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循环经济(精选12篇)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1
1引言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较为明显,其中之一就在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我国装备制造业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标准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研究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对推动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 摆脱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增长方式转型,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
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资源化为主要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将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各个子行业、各个流程以及产品设计、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标准化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具体分为: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和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3.1政府推动贯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初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进行,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强化全员培训。通过大量的宣传、培训、 研讨、交流等形式使企业员工熟悉国际能源和绿色制造准则,提高循环经济标准化意识,树立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为主线的大局观念, 在注重循环经济标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利用标准来规范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2)强化依法管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使之全面渗透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投入、厂区环境、 工作生活等重要环节。通过制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职责分工,调整好内部关系,规范工作流程。
(3)强化依法贯标。凡是国际上通行的、涉及同行业产品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都要成为全员无条件遵从的标准。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个员工的贯标行为,扎实推进贯标工作,在企业内形成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贯彻标准的良好氛围,以贯标改善企业运行状态,进一步夯实企业规范管理基础。
3.2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中期,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为适应发展的需要,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企业主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国际上同行业先进企业标准。
在市场导向采标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重构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体地位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彻底转变单纯追求利润额经营目标,更多关注生态安全与社会福利增进等目标,走绿色创造发展之路。重视标准化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将标准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使标准化工作卓有成效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服务。
(2)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研发为切入点,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包括市场调研、 开发设计、工艺工装、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市场营销等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实施产品标准化策略,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使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提高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销售收入水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特点,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工艺制造、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去,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以期达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进步。
(4)创新采标工作机制。摆脱为了采标而采标的带计划经济色彩的采标原则,以市场为导向, 实质性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把采标与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研发方式相结合,坚持科学采标、主动采标。通过采标工作,实现自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3.3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
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在这一阶段,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循环经济技术与标准化科研能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经验,能够自主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并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已完全融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精益制造之中。
在标准主导参与型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1)以持续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为基点,创新并形成更高的企业标准。为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及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国外标准最新版本,在消化、理解、吸收和转化的同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大企业标准的系列化、通用性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力度,使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间的衔接更加合理。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准创新与新产品、 新技术研发联动。加强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信息、 产品使用信息和竞争企业产品实物质量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坚持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为主导,把技术开发工作纳入到标准化工作的轨道上。重视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横向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开发平台,推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综合应用开发,促进技术与标准的融合。
(3)以提高研发能力为动力,参与制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每年投入标准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研究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列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深刻认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战略意义以及标准对企业形象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努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工作,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4)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支点,不断优化产品标准。产品的演变与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必须及时适应市场与技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不断注入新的、先进的内容,用以指导企业科学生产, 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国家标准和市场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以低碳设计促进标准创新,推进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标准质量,在实现企业可持续低碳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国内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顺应国际化的潮流,抓住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掌握国际标准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主动引领国际标准制定的突破,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4结语
面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下造成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制约,倡导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识。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以标准化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让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成为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困境、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摘要:文章对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政府推动贯标型、市场导向采标型和标准主导参与型三种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2
关键词:建筑垃圾制造砖设备,建筑垃圾综合循环利用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出台一系列建筑垃圾供应、新型建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此举对建筑垃圾的有效处理起到的很好的作用。1.鼓励综合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建材生产企业引进新工艺,将得到总投资额6%的资金补贴;2.建筑商使用购买新型建材产品,政府给予购买建材总金额6%的资金补助。到今年年底山东省潍坊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将达到10家,形
成新型建材年生产能力600万立方米,整个潍坊市城区的建筑垃圾可全部得到处理。
我们在建筑垃圾的处理上,必须坚持综合利用。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循环经济 经济效应有多大 篇3
循环经济真正备受关注源自今年5月底,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的表示:中国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预计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2万亿元。不过,循环经济虽已是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能说清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范围比较广,再利用、循环利用、减量利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告诉《英才》记者。“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被称作3R原则。那么,遵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发展循环经济又存在哪些瓶颈?
难以计量
循环经济的概念听起来模糊,但循环经济却并不遥远。
湖北宜化集团于去年,在新疆进行了百亿元的投资,而此前也已经投资了几十亿元,这个项目打造的就是低碳循环经济园。“将煤化工、采矿、煤矿、尿素、水泥,循环起来,做成个循环经济园。”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告诉《英才》记者,“在这个园区,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尿素,进而达到了减碳。”
早在2008年,记者在乐山五通桥区进行多晶硅产业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为处置多晶硅的有毒附属品四氯化硅,而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四氯化硅是一种带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不便于长途运输和就地掩埋,处理不善将直接给人类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在最古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中,并没有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后就地掩埋。光伏产业兴起之前,多晶硅的产量很低,只有几十吨。因为量小,其副产品就被化整为零后掩埋了。但是光伏产业的兴起,已经不能采取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当地政府就引进了新的处理技术,将四氯化硅生成白炭黑。“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姜克隽说。
“循环经济实际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减量,减量是相对于节约、提高效率而言的;还有一个是变废为宝,也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让它循环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英才》记者,“资源再利用里边也有交叉的,通常所说的三废,其中很多东西都能把它再变成新的资源。”
不过,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代价颇高。
节能减排对企业亦有好处,降低消耗,就减少了能耗的支出,这是盈利。但蒋远华感叹,节能减排对很多企业也是包袱,因为技术不达标、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投入不够,规模不够。
“刚保本的工厂,没有能力投资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没有集群就没有循环,集群的效益能够使不盈利的项目实现盈利。但湖北宜化并没有具体的估算过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带来的价值以及节约的成本。
“不同品种,不好算。”蒋远华举例说,“过去废渣处理每年都要花三四个亿,现在做了卖渣公司,将废渣卖掉还能变现三四个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李佐军与蒋远华有着相同的感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应到底有多大,难以估算。“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既可以通过节能安排、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法律、标准、行政的手段(拉闸限电、谈交易等),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的效果。”
单独将循环经济本身拎出来,计算它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减量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的。
李佐军认为,减量化涉及到资源的节约问题,节约就是体现效率,减少浪费,体现效率的手段就涉及到技术、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结构的优化等。这就不完全是循环经济本身,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减量化把循环经济的外延扩展的很大,使其不太好界定,模棱两可。但是如果要从减量化方面考量,将所有的节能减排都放在循环经济概念里,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了。
不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固然难以计量,但另一方面,即再利用资源化,则是相对具体的,也就是把废物、垃圾等排放的东西,再变成新的产业、新的效益。
经济瓶颈
政策支持已是百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签署了《关于支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但是,政策也并非能解百忧。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也有天生的缺陷,如分散、规模小等。以垃圾为例,垃圾不仅很分散,规模也很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这些问题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决的。”李佐军认为,即便是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出来了,能真正落实到位,在当前的体制下,也还要面临很多特殊的难题。
然而,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增加经济竞争性。
“能够做循环经济就尽量去做,没有循环经济的社会,必然会在未来竞争中败下阵来。”姜克隽认为,目前循环经济的主要瓶颈,仍然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需要贯彻到所有经济发展格局中,尽力做到循环经济体系。现在,由于仍属投资驱动,有投资就去建厂,无法很好纳入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中。
虽然是投资在拉动循环经济发展,但李佐军认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在李看来,技术等问题都是能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每一个企业、个人或者相关的投资机构,发展循环经济的得失是什么?“没有经济性,再怎么吆喝他也不会干。有效益、有回报,投资者才会感兴趣。”李佐军说,当前最难的问题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设计,让参与循环经济的这些过渡主体能够得大于失。
对于初期可以通过政府主导来引导投资的理念,李佐军认为,即便政府引导也一样需要投入。政府的投入只能来自财政收入,也需要机构,无论是事业机构还是企业主体进行管理,最终又将政企不分。
“政府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制定政策、因势利导,至于具体的费用支出,政府不要介入太多,还是要引导市场、企业去做。”李佐军认为,不能奢望循环经济能解决所有难题,因为它仅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手段,与其他的手段相辅相成。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4
1 装备制造业绿色物流的构成
装备制造业物流包括的范围很广,从产品生产所需原料、零部件的供应、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到产品的销售、使用报废后的回收等,几乎跨越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装备制造业物流的绿色化应该如下内容:
(1)绿色采购物流。采购物流的绿色化就是原材料获取过程的绿色化,包括绿色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及采购运输过程的绿色化。先要改变观念,从重视采购成本转向重视采购品的环境质量;然后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采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方式等。
(2)绿色生产物流。首先要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基础,不断改善管理和改进工艺,对物流设备进行最佳配置,消除无效的输送或装卸,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耗和能耗的削减。
(3)绿色销售物流。首先,要合理规划分销网络,绿色分销网络要确保运输路线的最优化;其次,物流包装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简单化、标准化,做到重复使用。
(4)绿色逆向物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府加强环保立法,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意识到逆向物流已日渐成为同行之间竞争的一个有力武器。
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绿色物流系统运行模式
该绿色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是:首先,制造商要对供应商评估,选择绿色供应商,由供应商将原料、零部件送达生产企业;接着,企业经过对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形成最终的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边角余料、残次品等,直接进入内部回收系统,做到维修后再利用,避免废弃物的产生;产品经过绿色分销渠道,由企业自身或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物流配送;企业销售、使用阶段出现的退货或废品经回收中心处理后,重新进入产品的供应链;另外,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工程中出现的废次品,也应该直接进入再制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资源,极大程度上减少浪费,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既利于资源节约,也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3 结论
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都已经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付诸实施。但开展绿色物流管理的企业并不是很多,绿色物流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这已成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环节。本文对绿色物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企业如何构建适合本企业的绿色物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绿色物流系统运行模式。
摘要: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绿色物流是确保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的重要一环。文中归纳了绿色物流的含义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物流系统运行模式。
关键词:绿色物流,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
参考文献
[1]黄海峰,牛源.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物流投资体系[J].生态经济,2004,(3):32-34.
[2]柳键.供应链的逆向物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18-21.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5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什么是循环经济,迄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基础上发展经济。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生产体系,将一个企业的废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料,或者是企业自身形成一个生产的完整的循环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或一个企业的不同的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过程,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内部,二是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有关国家政府部门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杜邦化学公司为了少排放废弃物,以减少、再用和循环为原则组织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创造性地形成了化学工业的“3R制造法”。他们采取不用某些有害环境的化学物质、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回收产品等途径,节省了大量的开支,降低了废物的处理成本。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有人将之称为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旨在对输入端进行控制,减少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2、再利用原则(Reusing),旨在从过程上进行控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利用;
3、资源化原则,也叫再循环原则(Recycling),旨在对输出端进行控制,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
(三)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
循环经济要求着力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产业体系:
微观层次,旨在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来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进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空气污染;
中观层次,旨在构建产业内循环经营,通过产业系统内物质封闭循环、物质减量化和能源节约化等方法实现生态重组,把产业内上、中、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宏观层次,旨在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路线中,生态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生态效率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1992年向联合国环发大会提交的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
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提出来的。WBCSD将生态效率定义为:“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满足人类需求并保证生活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同时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生态效率有两层含义:其一,在资源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其二,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是造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造纸行业面临较为突出的矛盾
1、纸业市场的巨大需求与资源匮乏的矛盾
2004年,中国人均用纸量约为42公斤,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纸张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还存在着矛盾,纸浆、纸及纸板进口总量还再逐年增加,耗费了大量的外汇,2004年进口额达到97亿美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张消费在不断增长,中国纸业市场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初步预测,2010年我国纸品市场需求量将达7000-8000万吨,预计到2020年中国纸业产量将达到1亿吨。需求和投资的加大拉动了造纸行业的持续景气,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反倾销政策实施为造纸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纸和纸板的生产在较长时期内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该说,我国造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我国是一个缺林少地的国家,森林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更只是日本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造纸业的发展使我国造纸业进口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木浆和废纸等纤维原料进口大。以木浆为例,2000-2004年全国木浆进口量以平均每年22%的幅度增长。2004年全国纸浆进口734万吨,废纸进口1230万吨,造纸业用汇仅次于石油。我国对木浆需求近期将极度扩大。根据造纸产业结构规划,2010年造纸工业原料中木浆的比例将从目前的6%提高到20%,整整提高3倍。造纸业原料之忧逐步显现出来,由于纸品消费增长,中国造纸未来对木浆原料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是无法通过外部进口或者依靠对国家天然林的采伐来缓解,纸业市场的巨大需求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造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纸业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对环境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纸业是中国工业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纸业存在的一系列结构问题造成的。据统计,全国造纸排水31.9亿吨,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7%;COD排放量163.9万吨,占工业总排放量的35.2%;而废水排放达标企业仅占53.8%。当前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仍十分严峻,排污总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200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水质仍高达27.9%左右。除珠江、长江水质较好外,辽河、淮河、黄河和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特征仍是结构性污染,而作为工业行业用水大户之一的造纸行业,是结构性污染的主要行业,由造纸产生的水污染仍十分突出。
造纸行业不仅污染严重,对环境还造成其它方面的压力,一是经济贡献率低。造纸行业排水和COD的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的比例均很高,而造纸行业经济贡献率却仅为2.2%;二是企业规模小,能耗物耗高。全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约1万吨左右,与世界平均4万吨的经济规模相差甚远。造纸行业平均吨纸耗水约140立方米/吨,万元造纸工业总产值新鲜用水量188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只有46%,吨浆综合能耗达1.5吨标煤,能源利用率一般大中型企业只有30%左右;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虽然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的改变,造纸业产品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企业技术水平低,治理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的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个纸厂污染一条河的情况仍比比皆是。
(二)循环经济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我国的造纸行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的制约,这种制约随着对纸业的需求增长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为此有人甚至主张中国应该放弃造纸业,完全依赖进口,这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面对如此困境,中国的造纸业只能走节约资源、创造资源、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才能使造纸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废纸回收,通过废旧资源回收实现产业生产循环。目前在一些废纸回收做得比较成熟的国家,有一整套严格的回收法律体系:对造纸企业,强制要求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废纸作为生产原料;对回收企业,规定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它们正常运行能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对消费者,行政执法部门会随时抽查,对于不按要求把废纸分类送交到指定的回收处的,进行罚款。据了解,日本的废纸回收率为78%以上;德国每年回收废纸400万吨,占全部废纸量的83%;芬兰城市里的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100%;而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只有30%。近年来,我国废纸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进口废纸。在我国造纸原料中,废纸占44%左右,大部分依靠进口。这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国内废纸回收率。
二是发展绿色包装,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应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绿色包装事业,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绿色包装材料的开发和研制。新型材料的出现,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降低了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优化绿色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应该遵循无害化、生态化、节能化的设计理念,全方位评估资源的利用、环境影响及解决办法。三是完善法制建设。我国的绿色包装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包装的法律法规体制。
三是加强林纸一体化,实现绿色大循环。林浆纸一体化,是要通过“植树造林及制浆造纸的绿色大循环和废纸回收还原再生的小循环”,把污染严重的传统浆纸业转变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林浆纸一体化以“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植树造林、制浆造纸的经济活动,把生产活动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林浆纸一体化是世界各国浆纸业同行都公认的一条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也是循环经济三原则与三个层次的具体体现。
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之辨证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社会经济 经济形式
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35-02
目前,在经济领域内热门的话题是循环经济,它作为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而大加推广和构建,似乎循环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社会中所有的经济问题。事实上,循环经济只是针对某种经济属性的界定和选择,它并没有涵盖社会经济的全部,更不是社会经济本质的体现。因此,分辨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及其关系,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地发展。
一、社会经济
1.社会、社会经济。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形成了社会,它是人类活动的平台和内容,也叫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康电,1900)。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分析和论断,迄今为止人类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五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在经济学上,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经济基础就是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是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康电,1900)。社会经济则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其中包括社会生产与消费和经济制度两个部分的内容。社会经济是人类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运用生产力改造生产资料,制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途径和活动。这是社会经济本质的表现。
2.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形式是社会经济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经济模式与规则,构建了社会经济的运动形式,规制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运动,其实质是经济形态的结构和形式表现。任何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形式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及其生产力的水平。在社会经济形式中除了因生产关系特质而形成的本质性主流经济形式外,同时还会因不同经济属性而形成个性化的属性分类经济形式,或叫作类经济形式。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共产生过五种本质性主流经济形式,即:原始社会经济形式、奴隶社会经济形式、封建社会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在各个社会形态特别是近现代社会形态中的主流经济形态统领下,还产生了不少类经济形式。从产业结构分析,形成了农业经济形式,工业经济形式、服务业经济形式等。如果进一步细化在农业经济中还含有种植业经济形式和畜牧业经济形式等,在工业经济中还有制造业经济形式和文化业经济形式等。从经济要素分析形成了资源经济形式、资本经济形式、技术经济形式等;从经济活动层级范围分析形成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等经济形式。从经济体制结构分析形成了股份制经济和独资经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等经济形式。总之,从社会经济的经济属性分析形成许多个性化的类经济形式。这些类经济形式是从微观的角度反映了类经济的活动形式,是社会经济形式的组成部分,类经济形式与社会经济主流形式的不同点,它是根据类经济活动特性而形成的,是类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体现。
3.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性社会活动,它包括社会生产和消费两部分内容。根据系统论和管理学的原理,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由组织、要素、运动、结果等成分构成,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和递进运行,从而形成活动的内容和形态。社会经济活动也不例外,把社会经济活动的这几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运行,即形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形态,其中,组织是指经济活动的组织机构,如企业和管理部门。要素是指经济要素,如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工具等。运动是指经济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生产、流通、消费三种形式的活动。结果是指运动效应,如产品、功能作用、价值效应等。在组合社会经济活动的构成成分中,呈现一个由组织→要素→运动→结果的链式递进运动过程。同时,一方面通过规则活动,形成制度,而构成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进行模式选择,形成结构,而构成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性内容,而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要素、运动和结果的组合与运动则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性活动内容。社会经济的本质性活动与主体性活动的结合即形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形态,或者叫作社会经济形态。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社会经济活动是实现人类经济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二、循环经济
顾名思义,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对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的研究和界定。
1.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生存危机”时寻求“生存解救”,从自然界生物“食物链”得到启示产生了循环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运用到经济领域,形成了循环经济。此后,经过若干科学家运用生态学、分子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科学的某些原理研究经济循环,进而形成了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递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动的经济模式”(王冰冰,2005),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量,以减少资源性的投入;二是再利用原则(Reuse),要求对资源、产品、消费的使用和生产、消费过程模式设计,增加使用次数,提高利用率;三是资源化原则(Recycle),要求回收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通过处理形成新的资源,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运行,分别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的运行形成了循环经济运行的层级结构。把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和模式运用到社会经济相关领域,即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运作管理要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并通过规范、评价、考核、激励等机制进行系统而有效地管理,才能保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它的经济范式设计、牵引和规制着循环经济的构建与运行。
2.循环经济本质。循环经济理论是一种经济理论范畴,循环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的表现形态,它是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要求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因此,循环经济的本质首先是它的经济性,它是利用资源,组织生产,提供消费品的社会生产活动。循环经济是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结构中的运动环节的研究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经济活动,因此,这就确定了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只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设计的特点,换句话说它是设计经济。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递进联系的程序链,循环经济的原则和模式必然延展或推进到活动结构程序链上、下游的其他环节,形成其对这些环节要求与制约。在这一点上,循环经济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的一种理论或者规制,是一条经济规则。循环经济在组织社会生产和消费中对资源及配置、能量供给和信息利用力求做到低投入,少排弃,高效利用,回收再生资源,从而提高资源效应,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从这点讲,循环经济是高效率经济、生态经济、和谐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也正是从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分析,才证明了循环经济是当代社会经济形式的一种最佳选择。
3.循环经济形式。循环经济形式是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模式和目标运行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就叫作循环经济形式,其基本形式是社会生产消费过程中物质闭路循环模式。循环经济形式并不等于社会经济形式。由于循环经济只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循环经济形式也只是社会经济形式的一种构成。社会经济形式是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的形式,它是核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活动的形式,而循环经济形式局限于对社会经济活动结构中运动环节的经济活动,着重是对这个环节上的物质性经济活动的表现。或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循环经济形式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却始终改变不了它在社会经济活动结构中的位置和物质经济活动形式的属性,充其量只是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宽泛和细化运用上表现出循环经济形式的主流性。但是,却永远不能替代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和其它许多类别性经济活动的形式,如资本活动、技术活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管理活动等本质性形式。
三、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
前文对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的个性分析和论述中,基本界定了两个概念的内涵,同时说明了它们都属于经济范畴,相互关联而有所区别。现在从区别,关联与组合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1.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区别。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成时间上的差异,循环经济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20世纪末,即便是现在尚有一些理论不够完善甚至是空白,而社会经济却同人类与生俱来,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充实。二是结构位置上的区别,循环经济在经济活动结构中处于运动环节上形成的经济活动及其表现,而社会经济则是经济活动结构中的全部环节和全部过程的表现。三是表现对应上的区别,循环经济主要是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活动,而社会经济则是全方位地反映了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物质活动和非物质活动,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四是本质含义上的差异,循环经济侧重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构建一种生态经济,并通过生态经济的途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社会经济的侧重点是组织和调动社会经济要素,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全面繁荣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也包括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五是运行模式上的差别,循环经济紧扣社会生产和消费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方式进行设计和构建一种模式,即循环模式,而社会经济则是全面、系统地设计和构建各种经济运行模式,其中也包括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六是经济作用力上的差异,循环经济由于是从一个角度对某环节的经济作用,因而在其作用力上显然是局部的和有限的,而社会经济因为是对经济的全面作用,显然其作用力是全面的和巨大的,这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科技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原因之所在。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只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则是在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经济的统领和全部。
2.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循环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形成的科学、合理和进步的类经济形式。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在:(1)循环经济用其循环原理和原则影响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其活动结构的各个环节,形成泛循环经济现象,即社会经济系统内全面、整体性的循环。因此,循环经济的运动效应构成了社会经济运动效应的一部分,并且促进了社会经济效应的提升,即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社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统领,在宏观上为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活动平台,在微观上创造了循环经济运动的物质条件和可选择环境,并运用社会经济效应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所以,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关联成一体,互相作用,共同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全面、高效、科学、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3.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的有机组合。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的组合不能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其组合方式是:(1)各司其职。因为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的涵盖有别、对象各异和职能不同,所以它们首先在各自领域按照自身规律和职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作用,并通过各自的经济效应互相促进,形成社会经济的整体效应。(2)互为规制。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都有各自的规律、原理和制度,因此,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影响和制约。循环经济的原则和模式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是科学的经济运行方式,显然,它必然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并运用这种原则和模式作为一种规制,改造和构建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运行,而社会经济则是以宏观的、全面的、本质性的调控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也必然受到这种调控的规制,并在这种规制的范围内运动和发展。(3)整体融合。因为循环经济属于社会经济的一个部分,严格地讲社会经济包含了循环经济,所以它们整体是融合为一体的。这种整体融合,首先,表现在它们所属范畴、活动领域、运行条件、职能作用和终极目的的一致性,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的从属关系等方面。其次,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应当从整体性、一体化上去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独立地界定循环经济的范畴,这是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和特殊的规律,目的是更加能正确、有效地把握和发展循环经济,但是,循环经济绝对不能代替社会经济。
四、结论
循环经济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过程中一种类经济形式的选择。社会经济涵盖了与之同时代的全部经济范畴,统领着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物,其中也包括循环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之间既有所区别,不能相提并论和替代,但又相互关联,有机组合,融为一体,构成社会经济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康电,张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3.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M].新华出版社,2006
4.孙启宏,段宁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管理系四川自贡643000)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7
关键词:再制造,循环经济,资源节约,产业结构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可以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甚至超过新品。再制造的成本只是新品的50%,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 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可有力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简而言之,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技术和产业。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曾指出,在新世纪里,工程科学的基础要从20世纪单纯追求规模、效益的模式转向建设4R(再减量、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循环经济的方向。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中间阶段,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4R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循环经济,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展的需求,通过节约、回收和利用废旧资源,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简要介绍再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常用再制造技术和产品。
1 再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将再制造作为重点领域 ;2009年1月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再制造纳入法制化轨道 ;2010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31日联合发文宣布,我国将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等部件 ;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大型废旧轮胎翻新。
我国已经在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发的“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等再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重汽集团与英国Lister Petter公司于1998年合资创办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专注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建成的发动机零部件再制造生产线可年修复10万台套斯太尔、康明斯、大柴6110、朝柴6102等十几个系列二十多个品种发动机产品。截止2009年底,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3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
卡特彼勒公司再制造已有30年的历史,在7个国家建立了14个再制造工厂,每年有超过200万件的旧件被再制造,覆盖至少6000余零件号。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再制造总部位于上海,目前主要是服务亚太采矿设备的售后服务,市场上为人熟知的卡特320系列挖掘机,其发动机系统、液压系统均有再制造件的覆盖,再制造产品的性能与新产品无异,价格平均只有新产品的一半。目前美国全国机动车维修市场中70% ~ 80% 的配件是再制造产品。日本JRC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在东京和大阪地区有数家分支机构。该企业2008年总产值约合人民币45亿元,其产品涵盖发动机、转向器、变速箱、转向泵、底盘、制动器等多个类别,仅转向器、转向泵的再制造,年产量就在50万台以上。以色列将一架回收价格大概在200万美元的废旧波音747再制造成货运飞机,售价达到8000万美元,而新的货运飞机售价则达到1.3亿美元。
2 再制造的技术手段及其装备
目前常用的再制造技术手段包括 :1)电刷镀技术、复合镀技术 ;2)热喷涂技术 :包括高速电弧喷涂技术、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等 ;3)激光熔敷技术 ;4)等离子堆焊技术、药芯焊丝堆焊技术。其中电刷镀技术、热喷涂技术、堆焊技术由于技术手段成熟,装备成本低,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领域的废旧零件再制造。我国目前可以制造真空等离子喷涂、大气等离子喷涂、超音速火焰喷涂、爆炸喷涂、电弧喷涂、粉末火焰喷涂、线材火焰喷涂设备 ;可以制造喷涂材料包括金属粉末 (Ni基、Co基、Fe基粉末等 )、陶瓷粉末、金属陶瓷粉末 (Al2O3、Al2O3 +Ti O2、Cr2O3、Zr2O-Y2O3、WC-Co、MCrAlY等)、线材(Al、Zn、Cu、不锈钢等 )。设备质量和先进程度在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虽然材料还不太齐全,但中国已成为能制造和生产大多数热喷涂设备和材料的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3 再制造的工艺流程
卡特彼勒公司的典型再制造流程包括六个环节。1)旧件回收存储 :回收的废旧产品经过检验,符合标准的旧件会根据类别予以储存。这是实现再制造的原材料。2)旧件的拆解、检查 :将旧件完全拆解,根据再制造标准进行检查,报废强制更换件(包括了密封件、轴承、衬套等极易磨损的零件),对于剩余的零件继续进行检测,对于有明显的裂纹、磨损、变形等无法修复的零件进行报废。3)清洗 :通过熔盐冲洗、热清洁、超声波清洁、无磨损喷砂清洁等手段去除零件表面的污垢、油漆、锈蚀,露出零件金属层。4)复检 :采用超声波检测、磁力探伤、气动测量、三坐标测量等手段继续检查零件的几何形状及表面的细微磨损、微裂纹,根据技术标准判断哪些是无法修复要报废的,哪些是符合标准直接可以做为零部件件进入库存使用的,哪些是符合标准等待修复还原的。5) 修复 :根据零件的材质、结构、失效状态分别采用金属重铸技术、热喷涂技术、激光熔敷技术、等离子堆焊、电弧堆焊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修复。6)装配检测 :修复的零件进入装配环节形成再制造产品,经过出厂检验以确保再制造产品的品质与新产品一致,然后进入流通环节。
可见,再制造具有降低成本、节能环保两个鲜明特点,不同于简单的修修补补,是一种高端循环再生方式,是绿色化制造的生产工艺。利用先进技术将废旧零件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无废弃物生产,既防止了污染排放,也使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8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的循环经济, 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 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但是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很多问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遏制, 农产品数量需求压力大。而农机再制造是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减少环境再污染的重要途径。
再制造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要素
再制造是指将旧机电产品运用高新技术和传统加工手段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 使其质量和性能达到原有新品水平的批量化制造过程。再制造可以将修复与制造、回收与利用、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起来, 它的基本特征是:毛坯来源于消费过程后的旧产品;采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再制造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达到原有新品水平;生产批量化;产品销售、质保均按同等型号新品要求。再制造产业对有效扩大内需, 加快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再制造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出现的, 至20世纪80年代, 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的概念。为了缓解有限资源和过度消耗之间的矛盾, 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产品的剩余价值, 20世纪90年代, 美国从产业角度建立了3R体系 (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 。日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也建立了3R体系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中国在总结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4R体系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 , 目前4R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要素。
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 但由于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全国环境形势严峻, 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造成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而再制造产业能显著节约成本、节能、节材,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与制造新品相比, 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料 (资源) ”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 不仅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又可以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国外再制造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再制造行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在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旧件回收、政府支持以及再制造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和完整的产业链。
国外再制造产品涉及汽车及其配件、工业设备、航空航天及国防装备、电子产品等十几个领域, 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领域再制造所占比例最大。以美国为例, 1996年, 美国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达7.3万家, 年销售额530亿美元, 雇员约48万人。2005年, 美国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800亿美元, 雇员超过100万人, 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值约500亿美元, 占再制造产值的2/3以上。国际工程机械巨头,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于1973年开始再制造业务, 经历了30多年的摸索发展期后, 在近10年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了全球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再制造巨头, 再制造业务成为了卡特彼勒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卡特彼勒每年循环利用超过4 536万kg (1亿磅) 的报废铁, 主要用于再制造发动机、变速箱和液压零部件。近年来, 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 至2008年, 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 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 34%出口到国外, 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至2004年,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已再制造汽车发动机748万台, 变速器240万台, 公司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2009年, 国际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达1 250亿美元, 年均增长速度迅速。
国外再制造的企业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设备制造商进行再制造, 一般只进行自己产品的回收再制造。例如, 世界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大众、宝马、通用等公司都有自己的再制造公司。通用再制造公司每年销售大约250万件再制造零部件。二是专职从事再制造业务的公司, 这类公司具备开展各种产品再制造的能力。如卡特彼勒在全球有专业的再制造公司14家, 为不同产品提供再制造服务, 年处理再制造产品220万件。三是从提供服务和维修开始, 然后逐渐过渡到开展再制造业务。这类企业主要是电子产品再制造公司。如日本施乐公司在全国建立了50个废旧复印机回收点, 对回收后的零件进行再制造后再次投入使用, 到2000年该公司已将废旧复印机的零件循环利用率提高到50%, 拥有旧零部件的复印机产量达到总产量的25%。
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5年, 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文件表示:国家将“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 并把“绿色再制造技术”列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的关键、共性项目之一”;2006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国家发改委上报的《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及有关对策措施建议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以汽车零部件为再制造产业试点, 探索经验, 研发技术。同时要考虑定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2008年, 国家发改委批准全国14家企业作为新一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企业”, 其中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重汽、奇瑞等整车制造企业和潍柴、玉柴等发动机制造企业。2009年, 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该法指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 并规定“销售的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2010年, 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 提出了近期中国再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希望通过深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 指导全国加快再制造的产业发展, 并将再制造产业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培育。同年6月, 在北京举办的再制造技术与经验现场交流会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 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再制造重点项目等多种措施, 壮大再制造产业规模。
再制造的意义
(1) 再制造生产特征。机电产品再制造的工艺流程与大修有相似之处, 但是两者的效果有明显的区别。第一, 再制造是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第二, 再制造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 包括现代表面工程技术、先进的加工技术、先进的检测技术;第三, 再制造不仅是恢复原机的性能还兼有对原机的技术改造。
再制造核心是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原机新品或超过新品。
(2) 再制造的工作方法。再制造是对报废的产品按照规定的标准、性能指标, 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加工的过程。再制造过程不但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而且可以影响、反馈到产品的设计环节, 最终达到多寿命、周期费用最小, 保证产生最高的效益。
(3) 再制造的经济效益分析。产品成本=原材料成本+制造活动劳动成本+能源消耗成本+设备工具损耗成本
如图1所示, 能源消耗、劳力消耗、原材料消耗分别只占新品制造的5 0%、6 7%、11%~20%, 随着技术的升级和批量的扩大, 成本还将降低, 因此对于再制造企业来说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
据测算, 再制造1万台废旧发动机耗能0.103亿kW·h, 与以材料水平的循环利用相比, 其耗能仅为其1/15, 与新发动机的制造过程相比, 再制造发动机生产周期短, 仅占新机制造周期的46% (如表1所示) , 并且成本降低了61% (如表2所示) 。
由此可以看出, 开展再制造既降低能耗又增加企业效益, 因此对于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4) 农机再制造的关键环节。企业实现产品再制造的关键环节有两点, 一是要具备产品再制造的技术, 二是要具备足够的产品再制造所需旧件和回收的渠道。
(5) 再制造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传统的产品寿命周期是“研制—使用—报废”, 其物流是一个开环系统, 而理想的绿色产品寿命周期是“研制—使用—再生”, 其物流是一个闭环系统。因此, 再制造对于社会进步具有实际意义。
单位:天/台
单位:天/台
农机再制造的开展对社会的贡献
拖拉机、收获机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生产工具, 它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抵御自然灾害、改革土壤耕作制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 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视。2010年, 全国各类拖拉机及配套机械社会拥有量达2 177.96万台、收获机械达99.21万台。我国拖拉机、收获机巨大的社会拥有量, 但很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如每年对将被淘汰的农机通过再制造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装制造、产品检测手段, 可以花费较小的成本延长产品的寿命, 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 而成本实际上还不到原来的50%。再以某企业为例, 每月缸体、缸盖加工报废近百件, 铸造报废上千件, 曲轴加工报废数十件, 连杆孔超差数百件, 废品损失近百万元, 这些废品中有一半左右是可以修复的, 尤其是加工报废的可修复比例更大, 修复的成本约为原价值的20%~30%, 一年可挽回经济损失几百万元, 如对该企业各种产品进行修复, 一年可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每年召回的三包旧机及旧件价值上千万元, 如果得到再利用和修复, 每年可创效上千万元。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9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效率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其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等[1]以“循环经济”命名的物质流动模型。1998年,该理念首次被我国研究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的学者引入,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2],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经验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跨界结合。该思想起源于Rosenberg[3]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广泛关注[4]。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融合已成为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实践证明,我国制造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是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演进的历史机遇中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路径。因此,构建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有研究大多对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孤立地进行研究,例如,唐德才等[5]、柳爱梅[6]等学者研究了制造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刘奕[7]、蔡旺春等[8]、徐明亮[9]等学者认为利用文化创意可以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但均未能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视角,从二者的融合障碍入手,构建由创意生产、创意营销、创意使用和创意回收四大环节组成,由政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支撑的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以加深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加快制造业的调整升级。
2 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障碍
积极推进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需要,我国还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使产业融合发展受到理念、政策、体制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
2.1 理念转变与政策缺失问题
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新理念。一般来说,新理念从倡导到落地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从高层到基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等各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转变。而意识形态的转变可能比物质形态的转变更加困难,因为它需要以心理成本为代价。换言之,新理念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惯性并非易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指导产业的融合发展。再加上目前我国出台的这个新领域的相关激励、引导、保障政策较少,且有些政策还停留在倡导层面,使一些融合技术和项目因得不到支持和保障而无法深入开展。
2.2 政府管制与市场分割问题
政府的宏观调控涉及各行各业,不同产业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能力,也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10]。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自然也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而举步维艰。随着国外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转向更加注重服务的投入,专业化和“迂回生产”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进程被称为“专业性裂变”,即工业企业利用外包给专家的方式来提供原本由企业提供的自己不太擅长的一些服务[11]。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市场分割使一些没有完全脱离计划体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竞争压力不够、创新动力不足,“专业性裂变”进程较慢,使本应分解外包的自己不太擅长的设计咨询和营销传播等环节仍由企业进行内部化处理,从而造成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脱节。
2.3 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问题
在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中,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形态技术占较大比重,设计、工艺、信息、能力、技巧等知识形态技术占较小比重;中等技术、初级技术和原始技术占很大比重,先进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占很小比重。而后进型技术结构影响和决定着产业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中,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走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前沿的示范企业屈指可数,还存在部分尚未完成转企改制、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不明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与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主动性和能力有限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及一大批生产规模小、先进技术装备缺乏、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再加上生产集中度低且过度分散,使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影响了循环经济体系下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3 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构建
3.1 融合发展模式的界定
为减轻目前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影响,应构建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视角下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就是在建立完善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基础上,以文化为资源进行内容创意,依托创意设计与工艺、凭借创新技术,将文化创意元素注入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中,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营销、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并以政策、技术、服务三大体系为支撑,实现自然资源生产率与多重附加值的同步提高,引导制造业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意与科技驱动型转变,推动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该融合发展模式包含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2个部分。内部融合就是在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通过转变观念、引进或培养创意阶层、优化创意工艺、提高创新技术,实现应用技术嫁接,独出心裁地进行创意设计,将形象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注入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外部融合指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和跨界合作,加快“专业性裂变”进程,即制造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通过共同创意开发或外包等形式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互补合作。
3.2 融合发展模式的四大主要环节
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就是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的生产、营销、使用和回收4个主要环节,因此,此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含创意生产、创意营销、创意使用和创意回收四大环节。由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众多领域中,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提供者,是关联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筑等诸多行业的重要节点,是资源、能源依赖度较高,利用各类废物数量最多,节能减排和实施资源化最具潜力的行业,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领域,因此本文以建材行业为例,分析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的四大环节,有助于加深对该融合发展模式的理解。
3.2.1 创意生产
创意生产指在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内容创意、创意设计(包括外观创意设计和功能创意设计)、创意工艺,将文化资源引入生产制造过程,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不仅需要在制造业内部营造创意创新氛围,培养或引进一大批创意阶层,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意水平,还需要更新设备、创新技术、优化工艺,增强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此外,创意生产还包括将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不太擅长的领域,如内容创意和创意设计,以跨界合作方式外包给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定制革命”创新商业模式的当今,各类产品和服务几乎都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创意设计和生产。建材行业中的绿色建材产品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为出发点,被注入创意设计和创意工艺等技术含量,采用创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特征,体现了环保和创意的融合,这也是它和传统建材的本质区别。但目前我国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新型绿色建材(主要指节能玻璃、轻薄陶瓷、节水洁具、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外墙外保温材料五大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高,市场规模不大。因此,应通过内容创意和创意设计将文化资源融入绿色建材的生产制造中,突出其文化内涵,提升其附加值,从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3.2.2 创意营销
创意营销指制造业通过其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设计服务类、市场推广类企业及部门,或通过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市场推广类企业跨界合作,在品牌创意设计环节将文化资源注入品牌形象,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市场推广环节采取包括体验营销、跨界营销、创意园区等在内的多种创意商业模式。产品能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是需要让消费者体验的,体验营销模式通过产品的创意提升,发掘和引导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跨界营销模式即与相关领域保持密切沟通,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和融合,提升品牌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创意园区突破单一的买卖功能限制,聚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创意设计及服务等企业,形成融创意设计、信息发布、市场交易为一体的布局合理、管理完善、服务规范的创意服务产业链。
作为传统制造与文化创意融合的产物,绿色建材还不是制造业中建材行业的主流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绝大多数客户为高端消费者,普通消费者如果不了解绿色建材的好处,较难唤起他们购买和使用绿色建材的欲望,因此,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创意营销模式,如建立绿色建材体验馆,打造具有综合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建材创意园区,如上海时尚建材创意园使绿色建材和生活创意完美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极具震撼力的体验环境,引导消费升级。
3.2.3 创意使用
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应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中心,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意使用,即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创意和环保。以建材行业为例,创意使用指通过建材行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工程设计、施工类企业及部门,或通过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跨界合作,在使用建材进行施工、装修及施工完成后的使用维护中,通过工程创意设计、工程创意施工、创意使用维护等环节,实现建材使用过程的环境友善化、资源高效利用化、文化内涵突出化。
绿色、生态设计正在成为国际工业设计的新理念和新领域,也是建材、建筑设计朝着节能、绿色、健康、复合多功能方向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工程创意设计,发挥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使建材的使用满足绿色建筑的需要,使施工完成后的绿色建筑物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引入创意理念、创意管理和创新技术,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建材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通过引入创意管理手段和创新技术,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体现建材的综合价值。
3.2.4 创意回收
创意回收,即通过制造业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资源回收再生类企业及部门,或通过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企业跨界合作,在对废弃物进行回收评价的基础上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废物处置重生系统,将废弃物转化为用于生产文化内涵突出的创意产品的原料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内容创意、创意设计、创意工艺,利用文化资源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和改造。在利用废弃物作为原料和资源生产创意产品方面,如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废物处置重生系统,将废弃石料转变为生产艺术形象丰富的再造石装饰制品的原料。在加工、改造废弃物方面,如成都“东郊记忆”在废弃工业建筑旧址上,通过内容创意和创意设计,利用文化资源对废弃建材进行集中装饰改造,或将废弃建材直接组装成为创意装饰品。
创意回收环节的结束是新一轮创意生产的开始,从而推动制造业循环经济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螺旋上升。
3.3 融合发展模式的三大支撑体系
由于我国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存在理念转变与政策缺失、政府管制与市场分割,以及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障碍,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离不开技术、政策、服务三大体系的支撑。
3.3.1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营造创意创新环境
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力度的贯彻执行,是产业融合视角下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并最终实现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在内的综合效益的保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国家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设计和文化内涵开发,重视产品实用功能与审美性的提升,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渗透到制造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宣传推广等全过程。因此,我国应加快制定和出台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则;建立鼓励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税收、产业投资、金融、价格和收费等激励引导政策;加强对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合理有效流通;健全创意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创意氛围,培育大众的创新创造意识。
3.3.2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加深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
创意、创新是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对产业融合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业“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我国制造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支持的技术支撑体系,调整产业技术结构。一方面,增加先进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的比重。我国制造业应强化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构成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13],研发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低品位原料及燃料的利用技术和工业废物的资源化技术,研发绿色、环保和节能型产品;另一方面,增加设计、工艺等知识形态技术的比重。我国制造业应广泛传播创意理念,大力培养创意阶层,努力增强功能设计和外观设计等创意设计能力,提高创意工艺水平,用创意工艺取代落后的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3.3.3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国应建立由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专业化服务公司组成的服务支撑体系。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为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引导和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也应加强,逐渐消除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带来的融合障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其次,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监督。行业协会应加强政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议,大力推广标准化,协助做好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同时,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全行业进一步增强环保、创新意识,协调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咨询和服务工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发挥行业协会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的桥梁作用。科研院所应调整教育机制和培养方向,大力培育创意阶层,积极与协会、企业、市场和媒体合作,发挥其服务功能。第三,我国还应培育和扶持一批为推动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改造的专业化服务公司,鼓励发展促进产业融合的信息服务业。通过加深产业链的横向、纵向协作,加深产业间的融会贯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从产品制造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高端产业链升级[14]。
4 结论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10
汽车再制造业在国外发展迅速, 欧美等国家的制造企业将再制造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 国外的消费者积极购买再制造产品。在市场高认可度下, 再制造行业的兴盛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汽车再制造业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趋势良好。2008年14家试点企业的出现, 更使我国的再制造业步入新的时代。目前国内汽车再制造业的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可以自主组织回收再生产。而立法的不断完善也正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者对汽车再制造产品的认知度不高, 不了解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与性能。这已成为我国汽车再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
二、消费信心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国外销售经验, 再制造产品的售货价格与顾客的期望价格基本一致, 这都表明再制造将在中国有大量的潜在市场。但在目前总趋势明朗的环境下, 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消费者认可再制造产品:
1. 消费者对于再制造产品认识有限
我国汽车再制造试点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没有推入市场, 普通消费者没有接触过再制造产品, 并对再制造产品存在误解, 不能区分“再制造产品”与“二手产品”“翻新产品”。
2. 政策不完善, 政府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手段欠缺, 虽已出台了推动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 但是其中没有促进消费信心提升的条例。同时有的政策对于塑造消费者信心起到了负作用。例如条例规定“再制造产品不能一线销售”。这就限制了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没有多样化的消费渠道, 广大消费者就难以方便地购买到汽车再制造产品。
3. 回收渠道混乱, 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产品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生产时运用的技术, 同样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回收渠道, 原汽车生产商、中间商、再制造企业都有从事回收工作, 但是由于各方的回收标准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回收来的废旧汽车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并且目前的汽车零部件回收渠道不透明, 使消费者不能完全“看见”回收流程, 从而影响了消费信心的塑造。
4. 销售渠道紊乱, 产业链各企业职责不明
回收渠道混乱造成了各环节企业职责不明。谁负责回收原材料、谁负责售后服务、谁负责进行产品宣传等职责没有严格规定, 各企业容易做重复工作。而万一当再制造产品质量、售后出现问题时, 各环节企业易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这样会导致消费者失去消费耐心, 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
三、消费信心塑造策略
基于阻碍消费信心提升的四大因素, 下面将从完善回收渠道、明确各方职责、完善政府职能三方入手, 塑造消费者信心:
1. 完善回收渠道, 提升消费信心
回收模式按负责人不同分为:生产商回收模式、分销商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由于我国再制造业发展不完善, 这里的第三方企业仅是再制造处理企业。提升消费信心的关键因素有: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服务。由于各回收模式下, 最终形成的再制造产品在质量、品牌和售后方面拥有相同效果, 所以各模式的优劣取决于其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消费者在同样的购买情况下, 价格越低的产品诱惑力越大。因此, 可以把将哪种模式最有利于提高消费信心转化为企业愿意提供的最优价格。下面以模型来证明:
(1) 模型假设。已知再制造产品的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D (p) =αp-β。同时, 假设运费忽略不计。p为再制造产品的零售价;w为分销商购买产品所得到的批发价;t为生产商给负责回收的一方的回收价;ε为废旧产品的回收率;ck为回收方k支出的单位产品的回收成本;d为生产商负责回收处置时耗费的单位产品处置费用;rj为j回收模式下回收处置后获得的单位产品收益;vij表示j回收模式下i方获得的利润。
(2) 分销商回收模式 (CDM) 。在模式下, 分销商进行销售且负责回收, 因此分销商的利润为: (1) 对其对p求倒数, 且令 , 得 (2) 生产商的利润为: (3) 将其对w求导可得且令 , 由于p和w有直接的线性函数关系, 因此在对w求导时, 需让D (p) 也对w进行求导, 且要引
入p (w) , 最终求得: (4) 将 (4) 代入 (2) 式得 (5) 再将 (5) 代入 (3) 得到生产商在这种模式下获得的最佳利润为
用相同的算法, 可以得到在生产商回收模式 (CM) ,
而 。而在第三方回收模式 (CTPM) 下, 由第三方企业进行回收后再进行再制造, 于是可得
到 , 同时 。
(3) 最优回收模式的选择。为了对模型进行更加直观的观察, 计算出最优回收模式, 现举例如下:
以某公司为例, 假设其再制造产品的需求函数是非线性的, 且有D (p) =p-2 (=1, β=2) , 生产商自己回收的单位成本为cM=10, 生产商给予其他回收方的回收转让价为t=8, 分销商负责回收的单位产品成本为cD=7, 单位产品的处置费用为d=1, 回收率为ε=0.8;同时, j回收模式下回收处置后获得的单位产品收益rj分别为rCTPM=6, rCSM=5, rCM=4, 则可以得到下面的表格:
(4) 小结。根据上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生产商负责、分销商负责、和第三方负责这三种回收模式的优劣。若从分销商的批发价和再制造产品的零售价的差价来看, 生产商负责回收渠道获得企业利润最大, 但并不是最优的最低价格, 而由第三方负责时企业获得的利润较少, 但是提升消费信心效应最强。所以为了提升消费信心, 后期利于汽车再制造企业得到更多“隐形利润”, 所以本文建议选择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
2. 明确各方职责, 提升消费信心
在确立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后, 销售渠道各环节相关企业的职责应得到相应规范。在规范权责时, 应将提升消费信心融入其中。
(1) 对于生产商而言, 其应承担两方面的责任, 即源头宣传责任和回收监督责任。生产商在消费者第一次购买新车时, 积极向消费者宣传再制造产品, 加强消费者再制造产品认知度。
(2) 对于分销商而言, 其主要任务是销售。但在回收渠道的建立当中, 分销商起着连接生产商和消费者的纽带作用, 为此分销商需协助再制造企业建立新的回收网络, 同时分担生产商一部分的信息披露责任, 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及产业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3) 对于再制造企业而言, 在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下其需要承担再制造责任, 回收责任和进一步的信息披露责任。在承担回收责任时, 再制造企业需建立低成本的高效回收网络。在承担再制造责任时, 处理企业需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 其应与国内大学合作, 在知名学府中开设再制造研究学科, 培养专业人才;在承担信息披露责任时, 处理企业应该与生产企业合作, 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质量标准、流通渠道等等相关信息, 使消费者消除对产品质量的顾虑。
3. 完善政府职能, 提升消费信心
对于仅在起步阶段的汽车再制造业而言, 政府应该从幕后走出来, 从间接管制逐步过渡到直接管制。政府应通过集中采购汽车再制造产品, 提升消费者信心。消费者看到政府带头采购的行为, 继而会增加对再制造产品的信任度。这是对消费者购买使用信心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同时, 政府对再制造业应采取先注资并给予低利率贷款的形式, 即可让消费者看到国家对于再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最后, 政府应该与再制造企业一起合作确立再制造产品的各方标准、发放再制造产品专用标识, 规范再制造市场, 并且政府需要严厉打击“山寨版”的再制造产品, 杜绝再制造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提升消费信心。
摘要:再制造业作为新兴行业, 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已广泛开展有关再制造技术的研究, 而关于提升再制造产品消费信心的探讨却鲜见。本文以提升汽车再制造品的消费信心为切入点, 探求塑造再制造产品消费信心的最佳途径, 进而为促进汽车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汽车再制造,产品,费信心
参考文献
[1]陈翔宇梁工谦:美国再制造业与中国的研究评述.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11
摘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制造业循环经济 篇12
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节能减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家提出加强循环经济宏观指导,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制造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制造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既是大部分物质产品的直接供给者,又是绝大多数污染物的直接生产者。制造业除了关注利润问题,更需处理来自环境保护和资源短缺的压力。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循环经济中强调的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模式是制造业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有力武器,缓解资源紧张和短缺问题,减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环境友好型制造业的建立。因此在评价企业竞争力时,不但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需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经济成果。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为评价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1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址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它是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实力、能力、素质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上所体现的力量。
在竞争力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各种理论学派,主要包括: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为代表的环境学派,其“竞争三部曲”分别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和鲁梅尔特(Rumelt,1984)、巴尼(BarneyJB,1991)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支配的资源,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以布林·罗斯比(Brian Loasby)和克里斯蒂安·克努森(Christian Knudsen,1995)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自身所拥有的能力,企业之间能力的差异造成了效率和收益的差异。
目前看来,我国多数制造业还没有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由单纯经济管理向生态环境管理与生态经营管理有机统一的循环经济管理的根本转变,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体,因此,设计制造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制造业实行循环经济情况,探索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现代制造业管理的绿色道路,是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管理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2 循环经济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估方法的相关研究
对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王良健(2000)在针对湖南长沙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认为指标设计一要根据实际情况,二要有可操作性,使得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章波,黄贤金等(2005)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要反映循环经济“3R”准则的应用情况,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树型结构”。张命林,邓柏盛(2007)认为鉴于构建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应遵循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陈勇,童作锋,蒲勇健(2009)依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求,以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采取逐级分解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外对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尚处在探索阶段,只是对理论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类型等做了一定研究,还没有成为一套完备、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现阶段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国家层面、地区或园区层面,对于如何评价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相对较少,主要研究文献见表1所示。
续上表
目前,企业竞争力评价已成为竞争力研究中一个主要方向,而对竞争力进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对于区域产业、企业、产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有模糊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见表2)。
3 基于循环经济的制造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客观综合地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同时所运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也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客观。
3.1.2 系统性与层次型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层次高、覆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对环境进行最大的优化。
3.1.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型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并预测期发展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是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能综合地反应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
3.1.4 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可以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其影响意义重大的方面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如可采用专家问卷等调查方式。因此,每项指标应该是可观、可测、简洁及具有可比性的。
3.1.5 全面性与简明性原则。
指标体系需要内容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考虑到指标量化和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等问题,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
3.1.6 效率性与效益性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的“3R”原则,是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合理。指标体型应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统一起来。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早期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指标,少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作为重要指标来考虑。比较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的规模、利润以及营业额,也要比较企业能够体现经营管理综合优势的“可持续利润”。
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就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依据一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出发,构建“树型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即以循环经济水平评价为总目标,然后将它分解为若干层次,逐级发展、推导出各级子目标,最后提出表达目标的各项具体指标,从而保持严格的内部逻辑统一性。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要以现有的各项统计制度和资料为基础,二是它是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统计指标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即循环经济水平下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二个层次是状态层,分别从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去评估企业竞争力;第三个层次是控制层,其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来评估;第四个是指标层,例如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为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3。
3.3 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分析
3.3.1 状态层综合反映了经济、环境与社会三大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目的在于缓解能源约束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时应将“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内容囊括在内,以上指标体系设计时就做到了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全面分析,覆盖面较广。其中如“资源环境”状态层下设立的“资源减量、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控制层下指标层指标正体现了循环经济提出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另外该指标体系层次清晰,“树型结构”有利于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找出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工作的薄弱环节,积极引导企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持续成长。
3.3.2 控制层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资源效率和社会责任能力。
该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指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性与定量结合。比如在企业偿债能力方面中由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流动比率(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速动比例(速动资产/流动负债)三个指标要素刻画;资源减量中,由万元产值废水排放减少率((报告期万元增加值水耗/基期万元增加值水耗)-1)、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和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降低率、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降低率四个指标构成,指标的选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操作上的可行性。层次分析法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层次分析法本身就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层次分析法也为该指标体系的评估提供了可行性。
3.3.3 指标层反映了企业微观层面的产品、要素和三废处理方面的信息。
该指标体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反映企业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影响以及“3R”原则的执行状况,是对企业循环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与研究。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而言,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考虑两个方面:在数量上,根据企业的效益原则,注重投入产出比;在质量上,根据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注重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指标。该指标体系不仅考虑到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还将“社会发展”这一因素将企业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力,要求制造型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思考如何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如获取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反映环境、资源成本的相应账户,为竞争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还有在数据处理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才能使循环经济评估体系更加科学。笔者只是尝试性地对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作初步探索,希望各界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讨,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造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循环经济这一先进的理念变为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