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产率

2024-09-24

综合产率(精选7篇)

综合产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孕产期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在降低剖宫产率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06月2015年06月在我院行系统化、规范化产前保健检查, 住院阴道顺娩的足月初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干预组) 及对照组 (常规组) 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保健指导及分娩知识培训,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全程心理干预措施, 分析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孕妇对分娩方式选择的认知态度、SDS评分、SAS评分、宫缩痛程度、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心理状态正常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SDS评分、SAS评分,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直接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人数、疼痛程度、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妊娠期、分娩期对孕妇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可缩短产程, 提高阴道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 改善母婴结局, 提高产科质量, 效果确切,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干预,剖宫产率,孕产期,初产妇

妊娠、分娩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 作为一种应激源, 常导致孕产妇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疑虑及过分担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特别是在妊娠晚期 (孕28周后) , 胎儿生长快, 孕妇生理功能超负荷, 常引起孕妇情绪敏感, 精神压抑, 对分娩产生恐惧、不安, 甚至怀疑胎儿健康状况[1], 有资料显示,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 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上升到剖宫产指征的第2位[2], 其中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性难产占社会因素剖宫产术相当大的比例, 为了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选取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60例进行研究, 通过给予综合心理干预措施, 提高了阴道分娩率及分娩质量,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6月-2015年06月在我院住院、阴道顺娩的足月初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干预组) 及对照组 (常规组) 各60例, 年龄22~28岁, 平均 (27.2±2.4) 岁, 孕周39~40周, 平均 (39.2±0.7) 周, 孕次1~4次, 平均 (2.1±0.9) 次, 体重56~79kg, 平均 (69.2±1.6) kg, , 纳入标准:1) 单胎、头位、枕先露、孕足月、初产妇;2) 孕周37~41周;3) 无头盆不称;4) B超提示:羊水量正常, 根据胎儿双顶径、胎儿腹围及股骨长, 估计胎儿大小, 结合产道判断, 阴道试产的可行性;5) 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6) 无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体重、孕妇及家属对分娩方式的认知态度、胎儿状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保健知识指导及系统保健管理:1) 孕妇基础疾病筛查;2) 新生儿疾病筛查及畸形排查;3) 胎儿宫内安全系数、生长指标监测;4) 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防治;5) 孕期营养指导及体重管理;6) 借助孕妇学校, 了解造成孕妇心理问题的因素, 正确对待“妊娠”问题[3], 利用互联网、滚动视频、播放录像、播放CD、分娩经过及剖宫产手术过程视频、定期更换宣传海报等途径, 使孕妇理智选择分娩方式。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孕妇的自身特点, 制定一整套符合客观实际的个性化、整体化、全方位的心理指导方案, 进行心理疏导,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妊娠期系统化个案管理: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利用孕妇学校集中、定期授课的方式作为支撑, 搭建医护人员与孕妇直面交流沟通的平台, 开通健康咨询热线电话, 在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语言、语气及态度上, 让孕妇对医护人员有一种信任感、依附感,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 宣传阴道分娩的好处, 剖宫产术的利与弊, 加入我院微信平台, 让孕妇在微信群内互相畅谈孕期心理感受, 鼓励孕妇做孕期保健操, 增加腹肌、盆底肌的弹性及柔韧性, 自孕28周即对孕妇进行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知识培训。

1.2.2 建立建全孕期监管机制:

1) 胎儿方面, (1) 胎儿宫内营养状况是孕妇及家人关注的焦点,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直接关系到妊娠结局, 设立孕期营养门诊, 应用雅培围产营养软件制定食谱, 通过孕前体质指数监测, 使不同孕期孕妇体重控制在2009年美国IOM规定的增长标准内, 通过监测胎儿的生长指标, 辅以十月馨, 促使胎儿健康生长; (2) 胎儿生长发育由于环境污染、食品监管存在不安全因素, 根据四维彩超检查、唐氏筛查、无创DNA检测, 提高了健康新生儿的出生率, 远程胎心监护的应用, 使胎儿宫内的安全性得到保障;2) 母体方面, 不同孕周, 孕妇生理及心理上有着不同的变化, 应强化自我监测及判断能力, 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呵护, 语言轻柔, 态度温和, 通过葡萄糖耐量测定、妊高症风险评估、胎心监测等手段,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后期, 多数孕妇会有情绪波动, 安排有分娩经验的助产师讲解分娩发动前的征兆, 指导孕产妇练习分娩放松技巧及调整呼吸频率节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等, 提高分娩质量[4]。

1.2.3 加强全方位的医疗技术服务:

1) 主动、热情、真诚的介绍团队的技术力量及医疗环境, 取得孕妇的信任, 增加对分娩的信心及勇气;2) 介绍产房的医疗设备、抢救措施等医疗技术水平, 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 消除陌生感、恐惧感及不安定的心理情绪;3) 设置家庭式产房, 实施家庭化分娩模式, 滚动播放分娩相关视频, 分娩过程有家人陪伴, 使其获得更多情感激励, 以促进其分娩的顺利进行[5];4) 产程中应用音乐疗法, 播放一些舒缓、愉悦的轻音乐, 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 应用拉玛泽呼吸减痛分娩法及按摩腰骶部及下腹部等方法缓解宫缩痛,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医师、护士、助产师等人均态度亲切、友好与孕产妇交流沟通, 消除其不良的心理[6];5) 支持措施:药物性无痛分娩术、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法 (在宫缩间歇期充分休息, 利用腹压配合子宫收缩, 稳定情绪) 、药物缩短产程 (间苯三酚联合硫酸镁) 、以“产妇为中心”一对一全程导乐陪伴分娩、无保护会阴接生法 (打破了传统的一刀切的助产技术, 明显降低会阴侧切率及重度会阴裂伤率) , 将上述措施综合应用于产程中, 使产妇心情愉悦的完成分娩。

1.3 评价指标

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孕产妇的焦虑状态,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孕产妇的抑郁状态;2) 剖宫产率评定:具备阴道分娩指征, 惧怕宫缩痛及担心阴道试产失败而坚决要求手术;3) 分娩疼痛评定:以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及产妇的临床表现为准;4) 产后出血评定:胎儿娩出24小时内阴道流血>500 ml;5) 孕妇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分娩方式选择的认知态度、直接选择剖宫产术的人数、疼痛程度、分娩方式、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心理干预前后SDS评分、SAS评分及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轻、中度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重度疼痛程度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阴道分娩率对比

观察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产妇总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 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3。

2.4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认知态度、直接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人数对比

观察组心理状态正常者、认知态度提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直接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人类繁衍后代的生理过程, 通过产道挤压, 有助于胎儿胎盘循环-肺循环的建立, 阴道分娩是对母婴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 最安全、理想的终止妊娠的方式, 阴道分娩率是衡量产科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 但部分孕产妇对阴道分娩有广泛性的焦虑、生理应激及心理应激[7], 目前提倡对产妇实行心理、生理、环境等多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我院对孕产期产妇给予全程心理、情感及体力上的支持, 明显改变了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对分娩的认知态度, 使得直接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的人数显著减少。

孕产妇对分娩的不良情绪, 易使心率、呼吸加快, 肺部气体交换受阻, 临产后易发生子宫缺氧、诱发宫缩乏力, 胎先露下降停滞、产程异常, 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胎儿宫内缺血缺氧, 增加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明接受系统的产前保健知识指导, 可消除孕妇的不良心理状态,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P<0.05) , 表明医疗环境熟悉、舒适, 产妇心情舒畅、乐观, 音乐疗法、一对一导乐陪伴分娩均可使大脑皮层的活动发生改变, 提高痛阈, 联合无痛分娩技术、按摩及呼吸减痛疗法, 可降低心理因素造成的分娩方式的改变, 观察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措施, 可缩短产程, 提高阴道分娩率,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应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 降低了产妇会阴侧切及裂伤率, 加快了产后恢复, 缩短了住院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孕期进行保健操训练及镇痛呼吸技术培训, 可使产道松弛, 增加了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 分娩前后对孕产妇施行完善的心理干预措施, 可有效的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 以最佳的心理、精神状态完成分娩全过程, 对保障母婴安全, 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产科质量,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晓梅, 任东平, 郭琳, 等.146例产妇产后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9) :1015-1017.

[2]周艳侠.护理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67.

[3]董君梅.系统化产前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 :15.

[4]董玫.产科新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不良情绪、分娩方式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9 (15) :1002-1003.

[5]李彩平.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0 (8) :64-65.

[6]王艳蕊.孕产妇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5) :43-45.

[7]谢幸.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74-175.

综合产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48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41 (29.4±5.3) 岁;平均孕周 (39.6±2.4) 周;初产妇298例, 经产妇182例。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科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510例作为护理干预组, 年龄24~42 (30.1±5.9) 岁;平均孕周 (39.2±2.1) 周;初产妇306例, 经产妇204例。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产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1.2.1 产前护理:

对于分娩不同产妇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产妇入院后对其全身情况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产妇的消极心理及不良情绪, 并积极给予疏导安慰, 提供心理支持, 缓解产前焦虑;根据产妇不同的文化层次给予通俗易懂的知识讲解, 使其初步了解正常的分娩过程、正确的配合方法, 以及顺产和剖宫产的适应证、利弊等, 必要时请自然分娩顺利的心态乐观的产妇现身说教, 调动产妇的分娩积极性, 使产妇能够以科学心态对待分娩, 做到心态平和、情绪平稳、充满信心;指导并协助产妇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及合理饮食, 劳逸结合, 同时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正确方法及育儿常识等知识[1]。

1.2.2 产时护理:

采用一对一陪伴分娩机制, 指定一位态度和蔼、感染力强、亲和力佳的助产士专门负责一位产妇的分娩过程, 第一产程不必全程陪护, 根据产妇产程进展安排适当的观察时间和观察频率, 积极答复产妇及其家属的疑问, 处理其反映的实际需要, 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第二产程需助产士全程陪伴, 持续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 使产妇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分娩机制, 最终顺利完成分娩[2]。

1.2.3产后护理

产后1d内产妇身体较为虚弱, 需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指导并协助产妇家属为产妇做好生活护理, 保持个人卫生, 同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补充营养;产后30min内使母婴进行皮肤接触;产后第2天开始帮助产妇强化母乳喂养操作及相关护理操作, 并与产妇家属制定护理计划, 指导并协助共同完成, 以促进产妇机体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护理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及顺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产后并发症

护理干预组产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体会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使不同阶段的产妇均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 缓解产前焦虑、紧张情绪, 始终保持分娩信心, 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分娩, 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产妇痛阈, 增强其对产痛的耐受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产妇对分娩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一对一导乐陪伴分娩机制中助产士的全程陪伴给产妇带来强大的心理支持, 使产妇感到安全、可靠, 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娩过程中, 促进产程进展。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及顺产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产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分娩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480例作为对照组,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510例作为护理干预组,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结果 护理干预组剖宫产率及顺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干预组产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应用。

关键词: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剖宫产率,产后并发症,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梦轩.运用综合性临床措施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探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2) :32-33.

综合产率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5年9月期间, 在我院实施分娩的高龄产妇12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年龄35~44岁, 平均年龄为 (38.6±1.5) 岁。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为 (38.4±0.6) 周。观察组产妇年龄35~43岁, 平均年龄为 (38.5±0.4) 岁。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为 (38.5±0.5) 周。两组产妇对本次研究均知情, 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针对本组产妇实施常规的护理、分娩指导等。

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主要的护理干预内容: (1) 环境护理。在产妇进入医院后, 为产妇介绍医院的环境、病房环境、待产室以及产房的位置和布局等。护理人员向产妇讲解分娩的一些注意事项, 将临床迹象等告知产妇, 以及产妇的家人。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 稳定产妇的情绪, 为产妇答疑解惑。 (3) 产中护理。在产妇出现分娩征象后, 密切的观察和监测产妇的症状, 如果出现无剖宫产指征, 鼓励产妇进行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 给予产妇鼓励、安慰, 与产妇沟通交流,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其疼痛感, 并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呼吸。还可以给予辅助一些镇痛技术:像导乐分娩、吸入笑气、椎管镇痛等措施, 提高自然分娩的依存性。实施剖宫产的产妇, 给予产妇心理护理, 加强产妇的心理安慰, 讲解剖宫产的安全性, 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4) 产后综合护理。产妇分娩后其心理波动较大, 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情绪, 所以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给予产妇心理上支持。让产妇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感, 让其产后保持良好的情绪, 促进产后的恢复。 (5) 出院指导。产妇出院时, 对其以及其家属进行出院指导, 例如产妇的饮食、保暖, 月子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产妇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其中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调查问卷,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P≥95分为非常满意, 85~94分为满意, <85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 采用SPSS18.5医学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13.33%, 对照组产妇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45.00%,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63.33%, 对照组的为31.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的为40.00%,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33%, 81.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分娩是女性一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 女性的心理和生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5]。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高龄产妇的人数越来越多, 而且剖宫产率也在不断地升高[6]。

当前, 社会因素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以及产后母婴并发症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的影响。产妇分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但是有些产妇及其家属, 受到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在分娩时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进行分娩[7,8]。 (2) 高龄初产产妇对胎儿的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 高龄初产妇不断的增多, 但是在妇科炎症的疾病的影响, 不孕、试管婴儿逐渐的增多, 产妇对胎儿过于重视, 将其看做珍贵儿, 进而使得剖宫产者增多。 (3) 剖宫产技术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剖宫产技术、麻醉技术等得到提高, 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剖宫产。 (4) 对自然分娩认识不足。一些产妇因为对分娩认识上的不足, 担心自然分娩中的疼痛等, 产后体型改变等, 加上剖宫产时间短, 痛苦小, 所以更多人愿意选择剖宫产[9]。在高龄产妇分娩中, 除了以上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率升高之外, 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为了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降低母婴并发症的产生, 需要对高龄产妇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10]。

本文针对综合干预对社会因素高龄剖宫产率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得出,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组的产妇其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13.33%, 常规护理组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45.00%, 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综合护理干预组产妇术后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而常规护理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 经比较, 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而综合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33%、81.67%, 结果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 对高龄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将护理干预满意度提升, 总体干预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针对综合干预对社会因素高龄剖宫产妇及母婴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5年9月期间, 在我院实施分娩的高龄产妇12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针对两组产妇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13.33%, 对照组产妇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45.00%,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63.33%, 对照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为31.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对照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33%, 81.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龄产妇分娩中, 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和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高龄产妇,社会因素剖宫产,母婴并发症,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吴晓.综合护理干预在降低社会因素 (无指征) 剖宫产率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9) :1396-1397.

[2]Pisake Lumbiganon.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mal and perinatal health2007-2008[J].The Lancet, 2010, 11 (9) :490-499.

[3]夏宏伟, 闫学明.131名高龄初产孕妇剖宫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 29 (2) :118-120.

[4]张红梅, 张玉云, 钱美云.综合护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心理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2) :28-29.

[5]李燕.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10) :1668-1669.

[6]白烨.护理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1 (z2) :832-833.

[7]苏敏.护理干预在高龄经产妇妊娠及分娩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4) :45-46.

[8]张蓉.探究护理干预对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5) :164.

[9]郑霞.加强健康教育, 降低社会因素剖宫[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9) :1656, 1644.

综合产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123例初产妇进行研究, 随机分成2组, 研究组576例于孕产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对照组547例按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期护理。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体质量、身长、文化背景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综合干预措施

1.2.1妊娠期干预措施

开展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形式:在产科门诊以产前检查时随机健康指导、孕妇学校、专家讲座、请阴道分娩产妇给剖宫产产妇进行榜样教育等形式, 帮助产妇树立自然阴道分娩的信心和健康分娩理念。 (2) 健康教育内容:正常妊娠经过, 妊娠期营养、运动、卫生指导, 孕期自我监护;阴道分娩的条件、经过及临床处理, 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利弊分析;培训拉玛泽呼吸减痛法的技巧、使用时机, 并进行模拟练习;指导产后促进盆底组织恢复弹性的训练方法, 消除产妇担心阴道分娩影响性生活质量的顾虑[6]。

1.2.2分娩期干预措施

(1) 分娩期实行一对一全程导乐陪伴分娩, 帮助产妇树立阴道分娩信心; (2) 提供家庭式产房, 消除产妇紧张恐惧心理; (3) 根据分娩疼痛程度采用适宜分娩镇痛方法; (4) 强化产科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提高助产人员的助产能力:要求产科责任医生和责任助产士严密观察产程, 熟练掌握阴道助产技术。

1.2.3行政干预措施

(1) 加强行政的管理和监督:要提高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对剖宫产风险及剖宫产带来的母婴危害性的认知水平, 并对孕产妇进行剖宫产知识和危害性的宣传教育, 加强医患沟通, 尽量动员孕产妇接受阴道分娩; (2) 改善产科医护人员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待遇, 不将医生护士的奖金与科室收入挂钩, 对安全阴道分娩次数给予一定奖励, 从而在经济问题上解决了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 (3) 每月对剖宫产资料进行分析, 组织全科室医护人员对剖宫产病例进行讨论, 分析剖宫产指征是否明确, 可否阴道分娩, 并在全科室反馈信息, 公布分析结果; (4) 改善产科人员配置, 增加产科医护人员, 以保证一对一全程导乐陪伴分娩的实施。

1.3观察指标

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主要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略)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剖宫产率与阴道分娩率比较

研究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 而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产妇主要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比较

研究组胎儿窘迫、社会因素、GDM及GIGT、巨大儿、脐带绕颈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低, 头盆不称比例较对照组高 (P<0.05) , 两组臀位所占比例无差异 (P>0.05) 。

3 讨论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胎儿窘迫、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巨大儿、头盆不称成为当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7,8,9]。因此, 降低以上因素占剖宫产的构成比成为使剖产率下降的关键。

3.1 社会因素是指无明显医学指征, 孕妇及家属要求行剖宫产手术。

主要原因有: (1) 产妇对阴道分娩缺乏自信, 惧怕疼痛; (2) 担心阴道试产过程中母婴可能出现的危险; (3) 家属和产妇误将剖宫产当成是快捷、无痛、安全的分娩方式, 害怕经阴道压迫造成窒息, 对胎儿智商有影响; (4) 个别产妇和家属因封建迷信思想为孩子选择良辰吉日分娩或想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而要求剖宫产; (5) 高龄产妇的比例增加, 孕妇自认为年龄大, 体力不够; (6) 几代单传, 切盼胎儿或助孕胎儿; (7) 担心阴道分娩导致体型改变和性生活质量下降。针对上述原因, 我们对孕妇在妊娠期实施健康教育, 让孕妇了解妊娠、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教会产妇应对妊娠、分娩不适的技巧, 通过播放正常分娩与剖宫产录像, 让孕妇与正在住院的产妇进行交流, 宣传使用无痛分娩技术及导乐陪伴分娩减轻产痛的优点, 让产妇了解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利弊, 消除疑虑, 增强阴道分娩的信心, 使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下降。本研究组社会因素剖宫产指征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3.2 胎儿窘迫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指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过度诊断。近年来, 胎心监护仪、脐血流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二级及三级医院, 胎心监护仪敏感度和假阳性率高, 胎儿稍有缺氧就出现胎心基线改变, 很多临床医生仅根据胎心监护结果就将轻度的早期减速诊断“胎儿宫内窘迫”, 并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 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升高。因此, 对早期胎儿窘迫产妇应先予以吸氧、改变体位、综合分析骨盆条件, 宫口开大及先露下降情况等, 估计短时间内可经阴道分娩的尽量严密观察产程经阴道分娩; (2) 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风险增强。一方面, 医生在与产妇及家属谈话时只谈及阴道试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与意外, 而对剖宫产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则避重就轻, 极少动员其阴道试产, 给产妇及家属造成恐慌心理, 从而选择剖宫产;另一方面, 由于剖宫产手术技术熟练、时间短, 医护人员可免去长时间观察产程的辛苦及其所面临承担风险的压力而更愿选择剖宫产, 且阴道分娩是一个不可预知的过程, 万一阴道试产失败, 甚至发生意外, 将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医生对孕产妇及家属的要求采取了纵容或妥协的态度;再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给医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促使剖宫产率升高, 在一些产科医疗纠纷中, 家属要求剖宫产而医师未执行, 常常被视为医生的过错加以指责。 (3) 助产能力不足:近年来, 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术、臀牵引术等阴道助产技术已被剖宫产术取代[2], 许多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不会使用阴道助产技术, 只能依赖剖宫产术解决难产。为此, 我院通过加强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心, 要求责任医生及助产士严密观察产程, 对胎儿窘迫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动态观察胎心音、羊水变化;同时加强产科医生和助产士阴道助产技术的培训并进行过关考核, 提高助产能力, 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P<0.01。

3.3 GDM及GIGT、巨大儿发生率上升, 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 缺乏孕期合理营养知识有关。

3年来, 我院对孕妇在妊娠期根据母儿需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营养指导, 教会孕妇自我监测体重及合理安排饮食, 使GDM及GI GT、巨大儿的发生率下降。研究显示二者占剖宫产的比率明显下降 (P<0.05) 。

3.4

脐带绕颈, 由于彩超诊断技术的进步, 脐带绕颈的诊断率提高, 但脐带绕颈并非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对部分脐带绕颈较松、绕颈圈数少、脐带相对较长的产妇仍可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 但因产科医生害怕承担医疗风险, 加之患者及家属担心阴道试产过程中夜长梦多, 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危而使剖宫产率增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 让产妇及家属了解了脐带绕颈的病理生理过程, 让产妇具有脐带绕颈亦可阴道分娩的理念, 同时强调医务人员在阴道试产过程中严密观察产程, 使脐带绕剖宫产率下降 (P<0.05) 。

3.5

本研究显示头盆不称剖宫产指征上升, 说明产科因素所致剖宫产率上升, 剖宫产手术指征明确, 使用合理, 但应强调相对头盆不称, 无胎儿窘迫, 估计胎儿体重不足3000g的产妇仍应在严密监护下先予阴道试产, 必要时以剖宫产结束分娩[10]。

3.6

臀位剖宫产率与干预前无差异, 与我院在孕期健康教育中只注重正常妊娠分娩知识的宣教有关, 今后的工作中应将臀位妊娠期矫正胎位、分娩期臀位助产技术及臀位剖宫产指征的相关内容列入妊娠期健康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 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与人们对于正常分娩的认识存在误区、传统封建习俗的影响、剖宫产指征的人为扩大、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防御性医疗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有关。降低剖宫产率、维护母婴安全, 提高产科工作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严密观察产程, 及时处理异常因素, 不要因为剖宫产简单、方便和降低医疗风险, 而不严密观察产程或迁就产妇、家属的要求;另一方面产妇和家属也要充分相信和理解医护人员, 配合医护人员以最适当的方式结束分娩。同时, 医院及卫生部门应从政策法规、医疗保险、人身保险等多方面制定相应保障措施, 为广大产科医务工作者创设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庞汝彦.我国剖宫产的现状和对策[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3) :175-177.

[2]Pisake Lumbiganon.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m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2008[J], Lancet, 2010, 375 (9) :490-499.

[3]董杰, 龚云芝等.经阴道分娩助产方式优劣性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5) :3450.

[4]赵亚茹.感觉统合失调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97, 24 (2) :90.

[5]任桂英等.北京市东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 (1) 1:34.

[6]何凤权等.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4) :489-491.

[7]王允锋, 郑淑敏等.剖宫产2391例指征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7) :535-537.

[8]邵秀兰.717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3) :2075-2076.

[9]张宇等.剖宫产上升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5) :670-671.

综合产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来自于天等县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住院分娩的孕妇资料。

1.2 方法:

逐年分析并探讨分娩孕妇在住院期间剖宫产手术指征(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瘢痕子宫、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社会因素等)的资料,并对比4年的剖宫产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明试验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资料显示,我院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中的手术指征有胎位异常、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头盆不称等。2010年度,产妇总数为1571,其中阴道分娩数为1377例,占87.6%,剖宫产为194例,占12.4%;2011年度,产妇总数为1751,其中活产数为1748,阴道分娩数为1496例,占85.4%,剖宫产为255例,占14.6%;2012年度,阴道分娩数为1942,占81.7%,剖宫产为435,占18.3%;2013年度,产妇总数为2287,阴道分娩数为1737例,占76.0%,剖宫产为550例,占24.0%。由此可见随着年份的增加,阴道分娩率在逐年减少,而剖宫产率逐年升高(表1)。其中,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1)医疗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剖宫产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有麻醉药和抗生素辅助,大大降低了术后的疼痛,提高了分娩的安全性;而且剖宫产切口多为下腹部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损伤少,切口美观,容易恢复,大大减少了生产时间,所以容易被人接受。(2)社会因素干扰:当代年轻准妈妈怕疼痛,耐受性差,对分娩感到紧张、恐惧,失去阴道分娩信心;另外,某些孕妇及家属错误认为剖宫产胎儿较安全,宝宝健康聪明,再者有部分父母给孩子选择“良辰吉日”出生而要求择期剖宫产。(3)剖宫产手术指征放宽:一般来说,足月妊娠横位、先兆子宫破裂、重度骨盆狭窄等才是剖宫产绝对手术指征。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各种仪器可监测胎儿在宫内的储备情况,如羊水过少、脐带绕颈、臀位、双胎、瘢痕子宫等若经阴道分娩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手术分娩则可以避免和减少传统一些复杂的阴道助产给母婴带来的损伤,从而大大放宽了剖宫产手术指征;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被过度诊断[4,5]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

3.2 降低剖宫产率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本着一切以患者为重的原则,产科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检查分析和评估孕妇各项指标,严密观察产程,产程异常能及时正确处理,如对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可考虑配合有效宫缩徒手旋转胎头至枕前位[6],给予充分试产,变难产为顺产;对高直后位、颏后位、前不均倾位及时发现并果断选择剖宫产。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试产是一个可选择的措施,排除阴道分娩的禁忌证后,要给试产的机会,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试产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因此,对母婴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提高剖宫产诊断的正确率,力求做到既不延误治疗,又不盲目增加剖宫产率;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从而有效降低剖宫产率。(2)加强优生优育的教育宣传:加强围生期保健,通过孕期宣教,提高孕妇正确认识分娩是一个正常生理、自然健康的过程,告知她们阴道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对母婴的危害,改变错误的观念。同时要加强与产妇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取得理解和信任,对无剖宫产指征孕妇应尽力说明顺产的优势让其自觉选择自然分娩。(3)减少人为干预:医师应该保障产妇的知情选择权,及时告诉她们现在的状态,是否能正常分娩,是否建议剖宫产等[7],必须确保整个过程中没有除产妇外的其他人为干扰。

摘要:目的 分析讨论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以及降低剖宫产率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院(天等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的孕妇在住院期间剖宫产手术指征(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瘢痕子宫、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社会因素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资料显示,我院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中的手术指征有胎位异常、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头盆不称等。结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剖宫产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剖宫产率的升高还由于手术指征的放宽和社会因素;为减低剖宫产率,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医护人员医疗素质、加强优生优育的教育宣传、减少人为干预。

关键词: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分析,降低措施

参考文献

[1]俞文丽.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探讨[J].现代医学,2003,31(5):324-325.

[2]陈锦云,余虹.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3,33(28):5450-5452.

[3]沈艳辉.剖宫产在世界流行[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3):108.

[4]刘世荣.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当代医学,2009,15(25):34.

[5]马俊,颜为红,陈葵喜,等.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671

[6]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2-203.

综合产率 篇6

伴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加大,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比如,官建成[1,2]、刘顺忠[3]、柳卸林[4,5]等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及能力作了评价研究;池仁勇[6]、虞晓芬[7]等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角度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刘树和张玲从专利角度对我国各省专利发展的有效性作了实证分析[8];吴和成和刘思峰对我国区域R&D的相对效率作了评价研究[9]。

以往文献对创新效率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创新生产率的问题却鲜有人关注。创新效率与创新生产率有着本质差别,不可混同。创新效率是在既定创新投入下实现最大产出,或者既定产出水平下实现最小投入的能力,其值等于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或者最优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而创新生产率是指创新过程中实际产出与所需投入的比率,根据投入要素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创新效率研究侧重于测度某一特定时间点上潜在最优投入产出与实际投入产出的静态比例关系,而创新生产率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实际投入产出状况,而且可以深入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而可探究其变化原因。[11]。技术效率表示在给定投入要素下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生产前沿,production frontier)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技术效率越低;技术进步则表示生产前沿面随时间的移动变化[12]。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技术效率变化意味着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的学习与追赶,而技术进步则说明先进地区通过新创造与新发现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那么当前阶段我国区域创新的TFP变化情况如何?其变化原因是来源于技术效率还是技术进步?区域间变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聚焦于中国区域创新的TFP问题,以全国大陆30个省区(西藏除外)为研究对象,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衡量各个地区的TFP变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解,探究TFP变动的动力及成因所在,为国家及地方创新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由Malmquist于1953年首先提出,后由Caves等作为生产率指数予以使用[13]。本文以我国30个省际区域为基本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采用由Fare等提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通过构造每一时期的最佳实践前沿来度量各个省区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状况。

对于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假设有n个生产要素投入,m个产出,投入集合为xRn+,产出集合为yRm+,S为生产技术,θ为达到生产前沿面时产出要素的增加比率,则可定义产出距离函数为:

Do(x,y)=inf{θ(x,y/θ)S}(1)

根据Fare等的研究,从t时期到t+1时期,TFP变动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成:

Μot+1(xt+1,yt+1,xt,yt)=Dot(xt+1,yt+1)Dot(xt,yt)Dot+1(xt+1,yt+1)Dot+1(xt,yt)(2)

式中,(xt,yt),(xt+1,yt+1)分别表示第tt+1期的投入产出向量,DtoDt+1o分别表示以t时期与t+1时期的技术StSt+1为参照的距离函数。

式(2)可进一步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变动的乘积:

Μot+1(xt+1,yt+1,xt,yt)=Dot+1(xt+1,yt+1)Dot(xt,yt)Dot(xt+1,yt+1)Dot+1(xt+1,yt+1)Dot(xt,yt)Dot+1(xt,yt)(3)

式中,方括号外的项表示技术效率的变化(TEC),TEC>1表明前沿面下的决策单元向前沿面的趋近,效率改善,而TEC<1则表明远离前沿面,效率退步;方括号里的项表示技术变动(TC),它是前沿面在区间tt+1变化的几何平均值,TC>1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即技术进步,反之,则技术退步。

式(3)中,Malmquist指数中技术效率变化部分可进一步的分解为变动规模报酬假定下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乘积:

Dot+1(xt+1,yt+1|C)Dot(xt,yt|C)=Dot+1(xt+1,yt+1|V)Dot(xt,yt|V)[Dot+1(xt+1,yt+1|C)Dot(xt,yt|C)Dot(xt,yt|V)Dot+1(xt+1,yt+1|V)](4)

式中,第一项表示纯技术效率变化(PTEC),第二项表示规模效率变化(SEC)。PTEC>1表明变动规模报酬下效率改善,反之则效率退步;SEC>1表示相对于第t期,第t+1期更接近固定规模报酬,SEC<1则远离固定规模报酬。

根据式(2)、式(3)、式(4),构造Malmquist指数需测算4个距离函数。假设有K个DMU,则第k个DMU的距离函数Dto(xtk,ytk)可由式(5)所示的线性规划求得,其它3个距离函数可同理得到。

[Dot(xkt,ykt)]-1=maxθks.t.λktxk,ntxk,nt,n=1,,Νλktyk,ntθyk,nt,m=1,,Μλkt1,λkt0(5)

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评测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投入产出指标的合理选取十分关键。相关文献一般采用R&D资金投入和R&D人力资源投入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变量。比如,刘顺忠和官建成[3],池仁勇和唐根年[14],虞晓芬和李正卫[7]等都将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作为衡量创新活动投入的两个基本指标。R&D经费支出是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劳务费、管理费、固定资产购建费及其它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实际支出[15]。R&D人员投入则指统计年度内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投入,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充分显示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规模与潜力,是一个地区创新投入能力的综合体现。本研究亦采用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作为测度区域创新生产率的两个投入指标。

在产出变量方面, 专利是一个被经常采用的指标[1,2,3,6,7,16]。专利是对发明人的发明创造经审查合格后,由专利局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人和设计人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是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较好指标,其技术含量高且申请量很少受到专利授权机构审查能力的约束,更能客观的反映出一个地区原始创新能力与科技综合实力[2,4,17]。因此,本文选用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的一项衡量指标。此外,本研究还选取科技论文发表数(文中指被国外三大索引系统SCI、EI、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另两项衡量创新产出效果的指标[2,6,15]。科技论文综合体现了一个地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其与外界的交流情况,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则反应出该地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水平[3,7]。

本文分析数据纵向覆盖7年(1999~2005),横向覆盖中国大陆30个省区(西藏由于缺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方面的数据,分析中将其略去)。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07)。

4 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DEAP 2.1软件包计算1999~2005年我国30个省区的Malmquist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

4.1 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的总体分析

表1列出我国30个省区1999~2005年的TFP、TEC、TC、PTEC和SEC值。从表1可看出,1999~2005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4.9%,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平均增长4.1%;同时,技术效率也有一定的增长,平均增长0.8%,其中,规模效率平均增长1.3%,而纯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0.5%。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提升,既有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的学习与追赶效应(技术效率增长),又有先进地区通过新创造和新发现所带动的增长效应(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是其主要动力,这与文献[12]、文献[18]对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来源的测算结果相一致。进一步分析显示,我国区域创新技术效率虽有增长,但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相互抵消,导致了技术效率增长仅仅维持在0.8%的较低水平。由于管理及制度等问题的制约,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纯技术效率并不理想,纯技术效率下降限制了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为了解决创新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适当进行管理创新及制度变革。纵向考察,1999~200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但期间也出现短暂的衰退现象,比如2001~2002年,这表明我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不稳定。那么造成这种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考察。但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活动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环境及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当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供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时,科技创新就会表现出良好、稳定的发展态势,反之,就会出现波动与衰退的迹象。

4.2 各地区创新生产率变动及差异性分析

表2列出了我国各省区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2)平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根据表2结果可知,全要素生产率在东、中、西部均表现出上升的态势,且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又大于西部,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增长较快。

对比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可以看出:

①1999~2005年间,东部地区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6.7%,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平均增长7.6%, 高于全国4.1%的平均水平, 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负增长, 平均降低了0.8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正增长的态势形成了反差。东部地区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是否说明其与其它区域的差距趋向于收敛呢?我们也将在下文予以验证。单从其分解结果来看,技术效率的下降源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一定程度上说明伴随着东部科技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 管理及制度问题凸现, 现有管理理念、方法及制度体系已不适应东部地区的规模水平,要想改变现状, 必须加强管理及制度创新, 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建立新的制度体系,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区域中,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6个省区均表现出技术效率下降的趋势,且原因均源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特别是山东纯技术效率下降最多,达到了-8.1%,这些省区必须在管理和制度荡新方面大下功夫。

②中、西部各项指标均显出增长的态势。中部地区技术效率增长明显,平均增长2.9个百分点, 且其增长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增长。近年来,由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支持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吸引高科技企业及高层次人才来中部投资创业,有效地促进了该区域创新规模的扩大,发挥了规模经济的优势。西部地区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平均增长3.1%。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配备等方面都相对落后。近年来,西部地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科研设备、仪器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使得技术出现明显的进步,但由于条件落后,无法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致使人才配备没有及时跟上,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充分释放,技术效率增长缓慢。

4.3 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变化均大于1,而东部区域的技术效率变化却小于1,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追赶效应已初步显示,那么数量上是否支持这一结论呢?本文将对其进行检验。

本文采用文献[19]中所用的绝对β-收敛回归模型进行检验,模型如式(6)所示:

lnΤEC=c+βlnΤE0+ε(6)

式中,TEC为技术效率变化率,TE0为基期技术效率,β为回归系数,c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当基期技术效率lnTE0的回归系数为负时,表示存在绝对收敛,为正时,表示发散。根据文献[19]的处理方法,本文将1999~2005年间各地区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平均值作为模型(6)中的TEC值,单方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注: 括号内数字为显著性概率, **表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各地区基期技术效率值可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计算得到,限于篇幅关系,文中并未列出,如需要可向作者全部索取。

表3列出我国全国范围内及东、中、西部各个地区范围内的β-收敛模型回归结果。从检验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效率是显著收敛的,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本文的猜测。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东部先进地区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吸引东部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传递经验,有效地缩短了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差距。但就东、中部各自区域而言,其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没有充足理由拒绝此两个区域内部技术效率不显著收敛的假设。而西部地区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其内部有收敛的趋势。

5 简要结论

本文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5年间,我国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总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平均增长4.9个百分点,但短期内也有波动迹象;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技术效率也在增长,可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动的相互抵消,技术效率增长并不明显;7年间,纯技术效率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和制度问题日益凸现,为了解决规模扩张带了的管理效率下降等问题,需适当进行管理创新及制度变革;东、中、西部各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东、中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西部则依靠技术效率的提高;全国范围内技术效率呈现收敛的趋势,后进地区对先进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西部地区内部技术效率也存在收敛的趋势,但东、中部收敛趋势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提出我国区域创新过程中的生产率问题,探究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中的长处及短板所在,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启示。

工作环境、维修和生产率 篇7

关于企业经理对工作环境所应负的责任, 我在最近25年中, 曾经对瑞典经理们讲过多次课。在瑞典, 同其他别的许多国家一样, 有一项规定, 即雇主或主管人员在公司里必须建立一个关于健康和安全的组织。假如管理部门不遵守这项规定, 他们就会受到处罚。即使没有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主管人员也要受到处罚。在瑞典, 这是属于个人的责任。受处罚的是个人, 而不是公司。处罚的威力是非常有效的, 迫使人们按照规定的去做。

二、发生事故

瑞典开发的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但是今天的工作环境何止只是防止事故。今天我们既关心物质环境, 又重视心理社会环境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在法院里处理物质环境问题和解决应该做而未做的无人负责现象, 这两项工作与解释什么原因引起故障的工作相比要困难得多。还有更困难的, 假如不是不可能的话, 是要在法庭上确定什么是好的或者坏的心理社会状态。换言之, 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要求改进工作环境的新认识。

三、工业界公认的预防维修

要说明的是:一个高效率和现代化的工业维修是由预防维修组成的, 而不是由修理组成。在有关维修的会议上, 主要是讨论如何获得高的生产率, 而且不大有争论。很明显, 通过维修和调校机器, 可以减少机器停车。而当你进行有计划的停车时, 你可以维修好机器, 从而可以减少许多停车的原因。在最近40年期间, 大多数国家都开发了许多维修方法。事实已经证明, 把修理改变为预防维修, 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可获得较高的生产率。所以预防维修也是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来源。

四、人机系统

生产总会出产品, 生产产品离不开机器和人。预防维修的重点放在机器上, 优化或者调校机器利用率是它的主要任务。一个典型的制造公司中的维修主管, 负责一个大型机构来完成这个目标。今天的维修会议大多涉及更多和更好的技术和怎样组织维修部门的工作。关于有多少工作可以外包协作和有多少可以改为生产维修也是重要的讨论内容。

五、需要有信息系统

维修人员也有许多仪器用于测量机器的状态。通过检查人员可以收集到许多信息并输入到复杂的维修系统中。所有这些必须掌握有关工厂各种情况的实际信息。

六、一个新的理念

当人们了解到需要有新的理念时, 现代维修可以取代旧的维修方法。现代维修所重视的是停机的损失, 而不是修理的费用。实际上, 这意味着你不奖励修理工人所做的快速完善的修理工作, 而奖励检查人员, 他们能够预知和排除停机的原因。这种新的理念要求对目前的态度作重大改变。实际上, 说起来容易, 但做起来难。

七、测量仪器

新的工业维修需要一些测量工具, 没有计算机的帮助, 这些工具不会起作用。已经开发了许多巧妙的工具用于测量机器的状态。同过去的人类历史一样, 需要决定发展, 检查人员通过测量仪器可以获得轴承的状态。各种不同类型的振动测量仪就是其中一例。

八、提高生产率

生产总是发展的, 而且要求效率越来越高。今天的竞争形势很严峻, 而且是国际化的。生产总是离不开机器和人。关于机器的利用率, 我们的确了解得很多, 但是人的利用率 (human availability) 我们一无所知。

九、缺工的社会损失

今天许多国家都在讨论病假工资和退休金问题。在瑞典, 这两项开支占了国家预算的很大一部分, 而且对福利事业造成很大的威胁。解决这个问题, 已经提出了许多意见。大多数建议是怎样做到少花钱看好病。也有些建议是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率。

十、生产成果

生产成果是由数量决定的, 显然这是数学观点。既然这样明显, 但是要想得到更多的关于“效能中的人为因素所占的比重” (human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为什么这么少呢?假如你有一个产品P, 它是机器M和人工H的乘积, 那么你应该用同样的态度来衡量这两个因素。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做到。

十一、无法衡量的损失

我们有一双眼睛监视工厂里的机器, 但是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人的因素 (human factors) 。首先, 在没有出现人的因素时, 我们应该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当你重视修理的费用而不重视停机的损失时, 你应该把人的因素与旧的工业思想深入地对比一下。假如你认为工作不主动的人对公司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人的因素就是显得很重要。然而工作不主动的人总感觉到他们时常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他们的坏影响力很大:同病相怜。

十二、需要有新的衡量方法

我们必须开发新的方法来估计人的效率 (efficiency of man) , 同时不必重视因生病而缺工所造成的损失。没有充分利用生病前的潜力, 这个损失才是巨大的, 而这些损失费用往往由公司承担。使用新的衡量方法, 可以提前找出故障的报警信号, 而且可以在生病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在工作环境中改变重点对象, 并不是道德上的错误, 而恰恰是相反。一直等到人的体力或精神耗尽才是不道德。那时候“修理”体力或精神, 对个人、公司和社会来说, 不仅是困难, 而且费用也大。

十三、需要有新的态度

工业维修从修理到预防维修的历史性变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它不仅提高了生产率, 而且还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关于人的维修 (human maintenance) 的相应变化还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态度和新开发的衡量业绩的工具还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对雇用人员每年一次提出“你们感觉怎样”的问题是不适当的。对每个经理、工长和管理人员的挑战是要了解每个人每天的工作效率, 这是与他的潜力相比较。此外, 了解潜力挖尽的风险和了解在工人中间提高工作主动性和乐于进行服务或合作而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两者同样的重要。

十四、金钱万能

新的经济方案对所有生产的零件都会提高效率, 也会对所有与工作环境打交道的人员提供新的更有效的工具。这时, 对于为预防维修铺平道路的金钱问题也有争论, 只有改变理念才能取得胜利。人们得到照顾就不会生病。在工业维修中, 有些东西用过之后还可以再次使用。用20年的时间完成这个变革, 而不是40年这个经验很重要。

十五、结语

上一篇:移动终端软件下一篇:起源与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