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2024-10-29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精选12篇)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1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重点在于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服务与管理四项最基本的要素, 通过对这四项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实现系统集成, 构建起一个经济、高效、方便和快捷的实用智能化档案系统。这种集成不是将各要素进行简单组合, 要使其发挥出整体性功能。由于智能化技术具有结构复杂性、外延发展性以及外部条件可变性, 在进行综合布线设计、计算机网络控制与库房温度湿度控制设计、安全消防设计等各分系统设计时, 应强调整个系统具有技术协调性, 在技术设计、产品设计、信息、环境与政策诸多方面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按照产品选型、项目施工及运行的维护与管理这一流程来规划设计档案馆智能化管理系统。笔者认为档案馆智能化建设应该做好以下两大方面的工作:

一、档案馆智能化建设要实现库房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一) 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防火灾、水灾是档案馆智能建设的首要工作, 一旦出现火灾和水灾等险情, 智能化消防系统应做到准确判断, 然后进行系统性联动, 将火灾和水灾及时处理, 确保档案馆中的档案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档案馆都是各地的重点防火部门, 在进行智能化设计与建设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消防标准。档案馆的每个空间都应设置自动烟感温感报警探头以及水喷洒灭火装置或气体灭火装置, 这些装置产生的全部信息应能及时反馈至总控室。在火警发生后应及时确认, 然后对相关区域进行报警, 系统应指挥人员进行疏散, 室内的水喷洒或气体灭火装置将自动运行 (按照管理规范档案库区应安装气体灭火系统, 以保护纸张及其他载体的档案, 在档案阅览区及办公区应安装水喷洒灭火系统) , 系统同时控制防火卷帘门、消防泵以及排烟系统、送风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电梯、电视监控系统和门禁等装置有效联运, 将险情在第1时间控制住。

(二) 监控系统。在档案的库房、检索室、阅览室、进出通道等场所应设置必要的摄像设备, 对重点区域实施实时监控, 以确保档案的安全。应了解所有进入到档案库房内的人员相关信息, 掌握阅览者阅览情况, 设置闭路电视等设施, 主控中心的闭路电视可调整各角度与方位, 以便做到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观察所有监控点, 监控信息需要录像存档。

(三) 电子门禁系统。为确保档案库房的绝对安全, 除安装钢制防盗门锁外, 还应设置非接触式磁卡电子门禁系统, 实现档案库房的双重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在使用库房磁卡时需要专门授权, 在读卡器对持卡人的身份进行自动识别以后才可开锁, 同时磁卡身份与进入库房的时间要求自动记录。消防系统在发出报警信号并经过确认后, 电子门禁将会自动解除, 以保证人员能安全疏散。

(四) 保安巡更系统。在下班之后, 档案馆的各类安全设施要保证正常运行, 同时加强门卫的管理, 夜间要对重点部位展开巡视。智能化系统可通过在线形式进行巡察, 并对保安人员巡视重点部位的路线与时间进行自动记录, 整个管理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进行控制。

二、构建一个实用、高效、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一) 应用BA控制技术。BA系统的含义是楼宇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手段, 对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 使得建筑物内的设施能够安全和高效率地运行, 并实现节能目的。BA系统主要集成的对象是楼宇或建筑群之内设置的空调系统、排风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热源与热交换系统、冷冻系统、冷却水系统和电梯系统等, 以实现对目标的监视、控制与管理。

(二) 应用环境监测技术。为实现适宜的热环境、光环境与声环境, 要把冷热感觉、视觉和听觉等的舒适度作为参数, 利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 进而实现对照明、遮阳等相关系统的统筹控制。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进行控制, 实现室内温度和湿度、空气的质量与流速、及其他冷热舒适参数的自动调节。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照明系统、遮阳系统和采光系统进行控制, 实现室内自然光采集和灯光亮度与照度的自动调控。利用声压传感器对噪声源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 实现相关系统的联动, 达到控制噪声传播的目的。

(三) 应用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统。档案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 目的是构建起一套有效的信息集成系统, 系统采用集中采集、分析、综合协调和自动控制等方式进行有效管理。智能化系统集成了自动控制、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磁卡识别、门禁管理、停车场、多媒体监视、网络、地热、水源热泵、综合联动、背景音乐等功能。由于各子系统实现有效集成, 可对档案馆内的所有设施进行实时监控, 在出现险情时有效地实施系统联动管理。

总之, 档案馆智能化系统建设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信息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 建筑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将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档案馆的智能化系统设计中的综合布线系统为进行信息处理与通信 (语音通信、数据、图形和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 等功能提供保证。档案馆实现智能化, 也不可忽视日常管理, 应将日常管理与智能化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档案馆的管理水准。档案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将为档案的安全保存和高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档案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也是档案馆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虹.改革档案馆工作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初探信息时代我国档案馆工作产业化[J].档案时空, 1994.04

[2] .熊志云.也谈新时期做好档案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4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2

我们应该在农村建设一个智能化的变电站,从而解决农村配电器过负荷运转的问题,通过智能化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变电站的各种情况,也可以达到远程维修的效果,也能够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自动配置农村最优的供电方案,避免了由于季节变化导致农村电网配电器过载的情况的发生。我们还可以将低压配电设备、计量装置、三相电流不平衡调整装置、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检测装置、控制装置集中安装在智能化配电计量综合表箱中等。具有过压、过流、断零保护自锁、漏电数值调整、漏电自送功能,具有二级剩余电流保护器作用,可以与多种一级、三级剩余电流保护器匹配,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某一户加重电路故障导致大规模停电,也可以帮助用电客户实时掌握自家电量使用情况。我们还应该将输电线中的导线更换成横截面积更大的导线,这样可以减少电流经过细导线产生的.电损,还可以保证可靠供电,最重要的是,减少由于烧断电线引起的一些安全隐患。

2.2建设信息化农村电网管理

我们可以开发一款针对于农村电网的软件或者建设一个针对于农村电网的网站,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网络,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农村电网管理模式的农村电网管理系统,为农村电网的运行管理以及经营服务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普通用电居民可以自助缴费或查询电量使用情况,预约上门维修等等,还可以与客服沟通生活中的用电问题。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还有助于电力部门做出统计,辅助分析,对于农村电网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还可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为农村电网信息化管理提供核心支持。

3结论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电网的发展对于整个农村的发展也特别重要。农村电网的智能化是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农村智能化电网,在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能的基础上,提升供电的整体能力,有效地解决了之前供电的不足。在经济方面,智能化电网节省了电损损失的费用,运行维护需要的费用,雇用人工需要支付的工资等,还改善了农村电网的整体风貌,为农村客户用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大家真正用上了安全放心电,是客户的信赖度和满意度都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晴.农村楼宇智能化供电模式及其应用效果[J].电力需求侧管理,,3:49-51.

[2]田世明,栾文鹏,张东霞,梁才浩,孙耀杰.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与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4:3482-3494.

电网建设工程智能化施工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电网建设工程;智能化;施工技术

现阶段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电网建设中,各种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通讯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种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电网建设施工也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在当前的一些电网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就已经采用了具备卫星定位于无线通讯功能的机械设备,并且结合相关传感器的应用,将机械设备运作中的一些参数和工作状态进行在线的监督控制,进而为工作人员进行同步精确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施工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系统化,并且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员、材料、设备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对于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控制,降低了不确定因素对于整个电网建设项目施工的影响。例如,在输变电施工中,一些智能电网、跨大区联网以及高压电网施工的过程中,整个项目管理需求较高,采用系统化的智能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项目的施工效率,并且减少施工成本,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经济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输变电施工水平也在快速提高当中,只有依托先进的智能化施工管理体系,才可以更好地对先进技术进行掌控和应用。在智能化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质量、安全、成本与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控制,有效地将国内电力工程施工水平与国际社会的差距进行了缩小。

我国变电工程施工中,很多工程等级以及各种施工形式的变化,对于变电工程施工中,一些基础设施施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变和复杂的规格型号与施工需求,对于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相关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的增加和提出,也加大了施工量和施工难度。要想更好地满足变电工程的施工需求,就必须要对于施工信息管理能力进行提高。以往人工控制和处理工程施工信息,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并且产生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偏差,造成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在变电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返工等情况,就会对于整个工程的成本造成很大的浪费,并且造成严重的工程损失,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随着各种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工程施工方面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配合有效地质量安全考核与安全保障措施,可以更好地对施工中各个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进而提高整个电网建设工程智能化施工技术水平。

在电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想智能化施工技术管理,就必须对于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传输与处理。智能化的施工体系的应用,要应用先进的系统管理理论,对于施工组织设计进行重新架构,并且对于一些智能化技术应用和人员分配上进行和合理的调整。在施工信息管理上,要保证信息收集与控制的精确化,对于施工中的一些开挖、测量、运输、基础施工、起吊、放杆、放线等流程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就施工现场的工具、流程、进度、规范都要做好统筹的安排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施工管理过程得到了系统化、实时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提高了工程施工个管理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并且有效地实现了对施工成本的精确控制,提高了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变电施工中,通过对施工信息的合理调整,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这对于减少工程周期,控制工程造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

电网工程施工质量需求 一直在不断提高当中,特别是一些高压工程项目开工的过程中,在实际地形条件的限制下,整个施工都需要依靠大型的机械设备来参与完成。与此同时,在施工中出于对工期的保证,采用智能化设备进行施工,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水平,减少施工中事故的发生几率,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现阶段的智能化施工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单台设备智能化与机群智能化两个方面。

第一,单台设备的智能化。通过对单台设备实现智能化控制,可以通过采用一些传感器与微处理器,对于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与信息采集,便于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参数调节与施工控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可以对于一些特定的拉力、张力以及牵引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与主机设备进行交互,经过主机设备中程序的处理,自动化地对速度、拉力打消进行调节,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施工精度,并且更好地依据施工计划来开展施工。

第二,群智能化。在电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单机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上,集群设备智能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牵、张机群智能化的发展,使得整个施工系统得到了成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施工的具体需求。现阶段的机群智能化体系主要由单机设备与中控系统共同组成的。单机设备智能系统,对于施工过程中一些具体施工行为的进行了监测和运行显示,通过数据传输线路传输到中控系统中,中控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调整施工设备的运行参数,并且结合计算机的计算和处理,输出施工作业模型。施工作业模型是智能化施工体系的重要体现,对于施工系统内的各个设备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并且实现了实时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了施工现场管理者对作业状态的监控水平,并且可以不断地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施工效率。在智能化施工发展的过程中,机群智能化的应用,提高了整个施工过程的效率,并且对于一些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让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发现和解决,提高了对事故风险的规避能力。与此同时,采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减少了误操作的发生概率。在配电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施工现场的线路施工有着较高的要求,智能化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将一些新技术进行应用,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线路损伤,这对于输电线路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智能化施工技术应用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电网建设工程的开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发展,积极地引入新技术,提高整个电网建设施工的智能化水平。电力建设智能化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减少人工劳动量,并且对于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缪谦,胡春华.电网工程建设智能化施工技术的研究[J].建筑机械化,2011(S2)

[2]何建明.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关键问题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2(01)

[3]季旭,赵伟.智能电网推动下的电力企业变革与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1)

[4]刘建廷.浅析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4

档案馆数字智能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 将智能化系统进行综合和分解, 统一集成在建筑环境平台上, 将智能化建设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化组合 (系统集成) , 使其具有高效、实用、方便、快捷等特性的管理系统。考虑到智能化技术的复杂性、发展性和外部条件的可变性, 将信息化设施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交换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信息显示系统、排队叫号系统) 、公共安全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电梯对讲系统、地下停车库管理系统) 、库房涉密系统 (库房BA监测系统、库房智能照明系统) 、机房工程 (机房UPS不间断电源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综合布线系统、机房环境监控系统) 、综合管路等系统, 通过规划、设计、选型、施工和维护等过程管理程序, 以实现智能化系统在档案馆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档案馆项目的建筑智能化

档案馆项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除了对建筑物内变配电、照明、空调、送排风、给排水和电梯设备等进行监测和监控管理外, 在对档案的保护和档案信息的利用途径与方式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确保档案安全的同时, 快捷方便地为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除了要做好信息化设施系统、机房工程、综合管理系统外, 公共安全系统、库房涉密系统也是档案馆智能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1 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任何建筑均离不开防火, 火灾消防系统已成为建筑物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险情发生时, 消防系统如何准确判断并系统联动, 及时扑灭火灾, 确保国家财产和人身安全是建筑智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档案馆作为重点防火单位, 建筑上须严格按照国家一级消防标准设计。在档案馆的所有空间均安装有自动烟感/温感报警探头和水喷洒或气体灭火装置, 监视和防范各功能空间的安全情况, 并将所有信息反馈到总控室。一旦发生火警并经确认后, 通过对相关区域广播报警, 指挥人员疏散, 水喷洒灭火系统或气体灭火系统会自动工作 (档案库区根据规范安装气体灭火装置, 便于对纸张和其他载体档案进行有效保护, 档案阅览和办公区域安装水喷洒灭火装置) , 同时对防火卷帘门、消防泵、排烟机、送风机、供电、空调、电梯、电视监控、门禁等设备和系统进行自动或手动联动控制, 及时迅速地消除险情, 确保档案完好和员工的生命安全。

2.2 视频监控系统

为保证档案库房管理和档案利用的安全, 对档案库房、档案检索室、档案阅览室、出入通道等公共场所和重要部位通过安装摄像机进行实时监控, 有效地掌握进入档案库房的人员和利用者阅览档案的情况, 通过闭路电视在主控中心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角度和方位, 以便清晰、及时、准确、全面地观察每一监控点的情况, 并将观察到的情况根据需要录像存档。

2.3 电子门禁系统

档案库房是档案馆安全保卫的重中之重, 应在使用钢制防盗门锁的基础上, 通过加装非接触式磁卡电子门禁系统为其提供双重安全保险。档案库房管理人员使用的磁卡需经专门授权, 读卡器自动判别持卡人身份有效之后方能开锁通行, 并且将磁卡身份和进库时间记录在案。当然, 在消防系统发出经确认的报警信号或其他紧急情况发生时, 相应部位的电子门禁会自动解除, 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2.4 电子巡查管理系统

档案馆下班之后的安全是大家十分担忧的, 除大楼各种现代化安全设施充分发挥作用和加强门卫管理外, 还必须加强重点部位的夜间巡视。建筑智能化系统采用在线巡更系统, 可记录安保人员到达重点部位的时间和巡更路线, 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资料整理, 从而提高了安保人员的责任心且强化了昼夜的巡更管理。

2.5 BA控制技术应用

BA系统指楼宇自动化系统, 它采用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 实现设备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保证建筑设施的安全、可靠、高效、节能运行。BA系统是多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空调与通风、供配电、照明、给排水、热源与热交换、冷冻和冷却水及电梯等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综合系统。

BA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实现机电设备的启/停控制和连锁操作;实时监测和存储设备运行的工作状态;实时检测和存储设备的故障报警信号;实时监测和采集系统的主要参数, 如温度、湿度、流量、电源电压和电流等;按预定的控制程序对系统的被控参数进行自动调节, 使其运行在设定的范围内;实现机组的台数控制和优化运行;采用综合措施实现节能运行;在实现自动控制功能的同时, 提供远程操作和就地操作功能;自动形成系统运行报告、设备故障报警报告及设备维修报告;提供系统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记录等, 并能够以图形界面显示;满足物业管理需要, 提供数据分析报表;共享公共安全系统信息资源, 进行设备控制。BA系统设备的变频节能技术、先进的控制算法、综合控制策略可以减少设备运行时间或降低设备运行强度并以此实现节能, 有效节约建筑设备能耗20%~30%,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的磨损与事故发生率, 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减少设备维护成本。

3 实用、高效、先进的智能化管理

3.1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需要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 因此, 将冷热舒适、视觉舒适和听觉舒适作为主要指标, 通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监测技术, 采集、存储及分析相关数据, 以便对相应系统 (如照明系统、遮阳系统等) 进行统筹控制。通过智能化技术控制空调与通风系统, 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空气品质及其他影响冷热舒适性的环境指标, 从而提高冷热舒适性。通过智能化技术控制照明、遮阳及采光系统, 自动调节室内自然彩光、灯光照度和亮度, 从而提高视觉舒适性。通过声压传感器采集噪声源数据, 联动其他系统以限制噪声的传播, 从而提高听觉舒适性。

3.2 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统

在智能化项目的建设中, 最终需要建设一套信息集成系统, 通过集中采集、全面分析、综合协调以及智能管控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子系统的能力。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了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背景音乐与广播系统、一卡通系统、门禁系统、停车场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网络系统及综合联动功能等, 通过对各子系统的集成, 有效地对建筑内各类设备进行监控, 实时查看对应的视频图像, 当发生报警时能有效地对建筑内各类事件进行全局的联动管理。

在节能方面, 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对多子系统间的数据和外部系统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相关设备进行统一调度, 以实现最优化运行。一套良好的设备信息集成系统, 能够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巡检, 并结合设备与运营要求, 合理调配设备的维护、运行时间及运行负荷, 保持设备在最佳运行模式和状态下工作, 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通过采集冷热机组、冷水机组、智能照明及各种计量仪表的运行数据, 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给出节能建议甚至节能操控;对各种节能系统的电力消耗和产生节省的能量进行准确的计算, 统计出各种设备的节能效率, 为设备后续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数值依据。

4 结束语

档案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开辟馆藏档案信息利用方式的新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为了适应数字时代信息交流畅通的大环境要求, 现代建筑设计师已在建筑物中充分考虑。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就是实现信息处理和通信 (包括语音、数据、图形、图像及多媒体信息) 功能的保证。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实现还必须与严格的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我们确信, 档案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能够为档案保存营造科学安全的环境, 能够开辟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利用方式和途径。档案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必将成为今后档案馆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摘要:档案馆是重要档案的永久归宿, 而建筑智能化系统是馆藏档案的安全守护神。此文以综合档案馆智能化技术为例, 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技术,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1) .

[2]彭远明.面向公众:我国新型档案馆建筑的目标与功能之我见[J].档案与建设, 2009 (02) .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5

关键词:智能电网;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3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92

智能电网学科实验资源的建设主要是构架融智能电网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通讯技术于一体,进行智能电网领域相关教学与关键技术研究的实验与实践资源建设,提高实验资源的科研水平,大力推进成果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一、智能电网实验平台资源建设

智能电网实验资源包含大量分布式可调节设备(如光伏发电、风电机组、同步发电机组、燃料电池、储能、柔性负荷等多类型分布式单元)和多种结构形式电网线路。由于智能配电网系统规模大,分布式设备容量小、数量多、地域分散等特征,单一的集中控制模式或分散控制模式均难以适应有源配电网的特征需求。因此,智能电网研究生实验资源的整体控制结构拟采用“上层集中协调、下层分布式协同”的控制框架。在此控制框架下,电网被划分成若干分布式设备群或控制区域。电网集中控制中心负责集中协调各分布式设备群或区域,而在分布式设备群或区域内部则通过协调各分布式可调单元来完成集控中心下达的任务。集成化智能电网半实物仿真实验环境建设主要包括:(1)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监视屏区、模拟电网动态仿真运行以及模拟电网管理与控制区。其中,监视屏区主要用于显示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控制效果。(2)模拟电网动态运行区包含虚拟配电网系统和部分实际物理设备(如储能、光伏单元等),两者通过功放接口设备实现“虚实互联”,可用于模拟有源配电网管理与控制区域包含集控中心、区域控制中心和数据存储与分析。

二、智能电网实验课题资源建设

实验课题资源的建设是学科实验室的一个软核心。丰富和有创意的实验课题既能实现研究生课内外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也可满足综合实验与科研实验的统一。智能电网实验室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实验资源与经验,集成化建设智能电网实验资源,主要包括上层系统集中控制、中层区域分布式控制和底层可调单元控制的协调运行。

(一)上层系统级集中控制的实验课题

智能电网实验室上层系统可进行电网运行分析和动态仿真;电网集中式状态估计;电网集中优化协调调度;网络故障后网架重构;智能变电站实时监控研究;复杂电网的控制策略等。根据智能电网的网架结构特征,研究包含多种量测设备(PMU、RTU、SCADA)的布点优化方法,以及研究量测数据具有多时空尺度、不完备性(如通信网络产生的丢包)等特征的状态估计方法。在负荷预测和发电预测支撑下,研究电网多目标、多约束情况下的有功、无功优化调度策略。

(二)中层区域级分布式控制的实验课题

与传统的集中式运行与控制不同,分布式运行与控制是通过区域间协调变量相互通信交换信息,最终进行全系统的状态数据估计与运行控制。实验室可模拟常见的信息不确定性因素(如延时、丢包等),分析电力通信信号传输。在各子区域状态估计基础上,通过区域间协调变量相互通信交换信息,最终估计出全系统的状态数据,在各区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通信。研究分布式协同控制,将多个相互依赖的可调节单元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分布式控制策略。

(三)底层可调节单元控制的实验课题

在电网底层,智能电网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力电子逆变器控制等相关实验课题,依托现有产学研模式下研制的500kV光伏逆变器装置等,进一步开展分布式电源(光伏、风电机组、储能等)以及FACTS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工作;研究发电机组的调速与调压控制的相关问题,搭建控制系统进行实现物理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以及硬件在环测试等功能。可见,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实验资源,可以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微电网运行控制、综合负荷与电网互动等智能电网方面的多项实验课题,实现电力网络信息通信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技术、微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柔性负荷监控技术等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虚拟仿真与实体交互实验等。同时,依托虚拟通信网络实现网络教学共享,最大限度发挥该平台仿真高危、大电压、高成本、高消耗等智能电网系统虚拟现实对象的功能。利用PSCAD、RTLAB等软件,仿真电网发电、输电、变配电、用电全过程,结合实体元件和虚拟通信网络,实现虚实结合的智能电网中能量流与信息流的交互。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实验室建设基于“实践教学社会化、企业化”的理念,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项目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全方位、多层面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实践素质,引导学生系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样就为智能电网专业人才培养、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展现高水平智能电网科研成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学校服务于江苏以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电力营销;项目储备;管理

现今,供电企业中地市公司的二级表库普遍采用周转箱、密集柜、电能资产原包装存储等方式,无法实现电能表智能化的分发配送、物流运输、分组存储、派工领用和现场安装管理等,现实工作中人工参与多,工作效率低。如何提高表计智能化管理水平,做到计量器具的可控在控,实现电能计量表计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已成为地市供电公司营销管理者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地市公司二级库房建设现状分析

(一)传统形态的二级库房管理现状

目前,传统的二级库房管理中,普遍采用周转箱、电能资产原包装进行存储,大量的电能表在库房地面、货架上堆叠存放,不仅占地面积大、存储效率低,而且存取不便,劳动强度大;同时,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及时了解并掌握资产管理的相关信息。在仓储区域建设中,因存储区货架间隔较大,库房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实现出入库自动化,需要较多的人工参与,工作效率较低。

(二)升级改造后的二级库房管理现状

近几年,一些地市对二级库房的管理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库房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方面做了较多的设计工作,主要采用的方式为智能密集柜方式。采用智能密集柜的方式,可节省大量的存储空间,将存储容量提高到了传统形态的2倍以上。同时密集柜配备了显示屏幕,可以实时显示柜内的计量器具的库存量,及时了解资产的相关信息。

但是,智能密集柜以表计为单位进行人工存取,并未节省人工劳动量,自动化程度并不显著,工作效率低,实用性差;另外,人工单次对表计的存取量小,无法满足表计的大规模出入库的工作,只适用在供电所等吞吐量小的应用场景,不适用于一万块以上的表库。

二、地市二级表库智能化建设的主要技术原则

地市二级表库智能化建设应坚持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灵活性和安全性相结合等技术原则。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地市二级表库智能化建设应充分考虑现有计量资源与外部环境、现有用户规模和增长趋势以及地域分布等因素,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总结经验,分步实施。

(二)标准统一、技术先进

应制定集中检定、仓储、配送的技术标准,开展典型设计,完善计量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物流理论,建设智能仓储设施。

(三)标准化和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应落实“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管理要求,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相结合原则,提高建设二级库房的整体运营能力,完善和补充计量中心建设。

(四)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新建系统应保持技术领先,性能设计应能够充分满足计量中心全部资产管控的要求,要通过二级库房的建设,完成计量器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的延伸。节省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计量器具的维护性。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级库房的建设应采用自动化手段实现计量资产的自动化大规模高效存取,并节省空间,减少对周边影响。

(一)节省存储空间

相比省级计量中心,二级库房的占地面积较小,无法直接引用计量中心的建设方案,需根据二级库房的独有特点进行设计,满足占地面积小、存储容量大的要求,提高二级库房的空间利用率。

(二)节省人工

二级库房的计量资产管理工作量较大,每次出入库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参与,尤其是表计的找寻、拆回旧表的管理等,对人员耗用较大,需建设自动化装置减少人员投入,提高单位人员劳动生产力。

(三)实现精益化管理

二级库房的计量资产的仓储、出/入库管理、盘点等业务内容的工作频繁,资产信息的一致性管理难度较大,为了减少计量资产丢失,避免管理混乱,应在二级表库内建设自动化的出入库装置以及中央控制系統,提升表计信息、出入库、资产盘点等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提高计量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地市二级表库智能化建设应达到的目标

1、建设横梁式双轨数控智能计量表库系统,实现对计量器具的自动化存取,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偏差。2、优化二级表库计量资产的管理流程,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升计量资产管理的准确性、精益化管理水平。3、实现与SG186营销系统的对接,完成数据共享和交互,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管理。

五、总结

为了提高二级库房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更好地完善和补充计量中心管理模式,实现计量器具的整体规划、存储、配送、管理等功能,各供电企业需对二级库房建设的业务流程、外部接口等方面进行认真的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现表计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达到计量器具的可控在控,进一步提高表计智能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庆.电能计量系统的管理现状及管理建议[J].机电信息.2009

[2]何培东,马瑞.自动化立体库技术在电能计量中心的应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7

未来各项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也会扩及至档案馆, 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管理档案前景广阔, 发展潜力巨大。

一、物联网环境下档案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次提出来的, 它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自动识别 (RFID) 技术。射频识别 (RFID) 技术通过采用无线射频方式, 识别目标对象然后获取所需数据, 无需识别设备与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RFID设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电子标签是无线收发装置, 它们附着或嵌入在目标物体中, 实现对其追踪定位, 广泛应用于门禁考勤、仓储管理等领域。读写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 负责给电子标签提供能量并与电子标签进行双向通信, 还可以在其工作范围内实现多标签识别。天线是一个“桥梁”, 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射能量, 形成范围电磁场, 对磁场中的电子标签进行识别, 在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发挥着射频通信功能。

RFID的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 电子标签进入阅读器的可读区域后被激活, 其编码就会通过读写器解码并传至主机, 主机识别标签身份, 然后向读写器发出读或写的命令。当主机远程控制读写器发出“写”的指令时, 通过天线发出射频命令与电子标签建立通信协议, 然后标签开始传送所要求的数据。当收到“读”的命令时, 读写器发出查询信号, 电子标签收到查询信号, 将数据信息调制后返回读写器。

二、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近年来, 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导致的问题日益突显。在传统方式下, 档案入馆后先需进行杀虫消毒、分类、排序, 并去装订, 然后由人工撰写档案的相关信息, 虽然当下大多档案馆都配备有计算机等设备, 但是这些设备只是主要应用于档案的著录, 而且还是人工手动著录, 耗时耗力。部分档案馆中的借阅工作也由计算机承担, 但只是负责借阅记录, 并没有在档案工作方面有所简化。整体上, 我国档案管理还是处在传统的手工方式, 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与当下科技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 长此以往, 必然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升级,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档案管理的各环节是简化档案管理工作, 推动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 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智能化管理应用中的可行性。在我国, 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已把物联网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9月, 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物联网被列为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2月5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15年物联网在经济社会的重要领域实现示范应用的总目标。此外, 全国已经有200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 例如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 物联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为物联网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人才资源。

三、物联网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

(一) 档案智能化收集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各单位按时将各类档案送至档案馆, 档案管理员将档案整理完成后, 按类装入不同的档案盒, 利用档案收集子系统中的RFID管理板块生成RFID标签内的数据, 例如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等, 利用读写器写入并打印RFID标签贴到档案上, 放到档案架上。

入库时, 只需储位管理版块发出入库指令, 读取档案盒上的RFID标签信息, 储位编号与档案盒编号进行匹配, 储位管理版块会自动识别并分配存放的储位。

(二) 档案智能化保管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 可实现档案实体的防盗管理。RFID读写器读取范围涵盖档案存放的整个物理空间, RFID智能安全检测门能够对档案出入门口自动识别, 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 当档案被取出时, 出口的RFID读写器就会捕捉被取档案的信息, 并与利用系统中档案借阅版块的指令进行比对, 如若二者不同, 那门禁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同时能自动统计和显示人员进出次数。此外, 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可以对档案库房、机房进行监控并管理, 在库房或档案馆机房中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 使其能“感知”实物档案生存环境。

除了监测外, 机房或库房可通过库房自动调节系统保证恒温、恒湿。

(三) 档案智能化利用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1.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实体内部阅览。利用者在借阅档案时, 可在系统根据关键词等信息查阅具体位置, 因为借阅模块有档案自动识别的功能, 可告诉档案管理员该档案的存放位置, 并将信息发往手持显示屏, 这就减少了查找档案的时间。档案管理员取出该件档案后, 系统会自动记录查阅过程, 查询结束后, 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送回库房, 一次查询结束。以上过程只需要人工进入库房取和放回档案, 其他一切过程均有系统自动记录完成。2.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实体外借。在档案经过智能安全检测门时, RFID阅读器会将档案信息反馈到利用子系统的借阅版块, 如果反馈信息与出库信息不同, 监控模块就会向警报模块发出警报, 反馈信息无误时, 管理员确认后进行出库。

与此同时, 系统会对档案的出库时间进行记录, 并由管理员在射频标签内写入被借阅档案的相关信息, 即可完成借阅。

档案归还时, 档案工作人员使用RFID读写器读出档案信息, 系统自动消除该案卷的借阅记录, 最后根据RFID中的档案位置信息送回相应的位置, 完成还卷的工作。

(四) 档案统计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1.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堆垛扫描。系统的标签具有穿透性强、读取速度快等优势的优势。RFID读写器基本可以同时从多个射频标签中快速读取包括货位信息、档案内容摘要信息等多项相关数据信息。如一些读写器以200/s的速度读取标签上的数据, 这种扫描速度比传统扫描速度要超过100倍。

因此, 在入库时, 可进行档案堆垛扫描, 实现批量盘点, 极大地提高档案接收、入库工作的效率。档案归档时系统对入库档案的数据进行记忆性的保存, 加之日常档案出入库的数据也有留存, 所以每次档案盘点理论上的数据是可以通过系统计算出来的。2.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空间定位。现实盘点工作可以依靠RFID技术的实物档案定位功能, 即因为在每个实物档案形成的RFID标签中包括存放地点、来源、摘要等信息。档案盘点时, 只需由查询子系统发出盘点指令, 若是少量的档案, 档案管理人员可利用手持RFID设备扫描档案架的RFID标签。盘点后可将所获得的信息传递到后台处理服务器。而对于工作量大的库房的清点工作可借助FRID移动阅读器。

四、结语

物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在物联网普及的行业, 它逐渐解放了人力, 使各环节工作互通智能, 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在我国档案部门已经着手构建物联网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框架, 随着时代的发展, 制约因素的解决, 物联网技术必将普及至我国档案管理领域, 届时物联网环境下档案馆升级成为一个智能化, 多功能的场所, 推动我国档案事业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勇.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0.

[2]宁焕生, 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 2010 (11) :93-94.

[3]田雷.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5 (1) :60-61.

[4]蒋武宏.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兰州:兰州大学, 2013.

档案馆智能化建设研究 篇8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电力营销业务模式的不断变更, 对用电客户档案管理的日益重视, 供电企业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客户档案管理探索, 为营销客户档案智能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营销客户档案是指电力企业与客户所发生的一切业务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包括供电咨询、用电方案、合同、协议、各种变更用电业务、客户电气设备资料、用电检查记录、装换表记录、催缴电费记录、违约用电记录、以及相关影像、图片、声音资料等。它是供电企业服务客户的基础资料, 同时又是公司内部业务、责任划分的书面依据[1]。

但是, 由于电力营销客户档案产生于各供电公司的电力营销网点, 如何科学管理这些分散的、动态的客户档案一直是电网企业营销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难题。营销客户档案管理针对用电客户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开展, 建立智能化档案管理标准、营销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智能营销档案场馆组成智能化营销档案管理体系, 提供工作界面清晰、保管规范及利用高效提供系统、全面且准确的信息,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本文分析现有电力行业营销档案档案管理现状及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利用智能化管理在档案管理标准、档案智能化收集、整理和归档、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对在供电企业实行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营销档案管理现状与分析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供电营销业务受理模式的不断变化, 现有的营销客户档案管理已不能满足“大营销”体系建设及营销精益化管理的需求, 必须加快营销客户档案管理转变, 切实为“大营销”体系建设及营销精益化管理提供服务支撑。目前, 营销客户档案管理现状如下:

1.1 现存管理模式陈旧, 无法支撑营销管理

目前, 在供电企业中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客户档案管理模式, 缺少对现有的营销资料收集人员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营销档案管理培训, 缺少相应系统服务支撑。在客户进行业扩报装时, 按照要求对客户进行纸质档案资料收集、保管, 但缺少对客户用电检查档案、电费收缴、计量装置等档案进行收集保管, 一定程度上造成客户档案保管的不完整性, 在出现法律纠纷时, 不可避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2]。另外, 现有这种档案整理方式比较简单粗糙, 缺少系统化、规范化档案整理, 容易造成客户档案保存和利用效率低下。

1.2 档案管理人才缺失, 保管利用空间有限

在供电企业中现有营销客户档案管理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在部分企业中尚不能有效的整合客户档案信息, 更加缺少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专业管理, 导致随意整理、存放无序等问题, 引起后果是客户档案混淆, 资料完整性缺失, 不能切实保障营销客户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3]。部分企业随着业务办理及用户档案数量的增加, 对客户档案保管利用空间提出了要求, 导致了部分客户档案分处存放, 保管地方不一定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因此, 专业人才及保管场地对营销客户档案保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如何提高档案人员技能及建设标准化场馆成为当前营销档案管理的一个重点。

1.3 管理标准体系缺失, 档案服务支撑有限

在电力营销业务工作中, 缺少对营销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导致部分企业单位虽然进行营销档案管理建设, 在营销客户档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保管及共享利用服务不足, 缺少标准体系指导, 缺少对现有营销业务办理及服务支撑, 不能最大化发挥营销客户档案管理价值。

2 智能化管理在电力营销档案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由于电力营销业务复杂性及特殊性, 传统的档案整理、管理均已不能适应营销档案的发展需要。利用智能化管理, 建立管理标准, 指导供电企业营销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 有效规划营销档案保管建设空间;利用智能化收集、整理, 有效降低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 提高档案整理工作效率;加强营销档案与营销业务应用、移动作业等服务利用和支撑, 进一步提高营销业务办理效率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主要从标准规范体系、智能化档案管理、智能档案场馆及智能服务支撑进行研究与分析。

2.1 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为营销档案标准化管理提供指导

以电力行业营销业务的动态性、分散性及随机性特点, 制定营销档案的收集整理标准、数字资源体系标准、营销档案系统建设标准及智能化档案室建设标准, 为营销档案资料收集、电子化要求、系统建设和营销智能化档案室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2.2 营销档案管理系统研发, 实现智能化营销档案管理

在电力营销档案中实现智能化管理, 加强对营销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实现业务、系统及设备之间智能化融合, 提供档案智能化整理、智能化服务及智能化管理。

(1) 差异化档案保管系统模式。在集中管理和属地化分散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进行营销客户档案差异化智能管理, 对于除居民客户档案外的营销档案, 实行智能化集中管理模式, 减少档案管理人员, 提高档案保管利用空间;居民客户档案采用“全程电子化”管理模式, 减少档案管理人员重复整理纸质档案工作量, 减少了日趋紧张的档案保管空间。

(2) 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模式。在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中, 智能化收集整理是确保档案资料来源、降低档案资料收集工作量, 提高档案收集整理效率。营销档案智能化收集, 与营销业务应用实现工作界面融合, 采用“一键式”嵌入式资料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客户等待时间。

在营销档案完成收集后, 按照预定的档案编号规则, 自动进行档案装盒、编目和归档上架, 系统自动与智能库房进行联动, 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判断为该客户档案进行档案储位预选择, 构建档案、系统及储位“三位一体”的关联关系, 提高实体档案查找和定位效率;利用系统与智能场馆结合, 实现营销档案的智能盘点和批量移位, 减少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盘点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3) 营销业务支撑智能化管理模式。利用电子化设备, 实现营销业务营业厅办理资料电子化管理, 对于电子化后档案资料, 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抽取客户用电关键信息, 对营销业务提供智能化服务支撑。例如供用电合同用电容量、电费计价等重要基础数据信息[4], 抽取客户营销基础数据信息与营销业务系统中该用户信息进行自动校核, 对数据不一致及时发出预警, 减少企业运营风险, 规范化营销业务管理, 实现营销档案数据校核应用, 提高营销精细化管理。

2.3构建标准化智能档案室建设, 实现用户、系统及设备三者联动管理。

构建智能化营销档案室, 采用先进的具有RFID功能的智能型密集架, 建立档案、系统及智能密集架之间的联动管理, 实现客户档案数据的存放、自动同步、自动定位、自动盘点等功能。营销档案存储管理基本采用“按盒存放、盒位结合”管理方式, 利用营销档案系统、管理控制台及智能密集架之间联动实现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同时支持以时间流水和业务类型为归档标准, 实现客户档案在物理上分散存放, 在逻辑上集中统一管理的效果。

3 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应用实践及成效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大营销”体系的推广建设, 推动了营销业务应用电子化管理的发展。2014年, 国网福建省电力公司启动了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应用建设的探索工作, 并选择福州供电公司作为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试点单位。福州供电公司组织营销业务相关业务部门开展营销档案建设工作, 主要从营销档案标准规范体系、系统建设功能及智能场馆建设三个方面开展。

(1) 营销档案资料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了符合福州供电公司业务实际的营销档案资料收集规范, 把营销档案资料收集与营销业务流程进行紧密耦合, 实现业务角色、业务类型、业务环节及资料类型进行有机关联, 确保营销档案资料收集及时性、规范性。

(2) 营销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营销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符合智能化管理工作要求, 协调营销业务应用开展应用集成工作, 满足营销档案智能化收集、智能化整理和智能化归档。

(3) 智能营销档案室建设。按照智能档案设建设要求, 开展档案室选址、基建装修、设备安装、系统联调及档案室投运等工作。

福建福州供电公司经过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试点建设, 其成效主要表现如下:

(1) 营销档案标准化管理, 确保客户档案安全保管。通过电子化设备、系统化管理将营销业务中重要的业务凭证及单据纳入信息化管理, 电子化营销档案在档案查阅、利用等方面更加便利, 避免了实体档案在借阅和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档案磨损、老化、丢失及泄密等情况;通过信息化安全存储保管策略, 可实现电子档案数据长期保管。

(2) 解决档案人力资源紧张及优化档案保管存储空间问题。系统化管理有效缓解档案集中存放的实体库房压力, 借助信息化手段满足按照客户档案类型实现集中和分散保管相结合保管模式, 降低了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优化档案保管空间利用, 扩大了现有人员管理档案的规模和数量, 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3) 支撑服务营销业务办理。利用电子化档案中智能识别、抽取, 有效支撑营销业务办理中对用户用电基础信息的完善, 有效降低了营销一线工作人员补录、人工核对客户用电基础数据信息工作量, 支撑营销业务的“免填单”业务和同城营销业务办理, 提高了营销工作效率。

4 结论

通过电力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研究与应用, 建立电力营销档案智能化管理标准、应用和配套设施, 通过统一档案的存储模式, 智能化识别在档案应用中确保了营销客户用电基础数据准确性, 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档案保管采用智能化技术与营销档案系统联动管理, 实现档案库位自动分配、档案智能盘点, 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量, 提高了查阅档案效率;与营销业务系统集成服务,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营销业务受理无纸化, 更好的支撑“大营销”体系建设, 实现营销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陈秀菊.电力企业档案管理规范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1~28.

[2]周慧.电力客户档案实现仓储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J].广东电力, 2011 (7) :77~79.

[3]张长城.合肥电力营销客户档案管理系统探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 :79~84.

[4]杨郁.基于营销业务系统的智能化客户档案管理[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3 (9) :58~59.

气田智能化建设应用体系研究 篇9

关键词:气田,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体系

1 引言

苏里格气田较为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特点给安全生产和管理造成了诸多困难,对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建设,苏里格气田的开发生产逐步实现了数字化,但如何将现有的生产监控信息用于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生产的自动优化、气藏管理的自动分析,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辅助决策作用,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听数字指挥”,成为苏里格气田智能化建设及管理的重点。

目前,苏里格气田已建立了数字化气井、数字化集气站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气井数据经自动采集后传输至集气站,集气站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数字化管理平台,由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向集气站和气井发送远程控制指令,对气井和集气站实施远程控制。

2 气田智能化应用体系研究

以实现井站生产智能控制、生产组织智能管理、气田开发智能分析为目标,从前端、中端、后端三个层面实现气田智能化管理,其智能化应用体系架构如图1 所示。

前端智能化是通过优化智能开关井技术,提升场站数据分析及控制能力,完善气区工艺运行系统及公共环境监控措施,实现气井生产智能控制、场站运行自主管理、气区一体化监控。中端智能化是以数据二次应用为重点,建立以生产运行指挥与安全预警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实时数据的计算分析,实现生产运行自动预警、业务流程自动跟踪与受控。后端智能化则是以趋势分析研究为重点,搭建气田开发技术分析专家库,利用海量的历史数据实现气井生产各项技术数据的自动计算与统计分析,为生产指挥及气藏研究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实现气田最终采收率与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3.1 前端智能化

3.1.1 智能化气井

智能化气井包括数据采集智能判断、生产智能控制、安全防范智能管理三方面。通过RTU、智能仪表、控制机构、视频设备等数据的自动分析,实现气井有效数据主动筛选、条件控制智能判断、安全防护自主管理的运行要求,由人工监测转变为自主管理。

(1) 气井生产控制智能化:建立单井电磁阀智能运行数据模型分析生产规律,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对控制模式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为间开井的高效管理提供有效方法和手段。

(2) 气井数据采集智能化:增加仪表异常值判断,增加数据存储功能,扩展监测端口,开发单井蓄电池监测模块,对单井电容电量进行检测,实现单井供电提前预警,确保单井通讯不间断。

(3) 井口安防智能化:开发了气井井口图像智能拍照功能,实现井场闯入触发拍照、存储并主动回传告警信息。

3.1.2 智能化集气站

完善生产运行数据的分析功能,实现生产异常信息自动提示,并对无人值守站的环境、视频安防进行有效监控,由人为监控转为系统自主联控和动态预警。

(1) 集气站生产预警智能化:建立集气站数据诊断模型,随着场站工况运行环境的变化,系统自动对生产状态做出判断,将要注意的事项及下一步操作流程自动呈现在监控人员面前,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分析提示。

(2) 集气站安全防范智能化:集气站增加温度、声音、火焰监测装置,并根据环境情况向相关人员提出预警措施,进一步提升无人值守区域安全防范能力。

3.1.3 智能化气区

通过分析管网压差、温度等数据信息,对生产区域进行环境监控并自主提示,辅助组织生产、冬防保温、防洪防汛等工作的开展,实现全厂管网运行管理。通过各站干管、气区集气支线综合监控,实现管网与集气站运行联动控制。另外,在路口监控和车牌识别的基础上,整合GPRS监控系统,实现车辆运行、道路状况及自然环境的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气区架构见图2。

3.2 中端智能化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根据生产需求对关键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处理,从工艺运行、业务管理及“动状态”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

3.2.1 系统运行智能诊断

建立完善的实时数据分析模型、生产运行诊断及自控系统运行诊断专家库,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离和诊断,并对故障进行分析评价,达到自控系统和生产运行的自动诊断、提示、预警的目的。

3.2.2 生产调度指令系统

结合两级平台实际业务交叉需求,实现工作任务和调度指令自动统计、自动分配、动态跟踪、闭环管理。建立完整的任务跟踪落实反馈的闭环结构,每周、每月自动统计近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业务程序规范数据库及任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一、二级平台联动操作,任务显示界面实时刷新,实现两级调度指令的无缝对接。

3.2.3“动态”集中受控管理

(1) 设备动态运行监控:设置各类设备重点参数运行范围,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报警并自动提示,同时对每项报警进行故障分析,提出故障产生原因及有效措施建议。

(2) 车辆动态监控:完善车辆运行动态资料及道路状况的收集和集成,实现车辆运行状态及时显示、超速报警、危险点提示及日志查询等功能,同时可根据每日车辆运行状态,为车辆调度提供调派建议。

(3) 污水罐动态监测:转变传统单一的污水液位监测,增加油水体积的动态预警功能,根据油水位分别计算出对应的油水体积,并设置报警限值。

3.3 后端智能化

将数据分析计算与气田开发技术相结合,搭建气田开发技术分析专家库,为技术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效指导气田开发工作。

3.3.1 设备管理智能分析

通过对设备运行故障、备品配件消耗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形成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库,建立全厂设备电子档案,自动生成各类分析结果。自动计算每台设备的故障率,实现设备运行故障分析。记录每台设备的备件消耗数量,形成备件使用台账,分析统计每台设备每年运行维护成本。

3.3.2 工艺运行智能分析

将井、站及管网运行数据与工艺技术相结合,通过自动计算分析、工艺措施自动优选,具备排水采气措施优选、管网输送能力校核及药剂加注量自动优化等功能,实现气田工艺运行的智能化分析。

(1) 排水采气分析功能:将每项排水采气措施应用范围及积液井判断条件内嵌至数据库,根据生产报表系统自动筛选积液井,并根据不同的生产状态,自动选择相适应的排水采气措施。系统通过对单井生产数据的计算分析,自动生成排水采气工作制度,并建立排水采气动态分析库,对实施排水采气后气井的生产能力、压力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便于指导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2) 管网运行分析功能:通过对上下游压差及管线输送能力的分析计算,实现清管作业自动提示。根据集气支线输送气量、管径、管线上下游压力、温度等参数的监测分析,自动计算出每条集气支线在冬季运行中每天的甲醇注入量。自动校核干管输送能力,对已接近或达到最大输送能力的干管实现自动提示,为管网技术改造提供指导意见。

3.3.3 生产动态智能分析

通过对各类生产指标的计算、对比和分析,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气井中寻找生产规律,从而制定优化气井各类生产指标及技术措施。

(1) 实现气井生产状态自动分析:实现产量运行及压力运行分析两项功能,将实时数据库与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不同统计方式下每口气井生产状态的自动分析。

(2) 实现气井生产指标的自动分析:在开井时率实现自动计算的基础上,增加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统计,自动呈现气井非正常关井的数量、井号及原因;增加对问题井处置措施的分析提示;同时实现气井压降速率计算功能,自动生成每口单井压降速率,与开发指标进行自动对比,判断每口单井是否在计划稳产期内,实现对气井合理开发的智能预测。

(3) 生产管理指标的优化分析:实现气井精细管理模块中的间歇生产井功能,建立间歇井生产管理专家库,自动筛选间歇井,并根据每口间歇井生产特点,通过专家库进行分类对比,自动生成间歇井生产制度。

(4) 区块及单井产量预测:在气井精细管理模块中新增区块产能预测及单井最终产能预测两项功能,根据区块所辖单井开关井时间、开关井数、日产气量等基础数据的分析计算,实现对区块产量及单井最终产气量的预测及发布。

4 结语

苏里格气田智能化采用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提升了智能化应用效果。智能化是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为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人工成本的减少、劳动强度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效率、安全生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管控流程的优化和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应用将在油气田生产建设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扩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富.三相电动执行机构智能控制器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02):39-40,43.

[2]铁锐.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06):40-41.

[3]程澜,罗建.智能化工业以太网故障诊断体系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2(04):31、33.

[4]穆铁奎,马建格.智能化钻井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05):107-108.

[5]谢贤平,韩孟微.矿井通风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J].云南冶金,2012(05):47-49.

[6]杨威.衢州电网智能化探索[D].浙江:浙江大学,2012.

[7]李国英,侯珂.数字油田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36,38.

[8]蔺胜利,滑晓辉,单鸿飞.玛河气田智能建设试点设想[J].中国信息界,2012(12):40-41.

高校档案馆网页建设研究 篇10

一、建立高校档案馆网页的意义

1. 建立高校档案馆网页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 高校档案工作的任务、要求、形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高校网页作为档案信息接收与传播的一个接口界面, 以其运行模式的独立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浏览查询的全球性等特点, 为高校档案馆适应时代潮流、探索新型服务和宣传模式提供了现代载体。高校档案馆网页建设的成功与否, 是体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水平以及档案馆工作总体成效的一个显著标志。

2. 高校档案馆网页是了解、宣传高校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窗口。

档案馆可以利用网站时空跨越性这一特点, 及时地向档案管理人员和整个社会公众远程发布关于档案法律规章、档案工作业务标准和制度、档案业务知识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动向等, 便于人们了解档案、熟悉档案、利用档案, 发挥高校档案在人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有作用。由于网页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其宣传作用强, 社会辐射广, 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扩大高校档案馆的社会影响, 提高高校档案馆的社会地位, 赢得社会公众对高校档案馆的理解、支持和合作, 推动和促进高校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高校档案馆网页是高校档案馆的电子平台。

高校档案馆可以依托网页、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 开发反映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所利用, 应当成为高校档案馆网页建立的主旨。高校档案所蕴藏的历史信息, 也是人们访问高校档案馆网页的目的所在。

二、网页的制作

1. 制作软件的选择。

目前, 网页编辑软件琳琅满目,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网页的创建与维护, 要求软件在创建和管理方面达到强大、灵活。一是HTML是一种用于编写超文本文档的标记语言, 是网页编辑的主流语言, 使用简单、方便。二是使用ASP.NET进行动态网页设计, 即Web应用程序的设计。ASP.NET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 Visual Studio NET中文版是最受欢迎的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NET是一款优秀的RAD (应用程序快速开发) 工具, 仅需要简单地拖拽控件到web表单中, 双击表单元素来注册事件、编写相应的代码就可以完成应用程序的快速开发。ASP.NET支持多种语言编码, 任何可被.NET CLS支持的语言都可以用来编写ASP.NET应用程序。C+和Visual Basic.NE语言最常用。三是Dreamweaver是另一种网页编辑工具,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网页制作工具, 能够建立一个自由编辑的空白网页, 或使用各种向导建立特殊的网页, 并在网页中加入所需要的组件和动画、视频、音频等效果, 创建出极具表现力和动感效果的网页。

2. 制作步骤。

第一, 文字制作。文字内容的主题要清晰, 在每一个网页上用醒目的大字冠以本页的标题, 并在网页的左上角显示出来, 以方便浏览者清楚地了解网页的主要内容, 从而节省浏览网页的时间。网页上的文字内容占据了大多数, 传输了绝大多数的信息。因此, 认真细致地处理网页上的文字内容与表现方式, 是网页制作的关键。一般来说, 除文字精炼、表达准确外, 使用的字体要易于辨认、字体大小适中, 网页一般以2~3个屏幕窗口长为宜, 当内容较多时, 可分成几个较短的网页来表达。

第二, 图片制作。图片有醒目直观、传达信息生动的功能,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网页上的图片应尽可能的小巧, 网页的制作者应在图片的大小、质量和数据的传输量上作适当的选取。如果需要上传尺寸较大的图片, 应先向浏览者展示小的样图, 再提供大图片的链接。图片分辨率一般会选择72dpi, 图片的分辨率不能过高, 否则会加大数据量, 延长网页的传输时间。而使用GIF动画可以使网页更加生动活泼、引人注目, 一般以1~2个动画为宜, 每个动画使用4~5帧即可。

第三, 背景衬托。适当地使用背景衬托可以让浏览者阅读网页时感到轻松。背景的颜色、图案与前景文字图案的对比要强, 以使文字清晰地显现在背景之上。背景图案还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色彩浓度, 以利于文字及其他前景内容能够清晰地显现。切不可使用过亮或者与前景文字相近颜色的背景, 这样会使前景的文字难以辨认, 而背景图案色调太浓也会冲淡前景的主要内容。

第四, 超级链接。HTML语言允许特别标明一般文字与超级链接使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这样, 即可以区分一般文字和超级链接, 又可以使网页的色彩更为丰富。建议在网页制作时多采用清淡素雅的背景来衬托前景, 文字采用较鲜艳的、对比度强的色调, 以加强前景文字与背景的颜色对比, 超级链接文字一般用较浓的非常耀眼的色彩来强调。已浏览过的超级链接可以采用低于原超级链接的亮度来显示, 以区别是否浏览过。除非要营造特殊的气氛, 一般不宜使用反转显示。

第五, 界面动态。随着Web技术的迅猛发展, 上网用户已不满足于浏览静态的网页内容。为了让网页表现得更生动, 就必须要使整个网页都动起来, 以文字移动、图片变幻、电影文件、背景音乐等方式较为常见。

三、网页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网页版面。

图片使用要适当, 兼顾美观与实用;背景尽量色彩淡雅, 最好避免同一个网页上分为好几个色块;文章题目可以用鲜艳的颜色来突出。正文中最好少用颜色变化来突出某些内容, 超链接除外。

2. 网页风格。

高校档案馆的网页, 不同于某些商业性的页面, 是以档案信息传递和宣传为主,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馆藏, 突出信息的价值性;另一方面要加强馆际协作, 方便用户检索, 突出网页的功能性。

3. 网页结构。

文件结构的设计虽然与客户机无关, 但是一个逻辑关系明确、路径清晰的文件结构却可以使得设计过程变得严谨和有条理, 且利于日后的扩展。页面结构的设计关系到客户机查找信息的方便与否, 一般来说, 树形结构的网页在层次上不应超过4层。否则, 用户不易跟踪和返回, 在浏览时易“迷路”。

4. 不宜太长。

一篇文章如果太长, 以避免浏览时过多使用横向滚动条或纵向滚动条, 应把它分页放在几个网页中, 每页加一个超连接, 或者在一页中设置几个书签。

5. 框架网页。

框架网页少用为宜。屏幕的分割一般不要超过3块。网页的主次要分明, 要确保至少有一个主框占有60%以上的浏览窗口面积, 有主框的一侧才能设置滚动条。

参考文献

[1].陆伟.如何制作和发布网页.现代通讯, 2001.3

[2].徐亚先.试论网页制作.情报科学, 2001.2

[3].王在东.张劲松.刘勇.主页网站——档案宣传工作的新途径.兰台世界, 2000.2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字: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数字档案共建

数字档案资源,是必须要借助电子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管理和利用的档案资源的总和。数字档案资源馆藏主要由虚拟数字档案和实体数字档案两种。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方案应该包含数字档案的收集、建设、长期保存和评价四个方面。

1 档案资源的收集

电子档案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电子文档、电子文件、图片、视频等类型的数据。数字档案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有本地和镜像两种。建立本地数字档案资源库,这种模式就是将数字资源库安装到本地服务器,根据IP来限制局域网的访问范围。这种模式不需要认证,也没有人数限制。数据的更新方式一般是采用硬盘或者通讯的方式进行追加更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数据稳定,不限制用户使用,没有通讯费用,方便进行构建一站式检索。该模式的不足之处:硬件投入较大,对服务器的要求比较高,系统维护成本较高,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定期更新。第二种模式是采用数据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数字资源库安装在某一个机构,其他的附属机构进行共同使用。这种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共建共享,成本较低,维护方便,但由于档案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档案资源在上缴上面容易出现问题,如格式、档案隐秘性特征。

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系统的建设模式主要有自建、与公司联建、机构联盟共建三种模式。(1)独立建设。机构自己出人力物力进行构建,这种模式对技术要求较高,资金成本较低。(2)与公司联建。这种模式是机构提出构思与资源,软件公司进行系统的开发,这种方式资金成本较高,设计出来的数据库也比较先进。(3)联盟共建。建立档案机构联盟,各个成员机构共同建设数据库,技术与资源同时共享,建设成本均摊,这种模式主要考虑产权和数据库维护问题。

各个档案机构在建设数字档案库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影响因素:(1)本机构档案的资源整体情况。主要包含资源数量、用户数量、资源挖掘程度和档案机密性。(2)本机构的硬件与软件情况。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环境、存储情况等,软件情况包含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的技术维护力量等。(3)经费情况。当年或者未来几年在数字档案建设方面的经费预算。

2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方案研究

数字档案建设是一个资源积累的过程。数字档案资源不同于纸质档案之处在于其保存对实体空间占用比较少,所以不像纸质资源那样需要定期的保养。数字资源长期利用主要需要考虑的是资源的积累和长期保存方案。数字资源保存一般包含数字档案缴存制度、数字迁移和数字仿真技术。

2.1 数字资源缴存制度。这里主要是指机构或者机构联盟自建的数字档案库的缴存制度。应该从政策的层面上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积累和保存。笔者认为机构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确保数字档案资源来源:(1)明确收缴的内容。如机构成员的论文、著作和专利等;没有经过正规出版的如研究报告、博客、学位论文等;机构和个人活动的记录,如会议文献、PPT课件等。(2)明确收缴主体。一个单位应该指派一名专门的人员负责上传或者上缴数字资源,责任到人,同时也有利于部门机构数字档案资源的收缴。(3)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对按时缴存的机构可以实行定量的积分制,然后分别赋予不等的权限,同时单位应该建立一套的奖励制度,来鼓励读者上传其数字档案资源。

2.2 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术。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技术主要包括:拷贝、仿真、迁移、数字图形输入板、计算机档案馆、封装技术、标准化技术、通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基于风干的保存策略、数据再造技术。这些技术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使用的主要手段,各有优缺点:(1)拷贝。就是将原来的数据直接拷贝到新的服务器或者数据库中。这种方式执行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但是这种模式对数字档案资源保护有限,不能解决硬件过时而引起的长期保存问题。(2)数据仿真。在新的数据系统中搭建一个兼容环境,可以运行原来的数据和设备,达到数据继续使用的目的。这种方式对软件的要求较高,多次的仿真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3)数字迁移。是指将数字资源从一种技术环境转移到另外一种环境上。这是目前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的主要手段。这种模式可以将信息从不稳定的系统迁移到稳定的系统中去,将多样的信息迁移到标准化的信息格式中。这种模式易于信息的组织,但是在迁移的过程中,容易将信息的格式信息丢失,尤其是多次迁移以后。(4)数字图形输入板。同时将软件和硬件进行保存,将所有的信息直接显示在显示屏上,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显示。这种模式适合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但是研发成本比较高,但节约了迁移的成本,应用前景比较广。(5)建立数字资源档案馆。将过时的计算机软硬件进行保存,并读取数字资源。这种模式成本较低,同时维护和使用的成本较高,不适合采用。(6)封装技术。将数字档案资源以及其运行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打包保存,从而实现其他环境下该程序的运行。这种技术存在元数据提取困难的特征,使用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时需要进一步的讨论。(7)标准化技术。将数字档案资源转换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形式进行保存。维护成本较低,使用方便,但是降低了数据使用的灵活性,格式保存上容易存在失误。(8)虚拟计算机技术。IBM设计的一种数字资源保存方式,在不断革新的硬件和软件上设置一个层,方便进行数字资源的仿真和迁移的数字程序。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如果能够投入使用,应用范围较广。(9)基于风干的保存策略。就是在保存数字资源的同时,保存一个简单的,可以运行的、低质量的数字运行系统。这汇总模式主要是一种附加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方式。(10)数据再造技术。从原始的数字资源中提取数字流,来恢复数字资源的原貌,可以保存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技术要求高,无法评估再造的数据的恢复成果。

2.3 长期保存建议。机构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来做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确定长期保存的类型。确定哪些类型的数字档案资源是需要长期保存的。(2)确定长期保存的技术手段。根据资源种类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所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3)积极开展机构联盟之间的数字档案资源保存合作。一方面可以节约经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长期保存的质量,也有利于标准的统一制定,避免长期保存的重复建设。(4)拓宽长期保存的资源类型。除了机构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档案外,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学术性电子邮件、微博、博客,说说、朋友圈等数字资源也应该加入到数字档案资源保存的行列。(5)拓宽保存途径。积极与互联网商进行合作,能够将本机构工作人员的网络数字资源进行下载并进行长期保存。(6)确定数字档案的密级以及公开的期限。尽量早的将一些数字档案资源进行放开阅览权限。

3 数字档案资源的评价

数字档案资源的评价也是长期保存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字档案资源的评价结果对数字档案资源保存的类型,保存的方案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对数字档案馆藏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同时也是数字档案资源长期保存的一部分。

制定数字档案资源评价指标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1)通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可能只为一个机构服务,需要评价不同类型的数字档案资源,找出它们的共性,基于这些共性来建立指标体系。(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是通过一定的数据、运算来对事务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本质也内在规律进行的抽象研究。将二者结合,可以将模糊的对象清晰化,方便用户进行分析。

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评价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1)数字档案的使用价值。需要考虑的是质量、成本和内容。(2)数字档案的社会价值。主要包含档案的密级、使用范围等。(3)数字档案资源的存贮。主要包含存贮设备和存贮技术。存贮设备包括兼容性、传输速度、数据保护能力等;存贮技术包含设备的稳定性、扩展性和维护难易程度等。

4 总结

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建设研究 篇12

一、集成平台建设必要性

大部分归档的电子文件源于各应用信息系统,脱离这些应用信息系统,数字档案馆便陷入无源之本。档案工作是各项业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不通过接口将档案工作纳入各项业务流程,档案工作将在信息化时代面临被边缘化的可能。此外,应用信息系统虽然有自己的数据备份机制,却没有电子文件的长期或永久保管机制,也缺乏信息利用与共享平台,而数字档案馆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建立两者间的集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对促进档案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均有重大意义。

二、集成平台主要功能

集成平台是数字档案馆与应用信息系统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数字档案馆从各应用信息系统中捕获归档范围内的信息(包括电子文件及元数据),并按归档要求对捕获过来的电子文件进行规整,如格式归一、自动分类与编号等,再把规整后的电子文件传递至数字档案馆,完成归档流程。同时,在电子档案利用时,集成平台还能通过映射关系,对系统用户的利用需求进行解析,并在办理借阅手续后,将数字档案馆的电子档案信息传送至各应用信息系统,满足不同应用信息系统的电子档案信息获取与查阅需求。

1. 归档信息捕获。

归档信息捕获功能是指集成平台能根据数字档案馆已设定的归档范围,自动到指定的应用信息系统的特定流程中去捕获相应文档及元数据,并将应归档文档及元数据提取至档案集成平台。传统载体档案信息载体形式(如纸质、光盘、实物)相对固定,其原始信息和过程信息均在同一载体中,且是固化的,只要走完流程后归档,即能确保该份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而应用信息系统的信息则不同,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储于各业务流程和环节,在不同流程或环节出来的文档信息不一样,只有对归档范围中每一份文件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及元数据进行定义,才能确保归档的电子文件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要求。

2. 归档信息规整。

归档信息规整功能是指集成平台能根据电子文件归档整理要求,自动对捕获的电子文件及元数据进行分类、组卷、编号、赋值、格式归一、划定保管期限、设定借阅权限等,并能将规整后的电子文件及元数据提交至数字档案馆归档。具体功能需求:(1)分类:根据档案分类方案设置分拣规则,及时将捕获的电子文件归入相应档案门类。(2)组卷:对同一门类中电子文件按年度、项目、专题、活动、人物、出版物等归集。(3)编号:根据档号编制规则,对已分类、组卷的电子文件自动编制档号。(4)赋值:包括属性信息转换和自动赋值。前者指根据字段间映射关系,对两个系统间元数据进行转换,确保应用信息系统中电子文件元数据能被数字档案馆识别;后者指根据电子文件来源、系统操作等背景信息,自动为电子文件某些字段信息赋值。(5)格式归一:根据归档文件格式要求,自动将归档电子文件转换统一版本格式,确保电子文件在数字档案馆能被打开和查阅。(6)划定保管期限与借阅权限:根据电子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关键词,批量对归档的电子文件划定保管期限;依据电子文件密级、是否实行技术保护、归档单位、形成单位等字段信息,划定电子文件借阅权限。

3. 信息双向传递。

数字档案馆不是一座信息孤岛,亦非只进不出的信息黑洞,而应成为各应用信息系统电子档案的集中、长久保管与信息提供利用的基地。今后集成平台不仅要解决电子文件归档问题,更要重视系统用户需求,着力解决应用信息系统如何便捷获取数字档案馆中档案信息问题。为此,集成平台应具备根据应用信息系统提交档案利用需求,及时将相关档案信息传递至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

三、集成平台开发

1. 集成平台开发模式。

集成平台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建立数字档案馆与应用信息系统间的通用接口,二是在数字档案馆或应用信息系统设置专门的电子文件归档与利用功能模块,三是数字档案馆与各应用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即在两个系统刚开发时就全面考虑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调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应用信息系统开发时间不一致,第三种模式基本无法实现,而第二种模式则成本费用太高,建立通用接口往往成为集成平台建设的首选。文章重点从通用接口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发集成平台。

2. 通用接口建设。

通用接口建设包括需求分析和软件开发两部分。从档案部门角度,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结合通用接口功能和实际业务需求,在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基础上,做出一份相对合理、可行的需求报告,并督促研发人员将这些需求落实到研发的通用接口中。

(1)清理归档数据。调研各应用信息系统及业务主管部门,摸清各项业务主要形成哪些关键性文件(文档),如表1,梳理这些文件的形成部门、形成系统、文档内容、生成节点、流转情况、归档部门等,据此来确定归档信息捕获范围及要求。特别应注意的是,在确定归档范围时,不仅要细化到每一电子文件中包含哪些文档,还应明确每一份文档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如稿件关键要素为“正文+附件+修改痕迹”。

(2)制定归档整理规范。根据国家及行业制度、标准,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电子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如表2,为通用接口自动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分类、组卷、编号、赋值、格式归一、划定保管期限、设定借阅权限等提供依据。

(3)建立系统间映射关系。应用信息系统是为了方便某一项工作业务开展而专门研发的业务管理系统。由于行业间的差异性,专业术语存在与档案行业规定不一致现象,导致应用信息系统的有些字段与档案管理系统中字段不一致,如OA系统中“形成部门”与档案管理系统中“编制单位”的字段内容相同却叫法不一,导致有些元数据可能丢失。为了实现应用信息系统与数字档案馆的互联互通,应建立数据字典,对字段界定,并在数字档案馆的通用接口中建立字段映射关系。此外,由于不同系统间的文档支撑软件、版本等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文档在应用系统打不开,从而影响系统用户利用档案信息。因而,通用接口不仅在归档环节要具有格式转换等规整功能,在档案信息提供利用环节,同样也应具备该功能。

(4)建立配套制度和业务标准。在开展通用接口建设同时,如表3,应以制度或标准的形式巩固建设成果,便于今后的电子文件归档与利用及接口功能完善。

四、集成平台应用

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开发的关键在于以“系统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电子文件归档和利用”为落脚点。我们要做好前期调研,了解业务系统主要形成哪些关键性数据,明确这些数据在归档、管理及利用有哪些要求,并以制度或业务标准的形式将这些要求固化,落实到集成平台的研发中。在集成平台交付后,应实时维护,记录现用版本不能解决的问题,并添加到下一版本的集成平台研发需求中。

从业务发展需求来看,今后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的处理对象将由“二维文档”升级为“三维图像”;支持关联词、关键词、叙词、主题词等多种语言标引和检索,信息解析与转换功能更加完善和智能;信息传递方面不仅能对归档范围内的电子文件进行捕获、规整和传递归档,还能通过映射关系和智能解析,将系统用户的档案利用需求转换成数字档案馆能识别的方式,并将符合利用需求将档案信息转换成应用信息系统能识别的方式,传递给系统用户利用。

摘要:数字档案馆集成平台包括归档信息捕获、归档信息规整和信息双向传递功能。集成平台共有通用接口、集成开发、个性接口三大开发模式。建设通用接口,做好调研,清理归档数据,明确归档整理要求,理顺系统间映射关系,以制度或业务标准形式固化成果。

上一篇:数据库异常检测系统下一篇:新闻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