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共10篇)
大小非 篇1
从2007年末开始, 中国股市步入低迷、股价震荡大、市值严重缩水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 有美国经济疲软带来的中国经济未来预期的不乐观, 有越南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及中国股市的不利影响, 有中国股市整体估价过高, 回落属正常价格调整范畴, 有从2005年开始的中国股改遗留下棘手的问题:大小非解禁等等。我们不能很笼统地说究竟是哪个原因占了主导地位, 尤其在中国股市持续低迷的熊市入口, 只要有一点利空消息对股市的震荡都是很大的。但我们能够确认的是, 美国经济的疲软给美国本土股市带来的冲击远没有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冲击大, 越南金融危机也有相似的现象, 为什么?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否认中国股市现阶段的震荡和国外经济金融环境没有关系, 但这些外围因素有被放大的嫌疑, 我们必须正视的应该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小非解禁所带来的非流通股股东套现做空, 股市下跌。
从2005年开始的股改就像一夜春风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千股万股梨花开般久违的春天。2006年、2007年欣欣向荣的中国股市似乎掩埋了一个问题:05年的股改方案不是只有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支付对价, 还有一两年后非流通股正式流通时对股市的冲击究竟有多大。这种冲击在大牛市时由于非流通股股东想要以更高的价格套现而被分散和削弱, 而当股市峰回路转的步入熊市时, 害怕股价继续下滑的恐慌心理会使更多的非流通股急于套现, 以免收益减少, 这种集中的卖空相当于砸盘。不过让我们庆幸的是, 据新浪网的数据显示, 到目前为止, 解禁数量还不到总量的三成, 从2006年6月起至2008年2月的21个月, 沪市各种解禁股份共计928亿股, 其中286亿股被抛售, 其中“小非”抛售了240亿股, 减持比例达39%, 而“大非”减持所持股份40亿股, 减持比例仅为12.73%。但并不是说这就意味着这种冲击不大, 因为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已经减持的数量来衡量未来潜在的风险, 真正的凶手应该是那些将要减持但还没有减持的非流通股, 尤其是难以跟踪到的小非, 它们不仅带来的是未来股市被砸盘的风险, 更带来现阶段的一种恐慌心理, 这种不乐观的预期怎么可能使中国股市转暖?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是怎么解决。我国政府对此也出台了一些政策, 比如今年4月出台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核心思想是对于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 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也就是说指导意见除了对大小非的减持途径做出规范之外, 丝毫都不能减轻大小非的减持压力。我们呼吁政府能够尽早出台明确的减持计划, 以减少恐慌减少减持压力。其实解决大小非问题的途径是很多的, 比如:
1、有更多像三一重工一样有魄力的上市公司。
三一重工是第一支尝到股改甜头的股票,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三一重工率先提出其解禁股自2008年6月19日起自愿继续锁定两年。承诺自2008年6月17日起两年之内, 若股价低于55.76元/股, 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这一举措无疑给低迷的中国股市带来福音, 其股票也受到市场的追捧, 当天股价大幅高开后震荡上扬, 最终封死涨停, 而随后的三个交易日中, 也有两日收阳, 四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涨幅达13.70%, 在两市个股中排名居前。随后有研硅股、黄山旅游、鼎立股份也纷纷效仿其行为。如果市场上多一些这样的企业, 笔者想能够暂缓解禁压力, 但是这毕竟只是暂缓, 早解晚解早晚要解, 如果过多的公司都暂缓解禁, 减持压力只是被平移的往后退, 并没有真正减轻。
2、政府的救市行为。
解禁问题最终还是需要政府亲自出台政策解决。比如, (1) 对解禁后立即减持的大小非征收高的资本利得税, 资本利得税税额随解禁股持有时间长短而增减, 税金用于成立平准基金用于政府其他干预行为; (2) 将国有股解禁形成的大非划归社保基金, (3) 通过财政部向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国债, 所筹资金交由中投公司这样的机构建立大规模专项基金, 一步到位解禁全部大小非, 并由该基金专项接受市场抛售的股票, 然后用数年的时间逐步消化。
3、换个角度考虑, 解禁压力和股市运行状况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在股市牛气冲天时解禁压力会适当的减少, 因为对市场看好的心理会推迟非流通股套现的时间。
那么, 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如何唤醒对中国股市看好的乐观心理。 (1)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从目前政策面的相关消息对股市的刺激来看, 每当市场传来股指期货准备就绪的消息, 大多都能刺激大盘上扬。不过就目前来看, 股指期货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2) 适时推出融资融券。据专业人士估算, 如果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 每一只股票能有10%用于抵押融资, 相当于体系内循环资金多生出10%.甚至有统计指出, 按截至4月30日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流通市值报79460亿元计算, 融资融券可给市场带来7946亿元的增量资金。这对于流动性缺乏而疲软的市场无疑是利好。
大小非解禁是个难题, 我们必须承认, 同时我们也有解决好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相信在我国政府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股市的春天不再短暂。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陈琦伟、阮青松投资银行学 (第二版)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楼市也有“大小非”? 篇2
2008年对相当一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绝对是灾难性的一年,股市和楼市的双双暴跌,致使他们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许多人十多年的奋斗成果一夜蒸发。对于普通股民而言,对股市失去信心的最关键原因,是2009年将要解禁的“大小非”。无独有偶,在中央公布的4万亿救市措施中,针对房地产及关联行业力度最大的政策,就是2009年中央将拨款9000亿建设保障性住宅。9000亿保障性住宅加上目前国内1.36亿平方米的空置面积,是否将成为2009年楼市的“大小非”?是否正如某些媒体所说:“对数以万计享受了多年高速成长的房企来说,2008年充其量是一个萧索的晚秋。在通缩的大背景下,随着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启动,2009年才是它们真正的冬天”?
这种悲观的论调,也成为房地产行业众多大腕们攻击保障性住宅建设的最重要理由。
2007年年末全国房贷余额为4.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1261亿元,增长30.6%。而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08年11月末,全國房地产贷款余额5.24万亿,2008年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全年预计增长5000亿元,相比2007年,增幅缩减了50%之多。可见2008年楼市之低迷。
2008年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危机,关键在于前期房价涨幅过快超出许多人的购买能力,市场对房价形成了下跌的预期,以及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大量中产阶层破产造成的购买力大幅下跌,这三方面共同造成了楼市的低迷。楼市需求的低迷恰逢开发商资金紧张,房价下跌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这种形势下,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宅投入使用造成2009年楼市供应的剧增,是否将成为压死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需求在2009年还不会回暖,供应量的剧增对楼市肯定将造成更大的压力,然而,熟悉房地产行业的人都知道,在当今中国,楼市的刚性需求依然巨大,从长期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供应都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其中规模最大的刚性需求,大部分已经被高房价拒之门外,而保障性住宅的建设,成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保障性住宅,这部分需求很可能是永远买不起商品房的,所以,保障性住宅某种意义上,和普通商品房可能还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竞争,对高档商品房影响则不会太大。在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保障性住宅一般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多不方便,因此即便加大供应量,也不会对楼市造成太大冲击。但在二三线城市,由于城市规模较小,且区域差异不大,保障性住宅对市场可能会形成较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把保障性住宅视为楼市“大小非”是有一定道理的。
笔者认为,近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是造成关联产业链企业经营危机的重大原因,在宏观经济形势没有改善的情况下,如果楼市继续低迷,必然会加剧经济整体下行风险,产生更多的经济社会问题,最终受损的还是老百姓。因此,国家最近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并不是要挽救“高房价”或者拯救哪个房地产商,而是在争取化危机为契机,着眼于通过提振、引导、调整房地产行业发展来拉动内需,实现促投资、保增长、稳大局的目标。
面对14亿人口的居住需求,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之内百姓的居住问题都将是难以解决的重要矛盾,这种特殊的国情也决定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房价上涨的必然。解决这个矛盾并不能通过打压投资热情来实现,之前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大幅提高房地产开发门槛就是错误的药方。既然房地产的根源矛盾在于供不应求,那么只要供应没有大幅增加,矛盾永远存在,市场化的楼市结局就是房价暴涨,所以,关键还是增加供应,同时采取措施抑制不合理的囤房捂盘等炒作手段。
论大小非之解禁 篇3
一、“大小非”解禁的由来
我国A股市场创立之初, 其制度与国际市场不接轨,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非流通股又分为国家股和法人股。这些非流通股就是今天所称的“大小非”。2005年9月4日, 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争论已久的股权分置改革进入了规范化的操作阶段。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 非流通股可以通过股权分置的相应处理办法实现上市流通。
第一, 大小非解禁与减持的区别。大小非是指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 解禁就是允许上市。大小非解禁就是限售非流通股允许上市。大小非减持是指非流通股股东减持。企业的股份分为流通股份和非流通股份, 由于股改后, 非流通股份可以流通, 那原本持有非流通股份的股东会抛售这些股份来套现。一般来说, 持有非流通股份占公司总股本5%以下的称为小非, 大于5%称为大非。大非一般是战略投资者, 不会轻易抛售, 但小非一般都会抛出套现, 从而导致股价波动。大小非解禁就是非流通股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力。大小非减持就是大股东在二级市场抛售一部分可以上市流通的股份。
第二, 2005年5月10日三一重工宣布的股改对价方案, 标志着我国A股市场正式进入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阶段。到2007年底, 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实施股改对价方案, 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阶段性胜利。从狭义上理解, 由于非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市前被设置了一个限售期, 支付对价与实际流通并不同步, 因此股改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支付对价, 获得流通权但被设置了一个限售期;二是非流通股的限售期解除, 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阶段, 也称大小非解禁期。在所有非流通股都获得了流通权并度过了解禁期后, A股市场正式进入全流通时代。
二、“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
(一) “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积极影响
1、A股市场定价权发生转变。
股权全流通后, A股市场定价权由金融资本主导转变为由产业资本主导, 经过一定时间磨合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会寻求相互促进的道路, A股市场形成较为成熟的投资氛围。在股改前, 二级市场局限在流通股范围, 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主要是由于控股股东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不能参与二级市场交易, 股价表现不能与这部分股权的利益挂钩, 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不会真正关心, 导致了A股市场基础不坚实。而股权全流通后, 这种局面将会改变。
2、A股估值系统将发生深刻变化。
金融资本在全流通到来的时期已经无法维持股价的泡沫化, 因为过高的价格会导致产业资本的套现, 而大小非所持有的股份数量实在太过于庞大, 其抛售行为将使金融资本难以承受, 所以在全流通过程中A股的估值水平会走向理性回归。
3、A股市场的个股走向将产生分化。
基本面优质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会受到投资者的争相追捧, 而经营能力低下的上市公司, 股票价格会不断走低, 受到市场的抛弃。大小非解禁对好公司的股票长期向上趋势的影响有限, 而对绩差公司的股票则是毁灭性的。
(二) “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负面影响
1、大小非解禁的数额巨大。
据权威的专业人士计算, 未来三年内, 大小非解禁的数额在19万亿元左右。即使是我国全部居民储蓄都拿来买股票, 也无法承接如此庞大的解禁数额。数据显示, 2009年市场大小非总体解禁数量合计高达6918.27亿股, 是大小非解禁历史上的最高峰。2009年股改限售股解禁额度14436.29亿元, 按5%的解禁比例估算, 套现规模将达到722亿元。这还未包括非股改限售股。总体看, 2009年限售股解禁规模的扩大, 套现压力也大增。从2007年12月起, 大小非陆续到了解禁期。列出2007-2009年已解禁的主要大小非股票清单:2007年12月25日601939建设银行解禁27亿股, 流通盘增42.86%, 吸钱265亿;2008年2月3日601857中国石油解禁10亿股, 流通盘增33.33%, 吸钱250亿;2008年3月3日601318中国平安解禁31.2亿股, 流通盘增387.58%, 吸钱2000亿;2009年10月27日601398工商银行解禁690亿股 (国有50%控股减持) , 流通盘增680%, 吸钱2800亿。
2、大小非的成本太低。
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方面已经得到了两方面的超额收益:一方面, 可以数倍或数十倍 (1元左右) 低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持股成本长期与后者共享相同投资收益;另一方面, 还可象创业资本那样, 将享有多年投资收益的股权在二级市场上滋价卖出。大小非解禁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市场上股权持有者成本结构的严重失衡, 大股东1-2元左右的持股成本与普通投资者之间十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持股成本差别所形成的巨大洪沟必然使市场的内在平衡机制瞬间瓦解, 而一个失去了平衡机制的市场是无法正常运行下去的。
3、大股东的做庄行为将主导市场走势。
随着非流通股逐步解禁, 大股东开始真正进入到二级市场中。相比目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 大股东不但占据绝对的信息优势, 而且手中持有大量的流通股, 信息优势和筹码优势合二为一, 使大股东成为具备绝对优势的机构, 对其他的机构投资者形成极大的威慑。
三、对“大小非”解禁的问题研究及相关治理措施
在大小非违规减持行为中,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 (下称《指导意见》) 的尊严被践踏、遭质疑。仅从《指导意见》来看, 违规者会得到怎样的处罚似乎是个空白。并且, 《指导意见》作为一个部门规章, 法律层级低使得它的公信力并不强。根据我国法律, 证监会作为行政部门颁布的《指导意见》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属于第四层级。再加上缺乏强制性约束力的条文, 《指导意见》的约束力被急于在反弹中减持的大小非看得单薄了许多。而针对大小非违规减持, 如果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话, 要遵循罪行法定原则, 不能类推。对于违规操作的大小非,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打击:
第一, 让大小非承担民事责任是最现实、最基础的归责方法。如实施违规行为, 并且给他人 (公司、投资者) 造成损失, 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从行政处罚角度来看, 就意味着必须遵守职权法定、主体法定、证据充分。这意味着要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授权作为追究行政责任的依据。就目前来看, 唯独民事责任, 不一定要在证券法、公司法里面找到与“大小非减持”这五个字一模一样的条文。只要大致能够将此行为归到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或者导致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行为, 就应当对受害的当事人 (包括公司、投资者) 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损害了谁的利益, 就赔偿谁。利益受到损害的股东也可以绕过高管,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提起诉讼。
第二, 证券交易所基于自治的法律地位, 可以对违规者采取一些处罚措施。目前上交所对违规股东采取“限制交易、记入诚信档案”等处理方法, 都属于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措施, 它可以缓解政府行政处罚鞭长莫及的地方。
第三, 从行政法角度, 违反证监会规章的行为, 可以依据《证券法》第二百三十三条之规定由证监会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证券市场禁入的措施。这一措施一旦采取, 对于违规者来说, 将是严重的打击。
另外, 我国股市在设立之初,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导致非流通股的存在。此后, 全流通的顺利进行一直是管理层的主要目标之一。时至今日, 股票市场必然要为全流通的实现付出代价。但是, 如何化解股票市场设立之初的先天不足并使全流通的代价最小化, 则是需要我们慎重思考并给出有效措施的。
第一, 增加减持行为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面对“大小非”, 政府也在不断完善政策, 严格对“大小非”解禁进行监管, 坚决杜绝违法违规操作。增加信息披露的规定旨在提高大小非减持行为的透明度。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在一个月内减持限售股份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的, 或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在一个工作日内减持限售股份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公开进行信息披露。此外, 大小非及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报告期内减持股份的数量和比例, 应在公司年报和半年报中公布。
第二, 鼓励大宗交易、场外协议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减持。鼓励大宗交易、场外协议转让等多种形式减持大小非, 可以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冲击。交易所可以要求通过签订股份锁定协议, 承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再减持等具体的制度安排;同时, 对于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 在手续费和税收方面应给予减免。通过此类的制度安排, 将“大小非”减持纳入大宗交易制度, 真正避免对市场的冲击。
第三, 将国有股划拨给社保基金。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完成, 国有股变现将更为便捷和频繁。要利用我国社保基金的制度框架, 划转部分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一方面, 社保基金持有国有股, 通过分红分享上市公司的长期成长。另一方面, 股改后持续增加的流通盘对市场是个潜在的压力, 通过国有企业限售股的划转, 社保基金持有国有股可扩大股票市场的投资力度。划转部分国有资产由社保基金持有是最佳选择, 这也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社保基金将成为缓冲“大小非”、减持压力的蓄水池, 有利于A股市场的稳定。
第四, 允许和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可达到以下目的:一是稳定股价, 保证股票价值。当公司认为其股价已跌至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时, 上市公司进行流通股回购, 并通过收购价格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 具有一定示范作用。二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 有效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回购“大小非”, 值得肯定的是有利于“大小非”问题的解决。回购“大小非”并没有减少流通股份额。因此, 流通股份减少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将不会出现。由于目前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只能作注销处理, 所以在上市公司效益不变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的回购还能增加上市公司的每股权益, 增加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
摘要:大小非解禁给我国股市带来了巨大变化, 它不仅为2005-2007年的牛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给我国股市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如何消除大小非解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股市目前的当务之急。文章从“大小非”解禁的由来及“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股改,解禁,大小非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大小非减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 2008 (9) .
[2]、张雪, 巴曙松.大小非解禁对股市影响较大[J].财贸经济, 2008 (2) .
[3]、钟精腾.大小非解禁对市场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5) .
“大小非”解禁摧毁了牛市? 篇4
在“绿肥红瘦”的日子里,一根稻草可能压塌一座房屋,一个消息也可能摧毁投资者的信心,人人如惊弓之鸟。因此,当“大小非”如洪水猛兽般砸出之时,所有的矛头均指向了“大小非”解禁。
“大小非”减持不手软
今年以来,一个令市场颇为不安的是,“大小非”解禁高峰接踵而来,这些成本极低的筹码在锁定10多年后终于松绑,其抛售的意愿坚决,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大盘。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沪指下挫达20.14%,创下了1994年7月以来的最大月跌幅。
据统计,3月份共有112.83亿股限售股解禁,这一数量与2月份基本持平。从解禁的金额来看,1月份解禁约563亿元,2月份解禁约1467亿元,3月份“大小非”解禁额度约为896亿元,比2月份减少了将近四成。从解禁的上市公司家数来看,3月份共有98家,比2月份的78家增加了25.6%。由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来看,3月份解禁压力主要集中在下旬,解禁金额为437亿元,中旬解禁压力最小为128亿元,上旬则解禁330亿元左右。其中,五粮液、美的电器和海螺水泥解禁额度居前三位。海螺水泥、美的电器、五粮液分别在2日、22日、31日解禁85.6亿、66.2亿和46.8亿元,合计占当月解冻额度的22.1%。
同时,从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数据看,“大小非”减持意愿非常强烈。2007年共有340家上市公司出现限售股解冻后的套现行为,减持合计54亿股,占全年解冻股改限售股总数的9.68%,套现额度为898亿元,占全年解冻额度的比例也为9.68%。2008年2月份,仅有4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48次减持公告,减持股份2.42亿股;而3月份则有6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合计85次减持,累计减持股份3.22亿股,较上月增加了3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只是通过公告披露的减持情况,还有多少筹码无需披露便已经套现。数据显示,3月份“大小非”解禁中,解冻股数占总股本比例在5%以下的股东有213家,全部减持而无需发布公告的股东家数合计所占全部股东家数比例为66%。这也就意味着不少以“小非”为主的非流通股股东解禁后,可能选择了“沉默”减持,这导致了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统计到的数据,出现较大程度的偏差。
还有多少“大小非”要解禁
对于目前市场的弱不禁风而言,“大小非”的批量减持犹如洪水猛兽。那么,究竟还有多少“大小非”要解禁呢?
据wind资讯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大小非”解禁将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2008年将迎来解禁浪潮的第一波。2008年全年“大小非”解禁7963338万股、市值约1.7万亿元左右;2009年解禁的规模是6637亿股。而从2008年起的未来3年中,合计解禁规模将达到9032亿股。从目前情况来看,2008年上半年“大小非”解禁的洪峰已过。上半年解禁高峰出现在2、3月份,两个月加起来共占全年“大小非”解禁额的13.9%。4月份解禁总量仅为42.62亿股,约为3月份解禁股总数的1/3左右,5月份则更少,仅有26.52亿股。但根据中金公司提供的数字,“大小非”解禁高潮将出现在下半年。除了9月份解禁量相对较少以外,其余5个月解禁量均在2000亿元左右,特别是8月份,解禁市值高达4309亿元,为全年之最;其次为12月份,解禁额也有3219亿;10月份以2064亿元居于全年第三的位置。
另据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4月1日,沪深A股总市值为21.5万亿元,而流通市值仅7万亿元,约占1/3。仅2008年一年,“大小非”解禁的总市值就超过2万亿元,而全部解禁将成为天文数字。
此外,我们仍应看到的一点是,由于此前解禁的非流通股减持比例依然很小,不排除在未来市场回暖上涨时这部分累积股份出现集中抛售的情况。因此,投资者对已经获得流通权的股东在未来出现连续减持的可能应保持高度警惕。
总而言之,“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在随后的一两年内都随时存在。
“限非”无法律依据
对于“大小非”的解禁,市场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在连续暴跌的市道中,限制非流通股解禁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大小非”究竟能否限制其解禁的步伐?
答案是否定的。从2005年4月底启动股改,当初大股东平均支付对价10送3的对价后,并且设置了限售期,限制非流通股的流通进程,当初股改方案基本是获得了流通股股东的高票通过。然而,到了为股改成果埋单的时候,却又后悔了,要改变规则了,要不让人家流通了,要来限制“大小非”解禁了,这实在与理不合、与法不符、与信不忠。
股市最基本的基础是参与的各方对契约的遵守,如果管理层为了救市而限制“大小非”的解禁,岂不是没有了规矩,更没有了诚信,岂不是颠覆了整个市场生存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74%的“大小非”是国有股,政府从出资方的角度,也不可能采纳这个办法。
因此,虽然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正视“大小非”带来的问题,甚至提出要给“大小非”设限。但是,从目前的法律法规看来,给“大小非”直接设限并非合适的做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大小非”减持可以制度化,或者是通过新的途径,比如明确预期、向社保基金划拨等。
并非牛转熊的根本所在
由于跌多涨少的行情,关于“大小非”减持的言论日渐增多。然而,真是“大小非”解禁摧毁了来之不易的超级大牛市吗?
1、2月份,175家公司中有109家上市公司在解禁日当日上涨,仅有66家上市公司在解禁日当日下跌,解禁日当日平均涨跌幅为0.83%,强于大盘平均下跌0.6%的走势。就解禁日前一周的个股走势来看,有112家强于大盘,56家弱于大盘,17家未开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招商银行。2月27日解禁900亿元的招商银行是当月最大的解禁洪峰,涉及77家股东,均为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非”,当日,招商银行以大涨4.87%回应了市场的担忧。综合来看,解禁前后各个时间点的个股综合平均走势均强于大盘。
因此,“大小非”解禁并非牛转熊的根本所在。说到底,股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暴跌是市场缺乏信心、资金面从紧、投资价值不突出造成的。“大小非”的解禁只是雪上加霜,加重了股市灾难的程度而已。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和非流通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给市场的估值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大小非”无疑是一次长期持续的市场扩容,供求关系也必然因此而维持长期紧张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说,一旦产业资本对目前的估值水平不认同,那么定价水平向下重排就是必然的,而近期出现的不少国企大盘A股股价向H股靠拢、甚至A、H股价格倒挂就是一个明显信号,说明定价中枢正在发生大幅度的调整。而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都将决定“大小非”抛售意愿的强弱,从而决定市场的估值中枢水平。从长期来看,只要“大小非”流通变现的方向不变,那么这个估值体系的重新排列必然是难以逆转的。
“大小非”减持收入课税政策研究 篇5
在现有的“大小非”解禁安排下, 2006~2011年我国资本市场将逐步实现股票全流通。针对“大小非”解禁期减持收入征税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讨论。2009年, 国家税务总局采取了两大措施应对“大小非”减持问题:2009年9月部署了全国范围内“大小非”减持企业税收专项检查工作;2009年12月会同财政部和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个人转让限售股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以“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问题为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思路, 然后以此为依据对现行征税方案及替代方案进行评价与比较, 最后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一、对“大小非”减持收入课税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思路
1.“大小非”减持收入的实质和国际课税惯例。
“大小非”减持收入实际上是股票转让收入, 显著区别于企业生产、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营业收入, 股票转让差价收益是典型的资本利得。
由于理论上资本概念含糊不清, 因此清晰划分资本利得的界线并据此开征一般资本利得税在现实中并不可行。股票转让收益更宜从利得角度来理解, 其实际上只是导致了货币增加, 并没有增加实际价值, 相对生产、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入而言属于“消极收入”。
对于所得征税, 最为广泛的依据是“香兹-黑格-西蒙”提出的综合所得的概念, “综合所得是指一个人在给定的年份中的年消费支出与其个人净资产价值的增长额之和, 即:I=C+△NW。其中, I代表年收入, C代表消费, △NW代表净资产价值的年变动额。”综合所得的概念表明, 股票转让收益属于个人净资产价值增长, 因而应纳入所得税征税范围, 但依据综合所得征税, 无论资本利得是否实现均要征税, 相关的综合成本 (含人工成本等) 均要扣除。
目前, 各国均依据自身特殊国情确定税收制度。对股票转让收益征税, 往往是将其纳入资本利得税课税范围或纳入企业所得税税基。开征资本利得税的国家常采用列举法或排除法将股票转让收益纳入征税范围;将股票转让收益纳入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国家, 则多通过特殊条款或税率将其与一般收入区分开来。
2.“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的操作思路。
(1) 对经济效率负面影响最小化。“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是对“大小非”股票减持收益征税, 按所得性质而言, 属于股票买卖差价即资本利得, 显著地区别于企业日常经营所得。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发展的紧迫性和资本的稀缺性、重要性, 一般不对资本利得征税, 以避免其妨碍资本积累和形成, 从而防止其损害经济效应, 影响经济增长。因此,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对新兴证券市场仅征印花税而不征资本利得税, 成熟的证券市场才征资本利得税。目前,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属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是一个新兴市场, 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资本, 使之对经济效率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2) 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突出, 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8, 近几年来不断上升, 实际已超过了0.5, 超过国际警戒线 (0.4) 。收入分配是影响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直接关系到亿万民众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大小非”减持过程中财富分配效应明显, 笔者以2010年1月20日股价来估算, 大约400多户企业的平均减持收益超过500%, 形成了“暴利”效应。“大小非”限售股的初始成本很低, 尽管非流通股支付了股改对价, 但依然不影响解禁股上市流通获取超额收益, 因此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衡。
(3) 有利于抑制股票集中抛售。“大小非”解禁股数量众多, 集中抛售可能导致股市崩盘。按照限售股解禁安排, 2006~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累计解禁15 034.5亿股;2010年10月到12月底, 两市共有涉及341只个股的3 946.48亿股限售股解禁, 以2010年9月17日收盘价计算, 解禁市值将高达3.43万亿元。如此大量的限售股若集中抛售, 必会给证券市场造成巨大的震荡, 股市将难以承受。2008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低迷与“大小非”解禁压力不无关系, 因此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对股票集中抛售有抑制作用。
(4) 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税收的首要功能是组织财政收入, 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必定会增加税收收入。就单一课税对象而言, 税收的再分配效应依赖于征税总量, 课税收入越多, 再分配效应越显著。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的财政功能与收入分配功能相一致。
二、“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现行政策及其不足
1.“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现行政策。
在现行税收政策下, 我国按减持限售股的不同主体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企业减持限售股收入征企业所得税, 个人减持限售股收入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减持限售股收入, 按照企业所得税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属于财产转让收入, 减持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 纳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减持限售股收入, 按照《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67号) 的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 个人转让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 适用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2. 现行税收政策的不足。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征收的条件下, 对个人减持“大小非”限售股收入征所得税等同于替代方案——资本利得税。因而, 在此仅探讨企业减持“大小非”限售股收入的征税问题。
(1) 在组织税收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有限。现行对“大小非”减持收益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在组织税收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有限。由于将减持收益纳入企业综合所得征税, 因此减持收益可用于补偿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得产生的亏损, 同时又能参与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样既不合理又存在政策冲突, 还使得征税率偏低。为证明这个问题, 笔者选取了某市38家减持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发现对“大小非”减持收益的实际税收征收率 (减持收益缴纳的所得税款/减持收益) 仅为4.21%, 远低于企业所得税25%的法定税率 (2008年之前为33%) 。
(2) 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企业日常经营所得与“大小非”减持收益合并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管理水平, 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里, 仍以上面选取的38家减持“大小非”企业为例, 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63.81%来自“大小非”减持收益。由此可见, 除去这部分减持收益后, 大量的减持企业实际处于亏损状态。
(3) 妨碍资本的积累和形成。税收调控作用通过有差别的税收待遇来实现, 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是对“大小非”减持收益的非公平税收待遇, 歧视资本利得。因此, 对“大小非”减持收益征企业所得税妨碍了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形成资本, 同时, 通过税收将一部分资本转化为税收退出资本市场, 也妨碍了资本的积累。
(4) 税收政策对限制集中抛售效果不显著。现行“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政策对何时减持的税收待遇相同, 因此对集中抛售行为并没有形成有效抑制, 对延期出售也没有形成有效激励, 所以, 现行对“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政策, 对解决集中抛售问题效果并不显著。
三、“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的替代政策及其预期效应
由上述分析可见, “大小非”减持收益的实质是资本利得, 对其征税的主要替代方案是征资本利得税。
1.“大小非”减持资本利得税方案。
(1) 对“大小非”减持收益单独征收资本利得税, 不再并入企业综合所得征收企业所得税。
(2) 鉴于当前税收政策对应纳税所得额依然采取历史成本计价, 因此建议在确定应纳税额时, 应允许“大小非”减持收入扣除初始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税依据。
(3) “大小非”减持资本利得税税率可参照个人减持20%的税率和企业所得税25%的法定税率确定;“大小非”问题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问题, 税率可按十年逐年递减10%的方式确定, 十年后不再征税。
2. 预期政策效果。
对“大小非”减持收益征收资本利得税将更有利于组织税收收入和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实行征收资本利得税后, “大小非”减持收益既不会出于需补偿企业日常经营所得亏损而避免征收, 又不会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将“大小非”减持收益的征税率从4.12%提高到25%, 相应的税收收入将增长5倍左右, 而其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效应都将得到有力的强化。
“大小非”减持收入实行资本利得税税率可推行按十年逐年递减10%的制定政策, 以鼓励企业延期减持“大小非”限售股, 对防止集中抛售股票具有显著效应。同时, 只要企业在十年内不出售股票就不再征税, 可鼓励资金留在资本市场, 促进资本的积累和形成, 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对“大小非”减持收益征收资本利得税更符合我国实际, 也更能保障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大小非”问题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问题, “大小非”减持收入征税问题带有显著的中国色彩, 可以将“大小非”减持收入征资本利得税作为临时性税收政策, 十年后不再征收, 这样也能避免开征新税种的困难。
但从长远来看, 应研究将资本利得税扩大到所有的股票转让利得, 通过股票资本利得税统一资本市场税制。
参考文献
[1].靳万军.从“大小非”征税看税收征管理念变革.税务研究, 2010;6
大小非 篇6
造成A股大幅下跌的原因有很多, 有市场机制自身问题, 宏观经济下滑风险加大, 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外围金融动荡对我国股市造成冲击等等, 但“大小非”限售股减持是我们不得不着重考虑的因素, 甚至是主要因素。2005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后, A股总股本为7679.15亿股, 其中流通股为2331.51亿股, 非流通股为5347.64亿股。而到了2008年11月28日, A股股本总额为18686.51亿股, 其中流通股本为7679.15亿股, 非流通股本为11969.68亿股。在大小非解禁近两年的时间里, 非流通股非但没有减少, 反而净增6622.04亿股。导致“大、小非”越减越多的原因就是新股发行带来的巨量“新股大小非”。
(数据来源:根据上交所与深交所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大、小非减持为什么会成为市场的沉重压力, 主要是因为大、小非持有股票的成本太低。根据契约精神, “大小非”获得流通权是支付过“对价”的, 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改革, 虽然“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信心打击很大, 甚至造成是灾难性的下跌, 但我们似乎不能过多地指责这些大小非, 因为他们获得流通权是支付过“对价”的。如果说非流通股东通过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 从而获得流通权是一种进步的话, 那么, 现在的新股发行造成非流通股东甚至无须向流通股东支付任何代价即可获得流通权力则是一种巨大的倒退。这种发行方式的必然结果就是“新股大小非”对市场的压力将会永远存在, 大股东谋求新股发行, 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原始股, 以获得原始股的无风险高溢价, 形成新股发行冲动。
比如, 原始股东出资1000万元创办企业并按1元的价格获得股份, 共1000万股。3年后其净资产达到3000万元, 即原始股东获得的股东权益为3 000万元, 申请新股发行上市, 发行价10元, 发行股数1 000万股。在现有新股发行方式下, 发行后企业的净资产达到1.3亿元, 因新增股份, 原始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公司普通股份的50%, 理论上归属于原始股东的股东权益增加至0.65亿元, 净增加0.35亿元, 而原始股份的公允价值更是猛增至1亿元, 使原始股东因为上市而身价翻两番。
既然“新股大小非”的无条件抛售不具有合理性,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难题呢?按照股改思路, 应该让新的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上市时就进行“股改”, 上市当天就实现全流通, 以降低未来大量解禁股上市带来的不确定性, 消除时间性冲击。那么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怎么对新上市公司进行股改, 通过什么方式让新老股东的利益协调起来。本文认为, 原始股东应该通过缩股的形式放弃由于发行新股而增加的部分净资产, 但同时保留一定的浮动溢价, 即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原来所持有的股份。比如, 上面的例子:
在新股发行中, 通过一定比例调整原始股, 在上市首日就实现新老股份的全流通, 不仅可以实现新老股东利益的进一步衔接, 而且对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背景都具有可行性。
第一,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股发行冲动。在目前的发行模式下, 老股东谋求增发新股有其必然性, 由于原始股的成本很低, 发行前的每股净资产总是小于新股发行价格, 并且不用向流通股支付任何对价, 所以很多公司争先恐后地进行上市融资, 首先考虑的不是公司的未来发展情况, 而是新股发行后的身价倍增, 经常有报道某某公司通过发行新股上市, 当天成就多少个亿万富翁的报道。这从实质上就充分体现了现行新股发行方式的弊端, 现存制度的巨大缺陷。而这种比例调整原始股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原始股东的高额不合理溢价, 同时又给予原始股东前期经营风险的部分补偿以及经营业绩的市场承认, 抑制新股发行冲动, 使新老股东利益更趋一致。
第二, 从根本上解决大、小非减持的问题。原始股东所持折算股份, 上市当日即可流通 (但理性的大股东是不会大量抛售的) , 从而取消了禁售时间, 这对原始股东无疑是一种好处, 而且再也没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限售股的区别, 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的大、小非减持问题。避免旧的大小非解决了, 新的大小非又产生。而现行的办法是让原始股在锁定期 (通常是1到3年) 结束后即无代价的上市流通, 很容易再次引起市场波动。如中煤能源在2011年2月1日将有76.3亿原始股上市, 中国铁建在2011年3月10日将有78.3亿原始股上市, 势必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数据来源:根据大智慧行情软件整理所得)
第三, 可以防止新股第一天被爆炒。如果原始股在新股上市的第一天就可以自由流通, 那么开盘价过高或者被爆炒无疑将会承受大股东减持的巨大压力, 这对那些试图操纵新股第一天上市价的炒家是一种威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A股市场首日上市股票普遍存在高溢价, 这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中石油的悲剧在市场上不断重演。
第四, 可以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因为大股东也是花了较大代价才取得股流通权, 这可以促使大股东珍惜其持股, 切实把公司搞好。在公司股票市价过高时, 可能会减持一部分, 在公司股票市价过低时可能会增持一部分, 这样才能“防止股市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造成A股大幅下跌的原因有很多, 但“大小非”解禁冲击无疑是举足轻重的。2008年共有1200亿限售股上市, 市场饱受着来自“大小非”无休止抛售的阵痛。如果说“新老划断”前的非流通股总有抛售完毕的一天, 那么不停的新股发行带来的“新股大小非”将成为抑制我国股票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又一绊脚石。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大小非”,原始股
参考文献
[1]倪克勤, 吴娓.大小非解禁时机选择问题的探讨[J].西南金融, 2008 (3) :39~41.
[2]赵震宇, 潘慧峰.如何化解“大小非”解禁对中国股市的负面影响[J].南方金融, 2008 (6) :38~41.
[3]郭建, 杨光.改革新股发行方式从源头化解“大小非”的压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7) :57~58.
大小非 篇7
关键词:影响机制,“大小非”减持,市场预期,内部人控制
1 引言
2005年至今已近三年的时间, 中国证券市场在特有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下经历一场股指不断攀高的资本大牛市, 2007年更是到达了6000点的高峰, 证券市场似乎呈现一种积极的良好势头。然而, 这种势头并没有保持多久, 牛市行情逆转, 沪深两市暴跌近40%, 除去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全球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之外, 股权分置改革的后遗症“大小非”解禁的高潮对股市的冲击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分析“大小非”解禁通过怎样的影响机制对我国股市造成冲击。
2 “大小非”减持行为对市场的冲击
“大小非”减持行为公认为是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持续波动的最直接的因素。“大小非”解禁后, 其持有者, 尤其是“小非”的持有者, 由于其持股成本极为低廉, 其减持意愿相当强烈, 这样就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快速增加, 进而使股票价格不断下降, 是造成证券市场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
2.1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在此选取了2006年8月至2009年6月的“大小非”减持月度数据和同期的上海市场的上证指数的月度均值数据作为实证样本, 拟通过时间序列和协整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小非”解禁与上证指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大小非月度数据减持量记为Mt, 上证指数月度平均值记为Pt。
2.2 相关性检验及结论
2.2.1 平稳性检验
首先, 对“大小非”减持月度量Mt和上证指数月度平均值Pt进行平稳性检验: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检验。通过检验, “大小非”减持月度量Mt的统计量估计值为1.028351, 分别小于1%、5%和10%临界水平下的估计值, 因此得出“大小非”减持月度量Mt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2.2.2 协整回归
第一步, 协整回归。在Eviews5.0上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 给出“大小非”减持月度量与上证指数月度均值的回归方程式:
Pt=12.00685 Mt+3102.022 (2-1)
t= (0.184261) (7.521141)
R2=0.001028 DW=0.083495
第二步, 检验残差的平稳性。对残差et进行单方根检验, 我们可以发现残差的估计值没有通过所有临界值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 残差序列是非平稳的, 说明“大小非”减持月度量与上证指数月度均值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即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 由市场预期层面产生的“羊群效应”
从上一章的实证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大小非”解禁以来, 我国证券市场一再波动, 不断加大市场风险。尽管市场上确实面临着一些实质性的减持压力, 但是, 股市投资者对“大小非”解禁的悲观预期而造成的抛售压力不容忽视, 如此的“羊群效应”导致很多投资者在个股的“大小非”解禁前就开始大量抛售, 进而使股价不断下跌。
4 新“内部人控制”问题对个股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会导致股权高度分散化, 实际上意味着上市公司不存在责任股东意义上的大股东。此时, 机构投资者比如证券投资基金, 可能就是最大的持股股东。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 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很难成为责任大股东, 而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利益。因此, 如果没有进行交易制度的改革, 内部人控制问题将被强化。“大小非”解禁无疑为整个证券市场的恶意收购和并购, 以及所产生的新的“内部人控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1 “茂业系”的恶意收购
2008年上半年, 沈阳市政府筹划对商业城集团国有资产实施整体转让, 其中包括其持有商业城11.74%的股权, 转让底价为2.99亿元。商业城声称, 中兆投资看好商业城的发展前景, 拟进行战略投资。然而, 直到9月20日挂牌期满, 商业城集团宣称其国有资产整体转让在挂牌期间无正式提出受让方。2007年3月19日, 商业城的“大小非”解禁2725.45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为15.3%, 2008年6月18日解禁291.22万股, 占比1.63%。在8月14日至10月6日期间, 茂业国际数十次买入商业城, 先后投入超过1.5亿元的资金。就在此期间, 商业城的股价一路下挫, 8月1日的收盘价为11.66元, 10月10日的收盘价为4.57, 短短两个月中下跌近两倍, 这里除了整个A股市场的疲软外, “茂业系”的此次收购大潮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茂业国际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商业城10.66%的股份, 成为其第三大股东。虽然, 直到2009年中期, 茂业国际并没有减持商业城的股份。但是, 随着A股市场开始回暖, 商业城的股价也上涨到10元以上, 面对如此巨大的收益回报, 茂业国际既然没有实现收购控股的计划, 那么很有可能减持商业城股份, 这也为后市的发展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4.2 “大小非”解禁后, 大元股份立即换主易帜
2005年6月16日, 实德投资以每股2.08元的价格取得宁夏综投1.4亿股大元股份国有法人股, 成为大元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持有其60.40%的非流通限售股。2009年2月23日, 大元股份解禁非流通限售股1.2亿股, 占总股本的60.40%, 大元股份正式进入全流通时代。2009年上半年, 市场上一直传闻大元股份重组的消息, 由于利好消息和A股市场的整体复苏, 其股价由3月2日4.41元的收盘价, 一路飙升到6月26日的12.85元。然而, 第一大股东实德投资并没有打算继续控股, 选择了持续减持。截至7月24日, 实德投资持股比例由一季度的60.4%下降至30.4%。接着, 大元股份又称, 控股股东实德投资宣布将所持25.4%的大元股份股权悉数转让给上海泓泽世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转让价格为11元, 总价款为5.59亿元。就此, “大小非”解禁后的大元股份正式换主易帜。
4.3 全流通时代基金“重仓”的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自2001年上市以来, 一直都是基金追逐的重仓对象, 并且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基金规模的壮大, 基金持股比例一直攀升。2005年以前的基金持股较少, 但是2006年以后, 民生银行开始进入“大小非”解禁期, 解禁203035万股, 为总股本的19.97%。就在这一年, 大量基金增持民生银行, 持股基金远远超过了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民生银行的股价也从2005年底的4.06元上涨到2006年底的10.19元, 增幅高达150%。经过三次“大小非”解禁, 民生银行累计解禁比例已达64.51%, 流通股股份占总股份达100%。2008年4月, 证券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 其中民生银行在涨跌百点的半个月内, 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基金重仓的民生银行就在各只基金这样不断的波动操作下, 股价不断受挫下跌。截至5月27日, 民生银行基金持股比例由17.4%减小至16.2%, 折合约2.259亿股。该股从5月初的8.76元, 一路下跌至昨日收盘时的7.09元, 累计下跌20%。
基金等投资机构更多看重的是短期的收益, 而并非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潜力。民生银行逐年增加的基金持股比例, 很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而且, 基金持股比例较高, 肯定会影响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 尤其是在整个市场大幅度波动时, 很多股票型基金更倾向于反复炒作波段以谋取高额的回报, 其所持上市公司的股价势必会受到影响, 这样也会使该上市公司的市场风险加大。而且, 当整个证券市场行情疲软, 进入熊市阶段后, 各只基金为了回笼资金, 保证短期收益, 也更容易抛售所持股份, 这样也使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更大的跌幅, 也增加了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大小非 篇8
关键词:“可说”,“不可说”,非工具性特征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时候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却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有很多心里的想法或者是事实, 很难仅仅通过语言来让别人了解;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等等。大家都知道语言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那么出现上述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究竟有多强?这些都是下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语言的功能及其表达的局限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最常用的方式, 人们借助语言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由此可见, 语言在人类整个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性。语言自身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它的表达信息的功能。语言学界的学者们对语言功能进行了多种分类,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韩礼德 (Halliday) , 他认为语言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功能: (1) 表达思想的经验功能 (experiential) ; (2) 表达各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逻辑功能 (logical) ; (3) 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态度的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 (4) 保证语篇连贯、衔接的语篇功能 (textual) 。 (霍凯特, 2002:609)
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 最常借助的手段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 语言的目的就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然而, 语言表达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只依靠语言来表达思想是不够的, 有很多非语言表达在交际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表达主要指身势语、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形式, 也可以概括为非语言表达了语言符号所无法表现的人类内在深层的精神境界。非语言表达方式同样具有表达信息的功能, 而且在人类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有时甚至超过语言表达。事实上, 这两种表达是缺一不可的, 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人类思维的完整表达。艾伯特·梅拉比安 (Albert) 曾在研究中发现, 在信息的表达过程中, 只有7%是由于语言所传递出来的, 其中38%是由于嗓音, 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其他声音等被人们理解的, 剩下的55%是因为非语言表达这种形式而被人所感知的。此项发现表明非语言表达在一个信息表达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语言表达, 由此可见非语言表达在交际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确如此, 有些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或是一个身体动作就能让对方心领神会, 甚至完全不需要语言的辅助就能完全清楚地传达明白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表达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必须辅助非语言表达来共同完成思想的传达, 两者构成了人类思维的整体表达, 这也同时显示了人类思维的奇妙。
二、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 表达的是人类思维的语言维度, 我们称之为“可说”。事实上, 人类思维中有许多情感是需要多种表达方式来共同传递的, 比如, 有些时候根本不需要言语, 一个微笑就可以让人明白用意;而在我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 就可以借助非语言形式来帮助表达。所以, 非语言表达方式也很重要, 它表达的是人类思维的非语言维度, 我们称其为“不可说”。而且这种表达方式在整个思想表达过程中同样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思想的表达。
(一) “可说”
语言表达的是人类思维的语言维度, 我们称之为“可说”。语言是人类通过思维对世界概念化的概括, 语言概括是指在人类语言起源的过程中, 人类的基因与自然互相协调所产生的语言能力特征。语言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本能形式”。在神经生物学方面, 克里克证明了柏拉图有关行而上学的观点:“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外部世界, 它大体上不依赖于我们对它的观察。我们或许永远也不能完全了解这个外部世界, 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大脑的操作获得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的近似信息” (克里克, 2003:13) 。实际上, 克里克的思想表明了人类思维在语言层面及非语言层面理解外部世界的表达方式:人类可以通过“可说”来表达观察者对世界表象 (人类神经系统) 形成的较为清晰的概念;通过“不可说”来表达那些感官可以感受和体验到却又难以名状的世界维度。
(二) “不可说”
人类的感官是有限的, 大自然的现象是复杂的。世界中的现象也是非常奇妙的,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我们感官不能感觉到的现象。因此, 世界上会有许多我们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现象存在。这时就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辅助表达, 比如像音乐、舞蹈、绘画、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表达方式就可以被用来传达信息。非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的是人类思维的非语言维度, 人们称其为“不可说”。它是指人类无法通过概念化的语言表达的思维层面, 语言的逻辑本性使得语言系统不可能表达世界的全部, 而且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感官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也就是说, 我们不能够通过语言“丝丝入扣”地表达对世界所有事物的认识, 因此人类不得不通过诸如动作、色彩、味道等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不可说”的思维维度。即便在现代社会, 语言符号也不能完全取代非语言符号来表达人类思维的多维度特点。但是, 非语言表达自身所具有的, 通过比语言表达更加模糊的形式来表达思维对世界的感受这样一种特性, 恰好满足了思维维度的非语言表达需求。所以语言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这时就需要“可说”和“不可说”共同来完成人类思维的表达。
三、语言的非工具特征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工具”这一观点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它们认为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 仅此而已, 别无它用。这种观点在笔者看来是片面不准确的, 因为他们将语言现象本身看成是思维的全部表达维度, 认为思维只存在于语言表达之中, 而忽视了思维其他表达方式这一事实。字典中给出的语言工具的定义是: (1) an implement or object used in performing an operation or carrying on work of any kind. (2) something that serves as a means to an end.
语言和工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言不能够被人类所创造。因为人类语言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它是属于人自身的一部分, 不能随意丢弃的, 它与人类的大脑、肢体、脏器等器官一样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的语言不是想用就用, 不用就可抛弃的工具。语言不是创造物, 文字才是创造物;表达不是创造物, 工具才是创造物。语言与工具是截然不同的事物。我们再从“可说”与“不可说”维度表达的事实来看, 语言是人类的心理表征, 是人类自然、本能的表达, 是通过遗传基因自然生长而来的表达方式, 而不是人类自我创造出来的“工具”。语言所具有的非工具性特征导致了语言中存在不确切的表达。因此, 虽然绘画、音乐等思维的非语言维度表达通过人造的色彩、画笔、乐器来显现, 但是人造器物或工具则是表现的方式和手段, 而不是思维维度表达的本身。 (邹莹, 尹铁超, 2008:28) “语言是工具”这一论点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对于思维本质特征的研究, 更不利于深入探究语言这一思维维度的特性和功能。
如果一个“工具”的自身性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 人们就会对其进行更新, 甚至最后会选择舍弃它以寻求更好的来替代它。语言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体现, 无论它自身存在着怎样的缺陷, 我们都不能将其舍弃, 所以, 语言和工具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两者完全不能等同看待。
四、结语
众所周知, 语言在人类思想表达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尽管人们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但是语言在整个思想表达的过程中是最常用的, 也是最方便的媒介。大量事实表明, 语言表达是有其局限性的, 而非语言表达方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之所以共同存在于人类的思维表达之中, 也证实了人类思维的多重性。“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关系显现了语言的非工具性质, 人类语言不具有工具性质, 语言绝不仅仅只是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邹莹, 尹铁超.可表达思维维度形式研究[J].外语学刊, 2008 (4) :26-28.
[2]张广林, 尹铁超.论语言的缠绕特征及其非工具现象[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5) :158.
[3] (美) 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09.
[4]Webster.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G.&C.MerriamCompany, USA, 1976.
社保基金能不能买大小非 篇9
“社保基金买大小非”这一提案的主语是“社保基金”,那么我们就首先抛开大小非,看看社保基金是否应该入市。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保问题专家郑秉文介绍,世界各国的社保基金都普遍进入资本市场运作,以实现保值增值。
纵观世界各国成熟的社保基金投资经验,无一不将社保基金的运作与资本市场密切结合。在欧美的经济体系中,社保基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支撑。以美国为例,到上世纪末,美国退休基金所持有的股票资产占全美股票资产的比例高达40%。
郑秉文表示:“美国每30年或25年的周期里,股票的回报率至少都在7%左右,这里包括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总体来说,美国的401K(美国最普及的一种退休基金账户)和州职业年金的投资效果都非常好。”
而从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历史上看,其表现也是出奇地好。过去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熊一牛一熊的风云变幻,但社保基金还是取得了年均26%的收益率。而社保基金取得佳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严格执行价值投资理念。
统计显示,2004年7月到2005年6月,上证指数由1340点跌至998点,股指下跌幅度为19.46%,而社保基金却积极建仓,社保基金的持仓量由期初的4.32亿股增加到26.14亿股。然而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期间,上证指数从1677点涨至6124点,社保基金却在不断减仓,其重仓股数量由最初的172只减至137只。到了2008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减仓迹象更加明显,正是由于执行了“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理念,使得社保基金成功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去年6月也明确表示:“社保基金会为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做出应该做的事情。”2003年以来,社保基金入市的比例逐步由5%提高到10%,并已有计划将入市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5%甚至更高。
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社保基金入市,既是全世界的发展潮流,又能够切实解决社保基金所面临的严峻的资金压力;从操作层面看,社保基金入市既有良好的历史投资业绩,又符合我国当前的政策导向。换句话说,在现在这个点位上,就算社保基金不买大小非,也同样应该入市买股票。
大小非到底有多可怕
说完了社保基金问题,再来看看大小非问题。
首先,在现在这个点位上,大小非到底还有多少减持冲动?尽管市场对A股的估值中枢众说纷纭,但目前1800~1900点左右的点位已处于“价值低估”状态是无可置疑的。尽管在熊市中,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继续非理性暴跌的可能性还在,但毕竟下跌空间已非常有限,许多价值投资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入场“捡便宜货”了。显然,不用去比5000、6000点,即使是比起3000多点的时候,如今大小非的减持冲动也已经减弱了许多。反倒是随着股价一路下跌,增持的趋势有所上升。因此,虽然从数据上看,解禁的大小非规模庞大,但在目前的点位,大小非或许是股市重新走牛的阻力之一,但绝不是继续杀跌的主因。
其次,中登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解禁后大非总计减持了84.55亿股,占可减持量的10.56%;小非总计减持了194.32亿股,占可减持量的44.38%。而且在1年锁定期满后,后续3年内国有股股东若累计减持超过5%,需要逐级上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所以大非减持冲动也会小于小非。而且许多国企控股股东为了确保控股地位,不可能大规模减持大非,如工行、中行便属此列。另外,央企大非减持成本大于地方国企。总之,原股东配售股、战略配售股、大非、国有大非、央企大非的可减持速度都要慢于同层次的小非。
也就是说,当前大小非问题并不像有些专家所说的那么可怕,并且其主要问题不是看似规模庞大的大非,而是相对规模较小的小非。
根据申银万国分析师朱康平等人计算后发现,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市值虽然比2008年增加了五成,但减持动力大的那部分市值加起来一共只有5548亿元,反而比2008年的7077亿元有所减少。如果按20%的减持比例计算(高于2008年的减持比例),全年的减持规模也就在1000亿元左右。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在5000亿元,其中的10%可以投资股市,今后这个比例有可能提高到15%~20%,也就意味着最多可以有500亿~1000亿元的资金投入股市。从资金规模的角度说,社保基金完全有能力缓解股市中大小非抛售的压力。
专家集体误读李稻葵
搞清楚了社保基金本就应该积极投资股市,以及社保买大小非是靠谱的事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反对李稻葵提案的“三论”中的两论已经不攻自破:看看国外的历史经验就知道,“担忧论”者不必为社保资金的安全性担忧;“无效论”者更是只看到了表象,而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比如叶檀撰文指出:“李稻葵先生提出,将大小非出售给社保基金,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大小非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美好的一厢情愿。大小非、大小限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新增部分,而不是股改有限的存量大小非。”诚然,叶檀女士言辞犀利,逻辑清晰,准确地抓住了大小非问题的症结不在“存量”在“增量”,但她却忽视了李稻葵的原意并不是让社保基金去一劳永逸地解决大小非问题,而是缓解大小非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路透社原文是说李稻葵建议社保基金“买入”大小非,但几乎所有反对者在引用这段话时都自说自话地改成社保基金“接盘”(接手、承接、甚至拯救)大小非。“买入”和“接盘”,重点完全不同:“买入”着重的是主语“社保基金”,出发点是站在社保基金如何有效配置的基础上,是市场化的投资行为;而“接盘”则把主要矛盾集中在了大小非上,认为社保基金入市就是为大小非“服务”的。因此其质疑的立足点就是错误的。
近日李稻葵先生已出面回应质疑,说媒体和专家都误解了他的意思,他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并不是要社保基金去二级市场买大小非,而是建议国家把国有企业所持有的大部分大非股份无偿划拨给社保基金,并由社保基金长期持有。
大小非 篇10
一、小股东与大股东的界定
公司中总有一些股东能控制和操纵公司的日常运营和重大决策:在股东大会上他们拥有较多的表决权;在选任董事时他们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在决定公司重大事务时他们的声音将成为公司的声音;公司日常事务由他们选出的董事把持, 他们便是大股东。同时还有另一类股东:他们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公司却无法取回;他们没有机会在董事会中选出关心他们权益的代表;他们善意的提议经常不被接受, 他们希望公司繁荣并保持自己的权益, 可往往只能收到压迫、排挤、诈欺及不公正歧视, 然后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用脚投票, 离开公司, 他们就是小股东。
由于小股东力量分散, 他们在与大股东的博弈中, 通常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受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大小非”解禁对小股东权益的损害
大非, 是指占股改前总股本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 通常其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的5%以上;小非, 是指占股改前总股本比例较小的非流通股, 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小于5%。
“大小非”解禁意味着有大量“大小非”持股人可能要大量抛售股票, 套取现金, 获取暴利, 尤其是对于持股比例比较低的“大小非”持有者来说, 他们持有股票的成本就很低, 溢价发行导致市场流通价格通常是其持有成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利润, 利润空间可谓巨大, 如此大的诱惑导致了解禁后“大小非”的大量股票抛售, 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以中国石油为例, 20 08年2月5日, 中国石油225570864.00股小非解禁, 市值5952815101元, 当天共有1 0亿限售股的流通, 致使其二级市场股价在解禁当日下跌6.3 7%。大幅拖累沪指走势, 据统计, 大盘约五十点、百分之七的跌幅系由中国石油所“贡献”。
自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 股市不断震荡下行, 与解禁狂潮不无关系。二级市场上的小股东受害很深, 没有较低的购入成本, 在股价下跌时, 只能忍痛割肉或深深套牢了。2007年年末以来, 股市指数一路下滑, 跌去了近6 0%。有数据表明, 2 0 0 7年1 0月至2008年6月20日, 中国股票市值损失超过16万亿元, 相当于7年的全国工资总额, 2 0年的全国教育经费, 全国地震捐款总额的4 0 0倍, 大型航母2 0 0多艘。具体到每个投资者头上, 相当于每个投资者资金损失4 0万元。按照2 0 0 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计算, 8个月赔掉了近3 0年的收入。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小股东, 对于“大小非”持有者来讲, 市价永远比持有成本高很多, 根本不存在亏本问题, 只要能够解禁, 马上就可以套取现金, 获取暴利, 因此“大小非解禁”就是股市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跌跌不休的情况下, 投资者长期持有, 等待分红收回投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央视新闻报道, 中国证监会2008年8月22日决定, 拟对《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做出修改, 今后上市公司分红送配股票可不经审计, 3年内累计送配比例由不得低于2 0%提高至不得低于3 0%。证监会还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对分红政策进行披露, 以进一步明确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预期。证监会同时表示, 今后将加强对送配的监管, 防止上市公司恶意超分行为的发生。但分配必须以收益作为前提, 如果没有收益, 则小股东永远不能收回投资。
而在股票市值已经腰斩过半的情况下, 目前的市盈率总体水平基本已经合理, 投资者收回投资的期间将比正常期间超出1倍以上, 并且形势进一步恶化, 另据中国证券网消息, 2 0 0 8年8月2 2日证监会再次召集几大证券报, 回应了关于二次发售等热点问题。据了解, 证监会表示将按市场化方式解决大小非问题, “没有丝毫意思不让其卖”。“股权分置解决以后不会再搞市场分置。”进入全流通环境后, 大宗股份的转让在任何市场都会对股价有冲击。
三、大小非解禁前提下的小股东权益保护可采取的措施
1. 严控大小非的解禁。
当前的股市直接下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小非”的解禁, “大非”的持有人主要是国资委, 解禁就代表着到市场上去套现, 与民争利, 而不是维持市场的稳定, 股市“维稳”的最大破坏者就是国资委。
小非的解禁必须以一定的主营业务状况作为考核的指标, 按利润实现多少情况, 长期并分步解禁, 而不应该是在几个月之后的时间限制上, 从而保证了股票的价值和价格的尽量吻合。
2. 严格审核企业的利润实现和披露情况。
企业的利润通常可以按照主观因素来分为经营所得的利润和虚拟利润, 前者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努力拼搏的结果, 后者主要是会计方法调整或应用上调整出来的利润, 如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应用, 就可能导致当年净利润的剧增, 掩盖了亏损的事实, 并导致经营者以及大股东超额获取报酬, 甚至是天价薪酬, 严重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同时导致实质性本金的返还, 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和发展前途。将来在企业倒闭的时候, 那些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返还不合理的得利的。
通过严格审核企业利润的实现和披露情况, 限制虚拟利润用于分配和考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有效防止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3. 开征“大小非”暴利税。
“大小非”的解禁实际上是一种“石头变黄金”的圈钱运动, 低廉的成本, 丰厚的现金回报, 导致了“大小非”的非理性冲向市场, 开征“大小非”暴利税可以抑制其冲动的欲望, 尤其是推向市场的时间和税率挂钩的时候, 更能够控制其流量, 减轻市场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2008年二月份全部大小非解禁资料:http://www.zhicheng.com/dxf/20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