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内涵

2024-09-27

和谐内涵(精选12篇)

和谐内涵 篇1

摘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命脉相传的不竭资源。深入探究儒家和谐思想的内容, 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作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理论精髓,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核。从内涵来看, 儒家和谐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为国以礼和中庸之道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仁者爱人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儒家强调要关心他人, 即“仁者爱人”。“仁”是孔子确定的最高道德准则, 核心是“爱人”, 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 我们甚至把孔子的学说称作“仁学”。在《论语》中, 孔子多次从不同角度给“仁”下了定义。仁, 包括恭、宽、信、敬、惠、智、勇、忠、恕、孝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但又都以“爱人”为其根本立场。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主张“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爱人不仅仅要做到爱自己和爱自己的亲人, 还要做到: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能做到这一步, 就可以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回报。孟子主张“仁者爱人”, 要在“仁政”上体现出来, 并认为“民贵君轻”, 赞扬重视百姓利益, 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

二、为国以礼

如果说“仁”是儒家和谐思想的本体论概念, 或者说以今天的说法叫总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的话, 那么, 儒家的“礼”则可以说是“仁”在具体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操作运用。那什么是礼呢?《礼记·曲礼上》指出:“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 决嫌疑, 别异同, 明是非也。”所谓“礼”的就是用来区分、确认并维护古代社会中的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社会关系的规范。

儒家主张“为国以礼”。 (《论语·先进》) “礼”是最重要的治国工具, “治国不以礼, 犹无耜而耕也。” (《礼记·礼运》) 因此, “礼治”是儒家理想的治国模式。

在儒家看来, 通过“礼治”, 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使人们对礼的高度认同, 养成了守礼、约礼、行礼、为礼的自觉意识和以礼自律的能力, 社会就会步入和谐、稳定、有序的良性循环, “礼”正是统治者和百姓共同维护社会关系与和谐秩序的最有效的工具。

三、中庸之道

中庸在儒家思想里既是德行, 又是方法。

在儒家看来, 中庸之道既是天地之道, 又是为人行事之道。此命题后由其再传弟子子思加以发挥, 并著《中庸》, 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 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国民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尚中思想。在长期生产实践中, 先民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有一个从弱到强再到衰老, 死亡的过程, 所谓“月满则缺”“水满则溢”, 表明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度的问题, 只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最佳合适的时候采取行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这个最佳合适的时候就是“中”。

中庸也是儒家处理问题的最恰当的方法。孔子认为, 尧舜治国有高超的智慧, 不过激, 不偏执, 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具有中庸思想方法的管理者就能做到:“在上位, 不陵下;在下位, 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 则无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中庸》) 孔子还说:“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 孔子认为, 中庸的方法本身不是拘泥不化的, “中”的标准要因时因势而移之, 无论社会诸事有何变迁, 而衡量是非的标准总是中, 总要保持中, 即“中”的原则永远不变, 但具体“中”是“时中”、“事中”, 要时时做到“中”, 事事做到“中”。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真谛。

结语

儒家和谐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 它将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生活的智慧。儒家和谐思想既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 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制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国改革发展、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儒家的和谐思想, 对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版

[2]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探讨, 2007 (03)

[3]论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4]郑杭生.社会和谐——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06)

[5]王力.儒家社会和谐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吉林大学;2006年

[6]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展开·文化与人生》,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和谐内涵 篇2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暨信阳市妇幼保健中心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暨信阳市妇幼保健中心的前身信阳铁路诊所成立于1912年,今年10月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是全市最早通过卫生部评审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爱婴医院。

2010年4月,信阳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决定,在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基础上组建信阳市妇幼保健中心,承担市级妇幼保健工作职能,消除了信阳长期没有市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历史。

一、医院简介:人员、床位与收入

医院开放床位300余张,在编职工396人,其中高级职称80余人、中级职称近200人。

2011年初,我院自筹资金近亿元的12层现代化病房大楼顺利投入使用,床位增到500张。有效满足了病人的需要,日均手术数量较前成倍增长,从而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设有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风湿病科等临床科室和妇幼保健部及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信息管理科。拥有螺旋CT机、CR机、500毫安数字胃肠X光机、电子腹腔镜、前列腺气化电切镜等大型医疗设备和红外线乳腺诊疗仪、盆腔治疗仪、阴道冲洗治疗仪、新生儿听力筛查仪等妇幼保健专用设备300余台件。

一、医院简介: 协作医院与定点机构 武汉铁路局职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大三附院协作医院

中国眼科基金会信阳市眼病治疗基地、信阳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活动定点医院 信阳市新农合定点医院

新乡医学院、河南树青医学院教学医院 信阳市120急救网点

2010年4月10日,信阳市妇幼保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

二、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院训: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精医诚信、博爱为民。

医院精神:

建一流班子:永远坐前排争第一

带一流队伍:人才兴院质量建院

树一流作风:勇于创新令行禁止

创一流业绩:打造省级妇幼品牌

塑一流形象:建设人民满意医院

二、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二、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近年来,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了“两低”、“两高”、“三满意”,省卫生厅向全省医疗机构推广了我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人民满意医院的经验。人民网、《瞭望》、《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媒体先后对我院进行了专题报道。卫生部思政会常务副会长王环增对我院的事迹进行了肯定,代表全国卫生系统参加了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座谈会并做典型发言。

李么丁、夏祖昌副厅长等领导多次视察我院。

二、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二、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三、医院发展规划:两年打基础,五年创品牌。

创建全市最大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打造全省知名品牌。成为信阳市广大妇女儿童享受高层次服务的保健机构, 奠定市一院向妇幼保健机构转型的坚实基础。

我们将树立全新服务理念、建立多元化医疗合作体系,积极与省妇幼保健院、省人民医院及有实力的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妇产科及儿科,更好地满足广大妇女及儿童的需求。

我们将强化医疗市场竞争,突出专科特色,对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乳腺外科等特色专科进行重点投入,加大宣传及公关力度,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入高科技设备,引进高技术人才,提升医院品牌,一年内达成在市区与市中心医院、154医院鼎足之势。

四、2012年工作要点 实施“一二三四”工程: 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两个确保”,实行“三个坚持”,突出“四项重点”。打造“救到一院,生命至上”的品牌。宣传口号:救到一院

四、2012年工作要点

一个理念是:树立“病人至上”的理念。

二个确保是:实现职工福利待遇稳中有升;医院2012年总收入达到八千万元。三个坚持是:坚持大专科带动小综合;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兴院;坚持管理创新。

四项重点是:落实“加大与郑大三附院暨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力度,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投入(设备、项目),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宣传,扩大医院知名度;强化管理,实行日清日结”四项重点工作。

五、和谐促进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意作为我们的追求。切实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用保障人民健康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和谐的医疗氛围来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医院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

医院沐风栉雨走过百年历程,现在还很穷,购买医疗设备、盖新病房楼,各项支出、成本加大,医院能不能办好,怎么办好,医院的发展要保留自己先进的东西,用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许多金钱解决不了的东西。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打造诚信医院

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医务人员接受“红包”和“吃请”; 努力降低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一日清制度,让患者放心; 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回扣”现象;

加强行风建设,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打造诚信医院

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项目、自己的经治医生“五个明白”;

对诊疗程序、诊治专家、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服务承诺“五个知道”; 坚持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对检查、诊疗、用药、收费、服务“五个放心”。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打造诚信医院

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对参合病人代为办理或陪同病人办理补偿手续。开展了市区内免费接送孕产妇出入院服务。并提供三个一:即免费为宝宝照一张出生相片、给产妇送一束鲜花、提供一套婴幼儿健康咨询服务等

设置了妇幼保健专线健康咨询电话。积极开展电话咨询和回访工作。

开通了公益短信平台,免费向广大女性朋友发放妇幼保健公益短信。从疾病预防、孕育知识、营养健康、养生保健等方面给予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很好的普及了妇幼保健知识,受到广大女性朋友的好评。

组织儿保专家和五官科医护人员到中心城区60余家托幼机构,为1500余名在园儿童免费进行了健康体检。

先后与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大三附院结为友好协作医院,省内知名的医学博士、硕士定期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讲座,同时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深受患者的欢迎。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力推一线工作法,即领导在一线工作、医患在一线沟通、问题在一线发现、决策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

总值班“变脸”为院长助理,全部由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每天巡查不少于6小时,查到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切实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等核心制度。

和谐医患小故事

去年六一,医院在住院部一楼大厅举办了婴儿游泳抚触、宝宝爬行比赛、幼儿时装秀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吸引了众多孩子和家长前来。2岁半的小朋友王贺尧在奶奶的陪同下也参与了走秀,但是由于人员较多,没有获奖。想着爸爸妈妈因为工作而不能陪自己过六一,小姑娘委屈的扑进奶奶怀里哭了。奶奶按照医院公示的投诉电话,给院长汪心同打了一个电话,对评奖提出意见建议。没有想到,回到家里不到半个小时,该院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玮就带着两名礼仪护士赶到了,亲手将刚刚购买的积木和纪念品送到王鹤尧小朋友的手中,并手把手的教她怎样搭积木。感动的爷爷奶奶热泪盈眶„„ 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

 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 一个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诚信,要尊重病患,要有同情心和耐心  两个技巧:多听(病人的询问),多说(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

三个掌握: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掌握医疗费用情况,及时掌握病人的社会心理 ; 四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度;对沟通的感受;对治疗的期望值;

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

五个避免:避免强求病人即时接受、使用刺激语言或词语、使用病人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强求改变病人观点和压抑病人情绪

六种方式: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例、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去年以来,医院以“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掀起了一场比服务、比质量、比医德的高潮。各科室涌现出了许多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廉洁行医的医务人员,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广泛称赞。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病人感谢信20余封,锦旗28面,医务人员拒绝吃请、礼物、红包等共计9000多元。

理念:重复千百次就是信念 行动:重复千百次就是习惯 下雨不是你迟到的理由 你总是别人的一棵树

永远坐前排

加强内涵建设 和谐促进发展

理念:重复千百次就是信念

行动:重复千百次就是习惯

下雨不是你迟到的理由

你总是别人的一棵树

和谐内涵 篇3

2007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济南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的概念。“司法和谐”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们,尤其是法院系统内部的热烈回应,人们或从行使司法权的法官角度,或从司法调解艺术角度,或从司法为民,司法清明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司法和谐概念刚提出不久,不少学者对于司法和谐的讨论多限于肯定和迎合的态度而忽视了理解这个概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混淆了司法和谐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摆正司法公正这个永恒的现代司法理念与和谐司法的关系,是理解和谐司法的真正内涵,以构建和谐司法之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乃至实现和谐社会这个系统而庞大工程的必要步骤。笔者对司法公正和和谐司法关系的正确解读及以程序之治构建现代司法和谐之路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公正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灵魂

“理念”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式。”司法理念就是一种观念上的抽象设计,是对司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构建。是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观念模式。可见司法理念是存在于司法主体头脑中,贯穿于司法实践全过程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司法通过“定纷止争”来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权。司法理念的形成深植于司法实践的沃土,对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品质是裁判的司法权的灵魂,在于司法承担着在对利益的再次分配时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天职。而现代的司法理念又是以司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为基础的,有怎样的司法实践,就会形成怎样的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对司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构建并非是绝对的、单一的和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多元的和运动变化的。从司法的制度设计或司法的实际运作或者司法人员的不同出发点,立足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法学领域会有不同的结果。由于各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司法制度设计的差异,司法理念还有地域和国别的差异。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了很多问题凸显在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法官面前。这就需要掌握着国家司法权的法官用在头脑中形成的司法理念对事实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裁判。

正如前面所说,司法理念的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一些司法理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司法理念中的绝对因子则是普遍的,相通的。人类在走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后,司法公正—_这一基础灵魂理念不会因为各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实践和司法实践甚至意识文化会有所不同。这一绝对因子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普遍认同。正如柏拉图所言:“人类最普遍的理念是相通的”,司法公正作为司法理念的灵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具有一般性——司法维护着公平和正义是司法亘古不变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也可以称这个理念为司法的灵魂理念。我们所说的“司法效率、司法民主、司法的职业性、司法独立、司法中立,司法慎重、司法权威、司法文明”等司法基本特征,都必然会反映到司法公正这一灵魂理念上。

二、司法和谐的基本内涵

司法和谐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工程,肖扬院长在会议上对其基本内涵以及特征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阐述。笔者综合了各家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和谐的诉讼秩序与司法环境论观点。第二,诉讼活动理性化的观点。中国政法大学赵旭东教授认为:和谐司法不是对非法行为无原则的纵容,也不是对合法权益保护的弱化,更不应是对法律是非的颠倒。和谐司法的本质应是诉讼活动的理性和协同,它强调当事人对事实和法律的理性认识和判断,寻求的是诉讼心态的和善,强硬的诉讼立场的软化,尖锐的利益冲突的调和,激烈的诉讼情绪的缓和,不同诉讼环节的相互配合等。第三,统一协调观点,武汉大学汪习根教授认为:和谐司法是指司法权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强调一种平衡、折中、价值追求与运行过程的统一,这包括六方面的统一与协调。第四,司法程序和实体公正论观点。司法和谐,是指司法的观念、司法的过程、司法的机制、司法的方式、司法的结果等都应当以协调、和谐为目标。司法和谐是指司法构成的各个元素按照统一的规则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互补状态。笔者认为上述观点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上以下几方面是比较一致的:一是司法和谐主要是指司法秩序与司法环境的和谐;二是司法和谐含括到整个司法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民事诉讼领域;三是司法机关是构建司法和谐的重要主体;四是司法和谐主要特征表现为协同性,也就是说在司法主导下,协同推进诉讼秩序的和谐运转。对司法和谐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其本质内涵上,我们不能过于狭隘,而应该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去认识。由此,笔者认为:司法和谐指的是在广义的司法活动中,各个司法主体在理性的法律认识的指导和判断下,围绕着司法运行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平衡和协同的状态,是多种因素和力量综合的和谐。既是实体的和谐,也是程序的和谐。

三、司法和谐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综合表现形式

现代社会诉讼呈爆炸式趋势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暴力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一些地方猖獗;贪污贿赂、渎职案件居高不下;经济犯罪中涉及知识产权、公司治理、金融财税等领域犯罪呈现出专业化和组织化;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企业破产改制、劳动争议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信访任务艰巨,“马拉松式”的诉讼模式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针对目前这种诉讼爆炸的态势和司法形式“工具性”带来的弊端。和谐司法无疑是缓解现阶段的有效理念。可以说和谐司法是现代司法理念中国化、大众化,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综合表现形式。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审判独立、司法尊严、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义都是为了使得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讼,及时了结,对于刑事案件也是如此。和谐司法要求刑事案件要判得合理、合情,在程序上和谐,使得刑事案件被告人伏法认罪。因此司法不仅要关注法律效果,更要关注社会效果。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最终目标。任何时代的司法都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运行,解决利益纠纷,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四、司法和谐和司法公正关系解读及司法和谐的现代构建之路

(一)司法公正被漠视和忽视的尴尬现状

司法公正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灵魂,司法和谐是司法理念的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的综合表达。两者不能很简单地等同起来。把司法和谐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从而漠视和忽视了司法的最基本理念,将和谐这一政治概念取代了理念。人类自古就有将感性凌驾于理性之上的习惯,把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到的具体的社会政策和领导者的经验置于人

类美好理念之上。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的。从法治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司法和谐成为当前司法工作的一种理念和思路,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要避免把司法的所有问题都往“和谐”里塞,司法和谐也并非能解决司法的所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更应该避免将和谐司法口号化。

(二)以程序之治建构现代司法和谐之路

1、程序之治的含义及其内容

程序公正是现代法律制度重要内容,它是获得结果(实体公正)的过程的公正。为达到程序公正,程序必须具备最起码的既定性、刚性和明确性,程序刚性是指法律关于诉讼的各个环节规定都应当是严肃和权威的,如果诉讼参与者不根据规定行事,就会有特定的不利后果并要对其进行制裁或者惩戒;既定性和明确性是指预先就已经规定明确、明晰,不容随意更改。

2、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和谐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之一理论的提出。

在民商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无疑是两大基本的价值目标,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之一。程序公正是指审判过程的公正,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严格遵守诉讼法的规定,注意诉讼过程的公开性,并保持诉讼过程的平等性。它包括五项内容:程序的中立性、程序的公开性、程序的平等性、程序的合理性以及程序的及时性。司法效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司法资源的节约和对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指诉讼程序在时间上的快捷性,在审级上的协调性、经济性及裁判结果的合乎规律性。因此,在考察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的时候,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对立的方面来看,必须保障程序的严密和刚性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司法公正,如设立的层层审级制度保证了司法公正的同时必然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迟到的正义并非正义。在保证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不能满足司法效率。而过分的强调调解追求司法效率则会使人们司法的权威性和即判力产生信任危机。两者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能统一起来。我们从统一方面来看,程序正义更强调在时间上的有序性、快捷性,在审级上的协调性、经济性以及裁判结果的合乎规律性。只有在程序正义的基石之下才能保证司法效率的提高。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只有在保证了程序正义的条件下,司法效率才会有意义。因此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和谐”。“和谐”在哲学里表示事物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平稳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就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和谐论的观点,它包含了兼顾、协调、平衡等诸要素在内,是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系统的概括。

3、构建现代司法和谐之路

司法和谐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全面构建健康有序的和谐司法新机制。必须从一下几个主要方面人手:

①以程序之治塑造全新的司法和谐理念。名正则言顺。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凡人们要想进行成就某项大事必须以理念做为指导。同样建设和谐司法也必须有全新的司法和谐理念作为指导。程序正义和司法效率作为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之一,两者对立统一。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求到最佳平衡点才能摆正司法公正和司法和谐的关系,保证司法公正才能实现司法和谐。

其次,以程序为本构建和谐的司法运行机制。

②尽管诉讼源于对抗和冲突,但法院和法官无疑起了主导作用,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促成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和谐、法官和律师之间的和谐以构建诉讼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机制。

③构建法院内部和谐运行机制,构建法院内部和谐运行机制的关键是优化审判组织,科学合理地分配审判权力,尤其是改变过去司法权力行政化、审理权与裁判权分离等弊端,真正还权于合议庭和承办人,建立案件审理权、决定权的和谐分离和统一的机制。实现审判组织之间的和谐、审判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和谐。

“和谐型”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 篇4

1. 健康的心理素质———内在素质和谐。

“和谐型”教师的首要素质应该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表现为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都相互和谐、自觉良好并充满活力的一种状态。

2. 知行合一的素质———思想素质的和谐。

“和谐型”教师应该是既有“知”, 又有“行”, 是知行合一的, 是把对观念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行动, 是言行一致的。

二、关系层次中的和谐

1. 文化的自觉综合力———与外在文化的和谐。

“和谐型”教师要具有面对不同语境、不同传统、不同国度以及社会体制混变所带来的不同特色文化, 具备自觉合理地选择和过滤各种文化的能力。

2. 较强的情感渗透力———与教育理念的和谐。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和谐型”教师应该是具有“人本取向”教育理念的教师。

3. 亦师亦友, 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和谐。

“和谐型”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是轻松诙谐的寓教于乐。师生之间是“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的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

4. 审美和体验美的情趣———与教学环境的和谐。

“和谐型“教师应该调动学校内外的一切教育手段, 在课程计划、课程选择和设置、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应该树立美育的观念, 形成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审美和体验美的高尚情趣。

5. 静默教学, 以心传心———与教学方法的和谐。

“和谐型”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要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问题环境, 给学生留有表白和沉默的时空, 给学生以思考渐悟的机会。

6. 团队协作精神———与教师集体的和谐。

和谐内涵 篇5

中文摘要: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也逐步取得了和大的进展,如何更好的建设和谐文化,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部分和精神部分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字:和谐社会,文化内涵,文化精神,协调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层理念的外在展现,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现代的文化,也必须体现现代的需求,弘扬和谐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理解和谐文化的现代理论内涵对于我们弘扬和谐文化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很都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是我们追求的大同社会,而和谐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核心,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长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现在,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视并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且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日益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等,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社会和谐。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但也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关系密切。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针对这些观念和做法,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倡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迫切需要。现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民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比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急需提高;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精神压力加大,一些社会成员思想行

为易走极端。要解决好这些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各方面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性处理不同利益关系和矛盾,和谐相处、同舟共济,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前进。

二、和谐文化的特征与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确保和谐文化的先进性、推动和谐文化建设顺利发展,关键就是要始终抓住这个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是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三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各尽所能、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没有高尚的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就没有社会和谐,也没有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倡导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使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更好更快地发展。倡导和谐的文化精神和理念,还要尊重差异、鼓励创新,树立开拓创新、标新立异、大胆创造的精神。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文化创新需要和谐宽松的文化环境。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具体的文化问题上,有人偏重于尊重传统,有人偏重于求异创新,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共谋文化发展大计。对于有争议的创新见解,不要急于作结论,要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留待实践去检验。

三、切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道德风尚。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

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当前特别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刘云山:《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建杂志》,2000年第6期。

徐世杰、于建慧:《谈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几个问题》,《理论探讨》,1997年第3期。

栾雪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几点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陈尚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冉昌光:《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周微:《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杨以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戈耘:《正确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放日报》,2000年5月24日。何众:《党必须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探索》,2000年第5期。宋育英:《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光明日报》,2000年5月30日。任俊华:《论当前文化建设中的迫切任务》,《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5期。杜福:《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发展论坛》,2000年第6期。

朱敏彦、王正平:《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海党史与党建》,2000年第6期。

陈兆德:《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经验》,《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建群、杨晓英:《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

马启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三次文化变革》,《北方论坛》,2003年第1期。

和谐内涵 篇6

关键词:和谐精神;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以和谐思维弘扬和再造当代和谐精神,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

一、和谐精神的内涵

和谐精神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内核,以“和而不同”为基本理念,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基本手段,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的总和。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部分,构建当代和谐精神,不仅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且有益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促进和谐机制的改善。

1.和谐理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人与人的和谐理念,即人际和谐。人际和谐主张人通过修身,在实现人自身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二,人与群体的和谐理念,即群体和谐。群体和谐一方面是指国家、社会对民众负责,以民为本;另一方面是指人生活在群体中,要树立群体意识,人对群体应有责任感、义务观念和奉献精神。其三,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即天人和谐。强调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恣意妄为,以达到“天人合一”。在这最基本的三大和谐中,人从修身做起,实现人际和谐,这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群体和谐,这是一切和谐的核心;最后实现天人和谐,这是一切和谐的最高境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和谐精神的根本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和谐思维

一般来讲,社会的性质决定思维方式的性质,不同的社会性质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思维方式上的反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树立和谐思维,才能在不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人与资源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寻求共存、共生、共利和共同发展。

当代和谐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意识,即他者意识、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他者意识以强调个体与整体、自我与他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互动为主导。规则意识是一种以公开、透明、民主、平等为价值指向的现代意识,它既是衡量社会理性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意识。同时,和谐社会也应当是人们自觉、主动地规范和调整自身行为的社会,是自律意识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

3.和谐心态

社会转型导致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和变迁。社会结构状况的变化必然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引起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整个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保守心理和竞争心理的冲突、社会定向心理和个体定向心理的冲突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心理冲突的主要表现。

和谐社会养育和谐心态,和谐心态造就和谐社会。当代和谐心态是和谐精神的倾向与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豁达平和的心态。培育和谐心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其责任是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和谐心态的形成;对于公民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对社会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自强自立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二、和谐精神的特征

第一,在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顺应与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所谓“天人合一”,即天(自然界)和人(人类社会)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条件,人类必须保护“天”(自然界),顺应“天意”按自然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反对把天看做人类的对立面。

第二,在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群体主义、奉献精神;强调遵守纪律,讲求信誉;强调忠于国家和事业,关心集体。这些精神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和谐稳定。同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关爱他人,克己为人,化解矛盾,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在不同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政治力量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上,强调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统—,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尤其在国与国交往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第四,在宗教观和思想信仰上,强调信仰自由、兼容并包,不排斥异国、异族的文化信仰。即在遵纪守法爱国的前提下,在思想信仰上可以自由选择,广泛吸收,兼容并包。这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和谐相处,减少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培育和谐精神的机制建设

1.培育和谐精神的经济机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导致了一部分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以全局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大大降低社会系统的内耗,从根本上去除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风险源,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培育和谐精神的政治机制建设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基础。培育和谐精神就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培育和谐精神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权利。二是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而又能真正体现择优和公平原则的选举制度。三是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四是完善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五是建立公开、公平、科学、民主的政策机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培育和谐精神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3.培育和谐精神的教育机制建设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理应关注人性精神层面的建构。一是加强对广大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和谐精神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华民族传统和谐精神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和谐精神的内涵。二是建立社会心理咨询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在民众和政府、民众和民众、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行有效沟通和人际合作,使个体心理冲突和群体心理冲突得到释放,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三是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和调节工作,关心其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提高他们对社会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和对改革的认同感、支持力。

4.培育和谐精神的法律机制建设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因此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客观上要求建立法制机制。在构建和谐精神的过程中,法制机制也非常重要。必须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参考文献:

[1]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孙玉杰.中国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重要地位和正确导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提升护理内涵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篇7

1 提升护理内涵, 树立人文关怀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高。一直以来, 我们的医护人员只注重给患者看病, 而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只有做到真正认识到患者的心理对疾病的康复的重要性, 才能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我们的服务理念, 对工作尽心尽力, 切实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2 护士自身素质

2.1 形体语言

形体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仪表和躯体外观。

2.1.1 仪表

护士仪表得体, 能唤起患者的乐观情绪, 赢得患者对护士的信赖[1]。

2.1.2 面部表情微笑服务

是护患之间很微妙的沟通, 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一种愉快的心情的反映, 也是一种礼貌和涵养的表现[2]。真心面对患者使患者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2.1.3 目光

护理人员温和的目光, 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得到患者的好感, 并能得到患者的信任。护患之间的信任是交流的前提, 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 才能使患者和医护人员真心交流, 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2.2 语言沟通

语言是情感的交流工具, 沟通心灵的纽带, 亦是护患交流的桥梁。礼貌得体的语言能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增强交流的信心, 并产生药物不能起到的作用[3]。

2.2.1 善于使用美好语言

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说话, 语气温和, 态度和蔼, 并积极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

2.2.2 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工作中避免直接批评患者, 更不应该在患者周围说悄悄话, 以免引起患者的担心、疑虑和不信任感。有些病情未明确患者会认为其病重或病情复杂而产生悲观消极的不良情绪而影响治疗[4]。

3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熟练掌握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是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必须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 和对生命的热爱, 更要有对社会、对患者有勇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1 精湛的业务素质

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护理科研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有综合的业务素质, 并能熟练掌握护理技能。护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 利用业余时间用微信或座谈等形式, 互相交流临床实践中的护理心得, 使护理人员好的经验能及时得到推广。

3.2 强化护理职能

护理人员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质, 以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决定了护理质量的优劣。护理人员应具有心胸豁达、以善待人、待人处事公正的胸怀。

4 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护理需求的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护理工作琐碎、繁忙, 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 不但要业务技术精湛, 工作细致周到, 更要注意微小的细节。微小的细节是沟通中的重点, 容易取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与合作。为了使患者能早日康复,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需求变化, 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 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才能达到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丁然.护患沟通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6) :100.

[2]杨春.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体会[J].北方药学, 2012, 9 (12) :90-91.

[3]孙立新.浅谈沟通技巧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 2010, 29 (34) :169.

和谐内涵 篇8

一、校风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需以校风建设为中心,形成主题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让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置身其间就能主动认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1.将体现学校文化建设主题精神的环境建设精细化,形成人与环境的审美互动,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如,我们把“理解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新课改要求下的教改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求真求实思学思新,合作和谐育人育心”,“蓄德修能日新,好学善思致远”的思想,并将其制作成牌匾悬挂于校园的显著位置,利用学校集会、主题班会的时间向师生解读、宣传,师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

2.我校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既规范了师生行为,又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按照“高品位,重实用”的原则,我校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求打造一种风格独特的学校物质文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学校景观,以达到怡情励志的目的。

二、教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引领,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教师的责任感,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新课改要求教育必须形成以合作为特征的师生发展共同体。因此,学会合作既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在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外部联系之间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文化:一是要求教师“育人育心”,创造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情传情、动情、共情、悟情,使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达到育德、育人的目标;二是以师徒结对为基本模式,促成校级初级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合作。这一合作过程,既是专业引领的过程,也是同伴互助的过程;三是以“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为核心,促成多角度合作,让教师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碰撞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研究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

三、学风建设

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学生的文化建设人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校开展了以“求思文化”引领学生“好学善思”的学风建设。其中“求思文化”的底蕴是“求真求实,思学思新”,“求真求实”即讲求科学与务实,“思学思新”是对“求真求实”这一传统学校文化品格的提升和丰富,强调以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探索和创新。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和其他工作方面追求这种境界,学生也要在课内外的学习中追求这种境界。为使教师贯彻“好学善思”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调整、创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和谐内涵 篇9

新医改方案指出, 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由此, 建议政府一方面根据区域卫生规划, 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改制范围, 引导社会资本采取股份制、并购、合资合作、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 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 促进公立医院合理布局, 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另一方面, 政府要健全社会资本投资的法律、法规的框架, 保护社会资本投资利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

5、完善慈善捐赠机制, 鼓励慈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领域

在国外, 慈善捐赠是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为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慈善捐赠事业, 许多国家都把捐资冲抵税款作为一项重要激励措施。虽然我国也积极鼓励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 但受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环境的制约, 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完善财税政策对慈善事业加以引导、鼓励, 另一方面, 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捐资管理组织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培养职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基金管理人才。

6、尝试发行医疗彩票

发行彩票为社会公益事业筹集资金是国际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 政府通常是将发行彩票取得的收益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目前, 我国主要有民政部门、体育部门分别发行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由此, 可以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发行模式, 尝试发行医疗彩票, 用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万:医院融资机制与资本运营[J].湖南中医药导报,

[2]林皓: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

[3]王庆: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及对策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5]马晓静、王小万、左延莉: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10) .

(责任编辑:张琼芳)

财务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 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 以激发财务人员的自觉行为的独特文化现象和财务管理思想。和谐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强调建立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财务管理哲学。因此, 研究财务文化的实质, 实现和谐管理思想在财会领域中的应用,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财务文化的涵义

1、文化的内涵。

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 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 故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又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叫“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一般而言, 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均属于狭义文化。

2、财务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财务文化是指影响财务发展变化及其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活动方式。包括知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在内的复合体。其外延包括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及财务精神文化。狭义的财务文化仅仅指财务人员的意识形态, 即财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其外延只包括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心理素质、伦理道德及人际交往等精神文明的成果。通常而言, 对于财务文化的内涵应从广义的角度去把握。财务文化是财务现代化的基础, 它既包括精神现代化, 也包括制度现代化、物质现代化。

和谐主题是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 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当前财务和谐主题可以概括为:财务人、财、物、信息兼容共生、结构合理的物态和谐;财务各种要素和组织结构、法规制度、价值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管理生态和谐;财务人员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环境间的人态和谐。因此, 和谐主题下的财务文化, 既重视人的要素, 又重视物的要素;既强调价值合理性, 又重视环境适应性, 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情操等, 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 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和谐财务文化的内容

从财务文化的层级结构方面观察, 财务文化包含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与财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文化。

它是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物质文化更多的是指财务新技术、新工具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手段的推广和运用等。财务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对客观、容易“触摸”, 所以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结构中的表

文化的内涵及措施

层部分。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财务人员在财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行为准则的总和, 包括各种财务制度、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财务工作和生活模式、群体行为准则、交际娱乐方式、风俗习惯及财务机构的组织方式等, 是财务文化的第二层次。财务制度文化包括有形规则和无形规则两部分。有形规则越完善, 财务管理越呈刚性;无形规则是一种弹性规则, 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是一种经济人、财务人、文化人的良好结合。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财务人员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心理素质、价值观念、财务反映和监督哲学、财务形象、行为规范、财务艺术观念及信仰等。财务精神文化是财务文化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并相对稳定的内核, 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与动力。财务部门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在财务精神的支配与鼓舞下完成的。

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财务人员在各种行为与活动中表现或创造出来的文化, 是由工作行为、日常行为、文体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对外的公共关系行为等要素构成。行为文化比较容易观察和感知所以它仍然属于“浅层”文化。财务行为文化是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操作和践行, 只有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文化, 才是真正的、有用的文化。

三、和谐财务文化的特点

财务文化的对财务工作建设实践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满足财务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促进财务保障能力的提升。其主要特点为。

1、必须以社会经济环境为大背景。

财务工作离不开社会经济环境, 财务文化也必须依附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前提, 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文化。可以说财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其内容与形式必然要受到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单位体制、管理结构、保障体系、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 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中, 财务文化也应顺应时代发展, 以和谐为主题, 全面建设新型的财务文化。

2、必须具有开放创新的功能。

财务文化要开放, 才能借鉴和吸收经济领域的优秀成果, 不断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地的文化对财务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 交流和开放将更加频繁, 要保持财务文化的先进性, 就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 大力吸取其他文化之长, 促进财务工作的创新发展。和谐社会是个开放、兼容的社会, 也是个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 和谐财务文化必须具备开放性的功能, 在创新中不断完善自我。

3、必须从长期中看效果。

财务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财务文化的影响和激励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 不能因为财务文化无法立竿见影, 就忽视它的作用和功能, 要本着长远来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财务文化氛围, 使之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实现财务文化的和谐措施

在推进财务文化建设中, 应选好着力点, 选准正确方向, 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 确保财务工作取得成效。

1、充分发挥财务物质文化的激励作用。财务物质文化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是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和文化环境的总和。为此应狠抓物质基础, 研发财务技术, 创新财务模式, 优化财务功能。充分利用财务软件, 实施财务核算“三统一”, 即统一制证、账簿、会计报表、预算报表, 统一使用财务核算软件, 统一会计核算。同时, 要给财务人员提供必要的激励和发展条件。稳定财务人员队伍。在要求财务人员奉献和付出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基本需求, 给予合理的物质待遇,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其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财务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在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财务制度, 形成依法理财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完善各项财经制度, 形成全方位、全纵深、立体式的财务制度文化体系。规章制度要以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为基础, 立足财会工作的实际, 针对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加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财务制度的落实工作, 避免财务制度文化形同虚设。落实财务制度应始终坚持“四严”原则:立制严谨、执行严格、预算严密、审核严肃。细化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并汇编成册, 下发各单位贯彻执行。明确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流程, 使业务处理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 形成以制度约束行为, 以监督提升管理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注重购置、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的严格申报和跟踪监督。

3、充分发挥财务精神文化的影响作用。财务精神文化侧重于人员思想意识的培育, 精神面貌的展示, 业务技能的提高, 团队形象的树立, 职业道德的内涵。财务精神文化在财务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升财会人员履职尽责能力。在抓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 注重塑造精神文化, 营造财会人文和谐, 打造财会勤廉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教育计划, 营造出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通过自学、外出委培、技能竞赛、举办讲座和理论学习等方式,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 激励信心、激发潜能, 树立奉献意识和全局观念,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提高学习、创新、专业、执行能力, 使财务人员把财务管理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 凝聚成单位建设发展活力的源泉。筹建财务文化室, 购置报刊、图书资料等, 制作文化墙、展板, 为财务人员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营造良好的财务工作氛围, 增加财务人员的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亚萍:试论军队后勤和谐管理[J].后勤学术, 2011 (4) .

和谐内涵 篇1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多年来, 我们光谷五小一直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上不断的进行尝试, 寻找切合学校实际, 适合并满足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年前, 孔德勇校长根据学校实际提出“五行平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倡导研讨“五行教育”之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冉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五行教育和谐课堂模式“和谐”的魅力, 她通过“复习导入, 激情似火———初读感知, 积木成林———品读感悟, 灵动如水———提炼升华, 点石成金———巩固训练, 踏实如土”五个环节, 运用“想一想、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的方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打造了一节别有魅力和内涵的和谐课堂。

一、师生“互动”的课堂

有效的师生互动, 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思维活跃的特点, 冉老师开课创设情境, 带小朋友们去小青蛙家做客, 然后通过层层闯关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考虑到识字很枯燥, 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老师将闯关游戏引入课堂, 把五行教育“平衡”“和谐”的核心理念贯穿其中, 整节课让孩子们快乐识字, 轻松阅读, 师生互动, 使课堂一派和谐。

二、学生“自主”的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在这节课初读感知部分中冉老师给孩子们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把句子读通顺, 难读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让孩子们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把初读权留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 发展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能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

三、师生“共享”的课堂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形成一种相似、和谐的振动, 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这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写青蛙听了小动物们的建议后, 逐步改善了烂泥塘周围的环境, 再一次吆喝卖泥塘。青蛙第二次吆喝的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教学时, 冉老师除了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还运用了引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焉。”在冉老师引读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内核, 并且兴趣盎然, 在读中充分感悟。此时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教与学的成长共享。

四、激活“生命”的课堂

叶澜教授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品读青蛙的吆喝后, 冉老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 想象泥塘变美后, 你可以在这里干什么?适机让学生仿照“你可以……你可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孩子们开动脑筋, 说出了很多令人很享受的事情, 孩子们灵动如水的智慧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五、传承“文化”的课堂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 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纵观冉老师的这节课, 从她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方面, 无处不将五行文化“平衡”“和谐”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就连老师最细小的一句评价语如“你的思维真是灵动如水呀!”、“你的学习欲望真强烈, 就行一棵旺盛的小树苗!”等等, 都体现了五行“水”和“木”元素的丰富内涵, 更展现了五行文化的魅力。

和谐内涵 篇11

一、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校内成员的管理

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队,要想达到融洽和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都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和运行规范,即组织内部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同时,组织内部还应该形成一种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长期积淀、约定俗成的文化氛围。对于学校而言,其主体是管理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学校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集中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因此,要动员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踊跃投身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和引导他们的积极作用,努力在师生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从而使学校内部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能够得以顺利形成和实施。

(二)齐心协力,同进步与共发展

作为学校,大的目标是培养人。管理层要本着这个目标从事自己的管理活动。首先,对教学科研的管理而言,管理者的管理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让老师能够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创新的理念、丰硕的成果,使学生道德水准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增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对学生群体的管理而言,管理者的目标就是能够教育学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最后,作为学生这个群体,上大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对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对家庭能够成为实现家庭期望的人,对自己能够达到实现个人理想、完善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和谐,校风、学风良好

学校有了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的行为、道德规范作前提和保障,学校成员又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这些制度和规范,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要达到人际关系和谐,校风学风良好就只是实现程度高低的问题了。这要求学校的全体师生要做到博大、厚重、睿智,人与人之间能够宽容谅解,经常沟通交流。因为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强度不断加强、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做到宽容谅解、达到和谐相处就显得更

加必要了。

二、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

(一)校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看得见摸得着,包括学校的建筑物及其布局风格,学校的绿化与美化以及能够表现在直观层面的师生行为作风、礼仪形象、精神状态等,也就是所谓的环境文化。如果这些物质因素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二)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也是制度文化,其深刻地体现了学校领导层的治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管理哲学,包括人文管理和学术自由。民主的管理体制,开放、包容、合作、竞争的教研气氛,允许创造的治学环境,悦纳异己、容忍学生独具个性的发展都构成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部分。从某种程度讲,制度文化就是管理文化,它讲究重在治理、疏导,讲究公平、公正、创新、自主,重在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远离等级森严、压抑冷漠的框框约束和武断的“人治”。

(三)校园精神文化

一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主导教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主心骨”,反映学校的文化追求和教育价值观;二是战略定位和品牌策略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方法论。三是校训或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因素,也是社会评价校园的第一印象。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论物质财富如何积淀,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社会有法治,个人有道德。“立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立德”应是所有学校文化的核心。

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累性学识”,并可以为学校赢得相对优势的一系列能力的整合。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与创新性等特征。而和谐校园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内涵的发展可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谐校园可促进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内涵的发展。当然校园文化也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指校内各种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内涵发展,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重在固本,夯实基础,就是力求教育教学质量、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理想是人生的设计师。追求铸就拓荒者的辉煌。我们全体教育战线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坚定不移的步伐,沿着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追求建设和谐的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内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平.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发展[J].科教论坛.2008(6).

[2]魏国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科学咨询.2008(2).

和谐内涵 篇12

一、精神文化“导航”———丰实“和谐”思想体系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历经了三个阶段, 不断丰实着“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

第一阶段:了解学校的过去———尊重历史 (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学校的前身“北湖学校”创办于1981年, 原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991年初中分流后, 命名为北湖小学。随着江汉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 北湖小学处于了江汉区的中心位置, 周边生源也呈现出多层次、大融合的局面。十年前, 学校立足校情, 确立了“和谐教育”办学理念, 简要诠释为:通过打造和谐校园, 采取“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智体归一”的原则进行教育, 使学生人人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阶段:认清学校的现实———立足当下 (抓住学校发展机遇) 。在“和谐教育”思想引领下, 学校抓住发展大好机遇, 经过十年的励精图治, 迅速成为了江汉区中部崛起的窗口学校, 获得了“首批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首批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殊荣。

第三阶段:规划学校的未来———共建愿景 (系统思考规划学校发展) 。处在新的发展高度, 只有思想上首先履新, 行动上才能创新。因此, 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为每一位孩子的和谐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求真、致善、唯美”的校训, 铸造“悦纳、和谐、共享”的校风等, 拟定出将北湖小学打造成江汉中部新兴名校的目标以及新的发展思路:即积淀丰厚“和谐教育”内涵,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凸显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打造“诚朴、博雅、乐业”的师资队伍;培育“善学、雅行、健美”的新型小公民;健全实用、灵活、发展的课程体系;完善轻负、优质、内蕴的教学体系;建设安全、科学、和美的环境文化格调。学校选择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作为自己的发展特色, 用特色发展塑造文化自信, 用理念引领形成文化自觉。

传承学校精神, 创新办学模式, 赋予了校园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驱动着学校进一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制度文化“立本”———构建“和顺”管理机制

陶行知说,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划, 定期研究, 及时总结。

首先, 让制度有“信度”。我们制定了学校章程, 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所有的学校工作制度均经教代会研究讨论形成, 成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次, 让制度有“力度”。“有问题找规范, 有事情找制度”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势。遇事找制度而不找人, 评优靠能力和贡献而不靠人情关系的工作环境, 形成了领导与老师之间互相支持而不拆台、互相协调而不掣肘、团结共进而不离心离德、同心协力减小内耗的共赢共进的工作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 让制度有“温度”。在全面执行制度的过程中, 学校将“以和为贵”的价值观融入管理实践中, 推行的是“和顺”管理:学校的各项制度不再以惩治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引导作用, 做到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 关注人的需要, 体现人文关怀。例如:每学年, 老师们都要填写《个人工作意向书》, 自主选择下一学年的工作岗位, 实现“我的岗位我做主”;每个月, 教师有弹性假处理个人紧急事务;每一周, 采取《温馨提示单》一周一反馈, 对学校每一位教师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予以小结。每一天, 营养搭配, 膳食均衡……与其说是“管理”, 不如说是“服务”。这些点滴小事把文化的“和”融入学校管理的血脉中, 让学校的制度管理科学有序, 严而有度, 充满了人文关怀。

三、行为文化“提神”———展现“和雅”师生风貌

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主体, 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我们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 提振师生精神, 塑造出了以“和衷”为价值认同的教师行为和以“和雅”为习惯养成的学生行为。

1“.和衷”教师德才兼备。2012年, 学校聚众人之智, 举全校之力, 携手共同打造出“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宋俊。整个打造过程中, “魅力团队”无数次地集体策划、反复磋商、加班加点, 促成了一次比一次更加精彩的展现。“和衷团队”的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由此也催生出北湖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法, 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同伴修正、团队打造”。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同伴的帮助、团队的力量获得专业成长的平台跨越。从“名片教师”评选, 到身边的“最美教师”提名, 到“和谐团队”的竞选, 教师们走出了一条自我修炼磨砺教育教学风格、团队合作追求共同进步的专业发展之路, 一大批本土明星也脱颖而出, 如“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李雪梅、“湖北省骨干教师”熊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张惠玲、陈靓等等。

2“.和雅”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和雅德育致力于培植“善学、雅行、健美”的学风, 并一直以“和雅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精心设计有效教育载体, 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因时、因地、因势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法制诚信等主题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校“两型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 “和雅”风尚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公益服务型社团”的小小志愿者们长期坚持到社区开展扶困助残活动, 到学校附近的湖泊开展护湖活动;“兴趣发展型社团”硕果累累, 获奖无数。《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报道。

2014年4月16日, 学校成功承办了江汉区“诵经典、习汉字、练运算”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一场以“和”文化为主线、由全校400多名师生代表共同出演的大型文艺汇演展示了师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校园和雅风尚, 受到与会的市、区领导和同仁们的充分肯定。同年, 师生携手同唱校歌《和谐校园, 幸福童年》, 获得江汉区首届校歌大赛金奖。2015年“六·一”前夕,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一行来到学校, 与师生共同庆祝儿童节。在观看了我校学生的诵读、围棋、书法活动并与学生亲切交谈之后, 李鸿忠书记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果高度赞赏, 并发出“全省的小学都要向北湖小学学习”的号召。2015年10月5日的央视《焦点访谈》和10月11日的《新闻联播》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了报导, 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课程文化“开源”———打造“和乐”课堂场域

课堂是学校精神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作为武汉市“高效课堂”样本校和江汉区“本色课堂”学科建设基地校, 学校将“高效课堂”“本色课堂”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和谐教育理念相结合,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努力形成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和谐统一的课程文化观———丰富课程资源, 开放课堂时空, 突破学科本位, 构建“和乐”课堂场域, 达成“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和谐教学生态”的课堂文化观。

1.模式推动课堂改革。全体教师积极构建“三段三研”和乐课堂教学模式:课始研目标——和乐中“定向”;课中研学习重难点——和乐中“探究”;课末研学习方法——和乐中“提升”, 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最终达到完美和谐的共振。该模式在2014年6月4日的“高效课堂”研究协作组交流活动中面向全市进行了工作汇报和课堂展示, 受到国内有效教学研究著名专家、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以及市教科院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等专家和同仁的充分肯定。同年11月21日, 武汉市小学高效课堂“三走进”巡礼之“走进北湖小学数学学科”暨长江中三角四城市教研协作体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学校全程展示了题为“魅力数学, 文化数学”的汇报活动, 获得了与会的长沙、合肥、南昌、武汉的教育同行们高度赞誉。精彩的汇报展示活动让他们看到了我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团队力量、有课堂效果、有学生发展效益良好局面。

2.课程彰显育人功能。学校精心设计并实施“德育精品课程”从校园“和文化”小园林, 到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从“本色”德育地方教材的使用到“寻找最亮的星星”活动;从开辟“星星榜、亮晶晶”专栏到“童谣天天唱, 雅行记心间”系列活动;从“养和雅”艺术节到“让和谐智慧伴你一生”的毕业典礼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积极开发并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让学生以“中国人”的身份立足于祖国文化背景, 以“未来人”的身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协调身心健康, 涵养人文情怀, 实现个性发展。

五、环境文化“聚气”———营造“和美”校园意境

为了让一草一木会讲话、一石一水有思想、一墙一景皆文章, 我们因地制宜, 巧妙设计, 营造出和美的校园意境, 打造出无声的教育气场。

学校虽地处中心城区的心脏地带, 土地资源非常珍贵, 但学校仍然保证了2943.6平方米的绿化用地, 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整个校园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进入学校大门, 右面的“求真、致善、唯美”校训巨石巍然屹立, 两边的休闲椅则透露出以人为本的和谐气息;左前方的“和文化”喷泉、巨大的“北”字校徽显示出和谐文化的大气;喷泉后面的“和雅”园、“和乐”园、“和畅”园, 教学楼前的“和美”园、“和衷”园、“和顺”园, 升旗台旁高大的“共铸和谐”主题雕塑, 综合楼一楼大厅里的“和谐教育”大型浮雕展示出和谐文化的雅韵与风采, 这一切加上综合楼、教学楼的和谐走廊、楼梯文化布置, 学校处处无不洋溢着和谐美, 传递着正能量。精心打造的校园让学校被评为省绿色文明校园, 还以全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授予首批“武汉市园林式学校”称号。

上一篇: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下一篇:VoIP语音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