面更深切的体认与沟通,从而在班级建设与课外校外教育的交流合作中寻求到互动与对话的契合点,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赢,孩子成长与家长成长的结合。
我班家委会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合理定位不乏普遍的借鉴意义。那就是现代家长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取决于自身的合理定位。现代家长组织在合理定位以后,完全可以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适应。从教育民主化的角度上讲,没有家长组织自身的民主化就不会有整个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因为家长群体和学校利益攸关,学校发展必须切实维护好家长的现实利益,学校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家长,实现家校的共生共赢,而没有家长组织自身的民主化就一切无从谈起。从教育开放化的角度上来讲,不向家长开放的学校就谈不上开放办学。传统意义的学校开放日和家长会在时空上和功能有其局限性,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家校的互动与合作。教育的民主化和开放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潮流,现代家长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应适应这股潮流的原则和精神,民主建家长组织,开放办家长组织,家长组织必须完成自身民主化和开放化以后,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应有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篇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需要又产生了数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形式的多种多样。要实现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视界融合,情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的媒介作用,促进文本与人本的融合,这不仅体现了深刻的教学意义,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深入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第一,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融,体现深刻的意义指向。从文艺解释学概念出发,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更像是教与学的媒介,教学应该要广泛地体现情境的完整性。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融,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第二,情境与教学设计相融,体现丰富的知识内涵。我们如果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审视情境的价值可以发现,情境的作用就是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揭示文本的完整意义。就教与学的过程来讲,情境的媒介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把数学内容巾原本散落的知识点连成片、穿成线,梳理成一个逐渐深入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水平,进而改变学生的世界观。第三,情境与教学进程相融,体现敞开的活动方式。就数学意义的“视界融合”概念来讲,情境与教学进程的相容更能体现自身经验与现实经验的融合,数学情境中敞开的活动方式,不仅表现为教学进程的开放,而且着力于文本经验与人本经验的重组,体现了思维的灵活。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5
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意义(含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目标)
(一)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经历。如果老师采用“预防”或“扼杀”的方法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只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错误,有了错误的经历后,再寻找“灵丹妙药”根治错误,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教育专家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这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错误”中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机智地抓住契机,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把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在于:
首先,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作为教师,不应该对个别的“异端”进行草率的处理,而是及时地抓住机会,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
最后,学生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的教育。给不同意见的人一些说出他们理由的机会,暗示学生“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来不得少数服从多数,探求真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二)研究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对学生课堂资源的研究比较少,对课堂的错误资源研究的更少。许多研究注重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中往往是研究生成资源的正确资源进行研究。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存在着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课外知识缺乏,见识不多,受家庭环境等影响严重,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不够,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避之不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都是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学时,或是文过讲解不够突出,重点不够明确,难点不够重视。而问题总是事后发现,又因时间不够等等原因置之不理,如果能把学生的通病集中起来,加以分析,作为资料档案,给下任老师作参考,让接手老师提前意识学生将会产生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引导,既可以减少学生的错误,也提高教学的效率。
2、本研究小组教师研究能力现状分析:
本研究小组教师为全体数学科组成员。科组内现有数学教师8名,小学高级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 3名,其中1名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教师总体素质较好,但个体发展不平衡。我们科组教师年轻教师占半,需要多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近年有所提高,但教师原有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常常左右着教师。受我校处于沙田片地理位置等影响,接收新鲜事物较慢,教学思路不新,在教研和科研上不够平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尚有一定的距离,要花大力气抓。从学校科组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期待在全体数学教师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能积极参与实践研究,让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反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原因,以案例、反思、论文等的形式描绘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能力的形成轨迹,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文本材料,提高教师自我思辩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含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观点、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和完成时间)
(一)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的研究。
3、通过研究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4、错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研究(对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关材料学习活动 科组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典型错误资源集 资源小册子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典型错误资源的研究 论文
口算比赛 全校性分年段比赛
小学数学课堂典型错误资源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主题课例展示(集体备课)课例展示
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经验交流会 经验交流会
对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处理的反思 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 论文
三、研究过程设计(含研究思路、策略、方法、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采用“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办法,从数学学科课堂入手,逐步探求在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确确实实地展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根据实验情况采取如下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等。通过讨论、说课、听研究课等手段,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和分析错误资源的产生原因、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以及课堂错误资源的利用,形成一定的模式,并对本次实验成果进行论证,编写课题研究的资料集,以指导日后的教学。
(二)研究策略:
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无奈。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1、善待‘错误“,让”错误“放出光彩
每个人都有优点,也存在许多缺点。如果每时每刻老师能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那么精彩的想法我想老师也会为他们喝彩的。作为老师应该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为他提供获取成功的平台。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进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最终,让“错误”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敢于纠错,让”错误“有效利用。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可能来自于学生,也可能来自于老师。对于来自学生的意外,我们常能从容应付,但对于老师自己的失误,我们有时却会觉得不知所措。这里有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特别是大型公开课时,有些人被所谓的“师道尊严”所困,采用掩饰或回避的方式,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其实,是否能妥善处理失误,恰恰是检验老师素质的大好机会。
而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是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熟树立相对牢固的错误意识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这对老师来说简直是一种机遇,在课堂中利用好错误资源,不仅使一些尴尬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决教学中疏与堵的矛盾。、对比“错误”,让知识拓展延伸。
面对学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立即指出错误,而是顺势诱导学生将错题解答,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自己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发生错误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形成纵横向联系,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和分析错误资源的产生原因、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以及课堂错误资源的利用,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提升阶段:
这阶段主要总结研究,完成整个研究在各学科。征集有关论文、实验课、汇报课的录象等,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领导、教师,对本次实验成果进行论证,形成研究进行总结、编写课题研究的资料集。
四、完成研究工作的保障条件
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前锋小学校长高瞻远瞩,树立办学的宏伟目标,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大力的支持与到位。人力方面,凌惠波主任、梁满水老师、罗桂枝老师、许慧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规范化
1. 合理划分小组,使成员之间分工明确
目前的课堂讨论在小组划分上的随意性很强,一般教师都是按照学生的座位来划分小组的。这样会造成一些小组全是学优生而一些小组全是学困生的情况,在讨论时间、讨论深度、讨论结果上悬殊。而一些班级实行定期换座的制度,使得小组的成员不固定,默契很难形成。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达到合作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应合理分配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每组中的比例,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色选取组长和汇报员。此外,在合作进行当中,各成员之间应有明确的分工,这样才能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小组合作计算实际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组长就应该分配好哪一个测量长度,哪一个负责记录数据,哪一个计算表面积,哪一个计算体积,等等,一次结束后还可以交换任务再做一次。这样将整体活动拆分成具体步骤,不仅缩短了活动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2. 选定有效主题,使合作讨论有价值
合作学习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所以主题的选定往往决定着一次合作讨论的价值。若是教师口头讲解或是通过课件展示就能讲清楚的问题,却选择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无疑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例如,在“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练习题中,一道题目往往可以用多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哪一种才是最简便的呢?如果每种方法都试一下显然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强,因此教师不如让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哪里需要结合、哪里需要分配、怎样分配最好,等等,这些抽象的问题一言两语都很难解释清楚,加上每个学生对于“最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的氛围比较热烈,而且讨论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结果。但是,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与交换,从而达到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的目的,所以讨论结果反而变得次要。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组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最大程度上发挥讨论的价值。
3. 和谐合作过程,使团队精神得到提高
确实合作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以及注意事项,从细节处入手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也是合作学习模式的主干部分和最重要的部分。
(1)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而集体意识淡薄。针对这个情况,数学教师不仅要经常给学生灌输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教他们适当地为了小组合作的有效进行克制一下个人的表现欲,同时也应该制订有序、规范的活动步骤,以此来处理好学生个体与小组整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讨论教学中,首先应给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想想平行四边形都具有哪些不同于普通四边形的特点,并将自己所想到的写在纸条上,做好记录。然后把小组成员的纸条汇总在各组长那里,再由组长整理出每个小组写出的点。之后将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公布,全班共同选出写得又多又好的那一组,并给出奖励。只有将小组的荣誉分配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组员们才会更加重视“集体”这个概念,逐步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密切配合的习惯。而且,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仍然保持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学习,使合作能力有所上升也不偏废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
(2)懂得倾听和表达。在合作中,不仅要注意表达的技巧,“学会倾听”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倾听表现了对人的尊重,组员间的合作也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组长作为这个小团体中的领导,虽然有分配任务和组织协调的权利,但是也要虚心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不能只凭一己之见去处理组内的事。而汇报员在汇总小组成员意见、总结小组学习情况之后,也要注意表达的技巧,将这些情况真实、扼要地反馈给教师。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更明显地表现在“开放型”问题的讨论中,若学生七嘴八舌地抒发各自的想法,讨论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序、轮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之后给予真诚的赞赏,或是大胆地质疑、开展争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合作不断进步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对其进行监督,才能使筹划实施者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提升、完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作评价时,应落实以下几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信,在原有基础之上谋求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1)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教师应采用“延时”的评价方法,即先以观望的姿态看待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综合了汇报员多次的学习汇报之后,教师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个评定。而过早地下判断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而且只关注讨论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的评定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智的。因此,教师应设立包括小组工作配合程度、任务完成贡献度在内的评价标准,不能只以小组学习的结果好坏、进步多少来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
(2)关注共性,更重视个性。由于在性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领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做一个灵活的改变,在实行统一评价的基础上也配合执行差异评价,必要时还应以差异评价为主导。总之,只有在“关注共性 ,更重视个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才能真正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给出一个科学的评定。
(3)关注错误,更重视进步。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对自己还不够自信,对于教师的评价看得很重,因此教师在给孩子评语时应尽量多地突出他们的进步与成长。对于错误和不足不是不关注,而是以一种较为温和、婉转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接受并慢慢改正。同时,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心情,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为小组合作注入活力。而教师也要教导学生学会摆正心态,不要因为某一次不理想的学习评价而对真实的行为表现进行过分的否定,这不但会影响到今后合作学习的质量,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造成一定的干扰。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7
一、基于作业形式的合理配置
对于小学生来讲,口头作业可有效增强其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且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基础上才可通过教材知识或教师讲解,结合自身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从而掌握数学概念。另外,小学数学口头作业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其表达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讲解后,可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如:“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0.30=0.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课堂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分析作业解答方法。另外,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需将重点放在学生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且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需有选择性地减少书面作业,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课堂学习和教学作业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基于作业来源的合理配置
在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数学作业主要是由教师布置的,学生仅负责完成学习任务,且许多教师并未给学生提供“自己寻找题目并解决”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许多教师对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实际的作业设计和配置过程中需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讲解后,可选择一个创新型话题,即同学们在学习了“比例尺”后,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打算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通过启发性问题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热情,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主体作用,并鼓励学生积极联系实际生活,开拓思维,选择适合自己且能够自行解决的数学作业或课堂问题,让乐于动笔的学生通过书面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不乐于动笔的学生可直接进行实践操作。
三、基于作业完成主体的合理配置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作业完成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探究精神和自信心,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较少,学习效率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当前环境下,我国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中较为常用的作业配置策略为“小组讨论法”。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课后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如:某学校准备建造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游泳池,计划游泳池可一次容纳100名学生,且还需保证每名学生均需占有2m2空间;同时由于校内学生有的会游泳,有的不会游泳,所以需设立浅水区、深水区,泳池平均水深为2m;之后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并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佳的建造方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之后,教师可要求各小组各安排一名学生在课堂中讲解本组设计方案的缘由和具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其学习效果和作业完成质量。
总之,笔者建议学校和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作业形式、作业来源以及作业完成主体等多个方面出发进行作业结构配置,并保证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等,以激发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考、探索精神,增强其学习效果,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摘要:小学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合理的数学作业结构设计,对增加学生学科知识储备,增强其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其数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多项教研资料显示我国许多小学数学作业结构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整体结构配置不合理、应用效果不佳等。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配置,增强小学数学作业结构的合理性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点。文章主要从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该学科作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结构,合理配置,策略
参考文献
[1]姚军娣.关于小学数学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J].情感读本,2014(35):89-90.
[2]曹志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及其优化措施[J].教育,2016(24):53.
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合理布置 篇8
课外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培养和发展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所任教的小学是一所农村村小, 学生中百分之六七十是留守儿童。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布置一点课外作业, 放学回家, 可想而知, 这些孩子们一定会到处玩耍。这就需要我们布置课外作业。数学课外作业常见的问题一是作业量过多, 二是形式单一、内容乏味, 三是应用意识不强。这样的数学课外作业不但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我觉得应该精心设计课外作业,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外作业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对求知兴趣的长期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 趣味性的作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而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例如“两位数的大小”课外作业设计,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玩猜数字游戏, 一位同学写一个两位数, 让另外一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这个数字。如写出“43”这个数字, 如果猜谜的同学猜是“85”, 出谜的同学要告诉猜谜的同学猜大了, 如果猜谜的同学猜是“21”, 则出谜的同学要告诉猜谜的同学猜小了, 直到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为止。
二、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出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由于受各自家庭条件不同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存在的好与差。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在课外作业设计时, 要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中, 可以把作业必做题、提高题和选做题, 设计成难易相当的练习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三、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出生活性
数学作业应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密切联系。一些作业, 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收集、整理等多项训练, 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例如“元角分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到超市查看一些物品的价格, 然后进行比较。对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操作、试一试, 这样既能使他们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9
新课程标准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明确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基础上,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超级链接功能、交互功能、集成功能,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思维, 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1. 运用信息技术超级链接功能, 培养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超级链接功能, 超级链接课前准备的动画视频、语音知识介绍等, 突破时空的限制, 生动形象地再现图景, 提供可动可静的画面, 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如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 出示题目“把一盘桃 (6个) 平均分给3只小猴, 2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学生审题后, 出示导学单, (1) 分:把一盘桃平均分成3份; (2) 涂:涂出2只小猴分得份数; (3) 说:说说2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学生试做交流反馈时, 利用课件演示平均分成3份, 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32。教师再问学生9个桃一盘和15个桃一盘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况下, 2只小猴分别分得几分之几。通过多媒体课件, 牢牢抓住“分、涂、说”的学法主线, 演示对比, 学生对分数意义更加明晰。
运用网络超级链接功能, 可以建立随机型课件。一方面, 学生可以登陆教师主机, 从CAI课件中自主下载学习内容, 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学习进度;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参加学习小组进行重复练习, 如正确地完成了一些学习任务, 可自动转入下一步的学习。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作用较大的是运用超级链接在程序中设置概念“热字”, 如教学“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圆周率”等抽象的教学概念时, 点击这些“热字”, 就可以了解到相关的动静结合的时间、空间知识介绍及相关科学家的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等。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长久的保持, 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术语的理解, 丰富了形象, 拓宽了知识面。
2. 运用信息技术交互功能,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 数学教师可以课前设计好各种交互例题,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让学生做完题目以后, 既可以将学生自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感悟传递给全班同学, 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然后把交流过程、结论等内容展示给全班, 让全班学生共享资源。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教学“百分数”时, 运用媒体演示 (总体—抽样—百分率—总体) 发芽率、成活率、合格率等事例, 对学生反复渗透“从整体抽取样本, 再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数理统计思想, 这样, 学生在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 也加深了对这些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再运用这些百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又如, 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着重运用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首先, 猜想: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猜想圆柱体积公式;其次, 讨论验证:圆柱体积公式怎样验证?圆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有没有办法把圆柱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操作和演示, 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份, 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次, 极限想象: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成的情状会怎样?通过课件演示, 使学生体会将圆柱“无限细分”后拼成的将会无限接近真正的长方体, 再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面积公式。教师把握住这一方法推导过程,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 从而掌握学习这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3. 运用信息技术集成功能, 发散学生思维
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集成功能, 能为学生提供影视、图像、三维动画等生动、丰富的信息, 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引导, 使学生掌握这一有利工具, 必将挖掘其潜能, 从更高层去开发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分数 (百分数) 综合练习中, 出示题目:
学校象棋队有男生10人, 女生15人, ___?
养殖场有白兔100只, _____, 黑兔有多少只?
教学中既可以设计成由一学生编题 (可以提出哪些分数、百分数问题?) 、全班解答的形式, 又可以设计为选择、连线等题型,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举一反三, 使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 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小学阶段应掌握的稍复杂的分数 (百分数) 应用题数量关系。其他类型的行程问题如相遇问题、向背而行问题、活动课中出现的追击问题、轮船顺水逆水航行问题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探究, 通过媒体演示, 使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在这些开放、综合性练习中思维也必将得到发展, 创新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当然,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数理潜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 需要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综合性、开放性习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以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真正使学生的数理智能得到增长, 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实践证明, 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超级链接功能、交互功能、集成功能, 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思维, 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 篇1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生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 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 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学具的运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注意通过合理运用学具,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亲自参与习惯,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促进学生数学概念形成时使用学具
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许多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带来了学习困难。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具,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可让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 往往让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得以正确建立, 很好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自身思维之间的矛盾。
例如, “平均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我在为学生准备的学具袋中, 放了不同数量的花生豆 (花生豆的数量是能被一位数整除的) , 发给各小组, 提出问题:先数一数袋中共有多少粒花生豆, 再试一试怎样分, 你们小组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花生豆的数量就会同样多;如果一会儿在班上交流时, 讲得好的, 教师就批准你们小组的成员吃袋中的花生豆。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了, 各小组都积极尝试起来, 不一会儿就一个个跃跃欲试, 准备交流了。交流时, 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共有16粒花生豆, 每人分到4粒就会同样多。”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共有24粒花生豆, 每人分到6粒就会同样多。”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共有36粒, 每人分到9粒就会同样多。”此时, 水到渠成, 教师点拨:“像这样把花生豆分给同学, 分到的数量同样多, 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通过操作学具, 学生牢牢理解了“平均分”的本质———每一份的数量“同样多”。
二、在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时使用学具
算理是计算的原理, 是计算方法的依据。学生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 必须既掌握算法又懂得算理。在教学中, 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 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然而, 算理的抽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学具操作, 把抽象的算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 帮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 学生对20以内加法中“凑十法”的理解有困难, 我就让学生拿出小棒来帮忙, 让学生通过对小棒的摆弄学会“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又如,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图形, 最多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还剩几根。然后根据自己所摆的图形, 列出算式。学生兴趣很高。然后, 我又让一名学生上讲台前摆图形。他用4根小棒摆了一把伞。在他没有摆完时, 我让其他学生猜想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出可能剩下1根、2根或3根。我又问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说出剩下的不可能是4根或5根, 因为那样就可以继续摆一把小伞了, 结果会是小棒正好用完或剩1根。学生很轻松地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并明白了道理。
三、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时使用学具
数学思想方法, 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极限思想、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想, 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使用学具, 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 单凭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 学生还是不易深刻理解的。为达到更直观的印象, 课前我下载打印了圆的8等份图、12等份图、16等份图、24等份图、32等份图的大图, 发给全班五组学生, 让他们把手中的圆等份图剪下后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进行拼接, 并请每组推荐一位剪拼得最好的, 把自己的剪拼图粘贴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发现:圆等份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就顺理成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 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成, 首次接触到了极限思想, 首次学习到了“化曲为直”这种独特的转化思想。
四、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使用学具
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无论教师怎样讲解, 有一部分学生就是茫然不解。此时如果借助学具, 则可化难为易, 使之豁然开朗。例如, 在长方体体积学习时, 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球形, 它的体积变了没有?学生的回答, 有否定的, 也有否定的, 一时间争论不休。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问题, 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我让他们在每组的量杯中倒入水, 先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放入杯中, 在杯上做上记号, 然后再做成球形、饼型、麻花形等形状, 放入杯中, 观察水面变化情况。学生恍然大悟, 同一个物体, 形状变了, 但是它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变的。如果不借助学具操作, 有的学生一时还真难认同这个道理。
五、在辨析易混易错内容时使用学具
数学上常常有一些令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知识。尽管教师对这些问题讲得声嘶力竭, 强调再三, 有些学生还是依然出错或混淆。这时, 我们可考虑借助学具解决问题。
比如, 初学面积单位时, 学生容易和长度单位混淆。怎么区别呢?我就试着通过学具操作来解决这个难题。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段细铁丝, 量一量它的长度。然后再把这段铁丝折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量一量它的长和宽, 并计算出它的面积。通过“量”“折”的操作和计算, 使学生懂得“长度一条线, 面积一大片”的道理, 从而明白长度和面积的含义不一样, 单位自然也就不一样。事实证明, 这个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合理定位小学数学建模】推荐阅读:
合理运用多媒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学07-2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合理使用10-19
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09-27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11-05
高职数学的定位10-15
数学教学定位09-20
高校数学教育的定位思考06-07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评课发言稿10-23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