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购物行为

2024-11-07

旅游购物行为(精选12篇)

旅游购物行为 篇1

摘要:指出了旅游购物是体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对旅游者购物影响因素的分析之后, 总结了市场营销、参照群体、个人因素等3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问卷调查对女性旅游者在河南旅游购物行为进行了分析, 对河南旅游购物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望能对河南旅游购物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女性旅游者,河南,旅游购物行为

1 引言

旅游购物向来被认为是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当前河南省的旅游购物发展水平和收入一直很低迷, 这和旅游大省的形象十分不相符。本研究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旅游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群体:女性旅游者。她们在旅游购物方面有着很强的偏好, 并且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的提高, 她们在旅游决策中的参与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Anderson和Littre指出女性旅游者更注重购物经历, 更倾向于在和店主以及工艺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的情况[1]。通过调研发现, 在旅游决策中, 女性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力最大的是购物活动, 其个人意见占了81%的决定性, 其次分别是住宿设施的选择和餐饮设施的选择, 达到70%和64%[2]。An Tine Hsieh和Janet Chang[3]研究指出, 女性旅游者比男性旅游者在购物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本文的调查研究虽为女性旅游者河南旅游购物行为研究, 但受时间、精力和条件所限, 不可能在河南境内所有旅游地进行调查。鉴于郑州是旅豫游客的主要集散地和交通中转地, 因此问卷主要集中在郑州发放。2010年8~11月, 作者通过旅行社和导游代发, 在火车站及景点现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30份, 回收问卷265份, 回收率为80.3%, 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4份。

2 旅豫女性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

(1) 客源地。本次调查中, 河南国内女性客源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省, 这也是河南的传统客源市场。河南女性旅游者的分布多集中在临近省份。

(2) 年龄结构。旅豫的女性旅游者以20~40岁这个阶段的中青年女性居多, 其次是40~60岁之间的中老年女性。

(3) 职业构成。样本中所占比率最高的职业是“公司职员”, 其次是“学生”和“教师”, 说明学生逐渐成为一支在数量上不可忽视的旅游大军, 他们的旅游愿望极其强烈, 当然这也和调查期内有学校假期有关。

(4) 收入情况。收入情况表明了购买能力, 在调查中, 被调查者的收入水平以月薪1000~2000元的居多;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也很多, 这和样本中有17.2%的被调查者是学生有关;紧接着排在第3位的是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女性旅游者;这3类的数量最多, 累计比重有72.5%, 说明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女性旅游者是河南女性旅游市场的主体。

(5) 受教育情况。在本调查中发现, 旅豫的女性旅游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 其中, 以专科及本科学历的居多;其次是高中或以下学历的;硕士或以上的高学历女性有23位, 占样本的9.4%, 考虑到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了。

(6) 婚姻情况。考虑到被调查者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影响到她对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 所以问卷中对被调查者的婚姻状况也进行了提问。结果显示已婚和未婚女性的比率大致相当, 已婚女性稍多于未婚女性。

3 旅豫女性旅游者旅游购物行为研究分析

3.1 购买意愿

通过调查, 4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 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意愿;27.9%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购买;选择“无所谓”的调查对象有19.3%, 仅有1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购买。这说明, 2/3的旅豫女性旅游者具有很强的购买愿望。

3.2 购物场所

在被调查者中, 有67.2%的调查对象喜欢在商场或购物街选购旅游商品;41.4%的被调查者是在旅行社指定的旅游定点商店购物的, 这部分旅游者多是团队客人;另有36.5%的被调查者的旅游购物行为发生在景区景点。由此可以看出, 旅豫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购物行为最常发生在:商场或购物街、旅游定点商店和景区景点。

3.3 购买偏好

购买偏好指消费者购买该项商品的欲望, 这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服务态度等有关, 也与地区及消费环境有关。

在河南众多的旅游商品中, “土特产品”最受女性旅游者青睐, 有68.4%的被调查者回答喜欢购买土特产品;其次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美术品”, 分别为42.6%和41%;选择“珠宝玉器”的女性旅游者也有近1/3, 为29.1%;其余各项如图1所示。

为了更细致地了解旅豫女性旅游者喜欢购买哪些旅游商品, 笔者在问卷中请接受调查的女性旅游者写出3样所购买的旅游商品中她最喜欢的, 结果河南的红枣系列产品名列榜首, 还有怀山药、少林寺素饼、开封花生糕等土特产及相关食品也很受女性旅游者欢迎, 甚至有一些女性旅游者可以写出“好想你”的牌子 (笔者在问题中请她们尽量加上品牌) , 其次是汴绣、唐三彩、麦秸画等手工艺品, 各种南阳玉器、服装等等。

综上所述, 2/3的旅豫女性旅游者愿意在河南购物, 而且她们最喜欢在商场或各种购物街采购旅游商品, 在品类繁多的旅游商品中, 最能代表河南地方特色的各种土特产品是她们最喜欢购买的, 其中以红枣产品最甚。

3.4 购物目的

在对购物目的的调查中发现, 69.3%的被调查者是为了“馈赠亲友”, 让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自己的旅游乐趣,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需要, 这项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为了“留作纪念”, 比重为46.3%;21.7%的被调查者买回去的旅游商品是为了“使用”;18%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收藏”;4.5%是作其他用途。

3.5 所能接受的商品价格

34.8%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的旅游商品价格在50~100元之间;35.2%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价格在100~500元之间的旅游商品;这两项比重大致相当, 占样本的大部分;有13.9%的被调查者只能接受价格在50元以下的旅游商品;而能够接受价格在500~1000元之间及1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旅游商品的被调查者分别只占样本的9.8%和6.1%。

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旅豫女性旅游者所能接受的旅游商品的价格在500元以下。

3.6 旅豫旅游购物的花费

如图2所示, 有40.1%的被调查者在河南花费了50~100元来购买旅游商品;22.5%的被调查者的旅游购物花费是在50元以下;20.1%的被调查者在100~500元;11.5%的被调查者在河南花费了500~1000元以上来购买各种旅游商品, 只有5.8%的调查对象的购物花费在1000元以上。

3.7 影响旅游者购物的因素

如图3和表2所示, 在笔者给出的旅游商品的9个要素中, 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质量很重要, 其次是价格, 说明质量和价格仍然是制约女性旅游者们购物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女性旅游者们也认为较重要, 比如款式、服务和纪念性。对服务的重视说明女性旅游者消费态度越来越成熟, 对购物的软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同时她们也希望旅游商品的纪念性更强, 能够通过旅游商品来把美好的旅行经历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在“不重要”这一选项里, 得票最高的是“品牌”。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领域, 品牌对购物者行为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这也可以理解为, 由于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还谈不上有很多高质量和信誉过硬的品牌, 因此品牌效应对提高旅游购物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3.8 特色经营方式

在被问到“您觉得哪种方式更能吸引您购物”时, 44.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商店自选”的方式;另有30.7%的被调查者表示, 如果“能直接看到制作过程”的话, 会更加吸引她们购买;24.6%的调查对象希望在购买时“能够参与制作”。

%

3.9 河南旅游商品的质量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质量是女性旅游者对旅游商品最寄予期望的要素。但却有64.3%的被调查者认为河南旅游商品的质量“一般”;认为“比较好”和“很好”的被调查者只有25.4%和3.7%, 累计不到前者的一半。这说明, 河南旅游商品的质量还仍然没有达到女性旅游者的要求。

3.10 购物时遇到的问题

被调查者中有50%的女性旅游者遇到过“小商贩围追堵截, 商品的价格随意涨落”;43%的被调查者遇到过“旅游商品以次充好, 以假乱真”;还有30.7%的被调查者表示“买不到想买的东西”;26.6%的调查对象反映“导游不认真讲解, 把大量精力用来推销产品”;25%的调查对象抱怨“产品包装粗糙, 不便携带”;另外还有服务态度差、价格虚高等问题。这些只是旅游购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但却是很有代表性的。

4 结语

(1) 旅豫女性旅游者具有强烈的购买意愿。在进一步的方差分析中我们发现, 不同收入情况的女性旅游者在旅豫旅游购物的意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 收入的不同对女性旅游者的购买意愿影响不明显, 不管收入多少, 她们都有强烈的购物欲望。此项数据表明河南旅游购物的市场潜力巨大, 要重视对旅豫女性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2) 使用互联网选择旅游信息增强了女性旅游者旅游购物的意愿。对于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来说, 互联网给他们的旅游决策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被问到“您经常使用互联网来帮助自己选择旅行信息吗?”时, 回答经常使用互联网帮助旅游决策的被调查者有43.9%, 回答“不经常”和“从没有过”的有56.1%。基于使用互联网选择旅游信息行为的分析显示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发现, 即使用互联网选择旅游信息增强了女性旅游者旅游购物的意愿。龙京红认为应当建立专门的女性旅游网站, 创建赋有“女性特色”的旅游产品[4]。

(3) 旅豫女性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情况。40~60岁年龄段的女性旅游者在河南的旅游购物花费要高于其他3个年龄段的女性旅游者;且女性旅游者的收入越高, 旅游购物花费就越高, 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购物花费最高;同样, 她们的旅豫购物花费也与学历情况成正比;已婚女性的旅豫旅游购物花费高于未婚女性;同时, 购买意愿越强, 购物花费就越高;所能接受的旅游商品价格在500元以上的女性旅游者的旅游购物花费最高。

当然, 此次调查受到人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 取得的样本量不是很大, 特别是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样本量比较少, 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论;对河南旅游购物市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了解也不很深入。在未来的研究中, 关于团队和散客的购物行为比较、国内国外女性旅游者的购物行为比较、不同群体女性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比较等等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 也是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uella F Anderson, Mary Ann Littrell.Souvenir-purchase behavior of women touris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 (2) :328~348.

[2]佚名.妇女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报告 (缩略稿) [EB/OL].[2013-03-22].http://chinawtc.cn/lilunyuandi/20130322/260.html.

[3]Janet Chang, An-Tine Hsieh.Leisure motives of eating out in night marke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 :1276~1278.

[4]龙京红, 方小英.我国女性旅游市场的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9 (10) :72~73.

旅游购物行为 篇2

观察:

三胞胎去超市买盐,不认识字,认为糖是盐,并把所有的糖都装到篮子里。大韩以为自己成功找到了盐,很开心。大韩发现装满的篮子很重提不动,就分给另外两个人的篮子里。然后直接把篮子放在地上推,推倒了收银台。大韩担心大家口渴还买了水,路过米货架的时候,怕大家饿要做饭又买了米。大韩认为人口比较多,所以水也买的多,米也买的多。

分析:

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 篇3

关键词:景区游客管理 游客行为 游客行为管理

我國游客行为管理的难点在于旅游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体现出数量众多、团队为主、流量集中、流向集中的特点。国内目前实行的“黄金周”制度,使得旅游高峰凸显,流量难以控制。再加上游客素质不高、旅游经验不足,不仅旅游目的地难以招架,游客满意度也随之下降。

一、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的必要性

(一)从旅游景区管理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游客消费,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通常也仅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一旦回归到淡季,便忽视了游客管理。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服务设施不合理,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继续破坏环境。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绝大多数旅游景区还尚未建立专门针对游客违章的执法队伍。现有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对违章游客只能劝阻而无权处罚,游客感受不到惩罚的威慑,旅游景区对游客违章也基本上处于无管制状态。

(二)从游客被管理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对于景区而言,是景区得以存在的基础。对于碑碣来说,有来自污染的破坏,交通震动的影响,对艺术品或文物来说,游客呼气的影响等。在某些情况如喀斯特溶洞等,其环境和文物保护等负面影响的直接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细菌含量的增多,而这是与游人数量是相关的。

旅游安全问题有很多方面的。有些是游客自身安全认知不够造成的,如在景区抽烟,不听工作人员劝阻,违反了游乐设施的操作规程等;有些是景区管理方面的原因,如在解说系统中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没有定期检查旅游设施的安全,没有很好的安全事故处理机智等;当地也不排除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地质灾害等,但这是很少见的。

(三)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必要性

1、从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的角度。要使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及生态环境的优良性是前提条件。景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质量的下降,甚至会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变化,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缩短及竞争力丧失是必然的。

2、从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的角度。游客来到旅游景区的目的是期望能够获得一种独特的高质量体验,旅游景区可以给游客提供包括审美、娱乐、遁世和教育体验在内的多样化特殊体验,在旅游景区营造一种良好的体验环境至关重要,因此,从保证所有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角度出发,限制单个游客的违章行为是必要的。

3、从维护游客安全的角度。游客的某些行为会给游客自身带来安全隐患,如果旅游景区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游客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除了会对游客带来身心创伤以外,旅游景区也会由于管理疏忽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从而面临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旅游景区无论是为游客着想还是为了避免自身陷入赔偿纠纷,都应该对游客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二、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措施

(一)从旅游景区管理者角度

1、重视游客管理意识。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找寻相应对策,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进行人性化管理,给游客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建立健全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3、多种手段相结合,调节景区客流量。客流量管理是游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理的客流量控制将对之后的游客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景区经常伴随着“淡季吃不饱,旺季吃不了”的状况。

(二)从引导游客行为的角度

1、组织引导。发挥导游的引导作用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大多数的游客对于该地的历史、文化、环境、发展等不了解。

2、行为示范。景区的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为旅游者起到示范作用,文明礼貌,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文物及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者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强制约束。根据景区自身的资源特点编制游客规则制定规章,分区管理,限制利用量,限制活动。

教育和人性化引导。加强环保宣传,增加环保旅游项目,对游客进行事前教育,加强对旅游景区内居民的环保教育,强旅游者的旅游法规教育,建立旅游信息中心,编制旅游指南或手册。

5、目的地居民环节。在开发和经营环节,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确保目的地居民的话语权,使之能够在旅游交往中积极传承和发扬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之能够体会地区荣誉感并保持民族自豪感。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极其有益。

6、游客自我管理环节。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生态意识的游客往往很愿意参与管理。并且游客的管理似乎比“管理者”的管理更有教育和说服力。

现在,很多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仍然做的不够好,各个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客管理方式,多种方式结合,并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红,孙根年.西安市国内游客地域结构及旅游行为研究[J].人文地理,1999,12

旅游动机新解与旅游经营者行为 篇4

旅游动机是促使一个人外出旅游以及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它是需要的表现形式。目前,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归属为人的精神需要, 并把这种精神需要分成身体、文化、人际交往、地位身望、购物等几种基本种类。笔者认为:旅游动机不仅属于人的精神需要, 而且也可以属于人的物质需要, 不管是那类需要都可以归属为“新异”的需要。因此, 可以说任何一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都是求新求异。

从旅游的目的归属出发, 一般可以将旅游者分为三类, 即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我们分别对这三类旅游者的求新求异动机做如下解释。

1. 对于消遣型旅游者而言, 他们外出旅游是为了体验和自己

居住地不同的环境、事物, 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放松身心的目的, 这本身就是在追求“新异”。因此, 这很容易解释, 消遣型旅游者初次到某地旅游其旅游动机一定是求“新异”。而对于哪些“故地重游”的旅游者而言, 他们的旅游动机还算不算是追新求异呢?答案是肯定的, 重游所追求的也是“异”, 只不过是不同于初次的“异”而以。如一位消遣型旅游者第一次来庐山时, 其旅游动机就是要观赏庐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品位庐山灿烂的历史文化, 发现其“新异”之处, 第二次再来庐山时, 其旅游动机可能变成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深刻的发现和体险庐山上更多更细的“新异”之处, 获得新的体险。相比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更易于使消遣型旅游者多次发现“新异”之处, 这正好验证了旅游实践中人文旅游资源一般比自然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回头客这一规律。

2. 对于差旅型旅游者而言, 他们的目的是去从事商务考察、

业务洽谈等公务性活动, 无所谓“新异”的追求, 但是我们结合旅游活动的内涵来看, 旅游是旅游者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它任何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短暂前往旅游目的地所做的各项活动的总和。如果纯粹的从事公务活动则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活动, 根本不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差旅型旅游者, 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公务活动, 而是因为他们所进行的活动是以公务为媒介的旅游活动, 即在某种层面上说, 公务是平台, 旅游是目的。虽然相比于消遣型旅游者, 差旅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等方面选择度较小, 但他们所做的旅游活动也是对“新异”的追求。试想差旅型旅游者如果对商务考察地可以进行选择的话, 他们一定会选择一个与自己居住地环境不同的地方。即使到了一个与自己居住环境相近的地方, 他们的旅游活动也会是“近”中求“异”的。

3. 对于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游者而言, 他们是因家庭或个人

事务原因而外出旅游的人, 仅从处理事务的角度来看, 似乎没有对“新异”的追求, 但各类“事务”仅仅是旅游活动的依托, 不是旅游活动的动机所在。之所以称他们为旅游者, 不是因为他们有事务在身, 而是因为他们有与该事务相伴的旅游活动产生。旅游活动由“旅”和“游”两部分组成, 两者相辅相承, 缺一不可。如果纯粹的去处理家庭和个人事务, 这便是一种“旅”, 而不具备“游”的内涵。因此, 在“事务”推动下的家庭和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也伴有“新异”的追求。如一位旅游者从北京到深圳去看望朋友, 在看望朋友的同时, 会去一趟世界之窗, 逛一下深圳的城区, 这其实就具备了“旅”和“游”两大活动, 游的内容便是“新异”之物。

二、旅游经营者行为

旅游经营者是以为旅游者提供一定的旅游产品而获取一定经营利润的企业。旅游者需求的满足是旅游经营者行动的方向, 针对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动机, 旅游经营者必须强化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在旅游开发时, 突出独特性。

一个地区要成功的开发旅游, 就必须从资源和产品出发, 探求其与众不同的之处, 以此来吸引求新求异的旅游者。因此, 在旅游开发时, 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尽量保持原貌、突出地域特色,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奇, 人奇我变”;以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例, 在旅游开发时, 应突出其区别于其他两座江南名楼的特色, 如:在建筑设计上应修旧如旧, 突出惟一一座歌舞戏剧楼阁的特色。二是切忌模仿和抄袭, 要有发现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 我国各地纷纷模仿建造各式主题公园, 造成各地主题公园基本为同一模式、同一风格, 因此而失败者屡见不鲜。

2. 在旅游营销时, 突出新颖性。

旅游营销是旅游经营者为了将旅游产品推荐给旅游者进而实现交换而做的各种努力。满足需要, 引导需求应该是旅游经营者旅游营销的核心。在如今旅游消费观、旅游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需要, 旅游经营者在做旅游营销时尽量突出新颖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观念新, 旅游经营者必须不断的更新观念, 用科技营销、绿色营销的理念来武装头脑。二是方法新, 旅游经营者在利用传统营销方式优势的同时, 要不断的创新营销方法, 克服传统营销方式的不足。如旅行社传统营销是以做线路营销为主, 由于旅游线路的不可专利性, 旅行社之间快速互相模拟, 使得旅行社营销很难突出新颖性, 因此, 旅行社新的营销方法可以考虑以做企业营销为主, 适当配合线路营销,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 在旅游服务时, 突出个性化。

旅游服务一般要强调标准化与个性化, 标准化是基础, 个性化是保障。所谓标准化强调的是相似性, 而个性化强调的是差异性, 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动机及旅游者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旅游服务必须突出个性化, 只有靠个性化才能吸引旅游者并为其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服务。因此, 旅游经营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不同旅游者, 要提供不同的服务, 如对差旅游型旅游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主要强调舒适和方便, 而对于消遣型旅游者的旅游服务则强调简单和经济。二是对于相同旅游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要提供不同的服务, 如对于一位多次来故宫的旅游者而言, 导游可根据其每次来故宫时的心情和所感兴趣的“新异”事物, 考虑从不同角度去做讲解服务, 以此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5版

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篇5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旅游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任课教师:徐 倩 年

级:2013级 专

业:旅游英语 姓

名:胡 凯

号:***3

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文化习得与旅游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习得。然而这些文化习得为人们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上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路线的设计等等。旅游形成初期的旅游活动可能仅仅是出于以探亲访友、商业交流为目的的出行活动。随着经济,政治,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出行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此,度假休闲游等一系列丰富的旅游活动也随之兴起。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行为。

文化可以视为社会的个性。它不仅包括一个群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而且还包括他所重视的抽象的观点,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修养是习得的行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从其文化中学到了一整套独特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习惯、风俗、传统与行为方式。文化修养影响人们的生活报负、所承担的角色、与他人的联系手段、理解事物的方法、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以及作为消费者的行为方式。

然而文化的修养习得,也同样对旅游行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地域、个人修养级受教育程度等文化差异对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出行方式、旅游活动项目的选择等。

一、地域文化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各便有所不同,加之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建设等迅速发展,不少西方文化也流入国内,人们对与自身不同文化的好奇心也由此产生。如地域差异形成的不同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已经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因素。1.名俗文化差异

我过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民俗有关,民俗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少数名族聚居地大致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北方民族主要是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然而尽管这几个民族都处在华北地区,尽管各民族间在某些活动和生活习俗上彼此相同,但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如他们之间的传统节日,传统美食,宗教信仰和传统服饰等方面,各民族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必然使得不同于他们各自文化的人们对其的兴趣和探索,由此便促使人们产生对其的旅游动机。

中南及西南居住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的壮族和独具特色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尽管与北方少数民族同为少数民族,但因其地势和历史文化等因素,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饮食文化、服饰、语言上都与北方民族存在较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中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异同。就是这些不同的地方相互吸引着彼此,才使得民俗文化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选择。

2.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国地域宽广,纵横跨度较大。在地势上,北方多为平原,南方则多为山地、丘陵和盆地;在文化底蕴上,北方大多城市在秦朝开始便作为各个朝代都城使用,而在南方,多数城市出于山地或盆地地带,由于交通的不便,这里的自然风光与北方的历史文化形成极大的对比,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加上南北气候的差异不同季节形成的自然景观也各有不同。如北方人对江南水乡的向往,南方人对北方文化的兴趣,冬季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北方人可能会想到南方过冬,而南方人则想着去北方体验不一样的自然气候景观,这些都足以成为影响旅游者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南北的差异,中国东部与西部在地形上也存在较大差别。东部主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高度发达城市较多,而西部则是山脉纵横的欠开发欠发达的高原为主。东部为中国经济高度集中城市的聚集地,西部则由于欠开发自然保护这一块做的比较完善,高原和盆地地带的雪山,冰原,河流,喀斯特地貌等等与东部经济开发区的世界之窗等现代化旅游景点截然不同。求异心理的无疑又成为影响旅行者出行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同时,旅游也是“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这两点出发,得出旅游的属性主要地是文化的。事实根据有二,第一:旅游不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总量,是生活消费;第二,旅游作为人的短期的、采取不同于平时的生活方式的一种经历,主要是通过时空变换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前者隐含着两层意思:旅游行为过程带有经济性质,但旅游行为不以达到某种目标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的身心需要为目的的。后者则指明了旅游的行为效果。在旅行过程中旅游者涉身于与自身文化背景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客观方面受着有幸和无形的文化熏陶;主观方面在旅游动机和旅游期望的驱使下,相对灵活地按照预先的安排进行活动并有目的从中寻求某种身心的满足。由此看来,旅游行为过程的文化属性是占主导地位的。

1.旅游活动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大众旅游局面的形成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当人们普遍拥有可随意支配的剩余收入、有可支配用于非劳动的自由时间,有可供选择的有吸引力的异地生活空间的时候,在这个发展水平上,旅游才转化为一种人类的短期生活方式。因而,旅游活动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化活动。

2.旅游是人的谋求身心需求得到满足的行为过程,是一种文化县乡。

3.刺激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有直接、间接的旅游经验,有大众传媒的宣传,有国家政治的、经济、外交活动产生的影响,有宗教因素,有种族、民族因素,有社会活动因素、商业因素、学术因素,还有自然方面包括生态环境的因素。而绝大多数旅游动机的刺激因素是文化性质的。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造就旅游的群众基础的重要因素。

4.旅游行为过程是信息作用过程。这个过程一旅游者旅游行为试试的发端为起点,以旅游行为的终结为终点。交换信息的诸方包括旅游者、与旅游者接触的人,信息源包括人、事、景、物。在旅行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信息交换,也无论对信息是有意向接收还是反应式接收,都会读旅游者产生信息作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信息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信息受主在知觉文化差异方面的刺激。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知觉及作出的反应构成文化交流过程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行为内容。

概括的说,旅游活动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狭义的文化过程,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旅游的属性主要是文化的。文化是旅游的社会环境,是维系旅游并使之走向大众化的精神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文化交流、冲突、变异、衍生、融合,不外乎两类进行方式,即以激烈方式及和缓方式进行。即使是在相同温暖背景的人类群体内,文化过程也是按照这两类方式进行的。战争引起的文化现象多为激烈方式,而旅游活动引起的文化现象则属于和缓方式。旅游作为易于为不同文化群所接受的和缓的文化交流方式,对旅游者个人、对旅游地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文明都是有益的。

旅游作为特定条件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短期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目标。旅游的具体方式以及旅游活动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它的变化会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随旅游者支付能力的提高、随人们观念的更新而层出不穷。旅游还会在人们的旅游实践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多的、需要加以认识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研究 篇6

[摘要]后悔是全面解释消费者满意度和后续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旅游者后悔心理的基本定义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后悔心理实证研究的不足,为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有效疏导旅游后悔心理提供了战略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认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2-0036-05

1引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结果是市场拓展策略制定的基础。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所强调的消费者动机、感知、期望、满意度、感知价值等行为变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消费者未来的行为意图。消费者后悔心理是消费者对所使用或体验产品不满的直接反应,此种心理及其后续行为被认为是全面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和解释多种售后行为(例如在购买意愿、品牌转换、投诉及口碑传播)的重要因素。对消费者而言,后悔情绪可引发不满和消费转移,事实上,简单的一个后悔期望就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后续购买行为。

旅游者行为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之一,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导致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多样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有相关旅游体验后,其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稳定和发展客源意义重大。从学科研究角度看,国内外从后悔心理角度对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研究尚显缺乏。

2理论基础评述

后悔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的消极情绪。当代关于后悔的研究取向主要有3种:哲学取向(Philosophical Approaches)、经济学取向(Economic Approaches)与心理学取向(Psychology Approaches)。鉴于个体消费的特点,消费者行为研究多借鉴心理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也决定了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研究的主导地位。

国外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而同的。泽兰伯格等(Zeelenberg et al.)把后悔归纳为与观念、感受相关,是一种深切的感受,也就是消费者认为做错某件事,或失去了某次机会,对自己不满并想纠正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而寄希望于第二次机会的一种理想。卡尼曼和米勒(Kahneman&Miller)指出可能是消费选择引发了消费者的一种逆反想法而导致了后悔的出现。因此,当购买者仔细考虑放弃的选择时,他们认为放弃了可能更好地选择,犯了选择性错误,并后悔没有选择应选而未选的。从后悔情绪研究的理解来看,消费个体越是认真地考虑其他选项,越有可能体会到后悔。米勒等(Miller et al.)的研究证明: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数量,影响其对自身消费行为和结果的常规认定(惯性认定),即购买前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购买行为越不常规化(越不符合习惯),购买后悔情绪越高。

当消费者购买后,后悔和满意可能同时出现。因购买者对选择的产品既感到满意,也感到对其他产品没有被选而产生后悔和不安。尽管后悔和不满意都来自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它们的参照不同。当产品的性能达不到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时,不满意就产生了;但产品的性能比不上顾客应选而未选的产品功能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后悔与购买者对产品的选择有关,而不满意与期望的比较结果有关。当购买者完成了产品特质之间的比较评估之后,他可能感到总体满意,但同时,如果产品的一些特质比不上未选的产品时,也会感到后悔。因此,后悔情绪是由“作为”和“不作为”之间的比较引起的。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态度有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即所谓的ABC态度模型(ABC modal of attitudes)。从国外后悔心理研究结果看,后悔是基于认知信息加工而生成的个体态度(态度的标准学习层级),其结果指向必然是“认知个情感于行为”。因此,以消费者认知为主导的后悔心理必然能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后续的行为意图和行为表现方式。

基于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旅游后悔心理,它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因后悔心理和行为的直接相关,研究旅游者后悔心理比研究旅游者抱怨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图。

3旅游后悔的行为表现实证分析

3.1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Matlab7.01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于2007年9月进行2次预调查,预调查主要是访谈形式,选择20位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选择和确定旅游后悔心理的行为表现特征,为正式调查做准备。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①旅游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19类(具体内容见表2),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 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此类行为特征表现的程度(非常小、小、一般、大、非常大);②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学科差别。

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10月,调查主体以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为主。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93%,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224份,有效问卷率86%。调查样本中理科生为105人,占总量的46.88%;文科生为119人,占总量的53.12%。男性为93人,占总量的41.52%;女性为131人,占总量的58.48%。

对所收集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及KMO值分析,结果如下:数据信度标准值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 α)为0.768,标准化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 α Basedon Standardized Items)为00771,共分析项目19个。根据纳恩诺里和伯恩汀(Nunnally&Bemtein)的研究,测量工具的克朗巴哈。值(Cronbach o)最好高于

0.7,但是,如果量表中的测量项目数个数小于6个,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 α)大于0.6也表明数据质量可靠。此处问卷信度值都在0.75以上,说明了本文所使用数据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问卷的KMO值为0.766,巴特勒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数据存在良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于下文所使用的因子分析法(见表1)。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新因子的提取标准一般为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分析相比,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因子旋转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因子旋转的目的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使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本研究数据的因子分析使用该技术线路。

数据因子分析正交旋转后结果如表2所示。19个问卷项目通过因子分析及正交旋转后新萃取因子5个,分别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及“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3.3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学科门类的差异对旅游后悔心理驱使下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论是学习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生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特征不存在差异性(见表3)。

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3种后续行为特征和受调查者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两类行为表现方式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3.4总体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旅游后悔心理对个体后续行为特征的影响,笔者对收集数据进行了加权平均,其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结果如表5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对网络使用率较高,因此,“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1719)成为该旅游群体产生旅游后悔心理后行为意图表达的另一类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处世态度能直接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个体动机水平。大学生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表现出“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倾向较强(2.9790),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处世态度,充分理解社会现状,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现实。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旅游者会更加理性的寻找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赋值较低(2.0761),而“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赋值较高(2.8567)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外显性表现总是略强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所采取的各类后续行为表现赋值均高于女性。该结果符合男女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识。

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文科生多接触社会人文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缺乏精确的定量和实证性,这使文科生在行为表现上更多的具有感性色彩,易冲动;而理工科生多接触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严密性和规则性,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格趋向理智、精细、守则。本研究结果从学科赋值差异上看:自然学科背景的个体在“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2664)、“借鉴经历调整心态”(2.9406)来表现旅游后悔心理上的赋值较高;社会学科背景的个体在以“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3.0699)、“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2.9808)来表达旅游后悔情绪上赋值较高。该赋值评价基本符合以往对自然学科背景和社会学科背景学生行为表现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

结合上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出如下结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

4结论、管理借鉴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后悔心理研究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旅游后悔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萃取了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主要为: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等5种表现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从学科差异来看,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中,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多从自身经营利益考虑,并以此为标尺积极推动市场的发展,却往往忽视旅游者后悔心理的疏导。相关研究表明,商家以积极态度对待顾客投诉并进行有效的服务补救会使消费者不满意度降低并促生再购买意愿产生。当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服务失误产生后,若不采取一定的补救行动,会导致存在后悔心理的旅游者从本旅游目的地彻底流失;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不论该补救措施成功与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服务中的不足,为该地旅游业发展争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者。因此,在发生旅游服务失误后,旅游目的地管理机关和相关经营者都有责任及时并有效地安抚投诉者。这就要求旅游管理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规范市场,并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经营者的从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进而建立有效的旅游者后悔心理疏导渠道。

本研究虽对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但因研究对象和收集数据的局限,未能深入揭示不同人群的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另外,旅游者后悔心理和一般消费者后悔心理有何不同,具体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旅游者后悔心理等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加以完善。

旅游购物行为 篇7

世界旅游发展史表明, 科学技术的革新往往对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作为沟通交流的方式, 是重要的传播媒介[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能够提供的旅游信息越来越多, 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逐渐普及,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越来越容易实现, 自助游市场日益蓬勃发展。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方式风靡整个社会, 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粉丝团体、朋友圈, 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心情。以驴妈妈旅游、同程旅游等为代表的旅游APP各具特色, 吃喝玩乐各种信息尽在 “掌”握, 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总之, 智能移动 “微”终端使得旅游更加方便快捷, 甚至可以说 “一部智能手机, 可以让旅游变得随心所欲”; 以 “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碎片化信息为主的表达方式, 旅游 “微时代”来临。面对这一新的市场变化, 对旅游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何通过 “微平台”吸引潜在旅游者, 扩展旅游市场是旅游企业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相关概念界定

2. 1 旅游 “微时代”

结合现实及理论发展, 本文为旅游微时代做出以下定义: 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 旅游者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安排旅游行程, 并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交流工具互动分享旅游经历, 旅游者更加注重个人微观感受, 同时要求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细微服务和关注微营销的新型营销方式的新型旅游时代。其主要特点是 “微终端”、 “微平台微营销”、 “细致入微的服务”。

2. 2 旅游行为和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 ( 周世强, 1998) [2], 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流动及行为规律, 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 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同时, 研究还能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相结合, 为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具有广阔的应用性。

3 移动终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影响

狭义的旅游行为特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游乐活动, 也就是与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者的部分行为; 广义的旅游行为则包括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到旅游客源地的整个过程的全部行为。

3. 1 出发前, 旅游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筹划旅游行程

随着旅游活动大众化、散客化趋势的到来, 旅游活动参与方式正从团队游向以散客自助游转型。为了保证旅游行程的顺利进行, 自助游旅游者需要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各个方面的信息, 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而言, 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较难实现, 甚至可能会导致对行程的放弃。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为信息收集整理提供了平台, 潜在旅游者可以利用上下班路上等碎片时间进行信息的搜集, 节省了时间。旅游攻略、各种旅游APP等都为旅游者出行提供全面的信息, 而且大多数平台支持在线支付和随时退订, 都保证了旅游行程的顺利进行。由CNNIC发布的第35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显示截至2014 年底, 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1. 34 亿, 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是移动端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应用。

3. 2 旅游途中随时随地分享旅游心情, 刺激潜在旅游者

第35 次统计报告显60. 0% 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 有43. 8% 的中国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微博, 微信朋友圈、空间等交流平台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分享旅游心情, 美食美景及其他美好的旅游感受通过 “微信息”借助 “微平台”可以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些美好的方面也是一种潜在的营销, 对分享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景区或者游览项目的宣传, 而且可以刺激潜在旅游者走出家门踏上旅途, 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等互动也会增加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乐趣; 另外旅游者在旅游行程中对行程中不满意地方的吐槽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由于现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开放性, 一些方面还会引起旅游各个方面的管理部门对所反映问题的重视, 促进问题解决, 优化旅游环境, 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3. 3 良好的自助游感受会成为后续旅游活动提供经验, 更加信任依赖这种方式

旅游者经过自己运用移动终端完成高度符合自己需求的旅游行程, 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无疑这种旅游行程更加符合个人需求。出发前获取旅游信息, 旅游过程中分享旅游心情, 地图导航、酒店预订、门票及车船票预订这些体验, 会为以后的出游提供经验和教训, 好的体验会使旅游者提高对这种新型自助游方式的认可度, 也会更加依赖这种方便快捷的自助游形式, 进一步推动电子自助游市场发展。

4 旅游 “微时代”, 旅游业应对策略

第35 次统计报告显示[5], 目前我国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 5% , 73. 2% 和69. 2% , 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 手机旅行预订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

4. 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和改进, 以适应旅游者新需求

旅游”微时代”到来, 日益旺盛的自助游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发展本身的需求及个性化的游客需求呼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改进完善。完善有线无线网络覆盖, 公共交通及自驾游所需的交通信息服务, 游客中心信息咨询服务, 权威官方旅游资讯网站建设等, 另外政府应该加强对新的营销方式和平台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保障旅游者权益。配套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但是旅游业高度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迎合自助游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4. 2 旅游景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运用微平台建设智慧景区, 提供网上景区门票预订服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有效控制调节客流量, 有利于景区的合理健康发展。游客超载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会造成景区交通拥堵, 诱发安全事故, 降低游客游览质量。尤其是旅游旺季的热点旅游景区需要有效管理游客,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通过旅游高峰期游客时空分流管理均衡游客分布, 以减轻环境压力, 提高游客满意度。

4. 3 旅行社改变传统营销策略, 重视 “微营销” 手段的应用

目前, 一些旅游企业的旅游营销的手段大致还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体营销的阶段, 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了各行业营销的主战场的现状不相符。即使有一些旅游企业注意到了信息化浪潮对旅游营销带来的冲击, 但由于依靠个别企业微薄的力量想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 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旅游者通过手机APP抢购景区门票和团购享受优惠, 如同程旅游等推出的秒杀活动 “一元抢门票”很受欢迎, 这也是旅游景区调节冬季景区淡季的促销手段, 还有一些则是通过微信上 “点赞”集够一定数量则可以享受免费门票, 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 “微营销”再次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4. 4 旅游企业间加强合作, 共创和谐旅游大环境

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需要各旅游企业加强合作, 涉及旅游的 “食住行游购娱”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短板, 所以各企业齐头并进, 携手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才是可取之道。为了满足游客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从细微处着手,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各旅游企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用细节打动旅游者才能把握市场, 固定客源。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 自助游蓬勃发展, 旅游 “微时代 “到来, 移动旅游电子商务前景广大,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对旅游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紧跟时代潮流, 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保持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峰, 项怡娴, 丁新新.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对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影响—基于婺源的个案研究[J].2013, (5) :147-152.

[2]周世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J].旅游学刊, 1998, (4) :33-35.

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初探 篇8

一、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

公共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窗口。公共场所犹如大家庭的聚居地,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互相尊重、保护公共环境卫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公民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中来体验生活,享受旅行带来的乐趣,在旅游途中接触的主要是陌生人,这种陌生的人际关系只是短暂并具有偶然性的。因此,在这种“环境”中,部分旅游者就会“不拘小节、随心所欲”,加之自身自律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道德感弱化, 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

人文环境是旅游的灵魂,是打造“美丽中国”的良好国际旅游形象。“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该网友在微博上称‘点菜时就问清楚了虾是不是38元一份,老板说是, 结账时居然告诉我们38元一只。’”“青岛大排档天价大虾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网友热议,[1]青岛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最佳旅游城市,出现“宰客”现象引发全社会的思考。经营者打着“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的招牌却违背了“善德” 二字和诚信经营理念,青岛这座“旅游之城”的美誉毁于一旦,营造的旅游人文环境的良好开端付之东流。

二、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自古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高低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美育、礼仪教育不足,是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显露出弊端, 只注重智育教育导致片面的发展、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完整,成为公民旅游过程中出现不文明现象的根源。加之, 公民普遍重视血缘地缘、轻视社会公共空间、不重视社会公共意识、缺乏社会公德教育,整个社会笼罩着熟人伦理为主的“私德”意识,形成了“中国式”的宗法制度,思想上也染上了家族主义的色彩,这就使得公民普遍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

英国哲学家洛克分析:“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是本来顽固的性格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2]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的教育,还是一种素质、人格的教育。面对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缺失,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对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现代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公民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很难摆脱边缘化的命运。至于家庭和社会的公民教育,基本上也是如此。当前旅游过程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 也多是这些因素结出的苦果。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不高,游客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不文明行为。

三、培育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对策

实现“和谐之美”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培育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重要解决策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注重养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宣传途径,实行人民群众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教育内容,着力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促进德育现代转型。积极推行德育美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积极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中国教育继承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观念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阶段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的培育关心甚少,这导致了缺乏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发挥示范效应,塑造公共精神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良好的公共精神的榜样,有利于公民重视自身的公共意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大众化,外出旅游逐渐成为全民化意识。但随之而来的中国公民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日益暴露,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的形象。本文从教育文化角度分析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文明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文明旅游,宣传学习,社会监督,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孟亚旭.青岛工商调查“大排档天价虾”[N].北京青年报,2015-10-06(05).

旅游购物行为 篇9

一、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的逻辑起点

旅游市场营销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企业营销两大部分;前者重在区域旅游品牌形象与整体旅游产品, 由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后者重在旅游企业产品与旅游企业形象, 由旅游企业进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旅游行业从政治事业向经济产业的转型, 以及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旅游需求 (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向休闲多样化 (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 需求的发展, 区域旅游发展也经历了从注重资源开发到经营管理的转变, 旅游产业也从卖方市场 (Seller's market) 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 (Buy's market) , 旅游消费需求不仅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之一。这就需要针对旅游消费需求———包括如何产生需求、需求有什么特点, 以及如何满足需求———这些属于消费行为范围而进行旅游市场营销组合, 旅游消费行为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的逻辑起点,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将从以往的宏观、定性层面转向微观、数量层面, 旅游市场营销也将进入精细化时代。

总体上看, 我国不少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正从粗放式营销向精细化营销转变, 进入到目标营销、客户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更高境界, 制定的营销策略也更加注重系统性、科学性与精细化, 一些国外移入的营销手段与分析工具也开始得到应用, 但业界还没有真正实现从“4P”向“4C” (consumer-消费者需求、Cost-消费者购买成本、Convenience-便利、Communication-沟通) 理念上转变, 站在消费者或客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并据此制定“4P”营销组合。例如, 众多的旅游规划、策划文本只是依赖官方统计数据, 简单地按照地理、收入、职业、年龄等变量细分目标市场就作出了营销组合策划, “假、大、空”而无用。

在旅游业中, 旅游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即旅游消费行为既是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逻辑起点, 也是整个旅游营销管理体系中的逻辑起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07年桂林阳朔举办的第二届旅游营销年会上, 笔者曾倡导应该把旅游消费行为调研作为旅游市场营销的起点。其实, 西方国家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蓬勃展开, 国外商学院也都有“消费行为学”等重要课程;美国顶尖的消费行为学期刊《消费者行为研究》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对消费行为的研究细致而充分, 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其中, 尽管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但研究活动也已蓬勃展开, 诸多与旅游相关的学院也开设了“旅游消费行为学”等课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市场营销, 包括旅游市场营销的精细化趋势。在我国, 无论是商学院还是独立的旅游学院能够开出相关课程还较少, 所用教科书也都是翻译本 (如美国学者Soloman, Abraham Pizam) 或国内派生版。此外, 从一些市场营销与旅游市场营销的学术与实战期刊看, 定位、渠道、价格策略、品牌建设、广告策略更多地成为关注焦点, 而对消费者、休闲消费者、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

二、有效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洞悉旅游需求

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除了注重营销效率, 即投入产出比外, 关键强调营销效果, 即要达到营销目标, 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而满足需求的前提是洞悉需求, 旅游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包括如何产生需求、需求具有什么特点, 以及如何满足需求等, 这些都属于旅游消费行为的范围。具体地说, 旅游消费行为包括旅游购买者在从产生消费需要、寻找产品信息、进行产品比较, 到确定产品和品牌备选库、选择产品和品牌、实际购买过程, 再到最后消费, 并对下一次购买产生反馈影响这几个阶段中的种种行为, 概括地说涉及“需要→计划→购买→使用→感受行为”五大阶段。其中旅游消费者不仅是个体消费者, 也包括集体消费者, 如奖励旅游者、商务旅游者、家庭旅游者等。在每一次营销过程中, 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会给旅游营销者提供丰富的、有益营销的信息, 但关键需要立足于日常的生活与商业活动, 站在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行为。例如, 广东人既是创造生活, 又是享受生活的一群;广东人的旅游消费、休闲消费既比较实在又偏重享受, 强调物有所值。在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产品选择方面, 越来越偏重以“休闲度假”为平台的“度假+观光+娱乐 (文化、体育、保健) +购物+专题+特种”旅游形式;在旅游方式方面, 愈益偏向以家庭、邻居、朋友、俱乐部、驴友为组织的自助自驾游;在旅游距离方面, “小闲”偏重1-3小时路程的“一站式”环城休闲度假带游, “中闲”、“大闲”偏重中长距离的“度假+观光+娱乐+购物+专题”游;在旅游消费群方面, 除了城市居民热衷于乡村休闲度假外, 还有大量改革开放以来的省内外移民的回乡"探亲访友+度假"游, 以及各个单位的会议旅游与奖励旅游, 乃至商务旅游都纷纷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行列。而具体到不同家庭、组织、职业、阶层、文化、年龄、性别的人群又各不相同, 圈层结构十分明显, 所以会所、俱乐部、驴友等自发组织也很多。

各种市场调研手段, 如访谈、问卷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方法, 但由于受到样本数量限制, 以及国人有时应付访谈、问卷而导致信息失真的问题, 贴近市场的观察往往也是一种更为有效, 也更能发掘实际行为的手段。在收集旅游消费行为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的过程中, 能否真正站在对方角度, 体会每一个细节、揣摩消费者的心理也是问题的关键。但许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 不知不觉地还总是从自己出发。在旅游规划与策划中的SWOT (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 竞争分析时, 通常是将优势、劣势和竞争对手逐项展开对比, 但却忽视了每一项因素在旅游消费者或客户心目中的位置或重要程度, 象无车一族最希望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交通服务, 有车一族最希望旅游目的地提供详尽导游与有关补给服务一样;另如, 广东作为温泉大省, 其中粤北阳山县“森林温泉”与其他地区一些豪奢的主题温泉休闲度假区相比, 看起来就象几个澡塘子, 且路途较远, 但由于位于森林深处, 清新静谧, 反而成了香港中老年人的度假乐园, 满足了城市中老年人渴望清新静谧的需要。可见, 某某旅游产品的特色之“最”还远远比不上某某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之“最"重要。旅游规划策划和营销传播人员需要对目标消费者或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详尽分析, 找出哪些是影响购买的关键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因素, 并赋予不同权重后, 再来比较优势、劣势问题, 从而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 形成有效的营销供给, 以满足消费需求, 减少供给浪费。

三、成功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是贴近旅游市场

在外参团旅游、住宿酒店, 经常看到有关旅行社、酒店对相关客人的满意度调查, 其中主要涉及住宿、餐饮、娱乐、导游、交通、购物等方面, 依据“语义量表”满意度等级也从3个到7个不等, 得出结论也常是百分之几十不满意, 百分之几十满意等大而又大的笼统数据, 看似一个良好的客人满意度调查, 实质上什么也没有, 更无法指导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客人究竟在什么环节上不满意?什么类型的客人不满意?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环节与人员身上?是消费者或服务者的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是常规环节还是非常规环节?如何通过“PDCA循环” (Plan、Do、Check、Action) 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和避免?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营销人员形成合力, 而不是互相扯皮, "一头扎在"市场上, 从细微处去真正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而不是几个简单的座谈会或问卷调查所能解决问题的。例如, 在一次广州的茶楼品早茶中, 一位客人自带了上等名贵茶叶招待外国朋友, 但服务人员就象冲“大路”茶一样为其服务, 没有展示与名茶相匹配的茶艺茶仪, 结果令客人扫兴不已, 也就自然没有回头的想法了。可见, 在服务企业中, 服务人员的营销培训是多么重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旅游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旅游营销措施的推出无疑都应该立足于对旅游市场的精细化调研。就旅游营销策略来说, 对旅游消费者的调研属于“纲”, 对竞争对手的调研与自己企业的分析属于“目”。“纲举目张”, 旅游消费者需求是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的努力方向, 没有对旅游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 对周围竞争的分析与自我实力的评估就失去了立足点。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企业“流行”用旅游客源地的规划与策划人员来进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原因。

旅游购物行为 篇10

随着旅游者数量的增加, 旅游者行为对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 旅游者的负面行为不仅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 也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导致一些旅游景区逐步倒闭, 这会对我国旅游景区的环境及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性影响。因此, 研究旅游者行为对旅游景区的影响, 降低旅游者不规范行为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对吸引、培养出更多环境责任感强的旅游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者心理对景区的正面影响

1.旅游者的好奇心。

部分外国旅游者初次来中国旅游, 感到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 什么都要看, 什么都新奇。这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 便事事称心。针对这类的旅游者, 旅游景区要努力突出民族特色, 开发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使其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2.旅游者的求新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突飞猛进,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些游客想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开放的良好局面。针对抱有这种心理的旅游者, 景区在接待时就应尽力举办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展览、主题活动, 致力于建立一个崭新的旅游平台, 把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中的先进经验、先进文化提炼展示出来,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营造一个让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环境。这让旅游者在旅游时亲眼目睹各地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 看到或听到对祖国历史文明和建设成就的称颂, 都会激发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而会加深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3.旅游者的求知心理。

进入21世纪, 国内旅游者来源日趋广泛, 从工、农、商、学到干部和离退休职工, 每年约有3亿人次。一些人收入并不很高, 但他们以能到达风景名胜游览点游玩参观为满足, 游览一下名山大川, 增长见闻, 实现夙愿, 条件差些、生活苦些都不在乎。所以旅游景区应根据这些人的心理, 为其提供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及服务, 并在旅游途中穿插些有关知识的讲解, 满足旅游者的求知心理。

4.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华侨和台、港、澳旅游者, 这些人都是炎黄子孙, 他们中多数人是来观光、探亲访友的。他们看到祖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城乡一派新气象, 心中十分快慰。尤其是台湾游客, 由于两岸隔绝四十多年, 台湾同胞来大陆, 处处小心翼翼。对待这些旅游者, 旅游景区会做好接待工作, 不持偏见、以诚相待, 热情服务, 使之感到投身祖国怀抱的温暖, 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这样便能树立好的形象, 给旅游者留下好的口碑。一些条件富裕、退休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老年人, 每年也会因为怀旧回家乡看看。

三、旅游者心理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1.易发生安全事故。

旅游者的好奇心理会随时间和距离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旅游者在到达景区时, 其兴奋程度和好奇心强度都会达到最高点。在景区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下了汽车后兴奋地四处走动并观望拍照, 导致景区入口处一片忙乱的景象。进入景区后, 旅游者的好奇心强度随景观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多个小高潮。而游程临近结束时, 往往设置有旅游者购物的场所, 旅游者的情绪又被调动起来, 从而形成全过程中的一个次高潮。兴奋而充满好奇心的旅游者难以管理, 容易引发事故。一般而言, 在好奇心强度的波峰和波谷处较易发生事故:在好奇心强度的波峰处旅游者易产生不理智和不文明的行为, 对环境和景观资源造成破坏;在好奇心低谷处, 旅游者的体力和注意力较差, 易引发安全事故。

2.传统习俗商品化。

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的观看兴趣, 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逐渐被商品化, 为了接待旅游者, 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 活动的内容亦往往被压缩, 次序被颠倒、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 久而久之, 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 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 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

3.传统工艺商品化。

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要, 旅游景区的工艺品生产忽视质量, 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 这些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出来的民族工艺品, 使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成了商品, 失去了民族风格, 这些产品改变了传统工艺原来的意义, 实际上已不再能表现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 这对于那些只图价廉而不顾质量的购物旅游者来说也许没有大碍, 然而, 旅游者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就是反映当地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的真正艺术品, 将它们带回去向亲友或同事们展示, 便会严重地损害和贬低当地的文化形象、声誉和价值。

四、减少旅游者负面行为的对策

旅游者给旅游景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的同时, 也使景区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 旅游者行为对旅游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旅游者、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可从调节供给和调节需求两大方面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一) 供给调节技术

1.管理队列有技巧

当旅游者数量超过了旅游景区接待量时, 为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人员应组织游客排好相应队列。根据旅游者和配备的工作人员数量, 可将队列划分为单列单人型 (一队旅游者配备一名服务人员, 以下类推) 、单列多人型、多列多人型、多列单人型及综合队列等类型。这些类型各有优缺点, 旅游景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队方式。改善硬件设施, 让旅游者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排队等候, 变枯燥烦闷的等候为有意义的欣赏过程。需要排队等候的地方, 最好选择在风景较好的区域, 并设置相应的座位和护栏, 或者通过墙壁上或两侧的景区宣传画、游览注意事项等把旅游者的等候过程和旅游体验经历融合起来。在等待时间较长的地方, 可通过电视、轻音乐等分散旅游者的注意力。当然, 采取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队伍的长度, 只是让旅游者能够有耐心等下去而已。从长远看, 队列管理并不能实际地解决过度拥挤及交通堵塞问题。

2.适时调节景区容量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 旅游景区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调节景区日旅游者容量, 这样有助于缩短或彻底解决排队等候的问题。扩大景区日容量的方法包括延长景区开放时间, 或一年中增加开放天数;在旅游高峰期开放备用旅游通道, 而在需求减少时关闭备用通道;调整景点工作人员, 增派工作人员到瓶颈旅游点工作;设置免票人员专用通道等。如桂林乐满地主题公园就灵活运用开放时间调节园区旅游者容量:在7—8月旅游高峰期, 开园时间不变, 但闭园时间比平常推迟半小时;平时与周末节假日营业时间相同, 但可视园内旅游者数量灵活延后清场时间;如遇重要节假日则另安排开、闭园时间, 并以通告为准。对多数的旅游景区, 旅游者一般集中在一天中某个时段进入景区。通过加强对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效率, 可以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散到各景点。这些有效措施对于许多小型景点, 或自然遗产类景区容量弹性化有一定困难。

3.增加投资有效扩大景区容量

从长远来看, 要解决旅游者的过量问题, 旅游景区应通过投资建设来增加实际旅游容量, 但要尽量避免人工化。扩大容量可通过增设礼品店、旅游活动方式等来实现。另外可通过加大冷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宣传和引导旅游者的流向来增大旅游景区实际旅游容量。

4.采取定点保护措施

为避免因旅游者践踏、抚摸、偷盗、乱写乱刻乱画引起旅游资源的损耗, 可采用定点保护方式予以解决, 比如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带利用警示性标牌告诉旅游者。另外旅游景区在旅游高峰期聘用保安及专门服务人员, 在遗产类旅游景区也可安排志愿者, 在资源易受损耗的地方值勤;在危险地带或禁止旅游者入内的场所采用拉网、拉绳、种植植物墙阻止。对于文物, 定点保护可采用覆盖、分隔、摹写等方式。然而, 过多地采用定点保护措施也会危及旅游景区的真实性, 这一点在遗产类旅游景区中特别突出。

(二) 需求管理技术

1.用价格进行调节

旅游价格是调节旅游者需求的有效手段, 通过价格刺激可以达到减少旅游者对旅游景区负面影响, 主要采取价格杠杆来调节旅游者量。旅游景区的拥挤、交通堵塞、植被践踏、游道扩大化等问题, 都与旅游者的数量相关, 旅游者数量减少可降低旅游景区的压力。根据“谁受益、谁偿还”的原则, 不论是传统旅游还是生态旅游, 旅游者都是旅游景区的真正受益者之一, 理应对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负责, 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旅游景区资源破坏后恢复及资源保护。还可以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措施筹集资金, 用于实现景区更广泛的战略目标, 如旅游景区的保护及公众教育。门票价格还是旅游者判断景区价值的标准, 影响其旅游行为。如果旅游者在门票上花费了较多, 会形成旅客对景区独特、原始、壮观的风貌过高的期望, 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就有相应的要求。故采用价格刺激时要考虑到公众的价格接受能力和旅游期望, 避免价格变动起到控制游人作用的同时, 引起经济效益下降和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在实践中, 可采取旅游淡季低门票策略吸引旅游者, 在旅游旺季提高价格控制游人数量, 也可以采取对某些类型的旅游者实行特别票价策略, 以吸引相关的旅游者。例如, 降低票价鼓励学生旅游, 可以促使家庭采取旅游行动。

2.用市场营销进行调节

市场营销中除了价格刺激外, 营销组合中的其它因素也可以起到调节旅游者需求的作用。旅游淡季可通过广告或与其他企业联合促销等来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鼓励潜在的旅游者采取旅游行动。为减少旅游者对热点旅游景区产生的压力, 要减少热点景区的宣传, 并着重宣传周边旅游景区用以分流热点景区的旅游者。此外, 可用开发新旅游景区来减少旅游者对脆弱旅游景区的压力。

3.用教育和讲解方式

教育和讲解也能减少旅游者对旅游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实践表明, 教育旅游者, 让他们明白某些行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并告知正确的旅游者行为, 鼓励他们按正确的方式进行旅游, 这在旅游过程中及旅游后都会产生一些积极作用。只要让旅游者明白了某些旅游行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采用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他们才会积极响应旅游景区提出的要求, 这样可以减少旅游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和讲解是解决旅游者负面影响的较为理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燕琴.生态旅游旅游者行为与旅游者管理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8) :4-5.

[2]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J].旅游学刊, 1999 (4) :18.

[3]余书炜.论旅游者人均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J].旅游学刊, 2004 (5) :20-21.

重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篇11

重庆大学城地处沙坪坝区陈家桥镇和虎溪镇,四周由缙云山和中梁山环绕,环境宁静祥和,目前已经有1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本次调查一共设有15个问题,根据他们对旅游的态度,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方法,旅行时段,旅游交通工具选择和旅游资料获得的方式等不同,从多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为了使这次抽样调查具有可靠性,我们以大学城的15所高校的200名学生为样本就行调查,所以我们共发放问卷200张,最后收回180张,有效的问卷172张,回收率是86%。

一.重庆高校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一)出游时间选择分析

在以冬季和夏季为旅行时间的学生中,选择暑假旅游的占64.52%,寒假旅游的占总数的54.84%,选择在十一黄金周和五一黄金周出游的分别占到35.48%和16.13%,38.71%的人选择双休日出游。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双休日出去游玩的比例较大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双休日的时候去重庆市内的旅游景点游玩,来去时间较短,灵活方便,花费较少。综合调查得到的数据,寒暑假是大学生们出游选择的主要时期,有利于学生规划路线做长线旅游,以及回家探亲旅游和到更多的地方游览观光。选择在五一等国家法定三天假期和周末出游的一般是短途旅行,旅游范围局限于重庆市辖区内或重庆周边几个省市的旅游景点。

(二)出游目的地选择分析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旅游目的地多以海滨沙滩、名山大川等自然风光为主,占掉总人数的77.42%和38.71%,所占比例位居第二的数名胜古迹,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很喜欢历史古迹,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去感受历史。选择民俗风情的占29.03%,只有12.9%的人选择去繁华都市旅游,25.81%的人选择去探险。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排除大部分学生对大自然喜欢。同时,一些学生希望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从而开阔眼界,少部分人选择去繁华都市是因为大学生对现代都市的了解和需要已经达到了满足,部分学生选择去具有民俗风情的地方度假,这表明,现代学生长期待在市区,与一些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接触越来越少,假期里他们也想要和它们近距离接触以便感受另一种生活情趣。此外,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喜欢探索,一方面,他们感到兴奋和有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身体,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加强。

(三)出游方式选择分析

大学生选择的出游方式主要以团队旅游为主。大学生选择与朋友相约出游所占的比例为80.64%,与自己的男(女)朋友一起去旅游的比例位居第二,所占比例为58.06%,愿意参加旅行团出游的比例为35.48%,独自出游的比例为25.81%。在高校中学生选择与朋友一起出游的比例很高,一直以来大学生们选择与朋友一起出去旅游这一出游方式都是占最主要的方式。其次现在的大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与自己的恋爱对象一起出去旅游,不论是长距离的出游,还是短距离的出游,恋人之间喜欢这种消费方式,既浪漫又增长见识,与恋人一起旅游将来必将成为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趋势。相反,独自旅游占一小部分,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思考把钱支付给旅行社都是正确的吗?因此旅游企业应重新考虑他们的旅游产品是否适用于广大的学生消费群体。

当然,出去以上消费行为特征,重庆市大学生旅游消费还具有以下特征:相同年纪学生的性别和学科差异对旅游活动特征影响较小,出游率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二.影响重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

大学生是否决定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人经济条件,除此之外还有安全、时间、产品服务、亲友的影响、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等多重因素。

通过以上内容的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旅游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偏爱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古迹类的旅游资源,而朋友推荐、互联网和旅游类的APP是当代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旅游目的明确,但旅游方式单一且顾虑较多。

下面我将对重庆市高校旅游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1.重点开发。

2.推出多种大学生需要的旅游产品。

3.合理定价旅游产品,避免行情不同的现象。

4.采取面对面的销售方式。

5.推出大学校园营销活动,并加大营销力度和促销力度。

6.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旅游市场。

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游时间集中在寒暑假;

2、出游目的地大多选择自然景观;

3、获取旅游信息主要是通过朋友获取;

4、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游。

影响重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经济条件、产品价格、安全因素、时间因素等。通过以上信息的分析,我对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进行了以下总结,大学生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旅游消费水平低,出游时间短、频率低、距离短,旅游目的明确,但景点选择单一。望相关部门和企业不断改进,使大学生旅游事业兴旺发达。

旅游者审美行为现状分析 篇12

1. 美的本质

“美”是人类对事物做出的一种评判。对事物的判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判断。即能够以外在的数量为明确标准做出的判断,如高、快、重等。另一类则是非数量判断。即不能以外在的数量为标准做出的判断,如善、好等,此类判断并没有公认的外在标准,只能以内心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也可以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属于价值观的内涵,作为价值观组成部分的“美”的概念,在不同的哲学家、美学家那里千差万别。桑塔耶纳认为“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朱光潜认为美是“人的意趣和物的姿态的反复回流”;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派:客观论、主观论。“美”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

2. 旅游美的内容

旅游美是美的本质在旅游中的具体体现,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实践活动中其主体的感官、心神与旅游对象的客体属性、功能互动而让主体产生的积极的愉悦的直觉的超出实用价值的精神上的享受的感觉及让主体产生这一感觉的客体属性与功能。

在抽象领域,有美学家把美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类。李泽厚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对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上文所讲美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美的分类要对应人类实践活动分类。

人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三种实践活动对应人类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类自身。体现于三种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因此,便产生了六种美:自然本身的美,自然科学创造的美;社会本身的美,社会科学创造的美;人类意识自身的美,人文科学产生的美。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社会自身就是社会科学的成果;人类意识是没有自体的,也必须以人文科学的成果为载体才能显现出来,人文科学呈现的美就是人类意识自身的美。因此美可以分为四类: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美、人文美。相应的旅游美也可分为四类:

旅游自然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如,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

旅游人文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人文作品主要指文艺作品和人文遗迹所呈现的美,它是人性中真善美圣等美的方面和人类的智慧、想象力等精神力量通过物质载体的感性显现,如,古建筑、园林、艺术馆、博物馆等。

旅游科技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科技创造所呈现的美,它是人类物质力量的体现,如,古代人类奇迹、现代高科技主题公园等。

旅游社会美: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美,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美好方面集中体现,如,民间习俗、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等。

3. 旅游审美的概念

审美,即人类发现和享受美的高级认识活动。旅游审美即在旅游活动中审美。结合上文对于美、旅游美概念的表述,可以得出旅游审美的概念:旅游审美是旅游主体在旅游实践活动中其主体的感官、心神与旅游对象的客体、属性功能互动以发现和享受美,获得积极的愉悦的直觉的超出实用价值的精神上的享受的感觉的认识活动。

二、旅游审美行为现状分析

旅游审美行为属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组成部分。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以格尔伯特为代表的“需要--动机--行为”模式;一个是以米德莱顿为代表的“刺激--反应”模式。本文探讨的是旅游审美行为,审美行为的过程包括行为前的动机与需求,行为中的选择与享受,行为后的感知等,旅游审美需求动机与内容选择密切相关,旅游审美的享受过程与审美感知也相统一。故而在审美行为领域,结合理论与实践,可对旅游者审美行为从旅游审美内容选择和旅游审美体验层次两方面做出研究。

本文就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类型偏好、旅游者审美需求特点、旅游者审美偏好、旅游审美满意度与主客体的关系、旅游者特征等问题对旅游社管理者、导游和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1. 旅游审美内容选择现状

旅游美的内容包括旅游自然美、旅游人文美等,对应的可将旅游审美行为分为风景观光、艺术欣赏、文化感受、历史缅怀、生活体验、探险猎奇、物质享受、保健疗养、学习考察等。

旅行团中以自然风光旅行团居多,尤其以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最受青睐,此类旅游者几乎遍及所有旅游群体,且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有着较大的活力和好奇心,尽情享受自然的美。

文化古迹旅游者相对较少,但其中也有具体的分化。和自然风光相映衬以至融为一体的景点如乌镇、桐乡、宏村等较受青睐;纯古迹如寿县古城墙、报恩寺等较受冷落,而在纯古迹里本身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也较受青睐;历史价值较强而艺术性较差的如周口店猿人遗址、石头城遗址公园等也受到冷落;同时,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对其吸引力产生重要影响,如黄鹤楼因吕洞宾、崔颢、李白和《黄鹤楼》,岳阳楼因杜甫、范仲淹和《岳阳楼记》,滕王阁因王勃和《滕王阁序》等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此类景点受到旅游者文化底蕴的影响,旅游者在游览时常常步伐缓慢,显得较为凝重,在慢慢感受艺术的美,同时也感受文化,缅怀历史;另外,和革命相关的历史文化景点如淮海战役纪念塔园区等也常会受到机关单位和学校师生的光顾。

主题公园近年来成为新的热点,发展很快,但客源结构以年轻人居多,中学生到四十岁以下人群为主,且出游时常以亲友组织小团体。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也常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和激情,行为往往较为放纵,游玩中更偏重“玩”,同时感受特定的主题文化如动漫、水等。但其受季节影响较大,大部分主题公园游览旺季为春秋季气候条件较好的时节,或是因其主题而定的特定时节如夏季水世界、冬季冰雪大世界等,且总体来讲一个景点的重游率并不是很高。

旅游审美行为如探险猎奇、保健疗养、学习考察等目前来讲属于小众化旅游审美行为。其参与人数不仅少而且常是某类特定人群,如保健疗养主要为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阶层如企业家、干部等,学习考察主要为高知识阶层如大学生、研究生、某一领域学者或发烧友,探险猎奇则更是主要以上层社会年轻人群为主。

2. 旅游审美体验层次现状

旅游审美的层次可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层。当前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层次总体较低,且三个层次基本上呈金字塔结构。最低一层“悦耳悦目”的人数最多,不仅几乎所有旅游者都能体验到,而且大量旅游者停留在此阶段,旅游过程中以风景观光、物质享受、游玩娱乐为主,艺术欣赏已比较少,文化感受、历史缅怀等的体验人群就更少,且普通旅游者只把旅游当做一项游乐活动,在旅游活动中重视价格,对舒适度要求高的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在景点的选取上也重视景点的名气和价格的实惠,旅游为了回来讲述的味道浓厚,最后获得的主要是感官上的满足,即“悦心悦意”,精神上的享受较少,能获得心灵、情操的陶冶的只是极少数。

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于共同热爱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普通旅游者在跋山涉水过程中表现较多的是好奇心,充满活力,对于山水形态、色彩等美尽情欣赏,高知旅游者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陶醉,除欣赏自然美本身外,似乎还有种超脱的感觉。高知识人群在文化古迹的旅游中表现较为缓慢、凝重,会对于其中体现的艺术和承载的文化悉心欣赏、深切感悟;普通旅游者则往往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观看,即使对其感兴趣也往往只是对其造型美的兴趣,或是对于涉及的某个故事的兴趣。

旅游者对景点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满意度,因而旅游活动中导游的地位十分重要,知识丰富、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感的导游常能把景点的美充分解读出来,营造如梦如幻的美景让游客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总之,中国旅游者目前审美层次总体较低,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呈现出金字塔结构,越往上层人数越少,且审美层次与文化层次呈现正相关。

3. 旅游审美行为现状原因分析

首先,从共性来说,自然风光是中国旅游者的第一旅游审美选择,遍及几乎所有旅游群体,文化古迹紧随其后,且在其中与自然相和谐的、艺术性强的更受欢迎,这主要是中国美学传统的传承。美具有社会历史性,具有传承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着“儒道互补”的传统,即重视严整、和谐、中正、自然、自由、意趣,因而在旅游景观中优美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结合得好、能在和谐中表达个性与自由的景观通常会更受欢迎。

其次,从个性上来说收入情况、文化层次是影响审美内容、审美层次的主要因素。收入越高对于舒适度、享受性体验的要求越高;而文化层次越高,对于旅游审美的体验层次就越高。因为美是客体的属性、功能与主体的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收入越高的人对于享受的需求越高,而文化层次越高审美需求的层次也就越高,不仅有感官的需求更有心意志神的需求。而低收入者则对享受性消费不敢有要求,低文化层次者则精神境界、知识水平往往较低,需求更多的停留在感官满足上。

三、旅游审美行为发展趋势

首先,旅游审美内容的选择日渐多元化,旅游多样性需求增加。不同类型的旅游美的选择人群分布也日渐合理化。除东部地区知名度高的传统旅游区外,中西部地区的知名度较低但景观并不逊色的旅游景区如梵净山、崀山等游客日渐增多。在风景观光等审美形式继续风行之外,探险猎奇等也日渐发展,在未来必将形成东部稳定再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著名旅游区非著名旅游区共同发展;传统旅游审美项目稳定再发展,新旅游审美形式勃兴,多种审美形式和谐发展的旅游审美内容新格局。

其次,这些年来旅游者的审美层次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旅游者对于旅游舒适度的要求提高,不再满足于“我旅游过”而要是“我享受过”;除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现在的旅游者更加注重对每个景点的感知,要的不是“我来过这儿”而是“我了解这儿”;对于导游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旅游目的、旅游方式的选择也趋于多元化,不再扎堆选择著名风景名胜地而越来越多地选择新颖的景区、旅游项目,也不再过分依靠旅行社做团队游,而越来越多的选择自驾游、骑行游等方式,不仅要欣赏景点本身更要享受旅游的过程。旅游审美层次不断提高,开始由观光为主逐步向体验为主迈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西方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172.

[2]朱光潜.谈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3:2-30.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245-353.

上一篇:问题疫苗下一篇: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