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未来趋势

2024-08-01

立体城市未来趋势(共6篇)

立体城市未来趋势 篇1

2月9日,温州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三江立体城举行了开工仪式。媒体报道称,该项目由万通、新希望两大企业集团联手投资,预计投资规模达到210亿元。项目位于永嘉县三江商务区三号地块,规划用地面积765亩,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项目集商业办公、星级酒店、文化产业、电子商务、高端住宅、医疗产业、现代教育、立体农业、企业总部、商业百货、现代购物中心等于一体的低碳生态之城。此前的1月27日,河北涿州市政府与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涿州健康立体城市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一切从构想开始

早在2009年,冯仑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就阐述过“立体城市”的构想。关于立体城市,有一种形象直观的描述是:在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高层建筑,住10多万人,既有打卡上班的白领,也有养猪种菜的农民。冯伦甚至称,他“未来三分之一的精力”都将倾注于此。最近几年,他不遗余力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西安立体城、成都立体城等项目都已经启动,吸引了不少社会公众的关注。

冯仑描述他的城市建设计划是这样的: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至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冯仑称,这个事情就叫立体城市,因为这“无非就是把城市摞起来”。

2009年4月,冯仑联合新希望集团刘永好、鼎天投资王兵等投资人成立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郝杰斌任总经理,开始具体地推进此事。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杰斌回忆说,早先他在冯仑投资的一个做体验式培训教育的文化发展公司任总经理,有一天,他接到了冯仑的电话,“我打算折腾一件特不靠谱的事儿,你有兴趣跟我一起折腾吗?”于是,他就参与进来了。

有一部小说《同城热恋》,就是以推广万通立体城市为目的。作者在书中这样描绘立体城市:“从立体城A区的办公区到B区的生活娱乐区,这条空中走廊是利用率最高的,因为它沿途的景观最美。”“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居住,而且很方便。比方说买菜,根本不需要一大早就跑菜市场,只需要每个月交上600元钱,每天都有新鲜的有机蔬菜和水果送到家里。而这些蔬菜和水果都是在立体城的有机蔬菜基地种植的,周末还可以自己过去采摘,体验下田园生活。”

小说中的场景与冯仑的设想是一致的。他关于立体城市的大体框架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由产业主导,产城一体的新型城市,一半以上居民可实现本地就业,里面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以解决交通拥堵;城市与田园紧密结合,大疏大密的建筑,单体建筑内多种功能一应俱全,以实现生活的便利舒适和环境友好,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空中牧场,植物工厂,真空垃圾,分布式能源这些先进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带来前所未有的城市生活体验。郝杰斌认为,立体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产城结合等做法,正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吃螃蟹的城市

2010年9月,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首先正式与迪拜塔设计团队AS+GG签约,委托其规划设计第一座立体城市。紧接着在当年的第十二届住交会上,冯仑正式获得了刘永好、张跃、史玉柱三位商界人士的支持。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将在现代农业等技术上给予立体城市充分支持,适时组织并参与立体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项目建设,张跃及其远大集团则希望将他们的工厂化可持续建筑助立体城市一臂之力,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则在虚拟立体城市网络技术方面充分给予立体城市支持和指导。在该届住交会上,王石也修改了自己对立体城市的最初评价。

为了将立体城市的构想“落地”,冯仑首先想到的是河北廊坊。郝杰斌称,他们希望首先就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开始运作项目,但北京的重大规划项目都是要国务院批复,流程太长也没有合适的地块,但北京又是万通的大本营,想离得近一点做,所以退而求其次,“首先看中的就是廊坊。”

然而,在廊坊的立体城市项目最终夭折。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的质疑成为主要原因。在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论证讨论时,当地官员问的一些问题让万通方面聘请的国外设计师无从作答,尤其是在容积率的问题上,当听到万通给廊坊立体城市设计的容积率是4时,相关领导称“廊坊是北京的后花园,容积率绝对不能那么高”;当地消防部门也以此来认定其规划完全不符合消防规范设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廊坊项目夭折了,但其推广活动吸引了成都、西安、温州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随后他们与万通进一步接洽,并达成了合作意向。2011年12月,万通与成都政府签约建设立体城市。2012年2月,万通又与陕西西咸新区签订《西咸新区西咸立体城市项目合作协议》。2012年9月,万通与温州永嘉三江片区立体城市项目正式签约。

这三个地方的立体城市项目,成都项目核心建设区占地1.36平方公里、西安项目核心建设区占地1.28平方公里,而温州永嘉项目占地700多亩,是三者之中最小的。万通相关人士称,温州方面与万通契合的并不是很多,但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

2013年7月,陕西省西咸新区的万通“立体城市壹号”项目启动,冯仑的“立体城市”由图纸开始走向现实。该项目总用地3.8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00万平米,投资总额约300亿元人民币,综合容积率将达到4以上,将容纳7-12万人居住、生活。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和咸阳之间,咸阳国际机场以南,是陕西省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而设立的门户新区。区内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发展优势独特,是国务院批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指出,立体城市对于西咸新区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西咸新区的建设要遵循现代规划理念,走组团城市的道路,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王军表示,虽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但希望社会各界继续予以高度关注,给予西咸立体城市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并参与到西咸新区的发展建设中来;西咸新区将用一次伟大的新型城镇化实验来完成对先人的致敬和对后人的献礼。

在质疑中创新

在三个立体城市项目落地之后,项目的资金支持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普通的开发项目,1平方公里的投资额度为80亿至100亿,而万通立体城市则需要300亿以上。冯仑的解决办法是成立“立体之城发展基金”,并且已经吸引到红杉资本的沈南鹏、易居中国的周忻,以及诺亚财富的汪静波等知名投资人参与进来。

冯仑直言:“认同这件事很容易,但是要掏钱、把账算清楚要花很长时间,不过现在已经都清楚了。”媒体报道称,2011年11月,名为“立体之城发展基金”于当年11月进行推介,其目标规模募资18亿元人民币,基金年限4+1年。在“资金运用”一栏中注明,将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于成都立体城市项目公司。

郝杰斌表示,“我们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项目。”立体城市的确不仅是房地产,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产业。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医疗健康产业将是立体城市最主要的核心产业之一。目前,万通立体城已经与著名的美国贝勒医疗城深入沟通合作方式,并积极与新加坡医疗企业洽谈合作。其次更多带动的是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植物工厂。在这个方面,刘永好和他的新希望将是最重要的参与方。

冯仑也坦承:“立体城市并非万通一己之力就能完成,万通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类似于用接线板整合进各类产业和资源。”企业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立体城市要借各种力量发展。在具体项目上,万通也会考虑将当地的某些产业转移过来。比如在西咸新区立体城市的建设中,双方都已明确将会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

有媒体报道称,万通的立体城市建设处于“尴尬的停滞局面”。但冯仑并不这么想,他认为,“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到目前为止我们落实的都挺好,而且速度挺快。”项目进展缓慢是因为,是相较于以往的城市建设,立体城市建设更注重打好地基,首先要做好地下的轨道交通设计等,“这样有利于规划,我们的理想和现实也更容易找到一种结合点。”

立体城市未来趋势 篇2

一、行 业 现 状

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户外广告业经过最初15年里恢复与成长的萌生阶段,“南巡讲话”后伴随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奠基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连续取得二位数超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整合与提升的优化阶段。中国户外广告业目前有近6万家经营企业,其中98%以上为民营企业。行业前10家较大的户外媒体公司只占20%的媒体资源份额,尽管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但传统户外媒体资源依然十分松散。由于户外媒体在中国不被视为一种固定资产,其作为法人财产的法律地位模糊,需要各种不同政府部门的审批,且被批准使用的时间普遍较短,加上城市规划的缺位或经常调整,全行业一直处于无保障、粗放式的初级经营状态。

近几年来,网络化的户外数字媒体由于其产权相对清晰,政府较少整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带动中国户外广告业整体快速增长,户外媒体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势头迅猛。目前,中国户外广告营业总额在400亿元上下,占中国广告行业营业总额的15%左右。在促进市场流通、引导大众消费、美化城市空间、营造都市氛围等方面,户外广告一直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中国户外广告业进入优化发展阶段,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依然是:“大供应商积极并购,以求扩张规模;小供应商层出不穷,各自表述它的媒体如何能够抢夺消费者即便只是片刻的注意力;调研公司依然是辛勤地完成一个个互不相干、但又必须自圆其说的新媒体效果调研;客户的媒体投资分配,依旧是因为缺乏整体评估数据而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拉锯”(此处引用谭泽薇博士的描述)。

二、发 展 机 遇

2.1 受众生活形态与出行方式的变迁带来户外广告新的春天 2.1.1 受众需求总量和消费结构的不断跃升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36,中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43,处于从小康向富裕过渡的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早已告别温饱的中国家庭其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非基本消费开支不断加大,消费个性与主体意识迅速膨胀。消费需求总量的放大和消费结构的跃升,要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这必然带动二三产业对户外广告旺盛的投放需求。

2.1.2 受众出行方式的时代变迁赋予户外广告更多的传播空间

统计显示,现代市民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家外,家外广告(OOH)被更多的人看到,户外媒体正在成为中国直面大众的、投放量低于电视但贴近报纸的主流媒体。

调查显示,近81%的市民大都有相对固定的出行路线,户外媒体的精准传播功能已被广告主接受并广泛采用。

个性化消费催生出品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都市中发展变化着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圈所对应的不同阶层的生活轨迹,为户外广告既大众又分众地投放提供了依据,中国户外广告业就此告别粗放,在网络化、精准化、短期化进程中不断延展,高效应用更多的户外空间。

2.2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促使中国户外广告业供求两旺 2.2.1 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其经济总量已排名全球第四,与排名第三的德国相差无几。中国政府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下大力气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减少对资源的依赖与破坏,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经济的永续繁荣,是户外广告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进程中,户外广告大有可为。

2.2.2 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向型为主转为内需为主

改革开放迅速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高水准基础上的全球化竞争,初级产品外贸型经济格局必然演变为高级产品全方位拓展和以内需为主。内需的扩大刺激内地经济的繁荣和升级换代,也推动着户外广告业由沿海一线城市向内陆二三线城市的加速延展。

2.2.3 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那个时代早已过去,随着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到来,是该大力治理社会不均衡的时候了。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过程中,大量中产阶层的出现,导致社会的理性与稳定,也带来消费的提升与繁荣,必将有力地支撑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进步,这其中作为先导行业的户外广告自然如鱼得水,风光无限。

2.2.4 奥运会、世博会是最大的户外广告运动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2009年是建国60周年,2010年又是中国世博年,盛事接二连三。奥运会是顶级的体育运动,也是顶级的户外传播运动,世博会本身就是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大型户外广告。经过奥运后、世博会的洗礼,“运动,让生命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户外广告,让城市更美好”。

2.3 城市理念的变革与宜居城市建设促使户外广告业优化转型 2.3.1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宜居城市理念

大兴土木的时期终将过去,后建筑时代城市的主题必然是宜居。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是宜居城市的起码要求。在营造城市宜居的过程中,作为城市文化与品味的载体,户外广告不仅不可或缺,而且立竿见影。

2.3.2 户外广告在服务宜居城市进程中得以优化与转型 在营造宜居城市的进程中,户外广告的功能必被重新发现和界定,户外广告将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环境媒体,更应该成为一种人文媒体,成为能够沟通城市与市民、联络精神与物质的都市

心灵视窗。中国户外广告业在城市进化过程中其自身也必将优化与转型,以更好地适应宜居城市的新需要和受众生活的新变化。

2.4 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带来户外广告巨大的拓展空间 2.4.1 中国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的全面推进

农业税的废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长期化、市场化,从根本上确保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在新世纪的全面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步伐锐不可挡。随着城市富裕阶层乡村化、农村富余阶层城镇化,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建设即将成为中国下一步快速发展的聚焦点。

2.4.2 户外广告业向三四线城市扩展的历史机遇

截止2007年末,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城市22个,人口在100万至200万之间的城市33个,其余总数超过200的三四线城市为中国户外广告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潜力巨大。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土进城,带动各行各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为中国户外广告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2.5 科技的创新与大量应用增添户外广告的生机与活力 2.5.1 科技在催生新媒体的同时,也将模糊传统媒体的边界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户外媒体举足轻重,甚至生死攸关。空间还是原来那个空间,位臵还是原先那个位臵,技术形态一变概念也跟着改变,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的空间或难以使用的位臵,也因为新的技术的出现而变得香喷喷。从手绘的画板到喷绘的画布,从写真版到三面翻,从LED 到LCD 再到OLED,从静态到动态,从有线到无线,从单向到互动,户外广告大牌随着科技起舞,迎合着受众求新求变的常态。科技在今天已成为户外媒体不断变换的外衣,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其没有外衣的样子?? 户外媒体最初的定义和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在各种媒体类型中,户外媒体是兼容性最强、应用技术便利性最大的空间媒体,户外媒体与高新科技相互需要,相得益彰,前景美妙。

2.5.2 科技的运用令户外传播更加有趣,更有效率

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要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借助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科技可以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媒体类型,令人好奇向往。科技及其再创意适时革新户外媒体的表现形态,不断对旧有媒体作趣味性局部改变或功能附加,以吸引挑剔的目光,达成内心的参与,强化品牌的渗透力。

2.5.3媒体数字化的演化趋势使户外传播进入新高境界 媒体数字化,似已大势所趋,将带来户外广告传播方式与运营模式的重大变化,引导中国户外广告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户外媒体的数字化与规模化改造、网络化运营相互推动,户外数字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全面融合,还将导致传播业整体的大变局,颠覆传媒业原先生态,对市民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2.6 经济一体化得以在全球市场优化配臵户外广告资源

2.6.1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产业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户外媒体资源具有难以替代性和落地生根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传播要素市场的流通越来越方便,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顶级的资本、人才、客户、技术、创意等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这必将提升中国户外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运作水准,使中国户外广告产业链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延伸和壮大。

2.6.2 开放与交流使中国户外广告业保持青春与活力 固步自封,内部繁殖,是成功与发展的大忌。中国户外广告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了自身发展的更好,就必须既走出去、又迎进来,在开放中求发展,在交流中求提升,永葆青春与活力。

三、趋 势 预 测

3.1 资源集中与垄断加速完成,品牌化的运作与深度营销成为行业发展的着力点

3.1.1 重开发轻营销的资源扩张型粗放增长格局将快速转变

最近几年里,经过一系列的定向开发、融资并购,产权明晰、资源稳定性强、易于标准化复制的网络性户外媒体,在中国主流城市里大体上实现了整合,开始了规模化的区域垄断性经营。2008年,在资本的压力下,这一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除在一线城市拾遗补缺之外,角力的焦点将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利润相对较高、整治概率较大、整合起来很难的大牌类媒体,在2008年仍将有各种整合的新尝试,某些理念清晰的条块状局部整合成果或将浮出台面,引领未来。

资源的瓜分与集中告一段落以后,营销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公司的格局与重心也将随之而变,资源的粗放式扩张从此不再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3.1.2 效果为王,媒体垄断方经过与市场的博弈重新回归理性

08奥运后的经济降温,将导致媒体资源的更加闲臵,不同媒体垄断者之间的竞争开始强烈起来。市场消费趋紧,促使客户对广告的投放愈加严谨,效果的大小是投放多少的唯一标准。再强势的媒体资源垄断者也必须审时度势,客观面对其它媒体的竞争,理性思考客户的投资回报,尊重传播规律,回归广告核心。

3.1.3 品牌运作和深度营销时代的来临

对于客户而言,中国媒体严重供过于求,任何媒体都可找到替代者。怎样在林立的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如何打造自身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品牌运作和深度营销势在必行。中国户外广告业是帮助客户树立品牌的,但自身的品牌意识却不强,大部分还停留在价格战的浅层次上。品牌运作基于客户利益而展开,挖掘、培育并提升自身媒体的传播价值,以此区隔其它各种媒体。深度营销基于受众利益而展开,分析、捕获并呼应受众需求及其变化,建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长期良性互动关系。品牌运作和深度营销,是中国户外媒体供应商2008年必然努力的方向。

3.2 进一步吻合受众取向,提供专业化的投放服务,是中国户外广告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2.1以受众为轴心,立体互动、效果有据的精准投放乃大势所趋

受众是一切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户外广告的干扰度高,更应以受众为核心,有效呼应,精准吻合。针对信息时代受众眼球的漂移不定,以受众转动的眼球为轴心去规划媒体投放的轨迹,在多维的开放空间(环境)里捕获其聚焦点和兴奋点,寻找、分析眼球游动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立体互动式跟踪行销,其效果可以预期。

科技的发展,已经为眼球跟踪行销提供了多种可能。不久的将来,优秀户外媒体公司依托新技术的发展,将户外媒体的开发应用与特定受众群的眼球游动轨迹有效地对接起来,进行网格化的跟踪行销,将使户外广告投放的效果最大化。其他网络化和模块化的营销创新仍将继续,科学有效的户外广告监测评估也将大行其道,专业化服务将成为中国户外广告公司立足的根本。

3.2.2后资源时代,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服务水准上的较量

当各种户外媒体资源瓜分完毕之后,中国户外广告公司的重心将向两端自然延伸?? 发布前的市场调研、策划,发布后 的效果监测与第三方评估。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将是后资源时代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轴。

3.3 兼容并满足多方面的竞争需要,户外媒体在功能与应用上不断升级换代

3.3.1 户外媒体将既承载城市功能、又满足多方面的传播需要

户外广告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是攸关城市品味、市民出行、都市消费的真正直面大众的综合性传播工程,其明显的表象装饰作用、复杂多维的环境关联性与开放兼容性、难以复制的区间独占性是其它广告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空间资源大体瓜分完毕之后,户外媒体企业未来扩张的必由之路,要么向传统媒体、新媒体领域进军或与之结盟,以迎合客户全媒体投放的需求;要么向城市的公益领域或功能配套方向延展,以满足政府服务市民、为市民提供户外更多便利的需要。现代户外媒体应该既是环境媒体,又是人文媒体,既是传播工具,又是城市家俱,多位一体,成为现代都市不可或缺的符号设施,宜居城市生动形象的心灵视窗,商品社会效果明显的品牌向导。

3.3.2眼球更加游离不定,多维聚焦、网络联动的群媒体整合应用渐成必然 信息爆炸,品牌的层出不穷,多元价值观,个性化消 费,……,受众的眼球负载太多,快速游离。多维聚焦、网

络联动,基于对眼球游动规律的发现与分析,强调多区域中多种媒体类型的立体组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跟踪游动轨迹,产生理想的全网络全聚焦效应。随着对眼球游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在精确分众的基础上,多维网络联动的群媒体整合运用策略必将成为投放的主流。

3.3.3户外媒体自身更新换代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社会发展与变革速度日益加快,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快速上市?? 这一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消费心态,反过来又推动着各方面更快发展。科技已成为户外媒体的时尚外衣,群媒体整合运用与短期化快速投放也将成为主流,户外媒体自身更新换代的频率自然会越来越高,以满足受众求新求变的内心需要和快节奏的生活运动。户外媒体作为眼球的捕捉器,必然借助科技和创意,常变常新。

3.4 高新起点上扩张新的增长空间,户外广告业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同步推进

3.4.1 群体的快速流动使得传播在不同区域保持同步 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密集航班,使城际间的人群大量、快速地流动,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间的心理距离正在不断缩小,文化与消费的流行得以保持同步。与此相适应,广告传播的同步,加速了中国户外广告业在最新的起点上向二三线城市同步推进,二三线城市将获得跨越式发展。

3.4.2 二线以下城市的发展水准与推进速度将超出传统预期

目前,中国一级城市的市场已趋饱和,成本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二三级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三、四级城市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众多厂商的前行。互联网时代,信息与商品消费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小,广告传播得以跨越时空保持同步,可以预见,在内需的拉动与投资的推动下,户外广告向二线以下城市推进的速度将超出人们的预期,成为行业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3.5 城市生活传播体系以户外媒体为依托向纵深延展

3.5.1以户外媒体为依托的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将被更多企业接受和采用 现代市民越来越多(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家外,以广告为主要内容的户外媒体目前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与受众的时间占用比例显然是不相称的。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每况愈下的今天,户外广告既然已经融入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广告媒体,也融入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广告媒体,那么,未来完全可以、也应该以户外媒体为骨干,建立并完善城市生活传播体系,使市民在都市森林中获得贴切的、多维的、及时的品牌关怀与生活互动。

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将分散在城市各条块的、孤立的各种广告传播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避免资源的闲臵与浪费,尤其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沟通全体市民,满足市民随时随地与都市互动的需要。联通广泛、互动性强的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将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也必将为企业接受并采用?? 根据不同群体的生活

轨迹选择与其相伴的品牌传播链,实现精准分众和深度营销,形成对城市核心的渗透。

3.5.2户外媒体将整合多种媒体形态构建全媒体传播群 现代市民在生活形态与出行时间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使户外媒体成为真正直面市民的、唯一的大众媒体。在市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消费个性化趋势更加明显的情况下,单一的、局部的传播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整合并应用多媒体形态、构建全媒体传播群将成为必然。户外媒体的包容性、难以替代性及其对市民时间的主导性,赋予户外媒体新的使命,以户外媒体为整合平台、构建城市全媒体传播群乃大势所趋。

3.5.3 户外媒体外在地演绎宜居城市的消费时尚和人文风情

户外媒体作为沟通平台,公开演绎都市品味、生活情景、人文精神、商业理念、品牌精髓、科技文化,成为人居城市中必需的、多元的、品位的一部分,并在品牌传播或生活互动过程中相互渗透与融通,将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佳公益舞台。

四、发 展 建 议

4.1 树立企业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合力提升全行业的社会地位 ● 户外广告业经营者只有胸怀社会,品牌化运作,才能赢得大众 4.2 更新观念、正视行业价值,为户外广告业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 户外广告是宜居城市内在的、都市现代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户外媒体是未来城市生活传播体系建设的唯一主干平台

● 科学规划,以长期规划代替短期审批,是户外广告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4.3 明晰户外广告构筑物的法律地位,维护行业的正当权益 ● 以《物权法》为依据,确立并保护一切户外媒体构筑物的财产权

4.4 多方协作,利益共享,实质推进户外广告效果监测体系建设 4.4.1第三方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行业成熟的主要标志

4.4.2 政策扶持,企业响应,科学中立,是监测体系得以 建立的关键因素 户外广告发展趋势预测

1、通路终端的户外媒体呈现整合趋势。

2、广播以车载媒体及卖场背景声音的形式演变为半户 外媒体。

3、中国的户外调研开始启动,并走向深入模型化阶段。

4、户外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分析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十大趋势 篇3

更多互联网企业将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据预计,2015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阿里和百度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需要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因此,随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必将在今后几年快速转变,从而有力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大数据发堀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

2014年,诸多具有行业特点的新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2014年是4G元年,4G的移动高速体验为智慧城市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而IDC建设原本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基石,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的概念,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成员,如IBM、阿里巴巴、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同时也将智慧城市平台作为大数据获取的来源。预计2015年,在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体验提升和商业变现的成功案例将明显增多。

民生类的服务平台涌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14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通知指出,信息惠民工程实施的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同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计80个城市。国家发改委等12个部门,旨在通过试点城市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探索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据预计,2015年,民生类的服务平台将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并且会结合政府的政务云建设,因地制宜,结合4G网络推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覆盖,以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智慧城市物流转实为虚

商品与服务数字化是实现电商的前提。城市空港、内陆港、保税区等实体商品集散地将利用云平台实现数字化仓储、物流、分销等一系列环节,在物流配送之外添加信息和支付,补足电商体系的铁三角。

中搜云商城正是实现商品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已与上海、宁波、烟台等多个城市的保税区、自贸区合作,将商品汇集在虚拟货物中心,呈现在全国各地手机用户的移动应用上。商品被检索、下单、支付,配送信息跟进等在线购物环节都将以信息流转;仓储、渠道突破地域局限,实现全国范围内货物调配和全用户分销。云商城极大丰富了城市商品品类,加速了商品流动性。

高速网络的推广将加速智慧旅游建设

高速网络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将会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位置定位、路线导航、天气走向、寻找美食、酒店预订、景点推荐、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多种服务,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位一体的旅游服务。据预计,2015年,智慧旅游建设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高速网络的推广,突破了数据传输的瓶颈,使得基于大数据的高效数据分析和信息获取等旅游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游客的体验逐步提升,将逐渐形成网络效应,在未来的几年,智慧旅游将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政企协同为主逐步替代政府投资为主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极易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而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则可既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又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为此,2014年各地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与神州数码、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与阿里巴巴集团、江苏省南通市政府与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华胜天成等,均在智慧城市领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智慧城市有效推进奠定资金和专业运营基础。事实已经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因此2015年这种趋势将更明显。

智慧医疗将加快产业链整合,向大健康体系发展

2014年,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智慧医疗行业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不断应用,智慧医疗作为新兴的服务载体,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服务保障,将会成为政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优化产业链,以缓解当前突出的医疗问题。据预计,2015年,智慧医疗的建设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产业链将加速整合。政府方面将逐步扩大区域卫生平台的范围,将更多的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和药房纳入到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中来;市场方面将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进行模式创新,以满足用户健康方面的需求。

智慧杜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近些年,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其中数字社区、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项目层出不穷。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2015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据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5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刨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中国将稳步推进政务云采购工作

2014年8月,政务云服务采购试点启动。自2010年财政部和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开展云计算示范工程以来,政府积极展开了云计算新型服务采购的模式探索,并不断拓展服务采购种类,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将云计算服务纳入其中。国家采购中心将完善采购标准和流程,从中央政府机关开始试点,向地方政府推广。据预计,2015年,各地方政府将会积极推进政务云的采购工作。各地政府应该重点研究和关注服务标准、服务安全及服务量化等方面的问题,在积极响应国家云战略服务推广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身的采购标准。

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体现。而信息安全作为辅助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据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关注信息安全。政府方面应该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企业方面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安全信息产业的发展。

未来城市的“绿色”趋势 篇4

截至目前,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到2030年, 全球的城市人口将达到50亿。尽管城市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 但是目前城市所排放的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8%, 工业生产中木材消耗量占76%, 自来水消耗量占60%。 (图1)

自20世纪以来, 城市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发展, 使得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加。1990年, 城市人口只有16亿, 占世界人口总数比例的1/10。到2006年, 全世界就已经有一半的人口 (32亿) 居住在城市, 城市人口数量将比1900年增加19倍 (图2) 。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 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 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最后因为利益的冲突而没有能达成预期的共识, 面临着很多困境与挑战。而在2010年年底, 新一届气候大会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 这一次的气候会议能否充分吸取哥本哈根会议的教训, 解决其遗留的问题, 并且最终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的协议, 前景并不乐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绿色”的城市建设理念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并且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节能减排来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未来城市的“绿色”发展趋势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 环境保护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土地空间紧张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例如植物城市与以及以植物城市为发展方向的城市立体绿化将成为解决城市建设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 城市人口住房问题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法, 有待研究。

1. 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又叫垂直绿化, 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 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 以增加绿化覆盖率, 改善居住环境的一种绿化形式。

现在的城市绿化大量地局限于地表, 这样的绿化方式却忽略了浪费了大量的绿地的上层空间, 采用立体绿化的形式可以改善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

立体绿化可有效减少阳光直射, 降低温度。在有紫藤棚遮荫的地方, 光照强度仅有阳光直射地方的几十分之一。城市墙面、路面的反射甚为强烈, 进行墙面的垂直绿化, 墙面温度可降低2—7摄氏度, 特别是朝西的墙面绿化覆盖后降温效果更为显著 (图3) 。同时, 墙面、棚面绿化覆盖后, 空气湿度将会提高10—20%。立体绿化使绿色在三维空间中得到延伸, 人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美感。正因为如此, 它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 使紧张和疲劳的心情得到缓和, 给居住于烦乱的城市中的人们一种宁静的视觉体验。

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十分重视立体绿化, 这已成为全世界绿色运动的一部分, 日本在这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各大城市也开始了兴建高档天台的空中花园 (图4) 。在美国, 许多城市所有空地几乎都被绿草覆盖, 各大超市的护栏、建筑物的墙面和屋顶等都种植了绿木花草, 充分增加了增加绿化量;芝加哥屋顶花园现在也已经十分普及, 节省市政府在夏季的开销, 而每年节省下的4000万美元降温费也将用于建设新的绿化屋顶, 其寿命比传统屋顶长一半;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也成为了繁花似锦的花园城市, 该市居民楼的每户阳台上布满藤蔓植物, 每个楼梯上及转弯平台处也摆放盆盆鲜花 (图5) 。随着植物和花草在空中花园中的出现, 在阳台或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在欧洲也开始普及, 城市机关、学校、商厦、居民住宅的屋顶花园随处可见。

2. 植物城市。

植物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理念, 这个由布鲁塞尔建筑师提出的惊人构想, 为人类勾勒了一副百年之后的“完美城市”的蓝图, 也是将立体绿化发展到极致的一种城市形态。

在植物城市中, 所有的城市元素都被巨大的植物体块所覆盖和链接, 它们模拟了植物的生长形态 (图6) 。在这些未来城市的模型里, 有莲花城、梭织城、树房城、海浪城等。每个城市都根据其环境采用一个独特的性质。以梭织城为例, 其特色是将无花果树缠在主树上, 从而形成一个“植物网”, 建筑物将坐落期间, 而建筑物本身是由能获得太阳能的生物纺织物组成 (图7) 。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思考与幻想从来没有停止过, 新材料无限拓展, 风力、太阳能、雨水都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打造城市新的生命循环系统的能源。植物城市犹如一个庞大的植物体系, 由错综复杂的主干与分支组成, 能量在这些“管道”中得以循环和充分利用, 人们可以自由地穿梭, 与大自然真正意义上的融为一体 (图8) 。

这是一个魔幻般的世界, 这样的设计是很理想化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样和谐统一的规划创意是改善气候与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 只是会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人们的生存空间与脉络开始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是否与神秘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社会住房

目前, 人类75%的能源都用在交通和建筑上。而在这75%中, 有近1/3用于住房。因此, 如何能更有效地对建筑特别是住房进行设计安排, 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将至关重要。目前, 在中国建筑业物质的消耗约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 建筑能耗占全部能耗的28%左右, 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 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对住房的分配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资源需要被优化配置, 建筑物的使用需要进入能源循环系统, 使其更合理, 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功能的需求外, 能够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府举行了设计竞赛, 希望设计出新型的社会住房, 来解决城市资源紧张的问题。理想的社会住房不仅有单户家庭住房, 也要设置多户家庭住房。但是, 由于公共资金的框架收紧, 分区法令中地产靠近绿带, 是否能实现这一设想还有待观察。

为此, 奥地利一家事务所设想了一种新的城市化形态, 这是一种介于花园城市和配置花园之间, 以及介于排屋和夏季房屋之间的一种建筑形态。房屋的布局是点对称的, 能够从一幢房屋的四个方向与另外一座房屋结合起来 (图9) , 避免了建筑死角, 节约了建筑空间。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形成各种大小的房屋和公寓, 满足更多的居住需求。在简单的形态下, 住房的开发同时显示出统一和多样化。

每一座房屋设置了私人使用的露台和花园, 其间有公共和半公共的路径和场所, 也在这些私人空间中形成了网络 (图10) 。房屋中间还建有一座社区用房, 一旦交付, 开发商将支持居民自我组织并选举出自己的顾问委员会。

这是未来城市新型住房的很好的例子, 也成为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趋势。

结语

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环境的日益恶化, 城市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大型城市的严重超载, 让城市管理者必须引起重视并且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绿色”城市, 与自然和谐发展, 包含了节能、低碳、环保在内的城市发展方向, 现在已经萌芽并处在起步阶段,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

浅谈城市水利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5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用水十分紧张, 城市建设侵占河湖的现象随处可见, 而工业发展造成的河湖污染更是屡见不鲜。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城市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 河湖建设是宜居优雅的城市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就使得城市水利必须在满足城市用水的同时照顾到城市宜居环境的要求。城市水利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1) 合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合理制定水价, 强化节水建设, 满足城市的基本用水需求; (2) 整治水环境污染, 减少工业三废, 使水环境与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合; (3) 提高城市水利防治灾害的能力, 实现蓄水防洪; (4) 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 综合满足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发展城市的要求。可见, 城市水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它与城市的环境、发展、资源等是一体的, 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实现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一致正是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趋势。

2 当前城市水利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水利的灾害问题

一方面,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侵占河湖、农田, 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蓄洪泄洪能力正逐年降低。而硬化的城市地面系统和部分老城区排水不畅的地下水系统更加剧了洪峰的危险。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的排放使得城市环境恶化, 极端天气频发, 而城市“雨岛效应”使得市区暴雨的频度和强度都有所增加。这些都使得城市水利的灾害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怎样进行城市水利建设以有效地防治城市水利灾害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城市水利建设的关注点。

2.2 城市水利的环境问题

城市水利的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城市发展的顽疾。随着城市的迅速膨胀、工业的迅速发展, 城市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在城市化的初期,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 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 许多城市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大量未达到排污标准的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城市河湖, 导致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 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如何利用城市水利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还城市一片清澈的河湖也将是未来城市水利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

2.3 城市水利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水资源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城市的迅速膨胀、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用水也相应地大幅增加, 然而水环境的破坏和水污染的加剧使得大量城市水资源难以达到城市用水标准,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用水紧张。要解决城市水资源的问题, 不仅仅应该关注水量的问题, 还应该关注水质的问题。如何利用城市水利建设, 寻找优质水资源, 并同时改善城市水环境, 提高城市的水质, 保证城市的供水稳定和供水安全也将是未来城市水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城市水利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以人为本, 体现多元化功能需求

纵观城市水利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城市水利的发展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过去的基本防洪供水功能到如今的造景功能, 城市水利越来越体现出人的需求。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将城市水环境打造成舒适宜居的人文水环境。发挥水的景观效果, 满足城市的休闲娱乐要求, 最大程度地缓解城市生活压力, 体现多元化功能需求, 打造宜居城市,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2 彰显生态和谐, 改善城市水环境

无论是从人们对城市用水的要求来看, 还是从城市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来看, 改善城市生态水环境都是未来城市水利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的城市水利将更加重视生态建设, 重返自然, 在城市合理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水系的研究, 探索如何为城市河湖创造开发更多的有效生存空间, 加强对城市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合理规划, 实现区域内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还城市一片清澈的河湖。

3.3 多种方式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水资源紧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大城市发展、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 未来也必将探索出更多的高新技术来应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目前海水淡化、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已经成为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重要手段, 虽然使用规模不大, 但这也为未来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而随着相关废水资源的再利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技术的开发, 未来城市水资源的来源渠道也将越来越多元化。

4 总结

城市水利建设与城市的环境、发展、资源等是一体的, 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实现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一致正是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趋势。总的说来, 未来的城市水利必将走一条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本文根据城市水利发展的基本理念, 针对当前城市水利存在的灾害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提出未来城市水利应该以人为本, 体现多元化功能需求, 彰显生态和谐, 改善城市水环境, 以多种方式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立体城市未来趋势 篇6

(一)我国将进入加速城市化时期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已经具备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 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已步入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无疑为城市化的加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改革的深入为城市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将会改变,现行的户籍制度将根本改革,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将基本消除,过去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的城市化潜能将得到释放。城市化同工业化、城市化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渐趋协调,城市在外延上的扩张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壮大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多数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和素质的增强和提高,对城市化将形成明显的推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将由于户籍制度的松动、社会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人口增长速度也会加快。此外,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对中小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 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我国将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从起步开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在10%至30%以下为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为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城市化中期阶段所耗用的时间,一般比早期阶段所耗用的时间少,如英国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时间比早期阶段少一半。也就是说,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将是加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可以预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加快。

(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城市化水平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人口城市化的各项政策,但城市化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惯性作用。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许多专家进行了预测。据有关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可增长1个百分点,高于1949—1997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也高于1979—199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70%,全国的总人口达到15亿,市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

城市化不仅仅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文化扩散和融合交替发展的过程,因此,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是众多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自然、历史以及人文等因素,要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其中,做出令人信服和十分精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综合考虑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相对的大致的预测,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对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将向国际化、连绵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 国际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城市与世界交往日渐频繁,城市发展的国际性因素逐年增多,中国的一些特大城市将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早在19世纪初,伦敦已成为国际性的城市。近30年来,由于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国际性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城市发展的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也迅速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纷纷在各国设立分支机构;国际金融业务不断扩大,促进了各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现代化交通和通讯使空间概念大大改变,为国际化都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中国的一些城市已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条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沈阳、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青岛、大连等城市将率先进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2030年,将有更多的城市成为国际性城市。

2. 连绵化

城市连绵化是指一个区域内中心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从而形成城市密集区的过程。近40年来,城市带和城市群的发展已从发达国家的北美、西欧等地区扩展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城市密集地区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国的主要城市集聚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地区等已形成了城市连绵化的基本框架,其内部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优越的地理区位、集中的智力资源、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使这些地区将迅速实现连绵化。

3. 生态化

城市自身发展孕育了城市现代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与此同时也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环境问题,遏止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势必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防止“大城市病”的出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生态化将是未来大中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生态化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不但不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使生态环境更适宜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增加城市绿地,发展城市人工森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其次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或多个城市之间的中心腹地,设立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区;三是减少污染源、兴办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设施,并积极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四是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集中处理等等,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4. 现代化

城市化本身意味着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将迅速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科技进步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超越其经济、技术鸿沟,追赶发达国家城市的动力与源泉。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城市,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城市转型与升级,是我国城市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科技的进步、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与管理模式,使城市经济从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转向倚重高新技术、信息资源和服务业。

以交通通讯和能源供应为基础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城市现代化。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建设,协调市域、市际基础设施的衔接,形成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客运体系和公共电讯网络,大大增强城市辐射与吸引能力,并建设适应国际化需要的航空港、海港以及与之配套的高效、便捷、安全的区域交通网络。

上一篇: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论文下一篇:组织与管理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