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人才

2024-09-18

绿色人才(精选10篇)

绿色人才 篇1

摘要:本文就绿色营销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当前各高职院校在绿色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加强相关师资培训、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议, 对于加快绿色营销人才培养,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 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强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它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的统一。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补充与修正。绿色营销目的是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达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也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绿色营销源于20世纪中后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日趋严重, 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如气候灾害、温室效应等也日益凸显, 给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也随之增强了对国民环保意识的教育。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ISO14000系列环保认证标准的颁布, 以及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 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危机的正视与重视。此外,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剧增, 绿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潮流, 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并将此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在“十二五”规划中, 中央更进一步明确, 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对绿色营销在我国的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我国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绿色营销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经济开始快速恢复和发展, 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 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剧增, 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类毕业生, 往往没到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供不应求。最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人才市场提供的供求信息显示, 市场营销专业连续蝉联岗位需求排行榜首位。福建省2011年人才市场行情分析报告表明, 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十名职业依次是:市场营销 (19.4%) 、计算机 (9.3%) 、技工/普工 (5.7%) 、营销管理 (5.5%) 、商店/零售服务类 (4.3%) 、工业/工厂类 (4.3%) 、酒店/宾馆/餐饮旅游类 (3.6%) 、房地产/物业类 (3.3%) 、财务/审计类 (3.1%) 、客户服务类 (3%) ;在需求学历层次分布上, 要求“中专以下学历”的占20.39%, 要求“大专学历”的占41.06%, 要求“本科学历”的占7.62%, 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占0.17%。另外, 市场营销岗位的薪酬也比较理想。八方人才网发布的2011年度薪酬报告显示, 近几年营销类人员工资增加幅度很快, 普通销售岗位平均月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 吸引力明显高于很多行业。

在此基础上, 由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加大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 更使得社会各行各业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 真正精通绿色营销理论、掌握绿色营销规律, 而且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营销人才少之又少。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 在绿色营销理念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很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采取有效的绿色营销方法, 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这也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而要求我们必须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绿色市场营销人才, 达到提高就业率,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目的。为此, 应该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绿色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绿色营销人才。

三、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绿色营销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中还未受重视

近几年来, 尽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呼声越来越高, 社会上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绿色营销专业。有少数院校是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若干涉及到绿色营销理论的课程, 或者是一些有远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绿色营销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还没有考虑将其纳入到专业设置体系中。很多人对绿色营销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该开设哪些课程, 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培养一大批动手能力强、敢闯敢干的专业技能人才, 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绿色营销,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一方面普遍偏重基础理论教育, 而忽视实践教学, 导致学生的行业实践知识缺乏,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 另一方面, 学校对学生环保和绿色营销理念的塑造和培养也明显不够重视, 许多学生都对此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 我们应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反思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 为绿色营销专业的设置找准方向, 积极培养绿色营销人才。

2. 教学理论脱离实践, 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理论体系

绿色营销理论在国外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我们在借鉴国外绿色营销人才培养经验时, 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灵活机变、活学活用, 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 我国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从事或深入绿色营销实践的经历, 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使得我国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缺乏后劲和推动力。事实上, 营销专业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 以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情况, 使其教学研究与企业营销实践联系起来, 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更使理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对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践应用上缺乏对西方绿色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与吸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来看, 目前我国关于绿色营销方面的论著层次不齐、良莠混杂, 真正能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思想性和鲜明特色的著作寥寥无几, 更缺乏在绿色营销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高深造诣的大家。绿色营销理论的严重滞后, 影响了我国绿色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因此, 我国市场营销教学应加强对中国本土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经验的研究分析和对国外绿色营销理论的吸收消化, 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3. 绿色营销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选拔人才的观念已经逐渐转变。根据一份调查显示, 企业招聘员工时注重的内容依次为: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和学历。这反映出我国人才市场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在我国高职教育体制中, 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尤其是在绿色营销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 最新的绿色营销实用技能信息并没有及时反馈到学校教学体系和过程中, 学科课程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更滞后于市场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当前在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安排较少。

(2) 实习内容较为分散。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安排三种类型的实习:一是课堂实践, 二是教学实习, 三是毕业实习, 从内容安排来看, 各类型实习之间交叉重叠现象较为严重, 实习目标不能有效达成。

(3) 实习缺乏针对性。很多实习不能深入, 多是走马观花, 学生难有切实的体会和感悟。

(4) 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绿色营销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 而较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 往往导致教师实习内容“缩水”或教学计划“流产”, 不仅影响了实习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实践指导, 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习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5) 实习单位落实困难。金融危机后, 许多企业发展不景气, 加上接收成本较高等因素, 往往对学生实习退避三舍, 致使实习单位落实困难进一步加大。

四、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 设置绿色营销专业, 制定绿色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因此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和绿色营销理念, 改革传统的营销专业, 设立绿色营销专业。绿色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和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符合各种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要求, 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区和行业经济建设。一般来说, 要求学生必须熟悉绿色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一定的绿色营销管理技术, 具备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 做好绿色营销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工作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既掌握绿色营销理论同时又具有绿色营销实践的教师。最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展, 学生数量快速增加, 教师教学任务重, 压力大, 疲于备课、授课, 没有精力从事相应的理论研究, 更没有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也是如此。鉴于此, 高职院校应该转变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思路, 抓好从“量”到“质”的转变, 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营销实践, 把绿色营销的理论、技术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起来。

3.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按照绿色营销的要求, 要增加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在教材编写上, 要贴近绿色经济, 绿色技术, 注意结合我国国情, 要多借鉴国外成熟的教材, 有条件的话多开展国际交流, 使教材的编写更具发散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在课堂理论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绿色营销理念的灌输,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理念,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 让绿色营销理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4. 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和绿色营销企业的良性互动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要求, 高职教育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这一精神, 高职院校可以和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的企业开展合作,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实现彼此资源互享。具体来说, 可以请企业经验丰富、有一定绿色营销理论水平的人员来校搞讲座, 可以安排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 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者顶岗实习, 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情况, 把握绿色营销活动开展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绿色营销意识, 掌握绿色营销的实践技能。

5. 改革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在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 要考虑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减少理论教学, 强化学生绿色营销技能的锻炼。一是在教学中, 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图片展示法等, 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重要性, 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如何实现绿色营销;二是要多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习, 组织学生深入营销实践中去。比如, 安排学生进行销售练习,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 利用寒暑假时间帮助学生联系合作单位打短工等, 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不断强化“绿色”意识, 更好地消化绿色营销理论, 掌握绿色营销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峡人才网:www.hxrc.com/zpgg/2011hqfx/2012/3/12[1]中国海峡人才网:www.hxrc.com/zpgg/2011hqfx/2012/3/12

[2]罗双燕, ?张先梅, 万娟.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6[2]罗双燕, ?张先梅, 万娟.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6

[3]陈建国, 王敏.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魅力中国, 2010-8[3]陈建国, 王敏.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魅力中国, 2010-8

[4]马后芬, 马瑞婧, 夏祖洋, 等.绿色营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6[4]马后芬, 马瑞婧, 夏祖洋, 等.绿色营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6

[5]顾立娟, 王敏.21世纪中国绿色营销发展对策[J].兰州学报, 2003-1[5]顾立娟, 王敏.21世纪中国绿色营销发展对策[J].兰州学报, 2003-1

绿色人才 篇2

豫人社[2009] 269号

各省辖市人事局,省直各单位,巩义市、项城市、永城市、固始县、邓州市、中牟县人事(人事劳动)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根据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的有关精神,经研究决定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

一、范围和对象

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实施的范围和对象为:

1、海外留学回国来豫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2、从省外引进的重点学科、重点工程、高新技术等方面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3、我省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考核合格的出站人员。

二、基本原则

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实行考核认定的办法,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不受资历、任职年限等限制,直接申报相应系列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通过绿色通道考核认定取得的资格与通过正常评审取得的资格具有同等效力。

考核认定的标准参照我省已制定的各系列(专业)评审条件。对于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如果单位结构比例已达到规定比例上限的,经批准可以单列岗位进行申报和聘任。实行“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的专业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申报条件

(一)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相应系列正高级资格的考核认定:

1、海外留学回国来豫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海外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2)在国内已取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在海外连续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或经组织批准作为访问学者在海外累计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研究工作3年以上。

2、由省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应具有博士学位,并担任副高级职务3年以上。

(二)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相应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核认定:

1、海外留学回国来豫工作人员: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海外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1年以上;

2、由省外引进的人才应具有博士学位,并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2年以上;

3、我省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考核合格的出站人员。

四、工作程序

1、个人申报。符合条件的人员,根据从事专业、研究方向、实际工作需要等,经单位同意,本人可以申请参加相应系列和级别专业技术资格的考核认定。在海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须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可。

2、单位考核推荐。单位对申报人所提交的认定材料和有关证件进行认真审查,并在复印件上签字盖章;同时,应对申报人的业务工作经历、思想品德、学术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科研成果和业绩贡献等进行全面考核,并形成书面考核推荐意见。

3、主管部门审核。省辖市、县(市、区)人事职改部门或省直业务主管部门在用人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对用人单位所报送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

4、资格审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

5、专家评议。根据申报人从事专业领域或学科方向,从评委会专家库中抽取同行专家组成考核认定委员会进行评定。评定一般采取审查材料、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形式进行。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论文和业绩成果外审,将申报人主要代表性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送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审查鉴定,审查鉴定意见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

6、审核批准。考核认定工作结束后,考核认定结果通过河南职称网向社会公示1个月,对公示无异议人员,下发批准文件并颁发资格证书。

五、所需提供的材料

考核认定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一式3份);

(二)《考核认定呈报表》(一式25份);

(三)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外所取得的学历、学位应提供学历认证证明)、任职资格证书、业务工作总结各1份;

(四)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专业经历证明、业绩成果、论文论著等材料原件各1份。

六、有关问题

1、绿色通道考核认定工作按照便捷、畅通、有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灵活组织,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申报认定所需费用,按省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执行。

3、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是我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改进职称评价方式的有益探索,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我省有关职称政策,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高层次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和考核认定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绿色人才 篇3

《意见》规定,今后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酬应与其本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将面向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平等开放;对特别优秀、国内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高层次留学人才入出境及居留将享受一系列便利条件。

《意见》指出,高层次留学人才是留学人才群体的核心和骨干,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将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特事特办的方法,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围绕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的需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意见》强调,要增强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引进方式。要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大力支持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要发挥顶尖人才集聚效应,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留学人才团队。对暂时无法回国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适当方式为国服务,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其中,2006年回国人员总数为4.2万人,比2005年增长21.3%,回国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留学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才是留学人才群体的核心和骨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是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

01、要把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作为开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的重点,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特事特办的方法,开辟绿色通道,完善服务措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围绕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的需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

02、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一般是指:我国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着成绩,为国内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等人才。具体界定条件参见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5〕25号)。

03、增强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引进方式。要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也要大力支持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要发挥顶尖人才集聚效应,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留学人才团队。对暂时无法回国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04、研究实施战略性顶尖人才专项引进计划。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重大关键技术等战略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对高层次留学人才中极少数国家急需的处于国际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技术专家等世界级顶尖人才,要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特殊办法,特事特办,重点引进。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积极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造良好条件

05、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每年在国内全时工作的时间一般应在九个月以上。

06、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酬应与其本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由事业单位聘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由国内企业聘用的,经双方协商确定工资待遇;对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或以技术入股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可按合同规定给予一定比例提成;以本人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参股的,经投资各方约定,可适当提高技术入股分红比例。

07、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建设要特别重视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要面向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平等开放,鼓励和支持他们公开、公平、公正地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科研基金项目。各地区、部门要积极营造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在高层次留学人才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优秀、国内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

08、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经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可参照其学历、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直接聘任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职称,不受本人任职年限、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等限制;回国工作后,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可按相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09、要充分发挥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作用,支持他们在高起点上出成果、出效益。积极鼓励并推荐高层次留学人才将其发明专利或科研成果参评国家和省级有关科技奖项。回国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可按规定申报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办企业,按照国家的产业和区域税收政策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其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经有关部门审批,可专门立项,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11、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配备专门人员,为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提供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厂房、设备和配套设施,并在房租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健全包括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创业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在内的投融资机制,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发挥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在政策、人才、信息、培训、资助等方面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提供支持的新途径。

12、依法保护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知识产权。鼓励高层次留学人才将在国内取得的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支持他们通过专利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高层次留学人才职务发明成果转让后的收益分成,经与单位协商同意,可高于国家规定的比例获得奖励。

13、妥善安排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配偶和子女。随迁配偶就业,采取个人联系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用人单位有接收条件的,要优先安排,确有困难的,当地人事部门要积极帮助推荐就业。随迁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由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优先办理入、转学手续,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费用;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14、已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国外长期、永久居留权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可按国家规定申请《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或《外国专家证》,并享受有关待遇。

三、积极为高层次留学人才提供入出境及居留便利

15、已加入外国籍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及其随任家属在我驻外使领馆办妥“Z”字签证来华后,需长期居留的,可申请办理2至5年的《外国人居留许可》;需多次临时入境的,可申请办理2至5年长期多次“F”字签证。上述人员须提交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或各省级政府人事部门等一类授权单位公函以及《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等证明文件。上述人员的外国籍配偶及未满18周岁的子女可享受同等条件的入出境便利。

16、已加入外国籍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符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要求的,可 凭人事部出具的推荐函或身份确认函以及《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按有关规定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上述人员的外国籍配偶及未满18周岁的子女可享受同等条件的入出境便利。

17、对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时的国际旅费、仪器设备托运费及安家费等给予补贴,所需资金从现行经费渠道解决。

18、已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时携运进境的自用物品,按照海关对非居民长期旅客进出境自用物品监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19、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后因工作需要确需从国(境)外进口少量试剂、原料、配件,可由其所在单位按照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以及科技开发用品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20、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申请再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有关部门、单位应积极提供支持。

四、加强对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21、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要进一步发挥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积极作用,人事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

22、要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放在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上。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方面有所突破。要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积极弘扬高层次留学人才爱国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要积极营造高层次留学人才愿意回国、乐意回国、学成回国、带头回国的良好环境。

23、各地区、各部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工作站等,要把高层次留学人才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全方位搞好各种服务。要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信息库,及时公布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领域、行业,增强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层次留学人才与国内单位合作牵线搭桥。

24、各驻外使领馆和有关驻外机构要高度重视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吸引工作,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对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特定专业技能的紧缺急需人才,要重点了解联系并及时向国内推荐。

我国绿色商业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篇4

1 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绿色商业是指为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存环境,节约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流通体系。它对整个商业运作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具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运作。因此,绿色商业人才是保证绿色商业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唯有商业的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人都具备了绿色环保的意识和技能,绿色商业的构想才能够成为现实,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因能源短缺、粗放经营模式难以为继而遭遇发展瓶颈,绿色商业成为企业发展的唯一选择时,绿色商业人才显得越发重要。但是,我国绿色商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绿色商业发展的需要,绿色商业人才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我国绿色商业人才的培养变得十分迫切。

2 制约我国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1 社会缺乏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要求

就目前而言,尽管我国在发展绿色商业方面做了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但是我国的绿色商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整个社会仍然缺乏对发展绿色商业必要性的深刻认识。由于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强烈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需求,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对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要求。

2.2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缺乏培养绿色商业人才的动力

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发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意识和要求,企业自然也就没有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的追求,自然也就没有培养绿色商业人才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培养绿色商业人才,必然就要增加成本。而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以利润为标杆,更注重眼前效益,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去培养绿色商业人才。

2.3 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商业要想得到快速、稳步、健康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国家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引导社会大力发展绿色商业,培养绿色商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对绿色商业的发展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对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还没有制定出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

2.4 高校缺乏绿色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理应对于绿色商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上述提到的社会、企业、政府在培养绿色商业人才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我国高校也缺乏培养绿色商业人才的动力和追求。没有设置系统、科学的绿色商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许多高校对绿色人才培养理念认识片面,认为绿色教育的内容就是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减少垃圾的排放量等,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善待环境的道德观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去。

3 我国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理念

首先,要在全社会普及绿色发展知识,加深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了解,并倡导将绿色理念践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次,要培养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从而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激发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培养绿色人才的动力。

3.2 企业应增强培养绿色商业人才的动力

企业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积极进行绿色生产,培养绿色人才,广泛招纳和使用绿色人才。一方面,要积极从事绿色生产、包装、运输、营销,保证绿色产品质量,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建立绿色供应链,提高绿色商品的生产种类,并及时向顾客提供绿色产品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研发绿色技术,降低绿色成本,增加绿色产品种类,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使消费者养成绿色消费习惯。

3.3 政府应积极发挥人才培养导向作用

3.3.1 政府应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意识

政府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绿色商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政府必须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使整个社会充分意识到发展绿色商业、培养绿色商业人才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3.2 多部门联合制定具有绿色商业人才导向的激励政策

首先,建立绿色商业的税收政策,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绿色商业人才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例如,加大对绿色企业生产和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力度;对拥有绿色产业核心技术如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企业实行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等方面的税收减免政策等。这些政策使绿色企业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降低企业成本,调动企业从事绿色生产研发,培养绿色商业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建立绿色商业的财政政策,扶持绿色商业人才的培养。政府对绿色商业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绿色行业和企业的专项投资上,它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乘数效应。如政府可以协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降低企业能耗;帮助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行改制,走绿色发展之路等。政府通过这些财政政策可以促使整个绿色商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对绿色商业人才的需求。

再次,建立绿色商业的金融政策,控制资金流。政府加强政策性银行对绿色商业的投资和融资力度,强化对绿色行业和绿色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的贷款优惠机制,扩大专项贷款规模,以此来保障新能源等绿色企业的资金需求。政府通过这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杠杆调节作用,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信贷指标体系,有效地控制资金的流向,必然导致大量人才进入绿色商业人才的行列,使“绿领”成为一种趋势。

最后,建立绿色商业的价格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性发挥对绿色商业人才的导向作用。国家在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对绿色行业、绿色企业的节能环保产品进行差别定价,以扶持绿色商业的发展,使绿色商业人才的作用得以凸显。

3.3.3 制定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商业人才标准和管理体系

尽快制定绿色商业人才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绿色商业人才认定和考核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了名为“能源与环境设计领袖”(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LEED)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美国能源部建筑科技办公室向USGBC提供了启动资金,资助LEED参考指南的编写以及LEED培训课程,截至目前,美国已有4.3万人获得了LEED专业资格认定,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商业人才。目前,这一体系已进入中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LEED认证咨询服务,这对于我国绿色商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应该制定与绿色商业相关的认证制度、开办绿色培训,以保证我国绿色商业人才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3.4 以高校为主体,构建绿色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3.4.1 改革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绿色教育理念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起全新的绿色教育观。在绿色教育观的指导下,高校要积极进行绿色教育实践,比如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绿色教育部门,制定绿色教育计划和课程;积极引导绿色课题研究,使教师和学生的科研选题转向绿色科技方面,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等。

3.4.2 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实施绿色教育计划,将绿色教育涉及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高质量的绿色课程群。这些绿色课程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以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绿色商业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同时,应精心设计与之配套的课程内容。其次,尽可能的开设绿色发展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将一些必要的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从课程设置方面体现“绿色”意识。再次,提高教师绿色意识,强化教师绿色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绿色培训,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绿色意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求教师将绿色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

3.4.3 建立专业化的绿色商业人才培养机构

在优化高校绿色教育的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建立专业化的绿色商业人才培养机构。这些教育机构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本质特点,进行绿色管理、绿色教育。重点培育绿色理念和绿色技能,引导学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方能,封颖.绿领,未来的金饭碗[J].科技导报,2010,28(22).

[2]肖华花.工科院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8(14).

绿色人才 篇5

日前,平谷局队圆满完成了非公人才状况调查。针对这次抽中的企业分布覆盖面大、类型多、调查内容细、情况复杂等特点,局队切实考虑到企业的需要,建立绿色通道,确保调查畅通、数据有效。

申请电子邮箱,建立信息绿色通道。以往调查一般仅是电话联系被抽中企业,导致企业对所要参与的调查了解不全面、配合度低。本次调查为方便企业了解调查基本情况,平谷局队专门申请了公共邮箱,将相关调查资料的电子版存入,以便企业随时查阅和下载。企业还可预先填写非正式问卷,提前解决疑难问题,为填写正式问卷做好充分准备,极大提高了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多种方式结合,建立培训绿色通道。鉴于企业数量多、情况不一,平谷局队在问卷填写培训中,提供集中讲解与个别指导。在集中培训中,主要讲解有逻辑数量关系的指标,强调问卷内容结构和填报要求,统一指标口径,现场答疑,加深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对问卷内容的理解。对于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企业,全天候安排人员接待,随时进行培训和讲解。对于某些确有困难的企业,亲自上门进行指导,最大限度的为企业提供方便。

层层审核把关,建立审录绿色通道。为确保问卷质量,平谷局队要求企业填写完成调查问卷后由统计人员自查,确保企业基本情况和信息准确;之后专项调查科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严格核对调查对象及问卷填写中的逻辑问题,企业更正之后再进行复审。分级审核将调查问卷可能出现的差错降到最低限度。在录入阶段,通过对所有问卷复录比对的方式,保证问卷数据的真实、可靠。

(张英丽)

怀柔局队 三线联动推进整体工作开展

近日,怀柔局队召开了2011年1~4月工作汇报会,结合前期工作的完成情况,提出建立联动三条线,推进后期整体工作开展的思路。

建立职能科室联动线,分层次提高人员综合素质。2011年,怀柔局队将加强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各职能科室围绕这一核心,针对政治素养、业务能力、文化建设方面分別制定了关系全系统的教育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计划。为使这些计划起到“简洁、高效、有用、管事”的作用,人事科、综合科、宣教中心三个职能科室建立联动一条线,发挥三个科室的不同职能,针对不同岗位、年龄、经验的需要,以科级干部、科级后备干部、新入局人员等为单位,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业务互助联动线,多角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怀柔局队将在10个业务科室之间建立互助交流机制,除在工作方法、审核程序、分析写作方面经验共享外,还将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局队在利用本科室汇总数据分析本行业发展态势的同时,还将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各层面的数据,得出涉及多个行业、反映区域全局性的分析报告。

建立调查对象联动线,全方位提高基层数据质量。怀柔局队将与调查对象建立联动线作为工作方法之一,鼓励业务科室、基层统计所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调研,了解基层数据的产生过程,解答基层单位的实际困惑,解决基层统计员的实际困难。同时,局队还将建立调查对象间的联动机制,将报表态度积极、上报数据准确的调查单位和报表态度较差、上报数据较差的单位集合起来召开座谈会,交流同一表种的填写情况,以统计员为统计员讲解的方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绿色人才 篇6

建筑如何才能更加节能环保?近日, 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百高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首届绿色建筑产业专家论坛”在北京举办, 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和学者近千人出席, 共同探讨我国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车书剑指出, 近年来, 随着全球低碳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 绿色环保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绿色建筑发展政策, 我国的绿色建筑产业也开始进入快车道。

不过, 从科技创新和适用人才等方面来看, 都尤显不足, 与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存在着不小差距。车书剑因此希望通过“中国绿色建筑产业专家论坛”这个平台, 融合各方资源, 充分交流, 把我国绿色建筑工作搞得更加扎实, 打造更多的绿色精品工程。

技术有待突破

今年1月1日, 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件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直指“十二五”阶段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能源资源消耗高、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体制、重建设轻管理等诸多问题。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朱光为此提出, 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应完善三大需求:第一是做精, 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适宜技术体系, 在绿色建筑产品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提升绿色产业技术的创新;第二是做顺, 整合绿色建筑的科研点, 在环保分块评价基础上研究产业链和相互衔接的协同技术, 加强全寿命周期两个维度的关键技术研发, 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在设计、建造、评价各个阶段向专业化、互补化的转变;第三是做实, 以节能降耗为重点, 加快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 建立产学研用的协调机制, 将绿色建筑落实成为可行的产业联运体系和可见的社会经济效应。

朱光认为, 建立完善的专业、前沿的绿色建筑教育体系, 加大对绿色建筑共性关键问题的自主研发和创新, 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群进行协同、创新、整合, 是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继续进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发展绿色建筑, 更要关注普通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提出, 目前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 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高标准的建筑, 用以宣传和示范, 而是实实在在要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 例如冬天的保温、夏季的放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等, 因为普通建筑量大面广, 对资源、能源的消耗、环境的影响是建筑绿色生态和节能减排的主体, 也是关系广大民众生活环境的民生问题。

他强调, 制定绿色建筑技术策略要抓好主要矛盾, 多采用被动式的措施, 不能技术堆砌, 而要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 资源状态和技术经济水平, 通过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 采用能源措施, 积极解决普通住宅夏热冬暖的问题。

人才短板

绿色建筑人才缺乏的问题早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宋建在论坛上强调, 加强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 提升绿色建筑人才的职业素质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考验。

在他看来, 提升绿色建筑从业人员规范培养以及整体执业素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提高认识, 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管理人员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绿色建筑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要不断地提升和更新理念, 了解国际对绿色建筑工作的政策和成就, 学习中外绿色建筑体系和绿色建筑的经典案例, 开拓眼界和视野;三是学习和了解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扶持政策, 并分析我国地域的差异性, 以及气候生态对建筑的要求和影响,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一直重视人才培养。据介绍, 长期以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直致力于建筑和城市领域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太阳能的设计研究, 80年代在北京大兴、山东、河北、甘肃、西藏等地做过农村太阳房试点工程, 90年代与英国合作推出了张家港生态农宅, 90年代末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社区馆等绿色建筑功能项目。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庄惟敏表示:“我们将继续以‘专为帅才’为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办学思想, 为国家城乡建设事业及国内外建筑领域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科技人才。”

华人建筑环境专家联盟主席、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建筑经济学讲师、博士生导师周蕾, 则从国际角度指出了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向:首先要大面积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或技工。“在美国, 很多技术学校大量培养比如说如何安装太阳能光伏及检测等基本技能的人才, 这有助于大面积培养、推广专业技能人才。”第二, 培养一批精通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国际化专家型的国际精英人才。“现在, 中国很多绿色建筑概念都是来源于国外, 非常缺乏一批既具专业性, 又有国际视野和创造力的专业人才。”

此外, 值得重视的是, “培养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众多要素的协调和配合, 要注意面向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需求, 深化产学研合作, 构建教学、科研、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朱光强调。

绿色人才 篇7

绿色人才, 即专门从事绿色产业、绿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但是绿色人才的范围远不止于这些, 根据绿色人才网提供的数据, 绿色人才的职业仅大类就可分为林业经营与管理类、自然资源保护类、森林培育与利用类、林产品工艺类、家具与室内装饰、园林类等17类, 而各大类下设的细分小类达到了127类之多。

绿色经济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 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一个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而中国更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九五”期间, 我国绿色总投资4500亿元人民币。据有关人士估计, 到2010年, 我国国内绿色市场的产业规模可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绿色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计算, 我国需要绿色从业人员1000万人, 而目前我国绿色产业的从业人员却仅有7万余人。由此可见, 绿色人才的开发与培训亟需进行。

2 绿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高等教育滞后

成为绿色人才的基础在于是否了解绿色通用知识及技术专业知识, 而获得这些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绿色高等教育。绿色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在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为现实的劳动力过程中, 培养学生具有除了“人与人”以外的“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和环境价值观。

绿色人才必须通晓与绿色各个相关领域的知识, 熟知与绿色产业相配套的工艺, 使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在达到融会贯通后不断向深度和高度发展。现阶段, 我国对“绿色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滞后, 全国几千所大学真正开设园林专业、绿色专业的屈指可数, 更不用说是专业绿色学校的建立了。只有少数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 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先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 在大学中贯彻绿色意识、推出绿色产品、建设绿色校园。可相对于全国几千所大学来说, 能有绿色意识的大学有几家。

2.2 绿色教育尚存在误区

现行的绿色教育存在两个误区。

误区一:绿色教育的内容就是教育学生爱护自然, 珍惜自然, 多种植绿色植被, 减少垃圾污物的排放量。其实, 绿色教育的内容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理论教育青年, 提高他们对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当代与后代关系的认识, 改变思想观念,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善待环境的道德观。

误区二:保证绿色教育进行的主要措施就是开设环境保护必修课程。其实, 开设环境保护课是环境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但并不是它的全部。设置专业课程才是绿色人才成才的关键。大学的绿色教育要着眼于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环境问题, 既要有较深的理论性, 又要有较强的实用性, 这就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所能够完成的, 必须全方位进行。

3 解决对策

3.1 建立专业化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是绿色学校的本质特征。“绿色学校”至少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即绿色管理、绿色教育、绿色校园和绿色科研。绿色管理是“绿色学校”概念的核心, 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学校的办学以及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之中;绿色教育强调教育的可持续性, 是“绿色学校”的核心内容;绿色校园是“绿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科研是“绿色学校”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绿色教育应被视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即要引导学生追求人性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生活方式, 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3.2 培养知识型绿色人才

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 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 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终都要靠知识的重要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 而绿色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型人才, 它的培养与保留就应当以知识型人才的标准来执行。

3.2.1 为绿色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绿色环境

首先, 对绿色人才培养要重视对其绿色理念的灌输。其次, 要加强综合型绿色人才的培养。绿色企业应提供比较完善的学习培训机会, 要求从事绿色产业的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绿色产业不仅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也需要既懂绿色又懂其它学科知识的绿色复合型人才。再次, 注重对绿色人才其他素质的培养, 比如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毅的品格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身体。

3.2.2 设计合理的绿色薪酬体系, 实施全面薪酬战略

合理的绿色薪酬体系设计对于留住绿色人才、发展绿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实施“全面薪酬战略”, 即将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指为员工提供可量化的货币价值, 如奖金等;内在薪酬指为员工提供的不能量化的各种奖励价值, 比如培训的机会等。由于绿色人才这类知识型员工不仅有物质上的追求, 还有精神上的追求, 因此实施全面薪酬战略能两者兼顾,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模式。

3.2.3 建立有利于绿色人才自我实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对于绿色人才来说, 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绿色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 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立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绿色企业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 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各级员工树立绿色意识, 建立一个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有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 使员工个人目标自动与企业目标趋向一致, 从而既能自我发展, 又能与其他成员协同合作, 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3.3 争取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中国政府是中国绿色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推动者。在中国绿色教育发展过程中, 政府一直发挥着主要的作用。首先,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绿色意识。其次, 政府拥有最强大的舆论实力, 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通过基础教育, 向社会公众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在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才能做到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再者, 政府应保证绿色高等教育的实施, 促使各大院校将绿色教育纳入正轨, 高等学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绿色意识教育, 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绿色人才。

3.4 重视网络信息的传播作用

2003年7月6日, 中国绿色人才网在国家林业局正式开通。这是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政府公益性人才人事政务服务网站。网站的建成和开通, 将为广大绿色人才和用人单位提 (下转55页) (上接105页) 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务, 充分引导绿色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并带动环保、草业、畜牧业、土壤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流动和配置。

参考文献

【1】徐景华, 金阳.创建绿色大学、培养绿色人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1.10.

【2】刘湘辉, 彭定一“.绿色壁垒”与农业院校的教学改革高等【J】.农业教育, 2003.12.

【3】李正军.浅谈绿色教育在包装类高等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包装工程, 2002.04.

【4】吴敏生, “绿色大学”与21世纪的人才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04.

【5】六省市创建绿色学校标准.环境教育, 1999.03.

绿色人才 篇8

1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人才培养

科学发展观对一切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人才培养更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从教育的本质上说,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 立足社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产业结构调整紧缺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论证,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积极谋划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岗位群、延伸链,调整专业结构和建设方向,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为产业升级服务,为创造高附加值产品服务。

1.2 丰富外沿发展,提升内涵品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既要丰富外沿发展,更要提升内涵品质。要从教育创新的战略高度,更新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与时俱进,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增强他们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能力。将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岗位群“无缝”对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绩效,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真正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的过程,即实现“工厂即教室,车间即课堂,师傅即老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1.3 达标共性技能,突出个性特长

有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化倾向严重,“千人一面”,如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一样,呆板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创造条件使个人特长得到创新和发展;要构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培养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善于发问、勤于思考,拓展创新思维。

2 以环保节能观助力人才成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必将成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趋势不仅将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而且将深刻影响人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新一代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环境保护的理念,能在生产实践中创新节能减排的工艺和方法。

2.1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把节能环保理念纳入教育体系,将环保教育深入到各个学科,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同时,开设相关环保课程,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2.2 节能减排,创新为先

实现节能减排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改进传统工艺,创新技术和方法,实现资源节约利用,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3 以新型择业观指导人才创业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许多地方出现的“用工荒”和“高薪难聘高技”的现象就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明显例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据此用新型择业观指导中职学生将做一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蓝领”工人作为个人发展目标。

3.1 与其做个城市“蚁族”,不如当个技术“蓝领”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被称为“蚁族”,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同质化倾向严重,很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反观一些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得到从生产管理一线请来的兼职教师授课,接受过与企业相同的生产设备所进行的模拟训练,这样一进企业就能熟练上岗,自然受到企业的欢迎。在这样的就业反差背景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到职业院校“回炉”深造以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现象。

3.2 与其跋山涉水外出打工,不如爱乡恋土本地创业

跋山涉水外出打工不仅舟车劳累,而且生活起居等各方面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相比之下,本地创业有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如人脉广、资源丰富等。对此,要用新型择业观合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探寻适合本地创业的切入点,让他们认识到只要能找准切入点,就能发展好。

3.3 与其“蜗居”大城市,不如“惬居”小城镇

受“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间房”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毕业生“蜗居”在大城市中。大城市飙涨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一些人只能无奈地选择租住“胶囊公寓”。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小城镇兴起,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地方小不等于发展空间小”,因此,要用新型择业观指导学生合理定位人生价值取向,让他们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姜旭.高技能人才从何而来[J].中国人才,2007(19).

[2]杨向格.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社会学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0(2).

绿色人才 篇9

一、“绿色教育”的基本内涵

现代大学教育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还需要不断以国际化的开放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加强“绿色教育”。所谓“绿色教育”,不仅仅指狭义上的环境教育,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实施的现代大学教育。“绿色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它使受教育者能够树立一切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的自然观、发展观和学习观[1]。实施“绿色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与学生培养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学生培养过程为载体,将“绿色教育”的理念渗透其中,才能取得实效。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绿色教育”氛围的营造、课程建设、绿色能源讲座、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等方面,不断以创新的思路进行了“绿色能源”教育的有益尝试,使学生们不仅在绿色知识上,更在绿色意识上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

二、“绿色教育”的实施模式与途径

(一)以全员育人环境的构建,强化学生的“绿色”素养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围绕国家重大能源需求、利用及高技术发展等方面,开展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及技术研发。因此,广大教职工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员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中,他们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在这里,“节约用纸、用电、用水”已经成为每个学生、教师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行动;热能工程系的很多办公室,都有学生社团设置的“废纸回收箱”和“废旧电池回收箱”;热能工程系的研究生,无一不经历过导师“节能减排”思想的灌输和熏陶。这些点滴的细节,促成了全员育人环境的形成,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的节能素养和现代能源观念[2]。

(二)以系列课程和专题报告为基础,推行能源教育和项目训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热能工程专业”必须以创新性、开放性的思维不断更新专业化教学内容,以适应能源领域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级人才的培养需求。热能工程系近年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专业教学。在绿色课程建设方面,除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科技进展,设置了新的专业课程,还坚持持续聘请本专业著名人士开设“节能和环保”系列讲座,并在原有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注意结合绿色能源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专业教学。

近年来,清华大学开设了如“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技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基础”等一系列广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绿色课程”,并持续聘请能源领域的院士和国内外专家就“清洁能源与社会”、“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战略”、“洁净能源中的高技术前沿”等方面作专题报告。这些课程或报告,逐步使学生对能源及能源环境有了系统性和立体性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现代能源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传统的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给学生开启了通向能源科学的大门。为了始终以“绿色教育”理念为指导,切实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源动力专业仍需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上,紧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绿色能源科技和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研究对象,因材施教地开展能源技术知识教育和项目训练。比如在“工程热力学”的课程教学上,除了引入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技术、分布式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内容的介绍,还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科研训练。近几年,清华大学能源动力专业的学生完成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训练项目。比如,“利用太阳能实现清华草坪浇水的设想”、“清华西区澡堂的能量改造方案设计”、“清华大学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北京奥运奥运村可再生能源供暖方案设计”、“新农村零排放的设计”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通过专业基础课推行的能源项目训练就达300余项。通过课程的学习和项目训练的开展,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节能减排”方略的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严峻历史任务。

(三)以实习、实践为契机,提高学生“绿色能源”意识

实习、实践训练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绿色能源”教育,不仅直接培养了学生对能源动力专业的热爱和感情,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我们在不同年级设置了不同的实践项目,以期逐步提高学生对“绿色能源”的认识。

1. 能源与环境认识实践。

能源与环境认识实践,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使他们增强对能源动力专业的认识。该实践安排在一年级夏季学期进行,为期三周,要求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深入走访等多种形式,完成对有关地区或部门,比如:设计院、农村、企业、电站等的考察。主要内容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二次能源等常规能源的资源存储、开采、消费;传统和新兴能源的利用方式,以及能源利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这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实地专业教育的机会,也为其后续的学习和深造打下了基础。实践活动结束后,系里集中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展示,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交流。

2. 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配套实施环节。在二年级夏季学期进行,在实习中,学生由导师一对一指导,可以接触到和实际科研项目相关的小课题,这些小课题大多围绕传统能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节能技术,能源系统优化,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与研究,以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污染物减排等[3]。

3. SRT训练。

清华大学推出的“SRT”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挑战和机会的新机制。热能工程系积极组织教师申报“SRT”项目,近年项目数量、项目质量以及学生热情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热能工程系曾于2004年、2007年两次获清华大学SRT优秀组织奖,先后有6名学生获SRT项目优秀奖,两名教师获SRT优秀指导教师奖。从项目内容来看,近年来有80余项“SRT”项目均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环保问题相关,如“太阳能供热技术及系统分析研究”、“可再生能源用于二氧化碳富集的可行性研究”、“烟气脱硫技术中脱硫剂制备原理研究”、“清华大学校园生物质资源调研及燃用生物质经济分析”、“‘绿色’火炬的概念设计”等。

4. 综合论文训练。

综合论文训练,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由于热能工程系大部分科研课题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展开,因此,绝大多数综合论文训练题目都来源于这些正在进行的实际科研课题,可谓“真刀真枪”。这些综合论文训练涉及了传统能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如二氧化碳收集、氮氧化物减排、汞去除、烟尘收集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潮夕能利用等)以及节能技术等问题。这些训练的有效进行,大大加强了学生对能源领域的认识,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绿色人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以能源科技竞赛为平台,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为了使“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观念深入人心,热能工程系积极组织和开展了“能源动力设计大赛”和“能源构想与创新大赛”。这两个大赛,是国内仅有的能源主题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它填补了国内长期以来只有机、电、结构、建模类而没有能源类学生赛事的空白。

能源动力设计大赛,以“节能与未来”为主题,使大学生运用其所学知识设计某种能源动力装置,并使其以尽可能高的功率和效率运转。参赛作品以实物形式提交。凡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均可参加。能源构想与创新大赛,作为“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活动的一部分,旨在拓展同学们的节能环保知识,增强节能环保意识,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大赛接受实物、论文、视频或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凡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均可参加。两个科技竞赛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吸引了来自热能系、环境系、化学系、汽车系、精仪系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许多在校生参加。两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参赛作品。比如“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热水系统改进方案”、“清华大学校园道路的照明与节能”、“运动性能量利用方法分析”等作品都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在赛事组织过程中,校、系领导直接参与,院士受邀进行动员和指导。实践证明,受到高度重视的能源科技赛事的举行,有力地引导了大学生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它以科创实践的形式贯彻了国家“节能减排”的能源方略,营造了深入人心的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绿色教育”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且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结合专业背景,基于培养现代社会能源领域高级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将“绿色教育”的理念,贯穿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了“绿色能源”教育的有益尝试,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期达到“绿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完美结合和长期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斌林.大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4,(5).

[2]韩伟,刘利才.大学绿色教育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绿色人才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绿色电子材料,创新实验,产学研合作

近几十年来, 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 电子工业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产品升级换代周期不断缩短。电子工业及其产品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建立绿色电子材料方向专业, 以环境友好功能材料制备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主体, 培养具有宽厚材料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从事绿色电子材料设计制备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与复旦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形成优势互补, 满足微电子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电子废弃物处理等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 毕业生可在上述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工作。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模式

学院在坚持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 采用的教学中应该反映产业的最新进展, 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 我院绿色电子材料专业主要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结合现场实习的基础上, 开展深入的专业实验, 主要包括绿色电子材料的生产与设计、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材料测试技术三大板块。依据近年产业发展方向, 充实更新实验内容和改进实验项目, 重新编写实验教程, 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拓展学生视野。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材料测试技术, 立足本院测试中心先进的仪器设备, 涵盖新材料制备、性能测定和应用扩展等领域, 实验内容丰富、过程精细、设备先进,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技能的训练齐头并进, 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理论分析方法与技术研发能力。在引进英文原版实验教材的基础上, 由教师先行消化吸收, 经过翻译整合, 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实验分成四个层次:常规必做实验、选作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在高年级将原有的班级打散, 分为不同的课题组, 结合将来的毕业设计由专业教师带领从材料制备、测试制样、设备操作到数据分析, 循序渐进, 涉及到材料测试技术的个个流程。

差异式教学、研究型实验, 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性实验允许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条件,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实验。通过两年多的实践, 我们发现创新实验的开展,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和发挥的空间, 开阔了学生视野,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根据部分从事技术岗位的毕业生反映, 创新性实验的锻炼对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思维和解决问题方式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 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全天开放, 结合学校的“三小制作”和学院“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继续研究, 进而对学科感到兴趣。实验室有专门的实验知道教师全天值班, 负责给学生提供仪器条件和技术上的指导帮助, 无论是创新实验、实验设计大赛、学院和学校的科研课题, 只要学生提前提交实验计划, 经过审核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近几年实验室指导完成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受到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和实验实训处的一致肯定和奖励, 有一批优秀成果参加挑战杯和上汽杯等大赛中获奖, 部分成果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

产学研结合, 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伴随着绿色电子材料专业组建过程,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材, 我们加强了实习教学环节建设, 将绿色电子材料教研室、电子废弃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重新整合, 联合校外优势企业, 建立了具有中大特色的校内绿色材料生产实习基地, 采取与企业实际生产接轨的流水线式实习安排, 每个同学负责一项工序, 每天轮换工作。

通过这几年的实习效果来看, 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团队协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掌握现有生产工艺, 提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现代化生产的认识, 开阔眼界, 让学生毕业后尽早融入就业单位, 适应工作岗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培养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人才, 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努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越来越被高校和企业认同和推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缓解就业压力需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这就必须勇于创新, 打破常规, 根据企业与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校的办学行为与企业接轨。学院与上海南亚覆铜箔板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 在材料加工、材料检测、元器件制造等技术研发和生产领域互相合作。校企联合共同申请科技攻关项目、安排本科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和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新的教学改革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正炼等.关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65~66.

上一篇:锅炉烧毁事故下一篇:顶置凸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