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2024-11-04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精选10篇)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1

自学考试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专科职业院校学生专科升本科, 进行学历提升的重要途径, 是职业院校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梳理, 加强专本套读阶段自学考试的助学管理, 针对专科职业院校专本套读教学实际进行改革, 对职业学校专科学生顺利完成自学考试本科段的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含义

专本套读的方式有多种, 有远程专科兼报自考本科、成教专科兼报自考本科和统招专科在校生同时报自考本科。所谓套读, 指的就是两种学习同时进行, 以专科为起点的专本套读就是专科和本科同时进行学习;以中专为起点的套读就是中专和专科套读, 国家教育政策允许并鼓励在校的中专和大专生报考参加专科段和本科阶段的自学考试, 使得一些大专生在他们中专或大专毕业的时候同时拿到了自考的专科或本科文凭, 为他们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争取的时间和优势。在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就是指在学生专科学习入学时就报考自学考试本科段的学习, 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助学辅导课, 组织学生进行本科段课程的辅导, 统一参加全省的自学考试。在两年至三年内修完本科段的课程并且考试合格, 当专科毕业的时本科也同时毕业。

二、专本套读教育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助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本科段的课程学习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 按照国家考试计划制订相应的授课计划。在助学教学中, 学生缺勤较多, 学校抽出部分专业教师, 按照专业统一组织授课, 从辅导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情绪低落, 直接影响了教师授课效果, 因此健全相关的量化管理制度,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存在脱节现象。

专本套读教育模式是学生在学习专科课程的同时, 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本科课程的学习, 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脱节现象, 如果本科和专科课程脱节, 对学生而言, 就是加大本科课程的难度,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课程的衔接很重要, 要求在制订专本套读教学计划时, 必须注意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的衔接, 按照教育学理论,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注意知识的迁移和渗透, 在注意专科课程前后知识衔接的同时, 也要兼顾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的衔接, 这样才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学生智力的发挥。

3.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专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理解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对以学科为本位的本科课程而言, 专科课程突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由于有的专任教师长期担任专科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本科教材内容比较生疏, 对理论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举一反、融会贯通,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进行在校专科任课教师的业务理论的提升势在必行。可以一边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增强教师理论知识通识能力, 同时组织教学督导听课, 加强教师备课检查, 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评估, 全面提升教师授课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专本套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研究

1. 自学考试专升本课程标准的改革。

为了提高助学课堂教学质量, 进行专科课程和本科课程标准的改革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三个对接:即专科课程计划与本科段课程计划的对接;专科课程标准与本科段课程标准的对接;专科授课教师与本科段授课教师的对接。选拔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担任两个阶段的授课任务, 确保本科段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其次做好两个构建:一是构建“省考”课程授课质量评价标准;二是构建“国考”课程授课质量评价标准,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抓住重点, 有效突破难点, 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更好完成本科段的学习任务, 有效提升考试通过率。

2. 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自学考试本科段的学习是学生在校专科学习的同时, 采用业余时间上辅导课的形式完成。受专科课程教学计划的影响, 本科助学辅导课的课时有限, 从以往学生自学考试助学授课情况来看, 听课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缺勤较多, 直接影响助学教学质量和考试通过率, 使得一部分学生专科毕业后本科段的课程还不能结业, 影响了学生就业和未来继续深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助学教学效果为切入点, 对制约自学考试质量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 从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质量意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动力几方面开展探讨和研究, 加强助学教学管理, 组建分院自考助学组织机构, 制定自考学生助学考核制度, 有效保障本科助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3. 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 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不断促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直观化”。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提倡因材施教, 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广泛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考试通过率。

4. 实施“过程考核”及评价机制。

所谓的过程考核, 就是针对学生平时助学课堂学习成绩的考核。引入学生自考“过程考核”成绩评价机制, 成立考核小组, 对学生助学课堂的百分之四十的分数严格考核, 学校主管部门不能走过场、搞形式, 要切实提高自学考试质量。

四、专本套读教育模式实施步骤

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实施,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建立完善的自学考试教学管理机构和各项助学管理制度。学校通过专门负责成教的部门, 推选自学考试教学督导, 成立教学督导工作小组, 全面负责助学教学检查、质量评价工作, 分院作为自学考试助学的基层部门, 负责自考助学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二是整合自考课程, 做好专科课程和自考本科课程的对接, 构建国家统考课程与省内考试课程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三是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 能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总之, 在专本套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式的实践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点和出发点, 遵循教育规律, 努力追求高水平的教育品质。不断完善和加强“教师队伍、学科建设、教学模式、学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更广阔空间,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富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自学考试是专科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学历提升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多年专本套读自学考试本科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在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内涵;专本套读教育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专升本教学改革实施策略研究;专本套读教育模式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专科职业院,专本套读,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贾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1.

[2]杨培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6.

[3]董大奎.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02) .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2

华南师范大学(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南师大”,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培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广东省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

截至5月,学校有广州石牌、南海、广州大学城和汕尾4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025亩,校舍面积153万平方米,图书402万册;专任教师2577人;有全日制本科生在校26972人,硕士研究生9700人,博士研究生1213人,博士后在站275人,留学生578人。

高职专科教育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专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矛盾,针对这一状况,高职专科教育需要及时的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高职专科教育建设的目标,从教师、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实现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

一、高职专科教育的概念论述

高职专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这一教育类型主要培养的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生产、管理等的全面应用性的人才,特别是注重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有利于满足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其知识的专业化及针对性程度都比较高。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掌握本学科知识,具有从事科研或专门技术的初步能力的人才,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均衡合理,可以在多变的职业领域中得到个人进步,同时向学科的纵深及横向发展。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职专科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具有比较明显的职业性特点,关注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本科教育的在学科设置中主要将学科的理论体系作为教学框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化与完整性。在实践教学上,高职专科教育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的真实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现实场景相仿。本科教育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发现、分析问题方面,注重实践的探究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设立高职专科教育的意义

高职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高职专科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及战略性的地位[1]。高职专科教育教学的开展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它能够扩大就业,并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关键组成因素。通过高职专科教育,教师既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重视校内外的实训教学,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学生可以获得教师与专业一线专家的指导,拉近其与自身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的距离,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将来将要面对的就业性质,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提高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有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失业的状况。

三、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1、增强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政府政策扶持

师资队伍是高职专科教育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增强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高职专科院校需要适当的提高用人标准,同时还要注重对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聘用,加强培训,增加其实习与进修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外,高职专科院校教师还应该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特色,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断的吸取新知识、新技术。在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完善中还可以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在学校内实行竞聘上岗的制度,遵守相关的考核制度,以此来决定教师的去留。此外,高职专科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证,因此,应该结合其发展现状去制定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职专科教育的性质、任务、管理职责等内容都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增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扶持,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使得高职专科教育具有更加坚实的发展后盾。

2、完善高职专科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发展中首先应该进行社会思想的转变,明确高职专科的办学目标,尽快的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另外,应该重点的突出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特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书本中的知识最大程度的应用到实践操作之中,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专科学生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学习上实行“传帮带”的方式,通过设立学习小组,使那些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在生活上则可以形成班长管理宿舍长、宿舍长管理社员的管理模式,严格的规范高职专科教育教学制度,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高职专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著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3]。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的高职专科教育规模将持续扩大,发展趋势将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认识到教育事业创新的重要性,意识到改革发展高职专科教育的紧迫感,始终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对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特色化发展道路进行探索,从而使高职专科教育具有更大的发展生机和活力。

结束语:

在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发展中,还存在为工业化服务培养人才、这种学生的工具化培养以及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严重等问题,很多学生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高职专科教育学习目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发展中应该积极的进行现代化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使得高职专科学生形成正确的求学思想,转变原有的教育定位,实现职业教育的持续进步,推动高职专科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北平,孙泽厚. 试论高职专科教育模式改革[J]. 中国青年研究,2007,04:82-84.

[2]常向春. 对五年制高职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02:20-21.

[3]鲁武霞,李晓明.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 教育发展研究,2011,19:46-52.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4

为培养出高数学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师范专科院校要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等因素, 探索适合幼儿师范专科院校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型, 年龄、职称结构合理, 集教学、科研于一体, 善于学习, 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 了解幼儿园现状, 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1.转变教师观念, 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早在上个世纪末已经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起来, 然而高等学校似乎从未参与其中, 师范院校也仅仅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思想。殊不知, 要想将素质教育遍布全国各校、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做起, 首先要做的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这就要求师范院校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素质要进一步的提高, 以便进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

传统的幼儿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有这样的观念:“数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是中小学要做的, 高等院校不需要;数学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教材由专家编写, 教师充当教书匠、起到知识的传播作用。”观念指导行动, 对于一位数学教师来说, 如果她认为上述观念正确, 毫无疑问她会把抽象的、绝对真理性的数学知识看成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东西, 会努力将数学知识或结论灌输给学生;但如果她把数学看成是人类在征服世界的时候, 通过无数次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在一次次的错误、尝试, 逐步改进的过程, 那么, 她会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试误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如果她以为数学是应用广泛,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她会尽力从生活中寻找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找出数学现象入手。为此, 在数学课上时刻强调正确的数学观, 注重数学教师的示范性,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升数学素养。

2.善于学习, 准确把握幼教发展方向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作为知识传播的教师更应如此, 而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的数学老师, 由于其学科特点,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与幼儿园实际贴近, 还要与国家政策法规一致。为此, 数学老师就要将自学与外出进修学习相结合, 以便准确把握我国及国际上幼儿数学发展方向、特点。

自学, 即在学校或家里通过读书、读报、观看新闻、查找网络资料等途径, 不断提高自己对当今幼教事业的发展趋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认识和提高。

外出进修学习, 即可以到兄弟院校进行同行交流、到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3.加强教学与科研结合, 促进教师职业技能提高

与数学专业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领域即为幼专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等内容。如何引领数学教师参与科研中来, 并能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起来, 是每位老师都需要思考、去做的事情。

数学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特点, 将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做到科研、教学不分家。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素养, 而且也促使数学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4.不断深入幼儿园,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幼儿教师技能的场所, 为此从事教学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了解幼儿园的现状, 不断提高对幼儿园教学的了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将幼儿园的实际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教师在从事科研的时候, 要密切结合幼儿园科学活动课中的数学内容展开研究, 同时将研究所得的、有利于提高幼儿数学素养的研究, 到幼儿园进行实验, 并推广应用。

二、课程结构建设

数学素养是近些年来在数学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命题,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PISA对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人体确定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所起的作用, 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和从事数学, 以此来满足一个在当前和未来生活中作为积极的、参与的和反思的公民之需要的能力。”澳大利亚全球生活技能调查对数学素养定义为:“人们用来有效处理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数量问题所需的技能、知识、信念、气质、思维习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聚合。”这两个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桂德怀、徐斌艳认为, 数学素养是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郑强把“数学素养界定为:数学素养是指经过数学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 包括理解数学与社会的关系, 理解数学的本质以及形成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幼儿师范院校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地从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数学品质方面展开。知识属于基础性范畴, 是能力、思想、品质形成的载体;能力是核心, 包括思维、实践等能力;思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认知方法;品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为达到上述培养模式, 改善课程结构是在所难免的。

1.教材改革。

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现行教材, 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播, 对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品质的重视不够。为此, 在教材上要进行改革, 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把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和数学品质方面的内容贯穿始终。

2.教学形式多样化。

由于现在幼儿师范专科的生源质量在下降, 大多数升入到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不好。为避免学生将数学的害怕心理带入到高等学府, 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将需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比如, 通过了解数学史、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趣事、参与数学游戏等活动,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同时,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能力得到延伸、拓展。

3.学时分布。

在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之下, 合理制定各部分学时, 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数学游戏、数学趣事、以及与幼儿园有关的数学知识等实用性比较强的内容, 可以适当地多安排一些学时;而由数学家提炼出来, 应用性不是很强的内容可以适当地少安排一些学时。

总之,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开展的数学课中, 主要是通过数学学科的优良品质, 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能力得到提高, 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慧娟, 王晞, 许明.关于三项著名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4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5

一、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大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医学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1]。目前我国医学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却较为严峻,尤其是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其就业形势更严峻。第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使医学专业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第二,专科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不愿到基层就业,存在“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现象;第三,医院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第四,缺少适合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不能发挥实习拉动就业能效。

二、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现状

(一)缺少适合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目前,本科医学高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实习就业基地,但由于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层次要求高,导致医学专科学生很难找到能提升专业技能的实习基地;即使找到适合的`实习基地,也只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却没有在实习基地就业机会,学生实习结束后还要到人才市场进行招聘找工作。

(二)学生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定位不准

学生进入实习期,因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导致学生对自己实习定位不准。在选报实习基地的时候,好高骛远。认为等级高的医院,实习资源好,提升技能快,都选报这样的基地。而等级高的医院,只有好的资源和技术,但是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报考专升本,就随意找实习单位挂靠,甚至一些个体诊所,实习单位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既不能考上本科,又没有进行稳固的专业实习,最终毕业时无业可就,阻碍了学生的就业水平提升。

三、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指以实习和就业为基础,从而制定出的一套适合学校、行业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和发展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实习与就业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医学高职院校有必要从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角度出发,以“学生”和“员工”的双重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和带领下,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按照员工的模式进行定岗就业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能力等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改变实习模式,实行分段实习

改变目前学生实习模式,实行分段实习制: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和以就业为主的定岗实习。

第一阶段即学生到学校统一建立的等级高的综合医院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实习6个月,在这6个月内,学生完全按照实习大纲进行医院科室轮转,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开拓了视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期一年,即每年6月开始,至次年毕业返校结束。第一阶段专业技能提升实习结束时,正是毕业生招聘季开始,学生已有娴熟的专业技能,通过人才招聘、学校拓展就业基地等方式,安排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定岗就业实习。

第二阶段即以就业为主的定岗实习。此阶段学生可通过三种方式完成定岗就业实习:一是学校以就业为主拓展适合高职专科学生就业的二级甲等以下、民营、私企及一些社区医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生在此阶段按照个人喜好,定岗到某一科室进行定岗实习至毕业返校,获取毕业证书再返回就业实习基地就业;二是学生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及家庭、社会关系寻找到适合自己就业的医院岗位,以试用工的形式进入该单位定岗实习;三是准备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专升本),可向学校申请专升本复习假,全力进入专升本备考阶段,待考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情况,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二)加强学生对实习基地、定岗就业实习基地的了解,合理定位

学校管理老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目的,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技能实习定位。除此之外,应当针对不同就业期望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邀请有用人需求的定岗就业实习单位到校做招聘宣讲,让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选择适合就业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

综上所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作为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临床医学专科学生教育模式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实习与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对现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更新,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此来构建一体化的实习与就业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为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參考文献:

专科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探析 篇6

一、专科院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教育管理模式单一, 几乎是所有专科院校的通病。在我国的教学管理中, 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对于学生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 学生在入学之后, 被分配在固定的班级里, 班级里的人固定不变, 教师基本上也没有较大的变动, 即使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在学习和生活上更为自由了, 本质上教学管理还是采取的这种模式。而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虽然使得教师的教学管理更加轻松, 但是学生除了与本班同学交流以外, 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信息较为闭塞,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教师的管理较为被动

学生进入专科院校之后基本上已经成年了, 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有更多的自主空间,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相较于初高中来说, 要松懈了许多。在大部分教师看来, 学生已经足够独立, 不需要过多的约束, 因此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不是十分积极, 除了督促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外,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比较小。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但是专科院校的部分学生自制力比较差, 由于教师管理上的松懈, 许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找不到学习的目标, 对学习缺乏热情, 导致三年下来自己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 教育管理理念陈旧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 教师的管理模式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部分专科院校的教师和领导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与社会的联系比较少, 使得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变化, 容易产生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 认为自己的管理方法已经足够先进了, 不需要做什么改变。学校教师的这种心态, 使得他们的许多教育管理方法和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专科院校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分析

(一) 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理念,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科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专科院校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院校, 主要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教学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

基于这样的原因, 在进行教育管理创新的时候, 专科院校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做到尊重学生, 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尽可能地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 创新管理模式, 尝试多种管理模式。

(二) 帮助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意识

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 与过去的初高中学习相比较,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变小, 学生学习更加自由了。不少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 可能一时之间还不太适应这种变化, 有的学生难免会有些放纵自己, 安于享乐,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在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的时候, 除了要从学校方面入手, 学生的自主管理也不能忽视, 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 教师要尽可能地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在进校之初就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 并努力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专科院校教学发展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因此, 在进行教育管理创新的时候, 也应当考虑到时代发展的需要, 了解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转变自己的教学管理方式, 使得学生在将来走出学校大门走上社会之后, 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总之, 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 教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在专科院校的教育管理中, 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做好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实用性人才, 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而当前专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创新, 只是刚刚出发而已, 在未来他们可能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创新, 改革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专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为国家输送大批的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 专科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 应当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 体现出专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学管理,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发展过程中, 专科院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所以将从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专科院校,教育管理,创新途径,探析

参考文献

[1]王璋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创新途径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

[2]熊艳华, 喻林平.高职院校如何拓展多元育人创新途径[J].科技资讯, 2007 (35) .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7

一、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历史背景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D) 不难发现,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 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1]二者的教育的目存在一定差异, 内部构成都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

高职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高职教育, 又区别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 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国际上,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高职本科教育早已有之。我国的高职本科以前专指新建本科院校, 意在突出高职特征, 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区别于普通本科, 符合实际教学运作特点, 有利于高职升格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

在我国, 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主要有高职本科教育的历史实践、民办专科教育的现实需求这两个方面。

(一) 高职本科教育的历史实践。

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提出后迅速在我国教育行政层面、教育理论层次和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 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专门推动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在实践领域形成三大主体, 即普通本科院校创办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合并而来的职业学院本科教育、民办本科职业教育 (含独立学院和独立民办本科) 。

高职本科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通本科院校创办的职业教育大大丰富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内容,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职业技术人才, 但由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本科教育背景和人们的世俗观念等的影响, 高职本科在普通本科院校始终处于陪衬地位, 教育教学等层次一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种状态在近两年才有了适当改变。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 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本科人才在同等竞争条件下具有专门的职业技能, 当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就业形势大好, 普通本科教育领域的高职本科开始得到重视。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合并而来的职业学院本科教育由于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背景, 在教育教学规划中始终将技能和学历置于比较突出的地位, 教育效果较好。民办本科职业教育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压力, 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就业层面, 民办本科院校在招生计划、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等方面, 都尽量考虑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职业技能优势发挥得比较明显。

一方面, 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 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其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打破普通本科的“学科本位”, 拓宽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另一方面, 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高职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发展潜力更大。

(二) 民办专科教育的现实需求。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分化, 已经形成了独立学院、独立民办本科院校、民办专科院校三分天下的格局。独立学院以母体为依托, 发展较为迅速, 在招生就业等领域占有着先天优势, 属于高职本科教育范畴, 如金陵学院、文正学院等。独立民办本科院校大多为民办专科升格而来, 在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 社会地位比较牢固, 如西安翻译学院、三江学院等。民办专科学院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最底端, 由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等因素, 民办专科院校在现实发展中压力更大, 是民办高校三种类型中需要转型的典型代表。

高职本科的成功实践为专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专科院校采取适当形式开展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生事物, 当前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专接本”, 这种合作方式受到了本科院校和民办专科院校的共同重视。比如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接本”工作, 在两校的重视下,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民办专科院校作为我国专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 以创新办学模式, 提高办学水平。

二、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对民办专科院校的影响和对策

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虽然处于摸索阶段, 但必然会对民办高校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比如, 本科院校的“品牌优势”、办学优势和学科优势等对民办院校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如何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现实问题。对民办专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对策进行分析是办好高职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 办学观念的转变。

高职特色要体现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 着力培养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高职本科教育既不同于学术型的本科教育, 又不是三年制专科教育的简单扩展。[2]从专业设置来看, 本科专业基本上按学科, 甚至一级学科设置, 而民办专科则主要按行业的从业要求、面向职业岗位 (群) 设置。因此, 在选择衔接专业时要考虑学生专科阶段的专业特征和本科衔接专业之间的差异性, 以及各自对职业性能方面的要求。专科追求教育的针对性, 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重实践。本科追求教育的学科性、学术性, 强调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重理论。本科和专科教育的重大区别带来转型的重任, 只有实现观念“转型”, 才能真正办出高职本科的特色。

(二) 学科建设与专业整合。

民办专科院校自有教师整体学科意识及专业水平相对本科院校较弱, 需要提升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

从职业角度看, 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适应社会需要, 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因素。从学科角度看, 专业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又以学科为支撑, 且学科自身方向的确定更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民办专科院校需要加大专业整合力度, 共建基础平台, 共享学科资源, 借鉴本科院校优势, 把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基础教学的稳定性相结合。教学立足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这里的“必需”、“够用”主要以职业需要为中心。加强专业性和职业性培训, 使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为更广泛开展高职本科教育打好基础。

学科建设和专业整合最终体现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过程的总体设计。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必须遵循自身教学特征和教学模式, 办学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等都应以职业的需要为中心, 将知识的连续性与实践发展相结合, 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将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信息和资源有效再现并传授给学生。因此, 相关高校要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着重下列方面: (1) 出台政策, 引进合适人才; (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3) 与企业、研究部门联手,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师”兼职教师队伍; (4) 设立重点岗位, 创造良好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 激励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 加强学生管理。

实践表明, 实行继续教育学院分管院长主管, 辅导员跟班的全程管理方法是较为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具体可执行入学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寒暑假社会实践、寒暑假行为管理、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六种模式, 并行教师课堂负责制、导师学业引导制、辅导员跟班管理制、后勤社会化机构共同管理制、校方与家长共同管理制、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管理制、贫困学生管理制、特殊心理状态学生管理制等八种机制。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努力做到“因人而异, 情感渗透, 严爱结合”。

(五) 升级实训基地。

实践环节是高职本科教育的关键, 需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因此要升级和加强实训基地。一方面, 根据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训练。另一方面, 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实训基地, 让学生、教师都得到实践技能锻炼。

(六) 实现资源整合。

除人们常规理解的人、财、物外, 新的工作理念、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经验与工程环境的短缺都直接影响着民办专科院校的高职本科教育质量。学校要办出特色、形成亮点就必须重视外延发展, 重视引进社会资源, 开放办学, 在内外连接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毕业后离校时未就业人数剧增的现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专科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各院校应当合理引导毕业生多途径、多形式的灵活就业和创业。

1 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专科院校招生没有完全依照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来设置相关专业,缺少自主性。首先专科院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专科毕业生供大于求。其次,专科院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各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第三,专科院校过于注重职业教育而忽视学术教育,导致很多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科毕业生走向岗位后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1.2 毕业生择业观存在误区

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目标,但从大学毕业生占整个人口的比例来看,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0%-50%的目标。因此,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达到过剩的地步。那么为什么高校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工作?通过教育部对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期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占66.7%,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选择到内地和中小城市,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可见,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上存在误区,心理期望超出现实。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层次的高等院校中。

1.3 专科院校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

我国专科院校目前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仅停留在政策性阐释上。多以学院的领导给毕业生做一两场励志性讲演,不能准确及时反映当前就业信息,从而无法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就业指导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心理、法律、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通过学校的这一举措,可以提高毕业生在同类院校毕业生中的竞争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提高学校就业率。

2 专科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2.1 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崭新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业已形成。大部门学生就业偏向于留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宁可不找工作也不去西部或者偏远地区;有的学生则把就业简单地理解为找工作,很少考虑今后从事的职业与事业的联系;有的学生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择业时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方法和技巧,从而影响正常就业。

2.2 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综合技能

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接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甚至生存和发展。学校要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力度,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力。以专业技能为第一目标的专科院校,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合理引导毕业生创业

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大学生谋求生存与自我价值实现,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3.1 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做企业非常难,要加强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是要改善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社会创业条件不好的时候大学生创业是不能独善其身的。

3.2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院校应当加强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企业的创办与经营等方面。

3.3 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有的大学生对创业缺乏足够的风险认识,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开一个公司就能财源滚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创业本身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大学生一定要学会吃苦,培养坚定的创业理念,树立创业的自信心。其次要加强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创业就可能会失败,会遭遇挫折,当挫折发生的时候,也是人生最容易困惑的时候,大学生可能经受不起这种打击和压力,所以创业之前要进行挫折心理教育,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能泰然处之,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因成功而大喜,也不因失败而沮丧。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各专科院校应当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专科院校在就业竞争中应当完善自身办学模式,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就业,并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实现毕业生多层次、灵活性的就业,实现我国专科院校的持续繁荣。

关键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难

参考文献

[1]黄盛.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2]李志勇.对就业指导课中教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3).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9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从调查当前师专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状况出发,了解他们在实习从教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以后本校的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从教技能培训改革、教育实习改革提供依据,进而优化未来小学教师从教能力的培养过程,为21世纪的小学教育输送素质优良的合格人才。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我校201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该届同学在校学习了三年,并且刚刚经过实习,对我校在三年里对学生进行的教师从教能力培养训练情况、自身的从教能力情况,以及现行小学对合格的小学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均有较为具体的了解与切身的体会,能够从中反思发现我校在学生从教能力培养训练方面的优缺点,并给予较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这一调查对象的选择是科学的。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整体抽样的办法,从本院的所有师范专业中各选取一个班作为样本进行调查。调查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同学认真填写问卷表,以为我校改进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调查对2011届毕业生中的228名学生发放调查表228份,收回228份,其中有效问卷212份,占问卷总数的92%,覆盖我校各系各专业毕业生,调查范围较大,可信度与有效度高。二是采取访谈形式,从各系毕业生中随机抽取部分毕业生,了解毕业生自己的实习感受和对我校以后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此外还对部分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访谈,从侧面了解我校毕业生的从教能力情况,为报告的形成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材料。

二调查情况分析

从教能力是师范生跨入教师职业门槛的初始能力,由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应用能力、教学工作能力、教育工作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五个要素构成。[1]我们这次调查主要对其中的4个部分进行,包括: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

调查情况如下:

1大部分实习生的普通话和三笔字基本功比较扎实。表1表明,我校实习生能熟练运用三笔字和普通话的学生占的比例较高。这说明我校长期以来对学生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的重视成效是显著的。但问卷调查和访谈反馈的信息也表明,仍有部分毕业生表达能力较差、板书不够工整。

2实习生课堂教学技能不熟练。表一的数据显示,各项课堂教学技能大多数学生都未能熟练运用。即使是板书技能与讲解技能,尽管学生的普通话和三笔字基本功比较扎实,但板书技能与讲解技能并没有相应地熟练掌握,说明实习生虽然话说得好、字写得好却不会运用。

3班主任工作技能差。表2的数据显示,实习生的班主任工作技能普遍差,不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班级工作。很多实习生都反映,上起课来还知道如何操作,但是当班主任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知如何处理偶发事件,更不懂如何做班级和个别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

三原因分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影响师专生从教能力现状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从教技能训练制度上,我校重视普通话和三笔字基本功的训练,实行天天练制度,普通话与三笔字训练到位,所以学生普通话和三笔字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却忽视了其他从教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其他从教能力普遍较差。

2在课程设置上,我校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理论取向下,重学术性轻师范性,教育类课程比例严重偏低。培养学生从教能力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只由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课承担,而教育学及学科教学论这些课,由于课时少,教师只重视理论的讲授,没有训练技能的时间或训练时间不充足。所以,学生也就无法形成相关的技能。

3学生对从教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中,很多学生反映虽然平时教师强调教育学、学科教学论这些课很重要, 但由于这些学科的教学只重理论讲授轻实践, 没能较好地体现教育类课程的应用价值, 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学。学生实习走上讲台后, 才真正体会到从教技能的重要性。在这次问卷调查中, 认为从教技能重要的实习生有85%以上, 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以后加强教师从教技能的训练, 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或加强教育类课程的教学。

4教育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实习是我校培养训练学生从教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我校教育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习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深入,浅尝辄止。第二,在实习中,指导教师只重视知识方面的指导,不重视教学技能的指导。第三,实习中只重视课堂教学实习, 不重视班主任工作实习。

四对策思考

为提高我校学生教师从教能力的水平,为21世纪的小学教育输送素质优良的合格人才,依据本次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提出如下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1全面构建系统性、日常化的各项从教技能训练体系。我校以前只重视“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却不重视组织教学等其他教学能力以及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今后,各项技能训练与素质养成均应系统性、日常化,做到常抓不懈,并且要严格考核制度,保证学生在毕业时熟练掌握所需的各项教师从教技能。

2增设教师职业技能课,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首先,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设置微格教室并配备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切实的锻炼。其次,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让教师讲清理论后仍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训练。同时在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课的教学中增强实践性,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既使学生得到从教能力的实际锻炼,又激发其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

3规范教育、教学实习。除了师范类课程外,教育、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另一非常重要的途径。我校教育、教学实习时间为一个月,被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时间太短,因此有必要延长实习时间,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实践,反思,再实践,从而形成和提高从教技能。另外,改变实习中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堂教学轻班主任工作的做法,全面而切实地提高师范生的各项从教技能。

4教育实践方式应多样化。除了在校内强化训练以及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外,还应加强与邻近小学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应学校进行见习、实习。其次,应经常邀请小学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向师范生传授他们的从教技能。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多开展一些锻炼教师从教技能的活动,如说课大赛、模拟课堂比赛、班主任工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锻炼从教技能的平台。

参考文献

专科院校教育就业模式 篇10

一、当前专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 很多专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 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短期行为, 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项学生活动, 开展与否无关紧要。这种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其发展的进程, 直接导致某些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 很多专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等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 不能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更不能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某些专科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实施过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构建统一的课程体系, 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严重。某些专科院校认为, 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 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无关;某些学校则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二课堂开展就足够了;某些学校虽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但仅仅开设了一门创新创业课程。由此可见, 专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明显欠缺, 课程设置急需完善。

(三)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目前我国专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这一交叉学科的要求, 而且绝大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 能引领学科前沿的创业者兼学者型教师少之又少, 这种局面必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四)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缺乏。

由于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 某些专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投入不足, 缺乏教学实践场地和设备, 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甚至创新创业课成了单调枯燥的教师演示课, 存在黑板上谈合同、黑板上跑市场、黑板上办企业等现象。此外, 某些专科院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但由于受到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使得这些学校的实践基地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当前专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专科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首先学校应修订并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对创新创业科研工作予以大力支持。此外, 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还应负责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及项目的落实, 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最后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的保障, 对正处在创业阶段的大学生采取弹性学分制, 允许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学业, 对那些有很强创造力的大学生, 允许他们休学进入社会创业并为其保留学籍, 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 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 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构建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教育的实效。

首先, 专科院校要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公共课的形式纳入现行的课程体系之中, 同时还要以专业教育为载体,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特点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基础课程;中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实践课程;高级阶段为培养大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实战课程。

(三) 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专科院校应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的实际需求, 组建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首先专科院校应聘请创新创业研究专家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 强化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其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班,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之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再次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 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 体验创业过程, 积攒创业案例, 丰富创业经验, 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有创业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 成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最后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企业家与专职教师配合作为兼职教师, 一方面弥补专科院校实践型教师数量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实现创新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

(四) 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

专科院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首先要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在校内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优胜项目可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通过积极参与大赛活动, 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开展诸如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知识竞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 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主题开展活动, 使第二课堂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

(五)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优质的创业实践基地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专科院校要积极构建专业化的创业实践基地, 该基地应集合校内孵化与校外示范两种模式, 让大学生既能实习观摩, 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 在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理念的同时亲身实践。

校内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是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所搭建的平台, 针对在校学生, 以创业项目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有针对性地配备创业指导教师, 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避免因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创业失败。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可利用专科院校附近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让大学生走进企业, 亲身实践。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办某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在提高创业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喜悦, 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开创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专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科院校,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

[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2.

上一篇:水泥灌浆材料下一篇:基础架构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