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共8篇)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1
摘要:本文综述学界关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各种观点,提出在评价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应遵循理性、客观和科学的原则,并回应部分典型观点。基于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工具作用和人文效应,本文提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是科学融合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和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工具教育。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通用英语? 学术英语? 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 ( 2011; 2012) ,龙芸 ( 2011) ,史光孝、赵德杰 ( 2011) ,束定芳 ( 2011) ,王守仁 ( 2012) ,文秋芳 ( 2012) ,熊淑慧、邹为诚 ( 2012) ,杨慧中 ( 2012) ,丁仁仑、戴炜栋 ( 2013) ,杨枫、吴诗玉 ( 2013) ,胡开宝、谢丽 欣 ( 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 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 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
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 ( 2011) 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 ( 试行) 》 ( 以下简称《框架》) 。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 ( 2013) 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 ( 2012) 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 ( 2011) 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 准 ( 实验) 》实施以 来,我国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显著。从整体英语水平上看,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欠平衡,从群体看,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且有扩大之势。
因此,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眼光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有效交际的能力培养。文秋芳( 2012) 结合课程论原理,提出“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 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对策。王守仁 ( 2012) 回应外语是否工具的争论和学术英语方向的观点,提出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要实现这三大属性,应设立由三大模块组成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即普通英语 (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专门用途英语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和通识教育类英语 ( 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三大模块对应三大属性,真正全面实现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
二、定位大学英语课程的原则: 理性、客观、科学
纵观学界诸项研究和主张,不难发现其焦点就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前所述,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判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评价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评价大学英语的现状、如何评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是产生大学英语发展方向争论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六个字:理性、客观、科学。
1. 理性
理性,就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教学要求》作出合乎逻辑的评价,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盲目肯定。刘贵芹 ( 2012) 对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评价理性: 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有进展、待突破。刘向虹 ( 2011) 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评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校园环境等方面,同样对十二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多维度的积极评价。当然,也必须理性地看到: 大学英语教学在全球化、国际化大环境下,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问题。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欠科学等各种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只有理性地分析原因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反应过度、一味指责只会使问题复杂化,使改革的成果归零,把后续改革引入歧途。
目前,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责声仍不绝于耳。持批评观点者因为一部分院校仍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授予挂钩,就由此判断大学英语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英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造成的,只要取消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理性地说,这种观点缺乏逻辑思维。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授予挂钩这项政策的利弊有待进一步论证,本文不作讨论。问题是: 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吗? 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是其基本属性,如果这两个指标出问题,可以断定考试不理想,而如何解释、使用考试所得到的结果不是考试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涉及社会、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提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报告单; 非英语专业人员在申请职称评定、出国进修时,如果能证明其英语水平已达到所划定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线,则获得相关英语考试的免试资格……凡此种种政策规定,都是机构的自主选择,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身毫无关系,换言之,即使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会有其他的某项考试或检测工具被选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被社会赋予了太多其不能、也不应承担的职责。一旦某项政策措施招致非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然成为“替罪羊”。不去指责选择政策规定的机构,反而发难于被选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有因为作弊现象的猖狂而谴责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难免有不合逻辑之嫌。
2. 客观
客观,就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数据说话。调查的样本要足够大,数据要足够完整。调查研究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样本选择,只有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得到的数据才具有统计意义。数据是整体现象在个体样本上的间接、真实反映。全面筛选样本、客观解释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操守,容不得一丝一毫主观臆断。调查的样本既要有社会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也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 既要有“985”“211”等重点一本院校,也要有二本、三本院校; 既要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院校,也要有专业设置单一的行业性院校。
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是否就能依此推断大学英语已完全不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已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局面? 在重点大学新生中测得的数据能否反映全体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情况? 个别重点高中学生轻松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说明这项考试难度设置太低且已不能代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应达到的水平?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答案不言而喻。这些问题的出现恰好证明在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教学要求》过程中存在着主观臆断现象。
当下,有这样一种评价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观点: 教材编写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词汇范围遵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表,练习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设计。情况确实如此吗? 但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知晓: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其他英语水平考试不同,从未设置专门的词表。大学英语唯一的词表 是教育部 高等教育 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的《教学要求》的组成部分。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命题遵循 《教学要求》这一统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职责所在,也是无可非议的,同时,教材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涉及合理,符合规范。不知应试教材一说从何而来,不免让人怀疑得出此结论者是否真正了解大学英语、是否认真研读过现行教材、是否教授过大学英语课程。
3. 科学
科学,就是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摒弃一切得不到科学验证的假设,用外国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各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面大量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制订出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任何一项新措施必须慎之又慎,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以科学调研为准备,要以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为途径,更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是否有利于学习、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为评价标准。提高课程要求可能会带来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这样做一定会给学生、英语学习和人才培养带来益处吗?科学的态度要求树立全局观,摆正全部与局部的关系,避免片面和狭隘的认知以及保守或偏激的观念,从国家教育的高度审慎处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诸多问题,不局限于某个区域、某个学校、某届学生。
以对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评估为例。有人持这样的看法: 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教学要求》所设定的基本要求,应推倒现行标准,重新编制《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存在于部分生源质量较高的“985”和“211”等重点一本院校,但由此断定为全国高校的普遍现象则是谬误,进而人为拔高教学标准 ( 如将现行的较高要求定为基本要求) 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就强人所难了,表现出对大学生英语水平不切实际的判断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道理很简单: 基于局部的、个性的情况对全局作出的判断往往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同样道理,在部分“985”和“211”重点一本院校存在的学分压缩现象也未必能代表全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至少笔者所在学校就完全不存在此类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亟待破解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工具作用和人文效应的难题。任何研读过《教学要求》的人应该能够看到: 这份统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着眼于“985”和“211”等重点一本院校或二本、三本院校,它是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服务的,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基本上是清晰和正确的,所设定的三个能力要求也是比较合理的,基本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学要求》确定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原则很重要,贯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成败。
在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时,应着眼于本地、本校的实际。部分生源质量较高的“985”和“211”等重点一本院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设为教学起点或培养目标。有人认为大学英语国际视野定位是对《教学要求》 的彻底革 命。其实不然,《教学要求》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条,国际视野定位只是对其的细化和诠释,不是重新定义。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教学要求》无可挑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按照时代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而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则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了。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避免把执行《教学要求》不力而造成的问题归咎于《教学要求》 本身。
如何评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从教育控制论的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可以被看作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影响和控制的过程,而测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反馈信息。外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大学英语知识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利用反馈信息来改善学习方法和效率,抓住重点 和解决难 题 ( 缪学,2009)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教学体制的适宜性要通过教学效果来体现,而教学效果通常由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说明。因此,测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搞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件。缺失或弱化科学的大学英语测试,就失去了真实的教育质量检查反馈,也就放弃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控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不断剔除可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因素,力求实现与教学的积极对接,对教学的积极反拨效应正在显现。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文科二本院校,生源情况一般,2008年以来有据可查,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425分( 含) 以上累计达线率保持在98% 以上,其中三年为100% 。反思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严格执行《教学要求》,严禁一切应试教育的措施,考试技巧不进课堂,始终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干扰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是为评估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部分决策依据。一所学校的情况不具代表性,但是至少可以激发思考并带来些启示。
确定大学英语发展方向更是一个科学的问题。笔者以为,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强化这门课程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至少应该通识英语教育和学术英语并重。学术英语,不论是通用学术英语,还是专门学术英语,本质上以语言技能为核心,关注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再者,还不能断定全体大学生现在都有接受国际化课程的机会以及将来都有“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 《框架》) 的需求。因此,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略显苍白无力。
一门课程的目标应瞄准多数学生的需求并兼顾少数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培养具有较强人文素质的专门人才是第一位的,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大学英语的使命就是把英语不仅仅作为工具、更是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素养传授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包容意识,使这种意识成为学生心理情感上的一种自然。这项使命远非学术英语能够完成,必须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和外国语教学理论,下好宏观全局之棋,走好围观局部之步,科学融合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和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工具教育。
刘贵芹 ( 2012) 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保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杜绝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狂热冲动,坚持“分类 指导、因材施 教”的原则,立足学校实际,响应区域要求,放眼全球化和国际化,既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学术素质的培养,是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方向。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找准问题,把握关键,才能少走弯路,收到改革的实效。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2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其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模式的采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会引起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文章从学生,教师对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的适应和对语言活动的不同认识探讨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指出网络教学新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 者:周恩 ZHOU En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上海,03;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83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3(9) 分类号:H319.I 关键词:网络教学新模式 挑战 教师的角色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求真务实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也是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化和演绎过程中始终追随的足迹。环顾世界教育的发展, 最初发端于口口相传, 再到结绳记事, 后来飞跃到文字的创制和发明, 直到笔墨纸张的出现和推广, 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经历一个“咿呀学语、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西方出现了大学或者类似大学的教育机构。在西方, 从公认的最初开始出现的波罗尼亚大学开始了高层次的教育 , 那时的岩画和壁画也代表了当时较高层次的教育水平。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典型当属德国的洪堡大学, 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人物曾经在此从事学习和研究。 在古代中国, 大学被统治者视为御用机构而加以扶持和管制, 从最初的太学到后来的国子监、大学士堂直到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讲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堂。这些例证充分说明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正如“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其社会影响也正如环形楼梯, 盘旋而上。
大学教育本身已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 从最初的教化功能逐渐增加了校验功能、服务功能、聚合功能等。教书育人是教育机构的本质和首要功能, 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未动摇和变化, 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制度和文明时期之下。校验功能意指大学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通过即成人才离开学校后的社会角色和服务本领评价反馈到学校中去, 能够直接促进大学教育的调整和变通, 这种调整结果将再通过人才服务社会得到循环反馈, 此可谓大学的校验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大学赖以依靠的社会环境对大学提出了直接以其现有教研力量和设备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 于是做项目、搞科研、做咨询等服务功能就出现了。而聚合功能则是指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各样的社会会分工越来越细致, 各种边缘性和交叉性科学研究越来越多, 而大学内部的学科分工就再次通过聚拢与合作催生和促进新的学科门类, 此可谓其聚合功能。这些功能不是大学所有功能的列举, 而仅是对其主要功能的阐释。这些功能之间也是相互贯通和相互支持的, 其核心功能仍然是教化人才, 其他功能则是围绕或附属这一中心的时代产物。
因此, 大学教育的科学发展仍旧是要落在求真求实的基点上。只有真搞教育, 育真人才, 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够保持其社会需要和社会定位;只有在教育中真抓实干, 实事求是, 实实在在, 才能培育出掌握真本领、做事求实效、追求真实与真理的人才。
为此, 就要把大学教育的发展科学落实到各个影响和涉及教育发展的方面上去。这正如“打铁先要自身硬”, 大学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才能抡起“教育之锤”锤炼“真金”。
二、大学应练好“内功”促进协调发展
大学教育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不仅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些利他功能, 还包括自身修炼和自我提升这一必然要求。俗话说“水涨船高”, 大学教育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够跟上时代步伐, 才能不落后于社会发展。这个自我建设和提升既包括诸如楼宇设备等硬件装备, 也包括教师的知识和素养提升等软件建设, 还包括大学自身长远方面的规划建设, 更包括大学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 当然也不能少了大学总体环境和学习与学术风气等氛围的培育。
硬件建设是大学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场地可以随时根据需要选择, 但这个场地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才能实现大规模多人次的现代大学教育需要, 这就要求足够的教室和教学设备。
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扮演了“点睛”功能。大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而教师作为教育施动者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 加强教学知识的更新,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随着信息获取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依靠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技术手段获取知识, 他们的知识渴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巨量化, 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超前性。教师只有不断自我充电, 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内容和前沿动态, 才有可能胜任本专业或教学专业的学生要求。所以, 充电、培训、进修、自学并加强自身的素养提升是教师的“业余必修功课”。
长远方面的规划建设是大学教育发展的战略内容。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 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样要有自身的短期、中期乃至长期规划。规划的内容未必是完全能够契合发展要求和发展形势的, 但规划的过程却是一个教学单位综合把握整体环境和自身特点作出的阶段性行动纲领。有一个成语叫纲举目张, 规划做好了, 做得符合实际而且兼顾长远富有前瞻性, 则未来的发展就有了宏观指挥棒和“主心骨”。其次, 长远规划也不是拍脑袋或者灵机一动就能够提出来的, 这一过程须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 是一个能动的思考和把握过程, 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修改的丰富过程。正因为如此, 大学教育的科学规划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这个规划不是一个工程, 也不是一项制度, 而是一个综合自身建设和人才培养于一身的主观与客观互动发展的过程, 是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围绕教育和培养人才搞规划的“圆周”运动。所以, 大学教育规划搞得好不好, 能不能立足现实又兼顾长远从而真正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 紧贴功效性和时效性, 是大学教育发展有没有后劲和潜力的关键性所在。
体制机制是一个行业和一个单位发展变化的自律约束和自强发展的思想外化。好的制度能够使人做事有保障、发展有奔头, 从而能够让受其约束者心情舒畅、做事有方、奋发作为。好制度之所以能够如此, 问题在于一项制度能够把单位、个人甚至外部力量的工作和发展提供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指导与保障, 保证“付出有绩效、干事有保障、责任厘划清、赏罚能分明”。智圣诸葛亮先生在《出师表》一文中曾提到“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亲贤臣, 远小人……”。也正如人们很熟悉的这样一句谚语: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这句话从人才的角度来理解是强调英雄人物的重大作用,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中心人物的思想演化成制度入手去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也能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好制度的巨大作用。大学教育所涉及的制度不仅包括针对教育学生所设置的各种制度, 也包括学校自身内部的各种制度, 这些制度共同保证一个高等教学单位的运转。如果这些制度是良性的、互为补充的制度, 则制度的整体效果就能发挥到很高的程度甚至是最大化。反之, 那些相互矛盾、缺漏不齐的规定则会极大地束缚甚至阻碍一个单位的发展。类似于道德和行规的“软制度”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这个“软制度”被放大后, 不妨将其理解为“环境氛围”。大学教育的环境也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又可以分为大学教育的总体社会环境和总体教育行业环境等, 小环境又可以分为大学单位内部的环境或一地一域的教育环境等。在这些环境中, 最重要的应属总体社会环境和大学内部环境。总体社会环境固然不是一个大学可以轻易改变的, 而良好的内部环境则对大学的教育和发展凸显自我净化和促进作用。在中国, 每逢提起大学, 人们总要感叹北京大学的“高校至尊”地位, 这其中就包括对北京大学内部环境的敬仰和羡慕。北京大学自“五四”运动以来, 已经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 呼号天下的爱国进步情怀、历史悠久的厚重沧桑。这就是北京大学内部的人文社会环境。再考虑到北京大学内部蜚声海内外的未名湖和湖塔, 古松及年代久远的中式建筑等事物, 置身其中就会叫人心静思远, “学问”的感觉油然而生, 或许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三、善待教工, 促进责任与爱心向学生的传导
大学教育的受动对象是学生, 但这个受动过程不仅仅是学校与学生的交互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校为依托, 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和传导的过程。之所以称此为传导过程, 是因为教师的一切知识和素养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耳濡目染等方式向学生传导和扩散, 学校是传导过程的组织依托而非直接施动者。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好的因素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 使他们在一个舒心的环境中乐于奉献、忘我工作、教书育人、学蚕效烛。这个舒心的环境既包括总体氛围的融洽, 也包括物质条件和待遇的适宜供给。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 本身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们教授相长做良师, 也要求他们诚爱宽厚为益友, 这是其岗位职责和道德期望所在。同时, 教师又是和他人一样扮演着其他社会角色:养家、生儿育女、衣食住行等各种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不仅仅需要精神上的问候和关爱, 还需要收入待遇上的适当提升以达到可接受的程度。毕竟, 人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精神和道德的落脚点不是物质的追求, 但精神和道德的依附却不得不要求基本的基于物质条件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单位中, 搞好利益分配, 直面并疏导好师生员工的各种矛盾, 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克服种种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负面因素, 不断使事物的发展和周围环境出现总量上向优向上的势头, 才能有效防止“干实事不如造虚势”“有实力不如有关系”“比平庸而弃比作为”等逆向淘汰的怪现象。
如果一个大学单位内部能保持一种积极、团结和正派的风气, 则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当年,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风格曾经奠定了北京大学学术自由的风尚和追求真理的思想碰撞之传统。据载, 蔡元培先生不仅是对那些名盛一时的大家和知名教授礼贤下士、尊敬关爱, 就连图书馆的普通职员也是常常亲自探望和聊天, 甚至还有给普通办事员过生日的佳话美谈, 这就更加增强了北京大学的“大学”之内涵与境界, 其“大”字的确是用精神蓝天、道德浩海以形容并不为过。如果一个大学能够切实认识到精神和礼遇的多重功能, 从待遇和心神境界上给教师适宜的供给和满足, 而不是“损不足而补有余”, 就能促进教师通过获取来自依附单位的满足而将自己的挚爱与学识倾囊相授给青年学子,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传导, 实现教学单位内部通过教职员工完成教育传递的良性循环过程。倘若反其道而行之, 就很可能会出现龃龉不断、矛盾丛生、派系林立、争相矛攻的丛林乱象和涣散状态, 这样的局面是很难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发展的, 即便发展, 也是畸形的病态突变, 因为始终缺乏一个共识基础和共生环境来培养和孕育内部生态循环。
四、强化教研功能, 避免行政比攀
大学教育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似乎教学是核心和主要内容, 但大学作为大学教育的承担者却越来越体现出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并存化。近些年来, 大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科技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来。教学和科研这两大功能已经成为大学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 以教学实践启发科研活动, 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发展, 使两者相互验证并相互促进, 在这个过程中带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参加到服务社会的洪流中去, 将教师以其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实现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体现在实际活动之中。近十年来, 中国的大学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生以百万为基数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大学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和推出的科研成果也日渐增多, 仅九五期间, 2006年, 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达到45.8%, 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像清华大学的“高温水冷核反应堆”就是大学科研成就中的典型代表。
事实证明, 不断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同时避免单纯“教学至上或科研至上”的单极化倾向, 是大学发展的可取之路。
大学本身作为一个单位, 不仅要受周围环境和总体环境的影响, 其内部也存在着一个生态系统, 加上大学内部的机构设置模式和事项传达贯彻的需要, 大学也具有行政色彩和内部行政功能。根据马斯洛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 从外部来讲, 一个组织内部越是强化行政色彩, 其外部的同类比攀就越加明显和功利。因此, 大学本身也会因组成单元和内部氛围等原因不断强化自身的行政色彩和官僚等级。然而这种强化是与大学的功能和自身属性存在较大张力和矛盾的。长久以来人们十分推崇大学内部的学术自由和思想开放,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文化传统中始终继承了相互平等看待行政官僚的精神取向, 加上科学研究和思想争鸣的需要, 大学内部对行政色彩和官僚作风就越有抵触和非议。而这种张力和矛盾对于大学的发展会形成阻碍力, 而且是一种潜在却隐性的对抗力量。事实上, 不断强化的行政色彩总体上很难形成对大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 应该慎重考虑强化大学的内外部行政等级与色彩, 避免行政比攀, 为大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丰润的内外部环境。
五、内外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效仿应防止舍本逐末
一个单位是一个集合体, 出于自我利益维护的需要往往具有保守倾向。其次, 一个单位并不能具备外界环境和内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资源和条件, 正如一个国家的开放一样也需要对外交流和沟通, 以疏通有无并学习他人的长处。这个交流是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的共同体, 那种把一个单位的对外交流看作交流的全部的思想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这并没有完全反映交流与合作的全部内容。合作与交流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外与不同单位和行业的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跨越国门, 是典型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其二是对内交流与合作, 这里所指的对内交流不仅指一国内部不同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而是说在单位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是为了学习与沟通才从事交流的, 是以发展为根本目的的, 而不是单纯以是否越出单位这个组织界限为区别的。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推进, 中国的国内外交流日趋活跃和频繁。大学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内政和社会事项, 自然会经常开展对外交流。因为, 通过对外交流不仅仅会看到外面的世界, 还会接触到异域的大学教育的模式、方法和理念。没有交流就没有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借鉴, 没有借鉴就减弱创新, 没有创新就会墨守成规。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 大学自身跨出国门开展对外交流一定会从中学习到新的事物, 尝试到新的方法, 发展出新的作为。但是这个交流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条件基础上的。人们常常说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国家时会遭遇“文化休克”, 大学教育也一定不会例外。或者说, 大学教育的外部交流还应该考虑到各自文化内在的区别, 社会历史基础和经济政治方面的依托与制约因素, 把真正能够实现移植和借鉴的精华内容吸收过来为己所用, 而不是照猫画虎般的囫囵吞枣弄的是“水土不服”。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把握好学习与交流的前提条件和各自基础, 认真对比各自的差异和特点, 作出适度适宜的把握和分析, 才能够使交流有成果、学习有效果、效仿不走样。
正是由于对外交流的上述特点, 大学开展内部交流和合作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就体现出来了。事实上, 一个单位内部, 尤其是文中所讨论的大学教育的实施单位内部, 不仅是人才济济的场所, 也是思想与知识碰撞和交融最为活跃的场所之一。在一个单位内部开展交流, 不仅具有组织架构和组织生态的同根性, 而且具有交往便利与合作稳定的特点。一个大学内部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之间, 通过自发或者有组织的交流与沟通, 取长补短, 融合交汇, 能够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延展和补充并促进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内部交流还是外部交流, 都有一个值得注意和防止的问题, 那就是选择性失明或制度性陷阱。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 如果仅仅是从个人好恶出发, 从集团利益出发, 那就很可能会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排除, 只要立场和口味符合自己的, 而不管其究竟是否合适或者正确。立场很重要, 但原则也不容忽视, 更不能把利益取舍建立在一人或一派的倾向上。这一点是防止从自身出发作取舍。而制度性陷阱则是在对外合作过程中的比较认识失误。有些制度是因时因地制宜的, 尤其是那些国外大学的各种规章设置。且不去假设可能存在的制度“木马”, 就是那些看上去行之有效的内容也会因为离开了具体环境而变得“南橘北枳”, 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功效而变得有如“鸡肋”。所以, 制度形陷阱有时并非是故意为之, 一旦生成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难以扭转的“骑虎”效果。
无论是不同国家间的交流, 还是大学校际之间的合作, 再到大学内部的自我交流与合作, 这都是交流沟通与彼此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都是需要基于对自身的良好把握和学习对象的合理借鉴而开展的, 是需要理性把握和科学推动的必修功课。
六、高举科学与人文旗帜, 做实教学科研之功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众多的“座右铭”之一。如果根据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来理解, 这不仅仅是强调教师的教书育人之本色, 也是对教师和教学单位的一种严格要求—即实现对自身和教学受动对象的双重效果, 求真务实。求真, 即是追求真理的前提和阶梯;求实, 即是探索和发现的本质要求;求真务实就是脚踏实地追寻和发现、扎扎实实的探索和创新。人们常说“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教书育人的科学更是不容有些许的矫揉造作和虚伪作秀。有一句娱乐中常用的话叫“玩的就是心跳”, 而大学教育这一事业要求大学“搞的就是求真务实”“要的就是求实创新”。不在求真上下功夫,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因为带有不真实色彩的教学在知识上会打折扣;不在务实上下工夫, 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发展, 因为被夸大甚至弄假的科研或教学会在效果上缩水;缺少了求真务实, 就必然会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拈轻怕重、避实就虚”。
社会是大学教育的外在环境, 它会浸濡大学的每一个细胞;大学教育是社会前进的中坚人才“苗圃”, 她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和理念为学生提供“细胞壁和渗透膜”, 置身社会却取所需而阻所弃。时间虽然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但大学的使命仍然未改, 大学的功能仍然未变, 实现这个功能的条件也仍是建立在“求实创新”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为此目标的实现, 大学应高举人文的大旗, 做实科研的功能, 在实上下工夫, 落实人文关怀, 创造前进之动力, 在新上做文章, 方能真正“育才报国家, 科研馈社会”, 把人文精神与教学科研的实际功效、制度促进和环境辐射功能汇聚成大学的“自体与社会生产力”,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沈卉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1) .
[3]沈徽青.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0) .
[4]方增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高等教育创新[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9, (01) .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4
一.组织者:
组织者是老师最难和最重要的角色,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老师在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之前应该先向学生发出准确清晰的指令, 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具体任务使什么, 他们将做什么。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习过程, 而非“操纵”。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所需的策略, 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被要求自己控制学习, 并尽可能地不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完成任务。
《牛津英语》9A中的Audrey Hepburn是一篇人物传记, 作为一篇记叙文, 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对这一人物本来就比较感兴趣, 但如果采用传统“老三调”, 老师一讲到底, 越俎代庖, 学生肯定昏昏欲睡。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做的应尽量多些。”因此, 笔者为Hepburn一文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教师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Hepburn的生平事迹, 并以组为单位, 制作成多媒体Hepburn小传。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 向全班汇报成果。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好课前、课堂、课下三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各项活动, 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 允许学生出错、出分歧,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自由发言, 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兴致盎然,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被动接受”的格局, 使得课堂的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了创造性。
二.导师或教练:
“导师或教练”是指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 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方面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的指出错误和改进的建议是他们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牛津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模块其实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前几个模块的复习, 为写作做好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观点, 并充实写作的内容。完成之后, 四人或二人一小组交换批改,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展示。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 不能只挑文章中的语法错误, 还要对文章的结构、立意, 语句的流畅等方面综合评价。此外, 分批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收效也十分明显。但教师应该注意的是, 帮助学生修改错误时, 更要强调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因为适当强化学生写作中的优点, 会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并能不断放大自己的优点。最后, 教师要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级或班级外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因为成就感是最好的内源性动机。
三.参与者:
“参与者”要求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 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 老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 而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因为它既可以增进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和英语水平比他们好的人说英语的机会, 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 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 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既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又使师生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牛津英语》7A Unit 3 Study Skills内容是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教师不妨在卡片的一面写上I like swimming.的句子, 然后在另一面画一张有关这个句子的图画。卡片制作好后, 再和学生一起运用自己及学生制作的卡片共同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句型, 而且在互动中增进师生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做中学”的引领下,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句型, 学生记得扎实长久。
四.评价者:
评价者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 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 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迫切渴望。教学中有两种评估方式:纠正错误和组织反馈。
纠正错误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并注意艺术性, 切不可逢错必纠, 或为了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讲话, 因为那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不敢开口讲英语。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话”来纠正错误, 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 又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正确的句子。另外, 老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任何努力都及时进行当众表扬和肯定,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反馈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 老师应肯定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采用英语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夹, 每教完一个单元后, 叫学生按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检查和填写相应的单元学习情况总结。老师认真阅读每一个学生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单元学习和总结给出相应的评语和建议, 及时鼓励学生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促进者:
“促进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 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这个角色是所以角色中最难当的, 因为它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熟知教学法。要当好促进者, 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特别重要的时在放手时, 使学生同样能感觉到老师的“控制’。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能说服激励学生的能力。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言传身教,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9A Unit 3的“Teenage Problems”教学, 笔者采用“电子版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网站上设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与指导语“What is your teenage problem?”、“Efficient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让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与指导语, 进行“个人头脑风暴”, 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看看别人已上传的想法, 当然还可以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联系和改进后, 再呈上自己的观点。一方面, 由于网络的“隐藏身份”与非直接面对面特点, 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 产生独创性的想法。另一方面, 不同的观点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产生“百花齐放”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宏观控制英语教学, 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 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 教学研讨会和听课,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同时, 通过听课, 学习别人课堂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然后自己尝试和创新教学法和教学活动, 找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佳教学法。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上获得丰厚的回报。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5
双语教学的科学定位
双语教学不是外语课, 外语只是作为一种手段, 是工具, 而不是目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进行商务类交际的能力。双语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科学定位。
培养目标定位目前,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学与外语课教学脱节,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的, 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学生英语能力不强, 能很好运用英语的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欠缺。而外贸企业在用人的时候, 要求受聘者不仅能熟练使用英语, 而且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 应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及其规律, 而且能应用英语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实践操作。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进出口操作过程的书面交流能力、口头谈判能力、阅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书籍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使学生把所学的国际贸易知识及相关技能与英语有机结合, 相互融会贯通, 提高运用英语交流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增强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使其得到更多、更理想的就业机会。
教材定位双语教学成功与否, 教材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目前, 国内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很多, 主要以汉语版本为主。这些教材能使学生较好地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 但学生却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学生在进出口模拟操作实习中, 很难自如地用英文草拟建交函电、发盘与还盘信函, 不能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 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实习的效果。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开拓学生知识面和创造力, 了解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 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但英文原版《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稀缺, 价格昂贵。再者,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有限, 选择全英文教材会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 进而失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 选定一本适合学生的汉语版教材。同时,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收集、整理一些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英文材料, 循序渐进地渗入到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中去, 使学生既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又能通晓相关知识的英语表达, 解决汉语版教材与全英文教材之间的矛盾, 培养了学生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达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预期目的。
教学方式定位由于教师外语表达能力、知识本身难度、学生预备知识储备、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外语在传达专业知识方面远不及母语。但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纯汉语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及时转变。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必须重新定位教学方式, 不能将双语教学课程变为专业英语课程, 否则教师、学生将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英语语言本身的讲解与理解, 而无法顾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具体流程的把握和相关技能的掌握上。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贯彻“理论够用为度,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每次授课时采取汉语和英语并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精讲, 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某一项问题的解答, 直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这样, 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双语教学并不是在课堂上均衡地使用两种语言, 而是要依据教学对象、教学条件,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 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我院04商务英语班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试点, 效果明显。具体做法如下:
从实际出发, 正确定位层次, 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要上好双语课, 首先要正确定位双语教学的层次, 不能急于求成。我们把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简单渗透, 教师用英语讲述重要专业术语和关键词等;第二层次是整合, 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层次是双语思维, 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都不是很强的实际情况, 决定了我们只能从简单渗透这一层次起步。先是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专业术语用两种语言表达出来, 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 并借助网络用英文给出合同、销售确认书等大量的专业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理解力之后, 再将英语整合到教学之中, 将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易理解的知识用英语来教学, 请学生用英语来问答和讨论。经过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和训练, 学生就可转入第三层次的学习。这一层次主要要求学生能在实际商务活动中根据实际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自由切换两种语言, 即培养双语思维能力。要上好双语课, 还必须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双语课毕竟不是外语课, 外语只是作为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不是作为外语教学的补充。因此,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熟悉专业英语。利用专业英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听懂、能说出关键专业词汇;能看懂报价、还价、提单正面条款、合同的品名、数量、质量、价格等条款的英文。基于这一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主要是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思维, 以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不去过多考虑英语语法问题。解答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 尽量使用英语, 向学生输入更多的外语信息, 让他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专业外语, 从而带动有意识的专业外语学习。
适度调整英语渗透的力度在双语教学中并非英语使用得越多越好, 而要灵活适度, 否则欲速则不达。在教学中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备课时要视难易而定。对内容较简单的章节, 可加大英语使用量, 而对专业性较强、较难理解的内容, 则适当降低英语运用量。二是授课时看效果而定。课堂上要不断地察颜观色, 如学生表情轻松、思维较活跃, 说明学生理解较好, 则可适当加大英语授课力度;如果发现学生一脸茫然、不太理解时, 则应适当减少英语, 增加中文的使用。
利用外贸模拟软件, 创造相对真实的外贸环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教学中, 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工作环节的模拟操作, 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实习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它可以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 从而增强一些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模拟实习中, 实际单据制作是最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而所有这些单据中绝大部分是用英文填制。我院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世格外贸实习软件“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进行模拟实习,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同时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对中国的高校而言, 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但作为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这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要以百倍的信心不断解决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研究新策略。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且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 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展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8) .
[2]程达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策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5]任道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4]熊伟.国际贸易实务英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对策
自2002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纳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以来, 从宏观上看, “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高厅[2006]4号) ;从微观上看, 提升了人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关注度, 确立了大学英语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反思大学英语教学十余年的改革历程, 改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学目标更加科学, 语言的交际功能被置于首位;教学手段极大丰富,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个性化和自主学习为方向, 计算机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然而, 改革并非一剂万能药, 不可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全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更应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关注问题往往比关注成绩更重要。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使着人们去积极探索、努力应对。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方案具有前瞻性时, 改革就不再是消极的、滞后的策略。目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是到了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面对大学英语所面临的学分压缩、课程稀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有学者提出将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 尤其是学术英语转移, 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让四、六级考试从大学英语教学领域退出成为一个社会水平化考试 (蔡基刚, 2011) 。诚然, 这些措施如果能够得到全面推行, 将改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困境, 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笔者以为:目前困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矛盾并非来自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更不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课程要求》) , 而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观念和态度, 具体表现在对《课程要求》的科学解读和执行力度上。从教学管理层面和教学实践层面看, 《课程要求》的“科学、系统、个性化”方针没有得到切实贯彻。
二、问题的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教学管理层面的原因, 又有教学实践层面的原因, 相互渗透, 互为因果。
1. 教学管理层面
教学管理牵动着教学的全部, 决定着改革的成败。部分学校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 没有把握教育部一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大举措的精神实质, 仍把大学英语课程看作二十多年前的公共英语课程, 而非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因而在教师考核机制中含有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打折等歧视性规定, 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量虽大, 但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这种狭隘、落后的管理理念客观上挫伤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性。
《课程要求》针对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间条件差异较大, 高校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的具体情况, 结合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为大学英语教学确定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要求最终大多仅仅落实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上。教学管理部门以为投资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 而现状是有些学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存在机位过少、电脑等设备陈旧、网络带宽不足等硬件问题。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的教学需要投入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涉及班级管理、任务安排、论坛维护、实时反馈、活动监督、语料拓展、题库建设、测试评价等诸多工作。有些学校现行有关规定比照实验室技术员工作, 以50%折合率计算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的网上教学课时。在同等条件下, 承担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任务的教师工作强度加大了, 却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造成大学英语教师不愿意且不敢承担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任务的后果, 从而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人均3个教学班, 平均教授150名学生, 完成备课、授课、答疑、作业批改等常规任务的同时, 投入科研和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课程要求》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但是, 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片面理解, 甚至曲解《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 简单地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评价学生, 且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反映出这些学校决策层的教育理念和视野。根据相关规定,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满分710分) 不设及格线 (教育部办公厅, 2005) 。有些学校误读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数, 以为425分是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谓的及格分, 并据此将425分作为授予学位的资格线。实际情况是425分只是710分数学意义上的60%,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60分, 因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采用常模正态报告分数, 反映考生在常模群体中所处的百分位置。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设及格线是一项重要的考试改革举措, 根本目的就是杜绝应试教育, 而把四级考试分数与学士学位授予挂钩则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即使某校全部学生都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上取得425分, 也不意味着该校已实现《课程要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诸多历史上的、地域上的因素造成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生源情况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新颁布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实施方案有利于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显而易见, 将四级考试成绩与学位授予资格挂钩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对学习动机的确立、学习策略的选择具有消极效应。
2. 教学实践层面
一个教学群体的全体成员对于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 对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执行和实际效果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教学群体对教学理念具有积极认知, 那么教学理念就能得以顺利贯彻, 最大程度发挥预期效应;反之, 消极认知则会带来举步维艰、事与愿违的局面。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但是, 目前尚不能就教学群体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是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根本性问题的认知得出积极、乐观的推断。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这是个长期困扰学界的命题。显而易见, 大学英语所面临的学分压缩、课程稀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就是这个命题的多重表现形式。
《课程要求》清晰定义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 明确定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并指明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 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因此, 《课程要求》正确处理大学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关系,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为解决矛盾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回答大学英语课程是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根本性问题。全面把握《课程要求》的精髓, 正确认知大学英语课程, 切实贯彻执行《课程要求》, 是解决上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 是改革措施的探索者和实施者。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这个关键环节, 且影响力大于其他诸项因素。《课程要求》指出,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因为传统的影响和思维的惯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摆脱的。新观念的树立并不意味着旧观念的自动消失。即使新观念开始被接纳, 其存在基础仍较脆弱, 一旦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迷茫、无助的情感, 旧观念就可能回归和反复。
如果教师抱定陈旧的观念不放, 一味占据着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再科学的教学模式、再先进的硬件条件、再有力的制度保障也都无济于事, 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偃旗息鼓。教材的选择取代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媒体设备成为黑板和粉笔的替代, 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学, 学生上机课监控缺失, 形成性评估随意送分, 把大学英语作为谋求各级科研立项、获取各类评估奖项的途径, 为了在高一级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点缀性地接受最小量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已不是鲜见的现象 (缪学, 2009) 。
三、结语
要解决好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学分压缩、课程稀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学管理层要正确认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质, 更新管理理念, 端正决策目的, 认清服务定位, 处理好管理与教学的关系, 以教学为中心履行全部的管理职责, 一切为教学服务, 真正实现“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格局, 努力把这一科学的管理理念落在实处, 从岗位考核、队伍培养、硬件建设、建章立制等方面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顽症, 消除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道路上的人为羁绊,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名副其实的推进者。教学实践层面要发挥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切实转变观念, 主动退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创造性地发挥主导作用, 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以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估为支撑, 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 以大学英语为载体, 将课程实施变为不仅传授知识, 更是传授学习策略和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策略的过程。只有这样, 落在纸上的《课程要求》才能变成现实,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获得根本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质量, 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Z].教高厅〔2006〕4号.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7
关键词:新世纪大学英语,教材,文化定位
一、大学英语教材文化定位
大学英语教材作为直接文化载体在为我国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上肩负着重要使命。而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统一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认识不足等原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还不尽如人意。根据社会学对课程的界定,英国课程论专家D.Lawton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教材作为课程的物质载体,同样具有课程的文化特性。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定位必须有其理论基础。
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以下简称《要求》)为大学英语文化内容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它所提倡的是文化的多元和文化间的平等互进,该理论的本质是对教育、课程及其教学的一种取向。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领袖人物杰姆·班克斯(J.Banks)极力主张在教材和课程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内容。
《要求》指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材不再只是向学生输入“英美文化”“西方文化”,而是作为“世界文化”“国际文化知识”的承载和传递者,培养大学生多元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文化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大学英语教材设计的文化定位要在选择一定量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的同时,涵盖尽可能广的国家和地区文化,特别是要涵盖一定量的本土文化,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同时,提升关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力。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材应归类为Martin&Jin (1999)所提出的国际目的语文化教材(international target culture materials),即包含世界上所有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文化的教材、多元文化的教材。
二、《新世纪大学英语》的文化内容分析与文化定位讨论
笔者选择《新世纪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新》)(1~4册)中的64篇课文阅读材料作为文化内容素材进行分析。根据篇章主题分析显示,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选择素材可分为目的语国家文化(细分为英美国家文化、其他英语国家文化)、母语文化、非英语国家文化、比较文化4种,以篇数为单位,统计并计算出各种文化选择与配置的具体数据,以验证是否符合《要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要求。分析如下表:
从上表分析的结果看,《新》(1~4册)基本符合《要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要求,它包括了目的语国家文化、母语文化、非英语国家文化以及比较文化四类。但从这四类文化所占的比重来看,该套教材的文化内容选择还是与大学英语文化定位有着差距。
从上表的具体数据来看,《新》(1~4册)在非英语国家文化的选取和编排上做得相对较好,整套教材有9.34%的内容是非英语国家文化,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法国、瑞典、前苏联、印度、马来西亚和希腊。浪漫的法国给人印象最深刻,而在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的课文B《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法国在多个领域的创造力。这改变了法国在人们心目中的陈旧印象:法国不仅仅是一个拥有灿烂艺术和旅游资源的文明古国,而且也是一个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的现代化国家。这些反映非英语国家文化的课文用英语为工具,给学习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不同文化的窗户。
同时,从数据分析来看,《新世纪大学英语》(1~4册)还存在以下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1. 英美文化比重过大。
该套教材的英美文化比重占到了81.25%。这52篇文章大多选自原汁原味的英文散文集或是故事集,篇幅较长,是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学习者在输入语言的同时也学习了英美文化的精髓。但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英美文化的比重过大,容易给学习者造成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英美国家文化的错觉,进而影响他们正确的文化学习观的形成,影响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2. 母语文化内容缺失。
该套教材的母语文化占到1.56%。近些年来,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了解的增加,英汉双语表达英美文化能力有所提高,但同时母语文化的缺失导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样英语学习者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
3. 比较文化内容单薄。
该套教材的比较文化内容占到6.25%。比较是文化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在文化学习中使用对比原则可以加深对目标文化的认知,帮助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的行为,从而避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解释别人的行为。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注意对比,有助于加深彼此的理解,消除误解,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应当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所认识和认同,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和其他不同的文化平等对话,而这种文化身份的认识和认同是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增加母语文化的内容和比较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不同的文化,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J M artin, C&L.Jin.C ultural m irrors:M aterials and m ethods i the EFL classroom[A].In E.H inkle (ed.) .C 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C am bridge:C am 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999.
[2]杰姆·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萍绮, 译.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2.
[3]王春花.英语专业教材的文化内容评价及文化教学[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6) .
[4]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 (6) .
[5]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6]张蓓, 马兰.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 2004, (4) .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 篇8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定位
前言
无论是对小学还是大学生而言, 学生都是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 因而,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同时, 教师也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教学方法创新, 这样才能够将枯燥乏味的大学英语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额, 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关于大学公共英语的现状分析
目前,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 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合理实施。因而, 大学英语教师要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英语人才, 让学生在日后能够拥有一门良好的外语, 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随着学习英语的学生越来越多, 大学英语教师也逐渐的减少, 从而就出现教师无法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教学, 而面对缺乏大量的英语师资问题上, 国家要想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还需要制定一定方案, 为待就业的本科毕业者提供充足的机会, 为以工作者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 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英语教师的师资, 也可以为学校引进有效的人才。
根据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看, 我国仍存在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的专业不重视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将书本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而忽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得学生对英语教学无法产生兴趣, 这样学生就不能大量的掌握英语单词, 也就无法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这也就影响到大学生不能一次就能够通过4、6级的英语考试。
二、促进大学公共英语有效改革的条件
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 不仅国家要对此受到重视, 教师也要能够对自身的专业重视, 这样才能够加快其大学公共英语的改革。国家要能够对大学公共英语的改革制定合理的方案, 并对此大力宣传, 使其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制定出优秀的方案后也要能够对技术的实施, 并在实施的大力的监督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与此同时, 也要能够完善英语教学设备, 为英语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这样才能够使英语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负责, 并对学生负责任, 因而, 国家要能够在英语教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让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大量的英语知识, 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英语素养和文化知识。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要想能有效的改革, 还需要加强大学英语的师资队伍, 只有国家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教师, 才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使英语教师能够在进修的时候, 掌握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 并能够通过对英语知识的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 这样大学英语教师就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从而改善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而学校在对英语教师培训时, 也要能够使英语教师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能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先进的科学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使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 学生通过计算机查阅自身不理解的英语单词, 这要就弥补由于课堂时间不足, 学生不能充分学习英语教学的缺陷, 而学生在课外积累词汇, 也可以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进的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因而, 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重视, 并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三、关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策略
1.根据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目的。大学公共英语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改革前国家要能制定教学大纲, 让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目的, 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这样才会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的教学。而教师在阅读教学大纲时, 也能够明确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学, 教师也能够明白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重要性, 这样教师就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各方面的能力。
2.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必然会使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学, 也会阻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因而, 教师要能够对教学方法创新, 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新颖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能够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吗, 这样教师就可以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 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 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方法创新, 也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
3.学校要能够支持英语教师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长时间的教学, 这样就会使学生和教师都产生疲倦感, 据调查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后, 就让学生自习, 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也使得学生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而, 学校要能够采用合理的方案, 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 让英语教师能够对自身的专业重视, 并主动对学生教学。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奖金, 在期末的时候发给教学优秀的教师, 学校也可以出资让表现优异的教师免费旅游, 这样就会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动力, 只有学校能够及时的对教师的鼓励和奖励, 才能够将大学公共英语改革进行到底。
4.合理的制定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师合理的制定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 也能够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改善自身存在学习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制定评价体系时, 教师既能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合理的评价教学体系, 会使得英语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使教师能够清晰合理的教学, 这样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性, 尤其是在期末考试时,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的帮助其改正。
5.重视大学英语4、6级的考试。根据调查发现, 许多高校为了减少自身的负担, 在对进行大学英语4、6级考试时, 所出的题目相对教学内容来讲比较简单, 这样就会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学习基础的英语知识, 由于学校对此不重视, 学生既然也就对英语课程不重视, 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积累丰富的英语词汇, 从而导致学生在考试时经常遇到难题, 即便考试内容很简单, 学生也会无法完成。因而, 国家和学校要对英语4、6级考试受到重视, 出题人要能够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 对考试题目合理的进行氛围, 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如:英语基础知识, 出题人可以将其划分在选择填空部分、考察学生词汇和语法时, 可以出关于阅读理解的题目。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 并且能够在日后主动的学习英语, 从而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 大学公共教学的定位, 需要国家科学的管理, 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公共英语得到准确的定位, 与此同时, 大学英语教师也能够明确教学目的,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从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对于大学生来说, 拥有良好的学习技巧和丰富的英语知识, 可以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有效的提升提升自身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筱玲.大学公共英语改革的必要性[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2, (30) :44-55.
[2]陈霞.浅析大学公共英语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3, (23) :22-33.
[3]翟耀.大学公共英语基础课分层教学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60-80.
[4]李荣美, 刘石钰.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10) :12-34.
【大学英语教学科学定位】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论文10-14
大学定位06-25
中南大学大学英语06-1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06-15
英语教材与大学英语10-29
大学英语英语教学改革10-29
英语作文大学07-02
大学英语10-25
大学基础英语教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