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

2024-05-31

平民化(共12篇)

平民化 篇1

摘要: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 电视节目尤其是访谈节目也呈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为了争得更高的收视率, 人们也更重视节目的平民化。从内容到形式走平民化的路子才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从赵本山的小品到郭德纲的相声都是如此。我们从姊妹艺术中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电视节目,贴近百姓,平民化

近几年, 从中央台到省级台甚至各城市台, 访谈节目火爆异常。从中央台《实话实说》、《大家》、《人物》、《艺术人生》, 到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面对面》, 再到湖南卫视的《有话好说》、上海台的《有话大家说》、安徽卫视的《家人》、辽宁卫视的《风云人物》等等, 访谈节目可谓遍“台”开花。在有些台, 访谈节目成为一个台或一个频道的主打节目, 成为“台柱子”。访谈节目如此火爆, 一是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为访谈节目的开办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二是电视节目市场化的需要;三是受众的需要。而受众的需要正是电视节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以面对面交流、以零距离接触为特色的访谈节目恰好可以全面展示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是电视节目平民化的最好载体, 也是电视节目走进生活、走近百姓这一宗旨的充分体现。笔者曾经做过4年的访谈节目, 现就访谈节目平民化问题谈一点体会。

1 平民是访谈节目的特色

“脱口秀”是当代很流行的电视语言, 是对访谈类节目以及一些娱乐节目表现形式的形象解释。访谈节目最早在美国开办。它是一种最朴实最接近大众以倾听和交流为主要方式的电视节目。在美国, 访谈节目《奥怕拉节目》、《今晚》、《莉基节目》从开播之日起就是平民话题、生活话题为内容的节目。正因为它的平民化、生活化才被更多的受众所喜爱, 才有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 有日益增多的并积极参与的受众, 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访谈节目自创办之日起就是一档大众化、平民化的节目, 而大众化、平民化正是访谈节目的生命和魅力。

我国最早成功的访谈节目《实话实说》, 最开始的时候也请过很多专家、学者、名人为访谈嘉宾, 但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摸索, 平民化的人物及平民化的话题更受欢迎。正如崔永元所说:“我们请过名人也请过老百姓, 统计结果表明, 名人不如老百姓表现得好。名热也许接受采访太多, 曝光太多, 他们讲话时过于考究。”不仅嘉宾以老百姓居多, 主持人也在追求平民化风格。《实话实说》之所以获得观众的认可, 与崔永元平民化的主持风格十分不开的。崔永元对自己的定位是:邻居大妈的儿子。这样的主持人定位和这样的访谈风格, 拉近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2 平民化是受众的需要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其显著特点就是:它是最大众化的传媒, 受众阶层最广泛。几岁的孩子不会看报纸不会听广播但没有不会看电视的;邻居大妈也一样, 可以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但一定要看电视。特别是女性, 由于社会分工问题居家的时间比男性长, 对电视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也更大。无论受众怎么变化, 无论电视节目怎么变化, 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的性质不会变,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不会变。因此, 如此广泛的受众群体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需要就是电视事业发展的根本。为了最广泛的人民提供服务, 制作出平民的节目是我们电视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电视访谈节目的终极目标,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节目为受众服务的功能, 体现电视节目的贴近性。那么受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真诚的倾听和平等的交流。而完成这一使命, 访谈节目最具优势。

2.1 篇幅长、容量大

访谈节目一般情况下篇幅较长, 基本上都在30min以上。这样的篇幅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百姓生活的全貌或精彩之处。

2.2 交流是特色

现代传媒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呼唤和促进了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而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使平民百姓增强了参与意识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渴望真诚、渴望交流、充分实现自己的话语权, 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访谈节目恰好可以满足手中的这种需要。例如, 《鲁豫有约》节目的宗旨——说出你的故事, 正是这种“交流”特色的体现。

2.3 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 以受众需求为本, 关注他们的需要就是关注点是事业的发展。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 也是电视事业的发展目标。访谈节目, 作为电视产品, 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产品更能充分展示人文关怀。市场经济环境下,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经常出乎我们的意料。《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 就充分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彻底成了一个凸显个性, 张扬个性的社会。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如此众多的个性张扬、参与意识强烈的受众促进了电视事业的的发展, 促进今天的媒体快速成为一个公共平台, 给了平民化、人性化节目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娱乐节目如此, 访谈节目也如此。因为只有平民化人性化的节目最能体现受众的意愿。这也说明人性化的节目不仅是市场对传媒要求, 也是受众的精神需要, 是受众的选择。适应这种需求和选择, 访谈节目就要充分体现平民化特色。受众群是广泛的, 受众的需求也是广泛的。但他们有着一种共同的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在媒体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来自平民的生活最丰富;来自平民的故事最感人;来自平民的情感最真实。这份真实就是访谈节目的生命和魅力。访谈节目倾听与交流的特点如果被我们赋予百姓丰富的生活、感人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后, 最能表达百姓的意愿, 最能体现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3 平民化增加社会效益

我国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 永远不变的一条是坚持党的原则, 坚持深入群众, 走群众路线。访谈节目的平民化就是走群众路线, 为受众服务, 节目播出后是否达到了这一效果, 是我们关注的。我们衡量一档节目是否成功, 最重要的指标是收视率。收视率高意味着节目的成功。但收视率比应该是唯一的目标, 还要看节目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大小虽然没有固定标准, 但百姓心中那杆秤永远是公平的。

总之, 访谈节目的平民化方向是最好的选择, 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立足生活, 立足百姓, 立足本土, 就是平民化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梦琪.综合宣传学, 2004.

[2]朱琰.声屏研究, 2008.

[3]陈乾年.跋涉于求索, 2002.

[4]沈尉琴.广播电视的创新, 2007.

平民化 篇2

平民化广告机市场已来临

面对一个新兴的市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满足主要客户群的需求,市场资源的投入应该大部份的集中于此,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兴盛。无疑的以数字化媒体概念发迹的数字标牌(或称广告机)市场更应该以这个思维主轴来发展,相对的比较符合市场效率。 开发数字标牌市场潜在主流客户群 首先,何谓主流客户群?以计算机产业而言,从个人消费性计算机及工业计算机的比重来看,个人消费性计算机不论在市场规模及流通的通路等诸多的指标都远远的领先工业计算机,所以个人计算机客户群基本成为计算机产业的主流。 数字标牌市场要形成规模市场首先必需先找出市场潜在的主流客户群为何?数字标牌应用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各式各样的行业及场所,到目前为止,个人应用尚未明显看到,主要都是政府以及商用。在政府及商用的应用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零售门市因为与一般大众日常生活最为贴近,在数量上也居绝对的大数。依大数法则来分析,这些门市店中,非连锁的个体零售商铺又占了主要的部份,以中国市场而言,品牌连锁门市大约仅占整个门市店数的百分之五左右。 现代化的商业模式有一大群主流门市是个体户,随着商品的多元化及精致化发展,平民化的个体户门市店虽然不具备品牌连锁门市店具有规模上的优势,但在形象及服务上也朝着流行时尚的方向发展,不管在店内的及门店的外部装修都极具个性化,在向广大的消费者透露一个讯息,也就是单一门店也是一个品牌的概念,如此丰富的门店文化引导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消费,大量的活络门市店的经济发展,所以除了连锁性的品牌门市店逐年增加之外,这些非连锁性的个体门市店的数量也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着。 依照这个思维,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无疑的非连锁性的个体零售商铺就是数字标牌市场的潜在主流客户群,做为以讯息发布为主轴的数字标牌及广告机产业,若无法得到这些最主流的客户群的认同,这个产业将无法大规模的发展。 产品需求差异化分流 从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化的规模经济要能成型,由工业用及商用发展成零售乃为一个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PC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印证这个论述。 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分流就是这个发展的主要基础,何谓产品需求的差异化?既然所谓非连锁性的个体零售商铺强调的是个性化的趋势,那么色彩必定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数字标牌产业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所谓内容为王的概念,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字标牌本身应该就是一个门店的装饰,在现今店内装修如此精致的个体门店中,如果只将数字标牌单纯的视为内容的播出设备,必然与门店所要彰显的个性化及时尚的诉求不相符合。传统的数字标牌比较重视的系统化的概念,并不太重视显示端的外观设计概念,只要能达到所谓的画面上内容的处理就行,正如工业计算机与消费性计算机重视的产品特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广告机与数字标牌的产品概念必需分流。 如果我们将传统的数字标牌视为多媒体播放产业中的工业用计算机,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广告机视为多媒体播放产业中的消费性概念产品,我们再一次重新的定义产品,数字标牌是个系统化的产业架构,而广告机是个消费性单机运作的产业架构,要大量的开发广告机市场,首先产品设计的概念必需由内容多元先调整成外观多元,操作模式必需从应用多元修正成简单应用,才能大量的将广告机应用在个体门市店之中。 主流客户群所在市场之宣传 以目前数字标牌应用的场合来看,个体户的零售门市店应用广告机的数量少之又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品需求没有被明确的.定位,夹杂着传统数字标牌的系统概念,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销售的渠道范围,庞大的个体户门市店用户没有机会能体验并且接触到这样的产品概念,再加上之前印象中系统化复杂的产品操作定位及应用观念,总觉得那是在大型机构(诸如机场、大型酒店及连锁企业等)在用的产品,以至于让一般小型的潜在门店用户望之却步。所以我们必需要先将广告机与数字标牌的定位做适度的调整,并且定义清楚目标客户的属性及需求,针对各自的目标客户,做渠道的区隔以便于操作后续的营销,很多的广告机潜在用户并不明白这样的产品对他们的好处在哪?甚至还不知道这样的产品是存在于这个市场的,是可以帮的到门店的营销的,平民化广告机的市场营销必需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并且必需要让这些主流客户群得到充份的产品信息,才能打开这个市场,扩大广告机市场的销售基础。 广告机目前在整体产品销售的渠道还是集中在专业的系统渠道,无法扩大产品销售的整体纵深,潜在主流客户群无法很容易的接触到产品,就另一个层面而言,这个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广告机的营销无法透过广大的渠道进行,市场教育的速度自然无法快速有效的提升。 既然定义为平民化广告机,那在主流客户取得这样的产品应该强调便利性,也就是广告机的销售必需让更广大的渠道来推进,并且进行市场教育,一起迎接平民个性化广告机时代来临。

高速打印平民化 篇3

C3200n的控制面板上配置了一个双行显示(英文字符)的LCD显示屏,配合2个状态指示灯,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得有关纸张、鼓粉等打印机的状态信息。安装和配置这台C3200n十分方便,用户的工作只是为打印机确定何种连接方式和选择打印机型号,整个过程快捷、流畅,即使用户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安装耗材同样非常方便,打开机器的前盖,我们只需根据机身上不同色彩的指示将4色粉盒的开关分别关闭(打开状态用于更换碳粉),即可完成操作。此外,C3200还采用了独特的走纸通道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发生卡纸的现象。不过这样的设计虽然优化了纸路,但使得机身的纵深较长,摆在宽度较小的桌面上会显得略有些局促。

采用LED曝光方式、一次成像技术的C3200n,与其它入门级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相比,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是其高速的打印输出能力。C3200n标称引擎速度为彩色输出每分钟12页,单色输出每分钟20页,可以很好地满足商业办公对高速、彩色打印的需要。从性能测试中的结果来看,C3200n在输出大负荷彩色文档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在打印商业图形时,12页PowerPoint文档仅用了1分左右,3页Excel文档也只用了不到30秒,速度优势十分明显。

总体来说,C3200n的图形和文字打印质量不错,字符边缘锐利,线条清晰,各种图形的还原效果也比较准确,只是在默认设置下,在色彩过渡的区域能比较明显地看到使用简化的抖动算法表现出来的网点,当然这对于普通的商业应用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对于照片打印质量的设定,C3200n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调节功能,还搭配了多种色温匹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打印作业的不同进行相应调节,比较有特点的是,C3200n增加了一项照片增强选项(Photo Enhance),可以增加一定的清晰度,并能提高画面整体的对比度,使照片看上去更生动一些,不过同时会丢失一部分细节信息。

网络民主平民化何以可能 篇4

关键词:网络民主,平民化,信息技术,公众

在当前民主盛行的年代, 赢得公众的肯定和支持, 是一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在政治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砝码, 因此, 必须要以最有效的途径将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措施告知公众, 博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在如今网络盛行的情况下, 在政治活动中, 可以最大化的使用网络技术, 也成为政治主体需要考虑的问题。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的“黑马”奥巴马, 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网络总统”, 据资料显示, 奥巴马筹集了超过5.2亿美元的竞选经费, 在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美国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奇迹的出现主要得利于互联网——奥巴马募集的竞选资金有85%以上依靠互联网,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绝大部分资金不足100美元的小额捐款, 显然可以证明, 网络民主逐步盛行并渐渐平民化。

一、网络民主走向平民化何以可能

(一) 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提供可行条件。网络使得公众能够便捷的了解相关的政治信息, 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互讨论, 相互沟通, 相互协商, 这就使得之前的精英政治、官僚政治和寡头政治走下神坛, 复归平民之怀。可以说, 这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便捷性和经济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它不分长幼尊卑, 高低贵贱的对任何人都可以开放, 正是这个特点, 网络可以让民主去等级化、去特权化和去权威化, 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最大限度地实现直接民主, 也使得网络民主走向平民化成为可能。在网络环境下, 私方与公方的对话途径更加畅通, 打破了传统社会统治者垄断绝大部分信息资源和传播媒介, 使普通平民可以更加直接的参与到政府管理当中。不仅形成了国家与平民之间话语权的相对平等, 也使公民凭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更加及时的获取政府信息, 从而更好地反馈给政府信息, 形成一种体系化的平衡和对等。其次, 如果从网络的传播方式来考虑的话, 那么, 它的便捷性便不言而喻了, 无论是BBS论坛在线讨论, 又或是网络群组聊天, 还是网上新闻发布会等, 都能够让公民实现信息的及时性互动, 让公民更加及时, 便利的行使知情权, 极大地增强了网络民主的参与意识和实现程度。再次, 网络民主之所以可以平民化, 也与其行政成本低有关。之前的政治活动被称为“有钱人的游戏”, 平民即使有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也会因其自身的经济条件限制而徘徊于政治活动大门之外, 更谈何实现民主。网络民主的出现, 正在改变这种情况, 只需拥有一台连接入网的计算机, 公众便可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 表达自身的愿望和建议。这种形式使得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可以绕过层层的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 抛弃了陈规陋习, 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同时, 也节省了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旅途的花费。同时, 网络投票不但使成本最小化, 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募集到小额的捐款, 这也使得公民有了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 网络环境下民主的变迁催生了网络民主的平民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 在网络环境下, 人民对于自由主义的代议政治、选举政治、政党政治、精英政治感到十分不满, 导致了自由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危机。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主张公民的直接充分参与, 他们重视公民的话语主权。认为排斥公众参与将会使民主政治走向精英政治, 甚至陷入“寡头政治铁律论”, 最终把公民塑造成一群政治冷漠主义的群众。网络民主便是对这一民主思想的积极回应, 而网络民主的平民化走向则更是对参与式民主理论的进一步回归的践行。网络民主的平民化推行, 必将会使民众在广泛的政治活动中培养起其自身的公共精神, 有利于整个公民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指挥水平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网络民主平民化存在的危机

(一) 网络民主平民化带来的非理性。

柏拉图认为, 民主群众聚在一起之时, 没有理性的辩论, 也缺乏平和的审议, 更多的是喧嚣、胡夸、起哄、人云亦云。的确,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我们很容易观察和体验到普遍人群议事 (政) 的低效率、低质量和非理性。而政治说到底不仅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而民主则是其中的更高层次。一个缺乏理性的民主参与必然带来民主政治的非理性。因此, 非理性必将是网络民主平民化过程中必然面临和解决的危机。

(二) 话语领袖的“引导”。

麦迪逊与汉密尔顿认为:“一个议会无论由什么人组成, 其人类越多, 众所周知的是, 感情就是越是胜于理智。其次, 人数越多, 知识肤浅, 能力薄弱的成员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这时, 少数人的雄辩和演说正好对这类人起到众所周知的有力作用。”因此在网络民主平民化的过程中, 拥有直接参与权的公众, 很容易受到那些所谓话语领袖的煽动, 成为这些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和其获得利益的工具, 不仅应有的权力没有能够得以行使, 甚至会使自己的权利在所谓的“引导”下悄无声息的丧失掉。

(三) 公民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们必须承认, 自古以来, 政治行为便广泛存在于少数贵族当中, 可以说从前的政治的的确确的是精英政治。因为这些贵族精英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 具有相当高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能力, 而普通大众由于受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局限, 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共事务当中, 缺乏政治经验和政治技巧, 不能掌握必要的信息。因此, 在参与和处理复杂的政策和政治议题时, 便会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更有甚者, 会出现一时的政治冷漠或是政治激进两种极端。

三、如何平稳催化网络民主平民化的发展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 尤其是在网络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 我们应当让网络民主行动起来, 并使之平民化, 让民主成为普通民众实现话语权的有力工具。然而, 如何让网络民主走向平民化则是政府及理论研究者应当思考和着手去干的事情。

(一) 防止民粹主义的破坏。

对民粹主义最直白的表述便是它具有极端的平民化倾向。在民粹主义看来, 事无大小巨细均应由人民做主, 它否认了政治精英的社会作用, 对民主的程序过分的迷信。然而历史证明民粹主义却非常容易被某些“有心人”所利用, 走到民主的背面, 成为一种反民主的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因此, 在引导网络民主逐步走向平民化的过程中应当防止大众的意愿被某些政治阴谋家所利用, 或是被什么所谓的话语领袖所“洗脑”, 从而使得民意成为其谋得政治利益的工具, 并且在收集民众意愿时, 也要注意好这些输入信息的质与量的把握, 从而使网络民主在平民化的过程中健康平稳发展。

(二) 建立明确的网络民主运作规则。

现实的讲, 普遍民众尚处于一种各自为营, 人心涣散的状态, 如何让平民化了的网络民主真正的发挥作用, 并达到极致, 就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运作规则。目前网络民主还是一个新兴事物, 其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然而一种事物要想良好运行并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结构。网络民主作为政治体系中一个构成分子, 就必须为其建立一个符合整个政治体系环境的结构系统, 并使之最终成为一种网络文化, 让网络民主的行使规则成为一种共识。同时, 由于网络具有其自身的运行程序特点, 所以网络民主也必须顺其道而行之, 加之民众最有分散性和不平衡性, 建立一个明确的网络民主程序则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民主的运作规则必须要有明确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 因为民主不可能让全体人民的意志达到一致, 可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一种政治上的妥协。所以为避免当少数人政治利益受损时的偏激行为影响到规则的实施时, 当别有用心者破坏运作规则时, 必要完善和明确的法律体系便可做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三) 提高参与主体的素质。

参与主体, 在这里主要指普遍公众, 众所周知, 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条件的限制, 社会的普遍素质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 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的政治素质也不够完善, 是否“让更多的人民主起来”曾引起很大争议, 因此, 普及网络民主知识,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政议政的素质水平, 并借此提高其参与热情, 便成为摆在网络民主平民化进程面前的一大难题之一。而就目前条件来讲, 只有教育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并且网络民主平民化的过程自身便是一种教育, 一种原则。正如杜威对民主主义的评价一样:“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原则, 一个较高的方针和政策。”因此, 在整个平民化过程, 通过学校、社会教育与民主平民化过程的自授相结合, 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政治素质和其他素质, 将会大大推进平民化的进程。

四、结语

, 、济、快捷的通过网络展开, 可以使普通公众不再受经济、地位和场地的约束而广泛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进行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 共同分享社会共同利益。并且在网络民主平民化的过程中, 人们还可以更加主动, 积极地创造、传播、获取各种政治信息, 从而更加融入政治事务从自身利益和国家共同利益的共通之处出发, 寻求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奥巴马当选彰显网络技术的力量[N].成都商报, 2008-11-06 (8)

[2].李晓辉.信息权利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14

[3].[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4].[美]熊彼特;吴良健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5].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19

[6].柏拉图;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平民局长 平常心态 平民情怀 篇5

——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2月出生,河南省xx市人,研究生学历,1976年10月参加工作,先后曾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镇党委书记等职,2002年3月任x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至今。

几度春秋过,一轮朝阳起。几起拼搏,几起奋斗。自冀建成同志任县人事局长以来,xx人事工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才的时刻:全县机构改革取得实质突破,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质突破,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取得突破,考聘就业、推荐就业、异地就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大就业格局初步形成;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质突破,三年迈上三个新台阶:2003年获县级标兵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获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市级标兵文明单位……付出总有收获、荣誉证明成效。单位多次被省人事厅,市人事局,县委、政府授予“人事人才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人事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受到市、县表彰。

成功源自勤奋,成效源自拼搏,成就源自创新。作为基层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他以平凡的心态、平民的理念书写自己对人生、价值、事业的理解和追求,诠释自己不平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

人生在于学习

学习是固本之举,学习是创新之源。自任现职以来,他用的最多的词就是学习、创新。在班子会议上讲、在全局工作人员会上讲。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观念催生新思路,新思路催生新方法,新方法催生新成果,新世纪的人事人才工作惟其在观念上变新、思路上求新、方法上创新、工作中务新、方能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但不学习,将无以为新。”他曾多次强调:“一个普通人不学习,受损失有可能仅仅是他自己;而一个人事干部不学习,受损失不仅是自己,还有党和人民的事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己示人。

他很忙,但他有他的时间观:挤时间学。平时忙,节假日期间相对闲,他就集中时间在办公室学;白天忙,夜晚闲,他就利用夜晚时间学一会儿;上班忙,下班较闲,他就晚下班,利用空闲时间在办公室多学一会儿。时间如吸过水的海绵,挤得多就积的多。

他很忙,但他学得巧。钻,穷根寻源,打破砂锅问到底。上任不到月余,他把人事部门的各项政策过了一个遍,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他的目标就是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行业的“专才”,许多业务知识最新动态,他比股长掌握的多。

他很忙,但他会学。时间统筹安排,内容统筹规划,党建知识、业务动态、细节管理他一览无余。书本即为师,身边的人即为师,他在上任第一年的述职报告中总结了三条学习经验:向书本学,向其他班子成员学、向业务股长学。不耻下问,是他学习的一贯风格。

他很忙,但他很注意抓好全局的学习。周二、周五下午学习日,他雷打不动,全局年年开办学习培训班,年年他讲第一课,之后是副职讲、业务股长讲,最后是一般同志讲心得。以讲带学,以讲促学。

在他的带动下,全局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因为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在业务上有可能被局长“问住”。

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事业发展。涉及全县上下两万余人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没有因改革问题出现信访、上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因创新思路、创新方法,难题迎刃而解;军转干部生活难,因政策吃得透,把得准,全县军转干部至今无一人参与群体上访。他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学习的理念,就没有创新的思路,更不会有创新的结果。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其用。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多少问题,创造了多少实际价值。正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久,而在于怎样使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人类的生存更加和谐,周围群体的生活更为美好。”所以,他认为:

价值在于奉献

熟悉冀建成同志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拼命三郎”。任职期间,他曾因忘我工作,患重感冒卧床打点滴。

他很少考虑自己,他坚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在全面分析了人事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后,他说了一句话:“世上之事,不知其难而为之,是为盲;知其难而不为,是为懦;知其难而为之,是为勇;知其难而巧为之,是为智。干事创业,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更需要创新的理念和智慧,方能攻坚克难,开创新局面。”于是,带病上阵,“轻伤”不下火线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上任伊始,正值在大中专毕业生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轨之际,全县15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何去何从,成为困扰县委、政府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恰逢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另一方面,老百姓还没从“吃财政饭、端铁饭碗”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纷纷要进入财政全供单位就业。压力与动力同在,思路与出路同行。“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成为他鼓励他自己和全体工作人员开拓进取的动力。于是他冒酷暑南下广州、北上郑州,考察人才市场,力求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大中专毕业生谋一条全新的生路;他亲自带队、督阵到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各企业走访摸底,调查研究,为畅通全县人才进出渠道一条出路。经过慎密研究,一整套方案全盘托出:

打破用人机制上的“暗箱操作”,通过公开考试,为全县事业单位,选拔一批;举办招聘会,向全县各类企业输送 4 一批;与广东、北京、郑州等企业联系,通过市场运作,输出一批;举办创造报告会,引导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多轮驱动,四面开花。自2002年至2004年,通过公开考试,公开招聘,为全县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选拔各类人才315人,向各类企业输送170余人,向广州输送企业中层储备人员80余人,向北京、郑州等地输送高级家政、幼师、护士100余名,带动3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异地就业……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心交力瘁,换来了无数个家庭灯火灿烂,换来了无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换来了用人单位用人机制的根本扭转,他只有一个字:“值”!

随之而来的全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现实课题又一齐涌来。如何确保工作不乱、人心不散、改革到位是对人事部门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他这个一局之长的考验。

打破条条框框限制,推行竞争上岗,实行双向选择。涉及1500余人的机构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常规,先精简机构,该合并的合并,该转制的转制,该撤销的撤销,随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签订聘用合同。当全市推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XX已走在了前面……

企业军转干部稳定工作,他亲自带队一一走访到户,建立企业军转干部的信息库、数据库,协调各方,落实了企业军转干部政策,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全县企业军转上访率为零……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几年下来,见过建 5 成同志的人都说他瘦了,比在乡镇当书记时瘦。当人们问及他如何看待政绩时,他说了一句话:人事工作者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心里,服务好了老百姓就是最大的政绩。

政绩在于服务

基层人事部门忙,人事局长更忙。开会、协调、组织、落实,许多事情要求一把手参与,他自然少不了。

但最忙的还不在于此。只要他在办公室,一准是一拔一拔人去找他。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粗略估计,一年365天,平均每天的信访足有十起,上任至今,信访接待量达12000余起。有时星期天、节假日亲友想和他聚聚,他推掉了:“不如去办公室,可以学习,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听听老百姓的呼声……”别人说他不懂娱乐,他说:“到体育场打篮球,就是最好的娱乐”。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激情、有锐气、有想法。用他的话说:“跟年轻多呆呆,别让自己的观念落伍了。”共产党的干部就是服务。这是他的为官准则,他套用一句话,道出了自己的政绩观:“当官不为民服务,不如回家卖红薯。”

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找到他,为儿子大学毕业无法找到工作苦诉:“上学花完了家里所有钱,找不到工作有啥用?”他好言相劝,把他儿子的基本情况记录在案,举行招聘会,对外输出,他亲自通知他,直到被广州一家企业录用。此后,衣着朴素的老百姓经常登访他的办公室。

一位机关干部找到他,因为单位人事疏乎,多年工资没有调整,他马上打电话交待相关股室予以调查、纠正。

一位企业老板找到他,为企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苦恼,他和县有关部门协调,一次从基层选拔40名人员到复旦大学深造,培养了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从小服务到大服务,从一个人的服务到全局人的服务。他在大会小会上讲服务,他在会议上明确指出:“人事部门的职能应立足服务,做好工作。要服务群众,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用最好的服务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在他的领导下,县人事(劳动)局率先实行规范化服务管理,推进“一条龙”服务。在内部管理上,强力推进“三个一”:他制订了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工作人员做到“政治可靠、立场坚定,文明待人、品德端正,热情服务、依法行政,团结协作、廉洁奉公,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务实创新、争立新功。”他推行了一套严格的政务公开办法。对各业务股室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及办结时限,实行政务公开上墙和服务承诺。同时,聘请十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职工成立监督小组,接受社会监督。他落实了一套严密的目标管理机制。在全局范围内建立了局有总目标、股室有台帐、个人有日志的“三位一体”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半年内部督查,落实服务承诺。

在服务全县经济上,他抓住人才工作这个重点,强力打造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四个平台”:树立了科学的用人导向,打造全新的观念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有一技之长的人即为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即为人才。在全县树立了“凡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都是人才”的大人 7 才观,并选拔、培养了4000余名各类人才充实到生产建设一线。出台政策,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平台,他先后三次组织全局工作人员,亲自带队深入乡镇、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结合XX实际,出台了引才引智政策和重奖科技有功人员的相关规定。实施人才推介和项目推介,打造人才合理流动的交流平台。在全县16个乡镇和有关企业建立了人才工作机构,设立了县、乡、村和企业人才信息员,指导、推荐380名大中专毕业生和中低层次人才实现了合理流动。着力优化经营环境,打造人才创业的服务平台。以服务为切入点,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主动上门,为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办理有关手续,举行优秀人才创业事迹报告会,组织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走出去”战略,催生了一批创业人才。

智能手机平民化之路 篇6

发放仪式举行的当日适逢中兴通讯第2亿部终端下线,回顾中兴通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1998年第一部终端问世到2∞8年第一个1亿部终端下线,中兴通讯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而中兴通讯的第二个1亿部终端下线,却只用了短短的一年三个季度。是什么让中兴通讯有了如此快速的发展)中兴通讯在下一个1亿部终端上又会有怎样的规划7带着这些问题,数码精品世界采访了中兴通讯的执行副总裁何士友。

目标手机领域前三位力推智能手机平民化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够保持每年35%以上的持续增长,进入全球手机制造商前三位,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谈到中兴通讯的发展目标,何士友低调中不失自信。在他看来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转向拥有开放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未来的手机,都应该是开放的操作系统。运营商可以非常容易地把一些业务移植到不同的手机品牌中。而未来智能手机的比重也会进一步加大,目前的智能手机还有点偏贵,我们希望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共同的努力下,能使智能手机更加的普及化、平民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消费者感受到智能手机带来的方便,这也是中兴通讯和中国联通正在一起台作开发千元智能手机的原因”。

研发重点在软件

新闻平民化优势的探析 篇7

当前, “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一新闻特色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新闻特色也包含了新闻制作中贴近人民群众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内涵。新闻平民化就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 将新闻的焦点聚焦在普通的百姓身上, 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 关注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思想, 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急百姓之所急, 想百姓之所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贴近百姓也一直都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与目标方向, 只有在新闻平民化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找到新闻的正确定位, 才能够获得众多百姓的信赖。当媒体通过一个平视的角度, 对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进行采访时, 能够使其与群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当前,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太多的人们忽略了对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 比如下岗职工、农民工等, 平民化的新闻注重通过平视的角度来关注他们, 使他们成为新闻的主角, 而不是被社会所遗忘的群体。同时, 当平民化新闻主持人能够站在贴近群众的立场进行点评和播报时, 也能够使主持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温州零距离》栏目正是因为带着满腔的热忱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 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与冷暖辛酸感同身受, 对于民众耿耿于怀的社会现象常有大胆的抨击。所有的这些使电视平民化新闻“零距离”地贴近民众, 成为具有地缘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表达空间。

二、平民化新闻注重聚焦日常生活

平民化新闻之所以能够获得百姓的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本, 就是其落脚点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原有子栏目《生活空间》开创了新闻平民化的先河, 有些专家说:《生活空间》解决了所谓“身边无主题”的问题。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栏目就以这一种独特的新闻生态即平民化新闻的拍摄方式深入挖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在平民化新闻中, 将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等详细的记录, 当百姓看到这种新闻时, 会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当然, 这种平民化新闻也成为了当前媒体围绕收视率而进行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通常情况下, 时政新闻会受到一些限制, 并且其本身也承担着一定的导向责任, 因此媒体利用时政新闻的空间较小。而社会新闻的内容却千变万化, 记者采访的灵活度也较高, 也正是这种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新闻平民化提供了资源和素材, 群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成为新闻的焦点, 如房产纠纷、交通事故、弱势群体的无助等等, 都成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平民化新闻通过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报道, 将百姓生活的真实状态展现在世人眼前, 使新闻变得既有内容又有厚度。如果从专业的艺术角度出发, 新闻承担着一定的示美作用, 好的新闻能够给人们带来美感, 对于平民化新闻来讲, 其也并不是对百姓的生活进行普遍的记录, 而是将镜头聚焦在日常生活领域, 并且针对这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资源进行报道, 以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百晓讲新闻》为例, 在《百晓讲新闻》中经常播出这样的新闻:消防官兵不顾生命危险扑向火场抢救百姓的生命与财产;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助人为乐;台风来临军民共同抗击台风等等, 这些强调现场感、具有相当可视性的新闻, 或促人振奋, 或催人泪下, 肯定了普通人的生活信念与生存价值, 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效果的存在, 平民化新闻才不会仅停留在市井趣闻, 它的内容优势才能更完整地凸显出来。

三、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的平民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也可以说, 平民化新闻对于地域性的体现已经成为了新闻节目一种具有竞争性的战略, 从新闻栏目的名称上看《温州新闻联播》《温州零距离》等等无一不是暗示地缘上的接近性, 通过对区域性地理文化资源的充分开掘与利用激发区域性受众的价值认同。新闻平民化不是简单的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报道, 同时也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 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要抓住观众的内心, 还需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展示与宣传, 通过对当地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民俗风情的展示, 能够充分将当地的地域性特色展示出来, 并且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

四、说新闻带来亲切感

说新闻的方式近年来受到了普遍的青睐, 这种独特的方式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 通过说的形式缩短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感。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 电视更加能够消除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沟通纽带。近年来, 在新闻播报方面一直强调的是口语化, 目的在于不断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一点, 在一些新闻栏目中得以实践, 这种“说”不再是八股文式的书面语言, 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 这种话语让老百姓听起来省事又感亲切。“说新闻”火遍大江南北其中方言播报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语言的地域贴近性决定了它是“自我认同”的表现。从原来的第三人称新闻叙述转变为第二人称叙述方式, 使得电视与观众间的距离缩短, 亲近性增强。这种方式应推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 主持人用俗语、口语、歇后语、比喻等观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作为播报新闻的主要语言, 方言播报法把原来不喜欢看电视新闻的老人也拉到了电视机前成为忠实观众。现在不光是温州本地人喜欢看, 就连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都通过网络看《百晓讲新闻》节目, 节目播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新闻平民化意识在这一时代受到了关注, 这也充分体现了媒介及社会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许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转变是明显的, 在以往的关注层中给平民留足了空间, 这是媒介的进步, 也是社会的进步。新闻工作有了平民意识的加入, 一定会办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阅文献:

参考文献

平民化教师培训的呼唤 篇8

一、对象:再广一点儿

经常给培训学员讲课, 渐渐地, 发现一种普遍现象:今天的这种培训是这些对象, 明天的那种培训还是这些对象, 很多教师都成了“参培”专业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学员单位的原因。就每个学校来说, 在领导眼里, 浮在面上的只有那么几个人, 于是, 无论哪种培训好像只有他们去才合适。二是培训组织单位的原因。无论什么培训, 组织单位对参培对象的要求总是一样的 (即使有差异, 也很小) , 所以, 适合你要求的也就基本上是同一批人了。这样, 就催生了“参培”专业户。

培训对象应该再广一点儿, 应该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我们的培训机构不要总是只搞什么“骨干”、“优秀”之类的培训, 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大面积的一般教师的培训中, “骨干”不是我们的唯一, 需要让“鲜花”开得更艳, 更需要把绿叶培植得更绿。参培单位也不要总是把眼光盯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要适时地派出不同的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只有每位教师的素质都提高了, 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全面提升。

二、起点:再准一点儿

有效教学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我们现在在哪里”, 亦即教学的起点。起点把握不准, “有效”无从谈起, 教师培训亦然。

纵观目前的各种教师培训, 很多是没有准确把握住培训的起点的。学员感兴趣的是什么?学员的已有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学员最擅长的是什么?学员会发生错误的是什么?学员容易忽略的是什么?等等, 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在培训之前有了解吗?如果不关注这些问题, 我们是无法把握住培训的起点的。建立在“想当然”的起点上的培训, 也只能是“想当然”的培训, 收到的也只能是“想当然”的效果。

三、目标:再低一点儿

同样, 有效教学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到哪里去”, 亦即教学目标。布卢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培训亦然。

说实在的, 当前的教师培训总是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 恨不得通过一次培训就要产生出“教育家”来。于是, 培训的目标定得老高老高, 目标的个数很多很多, 真正到最后一看, 这个目标没达到, 那个目标也没达到。培训目标的高而泛, 导致培训过程的虚而杂, 效果自然不好。其实, 每一次培训, 我们可以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少一点, 让学员“跳一跳摘到果子”, 做到“一培一得”, 就能提高培训的效果。

四、内容:再浅一点儿

材料决定用途, 内容决定效度。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培训亦然。

就目前的教师培训来看, 内容多为理论, 并爱在深度上着力。如果我们培训的对象是教师群体中的少数优秀者, 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是面对普通的一线教师, 就有待商榷了。经常听到有学员这样感叹:“今天的课没得劲, 纯粹是在讲理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培训问题。而我们的授课教师经常爱说的一个词是“对牛弹琴”, 总是抱怨学员的不是。我觉得, 应该反思的不是“牛”, 而是“弹琴的人”, 只能怪自己弹不来“牛”听得懂的“琴”!我们的培训, 在内容上应该更浅一点儿, 少点理论上的东西, 多点技术上的东西, 即使要讲“深入”的理论, 也要用“浅出”的方式呈现, 这样, 普通的一线教师才会学有所获, 才能学以致用。

五、步子:再小一点儿

有一个故事我很是喜欢, 故事是这样的: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 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飞机上跳伞逃生, 落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 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225千米。这对于习惯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 几乎是段可望而不可及的路程。为了活命, 他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 一瘸一拐地走下去。这位研究过心理学的西华·莱德, 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唯一的念头是“走完下一千米”。奇迹发生了, 历尽艰难的西华·莱德终于回到了印度。西华·莱德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世后, 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不小的轰动, 许多年轻人把西华·莱德的“走完下一千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之路 篇9

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无论是新闻的“平民化”革命, 还是平民意识的觉醒, 其实都是更大背景下革命与思想觉醒的结果和延续, 这个大背景就是1992年由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而引起的思想大解放。在南巡谈话中, 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一场“革命”。而新闻界的“平民化”革命只不过是这一大革命的具体化。随即, 以中央电视台大幅度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实行新闻滚动播出、加强现场报道和纪实报道、精办新闻评论和新闻杂志性栏目等一系列着力于增强信息性、可视性、服务性的改革措施风行全国。我国电视人开始自觉地下移视角, 以一种平视的目光来关注生活, 着力从受众的意识、情趣和情感世界去寻找、认识和衡量新闻价值, 打破以往新闻理论固定的条条框框, 向传统的新闻理念步步挑战。一场旨在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保证媒介自身足够经济利益的新闻转变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展开。新闻事业本身酝酿出一场声势浩大的关注“人”的革命即“平民化”运动, 电视新闻也迅速投身其中, 并凭借其独有的“快”、“广”、“真”的传播特性更好地演绎着“平民化”倾向。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起始——《东方时空》的开播

新闻“平民化”倾向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早有所表现。改革开放初期, 学者们在对社会新闻的论述中, 就体现出新闻“平民化”的思想萌芽, 如“社会新闻是把各种各样人的行为图像给人们作为镜子”, “应将其广泛的社会兴趣的特点和社会效果更好地结合起来”。 (1) 而中国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标志则是《东方时空》的开播。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平民化”以及“人文关怀”理念开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首先, 《东方时空》在栏目用语的选择上就煞费苦心, “真诚面对观众”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仅把“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这一新闻理念传递给了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 更是道出了国内亿万观众的心声。此外, 《东方时空》在栏目设置上还尽力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平民意识。《生活空间》、《焦点时刻》和《东方之子》3个板块, 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始终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重视。《生活空间》力图用短纪录片呈现生活的原汁原味, 将镜头对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 如实记录老百姓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状态;《焦点时刻》传递的是生活中的最新资讯、社会上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在展示备受人们瞩目的“天之骄子”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挖掘这些时代风云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东方时空》开始, 中国电视新闻转向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命运、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关注人深层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背景的变迁。也正是这种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将我国的电视新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时代。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典型代表——民生新闻和方言新闻

民生新闻。2002年1月1日, 以“我们就在你身边, 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为口号的《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横空出世, 引发了一场电视新闻的变革。此后, 以该节目为先锋的一批电视新闻栏目, 都明确打出了“民生新闻”的旗帜, 例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电视台的《都市一时间》、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等, 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内就从“星星之火”发展到“遍地开花”。

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 站在百姓的立场, 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 并为百姓排忧解难, 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 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 (2) 民生新闻与以往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关注对象彻彻底底地转向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 百姓生活和市井百态也自然成了民生新闻的“源头”。重大新闻以“平民化”的面孔示人变得轻松有趣, “说新闻”那消解调侃的语气颠覆了郑重其事的官腔, 嬉笑怒骂、表情丰富的主持人取代了循规蹈矩的播音员。民生新闻“关注人”的理念和做法使中国电视传媒与观众的贴近达到空前的高度。

方言新闻。方言新闻是指用本地方言土语报道新闻, 它是电视新闻“平民化”倾向中“说新闻”方式的新尝试, 是对新闻“接近性”的进一步演绎。从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开始, 我国出现了众多类似的方言新闻节目, 例如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大口马牙》、苏州电视台的《天天山海经》等, 这些节目不仅收视率可观, 还成为各自电视台的品牌节目。

用本地百姓耳熟能详、天天挂在嘴边的方言说新闻, 充分说明了电视新闻人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 方言新闻也缩短了电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不由自主地让人从心理上更乐于亲近, 电视新闻从“熟悉的陌生人”转变为“身边人”。同时考虑到市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 使“方言”的传播效果更有张力。通过方言这一载体, 以故事化的方式将节目内容与当地文化对接, 拓展了普通话播报新闻之外的新的生存空间, 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展示舞台。这不仅是媒体在“平民化”基础上寻求突破口的创新之举, 也是媒体为了谋求相对稳定而有限的受众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市场化策略, 更是对个性化传播、窄播化的一种响应。

电视新闻“平民化”新的发展方向——公共新闻

“公共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公共新闻的出现被认为是美国媒体为改变当时民众普遍对政治丧失兴趣, 对媒体不信任、不关注, 媒体与大众疏离的情况而做的努力。与“民生新闻”不同, “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 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 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 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2004年10月, 定位为民生新闻栏目的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改版, 打出“公共新闻”的口号, 众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纷纷引入公共新闻理念, 称之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指出, 公共新闻理念的及时引入, 使众多专家学者将其视为民生新闻下一步的转轨方向, 公共新闻理念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

当“平民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 大众传媒主动放下姿态, 纷纷表示“以民为本”、“我们和你零距离”。“公共新闻”是将“国家的声音”和“民间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 为“公共的声音”搭建一个平台, 使百姓事、国家事、天下事, 都能有所反映又相得益彰。公共新闻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于政府、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公共领域。通过媒体将政府的工作方式、解决途径告知公众;通过与公众的互动, 媒体进行民意调查, 搜集公众的意愿;同时, 通过“公共新闻”这个平台将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展现出来, 真正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公共新闻”这个平台上, 政府、百姓、媒体可以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从这点上来说, 公共新闻将电视新闻“平民化”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结语

从《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到当下如火如荼的“民生新闻”和“方言新闻”, 再到处于探索中的“公共新闻”,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历程。而电视新闻“平民化”所倡导的这种关注人、尊重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以人为本”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 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品位、塑造媒介公信力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也是新闻传播成熟的标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部分被单独提了出来, 这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 (3) 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将在政策指导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将不断地发展和深化。

注释

1李思屈、曾丽颖、胡倩、张碧霞:《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中国传媒报告》, 2008 (1) 。

2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6) 。

如何实现新闻稿件的平民化 篇10

通过对新闻报道平民化历史的分析研究发现, 平民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 而是开放式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平民化的涵义不尽相同, 伴随着社会发展, 平民化的涵义和内容也在不断完善, 以适应当前的需求。虽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新闻稿件的平民化表现不同, 但归其根本, 它们具有相同的内涵。要理解新闻稿件平民化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1.1 现在日趋平民化的政治经济类新闻稿件,

不再是纯专业报道, 讲述一些平民难以消化的专业性知识, 而是努力寻求与平民利益相关的切入点, 着重摆事实, 在讲述事实的过程中穿插通俗易懂的道理。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不再单纯的迎合政治需求, 而是追求群众利益与政治的最佳结合, 目的在于推动公共事务的发展, 利用媒体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发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关心公共事务。

1.2 新闻稿件的平民化更侧重于对俗世的关注,

即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所谓“平民化”就是努力提取出所有人身上的“老百姓角色”部分, 每个人因自身的“老百姓角色”而被平等对待。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百姓角色”在不断变化, 所以“平民化”是动态概念, 它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 所以新闻稿件的平民化也要积极寻求变化以适应新闻报道的要求。

2. 新闻稿件平民化的优势

新闻稿件平民化, 一定要降低新闻的报道角度, 关注和报道普通百姓身边的新闻, 以他们耳熟能详的视角编写稿件, 这样报道的新闻更具亲和力, 更容易让普通百姓接受和理解, 更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其实, 新闻稿件的平民化就是一种视角的改变, 不再直接宣传一些大的方针政策, 而是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 通过报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道理, 让每个百姓都能参与到新闻报道中, 更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广度和力度。

新闻稿件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使新闻报道的视角偏重于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新闻报道的内容关乎群众的衣食住行, 新闻报道的重点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 更能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 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主要通过通俗易懂、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播新闻内容, 从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种类型的新闻稿件报道出来就像是与邻里之间的朋友聊天说事一样, 感觉非常亲切、朴实。新闻稿件平民化要求新闻工作者能深入基层, 贴近民众, 具有自始至终为民众服务的职业理念, 这样才可以写出更好的稿件。平民化的新闻稿件应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看问题, 以普通百姓的眼光挑选新闻素材, 以真实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为价值取向, 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当代百姓面临的问题, 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以来, 我国的新闻报道都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忽视了洞察力, 搜寻不到最有价值的素材, 导致深层次的内涵被表象化的形式所掩盖。其实普通老百姓占据我国人数的绝大部分, 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问题才是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平民化的新闻稿件更具价值和优势。

3. 如何实现新闻稿件的平民化

3.1 新闻稿件题材的多样化

要想实现和提高新闻稿件的平民化质量, 首先必须圈定新闻题材的选取范围。大多数人认为:平面化的新闻稿件只需反映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状态。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关于新闻稿件平民化的题材应该是多样化的, 只要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 或为老百姓所关心的内容, 都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事实上, 财经类新闻或国内外的重大时政都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如, 中东局势震荡往往会影响国际石油价格, 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以石油为原料, 因此国际油价的跌涨也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关联。新闻稿件平民化的关键在于从多种多样的新闻题材中找到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切入点, 以百姓的视角审视新闻, 这样才可以写出优秀的平民化新闻稿件。毕竟, 普通民众也是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生活, 所以, 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题材, 只要找到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切入点, 就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 吸引群众的眼球。

3.2 新闻稿件角度平民化

题材当然是新闻稿件首先应该考虑的, 但是如果某些题材本身很难和平民化联系, 我们就要选取能引起普通百姓关注的角度进行报道, 这样也会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新闻稿件角度是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新闻稿件的内容不一定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但如果能选择一个好的角度, 从客观实际出发, 以小见大,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 角度选取也是实现新闻稿件平民化的重要方法。

3.3 新闻稿件应提高对平民百姓个体的关注度

纵观我国的新闻史, 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的年代, 新闻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对时政局势的报道上, 广大的社会民众很难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即使偶尔有一些关于普通百姓的报道, 也不过是“将其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整体来看待, 而不是将触角伸向特定的某‘一个’人。”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闻媒体逐渐开始重视个体, 但主要关注的是对“经济建设中先进人物、先进经验的报道,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先进榜样和先进典型。”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 新闻媒体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人成为新闻稿件的宠儿, 尤其是近几年, 很多关注度很高的人物都是出身平民。如, 来自“星光大道”的平民演唱组合“旭日阳刚”, 他们平日以在地下通道卖唱为生, 因为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 一直不断努力, 最终获得了成功;再如, 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节目, 选出的优秀人物大多是普通百姓出身,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付出赢得“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很多新闻稿件通过对类似平民百姓个体的报道, 吸引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这些被报道的个体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促进新闻稿件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3.4 新闻稿件报道方式的平民化

以前关于国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老百姓不爱看, 主要是因为新闻稿件的报道方式不合理, 那时的记者和编辑是以领导为标准, 把新闻稿件当做没有红头的文件, 与普通百姓产生隔阂, 这样导致很多重要信息未能引起关注。如, 以前对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充斥着“官腔官势”的语言, 导致典型人物缺乏个性, 难以打动读者。本来典型人物的事迹很有宣传价值, 正是因为报道方式有问题, 没有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现在对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报道显得空洞, 感觉仅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 反而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心理。每个伟大的典型人物都来自于平民, 如果这类新闻稿件以纪实性的原生态方式报道, 反而会吸引观众的注意。纪实性原生态报道就是一种平民化的报道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将人物、情节归还到原生态当中, 把空洞化、概念化题材变得更加亲切、真实和感人, 使新闻稿件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 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3.5 新闻稿件的语言应该平民化

新闻稿件要想更好地实现平民化, 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 从语言叙述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以前很多财经类新闻稿件都是运用专业术语撰写, 但是普通百姓掌握的知识有限, 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么专业的新闻报道, 这样反而降低了人们对财经类新闻的关注度。所谓的平民化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口语化, 而是要以通俗易懂、生动亲切的语言表述相对深奥的道理, 深入浅出, 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4. 总结

新闻稿件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 是时代脉搏的记录者。党中央对新闻宣传的要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 新闻稿件应该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更好地报道群众关心的问题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本文介绍了一些实现新闻稿件平民化的方法, 希望可以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亚莉.新闻平民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6.

[2]范莉, 王会林.电视新闻平民化浅说.新闻前哨, 2004, (4) :54.

[3]纪向东, 马海燕.广播新闻的平民化.青年记者, 2011, (21) :88.

田新:期待平民化的“玩海” 篇11

借第九届航博会举办的机会,青岛华澳船舶邀请五湖四海的客商参加他们在青岛国际游艇俱乐部码头举办的“贵宾答谢酒会”,华灯初上,海面灯影闪烁,把酒临风,觥筹交错,好不惬意。青岛华澳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新说,这次邀请来的大部分是平日工作中的合作伙伴,除了客户关系,更是值得珍惜的朋友关系,因为作为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船艇制造相关配套装备的客户能从专业角度给自己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有利于改善技术,提高船艇质量。广交天下朋友,才能推进事业的更好开展,这次也是借答谢酒会的方式,来回报朋友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与厚爱。

青岛华澳船舶制造有限公司、青岛海鲨游艇旅游有限公司、青岛国际游艇俱乐部、青岛浅山岛游艇度假村,四位一体涵盖游艇制造和游艇消费的各个领域,力主打造起中国游艇产业的巨型航母,田新因此被朋友们称为“这是在搞‘区域经济’”。田新说,青岛作为滨海城市,关于“海”的文章会大有可为,他只不过是先人一步,率先抢占了一些商机,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他感觉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搅活青岛的这片海。同时,他坦言这个过程很累,道路很曲折,但他执著地相信前途很光明。

随着富豪们渐渐将目光转向了除汽车之外的奢侈品,私人飞机、豪华游艇成了富人们另一个大玩具。田新说,在现在蓝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青岛未来发展面临大好机遇。“青岛这两年的豪华游艇订单逐年增加,青岛的游艇生产企业也开始由代工转为自主研发品牌,虽然跟国外的技术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目前来订购游艇的,多是国内的游艇俱乐部,私人订单就占了60%以上。”近日,临沂一家企业到青岛华澳船舶预订了50艘船艇,他们依托当地人工湖泊,准备在内陆发展相关的水上休闲度假旅游。为此,田新说华澳船舶不仅提供船艇而且会协助他们开展项目运作、船艇维修、旅游服务等工作,青岛作为水上休闲运动的领头羊,有责任去协助更多的地方发展相关的产业。

青岛海鲨游艇旅游有限公司所在的奥帆中心拥有世界上最顶级的码头设施,公司开通首条海上文化旅游项目,海上看青岛、海上看崂山,实现了海山的对接。结合世界级港湾奥帆中心和崂山风景区,充分挖掘海洋旅游资源,结合度假村独有特点,将海上名山崂山、独岛、渔场、海岸景点、游艇旅游等项目有效整合,让游客在驾乘中观赏城市旎旎的风光,体会海天交融的特有氛围。

谈及海上旅游与游艇产业发展的互动时,田新说这是一条循环的产业链,海上旅游线路除了可以拉动自身的经济利益外,对宣传游艇制造乃至宣传青岛城市形象都是—张很好的名片。同时游艇制造也给海上观光旅游提供了硬件保证,可让驾乘者通过亲身体验感觉到华澳游艇技术的强大。

对于游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双重竞争的压力,田新说华澳船舶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坚持技术与国际同步,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新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华澳船舶的游艇有相当一部分是欧美、台湾的订单,在游艇产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华澳的游艇依然有稳固的地位,正说明了这点。游艇不仅是一种航海的工具,其华丽代表的地位堪与名车相媲美,其精湛的技术完全取决于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华澳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生产铝合金游艇的中澳合资企业,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即通过法国BV船级社质量体系认证。华澳游艇的铝合金游艇不仅实用性高,同时更具有保值性和环保性。作为专业游艇制造商,华澳船舶使用国际标准高强度铝镁合金板作为游艇结构的主要材料,由世界著名设计公司负责游艇设计,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国内外高级船舶工程师负责现场监督管理与指导,华澳的游艇也以其卓越的品质闻名业界。现在,华澳船舶有能力制造价值长165英尺(约50米)可以开着去北极的豪华游艇,目前全国只有3家企业可以承接铝合金制成的豪华游艇,他们是其中一家。

浅谈时政报道的“平民化” 篇12

如何做到时政报道“平民化”, 让群众喜闻乐见?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新闻写作上, 要结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准民生、民意、民情的契合点,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将群众普遍反映的“生”“冷”“硬”的时政报道转化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短”“重”“活”的软新闻, 让时政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 是增强新闻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正确导向是新闻的灵魂, 是增强新闻媒体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根本保证。地市级党报具有一定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 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把党报需要宣传的、媒体普遍关注的、公众十分关心的新闻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把当地新近发生的重要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出去, 并就新闻事件的意义、影响等发出自己的“声音”, 发挥党报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首先, 在时政报道内容上, 要尽量把笔墨用在普通群众身上, 让普通群众也能成为时政报道的“主角”。近年来, 《文登大众》推出的“党员干部在基层”栏目, 报道的就是平民百姓的事迹, 群众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浑身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起来真实可信, 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

其次, 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群众之所以对时政报道不感兴趣, 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单调。长期以来, 时政报道大多以会议报道为主, 会议内容多为领导讲话, 镜头对准的是会场上领导的排序。其实, 群众最关心的还是这次会议领导要研究什么问题, 怎么样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方面《文登大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我们转换了时政报道方式, 不但以内容摘要的形式将《政府工作报告》分解成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等10个方面的内容, 还与相关单位的具体工作措施做了链接。“两会”报道圆满结束后, 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你们解读得真精彩!”

第三, 在时政报道的写作手法上, 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真实、客观、准确地向读者反映新闻事件, 以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发出党报的声音,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递正能量。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报道, 一直是《文登大众》宣传的重点。除了精心编采相关稿件, 记者还注意挖掘相关社会资源。在一次与某企业老总交谈中,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有意资助困难群体, 回报社会。于是, 经过策划, 《真情文登学, 爱心大行动》栏目应运而生, 凡是经本报报道的困难群众, 该企业都会在第一时间去看望, 并进行资助。目前, 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这个栏目也成了报社的品牌栏目。

二、在写作理念上应力求精炼、生动、朴实, 最好能还原场景, 用事实说话, 突出时政报道的平民化、大众化和人性化色彩。

首先, 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时政报道的稿子一定具体, 要开门见山、言之有物, 明确告诉读者实实在在的东西, 少些空洞的议论和概念性的东西, 多些时效性和针对性。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写什么, 而不是写大家都知道或不愿知道的东西。

其次, 发挥标题和导语的作用。时政报道的标题很重要, 好的标题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迅速产生阅读下去的愿望, 这就要求标题要高度凝炼, 开宗明义。新闻的导语也很重要, 要尽量把新闻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放在导语中, 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第三, 注重用事实说话。重视现场感, 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在突出时政报道的高度、社会意义的同时, 还要追求有“看点”, 笔墨多用在描述情节或刻画细节上, 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

时政新闻“平民化”, 就是通过借鉴民生新闻的写作手法, 从平民百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 运用鲜活生动的事实, 解读政策、法规, 把宣传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通达社情民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搞好舆论监督与弘扬社会正气结合起来, 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宣传好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 把群众利益诉求讲明白, 把加快发展的前景讲充分, 增强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时政报道, 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 坚持这样的办报理念才是地方报纸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活水源头”。

摘要:如何改变地方报纸时政报道的“脸谱化”,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可借用民生新闻的写作技巧, 转换新闻形式和角度, 进一步丰富报道内容, 以实现时政报道“平民化”, 提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增强地方报纸竞争的实力。

关键词:时政报道,“平民化”,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新闻学概论》, 作者李良荣, 第四版第16章第3节“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2]《中国媒体冲击力报告》, 作者张端云, 《中国记者》2010年第2期。

上一篇:镇静镇痛干预下一篇:资源统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