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平民化

2024-10-29

新闻平民化(共9篇)

新闻平民化 篇1

我们生活的时代,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电视的发展、受众的变化和需求,从客观上要求电视新闻增强平民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热切的目光,关注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在意他们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带着人性化的思路贴近民众生活,用平等的眼光、大众最关注的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让普通大众积极参与、理解和接受。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题材要平民化

从平民的角度选择新闻题材。百姓关注的题材很多,“天下大事,世道纵横, 人间万象”,从时事政治、经济生活到社会事件都已融入了大众的生活。但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工作、生活中的身边事。一般来说,时政新闻由于受到“规则” 的限制,承载的“导向责任”更为重大, 因此媒体利用这类新闻资源的空间有限。 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平民化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百姓在工作、 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聚焦日常生活,从小事件、 小主题入手,透视出社会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呈现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

2视角要平民化

人民群众是电视节目的受众,只有群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电视节目才是好节目。因此,就要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百姓的需求上,让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注重以大众为关注对象,站在百姓的立场,以平等的身份、普通人的视角, “带着满腔热忱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空间, 怀着感同身受的真诚面对老百姓所关心甚至揪心的一切”,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注视每一个新闻事件、每一个新闻人物,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新闻与百姓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新闻的本质也就真正回归到“广大人民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3叙述要故事化

一般而言, 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更重视事件本身的细节,描述的也较为具体,而电视新闻更重视画面的提取,只提取重要的信息量、提炼重点,而忽视一些细节上的“血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的内涵。但随着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播报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观众的关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电视新闻朝着故事化发展是必然的。这种故事化的叙事结构,继承了文学的叙述传统,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新闻的过程--“HOW”,注意中心人物的选取、 矛盾的展示、悬念的设置、细节的突出等, 采用游客式、侦探式、分析式等方式进行叙述,大大加强了新闻的可看性,能够为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电视新闻结构更加完整、更具有可看性。

4语言要平民化

一是解说词的简明化。与报纸相比, 电视语言描述非常少,是为说而写,便于听知和声画结合。报纸中的新闻消息往往在第一段就包含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关键要素。但在电视新闻中,如果在短时间内将这么多信息都播报出来,就会影响观众的理解。所以,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不同的信息条理清晰地表现出来。 此外,为了确保影响信息与解说词的重复, 电视记者在播报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入自身的观点,对事件进行简单评价,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从而确保解说词更加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二是有效运用同期声。同期声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或采访现场录制的同步声音,包括被采访人的谈话录音、背景声和效果声。作为电视语言形式之一的同期声, 要采录得准确、生动、形象,就要注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多采访群众的原生态语言,因为它本身就很生动、 很形象,很真切感人,能够再现新闻主体的本来面貌,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此外,要注意简洁,即在后期剪辑中精心选择已采录的同期声,走出“同期声用得多用得长,就是有分量有深度”的误区。三是播报语言的平民化。首先是语言风格要贴近百姓,从思想上放下高姿态的架子,主动亲近人民大众,找回自己是人民大众当中一员的理念,这是新闻表达的基础。然后在技术操作上,无论是从文字稿及腹稿的形成上, 还是在语言语气的表述上,都要平和平易, 尽量做到生活化、但不生硬照搬,做到娓娓道来、但不冗长拖沓,借百姓之口说百姓之事,实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

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在新闻内容上小中见大,用许许多多凡人琐事见证整个时代,突显了电视新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传播观。要与时俱进地传播新闻, 满足观众对新闻传播的期望和需求。做好电视新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人性化、平民化和娱乐化,尤其是平民化,更是各大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新闻平民化应该是好新闻的一个标准。

关键词:平民化,好新闻,标准

浅谈新闻平民化价值取向 篇2

为什么新闻界十分注重强调平民意识呢?平民意识的产生,主观上讲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種具体体现,客观上讲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它不同于以往就政治而政治、就宣传而宣传的传统观念。

那么,电视新闻应当怎样体现平民意识呢?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报道时,要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荧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产生情感共鸣。它是对传统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高大全”和居高临下说教模式的叛离,显示出一种对时代、对观众的尊重,体现着新时期电视顺应时代的崭新审美价值。

多年来,新闻界一直强调“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在新时期有了全新的诠释。新闻类的节目尤其应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反映群众的意志,以正确、健康的观点激励群众。特别是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社会问题,要潜入深层去挖掘,才能昭示世人,起到论世、警示、醒世的作用。“三贴近”的作品应当从火热的生活中来,从纷繁的矛盾中来,不扑下身子去深入实际,那就出不来“三贴近”的好作品。记者心里装着老百姓,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杜绝口号式说教,将政治、道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化解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平常行为和平常话语,让观众从观察、体验的思考中得启迪和教育。

现在的大众传播研究普遍认识到,受众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主体,受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在我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电视的主人,受众不仅是电视的传播对象,而且是电视的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电视宣传的根本宗旨。

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节目中的平民意识,这需要换位思考。由于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播文化的日趋丰富,造就了一代成熟的电视受众。他们开始改变只是把电视当做“看”的传播习惯,渴望摆脱被动的引导、空洞的说教。自己看、自己思考正成为新世纪电视观众的共同心态。观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反映生活的东西,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接受信息的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一条新闻、一组节目,如果不给受众以吸引力,不能给受众留下思维、参与的空间,那就根本谈不上心里装着受众。

电视新闻呼唤平民意识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电视事业自身求得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让平民意识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作者单位:乌海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新闻平民化优势的探析 篇3

当前, “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一新闻特色已经深入人心, 这种新闻特色也包含了新闻制作中贴近人民群众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内涵。新闻平民化就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 将新闻的焦点聚焦在普通的百姓身上, 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 关注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思想, 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急百姓之所急, 想百姓之所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贴近百姓也一直都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与目标方向, 只有在新闻平民化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找到新闻的正确定位, 才能够获得众多百姓的信赖。当媒体通过一个平视的角度, 对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进行采访时, 能够使其与群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当前,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太多的人们忽略了对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 比如下岗职工、农民工等, 平民化的新闻注重通过平视的角度来关注他们, 使他们成为新闻的主角, 而不是被社会所遗忘的群体。同时, 当平民化新闻主持人能够站在贴近群众的立场进行点评和播报时, 也能够使主持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温州零距离》栏目正是因为带着满腔的热忱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 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与冷暖辛酸感同身受, 对于民众耿耿于怀的社会现象常有大胆的抨击。所有的这些使电视平民化新闻“零距离”地贴近民众, 成为具有地缘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表达空间。

二、平民化新闻注重聚焦日常生活

平民化新闻之所以能够获得百姓的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本, 就是其落脚点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原有子栏目《生活空间》开创了新闻平民化的先河, 有些专家说:《生活空间》解决了所谓“身边无主题”的问题。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栏目就以这一种独特的新闻生态即平民化新闻的拍摄方式深入挖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在平民化新闻中, 将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等详细的记录, 当百姓看到这种新闻时, 会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当然, 这种平民化新闻也成为了当前媒体围绕收视率而进行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通常情况下, 时政新闻会受到一些限制, 并且其本身也承担着一定的导向责任, 因此媒体利用时政新闻的空间较小。而社会新闻的内容却千变万化, 记者采访的灵活度也较高, 也正是这种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新闻平民化提供了资源和素材, 群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成为新闻的焦点, 如房产纠纷、交通事故、弱势群体的无助等等, 都成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平民化新闻通过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报道, 将百姓生活的真实状态展现在世人眼前, 使新闻变得既有内容又有厚度。如果从专业的艺术角度出发, 新闻承担着一定的示美作用, 好的新闻能够给人们带来美感, 对于平民化新闻来讲, 其也并不是对百姓的生活进行普遍的记录, 而是将镜头聚焦在日常生活领域, 并且针对这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资源进行报道, 以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百晓讲新闻》为例, 在《百晓讲新闻》中经常播出这样的新闻:消防官兵不顾生命危险扑向火场抢救百姓的生命与财产;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助人为乐;台风来临军民共同抗击台风等等, 这些强调现场感、具有相当可视性的新闻, 或促人振奋, 或催人泪下, 肯定了普通人的生活信念与生存价值, 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效果的存在, 平民化新闻才不会仅停留在市井趣闻, 它的内容优势才能更完整地凸显出来。

三、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的平民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也可以说, 平民化新闻对于地域性的体现已经成为了新闻节目一种具有竞争性的战略, 从新闻栏目的名称上看《温州新闻联播》《温州零距离》等等无一不是暗示地缘上的接近性, 通过对区域性地理文化资源的充分开掘与利用激发区域性受众的价值认同。新闻平民化不是简单的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报道, 同时也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 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要抓住观众的内心, 还需要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展示与宣传, 通过对当地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民俗风情的展示, 能够充分将当地的地域性特色展示出来, 并且成为一种文化资源, 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

四、说新闻带来亲切感

说新闻的方式近年来受到了普遍的青睐, 这种独特的方式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 通过说的形式缩短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感。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 电视更加能够消除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沟通纽带。近年来, 在新闻播报方面一直强调的是口语化, 目的在于不断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一点, 在一些新闻栏目中得以实践, 这种“说”不再是八股文式的书面语言, 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 这种话语让老百姓听起来省事又感亲切。“说新闻”火遍大江南北其中方言播报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语言的地域贴近性决定了它是“自我认同”的表现。从原来的第三人称新闻叙述转变为第二人称叙述方式, 使得电视与观众间的距离缩短, 亲近性增强。这种方式应推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 主持人用俗语、口语、歇后语、比喻等观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作为播报新闻的主要语言, 方言播报法把原来不喜欢看电视新闻的老人也拉到了电视机前成为忠实观众。现在不光是温州本地人喜欢看, 就连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都通过网络看《百晓讲新闻》节目, 节目播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新闻平民化意识在这一时代受到了关注, 这也充分体现了媒介及社会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许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转变是明显的, 在以往的关注层中给平民留足了空间, 这是媒介的进步, 也是社会的进步。新闻工作有了平民意识的加入, 一定会办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阅文献:

参考文献

对新闻平民化理解的几个误区 篇4

但在新闻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对新闻平民化片面的和模糊的认识,如果不加以廓清,就会对我们的新闻工作、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误区之一:认为新闻平民化只是传媒(传者)的单边行为

新闻平民化是传媒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所作出的抉择,它体现了传媒与时俱进、灵活应对的精神。不用说,作为传播主体,传媒必须自始至终把握这个过程的主导权,比如,它要从受众角度选题,采用受众能够理解的叙事方式和论述方法来报道新闻等。这就容易给人这样一个错觉,似乎受众还像过去那样,充当着坐以待"传"、无所作为的角色,而传者仍要大唱其独角戏。

我们知道,信息传播实质上就是传者"取之(信息)于民(受众),告之于民",受众再以各种方式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传者--这样一个互动互感的过程。在这里,传者和受众成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前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后者是信息的服务对象;前者要以受众为中心,为其提供真实、全面、正确、及时、重要的信息,后者则通过反馈信息使传者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这样看来,以前受众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确实被严重弱化甚至扭曲了,而现在的新闻平民化就是把颠倒的事情再颠倒过来,可以说,它是传播观念本质上的回归。

新闻平民化不仅仅极为突出受众这个终极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还特别强调受众的参与行为,使之成为与传者对应的另一个传者,惟其如此才能不失新闻平民化的本质。而当代社会的受众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接受新事物快、表现欲强,这正好为参与信息传播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新闻平民化因之相得益彰。

误区之二:认为新闻平民化就是迎合受众

新闻平民化表现在传媒(传者)的行为上就是把受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向他们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提供及时的经济信息和生活资讯。新闻平民化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位。传媒的功劳人们有目共睹。但有些传媒却把新闻平民化作了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认为受众喜欢什么我就传播什么,一切以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还以为这样就是贴近群众。这样,我们就经常看到一些格调不高的新闻报道,其中尤以一些小报为甚。翻开这些报纸,满版面都充斥着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除了交通事故、犯罪案件、感情纠葛、明星艳史、名人丑闻、社会黑幕以及一些奇异事、琐碎事外,看不到重要的、令人感奋的新闻。

受众有着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道德水准、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需求动机等,狭隘地把某一部分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当作全体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只会疏远受众。正是由于受众之间存在着层次上和素质上的差异,还有,并不是每个受众个体的要求都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因此,传媒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有一个在服务中引导及提高受众的情趣和思想水平的问题。

误区之三:主张淡化"把关人"的职责

"把关人"这个概念是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们对采集、制作信息的各个环节和决策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信息起着"过滤"的作用。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把关人的作用更不能有丝毫忽视。

认为新闻平民化就是有言必录、有闻必录,这种失之偏颇的想法虽然不是很普遍,但不是没有市场,尤其是那些"街头小报",这正是它们取悦受众的手段之一。毫无疑问,它与传者应有的政治立场和职业道德准则是背道而驰的。传媒上时常出现假新闻、假典型、侵犯他人名誉的事件,这与把关人的"宽容"和"疏忽"不无关系。传媒把关人应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无论是新闻平民化还是在平民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上的偏差,都有着深厚的经济原因。同时,它还与传媒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传媒惟我独尊时,视受众为无物;当迫于形势实行改革、走新闻平民化的路子时,又不顾一切地投入受众的怀抱。

如何实现新闻稿件的平民化 篇5

通过对新闻报道平民化历史的分析研究发现, 平民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 而是开放式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平民化的涵义不尽相同, 伴随着社会发展, 平民化的涵义和内容也在不断完善, 以适应当前的需求。虽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新闻稿件的平民化表现不同, 但归其根本, 它们具有相同的内涵。要理解新闻稿件平民化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1.1 现在日趋平民化的政治经济类新闻稿件,

不再是纯专业报道, 讲述一些平民难以消化的专业性知识, 而是努力寻求与平民利益相关的切入点, 着重摆事实, 在讲述事实的过程中穿插通俗易懂的道理。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不再单纯的迎合政治需求, 而是追求群众利益与政治的最佳结合, 目的在于推动公共事务的发展, 利用媒体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发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关心公共事务。

1.2 新闻稿件的平民化更侧重于对俗世的关注,

即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所谓“平民化”就是努力提取出所有人身上的“老百姓角色”部分, 每个人因自身的“老百姓角色”而被平等对待。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百姓角色”在不断变化, 所以“平民化”是动态概念, 它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 所以新闻稿件的平民化也要积极寻求变化以适应新闻报道的要求。

2. 新闻稿件平民化的优势

新闻稿件平民化, 一定要降低新闻的报道角度, 关注和报道普通百姓身边的新闻, 以他们耳熟能详的视角编写稿件, 这样报道的新闻更具亲和力, 更容易让普通百姓接受和理解, 更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其实, 新闻稿件的平民化就是一种视角的改变, 不再直接宣传一些大的方针政策, 而是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百姓, 通过报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道理, 让每个百姓都能参与到新闻报道中, 更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广度和力度。

新闻稿件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使新闻报道的视角偏重于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新闻报道的内容关乎群众的衣食住行, 新闻报道的重点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 更能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 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平民化的新闻稿件主要通过通俗易懂、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播新闻内容, 从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种类型的新闻稿件报道出来就像是与邻里之间的朋友聊天说事一样, 感觉非常亲切、朴实。新闻稿件平民化要求新闻工作者能深入基层, 贴近民众, 具有自始至终为民众服务的职业理念, 这样才可以写出更好的稿件。平民化的新闻稿件应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去看问题, 以普通百姓的眼光挑选新闻素材, 以真实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为价值取向, 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当代百姓面临的问题, 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直以来, 我国的新闻报道都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忽视了洞察力, 搜寻不到最有价值的素材, 导致深层次的内涵被表象化的形式所掩盖。其实普通老百姓占据我国人数的绝大部分, 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问题才是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平民化的新闻稿件更具价值和优势。

3. 如何实现新闻稿件的平民化

3.1 新闻稿件题材的多样化

要想实现和提高新闻稿件的平民化质量, 首先必须圈定新闻题材的选取范围。大多数人认为:平面化的新闻稿件只需反映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状态。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关于新闻稿件平民化的题材应该是多样化的, 只要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 或为老百姓所关心的内容, 都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事实上, 财经类新闻或国内外的重大时政都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如, 中东局势震荡往往会影响国际石油价格, 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以石油为原料, 因此国际油价的跌涨也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相关联。新闻稿件平民化的关键在于从多种多样的新闻题材中找到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切入点, 以百姓的视角审视新闻, 这样才可以写出优秀的平民化新闻稿件。毕竟, 普通民众也是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生活, 所以, 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题材, 只要找到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切入点, 就可以作为平民化新闻稿件的素材, 吸引群众的眼球。

3.2 新闻稿件角度平民化

题材当然是新闻稿件首先应该考虑的, 但是如果某些题材本身很难和平民化联系, 我们就要选取能引起普通百姓关注的角度进行报道, 这样也会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新闻稿件角度是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新闻稿件的内容不一定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但如果能选择一个好的角度, 从客观实际出发, 以小见大,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 角度选取也是实现新闻稿件平民化的重要方法。

3.3 新闻稿件应提高对平民百姓个体的关注度

纵观我国的新闻史, 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的年代, 新闻报道的重点集中在对时政局势的报道上, 广大的社会民众很难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即使偶尔有一些关于普通百姓的报道, 也不过是“将其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整体来看待, 而不是将触角伸向特定的某‘一个’人。”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闻媒体逐渐开始重视个体, 但主要关注的是对“经济建设中先进人物、先进经验的报道,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先进榜样和先进典型。”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 新闻媒体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人成为新闻稿件的宠儿, 尤其是近几年, 很多关注度很高的人物都是出身平民。如, 来自“星光大道”的平民演唱组合“旭日阳刚”, 他们平日以在地下通道卖唱为生, 因为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 一直不断努力, 最终获得了成功;再如, 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节目, 选出的优秀人物大多是普通百姓出身,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付出赢得“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很多新闻稿件通过对类似平民百姓个体的报道, 吸引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这些被报道的个体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促进新闻稿件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3.4 新闻稿件报道方式的平民化

以前关于国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老百姓不爱看, 主要是因为新闻稿件的报道方式不合理, 那时的记者和编辑是以领导为标准, 把新闻稿件当做没有红头的文件, 与普通百姓产生隔阂, 这样导致很多重要信息未能引起关注。如, 以前对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充斥着“官腔官势”的语言, 导致典型人物缺乏个性, 难以打动读者。本来典型人物的事迹很有宣传价值, 正是因为报道方式有问题, 没有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现在对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报道显得空洞, 感觉仅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 反而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心理。每个伟大的典型人物都来自于平民, 如果这类新闻稿件以纪实性的原生态方式报道, 反而会吸引观众的注意。纪实性原生态报道就是一种平民化的报道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将人物、情节归还到原生态当中, 把空洞化、概念化题材变得更加亲切、真实和感人, 使新闻稿件更具亲和力和号召力, 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3.5 新闻稿件的语言应该平民化

新闻稿件要想更好地实现平民化, 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 从语言叙述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以前很多财经类新闻稿件都是运用专业术语撰写, 但是普通百姓掌握的知识有限, 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么专业的新闻报道, 这样反而降低了人们对财经类新闻的关注度。所谓的平民化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口语化, 而是要以通俗易懂、生动亲切的语言表述相对深奥的道理, 深入浅出, 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4. 总结

新闻稿件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人, 是时代脉搏的记录者。党中央对新闻宣传的要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以, 新闻稿件应该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更好地报道群众关心的问题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本文介绍了一些实现新闻稿件平民化的方法, 希望可以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亚莉.新闻平民化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6.

[2]范莉, 王会林.电视新闻平民化浅说.新闻前哨, 2004, (4) :54.

[3]纪向东, 马海燕.广播新闻的平民化.青年记者, 2011, (21) :88.

说说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意识 篇6

所谓平民化新闻, 就是为平民百姓所关注, 并与其日常生活、生计息息相关的新闻。它要真切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 关注对百姓生活有影响的事件与讯息, 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 记录百姓生活实态, 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互动性, 从而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其主要特征, 充分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怎样才能将电视新闻平民化呢?

首先, 应注重从平民视角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会议和领导活动。

重大新闻事件, 以其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是电视新闻人抓住时机, 建立和强化自身影响力的绝佳机会。但是, 我们以前在处理这类新闻时, 往往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来报道, 用冗长的程序化的方式冲淡了新闻中最具闪光点、最易受到群众关注的内容。如果记者能够换个角度, 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 将新闻事件中能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点”单独拎出来, 其效果肯定便会有所不同。

至于会议和领导的活动, 不但过去, 而且现在、今后仍将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是不能太滥, 不能逢会必报。有些会议和领导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 所研究的问题, 所出台的政策,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这样的会议和活动, 必然为广大观众所关注。对此, 记者应该高度重视, 认真研究, 仔细筛选, 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最新鲜的事实, 及时地提供给观众。

其次, 要怀着一颗平常心, 把镜头对准普通群众, 注重人文关怀。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在我们生活的周边, 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如果记者能把百姓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及时反映出来, 便可以起到一滴水反射太阳的光闻事件中被发掘得淋漓尽致, 十分动人。这个报道, 因其具有人情味、人性化而获得广泛好评。笔者以为, 我们需要的, 就是这种“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新闻, 就是这种通俗易懂, 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闻。这种贴近性, 可以全方位展示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可以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前提下, 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提炼, 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教益作用。

一句话, 新闻的人文关怀, 就是以人为本, 集中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人文关怀的对象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怀, 还包括对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在报道中, 既要报道事件, 又要关心事件背后的人———人的内心、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不能将老百姓所真正关心的要点, 简单地用镜头一晃而过。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 必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只有如此, 才能挖掘出更富有人情味的新闻, 才会牵动读者的心弦。

此外, 记者在采访中, 切忌以“无冕之王”自居, 拉开与群众的距离。须知, 记者也是平常人, 做的就是接触“人”的工作, 只有怀着一颗平常心, 才会善解人意, 容易与人沟通。否则, 便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使自己的采访工作处处受阻。

第三, 新闻平民化, 绝非庸俗化。

新闻应该关注民生, 贴近群众, 但不能打着平民化的旗号, 无所顾忌地一味追求曝光, 甚至揭人隐私。如果老百姓打开电视, 看到的新闻全是一些被骗、被盗、求助、纠纷、争吵、打假内容, 正面的报道很少, 他们会不会对这个社会失望, 甚至对生活产生不正确的看法?所以, 新闻平民化, 绝不能把个别现象作为普遍现象来报道, 不能一味追求卖点而热衷于负面报道。

其实, 新闻平民化, 是指其价值取向上的平民化。具体点说, 它在风格上要平易近人, 在内容上要靠近群众, 但必须有自己的主导思想, 有自己的风骨和特色, 有主流意识。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不能火上浇油, 而应该着眼于解决问题, 疏导民意, 想法把负面题材做成正面报道。正确的新闻导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忘, 否则就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

总之, 社会呼唤电视新闻的平民化, 呼唤那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情感, 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的新闻。作为电视记者, 我们的任务仍旧任重道远。■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篇7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 电视逐渐走进平民生活, 随着电视的普及, 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电视新闻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自本世纪初, 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普及, 报刊杂志等在我国空前发展, 社会受众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严重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早已不再是上个世纪里简简单单的收看对象, 人们开始渴望摆脱被动引导、被动接受、被动说教, 再加上电视新闻一度被人们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时事政治传声筒, 不接地气, 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 使得电视新闻不得不转向平民化。时下, 电视新闻所选取的视角关系着各个电视新闻竞争力的大小, 社会公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平民生活, 如此才能将我国的电视新闻带入新的时代。

二、电视新闻平民化现状

现如今, 我国社会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讯, 新闻一直是广受社会关注的对象, 可以说新闻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一个传统途径, 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时事政治的传声筒, 随着我国十八大的召开, 全民一心, 围绕“中国梦”开始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民小康社会,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首先, 从新闻报道的内容上讲,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重要着眼点是普通百姓的利益——报道的内容主要从百姓身边的吃、喝、住、玩、行开始;报道的角度抓住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奋点。其次, 在新闻报道方式上主要采用普通百姓喜欢的亲切朴实式的语言——从文字稿件的写作、后期图像编辑到解说词, 都尽可能通俗易懂;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形象上更贴近老百姓, 使受众没有距离感, 就像是邻居朋友在说事, 很亲切。最后, 在新闻报道的取向方面, 新闻要反映百姓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电视新闻平民化还需要平民化的题材、平民化的角度、平民化的稿件、平民化的传播方式。目前来讲, 我国各大电视新闻都在逐渐向这些特色靠拢,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电视新闻平民化特色会越来越突出。我国电视新闻平民化还处在初级阶段,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媚俗、虚假新闻抬头。在新闻平民化理念的影响下, 旧的传统失守, 新的秩序尚未建立, 受市场经济的利诱, 电视新闻在报道中追求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 这就难免走上媚俗与虚假的路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有的媒体没有严肃规范的新闻规定, 一些媒体一味制造和炒作所谓热点, 为了迎合受众口味, 出现媚俗化趋势, 甚至捏造虚假新闻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原因

随着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出现, 我们不由得深思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产生的, 其次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再次, 平民化是新闻的本质回归。

第一, 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在我国自上而下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 电视新闻越来越重视平民化的发展。电视新闻中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平民化思想, 这其实是对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 对社会上的生存状态、生活实况进行关注, 从平民化的角度进行播报, 这是写实了的以人为本, 这才能体现出新闻的人文精神, 彰显人文关怀, 也只有这样, 电视新闻才能重新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赢得受众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重新找回电视新闻在社会上的声望, 提高其公信力。电视新闻在选材、播报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真正做到平民化。

第二, 媒体界激烈的市场竞争, 促使电视新闻平民化。随着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杂志媒体的兴起, 媒体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的宣传途径, 在受众获得新闻途径多样化的今天, 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争取到更多的广告份额, 电视新闻平民化已经成为各种媒体新闻报道创新的突破口, 哪个媒介赢得的社会公众多, 那个媒介就更具有话语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越来愈多的媒介从群众的角度思考, 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受众, 运用平民化的视角把话语权交给受众, 从而赢得受众的喜欢。很多媒体开始提出急民之所需、想民之所想, 民众想听什么看什么, 媒体就报道什么的理念, 该理念在市场竞争中, 使新闻媒体逐渐脱颖而出。因此说, 电视新闻平民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第三, 电视新闻平民化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要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电视新闻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掘人文特色、反映人文精神, 新闻视角要锁定群众的实际生存状况, 关注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 在播报中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报道出来, 这个过程实际是新闻的一种本质回归。

四、电视新闻平民化的意义

电视新闻平民化在今天的广泛应用有其必然条件, 同时电视新闻平民化在当今时代中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首先, 电视新闻平民化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自十八大召开之后, 我国政府自上而下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电视新闻平民化正是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该执政理念。电视新闻主要从平民化的角度出发,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注重社会生活中百姓关注的问题, 用平民的眼光去观察社会, 以社会公众喜欢的方式播报新闻, 这样的电视新闻才是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 真正响应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真正回归到了新闻的本质。

其次, 电视新闻平民化体现了其人文关怀, 彰显了社会和谐的理念。电视新闻平民化注重以社会公众为主要的关注对象, 聚焦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 采用平民化的角度, 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 对百姓的生活状态进行播报, 从这个角度讲, 电视新闻说百姓喜闻乐道的事情, 站在百姓的立场, 为百姓排忧解难, 电视新闻在各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受众之间搭起了桥梁, 体现了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电视新闻也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一方面, 电视新闻可以以合理的方式对政府政策进行宣讲;另一方面, 电视新闻可以反映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意见, 使电视受众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有了说出心声的平台, 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从单向灌输方式转向双向交流, 促进社会的和谐。电视新闻平民化可以更好地促进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反馈,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因此说, 电视新闻平民化体现了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 彰显了社会和谐的理念。

最后, 电视新闻平民化促进电视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电视新闻平民化的视角, 拉近了电视媒体与社会受众之间的距离, 促进了社会受众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把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沟通转变, 也促进了社会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喜爱, 从而提高其收视率, 促进电视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五、 结论

浅析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篇8

一、平民化报道的特点

党中央给新闻工作提出了“三贴近”的指导思想: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平民化报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选题平民化。平民化的视角要求新闻记者以具体的、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为出发点, 进行即时报道, 并以贴近观众生活、体现观众生活为宗旨。媒体人首先要弄清楚百姓关心什么, 并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大到国家政策的贯彻, 小到柴米油盐, 包括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住房就业条件、子女生活教育等等。近几年, 农村建设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如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节目备受当地百姓的青睐, 其内容不过是百姓平常的原生态, 而记者抓住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服务性和贴近生活等关键要素, 使收视率得到提高, 新闻价值得到实现。

报道语言平民化。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为更好地与观众交流, 采用当地方言这种轻松的表现手法, 摒弃了传统节目那种不苟言笑的局面。还是以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为例, 它的主持人小么哥以济南方言来说老百姓身边的事, 在不知不觉中就贴近了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提高了, 百姓从中受益很多。

平等的采访视角。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多重视宣传价值, 经常以仰视的态度来宣传党和政府的优秀事迹和模范政绩, 以俯视的态度来报道社会上的负面事件, 这种报道模式早已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新时期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 以平等的视角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及其尊严, 并把一些政策性事件融入到平民视角中, 新闻记者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普通人着想, 用真诚的言行获得观众的尊重, 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享受被尊重, 从而更积极地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为党和人民服务。

新闻制作的平民化。在平民化的报道方式中, 解说词不再遵循“倒金字塔”程式, 而是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 比如散文式结构, 或者不用解说、直接点缀几行字幕, 让电视节目活泼起来。同时, 解说词还多了一份实在和平和, 记者把自己当做受众的一分子, 使报道更有意义。另外, 新闻制作人还抛弃了传统的虚构、嫁接等制作方法, 不虚饰、不做作, 真诚地对待新闻内容, 真实地再现生活本质。

二、当前平民化报道的隐忧

由于平民化新闻报道方式尚处在初级阶段, 媒体人平民化的价值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甚至存在一些误区, 由此造成的隐忧值得我们新闻界人士的反思。

新闻价值的流失。新闻价值是一条新闻的最主要成分, 也是新闻报道的目的, 现在的问题是, 新闻人为贴近百姓, 将一些身边发生的琐事作为平民化报道, 没有深度也没有实际价值, 这是对平民化视角的误解。

煽情主义的泛滥。煽情主义一直伴随着新闻业, 追求趣味和人情味, 但是最近的平民化报道出现了在内容和感情上的不协调, 如内容上只关注一些插科打诨的表面新闻, 对实实在在需要帮助的人却不管不问, 只在形式上极尽煽情之能事, 这就曲解了新闻报道的真正目的。

媒体职能的错位。媒体是观察者、反映者和呼吁者, 媒体人在新闻报道时可以热心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但是一些媒体人将自己的位置直接安插在当事人的身上去直接干预新闻事件,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无法深入百姓的生活, 报道内容也变得失真、没有深度、没有味道。

新闻报道的市民化视角是一种时代风潮, 这是由新闻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但无论怎么发展, 新闻人都应该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目标, 使新闻媒体成为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二是以人文的角度来切入百姓生活, 创造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避免消极的庸俗趣味。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媒体市场化的带动下, 平民化视角已经成为新闻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基本原则, 在选题、语言、采访视角和制作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平民化特色, 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提升新闻价值, 同时也可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民化

参考文献

[1]任晓红.《回归与回避:新闻报道平民化的理性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05

[2]刘志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现象探析》[J].网络财富, 2010, 08

[3]孙玉双姚烨.《浅谈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表现形式》[J].中国编辑, 2011, 02

[4]张洋.《电视新闻平民化视角之我见》[J].驻马店日报, 2011, 12

[5]谢敬囡孟祥男.《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J].新闻世界, 2010, 01

[6]周珂.《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J].新闻世界, 2009, 05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之路 篇9

一、新闻播音话语方式“平民化”的时代背景

(一) 新闻报道理念的和价值取向的变革

遵循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 今天的新闻报道内容更加关注百姓情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受众由说教的对象变为服务的对象。各家电视新闻媒体都开辟了“百姓自己的故事”、“零距离”这样专栏和版块, 着力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生活和情感诉求。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也是平淡的, 但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感。今年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新春走基层”专栏就播出了系列报道《小韩结婚记》, 记录了一对普通农民工恋人的生活, 在真实反映他们生活的同时, 传达了不断趋向物质化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对相知相守依旧真挚的渴求。这组报道也是新闻报道走向平民化的一个缩影。而身在播报最前沿播音员、主持人必须适应这一转变, 以受众和社会需要为本位, 对播音话语方式加以改进和创新, 让生活化的语言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 现代受众的接受需求发生转变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 传播对象和受众心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今人们处在紧张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 感受着各种压力, 已不愿再置身于说教式的传播之中, 而更愿意选择一种平和轻松的气氛, 获取新闻, 了解信息。这使得“轻松、亲切、自然”的生活化的播音话语方式更能赢得受众的喜爱。

(三) 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21世纪是信息的年代,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信息源异常丰富, 人们有更多样的渠道获取信息。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变革, 也给传统的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与冲击。电视新闻在这场媒体竞争中具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与播音员、主持人同观众有着最直接的交流密不可分。所以, 必须创新播音风格, 通过生活化的语言, 接近与受众的距离, 产生与受众之间的亲切交流感觉, 引发共鸣, 吸引更多的人到电视机前获取最新鲜的信息。

二、从百姓中来, 到百姓中去—电视新闻播音“平民化”之路

如今, 电视媒体新闻栏目正在逐渐走出以往高高在上的播报风格, 在保持应有的权威性的同时, 从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尽量贴近观众需求, 这也给了播音员、主持人创新的空间, 逐步改变以往表情单一的播报风格。但电视新闻播音走“平民化”之路, 并不等于播音员、主持人可以随心所欲, 信马由缰。这其实是对播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更高地驾驭语言的能力, 更加充沛的情感才能在面对受众时自然、流畅、亲切、具有吸引力。

(一) 百姓语言平实自然

“话须通俗方传远, 语必关风始动人。”新闻播音“平民化”的创新发展, 首先就要向百姓学“说话”。百姓话生动、自然、鲜活、简明、睿智, 具有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它最能表现实实在在的生活。学百姓话, 就是学通俗的话:尽量贴近人们日常的生活语言;学真实的话:从来自于百姓心灵深处的话中汲取营养;学富有哲理的话:用老百姓基于现实感受与观察的真知灼见丰富新闻播音主持的语言。恰当准确地运用百姓话, 可以摒弃或装腔作秀、或麻木不仁的播音腔, 清晰传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 说出百姓想听爱听的话。只有接了地气的语言, 才能言之有物。比如辽宁卫视老杨和蝈蝈在新闻类节目《说天下》中, 情绪饱满而又轻松自然, 播说结合, 用老百姓聊天般的话语将新鲜的咨询重新组合, 再加上主播幽默的互动和会心一笑, 使得这档新闻节目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平和、更加生活化, 让人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获取资讯, 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二) 以情动人真诚交流

播音员往摄像机前一坐, 首先要想到电视机前的观众, 学会运用“认同策略”, 在心理学上叫“自己人”效应, 摆正自己和观众的关系。这种关系应是平等的, 有友谊、有道德、有情操的交流和反映, 而决不是我播你听, 端着架子训人, 心要与观众贴近, 这样可以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具体说来, 播音员面对摄像机, 在“目中无人”的特殊工作环境里, 要做到“心中有情”。同时, 播音员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 把握好情感流露的“分寸”。每一条新闻所表述的内容和感情色彩各不相同, 播音员要准确地表现这些差别, 不能恣意做作、扭捏, 更不能用过分的语调、表情和形体语言, 而是要从“以人为本”出发, 融合适度的感情色彩来播报新闻, 以情动人, 增加与观众的交流, 缩短荧屏内外的距离, 让人们被电视新闻丰富的播报方式感染、打动。

(三) 与时俱进生动给力

新闻, 顾名思义, 是要传达最新鲜的信息。一名新闻工作者就站在时代的前列, 新闻语言也要富有时代特色, 保持生动鲜活。不同的时代有着特定的时代语言, 它的存在创造着更具认同感和更加亲切的语境。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使节目常受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比如, 现在丰富的网络词语对现实生活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 给力、HOLD住、裸婚、隐婚等等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只有熟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语言、新词汇, 才能在节目中向受众传递时代律动的节奏, 与受众产生共振, 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在2008年众多流行语中, 使用范围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非“山寨”莫属。2008年12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播出关于山寨手机的记者调查, 主流媒体的正面关注, 使“山寨”一词迅速蹿红, 几乎家喻户晓。媒体持续而广泛的关注, 反映了网络词语新陈代谢、不断丰富的发展态势, 以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

(四) 深入实践厚积薄发

播音的基本任务是把采访、编写的各类节目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向受众传播。长期不参与第一手采写, 不走进新闻采访对象当中, 播音员就不能忠实地在新闻节目中“还原”新闻事实的真正面貌, 传递作者的思想, 也就不能真正地使受众受到感染。可见, 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单靠优美的音色, 伶俐的口齿和一定的播音专业训练是难以在传播方式变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也是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可的。

一个好的新闻主播, 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记者。这在新闻传播平民化浪潮中是犹为重要。深入实践, 深入到百姓的真实生活中去, 参与采编过程, 在深刻理解新闻事件的来源和背景的同时, 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 储备情感。播音时就会有对象感, 内容把握准确, 情感把握真切。从而改变高高在上, 旁观者的姿态, 用真诚、质朴的态度让播音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 去赢得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 央视主播张泉灵赶往都江堰绵阳等地报道, 成为第一批深入灾区的央视女主播之一。镜头前, 她以新闻人的敏感, 报道着一个个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大到北川塌方公路抢修状况, 小至万人涌入绵阳九洲体育馆避难时, 那里的卫生间是否够用。镜头后, 她也为那些满目疮痍与生死离别失声痛哭。她说:“我曾经崩溃过。”正是这样身在现场的真情实感, 加之新闻的职业素养, 她成功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发出了一组组感人的系列报道,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对灾情感同身受, 第一时间为解救同胞出一份力。

上一篇: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下一篇:GABOR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