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科生

2025-03-2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护理专科生(精选12篇)

护理专科生 篇1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护理岗位必备的护理技能之一, 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它在我校3年制护理专科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开设, 学生已经具备了医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 通过本门临床专业课的学习, 为后期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课程目标

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是各级各类医院, 学生通过在校3年的学习可以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外科护理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以此制定。

1.1 知识目标

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熟悉疾病的治疗原则, 护理评估和常见护理诊断;了解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

1.2 能力目标

具有实施常用外科技术、常用手术的护理配合、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外科病人的病情变化, 对危重病人做出初步应急处理的能力;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1.3 素质目标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充分体现出对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与临床实际工作对接、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授课内容选取贴近临床:如微创手术已经在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等科室广泛开展, 但教材上几乎没有涉及, 上课时以经典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给学生补充介绍腔镜手术前后的护理;近年来关于消毒、隔离、医院内感染、病人安全等方面, 卫生部出台了新的规范和技术指南, 在讲授《手术室护理》等有关章节时将这些内容体现出来[1]。通过这些知识的拓展, 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一线的距离。授课内容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接轨, 突出考纲的重点, 满足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

3 课程的组织和安排

3.1 注重教材内部的纵向联系

《外科护理学》包括外科护理总论和外科护理各论两部分, 外科护理总论的内容比较抽象, 是外科护理各论的基础, 也是本门课程的难点部分。很多老师常常增加它们的授课课时数, 以此希望学生把它们搞懂、掌握,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所掌握的外科护理总论部分对各论护理学习并没有起到引领和铺垫的效果。自2011年开始, 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对外科护理总论中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外科休克、麻醉、手术室工作、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营养支持”等内容没有单独列出来, 学生误以为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不会涉及这些内容, 更不愿意费时间把它们学懂。因此在授课时应让学生认识到:外科护理中有很多知识点是有内在的联系, 只有把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学习,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如在讲《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章节时, 对相关的基本概念、治疗原则重点讲;在《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章节中把补液原则进行强调;在《烧伤病人的护理》中分析补液量的计算;在《肠梗阻病人的护理》中探讨消化液和血浆的大量丢失导致的病理生理变化。通过多层次讲解, 学生对很多外科疾病中出现的体液失衡和液体疗法能够理解透彻。3.2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外科护理学》中的有部分内容与《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临床专业课程有密切的关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急性胰腺炎、原发性肝癌、肺癌等疾病《内科护理学》中也会讲授。故在教学顺序编排时, 注意在学生学习了相应的内科治疗和护理内容后再讲授外科手术治疗及护理部分, 这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外科护理学》中的内容与《基础护理学》密切相关, 但学生先前在学习《基础护理学》时, 由于缺少临床专业知识的支撑, 有很多知识点并不能很好理解, 仅靠死记硬背。在《外科护理学》的授课中对涉及的知识进行解释说明, 如在《全身麻醉与护理》中, 讲到全身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时, 复习铺麻醉床时所准备的麻醉护理盘, 让学生将麻醉护理盘中的器械一一说明用途, 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都理解掌握, 并且明白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4 教学方法

根据各个章节内容和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活动, 灵活选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角色扮演、讨论、读书指导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积极思考, 乐于动手参与,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4.1 情景模拟教学法

我校建有仿真手术室、仿真换药室、外科病房等实训场所,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手术室护理、伤口换药、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等外科护理技能, 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任务驱动法

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以临床真实病例和病人常见的问题为先导, 利用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进行启发讲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角色扮演教学法

设定一些病例情景, 先让学生思考可以运用哪些所学的知识对病人进行指导。再采用角色扮演形式, 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病人和病人家属, 在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体验护士、病人及家属的各种感受。

4.4 讨论教学法

在讲解知识点后结合历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4.5 读书指导法

对一些较为浅显的内容或与其他课程有重复的内容, 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学会自己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5 教学特色

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外科护理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护士及时发现病人病情的变化, 做出合适的判断和处理, 并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故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工作情景,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理论和实训课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5个方面探讨护理专科生的《外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护理专科生,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钱立晶.在护理教学中应关注医院感染相关规范[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 (4) :186-187.

[2]岳树锦, 郝玉芳, 杨晓玮.总论联系各论内容讲授法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8) :70-71.

[3]李伟.高职护理专业“说课”教研活动的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 2012, 26 (12A) :3254-3255.

护理专科生 篇2

(一)一、1、术后不适: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呃逆

2、术后并发症:尿储留、肺部并发症、急性胃扩张、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褥疮、血栓性静脉炎。

3、对肝叶切除量大、术中肝门阻断、严重肝硬化者,术后24—48小时内常规吸氧,增加肝细胞供氧,氧流量为2—4L/分钟

4、肝脏术后并发症:出血、肝功能衰竭、胆漏、膈下脓肿、胸腔积液

5、全胃肠外营养四防:防感染、防脱落、防堵塞、防空气栓塞。

6、脾亢病人饮食清淡、易消化、少渣、无鱼刺、少食生冷瓜果。

7、TAE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腹部疼痛、发热。

二、BBACA CDBDE

三、×√×√×√×××√×

四、1、胰瘘的处理:①保持引流管通畅,持续吸引。②应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如善宁、施他宁等。③引流管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予以保护,避免胰液刺激。

2、甲状腺手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出血、血肿压迫,喉头水肿、气管坍塌、痰液阻塞、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3、倾倒综合症症状: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和大汗淋漓

4、PEIT并发症:穿刺处出血、酒精过敏、气胸、局部感染、胆道损伤等。

专科护理

(二)一、1、肝叶切除手术包括右前叶、右后叶、右半肝、右三叶、左内叶、左外叶、左半肝、左三叶、中肝叶、尾状叶以及肝脏部分切除术等。

2、全胃肠外营养四防:防感染、防脱落、防堵塞、防空气栓塞。

3、脾亢病人饮食清淡、易消化、少渣、无鱼刺、少食生冷瓜果。

4、脾切除术后并发症:腹腔内出血、休克、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膈下感染、膈下脓肿、胸腔积液

5、胃手术并发症: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全、倾倒综合症、输入襻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

二、BBACA CDADE

三、×√×√×√×××√×

四、1、胰瘘的处理:①保持引流管通畅,持续吸引。②应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如善宁、施他宁等。③引流管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予以保护,避免胰液刺激。

2、甲状腺手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出血、血肿压迫,喉头水肿、气管坍塌、痰液阻塞、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3、倾倒综合症症状: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和大汗淋漓

浅析糖尿病专科护理 篇3

【关键词】糖尿病 专科护理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58-0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疾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发病增长发展最快国家之一,糖尿病人数已达世界上第二位。据统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到9240万[1]。糖尿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发达国家的资料说明,占人口约5%的糖尿病患者消耗了10%的国家卫生事业费。如何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是摆在所有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糖尿病的有效护理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糖尿病的诊断

临床上所有病员都应做血糖检测,特别是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患者(多饮、多尿、多食、易饥)、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肥胖者以及糖尿病家族史患者。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的血糖监测结果。其数值仍以空腹>7.0mmol/L,或糖耐量2小时血糖>11.1mmol/L作为切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若按空腹血糖进行诊断,漏诊率竟超过70%[2]。

2.糖尿病护理的现状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高血糖为其重要临床特征,病人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此病可导致心、脑、肾等多系统损害并且可能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或其他急性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应长期采取用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如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长期药物、自我监测以及掌握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等。糖尿病护理贯穿于患者終身治疗的每一步过程。

3.糖尿病一般护理

3.1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国际糖尿病联盟将健康教育列为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要求糖尿病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足够睡眠,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2糖尿病饮食 饮食指导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合理控制饮食是使糖尿病患者维持理想体重及代谢平衡的有力措施。理想的糖尿病饮食能维持满意的体重,使血糖、血脂恢复正常,防止或减少急、慢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标准体重(kg)二身高(cm)一105进行估算。膳食调配注重点限制糖摄人,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等。提供食用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香菇、紫菜、南瓜、土豆等。少食油腻煎炸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3.3糖尿病运动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应遵循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步行、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不同的运动种类[4],在运动时应嘱咐患者注意在身边备糖果,一旦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食食品。

4.糖尿病治疗中的护理

4.1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护理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错误观念,一方面认为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而拒绝使用, 另一方面认为只要应用胰岛素,就可良好控制病情而不注意自我监测和控制饮食等。

.4.2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

由于近几年来才开展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护士应耐心讲解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方便性、安全性、优越性,并提供相关资料使患者进一步了解,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①置泵前护理:帮助病人并教会病人血糖监测方法,向病人解释使用胰岛素泵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其发生低血糖反应的自救,嘱患者勤琳浴更衣,清洁卫生工作。②置泵后护理:建立血糖监测表,置泵后前3天为每日监测血糖5一7次,3天应视血糖控制情况改为每天3一4次,为医生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每日检查输注装置是否通畅,输注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感染及过敏反应。若有异常,需撤掉并更换部位重新安装,。连续使用5一7天后应重新更换输注装置。取另一部位注射,以免发生皮下硬结,影响

胰岛素的吸收。

4.3口服药用药护理 合理用药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护士应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降糖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及作用机制。目前2型糖尿病的口服治疗药物仍主要为三大类[3]:第一类为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此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服药时间应在餐前30分钟左右,此类药物有较高导致低血糖风险;第二类加强胰岛素对周围细胞作用药物,包括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该类药物为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用药,特别适用于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乳酸中毒、水肿、骨质疏松等,应注意观察护理;第三类为糖苷酶抑制剂包括拜唐平和卡博平等,此类药物适用于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采用餐中或餐后服药,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5.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5.1急性并发症的护理

5.1.1. 低血糖反应的护理:低血糖时,因细胞缺乏足够的糖,可出现抽搐、头痛、出冷汗等症状。治疗低血糖可用10~15 g单糖口服,或一杯果汁,一杯含糖饮料或2~3 g葡萄糖片。切不可给予更多的糖,以免使血糖水平过度上升,对控制血糖无益。半个小时再复查血糖。

5.1.2酮症酸中毒的护理: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由于急性感染、过食、创伤、妊娠和分娩及突然中断胰岛素而诱发,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2慢性并发症的护理:

5.2.1糖尿病足的护理:护理上应注意: (1)每日查看足部和趾间有无水泡、抓伤或皮疹。(2)每晚用温水洗脚,注意趾间皮肤清洁,洗净后擦干。(3) 任何时候不得赤足行走,以免足部损伤,不要用化学制剂涂擦局部。(4)剪趾甲时要注意不要伤及皮肤,预防感染。(5)如出现皮损、溃疡及时就医。

5.2.2其他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眼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每年定期对眼底情况进行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眼病,从而进行相应治疗,减缓其发展速度。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应监测其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品种和剂量,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后期最大的威胁,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脑梗塞、心肌梗死等,其护理特点也有相对特殊性,应结合相应的专科特点进行护理。

小结

近年来,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和糖尿病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应在传统的糖尿病护理的基础上,在健康教育和患者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医院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的组织者和主要执行人,成为糖尿病专科医生的得力的伙伴与患者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潘长玉.重视老年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16(4):195-196

[3]刘晓明,刘宏. 糖尿病的护理[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2):58-59

护理专科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篇4

1.1 社会需求状况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也显示了护理人才的缺乏。根据卫生部的要求,我国临床医院的医护比应达到1:2,重点科室应达到1:4,但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只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与国际要求的1:2.7和发达国家的1:8.5相距甚远[1]。

有关资料显示,很多中东、欧洲等国家护理人才短缺现象也很严重,我国输送到国外的护士逐年递增即说明此问题。

1.2 就业情况

据卫生部统计,到2015年,我国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为护理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扩招,出现了“全局性需求”与“局部性饱和”共存的现象,导致护理专科生就业仍然困难重重,突出表现为城市医院进不去、基层和社区医院不愿去。而且护士就业范围小,职业单一也限制了就业率。

1.3 就业途径

绝大多数护理专科生首选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而非公立医院则为部分护理专科生的最后选择。其他途径如到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相关企业、自主创业等是极少数护理专科生的选择,比例较低。

1.4 就业满意度

据李焱等[2]做的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为77.95%,普遍高于临床、中医等专业(P<0.05)。

2 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是主因

首先是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与需求不适应[3]。多数护理专科生更趋向于城市公立医院,而这类医院目前多呈饱和状态;城市民营医院对护理专科生的需求巨大,但他们多不感兴趣,可能与待遇低、工作不稳定等因素有关;社区和基层医院成为少数护理专业学生的最后选择,且即使就业了,也会因各种因素而中途调走或不能坚持。对工作和报酬的期望值过高也成为护理专科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2 学校等其他因素为次因

学校在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毕业生推荐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各级医院对护理人才的招聘门槛过高、给护士的待遇偏低等成为护理专科生就业难的次要因素。

3 对策

解决护理专科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对症下药”,既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上来考虑,也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社会需求提出对策。

3.1 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4]。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由学校校长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就业处具体负责就业的相关工作,成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护理系所有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同时,增强各级就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制订班级就业率统计及激励制度,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就业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3.2 加强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规划

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学生从入校起就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景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不盲目跟风、攀比,也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方面,学生能从课程中明白,就业的基础是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医患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等的综合体现,要想有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在优势来就业,实现就业形式和就业途径的多样化。

3.3 校院合作,定向培养

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地方医院合作培养护理专科人才,实现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目前,我校依托豫健教育集团这个校院合作平台培养毕业生。护理专业开展的定向培养有麻醉方向护理、急诊方向护理、ICU方向护理等医院急需的护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同时,我校还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全部实现就业。合作培养这种模式有着诸多优势,如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等。

3.4 中外合作,涉外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护理人才的短缺日益凸显[5],尤其是中东、欧洲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这就使得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护理人才成为一种趋势。我校于2014年5月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并于2014年正式招生,这将给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3.5 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双向选择的平台

每年一度的毕业生双选招聘会是传统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也是学校向用人单位直接推荐毕业生的主要方式。学校应该重视毕业生双选招聘会的准备、组织工作,广泛邀请有招聘意愿的单位到现场择优聘用。同时,建立毕业生推介就业信息网,面向所有用人单位推介本校护理专科生,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

3.6 鼓励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

国家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护理专科生就业可以不再局限于各级医疗单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兴趣等自主创业。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三支一扶”、参军、到基层或相关企业就业等,就业途径多样、就业方式灵活。

参考文献

[1]刘莹,李明令.护理就业现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0):38-39.

[2]李焱,李艳清,茶国萍.高专医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就业指导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2):12-13.

[3]王建国,徐宛玲.医学专科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38-40.

[4]邢丹,唐永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5(3):81-84.

专科的护理评估 篇5

评估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病人资料的过程。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做出大概推断,从而为护理活动提供基本依据。评估的内容可总结为四史:现病史、既往史、遗传史、过敏史;五方面:饮食、休息与睡眠、排泄、自理情况、嗜好及保健措施;六心理、社会:精神状态、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状态、性格与交往能力、家庭关系、经济状况;七体检: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一般状况、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神经系统。

一、糖尿病的护理评估 1.病史、身体评估 病人多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伤口愈合不良、经常感染等主诉。应详询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食量,有无糖尿病家族史,体重,妊娠次数。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心血管、神经系统等体检可见异常。酮症酸中毒者呼吸深大伴脱水体征和意识改变。

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空腹尿糖阳性,空腹和餐后血糖增高超过正常范围,血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蛋白增高;并发酸中毒者可有尿酮阳性,电解质、血PH值、二氧化碳结合力异常改变。

3.心理、社会资料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及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障碍对病人身心产生的压力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对疾病缺乏信心,或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而不予重视,以至不能有效地应对慢性疾病。社会环境如病人的亲属、同事等对病人的反应和支持是关系到病人能否适应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予评估。

二、痛风的健康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

三、甲亢的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的基础体重、饮食习惯及大小便规律等,判断有无电解质紊乱。

2.评估有无高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如消瘦、乏力、多汗等;评估有无甲亢危象的表现,如体温过高、心率增快、意识改变等。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对突眼、甲状腺肿大等影响自我形象因素的认知程度。

4.评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颈部检查:1)视诊: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检查时嘱咐被检查者做吞咽动作,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而向上移动,如不易辨认时,再嘱咐被检查者两手放于枕后,头向后仰,再进行观察即较明显。2)触诊:站于受检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

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请受检者吞咽,判断甲状腺有无增大、结节或肿块。3)听诊:用钟型听诊器直接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听取有无血管杂音,甲亢时可听到低调的连续性静脉“嗡鸣”音,或收缩期动脉杂音。

6、其他:实验室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波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

四、消化系统的评估

消化系统指的是食管、胃、肠、肝、胆、胰腺、腹膜、肠系膜等脏器。

因此,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⑵腹痛、腹部体征(腹肌、压痛、反跳痛)肠鸣音、移动性浊音;

⑶胃纳、营养情况;

⑷排便情况;

⑸腹部的各种引流管,胃肠减压管、鼻胆管等。

恶心、呕吐需评估:

⑴原因、频率、时间,呕吐的方式,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物的性状、量、颜色、气味等。呕吐后症状的改善,是否伴有腹痛、腹泻。

⑵观察有无伴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增快或减慢、出冷汗等体液不足的表现,有无食欲不振所致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表现,是否有因恶心、呕吐引起的心理情绪变化。

腹痛的评估

患者的主观感受,必须了解:

疼痛的部位(按九分法描述)

性质(针刺样、刀割样、绞痛、钝痛等)

程度、发作时间、持续时间

与体位、进食、活动的关系,有无诱发因素

有无放射性疼痛、转移痛

伴随的症状,如有无恶心、呕吐等

慢性腹痛患者有无规律性发作。

腹痛的评估注意观察患者的体位,腹部查体应注意腹痛的部位、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有无肿大的脏器和包块,有无胃型、肠型,叩诊有无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有无异常。剧烈的腹痛可使患者紧张甚至感到恐惧,长期反复发作可产生焦虑、失望等情绪,应关注。

腹泻的评估

了解腹泻起病的急缓与病程,腹泻的次数和粪便的性质,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里急后重、营养不良等,有无诱发因素如:不洁食物、旅行、聚餐等病因及精神因素,评估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等。

腹部的分区(九分法)

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划两条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季肋区,左右腹部,左右髂窝部及上腹部,脐部和下腹部九个区域。

腹部的查体要遵循:视——听——叩——触 患者排尿后平卧,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充分暴露全腹,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两腿屈曲并稍分开,以使腹肌松弛 检查者站在患者的右侧。

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是否对称,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有腹水或腹部肿块时,还应测量腹围大小。正常成年人平卧时,前腹壁大致处于肋缘至耻骨联合同一水平,或略为低凹,称腹平坦。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水平,外观呈起伏状,称腹部膨隆。平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水平,称腹部凹陷,严重者腹部外观如舟状,称舟状腹

胃肠型和蠕动波: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除非在腹壁菲薄或松弛的老年人,经产妇或极度消瘦者可能看到。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示出各自的轮廓,称胃型或肠型,同时伴有该部位的蠕动加强,可见到蠕动波。在观察蠕动波时,常需采取适当角度(如改俯视为从侧方观察)方可察见。亦可用手轻拍腹壁而诱发之。

腹部体征:

(一)腹肌: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但触之柔软,容易压陷,称为腹壁柔软,即腹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触诊时腹部张力增加,称为肌张力增强。即腹肌紧张。因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肌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二)压痛:用指腹重按腹部,患者有一种压迫感,这属于正常现象。按压时出现疼痛,称之为压痛。

(三)反跳痛:当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和呻吟,称为反跳痛。

(四)肠鸣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为肠鸣音。正常:每分钟4—5次。

肠鸣音活跃:每分钟10次以上,但音调不特别高亢。见于急性胃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

肠鸣音亢进: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肠鸣音减弱:肠鸣音明显少于正常,或数分钟后才听到一次。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

肠鸣音消失:如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应重点在右下腹听诊),称为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较多液体存留时,因重力作用,液体多蓄积在腹腔低处,故在此处叩诊呈浊音。检查时让患者仰卧,腹中部由于含气的肠管在液面浮起,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因腹水积聚叩诊呈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的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的现象就叫移动性浊音。

其它排便、体重、饮食方面。

五、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评估

1、出血的判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若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象的出现先于呕血和黑粪,就必须与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其他病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相鉴别。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和黑粪首先应与由于鼻衄、拔牙或扁桃体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区别也需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尖瓣狭窄所致的咯血相区别。此外,口服禽畜血液、骨炭、铋剂和某些中药也可引起粪便发黑,有时需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粪鉴别。

2、出血量的估计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大于5-10ml;出现黑便表明出血量在50-70ml以上。一次出蹙额后黑便持续时间取决于排便次数,如每日排便一次,粪便颜色约在3天后恢复正常;胃内积血量超过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在400ml以下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如出血量超过400-500ml,病人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为小量出血;如出血量在500-1000ml,病人可出现口渴、精神差、乏力、烦躁不安、心悸、头晕等,为中量出血;如出血量超过1000ml,临床出现急行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为大量出血。

3、一般状况 严重性出血指3小时内需输血1 500ml才能纠正其休克,严重性出血性质又可分为大量出血即指每小时需输血300ml才能稳定其血压者,最大量出血即指经输血1 000ml后血红蛋白仍下降到10g/dl以下者。持续性出血指在24小时之内的2次胃镜所见均为活动性出血,出血持续在60小时以上,需输血3 000ml才能稳定循环者。再发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时间距离至少在1~7天如果出血量不超过400ml,由于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组织滤过500ml,失血又较快时,患者可有头昏、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随出血量增加,症状更加显著,甚至引起出血性休克。

4、生命体征的检测需注意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手术室专科护理分组的设置与体会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手术室护士分为专科小组,每个专科组设置专科组长1名,组员5-6名,进行相对固定的专科手术配合护理。自设问卷调查护士的技能及满意度,医护配合质量评价,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评分、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提高(p<0.01);专科医生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2.1%提高到98.6%,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0.4%提高到96.4%。结论: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有效运作,整体配合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专业化的手术室护士,提高工作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手术室;专科护理;分组;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护理学科不断进步,对大型医院综合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的专科化、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护士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综合性医院手术专科多,高质高效的手术配合护理质量促使手术室护士向专科性发展,其目的在于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手术配合能力、技术操作水平及专科手术技术能力向高、精、尖发展。我院从2005年开始实行手术专科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63人,其中副主任护师占5%;主管护师占30%;护师占23%;护士占4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1.6%。对手术室护士及手术医生、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和评价,手术室实行专科护理分组前后的手术配合质量及满意度情况。

1.2 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方法

1.2.1 专科护理小组设置:根据各外科手术量及手术难度,进行多少和难易搭配,使各小组工作量大致相当。我们将手术科室分为10个专科组:普通外科组、肝胆血管外科组、脑外科组、泌尿外科组、妇产计生组、小儿及整形外科组、创伤修复组、脊柱骨科组、耳鼻喉组、器官移植组。每个专科护理组设专组长1名,组员5-6名。专科组员按资历、工作能力、个人意愿等配置,进行相应的专科分组,形成正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保证专科组的稳定运转和发展[2]。

1.2.2 专科组长设置:每个专科组设专科组长1名,负责专科护理工作安排和人员的管理。专科组长应接受过专科知识进修,具有良好的专科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有学科带头作用,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良好的医德。专科组长工作评价标准,是由专科手术配合质量、医生满意率、继续教育、业务培训、护理论文撰写情况等项目对专科组长实施考评[3]。

1.3 专科护理小组运作模式

专科组长基本固定,负责本专科组的手术配合。专科护士相对固定不轮换。新护士入科2个月内,首先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尽快熟悉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和手术配合程序,然后开始进入各专科护理小组轮转,每个小组需轮转3个月,通过此阶段的强化培训,以培养新护士的手术配合技能,作为专科护士的后备人才[4]。专科操作技能培训,由每个专科组员轮流讲解并进行操作的示范。专科护理查房选择一些疑难、危重病例或术中有特殊问题的病例[5]。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完毕后,由护士长及专科组长定期对组员进行轮流抽查考核。

1.4 手术配合质量、护士技能、醫患满意度效果评价

专科护理小组设置前后对护士进行专业成就感评价:采用成就感量表进行评价[6]:包括持续性集中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理解规则和能够按照要求操作的适合性、有明确的学业爱好、对未来充满计划性和有确定的爱好4个因素,共有18个条目,每个条目总计1分,总分18分[7];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手术后2天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填好后回收统计;医生满意度调查:向相关专科医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2 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专科护理小组设置前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考核成绩比较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评分、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提高(P<0.05)。

2.2 患者和专科医生满意度比较 专科医生的满意度由设置护理小组前的71.2%提高到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的98.6%。患者的满意度由设置护理小组前的80.4%提高到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的96.4%。

3. 讨论:

3.1 护士专业成就感增强 通过设置专科护理小组,专科组员均能接受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专科组员不仅系统的接受本专科知识,还熟悉掌握了本专科手术配合的特殊要求,大大提高了专科配合水平,使专科组护士专科素质不断提高。护士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专科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她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结果表明,设置专科护理小组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成就感明显上升,理论、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均提高。

3.2 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设置是现代化外科手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激励护理人员努力进取,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的科学管理方法[8]。设置专科护理小组,相对固定专科护士;制定本专业护士职责与标准,建立考核体系,使手术室护士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实现专科分组,定室配合,定病种配合,使得医护手术配合更加默契,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得到了专科医生的认可和肯定,同时医生能及时征求相关科室意见与建议反馈给组长,及时传递到组长并上报给护士长,从而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专科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提高。

3.3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各个年资护士合理搭配,便于培养新人。同时专科组长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专科化形成了护士长原专科组长原组员的垂直管理模式,提高了护士长的工作效率,专科护士之间相互协调,合理配合。手术室专科化分组改变了传统手术室工作模式,实现了专业人员专职化,工作流程科学化,增加了护士直接护理时间,提高手术室服务质量。在手术室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该模式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科护士,使她们的职业化素养、学术兴趣、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意识不断提高[9]。加快手术室护士专科化进程,有利于培养出高度专业化的现代手术室护士,以适应现代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

总之, 手术室实施护理专科分组, 整体配合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改善了医护关系, 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满意度, 从而可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胡秀兰.神经外科专业护士分层使用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70-71.

[2] 程富英,周娅颖,卢艳,等.专科组长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23(1):18-19.

[3] 王彩云,赵学红.手术室设立专科护士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63-864.

[4] 曾俊,岳蕤,吴治敏.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09B):71-71.

[5] 刘蔚晴,郑三女,刘摇艳.专科手术配合资料册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6):1514-1515.

[6]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06-207.

[7] 黄行芝,刘摇庆,徐摇霞,等.护士分层使用与绩效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26-527.

[8] 王振香,常海玲,付军桦,等.手术室专科护士的设置与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797-798.

护理专科生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护理专科生为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现况调查样本量参考以往抑郁状况的调查结果, 根据公式计算, 并考虑失访的影响, 约需样本570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及方法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 (自制) 、自评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家庭APGAR功能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4,5]。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经过培训的测试者向被试护生介绍填写知情同意书及问卷的要求, 强调先阅读指导语后再填问卷, 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 整个过程约40 min。护生可随时退出, 当场收回问卷。

1.2.2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用Epidata 3.1录入、校对并核实, 由SPSS 13.0和AMOS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调查表内在信度进行评价。计数资料 (抑郁检出率)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 (量表得分) 若为正态分布则选用均数 (标准差) 进行描述, 与抑郁关联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述, 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系数) 描述。根据上述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结果, 用AMOS 7.0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量表信度

共计调查专科护生60名, 各量表内在信度0.183~0.852。抑郁发生率为33.3%。根据预实验结果, 研究所需样本大小 (估计5%失访因素) 为557, 描述性研究样本量符合研究要求。

2.2 抑郁检出率

共计调查586名在校护生, 收回有效问卷581份, 有效应答率99.1%。所调查的581名护生中年龄18~23岁, 平均年龄20.3岁。根据自评抑郁量表抑郁分级标准, 判断抑郁者182人, 抑郁检出率31.3%。

2.3 抑郁影响因素

2.3.1 社会人口特征

将基本情况的5个变量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男生的检出率 (51.2%) 明显高于女生 (27.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5, P<0.05) 。不同年龄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年级护生抑郁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2 相关分析

将各量表得分与抑郁指数做相关分析, 抑郁指数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抑郁指数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见表1。

*Spearman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

2.3.3 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预测变量对专科护生抑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依据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以上相关分析结果, 使用AMOS 7.0软件进行路径分析。以抑郁指数为内生变量, 负性生活事件 (量表总分) 、应对方式 (量表总分) 、社会支持 (量表总分) 、家庭功能 (量表总分) 为外生变量, 依据抑郁相关理论建立并绘制抑郁模型的路径分析图, 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的系数分别为0.269、-0.052、-0.271和-0.173。见图1。

由路径分析的结果可知, 专科护生的抑郁存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影响因素, 其作用大小和路径各不相同。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均对抑郁起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对抑郁的直接影响较大;应对方式对抑郁的直接影响较小, 但间接作用较大。因此, 抑郁可能是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 讨论

3.1 护理专科生抑郁状况

本研究对护理专科生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进行测量, 阳性检出率为31.3%, 与张俐等[6]报道的检出率 (32.09%) 较一致。本研究抑郁检出率高于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发布的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患病率 (23.66%) , 也高于Christensson等[7]调查的抑郁检出率 (10.2%) , 低于井坤娟等[8]对河北省726名高职护生调查的抑郁检出率 (46.97%) , 表明本校专科护生抑郁高于国内大学生群体平均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护理专业课程强调严谨、注重细节, 护理基础操作的学习更加严格; (2) 大学扩招后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护理专业, 招生数目多、毕业生多, 本科护理专业比重逐渐加大, 专科护生面对的就业竞争激烈; (3) 传统观念认为护理专业比临床等其他专业地位低, 护生对职业生涯产生迷茫。

3.2 不同性别护理专科生的抑郁比较

本研究通过护生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 不同性别的护生抑郁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国内的传统观念认为护理行业是一个比较女性化的职业, 由于临床护理及社会需求的发展, 男护士的需求量增多, 但在国内, 男护士还是新生现象, 社会还没有完全认同, 导致一些异常的目光落在男护士身上[9], 无疑会给他们增加压力。

3.3 护理专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导致护生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表明, 除专业性质等原因外, 还与护生个体的身体、心理、家庭和社会等多因素相关[10]。

3.3.1 负性生活事件与护理专科生抑郁

负性生活事件是一种应激源, 一个人如果在一段时间经历太多不良的生活事件, 其身体和心理就容易受到影响, 产生心理障碍。陈国荣等[11]对270名护生做测试认为护生抑郁与学习压力有密切关系, 国外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12]。

3.3.2 社会支持与护理专科生抑郁

本研究发现, 抑郁与护生的社会支持因素有关。按来源分类, 社会支持可分为人际支持和组织支持。人际支持包括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同学支持、老师支持、亲戚支持等;而组织支持包括正式组织支持 (政府、学校支持等) 和非正式的组织支持 (社团等自发组织支持) [13]。也可以大致分成客观实际的支持和主观体验到的支持两类, 前者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 后者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护生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朋友等的社会支持因素越多, 抑郁越少。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 那些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 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加健康[14]。社会支持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和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3.3.3 家庭功能与护理专科生抑郁

本研究发现, 抑郁与护生的家庭功能有关。家庭功能决定着是否能满足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要求[5]。家庭功能障碍者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包括发生抑郁。

4 小结

护理专科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招收的“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为调查对象, 共202名, 其中女生190名, 男生12名, 年龄在19~21岁之间, 平均为20岁, 第一学年都进行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1.2 方法

采用现场发放调查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表自行设计[3], 经专家认证, 并经预调查进行完善,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中职 (包括职高和中专) 阶段的资料和高职高专阶段的资料3个大项, 共13个小项。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班级;中职阶段资料包括毕业学校名称、学习专业课程时间、选择护理专业的理由、学习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医院名称及实习时间;高职高专阶段资料包括参加“对口升学”的动力、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有何意见或建议、对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有何期望。调查前使用统一指导语, 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发放问卷202份, 回收有效问卷20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中职阶段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 (见表1)

2.2 中职阶段基础护理学学习情况及临床实习情况 (见表2)

注:★在医院实习时间≥6个月

2.3 选择护理专业的理由 (见表3)

2.4 参加“对口升学”的动力 (见表4)

3 讨论

3.1 专业基础有差异

从表1和表2可见: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和内容不同。学习专业课程时间1年的学生是高职生, 在高职阶段第一、二学年学习高中文化课程, 仅在第三学年学习对口高考相应的护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然后参加对口高考。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基础护理学, 也没有进行过临床实习。学习专业课程时间2年和3年的学生是中职生, 其中19.31%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为2年, 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 第二学年进行“对口升学”相应课程强化学习, 然后参加对口高考;65.84%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为3年, 前两年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 第三学年先实习6~8个月, 然后进行“对口升学”相应课程的强化学习, 其中仅有一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既学习了基础护理学, 也进行了临床实习。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在原学校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和内容有差别。

3.2 专业认识有差异

从表3可见, 学生选择护理专业的理由占前3位的是家长或教师推荐、热爱护理职业和为了就业, 分别占37.12%、35.15%、24.26%;从表4可见, 大部分学生参加“对口升学”的动力是想继续学习和就业需要, 分别占57.43%和37.13%, 此调查结果与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02年关于“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4]。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显示, 医疗机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 最低的仅为0.26∶1, 尚未达到卫生部1978年的要求, 即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为0.40∶1[5], 95%以上的医院, 其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依靠家属或者护工完成, 可见多数医院未达到此标准, 医院临床护士严重不足。因此,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 而多数医院对毕业生的要求为大专或以上学历, 这就是家长或教师推荐及中职生为了就业在“对口升学”时选择护理专业的主要理由 (占61.48%) , 只有约1/3的学生是热爱护理职业而选择护理专业的。

3.3 基础护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是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本次调查显示, “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及学习基础护理学的动力都存在差异, 对于在原学校已学习过基础护理学且进行过临床实践的学生, 再次入校重复学习基础护理学, 难免会出现厌倦抵触情绪。针对以上情况, 对“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首先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强调基础护理学在专业课中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的积极性;其次采用分层教学、任务驱动、综合实验设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4 结语

“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的生源在专业基础、专业认识、学习动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 再次入校接受专业教育时不仅会给这些不同层次的“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带来不适应感, 也会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到相应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拥有基本的专业心理素质, 我们应当对“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的专业课尤其是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对口升学”护理专科生的生源特点,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丽娟.关于“对口升学”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功, 2009 (11) :249.

[2]刘桂萍, 王宏银.中等卫校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科目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6) :19.

[3]付保芹.在校中专护生循证护理知晓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4) :65-66.

[4]刘桂萍, 吴国华, 薛淑好, 等.“对口升学”护理专科课程设置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9) :26.

护理专科生 篇9

关键词: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临床能力是其核心内容,因而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护理专业培养的核心内容[1]。护理临床能力的评价是测试护理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建立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护理专科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从而促进护理专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临床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获取国内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评价资料,并搜集国内外院校护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信息。

1.1.2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期望问卷调查

经过小组讨论制订了关于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期望调查问卷,向我校护理教学人员及附属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分析问卷得到相关数据,制订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案。

1.1.3 特尔斐专家咨询法所得资料

针对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预案通过三轮专家咨询。选择校内外专家50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5人),专家权威系数为0.83。

1.1.4 2008级护理专科生毕业前抽样问卷调查

选取2011年3月在某市中心医院实习的2008级护理专科生88人,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34±0.64)岁,临床实习10个月,需在该医院10个主要科室进行轮转实习。采用本研究建立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学生进行临床能力测试,得到相关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文献检索搜集国内外院校护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制订关于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期望调查问卷,初步拟订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预案。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尔斐专家咨询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分级指标评价标准,初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1.2.2 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根据指标体系编制了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教师评价表(他评)和护理专科生自评表(自评)。评价表分为5个方面(包含二级指标20项):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实测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将自评表与他评表分别发给护理专科生和临床带教教师,各88份,有效回收各88份,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对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并分析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一级指标原始分为10分,加权以后评价表总分同样为10分,最终的综合评价结论采用评价等级来表示。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并分析自评和他评结果的差异性。应用Excel 2003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一级指标为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5项;二级指标共20项,也分别计算了权重。在具体对指标评价的结果进行表达时,选择“满意度”作为评价结果的表示。同时为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引入“信度权值”概念来衡量专家意见。

2.2 实证研究结果

2.2.1 自评和他评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将自评和他评所得的总分以及各一级指标得分输入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除临床管理能力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相关性,说明自评和他评在整体上一致性较好。临床管理能力项自评与他评相关性不显著。

2.2.2 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将测评所得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求信度系数α。结果:α=0.858 6。一般认为,α>0.70则说明评价结果信度较高,因此,本次评价信度较高。将制订好的评价表提供给50名专家进行分析、评判,求得效度系数为0.926 8,表明效度较高。所以,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进行测评是可信的、有效的。

2.2.3 自评和他评得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大多数护理专科生的临床能力处于良好和中等水平,少数护理专科生处于优秀或及格水平,不及格者为零。

自评和他评总分比较:他评总分(7.896±0.568)分,自评总分(8.097±0.465)分,自评总分略高于他评总分,差异有显著性(t=4.886,P<0.01)。

自评和他评一级指标得分的比较见表3。由表3可知,护理专科生的各项能力自评和他评结果的平均值在(6.637±0.596~9.203±0.575)之间,其中自评和他评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结果高于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一级指标自评结果显著高于他评结果(P<0.01),护理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管理能力自评和他评结果无明显差别,各一级指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3.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护理专科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其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护理教育者、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明确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有助于对护理专科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明确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水平及薄弱环节,调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的积极性,加强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可以明确临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对有效促进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加以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2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3.2.1 评价内容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包括5项一级能力和20项分级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操作能力,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实施、配合抢救的能力,医嘱处理、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护理沟通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使用沟通技巧的能力,与患者的沟通合作能力,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合作能力,与同事的沟通合作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教学内容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健康知识讲解能力);临床管理能力(管理环境的能力,管理物品的能力,落实护理制度的能力);专业发展能力(自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护理专科生最重视临床护理能力和护理沟通能力。

3.2.2 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国内对护理专科生的评价往往以出科理论和技能考试、临床带教教师的个人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得到一些量化的评价结果,但无法核实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掌握程度,也难以表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调查显示,通过次数有限的考试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2],所以对护生临床能力的评价应采用更客观、全面、有效的方式。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涉及了护理专科生应具备的临床能力的所有内容,根据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对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并采用了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真实、客观地反映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实际水平。

3.3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3.3.1 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总体上符合临床需要

表2表明,所调查的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均实现了培养目标。本次评价结果也显示,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理专科生临床能力的总体评价低于护理专科生自评(P<0.01),说明护理专科生的临床能力应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3.3.2 护理专科生的各项临床能力不均衡

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结果,护理专科生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结果得分较高,专业发展能力和临床管理能力得分较低,这与实习重点相一致。学校较注重对护理专科生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临床实习时,护理专科生使用这些技能的机会更多一些。因此,实测结果符合护理专科生实习情况。当然,在今后临床教学中,也应加强对护理专科生临床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闫瑞芹,张华,沈宁.护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方法[J].护理研究,2005,19(3):389-390.

护理专科生 篇10

1 医院护理人员现状

1.1 在编护理人员配置相对不合理。

医院在编职工67人, 其中卫技人员62人, 护士20人, 护理人员占医院卫技人员的32.3%, 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

1.2 聘用临时护士比例大。

由于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导致大量聘用临时护士或其他专业人员从事护理工作。

1.3 护理队伍难稳定, 素质提不高。

到医院应聘的护理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 不聘用这类人员医院的护理人员明显不够, 只有聘入后进行培训。但当她们有了一定临床护理能力, 熟练掌握技术操作, 并取得护士执业证时, 医院就留不住, 因为她们有了这些资质就可以到大医院去应聘, 医院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护理人员的培训基地, 周期为1年~2年。而医院在临时聘用人员这一块永远停留在1+1=1的基础上, 护理人员的素质提不高, 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的质量。

1.4 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置难以达到比例。

经过护理管理者的努力, 增设了科室岗位人数, 但由于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以及聘用临时护士外流等因素影响, 病房床位数与临床护士之比只达到1∶0.27~0.34。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

1.5 中医护士偏少。

护理队伍中仅有中医护士4名, 占在编护士的20%, 中医护理传统技术难以形成全院性的推广使用。

1.6 护理队伍和人员的思想不稳定。

由于国家用人机制的改革, 在职人员可以重新自主择业, 面临着从事护理工作并有多年经验的临床护理人员有机会可以重新选择新的职业, 脱离护理工作岗位, 对稳定队伍有很大影响。

2 加强环节管理打牢基础工作

2.1 稳定和壮大护理队伍。

人是决定一切的第一要素, 只有人员的保障, 才能获得质量和发展。解决的办法是如实反映问题, 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2]。随着医院业务的不断拓展, 应逐年增加护理编制, 保证护理人员能按照护理发展规划达到各项比例要求。

2.2 聘用人员的管理

2.2.1 聘用人员比例不能过大。

基层医院聘用临时人员, 临时思想重, 工作流动性大, 对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要求不严。比例过大会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 制约着护理事业发展。

2.2.2 完善规范护士准入管理。

对每一个聘入人员进行严格考核, 不是护理专业人员不应聘用, 确保护理质量安全。

2.2.3 合理调配非专业人员。

鼓励引导她们走自学成才之路, 获取护理专业文凭和资格。对从事护理工作时间较长的, 根据医院其他部门的工作需要, 合理地分流调配,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2.2.4 提高待遇, 解决后顾之忧。

医院应积极采取措施, 工龄工资由原规定的5年后开始计发, 每月增加10元, 改为2年后开始计发, 每月增加20元, 逐步提高护士待遇。在医院有能力的情况下, 实行合同制聘用和完善保险制度, 以确保队伍的稳定。

2.3 重视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2]。

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网络, 讲座学习, 选派人员参加各级组织的护理新知识培训, 并进行院内护理人员的授课培训, 使全院护士能及时掌握护理发展的新动向。力争每年在职人员获取继续教育学分25分。

2.4 重视三基训练。

每年进行一次全院性强化培训, 对拟聘的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 实行层层把关, 严挌训练和过关考核, 规范新护士的服务行为和临床操作技能, 逐步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 以保障患者在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安全。

2.5 逐步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

按相关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支持在职在岗人员从不同的渠道走自学成才之路, 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经不懈的努力, 在编护士中通过函授、自考等护理专科学习, 现取得大专文凭人员已达到85%, 继续就读本科护理的人员也不断增加。有中级职称人员占在编护士的55%。

3 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3.1 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医院不能有重医轻护的思想, 拓展科室的新业务, 既要选派医生外出进修, 也要选派护士。只有医护共同学习, 才能共同掌握新的诊疗护理技术, 工作和操作中才能协调一致, 有机配合与默契合作,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有效的服务。各种仪器的推陈出新, 也需要护士做到运用自如[3]。

3.2 选准培养对象。

德才兼备是关键, 首先应选送有敬业奉献精神, 有一定的护理基本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才可能掌握精湛的专科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3], 成为学科带头人, 推动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3 培养应形成持续和周期。

以专科护理发展为特点, 在临床工作的护士, 每年都应安排到上级医院短期进修学习1个月~2个月, 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 才能开扩护理人员的视野, 丰富护理知识和熟练操作技术, 达到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4 发展中医专科特色和优势。

中医院应弘扬中医的传统技术操作的特色优势, 加强专科专病的建设, 做到院有专科, 科有专病, 病有专药, 护有专技, 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能力。不断加大对中医护士的引进和培养, 挖掘总结临床工作经验, 扩大服务的范畴, 真正发挥出中医的特色效应, 创造医院服务品牌。

3.5 加大人员经费的投入。

从表面看护理人员名下是没有任何收入, 实质上医院的创收和利润, 是和护理人员辛勤劳动和付出密不可分的。只有加大人员经费投入, 才会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才能促进医院护理事业发展。

4 总结

医院在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方面, 选送了2名中医护士外出进修学习, 拓展了医院业务, 如对中风患者采用传统康复理疗技术, 在病情稳定的早期就进行康复理疗, 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内科专科专病护理发展上初见成效, 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但从整个医院的人员结构上看, 培养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希望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心护士成长和队伍的建设, 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壮大[2]。笔者相信只要通过加强护理内部管理, 加大专科护士的人才培养, 就能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促进专科护理发展, 推动医院护理工作朝着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安全、高质、有效的服务。

摘要:目的探索专科护理发展, 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方法分析医院护理人员的现状, 加强环节管理, 做实打牢基础工作。结果加强专科人才培养, 提高了护理技术水平, 促进医院护理事业发展。结论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安全、高质、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专科护士,培养,提高,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忠福, 牛小林, 张黎明, 等.新形势下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69~171

[2]李秋杰, 鲁楠.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SWOT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4) :60~61

护理专科生 篇11

[关键词] 麻醉护理;实习带教;布鲁姆目标分类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79-02

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麻醉护理专业也应运而生,我国麻醉护理专业是新生专业,在麻醉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与模式上处于一个探索阶段[1],传统的麻醉护理主要是在麻醉前后对麻醉进行配合,未形成麻醉全过程护理。布鲁姆教育理论多应用在急诊护理临临床带教中,在麻醉护理中相关报道较少,现介绍笔者所在医院对2011年实习的麻醉护理本科生进行布鲁姆目标分类系统理论带教,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麻醉护理本科实习生的带教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生带教方式分为研究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研究组年龄在20~24岁之间,平均(22.1±1.2)岁,对照组年龄在21~25岁之间,平均(22.3±1.1)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在校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带教,研究组引入布鲁姆目标分类系统理论法,带教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每个阶段安排理论和操作考试,分阶段进行评价,达标者进入下一环节,不达标者加强学习。实习结束进行出科理论(100分)和操作考试(100分)、通过考核量化表(适应时间、病情评估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2])及发放问卷调查表比较两组带教效果。具体带教模式如下。

1.2.1?认知领域?(1)以小讲课形式授课。由临床老师将麻醉及护理理论知识输入给学生,学生凭记忆理解记住所学知识。(2)临床现场讲授。将小讲课内容应用到临床,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全面的专业思维。(3)制定教学问题或由学生根据临床问题独立寻找、学习,研究相关材料,在广泛查阅资料[3],或者深入临床实际情况并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对临床情景中某个问题的充分、深入的认识,并进行思路整理、材料加工形成成果。带教老师组织讨论会议,在讨论中向其他同学展示[4],便于其他同学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这一过程是运用了混合型PBL教学法。(4)制定有目标的测试。将所讲授的内容每月进行测试,以评价掌握程度。

1.2.2?动作技能领域?(1)举行临床技能示范。学习模仿各种仪器、器械的操作。(2)让学生单独操作,但要求老师放手不放眼。这样学生才能对各种操作更有体验和体会,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操作要领。(3)举办护理查房。(4)每两个月一次操作技能考核[5]。

1.2.3?情感领域?贯穿于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在各种带教形式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乐于接受,并引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激情,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比较

研究组学生理论、操作考试成绩高,考核量化合格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考核量化合格率比较

研究组考核量化合格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麻醉护理是现代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麻醉学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麻醉护理教育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在我国麻醉护理刚刚起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麻醉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科护士成为规范麻醉科管理[6],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布鲁姆目标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潜力深信不疑,深受广大教育者的欢迎,其理念为相信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按照学习者学习后的能力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者有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者对学习者学习的材料提供线索,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成3个方面:“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类似于我们管理实践中熟知的知识方面、情感方面和技能方面。同时应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进行麻醉护理本科生实习带教,学习目标具有连续累积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上层发展,学生易学易懂,在有限的时间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我国要在吸取国外麻醉专科护士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麻醉护士专科教育培训体系,为麻醉专业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7-8]。随着麻醉科学及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及患者对护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职责及范围大大超过传统领域。在麻醉护理实习带教中引入布鲁姆目标分类系统理论,能完善麻醉护理带教,使带教更加系统规范,提高麻醉护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道宇.教师在麻醉本科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指导作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4(3):27-28.

[2] 满晶,马欣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17(3):2.

[3] 李英英.临床麻醉带教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3):139.

[4] 徐莉,郭曲练.改进临床麻醉学实习教学[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777-778.

[5] 左又波,余庆波.浅析如何提高麻醉临床实习质量[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1):95-96.

[6] 唐显灵.麻醉专业实习中应注重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26(2):183.

[7] Oermann MH,Standfest KM.Diferences in stress and challengeon clinical practice among and BSN students on varying clinicalco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7,3(5):22.

[8] 钟蓓雯.重视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导师制带教工作[J].现代护理,2007,13(9):821-822.

护理专科生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高等专科学校在校护生102名为研究对象, 年龄18~22岁, 平均 (19±1) 岁。护生均处于相同的教学环境, 接受相同的教学模式。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 评判性思维能力问卷。采用“加利福利亚评判性思维倾向调查表” (简体中文版) [5], 该量表由香港理工大学翻译修订, 共7个维度, 每个维度包含10个条目, 负性条目40个, 正性条目30个, 采用Likert 6分制, 分为非常不赞同、不赞同、有点不赞同、有点赞同、赞同、非常赞同, 非常不赞同为1分, 非常赞同为6分。总分70~420分, ≤210分表明有负性思维倾向;211~28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呈中等水平;281~350分表明有正向性思维倾向;>35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0, 符合测量要求, 目前被广泛应用。

(2) 自主学习能力问卷。采用台湾“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简体中文版) , 该量表由台湾学者Cheng S F等编制[6], 为自评量表, 包括4个维度 (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 , 20个条目, 均为正性条目, 采用Likert 5分制, 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还好、同意、非常同意, 非常不同意为1分, 非常同意为5分。总分2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6, 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符合测量要求。

1.2.2 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前由研究者对问卷进行统一解释和填写指导, 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匿名填写并回收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118份, 回收问卷115份, 有效问卷102份, 有效回收率为86.44%。

无效问卷剔除标准: (1) 未答条目数超过总条目数的10.00%; (2) 呈明显随意作答, 如连续6个条目选择同一选项; (3) 呈明显规律作答; (4) 出现两个答案的条目数超过总条目数的10.00%; (5) 未答条目及重复作答条目总数超过总条目数的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统一编号,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 由4人分两组分别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录入, 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及得分率对各量表得分进行描述, 采用相关性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2 结果

(1)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 (243.03±27.08) 分, 其中7人 (6.86%) 有正向性思维倾向, 各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开放思想、认知成熟度、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 (见表1) 。

(2)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 (63.98±9.70) 分, 其中最高为88分, 最低为29分, 有18人 (17.65%) 总分低于60分, 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 (见表2) 。

(3) 护生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正相关 (r=0.251, P=0.011<0.05) , 各维度间的相关性见表3。

注:*P<0.05, **P<0.01

3 讨论

3.1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现状

研究显示,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 (243.03±27.08) 分, 只有7人 (6.86%) 有正向性思维倾向, 各维度得分均低于40分, 评判性思维水平不高, 低于段艮芳等[7]的研究结果, 提示在护理专科教育中需加强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调查中, 求知欲、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分析能力以及系统化能力得分相对另外3个维度较高, 这可能与护生已参与临床见习、实习有关。护生通过临床实习将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开放思想、认知成熟度以及寻求真相3个维度得分较低, 表明其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教师课上的讲解及书本知识, 较少主动进行课外知识扩展, 缺乏探寻知识及真相的兴趣。这也可能与护理专业教学模式落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有关。护理专业教育长期受教育体制的影响, 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8], 护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性。

3.2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研究显示,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 (63.98±9.70) 分, 从各维度均分及平均得分率来看,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与付显华的研究结果一致[9], 提示在专科护理教育中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学习动机, 这与吴德芳[10]的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护生具有较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 计划和实施维度得分不高, 说明护生缺乏将主观动力转变为客观努力的实践, 自我管理及监控能力不足。究其原因, 可能与护生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年龄及专业兴趣有关。护生均已参加过见习及实习, 对专业环境有直观了解, 所以学习动机较为明确, 但是由于年龄偏小、对专业认识不足且缺乏专业兴趣, 所以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学习热情较低[11]。

3.3 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及改进方法

研究显示, 护生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正相关, 说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则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与王桂敏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越高, 扩展思维能力越强, 就越能积极主动地收集、分析系统化信息, 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由表3可知, 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能力各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相关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是护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不仅能影响护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计划的制订及实施、意志控制, 还影响其人际沟通能力。

3.4 加强护生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士面临更多挑战, 如新兴的医疗技术、病人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护理成本控制、人口老龄化和复杂的疾病进程等, 这些变化及现实的伦理道德要求与护士的日常工作联系紧密[13]。评判性思维是护士处理临床护理问题、作出护理决策的基础[14], 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临床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中专及大专学历水平的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为46.0%和45.1%[15], 护理专科生仍然是我国护理临床一线的主力军。因此, 护理教育者应针对相关因素,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16], 引进新的教育方法 (如改良微格教育法[17]、体验式教学法[18]) 等途径加强护生评判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专科生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为改进专科护理教育方法, 提升护理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加利福利亚评判性思维倾向调查表” (简体中文版) 及台湾“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简体中文版) , 对某高等专科学校102名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 (243.03±27.08) 分,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 (63.98±9.70) 分, 二者呈正相关 (r=0.251, P=0.011<0.05) 。结论 护理专科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评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 教育者应注意改进教育方法, 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腹部皮瓣术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方式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