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2024-12-31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精选12篇)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1

摘要:地方民族文献是记录当地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重要信息的载体,开发利用新疆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及价值意义。运用先进的数字、网络技术对其进行管理,是加强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建立新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系统采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献,资源,新疆

地方文献是指以任何载体形式,专门记录某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是发掘、寻找、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中切合读者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信息,为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新疆地域特殊,民族众多,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形成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优势,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更加明确和凸显了开发新疆地方文献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疆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民情,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质、物产、矿藏,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和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收集和整理新疆相关书目索引,充分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料

只有大力收集和整理有关新疆的专题和书目索引,才能够加以充分利用,体现其重要价值。如邓林的《中国边疆图籍录》《边政公论》,载于《社会科学参考》的全国主要报刊,关于新疆研究的史学论文索引,《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收录论述新疆历史的论文篇目8000余条,分地方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历史地理和历史人物七大类。还有《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索引》详尽地著录了历代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状况,收录文献涉及13个学科,总计为23084种(篇),著录文献均具有学术性、资料性、系统性的特点。此外,将文献资料中有历史价值的人物肖像、城郭牌楼、古代民族服饰及有关地图进行了翻拍、放大,作为新疆历史图书资料,供读者选购。新疆民政厅干部于维成同志编写出版了一本17万字的《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新疆文联刘向阳同志编出从战国时期至解放前夕,历代迁客骚人吟咏乌鲁木齐的诗篇《乌鲁木齐诗话》,约13万字。除此以外,在《大漠紫金令》《敦煌》《玉姣龙》《驼队》等电影和电视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有关人员也参考了如古代土蕃民族、回鹘民族、匈奴等新疆有关民族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文献中解决了拍摄中有关反映民族习俗、服装、道具、头饰、建筑特点等问题。编制各种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书目及建立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为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二、深化课题研究的同时,促进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

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的古籍善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古籍普查,意义深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精神,200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了自治区相关单位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新疆各地文献信息中心作为古籍收藏的单位之一,积极参加了此次申报工作,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专家的指导下,严格遵循相关申报程序与要求,按时提交了相关材料,顺利完成了此次申报工作。这些都是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撰写地方志,也都大量开发利用了本地区的民族地方文献。《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是新疆社会科学院殷晴先生多年研究西域经济史的集成和升华,笔者捧读此书,感受良多。西域研究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国际性的显学,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耕耘其间,成果累累。

三、大力挖掘新疆民族地方文献,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要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发展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这是至关重要的。施生田、石永强主编的《走进新疆》是一部可以让您了解、认识新疆全貌的书,该书坚持“厚今薄古”的写作原则,着重介绍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其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吴蔼宸编制的《新疆纪游》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由上篇、下篇共20章,附苏联游记和附录组成。兰其建主编的《新疆发展论坛》,收入自治区党校2001年秋季地厅级培训一班的学员们撰写的44篇文章,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疆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战略设想,对于新疆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促进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雪犁主编的《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总结中外学者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成果,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该工具书主要是为西北五省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科研服务,以及普及西北五省历史、地理知识服务。

四、培养新疆民族地方文献专业型人才,为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人才支持

新疆不少民族院校图书馆和民族科研院所图书馆都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都是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基地,基地设置有民族地方文献专藏,集中管理,集中使用,非常方便。

要成功实现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善于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民族地方文献丰富的知识,有的还要懂得民族地方语言文字,如懂藏文、维吾尔文、蒙文,等等。为了加快人才培养,建议:(1)应该在文献情报界提倡一种与资源共享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倡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强大动力。(2)在正规的专业教育中,应适量开设现代技术方面的课程,介绍现代技术在文献情报工作中的运用,同时大力发展在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使在职的文献情报工作者能有机会及时更新知识,改进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步伐。(3)要合理配备专业人才,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资源才、管理方面的人才、语言方面的人才、公关方面的人才等。文献情报机构可以通过从本机构中挑选适当人选外出进修,也可以直接从外面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人才结构合理,才能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五、运用先进的网络数字化技术,加强新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新疆地方文献要充分被读者所利用,全面开发是核心环节。应根据读者各种需求,将地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整理、加工,活化为动态的信息情报源。开发程度越深,利用就越充分。

为此建议:(1)编制多种目录。编制多套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按文献出版形式划分为古籍、普通图书、期刊、报纸、视听文献等种类,每类按学科、主题、题名、责任者等检索途径标引编排,分别编制分类目录、主题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保证地方文献的完整。(2)编制各种索引。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零散,一方面要将分散的地方文献论文资料线索,分门别类编制专题索引;另一方面也要将不同的地方文献提取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和位置,编制主题索引、地名索引、著者索引等内容索引,详尽地揭示地方文献线索和内容特征。(3)编写摘要和提要。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内容提要和摘要,更加详尽地揭示内容信息,便于读者充分检索利用。(4)汇编专题资料。地方文献分布零散,某一专题或主题文献分散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或综合性文献中,采用复制、摘抄、剪辑等手段将其抽取析出,集中汇编成册。(5)加强宣传报道。举行地方文献展览,为读者提供直观信息;开辟地方文献通报、简介、评价等专栏,为读者提供动态信息;举行地方文献研讨和知识竞赛,为读者提供直接参与的机会;借助电台、电视台、报刊等传播媒体宣传地方文献,为读者传递多种信息。(6)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教育网、科研网、校园网等多种网络的开通,地方文献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要逐步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专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等。

总之,当前,在我国资源共享的呼声日渐高涨、资源共享愈来愈多地受到关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资源共享这个目标出发,去寻求实现它所需要的条件,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创造条件,将灿烂的新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纳入世界文献信息资源宝库,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让全世界都来认识、了解中国地方民族,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易雪梅,金颐.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存藏现状概述[J].社科纵横,2008,(9).

[2]郭德兴.简述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情况[J].伊犁师范学院报,2008,(2).

[3]蒋莉,张干年.试论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1).

[4]香翠真.简议新疆地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新疆教育学院报,2002,(2).

[5]郭天虹.浅谈民族文献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4).

[6]刘泳洁,等.试论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1,(9).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2

地方文献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记录、研究和探讨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现状及其变革和发展的资料总和。地方文献作为图书馆中的特殊馆藏,不但对图书馆形成自身特色、提高该图书馆在整个图书馆界的地位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服务当地经济、文化方面也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工作进行研究,是图书馆提高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

1 收集地方文献的制约因素

首先,社会公众的地方文献意识极其薄弱。大多数社会公众,甚至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对什么是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的价值、如何保护和利用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主要由何部门来收藏等问题一无所知。认识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就必然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带来很大的难度。

其次,政府对地方文献缺乏“地方保护主义”意识。许多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搜集仅仅是采编部门的几个人或图书馆其他人员的个人行为,这种单打独斗面对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资源和社会众多部门的不屑一顾,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此,地方文献收集往往是挂―漏万,难成气候。同时,人员、专项经费等也经常得不到保障,图书馆常常是“难为无米之炊”。

再次,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界定缺乏科学性。地方文献具有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等特点,所以,确定适度的收集范围是收集地方文献工作中关键的一环。但图书馆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么范围定得过宽,很难办到,也浪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要么范围定得过窄,使文献出现缺漏。

最后,缺乏关于地方文献收集的长远而科学的规划。一些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随遇性和不确定性。常常是四处出击,找到什么是什么,收集多少算多少,很难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和科学的藏书体系,也就很难使地方文献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

2 地方文献收集的应对措施

一、是要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方文献意识。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公众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重大意义,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地方文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提高地方文献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并自觉保护地方文献和积极参与地方文献的收集。这样,地方文献工作才能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要变部门行为、个人行为为政府行为,把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纳入政策化、规范化轨道。地方文献的所有者应该是各级地方政府,图书馆只不过是代其收集、保存的专门机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要通过制定、发布行政命令等手段,规定本地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科研机构、厂矿、学校及个人等编印图书、杂志、简报、学报、教材、目录、索引、图片、画报、手册、年鉴、地图、资料汇编、专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产品目录等,不论铅印、油印、影印、录音带、录像带、CD唱盘、VCD视盘、CD视盘、计算机软件资料等,除带有一定密级另有规定外,都必须向当地公共图书馆呈缴样书、样品。只有建立呈缴制度,绝大多数地方文献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的保护。

三、是要科学界定地方文献收集范围,保证收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首先是地方出版物,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其中,非正式出版物中,无论是否获得出版许可而由个人或团体自行印刷、录制的出版物,只要不是盗版均可收集。其次是地方著述,包括不论是否在本地出版的本地人士的著述,外地籍现仍在本地人士的著述,曾在本地生活、工作、学习过很长时间现已离开本地的外籍人士的著述,以及曾在本地生活、工作、学习时间较短,但对本地历史发展的某一侧面或阶段发生过重大影响,并在全国有较高名望的外地籍人士的著述等。再次是内容与本地有关联的文献。以上3个方面的文献,无论何种体裁或载体形式,如图书、报纸、期刊、手稿、文告、碑拓、字画、图片、音带、像带、胶卷、软盘、光盘等等,均在收集之列。

四、是要确立地方文献建设的长远规划和重点藏书体系,使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科学有序、形成特色。坚持把收藏地方文献作为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目标,这是地方文献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长远规划,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范围、藏书重点和藏书布局,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方文献资料,坚持长期积累,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实力雄厚、效益显著、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在力求完整、全面、系统的前提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为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资料可列为重中之重,这不但可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整体藏书质量,提高服务能力,而且可以成为地方文献收集的主要目标,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藏书优势。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3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51-03

地方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而言的。狭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各个地方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课程。广义的理解,即只要在地方实施、由地方来管理或参与管理的课程就是地方课程。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地方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与课程活动相关的诸多方面。地方课程的开发是以各地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先决条件的。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构成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空缺,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地方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乡土教育,我国地方课程的雏形化教材早已有,但真正关于地方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地方课程研究的兴趣与成果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国内众多学者已经在地方课程的定义、特点与价值、开发、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利用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上。

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整体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各地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普遍都围绕中小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对于中小学校教育方面地方课程理论与开发的蓬勃展开,在高等学校教育方面,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地方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普遍性缺乏。通过对“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料研究发现,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较少,仅有少数学者针对高校中的体育、英语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研究,而且大多数是从民族特征开发当地课程资源。这种情况表明,对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开展得还很不充分,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研究方面存在着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的局面。另外,这种缺乏固然有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层次参差不齐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国外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起步早,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对国外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地方课程的管理、设置、实施角度展开分析。

其一,多极化的地方课程管理。国外地方课程管理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一种是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前一种课程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占主导地位,地方分权课程的管理上有相对较大的权利。

其二,地方化的课程设置。国外课程设置大都是将地方课程巧妙地融入国家课程中,而我国以及前苏联一直非常重视国家课程的地位,全国各地使用统一的课程,这种课程体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及保证课程的质量,但是也容易忽视地方的特殊性,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其三,个性化的课程实施。在一些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开设的地方课程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也就是将地方课程设置成具体的学科,学生还是像传统的教学一样接受地方课程。实践性与探索性是地方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外一些国家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上,充分体现实践性与探索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实施上体现了个性化的要求。

(二)区内外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整体上处于摸索阶段,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在各地各自为政,在广西的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处于空白阶段。经调查发现,目前区内一些高校已开始进行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和地域特征进行有特色的课程开发,如广西外国语学院设置东盟物流概况、东盟各国概况等特色课程,为相关专业提供具有区域特征的知识,服务于本土经济。区外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形成了一系列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如浙江台州学院将其历史、人文、茶文化、民俗文化、现代经济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作为该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与地方建设的需求对接,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区域发展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广州各高校将岭南文化列入课程教学中,使本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等等。可以设想,地方特色课程如果经过精心培育发展,必能在某一方面重点突破而成为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近年来,各地民办高校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资源,办特色求发展,成为各方院校办学的目标,因此“地方特色”成为各民办高校致力的着力点。根据面向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实际需要,广西高校致力于培养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地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应围绕着广西的民族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壮乡民族文化特点和面向东盟、着力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的国际化课程资源。

二、广西民办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势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4

1 有利于满足或开阔全院师生员工的知识需求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授课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而是广泛收集资料, 不断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他们需要大量的图书、期刊和网络信息资源, 要求馆员根据不同读者的实际情况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 有针对性地传播。为学生提供及时、领域宽、时效强的有效信息, 以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 使课本上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延伸, 补充和强化。可以说教材只是主要的参考书;另一方面, 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大量的参考书、数据库、网络等, 供学生自主学习, 或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进行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开阔思路,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图书馆无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场所;再者, 学校的学科建设、调和设置、培养目标, 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 于是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也成为制定决策的理论依据。然而,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 许多师生无所适从, 需要图书馆员变静态知识为动态信息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可见, 开发和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 对于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有利于全院师生员工高效率、高质量的从事科研进程

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 要明确信息开发的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 科研人员要研究新课题, 首先要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以便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水平, 最新成果, 发展趋势。以往科技查新主要是依靠纸质馆藏文献, 虽然能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 但时效性差, 不能及时了解最新动向。而利用功能强大的的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查询, 即可检索到所需的大量最新文献, 以便了解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研究动态, 为减少科研人员在信息查询中的盲目性, 图书馆员应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研究开发, 为他们提供特殊的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不只限于图书, 报刊等文本载体, 它将扩展到声音、图像、多媒体、专业数据库、在线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可见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对于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情报信息, 高效率、高质量地从事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超时代, 高素质人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发展农业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农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 同时农业信息发展滞后, 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有限。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利用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 下派懂得专业知识的咨询馆员, 指导用户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 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层次和现实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农业水平,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农业信息人才。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需要有一支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了确保农业文献信息有效的开发利用, 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图书馆员业务能力强, 知识面广, 具有对文献信息的开发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广博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智能结构、过硬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农业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是阻碍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服务模式, 这就要求图书馆对馆员进行大力调整, 去粗取精, 将那些有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吸引过来, 同时加强在职馆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学习, 提高馆员的知识档次, 优化馆员结构。造就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专家队伍, 形成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多能力化的信息组织。

4 拓宽各部门合作领域

(下转P46) (上接P115)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与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包括与本校各部门的合作、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其他情报信息服务部门的合作三个方面。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是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 这些合作就是要提供一个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高职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知识水平比较高, 对信息的敏感性强, 他们既是教学、科研的骨干, 也是文献的开发者、利用者。因此, 在农业文献信息开发利过程中, 要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以发挥这些教学科研人员的作用。其他情报信息部门包括其他各类型的图书馆和专业的情报机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各地区、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为农村提供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家都承担着为农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任务, 有一个共同的服务对象, 大家都应该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 通过联合与协作, 发挥各自优势, 携手开展农业文献信息服务。

总之, 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最可靠、最直接的信息源, 我们只有认真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中心的社会作用。

摘要: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也是农业生产服务最可靠, 最直接的信息源。

关键词: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婷, 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3.

[2]沈瑛, 浙江省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现状及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8.1.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5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地方文献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从萍乡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更好地开发与

利用地方文献提出了建议与设想,起到大力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更好的为萍乡地区的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

设服务。

关键词: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文明建设;服务

文献标识码:G255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002.1248 01.0081.03

地方文献是研究本地区历史、现状和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料,是地域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文群体活动方式的记载,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认识一个地域的百科全书,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的主要部分。凡是本地区的出版物,本地人或在本地从事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著作,其中包括在外地从事工作的本地人著作、记载和论及本地情况的文献资料,不论内容、载体、形式、时代、版本、语言如何,都可以视为地方文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地方文献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有关单位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更好的为江西萍乡地区的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1 地方文献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当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地方文献在地方的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1 为本地区进行三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进行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领导决策离不开国情、地情。“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志,就具有这种“资政” 的功能。史志蕴藏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尤其是志书,记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志书这类地方文献所提供的接借鉴作用能够帮助地方当政者,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避免全局决策上的短期行为、部门决策上的独断专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地方文献为决策者提供资政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1.2 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

地方文献,特别是有关矿藏、物产、畜牧业、农业、冶金工业、气候、水利、人口等有关经济发展资料的原始记录和官方统计资料,翔实可靠。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地方文献所提供的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1.2.1 利用地方文献,开发地方特产,发展地方经济

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沿革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经济发展的途径不同。有的地区以发展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为主要途径,有的地方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有的则以发展传统产品跻身于国内外市场,地方文献为地方的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1.2.2 利用地方文献,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地方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各地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可开发修复历史上的文物遗产、风景名胜等旅游景点,发展地方旅游经济。许多名山、纪念地和名胜古迹,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与传说,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挖掘,可以制订本地旅游的发展计划,将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1_3 为发展科技文化、学术研究服务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学术研究的课题繁多,不同的研究课题,所需要的资料不同。公共图书馆可将有关地方文献按不同的研究课题进行收集,按课题编制专题目录、索引,以便于利用。

1.4 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宝贵的乡土教材

地方文献所记载的爱国英烈和革命传统山川胜迹和灿烂文化以及先进思想等等观念和史实,是生动活泼的乡土教材。恩格斯说: “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这些具体、实在、发生在自己家乡的史实,易于激发人们的爱乡、爱国之情。地方文献不仅记载了一个地区灿烂的文明史,而且记载了一个地区被帝国主义强烈侵略的历史,通过学习和研究地方史料,能够激起人们民族的精神。地方文献在教育今人和后人,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萍乡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与挖掘

文献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实质上就是发掘寻找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中一切适合经济建设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信息。开发萍乡地方文献资料,必须从萍乡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的同时保护好地方文献,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树立资源共享观念,实施政府经费统一下拔统一调控计划

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收集文献的目的也就是有效实施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它,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文献信息数据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需依靠收藏单位的合作,故统一标准的问题便迫在眉睫,否则直接影响到文献资源库的制作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萍乡地区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实施图书馆、档案局等有关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管理不够完善,需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组织一定的人力、财力统一规划协调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购置工作,并促进相关单位与部门的通力合作。

2.2 编制《萍乡地方文献总目录》,开展文献的二次加工

地方文献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料均收藏于不同的单位、部门和个人。目前萍乡市有关单位收集的正式与非正式地方文献近万种,但从未作过系统的总目录编制工作。因此首先需要对全市的地方文献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有关专业部门选派力量,用传统的方式将它们分类整序,进行二次加工,编制成目录并采用机读目录的格式进行规范性著录,通过自动化管理系统挂靠互联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萍乡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萍乡地方文献联合总目录”,填补网上地方文献资料的空白。建设专题文献总书目索引和数据库,如“文廷式著作书目索引”, “安源工人运动史资料书目索引”, “萍乡旅游资源文献数据库”, “萍乡特色文化数据库”等,为读者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2_3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萍乡是一块英雄热土,历史上的大安里起义、萍浏醴起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秋收起义等都曾光照中国革命史册;萍乡风土沃衍,人文蔚起,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其发祥地普通寺就座落在上栗县杨岐山上;傩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萍乡傩文化保存完整丰富并具地域特色,为全国罕见; 自唐代以来,有史记载的萍乡英才辈出,特别是在近二百年的历史上,更涌现了一批风云人物,有清末戊戌维新的革新人士,有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先驱,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战将,有在全国科技界有盛名的科学家和一大批学者、作家、艺术家。

2.4 以信息服务拉动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具有“资政、励志、存史”三方面的作用,地方文献收集部门不仅是为将来保存地方史料,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与资源建设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优质高效的读者服务可以拉动资源建设的速度,资源的不断丰富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在读者服务过程中,为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促进工作人员加速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改善服务

技术手段和硬件环境。反过来,读书也会源源不断地为工作人员提供资料线索,或直接提供资料,为资料的收集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

2.5 社会效益与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相结合,为培养专门人才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地方文献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民众,得到社会的认可及各界的支持, 自身建设方可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共赢的公共服务效益。培养人才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关键。要成功实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关键在于人才,在于意识。作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丰富的地方文献知识。在逐步实现地方文献数字化的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者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方文献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文献的收集单靠“文献呈缴制度”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有很多文献的收集还须经费的支出,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手稿,非常需要有识之士做好这方面的收集工作。所以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计划,每年度划拨一定的经费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3 建议与设想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大力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下列建议与设想: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有效措施,拨出专款委派专业人员,对图书馆古籍、地方文史资料、私人藏书等进行科学的专业的分类与整序。

第二,划拨与设立“地方文化保护基金”,关注那些对地方文史开发与保护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对那些至今仍然甘于清贫固守寂寞的地方名人加倍关注,解决他们困难,为他们的潜心研究提供方便。

第三,充分利用萍乡地方文献,大力弘扬本土文化。建议由政府拨专款,发行一套由地方文化名人撰写的文集小册,例如萍乡宗教、声源茶话、文廷式轶闻、萍实桥头等,通过信息交流、旅游推广等形式不断向外宣传渗透,让外面的世界了解萍乡的特色文化,为萍乡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总之,身处信息网络环境,地方文献资料工作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走特色化的道路,创建独有的特色馆藏数据库和特色网站,将特色数据库纳入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充分发挥收集地方文献部门在网络时代传播的职能作用,为地区建设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下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纯.谈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

[2]陆建芳.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

[3]黄克亮.地方文献的新发展[J】.图书馆论坛,,(5).

(李福兰 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区图书馆)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6

关键词:美术资源 开发 利用 地方美术教育 课程资源

“闽西北”是一个区位的名称,包括有福建省西北部地区的龙岩、南平及三明三地市的部分辖区。重山的包围、道路的不畅以及远离沿海使闽西北山区的美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但闽西北山区的文化底蕴深厚,是闽学的发源地,是福建连接中原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温床。最重要的是闽西北山区的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怎样转变教育观念,多角度、全方位、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是改革闽西北山区的美术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闽西北地方的美术资源丰富,有举世闻名的客家土楼、大金湖、武夷山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还有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和工艺、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资源。但经过对闽西北山区的美术课程资源的调查、走访,目前美术课程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没有发挥出特有的区位优势。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有关,同时也与相关教育部门以及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以下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做简单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课程开发与利用。随着时代在进步,闽西北山区部分城区学校的美术课堂也进入了“两机一幕”的时代,但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保持在一盒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模式中,无论教学设备是完善还是简陋,美术教学模式并没有因硬件设施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则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阻碍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本质原因。教师将美术教科书认为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将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案直搬课堂,照本宣科,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扩充相应的地方课程资源,忽略了本土美术资源,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教师主观能动性欠缺的表现。

2.教育观念转变不彻底、无有效引导。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关注,但由于当时对美术课程认识的局限性,课程的拓展和开发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时代的发展,美术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但受到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像闽西北这样一些并不发达的地区,美术教育还是没能真正引起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和领导的重视,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培养一个能考高分的学生,在美术课程开设、教学资源配置、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可见美术教育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教育观念转变不彻底,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引导,严重阻碍了地方美术教育的改革,同时也必然忽视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科书只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介质,通过教科书达到活跃教学的作用,教科书不能做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包含其中,这就更加应该认识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特点开发特色美术课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为终极追求。[1]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本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出有效地引导。对于课程资源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诸多方面入手,最本质的是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的课程资源则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2]而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发挥闽西北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态丰富,性质各异,在此类的课题研究中,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区分,在此不一一赘述,运用直观性原则与结合闽西北地方特色,本文将从自然景观、民间美术、古民居建筑这些物质形态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探索、研究。(1)自然景观。闽西北地区多以山地、丘陵的地势为主,复杂的地理条件、地势地貌,形成了它依山傍水,景致丰富优美的自然风貌,既有举世闻名的“双遗”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丹霞,同时每个乡镇又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虽称不上举世闻名,但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也会让你惊叹老天爷的鬼斧神工,像同为武夷山脉的天成奇岩也有“小武夷”之称,还有喀斯特地貌的永安桃源洞、将乐玉华洞、被称为“客家神山”的冠豸山等国家级景区,还有许多美丽的丘陵小溪、河流湖泊都是闽西北大地独有的可供学生写生表现的最好素材,因为这些景色就在他们的周围,就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家乡,他们爱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开发、利用好地方的自然景观就不仅要求教师要做好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懂得制订详细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计划与方案,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好当地自然形态的美术课程资源。(2)民间美术资源,散落在民间的美术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广大劳动者的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闽西北山区的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包括如剪纸、窗花、版画、面具、服饰、草编等种类,同时懂得利用当地物产资源,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闽西北民间美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多,不仅有已经形成体系的,比如说浦城剪纸源远流长,十分有闽西北民间艺术的韵味。再如闽西北多数地区是福建林区,发展版画条件好,建瓯、松溪等地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版画,松溪也被誉为“全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因为闽西北是福建省的客家聚集地,大量客家民间美术资源也同在此,如民间草编、花灯、香包、服饰、面具等都是值得在美术教学中作为地方美术课程的资源得以利用,他们的表现语言简洁,风格质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将民间美术带入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和工艺进行了解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民间美术、文化进行创新、创造。这里的指的带入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开展田野调查,实地了解这些丰富的民间美术形式,也可以将请一些民间老艺人、传承人走进课堂,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学生分享、展示。因此,将民间美术作为现代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必将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设计观念。(3)古民居建筑。由于闽西北绝大部份地区处于山区,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当地保持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最驰名中外的就是客家建筑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它有着风格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的造型和结构精巧的内部构造,将独特、智慧的客家文化演绎其中。在闽西北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古民居群,如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邵武市“和平古镇”;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诸如“十八寨古民居”、“安贞堡”这些悠久的民居建筑无不散发着历史留下的痕迹,在这历史的痕迹上我们也能发掘到许多具有装饰意味的美术纹样、图案、石刻、木雕、窗花等,几乎古建筑的每个角落都是老祖先美与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发掘有价值的、可以利用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能够将这些独特的民居、文化遗址古迹引入美术课堂,不仅是对当地古民居起到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历史的厚重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有利于培养了解家乡、热爱家园的情感。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改变课程现状,发扬“以人为本”美术课程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多种多样的感官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但目前我们现有的课程模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化美术教学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而对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也提升了课程的内涵,是对课程资源的补充。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发展了学生的智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己家乡更加关注、热爱,起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时使得学生能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及家乡。

2.传承地方美术,节约开发成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对地方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发扬,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更加关注是那些所谓时尚、新潮的前卫美术与艺术,似乎忽视了一直在我们身边的地方美术,无论适合与否都一味地追求潮流、热点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懂得从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周围都有哪些优秀的美术资源可以学习、利用?我们的祖先都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宝贵财富?让学生能够认识你脚下的土地,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的了解、学习起到传承、发展的作用。我们知道一本教材的编订从收集材料、课例、调查等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整理与研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与时间都是很多的,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在我们的身边、周围,都是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边教学边与学生一同学习、感受地方美术,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真正找到适合当地学生了解、学习、尝试的美术课教学。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教学资源在教革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出来,课程改革想要实现实际的教育成果,必然是想要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闽西北山区地方美术教学资源丰富,通过执教者、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发利用好身边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闽西北山区的美术教育能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钟茂兰.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7

地方文献是不同于其他文献的一种特色文献,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有关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各种资料,即“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1]。它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地方文献横陈百业、纵贯古今,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社会科学信息,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信息,是综合性的地方文化资源。由于地方文献最集中、最完美、最系统的记录了陇南地域内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信息资源,能帮助我们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记录、储存、传递前辈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助推和提升陇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1.1 地方文献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是情报价值。地方文献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情报,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及和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一些自然科学范畴。如天文、水文、地质和矿产资源等,这种情报能及时向各类地方事业提供有关信息,帮助用户通览全局,少走弯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无论是对于陇南的地方经济建设、文化事业,还是对于陇南社会的管理和保障,都具有很高的情报价值。二是史料价值。陇南地方文献通过对全市区域各方面的信息所进行的记录,不间断的传递给后人,由于其内容完整,详细而又相对客观,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会逐步提高,文献的价值与时间成正比,而且是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三是文化价值。陇南修志历史悠久,远在东汉郭仲辛修《仇池记》一书,这是陇南最早的地方志,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从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陇南修志走过了从发展、兴盛到高峰的时期,这些地方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陇南经济、文化、乡土风情的珍贵史料,是具有陇南特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1.2 地方文献对陇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陇南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遭受百年不遇的“5·12”大地震及其灾后重建过程中,利用地方文献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服务。3年来,国家投资和深圳市、省内对口单位的援建,让陇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2月20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开工3786项(不含城乡住房),累计完成投资309亿元,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兰成铁路、成武高速公路等一个个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实施,从满目疮痍到满目生机,陇南大地已经浴火重生。通过灾后恢复重建陇南的经济发展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农业特色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3]。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陇南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剖析这种现象发现,地方文献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其着力点为三个方面:一是史料支持。地方文献其内容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因而被称为地方性百科全书和“一方文化之全史”,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二是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地方文献涵盖了地方名人传说、饮食习惯、遗风习俗甚至于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品、艺术藏品、民间仪式等诸多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名称虽然相同,但内涵都相异。正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美才蕴含其中,价值才得以体现,也才最有吸引人的魅力。三是文化内涵支持。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的千差万别,孕育了肤色体格、气质性格各异的人类族群和千姿百态的生活习俗,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自然也打上一方水土的印记,染上一方地域的色彩[4]。这些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被记录和保留下来,成为多文化、多形式的地方文献,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丰富而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

2 陇南地方文献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陇南,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毗邻川、陕两省,辖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康县、文县、宕昌、武都八县一区,是甘肃省唯 一的长江流域地区。陇南历史悠久,沉淀着很深的文化遗存,《路史》记载:“伏羲生于仇池(今西和),长于成纪(今天水市)”。这一文献证明了西和是人文始祖的诞生地。《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庄公居其西犬丘,”“秦仲、庄公、襄公葬西垂,”西垂即西犬丘(今礼县),秦人先祖在此发祥并奠定了入关东进而统一全国的基础。2009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甘肃——秦始皇第一祖陵认定》:“礼县为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迷团终于大白于世。在成县,东汉建宁年间陇南人仇靖撰写丹书的摩崖石刻《西狭颂》真实记载了两千年前陇南先民改造自然征服险山恶水的历史事实,就其书法艺术而言,被称为我国汉隶艺术瑰宝。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即取道于陇南,安史之乱后,诗圣杜甫流寓于陇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产生过赵壹、仇靖、王仁裕、刑澍、张绶、何宗韩、吴鹏翱等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家和史学家,名篇佳作,千秋流传[5],这些具有深厚底蕴的区域文化,打造了陇南淳朴的民风和古韵的犹存,使华夏传统文化无不渗透在陇南民间的信仰风俗、生活风俗、民情风俗等各个领域,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如《宋史》记载:宋朝章颖修《文州古今记》、杜孝严修《文州续记》、张士佺修《西和州志》、李修《同谷志》、李琦修《同谷续志》。明朝:郭从道修《徽郡志》8卷、阙名修《西和县志》、孟鹏年修《徽州志》、刘译元修《礼县志》、余新民修《阶州志》、蹇逢泰修《阶州志》、谢铨修《成县志》。清朝:董兴国修《礼县志》、林忠修《阶州志》、李祖恒《仇池国考》、毛应麟修《阶州志》、王喻善修《礼县志》、韩瑞麟修《阴平国考》、祖肇庆修《阶州志》、武国栋修《两当县志》、陈勋修《阶州志》、王殿元修《西和县志》、邓天栋修《徽州志》、江景瑞修《文县志》、杨注修《成县志》、葛时政修《阶州直隶州志》、孙岩修《文县志》、秦武城修《两当县志》、方嘉发修《礼县志》、邱大荣修《西和县志》、赵同石修《徽县志》、黄泳修《成县新志》、张伯魁修《徽县志》、张俊修《两当新志》、阀风楼修《徽县略志》、叶恩沛修《阶州直隶州续志》、长赟修《文县志》、雷文涉修《礼县新志》、吴鹏翱修《武阶备志》二十二卷。民国时期:张浑修《礼县新志》、王访卿修《西和县志》、王士敏修《康县志》、朱锈梓修《西和县志》、董兴林修,《徽县新志》[2]。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陇南的交通史、农业志、国土资源、戏曲志、军事志、邮电志等近百种史志书先后出版。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陇南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山川河流、民风民俗、物产资源、传记史料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参考利用价值。在已出版的文献中,有的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为今日陇南市发展提供了史鉴。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许多地方都在尝试。从陇南把地方文献提升为文化,再把文化转为经济的实践道路结果来看,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在将地方文献提升为陇南的地域文化,并将文化转化为产业方面,最突出最典型的就是陇南的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如“红色文化旅游”:宕昌哈达铺长征旧址及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历史人文旅游”:成县西狭颂文化旅游节、杜公祠;礼县秦皇故里、祁山武侯祠、两当县张国老登真洞;以独特地域文化为主的地方艺术特色文化旅游:西和县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文县白马藏族民俗“池哥昼”(面具舞);武都高山戏和宕昌氐羌文化艺术节以及武都万象洞、文县洋汤天池、宕昌大河坝国家森林公园、康县梅园风景区等生态旅游。在农业特色产业方面:以蔬菜、中药材、茶叶、油橄榄、花椒、核桃等为主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这么说,陇南的传统产业以及现阶段发展起来的旅游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与陇南地方文献和陇南的历史传承密切相关。

3 利用地方文献,助推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藏以致用”是现代图书馆与旧的藏书楼的主要区别。文献的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我们极力追求的目标。地方文献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大有作为。利用地方文献服务陇南区域经济,既有成功经验还需探索创新。重点要在下面三方面努力。

3.1 为地方特色经济建立特色化数据库

作为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数据库建设能提高资源利用的层次,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陇南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特色馆藏和从各种渠道搜集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化,这样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特色产业的现状及其历史,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具有特色的资源及其利用情况。这对于扩大特色产品的销路、吸引投资、开发利用特色资源,促进陇南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种积极作用。如农业特色产业是陇南一大经济支柱,图书馆应紧紧抓住这一特色,全面而系统地收集蔬菜种植、中药材、茶叶、油橄榄、花椒、核桃等方面的图书和资料,建立起以此为中心的特色馆藏,为陇南经济发展服务。

3.2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特色服务

立足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信息资源优势,满足区域内用户的特色需求,深入开展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特色服务。通过对地方经济领域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特点和用户信息库的分析和研究,根据馆里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方便用户的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使自己的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服务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服务的角度和内容,应将注意力和重点放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资源组织和提供高质量的主动服务上。

3.3 加强对地方文献自身建设

地方文献要为陇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要前提是要加强对地方文献的自身建设。一是广泛收集陇南地方文献,确定收藏重点,体现地方特色。馆藏建设越有特色,其利用价值就越大,发挥的作用就愈大。地方文献中的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应全面收藏,除此之外,还应深入民间进行社会调查,拓宽收集渠道,不但对具有收藏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献加以收集,还要对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口碑、实物文献等进行挽救性收集,同时要突出重点,并建立完整且具有特色的收藏体系,如此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特色的地方经济。二是加强对文献的保护、整理和挖掘,为开发地方经济提供信息服务。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文献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保护,特别要对反映地方经济的文献进行重点保护、整理和挖掘。三是要加强研究,做好二次文献服务。对分散在单篇文献中的经济资料、各地方经济专志等,以目录、索引、题录等二、三次文献的形式加以汇编,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并且馆藏有一定优势的地方文献进行专题汇编。

4 结语

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进行的地方文献开发整理及其收藏意义在于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和利用这种信息资源,实现文献对人们的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启迪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地方文献又是推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应该围绕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发展目标,多视角、多渠道收集、开发整理地方文献,积极开展陇南市地方文献的利用工作,发挥地方文献的整体效应,以科学的态度开拓创新,促进地方文献的增值转换,使之成为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卫东.集群视野下的市域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实施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0(8):94-96.

[2]董生贵.故园轶事—陇南方志寻踪[M].陇南邮政局发行,2003.

[3]杨丽君.陇南:灾后重建凝结不屈精神[N].陇南日报,2011-02-28.

[4]吴力武.地域文化,环境与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6(7):40-43.

谈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一、追寻遗址,发挥想象空间

在讲授原始社会历史时, 我们可以结合兰州目前已发现的一些原始人类遗址来加深学生印象。根据考古发现,大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兰州已有先民繁衍生息。目前已发现的原始人遗址有位于七里河区的花寨子遗址、青岗岔遗址, 城关区的白道坪遗址,红古区的土谷台遗址,永登县的乐山坪遗址等, 通过带领学生寻访这些古代先民居住生活的遗址, 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让他们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原始人制造工具、采集、狩猎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创造了人”的论断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欣赏古建筑,了解人文历史

兰州由于地处中西方交通要冲, 境内遗存的很多建筑融中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有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府城隍庙、金天观、白云观、卧佛 寺、鲁土司 衙门、皋兰 文庙、至公堂、青城古民居等;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中西关清真大寺闻名西北;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山字石基督教堂和颜家沟天主教堂。引导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遗迹,可以使学生粗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 为古代建筑工匠的聪明智慧所折服, 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三、浏览图书典籍,分析历史脉络

兰州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之一,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金石碑刻、图书典籍等,这些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如兰州现存的金泰和铁钟、明代《淳化阁帖》、兰州碑林等;特别是现藏的图书文献中,有文溯阁《四库全书》、有宋刻本《汉隽》、元刻本《事类斌》、明刻本《艺文类聚》、清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为历代书目中极为罕见的珍本;有以《甘肃通志稿》为代表的地方志和有关研究少数民族的大量文献,有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丰富藏本;有近年编印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及续编,以及抗战时期创办的各类报刊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宝贵财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参观文物设施,感知历史事件

由于兰州位居襟喉要地,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有众多的军事设施遗迹,而且有很多有关战事的传说。自汉代开始,兰州就有霍去病西征,在皋兰山下鞭搠五泉的传说,元末明初有 徐达用太 平鼓智取 王保保城 的传说。沿用至今以“堡、营、墩”命名的地名,如盐场堡、陈官营、土门墩等,有星罗棋布的驿站,如沙井驿、清水驿等;渡口有汉青石津,如北周金城津等;渡口架浮桥,如唐广武梁、明镇远浮桥,清末黄河铁桥。境内还有汉长城和烽燧,明边墙和烽墩等。探寻这些设施的遗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昔日将士征战疆场、把守关隘、保护中西商旅往来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五、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

据《图经》载 :兰州人“性 质朴 ,好勇 ,喜猎,蕃汉杂处,各从其俗”。兰州人的心态大度、宽容,各民族可“各从其俗”。因此,至今还有多民族的文化遗存,五大宗教并存一城,各民族团结互助。自明初肃王移藩兰州,带来东南一带的文化,兰州则“有南土风,土勤读嗜学,重气谊,仪度彬雅斐郁。”明代就有理学家段坚、文学艺术家黄谏、军事政治家彭泽等著名文化人。清末,兰州率先创办机器局,架设黄河铁桥,对西方先进文化大胆予以吸纳。了解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南来北往、相互碰撞、相互交往,中西文化东进西出、相互交流、相互吸纳,经过长期积淀、整合,形成了兰州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 使大家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新兰州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六、立足本土,辐射周边

历史教师在开发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如以庆阳周祖陵遗迹、黄土窑洞及其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文化; 以血缘宗亲为根基的陇西李氏文化;礼县的秦祖文化;以秦安大地湾、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为支点的伏羲文化;炳灵寺的石窟文化; 以甘南拉卜楞寺为核心的藏传佛教文化; 以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与敦煌莫高窟为载体的敦煌文化等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够适当把握, 将诸如此类的一些相关知识引入教学, 那么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浅谈胶东文献库开发利用的价值 篇9

1 胶东文献库收集范围

1.1 地方史:

它记载胶东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内容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综合性历史文献如《烟台历史》、《烟台大观》、《烟台史话》、《老烟台影览》等;专门性的主要指经济史, 教育史、自然史等。如《烟台港史》、《烟台教育史》、《登州海市》等。

1.2 方志:

它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 用一定的体例, 对胶东地域的建置沿革、自然现象、自然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风情、人物等, 分门别类整理记载了胶东地区的文献, 展示胶东历史与现状的概况, 所以, 又称"胶东的百科全书"。如《烟台市志》、《登州府志》、《烟台百科全书》、《烟台文化志》以及《《福山县志》、《文登县志》等县志。

1.3 年鉴:

它是以时间为单位, 汇集一年内胶东地区的重要文献和各项统计资料, 是胶东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如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烟台年鉴》 (1990年-2006年) , 记载了每年的烟台市社会、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 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情况, 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资料, 为各级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1.4 地方报刊:

它指胶东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机关团体以及私人编辑发行的报纸刊物。内容一般包括当地政府机关发布的指示、文件、报告、法规、人事任免、财贸、文教、卫生、体育等, 具有新闻性、区域性、史料性和连续性。烟台地区报纸的类型有: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六点、烟台各县报等;烟台地区刊物的类型有:通报、公报、学刊、会刊、年刊、丛刊、特刊等。如《烟台人民政府主办的公报》 (月刊) 系统地汇集刊登烟台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 以及国家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 为烟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和组织指导工作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等。

1.5 丛书:

它是以烟台等地区为单位, 专门汇集烟台等地区人物著述或有关本地区的文献, 又称"郡邑丛书"。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烟台文史资料;胶东文化研究中心编写的"胶东文献研究丛书"及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写的"烟台地情资料系列丛书"等。

1.6 族谱:

它的乡土气息浓厚, 记录胶东地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民族发源的沿革, 许多家谱记载了家族的兴衰, 对曾出现在社会各历史时期在社会各项事业中创造出业绩的杰出人物, 都有详细记载。如烟台图书馆藏收烟台市芝罘区珠矶村捐赠的五幅大型族谱, 记录了该村季、王、张、陈等四大姓的发展历史。还存有《莱阳宫氏族谱》、《莱阳王氏九族支谱》、《蓬莱李氏祖谱》等等。

2 胶东文献库体现的经济价值

2.1 记载了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和自然资源。

烟台三面环海, 素以水产资源丰饶, 渔业发达著称于世。如《烟台水产志》记载1852年到1986年烟台水产专志, 内容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等, 为当地渔业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再如《烟台林业志》记载了1840年--1985年烟台市林业的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验教训, 突出了造林营林和森林等内容, 反映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为决策和科研提供资料, 促进烟台经济振兴。

2.2 记载了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海市奇景。

胶东半岛山海秀丽, 有无数的名山大川。这些秀丽风光在《县志》中都有记载;如《蓬莱县志》记载了飘渺的"海滋"、虚幻的"海市蜃楼"、形态奇异的雾等独有的自然景观。整理开发这些文献资源, 为当地旅游事业服务。

2.3 记载了独特的地方工艺和生产技术。

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中, 人类利用特定地区提供的特有资源发明创造。这些地方手工艺, 有的已经失传, 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烟台市工业企业大全》等多本书中记载莱州市的草艺编制、龙口花编历史悠久, 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 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 远销世界各地。如今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4 记载了地方名特产和地方名牌。

胶东地区物产丰富, 地方特产经过长时间深入人心, 成为地方名牌, 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名牌效应, 成为当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如刘雪峰主编的《烟台美食》对烟台美食文化的地域特点、历史渊源、形成原因以及烟台美食在鲁菜中的地位等做了客观、系统的阐述。为宣传烟台、介绍烟台特色文化饮食, 发挥了地方文化遗产价值。

3 胶东文献库体现的文化价值

3.1 用于胶东地区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的研究。

杰出人物因为对人类社会和地方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而得益他们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 杰出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文物古迹, 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开发资源。有时甚至连名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涉及到的事物, 因为家喻户晓, 也能产生名牌效益。如烟台市县区中都有本地的杰出人物, 在历史上曾发挥过杰出作用。在烟台地区史书、历史故事与传说、叙事诗、宗教经书、家谱、族谱、碑刻等等资料中都可以找到研究这些烟台地区杰出人的史料。《王懿荣世家人物传记》以族史的面目出现, 共收录王氏各代人物101人;安家正著《戚继光》, 以史实为根据, 描绘了民族英雄、爱国名将、一代儒帅戚继光的生平及抗倭业绩;《牟氏庄园史实写真》是一本全景式的反映地主庄园方方面面的力作以及莱州文峰山上的郑道昭碑等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3.2 用于文学、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胶东地区文学类文献在研究胶东地区语言、文学、历史、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各方面都有重大价值。这类文献数量多、篇幅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如胶东地区文化史包括胶东地区文化的起源、演变、文化交流、民族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等等。张铭元主编的《烟台作家作品选》体现了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刘凤鸣主编的《胶东文化概要》第一次系统地对胶东地区每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做了详尽的阐述, 书中对胶东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及事件和人物产生的文化背景做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剖析, 是一本很有启迪的胶东文化研究的专著。对深入开展胶东文化研究有很好的价值和作用。

3.3 用于家谱研究。

近几年来, 家谱族的编修不断升温, 对其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 保存了历代不同的区域与世系活动相当的丰富资料具有史料价值。有些正史中的未解之迷也从中找到答案, 其次, 它具有独特内涵, 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 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今天的谱学, 既要重视历史价值的开掘, 又要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 更要注意发挥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 增强民族凝聚力, 为进一步扩大烟台地区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促进世界各国华人华侨的友好往来, 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现海外华侨和港台同胞对族谱的收集和研究很重视, 经常有海外华人来寻根问源。

4 胶东文献库体现其他方面的价值

4.1 用于研究胶东地区在各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胶东地区在自然科学各学科中都有辉煌的建树, 譬如像医药学、天文学、气象学、地震学、航海学、建筑学、冶金学等等都有卓越的成就。烟台地热资源分布广, 如我们从《地方志》找到一些温泉条目, 招远温泉有三个特点:一是水温高, 泉水涌出时的温度高达97℃, 居全省首位。二是矿化度高, 浮力、压力大, 对人体的作用力强。三是所含的矿物化学成分丰富, 最高为5395.64mg/T。泉水中含有钙、钠、铁、镁、硫等20多种矿物元素和具有重要医疗价值的微量放射元素--镭、铀、氡等, 对医治慢性关节炎、外伤、肥大性关节炎、光线刺激性皮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胃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 都有较好的疗效, 这些资料对研究这些温泉有无开发利用价值, 开发利用那些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又如戚立心主编的《烟台海洋经济开发战略研究》从不同角度收录了对烟台今后开发海洋资源提出设想的优秀科研成果, 分析了烟台市的滨海优势和发展势力。。

4.2 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 编制发展规划, 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和历史文献。

地方决策机关需要地方文献。由于胶东文献库收录了当地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状况, 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 因而对本地具有明显的资治作用, 历史是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 地 (市) 县图书馆采集、研究、利用并通过文献形式, 主动及时地提供给本地区各级决策机构, 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如烟台图书馆每月定期为烟台市人民政府"外地报纸看烟台"系列题录服务。

4.3 是活生生的烟台乡土教材, 能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

地 (市) 县图书馆可利用胶东文献库开展素质教育, 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服务, 熟悉国情, 实事求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对读者了解弘扬优秀文化, 提高文化素质是很好的教材。如《烟台历史》是一部内容完整的烟台地区历史教材。

摘要:胶东半岛是全国第一大半岛, 其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烟台,胶东文献库,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蔚丽.地方文献的科学研究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

[2]郝耿.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地市级图书馆[J].企业家天地, 2008, 1.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10

1 土种鸡的现状

丽江土种鸡个体较大,肉质鲜美,营养好,价值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几年来受到引入品种的冲击,血缘混杂、数量减少。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土种鸡数量仅在10%,因此为了提高该品种鸡的性能及价值,扩大养殖规模,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1.1 分布

丽江土种鸡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这些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天气温暖,山场辽阔,动物饲料来源丰富。土种鸡大多以散养为主,自由采食青草、昆虫,只需补充一定数量的玉米,就可获得充分的天然优质饲料。这些鸡经自由放牧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好、死亡率低(成活率87%)、耐粗饲的特点,因此是适应山区散养的鸡种。但近年来,由于受良种鸡的冲击,使得土种鸡的数量逐年下降,鸡种混杂,土种鸡面临逐年消亡的危险。

1.2 土种鸡的特点

该地方土种鸡,体躯较大,骨骼软细,体长,胸深,背宽而平直,后躯丰满,两腿间距较短,属肉蛋瘦兼用型鸡,产蛋量较高,肉质细嫩,氨基酸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低,游离脂肪酸,特别是棕桐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滋补性好。其毛颜色分为黑色、麻色、白色和花色等几种,成年公鸡体重平均为3千克,最高达5千克,母鸡平均体重2.5千克,最高可达4千克,年平均产蛋为120~130枚,最高可达200枚,蛋是该品种鸡的重要经济性状,平均蛋重为59~62克。性成熟期晚,开产期约在7~9月龄。育肥效果好,屠宰率达70%,该品种鸡就巢性强、母性强,每窝鸡平均下15~20枚蛋,经过对20窝鸡统计,受精率达90%。

2 存在问题

2.1 土种鸡数量少,血缘混杂

目前土种鸡没有专门的饲养场,主要饲养在偏远农村,数量很少,没能形成规模,同时由于生产速度较慢,被一些生长速度快的良种鸡所取代,因此血缘混杂。

2.2 饲养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出栏率低

采用小规模开放式饲养,饲养管理方式落后,土种鸡性成熟期延长,开产期推迟(5~7月龄开产),生长发育缓慢,就巢性强,因而产蛋数少。

2.3 开发利用经费不足

近年来,该品种鸡由于没有规模化的养殖和开发,因此,开发利用的经费欠缺,只有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一定的专项开发经费,该土鸡的利用及开发才能进一步发展。

3 研究开发模式和方案

3.1 宣传与示范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了解发展土种鸡养殖以及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和前景,从而得到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同时让广大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优质优价,使养殖户感到有钱可赚,通过养殖土种鸡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报酬。以示范引导,进一步调动生产、销售、市场供应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3.2 采用“鸡场+农户”,“育种+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有目的地选择符合土鸡特征特性且肉质性能好的健康公鸡,在鸡场内组建零世代核心群,通过同质交配的育种方式,使群体中优良基因达到纯合,并在每一世代中选择健康、具有明显土鸡特征的公母鸡留种,经过5~6个世代的反复提纯,逐步做到使育种群体优良基因基本纯合,以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

将农户饲养5~6月龄发育好、生长快的鸡回收鸡场留作种用,其它鸡作为商品鸡统一销售,这样从鸡场→农户→鸡场的方式循环往复,一方面以示范户的发展不断带动核心群的扩大,不断地按照种鸡标准进行选育,使鸡群的质量不断提高,生产鸡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核心群的供种和农户商品鸡的生产结合的模式为养鸡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进行纯种繁育,提高种质基因纯合度的同时根据选育标准,选取一部分个体与外来生长速度快的良种鸡进行品种间杂交,结合严格地选育,育成外貌和性能均匀一致的群体,以提高其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缩短上市时间,降低饲料成本,增加收入。

做好科学养鸡的宣传工作,计划每半年请有关专家教授为农户进行一次科学养鸡的培训讲座,同时印发养鸡科普手册,使技术员、饲养员认识科学养鸡的重要性,掌握有关饲养六法,使科学养鸡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不断提高养殖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行贸、工、牧一体化经营,应将畜牧业生产部门、加工部门、销售部门三者结合为一体,实行一条龙生产经营。一方面使畜产品经过加工使其增加产值,另一方面沟通产销渠道,使销售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以生产促进,以流通指导生产的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11

一、科学性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开发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应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既要培养学生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作为“人”的“文化性”,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统一,“所谓统一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趾体现一定的人文性,而不是只追求单纯的工具性,不是排除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而是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1]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都有很大区别,在开发语文地方课程资源时,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有序进行,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主要体现为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浅后深、先简后繁,将各种零星的、无序的地方课程资源通过整理、加工,以最适合学生接受、最适合教师传授的方式开发利用。

3.要强化教师开发利用意识

“地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溯源到上个世纪,但是目前在国内进行的并不是很成功,很多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认为开发课程资源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可是专家低着头开发的课程的优势主要在学术价值上,其实践性可能因为不了解各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大打折扣。因此,要想顺利地进行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就要强化教师的开发意识,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把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当作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充分发挥自己在开发利用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作用。

二、本土化

本土化的原则包含二层含义,一是立足于本土,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之间在自然、社会、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地所蕴藏的语文课程资源在种类、数量和存在状态与方式上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时候要立足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实事求是。二是,开发利用评论课程资源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百年前,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乡土历史探讨、社区经济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在目标上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另一重要的目标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密切学生与社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就要以为地方做贡献为努力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2]

三、整体性

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既是普遍的,也是相互的,因此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不能孤立于三级课程的整体而单独考虑,否则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将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也会影响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效力,地方课程的生命活力也得不到保证。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并且与国家、校本课程相结合,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使地方课程的开发既能促进国家课程的发展,又能顾及校本课程的成长,使三级课程形成一种合力,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化发展。”[3]

四、合作性

地方课程开发与利用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基地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方有关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与协商是必须的。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各级教育机构的合作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决定了它还要和博物馆、科技馆以及民间艺人、文学研究机构等协调、合作。此外,为避免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时的自我封闭,还需要加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合作,增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变革创新能力。

五、可行性

1.在众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中要分清轻重缓急、先后顺序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可供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都相当多,因此需要对众多可用资源进行筛选。在筛选众多语文课程资源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及时补充反映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这些才是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和“先”。endprint

2.最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建设语文地方课程资源需要地方政府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同时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在进行资源开发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原有的设备、资料,就地取材既可以缩短时间,也可以节省人力资源;高年级学生用的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教材、资料可以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使用,实现资源的反复多次利用,使总经费开支大大减少,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担质量。具体到语文学科,我们要开发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语文地方课程资源。同时由于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为了补充丰富的语文课程,所以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资源。

六、资源共享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求各地建立自己的语文教育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视野。“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合作的精神。”[4]目前网络已进入大部分学校和家庭,互联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初步实现网络教育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在区域范围内构建更大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形成集成化的学习资源中心,包括围绕学生的研究专题组建的专题资源库,演示型或交互型学习软件库,课例库和知识素材库等等,实施交互式的导师指导和分布式的学习。”[5]各地可利用共享资源丰富自己的语文课程资源,同时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共同开发。

注释:

[1]吴娟:《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期。

[3]张传珍:《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级。

[4]王捷:《研究性学习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

[5]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吴娟.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J].鸡西大学学报,2009,(05).

[2]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01).

[3]张传珍.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4]郭晓莹.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福州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12

四会市地处珠三角的前沿, 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 只要因地制宜地开发美术资源, 把它变成校本课程就一定能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从而实现新课改目标。

一 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

我校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电子阅览室平台, 各班级建设了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 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 扩展学习资源, 开阔视野。在学校的网络教室中, 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网络中的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 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 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 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在教学《意象艺术》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欣赏凡·高的油画作品《夜间咖啡馆》, 然后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咖啡馆实景照片和《夜间咖啡馆》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艺术。最后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片和文字解释制作成课件, 在班上进行演示, 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最后再把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教学资源网络空间, 随时供学生参考, 这样就形成了美术资源。

二 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

我校是广东省绿色学校, 校园环境非常好, 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 郁郁葱葱, 绿意盎然。特别是几棵硕大的木棉树, 花开时节显得特别耀眼。木棉树最大的特点是先开花后长叶, 这有别于其他树木, 其生态特点就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每年四月是木棉花开季节, 我校初中老师在上初二第一学期国画课《木棉花》时, 就会领学生到校园里仔细观察木棉树的不同形状, 枝叶的生长方向以及木棉花色彩的变化, 并要求他们说说对木棉的印象, 观察后, 老师再出示木棉花的国画作品, 让学生比较画作与实体 (老师课前在木棉树下捡了几朵木棉花) 两者的区别。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获取了对木棉花的充分认知后, 接下来让他们临摹绘画, 这样, 许多学生的绘画形态逼真, 生动可感。

三 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求美术教师能灵活多样地掌握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在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加工, 从而获取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其实, 任何学校的周边区域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由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保守, 学生活动基本都限制在校园内, 因此本来很好的美术资源因不被重视和利用常常浪费掉了。在教学中, 有时当我们把身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发掘出来, 并通过我们重新整理和艺术创造成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给领导、学生看时, 他们会感到非常惊奇、惊讶和惊喜。可见, 以家乡周边的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既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 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会市威整镇有个奇石河风景区, 周边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奇石。由于学校就在奇石河附近, 为了充分利用这独特的资源, 老师常带领学生到奇石河采集造型优美的石头。回来后, 老师利用石头给学生讲述石头设计的基本方法, 指导学生制作彩绘石头, 把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变成美丽的艺术作品。每年我们都把学生的彩绘石头作品摆在校道两旁供全校师生玩赏, 使这些“神奇的石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现在学校美术科组已把彩绘石头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

四 合理利用校外地方经济产品资源

《新课标》指出,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发挥校外社会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教育作用, 不断拓宽学校教育的范围, 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对于农村学校来说, 由于它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经济产品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根据这一特点, 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我市是“中国玉器之乡”“他山之石, 四会成器”。四会所生产的翡翠玉器产品种类齐全, 款式多样, 品质上乘。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 培育了一大批玉雕工艺师, 生产出的玉器产品构思巧妙, 工艺精细, 有许多产品被评为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 评选出的珠宝玉器类金奖、优秀奖作品中, 四会占了大部分。我市有几所中小学在玉器街的附近, 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加工制作玉器的家庭作坊和商铺。很多学生在放学途中都可以看到玉器的加工和摆件。根据这种有利条件, 我市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有关玉器工艺品的制作和鉴赏等课程。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一课时, 老师可直接带学生到学校旁的玉器加工厂, 实地观看玉器师傅制作玉器的工艺流程, 老师可结合玉器实例,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工艺美术的特点, 以及欣赏玉器工艺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深入地掌握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五 有效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标倡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四会有一个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的古镇——邓村, 其中以白龙村委会扶利村最为集中和最具规模。走进邓村, 溪畔、河边、山上、村旁,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枝叶婆娑的竹林, 一条条小溪常年水流不息。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 为当地发展手工造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开掘地方文化资源, 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 这样既使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的工艺过程, 又让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邓村古法造出的会纸, 除了作为祭祀用品之外, 还可作为制作面具、道具和绘画、书法之用。2004年, 广东省美术馆著名画家李钢就用会纸创作了名为《2004雅典阿提亚视觉艺术的奥林匹克》的一组现代国画, 为我国7件参展作品之一。很多学生就利用这种独特环保的会纸制作出许多精美的装饰画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脸谱。每年的艺术节展览, 都能展出许多优秀作品。现在学校根据这种纸的特点开发出了脸谱校本课程。

当然,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复杂繁多, 学校和美术教师要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 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同时,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利用这些资源,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期充分体现这些课程资源的价值。

摘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地方经济产品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课程。

关键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美术教育, 2005 (1)

上一篇:在线课程下一篇:水稻科技入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