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

2024-06-18

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共11篇)

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 篇1

20世纪30年代中国素描教学主要受以徐悲鸿为首的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学子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影响, 在中国高校引进了西方学院派的素描教学体系, 推动了我国高校素描教学向写实主义道路的发展。

50年代马克西莫夫教授带来的俄罗斯契斯卡科夫素描体系, 对高校素描教学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却又导致了偏食的弊端。契斯卡科夫的素描教学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结构”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 使我们透过表面的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和体块之间的联系, 这是他对中国素描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这些观点和主张也正是契斯科夫教学体系的基础。

素描是一切的基础, 是根基, 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 谁就没有立足之地。素描是艺术中最刚强, 坚实, 稳固和崇高的东西。严谨, 充分, 完整的素描, 要求把物体画出之后, 首先使我们看起来, 物体是存在于空间之中:其次, 物体如在实际中所见的一样, 在前一种情况下, 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就足够了, 面在后一种情况下, 则需要有对物体及其各种不同结构规律的知识。

正如契斯恰夫所说:“画素描——也就是进行思考和理解.任何时候也不要默不作声地画, 要经常给自己提出课题。素描是艺术的最高一方面, 但决不能仅仅严格地追求素描一直追到底, 面要善于及时地停下来, 否则, 很容易越过界限, 面走上摄影师的道路, 或者是把素描开得枯燥乏味, 如果你不善于抓住整体的话.话末说尽, 比廉洁赤了头好。”

契斯卡科夫的教学思想受19世纪俄罗斯民主革命运动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俄罗斯艺术家开始注意现实生活, 反映社会变革, 同情劳动者。欧洲理想主义艺术中把人物形象画得千人一面, 契斯卡科夫批评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体系摆脱这个毛病, 这是艺术史中大的进步。因此俄罗斯的肖像艺术超过了法国。

80年代后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的美术思想。在接受新东西的时候, 中国人总要全面否定旧东西, 中国的美术界总是以革命式的、运动式的方势谈艺术, 不能占在一个客观的研究式的角度谈问题。因此学术界出现了否定契斯卡科夫素描体系的思潮, 把中国人由于学习法国和俄国素描教学不够彻底, 理解的不够深入而出现的问题, 都说成是“苏派”教学的后果, 例如只注意光影的表面效果, 不注意内在联系等, 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 马克西莫夫班并不强调光影素描, 在当时就没有“全因素素描”这样的概念, “全因素素描”的概念是80年代那些反对“苏派”素描的理论家提出的, 中国的一些理论家的评论是不准确的。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各家之所长, 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和马克西莫斯夫带来的俄国素描合在一起就几乎是一个完整的欧洲素描体系。进一步认识了体积, 认识到形体的厚度, 这不是理论上的问题, 是因为过去看不到原作, 缺乏对欧洲绘画艺术整体的认识。俄罗斯在对体积的理解方面就相比欧洲简单化了, 因为他们的历史短, 因此我说学习他人要有一个过程。

我们打开了国门, 扩大了视野, 世界各种素描流派扑面而来, 从而使东西方艺术思潮不断碰撞, 我国素描产生了争议不休、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各种主义和流派的产生使我国的素描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 呈现出新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

鲁迅美院的韩大为先生在《素描人物教学散记》说: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这是非常危险的。当拿起画笔, 不要把自然搬到画面上去, 而应是去组织一个全新的自然, 一旦划出新自然, 就获得了相对独立的价值。中国的素描, 其实体现了现在中国整个美术教育的模式。也就是说,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下, 素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我们现今素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主要要完善几个方面:

一、继续强化素描造型问题。素描练习是使学画者手、眼、脑高度统一的训练形式。可是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人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思维反应变的迟钝, 只能僵化机械的去操作, 而且这种方法作画的时间还过长, 无休止的去追求细节上的肖似, 反而失去了画面的生机, 在本质上也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 也有些人对于进行扎实的素描基本功教学的正确性和永恒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今天的画家应该得到解放, 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艰苦持久的素描基本功训练, 去磨练再现物象的技术, 而应根据个人自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自由地去表现, 直截了当地把自我感受表现出来, 就像儿童作画那样随心所欲。以写实为主必然会压抑了很多学生的创造性。而现在我们最缺乏的, 也就是创造性的抽象思维。我们的艺术品想要获得世界性的认可, 必须要用心去画, 而不是用眼睛来模仿。当然, 由于存在着绘画类与设计类专业在素描基础课学习的深度、层次、内容的不同, 往往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 认为某些专业 (主要指设计专业) 的素描学习是没有必要的或者是多余的。

中国与外国的许多有成就的画家, 都是素描功夫过得硬的, 他们不仅在画室内画人体或石膏像, 还经常到生活中去画与创作相关的人、景、物, 他们不仅仅是为素描而素描, 而是抱有明确的目的性.俄罗斯19世纪著名风景画家希施金, 就常到森林里去画写生, 一生画了许多有关森林的各式树木及其细节场景。他的《森林老树》便画得极其深入而一丝不苟, 他积累了大量有关森林的各式树木风光的素材, 对俄罗斯原始大森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 依据这些树木细节素描进行再加工, 再依据一定的艺术构思创作出一幅幅引人遐想的美丽风景画。希施金就是这样成为俄罗斯最著名的风景画大师的, 像《森林老树》这类为创作而画的素描写生稿, 在希施金的画箱画柜里有几千乃至上万幅。希施金是契斯恰柯夫的学生, 但他没有成为契氏体系学说的奴隶, 他同时拜自然为师, 用学到的技巧创造了超越一般人的辉煌成果。所以素描基本功对学画者的锻炼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是其他任何基础课无法替代的, 是无法抛弃的。

二、改善单一表现方法。在我们传统的素描教学中铅笔、木碳条、碳笔, 是常用的工具, 在我们传统的素描意识中, 对素描的界定是以单色的概念为基础, 而单色的概念常常是与黑白灰联系在一起的, 用彩色颜料画素描, 总有一种是在画色彩画而非画素描之嫌。为此, 我们首先要区分这样的概念:我们运用色彩进行素描表现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工具的运用, 拓宽素描的形式语言。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主要是为其他艺术门类提供表现形式的方式方法。运用色彩直接画素描, 其优点在于:由于画素描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与色彩一样, 而画家运用这些材料所进行的素描表现, 均是纯粹的关于艺术形象存在形式的探索与研究, 从而使这种素描艺术语言与其他画种的艺术语言有着更直接的联系, 转化为其他画种就更直接有效。我们进行改革以后, 毛笔、钢笔、色粉笔、水彩、板刷、油画笔、芦苇笔、滚子、刀片、羽毛笔有色纸, 以及俄罗斯传来的桑基那、索斯这些工具和材料都可以运用到素描中。这些工具和材料极大的丰富了素描作品的表现内容, 使素描的技法的研究向全方面拓展。

三、解放传统思想, 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在我们的素描教学中, 还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方式和拓展式教学方式。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当起引导学生, 发挥学生潜质的作用。大学阶段和

关于乡土音乐资源进课堂的思考

——《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读后

周丽丽 (沅江市琼湖书院湖南沅江413100)

手中接过唐海燕老师编撰的这本还依稀泛着墨香的书本, 心中倍感沉甸甸的。记得师从唐老师学习声乐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那时的唐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温婉细致, 严谨而又大气的人, 这十多年来我们亦师亦友, 更佩服恩师人格的高洁, 以及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最为难得的是为人师者, 十余年来老师都能保持一份不变的激情, 兢兢业业立足教坛,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城院学子。

民俗本土音乐是折射着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巨大的宝库, 既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域人们“灵魂的声音”, 又是连接那里的人民心灵的纽带, 是他们集体无意识的“井口”, 如果不去积极的引导大众了解、学习、热爱祖国的民族的传统音乐, 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失去民族的灵魂, 久而久之将会丧失中华民族的根。研究本土音乐的内涵, 挖掘提升地域的人文精神, 才能真正体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怀揣这个目的, 唐老师利用教学间隙潜心研究湖湘地域性音乐, 尤其是益阳本土的音乐资源已有多年, 追溯乡土音乐资源源头, 探究湖湘本土原生态音乐形式, 走访民间老艺人, 经过几番呕心沥血地搜集、挖掘、归纳、整理, 遂著下案头这本《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益阳地方音乐》, 旨在为保留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尽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又提出了“还本”和“回归”的理念。所谓“回归”指的就是恢复音乐教育的本来面貌, 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利益把提高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通过学习本民族的民间音乐传统树立民族文化意识,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育12年, 通过多年的观摩和教学实践, 对益阳乡土音乐资源走进课堂有着些许思考。

一、现状和必要性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 “原生态”音乐作为“原生的生态环境”中的伴生物, 反映着当地的民族、地域、生活方式, 是人们曾经历过历史、生活、思想与理想追求的浓缩。但目前这些音乐却没有得到及时的挖掘和研究,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民间音乐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 大量通俗音乐涌入, 尤其是网络歌曲 (它的开放性、互动性) 给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从小在这种氛围中成长,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中国的主流音乐。课堂上把刘天华与刘德华混淆, 不能识别笛和箫等常见民族乐器, 类似的低级错误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比比可见。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若干年,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 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研究生阶段, 在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 表现性素描更接近创作。不管是什么专业的素描教学形式, 首先必须来源于专业的本体特征, 比如中国画专业强调是线, 线是在形体的观念上经过画家几千年来的写生、提炼, 结合东方文化的传统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是学习中国画的素描的基本切入点。线有变化莫测的表现力, 是东方美术的精髓, 随便否定和摒弃都是错误的, 是不理智的。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继承线条的基础上, 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华, 发展中国画的素描表现形式。好素描必然是由有效的视觉因素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观念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所以, 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 怎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主观性、表现性灵活已全面展开,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相应出台, 这无疑是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大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 无论从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 还是学校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来说, 都有别于城市学校。所以, 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音乐教育改革和探索, 充分发掘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和潜力, 才能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地、全面地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2011年9月笔者有幸担任了湖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的益阳初中音乐班的辅导员, 在三个月的国培远训中, 我就针对此书做了相关推介, 并和全市45位一线音乐教师就“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一话题展开了相关的讨论与研究。任何科目的教学, 教材是根本, 唐老师的这本书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具体客观的乡土音乐素材, 对于如何让益阳本土音乐进课堂起到标杆性的作用, 也让众多基层教育者茅塞顿开。音乐教材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 农村则应该选择独具自己特色的教材, 唐老师的一书引导我们发现本土音乐应该涵盖有鲜明的思想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科学性和系统性, 基础性和实质性, 灵活性, 可行性等。

各位基层教师针对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的确,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地区都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 教师应该将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收入并传授给学生, 只有突出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教材, 在世界范围内才有地位, 有价值, 并更容易被承认。同时音乐教材应该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特点而且必须有音乐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农村学校分布“广、散”的特点给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接触和相互促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多维发展。

此次国培远训我们的这个乡土音乐的话题成为了热门话题, 我本人也荣获2011年度“国优”辅导员称号, 我们班级也评为特优班级。

二、可发掘课堂素材

在讨论中, 不少老师反映乡土素材没有一个具体的范畴, 资料无法搜集, 教学中操作起来满头雾水。有了唐老师的这本书为蓝本, 给基层的教育提供了不少直观的照片、文字、曲谱等文献资料, 都是绝好的教学素材。益阳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源远流长。唐老师书中对不少素材都进行了分门别类, 其书中提到的种种音乐形式、素材,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使用比较频繁的有:

(1) 益阳弹词俗称“道情”或“月琴戏”, 分说白、表白、说唱、表演4种, 语言通俗易懂, 唱词合辙押韵。和常德丝性是现代素描的标志。现代素描是站在主体的立场上, 借助客观形象的造型语言表现主体情感、观念意识, 强调主体的真实。注重个性、思维品质的的培养, 通过强化夸张变形手段实现心灵感受的真实。

我们学习外国素描, 一方面学习观念, 另一方面学习技术。然而全部照搬实不可取的, 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融合我国绘画特点, 形成自己完整又全面的素描体系。我们现在的任务很重, 既要研究基础, 又要表现当代生活, 要有现代感。中国的画家还要艰苦的努力, 不可能一步登天, 因此要实干, 相互否定, 相互批驳, 是无济于事的。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学院派素描技法.李平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9.

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 篇2

关于构想素描训练的几点思考-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研究

构想素描训练作为当代专业设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是对传统设计基础素描教育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终极目标,对于培养现代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说,构想素描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 者:刘琬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构想素描   设计素描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课程特征   训练途径  

当代素描的表现与发展 篇3

关键词:多元;素描;表现

0 前言

徐冰讲座的时候在讲自己在喻红之前有张大卫的素描是最有名的,并留在中央美院做范本。学生就问他:“后来的当代艺术与前面的写实传统训练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徐冰认为它们之间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通过了这种扎实、严谨的训练,让他找到了艺术中精准的表达与高品质的质量。所以这就是他后来做艺术很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他经过科班的这些严谨的训练以后,他不会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处理任何的作品。他总是能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与最认真的切入点。所以,素描的训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过于落后,他们认为已经21世纪了,许多都已经采用摄影与电脑处理为主了,还画大卫这样的肖像画不是已经很落伍了吗?是否真是这样的?

素描基本功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告别僵化的单一的素描理解?还原多元灵动的素描本意。徐冰曾说:“一直以来,我们对艺术基础的认识是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基础,不考虑作为需要面对未来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大量的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的素描训练上。”

如今在国内,人们似乎已经把“素描”的概念和“大卫”“伏尔泰”“凯旋门”或写实头像等同起来。这不仅仅因为多年来,此类的素描是美术艺考生们高考的必考科目,更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国情选择了“苏式”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的写实艺术,使得此类素描在国内成为主流,甚至是“唯一”。如何找回素描的艺术灵性,鼓励素描的多元化发展,将素描与创作紧密联系呢?

1 素描的概述

靳尚谊先生说过:“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而不是风格问题。‘水平是什么?是从事任何领域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一种穿透、容纳、消化各类艺术现象的能力以及执行的能力。”素描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因此,素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不是指对客观物象的被动描述,而是培养对事物的主动把握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基础是不会过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是不会过时的。我们现在可能是对于应试教育反感。因为是对于苏联的契思恰可夫教学体系那种机械的、长期作业的一种反感而推翻有利于我们的。无论怎么变化,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高度是永恒的。陈丹青说过他不画素描也照样能画油画,但陈丹青的速写是非常棒的,这就是他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画的素描也就大概在A4纸大小的速写本上画,并没有画那种长期的、整开的素描。例如,米开朗琪罗的小素描是真正有研究的,米开朗琪罗解剖了无数具尸体才对人体有庖丁解牛般熟悉的认识,这就是大师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的经典。所以,时代再怎么发展,只要是架上绘画,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经典的。

2 如何表现素描

画家掌握素描的本领首先是为了认识客观物像和刻画客观物像,这是画家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刻画”的目标。所以历来画家们都认为素描是艺术的基础,是绘画的生命根源。艺术家们在素描中进行语言尝试和造型训练,最终都落实在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素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2.1 观察方法

纵观世界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怎样观察”的历史。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于每一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怎样的观察,则直接导致某一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导致东方与西方、古人与今人的“看法”不同。故此观察的方式很重要,这也是素描训练中首先碰到的课题。

2.2 空间问题

这就涉及东西方观念的不同,也就是现实的空间与抽象的空间这两个命题。这就不仅仅要懂得透视、物与物的关系等法则,更要体会空间的抽象概念,這其中包括造型、色彩、构成等内容。

2.3 对形的认识

在复杂多变的客观物象中,要善于概括、归纳、提炼最基本的形式因素。无论是自然形还是人造形,都是由基本形所构成。通过运用简单的基本形,来展现物体的结构关系。

2.4 画面语言

这其中包含有材料语言、黑白灰构成、面积对比、个性化表达、社会文化因素等等。语言符号的形成,是一个人艺术完善的标志。之所在科技化发达的今天,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它反映了人的本性。艺术形式单一,人的生活内容也单一;艺术风格多样,人的生活内容必然丰富多彩,二者是统一的。

在学习中,要倡导个人的语言表达的训练。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点,扩大到生活、文化、时代背景的高度来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由“再现的艺术”过渡到“自由表现的艺术”这一认知过程。

3 西方素描表现的方式

在西方20 世纪现代画坛里,诸流派蜂拥而起,素描也呈现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多元共存对局面。20世纪处同时出现的野兽派和表现派,以强烈扭曲夸张的造型和狂野奔放的色彩,最先吹响了现代艺术的号角。野兽派的创始人马蒂斯,不仅以善于运用色彩而超群出众,在素描肖像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样成就非凡。

马蒂斯说“画素描就是要清楚地体现某种观念,素描就是思想的精准形式。通过素描,画家的情感和灵魂毫无困难地走进观者的精神。一件没有素描功底的作品,就是一座没有骨架的房屋。”马蒂斯的素描多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看似很随意很简单的几条线,其实并不简单,用的线条越少,就越是要求线条的准确性,只有及其精准的下笔,才能寥寥几笔就画了出来。他以最简练的方法来表现自己——他把他的线描作品作为他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而简化的表现手段保证了这一宗旨的实现。

奥地利画家席勒是表现派画家,席勒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素描。他善于用线条略带夸张地勾勒出人物的体形与结构,完全消除了明暗和光影,席勒笔下的人体都是瘦骨嶙峋的,没有多余的血肉和曲线,只有突出的胫骨肌肉、扭曲的线条、精炼的造型和带有棱角的几何结构。人物痉挛般的造型、恐怖的眼神、夸张的关节、病态的消瘦形体,都揭示了现代人潜意识中某种病态的诡秘与动物性本能的一面。

20世纪最伟大的巨匠毕加索,受塞尚的造型理论启发,和勃拉克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他们从解构形体出发,然后武断地重新组织这些成分,以创造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的“绘画的实体”的作品。毕加索崇尚立体主义,他的抽象画主观表现出的太阳光是螺旋状照射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光沿直线传播。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毕加索把脸作为纯粹图式随心所欲地变来变去。自此“肖似”这个传统的肖像画的基本点被彻底打破。

4 中国素描的现状

中国的美术教育因苏联教育的影响,长期作业的比重占得太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院校的招生考题大多以写生、默写静物或人像为主,一些考前班因此摸准了这一套经久不變的套路,还给出了开门密钥,形成了一套应试教育的产业链。 “基础”要不要?绝对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新世纪以后,中国美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也应该要有所改变,如今很多美术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应该让素描朝着多元化的,创新思路的方向发展。从单一标准的素描体系解放出来,走向更加多元的、个性的、注重感受性、表现性的素描语言方向的拓展。考前训练班的应试教育的素描也逐渐被打破了。

“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你想象中未来转基因鱼的形态”“描绘你想象中转基因鱼生物细胞的形态组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一件可行性的‘飞天梦幻作品”“制造10个惊喜送给父母”,这就是中央美术学院这两年的考试题目。转基因细胞与鱼为何是一道很棒的题。简而言之,它即给了写生绘画的空间,又要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才是一个真正新时代艺术人应该做的事。这些思辨性极强的考题恰是我们艺术教育必须要深入探索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从考题反应为了不让应试教育套路化这种来形成固化的标准,素描语言训练方面应该创新思维,把艺术的基础教育从功夫型的训练转向为思维创造的训练,让艺术更加接近艺术的本体。

5 结语

新的探索改变着旧的眼光,新的眼光改变着旧的领悟方式。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世界每天都充满着新的光彩,人们从一天天成为传统的过去中走出来,艺术品新的姿态中人们心中展现了一个闪烁不定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康泓.大师的手稿[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2]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对静物素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4

素描基础教学,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技能, 而且要懂得艺术, 学会审美。培养及训练学生探究自然的艺术规律及能融会贯通地反映自然的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以对客观物象的研究作为素描入门之本。譬如在素描静物教学中, 通过联系实际讲解, 使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体积、结构和在空间中的透视原理, 引导学生由摹写过渡到对造型语言的思考和把握。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 我们以线性结构素描、明暗素描列为这一门教学基础, 分别来展开教学。

一、线造型素描

以单色的线条来塑造物体形象的绘画, 或者说以线的方式, 来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关系为主而减弱对形象明暗因素表现的一种绘画形式。特点是对所描绘的物象采用减弱明暗光影色调, 运用透视法则, 强调观察与分析基本形体特征, 强调用线条来表现本质的形体结构及组合关系。这种画法清晰、肯定、概括有力, 能充分地表现出物象“线”的韵律美感。线性结构素描教学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 正确的结构组合分析以达到画面的有序组织的把握。

1. 了解透视法则。

使学生明白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 , 成角透视 (二点透视) 及圆的透视的基本规律。通过石膏几何体的摆放不同位置及角度, 加以分析和理解几何体各边的透视变化。并列举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及现象, 如我们站在笔直的马路中央, 向路的远方望去, 就可看到平面马路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 如横向截取一段, 那不就像是平面摆放的立方体底面吗?为了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 并准确地掌握角度及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要让学生把看不见的部分 (结构线) 也画出来, 还要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圆锥体也是由长方体“切割”变化而来。

2. 正确的结构组合分析。

在生活中, 任何物象都可以简成几何学形体或分解成几何形体或由这些形体的局部所组成。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 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介于立方体和圆柱体之间, 抑或圆柱体和球体之间的。例如。一只蛋既不是圆柱体, 也不是球体;它的造型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同时想到, 立方体的四边棱角削去, 可以成为圆柱体, 圆柱体的顶部和底部弄圆, 就会出现球体的模样。用这种方法你能发觉这些形体间的相互关系。还要让学生领会到, 任何简单的形体都可组合而成任何混合形体的造型。如画一个立方体你就可设想成一个方盒子;画一个圆柱体, 你就可设想一根柱子;画一个球体你就设想一只乒乓球。你可以用这些简单的设想来说明成千上万的事物:将这些形体综合起来, 你便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客观造物, 这就是塞尚的观点:用圆柱、球体及圆锥来表现自然。这是用几何形式去发现有序结构的一种绘画形式, 也就是运用归纳法, 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客观自然世界。静物素描教学中遵循此法, 要求同学从物象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以及物象之间的组合关系, 物象与背景的生存关系, 对布纹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 从而构成画面一个有序的整体。

二、明暗素描

用明暗表现的方法, 概括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色调, 以达到光影的真实, 及物体具有体积感、空间感、质量感、整体感和完整性的视觉效果。在明暗素描训练中, 应侧重光影与物体明暗色调变化的规律, 以及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1. 光影与物体明暗色调的变化。

有光才有影, 才有物体明暗变化。生活中我们发现, 离光线近的地方, 或者光线强烈情况下, 物体明暗对比关系强烈;反之则弱。要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明暗相对统一的关系, 反复加强练习, 以免画面上出现黑一块、白一块, 造成黑白之间秩序混乱。如亮部中的高光要恰到好处, 而背光中的反光不至于跳出来, 投影不会漆黑一团。

明暗色调的变化是有节奏规律的, 整体地观察与表现应贯穿于作画的始终。在进行明暗深入的过程中, 要同学们意识到亮部之间, 暗部之间, 中间色之间, 是存在有节奏感的渐变规律的。也就是, 物象最亮、最暗之处, 只有一处;然后逐渐亮、再亮……, 从而产生明暗调子有秩序的变化。

2. 体积感与空间感, 是整个素描训练过程的追求目标之一。

素描静物教学问题与对策的论文 篇5

一、素描静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美术院校的扩招,很多学校和学生将美术作为通向高等学府的捷径,美术教学也被当作高考录取率的重要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美术生大量增加,美术教学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美术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素描静物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在高考制度和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绘画技能的训练,甚至在教学中忽视美术造型规律寻找技巧捷径。很多学生也是迫于高考压力走向美术专业道路,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绘画过程中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有所欠缺。具体来说有以下突出问题:(1)素描静物教学偏离艺术造型规律。当前素描静物教学是为高考升学率而服务,这就造成了素描教学将技巧的训练作为唯一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高考和分数进行,却忽视了对素描造型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2/3的时间都是在进行静物素描的训练,而对于素描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几乎为零。这种割裂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行为忽视了教育规律和艺术造型规律,违背了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习技巧的一般顺序和原则,使学生接触到的素描知识范围过于狭窄,对静物素描的表现形式理解有失偏颇。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素描,但对于素描的认识和理解仅限于考试的范本和式样,这种现象与当前素描教学指导行为直接相关。和素描教学目的指导息息相关。素描理论知识和素描观念的形成是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础,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美术教师要承担起美术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素描基础知识与观念,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素描技巧和绘画能力。(2)静物素描教学形式单一。在当前的静物素描教学中,教学主要采取临摹和写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完全根据高考题目和个人意愿来安排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教学过程单调、呆板。静物素描中造型问题和集合意识的确立是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方面,但迫于高考压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画面表现技术,学生缺乏素描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美术意识。在静物素描练习时,通常采取在桌上摆放常见物品进行绘画训练,静物摆放形式单一,画面缺乏创意。学生在临摹画时,基本是照着原样画,对于光感和色调的表现不会灵活运用,学习过程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3)静物素描教学缺乏通识教育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静物素描前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透视变形的原理,缺乏美术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意识,而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静物素描教学仅仅局限于技巧的训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类似于囫囵吞枣。由于素描造型基础知识和观念欠缺,因此学生美术基础薄弱,不明白素描的造型规律和表现形式,无法建立有效的立体意识,美术能力和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素描静物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素描静物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协调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偏失。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全面的美术教育实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1.明确静物素描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掌握静物素描造型规律。静物素描教学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素描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掌握静物素描造型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夯实绘画技巧。首先,绘画过程树立绘画视觉结构意识。针对静物素描教学,应指导学生确立几何思想,运用立体意识和空间意识将物象的真实结构转变为视觉结构。其次,绘画过程树立明暗意识。光影的运用是素描过程中的重要原理,教师要认识到光线明暗关系在静物素描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画面整体关系。第三,树立全因素观念。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注重画面的深入程度,把影响画面的各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绘画思路。2.完善静物素描教学目标,注重静物素描理论知识与技巧的协调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静物素描教学,不仅仅要把目标定位于高考评价标准,还应依据造型规律和美术素养要求,使静物素描理论知识与素描技巧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在解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锤炼技能技巧,不断丰富学生的素描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基础能力和素描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静物素描教学要完善课程设置,加强理论知识、方法步骤、造型规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次,静物素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静物素描实践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造型规律,提高画面的表现力。3.丰富静物素描教学形式,实现绘画技能与艺术素养的同步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静物素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还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丰富静物素描教学形式和训练方法,实现学生绘画技能与艺术素养的同步发展。首先,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素描造型规律,按照科学性、逻辑性的原则,按照素描学习程序循序渐进地开展静物素描造型训练。其次,素描教学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开展分阶段的训练。第三,素描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眼、手、脑作用,通过协调运用综合感官,实现眼睛观察、大脑加工整理的有效统一。最后,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素描训练过程中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4.在静物素描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情况,服务教学过程。首先,重视教师的积极评价,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激励,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委婉指出学生作品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改正不足。其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正确定位自己的作品,并在班级的横向和纵向评价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第三,开展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开展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在共同交流中发现不足,提高绘画技巧。总之,静物素描在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静物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和素描技巧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俊忠.浅论教学中的静物素描[J].品牌,,(02):238.

对人像素描教学的研究 篇6

一、对人物特征的把握至关重要

人像素描以肖似人物形貌和神态为宗旨,对人物特征的把握至关重要。人物在年龄、体态、容貌、神态等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人像素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对象的特征,使对特定的人物产生独特的印象或感受,主观强调对象某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要对人物特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比如人像素描要表现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老人、青年或小孩在表现上要区别对待。一般而言,老人骨骼造型突出,形体凹凸反差明显,如眼窝、颊窝深陷等,一般眼睛暗哑、肌肉松弛、皮肤收缩干涩呈现繁多的皱纹,相应地线条短促、断断续续,所以细节的刻画很重要。年轻人轮廓饱满有力具有弹性节奏感,皮肤光洁,艺术处理上要单纯,避免琐碎,同时注意男性和女性在造形上的差异。男性脑颅较大,额结节、眉弓、鼻骨、下颌角都较为突出,胸锁乳突肌明显,喉结突出,呈现较为明显的体面关系,方线条突出。女性则额丘、颅顶丘较为突出,眉弓、鼻骨、下颌骨不发达,使面部显得肌肉饱满,颈下部也丰满圆润,整体呈现出较为流畅的曲线美感。不同的职业又对人物的性格、气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医生、军人、教师、商人在服饰、性格、气质各方面都相差很大。户外劳动者肤色较浓重,室内劳动者肤色较浅。劳动者一般显出朴实憨厚或执著,养尊处优者显得安逸或骄傲。

通过深入的观察,人物形象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会在视觉上给我们启示,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适度夸张强调对象,能表现这种精神气质的因素,减弱不具表现力的因素,并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传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就能创造出比客观对象更鲜明、更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整体感在人像素描中的重要意义

在人像素描教学中,强调整体感即整体地观察与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的观察与表现很容易造成人

物比例失调、动作不协调,画面灰、脏、乱等诸多问题。

整体不是细节的集合,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宏观地把握对象。比如,画人像首要的是把握人物的姿态,对姿态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对象整体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透过人物的衣服、琐细的装饰等外在因素,抓人物整体的动态、节奏、大的比例关系与基本形态。在把握时可采用速写的方法整体地由头到脚快速连贯地观察与表现。人体骨骼是决定人物造型的基础,在把握整体的动态时要抓大的关节骨点,这时肢体无须过分细致,避免因停留在局部而失去对整体动态与形状的连贯性把握。

在人物立体感的塑造、空间感的表现方面,引导学生用几何形体如立方体、圆柱体、球体、锥体去分析、归纳人物的造型有助于学生整体地把握对象。比如,头部可理解为一立方体,颈呈现为上小下大的圆柱形,人的鼻子大体上由四个梯形面构成,嘴唇沿着半圆柱体状的齿形生长,眼睛是球状的等等。解剖学给人像素描注入科学、理性的因素,不过人物的骨骼肌肉结构十分繁复,而人像素描重在人物造型。在教学上,强调把人物内部的骨骼肌肉结构与外观感受的几何特征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抓住要领,快速整体地把握对象。

在画面处理上,引导学生主动整体地控制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注意主与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比较、有层次地刻画,使画面结构组织有序、层次分明,具有整体的稳定性和节奏感,避免产生灰、脏、乱等毛病。

三、人像素描的艺术表现

在人像素描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艺术大师人像素描作品赏析,鼓励学生多看多临摹名家的人像素描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品味,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大师的艺术理念、独特风格与表达技巧,学生可以从中确立自己的定位,培养艺术个性,并通过临摹提高艺术概括能力与表现技能。不仅如此,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研究与探索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

明暗调子与线条是造型的两大手段,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明暗调子是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光感的重要手段,可产生较强的客观真实感,同时又是表现氛围、意境、调节画面节奏的有力手段。米开朗基罗擅于运用明暗调子表现人物浑厚的体积感与力量,伦勃朗擅于运用明暗调子表现画面的主次、空间、节奏与氛围。线条是一种明确而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概括地勾画出对象的形体结构与特征。它又是一种力的综合体,可更直接地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并且,线条的疏密、长短、粗细、浓淡等构成画面符号式的独特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荷尔拜因、安格尔、马蒂斯、毕加索等画家的线条表现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线条与明暗调子的手法可结合起来运用,如费钦运用线条与调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素描风格。在人像素描的艺术表现方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作画特点,根据对不同对象的审美感受,采用以明暗调子为主要手段或线条表现为主,或线条与调子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表现。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大师在工具材料运用上的表现技巧,探索表现技法,创造出具个性特色的人像素描。

人像素描教学以肖似人物形貌和神态为宗旨,一方面应重科学性、规律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更要重视艺术语言的探索与表现,以创造各具风格特色的人像素描。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列奥纳多·达·芬奇.戴勉编译.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佐治·伯里曼.润棠译.艺用人体结构.人民出版社,1973.

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 篇7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多年来, 中职的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一直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模式, 表现在:

第一, 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缺乏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基础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不能很好的结合。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中国的艺术设计专业 (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包装设计) 一直是沿用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 所以目前的素描基础课在相当程度上沿用了原来绘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其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的特点不相适应。教师的思维方式也比较偏重于感性思维、艺术思维。不能充分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的目的、模式和在培养要求上的不同。

第二, 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甚至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远未能改变传统绘画教学模式, 与设计理念相距甚远。素描作为一门设计专业最基础的造型学科, 此前也有人曾经研究过设计素描这门课程, 但都是笼统概括地把绘画素描和设计素描作对比, 而没有从实际授课对象基础水平进行分析, 没有从不同专业个性化的特点进行考虑, 没有将事物进行分类, 从素描与具体设计两个方面结合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

第三, 学生的专业思想模糊, 学习热情不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素描基础课的目的性不明确, 大多数人认为素描基础课与专业学习关联不大, 学习不够重视。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的目的

无论是绘画类专业还是设计类专业,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好素描, 一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二是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使技法和理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素描最直接的目的是造型技巧, 在画面上解决形体、结构、空间的基本关系, 解决好观察与分析、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创作和工作中, 无论是使用电脑造型工具还是手绘手段, 都能制作出成功的作品。同时, 设计专业学习的素描属于一种研究性的素描, 它的目的不是培养素描或绘画大师, 而是强调它在造型基础训练当中的功能性和阶段性, 它更加重视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我们通常称之为“设计素描”。因此, 设计专业素描基础和常规素描在自身特点及其教学方法上、目的上都是存在差异的。

传统素描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 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 追求的是精神层面审美功能的欣赏价值。设计素描则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以及准确地传递信息等方面为重点, 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 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绘画性素描的造型过程中, 通常是以感性为基础, 以直觉性、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活动方式而展开。与之相比较, 设计素描的造型思维方式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形象思维被统摄在逻辑思维之中。所以, 在设计素描的造型表现中, 特别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事实表明, 这种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及造型思路, 不仅能够使设计素描造型严谨、规范, 而且还因这种思维与思路包容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等因素, 因而能大大拓宽其造型的表现力。而内容也因不同专业特点及培养方向的需要而有所侧重, 以适应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 加快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设计想象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模式。

三、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1. 做装饰结构素描训练。

选择结构较强的物体进行训练, 要求有立体转换到平面的构成形态, 从而形成有意味的教学形式。即讲授物体透视、投影等基本规律, 要求学生用装饰的要素表现出来, 最终达到把装饰要素利用程式化的绘制方法精心绘制出来。

2. 思维定式打破。

在绘画中, 我们习惯了一些事物组合模式, 对这种模式的打破会突破我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如无关联性事物组合, 体量类似物组合, 高差异体量组合, 随机放置组合等。而避免用常规的摆放方式, 可以吊起、倒挂、累积等, 或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等方法。

3. 多种素描手法的尝试。

同学们总习惯于单一地用排线条的方式画素描。要让他们知道, 素描表现的手法是无穷的, 可以描、划、擦、印等等, 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 不同手法的尝试会使同学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像与否。八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的素描做一个梳理, 介绍给同学, 让他们逐渐对形式本身感兴趣。

4. 打破严格的焦点透视习惯。

抛弃常规的透视法则, 让同学们知道, 准不一定美, 美不一定准, 刻意进行扭曲化、平面化、夸张化的形象处理。营造另一种视觉效果。

5. 同一主题、多种形态的表现训练, 要求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意识、新观念, 能借鉴不同形式的作品进行训练。

。所谓现代意识, 首先要解决审美问题, 了解精神内涵, 明确表现理念, 体味艺术风格, 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表达。要注重理论和技能并进的原则, 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 进行灵活主动地学习。

6. 培养“创造性思维”已作为素描教学的核心命题, 也是素描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中应起到的根本作用。

艺术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是现代设计教育“技术、审美、创造”金字塔构架的最高层面, 我们常把“创意能力”作为衡量一个优秀设计师的重要标准。因此, 我们应该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挖掘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导入解构、重构、形象联想和概念转换等一系列练习, 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 引导他们对自然物的图像素材进行分解、拆卸, 运用置换、拼接、对比、错位、融合、叠加、削减等方法重新组合, 以获得崭新的视角形态。“深入物态结构现象的底蕴, 去思考、去开启想象之门, 创造新的物态世界, 发明新的组合系统”, 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力, 使学生具备从身边的事物中捕捉自己的创意闪念的能力, 为日后的设计活动打下重要的基础。

7. 将对材质媒介创造性地尝试及综合运用引人素描教学, 拓展素描创作语言的空间。

在素描教学中增加材料实践素描课程, 让学生通过“对多种媒介材料的大胆尝试及综合运用, 对材料的可能性和偶然肌理的不懈追求”, 寻求素描表现领域的新突破。学生通过考察材料与材料、造型与材料的关系, 从造型的最根本处调整艺术思维。在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 必然带来艺术造型语言的转变和拓展, 从而对造型观念形成仲击。丰富的媒介材料的引人, 扩充了作品的审美视野, 显示了新的观察与反映方式,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素质。

素描作为直接影响学生造型思维方式及造型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训练, 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作为教师, 应突破传统素描教学再现性、写实性的框架, 建立强调主体性和表现性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 是素描课程真正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需要。

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应不断加强设计素描中的抽象意识以及拓展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综合实践的教学新思路。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方法和目的的定位、对设计素描概念的反思与追溯, 以探索当今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新理念。培养准确的造型能力、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锻炼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是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素描,设计素描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纪要[J].装饰, 2001 (5) .

[2]赵君超.设计素描[M].辽宁美术出版, 2002.

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 篇8

一、设计素描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设计素描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大一阶段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物体的结构比例、空间形态、材料质感的全面把握。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美术学院和工科院校设计素描专业的学生生源和教学条件是完全不同的。首先, 与美术学院学生不同的是, 工科院校学生大多没有绘画基础, 入学前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其次, 工科院校往往无法像美术学院那样提供良好的艺术环境和资源。然而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仍然沿用美术学院设计素描的教学体制, 以学生的静物临摹和写生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就造成工科院校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绘画技巧的训练又能准确地完成画面表达。因此, 在工科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中往往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和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 学生仅仅把设计素描当作美术基础课来看待, 容易造成在以后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图表现、电脑辅助设计等相脱节的现象。

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徒手表现形体往往能够最直接地反映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思想。在设计团队协作的前期阶段往往是采用以“手绘表现形体”的方式来达到信息的沟通和思想的表达。素描能力较强的设计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操作三维计算机软件。因此, 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素描在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强调以“应用型”为出发点, 培养学生能够理解设计的内涵原理, 能够用手绘的方法表现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在设计素描中的自身体验, 让学生充分发挥理性逻辑思维优势, 学会主动表达个人设计思想, 不断挖掘出自身的特色。

二、主要改革与创新措施

根据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 设计素描课程的主要创新措施应该将工科院校设计素描的培养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设计意识的锻炼上, 具体可以分可为四个阶段:1.形体意识的培养;2.结构意识的培养;3.设计意识的培养;4.沟通意识的培养。

(一) 形体意识的培养

设计素描学习初期主要以几何形体的结构素描为主, 这种素描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 没有强烈的光影变化, 主要强调、突出物体的结构特征。结构素描表现的是物象在三维空间中的状态, 要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 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作画者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结构素描里, 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作画过程。这种几何形体的结构素描是让学生建立空间感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但是, 学生对于这种素描练习往往会觉得过于简单枯燥, 在反复练习中失去了对素描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透视过程中尝试组合和改变形状的线框几何形体教具, 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到这些透视形体, 并能够改变这些线框形体, 从而参与到透视练习中去。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再讲授如何把个人设计的几何形体绘制出来的具体技法。一旦学生熟练掌握透视规律和绘制技法, 可以采用将实体教具拿走, 让学生通过几何形体的加减分割和表面变形练习展开自己的空间想象。进一步利用不同几何形体的组合, 让学生们创造出新的造型。利用默写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把想象中的几何造型表现出来。

(二) 结构意识的培养.

传统素描的训练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呈现。工业产品也必须具备与其功能相匹配的外观, 工业设计的学生们需要用恰当的方法来表现产品的功能、形态、色彩、材料、结构、工艺。要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产品外观和产品结构的关系。比如说可以用挂图的方式给同学们展示好的设计素描作品。通过分析品评这些素描作品, 让学生了解到优秀设计大师是怎样通过设计素描来展示产品的外观和结构。这一阶段的绘画练习, 强调让学生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把设计史中成熟工业设计作品表现出来, 进而培养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和提高审美情趣。

(三) 设计意识的培养

“设计意识”是一个设计师的灵魂, 分析设计产品当中的“设计意识”是提高学生视觉意识、分析技巧、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这一阶段的设计素描教学主要以讨论课和设计速写为主。让学生们主动讨论某一产品背后设计师的设计意识, 加强“我要为你设计, 为解决问题而设计, 而不是我要设计”的设计理念。事实上, 有别于艺术往往强调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的表现, 工业设计人员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客观因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同时, 在这一阶段需要开展大量设计速写。设计与艺术, 经济, 文化, 社会都相融合, 因而设计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3]。设计速写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比如说让学生准备速写日记以贴图和手绘的形式记录每日的所观所想, 内容涵盖新闻纪实、场景空间、产品速写等各个方面, 养成设计速写习惯。教师在这一阶段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专业技能, 帮助他们修改完善个人速写日记,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素养。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提高了沟通技巧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 沟通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和拥有较高的设计意识后, 需要借助素描手段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把抽象的思维用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题目, 让同学们分团队完成。例如, 让一个团队对某种昆虫进行研究, 绘制一定量的设计速写, 研究昆虫的结构和功能, 并把相似的结构进行提炼, 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素描担任起了团队之间沟通的媒介的作用。增强学生对于设计素描功能的理解, 同时也能让学生尽早参与到一个设计团队的协作当中去。学生们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思考, 并利用素描来理解别人的设计思想及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提倡课堂课题化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们灵活掌握素描这种造型语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人设计观念的形成, 逐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综合造型能力, 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所讲的“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 而是通过这种训练, 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 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 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4]。可以说, 不能简单地把素描理解为一种手头的绘画能力, 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考的能力, 是用手带领眼睛去观察世界, 用手带领头去思维和思考。最终, 通过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实现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摘要: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提倡课堂课题化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们灵活掌握素描这种造型语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人设计观念的形成, 逐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综合造型能力, 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不能简单地把素描理解为一种手头的绘画能力, 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思考的能力, 是用手带领眼睛去观察世界, 用手带领头去思维和思考。最终, 通过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实现将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未来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素描,设计意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廷, 孟君晟, 孙剑峰, 武万良.材料类专业外语课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0) :47-48.

[2]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4/content_8713.htm.

[3]屈文涛, 徐剑波, 岳治.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3) :166-168.

素描教学发展与研究 篇9

作为设计素描范畴之一的创造性素描, 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出现使人们对素描的含义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它突破了人们对素描概念的认识, 它已不完全象绘画性素描那样对形体、结构、关系、作者情感等要求的体现, 而是作者对事物特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再现, 它偏重于创意表现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写生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训练过程, 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融合。它是一种创造性与思维活动的结合, 它能透过事物的本质反映人的新思维、新概念。因此, 绘画性素描与创造性素描在素描领域里它们有着诸多的区别。

一、绘画性素描的表现形式在造型训练目的中的明确性

绘画性素描出现后, 于文艺复兴时得到了很大发展, 之后几个世纪里它作为基础造型训练而在美术院校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并延续之今。作为基本功训练的绘画性素描, 它不同于创意性素描, 它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 是一种以物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作朴素表现的绘画形式, 是一门以培养造型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

1. 素描是造型能力的基本功训练。

所谓造型, 它应包括造

们找一张佛像来仔细研究, 很明显的可以看到佛像的每一个部位都非常符合相术中对于“吉”的描述。如果再把佛像的眼、耳、鼻等单独拿来对应相面术, 会发现神佛像乃相面术中所推导出的最完美的面相。面相如此, 对于手的描绘也是如此, 佛的手掌一律画为宽厚肥大、柔若无骨、白腻细嫩, 手指如兰花形, 不露骨节, 这正是中国古代手相中认定的最好的手相。

中国肖像画中的仕女画也受到道家思想中的房中术的影响。中国仕女画中的女子, 大多胸部扁平、丝发小眼、樱桃小嘴, 正是依据了一些房中的鉴人标准。

中国肖像画与相面术, 房中术的关系颇为特殊, 这是与西方肖像画最大的区别所在。

六、中国肖像画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肖像画自古受到儒、道思想的重大影响。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孔子这句话基本上把“艺术”的作用位置规定好了。也就是说“艺”是玩玩而已, 不必认真。由于孔子这一规定, 读书人只能把“艺”作为游戏的手段, 不能以之为终生职业。

在中国古代画不画得像的问题是肖像画家的一个基本问题, 也是文人画家最鄙夷的问题。文人画家的“游于艺”的心态使他们不愿也不好意思花大力气用于绘画基本造型的训练, 所以造就了文人画家的业余性, 然后业余作画, 称为文人游戏笔墨。中国肖像画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很大一部分落在了民间画工的身上。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并带来了他们的肖像画, 那时西方的肖像画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 已经十分成熟。在解剖, 透视等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一些民间画工纷纷走进教堂学习素描。于是中西的肖像画开始走向融合。

型的观念、造型的美学原则, 造型的形式要素和造型的表现手段等, 它们构成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基础, 绘画造型的基础都属于素描研究的内容。

2. 素描的手段可以体现出画家艺术创作的意图, 观念的体现, 是画家为创作进行素材收集、表现构思、构图的一种手段。

3. 作为绘画性素描的表现手段, 它注重塑造, 表现物体的结构、空间、比例、体积感、明暗关系等。

因此, 绘画性素描是一门以培养造型能力和技能为目的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人物特征、空间、体积、透视、质感和运动规律等特征, 通过运用造型规律、法则以及各种造型语言、手段等, 在画面上客观、真实地、塑造表现物象。所以在进行绘画性素描的实践中, 人们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对物象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及表现能力, 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表现物象的真实性,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二、创造性思维模式在创意素描中的体现

创造性思维是指艺术构思, 是内容与形式、理智与情感、美与丑的辨证统一, 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和反映及其过程。

创意素描中的创造性思维, 是其根本核心, 它贯穿于整个创意素描训练的始终, 它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的事物束缚, 以独创性, 新颖性的观念或形式主动地改造客观对象, 它是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 是一种视觉化的心理活动。因此, 它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独创性、突变性、灵活性等多种特征。

在创意素描的实践过程中, 创意思维应该从几个阶段进行思考:

西方的古典肖像画可以极其逼真的描绘对象。但是当摄影术发明后, 西方古典肖像画迅速衰落。而中国肖像画在对待摄影术方面却没有那种尴尬。由于中国肖像画的材质与钩线填彩的表现技法本身极具装饰性和绘画性, 即使用中国画的手法去把对象画得十分肖似, 都不会产生如照片般的逼真效果。这一点曾令陈独秀等爱国知识分子郁闷难当, 却令当代中国画家欣喜若狂。中国肖像画得益于一套非常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这使中国肖像画在科技时代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江上舟《相人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2]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4月第一版.

[3]石涛著, 刘长久.校注.《石涛画谱》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一版.

[4]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0年第一版.[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6]彭德《中式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7] (日) 近滕秀实《波臣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8]刘元锋.编《中国传世人物名画》.济南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9]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编.《国画家》双月刊总第41期.1999/5.殷双喜《图像时代的肖像》.

钟伟, 1977年出生, 男, 四川成都人,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师, 讲师, 研究方向:动画基础造型。

1.准备阶段。在创意素描的准备阶段中, 作者需要有意无意地寻求一种意念, 这种意念有时作者也会一无所知, 这时要通过搜集资料, 阅读和观察一些物质的外在形态来构造一些意念的图库, 从这些意念图库中, 作者的思维就会有丰富的形象思维。

2.酝酿阶段。当作者的思维进入到酝酿阶段时, 各种各样的意念、思想、构思及概念就会在潜意识中繁育, 这是创造性的重要阶段, 这时的作者, 脑海里就会产生相关的种种形象, 各种图形就会在作者的脑中产生, 这时图形的分辨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是一种不完全的幻象, 它需要作者不断地进行完善。

3.启示阶段。作者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后, 这时的幻象就会在想象中呈现具体形式, 需要作者与各种各样的意识流联系在一起, 开始有直观地出现。

4. 体验阶段。

进入到这一阶段时, 作者应对作品进行认识和推敲, 从刚开始的方法进行, 这时的方案从开始到成形会有一个变形过程, 它会改变原先的一些想法, 从而做出一些局部调整。

从创意思维的过程可以看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 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因此, 创意素描的思维与绘画性素描的思维中那种直观、真实、渲染作者情感等元素完全不同, 它突破了传统素描的思维定义, 使素描有着更广泛的意义。

三、绘画性素描与创意素描在思维中的差异性

如何理解绘画性素描和创意素描在思维中的差异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对物体形象思维方式的差异

所谓的形象思维, 是一种从表象到意象的思维活动, 表象就是指通过视觉、触觉等感觉, 在头脑中所感知的外界事物的形象, 意象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有关表象进行选择或重新排列组合产生渗透理性内容的新形象过程。

作为绘画性素描, 它在观察物象时要求对物体形象有一个直观而全面地认识, 在思维中就要求突出如何去体现现实物象的整体性, 因此, 就需要对物象进行全面的、整体的观察和对比研究, 有联系地找出它们的全貌和本质, 当对物象的外部特征、结构、透视、质感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 这时就需要思考, 如何去表现这些形象元素, 如何去处理画面的结构、体积、虚实、空间、形体特征等, 最终使画面能够如何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意识, 以及作者的情感要素, 使这些审美价值, 情感要素又能结合到作者的形象思维之中。

然而, 在创意素描的表现过程中, 绘画性素描那种直观视觉思维模式基本上不存在于创意素描的思维元素之中, 创意素描以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的形象思维模式进行由表象到意象的思维。它在对待自然中的物象时, 可以通过对自然形态的观察、认识与读解, 选择适合的形态, 通过剖析的方式进行分析、单元提炼、分割形态等, 研究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的丰富特征并积极发挥想象作用, 把直观看到的物象移植到大脑中的图库储存起来, 并对这个储存于大脑中的图形进行分析, 运用“概念转换”“质感替换”“虚拟空间”“意义合成”等手法。在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客观物象形式时, 从它的形状、功能等元素并进行归纳, 寻找出一个与之有相象之处或者是在形象上可以相互替代的图片, 使之形成一个新的形象元素, 并以这个新的形象元素的图形为母本, 再进行多方位的想象, 形成多个与母本图形有着一定关联的新的图形。

2.逻辑思维方面的差异

所谓的逻辑思维, 是指在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将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模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模式。

绘画性素描在对直观物象进行分析时, 不象创意素描那样重视对物象有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 而是从直观的表面入手, 从对物体的感性认识进入到一个理性认识, 从对物质的表面外观了解上升到对物质的内在本质的认识, 即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通过对物象有了一个综合的本质思维认识后, 在作者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对物象的处理效果, 即如何去突出, 强调物象的重点, 如何去处理物象的次要部分的表现, 以达到作者对处理对象的思维要求。

创意素描一开始就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物体, 它跟绘画性素描一样, 也有着观察物体外观形象的共性, 也是从物体的外观入手, 渐渐地它就会跟绘画性素描的思维拉开了方向, 绘画性素描还是停留在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虚实、表现手法等作绘画方面的艺术处理的思考, 而创意素描已开始通过对物象的外观及内部本质作判断、推理, 并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原有的图形按一定的逻辑形象思维进行, 最后使原图形有着质的变化。

3.联想思维的差异决定绘画性素描与创意素描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联想,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或将一事物的某一点与另一事物相似点或相反点自然地联系起来, 进行由此及彼, 由近及远, 由表及里的一种思维过程。也就是将进行思维的对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相类比, 从而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思维形式, 联想越多, 越丰富, 获得创造性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它是从一个概念到其它概念, 从一件事物到其他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 这种思维形式让人们能从一件事物引发诸多不同的情感, 这就是人们的联想因素。因此, 绘画性素描与创造性素描在联象思维上产生很大的区别。

绘画性素描的目的决定它向着两个方向发展:造型基本功训练学习和作者情感方面的表现。根据这两点要求, 绘画性素描的视觉效果跟创造性素描有着本质的区别。绘画性素描是以原始物象为基本表现物, 通过深入的研究, 对型体的塑造和表现, 一方面使绘画者的造型基本功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 作者在全面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之后, 在对物象作技能表现和艺术处理上赋予自己的情感, 使画面更加生动, 更加充满活力, 更加有艺术个性和艺术感染力。

然而, 创意素描在通过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联想思维之后, 把原始的物象图形转化、分解成若干的新的想象图形储存在大脑中, 并通过对这些图形再进行分析、推理、想象, 使这些图形发生了变异, 即把外形有相似的形象进行元素替代, 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视觉形象, 这种视觉形象可以跟人们平时看到的常规视觉图象有所不同, 从而达到一种设计思维, 例如, 通过玉米的形象替代到口红上, 把点燃的蜡烛替代到灯泡里, 眼睛里的瞳孔中体现的是大海的风景等。这些创意思维的想象, 通过素描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使它与绘画性素描产生视觉上的差异。

四、结束语

绘画性素描与创造性素描都是以素描训练的形式进行, 但它们的训练目的不同, 要求不同, 所产生的画面视觉效果不同, 作用也不同, 绘画性素描侧重于研究客观物象的本质现象, 视觉效果, 抒发作者的感情, 而创造性素描则是以丰富的想象进行逻辑推理, 把造型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基础训练有机地结合入起来, 以达到专业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少夫.《图形创意设计》 (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浅谈再现素描与表现素描的教学 篇10

关键词:再现素描,表现素描,有机结合

再现和表现是现下素描训练的两种基本的手段。素描教学的再现则是在尊重作者的主观感受的前提下, 客观具体的反映事物, 侧重理性的分析与研究, 追求作品的写实与逼真;而表现教学则与之相背, 它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根本出发点, 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创作冲动的体现, 着重表达作品的内在思想及情感。素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的前期应注重基础性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素描能力, 而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开始要求学生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遵从主观感受, 以多元发散的想象和思维方式对待表现对象, 更好的发挥和训练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机的结合再现与表现, 以表现的优点弥补再现的不足, 以再现的地基构建表现的架构。

一、当前素描教学的现状

素描作为基础性课程, 其教学体系一直是沿用传统的素描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由浅及深, 由易到难。教学方式时由简入繁, 由表及里。教学活动在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中稳定、有序的进行。以再现为教学主要目的, 着重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技能技巧的表达能力, 其在稳固学生基本功的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 传统的素描教学, 注重客观实际, 要求学生真实客观的再现表现对象, 课程内容设置笼统、繁杂, 教学方式单一, 课堂压抑、沉闷, 缺少激情。这样的氛围压抑学生的个性, 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弱。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很难掌握素描的真谛。

二、再现教学的含义

再现素描是西方传统素描教学的精髓。教学以教会学生描绘具象的技术技巧、学会相关的观察方法为始终。以再现对象为终极目的, 即是以写实为主, 其最早起源于摹仿, 以自然生活中的人为对象进行创作, 以再现对象为主。而这种教学体系沿用至今, 仍是我国很多院校主要的素描教学方式。再现性素描教学包含了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能力分析的训练、明暗与线条表现能力的训练, 但表现构成, 设计构想, 意象创造和美学范畴的扩展是它的不足。再现素描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观察能力与基本造型能力为目的, 这一素描模式是传统素描教学的精髓,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不可放弃的基本功, 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 时间长了就难以摆脱模式化和机械化之嫌。客观的、真是的、理性的再现客观对象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素描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创新则是其灵魂, 以个性、新奇为其特点, 只注重客观再现, 而忽视感性情感则在当今的社会无法立足, 以纯再现作为绘画基础素描训练的唯一模式, 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对一是训练的需要, 更难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表现教学的含义

表现素描是现代素描教学的必然需要。表现主义以反传统著称, 以表现新奇和创意为目的。“不是追求对现实、自然的客观再现, 而是追求自我、灵魂的主观表现, 由此反对机械文明, 崇尚原始性。”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尊重人的个人感受和个性为根本, 坚持反对传统的恒定不变、统一的标准模式。表现主义应用于素描教学, 是时代的必然需要。表现性素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判断能力和审美水平的训练为教学目标, 其目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发现自我, 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能力, 来反映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表现素描教学, 在注重素描基本功的前提下, 以创造性思维为素描训练的主体活动, 挖掘素描内在的感受力、创造力。以审美意识为依托, 通过对客观对象的不同的切入点, 能动的选择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追求作品的个性化表现, 强化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 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审美陈述。通过这种训练,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再现与表现在素描教学的有机结合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作为素描教学的两种模式, 是一对矛盾体, 其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但是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实现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结合则是对学生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再现培养素描的基本功, 增加观察认识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再结合表现手法, 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将客观物象转为素描作品, 在作品中, 不仅能看出客观的物像, 同时也能生动的再现学生个人情感和感受。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倡学生个性、风格的样式有效的发挥, 从而使素描作为艺术达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素描教学的再现与表现,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主体性格的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自我, 并在素描中表现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切入点。使基础再现素描向表现素描造型语言和形式的精神特征方面发展, 并在此建立素描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层次。这种主动性的思维过程和艺术体现, 无疑形成了再现素描训练到表现素描创作的纽带。

随着艺术格局的新变化, 即为艺术发展带来机遇, 同时也为艺术发展带来挑战。“离开了再现的表现就趋于抽象, 离开了表现的再现就缺乏创造”。在教学中, 再现与表现有机融合, 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倡学生在把握客观物像的特征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加入自己的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段和方法, 从而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象。通过两厢结合, 是学生发现内心情感和客观世界的联系, 使其作品即再现现实, 又超脱现实。

参考文献

[1]吴家跃.再现素描与表现素描的教学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09) ;445—446.

[2]李可贤.从再现走向表现—表现性素描写生课题探索.教学论坛.2009 (08) ;142—143.

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11

一、创新素描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由于其独特的学生来源、独特的教学任务, 决定了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必须要立足高职院校学生及学校实际, 以打牢素描基础为目标, 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根本目的, 积极创新素描教学理念。要转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路, 积极向“能力型”方向培育。素描课对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对外界感知的能力, 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 创造、创新能力, 动手表达、表现的能力等。因此, 创新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理念要重点围绕以上四种能力的培养,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素描教学与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耗时长, 需要反复训练, 长时间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情绪, 导致学生缺乏耐心与兴趣。因此, 在素描教学中, 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兴趣度为着眼点和出发点, 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素描教学之中, 用对艺术的崇高追求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与训练, 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创新指导方式

绘画技能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指导与点拨, 说明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高职院校美术教师要注重创新指导方式, 提高学生对素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为学生学好素描课、提高绘画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绘画是画作作者思维、心智、道德的升华与再创造, 这也是绘画的几个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 搞好专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 在训练时往往满足于完成任务, 对模型认识不清, 了解不透, 更缺乏整体性的把握, 习惯于以自己的习惯思维和习惯进行素描的学习与训练, 缺乏对生活的提炼与加工;有时甚至是主观臆造, 机械式表现对象, 有时候是一直延续错误的方法, 来表现所描绘的对象。而对这些情况和问题, 美术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不能单纯采用的“就画论画”的纠正和修改画面的方法, 在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微观指导的同时, 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由外到内科学引导学生, 培养科学的绘画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法, 自觉处理好绘画的各个环节, 合理把握好思维的每一个关键, 以科学、高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三、创新训练手段

绘画是一门专业技能, 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培养, 才能够达到较高的境界。因此, 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要不断创新训练手段, 提高训练的实效, 以更短的时间培养学生更加过硬的素描基本功。积极采取素描因素分析法。要强化学生的素描训练, 使学生首先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如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在教学中采取素描因素分析法, 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 把握好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的特征, 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以全新的视角、全方位地让学生对物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 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可回放性, 便于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掌握情况, 灵活安排学习进度, 提高自身学习的实效。学生根据所看、所感, 在思维中形成有结构的意象, 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 这将会充满个性, 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 在激发学生素描学习兴趣的同时, 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

四、创新评价方式

上一篇:应用与原理分析下一篇:腔内泌尿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