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体会论文(精选12篇)
小学音乐教学体会论文 篇1
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 我感悟到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课堂教学除了抓好常规教学和基础教学外,还要注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果音乐课以快乐为主题,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设计和表现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歌唱、轻快舞蹈,在开心游戏环节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鉴赏活动中不断提高音乐素质、音乐修养。近些年我边学边教,以下是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不太成熟,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1.注 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 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学力水平重组教材, 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2.把音乐欣赏放在重要位置
传统音乐教育重视唱歌、识谱、乐理、器乐等技能技巧,“音乐课”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 “唱歌课”音乐欣赏被放在次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在欧洲,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一场艺术教育运动, 并在运动中达成共识: 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穆塞尔指出: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课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重要熏染》一文中指出:“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音乐表现应在学生欣赏后动情时, 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吴斌说:“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把音乐欣赏放在重要位置,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一种新走向。
3.用乐器演奏乐曲主旋律 ,加 深音乐记忆
现在很多课堂中都运用了乐器, 乐器进入课堂已不再是单纯为了学会吹一首竖笛曲、口琴曲。乐器进课堂不仅能更好地使孩子掌握技能,而且能更丰富地表现音乐。近期我听了一节成功运用乐器演奏丰富欣赏感受的好课, 在学唱具有拉丁美洲风格的歌曲后,教师激发学生已有经验,很自然地将内容过渡到同样具有拉丁美洲风格的排箫独奏曲上。在完整感受一遍后, 教师很快将孩子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独特乐器———排箫上,让学生想象这种乐器的音色与哪种乐器相类似,学生很快找出了他们的老朋友———竖笛,在老师范奏后,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更浓厚了,此时老师带领学生认谱、演唱,并将这首欣赏乐曲的主旋律部分演奏了出来。几分钟后,师生在再一次欣赏过程中加入主旋律演奏中……在弥漫着拉丁美洲风格的排箫曲中, 从学生娴熟的演奏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融入。
4.音乐老师不仅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而且是美的传播者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当我身体不舒服,精神面貌欠佳时,学生上课也是懒洋洋的,歌唱时很难进入状态。当我富有激情地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唱时,学生不仅学得快,对作品的理解也到位。同时,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中都发现,学生把音乐老师当成美的标准。音乐老师会跳舞,言谈举止美观大方;音乐老师会唱歌,声音美;音乐老师会弹琴,很让人着迷;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优势,使学生从老师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
5.音乐教师要练好基本功
5.1乐 器演奏技能
钢琴演奏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 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演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能力,为创造性音乐教学活动服务。此外,还要掌握其他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和中外管弦乐器等,保障音乐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需要。
5.2识 读乐谱技能
能熟练识读乐谱是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虽然标准中识读乐谱和音乐基本技能难度有所降低, 但并不等于对音乐教师视谱技能降低了,同时要提高视谱教学水平。如识读乐谱教学中,正确处理识读乐谱与音乐审美的关系,有效发挥乐谱的工具作用,避免把识读乐谱变成理性的传授、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其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识读与运用乐谱, 在音乐审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5.3创 作技能
音乐课程增加了“创造”的教学领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指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的活动,包括一切创造性音乐活动(即兴音乐表演、自制简易乐器、编配伴音型、简单的歌曲创作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创造力培养贯穿各个教学领域。同一个听赏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同一首歌曲可能会有多种演唱。教师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善于用新方法、新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6.如 何教唱歌词
首先教师应泛唱两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于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的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6.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 , 自制力差 , 但动感极强 , 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形式进行,这样既省时又省力,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6.2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 ,但识谱能力较差 ,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7.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课堂目标反思
由于学生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音乐教育观,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现实发展水平。联系学生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 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小学音乐教学体会论文 篇2
(2012-2013学)
北安中心校
李秀荣
小学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北安中学小学部 李秀荣
这些年我一直从事小学的音乐课教学工作,自己深深地体会到,要搞好小学的音乐课的教学,必须做到: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过去的对小学音乐课不重视的偏见,必须认识到,当今的素质教育,绝对离不开小学的音乐课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音乐课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让人们普遍认为:小学的音乐课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不可少的学科,对学生走向今后的社会生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注重音乐课教师的培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计划的根据农村音乐课教学的需要,急需培养或培训一批合格的小学的音乐教师,以满足农村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需求。
三、现在的小学的专职音乐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习提高,丰富自己小学音乐课教学的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四、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音乐课堂的教学时间,以更好地集中小学生有效的精力,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参与音乐课的学习。
五、搞好小学音乐课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课外活动,如:歌颂“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演唱会,积极参与“六一”儿童节的音乐会,“七一”党的生日活动,从而使小学生真正认识到小学音乐课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从而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小学英语教学体会 篇3
一、正确运用“五步教学法”,即从听到说的五个步骤
小学英语不讲语法概念,侧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以及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对于零起点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笔者认为要尽可能让他们多听地道的英语,语言介绍宜采用先输入后输出的方式。
1.Just Listen.即尽可能让学生多听,运用听觉记忆,使他们用第一语言作出反应,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操作呢?例如,教文具单词时,以前教师大部分采用这样的方法:Look at the picture and read after me.出示图片,学生跟读。现在新教材要求教师在Just listen这一步时出示图片,反复示范发音,让学生静听,使他们处在听觉记忆的过程中。然后可以把图片朝下,打乱顺序,由教师抽出一张做猜谜游戏。教师问:Pencil? Is it a pencil?学生只要回答Yes或No即可,这一步学生仍然是听,并用第一语言作出反应。
2.Listen and move.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指一指、找一找,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一阶段他们运用的是形体或运动记忆。如Listen and point/colour/number/circle/check.也就是教师发指令,学生动一动。例如在教数字时,教师快速报出数字,学生做出手势。再把数字卡片发给学生,按照教师的口令排顺序。
3.Listen and pass it on.即学生先听再重复,这时他们运用的是短期记忆,也就是跟读学说的过程。如在教对话时,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边看,继续放录音,学生听替换进对话里的新单词,边听边说,就属于这一过程。在教句型时,由于不讲语法,可以教学生唱语法歌,教材中配有相应的语法歌。
4.Choose what to say.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开始用英语说话,这时他们运用的是长时记忆,他们可以用英语选择他们会说的,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的愉悦。例如,教学食物bread/ice-cream…和句型I like …/ I don’t like …时可采用开放式教学,让他们自由选择所知道的食物,说出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有的学生就会说sandwich/salad…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成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5.Just say it.在这一阶段学生能说出他们所学的内容,甚至能脱口而出,这是长期记忆起着作用。在这一步中,可让学生表演自由对话,复述故事。教师不必急于纠正学生语言表现中的错误,要让学生有安全感,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外语。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让所有学生达到同一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新教材的试用在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这一问题上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它没有具体的四会、两会要求,因此,教师不妨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鼓励有潜力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方位掌握语言材料。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达到基本要求即可,比如,对话教学可分为①能听懂对话并能做出反应;②能听懂会话并能做出相应的应答;③能听懂会话并能做到问与答;④能听懂对话并能进行替换性交际。在教学中,通过仔细观察,确定每个学生可以达到的层面,鼓励学生尽可能向高的层面进军,但并不苛求。
通过分层制定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及奋斗目标,这也符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这一教学原则。
三、作业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作业布置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兴趣,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力求多样化,一般分为三种:
1.听说作业:包括听读录音,这是每天必备的作业,由家长在联系卡上填写时间,流利程度,所达目标等内容。也可变换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回家教爸爸妈妈学英语,还可以将听说内容录在磁带上,每天带到学校给全班同学听,并进行评比,选出每周之星。
2.书面作业:除了简单的抄写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较浓的作业,如根据要求画画、涂色、寻找目标等等。
3.拓展性作业:如收集资料、短剧表演等等。在布置此项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配好对子,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评价,还要将其扩展到课堂教学中。课堂表现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如问答、游戏、比赛、绘画、表演等,可以用红旗、笑脸来表示对所獲成绩进行量化。
四、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众所周知,小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保持较短,只有那些刺激他们感官的直观性较强的形象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也只有直观形象的东西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笔者除了运用已有的录音与图片外,还将义教教材、Disney儿童英语、GoGo儿童英语等与新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音像资料运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及与英语有关的资料,带到课堂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如笔者在教Christmas时就布置了学生一项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Christmas的资料,结果他们搜集的内容比教师准备的还多。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体会 篇4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合作者, 要彼此尊重、互相合作,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 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 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 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 尽量使学生观察的角度与层面与别人不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加强学生对平时积累
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好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日记中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 每次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后, 让学生把当时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通过活动, 让学生亲自体验活动的乐趣和感受, 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作文的基础是阅读, 阅读是习作的营养。阅读过程是获取习作知识的过程, 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要使学生作文有情感, 应先从阅读中培养情感, 并学会学以致用。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三、适当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 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 作为教师应将学习与游戏结合,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学生学得就快。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这样学生才能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同时适当的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 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课堂活动通过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 获得亲身体验, 寓教于乐, 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四、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例如, 在班级中开展作文竞赛, 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中宣读或者送到学校广播室播出, 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 使手脑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与动手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比如, 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 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 加强了记忆, 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写作文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师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责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话很有道理。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师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一桶水若泼洒而出, 久而久之, 就不再是一桶水了。作为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 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总之, 我感觉作文应当是学生的精神乐园, 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写作动力和热情激发出来,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自由快乐地创作笔下生花。
参考文献
[1]张爱华.新课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J].魅力中国, 2009 (29) .
小学识字教学体会 篇5
一、识字方法的培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识字和用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注重识字环境的创设
一是从社会环境识字。社会是一个学习汉字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孩子学习祖国文字提供了广阔的课堂。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社会,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其余学生也能相继回忆起,并在日后自发加强对社会中字词的注意。
二是通过学校环境识字。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比如“表扬栏、图书角、书香班级、快乐阅读、识字园地”等活动识字,还可采用轮流发放作业本的“姓名识字”。不但学会了独立阅读、开阔了视野,还认识了大量的生字。经常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
三是通过家庭环境识字。家庭环境是孩子们最为熟悉的环境,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家庭生活。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对孩子们影响就会很大,因此,识字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创设大家都常见的家庭环境来引导孩子识字。
二、注重识字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成为学生识字的“良方”,我们都不应该予以否定。当然还是需要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自己愿意并能接受的识字方法。
一是通过字谜识字。低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用猜字谜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字谜中牢记了字形。
二是通过顺口溜识字。这种方法以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它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在教学具有相同声旁字时,根据字形不同编出顺口溜。
三是通过游戏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识字教学中,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汉字,并能有效地防止生字回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以激发识字兴趣。给天性爱表现的儿童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源源不绝。学生要取得好成绩,需要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得到公平的奖励。一句表扬、一张喜报、一朵红花、一颗红星,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尽的喜悦,激起满腔的热情。这种赏识教育手段运用于识字教学,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促进儿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受到赏识,不断的取得进步。
五是通过多媒体识字。通过多媒体技术,烘托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创设乐学的情境。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一》是一篇看图学文,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描绘春天的田野美景。课中先播放一段视频,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从看图说话、学文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三、注重识字技巧的培养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孩子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可谓五花八门。老师可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让孩子们在识字过程中掌握识字技巧,从而更好地体验和创造识字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新知。
一是通过正音识字。方言现象非常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他们制作一张按音序排列的生字表,将学生方言影响重的音节归类整理出来,然后经常带领学生去读,这样一来,学生们普通话读得准多了,同时又减少了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
二是通过对比识字。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收集汉字的常见部件,并且进行“按部件归类”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象形识字。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为象形字,它来源于对生活中实物形状的摹仿。让学生根据字形看看,说说,画画,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运用这种方法识字,既让学生自己记住了生字,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四通过查字典识字。勤查字典是主动识字的一个重要有效办法。“查字典”是学生独立识字的一个工具,是语文的一项重要技能。低年级查字典不但能够早日让学生独立阅读,还可以复习巩固拼音,因为学习音序查字法基本与认读拼音是同步的,在学习查字法的同时也巩固了拼音,学生是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取得了拼音与查字典学习效果的是引导探究识字。
五是引导探究识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唤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探究识字。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发现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主探究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识字效果也就更好了。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体会 篇6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每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生要有一本好词佳句摘录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并用工整的字将这些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摘录本中,起初学生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先领同学有感情地读,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抄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比如:在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后,就为学生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我马上让学生写家乡熟悉的景物,以《美丽的兴隆山》为题写作。例如《赵州桥》文中的过渡段,为什么叫过渡段呢?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弄明白,然后列出提纲,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学生掌握了这种写法,并用在其它习作中,这也就做到了灵活运用,这也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有效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活动,搞完一次大扫除,上完一节生动的课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课外阅读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让知识丰富学生内心,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用这样的语言激励着孩子们,让他们爱上读书,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果孩子们能说的很流利,就不愁写不下来。为了激励他们读书,我采用了朗诵比赛的方法,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如果他能找到一篇文章,说明他已读了这篇文章,也学会了欣赏,从而他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词,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收获的。这样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语感,为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多到县城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并摘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好词佳句本中,然后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箭双雕?
三、注重观察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为了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常布置一些要观察的事物,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去想象,用心灵去体会,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时也布置一些要做的事,比如在课堂上学了《可贵的沉默》感人故事后,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具体生动,有感情基础,读起来才会感人。
四、注重作文的批改
学生的作文,是学生用汗水换来的表现自己真实情感的文字作品。在阅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充分明白:教师应该始终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审视学生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其中难能可贵的东西,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真诚的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这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就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培养学生写作文的主动性。学生就能写出文从字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五、注重营造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写作心理环境。
六、注重与劳动相结合
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劳动中,亲身通过实践,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类(《难忘的“第一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作文时,由于农村学生大都有过劳动的经历,比如“做饭”、“洗衣服”、“割麦子”、“种菜”等,所以他们有内容可写,但是怎样把这些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倒是难住了不少学生。于是,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一回“裁缝师”:让每个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语交际,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以此类推,再写其他的事就不会无从下笔了。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七、注重以“说”促“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通过这个活动的坚持开展,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7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难,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他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注本年段的目标。
这种语文教学每天都“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是学生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 加强朗读训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张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1)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2)学生尝试“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
2. 恰当的鼓励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动、感受带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你敢于站起来朗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你读得真甜美”“你会读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这样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自己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3. 小学阅读教学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提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地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发阅读欲望和兴趣的。
二、阅读教学应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太阳》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的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这位教师还让学生组织了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把握文章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脉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
从教学上讲,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构思特点,那么,就可以驾驭教材,并根据文章的脉络进行阅读教学。从学生来讲,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会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也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阅读能力自然形成。
2. 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解释,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 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境,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
5.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正>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霞.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201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会 篇8
一、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教学
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本职, 不断探索,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比如,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20页“做一做”时, 可放手让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汇报。在教材呈现的情境中,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出了算式。笔者看到学生们情绪高涨, 思维灵活, 就马上趁热打铁, 进一步提出:“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数学问题, 你们能不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呢?”话音刚落, 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 有找的、有数的、有抢着说的……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敢说敢想, 笔者十分惊叹学生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就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愉快合作、探索发现的天地。
二、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中教学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 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其年龄特征, 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设计课堂教学,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摸一摸、剪一剪、想一想、试一试等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兴趣, 使学生从内心想学数学、乐学数学, 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 教师可把游戏引入课堂, 使数学教学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做数学计算时, 学生常常不感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笔者采用“计算过关夺红旗”游戏、“数学接力赛”游戏、“玩纸牌”游戏、“数学套圈”等游戏, 使学生在想、做、玩、练中理解知识, 扩展思维, 保持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教学
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实现数学再创造。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 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一课时,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与异同之后, 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分别制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利用七巧板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拼出的图形多姿多彩, 形状各异。通过实践活动, 能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
四、在爱心中教学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以全身心的爱去对待学生, 学生才会喜欢老师, 才会以十足的干劲来学习老师教的功课。以爱动其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对待后进生更要注意这一点。“差”是相对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这转化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兴趣加上老师的爱心。
平时,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测验都根据后进生的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 及时表扬,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 也不指责, 耐心讲解, 不让他们气馁, 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学习上, 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 鼓励他们画图、观察,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多打几次比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 亲自说一说。这样半扶半放式的教学使他们逐渐走向成功,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另外, 教师还要善于观察, 适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形成“成功→生趣→再成功”的循环。事实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的基础。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2. 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
二、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式,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
五、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 引导求异、求新思维
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 拓展观察思考空间
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小学音乐教学八点心得体会 篇10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 容易为具体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学生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想象美。
2.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时内容要体现音乐性
吴斌教授在《关注音乐》一文中指出:“作为学科,必须有相关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如果没有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音乐就失去一门学科的基本支撑点。”站在教学角度,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它在教学中有较大优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游戏只是音乐学习的辅助形式,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涉及哪种出发点,它的根茎应当牢牢地扎在音乐沃土上。袁善琦编写的《儿童趣味音乐教学》,把音乐听觉、节拍、节奏、速度和力度及识谱入门等音乐知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十分有趣的艺术活动和音乐游戏, 使学生在快乐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如通过音乐游戏“音符回家”进行简谱入门教学:通过趣味试唱“跳格子”学习五线谱,等等。
因此,教师课前设计音乐游戏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资源,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将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融于游戏之中,充分体现音乐性,使学生真正在玩中学习、在乐中进步。
3.从教材出发,根据其难易程度,确立不同教学方式及环节
同一册教材中不同题材、不同拍子的歌曲难易程度不同。例如:《儿童圆舞曲》和《开心的感觉真好》这两首歌曲旋律较为简单,因而教学中采用听唱法教学,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可以跟琴小声演唱了, 教师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准确演唱了。然而《蓝天向我们召唤》、《一个妈妈的女儿》、《我家在中国 》等歌曲旋律相对较难,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加入带领学生按节奏念歌词,让学生跟琴填唱歌词这两个环节,以适应教材变化,保证教学效果。
4.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正确的引导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更深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学生,尝试改变自我、挑战自我,探究音乐。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教师用创编歌词配音乐的方法,使多数学生跟着教师表现音乐作品。最后,凡是参与表演的学生都得到奖励。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离开课堂时,还盼望着下节课继续表演。
采用合理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带着乐趣学习,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并充分享受音乐。所以音乐教师要营造民主 、和谐的教 学氛围 ,以亲切的 教态、和蔼 的语气与 学生交流。
5.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教师要根据作品选择不同体验方法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服务于内容。每一个作品都有某特点。老师首先要熟悉掌握音乐作品,理解通过这个作品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和了解什么。如果欣赏的是一首声乐作品,就要从歌曲内容、演唱形式入手,结合音乐要素欣赏;如果是童声合唱,教师则可以先从猜谜或者提示等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复听时可分段欣赏,让学生听辨每一遍不同的演唱形式,从不同速度、情感体验等入手,这样不同的合唱要表达不同感觉。
6.分 层教学 ,合作表现 ,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应用各种器乐对学生教学, 既是音乐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可能都有同感:音乐课上,学生总喜欢自由歌唱,总喜欢在课堂上“狂”一下、“野”一翻。这也难怪爱动本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过分的压制反而学生健康成长不利。对此,我想办法让他们“狂”、“野”得更起劲。主要归功于器乐在课堂上的应用。课堂前,我常常会抱上一堆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当然学生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每次学生见到这些都心动不已、激情满怀。课堂中,我把器乐纷纷发给学生让学生演奏,甚至上讲台表演。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发器乐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讲:器乐发给最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这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非常管用。有的玩打击乐器,没有器乐的,教师让学生演唱歌曲,整堂课气氛热烈。教师在课堂上十分轻松、愉快,把教师放在真正的辅导位置。学生在此过程中得以身心愉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演奏技能,促进音乐教学顺利发展。
7.小学低段歌唱教学要注意开发日常生活熟悉音阶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 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此我设计了一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游戏,以帮助学生提高音准能力。
7.1根据动物 的特点 , 袋鼠的跑 跳 ( 跳进 )、蜗牛的 爬行( 级进 ) 等 , 用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 , 从而发挥学生的听觉想象力。
7.2结合旋律线 ,如“--”表示直音 ;“↑”表示高音 ,“↓”表示低音,“↗”和“↙”则分别表示上行和下行音阶等提高学生辨别音高能力。
7.3制作彩色音符 ,如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表示do、re、mi、fa、sol、la、si,并按音阶顺序排列使用。使用时教师只需解决表示音高的色彩道具即可。
8.设计多种练声巩固音高
模唱是掌握音准的一种形式, 低段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模唱是低年级建立音高概念的有效途径,模唱音阶更能有效巩固音高,根据学生学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练唱巩固音高教学。
8.1 将 音阶先分为 do、mi、sol,do、fa、la 两组请同学模唱 , 然后进行分组级进听音练习。
8.2将 音阶设计成 “ 音阶山 ”, 请学生由自学到互学 , 再到小组学,配合手势及动作反复模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 篇1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些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把竞争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创新,敢于竞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要教会学生学会竞争,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跟自己竞争,敢于跟同学竞争。在阅读教学中,一是结合有关课文有机进行拼搏进取顽强意志、公正竞争等方面教育。二是开展各种阅读竞赛活動。教师要利用教材因素创设竞争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或超过对方的激情,教给学生正确的竞争方法等。像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辩认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比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树立敢于竞争的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运用成功教育原理创造一些风险不大但成功率较高的环境,让他们参加竞争。如:参加力所能及的竞赛,解答力所能及的挑战性、竞争性的题目,使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顽强拼搏中获得。
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
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学校的阅读氛围。如: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上,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注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2
1. 调动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调动学生情感, 就是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 情感信息在神经系统通道中的传递达到最佳状态。因此, 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激疑, 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思考, 产生学习兴趣, 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 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精神追求,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 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 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 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 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 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 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 你用这种方法, 他用那种方法, 气氛十分活跃。尔后, 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 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 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 因势利导, 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 (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 手拿细绳的另一端, 绕动细绳, 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 。“像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我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 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 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探索真理的欲望。
教学《认识分数》, 学生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一个的几分之一。我贴出了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的图, 并出示了1/2与1/4。我问:1/2和1/4比, 谁大呢?立即有学生说:1/4大。过了一会, 有学生说:1/2大。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我并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说:“现在教室里出现了两个答案, 谁是对的呢?我们先请说1/4大的同学说说理由。”一个同学说:4比2大, 大的中间的一份当然比小的中间的一份大, 所以我认为1/4大于1/2。我继续说:“这是他的想法, 那就请认为1/2大的同学来说说。”学生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 1/2所占的阴影面积比1/4的大。”另一学生说:“分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数越少, 每一份就越大。
我总结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母大, 分数就大;分母越大, 分的份数越多, 每份的数就越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错误时, 教师要把困难、错误看做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 不能轻易放弃, 更不能草草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教师应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完美的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不仅是在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是有趣的。
3. 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3.1 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在这种情感交流中, 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 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中去,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3.2 在教学中, 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和谐因素。
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 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 挖掘实际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使其产生自觉的主动性, 激发求知欲, 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努力探索数学王国的无穷奥妙。
3.3 在教学中注意学习内容与情绪的和谐。
把某些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内容添上和谐情感色彩, 加上适当的渲染, 以情激性, 影响感化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 对学生的情绪、态度、优缺点及时进行调节, 利用口头表扬、图片 (如动物图片等) 奖励、学生掌声鼓励, 激励学生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习惯, 以达到情绪上的和谐。同时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语调、表情等对教学都起着积极的情绪感染作用。
4. 教师的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 并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 特别是在自己对某事件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 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 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如:教学“可能性”, 在摸球游戏教学环节中出现一个盒子里总是摸出红球, 学生觉得奇怪。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会问“为什么?”。最后, 教师打开盒子揭示原因:盒子里全是红球。从而让学生知道, 如果盒子里放的是一种颜色的球, 比如都是红色, 那么, 摸出的球一定是红色。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小学音乐教学体会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实习心得体会05-12
小学音乐班教师心得体会06-03
小学音乐教育心得体会08-16
小学音乐课堂论文08-17
小学音乐创新教学论文08-29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论文07-26
中小学音乐国培心得体会08-14
中小学音乐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08-30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论文06-13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论文格式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