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模态

2025-02-01

英语教学模态(共12篇)

英语教学模态 篇1

一、引言

新读写 (New Literacies) 或多元读写 (Multiliteracies) 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概念是针对多元文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给英语等语言读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New London Group 1996;朱永生2008) 。近十多年来, 学者们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新读写研究:一是关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 二是研究语言以外的意义资源, 即“语言文化的多元”和“交际手段的多元”。

目前对多元化交际手段、意义资源的多模态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 吸引了大批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由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Len Unsworth主编的《新读写与英语课程:多模态视角》反映了这一研究潮流的新近发展, 2008年由Continuum出版社出版。该书汇聚了众多名家的精品, 同时也不乏新近学人的力作, 探讨了与新读写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包括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创作和叙述体的数码化以及对英语测试的重新考量等方面。

二、内容概览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 由十五章组成。第一部分 (即第一章) 勾勒了英语国家新读写教学的现状和全书结构, 第二、三章考察“早期读写学习中的多模态特征”, 第四至七章探讨“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文学类图文读物”, 第八、九章讨论“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新英语”, 第十、十一章阐述“对中学生英语回应语篇的重新思考”, 第十二至十五章则关注“英语课程测试面临的挑战”。下面介绍各章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英语教学中的新读写”由Len Unsworth教授撰写, 他指出, 目前一些英语国家 (如英格兰和澳大利亚) 已将新读写明确列入政府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信息交流技术 (ICT) (Andrew 2004) 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他指出, 对“新读写”存在两种理解, 即“同化” (assimilation) 和“调适” (accommodation) 2。前者立足传统、常规的读写教育, 试图让新读写为现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服务;后者则更具革新精神, 认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新读写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同化观只关注语言以外制造意义的新方式, 而调适观还研究新的意义潜势和意义系统。作者还对全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定位, 即考察印刷体和电子语篇中的语言和图像在当前读写教育中的角色, 及其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图文阅读中的文化知识互动设计”由悉尼大学教育学教授兼研究员Peter Freebody和昆士兰大学Bette Zhang Bin博士合作, 他们首先从符号学、认识论和互动分析等角度分析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和图像资源在传授课本知识、构建文化关系中的作用, 指出教学中的图文设计具有“知识组织”和“课堂活动组织”双重导向。此外, 作者还对比了中西教育语境 (Baker&Freebody 1989) 中的“机构/公共—家庭”关系, 认为阅读学习为读者提供了“可读的”经验, 同时也为意识形态服务。

第三章“多模态语篇与幼儿读写能力的出现”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教授Jane Torr的研究论文, 同样关注早期读写教育。正如需要学习阅读文字一样, 图像阅读同样也需要学习 (Doonan 1993) 。Torr考察了24名儿童在与母亲或老师一起阅读图文读物时双方的对话互动, 包括叙述体中的情态变化、图像的显著性、儿童的情绪反应等方面。研究发现, 成人和儿童对图像意义的解读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这在阅读寓意深远的故事中尤其明显, 儿童阅读图像的方法反映了视觉“语法”意识的出现。图书本身和关于图书的对话都有助于语言发展和“视觉读写 (visual literacy) ”能力的培养。

建立一套能系统描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元语言 (metalanguage) (New London Group 1996) 一直是多元读写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为此做了不少重要尝试和不懈努力。本书第四至七章关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正体现了新读写多模态研究中这一语法观 (Kress&van Leeuwen 2006) 趋向。

第四章“多模态儿童生态话语中的人类中心说和自然存在论”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麦考瑞大学英语系教授John Stephens所作。长久以来, 关于生态环境的儿童读物大多以人类为中心, 故事中的自然物只为故事人物的生存发展服务。Stephens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 分析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的多模态图书和环境保护短片的概念和人际意义特征。作者发现, 提倡环境保护的多模态语篇也具有强烈的“理解”和“关爱”的人性化主题特征, 语篇中不同模态的汇聚形成视觉衔接, 通过人的感知和对自然的关怀行动赋予自然价值。

第五章“儿童图书中色彩的作用:情调氛围的选择”一文由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Clare Painter博士所著, 文章关注的是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中色彩选择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营造情调氛围方面的作用。基于对50多本面向各个年龄段儿童叙事图书的分析, Painter建立了关于色彩的“情调氛围”符号系统网络, 发展出“明快”、“温暖”、“熟悉”等次系统, 并详细讨论了Piggybook故事中语篇展开时对情调氛围的选择, 指出色彩的运用不仅表达了某些概念意义, 从人际意义上看还体现了特定的情调氛围, 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回应有引导作用。

第六章“模态间关系与和解信息:双方的合力”由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J.R.Martin撰写, 文章运用社会符号学方法分析读物中的语言和图像资源如何抓住 (bonding) 读者、表达语篇主旨。Martin指出图文模态具有互补的特征, 比如语言中的主位推进等格律特征与图像中参与者的显著性和框线互补, 语言中的作格与图像中的矢量互补, 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与图像中人物情感的体现、色彩渲染互补, 投射、介入等语言特征与视觉聚焦互补, 等等。Martin指出, 必须联系语篇体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 社会符号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就是要归纳出各种语篇体裁中模态间的互补方式。文章还论述了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标化” (iconization) , 可以物化特定社会团体共享的价值观, 从而粘合 (bonding) 社会群体。

第七章“精明的混血儿:评价图标”由新英格兰大学Corinne Buckland博士与Andrew Simpson合作, 分析对象是被指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文学作品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作者运用评价理论 (Martin 2000) 对比分析了该故事的纯文字版本、最初的插图版 (1976/1899) 和新近的插图版 (2003) 中语言和图像在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并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的版本来进行文体、文化等方面的批判性读写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当前青少年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网页、视频短片等形式进行网上多媒体创作。第八、九章考察了网络环境中的读写教学。第八章“引擎电影 (machinima) :多媒体3D叙述”由悉尼大学Angela Thomas博士撰写, 研究对象“Machinima”由“Mechanical Cinema”合并而成, 指的是运用游戏引擎制作的3D动画。Thomas考察了澳大利亚青少年使用3D动画制作工具Kahootz制作叙述体3D动画的情况, 重点放在符际共现、多模态密度以及两种符号意义不一致等情况, 认为符际不一致也是衔接的一种手段, 某种模态被前景化会产生多模态密度。

第九章“文学数码化表现形式的对比与创作:多媒体写作和元交际知识”是Len Unsworth的研究论文, 提出了“元交际知识” (meta-communicative knowledge) 和“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critical multimedia literacy) 两个概念, 认为数码化文学作品是发展儿童元交际知识的一种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数码化文学作品的符号学分析, 认为虽然青少年在电脑软件操作方面也许比他们的老师更熟练, 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可以一起共同探讨数码化的文学形式和传统的书面文学作品, 并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发展元交际知识, 即掌握多种符号系统的意义潜势、并培养策略性地运用这些符号系统的能力, 进而尝试对其他书面文学作品进行数码化再现, 从而发展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在当前的读写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要对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电影等进行命题作文, 这反映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新读写中的“同化”现象, 即把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置于现有的常规读写教学之中。第十章“高中英语及其目标:让‘旅途’变得有意义”由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教育系教授Frances Christie与Sally Humphrey博士合作, 文章指出, 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对学习任务、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存在的困惑。作者对理想语篇的纲要性结构和价值取向进行了语言学分析, 认为通过考察、归纳成功语篇的语言学特点, 能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语篇体裁的要点, 从而减少写作任务的神秘感, 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第十一章“散文小说的网上欣赏与解读”由墨尔本大学教育系副教授Kristina Love所作, 文章注意到, 网上论坛作为欣赏、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和途径正越来越得到普及。这类论坛或由政府教育部门统筹, 或由学校机构设计和发展, 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这种方式是对课堂面对面讨论的补充, 并能超越地域的界限, 让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分享对同一部作品的阅读体会。作者认为, 有必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上论坛的结构潜势、论证方法、如何评价各种形式的论坛等。通过对“塔斯马尼亚学生论坛”和“哈利·波特迷官方网站论坛”的具体分析, 作者指出教师在指导网上讨论时, 应明确其目的是欣赏还是解读, 如果是以解读为目的, 就应强调思路的清晰程度而不是情感的过多表达。该研究反映了新读写朝“调适”方向发展的一种尝试。

功能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认为, 阅读理解应该被视为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 (Unsworth 2008:13) 。本书第十二章“小组测试中图像对阅读理解影响的评估”由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及培训署Kate O’Donnell与新英格兰大学Ann Daly博士合作, 在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出阅读理解测试多模态语篇中的“详述” (图文内容对应、相符) 、“扩展” (图文内容不相同, 包括互补和相反) 以及“增强” (一种模态为另一种模态提供时间、地点、原因等环境成分) 等图文关系, 并总结出学生在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时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第十三章“多元读写与‘基本技能’”为新英格兰大学副教授Mary Macken-Horarik所著, 作者注意到在命题写作教学中, 不少题目是开放性的, 除了语言之外, 题目中还含有图像、图表等模态, 但学生的回答通常是单模态文本。Macken-Horarik通过分析三、七、十二年级学生面对的“多模态问题”和他们较成功的“单模态回答”, 考察了描述文写作中详述、强调、词汇衔接等策略的使用, 指出多元读写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阅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还包括掌握成功回应语篇的修辞写作技巧。

第十四章“高中英语、读写考试与态度意义:运用评价理论来解读图文关系”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副院长David Baxter与新英格兰大学Andrew Simpson合作, 文章指出, 成功的命题写作与对题目评价取向的正确把握以及写作者正确的评价立场有关。运用评价理论对语篇进行态度分析, 弄清评价意义在语篇中的构建方式, 有助于学生把握语篇的主旨和价值观。文章认为, 语言和图像共同构建了语篇的主旨, 在读写教学中, 如果能加强这方面的明确指导和有效训练, 就有利于学生辨认并掌握表达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资源, 从而写出在人际意义上符合要求的语篇。

新的信息交流技术 (ICT) 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Unsworth 2008:328) 。第十五章“数码读写的评估:还是一样的评估吗?”由布里斯班女子语法学校Kay Kimber和格里菲思大学教授Claire Wyatt-Smith合作, 文章提到, 许多中小学英语老师已将数码电子语篇融入读写教学环境, 但很少研究探讨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的多模态语篇。作者认为, 多模态语篇的创作包括网络熟练程度 (e-proficiency) 、衔接、内容、设计等方面, 并提出一个“标准-引用框架” (criterion-referenced framework) 来考查学生创作的数码语篇, 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超模态” (transmodalilty) 现象挑战着传统对“知识”的理解和评估。该研究更接近于新读写研究中的“调适”趋向。

三、简评

综观全书的选文涵盖了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新读写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内容翔实新颖。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亮点包括:

首先, 对语言学、符号学的完善和发展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比如联系语篇体裁的特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关于色彩符号系统网络的建立等, 这些新观点关注的都是当前多模态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次, 书中不少选文是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理论研究者与语言教学的实践者 (如中小学一线教师) 合作的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和网络创作、学生写作、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 语料真实、生动, 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 该书论述较为中肯、辨证, 讨论的方面既包括新读写中的“同化”思潮, 也包括“调适”趋向, 既分析多模态读写材料等输入语篇, 也考查学生写作、网络多媒体创作等输出语篇。

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书中的研究大多从语篇分析的角度, 在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讨论, 较少对大样本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尽管该书有一定局限性, 但其研究目标明确, 无论从语言学、符号学多模态研究方法论的角度, 还是从课堂新读写教学研究的角度, 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10-14.

Andrew R.Where next in research on ICT and litera-cies[J].Literacy Learning:The Middle Years, 2004, 12 (1) :58-67.

Baker C D, Freebody P.Children’s first school books:introductions to the culture of literacy[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Doonan J.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M].Stroud, Glos:The Thimble Press, 1993.

Kress G, Leeuwen T.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2nd ed.London:Routledge, 2006.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English[C]//Hunston S, Thompson G.Evaluation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42-175.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Review, 1996, 66 (1) :60-92.

Unsworth L, New literacies and the English curricu-lum:multimodal perspectives[C].London:Contin-uum, 2008.

英语教学模态 篇2

摘要:从商务英语专业课堂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多模态PPT教学、教学资源的校本化多模态化呈现三个方面对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这对于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商务英语专业;商务实践能力

一、传统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特殊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我国开展较早的ESP(EnglishforSpecial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与此同时,对商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学做出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商务英语基础的学生。目前来说,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对于应用性的,实践性知识的讲解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商务英语语境化设计。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由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结合方式,对于多媒体的有效使用不足,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不能学以致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大多模态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践技能。

二、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多模态话语研究主要源起于上世纪末西方国家。它以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本理论依据并结合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和话语分析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支持者认为语言是一种主要的社会符号,而那些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符号,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也是意义人类交流所需要的重要表达依托。所有这些非语言模态符号系统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他们会与语言符号系统共同作用,并在人类交流中生成,传播意义。综上所述,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在传统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生长点,它不再仅限于研究语言文字系统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而是把对人类话语的分析研究范围扩展到了非语言的模态符号系统的意义研究上来,关注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多种模态符号系统在人类话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到目前,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已经得到了各个学科的广泛接受,并被很多研究领域所关注。对于外语教学来说,特别是属于ESP应用领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来说,多模态话语框架理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理论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多符号模态并存,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输入手段,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效果具象化,增强直观认知效率。在实际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该理论强调多种符号模态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增强商务课堂教学中的实景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中来,刺激学生在认知的同时在大脑中产生多方面联想,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的效果并增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结合度。相对于单一的平面式学习方式,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学习者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能够有效的调动学习者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应用情境相结合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激发兴趣,学以致用,并能够增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该模式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方式起到了补强的作用,并能够有效弥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教师应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为学生设计,选用具有较强适切性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三、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理论和流媒体技术的结合给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商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可以为学生的泛在式学习提供可能,也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缩短课堂与实践场地所的空间限制,有助于学生做到学做相结合。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教师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专业知识的成长,因此有效利用流媒体技术,搭建多模态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全体学生共享的商务英语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所找到的信息资源,分享学习成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设计,课上布置任务,课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分享,并有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评价。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商务英语的案例分析课程就会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绝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对于实际商务活动的经验的.欠缺,会导致他们在业务知识和案例分析中比较劣势。因此,互联网络平台的建设应该大力推进其培养范围,可以将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纳入到网络平台中来。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双师同课”的局面,这样可以做到理论实践起头并进的教学方式。校内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计划与校外老师共同制定学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校外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案例,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学习,甚至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通过流媒体平台技术实际观摩商务谈判,商务业务处理等方面的活动,比如手机APP应用软件和公众号等。总之,多模态的网络商务英语教学平台可以最大范围的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其在英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的专业素养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多模态PPT教学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似乎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成了教科书的再现。其实PPT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初衷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PPT使用观。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多模态式的PPT教学主要有视觉、听觉组合和视频模态组合等构成,利用PPT不仅可以展示语言知识性材料,还可以同时配有有声、可视材料,由此PPT便形成了一个多模态式的PPT语篇。多模态的PPT语篇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示教学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直观体验。如,商务英语案例分析,专有词汇讲解等。如前文所述,PPT的应用不是材料的堆积,课本内容的转述。需要教师注意把握内容的适应性,做到重点突出,知识和多模态材料的适切性较强等。

(三)教学资源的多模态化呈现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在专业化程度上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教材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商务实境脱节明显,这种情况下,对于缺乏商务背景知识的教师而言,在对学生进行业务培养方面就有很大的困难。另外,从学生角度来看,每一个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应该是致力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概括性较强的理论性知识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成长来说帮助有限,经常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素养精而不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尝试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和地方经济体的合作共同制定符合地方人才需求的校本化教学材料。通过和地方经济体的沟通和协商,增加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作为主流课程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社会适切性。另外,可以加大和本校内的其他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如电商模拟操作平台等。教学资源的校本化多模态化呈现,可以有力的拓展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的商务英语教学发展所带来的对课堂教学方式改变的迫切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模态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多模态教学方式将为日后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跨专业,应用型特点较明显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作者:门博良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鲍文、纪淑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力体系的调查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3]江峰.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7).

[4]李文丽.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19):85-86.

[5]刘白玉,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现代化,2006(4).

[6]刘亚兰.试论商务英语之教学[J]高教研究,(2).

[7]南佐民.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J]外语界,2005(5).

英语教学模态 篇3

关键词:多模态;语法教学;识读能力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由于传统语法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充分训练;逐渐兴起的以语言应用为主的交际教学法,只注重意义的交流,而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重视。目前国内兴起的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就其在英语语法教学领域的应用而言,将多模态话语研究与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结合对传统翻译语法教学及现代交际语法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语语法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符号以及非语言符号都是实现意义表达的有效手段

英语语法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话语占据主导地位,但教师声音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PPT界面上语法知识的呈现方式等都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从语法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看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时代,教科书里的印刷体文字可以提供语法规则、句法结构分析等知识的书面识读方式;其他的一些动态图像、多维图表也为语法学习提供了多种模态识读的途径,使得学习者学习语法不再枯燥、乏味,增强语法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利用多模態进行语法学习的意识,提升语言应用的能力。

二、英语语法教学中可利用的多模态资源

讨论英语语法教学,其实也存在有多种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1)英语语法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数以教师口授为主,学生边听、边记笔记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这其中涉及到听觉模态、视觉模态以及学生动手记笔记时动用的触觉模态;(2)教师上课时声音洪亮、发音清晰,说英语时的重音、连读、口气较正式等;(3)教师课堂上表情比较轻松、或是微笑、或是严肃,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手势、动作、在教室内的走动等等;(4)教室前墙上的黑板、PPT,距离墙1~2米处的教桌和台式电脑,教室里一排排学生用的桌椅,教室后墙上有学生的获奖或标语,有时上课过程中播放的动听音乐;黑板或PPT上呈现的各种文字、图画、图表、背景颜色、字体大小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模态资源。既然英语语法教学中可利用的模态资源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那从事英语语法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模态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英语语法教学水平。

三、英语语法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

1.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的多模态识读过程

教师在考虑语法教学时,不应只采用“讲授—学习”这种单一模式,使得语法学习枯燥、乏味。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或是交际语法教学多数以教材中的语法点为基础,教师使用语法术语,用汉语(或者用英语)系统地讲解语法规则,扩充相关语法知识,并配以少量例句,有时候也可能针对某个语法点开展交际活动,进行口语练习。但整个英语语法教学的课堂仍是以讲解、句子翻译、选择题、句法结构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此相对比,运用多模态教授语法,则将重点放在了各个模态的相互作用之上:如,通过PPT呈现重要语法点,并用区别于其他字体的醒目颜色或加粗字体的方式来强调重点语法知识;PPT上展示出与某个情景语法相关的情景图片,提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际的情景意识。

2.英语语法教学学生实践方面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国外学者近年来提倡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它主要强调语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就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生活体验以及兴趣爱好,易与学习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习者在课堂口语活动和课后作业及书面表达上有时会出现两种相反的趋势。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设定的情景和目标语进行口头表达以及小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但一到课后作业或是书面表达,错误就明显出来。然而,如果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有多种感官参与体验,这样的练习效果可能会收效更大。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符号学。从形式上看,每一种模态都可以是自足的,都可以基本上表达所有的信息。但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只用一种模态,不同模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常一种模态默认为主模态或基本模态,起主要或基础性作用,其他与主模态相互作用、交错进行的任何一种模态都是起辅助、补充实现表达信息的作用。所以,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模态进行教学,培养学习者多种模态的识读能力,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益于学习者的语法学习。

作者简介:

吴贵江,1984年3月,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Baldry, A.P.,Thibault,P. J.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M].London:Equinox,2006.

[2]Marlow Kress,G. R, and T.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M].London:Arnold,2001.

[3]Jewitt, Kress. Multimodal Literacy[M]. Newyork: Perter Lang Publishing,2003.

[4]高强,秦俊红.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关系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刘丽,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英语教学模态 篇4

1 多模态与多模态教学

模态是指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 包括空间、手势、凝视、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动画等 (Jewitt, 2009:14) 。Kress和Van Leeu⁃wen (2001) 指出, 多模态是符号产品或符号事件的设计中几种符号模态的使用及其整合的方式。顾曰国 (2007) 则将多模态定义为用两个以上感官 (视觉、听觉等) 来跟外部环境进行互动。而张德禄 (2009) 具体阐释了多模态话语, 即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并通过语言、图像、动作、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但国外多模态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为语篇和语类分析, 如Kress和van Leeuwen (1996;2001) 的研究等。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如Royce (2007) 的研究涉及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 但仍以理论论述为主。国内的多模态研究始于李战子 (2003) 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引介以及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教学意义的初步探讨。近年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让英语课堂的教学话语由单一的语言模态演变为图像、音频、视频和语言相结合的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国内除了被应用到语篇分析方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张德禄、张时倩, 2014:1) 。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状况引发了语言学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思考。朱永生 (2007) 结合多元读写研究案例探讨多模态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并提出多模态教学模式不是多种模态的简单结合, 而是多种模态与多媒体设备、学生与教师的有机结合。张德禄 (2009) 指出教学话语的多模态性成为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尽管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趋势 (张德禄、丁肇芬, 2014:39) , 现有的多模态教学研究多数是关于运用视频、音频、口语等模态的结合探讨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听说能力发展的影响, 而对读写课堂的关注不多, 且实证分析较少;同时关于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如何合理地选择模态, 减少模态间的冗余或排斥, 真正通过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教学模态的选择配合, 增强教学活动效果的研究也不多, 虽然张德禄 (2010) , 张德禄、王璐 (2010) 和张德禄、李玉香 (2012) 的文章都提出了课堂话语中模态之间应相互配合, 但也都将重点放在了理论分析层面。

2 新视野读写课堂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围绕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笔者结合张德禄、李玉香 (2012) 和张德禄、王璐 (2010) 研究中提到的各类模态, 以及张德禄 (2010) 提出的模态选择的有效、适配、经济三大原则,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设计了一个融合教师的立体化形象, 口语、手势、语调、表情字体、图像、视频、音频及其他直观教具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流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见表1) 。

3 新视野读写课堂中的多模态教学实证研究

3.1 实验目的

实验拟通过教学实践, 在多模态理论指导下, 检验新视野读写课堂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具有启发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具体探讨以下问题: (1) 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 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 (如词汇教学) 多种模态之间的配合和干扰情况如何?

3.2 实验对象、方法与工具

实验选取华侨大学本科生一年级 (下) B类的同一名任课老师授课的两个教学班中随机抽取的各40名学生形成实验组和对比组。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学生年龄、教育背景等因素基本相同, 且两组的入学分级考试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实验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教学前后实验组和对比组的综合测试成绩对比、实验组学习过程中的抽样成绩分析来完成研究目的。主要运用的工具有SPSS19.0统计软件、调查问卷和访谈等。

3.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组和对比组由同一名任课老师授课, 实验组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 (表1所示) , 对比组采用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学模式, 进行12周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 题型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翻译和写作, 内容均与教材主题相关。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他们对自己12周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和对教学方式的评价。为了检验实验组教学中模态配合的情况, 笔者还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分堂学习情况检测和访谈。

实验数据分析表明, 如表2和表3所示, 两组在教学实验前的测试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即实验组和对比组在一年级 (上) 采用同样授课方式的情况下, 学习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结束12周教学实验后进行的测试中, 两组的成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见表4和表5) 。这说明实验中所采用的结合多种模态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新视野读写课的学习成绩。实验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依据。

实验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的学习情况自我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了差异性。实验组学生在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自觉性加强、课堂活动参与度提高、词汇量增加、阅读速度增快方面给出肯定选择的比例分别是77.5%、65%、52.5%、60%、52.5%、47.5%, 而对比组的相应数值仅为35%、30%、27.5%、42.5%、27.5%和20%。实验组有85%的学生表示喜欢多模态的教学模式, 对比组有72.5%的学生表示希望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更丰富的形式。数据表明, 多模态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为了检验实验中的教学模式的模态选择的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以及经济原则, 即实现最优化与最简化的结合, 笔者抽取了实验组四次词汇随堂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词汇测试包含单词记忆、意义理解搭配和选词填空。分析结果显示, 学生对于使用不同模态组合讲授的单词的掌握情况有较大差异。如表6所示, 口语与文字和图片的组合以及口语与文字和视频的组合对学生的词汇掌握较为有效, 而音频模态与其他模态的组合效果则略为欠缺。与学生的访谈也进一步证明了一些模态之间的配合会优于其他形式。85%的学生表示口语+文字+视频模态能够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单词使用语境, 增强记忆;而77.5%的学生表示音频在词汇学习中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他们对文字解说的关注, 进而影响了词汇的记忆, 而使用强调字体能帮助改善这一问题。62.5%的学生指出表情和动作模态与文字和口语的配合也能让他们加深印象。

4 结语

当前社会交流的多媒体化与社会文化的多模态化, 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多模态教学能充分运用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空间、手势、动作等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 突破传统单一模态学习的局限性。实验证明, 新视野读写课堂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出现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反复叠加, 从而产生了模态干扰。模态选择虽然会受到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 但仍要注意因地制宜, 尽量符合模态调用原则, 最大限度地促成模态协同并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该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对词汇教学中的模态配合与干扰分析, 对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模态, 促进模态配合提出建议。

试验模态的车身结构 篇5

试验模态的车身结构

车身振动特性对整车的动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车身附件对车身的动态特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以试验模态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某轿车车身依次装配不同附件,对不同装配状态下的车身进行试验模态分析,从而获得不同状态下的车身动态特性,指出不同的车身附件对车身动态性能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对车身动态特性的分析,可以为车辆结构设计和模态试验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 者:陈明 CHEN Ming  作者单位: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刊 名:汽车工程师 英文刊名:TIANJIN AUTO 年,卷(期): “”(1) 分类号:U4 关键词:车身   附件   试验模态   分析  

英语教学模态 篇6

【关键词】多模态 多元识读能力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语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际技术的多样化,人们的交流已从单一模态的交流转向多模态交流。交流方式的改变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多元交际能力和多模态识读能力。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在综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网络化学习和课堂内的多模态PPT演示教学进行结合,以期检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模态英语教学能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教学

新伦敦小组将多模态符号学应用于语言教学并提出多元识读概念。此后 Kress&Van Leeuwen、顾曰国、朱永生、张德禄、韦琴红等学者对多元识读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认为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还需要培养创造性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多元识读能力包括语言识读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以及技术读写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实验问题:多模态英语教学能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验对象:笔者所教的两个非英语专业大二平行班(共95人),学生英语水平相当,前一学期的期末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F=.066,P=.338>.001)。将其中一个班(47人)设为实验班,另一个班(48人)设为对照班。实验工具:《大学英语阅读》多模态教材及光盘;纯文字模态纸质阅读材料;SPSS(19.0)实验步骤:实验班进行多模态教学,将阅读教学环节整合为多模态阅读课,将课堂构建为由印刷文字、字幕文字、声音、画面、色彩、图表、印刷版式等多模态符号及视觉、听觉、触觉、发音器官等多感官动态交互的多模态、立体化课堂。对照班则进行传统模式教学。两个班的教学均涉及语言输入(阅读)、输出(角色扮演)等环节。

2.问卷调查。针对实验班的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从学生的语言习得感受、文化感知、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及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宏观角度了解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总体效果以及学生对多模态教学的接受程度。

三、结果与分析

使用 SPSS(19.0)对两个班的阅读、角色扮演及PPT 制作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对两个班的阅读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表1和表2)显示实验班的阅读和听力成绩均好于对照班。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的阅读成绩较好,且两个班成绩差异显著(F=.968,P=.000<.001)。

以上结果说明多模态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阅读水平,因为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会去识读文本中的各种模态来预测文章内容、判断主题句、搜索信息重点和细节、跳读或略读非重点信息来提高阅读效率,并且能综合利用多模态视频、与语音相匹配的画面和字幕来提升阅读水平,特别是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词义的推测等方面。

2.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培养交际能力。从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内容、形式等角度对两个班的角色扮演评估计分并对其成绩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结果(表2)显示实验班的角色扮演成绩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F=1.723,P=.000<.001)。

四、结论与启示

本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语言教学相比,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多模态英语教学总体上效果较好,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的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与教学,2007,(4):3-11.

[3]朱永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4]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28-32.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批准号为01060129-DX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多模态翻译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多模态,翻译教学,大学英语,应用策略

一、前言

翻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的翻译形势和翻译市场的新需要,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多模态翻译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多模态翻译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概述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基本内涵

多模态环境下的翻译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从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基本内涵上看,多模态翻译教学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翻译内容、形式多样;二是培养多样化翻译人才;三是翻译市场的必然要求,其具体内容如下:

1. 翻译内容、形式多样。

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及与国外各个领域的合作,多模态翻译教学要求翻译内容、形式多样。也就是说,在翻译内容上,多样化的翻译内容成为主流,包括文学、商贸、法律等领域。不仅如此,翻译形式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翻译,还包括网页翻译、字幕翻译、游戏软件翻译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翻译是多模态翻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培养多样化翻译人才。

培养多样化的翻译人才是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多模态翻译教学中,教学对象不仅仅是做好传统翻译模式下的文字内容的翻译,而且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翻译人才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熟悉现代翻译流程,培养懂电脑使用及文档编辑的译者。

3. 翻译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代翻译市场对多元化译者的需求量较大,多模态翻译教学适应了翻译市场的需要,是翻译市场的必然要求。在多模态翻译教学理念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纸质资料进行翻译,而且在互联网大军的冲击下,借助网络使用电子词典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有利于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势在必行。

三、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在了解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态化课程。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态化课程,是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关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多模态翻译教学,应从课程设置入手,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内容外,还必须适当增加翻译技术课程。通过构建多模态化课程,增加翻译与排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辅助翻译、翻译记忆技术及工具等课程,使多模态翻译教学理念深入其中。

2. 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模态提高实践。

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模态提高实践,是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手段多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这种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多模态翻译教学,从丰富教学内容入手,使用电子课件或电子教案来呈现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与此同时,英语教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呈现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情境,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可以强化教学内容,加强可接受性。

3. 改善教学活动,多样化地促进交流。

改善教学活动,多样化地促进交流,是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多模态翻译教学尤其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条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目标大有裨益。网络语境下师生的关系多是互动,在具体做法上,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便利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人机互动。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快捷检索教学信息,建立翻译素材库,收纳不同题材、不同领域的翻译材料,供兴趣各异的学生课下选用练习,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4. 制定评估体系,评估模态力求多元。

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还应重视制定评估体系的作用,使评估模态力求多元。在多模态翻译教学中,制定大学英语翻译评估体系,对翻译教学进行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多模态评价,利用教学评价了解教学动态和成果,对于英语教师归因和总结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模态应力求多元化,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制定学生参与程度指标体系,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不仅是师生互评,还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多模态翻译教学,应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态化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多种模态提高实践;改善教学活动,多样化地促进交流;制定评估体系,评估模态力求多元,积极探索大学英语中多模态翻译教学的应用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多模态翻译教学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景春,江灿艳.多模态视域的跨文化视觉读写能力培养[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2]李睿,许祖华.基于多模态网络教学环境的IT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英语教学模态 篇8

1 多模态话语分析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 话语不再是交流的唯一语言符号。如今图形、字号、图画等元素对语言文化交流也有重要的作用。多模式话语分析, 不局限于一种语言模式, 而提倡在多种语言模态下, 运用多种语言符号的同时, 将这多种语言符号看成相互作用又分别独立的存在, 从而达到研究或教育的目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不仅是在西方国家, 而且在世界各国都有着积极影响。其领域涉及不仅是功能语言学, 在语言教学、广告设计、建筑规划等领域都有其理论体系和众多研究者。

多模式话语分析就是运用除语言外的图像、颜色、字形、手势、动作等其他模态语言元素, 即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等多感官语言, 来进行话语交流。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局限性, 不再孤立语言模态本身, 将语言学研究及语言学教育扩展到图像等其他模态, 关注多种模态符号对语言学及其教育的作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和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国内外只有少数专家、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目前, 人们多元识读的意识还几乎没有建立起来。然而, 对于担当未来社会文化传播主力军的大学生而言, 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就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能够应用好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是需要老师和教育者共同研究的, 来实现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融入到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2 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现如今我国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和工作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走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新的要求, 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英语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的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教学目的, 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旨在培养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从而满足具体岗位的需求。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以单一模态为主。课堂上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讲解, 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学手段以黑板加粉笔, 辅以录音机的传统手段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语言知识教授, 且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英语学习软件、网络化教学, 教学效率低下。即使学生的应试能力会有所提高, 但是在实际需要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的场合,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仍然是心里有数却无法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近年来,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像、声音、视频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将教学模式转向多模态教学。多模态的使用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能提高他们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词汇、语法、语音被称为语言的三大组成元素, 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词汇掌握是第二语言习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 有大量的词汇基础, 是为听、说、读、写、译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为掌握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英语教学, 因为其面向的学生是高职生, 在其实施过程中有其特殊性。因为高职的学习时间一般为3年, 而第3年很多人更是要实习或忙于找工作, 即学习时间有限, 又因为高职生与大学生相比, 英语基础比较差,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上两点, 导致高职的英语词汇教学, 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改进, 甚至根本不受师生重视。

教师要想做好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运用多种传媒手段, 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B、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语言符号, 帮快速有效地记忆单词

C、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长期刻苦不放弃的学习精神

D、多途径巩固重温学过的词汇,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E、结合学生专业, 扩充实用词汇, 使学生有持续学习的动力

F、适当鼓励学生, 安排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加深对英语及语言环境的理解

从以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要做好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任重而道远, 仅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和语言符号是难以达成的。尤以前两点最明确, 没有借助其他媒体手段, 很难完成。传统的词汇教学, 多依靠课本进行, 学生通常是通过书本上的大量的文字或老师的口头解释来认识文字, 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单词。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 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无法长期坚持, 记忆的单词也不深刻, 记忆时很费劲却很容易遗忘或者混淆。而如果在教学中, 运用有趣的视频、音频, 或者生动有趣的图形或PPT, 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而在观看的过程中, 学生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不认识的单词, 重温了背过的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 这样的教学理念, 恰恰是运用了多模式话语分析理论, 由此可见, 多模式话语分析对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和提高词汇教学有积极的影响。

3 多模式话语分析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进入信息时代, 各种不同的非语言媒体, 特别是现代技术媒体, 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可选择方式。它们通过不同的模态来实现话语的意义。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多模态话语理论为课堂教学模态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 获取一定的辅助条件, 采用多通道授课方式, 来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对于一定的科目、一定的课型采用何种模态最为有效, 尚需有关科目的教师、专家认真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 不仅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 更大程度上是提高了英语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3.1 运用了多种模态符号, 提供丰富的信息量, 帮助学生记忆, 加强记忆, 不易遗忘

过去, 在词汇教学中, 我们常常只运用单一的语言符号, 这样的教学枯燥, 学生在记忆大量的单词时也会很辛苦。而将多模式话语分析加入课堂教学, 运用多种媒体手段,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学习, 容易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多方联想, 加强对学过单词的记忆, 又能在图像和语音等多方面的刺激下, 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3.2 将听、说、读、写、译相互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听力听不懂, 面对别人, 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 瞬间反应能力慢, 在从事翻译工作时非常吃力。而多模态话语分析提倡课堂多模态教育, 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将听、说、读、写、译有效地相互结合,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发现知识, 增加技能,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更深的体会, 记忆深刻。

3.3 营造情景教学, 让学生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 加强对词汇的记忆

词汇教学的过程如果用一个英语单词表达, 应为:input, 那么词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应为:output。即是说, 词汇教学就是让学生合理运用所学单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要求多模态课堂教学, 即是让教师运用多种传媒手段, 创设情景环境, 通过多感官刺激, 促使学生努力发掘学过的词汇进行组合, 与别人进行英语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真正地体验语言运用环境, 对语言理解更加透彻, 提高词汇利用率, 加强对词汇的记忆。

因此,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可以改善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 在课堂教学中, 多模态话语符号的整合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 合理的多模态共同使用, 在意义构建中相互补充, 最大化教学效果;二是, 不协调的多模态共同使用, 对意义构建不具有积极作用, 甚至会对意义传递具有抵消作用。

4 总结

伴随着新的教育时代的转变, 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 不仅仅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 也是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挑战。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的目的。培养出能够符合时代进步的优秀人才。学生也能够通过话语多模态分析来更全面的掌握知识, 并且能够做到将知识和实践相互融合, 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去。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仅从听, 读, 看等方面培养了学生, 也能够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对现代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亚楠.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外语词汇教学[J].语文学刊, 2008 (12) .

[2]田璐.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 2008 (9) .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 (4) :15-20.

[4]张萌.多模态话语分析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5]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 .

商务英语多模态实践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多模态教学,现状,解决办法

自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国积极与国际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因而商务英语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务英语是针对商业往来中的英语应用所设置的学科, 由于其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因而它的教学实践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我国, 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大部分在高校内进行, 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要求与社会对学生的有些许偏差, 因而, 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 商务英语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 对于以往教学与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逐渐得到了改善,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模态实践教学的功劳。多模态教学方式, 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活动的日渐频繁应运而生的。多模态实践教学的实行, 是针对商业业务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 它让越来越多的人, 接受到社会与教育进步带来的好处, 使得符合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可能。以下, 本文将针对商务英语多模态教学的理念、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多模态教学的实行办法等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期望能对商务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商务英语的开设, 大部分是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实行的,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公司的小型培训单位也有关于商务英语的培训, 本文主要针对各大高校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来进行研究。近些年来, 全球国际化趋势的增强,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 因而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多, 英语的商务化倾向也逐渐加重。社会对于精通英语并且掌握商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而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高校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的研究方向, 但是由于课程的开设与以往的传统性学科有所不同, 因而, 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前景却不十分乐观。

首先, 从教学理念来看, 我国商务英语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我国商务英语开设大多数在本、专科院校内,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学生以学习商务英语的理论学习为主。所谓理论学习, 就是针对商务英语的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分类等问题的研究, 其中涉及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的内容并不多, 对于学生的商业英语的实践能力的培训远远不够的。商务知识与英语的运用是商务英语的两大方面, 但就我国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来看, 学生的商务知识与英语学习较为充分, 但是并没有将英语学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因而, 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其次, 从教学方法来看, 仍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所谓传统的教学方法, 就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老师依据教材与知识点讲授予学生,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习, 这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他们整日为了考试与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忙碌, 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商务英语的实践活动。

最后, 是从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 实习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的实践意义。由于商务英语的实习大多数是外资企业等公司, 但由于很多公司担心学生的实习会涉及商业机密泄漏等问题, 因而, 大部分公司不愿意学生去进行实习, 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学生不能够顺利进行商务英语的实习活动, 使得学生所学到的课堂理论不能真正付诸实践, 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我国现行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仍旧处于传统教学体系之下, 这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这是随着数字、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由于现行商务英语的教学现状, 多模态的实践教学模式引起英语教学界的关注, 并被认为这是可能扭转教学困境的方式之一。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理念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来才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语言学界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近年来从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出发,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对多模态语篇的大量的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是英语教学界的一大改革。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 是在社会学与符号学的理念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将语言与图像等资源相互融合, 使得媒介中丰富的资源与信息得到整合, 让学生与老师不再囿于传统的教室与课本中,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来说, 是极为有利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视频语篇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当今世界已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 图像、音乐以及视频等媒介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传递, 这些成为多模态教学应用的重要资源。由于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深入利用, 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变得多向化, 不再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到课外去进行商务英语的练习与实践, 这是媒介不断深入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的便利。

多模态教学依赖于信息社会的发展, 这包括图像、音乐以及情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冲击。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境的一大特色, 英语与商务的结合必然要与多模态教学不可分离, 比如老师在上课时所引用的图像、图表以及音乐背景等, 都是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在我国,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 开始研究多模态教学的理论, 其中张德初在语言学与社会的基础之上, 建立了一种关于多模态教学的理论, 他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模态教学与媒体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多模态教学起着中心的地位。他的这一理论是有着科学依据的, 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

多模态实践教学, 可以为培养全方位的商务英语精英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依据, 让商务与英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它的实行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切实保障, 它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作用, 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与效率;此外, 它还可以提供真实的英语教学情景, 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益处的。

三、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多模态教学任务的实行, 是对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种巨大的改革,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在商务英语的大学教材中, 西餐礼仪的培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 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中的教学中, 具体的谈几个方面的实施办法, 希望能对商务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一方面, 营造商务英语交流的情境, 这是学生交际能力提高的一个有利因素。英语是一门语言, 商务英语则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存在于商业往来之中, 所讲究的是英语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但是由于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 学生与老师往往只关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于英语在商业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并没有受到重视。英语的学习是需要语言环境来培养的, 情景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背景与环境之下所营造的一种类似或相同的情境, 所谓情境包括很多方面, 如时代背景、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于人的表情与手势等方面。情境教学是多模态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保证学生能够进行英语交际与交流的重要背景。

多模态教学要求老师与学生要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来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与英语知识联系起来, 并将它们具体化、多样化, 从而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把这种练习当成是真正的商务英语应用, 这样, 学生将英语运用到商务之中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西餐礼仪的培训课上, 老师可以将教室打扮成西餐厅的装饰, 将课桌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桌, 并在上面铺上桌布、鲜花等, 让学生感受到西餐厅的情境。然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客人、服务员等, 让他们将点餐、用餐与一些文化习惯都如西餐厅一样去实行, 并让学生之间用英语与之交流与合作, 使得学生将商务、文化与英语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感觉身如其中。这种情境式的英语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交流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好处, 这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背景与情境, 从而将商务英语的实践练习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 老师要利用媒体资源, 将英语学习与其结合在一起。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与资源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 在教育领域, 这一信息的优势也越来越被受到关注。商务英语的学习与日常的英语学习一样, 也需要正常的课堂授课, 但现代化的课堂授课与传统有所不同, 是将互联网与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来, 比如, 幻灯片、静态PPT、动态PPT、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器械, 是保证老师将信息、图像、新闻、表格渗入到具体的英语学习的保障, 也是针对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实施的一种有效途径。

比如在讲西方礼仪时, 老师可以把电影《风朋俏佳人》这部电影的一个片段放映给学生, 这段故事中的女主角因为不懂礼仪文化, 而在西餐厅闹出了笑话, 这让学生感到了学习西方礼仪的重要性。同时, 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片段的放映, 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来进行英语的对话与交流, 把商业事务与英语应用到一起, 让学生真正的通过多媒体与信息化工具, 而学习到真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正.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符号间的衔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2]袁传有.从教学实践中构建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J].教学研究, 2010 (4) .

[3]王正.多模态视频语篇的分析模式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 (4) .

多模态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篇10

1.多模态与多模态听力教学的相关研究

1.1多模态的提出

国内外学 者先后提 出了多模 态的概念 (Halliday,1985;Kress & Van Leeuwen,1996),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索和构建了各种符号模态的语法, 以解释人们如何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实践中有效利用多种符号模态构建意义,传达信息,达到交际目的。李战子(2003)认为,多模态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感官进行互动的就是多模态”。顾曰国(2007)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多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多模态。

1.2多模态与多模态听力教学研究

国外最早对多模态进行系统性分析的是著名的法国符号学家R.Barthes。他在1977年发表了论文《图像的修辞》,探讨了图像在表 达意义上 与语言的 相互作用 。New London Group(1996)率先把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 ,注重把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义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此后,有关多模态与语言教学的研究不断丰富。

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由李战子于2003年首次引入,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探讨多模态视角下的教材编写、从多模态视角看教学目标的转变和从多模态视角看外语教学等方面。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英语听力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听力教学、听力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听力学习策略三方面。这些研究通过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改革听力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目前影响英语专业听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多模态理论研究为多模态听力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多媒体设备的迅速普及和多模态教材的开发,给多模态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多模态模式的引导下,英语教师做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但听力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听力教学的发展。一方面,英语教师受自身教学能力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还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师文化的影响,教师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分享,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探索英语专业听力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3.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增强专业发展意识 。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部于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英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建立注重个性发展的学生观。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明确发展方向,逐步完成从初任到成长再到成熟的专业发展任务。

3.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促进专业成长 。

现代教学模式是增强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一是明确教学目标。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听力级别进行详尽划分,参照听力级别和所用教材,规划每学期的教学目标,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简单向复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二是拓展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创造启发诱导的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采用课前陈述、小组讨论、课文复述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三是丰富教学手段。教师要采用视觉图像、MP3音频、PPT课件等多元媒介,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多模态教学目标。四是完善教学评价。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学习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遵循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多模态化的原则。

3.3营造教师新文化 ,提升专业发展成效 。

营造现代教师文化是提升专业发展成效的重要保障。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英语教师要通过自我革新、开放课堂等途径创设新的文化氛围。 英语教师一要进行教学反思。英语教师根据课堂设计、课件制作、学法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运用教育叙事、反思随笔、对话研讨等方式,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不断循环,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升专业素质。二要借助专家引领。随着英语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科理论逐渐丰富,急需专家深层次的理论指导,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水平。三要实现教师互助。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教师之间围绕教学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一起分享各种专业知识和学习资源,发挥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对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凸显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本文从多模态视角出发,分析影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探索英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英语专业教师发展成效。

英语口译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构建 篇11

关键词:口译教学 多模态 教学主体 教学客体

一、多模态理论概述

多模态理论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系统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类。而多模态理论认为,其他语言符号也有这三类功能,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在西方研究者中,最早的代表人物当属Kress&Van Leeuwen,其指出多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外,还包括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多模态也称多符号,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也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一些媒介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态。[1]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Stein在本世纪初提出多模态教学理论。Stein认为,课堂上一切的交际活动需呈现多模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图像、声音、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活动,而且良性的课程教学和评估都要围绕学习环境和模态特征进行。[2]李战子将该理论引进国内学术界。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李战子研究了Kress & van Leeuwen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并提出多模态是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3]多模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信息输入手段,将各种符号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轻松多样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果。

在多模态理论中,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有一种模态为基本模态,起基础的交际作用。当该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时,需要借助另一种模态来补充。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可以是起到补缺作用,也可以是强化作用。而当第二种模态对第一种模态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作为一种模态出现,与第一种模态形成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关系时,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为非互补关系。[4]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听觉是主要模态,为了辅助教学采用视频,则视觉为补充模态,两者起互补强化作用。在选择使用各种模态时,要遵循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使各模态之间互相协同,成为最佳搭配,以实现各模态的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避免模态之间相互冲突,产生负效应。

二、口译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听、说、读、写、译技能课程,强调学生语言技能、百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介绍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交替传译的技能。但是这种教学形式显现出一些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1.教学方法缺乏多模态。口译教学应当结合口译理论与实践、课堂讲与练习,但大部分口译课堂很难实现两者的平衡,要么过于注重理论和教师讲,忽视实践练习,要么相反。此外,讲解口译理论时,大多数口译课堂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口译练习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听译形式,运用教科书纸质资源或者音频资源,先讲解词汇,再由教师朗读原文或播放口译音频,邀请学生进行口译,最终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开口口译,未能起到锻炼学生口译能力的作用,而且单一的模式令学生觉得口译这门课程单调乏味。

2.教学材料不合理。口译课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上课,上课采用教程的文本材料及所附带的音频材料,材料呈现出的模态单一。而且该类教材内容安排上基本是口译实践练习,只是篇章的陈列,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口译相关理论;其次,教程内容缺乏时代性,材料比较陈旧,即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滞后性,不能体现口译与时俱进的特点;虽然此教材每单元按照不同话题安排口译文章,但是很多文章文学性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学生进行课堂口译练习。

3.课程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口译员要求广泛的百科知识,而口译课堂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只利用课堂时间,稍微讲解所需口译内容的相关背景,这种做法所补充的知识极为狭隘。口译课程不仅在课堂上不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课下也没有给学生补充相关材料扩大知识储备,造成学生知识面不能拓展。

4.学生缺乏口译自主学习能动性。在口译课堂之外,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口译的时间少,教师很少布置口译任务,或者只是单一的布置听写或者课文练习等口译作业,自主学习缺乏多模态。另外,教师未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口译练习等后续辅导;而且学生缺乏口译实践的机会,基本很少参加会展口译、陪同口译等简单的口译活动,未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

5.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口译评价一般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缺乏过程性评价,不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也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另外,在最终口译考试时,教师评价学生口译通常围绕词汇、内容完整度和流畅度进行评价,比如专业词汇是否准确,内容所有点是否都覆盖到,是否一气呵成,然后给一个总体的分数。这样打分未能客观评价学生口译质量,主观性太强。

三、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原则

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需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实现教学主体、客体之间的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客体包含教学内容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多媒体网络环境等要素。为了构建多模态口译教学,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

1.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课堂中的教学主体通常为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在设计多模态教学时,要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师生互动包括课堂互动及课下互动。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以问答形式启发学生,以学生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听译形式培养学生口译能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另外,教师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口译主要困难,帮助解决问题,或布置相关口译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必不可少。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形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听觉、视觉、触觉等模态的发出者,不仅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多模态口译教学要以师生交流为基础,学生交流为重点。

2.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课堂教学的师生不仅与教学内容互动,也会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设计多模态口译教学,首先要实现师生与教学内容的交流。由于口译的实时性,要求口译课程材料与时俱进,教师与教学内容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程教材,而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添加最新的听觉、视觉材料等,并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口译练习时,教师需针对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了解口译理论、培养口译能力,以认知技能及情感方面与教学内容交流。再次,多媒体环境中的师生与网络媒体的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多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多模态符号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口译课堂,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吸收多媒体呈现的信息,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口译训练。

3.教学客体之间交流。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教学中,伴随语言媒体包括音响、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口气以及字体的形状、大小、空间布局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这些伴随语言媒体特质相互协调,使其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作用[4]。在口译教学中,听觉是主模态,视觉和触觉等是辅助模态,各模态直接相互交流,如PPT与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交互,形成多模态口译教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基于多模态的口译教学策略

在口译教学中,最主要的模态是听觉模态,教师讲解的语言、口译材料音频等听觉模态十分丰富,其次是视觉模态,例如口译时的视频材料等,而其他模态符号例如嗅觉、触觉等使用则较少。针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多模态口译课堂教学构建原则,口译教学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等方面选择使用多模态教学策略,使各模态达到协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并为课堂增加乐趣。

(一)教学方法多模态

第一,目前口译课上,教师会将口译理论或技巧和口译练习相结合,但是出现几个问题:1.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都是随意结合,相关性不大;2.口译理论或技巧的讲解与口译练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要么过于注重理论,要么轻理论重实践,整体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需将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联系,并合理安排两者课时分布。首先,在讲一个理论或技巧时,安排与其相关的口译练习主题。比如,讲到数字口译技巧时,口译练习主题可以是商务性口译,里面包含很多数字,这样就可以在练习口译时,实践数字口译技巧。其次,课时安排上,改成理论或技巧讲解1课时,搭配3课时相关的口译实践,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理论讲解或口译练习过于单一,也能让学生通过理论技巧讲解更有效地学习口译方法。教学内容上理论与技巧的互动,更能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运用。

第二,口译课堂形式多模态,不再只采用听录音口译或者看文本口译,而是口语、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模态方式。根据每次口译练习的主题,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译方式。比如,在接待口译时,可以利用场景模拟,学生扮演角色接待外事来宾进行口译;在说服性口译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安排学生辩论,部分同学正方,部分同学反方,再部分同学口译;在礼仪性口译时,安排学生模拟角色演讲,同时部分同学口译。多模态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主题之间相互交流,优化教学设置。除这些多样的练习方式外,口译操练时选择不同形式的练习材料。比如,如果选择课内的音频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文本或视频材料;如果选择课内的文本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材料。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口译活动和口译材料,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乐趣,乐在其中,并能为其实际口译工作增加经验。

第三,口译课堂操练时,教师在练习时的通常做法是,将要译的段落放一遍或两遍,再让学生口译,然后教师点评并读译文。根据多模态理论,可以按照Underwood总结的听力三个教学环节来设计口译多模态教学活动,即: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5]。在听前阶段,教师需根据文章涉及的话题,以多模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学生的背景常识,在为口译做铺垫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可以以问题或图片的形式做头脑风暴活动。该类问题或图片需与文章有关,最好是对即将听译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并以PPT等书面形式呈现,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回答问题,以此预测即将听译内容。再次,通过PPT或Word等形式呈现并讲解文中难词或专业词,让学生充分做好译前准备中的词汇准备。在此过程中,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材料帮助师生之间产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听时阶段,教师播放录音或视频,并配有相关词汇的图片,按照学生听力能力和材料难易度,适当位置停顿,并选择性播放第二遍。在听后阶段,即每段落停止后,教师给学生适量时间自己口译,要求每位学生都开口翻译,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口译练习。接着,教师可按照专八口试给分标准中按点给分的道理,请同学回答该口译段落中的关键词。这么做不无道理,因为口译笔记就是记录关键词,口译时也是通过听力理解和记忆将关键词衔接,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口译笔记能力,而且能够检验其是否真的理解。最后,教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并加以点评,再给出译文。这种练习的方式,运用了PPT的视觉模态、音频或视频的听觉视觉模态、口译时的口语模态、教师点评时的重难点讲解模态,形成教学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以及客体之间的交流,多模态的运用让学生乐此不疲。

第四,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口译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不能主要依赖课堂时间锻炼口译能力,而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包括课前、课间和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课前可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中英文字幕的英文视频,既能让学生利用这短暂时间学习到知识,也可以给学生做热身运动,让他们逐渐进入课堂和口译状态。课间可选择性播放视频,学生自愿观看。此外,课后教师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多模态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可以是安排小组口译练习,两人一组进行口译练习,督促学生学习;也可以是与课堂相关的视频观看或者口译,改善学生口译听力水平和知识面;也可以是优质口译文本材料阅读背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表达能力;也可以是音频口译练习。课前课间的视频模态再加上课后自主练习的各种形式模态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口译练习量,改善口译能力。

(二)教学内容多模态

口译课堂通常使用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并且利用该教程附带的音频材料。一方面,单纯的口译教程文本模态和音频模态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对口译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该类教程内容虽然按照各个主题分单元进行,并且使用新版本,但不管哪本教材,滞后性都是其共性,所以必须依赖课外材料,呈现多模态的材料。

教师课堂上使用的课外材料需要结合时事,与教学内容不断交流,选择多种模态的最新材料,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而且音频、视频和文本的类型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演讲、采访、新闻、对话,等等,结合具体的课堂主题予以采纳。比如讲到礼仪性口译话题时,可以根据最近的热点选择视频;讲到数字口译时,可以选用商务谈判的视频案例;第二,课外材料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用性,比如讲到介绍性口译话题时,课外材料可以是学校所在省市某景点、某企业等的介绍,尽量体现该地方社会经济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课外材料选择需要根据学生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口译时的兴致。

(三)评估方法多模态

口译评估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口译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分、课堂表现分、口译笔记练习等作业分数,还要有一个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和额外加分。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是指教师布置自主练习材料时学生的成绩。自主练习成绩包括小组口译练习自评和互评,口译视频音频练习的录音或视频质量。此外,如果学生参加口译比赛获奖,或者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口译考试和上海中高级口译,按照比赛或考试的等级,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获取经验,为以后找工作添加筹码。终结性评价时,设计合理客观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专八口试评分标准,比如每句话的关键词按点给分、流畅性、语音语调、语法与词汇等各占的分值比例。

五、结语

在多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教学材料、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弊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多模态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模态符号,实现了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针对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口译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2015年度校级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15jg39]。)

注释:

[1]Kress,G&Leeuwen,J: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p183.

[2]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TESOL Quaterly,2000,p2,p333-336.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

[4]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10年,第2期。

[5]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9年,第128期。

英语教学模态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的先进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环境, 我国非常重视英语学习, 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偏重于应试教育, 这造成了学生并不能更为系统有效地掌握英语的综合表达能力, 为此, 英语影视教学模式提了出来,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多模态的教学理念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 通过影视作品来分析英语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一、多模态的教学理念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 (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 之间的互动方式。通常情况下, 我们所熟悉的视、听、触、嗅、味就是五个模态。多模态是指除文本外, 包括语音、图像、图表、空间, 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即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学生通过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进行外语学习。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 立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英语影视教学中多模态选择的原则

在英语影视教学活动中, 想要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完美引用需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 有效原则

所谓的有效原则指的是任何一个模态的选择都要与学习内容有关,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作为原则。例如学生在讲解一部电影作品时使用了一些非常有趣、能够吸引住学生眼球的图片, 这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这些图片选择的不合理, 与主题相偏离的话就是无效的, 甚至还会引起不好的结果。

(二) 强化原则

西方国家的习惯与我国的习惯有很多不同, 这点也表现在了英语知识上面。在学习英语时, 教师放出一部电影, 很多学生会对电影中演员们的某些行为感到不解, 这就是习惯和风俗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很难掌握知识的。因此, 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通过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比如用图片等来对学生进行讲解,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知识。

(三) 前背景原则

所谓前背景原则指的是在同时选用两个或以上模态时, 其中的主模态处于前景中, 其他模态为它提供背景信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清楚知道哪些才是关键点。比如教师在用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事先告诉学生们该剧的发生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等, 使学生掌握了大致脉络, 从而可以更为有效、明确地学习知识, 找到关键知识点。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英语影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的英语影视教学中存在有以下问题:

(一) 设备不足

虽然我国个高校的教学设备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其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的英语影视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设备, 无法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一些学校并未对这些设备引起高度重视, 而是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 忽略了这些设备的巨大作用。这使得学校很少甚至从不投入资金去更新完善教学设备, 而英语影视教学活动是非常依赖这些设备的, 学生需要通过影像来分析问题, 掌握相关知识, 而设备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无法有效地获取知识, 使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二) 普及程度低, 重视度不够

将影视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 但尴尬的是, 这种教学模式还并未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其普及程度非常低, 人们对其重视度也非常低。而且, 受到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还并未让人们感到放心, 仍然存有疑问。这使得教学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三) 教师观念落后、经验不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在英语影视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无法提供给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指导。很多教师的观念较为落后, 无法认真该课程的重要性, 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浪费时间的。除此之外, 教师大多都经验不足, 没有影视教学方面的学习和教授经验, 这给他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也让学生无法更为系统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 教学设计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些影视作品的选择以及讲解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获取相关知识,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

四、完善英语影视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完善英语影视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完善设备

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影视教学活动, 绝对不可抱守传统的教学理念, 要积极普及英语影视教学模式, 重视多模态的英语教学方式。为此,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 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设施, 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更有效的学习条件。

(二) 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为此, 学校应该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 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 将影视作品与英语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 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

利用影片辅助外语教学绝非在课堂里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而已, 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听说教学时, 除了像模仿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等教学设计之外, 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保持听说的兴趣和动机。在选片时, 应该选择那些经典影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有利于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影片。这样一来, 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运用电影进行翻译教学设计时, 可以通过软件把电影里的字幕去掉, 然后在观看电影时进行同步翻译,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

结论:

多模态的英语影视教学模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有效的课程安排和有效的设备支持, 可以改变传统的听老师讲的单模式教学, 这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传统的以关注语言文字为主的单模态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的需求。因此, 教学活动一定要去培养学生多模态的能力。英语影视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在, 只有在课堂中强调多模态话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英语影视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付蓓;;多模态化的英语写作教与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5期

上一篇:中医骨伤下一篇:健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