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就业

2024-10-10

专科生就业(精选12篇)

专科生就业 篇1

1 就业现状

1.1 社会需求状况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也显示了护理人才的缺乏。根据卫生部的要求,我国临床医院的医护比应达到1:2,重点科室应达到1:4,但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只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与国际要求的1:2.7和发达国家的1:8.5相距甚远[1]。

有关资料显示,很多中东、欧洲等国家护理人才短缺现象也很严重,我国输送到国外的护士逐年递增即说明此问题。

1.2 就业情况

据卫生部统计,到2015年,我国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为护理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扩招,出现了“全局性需求”与“局部性饱和”共存的现象,导致护理专科生就业仍然困难重重,突出表现为城市医院进不去、基层和社区医院不愿去。而且护士就业范围小,职业单一也限制了就业率。

1.3 就业途径

绝大多数护理专科生首选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而非公立医院则为部分护理专科生的最后选择。其他途径如到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相关企业、自主创业等是极少数护理专科生的选择,比例较低。

1.4 就业满意度

据李焱等[2]做的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为77.95%,普遍高于临床、中医等专业(P<0.05)。

2 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是主因

首先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与需求不适应[3]。多数护理专科生更趋向于城市公立医院,而这类医院目前多呈饱和状态;城市民营医院对护理专科生的需求巨大,但他们多不感兴趣,可能与待遇低、工作不稳定等因素有关;社区和基层医院成为少数护理专业学生的最后选择,且即使就业了,也会因各种因素而中途调走或不能坚持。对工作和报酬的期望值过高也成为护理专科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2 学校等其他因素为次因

学校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毕业生推荐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各级医院对护理人才的招聘门槛过高、给护士的待遇偏低等成为护理专科生就业难的次要因素。

3 对策

解决护理专科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对症下药”,既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上来考虑,也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社会需求提出对策。

3.1 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4]。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由学校校长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就业处具体负责就业的相关工作,成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护理系所有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同时,增强各级就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制订班级就业率统计及激励制度,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就业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3.2 加强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规划

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学生从入校起就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景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盲目跟风、攀比,也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方面,学生能从课程中明白,就业的基础是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医患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等的综合体现,要想有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在优势来就业,实现就业形式和就业途径的多样化。

3.3 校院合作,定向培养

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地方医院合作培养护理专科人才,实现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目前,我校依托豫健教育集团这个校院合作平台培养毕业生。护理专业开展的定向培养有麻醉方向护理、急诊方向护理、ICU方向护理等医院急需的护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同时,我校还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全部实现就业。合作培养这种模式有着诸多优势,如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等。

3.4 中外合作,涉外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护理人才的短缺日益凸显[5],尤其是中东、欧洲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这就使得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护理人才成为一种趋势。我校于2014年5月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并于2014年正式招生,这将给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3.5 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双向选择的平台

每年一度的毕业生双选招聘会是传统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也是学校向用人单位直接推荐毕业生的主要方式。学校应该重视毕业生双选招聘会的准备、组织工作,广泛邀请有招聘意愿的单位到现场择优聘用。同时,建立毕业生推介就业信息网,面向所有用人单位推介本校护理专科生,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

3.6 鼓励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

国家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护理专科生就业可以不再局限于各级医疗单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兴趣等自主创业。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三支一扶”、参军、到基层或相关企业就业等,就业途径多样、就业方式灵活。

参考文献

[1]刘莹,李明令.护理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0):38-39.

[2]李焱,李艳清,茶国萍.高专医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就业指导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12-13.

[3]王建国,徐宛玲.医学专科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8-40.

[4]邢丹,唐永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5(3):81-84.

[5]方小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7):257-258.

专科生就业 篇2

**年安陕西高考(微博)分数刚一出炉,就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眼球,各批次分数线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专科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200分,创历史新低,这无疑让那些原本打算读专科的孩子不得不在心中再好好“掂量一把”。高职专科,是选择读还是不读呢?如果心中着实想接着念书,应该如何选择专业呢?

专科生为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每年国家都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及相关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在抽样调查过程中,不少专科生向调查小组工作人员表达心声,说自己正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才,要么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是一技之长,要么至少必须是本科学历。面对这样的难题,很多专科毕业生的想法是:“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比较好的工作,招聘要求都很高,我们学历有限,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专科生就业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已大大超过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医学专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何提高医学专科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进行探讨。

一、当前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成因

1.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就业总需求则相对减少

近几年来,医学高等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再扩大规模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靠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来促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形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目前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择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从而更加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医学生就业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去向定位为城市或者县城。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择业定位在大中医院,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的是为个人需求,能考虑社会需求,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少之又少。这与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

造成学生就业误区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固守“精英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抱着“宁做大医院一条虫,不做小医院一条龙”的择业标准,让整体就业流向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使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做就业选择时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当然,目前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也容易使毕业生滋长“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

3.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由于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存在,使一些毕业生对社会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就业靠关系”错误思想,从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这又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对策

1.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择业技能,信息面狭窄,心理压力大,不知从何着手,相对而言学校信息面宽,老师经验丰富,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到:①针对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把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生源及专业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有需求的单位可到校选择。②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校友,拓宽新的就业渠道。③组织召开各种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双选”氛围。

2.降低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专科生来讲,在学历层次上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在学历竞争中处于弱势。目前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我欲望过高。因此要对专科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3.面向基层大有可为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同时,卫生部逐步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让大部分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正式临床工作之前都能在大型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消除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院校应在就业教育中,向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意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旧。

4.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择业心态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不安、过分谦虚、盲目自大、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等,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这些消极心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择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辅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进行个别交谈等,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的职业。

5.加大贫困生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贫困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长远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结对服务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做好每一个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分析工作,及时为其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浅谈专科生就业教育全程化 篇4

就业问题是专科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社会求职人数庞大、好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招聘单位对学历的硬性要求无疑又增加了专科生就业的难度。

应当看到,国内高校在促进专科生就业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改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就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高校在毕业学年开始时才着手进行就业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来不及准备就被推到了就业的前线。就业教育全程化,让学生尽可能早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有针对性地在求职前完善自我,增加竞争优势,对于进一步推动专科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就业教育全程化,是指自大学生入学起即对学生实施有步骤、有计划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不再是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的特定任务,而是被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

1 就业教育全程化的意义

(1)就业教育全程化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加之大量往届毕业生也投入到求职大军中,专科生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造成很多学生无法就业的原因除了部分客观原因之外,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实力不足、求职技巧缺乏等也是造成这一现状不可忽视的因素。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定位,并利用大学里相对自由、充足的时间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里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增加自身在求职择业时的竞争力,最终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

(2)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促进学风。就业教育和学风建设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开展专业教育大会、专业实验、专业就业前景教育、专业实习等学风活动,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把握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提早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自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其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能真正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紧迫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就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就业教育。引导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习方向,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习方法。

(3)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推动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全程化若实施得当,将有助于优化创新创业培育机制,为推动创新创业积蓄更多力量。这有赖于各学校、学院、结合各个专业特色,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学科技能竞赛,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以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

(4)就业教育全程化可以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双赢”。就业教育全程化中重要的一环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就业实习,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参加志愿者行动还是实习,都可以增加对自己和对社会的了解,丰富社会阅历,增加职业体验。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改变着它。例如企业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创新思维,使企业充满活力。其花费的成本却并不多。

2 就业教育全程化的具体实施

2.1 职业目标探索期

大学一年级是职业发展教育的开局时期,也可以称为职业目标探索期。大学一年级新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是介绍专业发展历史、专业研究内容以及专业就业前景。让新生入学开始便对自己的专业有个初期了解,初步明确自己在专业方面可能从事的工作。二是介绍当前就业现状,主要向新生介绍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就业前景等。目的是让新生全面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为新生指出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三是讲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要是向大学生介绍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规划、准备和发展,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团学活动、竞技类比赛、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中,在这些实践中探索自己的个人特长、职业兴趣与职业目标。通过就业讲座等形式与学生一起分析大专毕业生的优势和劣势,从学生进行初步规划时,就要杜绝不能正确把握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充满幻想的现象。

2.2 职业能力提升期

大学二年级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也可以称为职业能力提升期。在这一学年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专业素质并提高自我职业素养。

专业素质是通常指大学生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可从多方面入手,如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2)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企业兼职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开始尝试踏入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提升一定的实践技能。高等学校应当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在全校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以知识讲座、科技沙龙、专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为载体,通过校园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普及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就业知识储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法规,即向大学生介绍国家就业政策和规定,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等,告知大学生求职中必须了解的法律问题。二是大二下学期要进行就业途径讲解,向大学生介绍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七类途径:就业市场双向洽谈、报考国家公务员、自主创业、考研升学、出国留学、参军入伍、到基层工作。三是要进行就业前情况了解。引导、鼓励学生提前参加招聘会,了解最新的就业现状,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3)

2.3 应聘技巧提升期

三年级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冲刺时期,也可以称为应聘技巧提升期。

一是就业程序讲解,向大学生介绍国家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和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程序,了解派遣、报到接收工作方法。

二是就业思想引导,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4)有部分学生择业时眼光过高,工资低的不愿意去、条件差的不愿意去、基层及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去。因此,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清华大学生尚能应聘城管工作,那么,更多的专科大学生也应放下身段,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普通劳动力的位置上,参与到全社会各岗位的就业竞争中去。况且,现在许多企业包括知名企业招聘的“门槛”普遍降低,只要求职者要求不是特别高,一般都能找到合适工作。社会上工作岗位供不应求,谁主动,谁有利,谁按兵不动,谁就失去主动权。应当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三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服务信息。具体包括通过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简历制作方法与面试礼仪的技巧等,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知职场、增强求职技能。同时积极为毕业生拓展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分析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分析提出对策。四是妥善规划就业实习。可以考虑调整毕业学年的教学计划,解决教学与求职的矛盾,并合理规划毕业生的教学与实习时间。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实习中确定最终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十分有效的。

3 结论

从本质上说就业教育是以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场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重要一环,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专科生来说,他们在就业上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我们把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恰当安排就业教育的时间和内容,并且就业教育要持续开展直至毕业生就业成功乃至创业成功。

注释

1王正斌.高校全过程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71-172.

2范玲.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7:90-91

3赵明炬.新媒介文化优势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51-54.

专科生就业前景如何 篇5

1、专科学的是一些实用的技术。专科生是毕业后就能直接工作的,专科生学的是实用性很强的技术。

2、很快能适应工作。专科生学的技术要是与工作符合的话,不用太费劲培训,就能很快的工作,走马上任。

3、专科生心态好。专科生没有那么多的压力,心态还比较端正,只要再加以努力,那么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4、专科生知道自己与本科的差距,毕业后工资不会很高,这样会很好找工作,没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很踏实。

5、现在社会重视的不仅有学历,还有能力,只要能力出众,有一己之长。那么专科生的前景是很好的。

专科生就业 篇6

通知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通知要求,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

国家要求就业指导课成大学生必修课

专科生就业 篇7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当前, 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但同时,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出现了许多医学专科毕业生 “就业难”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境地。 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对基层医学人才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2]。 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 为了促进医学专科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帮助医学专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构建与实施市场化、专业化、全程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医学专科生就业体系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改进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1 分析医学生就业形势,实现就业指导的市场化

以市场为导向, 分析医学专科生就业环境与政策,迎合市场竞争需求对医学专科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 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如报销比率明显向县级、乡镇医院倾斜, 鼓励患者在基层就诊, 以及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措施,为医学专科生在基层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基层有更多锻炼的机会,有更多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等激励机制[3],为医学专科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大胆改变教育和就业观念,探索就业课程改革模式,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他们很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医学专科生赴基层铺路搭桥。

1.1 开展基层卫生系统调研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成立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老师组成的基层卫生系统调研小组,到学校周边省、市各乡镇实地调查,积极随访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从上到下、逐级沟通、形成共识, 再告知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最真实的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方式,以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4]。

1.2 组织开展“接力”工程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开展“接力”工程,将在基层卫生系统工作的毕业生经常请回母校,向师弟师妹们讲述亲身成长事例、感受和体会,现场解说基层工作情况,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5],号召同学们仿效他们走进基层卫生机构,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让他们坚定“基层大有可为”的信心。

1.3 尝试人才“订单式”培养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使毕业生的实习岗位转变为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实习一体化,积极尝试人才“订单式”培养[6]。 学校要加强实现基地建设,医学生实习时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最直观的考核与检验,以实习带动就业,以实习促进就业,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拓宽医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通过面向市场,为医学生就业开辟新通道,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实现就业指导的市场化。

2 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由于医学的专业性特别强[7],大部分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已经选择医生或者护士作为自己的职业,形成了择业心理定势[8],造成毕业生就业路径单一。 医学专科生若想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崭露头角,必须能担负起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 医学专科生作为一种从事特殊职业的人,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 因此,要使医学生在医疗卫生行业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2.1 运用典型案例教学

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当代医学生就业形式、就业特点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结合、与社会就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就业思想实际结合,选用既典型又真实的医学生就业案例引出就业内容主题,提炼身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的典型事例,将身边的事迹设计成与就业理论知识相吻合的故事,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 如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讲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高尚道德境界、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讲述与学生就业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讲述学生身边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兄师姐的就业经历。 医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就业指导讲述中,自觉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2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

在医学生毕业之际就业之前,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让生命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的职业精神培养中发挥其独到的功能[9]。 结合医学专业,组织医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馆、遗体捐献奉献碑等教学基地,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承受就业时的抗挫折能力和毅力,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并能灵活处理就业中的多种压力, 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而且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责任、宽容、感恩、爱心、发展,激励全体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坚定理想信念,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扬大医精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救死扶伤、 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

2.3 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

在就业指导的不同阶段, 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直至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估。 可以结合医学生进行阶段性课程结业考核、见习带教老师的量化评分以及实习期间患者对医学实习生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医学生职业精神总成绩[10],纳入就业指导课程结业考核成绩。 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其职业精神成效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作为其今后就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行为。

总之,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体。 就业指导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医学专科生履行上述医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医学生为本,培养医学生恪尽职守、一视同仁、端庄文明、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医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就业指导专业化。

3 完善医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因为医学专科生的学制较本科生短,不可能接受到和本科生同样深广的知识。 根据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设置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医学生认清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1],将职业发展与就业作为医学专科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实现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3.1 第一学期: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据调查,不少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并非出于自愿,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盲从性,并对将来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取向迷失、规划混乱、在就业观念上偏离现实,就业期望值较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开阔的行业视野,普遍认同的就业渠道和意向太窄[12]。 在这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自觉追求,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活规划并确认职业目标。 内容包括专业前景、行业背景、就业环境与趋势、就业竞争力认知、评价自我、规划和管理职业生涯等。

3.2 第二学期:医学专科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指导

通过与学校各部门、 各学生组织及协会的合作,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进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书法等素质拓展课堂的教学和活动中。 本部分内容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医患沟通技巧等。

3.3 第三学期:就业观念与准备、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

本学期开始医学专科生面临应聘实习单位的任务,按照“以实习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着重加强就业观念与准备、求职方法与技巧的培训。 内容包括医学专科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 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策略与礼仪等。

3.4 第四学期:就业权益保护与职业适应与发展指导

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与职业适应与发展指导,旨在引导学生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期间较好地完成由医学生到实习生到医生、护士等角色的转变,主动快速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目标。 内容包括就业权利与义务、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签订、就业陷阱及其防范、医学专科生角色的转变等。

4 创新医学生实践活动,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医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应树立的理念概括为:通过实践活动,在获得密切联系社会和医院实际的个体职业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自主性,逐步形成“择世所需、择己所长”的理性就业观[13],使医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 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4.1 走出去,建立就业基地

学校与医疗机构共建“就业基地”,将医学生就业基地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医学生见习基地、实习基地联合加以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在校医学生“走出去”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医学生可以定点、长期、经常到就业基地锻炼,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就业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巡回医疗、医疗咨询等下乡活动[14]。 一方面,医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业岗位,提前了解职业,真正地了解社会,展现自我,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真刀真枪地进行社会实践,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医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以及基层的卫生工作现状,切身感受到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医学生亲身感受基层对人才的渴望,确立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

4.2 引进来,营造校园就业文化

实习就业指导的社会化,在建立就业基地为医学生“走出去”提供舞台的同时,还需要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医学生 “引进来”就业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就业氛围。 开展医学生誓言践行、校友访谈、名医讲座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奉献意识、吃苦精神以及责任感,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展网络资源中心在线职业测评、个体发展性咨询、省校两级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自发开展的有关职业素质拓展等专项活动,利用演讲与口才素质拓展课堂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校级类似《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求职节目[15],利用主题班会设计 “医学生素质训练营”、医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举办模拟应聘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职业能力,掌握与职业目标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 举办大型、小型、专题校园招聘会,为医学生提供公平竞争和选择用人单位的机会。

总之, 针对有关医学专科生就业的各类知识,应加强指导,创新医学生实践活动,逐步完善对各类实践活动的统一设计和管理,使医学专科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5 构建医学生就业平台,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辟互联网络公共就业服务新渠道, 组织毕业生进行网上求职、应聘和面试活动[16],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5.1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信息功能

网站首页设立国家就业政策法规、 就业新闻、毕业生求职、就业指导、院系专业等栏目,及时公布、宣传和传递消息,学生和用人单位注册登陆后可以查看就业方针、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新闻和招聘消息,了解生源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

5.2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服务功能

医学生登录后查看各种招聘信息,然后可以在线申请或者邮件申请合适的岗位,平台直接把医学生的简历发到用人单位的邮箱;根据岗位匹配,直接把招聘信息发到学生的邮箱,这样可以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17],简化招聘流程,改善毕业生的求职方式和条件,帮助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深入、更广泛的就业服务[18]。

5.3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互动功能

就业网络平台提供发布留言及回复功能,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疑解惑,引导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职业素质等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全天候、零距离就业指导。 实现网上服务、网下支持,网上有困难,网下有帮助。 配合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工作支持, 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卫生医疗机构在网上免费注册、发布最新招聘信息、查找求职人才信息,实现零成本高效率。 针对多次应聘不成功的医学毕业生,网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调整就业心态和目标,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5.4 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微平台

就业服务微平台以自助服务、互动服务、推送服务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资讯,提供更具个性化、更有深度的就业服务信息[19]。 就业服务微平台可以将医学专科学生就业政策、职业培训信息、公共就业服务指南等热点问题汇总,医学生只需操作手机回复相应问题的关键字,就可获取详细政策信息和业务办理流程,提前准备材料,避免“多跑腿”情况发生。医学生可随时随地用智能手机登录“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冲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天候“一对一、点对点”的自助式服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掌上就业”服务形式,新媒体技术开辟了医学生就业服务“微”时代。

专科生就业 篇8

1 医学专科生就业压力较大, 对就业指导知识渴望程度较高

(1) 就业压力大, 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 希望通过就业指导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 出现了医学专业高学历化趋势。大部分地 (市) 级以上医院引进人才重点放在博士、硕士上, 而县 (市) 级医院把着眼点放在本科生上, 这样专科学历层次的医学生在县 (市) 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就业机会较小,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更加困难。因此, 医学专科生一步入学校, 就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这对其学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对276名大专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你对近2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什么?”问题回答不尽人意, 2.2%的学生认为“胸有成竹”, 39.1%的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29.0%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29.7%的学生表示“对就业形势很担忧”。可以看出, 认为就业困难和对前途担忧的比例达58.7%。为了获得更多就业方面知识, 除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成绩外学生对于尽早接触就业指导课也表现出很大热情。在调查“你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就业指导课程最理想?”时, 认为开设时间在大一上学期、大一下学期、大二上学期、大二下学期的比例分别为53.6%、24.6%、13.8%和8.0%。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期望值很高, 在大学一年级就想获得就业指导方面知识的学生占78.2%。

(2) 医学课程学习任务重, 学生对于职业相关知识了解途径少, 希望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等相关内容。

医学类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入学后, 要在2年内完成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30多门课程的学习, 并且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 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专业知识的记忆。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更渴望通过就业指导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所以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调查“你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吗?”回答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6%、37.1%、51.4%、6.5%和1.4%。在选择“你认为学校第一年应如何对就业给予指导及服务?”时, 认为最应该给予指导和服务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和求职技巧培训。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可以让学生尽早考虑未来发展, 并且利用职业生涯测评中的相关知识认真对自己进行分析, 正确评价自己, 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 就业期望值普遍偏低, 女生较男生更为明显, 希望明确自身社会定位。

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女生尤为明显。调查中发现, 女生对于未来工作的薪酬期望值普遍偏低, 与男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在对“你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是多少?”时, 39.9%的学生选择500~700元, 32.6%的学生选择700~1 000元, 选择1 200~1 500元和1 500元以上的学生只占4.3%和3.6%。就业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 薪酬期望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学生对于自身社会定位的初步认识。如何正视性别差异, 找到正确的自身社会定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农村、小城市生源占有较大比重, 缺乏素质拓展及能力训练相关知识, 希望多方面拓展自身能力。

从生源看, 我校农村和小城市生源比重较大, 在接受调查的276名学生中, 87.8%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相对来讲, 大城市生源接受信息的渠道较多, 从父母及周围人群获得职业生涯指导相关知识的时间相对较早, 并且在高中期间, 已进行了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训练。相比而言, 小城市、农村生源在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就业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 希望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知识。

2 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 拓展教育形式, 帮助医学专科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查发现, 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或选修课非常必要, 应结合医学高专学生特点, 不断探索多种教育形式, 强化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1) 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尽早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理念。

目前,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有2种:一是全程式教育, 即把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入学到毕业, 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教学内容[1];二是阶段性教育, 也是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方式, 即集中学习, 在新入学第一学期或离校前的最后一学期开设[2]。通过研究学生的具体需求, 医学专科院校按照全程式教育方式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效果较好。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为2年, 有1年临床实习, 如果采取阶段性教育方式, 学生很难对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系统的认识, 并且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应针对学生不同学期的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择业、就业教育。

(2) 增加医学职业相关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特点、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

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职业的范围,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必须引入医学职业相关知识, 如医学职业的社会现状、社会对医学职业的具体要求以及职业准入制度等。学生在充分了解详细的职业信息和特点、需求后, 会更加明确自身现状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有利于不断调整努力方向, 增强社会竞争力。例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详细讲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 包括报考时间与条件、考试程序与内容等, 让学生认识到是否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将对其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同时, 在医学职业相关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 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前景, 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过高的期望, 有利于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

(3) 增加女生心理素质训练, 提升女生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 明确自身社会定位。

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有必要增强女生心理素质训练内容。通过针对性的引导, 增强女生对自身社会定位的进一步认识, 从而提高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 增强自信心。

(4) 拓展教育形式, 增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提升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

在教育形式上, 必须突破以往课堂讲授的单一方法, 适当引入其他教学方法。在职业生涯设计环节上, 可以增加互动内容, 引入一些职业测评内容, 师生共同测评、分析结果;在学习就业心理调整知识时, 可以加入案例分析, 将成功就业与失败的典型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差距, 强化记忆;在分析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时,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 聘请医院人事部门主管讲授目前的就业特点;为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可以组织模拟招聘活动, 在正式测试前, 让学生观看《绝对挑战》等职场节目, 进行应聘体验。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 已受到广泛关注, 医学专科类院校必须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 使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其服务于学生、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怀伟, 韩艳春.大学生全程就业课程体系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18 (3) :115~117.

专科生就业 篇9

一、高校专科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据教育部门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仅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005年大学生毕业生为338万,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2006年大学生毕业生为413万,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本科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而专科就业率仅为60%左右。2007年大学毕业生为495万,普通本科院校专科初次就业率为62%。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高达611万人。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1]。

二、皖西学院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析及前景

由于我今年带一个专科毕业班,所以格外关注我校专科生近年的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专科生就业率最近几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届全校专科毕业生1 575人,年终就业率91.80%;2005届全校专科毕业生1 970人,年终就业率为92.01%;2006届全校专科毕业生1 935人,年终就业率为91.11%;2007届全校专科毕业生1 408人,年终就业率为91.48%。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我校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升,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专科生就业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专科生一般对自己的定位比较准确,不像本科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忧的是专科生发展潜质不如本科生,“半途而废”现象比较普遍,也就是专科生跳槽现象比较明显。

通过对在校57位皖西学院计算机系网络0601班毕业生问卷调查。我认为对我们皖西学院这样的学校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针对我所带的计算机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进行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57人中,有23人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16人认为就业形势好,18人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一般;40人认真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14人偶尔想想,3人很少考虑;对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29人会选择先干着,待以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7人视工作情况而定,11人愿意从事;期望企业每月支付的底薪,30人选择1 000元~1 500元,18人选择1 500元~2 000元,9人选择3 000元以上。觉得进行择业最主要的因素,27人认为个人能力,18人认为是个人兴趣,10人认为是专业,1人是看父母意见。在选择将来从事的工作类型,25人选择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18人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14人选择舒适安逸的工作;就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12人选择管理型工作,19人选择教育培训型工作,21人选择技术型工作,4人选择营销型工作,3人选择服务型工作。在问及择业时,更看重公司的哪个方面?19人选择待遇,20人选择公司的发展前景,8人选择工作环境,10人选择管理制度。在选择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时,11人选择学校,17人选择专业,29人选择个人能力。通过对皖西学院计算机系专科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结果可看出,目前毕业生总体对待就业的形势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择业观念越来越趋于理性和现实。

1. 近半专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

整体而言,与本科生相比,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总体还处于弱势。和局部地区、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就业率超本科的情况相比,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有近一半的专科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调查显示,我所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高职专科生截至2009年6月12日就业率仅为70.4%,远低于我校的一次就业率。此外,由于本科的失业人群比例比高职专科低,也多一条考研的出路,半年后高职专科继续找工作的人群比例高于本科约1倍。而对比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资发现,高职专科为1 735元,比本科毕业生少四成。

2. 专科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科生进校基础较差,部分专科生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在校缺乏短期和长期规划。加上在校期间容易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参加素拓活动,竞选学干意识不强,错过了在校期间大好的锻炼机会。专业课学习仅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导致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到最后一个学期实习的时候突然感到自己远远不能适应工作地要求,后悔莫及。容易产生就业的恐惧和不适应心理,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3]。

三、解决专科生“就业难”的思考

1. 提高大学生特别是专科学生的就业意识,不能一味地靠、等学校或系里的招聘会,而应该主动出击,及早出手。

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像皖西学院这样地方性院校的毕业生的意识更是远远不够。

2.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特别是专科生更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在校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的素质拓展活动,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因此,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素质。例如,我们学校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未来职业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未来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进一步锻炼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4]。

在这方面,作为皖西学院计算机系毕业班辅导员,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要深刻认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把就业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就业工作已经被提升到政治高度,所以我个人认为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是做好就业工作出发点和立脚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通过就业指导课、主题班会、毕业生毕业前集体动员大会、干部例会、党员组织生活、网络宣传等方式和渠道帮助毕业生端正求职意愿;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些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作为高校就业基层工作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就业政策;三是在大学一年级始开设职业规划课,让在校学生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个人职业规划;四是指导毕业生作社会调查,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定位待遇。我个人认为主要做到两点:第一,认清形势放低身段。专科毕业生应当争取在本科生的挤压下实现夹缝中就业,最大程度地把自己的长处展现给用人单位,认清就业形势,切实降低就业期望,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另外,目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很多的优惠条件,因此,自主创业也不失为一种就业好途径。第二,就业为积攒实力。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专生,要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不应一味追求高薪、名企,否则就业会有重重困难[5]。

摘要: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对皖西学院计算机系网络应用专业的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皖西学院专科毕业生专业对就业影响,对其就业心态、就业理念等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专科生,就业现状,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詹一虹,邹珊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反差及高校角色[J].经济师,2004,(10):93-94.

[2]江能兴.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职业圈,2007,(11):21-22.

[3]金喜在,朱志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4]付玉华.专科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07,(28):141-142.

如何做好专科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10

一、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由就业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0%以下, 且逐年递减, 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如不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应对, 将会对未来一批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哪些?

(一)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远远低于学校扩招生源的数量, 呈现出人才过于饱和的状态。目前, 独生子女过多, 家庭对他们的溺爱超乎寻常, 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引工作做不到位, 唯恐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 即使有些家庭条件并不太好的家长, 宁可自己不辞劳苦, 也舍不得子女下车间锻炼;有的家长片面的认为白领工作优越于蓝领工作, 支持孩子花大把的时间去寻找体面地办公楼白领的工作, 然而一旦错过就业高峰期, 毕业生就更难找到中意的工作。学校方面, 没有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不能为学生量身打造就业计划, 有的学校只是追求一纸实习报告, 从而得到高就业率并大肆宣传, 作为下一届招生的筹码。

(二) 自身因素

一些毕业生面对工作选择不够理性正确, 就业期望值过高, 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办公环境, 在就业前已经在心底有了基本要求, 面对市场的实际情况, 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 从而与机会擦肩而过, 有的毕业生虽然能够获得就业的机会, 然而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够好, 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合格的印象, 有的还没有过试用期便被辞退。还有一部分学生持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他们追求稳定的工作, 这种就业理念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层、管理层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 业指导中心要起到带头的作用, 各专业党支部、毕业班辅导员等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将这项工作全面、系统的展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教师要实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 及时征询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多方面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同时要设立检查部门, 定期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评估、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学校和辅导员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大, 学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争取让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及时结合国家的各项举措, 例如:“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 主张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自己的意志, 到西部大开发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能量,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抱负。

现实中毕业生更多的追求轻松、办公环境好的工作, 然而这样的工作机会是有限的, 且不适合刚刚毕业的学生。这种工作大多是文职类工作, 他们不能在其中得到切实的锻炼, 因此我们要对毕业生加以正确的择业观的引导。

(三)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

学校要与时俱进, 及时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 在与人才交流中心、求职招聘网站密切联系的基础上, 在网站上开设不同板块, 例如:就业指导、问卷调查、招聘信息、国家政策等, 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目前学校必须重视的工作之一, 学校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人才。在探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后, 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对策, 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实际做起, 紧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式及国家的政策号召, 拓宽思路、创新机制, 从而充分的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05) .

[2]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 (08) .

专科生就业 篇11

【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与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为土木工程与建筑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确实可靠的有意义的依据,本文通过对郑州大学近几年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市场与就业现状等的调查分析,提出就业对策,以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就业调查;就业技能;读研

1.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现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改革,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因此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那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怎样?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都要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6月他们进行了第六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其调查报告也于近日出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50万,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从层面上来看,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或毕业生本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8.5万人,仅河南省目前有29个高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从宏观上看,虽然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率较高、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方向明确,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波动及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部分中小土木工程企业经营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且明显萎缩。很多用人单位的发展已成为相对稳定状态,对毕业生的接受和选择显得更加理性,其接受门槛和要求明显提高,几年前规模化接受毕业生的宏大场面已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家庭和本人对快速城市化进程建设的宏观感受以及过去建筑业的繁荣发展的认识,在主观上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期望值较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本部在城市,但其施工地点大多远在他乡,甚至在边远地区,项目周期一般为2~3年甚至更长,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多数情况下不考虑接受女生。因此,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发现与其期望值出现偏差,以致一些学生签约后违约,从而导致就业需求不足的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就业岗位,但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供求不均衡。况且多数学校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以及部分学生的心理因素、适应能力、敬业精神、适应性和知识面较窄等因素,导致学生在企业上手慢、初期對职业不适应、不顺心而信心不足或产生跳槽心里,使得企业在用人选拔时慎之又慎,其需求宣传更加理性化和渠道化,学生对其所需职位的了解程度有限,甚至难以横向比较,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产生就业供求匹配效率不足问题。就业需求不足和就业供求匹配效率不足问题加大了就业困难的局面,增加了就业压力。所以,尽管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好于其他专业,但从总体上看仍面临很大压力。

2.就业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资料统计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2014年9~10月对近几年郑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共回收312份有效问卷,问卷涉及就业市场、就业区域、就业出路、素质能力和就业技能等问题,在所调查的人数中,女生占22%。

2.1就业市场前景光明,土建类人才需求广

表一 对就业市场的看法

泛通过对毕业生所在建筑单位的了解,我们做了土木工程就业市场的调查。就“就业市场前景和土建类人才需求”方面来说,有72.7%的毕业生认为所就职的建筑企业近几年效益逐年增长,有良好的发展实力,需要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有15.1%的则认为所就职的建筑企业一般情况,没有太大的发展,认为效益出现明显的下降的占到12.2%。调研数据显示,在当前就业压力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建筑行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当前的“热门”专业,成为考生高考志愿的首选专业之一。

2.2择业态度积极,期望高的平台发挥自我价值

表二 就业出路及首选就业单位性

毕业生择业态度比较积极,工作的稳定性与各种待遇的保障性是其主要的就业追求特征,国企、机关单位和大型企业是其首选,期望在更高的平台发挥自我价值。对于就业首选单位的性质而言,44.9%毕业生向往国有企业,意向去国有机关的占34.9%,去三资企业的有15.1%,选择城市集体企业的有2.9%,而选择民营乡镇企业的仅占2.2%。学生不太钟情于西部地区,更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与各种待遇的保障性,因而更倾向于在国企、机关单位和大型企业工作。由于大型企业的舞台很大,机会很多,福利待遇、“五险一金”等具有保障,因此对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当前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性质方面,进入施工企业的占到该专业就业比例的53.8%,进入设计院的占到8%,机械制造占6%,地质勘查5.7%。由于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省籍学生占到50%左右,因此,只有 11.9% 的毕业生希望回生源地,而愿意去贫困地区发挥更大价值的仅占2.2%。调查发现,郑州大学土木工程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的人数很少,这与上海的就业环境和上海本土毕业生的数量有关。由此可见,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避开激烈竞争的城市,到边远贫困地区去展示自我。

表三 优先选择的就业地

2.3自我价值评估,寻找自身问题

表四 就业月薪期望

对于毕业生的期望工资,普遍要求不高,与经济、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相比明显偏低。有 50.9%的毕业生期望月薪3000~4000元,19.9%的期望月薪2000~3000元,27.9% 的期望月薪4000元以上,只有1.3% 的同学期望月薪2000元以下。由此可见,3000~4000的月薪是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理想值,这与当前的经济状况有关,也折射出学生对就业状况的理性认识。

表五 最缺乏何种素质(多选)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就当前的毕业生自身感到最缺乏什么素质和能力问题方面,在这些工作时间不长的就业者中,有54.1% 的毕业生认为是熟练的专业技能,44.2% 的毕业生选择工作和实践经验,还有26.4%的毕业生认为是社会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29.7% 的毕业生选择团体协作能力与交流能力,有14.6%同學认为自己缺乏收集有关信息的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与工作和实践经验密切相关,成为绝大多数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亟待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折射出当前大学教育应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4就业知识认知不足,自我发展不清晰

关于专业发展方向认知度中,只有10.3% 表六 专业发展方向认知度及职业规划程度的毕业生选择对所学专业去向很熟悉,43.4% 的毕业生表示较熟悉,39.6%的毕业生表示不太熟悉,6.7%的毕业生表示很不熟悉。建议学生对所选专业较深入的了解,选择专业时学生首先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这就需要学生先了解专业,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表六 专业发展方向认知度及职业规划程度

然而对于自身职业的规划程度,只有16.9%的同学表示很清晰,40.7%的同学较清晰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39.4%的同学不太清晰,3%的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过。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做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书,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在大学剩下来的时间里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把自己的规划落实到自己的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希望学校的专业老师能给出宝贵的意见,指导帮助大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表七 就业技能不足的原因(多选)

在就业技能方面,有很多毕业生感觉到准备不足。关于其原因有41.0%的同学认为专业及基础知识薄弱,45.5%的毕业生认为是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掌握不够,有21.5%的毕业生认为是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还有5.45%毕业生是不善与人沟通,1.9%毕业生认为人才市场不完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未来就业观,在学校中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目标,搭建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认清现在的形势,让自己能够有较多的话语权,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此看来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知识很缺乏,职业规划不清晰,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是到了大四才开始着手,在短暂的时间内才开始进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因此,许多毕业生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还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个对于自身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5 关于是否读研,继续深造

就郑州大学来讲,每年大约有35%的同学选择读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单性别而言,女生读研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生读研占到女生比例的60%-80%,这组数据表明当前工科女大学生中有考研意向的女生比例很高。在调查“你认为当务之急自己需要增强的能力”时有37.5%的女生认为自己还需要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也说明女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自觉性强。同时,由于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工作条件大都比较艰苦,不太适合女生,这也是很多土木工程专业女生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3.综合分析与对策

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今天,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完全“自主择业”的时代,就业意向和就业思想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关心的热点。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阶段就应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坚持不懈学习的信念,勇于开拓创新,做到在学校里学有所成,在工作中能学有所用。

3.1高校应建立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科学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多开展一些相关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应该从大学生入校时开始,贯穿整个大学过程,指导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认识当前学习活动对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意义,激发他们以高昂的学习热情去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模式。开办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职业咨询要常年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将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系科选择、毕业生的择业标准及择业目标、就业形势及求职技巧等内容均纳入职业咨询的范围。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

3.2着眼实践锻炼,积累工程经验

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日常实习和工作经验都是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建筑公司目前缺乏的是技术过硬、有实践经验、吃苦耐劳的人才。因此,土木专业的大学生要善于把握机会,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理论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在实践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积累相关经验。实践出真知,达到“ 学中用, 用中学” 的良好效果,从容应对市场不同的需求,提高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3.3应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渴望毕业后在社会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是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施工单位,非常辛苦,大学生因为辛苦而提出解约的实例非常普遍。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因为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有限,有时会受到领导、同事的批评冷遇而失去心理平衡,甚至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错失工作良机。还有的毕业生把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长远发展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造成的。如果不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不仅自己在单位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且在行业里也很难立足,还会对学院甚至学校的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

3.4将就业方向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目前开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三个专业,土木专业学生应在全面掌握土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热点,结合自身兴趣,选择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学习、实践,毕竟有一技之长胜过多而不精。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西部地区和基层。因此大学生应将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祖国的建设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就业门路,照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国家也可以继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西部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许勇.明确共青团工作模式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0-12.

[2]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罗运军,秦本东,闰芙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山西建筑,2009(5).

[4]马军党.土木工程类学生就业思想的调查与思考Ⅱ.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0).

高校本科生就业压力发展趋势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就业压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和各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招聘广告铺天盖地, 大学毕业生也是人头攒动, 但似乎供需双方很难如愿以偿。究其原因因素众多,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协调统一、理论培养与生产实践未能有效接轨等因素。就本文而言, 笔者认为, 高校本科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压力当属解决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压力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对压力的定义是物体所承受的与其表面垂直的作用力, 很显然, 这是一个从物体本身出发的物理学概念, 力图说明压力的原始特点。现代意义上压力更多是指制伏人的某种力量, 由此可见, 现在对压力的研究由没有生命体征的物体换成了活生生的人。国际压力研究大师塞利曾经这样描述人们对压力的认识:“压力, 就像相对论一样, 是一个广为人知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的概念。”[1]许多心理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不约而同地开始对压力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在心理学上, 一般把压力翻译成应激。

有的学者认为压力是个体与他认为超出自身资源并损害其健康的环境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的产物[2]。也有人指出, 压力就本质而言, 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 是有机体的内在反应, 是一定程度上对心理和生理上的有效唤醒。有人把压力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的情绪、心理特征相联系[3]。也有人将压力定义为当个体资源无法有效应付环境时, 环境、外部因素与个体内部特征之间互动的结果[4]。

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灵之殇

(一) 就业压力的概念

早在19世纪20年代, 坎农提出了“应急反应模型”[5]。这一模型指出了有机体在遭遇到强烈的压力源时表现出来清晰的生理反应。当人类遇到外在胁迫时, 机体所有的系统都会在瞬间将其内在潜能爆发出来, 诸如增加血流量供给需要导致心跳急剧加速, 增加气体交换导致呼吸急促。所有的生理反应目的都是为了快速提升身体反应的灵敏度。但遗憾的是, 这些反应保持时间不会太久, 原因是虽然它提高了身体的反应能力, 与此同时也加速了身体资源的耗竭[6]。笔者在借鉴前人对心理压力界定的基础上, 将就业压力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就业情境时, 由各种环境刺激因素与个体本身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

(二) 就业压力研究现状

一般情况下, 我们可以从压力源和压力分布特点来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上述研究需要研究者编制压力量表。相对应的在心理学范畴下的研究则主要通过问卷量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影响因素、群体分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当前针对就业压力的研究, 大部分问卷量表都是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就业压力量表。这种量表一般基于应激认知交互作用模型[Lazarus (1984) 提出]。相关研究表明, 国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体现在学习、收入和福利等方面。而就业、学业、经济等压力则是困扰国内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有研究指出, 诸如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竞争压力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校园压力源, 其中就业压力排在首位, 学习压力紧随其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发现,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外因性压力源”, 又包括来自自身的“内因性压力源”。对就业压力的研究还发现, 就业压力存在着诸如性别、院校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等各种差异。下面对就业压力的研究成果作详细的梳理。

1. 就业压力源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压力的研究很大程度集中在对压力源的研究上, 研究表明, 当前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之一即是就业压力。研究者们认为, 不仅毕业生存在就业压力, 大一学生同样也存在就业压力, 但是程度相对于毕业生明显有所降低。曹鸣歧 (2001) 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包括择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活压力和恋爱问题[7]。另有一项对大学生压力源的调查表明,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达到96.5%, 其次是学业压力49.5%, 经济压力40.2%和恋爱压力38.8%[8]。

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的研究上, 结合林梅等 (2004) 对大学生压力感进行的调查, 陈宇红等 (2009) 自编的就业压力问卷所得结论, 李胜强等 (2011) 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类型进行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就业竞争、工作地点、薪水福利、专业素质、自我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中排名靠前。

2. 就业压力的形成原因。

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 “外因性压力源”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大于“内因性压力源”。现就当前“外因性压力源”的成因作以简要分析。 (1) 高校扩招与市场对人才需求量的矛盾。高校的广泛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限, 这就造成了供求矛盾。尤其毕业生大多想留在大中城市, 使就业压力加大。 (2) 大学毕业生能力与市场所需岗位要求之间的偏差。这种偏差的产生一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较低, 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 进而培养不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大学生, 有时导致社会求贤若渴, 而高校则无能为力。二是部分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并未达到专业要求, 从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明显力不从心。于是紧张焦虑, 抑或职业倦怠层出不穷, 严重地影响了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信任关系。

3. 就业压力的群体分布状况。

(1) 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者分别在专业供求、自我意识和压力定位方面对不同性别进行研究考察。结果发现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性别差异的表现不同。专业供求方面, 学生干部中, 女干部压力最大, 男干部压力最小;在自我意识和压力定位方面, 非学生干部中, 男生压力最大。 (2) 就业压力的院校类型差异。医学院校在四类院校中供求矛盾压力最低, 理工类次之。师范类院校则表现为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供求矛盾压力相差明显, 财经类院校近年逐渐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 供求矛盾压力也偏高。 (3) 就业压力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就业压力较小, 经济条件中等的学生由于就业期望值较高, 因此表现为压力较大。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业压力比经济中等的学生小, 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就业期望值相对较低, 只想找一份工作而不会好高骛远。

4.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十分确切地论证了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存在着密切相关联系。有研究者认为, 良好的社会支持在因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中, 不仅减轻了个体的压力, 个体的应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也有明显的增强。而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起着增强的作用。本研究也认为, 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起到缓解的作用, 并且, 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大学生会较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来降低自身的就业压力。

另外, 国内研究就业压力的相关学者普遍认为, 自尊感在公办学校学生中显著高于民办高校的学生, 在这种差异下。自尊感高的公办高校中, 学生的个体压力水平比较低, 而自尊感低的民办高校中个体压力水平就比较高, 这形成了一种清晰可见的反比例关系。这种自尊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选择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应对方式。自尊感比较高的公办高校中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自尊感较低的民办高校学生则倾向于选择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5.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配合。 (1) 政府宏观调控。虽然扩招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 我国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制定扩招政策时, 也要考虑市场需求, 把扩招控制在合理的规模。

(2) 高校办学及政策调整。首先, 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 提高师资素质,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尤其是在在职培训上下工夫。其次, 高校在扩招的同时, 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录取规模。再次, 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高校应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大学生自我调整, 作好就业准备。加强社会实践,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性。正确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类型, 以此作为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依据, 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selye.Hans.TheStressoflife[M].NewYork:MeGrawHill, 1956:l.

[2]Lazarrus R.S.&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1984.

[3]Boyle G.J., Borg M.G., Falzon J.M., Baglioni A.J.,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 Br J Educ Psychol, 1995 Mar;65 (Pt1) :49-67.

[4]C.Kyriacou, J.Sutcliffe.Teacher Stress: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8.

[5][美]phillip L.Riee;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212-225.

[6]梁宝勇等.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48-51.

[7]曹鸣歧.大学生心理压力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5) .

上一篇:配置的合理性下一篇:结构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