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024-10-15

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共5篇)

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篇1

1、温度

金针菇的各生长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 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34℃, 最适温度23℃左右;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为10~15℃, 最适宜温度为12~13℃, 原基可在10~20℃的范围生长, 超过23℃, 形成的原基会萎缩消失。子实体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为5~20℃, 最适温度为8~12℃, 子实体发生后在4℃下的冷风短期抑制处理, 可使金针菇发生整齐, 菇形圆整。

2、湿度

金针菇菌丝生长阶段, 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在60%~68%, 实践证明, 根据培养料质地不同, 适当增加培养料的含水量, 能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培养料水分如低于50%, 菌丝生长稀疏, 结构性不好;水分高于75%, 则通气不良, 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子实体形成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5%, 低于50%子实体不会形成。原基分化时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子实体发育阶段, 要求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 除依靠本身的水分来满足菇体生长发育外, 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5%~95%。

3、空气

金针菇是好气性真菌, 必须有足够的氧气供应才能正常生长, 因此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 需要足够的氧, 否则, 菇的生长缓慢, 菌柄纤细, 不形成菌盖, 成针尖菇。金针菇的子实体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很敏感, 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时就抑制菌盖的发育, 超过5%时, 便不能形成子实体。

4、光线

金针菇是厌光性菌类, 菌丝在黑暗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原基在完全黑暗下也能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 一定的散射光线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5、酸碱性

金针菇需要弱酸性的培养基, 在pH3~8.4范围内皆可正常生长。菌丝体生长阶段, 培养料的pH最适值是4~7, 在一定的pH范围内, 培养料偏碱会延迟子实体的发生, 微酸性的培养料, 菌丝体生长旺盛。子实体在pH5~6时产生最多最快, 培养料中pH低于3或高于8, 菌丝停止生长或不发生子实体。

日光温室番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篇2

番茄是喜温性蔬菜,其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在10~33℃,其中昼温以23~28℃、夜温以13~18℃、地温以18~23℃为宜。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3℃时,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当温度低于5℃或高于40℃时,植株停止生长;当温度低于0℃或高于45℃时,植株很快受害死亡。

番茄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28℃为最适温度,最低12℃,高于35℃多数品种发芽率降低,超过40℃发芽困难。番茄幼苗期适应温度的能力较强但高温易发生徒长,而温度过低后期容易形成畸形果,白天适温可调控在23~28℃,夜温13~18℃。开花期以25~28℃为宜,高于33℃或15℃都会引起落花。特别是开花前的5~8天以及之后的2~3天要求更严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花器官的正常发育。结果期要有一定的昼夜温差,一般昼温以25~28℃为宜,夜温以15~20℃为宜,昼夜温差以8~9℃为宜。在着色期19~24℃利于番茄红素的形成,而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30℃时不利于番茄果实的着色。

番茄幼苗根系生长的适宜土温为20~22℃,土温降至5℃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受阻,9~10℃时根毛停止生长。

2 光照

番茄属强光照作物,光饱和点为60000~70000勒克斯,光补偿点为2500~3500勒克斯。在适宜光强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提高,在栽培中至少需要30000~35000勒克斯以上的光照强度,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少试验表明大约光照强度每减少1%,番茄产量就下降0.5%~3%。日照长度以16小时最为理想,因为延长了光照时间,增加了干物质产量。在光照充足条件下,日照8小时也生长得很好,日照4小时以下生长停顿。冬季保护地生产或育苗期补光至16小时,能明显促进生长、改善秧苗质量、增加产量。番茄幼苗对光周期的适应性比较广,多数品种在11~13小时的光照下植株发育正常。

番茄不同生育期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发芽期不需要光照,光抑制种子发芽,降低种子的发芽率,这种现象称为好暗性。但是好暗性随着温度变化,25℃好暗性弱,也能发芽,20℃以下、30℃以上好暗性增强。幼苗期是营养生长期,又是花芽分化期,光照不足,使花芽分化延迟,花节位上升,花数减少,花的素质下降,子房变小,心室数减少,影响果实发育。

3 水分

番茄茎叶繁茂所以蒸腾作用较强,蒸腾系数在800左右。番茄是半耐旱的蔬菜,根系吸水能力强,但想要番茄产量高还是需要较多的水分。空气湿度不能过大否则影响正常授粉,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容易发病,一般空气湿度以45%~50%为宜。

番茄幼苗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种子发芽期需要大量水分,土壤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以上;幼苗期土壤湿度不能太高,60%~70%为宜,这个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少。第一花序在坐果前要控制水分避免落花和徒长,在果实膨大后要增加水分供应,在结果期土壤湿度的最大持水量维持在60%~80%为宜,不能湿度过大,否则会造成氧气不足而阻碍根系呼吸甚至烂根。

4 土壤与营养

番茄适应性较强,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壤土为宜。番茄对土壤通气性要求较高,最适宜的土壤含氧量为10%~15%,当土壤含氧量降到10%以下时,植株吸收氮、磷、钾量明显下降,根系生长受抑制,降至2%时植株枯死。弱酸性土壤p H值6~7适宜番茄生长,幼苗在弱碱性地下环境中生长缓慢。

番茄需从地下环境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以满足生育过程的需求,每形成1000公斤产品,需3.54公斤氮、0.95公斤磷及3.89公斤钾。这些元素73%左右在果实中,27%左右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番茄茎叶生长与果实发育都与氮肥联系紧密,氮元素是与番茄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营养元素。在第一花序果实迅速膨大前,植株对氮的吸收量逐渐增加,以后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氮素仍大体按同一速率吸收,至结果盛期时达到吸收高峰。因此,氮元素的供给必须充足,如果光照充足且夜温低,配合其他营养元素施用,适当加大氮肥用量也不会引起徒长,而可以提高产量。

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小麦生长发育,外界环境条件,要求

1 小麦的阶段发育理论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小麦在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 须经过几个循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的质变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的阶段发育主要有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1.1 春化阶段 (感温阶段)

小麦萌动的种子或幼苗在适宜的外界综合条件下就可以通过春化阶段。在春化阶段所需要的综合外界条件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 并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长短的不同。

1.2 光照阶段 (感光阶段)

小麦在完成春化阶段后, 在适宜条件下就进入光照阶段。这一阶段对光照时间反应特别敏感。小麦是长日照作物, 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8小时的光照, 则不能抽穗结实;给以连续光照, 抽穗期则大为提前。

2 小麦的分蘖特性及其消长

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分蘖能力强弱不同, 一般冬小麦分蘖能力强, 春小麦分蘖能力差些, 晚熟品种分蘖多, 早熟品种分蘖少。但是, 无论是哪类小麦, 分蘖规律都是一致的。分蘖的多少, 生长的壮弱, 是决定小麦群体结构好坏和个体发育健壮程度的重要标志。合理地控制小麦群体的正常发展, 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 建立高产、低耗的健壮群体, 既要争取穗多, 又要穗大、粒大, 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

2.1 小麦分蘖的发生

小麦的分蘖是从小麦的分蘖节上长出的。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不伸长的节间、节、腋芽等组成的一个节群。在短时期内, 分蘖节上分化出许多分蘖芽, 但分蘖芽能否都正常发育成分蘖, 需依条件而定。小麦分蘖是在分蘖节上由下向上逐节发生的。从主茎分蘖节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 从一级分蘖节上长出的分蘖叫二级分蘖, 从二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叫三级分蘖, 依此类推。每个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一个不完全叶, 呈鞘状, 因分蘖由此生出, 特称之为蘖鞘。

2.2 分蘖的发生规律

适期播种的小麦出苗后15天左右出现第3片叶, 此时为3叶期, 标志小麦进入自养阶段。小麦各级分蘖的出生与主茎叶片出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即所谓“同伸关系”。小麦幼苗主茎生出第3叶时 (3叶龄用3/0表示) , 由胚芽鞘中长出胚芽鞘分蘖, 是小麦最先发生的分蘖, 此蘖很不稳定, 与品种特性、播种深度、当时的水温条件、土壤肥力有关。当主茎伸出第4片叶时, 在主茎的第一叶鞘中长出第1个分蘖。以后主茎每增生一片叶, 即沿主茎出蘖节位由下向上相应长出一个分蘖。当主茎长出第6片叶时, 主茎第3叶的叶鞘中长出第3个分蘖。同时, 第1个一级分蘖已达到3叶龄 (用3/1表示) , 在蘖鞘中生长出第1个二级分蘖。

3 小麦的群体结构及其自动调节能力

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 是由许多小麦单株集合而成的, 是一个群体反映。群体由个体组成, 但并不是单纯个体的简单总和, 个体的数量、分布、生长发育状况和动态变化决定了群体的结构和特征, 影响了群体内部的环境条件, 如光照、湿度、温度、空气成分和土壤条件等。反过来, 群体内部的环境条件又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所以, 群体与个体之间有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 才能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

4 小麦生育与光照的关系

在小麦生育前期, 较强的光照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健壮生长, 为小麦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在小麦生育中期,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均会影响小麦小穗的分化。缩短日照, 穗分化时间相应延长, 有利于小穗数目的增加和形成大穗;光照强度不足, 不仅降低小穗分化速度, 使小穗数目减少, 而且使小穗退化数目增加。在小麦生育后期,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直接决定着小麦产量的高低。在小麦子粒形成期, 光照不足, 特别是阴雨天气, 易导致受精不良或子粒退化。在小麦灌浆期, 充足的光照, 有利于提高灌浆速度, 确保粒大粒饱;阴雨天较多时, 粒重明显降低。农民群众的经验是, 干旱年份, 水浇地小麦增产;多雨年份, 水浇地小麦减产, 小麦产量的高低, 主要决定于群体的合理程度, 即决定于群体的大小、组成、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还决定于群体的光合性能。合理密植, 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使得小麦群体的上下部都能获得适宜的光照, 这是栽培上的关键。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就是合理确定苗数、穗数、株型和叶面积系数。

5 小麦生长发育与土肥水的关系

5.1 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 但能够形成高产的麦田土壤应满足以下条件。

5.1.1 适宜的土壤松紧度、酸碱度和含盐量:

土壤松紧适中, 孔隙适宜, 水、肥、气、热因素比较协调, 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养分含量高, 供肥能力强, 耕性好, 有利于小麦的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沙质土壤结构松散, 水、肥、气、热等因素协调差, 土壤中沙粒含量高, 孔隙较多, 温度变化幅度大, 保肥保水能力差, 养分含量低, 供肥能力弱, 限制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黏质土壤, 结构紧密, 遇涝则土壤透气性差, 造成闷苗, 遇旱则土壤收缩龟裂, 拉断根系, 也不利于小麦高产。土壤的活土层在25~40厘米, 处于松而不散、黏而不紧的状态最适于小麦的生长。

5.1.2 良好的土体构造和深厚的土层:

在土体剖面构造自上而下的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中, 深厚的耕作层是获得小麦丰产的重要土壤因素。小麦的根系有60%~70%分布在该层, 这一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土层过浅, 保水保肥能力差, 不利于小麦高产。一般认为, 土层厚度低于40厘米时不适于种植小麦。5.1.3土壤肥沃, 供肥能力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据调查统计, 山东省高产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都在1%以上。有机质所含养分比较全面, 其中的腐殖酸、胡敏酸类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活化土壤中微生物释放土壤中的矿质营养。腐殖质还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各种矿物质的溶解,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加速养分的转化。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一般与土壤肥力水平相一致, 土壤供肥能力主要指速效养分供应的数量和持续时间, 供肥能力强的土壤表现肥劲大而平稳, 是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持续高产的可靠保证。

5.2 小麦对矿质营养的需求特点

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 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吸收数量的多少还与自然、栽培条件有关, 特别是因施肥情况的不同而有很大区别。

苗期是小麦营养器官建成为主的阶段, 氮素代谢旺盛, 要求充分的氮素营养, 以满足营养官建成及生长的需要, 同时要求较多的磷素, 以利早生蘖、早发根。小麦在返青以前, 由于植株生长量小, 对养分的吸收也较少。拔节期, 养分吸收数量急剧增加。开花期以后, 氮素吸收量逐渐减少, 而磷、钾吸收量仍大量增加。

5.3 小麦需水规律与灌溉技术

水不仅是小麦植株的主要组成成分, 而且是养分吸收、运输系统的动力和养分的重要溶剂。在植株体内养分的运转过程中, 由于水的作用, 可将小麦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养分运往茎、叶、穗等地上部各个器官, 又能将地上部各器官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营养运送到根及子粒中去。植株体内的一切生理生化过程都离不开水的参与, 适宜的水分使小麦体内保持正常的膨压, 整个植株能够保持活力, 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水也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参考文献

[1]王治冲, 陈恩谦, 冯永强.不同播种期对各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1991 (4) .

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篇4

1 玉米苗期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

1.1 温度

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6~7℃, 所以在生产上为争得农时, 一般在耕层5~10cm温度稳定通过6~7℃时作为玉米的最早播种时期。但在这样的低温条件下, 种子吸水膨胀的时间会大大延长, 发芽速度极为缓慢, 而且容易受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的侵害, 其间如遇连续阴雨降温或寒潮, 常造成种子霉烂出苗不齐。玉米种子在10~12℃的温度下发芽较快而且整齐, 生产上把这一温度作为大面积播种的最低温度指标。玉米发芽最适宜温度是25~28℃。

温度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温度越高, 生长越快, 当地温在20~24℃时, 根系生长健壮, 低温致使玉米根的代谢过程减慢, 同时也使地上部分的同化作用减弱, 不能制造充足的有机物质供给根系生长, 当温度降至4~5℃时, 根系就完全停止生长。尤其是地势低洼、土壤水分较多的地里生长更为缓慢。

玉米在苗期有一定的抗低温能力, 在出苗后20d内, 茎生长点一直处在地表以下, 此期短时间遇到-3~-2℃的霜冻, 也无损于地表以下的生长点, 当-4℃低温持续1h以上时, 幼苗才能受冻害甚至死亡。苗期受到一般的霜害只要加强田间管理, 幼苗在短期内尚能恢复生长, 对产量不致造成明显的影响。苗期一般的低温虽不能使植株死亡, 但削弱对磷的吸收能力, 叶片出现暗绿或紫红色。玉米在长出4~5片叶子时, 仍能抵抗轻微的霜冻, 此后抗寒能力逐渐降低。幼苗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8℃, 有利于蹲苗。

1.2 光照

玉米是喜光作物。玉米苗期对光照条件也很敏感, 出苗后在8~12h的日照下, 发育快、开花早, 生育期缩短, 反之则延长。玉米在强光照下, 净光合生产率高, 有机物质在体内移动快, 反之则低、慢。玉米的光补偿点较低, 故不耐阴。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 即使在盛夏中午强烈的光照下, 也不表现光饱和状态。因此, 要求适宜的密度, 一播全苗、要匀留苗、留匀苗, 否则, 光照不足、大苗吃小苗, 造成严重减产。

1.3 水分

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70%, 才能保证全苗;出苗至拔节玉米需水要求较少, 这是因为苗期植株矮小, 叶面积不大, 蒸腾量低, 单株需水量较少, 而且这时土壤高层干燥, 下层湿润, 有利于根系的向下伸展, 增强植株抗旱能力。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发育, 促使植株生长敦实, 降低结穗部位, 提高抗倒伏能力, 利于蹲苗。但玉米苗期耐涝能力较弱, 水分过多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1.4 养分

玉米幼苗在3片叶以前, 所需养分由种子自身供给;从第4片叶开始, 植株利用的养分才从土壤中吸收。这个时期根系和叶面积都不发达, 生长缓慢, 吸收养分较少。苗期吸氮量约占一生吸氮的2%, 氮不足苗弱且黄, 根系少, 生长缓慢;反之氮过多, 地上部生长过旺, 根系反而发育不良。对磷的吸收占一生的2%~3%, 缺磷时, 根系发育不良, 苗呈紫红色, 生长发育延迟。4片叶以后对磷反应更敏感, 需要量虽不大, 但不可缺少, 原因在于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氮的吸收, 常称此期为玉米需磷的临界值, 一直到8叶期仍是需磷的重要时期。苗期对钾的吸收占一生的6.5%~7.0%, 充足的钾肥能促进对氮的吸收, 有利于蛋白质形成;当缺钾时生长缓慢, 叶片呈黄色或黄绿色, 叶片边缘及叶尖干枯, 呈灼烧状。锌不足时, 节间缩短, 叶脉间失绿, 出现黄绿条纹, 缺锌严重时叶片呈白色, 通常称之为“花白苗”。

2 苗期田间管理

玉米苗期根系发育比较快, 茎叶生长比较缓慢。此期重点工作是培育壮苗, 壮苗的标准是根系发达, 叶片肥厚, 叶鞘扁宽, 苗色深绿, 新叶重叠;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育, 实现苗全、苗匀、苗壮、苗齐、根多、根深, 为玉米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此期的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2.1 保证全苗

全苗是高产的基础, 要选择芽率高, 粒型匀, 并进行种衣剂包衣的种子, 通过精准播种机进行播种, 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2 适时间苗、定苗

适时间苗、定苗, 避免幼苗拥挤, 相互遮光, 节省土壤养分和水分, 以利于培养壮苗。一般在4~5叶时对出苗不匀的地块要注意间苗和定苗。留苗要均匀, 去弱留强, 去小留大, 去病留健。若遇缺株, 两侧可留双苗。定苗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目标产量, 确定合理的留苗密度。考虑到病虫害的危害、田间机械作业等因素, 定苗时比计划留苗密度多10%。

2.3 及时中耕、除草

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中耕的作用在于疏松土壤, 流通空气, 破除板结, 提高地温, 消灭杂草及病虫害, 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苗期中耕, 一般可进行2~3次。第1次玉米现行就可进行, 深度20~25cm, 要避免压苗、埋苗。第2、3次中耕深度可适当加深, 深度可达25~30cm。杂草耗肥、耗水、争光, 也是玉米苗期某些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 对玉米苗期的正常生长影响较大, 严重时会形成弱苗。防治方法除中耕外, 更方便、省力、有效的是采用化学除草, 即在播种后出苗前地表喷洒除草剂, 也可在玉米4~5叶前进行苗后化学除草。

2.4 蹲苗促壮

蹲苗可使玉米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 深扎于地下, 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可使玉米苗的地上部分生长缓慢, 促其生长健壮, 缩短节间, 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增强根系活力和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 抑制营养生长, 控制植株生长势, 促进生殖生长。试验表明, 蹲苗的玉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 保水力强, 对玉米植株增强抗旱、耐旱能力具有一定作用, 一般可增产7%~12%。

当苗色深绿, 长势旺, 地力肥, 墒情好时应进行蹲苗。蹲苗可通过深中耕、勤中耕,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消除土壤的板结结构,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散去表墒, 保住底墒, 促使根系下扎, 健壮秧苗, 固土牢株。对于土壤肥沃、水肥充足的玉米田, 要适当进行控制浇水, 防止苗旺而不壮。

玉米蹲苗应做到“三蹲三不蹲”:即蹲湿不蹲干, 蹲肥不蹲瘦, 蹲黑不蹲黄。也就是说, 土壤墒情好、肥力充足、苗色黑绿的地块宜进行蹲苗, 反之则不宜进行蹲苗。

2.5 苗期追肥

大力推广按叶龄指标分期施肥。在5~6片叶时结合中耕进行第1次追肥, 在拔节前结合中耕培土进行第2次追肥。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养分含量等具体情况确定, 在第2次追肥时有条件的可配合一定量的长效尿素或缓释尿素, 保证玉米生育后期养分的供给。中耕追肥作业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 无明显伤根、伤苗的问题, 伤苗率小于3%, 追肥深度为10cm左右, 追肥部位应在玉米株行两侧10~20cm, 肥带宽度大于3cm, 无明显断条, 施肥后覆盖严密。

2.6 防治病虫害

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篇5

1 玉米花粒期对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

1.1 温度

玉米是喜温作物, 抽穗开花期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5~26℃, 最低温度为18℃, 最高温度为32~35℃。低于18℃或高于32~35℃, 都将影响玉米受精。玉米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期要求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0~24℃, 如果温度低于16℃或高于25℃, 都将影响子粒中淀粉酶的活性, 养分的运输和积累不能正常进行。温度低于20℃光合作用剧降, 物质运输迟缓, 温度低于16℃灌浆极慢, 温度低于15℃叶绿素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花粒期昼夜温差大对子粒灌浆有良好的作用。

1.2 光照

玉米是喜光作物。玉米花粒期对光照条件也很敏感, 光照好, 有利于叶片高效率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子粒灌浆。玉米灌浆期的叶面积越大, 叶片光合效率越高, 灌浆时间越长, 子粒就越充实, 产量也就越高。

1.3 水分

玉米从受精到其后20d前后, 是玉米一生中对水分需求量大、反应敏感的时期, 是玉米需水临界期, 此时期缺水, 会出现中期败育粒、千粒重下降、穗粒数减少、减产严重。水分过多, 将会影响玉米根系的寿命, 引起倒伏, 并且根腐病和茎腐病将严重发生。灌浆后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有利于活秆成熟, 增加玉米粒重, 增加产量。

1.4 养分

抽雄开花期玉米对养分的吸收量也达到了盛期。在仅占生育日数7%~8%的短暂时间里, 对氮、磷的吸收量接近所需总量的20%, 对钾的吸收量接近总量的30%。子粒灌浆期同样需要吸收较多的养分, 此期需吸收的氮量占一生所需总量的45%左右。氮肥充足能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避免早衰, 增加粒重。钾肥不足, 会使果穗发育不良, 顶部子粒不饱满, 导致败育粒或因植株倒伏而减产。

2 玉米花粒期田间管理

玉米花粒期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叶片不损伤, 延长根叶功能期, 防止植株早衰, 为玉米顺利抽穗、正常开花、充分受精结实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争取粒多、粒重, 达到丰产。此期玉米丰产长相是单株健壮, 群体整齐, 植株青绿, 穗大粒多, 子粒饱满, 后期叶片保绿好。此期的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2.1 补施花粒肥

玉米前期追肥量不足, 后期有脱肥现象时, 就要追施花粒肥。花粒肥能养根保叶, 防止植株早衰, 延长叶片功能期, 保持叶片功能旺盛, 降低空秆率, 提高灌浆速度, 增加粒重。促使玉米粒饱、粒重、高产, 追肥要掌握三个原则, 一是追肥要早;二是要适量, 应根据地力、玉米的生长情况决定;三是因为此时根际追肥难度很大, 也可以采取喷施1~2次叶面肥, 可用商品叶面肥, 也可用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喷雾。如果土壤肥沃, 前期追肥较多, 玉米长势良好, 无脱肥现象, 则不必再施花粒肥, 以防贪青晚熟。因为玉米花粒期机械追肥比较困难, 要推广应用缓释氮肥, 保证玉米中后期养分供给。

2.2 防治病虫害

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大斑病等病虫害, 防止植株的损害和早衰, 保证玉米生育后期植株营养正常输送和植株的有效功能叶片数,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2.3 抗旱排涝

玉米从抽雄到乳熟期仍需要大量水分。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延长叶片功能期, 防止早衰, 促进子粒形成与灌浆。此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 如果此期缺水就会造成果穗秃尖、粒少, 影响子粒的形成与灌浆, 造成减产。因此, 此期遇旱有灌溉条件的要及时浇灌农田, 满足玉米灌浆对水分的需求。

玉米生育后期, 根系生活力减弱, 不耐涝, 此期如果田间持水量长时间超过80%, 会引起根系缺氧, 导致早衰, 降低粒重。因此, 低洼易涝地块或雨水过多年分, 还应注意排涝。

2.4 保护好顶叶

玉米收获前保持绿叶面积、延长光合时间, 是防止早衰、促粒重的重要措施。要杜绝在收获前人为削尖、打叶的现象, 要积极做好防控冰雹和早霜天气的危害。

2.5 防止倒伏

玉米倒伏后对产量影响非常大, 因此应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一是促使苗敦实健壮;二是中耕培土, 增加支持根的数量, 提高抗倒性;三是在基肥增施钾肥的基础上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增强植株坚韧性。但在玉米生育期间遇到难以抗拒的风暴袭击, 引起倒伏, 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如在拔节后发生倒伏, 可让玉米自身恢复。当玉米在抽雄后发生倒伏, 应及时人工扶起并进行培土, 以减少损失。

2.6 人工去雄

人工去雄可减少养分消耗, 促使养分向雌穗中运送, 增加光照强度, 提高光能利用率, 降低株高, 增强抗倒伏能力, 同时去雄还能将一部分玉米螟和蚜虫带出田外, 减少为害, 促进子粒发育, 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一般增产10%左右。

去雄要在雄穗刚抽出而未散粉前进行, 过早易带出叶片, 减少光合面积, 过晚雄穗已开花散粉, 降低去雄效果。去雄要隔行去雄或隔株去雄, 去雄株数不超过全田株数的一半, 地头地边不去雄, 连阴雨天和高温干旱的天气不去雄, 以防花粉不足影响授粉而造成稀粒秃尖, 授粉结束后再剪去所余雄穗。

2.7 适时收获

上一篇:门诊就诊流程下一篇:放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