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风险

2024-09-11

表外风险(精选11篇)

表外风险 篇1

表外融资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作负债记录而仍能达到筹资目的的融资方式。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较, 表外融资可以将负债总额降低, 使资产负债率下降, 从而避免表内融资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引起财务状况恶化, 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 影响企业的再融资。安然公司特殊实体的表外融资方式, 没有得到安达信审计师的充分重视, 致使安达信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雷曼兄弟的表外融资行为, 安永事务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 随着雷曼兄弟的倒塌, 安永事务所也遭到了各方的质疑。这些事件已经为注册会计师敲响了警钟。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发生的表外融资给予必要的关注, 规避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

一、表外融资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一) 表外融资给予会计人员较大的专业判断空间

如应收账款出售的负债的确认及计量, 财政部在《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文件中规定, 将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未发生转移的应收账款让售按照借款处理。在对表外融资事项的会计处理中更多地注入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专业判断水平普遍不高, 不同的会计人员对该事项的理解不同, 判断角度不同, 造成同样的业务, 会计处理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 用这种主观上的判断去判断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 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 必然增加审计风险。

(二)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粉饰报表的动机

上市公司为了粉饰报表, 就会使用一些手段把表内融资表外化。虽然会计准则的修订遏制了一些舞弊的行为。但企业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空间成了企业利润操纵的手段。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若不能识别被审计单位故意舞弊的行为, 极有可能发表不当的审计意见, 形成审计风险。

(三) 表外融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

如创新性衍生金融工具, 由于环境的变化, 竞争的加剧和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使得金融工具创新势头不减, 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在现阶段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只在报表附注予以披露。这些创新性金融资产一方面其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其具体发生的时间或发生的金额具有不确定性。表外融资事项的这一重要特征, 使注册会计师审查时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情况会很多, 因此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表外融资审计风险的种类

(一) 表外融资确认与计量的审计风险

表外融资的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的审计有所不同。表外融资事项不仅要核实已记录的资料的正确性, 而且表外融资事项的审计还要发现未记录事项。一旦注册会计师弄清了表外融资的存在, 对它们的重要性的评价及所需要的披露就较容易解决。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未能正确真正理解某些业务的经济实质, 以至错误的确认和计量某些表外融资事项, 如售后回购交易, 本应属于融资交易, 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有的会计人员把表外融资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认为在会计报表中确认或披露某些事项对自己不利而故意掩饰这些事项。如特殊目地实体的合并, 由于特殊目的实体可能有大量的负债, 如果纳入合并范围将会大大提高资产负债率, 某些企业会故意掩饰对这些实体的控制, 从而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二) 表外融资事项披露的审计风险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对表外融资事项的披露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表内披露, 在表内确认相应的负债。如租赁, 企业应按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已发生实质性转移的划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企业会把实质上是融资租赁, 形式上却采用经营租赁方式, 采用经营租赁方式账面即无需反映租赁资产, 又无须反映相应的负债, 从而增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企业的融资能力。对于这种表外融资方式企业应当在表内确认相应的资产和负债。承租企业应当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第二种情况是表外融资在附注披露。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表外融资事项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有些企业在披露表外融资事项时避重就轻, 披露不充分。如中航油只在报表附注中轻描淡写的提到卖出了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合约, 不披露期权合约对企业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最终中航油的期权合约导致其亏损5.5亿美金, 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三、表外融资审计风险的规避对策

(一) 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针对表外融资事项的性质和特征, 在对表外融资进行审计时, 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和方法:

(1) 结合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程序, 注意发现和辨认可能存在的表外事项。审计人员在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程序时, 通常都要采用估价测试、交易测试、余额测试等手段对各账户年末余额所作的认定进行核实。在进行这些测试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和辨认可能存在的表外融资事项。如在对“其他应付款——应付租赁费”账户进行支易测试和余额测试时, 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故意将融资租赁改为经营租赁, 从而不确认大额的负债和相应的资产;在对“管理费用”账户的明细账户“聘请中介机构费 (律师费) ”、“银行-手续费”等进行交易测试时, 就可以发现和辨认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掉期、期权等创新性金融工具;在对“主营业务收入”和“存货”账户进行交易测试时, 审计人员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隐瞒售后回购,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 回购价格固定或原销价加合理回报, 售后回购交易属于融资交易, 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 企业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 计入财务费用。但有的企业为了提高当期的利润, 就会把实质上是售后回购, 确认为销售收入。在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和“其他应收账款”进行交易测试, 审计人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特殊交易实体。在对“短期借款”账户进行交易测试, 审计人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期末大量偿还借款, 到下一年度的期初又大量借款的表外融资行为。显然, 这些审计程序是结合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而实施的, 实质上是会计报表项目审计的一部分, 但从实际审计效果来着, 是进行表外融资事项审计的一种有效程序。

(2) 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 发现和辨认存在的表外事项。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有关人员, 寻找表外融资的线索如审计人员可以询问以下内容:除了经营租赁合同外, 是否还有附属合同;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一些企业持股很低, 对这些企业的持股目的是什么, 可以判断这些企业是否是所谓的特殊实体;当期有无应收账款出售行为, 如果有是属于“无追索权让售”还是“有追索权让售”;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 是否使用掉期、互换等金融产品;企业是否有委托他人代销的商品;其他相关内容。相关人员的回答主要作为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存在表外融资事项, 并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线索, 一般不能作为确认表外融资事项的基本审计证据。二是审阅相关资料, 注意发现和辨认表外融资事项。如通过审阅被审计单位的:上年度会计报表和最近的中期会计报表, 以及下年度的账簿。管理当局关于租赁、应收账款出售、委托代销等事项的陈述;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当局的重要会议记录;律师或法律顾问关于诉讼或仲裁情况的陈述;查看相关重要的合同, 等其他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既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存在的表外融资事项的线索, 也可以作为审计人员确认是否存在表外融资事项的审计证据。

(二) 慎重考虑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表外融资事项中若发现存在问题, 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应视具体情况在审计报告中以适当的意见类型或措辞予以反映。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表外融资事项, 应当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表内化处理。当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时, 应视情况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已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表融资事项, 注册会计师应评估其风险, 对于风险比较大的表外融资事项, 也应在审计报告中增加说明段, 提请报表使用者注意这些事项。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关于表外融资事项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影响的有效证据, 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 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 加强宣传,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普及知识, 可使注册会计师和债权人等充分认识到表外融资对自身的影响, 充分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 认真考察、慎重决策, 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其次, 加强理论研究, 严格财务报表揭示。表外融资自产生以来, 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然而, 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 表外融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 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 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约定义务和或有负债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因此, 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 加速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将会大大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最后, 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使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交易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应对传统的审计鉴证手段带来极大的冲击, 这就要求审计队伍必须不断完善和调整, 以适应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 创新审计方法、审计手段, 提高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增强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宇洵、黄翮:《表外融资表内化成果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杨婷、马永强:《或有事项的审计职业判断》,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年第2期。

表外风险 篇2

最近三四十年间,表外业务浪潮席卷全球,出现与表内业务并驾齐驱的态势,深刻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面貌。由于表外业务创新活跃、结构复杂,蕴含着多样化的风险形态,怎样理解和管理好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金融海啸中众多银行的惨痛经历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并着力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

1.表外业务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传统意义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资本性租赁、备用信用证、信贷担保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及商品市场波动性增加、金融工程发展及清算结算的技术性革命,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表外业务的新品种开始出现,引领表外业务爆炸式增长,大有与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平分秋色之势,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之后,出于风险隔离的需要,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众多管道公司(Conduits),通过发行短期票据(表外融资)筹集资金,并投资于CDO等高风险资产,逐渐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发起的依托于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其实质与国外管道公司并无二致,也属于影子银行体系范畴),成为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重要内容。

2.名义余额巨大,与实体经济比例悬殊

从国际大型银行年报看,表外业务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除传统的贷款承诺外,表外衍生产品业务与影子银行占主导地位。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工具(OTC)与场内交易工具名义本金之和已超过676万亿美元,而1987年这个数字还不到1.6万亿美元。1987年到2007年,金融衍生品规模增长了400多倍,与此同时,全球GDP还不到原来的3倍。1987年金融衍生品规模仅占全球GDP的9%;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二者基本持平;到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已经达到全球GDP规模的十多倍。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工具,GDP代表实体经济,意味着在这20年中全球的金融杠杆率大幅增加,全球衍生产品市场中充斥着大量无真实经济内涵的虚拟交易。

3.考虑未来潜在敞口才能反映表外业务风险全貌

从实际风险承担看,表外融资除承担表内融资同等的违约风险外,由于融资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元等特点,还额外承担了市场风险、产品链条延展增加的操作风险、产品设计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其中,表外衍生产品的风险不确定性高,只有综合考虑当前敞口和未来敞口后才能客观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全貌。从国际衍生产品协会对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各类衍生产品的重估市值(当前敞口)与名义余额之比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股票衍生产品的当前风险敞口一般在名义余额的15%左右,且波动明显。

进一步分析,衍生产品重估市值仅仅反映了金融工具当期交易双方应收应付现金流的情况,却没有对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导致的协议项下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化进行描述。只有把当前敞口和未来敞口合并计算,才能真实反映衍生产品风险全貌。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对美国前25家表外业务衍生品活跃银行信用风险敞口的统计,1999-2007年间,潜在敞口总体上远大于当前敞口,且两者之比呈不断放大的趋势,到2007年衍生工具的潜在敞口是当前敞口的7.8倍。由于当前敞口是银行当期真正需要支付的现金需求,在市场保持正常状态时,未来潜在敞口尚不能形成对银行当期支付的压力;然而,一旦市场出现压力状态,潜在敞口将通过交易对手寻求增收保证金(Call Margin)或平仓的形式迅速转化为当期流动性压力。

4.压力环境下高敞口、低资本的银行将率先破产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国际上看,金融衍生市场上交易的各类衍生产品已达1200种之多,每天衍生产品交易的金额高达10万亿美元,即使按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0.5%的信用风险系数保守估算,其损失的预期值也有几百亿美元,考虑潜在敞口后损失将更为巨大。数据显示,美国大型银行总敞口与总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基本上超过了被调查银行的资本规模,近两年来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在交易总敞口已经超出资本的情况下,一旦压力环境出现,外部流动性缺失,势必导致银行破产,贝尔斯登和雷曼的破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混业经营而又缺乏防火墙的情况下,一家银行的危机以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媒介,迅速将“交易对手风险”向与其交易的所有机构转移和传染。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提供的数据,2001年,信贷违约互换的市场价值将近1万亿美元,到2008年已超过了54万亿美元,接近全球GDP的总和。正是通过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原本单一的房屋贷款就成为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危机将有可能扩大为金融行业的系统性危机。

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大多利用了银行的回购和担保作为销售支撑,实际上并未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迷惑性和隐蔽性强;表外衍生金融产品具有技术复杂、高杠杆性等特征,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对于部分结构性衍生工具,潜在敞口可能高达名义金额的70%以上。上述特征使得表外业务的巨大风险往往难以识别,容易导致风险敞口过度,却只在损失造成时才能被证实和发现。

开展衍生产品交易和表外融资应以真实的对冲风险需求和“真实交易背景(Transaction Based on True Needs)”为前提,以对其全部风险内涵“可知、可量、可控”为保障。否则,盲目发展表外业务,小则颠覆一家银行,大则有可能引发一国乃至全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收益丰厚诱惑难以抵挡

1.全球大型银行表外业务收益快速增长

近30来,全球大型银行的担保、期权与掉期等表外业务都有了很大增长,无论业务总量还是利润贡献都逐步接近或超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成为新的竞争核心。从1981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大型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中获取的利润占其全部利润的比例就由24%上升到42%,部分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甚至达到70%以上,如表2所示。以美国银行为例,2006年非利息收入(卡业务收入、佣金及手续费、托管及经纪服务费用、投行业务收入、股权投资收入、交易性业务收入、保费收入及其他表外业务收入)高达381.8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2.47%;即使在危机后的2008年,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也高达274.2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7.68%。

从增长速度看,非利息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也快于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汇丰银行和摩根大通从2001年到2007年以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利息收入的增长相比,两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更快,且2005年以来非利息收入总量上已超过利息收入。

2.业务和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资本节约令表外业务获得超额回报

国际大型银行通常是表外交易的设计者或做市商,通过创新不断受益于市场领先优势和资本节约,同时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强大的风险对冲能力和发达的资讯系统,为其实施这一策略提供了技术和手段支持,使这些机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无风险套利业务,获得巨额利润。

规模经济与创新领先。信息处理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长足进步,电信的全球化创造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促进了表外业务规模经济化,取得了传统表内业务无法获得的巨大规模效益。也使商业银行有可能设计出新的更为个性化的表外业务金融工具,为其客户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用以满足客户财务管理和风险对冲的需要,通过创新与领先迅速满足用户需求,优化风险收益曲线,获得超额利润。

资本节约。除了直接收益外,利用表外业务风险系数小、盈利高的优势,将表内业务表外化,可以将高风险资产转换为低风险、无风险和流动性强的资产,实现规避监管和节约资本的目的。资产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就是此类创新的典型代表。由于各类证券化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得以迅速将表内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在短时间内获得流动性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释放资本,给这些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能,并发展出了“发起——分销(Origination--Distribution)”的信贷经营模式。

风险对冲。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与客户开展各类风险业务,并将全球各分支机构吸收的风险头寸统一汇集到总部进行管理,风险头寸汇集中会产生大量的“自我对冲效应(Dynamic Hedging Effect In The Institution)”,在收益既定情况下,自身风险的相互对冲将大大提高表外业务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形成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

3.风险收益失衡的绩效考核导向或引致表外业务畸形发展

按照银行业主流的业绩考核模式,一笔业务的真实绩效用EVA(经济增加值=利润-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预期损失-资本成本)衡量,主要受收益和风险成本两类因素的影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业务相比,表外业务一般不涉及资金占用,没有资金成本;由于衍生产品交易通常是以电话或传真等通讯手段达成交易,人力成本偏低,人均交易量可以是传统信贷业务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风险成本按照目前巴塞尔新协议的规定只有表内业务的1%不到,由此计算的考核绩效必然高得惊人。在巨额利润的激励下,表外业务呈爆炸式增长、新的虚拟交易不断被创造出来,潜在风险也开始不断聚集。正是由于表外业务特别是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丰厚利润,让安然、世通、雷曼这些公司从机构到交易员个人对此趋之若鹜。

从根本上看,客户和市场需求是推动表外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金融机构对表外业务丰厚利润的追逐和风险收益失衡的绩效考核导向则推动了表外业务的过度繁荣。发展表外业务,首先应立足于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不能忽略标的资产的真实状况;治理表外业务的虚假繁荣,需要在全面客观反映风险全貌的基础上,在绩效考核制度层面上加以落实,以此来有效约束表外业务的发展冲动。

规则模糊难免藏污纳垢

表外业务发展速度惊人,不仅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操作程序也相当复杂,统一的外部监管措施难以涵盖现有的全部产品,外部监管整体上滞后于表外业务的发展步伐。从风险资本监管规则,到国际会计准则、市场中介机构管理、交易条款标准化等方面的规则都很模糊,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约束、监管监督检查及市场约束、乃至法律约束等一系列主要规则下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导致表外业务藏污纳垢。

1.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则模糊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CCF),对表外业务按照一定比例转化到表内的适用比率做出了要求。最初新协议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中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规定少有提及,对银行开展衍生产品业务的政策、流程及系统等没有明确要求。金融危机之后,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新资本协议框架改进方案》,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进一步提高了资产再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第二支柱中要求在银行层面实现跨账户、跨业务条线、跨风险种类的统一管理,同时要求进一步披露资产证券化风险敞口、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便利、各类渠道机构等表外业务的相关信息。

从新资本协议及其改进情况看,新资本协议作为全球主流的银行监管规则,对表外业务用规定系数的方式比照表内业务来处理,无法充分揭示表外业务的风险特性,必然导致部分表外交易的资本风险敏感性不足,不能有效解决表外业务当前存在的问题。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资本约束,就是为了防止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形成潜在的破产风险,而以“监管资本套利(Capital Arbitrage,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绕过资本监管粉饰其资本金实力的行为)”为动机的表内业务表外化,实质风险并未因“出表”而下降,在账面资本相对稳定而表外业务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灾难的发生仅是时间问题,也正印证了墨菲定律(Murphy’s Law)所描述的最朴素道理: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表外业务发展,国际监管必然会出现一整套类似表内业务信用风险内评体系的表外业务风险监管体系。

2.表外业务会计准则适用上自主空间大

根据会计准则,表外业务一直作为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随着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占表外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愈发不容忽视。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批准公布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传统会计确认原则进行扩展,从风险和报酬的实现原则,扩展到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发生和控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原则,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概念,以此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

虽然会计准则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了调整,但整体上仍滞后于表外业务的发展步伐。对表外衍生工具通过公允价值方式转入表内,反映的也只是当前敞口,未来潜在敞口在会计准则上未有规定。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和把握上也有较大弹性,导致不同机构对同一笔交易的公允价值判断出入很大,容易藏污纳垢。如房地美2001年为了规避借款人提前还贷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利用会计准则关于套期保值方面的规定,使得高达65亿美元的其他可供出售证券(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波动损益没有得到及时、恰当反映(即与对应衍生工具的套期利得和损失进行抵消),而是按照FASB第115号准则反映在“累计其他综合收益”项下,掩盖了套期活动抵消公允价值波动的有效性的真实状况。雷曼破产前大量使用“回购105”(REPO 105)人为粉饰资产负债表,造成净杠杆比率健康的假象,不断延迟“绝症”发病期的来临。

3.对市场中介机构监管基本缺失

在银行业监管规定和会计准则均较模糊的情况下,市场对于表外业务以及银行财务稳健度的信心只能来自银行的自察和市场中介机构的评级,而中介机构的不作为导致表外业务成为部分银行藏污纳垢的垃圾桶。在雷曼破产事件中,先是信用评级机构将次贷市场上近八成产品评为“投资级(Investment Grade Rating)”,后有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默许或帮助雷曼通过“回购105”粉饰财务报表。利益相关群体的全球性交易和过度自由的市场监管体系,使原本暗流涌动的市场更加动荡。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约束主要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没有针对评级机构等的监管制度。因此,20国集团和部分国家拟将市场中介机构纳入到政府监管视野中,以强化中介机构的实务守则。

在缺乏有效监管环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仅仅立足于或停留在满足外部监管要求上,要在建章立制、风险计量能力建设、内部考核机制完善、提高法律合同文本和交易条款的设计能力等方面综合治理,才能确保银行表外业务健康发展。

管理基础薄弱令人担忧

表外业务作为金融创新最快的领域,包含多种新产品和新型金融工具,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形式多样、部分产品结构复杂、透明度低,导致对表外业务“不知道是否有风险”,以及“不知道风险有多大”,进而表现为管理上的空白,抑或管理模式的错位,难以有效管控潜在风险。

1.统一风险偏好下的差别化风险政策缺位

表外业务形式多样,创新活跃,新增表外产品不断涌现,需要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基础上,根据金融衍生交易类、担保类、承诺类、资产证券化和理财产品类业务的特点,提出差别化、针对性的风险政策要求。其中,统一的风险偏好是前提,需要将表外业务纳入风险偏好管理,建立与表内业务风险准入标准、风险收益平衡取向、“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要求等相一致的风险政策体系。差别化则是根据各类表外业务的特点,将统一的风险偏好细化为产品风险政策,融入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

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以真实交易需求和对冲风险为目的,选择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控的产品,建立产品风险分级和客户适应度评估机制,运用保证金、合格抵押品将风险缓释到客户和银行可承受范围内,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和客户(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担保类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和承诺类业务要比照表内信贷业务建立完备的客户准入、审批和业务后续管理机制;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业务,要围绕发行人、受托人、顾问方、销售方、投资人等建立从研发到销售、售后管理的一整套风险管理政策要求,有效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

2.各类风险的整合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表外融资除承担表内融资同等的违约风险外,还额外承担了多种风险。因此,照搬表内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和交易业务市场风险分而治之的模式来管理表外业务风险难以奏效,需要建立各类风险整合化管理的机制。一是风险职能的整合和有机联动,客户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专业化风险管理职能团队需要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全程参与到从产品创新至到期的全周期之中;二是风险计量工具的整合,全面、客观反映表外业务风险,需要多种风险计量工具的综合运用,同时需要对各类风险相互转化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的调整进行整合管理。

3.表外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控需要加强

与表内融资相比,表外融资流程长、参与主体多,部分产品易受外部市场波动影响,潜在的风险点也多。提升表外业务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建立表外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机制,明确在产品研发、风险分级、客户适应度评估、市场中介机构选择、客户风险提示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标准,对于部分杠杆率高、潜在风险大的表外产品,要在上述关键环节引入平行作业机制。在当前表外业务一批(发)了之、后续管理尤为薄弱的情况下,要考虑建立表外业务后续管理机制,适时评估产品、客户风险,以及时进行风险应对。

4.表外业务风险识别、计量水平有待改进

表外风险 篇3

摘 要 如今国内外金融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表外业务已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之俱来的风险也愈发突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透明度较差、风险分散、自由度较大的特点,使它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有较大的难度。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力度,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自由度大、透明度差、交易集中程度高的特点,使其风险相应地具有隐蔽性强、难以预测、不易控制的特征。尤其是表外业务中衍生的一些金融产品,一旦发生风险,它的高杠杆性将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不断扶持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大力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政策,切实有效地进行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顺利推进表外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构建与完善表外业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法律、法规滞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因此有关管理当局在倡导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应尽快借鉴国际上相关管理制度的,并依据我国国情制定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操作的具体管理规定。商业银行要针对每一种表外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的细则、操作规程和风险防范措施,商业银行的各职能部门根据授权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去有效率地执行。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会同有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操作程序、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做出统一规定,将表外业务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强化商业银行的自律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意识, 因为这是加强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首先是自觉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 要自觉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严格规范业务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 涉及保险、证券等业务的, 应该及时向其他监管部门报告, 申领执照或资格证;其次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对目前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 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 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 一旦发生违规操作, 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

中国人民银行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2002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规定》。但规范相对宽松,具体披露事项的披露细节性要求也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此外我国现行會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披露的规定应再予以细化,规范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范围、内容、原则及披露标准,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同时应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严格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强化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我国银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出台严格的监管法律法规。正是我国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严重滞后,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如遇到国内经济金融的波动和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将会很快由潜伏状态外在化,引发我国的整体金融风险,甚至是诱发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有所认识,但总地来说,对表外业务的监管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存在许多漏洞。

所以,中央银行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基于我国现有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制度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根据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银行经营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和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监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以及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等的发展变化,使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有步骤地进行。

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

纵观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表外业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金融产品,孕育着许多金融创新的机会。它的很多业务,尤其是那些新兴业务不但交易复杂而且技术要求很高,需要一批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精通先进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传统地经营着资产负债业务,加上这几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员工远离投资证券业,缺乏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由这些业务产生的风险可想而知有多么的难以控制,所以要想真正的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重视表外业务相关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洪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0(4).

[2]吴波.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决策与信息.2009(9).

表外风险 篇4

一、表外业务概念

所谓表外业务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B) 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 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 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 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通常我们所说的表外业务主要指的是狭义的表外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担保类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 包括担保 (保函) 、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 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 (包括外汇) 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一般在银行收入中占比达30%以上, 而国内商业银行则远低于这一水平。过去我国银行业只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 表外业务仅限于设置表外科目用于反映和控制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获得了一些发展。由于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 还可提高银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份额也在逐渐加大。但是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 运作透明度不高, 因此其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较难预测和评估, 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较晚, 暴露的问题也比较多。

首先,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表外业务大都比较单一, 而且业务对象比较局限。一般是与贸易服务密切相关, 主要是贷款承诺, 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保函和信用证, 而票据发行便利、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都没有开展。而目前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企业是部分国企和部分外企, 这类企业有政府相关的支持和银行相关条款的支持, 且这部分企业与银行有良好的关系, 其相关款项能为银行带来大量存款, 因此银行更愿意为此类企业贷款, 而忽视中小企业的表外业务的开展。

其次,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目前,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同时银行也没有设立相应的部门进行专门的从事管理。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有政府的支持, 而主要业务仍集中于存款贷款, 通过产品创新来扩大业务范围并没有在相关部门中形成观念, 且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竞争, 有时甚至是恶性竞争, 没有为发展表外业务建立良好的环境。

再者, 我国中央银行监管重表内轻表外的情况依然存在。对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规定只散见于一些其他的法规条例中, 同时我国对表外业务监管与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0, 我国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 如何处理各机构之间的协调, 避免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 是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表外业务风险

正如所有资产负债业务一样, 尽管被列为表外业务, 但是表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 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为银行实际的资产和负债。这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其不确定性, 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概括起来, 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表外业务服务的对象违约, 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各种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风险, 如担保业务中, 被担保的客户因某种原因破产, 无法履行合同义务, 担保银行便要承担赔偿责任。此外, 在票据承兑、有追索取的贷款出售等业务中, 银行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信用风险。

(二) 利率、汇率风险

利率、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 导致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蒙受损失的风险。在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及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金融工具中, 利率、汇率发生于银行不利的变动, 都会使银行面临这种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的趋势下, 利率、汇率风险对银行收益的安全性威胁日益增大, 如在贷款承诺协议期间, 借款人可以按照固定利率或可变利率获得一笔贷款。但在这期间里若市场利率上升, 银行的资金成本升高使贷款协议利率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变得非常小或者成为负值, 而借款人必然会在有利的利率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贷款, 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损失。

在后危机时代, 人民币面对较大的升值压力, 且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将会不断加强从而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因为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

(三) 流动性风险

流动风险是指可转让金融工具不能以接近市场价格很快出售而遭损失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转化成现实资产和负债时, 银行面临头寸短缺的困难。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 通过资产证券的发行, 银行融通了新的资金, 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 但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因为当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 投资者、银行都想到转嫁风险而抛售证券, 反而使流动性风险加大。另外, 表外业务大多使用创新金融工具, 它们的市场往往还未充分打开, 遇到条件不利时, 要承受市场流动性的严竣考验。同样, 在信用证业务中, 商业银行也面临债务人违约, 或有负债变成现实负债的流动性风险。

随着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加, 国际游资涌入国内金融市场, 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一定冲击, 一旦汇率不稳定加剧, 国际游资的频繁进入和撤出也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四) 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每日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时, 在规定的清算时间内, 应收款项不能及时清收, 而面临经营计划被打乱, 陷入头寸短缺的困难。

(五) 经营风险

表外业务的经营风险是由于银行对该类业务不熟、经营不慎, 管理不健全或不能适应突发性市场变化而使自身遭受损失的风险。上文提到, 表外业务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业务其发展在不同银行、不同地区是不平衡的。多数涉内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基本知识缺乏全面了解, 在经营管理中必然难以对其风险有较周密的防范。

四、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我们一定要正视我国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 要把握谨慎原则, 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第一,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说, 商业银行在经营表外业务之前, 要加强贷前调查, 进行主动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选择。要进一步强化贷前风险经理的责任意识。另外, 商业银行出具的保函, 尽量不采用无条件赔付方式。尽量争取保函规定的业主的书面索偿与付款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时间, 同时要尽量争取在保函中明确保函的有效期。

另外, 商业银行要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计量和风险缓释管理, 发挥经济资本工具作用。要充分发挥内部评级、资产组合等信用风险管理基本工具的作用, 提高经济资本对风险管理的分析、监控和决策支持作用, 以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为核心引导结构调整, 进行客户选择和市场拓展。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树立价格底线意识, 针对客户和产品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价格底线, 在价格底线之上积极营销客户, 达成共赢。

再者, 商业银行自身要充分发挥监测系统作用。主动运用组合风险分析系统, 通过风险管理工具中的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风险回报等, 测算客户的风险收益和综合贡献, 为差别化定价、综合信贷方案设计、贷后风险缓释措施制定等业务经营和管理提供量化支持。还要通过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 监控客户的财务指标、授信持续条件和行业限额等整体风险状况。

当然, 最重要的是, 商业银行自身要加强表外业务的创新, 不要仅仅把表外业务当作附属, 而要真正通过表外业务创造利润。

第二, 从国家立法的角度制度说, 政府要加快金融法制建设, 保证表外业务有法可依。我们必须在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 尽快制订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美国和日本的表外业务的发展有依赖于良好的法律规章, 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予以借鉴。当然, 在立法过程中, 立法原则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 要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品种, 引入现代化的交易方式, 允许银行逐步拓宽业务领域, 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同时, 要依法管理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 为表外业务的展开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 从外部监管的角度说, 要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央行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要尽快研究制定针对表外资产业务记账的记账原则, 以确保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财务信息具可比性和有效监督性。在此基础上, 可要求建立关于表外业务的单独的资产负债表, 以更好的管理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的发展给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在处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表外业务存在的风险, 承认并认识表外业务的特殊性, 加强表外业务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 加快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 由此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经历了从空白到如今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表外业务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业务比较单一, 区域发展不平衡, 表外业务缺乏有效管理等。同时, 本文列举和阐述了表外业务经营的相应风险, 比如利率和汇率风险, 信用风险等。最后, 本文从银行本身、立法方面和外部监管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针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相应管理对策。

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淑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管理[J].财政研究, 2004 (5) [1]吴淑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管理[J].财政研究, 2004 (5)

[2]夏鲁惠.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控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2]夏鲁惠.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控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3]吴振宏.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5) [3]吴振宏.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5)

表外风险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A.经营的是“信誉”而非资金 B.提供资金和提供服务相分离 C.取得手续费收入 D.取得利差收入

答案:D

2.下列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以银行为承兑人的不可流通转让的远期汇票 B.主要用于国际贸易中,国内贸易一般不使用

C.汇票一经承兑,银行即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一性的到期付款责任 D.分为可撤销银行承兑汇票和不可撤销银行承兑汇票

答案:C

3.下列关于备用信用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是银行为受益人开立的保证书 B.涉及两方当事人:开证行和受益人

C.实质上是银行把自己的信誉“贷”给客户 D.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

答案:C

4.下列关于票据发行便利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

B.利用短期债券利率的成本获得了中长期的资金融通

C.如果一般工商企业作为借款人,票据一般采用短期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D.不具法律约束力

答案:B 5.货币互换发生的前提是()。

A.存在对货币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B.能使双方都获益 C.存在利率差异

D.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货币币种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答案:D

6.利率互换发生的前提是()。

A.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而产生了融资时的比较优势 B.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贷款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C.存在利率差异 D.能使双方都获益

答案:A

7.下列关于远期利率协议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存在本金的转移

B.如果协议签订后市场利率下降,买方受到保护 C.合同是标准化的

D.是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产品

答案:D

8.下列是关于经营租赁的说法有()。

A.是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一般租期较长 B.是设备的短期使用或利用服务

C.是财产所有人将其财产出售以后又租回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D.是将设备或财产租入后再租出的方式

答案:B

9.银行为了防范由于利率变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通常会采用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反方向的对冲交易,这种对冲交易()。

A.可以使金额等于远期利率协议之名义本金额 B.只能减少市场风险而不能将其完全消除

C.期货支付可以从远期交易中获得补偿,不会对银行的流动资金造成压力 D.可以完全消除银行的市场风险

答案:B

10.在《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为100%的有()。

A.普通担保 B.履约担保书 C.投标保证书

D.用于特别交易的备用信用证

答案:A

11.假设一张面值1000美元的美国10年期政府债券在现货市场上的卖出价为950美元,而同种债券的6个月远期合约的卖出价是870美元。那么该债券的基差是()

A.50美元 B.130美元 C.80美元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可划分为()。

A.贸易融通业务 B.金融保证业务 C.结算业务

D.派生产品业务

答案:ABD

2.下列关于商业信用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类型 B.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

C.跟单信用证是一个有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 D.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担保

答案:ABCD

3.金融保证业务通常包括()。

A.备用信用证 B.商业信用证 C.票据发行便利 D.银行承兑汇票

答案:AC

4.备用信用证涉及的当事人有()。

A.经纪人 B.银行 C.受益人 D.客户

答案:BCD

5.下列关于贷款承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有法律约束力

B.银行在有效承诺期限内,按照约定的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一定金额以内的贷款

C.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一个中期的循环融资保证协议

D.可以分为定期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三种类型

答案:ABD

6.利率互换的类型有()。

A.固定利率互换 B.息票利率互换 C.基础利率互换

D.交叉货币利率互换

答案:BCD

7.金融期货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A.货币期货 B.利率期货 C.股票指数期货 D.股票期货

答案:ABC

8.根据期权标的物的不同,期权分为()。

A.股权期权 B.利率期权 C.货币期权

D.黄金和其他商品期权

答案:ABCD

9.当前国际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代理业务包括(A.代理融通业务 B.保管箱业务

C.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业务 D.现金管理业务

答案:ABCD

10.按信托方式来划分,信托业务包括()。

A.投资信托 B.融资信托 C.公益信托

D.职工福利信托

答案:ABCD

11.表外业务风险识别包括()。)。

A.判断表外业务的运用会在银行经营中产生什么风险 B.找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

C.判明自己所承受的表外业务风险属于何种具体形态 D.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答案:AB

12.表外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会产生的宏观风险有()。

A.全系统风险

B.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C.银行承担风险过多 D.市场风险

答案:ABC

13.表外业务在银行的经营中的运用会产生的微观风险有()。

A.流动性风险 B.信用风险 C.市场风险 D.基差风险

答案:ABCD

14.会给银行带来市场风险的表外业务工具主要包括()。

A.期权 B.期货

C.远期利率协议 D.互换

答案:ABCD

15.下列关于历史模拟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参数方法

B.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进行假定 C.是一种全值估计

D.可以较好地处理非正态分布

答案:CD

16.为了防范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的风险,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A.在签发信用证或提供担保之前要加强对被担保客户的信用分析,详细调查客户的基本情况

B.银行应该按照被担保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风险大小有差别地收取佣金

C.备用信用证业务涉及的信用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一定量的抵押品 D.借鉴保险业的“再保险”业务,备用信用证的开立银行可以出售“备用信用证参与证”给其他银行,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

答案:ABCD

17.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承诺业务,具体来看主要包括()。

A.贷款承诺 B.商业信用证 C.银行承兑汇票 D.票据发行便利

答案:AD

18.为了防范承诺业务的风险,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A.对客户的资信及财务状况进行适当调查

B.在承诺合同中加具“实质性不利变化”条款,以使银行可以在客户财务状况恶化时自主解除自己的贷款义务

C.寻找其他银行进行共同承诺来分散风险

D.应当在订立合约后安排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以备向借款人融通票据或者提供贷款

答案:ABCD

19.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时,包括面临的风险()。

A.利率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信用风险 D.汇率风险 答案:BC

20.制定衍生品交易中的交易额度的依据应当包括()。

A.资金规模

B.承受亏损的能力

C.在市场上交易所处的地位 D.下属交易人员的交易能力

答案:ABCD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是()。

A.最低资本充足率 B.监管部门监督检查 C.市场纪律

D.计算信用风险的标准法

答案:ABC

2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以前相比,主要创新是()。

A.把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

B.提出了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性两方面要求

C.允许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计算资本充足率 D.计算信用风险的标准法中,采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A.对 B.错

答案:对

2.跟单信用证是一个无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具体说就是银行根据买方的要求和指示,向卖方开立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凭与规定相符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A.对 B.错

答案:错

3.银行承兑汇票是以银行为承兑人的不可流通转让的远期汇票,主要使用于国内和国际贸易中。

A.对 B.错

答案:错

4.汇票一经承兑,银行即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二性的到期付款责任。

A.对 B.错

答案:错

5.在备用信用证中,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受益人之间不发生资金支付关系,这是它与商业信用证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

A.对 B.错

答案:对

6.定期贷款承诺中借款人可以多次提用承诺。但是一旦借款人开始偿还贷款,即使偿还发生在贷款承诺到期之前,已偿还的部分也就不能被再次提用。

A.对 B.错

答案:错

7.可转换的循环承诺在转换日之前,是直接的循环承诺,在转换日之后,承诺额降至已提用而又未偿还的部分,成为定期贷款承诺。

A.对 B.错

答案:对

8.银行从事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是利用自身在票据发行中的优势帮助客户售出短期票据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

A.对 B.错

答案:对

9.票据发行便利根据有无包销可以分为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和无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

A.对 B.错

答案:对

10.贷款销售是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把贷款转让给第三方,从而收取转让费。

A.对 B.错

答案:错

11.资产证券化是贷款销售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一组盈利资产 如贷款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A.对 B.错

答案:对

12.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以达到转移、分散和降低风险的一种互利金融交易。

A.对 B.错

答案:对

13.期货交易往往只进行盈亏计算而不真正进行实物交割,即通过在到期日前买进或卖出与原方向相反的合约来完成交易。

A.对 B.错

答案:对

14.在同城结算中,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的结算方式是托收结算

A.对 B.错

答案:错

15.商业银行的咨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所需信息并获得咨询费收入的一种表外业务。

A.对 B.错

答案:对

16.表外业务的全系统风险是指由于表外业务的大量运用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危害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可能性。

A.对 B.错

答案:对

17.表外业务往往只是完成了风险的转移而并没有消除风险。A.对 B.错

答案:对

18.表外业务的发展不会影响一国货币当局所采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A.对 B.错

答案:错

19.在金融期货交易中,只有基差不变时利率风险才可以被完全消除,当基差变动时,用期货规避风险的能力就会减弱。

A.对 B.错

答案:对

20.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计算,银行的资产组合头寸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量。

A.对 B.错

答案:对

21.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进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以有效防范并化解银行在经营表外业务时所面临的种种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

A.对 B.错

答案:对

22.为防范承诺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采用浮动利率,以使合同利率与市场利率相一致,以此规避由于利率变化而给银行可能带来的损失。A.对 B.错

答案:对

23.对于该业务中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银行应当挑选较低质量的资产进行证券化。

A.对 B.错

答案:错

24.金融衍生品交易往往有较大的杠杆作用,如果发生亏损而不及时止损,可能产生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原始资产的亏损,给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危害。

A.对 B.错

答案:对

25.止损点是指衍生金融交易中为了防止利率或汇率等向自己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而设置的亏损限额。

A.对 B.错

答案:对

26.由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纳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所以同表内业务相比,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和恰当的内部控制难度更小。

A.对 B.错

答案:错

27.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就是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和转移表外业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银行安全的行为。A.对 B.错

答案:对

四、计算题

1.答:

2.答:见下表。

98 100 103 105

持有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支付

0 0 0

(103-100)×500 =1 500 500

持有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利润

-500-500-500

1000=(1 500-500)000

卖出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支付

0 0 0

-1 500

-2 500

卖出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利润

500 500 500

-1 000

-2 000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广义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狭义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商业银行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其实质是在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的外观的条件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是通过提供非资金的服务完成的,特点是提供资金和提供服务相分离,银行凭以取得手续费收入而非利差收入。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银行表外业务是指银行所从事的虽然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却确实存在风险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如贷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商业跟单信用证等),承诺(如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和与利率和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如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期货等);广义的银行表外业务除狭义表外业务外,还包括只提供金融服务却不承担任何风险,可以稳妥地获得手续费收入的业务活动。

2.什么是商业信用证业务和备用信用证业务?二者有何区别?在信用证业务下,商业银行会承担哪些风险?

答:银行从事的商业信用证业务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商业信用证业务是一种重要的表外业务。在该业务中,银行以自身的信誉为进出口商之间的业务活动做担保。银行在开立信用证时,往往要求开证申请人(进口商)交足一定比例的押金。一般来说商业信用证业务不会大量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但可以收取手续费,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进口商所交纳的押金在减小信用证风险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一定量的流动资金来源。商业信用证是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因为它的背后有商业行为,所以一般认为该项业务风险较小。

备用信用证是银行为其客户开立的保证书。这种业务通常涉及三方当事人:开证行、客户和受益人。客户对受益人负有偿付或其他义务时,银行通过备用信用证向受益人承诺,如果客户未按协议规定进行偿付或履行其他义务,开证行有责任按照信用证条款代替客户向受益人进行偿付,银行支付的款项变为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备用信用证实质上是银行把自己的信誉“贷”给客户,借以提高了客户的信誉,为此银行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一般来说备用信用证用于进行金融担保和履约担保或运用于并购活动中。在备用信用证中,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受益人之间不发生资金支付关系,这是它与商业信用证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

信用证业务给银行带来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

3.为什么说票据发行便利情况下,客户只需要付出短期融资成本就可以获得中长期的融资效果?

答: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在该承诺下,银行允诺在一定期间内为其客户的票据融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具体来看,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一个中期的循环融资保证协议,协议期限一般是3-7年。在协议期限内,贷款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循环的短期票据共同构成中期的融资效果,从而利用短期债券利率的成本获得了中长期的资金融通。

4.什么是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呢?

答:贷款销售是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把贷款转让给第三方。资产证券化是贷款销售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一组盈利资产,比如贷款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获得了可支配资金的新来源,有助于银行分散信用风险,降低银行对贷款偿还跟踪监督的成本。此外还可以提高流动性较差、变现成本较高的资产的流动性。

在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时,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资产证券化时,如果附有追索权,即在债务人违约时,银行需要补偿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显然面临信用风险。在不附有追索权的资产证券化情况下,银行对债务人的违约虽然从法律角度看不承担责任,但一旦投资者因为证券质量较差而遭受损失,就必然会影响银行声誉,同时影响银行未来从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损失也相当大。

5.什么是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二者产生的必要条件各是什么?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哪些风险?

答:互换主要有两种类型: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s)指互换双方按约定汇率在期初交换两种不同的货币本金并按预先规定的期限进行本金互换,同时在合约规定的时间内支付以即期汇率用互换后得到的货币币种计算的利息。货币互换发生的前提是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货币币种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双方可以有效规避外汇风险。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s)是指互换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内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在一笔名义本金数额的基础上互相交换具有不同性质的利息款项的支付。在利率互换中,名义本金只是用来计算利息支付额的参照金额而不发生实际的交换。利率互换发生的前提是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而产生了融资时的比较优势。

银行在互换交易中会面临市场风险和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在银行仅作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时会使银行丧失互换交易收益。

6.什么是期货交易?金融期货依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从事期货交易会给银行带来哪些风险?

答: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的期货市场上以公开竞价的方式所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买卖。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同,它由买卖双方订立,约定在未来日期按照约定价格交割一定数量商品。金融期货交易(financial futures)是指以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为标的的期货交易方式。

金融期货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类。货币期货(currency futures)又称外汇期货(foreign exchange futures),所交易的对象是外汇期货合约,主要用来规避外汇市场上汇率波动的风险。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ures)是以利率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它以各种利率的载体作为合约的标的物,实际上是附有利率的债券期货,主要用来规避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的风险。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的交易对象是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可用来规避股市波动的系统风险。期货交易往往只进行盈亏计算而不真正进行实物交割,即通过在到期日前买进或卖出与原方向相反的合约来完成交易。

从事期货交易会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基差风险。

7.什么是远期利率协议?为什么说远期利率协议只涉及名义本金?

答: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买卖双方名义上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日期开始,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借贷一笔利率固定的款项,其数额确定,具体货币表示名义本金。买方是名义的借款人,卖方是名义上的贷款人。如果协议签订后市场利率下降,买方需按确定好的利率支付利息,卖方受到保护。反之,倘若市场利率上升,则卖方仅能按确定的利率收到利息,买方受到保护。所谓名义,是因为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并没有本金的转移而仅支付利息差额,本金只是为了计算利息才设置。

对银行而言,远期利率协议表面看来是以固定利率对客户所授予的远期对远期贷款,但实际上并没有贷款义务,不存在本金的流动性问题,而且还可以收取佣金。

8.无风险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哪些类型?试简述之。

答:无风险的表外业务主要有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和咨询业务,在此类业务中,银行仅作为服务中介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

结算是指通过银行进行的,结清由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资金调拨所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

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客户指定的委托范围内代客户办理某些特定业务的一种表外业务。通过该业务,客户可以进行一些自身没有能力完成或虽能完成但成本显著太高的财产管理业务,银行可以发挥自身在财务管理和信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增加盈利。

信托,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是把自己的财产委托别人管理或处理来使自己或第三者获得利益的行为,从受托人的角度看则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和处理托管财产的一种过程。

租赁是指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一种借贷关系,是在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承租人通过向出租人交付租金来租用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商业银行的咨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所需信息并获得咨询费收入的一种表外业务。

9.表外业务运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宏观风险主要包括哪些?

答:表外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会产生如下几种宏观风险:

(1)全系统风险

(2)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3)银行承担风险过多

(4)其他风险:如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0.如何对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基差风险进行度量?

答:(1)度量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一般依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信用转化法,即通过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业务折算为一定金额的表内业务,然后根据表外业务所涉及的交易对方或者资产的性质来确定转换后资产的风险权数,其汇总值就是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资产额,然后可以利用表内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来度量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

(2)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市场风险的度量也提供了一定的方案,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来测定资本监管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作为风险量的度量标准。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计算,银行的资产组合头寸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量。

(3)在商业银行运用金融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利率风险时会产生基差风险。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价格差。用公式表示为:基差=现货市场价格(利率)-期货市场价格(利率)。

11.简述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答:(1)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

① 在签发信用证或提供担保之前要加强对被担保客户的信用分析,详细调查客户的基本情况。

② 按照被担保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风险大小有差别地收取佣金。

③ 在备用信用证业务中涉及到的信用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一定量的抵押品。

④ 出售“备用信用证参与证”给其他银行。

⑤ 对大额担保交由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审批,同时设置限额以控制备用信用证的过度签发。

(2)承诺业务:

① 对客户的资信及财务状况进行适当调查。

② 在承诺合同中加具“实质性不利变化”条款,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拒绝进行融资承诺或要求其提供贷款担保,或者在贷款承诺中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补偿性余额。

③寻找其他银行进行共同承诺来分散风险。

④设置承诺业务的金额限额并注意使承诺客户所处行业和地区分散化。

⑤采用浮动利率,以使合同利率与市场利率相一致。

⑥安排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以备向借款人融通票据或者提供贷款。

(3)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

① 对市场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并征询专家的意见。

②与投资银行签订承销协议,把发行风险转移出去。

③挑选较高质量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同时注意控制证券化资产的规模并尽量在贷款销售时采取“无追索权”的方式。

(4)与汇率或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互换交易的当事人如果不能履约,则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合作客户来规避风险。

顺应趋势推动表外业务健康发展 篇6

近年来,金融需求正由简单的银行信贷资金需求向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转变,金融供给也由商业银行供给为主体向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供给转变,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快速变化正在成为近年来银行市场发展的显著特点。同时,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和客户金融偏好的差异性加大,客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乃至风险管理的要求已趋深入。

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客户要求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自身独特的经营环境,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彰显,带来了金融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需求转变推动表外业务

当前,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信贷资金需求逐步向非信贷型金融服务需求转变,从传统型产品向表外业务转变。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升级的核心,是要求银行以企业战略价值实现为出发点,围绕企业的风险与收益平衡进行交易设计和风险安排,信贷资金需求退居为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一个环节。

一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长短期有价证券在发行、转让及债权债务的结算等环节上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从而客观上产生了大量信用担保的需求,促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信用担保、信用证、海外代付等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波动幅度逐步加大,商品价格风险的国际传导,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避险及套利的需求也随之增强。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利用境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掉期交易协会(ISDA)的调查,全球32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4%的企业使用衍生品交易对冲风险,凸显金融衍生产品应用范围之广。从大型企业到投资组合经理及对冲基金,都在广泛使用场外交易市场(OTC)衍生品。

三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投资型金融需求开始逐步下降,交易型金融需求和消费型金融需求将不断上升。

虽然当前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居于主导地位,但国际经验表明,经过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的特定阶段,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将逐步让位于消费和外贸。与此对应,金融需求也将由投资型金融(传统的信贷需求)向消费需求和交易需求转变。

在此背景下,中外资银行逐步由早期的错位竞争转向了更为直接的正面竞争,外资银行集中争夺高端业务、高端客户和高端人才,都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大影响,高端业务、高端客户集中的表外业务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核心领域。

目前国内银行在代客理财、咨询、衍生金融产品等表外业务服务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仍十分显著。加快表外业务产品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维持本土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通常不考虑资本的硬约束,大肆扩张资产规模,以信贷规模的增长降低不良资产率。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国内银行业的实施,这种粗放式经营增长方式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而表外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获得了资本消耗低、不承担或较少承担信用风险、有稳定现金流来源的银行收入,有利于银行在资本硬约束条件下扩大资产规模、提高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正在积累,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新的考验。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规律性表现。从短期看,经济调整将带来银行信贷格局的重新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将经历重大的资产结构调整并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

适度发展表外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散经营风险,有效缓冲信贷业务“亲周期性”所带来的风险。此外,金融机构本身所面临的资产负债缺口风险、期限错配和币种错配风险也更加突出,如果不能通过表外业务对相关风险进行积极主动的管理,将对金融机构本身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逐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总体上看,中国大型银行表外业务总量和利润贡献与国际大型银行还有较大差距,与当前客户不断上涨的金融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基础管理还异常薄弱,认识上有误区,管理上重视程度也不够,阻碍了表外业务健康发展。

只有从危机中汲取教训,科学把握客户需求变化趋势,客观认识和定位表外业务,才能抢占战略制高点,赢取发展先机。

一是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表外业务风险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较难预测和评估,因此,商业银行要逐渐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注重对表外业务中形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项目实行统一的资本金管理,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使各项业务的操作者、监督者和风险管理者相互制衡和相互约束。

二是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要尽快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在内的表外业务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要建立独立审计的风险管理模式,准确评估风险控制的差距和自我改进状况;审计范围要全面覆盖风险头寸、风险水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计量方法、风险管理职能等内容,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三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一般包括日常监测系统、电脑信息与决策系统,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向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帮助其分析市场趋势,决定资本额、止亏限额和流动性限额。

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较快,基本上都建立了数据库处理中心,当务之急是商业银行要着手进行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以全面、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表外业务风险。这方面,要重点考虑VaR(风险价值法)、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和IRB(内部评级法)。

表外风险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应对

表外业务的概念最早由巴塞尔委员会提出, 按照其确定的标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 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及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而在我国, 根据央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2010) , 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 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 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银行的表外业务在国外一直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点, 因而国外在这方面上的研究一直很多, 包括从表外业务的风险, 其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 影响表外业务开展的因素等等方面, 都有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此外在会计核算上, 也就学者专门研究了美国的当前会计标准对于表外业务的影响以及监管不足。例如Ahmed.Anwer S, Kilic.Emre Lobo, Gerald.J就研究了SFAS 133号会计规则对于银行衍生业务风险的监管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得出表外业务甚至成为一些公司会计作假的工具。很显然, 表外业务的风险, 其实大部分都能很直接地意识到, 但是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不但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这种风险, 反而使风险加剧。

从国内学者研究情况而言, 国内表外业务发展趋势明显, 但是由于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各种研究多数都基于理论评价表外业务的发展, 也由于国内发展的表外业务有其独特性, 其中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很有裨益。包括应承康 (2011) 就以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资本的要求对于表外业务开展的影响开展研究, 说明在中国的会计标准下, 表外业务的监管改进和监管漏洞,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以具体地区性实证分析得出业务开展中凸显出的风险。但是综合而言, 当前国内各学者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 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论述阶段。

总而言之, 国内外对于表外业务的开展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显然表外业务的发展大势所趋, 特别对于我国来说, 未来银行业务的重心肯定会像各种创新型表外业务转移。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 一方面, 由于国外的监管政策包括会计准则与国内有一定差距,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国内发展当作指导, 但是毕竟发展情况和趋势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 当前国内还缺乏从现实案例出发, 以现实业务中暴露的风险, 加之与现有会计准则对比, 来凸显出一系列核算上的漏洞和业务暴露的风险。

当前我国确实中小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的发展上走在了前头, 而也因此存在着存在的一定的隐藏风险。起初国内的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自身的风险, 如信用风险。黄光聆 (2010) 就认为表外业务对银行的声誉风险很大, 一些商业银行认为表外业务, 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业务不动用银行的资金, 只是收取中介费用, 不承担任何资金的风险, 因此对银行来说, 不存在任何风险。其实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很大一部分民众把银行信用和国家政权信用对等, 在表外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如果销售人员存在无意的或者刻意的夸大产品描述, 就很有可能损害银行的声誉, 一方面流失银行客户, 另一方面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关于信用风险上的论述, 吴学文、郑静、蒋川 (2011) 认为从表外业务的分类来看, 担保类业务体现出的是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化, 是以银行信用来保证商业信用, 实际上是银行承担了第三者的当前责任;承诺类业务的实质是银行在未来可能要承担信用风险头寸。也就是说, 表外业务能够转化为表内贷款, 只是在特定的事件发生之前, 表外业务所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并未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因此, 表外业务往往给人一种错觉, 即收益大而风险小, 而实际上, 只是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较强。加上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压力较大, 为了应对贷款规模和风险资产的双重约束, 部分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表外业务不受贷款规模限制的特点,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 如超常规办理国内信用证, 延长代付期限、对税票允许使用复印件、对部分优质企业的费率实行一定优惠等, 在极大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风险, 如银行内部继续放松管理, 很有可能导致风险在某一时段的突然爆发, 给银行带来颠覆性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 另一部分学者也通过具体实证研究来显示业务风险, 钟献兵 (2013) 就通过对玉溪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调查得到数据, 2012年末, 全市委托贷款逾期率为3.8%, 高于全市不良贷款率2.8个百分点。而且这些业务资金一般来源复杂, 可能由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信贷资金构成, 在运行机理上实际形成了一个资金环链, 在经济运行下行期间, 容易在某个环节出问题而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此外表外业务的层出不穷还加剧了资金流向落后产能的风险, 因为表外业务很多更多的就是为了追求高收益。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也逐渐趋于完善良好, 在整体大环境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将日益发展, 其面临的风险问题也会逐渐增多, 并且多变。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中, 做好足够的风险问题研究和风险应对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这将会给银行管理层和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3) 显示, 截至2012年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 (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 余额48.65万亿, 比年初增加8万亿, 增长19.68%。同期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1.7万亿, 整个银行业贷款余额为68.59万亿。显而易见, 银行表外业务可以用井喷式发展来形容, 银行表外业务总量正在逼近表内信贷总量, 换言之, 表外业务正在越来越大的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 甚至进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对于我国的现状而言, 金融市场仍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 诸多制度和监管的漏洞以及投资者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当前发展前景光明的同时也在孕育着巨大的风险:首先, 表外业务由于其不被资产负债表包括在内的特殊性, 造成信息批露不够透明和完整, 容易引发内部风险, 由于监管的缺失, 放大了相关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其次, 表面上银行没有投入资本参与表外业务的实施, 实际上是以银行信用担保商业信用, 而在我国当前很多投资者还把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对等起来。所以说, 实际上表外业务的风险极大, 只不过隐蔽性强。再者, 由于表外业务的日趋多样性以及不断创新造成的复杂, 导致银行的一线相关从业者并没有足够的操作能力, 从而造成较严重的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而言, 商业银行仍旧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 而表外业务的日益发展壮大, 无疑应引起相关从业者以及监管者更多的关注和警觉。换言之, 稳定金融市场的关键就在于稳定安全的商业银行, 而稳定安全的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就是层出不穷的表外业务创新。而当前现实市场环境下, 例如商业银行在一些基础表外业务上已经开展了大量诸如“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 而其目的除了扩大盈利, 很大一部分上也为了把表内资产像表外转移, 以减轻监管压力。与此同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表外业务的发展大势所趋, 那么在这种大的趋势下, 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风险应对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首先, 相关从业者应该规范自身业务操作行为, 提升业务技能以降低操作风险;其次,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该进行内部管控, 在改善银行盈利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 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觉性;最后, 相关监管层可以从监管政策上入手, 与时俱进的更新监管标准, 从而促进表内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信证券研究团队.2013年中国银行业投资策略分析——超越悲观预期, 分享稳定增长[J].

[2]钟献兵.银行表外业务隐藏风险应予关注——以玉溪为例金融经济[J].金融经济杂志, 2013.

[3]胡凯, 赵俊.从风险资本理论透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J].新会计, 2011, 5.

[4]叶江山.农村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3, 3.

[5]黄光聆.浅论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0.

表外风险 篇8

1. 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 A市银行外汇表外融资业务 (以下简称“表外业务”) 规模相对较小, 调查期内 (1.5年) 仅发生2.33亿美元, 其中海外代付0.9亿美元, 远期信用证1.1亿美元, 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0.33亿美元。原因主要是A市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外向型经济相对滞后, 辖内涉汇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2. 行业相对集中

A市银行表外业务主要集中于粮油加工、化工、汽车制造业等方面, 其中, 海外代付业务主要集中在粮油加工, 远期信用证主要集中在化工和汽车制造业, 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 整体行业集中度较高。

3. 产品相对单一

A市银行表外业务只有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和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 其他产品如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及外境外贷款提供隐性或变相担保的离岸融资产品方面均未涉足。原因主要是有的银行国际业务人员短缺, 没有设置产品经理这一专项进行国际业务营销的岗位, 因此上述业务并没有能有效拓展。

二情况分析

1. 外汇头寸紧张制约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

据了解, 由于国内居民外汇存款的意愿相对较低, A市银行的外汇头寸较为紧缺, 在此情况下A市银行开办表外业务需要向省级分行进行外汇拆借,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制约了银行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

2. 银行授信管理制度相对较严制约远期信用证业务的开展

目前, A市银行对远期信用证的开立控制相对较为严格, 一般会要求申请开立远期信用证的客户达到3A级资质, 或提供100%的人民币质押或担保, 而质押或担保的前提是要能保证本金、利息和汇差的全额风险。

3. 企业规避风险意识增强使得组合套利融资产品增长较快

目前, 传统的国际结算工具和贸易融资品种已远远不能满足各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为满足客户的需求, 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产品创新。主要是根据结售汇即期、远期的价差、DF和NDF的价差以及各币种的利差 (主要是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 , 各银行相继推出各类组合套利融资产品如中行汇利达、农行的利付通以及交行的付汇宝产品等。这类产品的实质为:将用于付汇的人民币做质押, 并同时办理一笔DF (或NDF) 和一笔远期售汇, 到期后由银行进行远期售汇交割后的外币资金通过发报划拨境外银行 (包括本金和利息) , 企业获得人民币质押期间的利息和相应的折扣收入, 银行则获得即期和远期间的汇差以及大量的结算业务量。

三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措施

1. 规范业务操作, 建立内部控制流程

一是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优化, 梳理内部人员岗位、职能, 将风险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和每个产品中间。二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文化建设。通过下发有关员工交易行为管理暂行规定文件, 要求全行员工认真学习,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通过约束每一位员工的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三是总行层面牵头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 定期下发行业风险提示, 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 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确程度。

2. 强化内部审计, 促进内控制机制完善

内部审计是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银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功能, 以全面风险管理为重心, 以风险导向审计法积极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力度强, 覆盖面广。同时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从而促进全行内部控制机制日臻完善。

3. 了解客户动向, 加强业务背景审查

根据开证或代付环节涉及的进口商品本身特点结合国际市场行情对业务定期进行重检。如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进口贸易的客户重点审查是否存在以高价进口低价套现挪用资金的情况;对于大额远期信用证进口重点审查是否有实际货物到港或通关, 贸易背景是否真实等。严格禁止虚假利用贸易背景进行非法融资的情况发生。

4. 强化内控制度执行, 加强保证金比例执行和管理工作

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要求缴纳相应比例的保证金, 对于非本行信贷客户则必需全额保证金, 并且做到专款专户, 专款专用。而且, 无论是对于全额保证金的低风险业务还是对非全额保证金的非低风险业务, 都需要信贷部门逐级审核, 直到有权审批行的最终审批后才能进行该笔表外业务。对于非全额保证金有专门的客户部门负责调查, 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

四表外融资对外汇收支的影响

一方面, 延迟了外汇资金的流向 (境外) , 减少了外汇储备的时点支出, 扩大了即期结售汇顺差规模;另一方面, 推迟企业的国际收支申报时间 (融资主体在还款时进行申报) , 从而造成监管当局申报数据与实际贸易数据的脱节, 并在事实上增加了我国短期外债规模, 进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五政策建议

1. 加强外债管理

一方面, 加强金融机构外债管理, 严格控制短期外债增长;另一方面, 加快改进对企业的外债管理, 重点是完善对贸易融资方式外债的统计和监管。

2. 严格财务报表揭示

表外融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 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 融资活动所引起的约定义务和或有负债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3. 完善立法监管指导

通过立法, 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监管部门通过引导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 将表外融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 并与企业的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 以真正起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摘要:为了解银行外汇表外融资业务开展状况, 笔者在对一段时间内A市外汇表外融资业务开展了系列调查后发现, 该业务在A市开展存在行业相对集中、产品单一等情况, 笔者在进行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表外风险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财务分析,表外重点,实战技巧,风险防范

小企业在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市场补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小企业银行信贷业务, 不仅是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和银行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 更是商业银行 (尤其是中型银行) 自身拓展市场空间, 开发新的成长性业务领域, 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在今年银行资金成本居高, 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增强的市场环境下, 以信贷利差为主要收益的我国商业银行在有限额度条件下, 要实现利润率及股东收益率的增长目标, 必须在信贷投放方面向对利率敏感度远低于资金渴望的风险可控的小企业倾斜。各家商业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 开发了许多专属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易融通产品;建设银行的影视贷、资贷通、供应贷、诚贷通、速贷通等;交通银行的创业一站通、展业通;广发银行的好融通、市场贷等。由于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偏短, 稳定性不足, 加上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信贷市场中, 银行控制小企业信贷风险, 关键还在于贷前的多方调查与核实, 而财务风险评价则成为重中之中。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重点非财务报表而在表外

小企业经营者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市场开拓追求利润生存上, 忽略了财务制度的建设。大多财务人员是业主亲属, 专业素质不高。加上会计政策变化随意性大, 纳税因素的考虑大于财务报告系统的规范性。因此小企业三大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基于三大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这种了解过去, 评价现在, 预测未来的财务分析在小企业财务资料信息披露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 局限性尤为突出。而银行基于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信息为主的信用评级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资信情况。银监会领导曾说过, 小企业信贷不看财务报表, 要看“三表”和“三品”。“三表”指电表、水表、报关表;“三品”指人品、产品、压品。总之, 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重点在表外各方因素的综合评判而非财务报表简单的比率分析。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有效信贷财务实战分析的指导原则

1. 全面核实原则

我国银行法律要求资金供方为规避风险要详细核查资金需要方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由于小企业财务报表本身反映信息有限, 加上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 聘请专业机构审计又不能满足银行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 小企业信贷财务分析需要银行信贷人员本身从各个方面对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核实。方法包括通过行业和客户的盈利模式比较, 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企业成立年限, 实际控制人发展历程和家庭经济实力, 独立的第三方信息与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综合判断。独立三方信息包括:贷款卡信息、人行个人征信系统、水电费单据、员工社保缴纳、上下游的商业信誉、资金结算流水量与上下游合同的对应关系、网络信息、各项财产权利登记平台, 法院等权力机构通报以及行业圈内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评价以及其他银行对申请人的授信条件等因素。

2. 结合立足的核心要素判定财务优劣的原则

由于小企业千差万别, 其财务报表在计算各项比率指标上存在缺陷, 不能简单和以大中型企业财务数据为参考依据的行业标准值来比较。由于小企业存在产业集群和区域的“根植性”。即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的核心客户以及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 在银行信贷实战中, 可以根据小企业业务发展所在区域市场, 结合区域经济、行业特征分布等因素同类企业比较差异化分析。通过研究某一商圈、产业集群、特色行业上下游产业链, 实行一区域一策略, 一供应链一模式。通过进行区域或特色市场的名单制销售开发模式, 围绕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商圈、行业协会、优质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核心供应链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简单的概括, 小企业财务优良要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区域市场或供应链所处角色来参考判断。结合小企业在区域、特色市场细分立足的核心要素相互比较, 分析财务优劣变得更有说服力。

3. 抓核心资产防风险的原则

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信贷市场经常出现“跑路”的情况。而银行管理及追缴成本较高。为了防范风险, 贷前把握小企业违约成本显得尤为重要。银行往往对于不同风险状况的区域、行业的小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授信政策。通过使用适合客户生产经营特点, 能有效控制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金融产品, 增加抵 (质) 押、担保, 结合资金账户行为保证结算归行等增信措施来多途径转移和降低风险。因此, 通过财务分析, 研究小企业资金流、货物流、贸易流, 灵活利用产品组合控制企业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存货、商圈渠道、银行回款等核心经营资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控制了小企业得以生存的核心资产, 提高小企业主的违约成本才能降低银行信贷的违约风险。小企业财务分析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小企业核心资产防范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财务风险实战分析技巧

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遵循“授信六真原则”, 做到“真公司、真资产、真业务、真现金流、真需求、真偿债”。作为银行信贷员, 主要从“望”、“闻”、“问”、“切”四个“三板斧”做贷前财务风险调查:

1. 三“望”

“一望”公司停车场, 看公司员工而非企业主的私人交通工具多少好坏,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效益情况;“二望”公司财务人数多少,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业务量大小和管理精细程度;“三望”公司财务岗位设置,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财务规范性及报表的可信度。

2. 三“闻”

到企业了解情况要做到“三闻”:听出纳说, 听销售说, 听工人说。听出纳说企业的资金充裕情况, 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是否恰当, 资金回笼是否及时;听销售说企业的产品市场美誉度、销售量、立足特定区域市场细分的核心要素, 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利润表的真实性;听工人说企业的生产繁忙情况, 与出纳及销售反馈的信息核对, 勾勒出企业的真正运营情况。

3. 三“问”

“一问”公司股权结构, 了解公司实际控制人及企业背景及资金实力, 收集企业软资源及银行可控核心资产信息;“二问”公司上下游客户及其结算期, 了解公司市场供应链情况, 反映企业供销渠道业务连续性以及资金回笼及时性;“三问”企业商品单价库存与交货期, 结合市场情况和同业信息核实, 反映企业市场销售可持续竞争力情况。

4. 三“切”

“一切”报表会计科目分析, 不同时期变化比较, 通过与现场收集的各种信息反映核对, 结合科目明细透视企业各个财务要素结构是否正常。“二切”公司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作为参考, 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四方面, 透视企业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三切”公司各项明细账 (库存台账、供销合同、供销发票、银行流水) 相互对应的合理性, 分析企业供销情况的真实性, 保证银行信贷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 (试行) 》 (银监发[2006]69号)

[2]《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引意见》 (银监发[2007]53号)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4]杜萍, 周剑杰.《筹资风险与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

[5]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赵复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05年第23期

[7]陈芳.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方法体系的设计.财会研究, 2007年第5期

公司表外负债探究 篇10

当前表内负债信息披露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无法反映报表日尚不能确认的负债;无法反映报表日尚不能计量的负债;无法反映报表日形式上没有形成, 但实质已经形成的负债;无法反映公司履行中合约所产生的负债。这充分说明当前公司负债信息披露已经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公司表外负债的界定及利弊分析

研究表外负债, 首先就要界定表外负债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从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来研究它的特征, 最终研究出表外负债的外延。表外负债是与公司表内负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它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成为或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负债, 但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及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的负债。从其范围上看就是除了在三大会计主表以外的其他媒介中披露的负债都是表外负债, 具体的就是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负债。公司表外负债和表内负债相比, 其确认本身的困难, 导致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大。这种不确定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 (1) 计量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在计量手段的不确定性, 即它除了用货币进行计量外, 还可以用非货币的手段进行计量。另一方面, 表外负债的许多指标除了财务指标外, 还有一些非财务指标。 (2) 披露方面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把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会计信息也纳入披露范围。 (3) 所用媒介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披露没有固定的媒介, 没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和固定的填列方法, 因而可以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 (4) 披露时间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披露反映的会计信息着重在揭示未来将会发生的信息, 所以它能反映负债主体和经济环境发生变动等复杂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二、当前公司表外负债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界对表外负债的概念认识有待提高。对于什么是表外负债, 在会计实务中, 会计人员对表外负债概念的理解程度究竟如何, 这关系到对表外负债信息提供的准确性问题, 如果会计人员对于表外负债信息理解得透彻, 那么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处理就不会出现重大的差错, 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 具有很好的价值。目前会计界对于表外负债概念的来源主要集中于会计准则, 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中, 只有一小部分是关于表外负债的, 其中主要是关于或有事项中的或有负债。

(2)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表外负债情况少。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表外负债的规定比较少, 在实务中对表外负债的处理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则主要根据会计准则来处理的, 在准则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很多企业是没有压力对表外负债信息作出披露的。另一方面, 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表外负债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准确, 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可能存在不能辨别什么是表外负债, 以及对此如何处理的问题。

(3) 领导者对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 公司领导者对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认为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附带部分, 只要正确披露了表内信息, 表外信息披露多少并不重要;二是认为表外信息披露过多有损企业的商业秘密, 应尽量少披露。事实上表外信息内容丰富, 不仅有财务信息, 而且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表外信息不仅对表内信息起到补充、解释和证明作用, 而且还是对表内信息的延伸和扩展, 对信息使用者来说, 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

(4) 注册会计师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关注度不够。经有关资料调查统计, 注册会计师在对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审计过程中, 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关注情况, 详细了解的占12%, 一般了解的占30.1%, 不做了解的占14.3%, 未回答的占43.6%;进行表外负债信息审计的占12%, 没有审计的占27.1%, 向管理当局建议重视的占17.3%, 未回答的占43.6%。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的表外负债信息侧重于了解, 而对于审计却做得不多。这是因为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已经认识到表外负债信息对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影响, 对审计报告可能存在影响, 所以要进行了解。另一方面, 中国审计准则中对于表外负债信息的审计规定涉及不多, 注册会计师在涉及表外负债信息时, 主要是向管理当局索取申明书, 就有关表外负债信息作出申明。同时, 由于表外负债信息的复杂与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比较困难, 在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要求进行审计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有规避风险的倾向, 注册会计师采取消极保证。即只对管理当局申明书中的有关表外负债事项进行审计, 而申明书中没有提及的则只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级差品位与表外矿 篇11

1 级差品位的概念

在矿床勘查、开采、采准、回采直到放 (出) 矿的不同阶段, 由于已经支付相应的前序生产费用, 所以应该采用不同的品位指标, 它们构成相应递减的级差现象, 这就是所谓级差品位的概念[1]用到生产中就是在已完成开拓及采准的地段内, 如存在表外矿, 经过经济分析这些表外矿可能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利用, 因这部分矿石可以不再花费开拓及采准工程费用, 开采成本可以适当降低, 因此这部分或全部表外矿就可能变成有开采价值而转化为表内矿, 这就就可以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2 计算级差品位的方法

所谓“倒推”指的是与开采顺序相反由于存窿矿石出矿截止品位是指从出矿开始到产出成品 (合质金) 不亏本, 而达到备采矿量后, 只需要投入采矿作业成本就可以达到存窿矿量, 因而备采矿量的级差品位可以在出矿截止品位的基础上“倒推”求得。同理, 可求得备采矿量之前某个开采阶段的级差品位。

3 确定存窿矿量出矿截止品位

3.1 确定存窿矿量出太截止品位的方法

由于存窿矿石所有的开拓、采矿、掘进费用等均已在采场回采过程中进行了表1 Sd统计表 (元/t) 分摊, 故只需计算其放矿运输及选冶加工成本, 其单位矿石经济效益的计算见下式[1]:

式中:P为单位存窿矿石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 元/t;

C′为存窿矿石出矿平均品位, g/t;

Ks为选冶炼总加收率, 入选品位低时, 选冶总回收率适当取低, 这里选80%;

Cs为产品 (合质金) 成色相对固定, 为9 9.9 5%;

Zs为国家制定的黄金收购价格, 元/g;

Sd为放矿、运输及选冶加工成本, 元/g;

K为因出矿而造成巷道维护费增加等因素系数, 取1.3。

当P=0时, C′为存窿矿石出矿截止品位, 故:

3.2 出矿截止品位的计算

2007至2009年 (前三季度) 放矿运输及选冶加工成本见表1。

即Sd=98.96元/t

将有关取值代入1式, 得

4 备采矿量级差品位的计算

设备采矿量的级差品位为Cb, 矿山采矿作业成本为Sb, Cb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获得出矿截止品位所需的地质品位为:

式中Kf矿山开采贫化率, 为35%。

另一部分为补充采矿作业成本, 确保后序作业不亏本的品位, 根据价格法, 可知为:

2007年至2009年 (前三季度) 采矿作业成本见表2。

即Sb=16.19元/t

其它取值同 (1) 式, 代入 (3) 式, 得:

将 (2) 式代入上式, 得:

5 备采矿量之前的某个开采阶段的级差品位

假定某个矿块达到备采矿量需要投入的掘进量为L米, 矿块地质矿量为Q吨, 地质品位为C g/t, 矿山掘进成本为Sz元/m, 问这个矿块有无开采价值。

解:该矿块达到备采矿量投入的吨矿掘进成本为:L.Sz/Q, 因而该矿块的级差品位为:

将 (4) 式代入上式, Cs、Ks、Kf取值同 (3) 式, 得:

根据级差品位的概念, 如果C≥Ck, 则该矿块有开采价值。如果C

例:如图1有一块地质矿量为6500t, 品位为2g/t, 问在当前黄金价格下, 该矿块有没有开采价值。

解:当前黄金价格为200元/g, 经统计, 河台金矿近年来掘进成本为743.25元/m, 该矿块达到备采矿量需要投入的掘进量为170米。

将Zs=200, Sz=743.25, L=170, Q=6500代入 (5) 式, 得:

由于该矿块地质品位为2>1.57 (g/t) , 所以该矿块有开采价值。

6 黄金价格对级差品位的影响

从式 (5) 可以看了, 黄金的价格与级差品位成反比关系, 当黄金价格较低时, 会出现级差品位大于矿块工业品位的情况!同样以上例为例, 当黄金价格Zs=110g/t, 时, 计算级差品位为Ck=3.16g/t, 就是说, 假若该矿块地质品位大于3g/t (为表内矿) , 但不于3.16g/t时, 矿块仍无开采价值, 因此说级差品位也可用于低品位矿块有无开采价值的判断。

7 表外矿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金矿经过二十几年的开采, 已经开采到-230中段, 资源也呈现慢慢衰竭, 同时矿山存窿矿石量也慢慢减少, 因此有必要适当利用一部分较低品位的矿石已刻不容缓, 是必要的!虽然利用低品位矿石会造成入选项品位的下降, 影响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矿山的采选已具备提高生产能力的条件 (综合生产力能力1000t/d) , 而且尾矿库库容量也允许。因此在黄金价格高时可适当扩大规模处理表外矿, 可以在不降低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更好更完全地利用现有资源, 是可行的!

8 结语

根据级差品位概念来判断表外矿能否可以利用。当表外矿的品位不小于级差品位时, 刚表外矿可以回采利用;否则相反。对于一些低品位的表内矿, 当黄金价格低时, 判断其有没有开采价值同样可用级差品位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手册编写组.矿山地质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5:698~725.

上一篇: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下一篇:云南丽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