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2024-07-08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精选12篇)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1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学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 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 这对学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目前在各个学校中, 已建立了一些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制度, 但多数学校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学校来说, 教书育人固然是头等大事, 但内部管理也不容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理论

(一)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是学校内部控制的核心, 主要是针对学校内部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各项经济业务、相关岗位以及组织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实施控制和监督。包括两层含义:一指对学校会计工作及其质量的控制, 二指通过会计工作对学校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

(二)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目标也就是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努力方向,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实现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目标;保护学校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学校经济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避免或降低学校运行中的各种风险,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效率;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贯彻执行。

(三)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与内容

要实现上述控制目标, 学校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这些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互相制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管辖范围原则、适时性原则等。参照COSO框架,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一般可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具体控制内容可分为组织规划控制、业务处理程序控制、资金与资产安全控制、财务电子信息控制、预算控制、监督检查等方面。

二、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常见问题及完善措施

(一)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尚缺乏针对教育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标准体系, 学校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统一认识, 一些学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存在很多误解, 有的管理者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学校发展对立起来, 这样必然造成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不重视, 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在学校的实施。从总的实践来看,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内控意识薄弱, 忽视学校内部制度建设, 未将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纳入学校管理规划;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学校未建立内控制度, 或制度不健全, 缺少科学性, 在实践中有很多漏洞, 起不到应有的实际效果。三是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相应的执行力, 影响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四是监督力度不足。监督工作十分重要, 能够了解内控制度的落实状况, 发现其中的不足, 然后予以纠正。一些学校审计系统不健全, 审计人员缺乏责任心, 或者业务技能不足, 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内控工作实施有效监督。

(二) 完善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 强化学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学校应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强化学校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学校领导层要转变观念, 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同时要加强财会相关知识和内控相关知识的学习, 财政部门应举办相关培训班和研讨斑, 帮助学校管理者了解内控基础知识, 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 提升内控意识, 优化内控环境。并注意加强宣传, 使学校全体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2. 构建完善的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强化控制活动

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是为了保证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能按预期目标有序地进行。学校要依据单位的实际建立一套覆盖内部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及各个员工, 民主透明的内部控制制度, 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 实行责任制, 合理设置岗位,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明确划分各自职责, 并将相关制度彻底落实。此外, 对内部业务流程还应合理控制, 并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加强程序制约, 对主要业务的控制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制度建立后, 要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

3. 加大对内控制度及其运行状况的监督, 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要保证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地贯彻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就必须被监督。这一工作通常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和岗位, 在审计机构建立过程中应始终遵循独立性的原则, 只有审计人员的职能不受其他人员干涉, 才能充分体现出审计的客观有效。通过内部审计, 可及时发现内控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充分发挥其保障和监督作用。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2

我校是一所实施营养午餐早晚餐自主管理的农村初级中学,几年来,学校食堂的管理一直是学校领导头痛和关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师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信任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等,导致食堂管理难度大,灶务管理人员和灶师傅不好选等。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特别是三治教育活动开展后,规范了全县食堂管理行为,我校抓住机会,通过遵循四个原则,严把五个关口,抓好六个管理,建立七项制度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我校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遵循四个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学校食堂与师生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如《饮食卫生制度》、《食品卫生制度》、《货物验收制度》、《食(用)具洗涤消毒、保养制度》等,并经常组织灶务管理人员和灶师傅学习,让他们时刻牢记。树立“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不断加强监督和检查,保证学校无“三无”食品。天天对食品、蔬菜进行检查,严防食品腐败变质,保证师生吃好菜,吃放心菜。

2、立足服务原则

我们始终做到六服务:即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微笑服务,耐心服务。学校的食堂应以服务师生工作,学生生活为根本出发点,态度温和,有亲切感。

3、厉行节俭的原则

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厉行节俭要求,我校开展了“吃好、吃饱、不浪费的节约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高尚美德。

4、不盈利,不负债的原则。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做到计划开支,合理开支,不盈利,不负债。

二、严把五个关口

首先,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物资采购质量关;将“三无”产品,过期产品,劣质产品拒之门外。第二,严把食品卫生关;第三,严把防火防盗用水用电安全关;每周定期进行一次电路线路、大型用电厨具的检查维修,及时将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第四,严把成本核算监控关;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用最低的成本炒出师生最满意的菜。第五,严把食品加工关,做到安全卫生可口。

三、抓好六个管理

1、抓好人员的管理

1)、选好食堂管理人员,学校食堂的采购和库房保管员是关键,管理人员的确定由学校行会,教师代表决定。2)、选好食堂灶夫,学校采取校内校外人员相结合,择优录用,不服从安排的不聘,身体不合格的不聘,改变用人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

2、抓好食堂制度管理

组织员工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集体用餐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等,通过学习培训不仅增强了炊事员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提高了各种技能,能让师生吃上可口的饭菜,受到师生的好评。同时完善食堂配套管理制度,规范上墙,并严格执行。如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预防食物中毒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食品加工管理制度、餐饮具消毒制度等。

3、抓好食堂卫生管理

食堂是师生集体用餐的场所,是容易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特别是食物中毒事故的重要部位。病从口入,就是强调食品质量和卫生的极其重要性,所以我们将食堂卫生管理责任到人,值周领导和食堂管理人员天天检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卫生情况纳入灶夫工资考核,并及时通报;食物严格按照“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规程操作,饭盆餐餐高温消毒;上班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个人卫生做到“五勤”:即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

4、抓好食堂安全

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我校以“以生为本,情系师生,服务教育”的理念,着力构建教育风险防范服务体系。我们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首先是学校同商家签订安全合同,学校校长与灶务管理人员签订责任书,灶务管理人员同灶夫组长签订责任书,灶夫组长同员工签订责任书。这样保证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责任人。随着校安工程的落实,国家投资修建了680平米的学生食堂,保证了师生就餐不拥挤,人人有座位就餐,使师生能愉快安全卫生用餐。改造扩建了洗漱水池,增安十多个水笼头,方便了师生生活之用。学校定期派专人对大型用电厨具、电路、线路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5、抓好饭菜质量管理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饭菜、食品不再是原来的“吃饱”,“有吃”而是吃好,吃营养健康。我们讲究饮食科学,营养平衡,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切实提高饭菜质量,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习好,吃得好,在学校得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6、抓好成本核算管理

我们每天对早晚餐及营养午餐用菜进行分开估算,保证师生吃好前提下,抓效益,天天成本核算。坚持采购货物当天报帐,评算价格,一周一小结,一周一能换,一月一清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根据菜价和学生口味及时调整菜的品种和花样。

四、建立七个制度

1、岗位责任制度

要求所有灶上人员忠于职守,由管理人员详细登记出勤情况,纳入工资和下一年度聘用员工作参考。严格实行学校岗位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工作有人做。谁做的工作有问题谁负责,对事不对人。

2、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必须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卫生安全责任制,分解落实责任,切实做到安全有人管,工作有人做。在食堂张贴《食堂饮食卫生管理细则》、《饮食卫生制度》、《食品卫生制度》、《食(用)具洗涤消毒、保养制度》等,并每月召开员工座谈会组织学习,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办事。

3、饭菜质量、商品质量保障制度

为切实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对营养的需要,学校校长、后勤主任一日三餐查饭菜质量,确保安全和价廉物。

4、物资采购验收制度

凡采购的物品,首先要对商家的资质,诚信服务,进行考察,只有资质合格,讲诚信服务的物品才准进入校园。然后查产品的质检报告,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只有各种证件齐全的物品才能采购。并议价合理后定货验货入库出库。

5、学校教职工验物制度。

学校成立了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共3人组成的监督小组,学校采购的食品,必须由监督小组进行检查验收,称量货物的重量,检查货物的质量,并签字认可。

6、每月审计结算公示制度 每月食堂做账、结算必须由监督小组参加,让教职工人人参与食堂管理。

7、师生评议制度。每月由学生代表,全体教师参加对饭菜质量,工作态度,清洁卫生打分,作为学校对食堂工作人员量化考核的依据。

总之,食堂是学校保障工作的前沿,同时也是为师生服务的窗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加强食堂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争取让师生满意,家长放心。

五丈原初级中学灶管人员: 陈炳会

王宗祥

李有明

蔡银周凤新怀

2015.1.20

加强学校食堂管理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五丈原初级中学灶管人员: 陈炳会

王宗祥

李有明

蔡银周凤新怀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32-02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将学生培养为符合行业基本技能要求的“准职业人”的教学目标。会计专业,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的应用型学科,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范标准。因此,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经验,逐渐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确立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中职学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找准市场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给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各地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意识到了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日后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及迅速融入行业职场能力的影响,所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定位于培养初级会计职员,即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员”,而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一些小型工商企业、服务业以及中型企业的财会初级岗位。但限于各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所以尚未形成理想、成熟的会计教学样板。

在会计专业的总体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是会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目标。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工作中实际业务问题,大力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贯穿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成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主体,并且应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与会计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针对性和职业性,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清楚从业行业的基本工作要求与规范,并能熟练操作与正确处理日常基本业务。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国外职业教育以胜任岗位为出发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开发课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与模式。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应该从会计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奠定学生就业基础。

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训练过程。所以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其内容设置应做到“不同层次,逐级递升”,使实训内容随着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入,最大限度地涵盖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构建成一个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应突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技能训练

这主要是指职业岗位最基本的操作能力训练。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所必需的基础性技能。这些训练主要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如开设“书法”、“计算技术”、“出纳实务”等课程,进行汉字书写、阿拉伯数字书写、珠算、计算器使用、点钞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进行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训练。在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汉字输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训练。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着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对专业初步的认识与最基本的规范操作方法应用的把握。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目的都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设计,以其能通过对会计基础技能要求部分的实训了解,对专业的重点、难点、实际工作中易出现的差错点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日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关注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与要求规范。在基本技能训练部分,只要能达到这样取得教学效果,那么本阶段的实训教学目标就基本完成。

(二)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需技能。这种训练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采取模拟训练的办法。如《财务会计》课程重点进行出纳核算、往来款项核算,财产物资核算,企业财务成果核算,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核算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成本会计》课程主要进行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进行的是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及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的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是解决学生某一项或几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处理职业岗位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一实训阶段,重点在于对学生在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财务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企业一个会计期间较为完整的日常基本业务的账务处理,锻炼学生的处理企业全盘日常会计业务的能力,这不但能考查学生的综合思考和专业知识的衔接运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系统综合处理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此阶段还要基本完成传统的手工做账与现代的利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做账的结合。要求学生熟悉工作中常用的财务软件,并把完成的手工记账部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入账。

(三)综合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必需的综合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综合技能训练是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

本阶段的综合会计模拟实训是在轮岗方式下的会计综合实训,应突出其综合性和岗位流转性,它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4人-5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设置会计主管、记账、制证、审核、出纳等岗位,按照各个会计岗位技能要求组织训练,让学生体验会计各岗位的业务处理过程,熟悉会计岗位的职责要求,强化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单、证、账、表及其他用品均按实际工作中的样式和使用情况予以配备,使学生通过实训,了解和掌握各个会计岗位不同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实训老师还可利用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部分的实训时,强调学生要基本掌握对会计数据信息化的运用,结合其在《财务管理》等课程中所学的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要求,利用账务处理结果,能尝试计算出相关的财务指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基本分析。这样,不但能把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财务数据的理解和利用能力,进而为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提升拓宽了空间。

三、建立有效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它是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考核的基本标准。

中职学校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员”岗位,将学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作为教学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压力和动力,对专业建设在教学质量上的基本考核标准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学生今后从事会计职业的需要角度来讲,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时比其中专毕业证书更具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作为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同时,将学生的“取证率”也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这样,也就相应地对会计专业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都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自觉的更新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拓宽专业知识面,尽快适应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知识需要。同时,密切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结合效果,并随时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接受能力适度地调节教学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我们还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会计电算化证”、“珠算通级证”及书法能力等会计专业应具备的技能,作为构成会计专业素质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职业中专学校通过“双证”职业融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资团队素质要求。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备会计从业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既有较高的会计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这样,确保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实训中,能较好地把学过的会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业务的操作和处理中,也会激发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和信心,在使考证通过率稳步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晓春.高职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8).

[2]贺三宝.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会计案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6(1).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4

一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机房存在的管理困难

1. 系统维护困难

由于家庭电脑拥有量越来越大, 许多学生略懂一些电脑基础知识, 但由于学生素质不一, 有些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某些“非凡能力”, 往往以破坏学校教学用的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作为卖弄的资本向其他同学炫耀, 而一般学校机房的系统维护则主要靠管理老师人工安装或用GHOST恢复, 维护工作量大、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却差。

2. 设备管理困难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机房无论是教学, 还是管理, 或是监控, 基本上都靠人工操作。教师除了要组织教学工作, 还要监控整个机房的设备, 常常处在疲惫状态, 但仍然无法达到很好的管理效果。由于机房使用率高、学生流动性大, 经常造成上机登记记录缺失, 机房一般采用小册登记, 并让学生登记, 学生不登记或随意乱写, 管理人员无法有效监督, 甚至造成登记本丢失而无法追踪丢失时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 上课秩序管理困难

由于机房的空间比一般教室大, 且上课时电脑挡住了老师的视线, 加上空间防回音效果较差, 增加了老师对学生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 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上机课时纪律都差, 随意做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 甚至随意走动、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难以控制课堂秩序。

4. 资源共享困难

学校的机房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软件, 只能发挥一些基础的教学功能, 而没有建立有序、统一的管理平台, 使各种资源 (教学课件、数字图书、教学视频等) 无法共享,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常见的多校合并、多点办学的情况更是难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对机房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指导方针是“以市场为导向”, 而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今天, 计算机机房服务性更为凸显。学校往往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企业要求不同, 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因此, 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机房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引导转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心理叛逆期阶段, 要制止他们的一些“叛逆”行为, 仅靠强硬的制度来约束往往收效甚微, 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但是, 如果能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 主动地对他们的思想加以引导, 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对痴迷网络游戏的同学, 老师可以教授他们制作简单的游戏软件, 由浅入深引导他们由单纯的“玩”向主动的“学”转化。

2. 由“约束型”向“开放型”转变

许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管理教师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用限装软件的方法来限制学生使用非上课用的软件, 这种硬性的约束虽然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一些麻烦, 但却打击了学生上机的积极性, 这种消极的管理方法从长远发展来说,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开拓性思维的培养。

3. 由低效使用向高效运作转变

机房电脑维护的时间与机房电脑的使用时间成反比, 缩短电脑维护的时间是提高电脑利用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有效地防范病毒入侵、防止人为损坏设备等工作将是机房提供优质服务的保障。

三中等职业学校机房管理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方法

1. 定性管理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 每年投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设备购置资金的增加, 使专业设备的短缺得到了缓解, 学校计算机的拥有量也逐年增加, 因此要根据教学使用性质、设备的设置性质等因素合理地调配原有资源, 添置新设备, 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定性管理。

第一, 合理调配原有资源。每个学校都存在电脑购买批次、型号甚至配置不一的现象, 前期购买的电脑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要做到科学调配、合理使用就要使每个机房的电脑配置做到相对统一, 在分配机房使用时, 就可根据配置不同、使用要求不同进行调配, 做到物尽其用。

第二, 合理添置新设备。计算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更新很快, 过低的配置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而过高的配置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资金浪费。因此, 在添置新设备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1) 够用原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 在新添设备设置时首先要考虑与本校主要专业对计算机使用的基本要求进行配置。例如, 对于有音视频数字制作专业的学校除了考虑计算机的常用功能外, 还要考虑其硬件能否满足图像处理等一些特殊专业软件的要求。 (2) 适用原则。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无论哪个行业, 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都越来越专业。添置新设备在满足学校所开设的主要专业要求时, 如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满足主要专业的扩展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的专业基础知识后, 还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学一些本专业的前沿信息技术。

第三, 合理再利用报废机。由于使用年限长、使用频率高等原因, 每年都有一部分电脑要报废。对这些报废机很多学校都采取仓库堆放、统一报废的方法进行处理, 其实, 这是一个比较浪费的处理方法。如果将报废的电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拆卸, 回收可用的零件, 再进行组装, 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 也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四, 加强校园网资源共享建设。例如, 现在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是几个学校合并的, 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分校区办学整个校园网”, 各分点间的互联互通采用的链路资源是中国网通的城域网光纤链路, 利用中国网通提供的MPLS/VPN服务, 各校区再通过10M链路连接到中国网通城域网, 学校中心机房通过100M链路连接到网通城域网, 借助城域网的双环结构和MPLS/VPN技术, 从而使得校园网在逻辑拓扑上形成一个全网状网络拓扑, 有别于常见的星型拓扑结构, 达到整体的资源共享。

2. 定量采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有必要的实训设备, 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难以应付, 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 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 久而久之, 学生的实训课自然而然地就变为游戏聊天的实训课了。因此, 根据专业要求量身订购合适的计算机实训设备, 是确保计算机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第一, 硬件的配置:计算机是学校机房的核心装置。购买计算机必须考虑到实用性和前瞻性, 为此要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加以考虑。质量方面, 档次太高, 资金紧张, 对机器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档次太低, 又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在购机时, 要尽可能地选择同一个品牌机和售后服务好的供应商, 以免将来在维护方面带来不便。另外添置几台作为备用, 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 软件配置:很多单位在购置计算机时重视硬件建设, 但对软件的价值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 从而影响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有时甚至还受到盗版软件的冲击。学校电脑机房可以在三方面加强软件的添置: (1) 系统软件的添置。如无盘操作系统, 通过网络无盘虚拟化技术, 将局域网内所有使用终端的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统一存放在服务器端, 实现使用终端系标准化管理和更新维护方便快捷。彻底解决机房网络管理的标准化和一体化, 系统更新频繁, 维护工作量大、成本高的信息化建设难题。 (2) 应用软件的添置。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等,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电脑常用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要求, 让学生除了接受课堂老师布置的必修任务外, 有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 从主观上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减少为炫耀自己的能力而对电脑进行人为的破坏。 (3) 工具软件的添置。如微机诊断软件、杀毒软件、克隆软件等, 增强对电脑病毒的查杀效果, 减少病毒造成的故障, 满足机房管理的要求。 (4) 专业软件的添置。如机房管理软件、教学管理软件以及各常设专业特殊使用的软件等。如无适用的, 可考虑自我开发或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相关软件以显示学校在计算机管理或教学上的实力。例如引进终端登录式管理软件, 学生通过自己的帐号和密码登录, 无需签到, 极大地解决了手写登记问题, 使电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

3. 定时开放

计算机机房为教学提供高效的服务除了保证上课时间的正常使用外, 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机房的闲置情况, 安排相对稳定的课余时间定时开放,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们想学的信息技术。

4. 定员指导

根据电脑室的配置特点, 指导相对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现场管理和辅导,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校加强学校效能建设 篇5

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阶段性总结

为了更好地落实巴林左旗教育局(左教发[2012]9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12年4月初制定了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加强效能建设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于4月日召开了学校工作效能建设年活动启动大会,会上首先同聂校长传达了巴林左旗教育局左教发[2012]9号文件精神,并做了重要的讲话,他不仅阐述了加强学校效能建设,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全校教职工提出了更的要求。接下来,王树林老师解读了《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加强效能建设,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随后有四名教工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此次会议召开的非常及时,也非常成功,为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更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把此项工作抓的有声有色学校采取了“五个结合”即,把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工作与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的党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安全管理结合起来,与校容校貌和班主任队伍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为了使此项工作进一步的落实,学校来横项连成行,纵向成串的管理方式,不领导干部分块管理,逐项落实,校长与环节干部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学校为了加大对全校教职工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监

督,成立了“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纪律监查小组”并制定了监查职责,每位纪检监查人员进一步的明确职责,任务,为完成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为了使此项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还制作了“十磺严禁”宣传图板,厨窗,并做到了快反馈,强矫正,已经取了良好的活动效果,全校教职工下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白音敖包寄宿制

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廉政文化;校园活动;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31-02

作者简介:刘华东(1966.10-),男,江西安福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新余学院外国语系党总支书记、主任。钟德敏(1982.6-),男,汉,江西瑞金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团总支负责人,国家心理咨询员,江西省高校心理咨询员,从事研究的学科专业领域为:高校教育管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高校学生心理教育。

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学校反腐倡廉工作,是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师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好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成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提出的背景和活动的意义

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对人民教师,我们不仅提倡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更注重强调教师的义务感和责任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廉洁从教”,每位教师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工作已成为被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工作,不维护自己的形象。青少年和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今后各条战线的主力军,提前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腐朽现象的侵蚀,而且这种不良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就难以纠正。现在,某些电视节目充斥着对灯红酒绿生活的渲染,部分书刊上堆积着对奢侈生活的描写,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辈们的“迎来送往”。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醒,很多孩子便会照搬成年人的某些行为,从而埋下隐患。让他们从小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方面采取的一项新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对于青少年从小具有抵抗腐败的免疫力,确保健康成长,对于今后社会的大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实施纲要》特别指出,要把廉政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标志着“廉政文化进校园”已正式纳入我国反腐倡廉教育的格局。我们要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这样一种有效的形式,使每位教师,都能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真正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各学校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加强学校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此项工作。

2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开展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认识偏差。第一种错误认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圣洁的地方,教师是清贫一族,学生更谈不上腐败,根本用不着谈廉政教育。第二种错误认识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廉洁诚信教育,本无可厚非。但对这样一个连大人都感到棘手的社会问题,却在学校大搞特搞活动,难免有“有病乱投医”和做秀之嫌。第三种错误认识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一个品德再高尚的人,一旦掌握权力,在利益的诱惑之下,也有选择用权力牟取私利的可能。因此,即便把教师的反腐教育抓得再好,“驯化”得再成功,让“贿选”、“拉票”等腐败行为在校园销声匿迹,但又有谁能保证教师成为领导后手握没有监督的权力时不食荤、不偷腥?第四种错误认识是:学校这个曾经的“象牙塔”里确实是潜伏着不少“腐败”,但大多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熏陶出来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下的“负”成果。大社会出了问题,不敢琢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却专门琢磨学校这个小社会,实在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2.2 开展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缺乏规划长远。对于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各高校是重视的,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工作中对廉政文化进校园的筹划和组织过于粗放,调查研究和筹划不细,没有很好地制定廉洁教育总体方案和长远规划。因为没有长远规划,有的学校贪大求全,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活动的轰动效应;因为没有长远规划,有的学校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廉政教育与教育教学呈现“两张皮”,让师生实在难于接受。这些行为违背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初衷,导致师生产生反感,降低了他们参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

2.3 开展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效不太明显。由于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系统工程,教育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成效。同时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源动力主要来自上级组织,往往开会强调的多,行动落实的少;布置任务的多,检查督促的少;应付检查的多,抓出实效的少。有的高校被动地对待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开会学习记在本子上、传达停留在口头上、标语口号贴在墙上,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些走过场的形式,影响了高校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3 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余学院在坚持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廉政文化,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去研究廉政文化,坚持用丰富的载体去展示廉政文化,积极探索具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防体系建设,在活动中认真落实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做到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形成“三三制”鲜明特色(三点三搭建),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呈现出“和谐平安,学风优良,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教育新局面。

3.1 积极抓住“三点”工作,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

一是澄清模糊认识,突破学校廉政文化的宣传难点。在活动初期,针对师生中存在“什么是廉政文化”模糊思想认识,我们开展了以“我看廉政文化建设”等内容为主题的教师大讨论活动,统一教师的思想,让教师认识到,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早打“防腐疫苗”,使他们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以确保他们成长为健康社会主流力量。

二是做好三个层次的区分,突出高校廉政文化的教育重点。对学校领导重点进行廉洁从政教育,对教师重点进行廉洁从教教育,对学生重点进行廉洁意识教育。在活动时期,组织机关干部、老师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实地参观,通过图片、案例介绍、影像资料这些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让他们接受刻骨铭心的廉政文化教育;新余学院外国语系开展了“真心奉献,廉洁从教”承诺书的活动,分教研室展开师德大讨论,邀请各年龄层次的教师代表在会上谈自己的“为师之心、育人之道”,对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依托三方互动,凸显高校廉政文化的亮点。在抓好领导、教师、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抓住有利时机,搭建互动的平台。依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党组织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互动、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凸显工作成效。如外国语系向家长发出《“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告家长书》,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廉政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廉政勤政的认识,将廉政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让家长支持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

3.2 搭建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三个台,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一是搭建廉政文化知识“讲台”。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高校要专门邀请理论水平高、责任感强、热爱党风廉政建设的专家、领导为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讲廉政党课,增强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反腐倡廉意识和法纪观念。同时还要组织学校有关领导为教辅部门作反腐倡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辅导讲座,以社会身边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例为警示教材,让全体与会人员在思想上深有感触,认识上再次得到提升,切实增强了广大干部廉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二是搭建廉政文化活动“舞台”。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应结合大学生实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认识水平,充分利用、科学整合现有文化阵地的资源,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分层次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如学工处借助校园纠察活动,对学生进行 “讲文明,改陋习”教育;团委借助黑板报开展 “正直诚信”倡议活动;教学系部借助主题团日活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 “向身边的典型人物学习”教育;开展全校大学生青春飞扬合唱比赛,通过传唱感恩、廉政歌曲,表达感恩情怀,树立廉政思想。

三是搭建廉政文化宣教“看台”。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要发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板报等为载体,定期播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事迹,播放反腐倡廉电教片,发布廉政教育信息。开展“向榜样学习”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比赛,引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活动,掀起向榜样学习的热潮,激发教师在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进程中干事创业的热情。

3.3 注重完善三项制度,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教务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制度,形成各种教育资源协调优化的“大宣教”格局,为廉政文化进校园提供组织保证。高校必须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各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做到领导、责任、措施三到位,确保教育成效。

二是建立健全教育机制。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师德师风建设等相结合,同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高校应出台有关规章制度,要求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廉政教育讲座,教职工写一篇廉政心得体会,每次政治学习时,必须安排党风廉政教育内容,各班每期至少安排一节廉政教育课。

三是建立健全责任机制。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是落实责任机制。各系(处)部门负总责、亲自抓,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其次是落实激励机制。对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在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落实督查机制。高校党委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奖优罚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小结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加强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营造一个宁静严谨气正的育人环境,才能培养大批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要求的合格人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形成解放思想、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才能保证高校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加强高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始终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总结高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的实践,深化改革,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具有高校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教育体系,不断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 周春红.《净土不净:高校领域腐败现象透视》.载《中国监察》,2003年第15期

[2] 张爱国、宁秋亚等.《加强新时期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对策研究》,华文出版社,2006年

[3] 范晓清、韩传国.《高校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创新思考》,载《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 冯月联、张建鹏.《高校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 龚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建设教育机制的思考》,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6月

[6] 方守志、汪伟、史萍.《高校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研究》,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 骆广东、彭大枝.《高校要建设和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载《学习月刊》,2008年第5期

[8] 范春梅.浅析反腐倡廉建设在高校健康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9] 姚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7

一、会计集中核算下,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 一)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是提升财政改革的要求

现阶段, 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 国家财政管理改革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中, 因此, 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相应地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一种新模式, 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教育资金运用效益的增大、会计监督力度的强化、会计工作的规范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但是其影响的程度却受到了教育财务的管理效果、水平、状况的约束。所以教育主管单位以及学校在积极协助、配合财政单位做好会计集中核算的同时, 还要做好学校财务的管理工作, 提升学校财务管理力度, 保证财政的整体改革效益, 发挥出更好的社会效益。

( 二)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速度非常快, 教育工作也涉及了越来越复杂的一些领域, 导致学校财务管理有了更大的难度。伴随着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 教育财政的资金投入速度已经开始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所以增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合理、正确地运用教育资金, 有效地提升使用教育资金的效益, 让教育资金投入能够真正在教育事业发展其作用, 已经变成了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 三)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力度是提升教育资产运用效益的要求

财务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资金, 其中包括了动态、静态管理。而资产作为一个公司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主要劳动对象以及必要条件, 已经是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中的各资产是成功实现科研任务、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以及基础。因此, 增强教育资金管治, 保证发挥教育资金经济效益、使用效益, 已经变成学校财务管理的重大项目。只有增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合理、科学地分配好教育资源, 才能有效地避免流失国有资产, 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安全, 有效地提升国有资金运用的效益。

二、在学校财务管理中, 会计集中核算带来的问题

(一) 认识会计责任不深刻, 学校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行之后, 学校的会计岗位被取消了, 其监管督查工作以及会计核算工作都被会计核算中心一起承担了, 然而, 依照“三不变”的准则, 各财务管治工作还是学校工作的职责。因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会计主体的地位, 学校很容易会忽略自身财务管理的职能。一些校长可能会觉得会计工作的担负应该是核算中心, 学校可以不用再履行会计职能, 在违法财务行为发生的时候学校已经与其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内部会计的控制工作被忽视了, 学校也没有在继续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甚至一部分的学校会认为结算中心才是负责把关经费支出的, 所以会出现滥用支出经费审批权的情况;一些学校觉得会计工作中心都接手了工作, 所以不重视报账会计工作, 一些报账会计的工作已经局限在本校日常支出报账、收入解缴的办理以及备用资金的管理等普通事务性工作内容, 甚至一些报账会计自身还有其他兼职, 只把财务工作当成副业, 使得学校财务的监督、控制、分析、计划、预算等系列重要职能没有专人专职, 导致出现财务管理的缺位、空挡, 对学校业务经济活动的有序、健康进行造成了影响。

(二) 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没有结合, 影响财务管理的进行

在集中核算之后, 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负责会计核算, 但其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在本单位进行, 导致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脱节严重, 没法确保财务管理的有效实行。另外, 各单位的业务经济活动与会计核算中心的记账没能保证时空上的一致, 核算会计承担了太多账务, 任务重、业务量大, 而且对各单位具体的业务不够清晰, 核查会计资料时只关注票据齐全与否, 报销手续完整与否, 没有将学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实现真正有机地结合。另外, 因为核算中心统一保管会计档案, 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学校要查阅时特别不方便, 加上各核算中心大多都有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繁忙、会计科目明细分类粗、工作人员少的情况, 导致学校没能了解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的详细、真实状况。

( 三) 集中核算的局限性弱化了核算中心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纳入核算范围以及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导致某些学校使用各种手段逃避监督, 进行违规、违纪活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隐匿收入, 另外设置“小金库”或者账外账; 二是通过学校食堂、工会等没被集中核算的账户, 进行非法资金转移、财务收支等; 三是通过往来账户虚构往来关系, 实行调整收支、划拨款项等; 四是用假发票来报账, 导致会计记录反映的经济活动不真实, 包庇了违法乱纪行为等。因为会计核算中心没办法完全查证经济业务的合理、真实性, 使得会计没能实现有效监督, 难以制止学校的刻意规避行为。

( 四) 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工作与会计核算相脱节, 弱化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

账实核对、资产管理都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项目。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核算中心接手会计核算职能, 而原单位仍然管理物资财产。“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 单位管物而不管账”导致会计核算单位资产管理之外游离。一方面, 会计核算工作者平时只能依照学校的购货发票, 进行核算入账学校购置的新资产, 而对非正常购置的固定资产, 例如上级单位拨入、部门间互相调拨的资金, 个人或外单位捐赠的资产, 如果学校没有及时申报, 核算中心就无法及时处理账务, 没法准确掌握其实际资产状况。另一方面, 会计核算中心只能核算资产到其一级科目, 没法深入进行详细管理物件, 而对于处置报废的管理也比较粗略, 实物资产种没有详细放映在账面上, 财务会计信息没有反映有效、真实的各项资产实物控制管理境况。

三、会计集中核算后应该改善学校财务的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学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被淡化了,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被分离开来, 弱化了会计所有的监督职能, 实物资产管理没到位, 为管理、运用教育资金工作带来新难题, 不管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认识到改善教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 增强学习, 提升学校财务管理积极性

依据《会计法》的规定, 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以后, 预算单位还是会计责任主体, 而非会计核算中心是主体, 每个单位应该为自身经济活动合法与否、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合法、真实与否肩负所有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增强培训学校法人代表, 让其对自身在单位财务管理中是领导、组织者有明确的认识, 自觉增强会计知识, 深入掌握、学习相关的财管知识、财政法规, 提高财管意识,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财务管理水平, 自觉完善、制定学校的内部控制体制, 依法理财, 积极配合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 双方多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 支持核算人员到本公司研究调查, 主动配合会计监督活动。

( 二) 改善协作体制, 整合中心与学校的财务管理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应该从转变类型做起, 实现管理型中心逐渐代替核算型中心, 改变将其只作为核算机构的想法。在平时的工作当中, 要增强其与学校的横向交流, 合理分工, 建立互促、互补、协作体制, 多了解学校业务实况, 尽可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做到对每一个学校收支项目情况都能熟悉了解, 有效地解决学校财务管理与核算中心相脱节的难题。学校还应该主动配合监督工作, 方便核算中心对学校的经济活动状况的掌握, 督促、帮助学校领导管理报账会计工作, 向各学校定期提供资金收支结余表。另外, 依照学校管治需求, 提供定时的会计相关信息, 给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根据。

另外, 还应该扩大财务管理队伍。教育主管单位应该提升会计核算中心中财务工作人员相关素质。注重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重视同行、内部间交流业务, 拓宽财会人员眼见, 增强其职业更新知识、协调沟通、判别能力以及道德职业水平;力求培养出素质高、水平高、业务全面的复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同时, 还要培养中心财会工作人员的主人意识以及全局观念,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增强同学校间的沟通联系, 多了解学校详细状况, 熟练学校财务管理手段, 主动、积极给各学校反馈管理、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另外, 还应扩大建设学校的报账会计队伍。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单位要多开展、组织一些短时间、高收效、强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以及岗前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准, 规范其工作行为, 让其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和学校的桥梁纽带功能。

( 三) 增强监督力度, 提升财务监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要想增强监管督查力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是增强检查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力度。一个公司的财务运行状况与其有没有健康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直接关系。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教育主管单位应该增强督查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有效性、健全性的力度。二是增大会计核算中心管理检查有效性的监督力度, 避免监督核算的表面化、形式化。三是教育内审单位要定期进行监督审计, 注意检查会计核算中心监督管理学校收支情况的有效性, 有效发挥中心的控制、预测功能。四是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做到两者并重, 有效寓监督于服务当中。

( 四) 监控内外资产, 保证资产完整、安全

学校要确立法人代表为核心, 完善依托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分级负责、全员参与的资产管理模式。依照学校实况, 结合实物资产特点,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将资产核算细化, 详细反应资产的变动、增减情况, 核算学校的动态资产。会计核算中心与教育资产管理单位要将实物资产实行全面、定期清查, 准确掌握其使用、盘存情况。依照清查实况以及法规财经、财务体制, 处置非正常盘亏的责任资产人。对于闲置资产, 应该指导学校使用科学手段盘活, 提升利用教育资产的效益。

摘要: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进行, 有利于对于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 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有助于增大运用教育资金的效益, 提升政府的宏观调控力。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进行也会给学校财务管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 完善、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对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深化以及向国库集中收付体制的成功转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文章探讨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进行给学校财务管理带来的难题, 并列举了完善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宁永志.对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02) .

[2]郭平.会计集中核算:利与弊及对策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 2009 (02) .

[3]张科.网络条件下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探讨[J].公用事业财会, 2008 (03) .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8

1. 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教育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又深刻地影响社会的风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时下, 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但也有少数家长教育方法有偏差或自身没有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其子女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 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唯我独尊、撒娇放肆;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打骂, 其子女在社会上往往会欺凌弱小, 甚至结伙打斗;如果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 其子女一般会纪律松散, 无心向学;如果父母生活不检点或有外遇, 其子女往往会被卷入早恋的漩涡;如果家长偷、赌均沾边, 其子女往往会走上少年违法的歧途。这几类“问题家庭”的子女, 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免疫能力, 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样才能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 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夯实根基。

2. 转变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子女成人成材的关键, 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 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一要教养结合, 以教为主。父母不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而且是常任的老师。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对一般家庭而言, “养”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 “教”的问题则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当父母的只能养子女, 教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 教师的教育责任与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不矛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和家长比作“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 有义务向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 引导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从“教养结合, 以养为主”, 逐步转化为“教养结合, 以教为主”。

二要讲究家庭民主, 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父为子纲”, 子女是父母的私有品和附属物, 这种观念在现代的家庭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家长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 认为自己的话语就是圣旨, 要孩子绝对服从, 有些甚至是用棍棒代替教育。时下不少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家长的高压。新时期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启导型”的家庭,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亲切和睦、团结互助的气氛, 以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要德、智、体并重, 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是事实上, 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同, 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 常见到家长只重视孩子智育的极端例子, 例如孩子作业得100分就予以奖励, 甚至规定孩子考试必须得多少分, 多一分奖若干元人民币;有的家长从幼儿开始就规定每日要认若干生字, 做书面作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延伸部分, 纳入工作计划, 列入议事日程。通常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访。家访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现在教师家访一般是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 重点对象或重要事情则登门访问家长。家访内容为:了解情况, 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含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 , 供家长教育子女时参考;指导家庭教育, 听取家长意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促进家校工作的正常发展, 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二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形式, 其特点是效率较高, 便于集思广益, 集中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开两次, 在开学时和期末召开。学期初, 校长向家长报告学校工作计划, 希望得到家长对计划的理解和支持;期末, 校长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 请家教效果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 请优秀学生做汇报等, 并提出对学生在寒暑假的要求。由班主任主持的班级家长会, 具体介绍班内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 并指出一些倾向性问题, 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可适时地召开家长座谈会, 其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由学校领导主持, 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碰到的难题, 征集意见和建议等, 并以此联系家长积极分子, 培养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典型, 为成立家长委员会做准备。

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的群众性组织, 邀请家庭教育卓有成效并热心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积极分子, 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分别建立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 使之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核心。

四是举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编写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 和家长一起学习。通常家长学校工作是这样开展的: (1) 全体家长参加的活动, 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给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在家庭应用的基础知识, 并特约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在会上讲课。 (2) 分层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如对七年级的家长举办“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座, 对八年级的家长举办“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学生早恋分析”讲座, 对九年级的家长举办“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升学与就业”等讲座。 (3) 对学困生家长着重辅导“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中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知识。 (4)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学生的家长专门开班, 请派出所、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干警来普及法律知识, 加固预防少男少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9

每个单位都会计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了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岗位设置一般有以下: 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岗位设置与企业规模,管理要求都有关系,财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多岗一人,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此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之下,单位基本设置了电算化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岗位。

2会计专业岗位及主要技能

出纳岗位主要技能: ①熟悉国家财务政策、会计法规,了解税务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 ②熟悉银行结算业务和报税流程; ③熟练签发票据、办理结算、报销费用等业务处理流程; ④汉字及阿拉伯数字的正确书写; 计算器、 电脑、点钞票的熟练操作; ⑤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 ⑥良好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往来会计的主要技能: ①往来数据的整理、发送,具体往来数据的复核; ②未达账项关注程度; ③有往来对账工作经验,熟练操作办公软件、金蝶或用友ERP软件; ④异常情况的沟通与处理; ⑤有银行各类单据处理经验, 有信用证处理工作优先考虑。

成本会计的主要技能: ①较强的成本计算专业理论知识; ②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购销存模块; ③熟悉财税知识; ④仓库管理能力; ⑤本核算及分析技能; ⑥会分配料工费; ⑦知道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成本的构成。

会计主管的技能要求: ①精通国家经济法律政策、财税法律规范、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等财务制度和业务; ②熟悉国家会计法规,了解税务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 ③熟悉行业以及公司经营范围、业务流程以及会计核算方法; ④熟悉银行业务和报税流程; ⑤良好的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 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财务处理软件; ⑦认同企业文化。

3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目前会计人员流动性较大,眼高手低

跨省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职工的就业心态不良,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频繁更换工作,也会给企业带来不便。

3. 2就职人员对会计的理解过于狭窄,领略不到会计的真正含义及会计应该做的事项

会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失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简单地认为会计就是针对税务账而已,其实会计是分为多种会计,会计的基础工作还是以统计为主,结合会计上的方法求出结果。

3.3学校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会计的基本技能

连基本的报表、科目理解不了,编制报表更不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缺乏主动性与吃苦精神,基本功不够扎实,目前都采用电子计算机,故手写的数字都不规范,据了解,学校不重视基本功的培养。

3.4学生缺乏数据分析,效益分析,预期指标分析能力

目前企业招收会计人员的要求是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新的会计人员要有团队精神,公司也经常会对员工进行文化、思想、精神、职业操作方面的培训,包括拓展等各项学习。所以财务部的核心力量还是强大的。未来企业招收的会计人才应掌握以下能力: 会进行绩效考核、税负率指标分析,年度销售及利润核算能力的开发。

4适应企业,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对策

4.1改革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 1) 明确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在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决定着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等。因此,应充分进行市场需求调查,确定合适的会计实用技能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各技能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再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制定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 2) 根据技能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体现就业需求,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训练要求。比如,学校近几年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出纳、超市收银、 企业出纳、库管等工作,根据此信息,可以通过压缩基础文化课程,开设收银实务、出纳实务、纳税实务等课程, 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

( 3) 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方案。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方案有一般课堂教学的实训教学指导,也有各学科综合实训的教学指导,还有毕业实习的教学指导。 为方便各学科以及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践性教学指导方案应明确技能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 4) 大力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改革过去满堂讲授理论的做法,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际工作中的原始单据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经济活动过程 。

4.2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 1) 走出校园,有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会计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现有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让教师到这些单位顶岗实习、 理论指导等方式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方法,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改变多年来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2) 鼓励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是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易行且效果较好的方式。社会调查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灵活多样,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收集校内模拟实训资料。也可以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就业趋势开展专题研究。

( 3) 打造优秀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学习情景的创设、实训流程的设计、进度安排、内容的组织、手段的运用、学习过程的监控起着主导作用,是实训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 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要鼓励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实战经验; 参与各种审计、评估、代理记账项目,优化知识结构;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国家、省级的专业培训进修,学习其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 聘请高级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参与实训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4.3模拟企业真实场景,建立仿真实训室

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是全仿真模拟企业会计环境的综合模拟实训室,目前,我校的模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内容已包括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平台、 纳税申报平台、会计电算化实训平台。实训内容包括主体企业、客户企业和相关部门三个部分,建有电算化操作工位和教师控制台,可同时容纳几十人参加实训。通过仿真模拟实训,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设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传递,训练学生的分单技能和会计电算化处理技能。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更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4. 4与会计师事务所及代理记账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10

1 中山市产业结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加剧, 次贷危机尚未见底,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国际市场需要下降已成事实;国内CPI仍在高位运行, 加上人民币升值, 出口增长进一步回落, 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资源紧张等制约因素继续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我市产业结构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工业结构基本上仍然以传统的生产、制造为主, 技术含量不高, 尤其缺乏高附加值含量的高技术产业;2010年以来我市中小企业出现关闭迁移的苗头, 尽管我市企业外迁问题并不十分严重, 但近年中小企业中出现的关闭外迁现象亦应引起重视。

因此,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增加技术含量附加值, 提升产业水平是中山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瞄准产业需求, 依托高校, 加强产学研合作, 对我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尤其对促进“三个适宜”新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瞄准产业需求, 依托高校, 自主创新打造中山市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2.1 瞄准产业需求, 依托高校, 自主创新打造中山市产学研公共

技术服务平台, 将有利于中山市企业围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 集中资源对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以技术提升引领产业发展, 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2 瞄准产业需求, 依托高校, 自主创新打造中山市产学研公共

技术服务平台, 将有利于加速中山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发挥高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中山市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汇聚中山。

3 提供支持、营造环境、促我院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快速发展

3.1 政府应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发展投入, 为中山市产业

结构升级提供引导性资金, 带动企业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例如, 中山市的智能家电、消费类电子产业特别发达, 也是嵌入式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 不过遗憾的是, 在智能家电、消费类电子领域, 中山市嵌入式系统公共实验室缺乏必要资金与中山市相关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 政府应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多加引导和提供政策资金。

3.2 全面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政府可以重点支持中山市高等学校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批示范性重点项目的实施, 并及时总结中山市产学研公共技术研究服务平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先进经验, 通过新闻宣传、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 推广先进经验;同时政府应根据中山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差异, 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 典型示范, 稳步推进。

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已有的阶段性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促进院内科研事业发展, 提升科研实力,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科学评价为导向, 以科技投入为保障, 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 以总校支撑为依托, 推动学院科技与产业工作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并根据自身实际, 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1 中山市嵌入式系统公共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为促进中山市政、产、学、研、相结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中山市科技局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下, 2006年底建设了“中山市嵌入式系统公共实验室”。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面向应用、面向企业”的原则指导下, 实验室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横向项目的合作, 通过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和相关嵌入式技术支持服务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已经和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通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山智达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并且依托嵌入式实验室, 积极开展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共性嵌入式技术项目研究开发, 并积极申报了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07年实验室成功申报了《可配置嵌入式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基于无线的嵌入式智能家居控制网关的研究与开发》两个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及一批与企业开展的横向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4.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力发展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院另外较典型的校企合作平台项目还有中山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平台、与石岐区政府组建的工业设计中心、与中山市民营科技园合作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民营科技园工业设计中心”等, 学院平台的建设发展都将瞄准中山市产业发展需求, 结合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和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 以超前意识, 结合中山市产业的特点, 加强与各企业间的联系, 为中小企业出谋献策, 解决实际困难。

5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机制建设下一步工作设想

5.1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 我院将积极开展各项平台二期

建设, 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的仪器设备, 积极与中山市政府部门合作,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瞄准产业需求, 逐步将我院各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中山市自主创新的有力抓手。

5.2 加强与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流技术供应商的交流合

作, 并进一步拓展与中山市各中小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摸索和建立与企业沟通合作渠道方式, 努力实现把握住产品的真正需求和方向, 使生产的产品有市场价值, 这方面需要政府能够在平台建设早期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扶持资金, 一则降低企业风险, 二则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5.3 完善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开发人才队伍建设。以搭

建产学研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保障,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做好学科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选拔, 营造有利于学术人才成长的环境。

5.4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作机制和运作效率,

制定政策, 鼓励平台研发人员面向企业、面向产业、自主创新, 并将自主创新的成果实现产业化, 提高成果转化率。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平台项目管理办法, 进一步规范平台项目开发和管理流程, 提高和企业合作的产品研发质量和效率, 真正能够做到与企业需求对接。

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服务 篇11

积1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人数1450人,教师人数116人。

校园安全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实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八五七农场子弟学校注重以学校安全为本,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安全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学校安全管理新措施、新方法、新思路,使学校安全管理更加快速、稳建地发展。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育人氛围

几年来,农场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仅四年内在学校的基础建设和大型设备的购置方面,计划外投入了800多万元,改造了两幢教学楼,硬化了广场,新建了“六室”,购置了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大部分设施得到了维修和改造,使学校的面貌日益美化。走廊布置了名人名像、名人名言、人文警句,更多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手工制作和书画作品,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各功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主题,文化布置各具特色。同时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办好学校墙报、橱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提升学生。

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育人更高目标,2007年农场再次投资180万元,为子弟校建一座垦区一流的植物园,拥有各类品种植物220种,假山两座,休息学习椅60个,更为我校校园文化添上了重彩一笔。

二、以活动为目标,强化安全意识

平安,是和谐之基。我校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使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首先强化教职工的安全意识。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学习来内化教职工的安全理念,营造安全重于泰山,时时讲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氛围。着重强调:“在任何突发事件中,我们的党员、干部、教职工要坚守岗位,托负起应尽的责任,确保学生的平安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面向学生学校积极开展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广播、黑板报、演讲、征文、故事会、看录像、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每学期初,在全校开展了“安全与我同行”的主题班会,学生自编自演,通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目的。同时,学校还在各班级开展了“让安全进校园,把安全带回家”征文大赛,升华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安全观念。为提高学生学安全,讲安全的积极性,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名言警句评比等活动,近几年来,共收到安全名言警句500多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向全校宣讲,让每个学生铭记在心。为建立平安教育长效机制,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有关安全主题的图片展,用惨痛的事例告诉学生珍爱生命。通过校园宣传栏,手抄报等阵地,广泛宣传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为让安全知识走进课堂,学校自编了《安全知识常识》手册,作为校本教材,利用每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为了得到全社会关注学生安全,还印制了横幅、条幅,悬挂在学校醒目之处,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学生,确保学生安全。并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进一步强化纪律和安全意识,使家长广泛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中来。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聘请消防队同志定期为全校师生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以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并与交警队联手,维护校园周边秩序,监控学生的校外行为,保证学生交通、治安方面的安全。

三、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安全教育

我校始终将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安全,作为学校第一要务来抓,突出学生在校园内安全工作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使安全教育开展的扎实、有效,我校在抓安全教育的同时,把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使诸多因素协调、均衡发展,增强理想教育的感染力,法制教育的规范力,身心健康的和谐力和安全学习的自控力,使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青少年学生是全民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学生的法制纪律教育,使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这是维护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我校通过举办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知法、懂法;其次,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监管使学生守法、用法;再次,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当前校园安全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预防轻应对,重逃生轻救护的现象。为此,我校定期开展学生的安全自救和应急处理训练,开展消防、防震演习,进行逃生、疏散演练,在演练中教会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体验自救、互救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应急对策本领。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些年来,中小学生也像成人一样,有着难以解脱的心灵困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生命意识教育,在人文关怀上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求助与心理重建,至此,我校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并对全校学生开放心理健康室,有专职教师负责,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黑板报等平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常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初二年级曾有两名女同学宁某和陈某,由于性格孤僻,加之与学生、家长产生矛盾,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心理健康教师得知后,及时地对她们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地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使她们走出了抑郁,走向了阳光,现在她们俩己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了,其中宁某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还获得了初二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以措施为保障,精细化管理

一是首先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工会及各处室领导参加的安全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其次,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层层

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级级负责,层层落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健全和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健全了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制度》。针对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我校还对《集体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教学楼逃生应急预案》、《预防学生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宿舍逃生应急预案》、《接送学生客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进行了认真修订。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安全责任体系,增强了安全意识,为营造“关注安全”的氛围,提高“关爱生命”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是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特别是食堂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工作人员必须有健康合格证,采购人员必须严把食品进货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和腐烂变质的食品;认真落实学校集中就餐、用餐制度,对学生就餐情况、饭菜质量、饮食来源要做到顿顿有检查、有记录,坚持24小时留样和就餐用具消毒登记制度。

三是加强寄宿生安全教育和良好习惯形成。抓养成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管物、穿脱、就寝等生活方法,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抓考勤;睡前按时清查人数,对未按时就寝的学生及时弄清原因,杜绝不明原因的缺床现象发生抓纪律教育学生按时作息,不干扰他人休息,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抓环境指导学生正确摆放物品,叠好被褥,按时打扫卫生,及时冲洗厕所,定时通风换气,按期灭蚊消毒,确保舍内干净抓安全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防止宿舍内碰伤、上铺学生摔伤和物品因保管不妥丢失等事故的发生,坚持每晚学生宿舍通宵值班制度,确保住校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抓教师:注重培养宿舍教师,交给他们科学有效地工作方法,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理方法。

四是加大寄宿生行车安全力度。要求随车宿舍教师要严格遵守送车和接车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司机和宿舍教师要坚决进行批评和教育,对造成后果的坚决追纠责任。

五是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我校在网站上开展了有针对性互动管理,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开通家校平台,及时了解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校安全管理的建议。如在校长信箱中,有一位舍务教师反映,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往返宿舍路途中贪玩,甚至有个别学生跑出校园,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针对此情况,我校制定了《学生接送制度》,由舍务教师按学校作息时间表,按时接送学生,每天做好记录,每月汇总,上报学校,确保住宿生在校安全。在家校平台中,有一位家长反映学生喝生水问题,我校高度重视此事,至此我校从2006年开始,为每个班级配备纯净水,保证学生饮用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网络缩小了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大家共同关爱校园,关爱学生,使我校安全管理工作快速提升、稳健地发展。

五、以设施为重点

防患未然为巩固农场为学校营造的硬化、绿化、美化的校园安全环境成果,我校十分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以设施为重点,认真组织隐患查找与整改,并注重实际效果。对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应急照明灯具、安全出口标志、消防疏散标志、消防栓和灭火器进行仔细盘查,该更换的更换,该添置的添置。除此之外,对教学楼内教室灯具、电源开关、微机室电源、理化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锅炉房等重点部位的安全。

为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学校强化封闭管理的力度,严格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要求值班人员按时上岗,坚守岗位,注意防火、防盗,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加强校内外巡视,搞好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平安及学校财产安全。

除此之外,针对学生校内外的人身安全隐患,提出了“三严禁三防止”的防患措施。即:校内严禁学生在班级、走廊及操场上打闹,防止学生因打闹引起人身伤害;严禁学生在体育设施上掐斗,防止不必要的摔伤、跌伤;校外严禁在广场、马路等人车密集地方滑旱冰,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加强高等学校学者共同体建设 篇12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者,共同体,治理结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完善治理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改革总目标中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的要求。从“管理”到“治理”标志着党在执政理念与治国方略上实现了新的重大思想解放。治理的要点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1]。笔者认为,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则是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 改革的重点是高等学校内外部治理结构, 改革成果用章程体现。当前, 学界应首先关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突破口是学者共同体建设。

一、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改革的攻坚战

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即全面深化改革, 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十八大报告在总体目标部分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以更大决心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可见, 改革任务之艰巨。对于教育的总体要求则是深化综合改革。

1. 改革之难。

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会记得许多耳熟能详的用语, 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内涵式发展、分类管理、综合改革等等, 但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什么?可能就仁智各见了。前些年, 高等教育一直在进行着大学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 成绩很大, 但也很难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方向有了, 但道路、规律、规则尚不明朗。也许这就是到了中央所指的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攻什么坚, 堡垒在哪里?一是久攻未下。如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关键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 必须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 坚决实行简政放权, 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强调政府要转变职能, 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1994年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将其明确为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更是以法律的名义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这些文件表述仍不陌生, 也仍然是目前我们要通过改革追求的实质内容。换句话说, 如果当时《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的规定真正实现了的话, 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提法了[3]。

二是难有共识。许多问题是提出来了, 但往往各说自话、最后不了了之。如涉及西方大学制度的三个表述“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有人认为是事关大学事务的三个核心理念, 我们也应该遵循。但不同意者也大有人在, 更有人认为国外并非都如此, 因此很难达成共识。但能达成共识的是什么?似乎也不明确。现代企业制度有其确定的内涵, 主要是指因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引起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 那么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尚无共识。没有共识, 如何改革?

关于教授治校, 赞同者认为这是必须的, 是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反对者则认为正如战争太重要了不能让将军说了算一样, 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怎么能让教授说了算。更有人认为教授治校不可行, 学校规模很大、还要实行战略管理, 教授本身不懂、相互间不熟悉、又怕耽误时间, 怎么治校?虽然后来用教授治学来代替, 但仍然引起争议。如有人认为教授治学是天经地义之事, 本不用说, 另有人认为教授治学不能替代教授治校。

关于学术自由, 有人认为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前提, 不能限制。但也有人提出现在学术难道还不自由吗?甚至认为影响学术自由的政治因素已很少, 干涉主要来自学界、学者自身。很多人认为现在教师的职业操守存在危机, 教授成为“叫兽”、专家成为“砖家”, 社会已缺乏公共知识分子。还有人提出现在大学制度的基础已由学术自由主义转向学术资本主义, 国外也有一些很不错的大学其实也实行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4]。

关于大学自治, 有人提出尽管我国官方没有正式使用过大学自治的提法, 但《高等教育法》所明确的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就是大学自治的中国特色表述方式, 近期有关文件已重申了依据章程自主管理是学校的法定权利。此外, 还有很多人提出我国大学权利其实很大, 没有边界。

三是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 不能说我们都没共识, 在大学制度的一般规律方面, 我们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的。如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书记校长职责分工等其实就是共识。问题出在我们虽有理念, 但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保障, 很好的理念没有真正转化为制度。如多年来我们循环不断的放权与收权、业务部门项目抓手的无限膨胀、学者对行政权力追逐、学术上的寻租现象等, 都源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致使高校管理过于行政化。

2. 高校与外部关系的建设方向、路径已然明确。

首先, 基本关系就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和“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第二, 依法治教的制度基础正在敦实, 如教育部已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正在推动着高等学校章程建设, 也在加强新型政校关系的构建, 方向其实就是为了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第三, 具体的实施工作也在务实推进, 如2014年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发布, 取消了国家重点学科审批等一些行政权力, 也包括取消大学研究生院审批权等。可以说, 从方向、路径、措施等方面都在推动。

当然, 我们有些项目、评估、评审、评奖等工作的行政权力依然在发挥较大作用, 也还有各种各类的计划指标掌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这些问题比较复杂, 也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 改革仍需稳步推进。

3. 高校内部治理改革需要突破。

当前, 高等教育已由大发展时代转向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推动创新等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来。这些, 大部分是高校自身要做的事情, 高校需要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对于为什么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得以提升?笔者刚刚发表的“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5]一文中, 提出它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基础、能够保障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观点, 因此需要进行战略性架构;此外, 改革的方向已有, 但路径并不清晰。如大家都认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需要明晰, 但如何界定?很多学者也是因为学术做得好才被“重用”到行政岗位的, 笔者在“‘裸’教授与‘长’教授”的文章中专门[6]讨论了此现象。可问题是, 很多“长教授”的科研成果、奖项是从政后得到的, 肯定是业余时间干出来的, 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 还是另有原因?

应对中央对“改革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判断和教育部致力开展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战略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者需要加强问题意识和理性思考, 需要突破固有思维框架, 真正从完善治理结构的角度加强制度建设, 以制度保证质量和创新。

二、高等学校是以教授为主导的学者共同体

目前, 国际高等教育学界基本认同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当代美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阿特巴赫 (Philip G.Altbach) 教授曾说过:毫不夸张地说, 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 源于巴黎大学模式[7]。当然,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达千年的书院制和科举制, 也有人认为它们就是过去中国的大学。但是, 翻开近现代中国大学史, 可以判断, 大学应该是西学东进的产物, 现在那些百年以上的老校其实办学之初是学习西方而引进开办的学堂。大学是舶来之物, 这是本文分析问题的基础。

经过八百多年的变迁, 西方传统大学经历了行会模式的法国巴黎大学、以学院制模式为基础的英国牛津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德国柏林大学和高举社会服务大旗而发展的美国密集研究型大学的进化历程, 大学从单一的教学机构演变出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我国现在的一流大学建设主要的参照物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后来, 由欧洲的技术学校开始,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 又成长出大量的、层次不一的应用性高校。我国现在倡导的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其直接的参照物就是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目前, 世界上已事实形成了两个体系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个重视学科性人才培养, 另一个重视应用性人才培养。只是有的体系分明, 有的界限模糊, 大学的专门称谓演变出高校的宽泛概念。

在分析大学的进化和演变的基础上, 我们再回到源头分析大学是什么———行会式的教授共同体。行会是当时社会的治理模式, 大学只是借用或参照执行;共同体表明利益、责任共担, 共同说了算, 这也就是“教授治校”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共同说了算?意见一致时好办, 意见不一致时则需要讨论、协商、妥协、争论、表决等。可见, 教授治校不是温情脉脉, 如果表决后还不服从, 对不起、请走人!

开始只有几个教授, 没有专职的领导和行政人员, 教授的平等地位容易实现。后来, 大学规模扩大, 出现了专职的校长和辅助人员;大学职能增多, 产生了专门化的行政机构;市场影响力加大, 大学走出象牙塔开始世俗化;大学社会作用增强, 政府需要介入;知识爆炸学科增多, 教授急剧分化;终身学习社会来临, 大学还要搭建立交桥, 等等。当今世界, 高等学校成为巨型的、多功能的、意义重大的社会组织, 有成百上千个教授, 他们彼此间的人、事均不熟悉, 怎么通过讨论、争论而达到治校?

分析教授治校的难度或其不可行性, 问题出来了:大学, 在产生之初具有一个形态或特征, 如果现在让它消失, 那么现在这个机构还是不是“大学”?所以, 我们需要加强教授共同体模式的构建, 让学者共同体有具体的实现方式。

尽管外部对大学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增多, 但那些身处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学还是力求维护与外界的边界及内部学术与行政的边界[8]。法国大学设有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习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等内部管理机构。其中, 校务委员会决定本校的政策, 尤其是审定与国家签订的合同的内容, 决定预算和决算, 分配人员编制等事项。学术委员会对科研政策及科研经费的分配提出建议, 对科研计划、科研指导资格、文凭的设置与变动等方面问题提供咨询;英国大学设置学术评议会、学部、学院及学院委员会等学术机构, 负责安排或执行教学、科研等所有学术事务和活动, 与以理事会为主的发展决策机制及校长负责的行政执行机制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权力制衡格局。学术评议会是大学最高学术权力机构, 享有制定大学学术政策的全部权力, 是惟一和各个学部、系直接打交道的机构;在德国大学, 评议会是主要决策机构, 也是最高权力机构, 对学术事务以及重大的行政事务拥有审议决策权, 负责选举校长和批准学校章程, 组成人员则以教授为主。按《联邦德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本校教授在这一机构中拥有绝对多数的席位和表决票;美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之说等。

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曾经提出:“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 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 由此而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 远非国家之力所及”[9]。

三、高校学者共同体治理模式架构

所谓学术权力, 其实就是学者共同体特征的体现方式。我们需要维护高校学者共同体模式, 以避免大学特质的丧失。但怎么构建?教授治学是一种路径选择, 缩小共同体的范围、降低层次是另一种选择。要务实地构建学者共同体的实现模式:大学是以学院为基础的共同体、学院是由教授为主导的共同体;高等学校实行学院联邦制学术治理模式, 在二级学院构建有决策地位的教授会, 校学术委员对联邦制的学院决策予以制衡。具体设计如下:

1. 构建学院新型教授共同体。

道理有4点: (1) 二级学院层级与学术的关联最为直接和密切, 这里几乎所有的管理事务都与学术相关, 如人事、经费、学科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奖励等。在学院里,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意义近似等同, 因此可以实现教授治院。 (2) 在二级学院里, 教师们的学科比较接近, 人数相对较少, 相互之间可能知根知底, 因此可设立教授会, 作为学院重大事务的决策机构, 实现真实的学者共同体治理。 (3) 同行评议制度是被国外大学检验认可的有助于创新的学术制度, 实行教授治院有利于改变当前重“量”轻“质”的行政化评价方式, 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行政权力学术寻租现象。 (4) 如果学院教授会集体僵化或占山为王或排挤人才怎么办?对此现象要一分为二地看:好的一面是也许有助于形成特色, 真出现问题的话也还有许多制衡、申述机制来解决问题。

2. 高校实行学院联邦制。

所谓学院联邦制就是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体, 但其发展规划要得到校方批准, 与学校整体战略一致。这里弱化学校职能部门对学院、对教师的管理权限, 增强服务职能, 增强其对学生的服务职能及与社会的联系职能。学校的管理重心下移, 学院的地位上升, 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中心的扶持发展责任在学校。院长不设定行政级别, 由教授会民主推选, 学校任命, 在需要时可直接担任学校的校长、副校长, 由此规避掉过去的逐级提拔模式。

3. 校学术委员会有权否定学院的决策。

校学术委员会既是高校学术决策机构, 也是学院政策的制衡机构。在学校层面,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实现“教授治学”。这个“学”不单指教学, 而是指整个学术。学术委员会平衡各学科学术发展, 监督、制衡院系学术决策, 形成全校以教师为主导的学术治理机制。为突出育人功能, 学术委员会主席应由章程规定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 是全校最高的学术首脑, 即首席学术官。

四、涉及学者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相关问题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一场攻坚战, 是高等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方式, 当前的改革重点是架构起学者共同体的运行模式。高等学校需要战略管理、需要行政效率、需要贯彻国家意志, 因此必要的行政管理也是必须的。如何在现有的高校治理模式中, 增强学者共同体的作用, 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共治, 成为改革的关键。

1. 科学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关系高等学校领导和管理制度而由法律规定的要义, 必须坚持。第三十九条进一步界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 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并对党委领导的主要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笔者理解党委尽管是一个集体, 但其负责人书记的地位要高于校长。同时, 第三十条又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放在一起来理解, 那就是以书记为主的党委管大事、管决策, 而决策后就要让校长独立地负起行政责任。校长其实相当于企业里的CEO, 董事会决策后负责具体执行。因此, 需要依照法律、国情和校情, 把党委、书记、校长的具体责任尽量明晰, 不同学校在大的统一原则下可以有所不同。

《高等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而《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基层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 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这说明, 书记是选举产生的, 校长是任命产生的。是否需要改革?提出来大家思考。

当今高等学校的书记, 基本上是厅级以上干部, 部分还是副部级, 高等学校规模也都是数万人, 这种情况下称高等学校党委是“基层委员会”可能有些勉强;而特色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对高等学校提出的重要要求, 因此校长的办学理念需要与所服务高校的使命相匹配, 需要教育家办学。基于这种认识, 笔者认为高校的书记共性素质多, 校长特性素质多;书记其实承担的是上级 (主管部门) 党组织的委托职责, 性质上更像是上级派出的党组书记;而校长更需要对特定高校的发展负责。因此, 书记是委派、校长是遴选, 可能更符合当今高等学校的发展实际。

为了减少日后的工作矛盾和保证学校特色发展, 对校长的遴选工作可由书记代表上级党组织 (委派就可以代表) 牵头负责, 候选人的提名必须通过校学术委员会的同意, 最后由主管组织部门审批。但校长一旦任命, 党委、书记、校长、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就要由章程来界定和约束。

2. 严格区分学术和行政岗位。

高等学校存在着专业和组织两类激励, 学者们同时归属于一门学科和一所学校。但是, 专业激励与组织激励的方式是不一致的, 前者是建立学术声誉, 后者是层级晋升。将专业人员“提拔”到管理层, 并给予行政人员学术声誉, 则完全搞乱了高校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做法是向学校成员提供平行有效的学术生涯和管理生涯“双阶梯”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是一个高度与智力相关的、严格规则化的人才市场, 学术 (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的专门化工作) 是衡量标准, 这也是高校创新性、公平性及尊严所在, 可以规避掉学术、金钱、权力间的相互寻租现象。学术人员追求行政职务是因为资源的掌控权力, 行政人员追求学术职务是因为荣誉与再提拔的空间, 都不是为了工作本身, 且破坏了学术工作和行政工作本身的神圣性和专业性, 必须改变。

要对学术和行政岗位进行区分, 从严设定学术型行政岗位。在什么岗位使用什么头衔, 不在学术岗位者不能使用学术头衔。一些离开学术岗位的人继续使用过去的学术头衔, 似乎不太合适, 就像一个离任市长不能再继续使用市长头衔一样。可为什么教授就可以兼任一辈子呢?这明显是对教授头衔的不尊重。离开学术岗位后的教授不能再继续使用学术身份, 应该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

凡事从领导做起。当前, 高校中层以上行政负责人普遍使用学术职称头衔, 是不妥当的, 因为他们真实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学术。当然, 领导水平一般比较高, 也许过去还是专职学术人员, 但从事管理工作后职责就发生了变化。按照工作性质, 行政负责人, 不论其原来的学术水平多高, 从事管理工作后职责就发生了变化, 不宜继续使用其原来的学术职称头衔、不能再占据学校的职称名额、更不能在行政岗位上评聘晋升学术职务。

只有那些与学术工作紧密相关且直接与学术人员打交道的行政负责岗位可以保留有关人员的职称称谓, 如大学校长, 主管科研、教学工作的副校长, 教务处长, 科研处长。如再扩展就要有充分的理由, 定岗权力在校学术委员会手中。这样, 高校绝大部分行政岗位及其领导不再拥有职称头衔, 对他们考核的是管理业绩和水平。为公平起见, 少数学术型行政岗位, 其负责人离职后也将不再享有行政级别待遇。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岗位的待遇。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01) .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7.

[3]马陆亭.高等教育改革的逻辑[J].北京教育, 2014 (01) .

[4]马陆亭.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大学章程建设[M]//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教发展评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5]马陆亭.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07) .

[6]马陆亭.“裸”教授与“长”教授[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05) .

[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2.

[8]张力, 马陆亭.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16-319.

上一篇:复杂巷道条件下一篇:SERVQUAL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