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2024-11-07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通用10篇)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篇1

中西医结合护理源自中西医结合医学, 是运用现代医学和现代护理学, 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方法, 探讨人类增进健康和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经过40多年的实践表明, 成为我国医学事业的一大优势, 是我国独有的护理方法[1]。但因专业建设起步较晚, 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体系仍不完善。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 科学的、合理的、符合专业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2]。因此, 对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 推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1 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1.1需求现状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 在当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都不能再满足病人的需求, 需要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最佳的整体护理, 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全国加快了中医护理工作的步伐, 初步培养了一支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 至2009年我国有三级甲等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 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专业人才仍严重缺乏[3]。因此, 在集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下,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4]。

1.1.1国家需求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不仅是针对中医院, 综合性医院都应开设中医类科室。

1.1.2社会需求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加,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效”非常适合于社区, 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

1.1.3医院需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指出, “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 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其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 其中, 培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护理专业毕业护士比例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40%, 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30%。

1.2培养现状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 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但专科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 大多是按照普通护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且本科护理学生毕业后多数会从事行政管理、教学或其他岗位的工作, 仅少数继续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因此, 专科护理学生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中流砥柱。而我校是四川省内唯一一所高职高专类中医药院校, 可以依托多年办学经验和护理学专业办学实践以及附属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中医临床护理优势, 为四川省乃至全国中医院培养出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2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2.1 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特色目前的课程设置尚缺乏论证, 绝大多数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即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 同时开设中西医护理课程, 但二者主辅地位尚无定论[4]。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 大专护理学生需在2年时间内完成几十门西医及中医类课程, 时间紧任务重, 教与学都很难把握重点, 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实用性, 培养的学生无特色, 脱离了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教材体系建设滞后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 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目前我国尚无一套专门针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实用型教材, 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 教材的内容医疗部分偏重, 护理内容不突出, 未能充分体现特色。

2.3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材建设的滞后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仍未打破学科的限制, 根据教材来选择教学内容, 甚至是教材有的内容统统讲授, 导致信息量过大, 知识点过多, 学生难以接受。因此, 应在选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 同时要保证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轨, 及时更新。

2.4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建设起步晚, 因此该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匮乏, 即使是具有中医护理本科以上学历的也为数不多。故目前担任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为中医类相关专业的教师或临床医生, 他们虽然理论基础扎实, 临床经验丰富, 但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 很难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护理的理念相结合。且我国尚无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的考核标准, 国内也未开展专业的针对性的培训, 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5]。

2.5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中医类课程, 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不断压缩实践课时, 而以讲授为主, 学生实践操作及接触临床的时间太少, 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3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3.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与卫生工作方针,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能力, 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能力强, 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 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中西结合护理专业人才[6]。

3.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3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中增设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 根据行业需求, 开展与本市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主要合作事宜如下。 (1) 合作形式:双方建立深度的校院合作关系,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形式, 使双方互惠互利。 (2) 培养对象:学校国家计划招生的全日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 学制3年。 (3) 管理模式:双方各指派专人共同建立“岗位人才培养教学与管理指导委员会”, 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指导、管理与协调等工作。 (4) 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5) 合作时段:在学生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课程模块, 合作单位参与部分理论课程讲授和见习带教;合作行业参与学生第四学期综合实训的指导, 安排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时进入行业的顶岗实习。 (6) 学生就业:合作培养结束后, 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合作行业拥有优先留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

3.3 课程改革实施

3.3.1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 以需求为导向, 夯实西医, 融合中医, 注重整体, 辨证施护[7]。

3.3.2 构建课程模块根据学分制要求, 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人文必修课、实践技能必修课、中西医结合岗位限选课及任选课几大模块。其中, 对岗位学生选课实施打包制, 即中医类课程全部归到中西医结合岗位学生的限选课中, 使培养的岗位学生具有岗位特色。

3.3.3 课程内容及课时改革考虑到大专学生学制短、课程多、排课难等问题, 且各课程由于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学科多但内容繁多且重复, 因此, 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 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的中医类课程整合为两门, 即中医护理概论 (64学时)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两部分;中医护理技术 (112 学时) :包括中药方剂学、中医针灸推拿、中医护理及中医养生与食疗四部分。其中, 各部分的学时又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分配不同, 例如, 中医护理会占更多的比例。

3.3.4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重视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培养。对本专业所需的护理服务技能, 可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练习相结合、课内训练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模式来加以培养。 (1) 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对于本岗位学生的重点教学内容, 我们均采用1∶1的课时分配比例, 如中医针灸推拿、中医护理, 使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 切实培养职业能力。 (2) 通过专业见习使理论教学和护理工作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集体安排到合作医院见习, 形成护理行业基本认知, 提早接触专业, 促进专业认同;在开设大部分的主要专业课之中后期 (主要是第二学年) , 安排学生在校外见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将寒暑假专业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中, 学生需在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进行医院见习, 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3.5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成立由专职教师、护理实践专家组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召开课程教学团队会议, 集体备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修订课程模块, 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培训, 使临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能更好地发挥所长;每年至少两人次外出参加相关专业培训, 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3.3.6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讲授-归纳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学术讲座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例如,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我们将课堂搬进医院, 使学生参加临床的病例讨论, 从临床案例引申出理论知识, 从而使学生易接受、牢掌握。

综上所述, 我们要紧密围绕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其课程设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学习国内外及兄弟院校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 以推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荣, 何世银.中西医结合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 1999:9.

[2]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3]金利国, 张秋娟.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时期发展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 (5) :71-73.

[4]金利国, 沈雁, 许志仁, 等.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 (3) :78-81.

[5]姚万霞.高等护理教育应注重中医护理课程设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 :55.

[6]张志国, 王慧生, 秦玉龙, 等.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3-5.

[7]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4 (1) :28-30.

[8]吴松花, 李明今.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0) :47-48.

急性湿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护理 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男性76例,女性98例,年龄22—86岁。

1.2治疗方法

内服剂每日三次,口服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中药。外用清热消肿洗剂湿敷,每日三次,氧化锌软膏外敷每日二次。西药内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者用小量激素。

2 护理

2.1病情观察:观察体温、脉象、舌苔、饮食、二便、睡眠等。观察皮疹、渗出、糜烂程度、皮肤是否滋水。记录皮损的色泽、形态、大小、范围、糜烂、渗液情况。

2.2生活起居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禁用手搔抓,督促患者修剪指(趾)甲,以免抓伤皮肤,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清洁安静,床单整洁干燥,以防外邪入侵肌肤。湿疮患者多系过敏体质,内衣应全棉,勿过度保暖,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和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证大便通畅,生活有规律。

2.3饮食护理:中医称湿疹由素体禀赋不耐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荤腥动风之品所致。因此,应指导患者尽量避免食入发物及海产品,如鱼虾、螃蟹、鸡鸭、牛羊肉、花粉等,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葱、蒜、韭菜、花椒,少喝浓茶、咖啡,以食大米、小麦为主食,荤菜以排骨汤、鸽肉、牛奶为主,蔬菜以冬瓜、黄瓜、油菜、白菜、萝卜为宜,多饮菊花茶,少食热、甘、甜性味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调整合理饮食结构以减少湿疹复发和巩固疗效。

2.4情志护理:由于本病疗程长,易反复,因此患者情绪紧张,烦躁易怒,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安慰患者,多与患者交流,让其了解湿疹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解除患者自卑、恐惧心理,安慰、鼓励患者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

3 小结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篇3

我国的护理教育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飞速发展,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护理教育从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到教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研究,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称赞。

6.1.3探究了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校本课程的途径探究了学校和社区共享资源、联合办学的可行模式。通过12年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建设,使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游泳校本课程开设的目标、课时、内容与方法、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和活动的开设与实施等方面,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在联合办学的实践中,双方交流、合作、互让、互谅。学校受益师生,企业普惠民众,达到共赢,为兰州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探究了一个成功可行的共建模式。

6.1.4探究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新途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在师生的有效交流中完成的。我校利用社区资源进行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使师生和家长在游泳这一运动项目搭建的平台上有效沟通,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改变了部分家庭的体育习惯,培养了教师、学生乃至家庭的体育锻炼意识,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师生互动与交流探究了一种新的途径,开创了新局面。

6.1.5探究了开展阳光体育的新途径校企合办游泳校本课程使学生、教师和家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社会进行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广大师生和家长全面参与。

6.2我校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游泳课的反思与建议

6.2.1实践反思师资的专业培训与梯队建设,尤其是女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更新需要继续探究;利用社区资源办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评价需要进一步细化。

6.2.2研究建议学校和社区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办学、联合办学,普惠大众;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下,学校应继续借助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学报,2008(3):58.

[2]胥英明.困惑与反思———后现代体育及体育课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蒉

学内容、教学方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护理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工学结合”,“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思路。但由于医学在实践中面对的是病人这一特殊性群体,使得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积极加入到护理教育改革的行列中。由于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学以致用、职业能力符合行业岗位需求是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这种教育模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下面对我校专科层次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谈几点认识。

1 调研医院护士工作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护理专业以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等岗位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并召开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护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对服务对象进行整体护理。护士的岗位核心能力是对服务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2 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一定的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通用知识与能力、专业基本知识与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能力、专业认证知识与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构建“平台+模块”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依托必修课、选修课两个平台,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五大课程模块,即人文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践教学5个模块。各模块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实施有机整合。实践教学构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特点的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将职业道德、护理礼仪、人际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全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确定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依据调研医院的护士工作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工作性学习任务,进而确定学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3.1 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主干课程

根据护士资格考试要求及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研讨,确定了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急救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和儿科护理8门专业主干课程。

3.2 开发专业主干课程任务工单

依托专业主干课程,由专业教师设计开发相对应的课程任务工单,包括学习任务描述、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和任务考核四大部分,其中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包含案例引导、信息准备、课前实践和护理能力归纳等。

3.3 开发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实训

为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教师开发与课程平行的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初步在仿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尝试专业服务,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4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导课文、角色扮演、讨论教学、同步示教练习等教学方法。设计工作性学习任务,充分利用多媒体、优质课件、教学录像、校园网资源,并通过设计仿真项目、真实项目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 改革考试方式

与教学方法对应进行综合能力考核的系列改革,考核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占30%,包括单项任务考核,占15%;综合实训项目考核,占10%;临床实践考核,占5%。终结性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占70%。

6 重视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以我校201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实施“课前、课堂、课余、假期、实习前及顶岗实习”6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前下发任务工单,以任务驱动整个教学过程,在医院内设“课堂”,由兼职教师在工作中传授知识、技能、理念。在校内“一体化教室”,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模拟练习,让学生课中结合真实工作任务掌握操作技能。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基本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余学生依托全天开放的实训室强化实践技能。根据真实工作情境设计仿真项目,依托仿真实训室、模拟病房和附属医院,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与课程平行的课程综合实训项目。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尝试专业服务,其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假期依托社会医院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护理对象服务,熟悉真实工作任务,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提高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端正职业态度,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将实践中的思考、困惑升华为学习动力,带着问题回课堂,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第四学期进行实习前综合训练,以临床最为重要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工作过程实践操作技能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在操作中强化、在训练中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顺利走向实习岗位打下了基础。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顶岗实习,兼职教师带教学生,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理念、综合能力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得到升华,为顺利毕业、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适应将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假期实践锻炼、实习前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实施“六段加强”、“三级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在学习兴趣和技能操作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而且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和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摘要: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从调研医院护士工作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确定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考试方式及重视实践等几个方面谈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以此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护理专业,综合实训

参考文献

[1]孙立波,金爱军,胡静涛,等.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9):1283-1285.

[2]杜爱萍,罗红艳,王哲敏.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32-33.

[3]李英,程建青,邓超,等.护理本科教育中加强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55,69.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篇4

2组患者临床症状环节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率为65.2%,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者临床症状环节情况对比(n/%)注: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长期反复发作,久咳不愈的病症,长此以往,会引起肺、肾、脾等脏器发生功能失调,反之又会造成肺气不足,聚湿生痰,肺气上,故临床上常以咳嗽、痰多、气喘等一系列症状为主,同时中医上讲"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为此治疗时需要补肺气,健脾补肾,标本兼治。本文研究中,采用的中药方中,白术、半夏、甘草、党参、陈皮具有益气化痰,健脾补气的作用,麻黄、杏仁具有止咳平喘宣肺的作用,熟地、当归滋阴补肾,黄芪、党参起到益气补中的作用,大枣、阿胶、蜂蜜用于补血补气,上述药材具有化痰平喘、降气散外邪,在平喘治疗下,还能调节脾、肺、肾功能,补气养血,从根源上滋补内脏,标本兼治[2]。

慢性支气管炎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如若控制不好,病情会逐渐加重。为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应给予高度重视,以此减少复发。在护理中,患者大多肺气不足,极易感受外邪,易感冒,为此应随四季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居住环境应清洁安静,保持室温,冷暖适宜,无其他污染, 避免吸入粉尘、一氧化碳、刺激性烟雾等有害物质[3]。

中医讲"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犯肺也",为此要控制患者的情志,避免过度七情伤及脾、肺、肾。由于该病症为长期控制护理,病程长,患者常会因多思虑,苦忧愁。因此需要及时疏通患者情志,避免长期七情不顺,伤及脏器,邪气外侵,导致久咳不愈。

在饮食上,应以滋润、富营养、易消化为主,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膳食,每日少食多餐,不宜過饱过饥。饮食中不要过咸、过甜,尽量减少食用辛辣荤腥及易过敏的食物,忌食油腻煎炙和黏滞食物,预防邪从内生。同时戒烟戒酒,减少刺激支气管;多饮茶,茶碱可以兴奋交感神经,扩张支气管,减轻哮喘咳嗽症状[4]。

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每日坚持做30min的有氧耐力运动,通过慢跑、太极拳、网球等运动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每天做3次腹式呼吸,每次10min~20nin,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张力,协调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张力,且有助于增加肺泡通气量和潮气量,减少残气量[5]。

小儿惊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1年8月共收治小儿惊风53例, 男29例, 女24例;外感惊风型21例, 秽浊内阻型14例, 肝肾阴虚型11例, 脾肾阳虚型7例。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53例患儿在给予苯巴比妥, 首剂10~20mg/kg,

15min后, 如发作未止, 可追加1~2次, 每次5.0mg/kg, 24h总量不超过30mg/kg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儿进行中医辨证, 按不同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辨证施护。

1.2.2 护理方法

中医辨证施护 (1) 外感惊风症见发热、咳漱、流涕, 头痛较剧, 咽红高热时可突然出现四肢拘急,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症状, 但热退惊即止,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施护要点: (1) 按医嘱给小儿金丹片或小儿回春丹, 以退热止痉。 (2) 高热而表邪未解时, 可给温水擦浴, 避免吹风, 勿用冰水冷敷, 防止毛窍闭塞, 邪无出路。 (3) 饮食宜清淡素食。高热时以素流质或素半流质为宜, 热退止痉后酌情给予软食或普食。 (4) 高热惊厥或温病痉厥后, 夏季可给予西瓜汁、蕃茄汁, 冬天可饮鲜橘水、苹果泥;痰多时给予白萝卜汁或荸荠汁。 (2) 秽浊内阻病始纳谷不思, 呕吐, 腹痛, 便秘, 发热或不发热神情呆滞, 腹胀满, 继而迅速出现昏厥, 喉间可闻及痰鸣音, 苔垢腻, 脉弦滑。施护要点: (1) 遵医嘱给服保和丸, 以辟秽化浊消导。 (2) 根据病情控制患儿饮食, 必要时禁食。 (3) 忌荤腥油腻食品, 以防助湿生痰, 痰阻闭窍, 诱发惊风。 (4)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发生口腔疾患。 (3) 肝肾阴虚症见形瘦憔悴, 精神萎靡, 虚烦低热, 易于汗出, 四肢震颤, 似搐非搐, 或肢体拘挛、强直, 大便干, 舌红绛少津, 脉细数。施护要点: (1) 加强饮食调节,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注意饮食应偏凉服用, 宜少量多餐, 另外可给一些补阳之品如甲鱼汤及黑木耳等。也可给银耳、猪肝汤等服用, 忌食辛辣煎炸等温热动火之品。 (2) 配合推拿:运五经, 推脾土, 揉脾土, 揉五指节, 揉涌泉, 揉足三里。 (3) 注意适劳逸及病室温暖适宜, 避免当风受凉, 而加重病情。 (4) 脾肾阳虚症见面色白光白, 神情淡漠, 汗出不温, 四肢厥冷, 睡中露睛, 手足蠕动, 溲清便溏,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或微弱。施护要点: (1) 注意保暖, 衣被较常人加厚一些, 由于体质虚, 外邪易入侵而诱发此病, 故应对此型患儿尤要空气新鲜流通。 (2) 平时加强饮食调补, 给予健脾温肾、易于消化的食物, 如各种新鲜蔬菜及鸡汁、山药、龙眼肉、红枣等。 (3) 观察精神、面色、出汗、四肢冷暖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配合针灸治疗: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穴。

1.2.3 健康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惊风的基本护理知识, 如保持安静的重要性等。向患儿家长讲解惊风的预防及急救处理原则, 如高热惊风的患儿日后发热仍有可能出现惊风, 应告知家长, 并介绍物理降温的方法, 以预防惊风再发作。同时讲解惊风发作时的急救方法, 如发作时应就地抢救, 针刺或指压人中穴, 保持安静, 不能摇晃、大声喊叫或抱着患儿往医院跑, 以免加重惊风或造成机体损伤等, 使患儿家长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惊风发作时间较长的患儿, 应嘱咐家长日后通过游戏等方式观察患儿有无耳聋、肢体活动障碍、智能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以便及时给予治疗和指导康复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儿科学》第7版, 将小儿惊厥的临床症状控制分为:24h内止惊、24~72h内止惊、72h后止惊三种[2]。

2 结果

53例患儿经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经中西医结合护理, 24h内止惊的患儿有41例, 24~72h内止惊的患儿有10例, 在72h后止惊的患儿有2例, 5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死亡。

3 讨论

小儿惊风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 是小儿常见急症之一, 它会影响小儿后脑的发育,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3]。小儿惊风护理是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及时迅速有效地急救与细心、井然有序的护理措施与病情转归相关,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一般要注意一下几点: (1) 小儿惊风发作时不可搬移, 应就地抢救, 立即松解患儿衣服领口, 置去枕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 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 (2) 将舌轻轻向外牵拉, 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对有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患儿应将纱布置于其手中或腋下, 防止皮肤磨擦受损;牙关紧闭者, 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齿之间, 防止咬伤唇舌。 (4) 必要时按医嘱应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副醛等以解除肌肉痉挛, 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5) 床旁设置防护床档, 防止坠地摔伤;将床上硬物移开, 以免造成损伤。对有可能发生惊风的患儿应有专人守护, 以防发作时受伤。 (6) 惊风较重或时间较长者应按医嘱给氧, 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意识及瞳孔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发生脑水肿者按医嘱用脱水剂。

摘要:53例小儿惊风患者在抗惊厥对症治疗的同时, 配合治疗对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 控制惊厥发作, 预防再发。53例患儿经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经中西医结合护理, 24h内止惊的患儿有41例, 24~72h内止惊的患儿有10例, 在72h后止惊的患儿有2例, 5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无1例出现死亡。在抗惊厥对症治疗的同时, 通过西医一般护理、中医辨证施护及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指导等措施, 可以降低死亡率及脑部后遗症, 帮助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惊风,护理,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3-257.

[2]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00-401.

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篇6

关键词: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护理

冠心病是供应心脏的血管 (冠状动脉) 发生病变 (粥样硬化) 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缺血) 、缺氧、或坏死而发生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有五种临床表现 (1997年WTO) : (1) 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 (2) 心绞痛型冠心病; (3)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4) 缺血型心肌病; (5) 猝死 (原发性心脏骤停型冠心病)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本虚——年老体衰,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阴阳虚损;标实——瘀血、痰浊、气滞、寒凝。胸痹心痛属急重症, 但只要及时正确诊治, 患者配合, 一般能控制或缓解。现将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 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48例。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60岁。

1.2 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疼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保持排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了解患者日常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及形态, 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多食蔬菜和水果等粗纤维食物, 无糖尿病者可服用蜂蜜水;每日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必要时给予甘油灌肠;嘱患者便时避免用力, 以防诱发心力衰竭、肺梗死甚至心脏骤停[1,2,3]。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的发生。安置危重患者于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 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心率、心律及尿量等。对于严重心衰者还需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备好除颤器和各种急救药品。若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早期征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1.2.2 用药护理

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 1~2min起效, 或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 2~5min起效。硝酸甘油主要有头痛、血压下降, 面红及心悸等不良反应。吗啡或哌替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硝酸酯类药物: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4]。溶栓药物:询问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脑血管病等溶栓禁忌证, 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溶栓过程中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 低血压和出血等, 严重时应立即终止治疗;用药后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及出凝血时间。注意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1) 胸痛2h内基本消失。 (2) 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 (3) 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14h内) 。

1.2.3 心理护理

专人守护患者, 给予心理安慰, 增加安全感。指导患者采取放松技术, 缓解焦虑和恐惧。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时, 应沉着、冷静、正确和熟练, 给患者以安全感。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保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旁, 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 允许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接受患者的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怒等。向患者介绍CCU的环境、监护仪的作用等,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 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 不要表现出慌张而忙乱, 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其病情。协助患者和家属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

1.2.4 中医辨证施护

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及治则可分为: (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2) 寒滞心脉——辛温通阳, 开痹散寒。 (3) 痰阻心脉——通阳泄浊, 豁痰开结。 (4) 心气亏虚——补益心气, 活血通络。 (5) 心肾阴虚——滋肾养心, 活血通络。 (6) 心肾阳虚——温肾养心, 活血通络。常用中药护理:活血药:丹参、川芎、葛根、水蛭、鸡血藤、三七、毛冬青、当归、瓜蒌仁、薤白、桑寄生、赤芍、红花等等。补气药:黄芪、黄精、人参、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等等。化湿药:苍术、泽泻、山楂、半夏、虎仗、黄连等等。理气药:降香、檀香、川厚扑、佛手、元胡、香附、木香等。在活血药的基础上配伍理气药, 可增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滋阴药:生地、枸杞子、南沙参、北沙参、五味子、麦冬、山萸肉等等。按时服药, 中药汤剂应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者汤剂宜热服。心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片, 痰浊者、阴虚者用速效救心丸;血瘀者用三七粉, 丹参片。调节情志, 避免七情过极, 忌恼怒忧思, 使肝气顺达。

1.2.5 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学会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嘱患者随身携带硝酸酯类药物以备发作时急救。警惕心肌梗死。生活指导, 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生活要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 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戒烟酒。适当有规律的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 肥胖者限制热量摄入, 控制体重, 减轻精神压力。克服急躁、焦虑情绪,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避免饱餐;防止便秘;坚持服药, 定期复查等。告诉家属, 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家人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家属应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康复门诊随访, 进行康复治疗。一般分阶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提倡小量、重复、多次运动, 适当的间隔休息, 可以提高运动总量而避免超过心脏负荷。活动内容包括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娱乐活动、步行活动 (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 避免剧烈运动、竞技性活动、举重或活动时间过长。患者在上下两层楼或步行2km而无任何不适时, 可以恢复性生活。经2~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 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 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 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更换。

2 结果

98例患者在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后, 均康复出院, 有2例患者再住院。

3 结论

冠心病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能有效减少冠心病患者再住院次数,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提高了生活质量。

4 讨论

在2000多年前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就对冠心病有记载, 称为:“真心痛”和“厥心痛”。

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称“胸痹”一直沿用至今。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尤在泾:“痹者, 闭也。” (1) 部位:胸部, 即颈以下, 腹部以上。 (2) 症状:窒闷、疼痛、呼吸困难。 (3) 程度:有轻、中、重之分轻——仅感胸闷气憋, 呼吸欠畅;中——胸部满闷而痛;重——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中医根据辨证分型用药——扶正祛邪同时进行, 标本兼治, 即可健脾补肾治本又可化痰活血理气治标。药量大直达病所。毒副作用少。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调理。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使其达到相对平衡。

冠心病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 范围约手掌大小, 界限不清,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或至颈、咽和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 也可有烧灼感, 但不尖锐, 不像针刺或刀割样痛, 偶伴濒死的恐惧感, 发作时患者常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 直至症状缓解。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及心动过速等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 而不是在劳累之后。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 然后在3~5min内逐渐消失, 可数日或数周发作1次, 或一日内发作多次。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发作时常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冷汗, 部分患者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舒张期奔马律及交替脉。

胸痹心痛属急重症, 但只要及时正确诊治, 患者配合, 一般能控制或缓解。若失治、误治, 或失于调摄, 病情进展, 瘀血闭阻心脉, 心胸卒然大痛, 出现真心痛危候, 预后不佳, 甚则“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但及时正确救治, 仍可转危为安;若心阳阻遏, 心气不足, 鼓动无力, 可见心动悸, 脉结代, 尤其在真心痛时, 如不及时救治, 甚则可致晕厥或卒死;若心肾阳衰, 水饮凌心射肺, 为重症合并症。预防调护应注意调摄精神, 避免情绪波动;注意生活起居, 寒温适宜;注意饮食调节, 禁烟限酒;注意劳逸结合, 坚持适当活动;加强护理及监护。

参考文献

[1]刘革新, 徐桂华, 刘岳飞, 等.中医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63.

[2]王诗源.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9 (16) :32.

[3]刘显梅.68例冠心病患者的辨证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10, 19 (10) :87-88.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篇7

1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现状

1.1 护生不明确临床专科护理在临床的作用

笔者对在校二年级已开设专科护理一个多学期的护生进行调查, 她们反映虽然每天均在学习临床专科护理知识, 但仍对这些知识在临床中有何用途、如何应用感到茫然。

1.2 理论教学未能凸显病人动态变化特点

现代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并能够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的实用型护理人才[1]。而目前临床专科护理教学过多地依赖教科书, 每一个疾病的教学内容均按“疾病概要—护理评估 (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处理要点) —护理诊断 (护理问题) —预期目标—护理措施”完成, 护生只是机械地按这一程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 未能真实、动态地反映临床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心理变化过程。当护生实习时, 面对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的病人, 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1.3 实践教学局限于动手性的操作

专科护理的实践教学, 应包括临床见习、病例分析及技能实训课。多数中职卫校由于扩招及无教学医院等原因, 几乎都取消了临床见习, 取而代之的是医疗录像, 加之学时不够, 病例分析课也极少开展, 仅存的几个技能实训课, 也仅仅局限于动手性的操作层面, 并且基本上是“四阶段” (教师准备—示范—护生回示范—护生练习) 教学模式[2]。而对于临床病情动态变化的观察, 以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却未能融入实践教学过程, 束缚了护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缺乏有机结合

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是分别设置的课程, 而专科护理教学内容中的护理措施, 有许多都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 长期以来, 专科护理教学仅一笔带过, 具体如何运用, 护生无感性认识, 两者处于“各自为政”状态。

1.5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校临床护理教师正在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各个课程学习领域坚持“做中学, 学中做”, 一年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护生对护理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有了一个整体化感悟。然而, 在具体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缺乏有机结合的问题, 教师努力尝试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纳入专科护理, 然而却又出现了从过去极端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到现在片面强调动手操作的另一极端现象, 整个教学过程是护理技术操作的大串连, 未能反映专科护理的核心应用知识。

2 深刻领会临床专科护理“做”的内涵

2.1 现代医学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已成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而人不仅有其生物属性, 更有来自心理、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属性[3]。对护理专业而言, 临床护理工作在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 还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因此, 在目前中职教育广泛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中, 对护理专业来说, “做”的内涵不仅仅是狭义地、机械地动手操作各项护理技术, 还应包含对病情的动态观察及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开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2.2 临床医院调研对中职实习护生专业能力的反馈

课改过程中, 我们对本市及郊区多家实习医院进行了调研访谈, 各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多数认为, 中职护生在实习过程中, 其组织纪律、专业态度、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其中就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护理工作职责认识不清, 认为护理工作就是机械地完成一些操作性的事项; (2) 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尚可, 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病情观察意识淡薄, 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 (3)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健康宣教能力不高,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不能根据病人的身心状况开展健康教育。

目前, 用人单位对护士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单项实践操作能力上, 而且也体现在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掌握上, 即护士“做”的能力应包括3个方面, 即专业操作技术、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 而中职护生目前最缺的是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2.3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笔者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角度, 对护士临床工作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见表1) 。

笔者认为, 配合医疗包括执行医嘱和对症护理, 其中执行医嘱就是各项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运用。从上表得知, 配合医疗基本上是由基础护理、护理技术课程完成, 只有极少数由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完成。而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内、外、妇、儿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完成。由此可见, 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是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3 通过临床专科护理教会护生“做”的几点建议

现代护理学已成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对护士的临床护理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单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上, 而且也体现在综合护理能力的全面掌握上[4], 即中职护理专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应将“做”的内涵外延。护理专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配合医疗、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3者有机结合, 解决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中职护生观察分析问题和实际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笔者认为, 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明确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 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

护士临床综合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简单来说, 就是3个方面:配合医疗、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的核心是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 而中职护生临床实习中最欠缺的就是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因此, 作为临床专科护理教师首先应明确其教学核心所在, 并且在各个情景教学中, 都应时刻让护生清楚地意识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必须具备配合医疗、观察病情和开展健康教育3个方面的综合护理能力。

3.2 设计综合性病例情景, 提高护生观察病情的能力

对护理工作者而言, 随着护理知识及体系的转变, 需要更高、更好的思维技巧, 具备细致、敏锐的观察及分析力至关重要[5]。但如何动态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仍然是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笔者建议,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 应专门设计观察病情的情景, 而且在病例设计时, 要有的放矢, 注意问题设计的方向, 如有的资料要典型, 有的资料要含糊、存有疑问, 有的资料要有意遗漏等, 让护生有一定的分析、观察的空间, 在教师指导下, 由护生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从中分析病例中哪些应该体现的症状体征未体现, 还需补充询问哪些症状, 做哪些检查,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病情的观察。由于综合病例情景答案的不确定性, 为护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了护生观察的敏锐性。

3.3 强化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沟通能力

临床护理工作是集治疗、预防、康复、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护理模式。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不高的状态, 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化教学, 强化护生健康教育的意识, 不仅要教会护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还应指导护生健康教育从何处着手, 如何进行, 使其掌握有效的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同时注重提高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4 开设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

临床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笔者建议, 设置临床综合技能场景教学[6]这门新课, 由能代表临床专科护理典型疾病和护理操作技术的核心内容整合而成。在护生离校实习前强化训练时开设, 采用多学科同一情景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特别注意加入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健康教育的病例情景, 让护生在直观、场景真实、信息量大、师生均是场景中的角色的氛围中互动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临床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同时解决了病情观察这一专科护理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还能提高护生的健康宣教水平、沟通能力、岗位协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总之,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临床专科护理教学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出能更好履行“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职责[7]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摘要:中职护理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护理专业的临床专科护理教学来说, 如何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实现临床专科护理教学目标, 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职业能力, 更是一个瓶颈问题。针对我校护理专业正在开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对中职护理专业临床专科护理教学重新进行反思, 并从4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专科护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雷芬芳, 邓翠珍, 赵亚珍.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00~101.

[2]张争鸣.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8) :165.

[3]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朱黎, 段淑英.妇产科护理学综合性实验实施体会[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2) :103~106.

[5]欣翠玲.在专科护理教学中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6) :80~81.

[6]汤之明, 张少华, 张学思, 等.场景教学法在临床实践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 :118~120.

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20 例, 其中男13 例, 女7 例;年龄54 岁~82 岁, 平均年龄63 岁;糖尿病病程最短12 年, 最长30 年。按照Wagner分级标准, 0 级10 例, Ⅰ级6 例, Ⅱ级3 例, Ⅲ级1 例。溃疡面积最大约11 cm×15 cm。

1.2 方法住院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 做好局部溃疡的护理,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环境为患者提供安静, 整洁, 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的休养环境, 尽量减少探视,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 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刺激。

2.1.2 饮食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 无论是采用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饮食。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重、劳动强度等制定每日所需总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 合理饮食。进食应定时、定量、定餐次, 主食以粗、细粮搭配, 副食多食新鲜绿色蔬菜, 根据病情适当食用水果。

2.1.3 控制血糖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展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血糖长期稳定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能从源头上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中之重, 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及健康教育的密切结合, 做好基础护理, 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

2.2 局部护理

2.2.1 患肢局部观察询问患者足部的感觉, 有无足部麻木、发凉, 触觉或痛觉减退、消失情况;观察患者皮肤弹性、色泽情况, 有无发白、发绀、溃疡情况;触摸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有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消失。如出现以上情况提示膝关节以下有缺血情况,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控制血糖, 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 营养神经。如已有创面注意观察创面的部位、大小、深度、渗出液、清创后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及周围组织皮肤情况等。

2.2.2 患肢局部护理 (1) 患肢局部制动, 避免受压, 抬高30°, 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 防止形成下肢水肿。 (2) 改善患肢局部血液循环, 每日从趾尖开始向上按摩, 早、中、晚各30 min;协助患者进行患肢运动, 取仰卧位, 先抬高患肢45°1 min~2 min, 再垂足坐于床边2 min~5 min, 同时足部旋转和伸屈10 次, 最后仰卧于床上休息2 min。 (3) 创面局部处理, 根据创面的的大小、深度等情况为患者进行清创、换药处理, 同时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通过基础治疗及抗感染治疗, 患者的一般情况好转, 糖尿病及感染得到控制, 循环及微循环得到改善, 溃疡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楚时, 逐渐清除坏死组织, 全面暴露伤口, 充分引流脓液;当坏死组织的炎性分泌物明显减少, 新生的肉芽组织开始逐渐生长时可用一些促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的药物。

2.2.3 中医外治护理糖尿病足在中医外治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辨证治疗, 可分为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温通经脉三种。我院主要针对皮肤溃疡患者使用生肌膏 (黄连、香油、冰片等组成) 每日2 次湿敷,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3 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 糖尿病足是其一种常见并发症, 病程长, 治疗效果差, 因此患者具有内向、悲观、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安慰劝导患者, 解答各种问题,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4 健康教育糖尿病足是可防可治的,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整个防治过程中, 患者主动对足部进行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应每日查看足部和趾间有无水疱、抓伤等;每晚用温水洗脚, 注意避免烫伤;冬季注意保暖, 但不宜用热水袋或小水炉暖脚;不要赤足行走, 以免足部受损;鞋号要合适, 保持鞋内平整;不要长时间两腿交叉, 以免压迫神经;忌烟酒;养成良好的站立行走姿势。

3 结果

20 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 住院期间治愈15 例, 好转5 例。出院后继续相应护理, 随访治愈4 例, 1 例好转。

4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及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而不断上升,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足, 对其进行精心的护理, 有效的治疗, 积极的教育, 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足的症状,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结果 2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糖尿病足可有效控制症状,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中西医结合,效果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篇9

【关键词】重症肝炎;护理;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1-02

重症肝炎是消化系统中较常见的,对人体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其病情危险程度高,发展迅速,假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则更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因此我院为更好的对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护理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30例进行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研究组,有15例患者,包括10例女性患者,5例男性患者,年龄为26-62岁,平均年龄为45.27±11.22岁,且患者病情均属于亚急性。对照组为乙组,有患者15例,其中女性10例,男性5例,年龄为23-64岁,平均年龄为46.02±10.97岁,且患者病情均属于亚急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在住院期间对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1)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禁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2)时常更换患者的床单,使其干净整洁,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环境中。为了促进血液循环,每四个小时对患者进行按摩。(3)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疏导,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绪。(4)观察患者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1.2.2 在住院期间对甲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乙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让患者多休息,多卧床,时刻监视患者的病情并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对出现红疹或皮肤瘙痒者应进行药澡洗浴,并嘱患者不得抓挠,防止因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对于出现肠道反应者应采用措施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记录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计算其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5.0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统计均,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甲组中有13名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率为86.7%,乙组中仅有6名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率为40% ,说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重症肝炎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2.2 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状况: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3.3%,其中包括出血状况者1例,出现并发感染者1例,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其中有出血状况者3例,肝肾综合征1例,并发感染者4例,肝性脑病1例。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3 讨论

重症病毒性肝炎,简称重症肝炎,是由甲肝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等病毒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而引起的肝脏病变,是较为常见且危害极大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且其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不当,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从而使得本就虚弱的病人死亡。因此现在的护理方法应当被改变,新的护理理念是我们所需要的。

中西医结合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它将中医理论西医观点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大的提高了护理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护理能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患者病情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明显,并且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更好的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好转。

通过研究可知,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于单纯的西医护理有着明显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甲组的病情好转率明显的高于乙组,而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甲组,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所以,中西医结合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有着巨大的优势,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琛.慢性重症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1,03(20):211~213.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1-3.

[3]張志荣,郭翠娟.对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术患者的心理施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9):l762.

[4]李兰娟,黄建宏,陈月美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应用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28—230.

[5]石晓华.循证护理在重症肝炎患者常规护理及其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分析[J].河北中医,2011,10(28):307-309

[6]赵惠,李贻文.人工肝血浆置换术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5,20(7):28—29.

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病人, 男68例, 女22例;年龄10岁~83岁;原发性肝癌60例, 继发性肝癌30例;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甲胎蛋白 (AFP) 测定或肝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确诊。

1.2 治疗与结果

本组病人均行TACE术, 术后给予护肝、护胃、抗感染、水化等治疗, 术后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病人术毕返病房后协助病人过床、取平卧位, 术后卧床休息24 h, 减少探视和搬动, 予持续低流量吸氧48 h~72 h, 以缓解因肝动脉栓塞而造成的肝细胞坏死[2]。穿刺部位 (一般选右股动脉) 用1 kg左右的沙袋压迫6 h~8 h, 术肢伸直制动6 h~8 h。密切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术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 疼痛护理

2.2.1 西医护理

因栓塞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水肿刺激肝包膜引起术后腹痛, 应加强巡视,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观察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 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与医生讨论疼痛的治疗与护理计划。对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疼痛及药物、非药物治疗疼痛的宣教, 设定可接受的疼痛缓解目标, 鼓励其参与疼痛治疗[3]。根据疼痛的程度不同分别采用三级阶梯止痛, 疼痛剧烈者给予哌替啶、美施康定、多瑞吉等药物止痛。

2.2.2 中医护理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温度、湿度适宜, 减少探视, 避免人多嘈杂。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分散注意力, 听柔和的音乐。可用针灸止痛, 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缓慢进针, 切忌提插, 留针30 min, 配合中药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辨证施治。

2.3 胃肠道反应护理

2.3.1 西医护理

因应用对比剂、化疗药物大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 应加强巡视, 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等, 并做好记录。嘱病人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 及时清理呕吐物, 并予温开水漱口。病人呕吐剧烈时暂时禁食, 遵医嘱予甲氧氯普胺或欣贝止吐治疗。呕吐缓解后予半流质易消化食物, 少量多餐。

2.3.2 中医护理

甲氧氯普胺10 mg足三里穴位注射。耳穴压豆:取一侧耳穴, 如肾上腺、胃、口或膈、脑点或枕、神门, 将王不留行籽贴紧上述穴位, 嘱病人每天按压4次或5次, 每次每穴1 min, 3 d后去掉, 配合中药和胃止吐治疗。

2.4 发热护理

2.4.1 西医护理

发热是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肿瘤化疗栓塞术后组织缺血坏死、吸收引起的发热。发热一般在介入术后1 d~3 d出现, 体温一般波动在38.0 ℃~38.5 ℃, 持续1周左右, 如高热持续2周~3周仍不退, 应排除有无感染。耐心向病人解释发热的原因, 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同时予冰敷、温水擦浴, 嘱病人多饮水, 体温>38.5 ℃时遵医嘱予退热药物, 及时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2.4.2 中医护理

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如田基黄30 g、茯苓30 g、郁金15 g、积壳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生地黄15 g、虎杖15 g、厚朴15 g、大腹皮30 g、半枝莲15 g、半边莲15 g、败酱草30 g、路路通30 g、佛手15 g、甘草9 g等煎服。也可给予痰热清静脉输注。

2.5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2.5.1 骨髓抑制

由于应用化疗药会引起骨髓抑制, 术后定期监测血常规, 发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时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嘱家属减少探视, 嘱病人注意保暖,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皮肤卫生及口腔护理, 可予银花甘草水、淡盐水漱口, 防止口臭及感染。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下斑点、淤斑等。

2.5.2 上消化道出血

观察病人有无呕血、黑便、头晕、血压下降等。术后及时给予制酸、护胃治疗, 嘱病人饮食宜少量多餐,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有胃底静脉曲张, 忌食粗纤维、干硬、辛辣的食物。本组90例病人中术后有3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经药物止血结合针刺鱼际、尺泽等穴并加服三七粉、云南白药等处理后可止血。出血期间嘱病人禁食, 记录24 h出入量。

2.5.3 肝性脑病

术后观察病人有无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 如有无计算力下降及胡言乱语、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昏睡等症状。病人术后宜清淡饮食, 忌大补及进食油腻、高蛋白质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因病人术后卧床或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 往往有便秘的症状, 可予杜秘克口服或冰醋酸2 mL、杜秘克30 mL加生理盐水100 mL保留灌肠或中药保留灌肠。

2.5.4 癌肿破裂出血

术后减少一切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 如便秘等, 严密观察病人血压的变化, 有腹痛及血压下降时及时报告医生。本组90例病人中有3例出现肝癌破裂出血, 经止血处理及再次行介入栓塞后可控制出血。

3 小结

因肝癌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 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晚期, 错过了外科手术的良好时机。现临床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介入手术, 使多数无手术指证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且使一部分病人获得二次手术的机会[4]。但TACE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在西医的常规处理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对90例肝癌病人行介入术后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可促进肝癌介入术后病人的康复、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肝癌,介入术后,疼痛,发热,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黄金华, 罗鹏飞, 等.肿瘤介入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4.

[2]陈莺, 杨伟琴, 吴建新.肝动脉化疗栓塞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6) :34-35.

[3]刘雪琴, 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 (基础篇) [M].广东: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95.

上一篇:文化城市下一篇:启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