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2024-10-05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共12篇)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1

一、交通广播面临的发展难题

(一) 交通广播之间的竞争压力

目前, 我国的交通广播开办主体有国家台、省台、市台、县台等。例如, 一条经过县城的高速公路, 可能同时收听到中国高速公路广播、省交通台、市交通台和县交通台, 每个交通台都在为司机提供高速公路或者地方区域内的路况信息, 并依据同一时段的道路拥堵情况作出道路选择建议。由此可见, 交通广播间的同质化情况是存在的, 并且面临着相当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家和省台有较好的主持人和记者资源, 而地方台有较强的民众和司机支持。一方面是优秀的信息管理和信息传播技术, 另外一方面则是更加有针对性的街巷通行信息。而听众无法同时收听几个交通台, 只能选择一个台来收听, 那么如何争夺听众, 就是交通广播生存的关键。

(二) 替代性的多媒体市场影响

交通广播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提供专业的道路信息, 二是利用娱乐和新闻节目缓解驾驶员的驾驶疲劳。而随着手机APP与多媒体市场的发展, 各式各样的手机导航APP正在提供更加形象化、更加准确的道路信息, 以吸引司机的使用, 手机电视和其他娱乐新闻类广播也以更具吸引力的节目争夺驾驶员市场。所以, 当下交通广播已经失去了传统的优势, 而且面临着更加多样化的业内竞争。这给交通广播带来了巨大的替代性压力。面对这种多元化的媒体新形势, 传统交通广播需要调整思路, 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三) 广告收入模式困境

目前, 我国的广播电台还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运营。有数据表明, 中国媒体企业收入的70% 依赖广告收入, 交通电台也不例外。较多的药品、保健品和医疗服务广告占据着交通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 使听众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感, 影响了听众的收听意愿, 导致其更换频道或者选择新闻类的国家电台。但为了保证电台收入的稳定, 交通广播不得不继续分配必要的广告时间。这样, 一个矛盾性问题就出现了, 交通广播需要解决当下的广告收入模式困境, 拓宽收入途径, 以重新获得市场的支持。

二、解决交通广播发展问题的创新思路

(一) 完善交通广播运营机制

交通广播市场目前的竞争局面有利于广播资源的优化配置, 利用市场的调节能够促进各电台的个性化发展。本文认为, 有效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固然会促进广播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相应的退出机制要能跟上市场的发展进度, 实现电台的优胜劣汰。应鼓励交通广播之间的公平竞争, 发挥市场对广播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于经营相对较差的电台, 可以通过不同级别的交通广播重组合并和战略联合, 实现电台间的优势互补, 提高交通广播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另外, 在运营方面, 需要不断加强交通广播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 有意识地培养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节目主持人, 增加交通广播的知名度。要丰富节目制作人员和采编人员的类型和结构, 逐渐提升交通广播的专业化节目制作能力, 利用有特色的节目稳定交通广播的既有市场, 进而增加市场份额。

(二) 紧跟市场需求

交通广播的发展必须要紧跟市场的需求, 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节目, 做好与听众的良好对接, 从而摆脱替代性媒体的市场侵蚀。交通广播的受众大体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司机, 这是交通广播最主要的服务群体, 只能通过提供更加专业、更及时的路况信息来获得他们的支持。更贴心的专业服务能获得广大司机群体的忠诚支持。第二类是乘客, 这一类听众的关注点更加广泛, 通常喜欢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信息。所以, 提供新鲜资讯或者城市内最近的打折信息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同时也可以提供公交乘车、火车时刻、航班等信息方便乘客出行。第三类是一般听众, 这部分听众对路况、新闻没有太大兴趣, 可能会更愿意选择收听评书、相声等娱乐节目。这些内容适宜在清晨播放, 也不会挤占白天交通广播的专业性节目的播出时间。总之, 交通广播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生存机会, 必须要研究市场的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节目的内容, 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 拓展业务范围

改变目前交通广播的收入格局。可以通过扩大交通广播的业务范围, 来解决其广告收入模式的困境。一是交通广播需要不断强化其在当地的品牌效应, 通过认真制作经典的节目, 获得当地听众的口碑, 实现交通广播品牌的带动作用。二是创新业务形式, 拓展业务范围。交通广播应摆脱简单的电台播放广告形式, 创新制作广告的形式。可以围绕汽车服务的各个环节, 制作“公益+ 商业”的节目, 以更加贴近听众的形式获得广告收入。三是努力打造“互联网+ 交通广播”, 大力开发网络平台, 将部分广告内容分流到网络上。通过树立交通广播的品牌, 增加交通广播互联网平台的知名度, 形成线上线下广播内容的有机融合, 使交通广播处于良性循环发展过程中。

三、结语

交通广播有着良好的听众基础, 在新型媒体市场的压力下, 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瞄准市场, 找准方向, 并不断拓展业务平台, 合理规划业务内容, 才能增强交通广播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促进交通广播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广播事业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交通广播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一张交通名片, 传递着城市交通的状况和城市发展的水平。专业化的交通广播吸引了更多汽车司机和普通听众的关注。受到行业内的竞争以及多媒体传播技术带来的格局变化的影响, 交通广播面临着很多发展难题, 这就需要从经营思路上作出一定的调整, 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适应当下多元化的社会视听需要。

关键词:多媒体市场,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述平, 赵雨冰.新媒体时代交通广播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广播, 2014 (04) :20-23.

[2]张军, 赵建华, 李日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通广播业务支撑平台分析[J].中国广播, 2014 (03) :70-73.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2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设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休闲度假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篇3

【编者按】

为继续推动《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落实,第二届“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于2012年10月在山东聊城启动,本届“休闲汇”秉承“健康休闲,幸福人生”的主题,旨在满足群众的休闲消费需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在活动期间山东全省将推出包括蓝色休闲、黄河休闲、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绿色餐饮休闲等九大类旅游产品,进一步培育山东旅游的新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本届“好客山东休闲汇”共有山东省直属32个部门和17市政府共同承办,目前已经在烟台落下帷幕。据统计在休闲汇期间全省休闲消费总额达2353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旅游收入1500亿元,同比增长23.9%,游客人数1.65亿人次,同比增长18.1%。虽然本届“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已经结束,为配合下一步将活动做大做强,本刊编辑部对此进行专题征文,以期从学术角度研究休闲活动开展,现将所选部分文章等载。

作者简介:

魏小安(1952-),男,湖南衡阳人,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

本文主要探讨两部分内容,其一是探讨目前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城市,其二是未来的城市应如何经营,重点关注对未来休闲度假城市的探讨。

一、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

(一)目前发展状况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促使了城市化运动的突飞猛进,现在已经出现变化,过去城市发展追求的就是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大绿地,但这些年开始转向挖掘城市内涵,如提高人们幸福指数,这是全国各城市发展的普遍转型。之所以产生这种转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城市领导者的变化,现在城市的领导者学历高、见识广、思路开,所以其工作开始就谋划世界高端或者世界一流,这与原先的领导者思路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城市都提出新目标,比如广东省提出建设幸福广东。

第二个变化是城市功能的变化,我国的多数城市都是工业起家,但目前的现实是工业化城市发展很难,我们现在的城市状况大体上相当于英国和美国所经历的年代。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环境城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休闲城市等系列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逐步形成新的城市类型,如度假城市、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科技城市等,这都属于新的城市发展类型,这些新类型展示了未来城市的发展前景。

(二)城市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总体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所以大家的思路和追求的目标都是工业化的目标。但是就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分析,我们的工业化中期要继续推进到工业化后期,再到后工业化时期。

在1973年有位美国作家的著作《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影响很大,书中介绍摩天大楼是工业化的象征。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不必再建摩天大楼,那些积累丰富的修建摩天大楼的经验后来推荐到日本,因为当时日本正处在工业化时期。在此之后的三十多年间,摩天大楼建设继续推广,日本之后是东亚,东亚之后是中国,所有那些追求的所谓现代化目标实际上是美国人已经淘汰了的目标。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以那些摩天大楼作为城市的象征,当然客观的原因是中国人口多,需要追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这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这样的工业化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强化,而敬畏自然、珍视资源、善待文化、尊重前人才是最根本的。

我国城市现在进入大建设时期,但是不能大破坏,比如说山东省的台儿庄景区,这个项目是非常成功,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不同了。比如北京现在有一批新的四合院价值不菲,可是这些新建的这些四合院怎么比也不如那些老四合院,其一是材料,原来的四合院地面都是砖铺,质量非常高,这种青砖可吸潮抗冷,而新建的很多四合院地面铺瓷砖,功能则不行,现在建设的智慧比古人相差太远,古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就能做出精品,现在需要的是文化传承和手艺积累。

比如北京现在的产业结构已经是典型的后工业化产业模式,北京的第一产业不到1%,第二产业约是23%,第三产业约是76%,这和发达国家类似。下一步北京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世界一流城市,许多项目出发点就是后工业化的视角,严格的说后工业化的视角都已经落后了。

(三)超越城市发展

1.城市群。现在各地都在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而且把城市群当作发展的方向,但是城市群要真正想形成,就必须形成其独特的分工体系,这是一个城市群成熟的标准。再深入讨论实际就是异质化,在发展过程如果不强调异质化,一体化就立不住,达不到本质性的城市群作用。我们要培育的是具有特色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发展的约束,也都有发展的优势,首先要研究约束条件和优势所在。

更重要是分析发展约束,如迪斯尼进中国之前,做了十年的前期研究,前期费用若干,最后得的结论就是迪斯尼短期内不能进入中国!这里面包含了到什么程度迪斯尼可以进入,现在迪斯尼落户上海,就因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其在上海项目叫做迪斯尼度假乐园,“度假”两字就是结合了中国的实情。

我们现在往往只看优势却不看约束,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谋求跨越式发展,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甚至要超越后工业化阶段,而后工业化阶段的主体是服务和信息,所以后工业化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创新阶段,是一个智慧阶段,整个的发展要谋求一个创新式的发展和智慧式的发展,这应该是一个新的阶段。

2.未来城市。未来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超越城市,创建和经营未来城市。所谓未来城市就是一切为了人的需求来发展城市,度假城市是其中之一。

首先推荐的未来城市参照系是瑞士日内瓦,日内瓦仿佛是湖边上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是花园,当地的人大多也是农民,他们对家乡的非常热爱;所有的房子都有花栏,黑天鹅和白天鹅就在日内瓦湖里游弋,湖边上有小碎石子,男男女女趴在上面晒太阳。日内瓦从来不标榜自己是国际化城市,但好多世界组织的总部都设在日内瓦。

nlc202309020235

第二个参照是德国的海德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轰炸的时候把德国基本炸平了,只有海德堡没有一颗炸弹,这里有七百八年的历史,这里是诗意的栖居、诗意的生活、诗意的工作、诗意的创造,是这样一系列的积淀。

二、休闲度假城市是未来发展方向

(一)发展背景

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了休闲度假的时代,在部分地区,城市已经成为休闲度假的主要载体,所以不仅有度假区的发展还有度假城市的发展。国内的度假区在品质上与国际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需要能代表国家品牌的度假旅游产品,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度假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比较高,所以在同质化中寻求异质就是一种突破。

(二)城市发展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城市品质维度,现在国内大城市里评价最高的就是杭州,杭州提出要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这样的做法也不妨碍工业化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个是旅游维度,要向高级化发展;第三个是生活维度,仅要考虑外来人的生活,也要考虑本地人的生活,旅游主要是关注外来人,休闲是给当地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是度假涉及到所有人,创造身边度假和心灵度假,城市也需要这样的发展,最终要强化功能。

(三)休闲度假城市的基本要求

1.对城市的要求。第一是城市的度假旅游资源和功能比较突出,第二是城市间的旅游一体化特征明显,第三是城市间形成合理分工产生聚集效应,第四是城市资源组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度假生活模式。城市的这四个方面之后就是构建城市的度假体系,城市度假体系的基本功能是扩大休闲空间、丰富度假内容、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培育宜居的城市生活和提升城市的总体品牌。这就是以市民的日常休闲为基础,培育社会休闲氛围,挖掘文化底蕴,以增量拉动存量。

2.城市度假产品。从度假产品来说是五个体系,第一是休闲公园,要求布局广、规模小、区位近、绿化好;第二是市民广场,要求亲民、近民、便民、惠民、乐民;第三个是城市休闲体系;第四个是城市的水体体系;第五个是文化体系,打造多种、多样、多元构造城市的度假产品。

3.城市度假区。度假区是集聚要素、系统体验度假生活的区域。要把各类的度假要素汲取汇集,让消费者有一个系统的体验,就需要整合资源、深化内涵、形成品牌。

4.发展系列化要求。项目创新就要有一系列的具体要求,比如城市公园要体现地域文化,市民广场要有广场艺术,中国历史上有广场艺术,比如北京的天桥就是广场艺术,西方的任何一个广场都有这样的广场艺术,我们也要培育这样的广场艺术。再如餐饮体系,要求就是主题吸引不能仅仅依靠农家菜。娱乐体系要求的是特色突出,现在的城市娱乐体系基本上是对应年轻人的,缺乏文化体系是城市的软肋。

三、具体工作的推进措施

第一是开展度假产品创新与市场开发合作,组织交流、研讨和规模;第二是组织开展相关的规划与标准制订,研究普适性;第三是开展度假城市带联合记者采风活动,多媒体联合宣传;第四是城市推出一项高品质的标志性度假产品,通过渠道群进行联合推广;第五是制订发布中国度假行动计划;第六是度假城市开展面向全国的国民度假活动;第七是邀请国外的知名机构加入度假城市发展联盟,扩大合作交流;第八是适时召开中国度假城市发展大会。

四、以旅游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一)全要素

传统的旅游运营要素是行、游、住、食、购、娱,一般认为达到就是大旅游。但达到升级还要增加六个要素:文、深、慢、漫、精、境,即文化内涵、深入体验、缓慢节奏、浪漫气氛、精品设施、一流环境,这十二个要素聚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运营要素。涉及到资源、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和产权九类要素,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成熟市场没有形成,要素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低。需要弥补自然环境,提升人文环境,改善经营环境,完善市容环境,强化休闲环境,优化交通环境,协调景观环境,严格保护环境,创造好的发展环境。现在来说环境要素更重要,城市的发展和项目的进展,如果不把环境要素建设好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二)全过程

传统的旅游资源就是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现在要研究新的旅游资源,一大类是社会资源,包括环境旅游资源、生活旅游资源和产业旅游资源,从产品来说就是一个新体系,从单一到复合包括观光、商务、城市、乡村、文化、休闲、度假、特种等,构造一个新的体系。二要研究旅游主体诉求,原来旅游者追求的是目标性的产品,现在追求的是过程性的产品,追求深化体验。所以传统的旅游讲究线路,现在要研究活动组合。

(三)全产业

从比较单一的旅游产业转向复合型产业。与国际相比较,我国现在的观光旅游不弱,很多观光旅游产品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比如故宫、兵马俑、九寨沟和黄山等景点。其次,我国商务旅游发展不足,和国际比较差距较大;第三是休闲产业发展迅速。下一步是产业融合,借助旅游市场平台,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融合。

城市园林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城市绿化产业正蒸蒸日上地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出现了小城镇绿化缺少资金、规划不到位, 大中城市绿化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重复建设等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

重视程度的不同, 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 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 总体水平偏低。

2. 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理解还停留在他的自然功能, 对而他的

经济功能产业功能考虑很少, 多年来当作一项纯公益事业去做, 与市场不沾边, 其结果是生存缺乏手段、竞争缺少发展缺少后劲, 有些地方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

3. 绿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绿化市场管理混乱, 产业结构设置跟不上发展, 每年的绿化季节都是各吹各打, 无统一标准, 谁有资金谁说了算, 作为有技术、又能力的主管局看着粗制滥造的绿化工程干着急。

4. 园林绿地系统与城市规划脱节,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

城市总体规划、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上报、修编, 须经各级政府 (省、市, 较大城市须经国务院) 审批, 迫于客观现实需要, 绿化工程建设脱离图纸。

5. 园林绿化行业的生产或绿化施工, 很大程度上还以笨重的手工劳动为主。

许多技术还依赖于个人的熟练程度。如:在施工中对一些高大乔木的挖掘、包扎、搬运、定植、修剪以及一些名贵树木的繁殖和管养等。均没有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技术指导。

6. 园林树种多样化选择存在着盲目性。

有些城市的园林单位虽然很清楚“适地、适树、经济”, 但是对各单位盲目购买不适宜的树种却无法控制。

二、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的发展形势

我国3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 城市绿化面积占城市规划区的30%, 地方政府争创园林城、生态城的积极性, 加速了城市绿化经济的发展, 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物业价值, 而且拉动了房地产、金融、装潢、建材、劳动力与搬运市场等。经过有关部门综合核算其经济投资产出比为1:5, 从而推动了大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1. 把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大中城市把它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小县城把加快推进创园活动和园林绿化作为改善环境、改善投资、加快发展有机结合来推进, 相得益彰。

2.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把绿化定位于产业, 树

立绿化是生产力的理念, 统筹城乡发展, 调整城区、乡镇产业结构, 建设园林绿化生产基地、城市园林花卉市场, 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从产业发展和生产力促进的规律上去思考、谋划行业更新、更多、更大的发展。

3. 科学建绿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从见缝插绿向“点、线、面一体”科学规划建绿发展, 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4. 生态优先, 打造节约型园林。在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 以

自然、生态、保留为原则, 精选乡土树种, 利用植物多样性,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存, 因地制宜、因势造景, 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

5. 多元融资, 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为城市绿化建设增添新活力。通过市场运作程序, “管护权”、“承包权”、“冠名权”转让, 社会资本参与绿化建设, 民间资本用于城市绿化建设, 形成了多元化的绿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减轻了绿化建设成本, 努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效益的三赢。

6. 城市园林绿地定为防灾避灾的场所。

规划公园、绿地街头游园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 不仅满足居民游憩休闲活动得需求, 而且满足防灾避灾的要求。

三、发展城市绿化经济应注重的问题

1. 把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在工作中注重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海湾、江河、沟渠进行绿化, 重点在城市绿化、海河治理等方面建设一批精品工程。

2. 把园林绿化与改善城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从治理脏乱差入手, 对毁绿、占绿等现象进行制止, 努力营造整齐有序的城市环境。

3. 把园林绿化建设与强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抓好污染防治, 加快江河综合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蓝天绿水, 保护好、营造好一方水土。

4. 把园林绿化与创建文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庭院评比、检查、验收活动, 推进精神文明单位建设。

四、发展城市绿化经济的措施

1. 统筹城乡发展, 科学规划。

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 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 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 要力戒毁林、毁田造园林的作法, 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2. 实施绿色图章制度, 加强绿化工程监管;

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 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对达不到规定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通过日常检查来控制工程安全与质量, 提高施工企业自身综合实力, 在引导施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 严格资质审批, 加强企业管理。经济发大省市绿色图章的启用, 收到一定预期效果。

3. 依法治绿, 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4. 作好宣传, 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

城市是接力的城市, 不仅是历史的, 也是现代的, 更是将来的。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 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园林理念和先进的园林绿化方法, 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真正实现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福明.园林经济新现象“大树进城”的利弊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07 (12) .

[2]管怀庆.对城市园林经济发展创新机制与途径的探讨.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2007 (01) .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5

专业论文

浅谈城市路灯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路灯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城市夜景照明是城市标志性体现,凸显出了城市稳定和谐、蓬勃发展的气息,映射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政治、经济状况,表达出了城市的建设成果、管理水平和照明科技发展水平。笔者结合从城市路灯管理现状,分析城市路灯照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城市路灯照明管理做出了合理的论述。

关键词:路灯管理 现状 发展 策略

一、前言

路灯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关注。路灯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改造;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综合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文特色和现代化水平。路灯建设完成以后,这些路灯遍布在城市的各条道路上,其运行管理和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二、当今城市路灯管理现状

(一)、路灯设备耗电量大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路灯照明光源一般采用高压钠灯、高压汞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常用功率为100W、150W、250W、400W。根据这些路灯的使用情况调查,大部分路灯未考虑节能效果,或者有所考虑,但节能效果一般。有些城市由于财政紧张的压力,支付不起沉重的照明电费开支,不得不关掉近一半的灯,结果街道上许多的路灯形同摆设,造成浪费。

(二)、线路规划及施工不合理

路灯线路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决定了路灯的亮灯率,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目前我市路灯线路大部分是地下直埋,影响路灯地下线路正常安全运行的主要是电力、市政道路、通讯、绿化等,还有其它单位的门口开挖硬化审批单,一是:规划部门审批过程没有路灯线路这一部分的设计,造成施工者在施工过程挖坏线路才知有路灯线路经过。二是:不经审批,自己乱施工,导致线路无法正常运行。由于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理不统一,职能部门协调力度不够,其他单位的施工影响了路灯地下线路设施的安全运行,既损害路灯部门的利益,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三)、采用节能型镇流器

目前,国内外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用电感镇流器,其铁心绝大多数还在采用传统的叠片式结构,铁心材料采用冷轧无取向硅钢片冲制,因硅钢片磁感应强度不是很高,而且损耗较大,所以产品的自身功耗较大,温升较高,寿命较短。而且有些产品谐波分量很大,使电源波形产生畸变,而且在使用中光的频闪较大,当电源电压升高时,灯功率的上升幅度较大,严重影响灯泡及镇流器的使用寿命。

(四)、安装智能化节能系统

国内外现有的高压钠灯照明调光方式通常有部分照明灯亮灭,自耦变压器调光,可控硅斩波调光和限流调光四种方式。部分灯亮灭方式主要是利用光控、定时等方式,在后半夜关掉部分路灯,一般可以节电10%以上。但这种方式会使照明舒适度减弱,还要增加供电回路,而且不能避免后半夜电网电压的升高对路灯寿命的减损。自耦变压器不能实现电压的自动精确控制,只能固定降低电压,不能升压和稳压,不能实现连续调光。可控硅斩波调光控制装置可实时精确控制输出电压,满足照明用电的最佳值,但电压无法实现正弦波输出,有严重谐波污染,无法实现绿色环保。

三、路灯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维护管理制度

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中要求“有利管理、集中高效”的原则,将路灯建设、管理统一到一个路灯专业的管理机构,集中行使路灯管理职能,统一领导和协调城市路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把路灯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建设招投标工作、建设质量监督、维护管理等工作职权赋予该路灯专业管理机构。无论是政府投资的还是社会单位投资的路灯工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计方案,开展工程招标投标时,必须征求路灯管理机构的意见。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组织工程验收时,必须通知路灯管理机构参加,未经路灯管理机构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移交管理手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建、管分开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矛盾的产生。同时修订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彻底杜绝城市规划忽视路灯配套规划,住宅小区遗漏路灯配套建设,以及路灯建设市场放开时工程建设无序竞争等弊端。理顺管理体制,赋予路灯专业管理机构相应的管理职责及权限,为日后的维护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进行路灯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环节,强化管理制度落实,路灯管理部门应制定《日常路灯管理责任制》,将日常路灯维护管理责任到人。根据人员配置情况,实行网格化管理,划分各职员维护管理范围和职责;《巡检、监督和考核制度》定期巡检路灯设施运行情况,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跟进整改质量,定期和不定期对路灯及设施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路灯养护费用。

(二)、加强防盗管理和技术

加大惩治盗窃路灯及配套设施的力度,确保路灯及设施免遭破坏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建设项目较多,项目施工造成路灯设施损坏的情况越来越多,在面对路灯设施遭受人为破坏、设备和电缆被盗严重等情况下:

1、加强路灯的防盗管理及防盗技术

采用先进的防盗监测技术,把监控装置与公安控制平台连接,提高处置事件的反应速度,发现被盗情况,及时出警,降低被盗损失;运用合适的防盗工艺,提高偷盗的难度,维护管理单位加大巡查力度和充分调动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对热线举报有功的市民给予表彰及奖励。同时,从销赃的源头给予严厉打击,严禁对有偷盗嫌疑的灯具、电源、电缆等物品进行收购,违者将进行严惩。路灯管理部门可与相关执法单位联合,对此类收购场所进行不定期专项检查。

2、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和细则

按照建设部《城市照明管理规定》,各地方可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依法保障城市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依法打击盗窃和恶意破坏城市照明设施的行为,加大处罚违反城市照明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各种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将路灯管理纳入整个城市管理之中,地方政府及路灯主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明确路灯执法责任机构,在破坏路灯设施的事件发生后,能给路灯管理工作提供快速和强有力的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持,对破坏行为责令修复及严厉处罚;对拒不执行或有拖延行为者,采取其他行之有效的联合执法措施。

(三)、推动路灯照明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随着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普及,城市路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传统的路灯监控方式主要还是由人工监控,或者使用的定点时钟方式来控制路灯的开关,不能根据天气变化、季节或当日的光亮情况去动态的控制路灯的开关,这样给监控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而智能的路灯监控管理系统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需求、每天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光亮度或不同的交通流量情况下,采用动态智能监控的管理来实现自动控制。该系统具有自动报警和巡测,选测等功能,调度人员可以在故障发生后及时了解故障的地点和状态,为维修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提供了帮助,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排除安全隐患,同时也降低了维护管理的成本,使城市路灯管理真正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和自动化。

(四)、路灯管理要安全和节省能源

按照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国策的要求来进行城市路灯的管理工作,从城市路灯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城市道路建设前期要有针对路灯安装的专项规划及节电指标和措施,严格按照路灯设计标准,合理布局,根据道路使用等级、功能、路形和路幅宽度,通过科学计算,合理选择线路线径截面、灯具灯型、光源和电功率,特别要注重限制使用大功率耗能的灯泡及多头灯具。施工中保证路灯基础、灯杆、变压器、控制箱等接地达标,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四、结语

城市路灯管理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提高城市形象惠民行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城市路灯管理者,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路灯管理与建设策略,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照明产品,不断推进城市路灯管理与建设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 谢宏伟 城市路灯设计安装运行于照明节电管理实务中国建设出版社2009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6

一、建设世界城市给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北京正处于从国际城市迈向世界城市的战略转型期,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面临巨大挑战。

(一)建设世界城市给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带来的机遇

首先,建设世界城市将提高政府各部门对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便于形成上下贯通的整体合力。世界城市的一大特征是具有全球一流的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三大世界城市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绩效的普遍选择。明确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将进一步提升市领导对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将提升各政府部门对信息化城市管理的认可度和配合度,有利于形成系统整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其次,建设世界城市将大幅提高北京的信息化水平,直接推动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发展。有研究显示城市信息化包含六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北京与三大世界城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上。这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着力点。北京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各环节中的全面应用,为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设施、技术和环境保障。

再次,建设世界城市吸引大量人才涌入,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深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全面上水平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人员队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同时世界城市所具有的国际化平台和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也将为信息化城市管理人才提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些都为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建设世界城市给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是形象压力。世界城市是国际交流中心,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就要时刻保持国际交往窗口的良好形象。2008年北京与全球网络的连接程度排名从2000年的第29位上升到第9位。这意味着成功举办奥运会大大提升了北京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连通度,也为建设世界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建设世界城市目标指引下,北京举办国际重大赛事、国际会议展览、政府与民间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都对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国际标准和要求。

二是人口压力。国际城市必然会成为国外人口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涌入,必然增加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北京城六区面积1368平方公里,与大伦敦地区面积比较接近,人口1050万,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伦敦4778人/平方公里,达到7630人/平方公里。尽管北京努力探索控制人口的对策,但依据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外来人口规模还将持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政府城市管理绩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完善公共服务供给,都给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三是市民日益提高的城市管理要求。北京要建设的世界城市,应该是国际政治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国际科技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高度集中,律师、科研工作者、文化传媒从业人员、金融人员等专业化社会阶层日益凸现。他们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强的公民意识,对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秩序维护、政府回应速度、公众监督和参与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二、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2006年4月,北京市市级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我国首个覆盖城区大部分区域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几年来无论是在城市日常运行监控管理,还是在首都重大活动保障期间,信息化城市管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卓著。

一是围绕大局,关注民生,确保首都城市平稳运行。围绕“平安奥运,服务奥运”的要求,建设市“2008”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圆满完成奥运城市运行监测任务。做好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城市运行监测工作,确保平台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服务首都功能,做好日常和重点时期城市运行监测与管理。

二是夯实基础,拓展功能,提升系统运行服务能力。建成了“1+6+N”的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夯实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建章立制,理清责任,规范系统运作流程和标准,确保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转。强化人员培训,紧抓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信息化城市管理人才。整合城市管理需求,不断拓展信息平台功能,服务首都城市发展。

三是不懈学习,科研先导,以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为己任。按照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研究与创新,努力适应首都信息化城市管理要求。积极借用外脑,加大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力量。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开展调研,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

四是务实求新,攻坚克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机制,不断探索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治理模式。完善城市管理问题调处机制,勇于突破体制障碍,建立横向纵向协调网络。完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城市管理专业部门的考评监督。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问题预警机制,强化前端管理,服务各级领导科学决策。

五年来,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和流程不断创新,城市管理面貌持续改善。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处置城市管理问题10111956件,结案9262634件,结案率91.6%。其中市级平台立案284163件,结案101953件,结案率35.88%,区及平台立案9765976件,结案9122420件, 结案率93.41%。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政府响应速度和城市管理效能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仍要清醒地看到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不足。系统建设运行还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统筹规划指导,市级平台综合协调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市级监督评价约束力不强,现有城管监督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都成为束缚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障碍。

三、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全面分析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已经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借鉴国际经验,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应把握好以下六大基本趋势。

第一,高位协调,组织机构权威化。从国际经验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要在市、区层面发挥良好的监督指挥作用,就必须建立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制,搭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顺畅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联系,采取协同行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信息化城市管理的主责部门应隶属于市政府办公厅,直接对市长负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监督考核、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促使各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切实履行责任,提高城市管理绩效。

第二,预防为主,城市管理前置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较传统城市管理的突出优势,是能够实时获取城市管理的精准数据。除了描述城市运行状况,数据资源的更大价值在于对城市运行管理的预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要在现有的信息采集、任务派遣、结果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及时捕获潜在的城市管理问题,对相关部门提出预警信息和工作建议,使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将城市管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城市管理前置,从而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第三,机制创新,服务决策制度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核心不是信息平台与数据库建设,而是围绕数据信息如何直接服务科学决策所进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如纽约警务运行绩效管理系统每2周1次的防止犯罪策略会议是系统的核心,会议制度保证了信息直接应用于决策。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信息报送制度和服务领导科学决策的机制,实现平台数据服务决策的日常化,使市长和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快速提升问题识别、问题回应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第四,内外监督,行政绩效透明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为加强政府行政绩效的监督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新手段。应发挥信息平台数据统计优势,设定绩效评价指标,定期生成绩效评价报告,作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在政府网站和媒体公开发布绩效评价结果,强化公众监督,进而为改进政府绩效提供外在激励。特别要发挥信息管理平台的互动功能,提高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便捷性、实效性和积极性,努力构建城市管理的公共治理模式。

第五,拓展功能,整合信息标准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优势在于提高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捕获能力,通过信息驱动和绩效评价,促使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它不仅适用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城市人口管理、交通管制、社会治安、园林绿化、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突发事件、民政管理等。这也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统一全市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信息收集标准,整合各部门已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拓展系统功能奠定良好基础。

第六,以人为本,队伍建设专业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转最终要依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作风清正的工作人员队伍来支撑。特别是在建设世界城市对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提出国际一流标准的背景下,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急需加强。应发挥首都人才优势,建立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科学统计和甄别队伍以及科学分析和利用队伍,提升数据价值和服务决策水平。继续做好系统管理人员、城管监督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设学习机关,努力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四、新时期推进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立法

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立法工作研究,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要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确定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性质,为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法律基础。《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城市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整个城市管理中的定位,主要任务,确定负责城市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及其相关职责等。

(二)建立有效的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体制

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广泛,需要具有权威性的部门来推进。因此,作为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责部门,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协调办公室应当成为市政府办公厅的组成部门,成为其直接指导下的副局级部门。下设决策信息处、技术发展处、协调指导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编制应该在40人左右。要总结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市协调办在决策中发挥作用的好经验,把信息化平台建设成城市运行管理领导决策的支持平台。

充分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解决好市与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市一级、市与区县之间的城市管理问题综合协调。进一步发挥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三)高度重视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规划

一要制定信息化城市管理发展近期规划。规划要对信息化城市管理的框架体系、技术规范、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梳理。近期规划要更加深入地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使信息化城市管理“人文化、科技化和绿色化”。

二要制定“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信息化手段突破管理体制障碍,针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向公众和社区的多层次要求,不断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导入城市管理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的管理架构,构建反映问题社会化、确定问题标准化、解决问题责任化、监督过程公开化、分析问题数字化、组织机构权威化的新型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

三要制定长远规划,确定未来十年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战略思路和发展方向。要用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相适应的信息化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

(四)建立数据信息直接服务决策的制度和机制

提高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分析能力,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制定信息收集标准和甄别信息真伪的操作守则,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由一支信息技术、城市管理、统计专业人才构成的数据分析队伍独立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图表、曲线图和地图等简洁形式,显示城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使领导能够快速有效、重点突出地掌握城市运行情况。在继续做好《城市运行监测平台综合信息》工作的同时,完善信息报送制度,主动为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服务。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问题预警机制。发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时数据收集的优势,及时预测城市管理问题,促进管理重心前移。特别需要把握城市运行的各项关键、敏感体征指标,研究确定指标警戒线和综合风险等级,定期发布城市体征指标数据,供领导决策参考。及时捕获城市管理潜在问题,形成预警信息和工作建议,报送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力争在城市管理问题的萌芽期将问题解决。

(五)整合市级各部门信息化管理平台,拓展服务功能

要加强部门合作,整合市级部门信息资源。通过建设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把政府各个部门的已有平台联系起来,使之发挥总体作用。这就包括标准整合,制定《北京市信息化管理标准》;经验整合,总结推广各个部门、区县涌现的好经验;人员整合,即市区之间应该有一支上下垂直管理的人员队伍,使力量得以上下贯通;社会整合,即要与各种研究和推进信息化城市管理建设的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各个方面的力量都能够投入到北京的信息化城市管理事业中来。

(六)完善市一级监督考核机制

借鉴区县信息化城市管理在绩效监督考核上的成功经验,制定市一级职能部门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将信息化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市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组织部门每月掌握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职能部门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与市纪委监察局合作,整合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与市行政投诉中心信息资源,形成各区县、各政府职能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报告,加强内部监督。

同时,将信息化城市管理的绩效评价结果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逐渐加大信息公开披露的程度,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内外监督机制的建立,促使各部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建立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科学统计和甄别队伍。针对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失真问题,应建立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队伍。一方面是对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另一方面则是对信息进行科学评估,识别出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建立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科学分析和利用队伍。有了比较可靠和有效的信息后,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有一支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都比较高的队伍。

进一步提高城管监督员队伍的业务及文化素质。目前,监督员队伍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有可能会影响对业务知识的接受,影响整体工作质量与效率。为此,要加强监督员的理论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感,培养归属感,促进监督员不断提高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主人翁意识。

建设学习型机关。完善机关学习制度,领导带头转变管理理念,加强自身学习,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市级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进而号召和带动全系统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继续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学习力与创新力。

城市桥梁景观照明的发展趋势 篇7

1.1 城市桥梁景观照明设计基本原则

城市桥梁夜景观设计同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样, 都要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要求, 形成正确的灯饰夜景和照明系统设计, 达到夜景效果。

(1) 灯具和灯光照明必须在交通 (行人、通车和通航等) 安全下进行夜景照明设计, 结合人的视觉因素, 是灯光柔和舒适, 防止光污染。

(2) 设计中进行多种光色配合及亮度比, 充分展现桥梁整体艺术造型和单体结构的特性, 营造出以桥梁为主体, 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空间桥梁夜景景观。

(3) 每一座桥梁都有自身独有的形态风格, 使其在一定城市区域立体空间景色的映衬下更能突出桥体的轮廓。

(4) 桥梁照明设施灯光的选取上应该与道路照明箱匹配, 和谐统一。电光源、灯具、照明管线和埋设基础等部分尽可能隐蔽不能影响桥梁的白天景观。

1.2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要素

在很大程度上, 城市的夜景之美是通过城市建筑物及建筑物的标志性构造配以照明装置表现出来的。桥梁夜景更是桥梁建筑艺术与照明技术的完美结合, 展示给人们桥梁建筑美得特性。在城市中, 桥梁庞大的体积及特有的带状结构决定了桥梁夜景设计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1) 照明灯光要桥梁结构要素相结合

光在桥梁夜景观照明中要根据不同桥型的形态特征合适选取桥梁结构对象, 营造出恰当优美的夜光景, 达到与桥梁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独立统一。

(2) 准确的色彩定位突出表现桥梁的立体感

如同色彩在桥梁表面处理一样, 桥梁夜景照明设计灯光色彩的定位同等重要。准确的照明要素色彩选取、控制好光线的角度照射、不单一且扩散布置光源, 做到主副照面、投影面的光照合理分配, 获得立体感。

2 桥梁景观照明设计应用实例

我公司施工的天津开发区新港桥景观照明工程, 从设计的总体构想、创意等均代表了城市桥梁景观照明的发展趋势。

2.1 功能性照明做到了安全、舒适和经济

新港桥道路分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两个层次, 根据道路功能的不同和环境特点, 快车道和慢车道照明采用了高10米, 灯杆间距为30米的路灯两侧对称布置, 使用NG250W截光型灯具;充分体现了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要求, 形成了正确照明系统设计。

2.2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港桥在慢车道和人行道的照明是利用防护栏和景观和灯光的有机结合, 使用NG250W截光型灯具, 平均照度为151左右, 均匀度0.35, 这是在充分调研、分析了行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的, 同时, 营造出以桥梁为主体, 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空间桥梁夜景景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照明设计思想。 (见图1、图2)

2.3 体现了文化景观的韵味

新港桥桥梁的入口景观照明探索了新型的表达方式, 使之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具备了文化景观的韵味。

3 城市桥梁景观照明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的论述, 结合我公司施工的新港桥景观照明工程, 我们能清晰看到城市桥梁景观照明未来的发展趋势:

3.1注重与环境相和谐

桥梁景观可分解成线性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等。桥梁景观照明要做到与大地或桥梁所在城市景观相匹配, 基调相统一, 地形地貌相结合。要注重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和对建设地点的自然环境的保护等, 体现了和谐化的发展趋势。

3.2注重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成为功能性建筑的一个基本原则, 桥梁景观照明近年来在设计和施工上更注重人的感官安全, 人对景观的适宜性,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3.3注重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 科学与艺术的相结合, 成为人们对城市桥梁景观照明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弱电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 总线控制系统等高科技技术已经在桥梁景观照明中被充分采用。同时, 通过场景布置, 用科学的手段控制灯光, 在重要节假日、周末及特殊时段, 组合成各种夜景模式, 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概念。

4结语

本文仅想表达作者在城市桥梁景观照明中的一些思考, 即桥梁景观照明近年来的发展更向人文化、社会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 更注重和谐、以人为本和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摘要:现代桥梁夜景照明作为城市夜景照明的重点组成部分, 不但要体现夜晚本身的景观视觉效果, 兼顾环保节能与管理效率, 而且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对城市桥梁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和要素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新港桥工程景观照明设计理念, 指出了桥梁景观照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照明,原则,要素,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龙翔.桥梁的景观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 200410 (5) :73-74.

[2]“照明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年.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8

尽管我国交通事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城市交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1.1 交通发展不平衡、汽车过快增长

我国的城市交通尽管以较快的增长幅度在发展, 全国的交通道路水平据数据显示仍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而经济的发展, 直接拉动了汽车的增长, 近些年来, 城市的汽车增长率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1.2 公共交通急需优化、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为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 亦是最节约成本和发展国家的交通方式。而我国城市用地较少, 人口密度较高, 非常适宜公共交通运输, 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由于我国一直对“优先发展, 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 票价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 出现了全面的衰退问题。

1.3 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考虑土地和资金是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的基本条件, 城市交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决策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国的城市交通缺乏科学性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 因此, 我国在交通治理过程中往往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 却依旧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从城市中的停车场来看, 特别是中心区对于停车设施严重短缺, 车辆大多数都都停放在道路和人行道上, 这样就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而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2 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虽然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 但是相对于国外的交通管理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面对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2.1 内部管理混乱

由于内部管理职能上存在交叉职能, 因此管理上普遍存在混乱的现象。只有内部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明确, 各级之间的职能清晰, 才不会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多数城市的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维护、公交运营、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安、交通等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最终会导致交通市场管理尺度小、依据小, 间接影响着交通市场法制化建设进程和政府的依法行政。

2.2 管理方式不科学, 效率低下

较多数城市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管理为中心, 为管理而去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众多, 机构重复, 办事效率低下, 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导致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交通行政管理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交通管理部门即是政策的执行者, 又是政策执行的监督者。交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大都设立于交通管理部门内部。因此, 交通管理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无法保证自身的执法公正,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监督如同虚设, 公平必然遭受质疑。

3 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

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是建设现代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 而综合交通体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道路, 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 设有快、慢分道, 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 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 (2) 车辆, 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 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 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 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 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 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功能, 有较高舒适度, 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 (3) 管理, 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3.1 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趋势

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管理发展趋势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 提高服务质量的外部措施, 优化交通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1 设施装备现代化, 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 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 以达综合效益。

3.1.2 交通战略现代化, 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 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

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 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 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 两者相辅相成。

3.1.3 管理机制现代化, 在现代的交通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制定现代

化的管理机制, 这样才能对城市交通进行全面的管理, 从而协调交通运行, 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

3.2 城市交通管理规范化趋势

在进行城市交通工程建设时, 必须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确保城市交通工程不影响到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另外通过规范的管理还可以确保工程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 从而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3.2.1 对工程期限的规范化管理

在城市中建设交通工程一定会对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工程期限的控制, 使其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城市交通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就是控制工期的重要方式。

3.2.2 对工程规划的规范化管理

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程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所以, 我们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城市规划管理, 这样才能使城市交通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3.2.3 对工程质量的规范化管理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行的顺利程度, 所以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质量管理时, 我们必须制定规范的标准, 并且要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力度。这是确保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也是城市交通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浅谈城市水利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9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用水十分紧张, 城市建设侵占河湖的现象随处可见, 而工业发展造成的河湖污染更是屡见不鲜。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城市生活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 河湖建设是宜居优雅的城市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就使得城市水利必须在满足城市用水的同时照顾到城市宜居环境的要求。城市水利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1) 合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合理制定水价, 强化节水建设, 满足城市的基本用水需求; (2) 整治水环境污染, 减少工业三废, 使水环境与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合; (3) 提高城市水利防治灾害的能力, 实现蓄水防洪; (4) 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 综合满足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发展城市的要求。可见, 城市水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它与城市的环境、发展、资源等是一体的, 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实现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一致正是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趋势。

2 当前城市水利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水利的灾害问题

一方面,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侵占河湖、农田, 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蓄洪泄洪能力正逐年降低。而硬化的城市地面系统和部分老城区排水不畅的地下水系统更加剧了洪峰的危险。另一方面工业污染的排放使得城市环境恶化, 极端天气频发, 而城市“雨岛效应”使得市区暴雨的频度和强度都有所增加。这些都使得城市水利的灾害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怎样进行城市水利建设以有效地防治城市水利灾害问题也将成为未来城市水利建设的关注点。

2.2 城市水利的环境问题

城市水利的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城市发展的顽疾。随着城市的迅速膨胀、工业的迅速发展, 城市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在城市化的初期,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 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 许多城市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大量未达到排污标准的工业废水废渣排入城市河湖, 导致城市水环境迅速恶化, 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如何利用城市水利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还城市一片清澈的河湖也将是未来城市水利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

2.3 城市水利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水资源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城市的迅速膨胀、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用水也相应地大幅增加, 然而水环境的破坏和水污染的加剧使得大量城市水资源难以达到城市用水标准,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用水紧张。要解决城市水资源的问题, 不仅仅应该关注水量的问题, 还应该关注水质的问题。如何利用城市水利建设, 寻找优质水资源, 并同时改善城市水环境, 提高城市的水质, 保证城市的供水稳定和供水安全也将是未来城市水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城市水利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以人为本, 体现多元化功能需求

纵观城市水利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城市水利的发展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过去的基本防洪供水功能到如今的造景功能, 城市水利越来越体现出人的需求。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将城市水环境打造成舒适宜居的人文水环境。发挥水的景观效果, 满足城市的休闲娱乐要求, 最大程度地缓解城市生活压力, 体现多元化功能需求, 打造宜居城市, 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2 彰显生态和谐, 改善城市水环境

无论是从人们对城市用水的要求来看, 还是从城市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来看, 改善城市生态水环境都是未来城市水利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的城市水利将更加重视生态建设, 重返自然, 在城市合理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城市水系的研究, 探索如何为城市河湖创造开发更多的有效生存空间, 加强对城市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合理规划, 实现区域内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 还城市一片清澈的河湖。

3.3 多种方式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水资源紧缺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大城市发展、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 未来也必将探索出更多的高新技术来应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目前海水淡化、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已经成为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重要手段, 虽然使用规模不大, 但这也为未来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开辟了道路。而随着相关废水资源的再利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技术的开发, 未来城市水资源的来源渠道也将越来越多元化。

4 总结

城市水利建设与城市的环境、发展、资源等是一体的, 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实现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一致正是未来城市水利的发展趋势。总的说来, 未来的城市水利必将走一条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本文根据城市水利发展的基本理念, 针对当前城市水利存在的灾害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提出未来城市水利应该以人为本, 体现多元化功能需求, 彰显生态和谐, 改善城市水环境, 以多种方式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景观绿化的发展趋势 篇10

1 城市景观绿化系统建设的原则

1.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提高城市街道绿地在整个城市道路中用地的比率, 拟提高城市绿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生态效益, 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社会效益服务。

1.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设开放式绿色空间, 让市民亲近绿地, 利于行车、利于人流流通、利于人们休闲。拟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使其达到景观、生态、游憩功能的和谐统一。

2 城市景观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1 基于“都市圈”城市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廊道网络”规划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和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绿地系统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有良好的可达性。国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 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如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48km内, 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和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 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的例子。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 (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 (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设了8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上海市进行了建设“长藤结瓜”式环城绿带的尝试。规划绿带宽500m为“藤”, 沿线布置的10个主题公园为“瓜”。通过合理配置地域性树种, 建立科学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增加野生动物种类, 营造近自然的森林景观;通过生态养护达到系统的和谐与平衡。

2.2 开发水体景观, 发挥水体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城市水体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调节空气湿度的时空分布, 还影响生物物种的种类与数量, 促进绿地形成更为完善的植被结构和更为强大的生态功。同时, 水体也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的主要交流通道, 水系也是城市最重要的景观廊道之一。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绿地是“城市之肺”, 而河流和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 它维持着一个环境的健康但也需要一个环境来维持其本身的健康。前者是因为水系如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结合具有极强的自净能力, 同时对沿岸的小气候产生影响, 它可使周围的平均气温降低4~7℃, 加快空气的流动, 对人体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也可为城市中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 并净化水质,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健全的水系构成绿色通道网络, 最具有蓄洪和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后者, 是指水系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把他们隔离起来 (如水泥硬化河道岸坡等) , 在失去生态系统之间交流的情况下, 水体的自净能力就大大下降, 结果有可能成为死亡的水面。城市因为有了森林和水体而风景优美, 空气清新, 环境宜人。因此, 林水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3 立体绿化

城市挖潜增绿后, 再营建较大面积绿地极为困难, 而立体绿化是增加城市绿量, 提高绿化覆盖率的新手段和新领域。它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手段, 对绿地上部空间、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绿化, 主要包括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及建筑再生空间绿化 (墙面、屋顶及天台、室内、阳台绿化等) 。城市立体绿化方法有: (1) 垂直绿化。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 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2) 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 内填种子及树胶、土壤肥料等混合物, 并供以水分, 从而形成绿色围墙。应用贴植墙面技术, 可使庭园观赏树、果树用于墙面绿化。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的城市围墙全用花卉和树木代替, 铁丝网壁布满攀缘植物。北非突尼斯使用仙人掌当围墙。美国与巴西大规模推行“生物墙计划”。澳大利亚堪培拉规定城市内不准设置非生物墙; (3)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最早出现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市。近年来, 日本制定了“营造绿色屋顶计划”, 使用了人工土壤、自动浇水及控制植物生长等新技术; (4) 绿色建筑。最早出现于1980年, 美国芝加哥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大楼。1995年, 加拿大建造了第一幢生态花园楼, 把建筑与植物、自然融为一体; (5) 绿化壁网。日本把壁网架放在水里, 让苔藓植物繁衍附在上面, 打捞出放在绿化地方即可。

2.4 植物造景

意大利台地园中, 植物经常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绿篱常修剪成绿丛植坛、迷园、舞台背景、拱门、绿墙等, 植物雕刻比比皆是, 而且复杂程度愈演愈烈。庄园植物以绿色为基调, 避免鲜艳花卉, 营造凉爽、宁静风格。意大利柏 (Cupressus sempervi rens) 是意大利园林的代表及象征, 常作主景、背景及框景等。英国城市绿地开朗明快, 有传统庄园、整形园及自然风景园3种。前二者的主要特点是规则式园林, 并广泛使用造型植物, 而自然风景园多采用疏林草地形式。英国对城市绿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好, 热衷于花卉栽培;缓坡牧场和孤立树构成英国特色的优美自然景观;花园经常和树林、牧场、草坪形成开阔的植物景观。法国城市绿地以象征君权的勒·诺特式 (Le Neot re) 园林为特色。花坛是法国花园中最重要的构图要素, 有刺绣、组合、分区、柑橘、水花坛6种形式。小林园和丛林是法国花园最吸引人的场所, 而树篱常作为花坛与丛林的过渡。广泛使用的阔叶乔木形成丛林, 成为法国平原森林的缩影。在法国, 植物也常用作建筑要素, 形成高墙、长廊、天井与立柱。日本庭园植物造景常采用二对一、三对一、五对一等丛植方式, 多配置常绿树, 花木稀少, 追求简单、含蓄、朴实的风格。日本绿地不提倡景观落叶树叶色的骤变, 追求终年好景, 而不过分突出季节变化;落叶树果实、姿态突出者, 也常应用于庭园绿化;松树最受欢迎, 常成为构图中心;泷口、石灯笼旁、桥侧常配置乔木和灌丛, 增加景观深度;花木多植远眺处, 注重盛花的整体效果。

2.5 强调服务功能, 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环境需求

创造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中最基本的课题, 也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质量是保证可居性最重要的条件。环境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条客观规律。

近年来, 随着大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增长, 城市郊区已经日益成为城市的旅游基地。本城市居民和邻近城市的居民往往利用双休日到城市郊区休闲度假, 在空间上形成环绕市区的环城游憩带。因此, 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 将越来越重视城乡结合部绿带、郊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植物园的旅游服务功能, 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 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需求。

3 展望

寻求更佳人居环境, 保护环境和倡导绿色的潮流悄然兴起, 绿色文化和绿色运动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新文化运动, 21世纪的理想城市必将是绿色城市。我们相信, 通过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城市绿化潜力, 选用高生态功能树种, 强调多层次绿化结构及养护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生物总量, 将为城市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 必然会使我国的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好, 创造出人类理想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规划, 2001 (11)

[2]吴国强, 余思澄, 王振健.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开发理念初探[J].城市规划, 2001 (4)

[3]彭斌, 林文盘.都市水体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用[J].环境保护, 1986 (7)

[4]王保忠, 安树青, 王彩霞.城市园林绿化及其关键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4)

[5]何平, 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6]Abdollahi KK, Ning ZH, Appeaning A.Global ClimateChange & Urban Forest[M].Baton Rouge:Franklin Press, 2000

[7]Akbar KF, Hale WHG, Headley AD.Assessment of scenicbeauty of the roadside vegetation in northern England[J].Landsc.Urban Plan, 2003 (63)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园林 绿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47-01

1、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1.1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人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1.2发展名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人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1.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8.1%,我国1998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人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1.4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2、园林城市发挥的作用

2.1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为首要任务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了草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工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该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植物保护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尘烟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取法宁静感,因而城市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会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日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

2.3在郊区发展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归农民所有的,是农民赖以为生的,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2.4要把园林绿地明确定为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大地震、大火灾之类的灾害,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灾场所,不然想躲都无处躲,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负责的城市建设者必须设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就是防灾避灾的场所,平常时期公园和绿地供人游,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3、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3.1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决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了生命。为要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则是要把眼界扩展到环境的全部,搞好景观环境设计。

3.2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结合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体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3要面向社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二三线城市,发展趋势

1 二三线城市综合体发展的新环境

1. 1 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角度去划分城市等级, 可以认为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是一线城市; 其余直辖市、经济强省省会和重要城市、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是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则指的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小城市。我国一线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先驱, 目前以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而二三线城市则依靠国家最近十几年的发展政策, 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例如,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直接带动了上海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

1. 2 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发展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三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二三线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日常消费中, 用与餐饮的消费数额提升不大, 但是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消费, 数额明显提升, 较之10 年前提升了一倍以上; 在非日常消费中, 购房消费的增长幅度小于购车消费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 二三线居民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消费结构方面, 与一线城市基本一致。

1. 3 二三线城市规模扩大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在我国东北地区, 人口正在从乡村向城市移动, 仅长春市一个城市, 近5 年的城市人口增长率与10 年前相比, 增幅提高了20% 以上, 城区划分也从最初的5 城区发展成了目前的主城区加外五县; 南方城市的规模扩大速度更快, 进行有效的城市建设, 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已经迫在眉睫。

2 城市综合体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新趋势

2. 1 城市综合体在一线大城市的现状及对二三线城市的影响

深圳市是以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为主要路线发展起来的城市。据易城中国研究, 从2009 年到2011 年间, 深圳已经建成城市综合体项目共20 个。福田区综合体项目建筑面积最大, 占总量的49% , 其次南山区项目建筑面积占20% 。目前存量以商圈型综合体为最主要的类型, 新兴城区型次之, 交通枢纽型较少。深圳市的城市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人居环境建设滞后、交通枢纽建设不足、写字楼建设过多等。这意味着, 二三线城市在以城市综合体为主要建设路线进行城市发展时, 必须着眼于未来, 考虑到城市长期发展需要。

2. 2 作为城区特征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城市综合体是可以作为城区特征进行自身的发展的, 这样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发生在我国许多二线发达城市当中, 其中以杭州旧城改造最为突出。杭州的旧城改造从表面上看是老城区新建的城市建设项目, 实际上, 是将杭州老城区的商业、住宅、旅游产业进行综合性建设的过程。杭州市旧城改造项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对老城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保留了原有旧城的建筑立面, 以旧城建筑为基础, 往上进行住宅区建设, 往下进行地下商圈建设, 以贯穿老城区地上地下的建筑设计为支柱, 完成了即保留老城区景观, 又满足人居需要, 同时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设目的。

2. 3 介入城市规划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交通是商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将商业与交通融合, 将会是未来综合体开发的主要趋势。如广东省政府2012 年下发的《关于第一批珠三角城际轨道战场TODZ综合开发规划的批复》, 提出大力推行TOD开发模式, 创新城市空间组织方式, 促进产业发展, 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成都出台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选址和规划均要与地铁线路的规划建设相呼应, 应注重与交通节点, 尤其是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在日本有个非常成功的代表项目经常被各大设计院作为经典案例, 它就是难波购物公园———位于大阪传统热闹商业区, 邻近难波火车站, 离机场一站之遥, 将城际列车、地铁等交通枢功能与办公、酒店、住宅完美结合。它成功的经验对我们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开发和设计很有启发。

2. 4 城市经济要素促进下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或满足城市发展某一项目标要求而进行的城市综合体建设, 是目前二三线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又一趋势。万达产业的第四代产品———万达城, 包括15 万平米左右的单体万达购物中心、10 万平米体验型娱乐中心、10 万平方米的创意休闲街区、21000 间以上客房的酒店集群以及20 万平方米以上的写字楼, 完成了单一商业购物中心向大型商业文化购物公园的转变。武汉中央文化区、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就是万达在此方向上的实践。

3 对二三线城市综合体发展提出的建议

3. 1 政府需要发挥指导和协助作用

二三线城市发展说到底与国家整体的发展息息相关, 城市用地规划以及城市建设的未来构想, 直接由政府负责。因此, 在二三线城市综合体建设中,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对商业性质的城市综合体建设进行指导, 对促进旧城改造类型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予以政策上的配合和协助。

3. 2 重视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也体现在文化建设和市民素质提高方面, 因此, 城市综合体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娱乐设施与商业的协同发展。将图书馆、电影院、医疗组织、教育机构纳入到商圈之中, 使城市综合体能够承担起更全面的城市发展任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3. 3 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指导

我国一线城市中的城市综合体建设, 由于受到“发展经济”这一直观目标的影响, 于环保、交通以及人居便利性方面考虑不足, 已经造成了一些问题, 北京市的雾霾实际上就是城市综合体过于密集无法处理城市空气质量恶化问题导致的。这意味着, 城市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环保和人居舒适性的问题, 未来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需要考虑到建筑立面的环保材料应用、在建设过程中直接引入更高级的废水净化系统、将景观绿化设计立体化等方面, 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 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综合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路线的实践过程。

4 结论

综上所述, 城市综合体是我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形式, 并且能够满足二三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在进行城市综合体建设时, 必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 重视城市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平衡、吸取一线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经验教训, 重视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希望本文能够为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黄杉.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与类型模式[J].经济地理, 2013 (04) :126-127.

上一篇:盾构液压油的净化技术下一篇:审计信息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