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才

2024-09-25

健康人才(共11篇)

健康人才 篇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 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具体实施中, 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且紧密地结合, 为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道德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和谐愉悦的教育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 陶冶他们的情操, 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之余, 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 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 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 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 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学习劲头更足了, 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 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二、做有德行的人

“有意义的学习”是新课程强调的一个概念。它提出学习要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联系, 它既要符合学生自身的需要, 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 又要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理历程相匹配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比如: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 学生因为选择的是自己班的干部, 而且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当班干部。班干部的选择结果直接影响班集体的荣誉。如果选择的班干部不愿意为大家服务, 这样的班干部就没有威信, 这样的班级就失去了凝聚力。因此这样的一次选举活动非常有意义, 学生在选择时切身去体会并参与进来, 他们知道要为班级选择有担当的干部。类似的活动就非常有意义, 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懂得了爱班级、爱集体, 既体验了生活, 同时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学生也都非常的喜欢参加并且从中感到快乐。实践证明有意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德行品质的树立。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形成共鸣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 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 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 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 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 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利用模范榜样的力量强化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 所谓示范法, 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 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 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 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 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 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

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 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 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 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 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 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 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在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应因势利导, 还可与社区联合, 将学生带到社区, 进行卫生、帮教、助残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从而增强集体观念, 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课程生活, 是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 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明天。小学教师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就要敢于探索, 勇于实践, 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 为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道德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健康人才 篇2

XXX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XXX北部,分别与广州市XX和XXX接壤,北江流经境内,省广四线、清龙线以及即将动工建设的珠外环高速公路贯境而过,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单位和广东省蔬菜专业镇。近年来,XXX坚持工农并举,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两大产业载体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全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3亿元;工业总产值128.3亿元;农业总产值6.8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71万元;税收总额1.77亿元。全镇总面积98.23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3.9万人,外来人口2万人。镇内拥有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社区学校1所。公办在校中小学生3728人,其中:中学生1317人,小学生2411人。

二、整改成效

2006年6月,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组在总结报告会上向我镇提出了三点意见和建议:一是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补充、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学校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二是要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实现教育的优质化提供高起点的人力资源;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学校、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评上述意见和建议, 迅速制订了《XX镇教育整改工作方案》 和《XX镇“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狠抓落实,深入整改,推动全镇教育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

近4年来,共投入了3359万元,新增校舍5851.58平方米。其中,2009年,在新城区划出面积约38亩用地,按省一级标准,新建了1所全新的实验幼儿园,完成了近800万的接送车招投标,将全镇学生的接送车更换为全新的宇通客车;2010年,在永平小学增建了1幢综合楼。

2、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

创建教育强镇以来,全面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建设,投入4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投入600多万元用于购置学校信息化设备,重新建设了电脑室3个,新购计算机294台,安装了24个电教平台。目前,全镇公办学校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00个,教师用机222台,实现了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3、教育特色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特色办学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中,XX镇中心小学“创造性地进行学生行为规范习惯养成教育”为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具有农村小学特色的德育之路;XX中学突出抓好体艺教学,扩大体艺文化覆盖面;永平小学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篮球、书法等特色课程,成效显著。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以“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让教师安教乐教。近几年来,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目前,全镇在编教职工,年人均收入为85822元,比2006年提高了41050元,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 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外,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邀请请名师名家到本镇开设专题教育课,送校长、教师到名校驻点学习,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5、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是中考成绩较好,XX中学中考连续几年居全区镇级中学前列,特长生上线率高,学科竞赛成绩卓著。二是中小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的比赛,共有国家级获奖139人次,区以上386人次,获奖层次及人次比几年前有大幅度提高,中心小学的足球项目以及XX中学、XX小学的篮球项目,多次获全区比赛的冠军。三是青年教师成才快,几年来,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有5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名师3人,名班主任4人。四是有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结题,教师论文在省、市、区报刊发表或获奖的有215篇。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镇委、镇政府紧紧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扎实推进,开创了教育强镇建设新局面。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1、加大投入,促进学校建设均衡发展

(1)加强领导,科学策划。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镇委、镇政府把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镇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涉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财政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具体细化分阶段实施,并纳入镇工作重点切实抓好 督查落实。

(2)措施到位,持续投入。2007年以来,我镇教育财政投入实现适度增长,坚持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拨款逐年提高,做到经费的“三个增长”:2007—2009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4461万元、4644万元、4505万元,镇财政经常性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4255万元、4447万元、4549万元,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017元、7391元、9877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1855元、2007元、2244元。创建教育强镇以来,先后投入了3359多万元,完善各校的硬件建设,其中包括:投入1000多万元按省一级标准,新建了一所全新的实验幼儿园;投入了370万元在永平小学新建了一幢综合楼,扩建学校饭堂;投入140多万元完善了中小学功能场室及添置了常规仪器设备,形成城镇建设与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布局,让广大的XX学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推进XX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遵循“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打造信息技术新平台,抢占教育阵地制高点”宗旨,全面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建设,投入近400万元建设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投入600多万元用于购置学校信息化设备,重新建设了电脑室3个,新购计算机294台,安装了24个电教平台。现全镇公办学校拥有多媒体电教平台100个,教师用机222台,专任教师的师机比例为1:1,学生用机479台,生机比中学为7:1,小学为10:1;投入了92.3多万元,用于完善中小学实验室的仪器装备;投入了50.9多万元购置了4万册图书,单纯从新购置图书来计算,学生人均购置了10.32册。全镇中小学都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和三水区教育城域网,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信息网络,并建有自己的网站。

2、整合资源,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推行教育均等化,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2006年教育强镇验收时,我镇中小学的格局是“二中四小”,2009年5月,XX中学、XX小学划归XX镇,全镇中小学形成了“一中三小”的布局。随着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我镇中小学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在我镇就读的外来工子女有846人。如何协调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为此,我镇切实围绕上级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通过规范学校管理、完善校车接送网络、优化教学环境等多项举措,推动外来工子女加快融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了教育公平。

(2)实施助学工程,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我镇一直以来充分关注困难家庭中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按照XX市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扶贫助学工作的意见》的政策措施,确保我镇低保家庭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2008年,为491名学生发放低保学生家庭补助生活费,补助资金共328539元;2009年,“低保学生”279人,补助资金共132000元。近年来,我镇将助学工程的触角延伸到企业,通过借助企业的力量,设立企业助学基金,每年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3)重视学生安全,加强校车接送学生工作

在形成“一中三小”的教育格局后,全面优化教育环境,全镇本地群众的子女及外来人员的孩子均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成果。学校的撤并衍生出的自然是学生接送的新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能力较低,为确保学生接送安全,切实减轻 家长经济负担,镇委、镇政府作出决策,对偏远地方的学生统一用校车接送,多年来陆续加大学生接送补助资金,有效解决学生乘车安全问题。2009年XX镇完成了金额近800万的接送车招投标,将全镇学生的接送车更换为全新的宇通客车,学生的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目前,XX镇中心小学、工业园小学、XX小学共有学生2400多名,其中需要校车接送的学生约1000名。

(4)规范幼教、推动成教,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按照《关于印发的通知》(三教发[2006]17号)精神,对已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几所幼儿园进行了整顿提升,统一收费、统一接送车标准、统一幼儿入园注册时间和入园年龄、统一教职工编制和班额、统一假日休息和放假时间、统一幼师资格和准入条件,为逐步提升我镇幼儿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年定时按教育局的要求对幼儿园进行年检,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目前,全镇有4所幼儿园,其中1所是按省一级建设,2所为市一级幼儿园,1所是达标幼儿园,能满足幼儿入园需要,发展态势良好。

2009年,我们创办了XX镇社区学校,并配置了办公室、课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健身设施,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学校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就业技能、生产知识、人员素质等方面培训,进一步拓宽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培训层面,提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功能,有效缓解了XX镇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生产与生产力的供需矛盾,为我镇成教、职教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拓宽了发展空间。

(5)突出工作重点,学科教学结出结果 成立了镇学科教研组,深入、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一是确立九个年级一体运行的大教育观。打破小学教师只教小学知识,中学教师只教中学知识的局限。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目标细化分解成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检测点,并落实到每一个学段,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特点把握梯度,在教学中相互进行渗透、巩固、提升;二是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中小学学科行政、科组长、教学骨干深入到四所中小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挖掘教学中存在问题,寻找最佳的整合点;三是进行常态课、示范课的课例研究,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四是定期组织中小学学科行政、科组长、教学骨干参加九年级月测质量分析会,通过分析把暴露出来的学科薄弱点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等问题辐射分解到下面各年级,全线、全程、全员整合,夯实发展基础。教学科研扎实而有力,引领了教师将教育理论运用到一线实践,一批科研项目创成果。XX中心小学的《特殊家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策略研究》、XX中学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家庭合作进行协同教育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级申报验收;中心小学的《构建开放式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XX小学的《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了省市的验收。

(6)创新德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在校内通过团队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努力营造“团结协作、朝气蓬勃、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感悟生活,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进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在校外,各学校与德育挂钩单位配合,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例如,XX中学与XX区社会实践基地配合,对学 生进行军事训练、动手操作训练及交通安全等教育,使学生受到了相应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与邻近厂矿结合,开展“我与环保同行”活动。又如,中心小学与XX农业生态园结合,让学生在身边认识科学,还带领学生代表参观广东省第X戒毒劳动教养管理所,让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再如,XX小学与XX敬老院结对,对学生进行爱老、敬老教育。再如,工业园小学带领高年级学生到XX工业园区一些先进企业参观,让学生明白只有立足高科技,才能创造无止境,从而更加发奋图强。

3、多措并举,促进“强师兴教”工程健康发展(1)大力改善教师福利待遇

在认真落实好上级有关教师待遇文件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我镇教师激励机制。为激励我镇师生奋发向上,镇政府划拨专项经费设立中考奖教金,连续多年对中考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学校实行奖励。建立提高全镇教职工福利待遇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近三年教师人均年收入分别为50516元、68385元、85822元。同时大力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有效地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2)完善领导岗位竞争机制

重视提高教育班子队伍的整体水平,完善校长等领导职位选拔任用的程序与办法,推行三年一任期的竞岗机制,严格按照民主测评、演讲答辩、组织考察、认同度测评等程序,坚持用人所长、优中选强的原则,竞争产生出新一届的校长队伍,充分体现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着重教育管理、教育经营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校长的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成 为一项制度化、常规化的工作。

(3)建立多层面长效培训机制

一是完善镇教研组——学校科组——年级备课组三级联动教研网络,在镇内开展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新教师校际交流研讨活动;二是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对全镇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针对我镇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特点,近年来,我们通过公开考试,把部分优秀的合同教师招为在编教师,同时通过教师学历培训,鼓励教师继续进修,一大批的教师取得了更高学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启动“外联内援,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对各个层面的教师进行培训。一是借鉴名校模式进行培训,向名校要经验。组织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知名学校学习考察,加强与名校的交流沟通;二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培训,向名师学方法。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地区的教育专题讲座和教育沙龙活动;三是依托专家导引进行培训,向名家要理念,邀请北京、武汉、广州等高校、名校的教育专家、知名教师到我镇对科级组长以上的骨干和全镇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三年来,我镇教师培训是有广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全镇300多名教师都参与培训、研讨、交流,聆听名师、名家的授课与讲座,让我们的教师在名校、名师、名家的引领下走出大塘看教育,从全国教育发展的高度审视大塘教育,带给教师强烈的震撼和超前的引领,引导他们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树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运用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寻求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促使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中:XXX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XXX被评为 XX市名教师,XXX等3人被评为XXX市骨干教师,5位教师成为XX区骨干教师,3位教师是XXX名教师,4位教师是XXX名班主任,有效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4、大胆探索,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

立足于“以学生成长为本”的理念,探索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培养,小学打基础,养习惯,挖潜能;中学规划人生,立校风,抓质量,办学内容与形式逐步向内涵发展方向过渡。主要做法是:“五结合”:

(1)学校办学出路与学生终生发展结合

集思广益,每所教职员工为学校确定发展方向出谋划策,思考四个问题:学校核心动力源是什么,个性特色是什么,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有哪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构思形成一校一策,人人参与学校建设,共同为学生成长服务。

(2)队伍建设与学习能力提高结合

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目标,聘任一批重生本素养、学以致用的校长,移植研修成果,带动课题研究,以科研造就生本意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转变教师从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提升为教育价值取向,实现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实验,夯实教育理论素养,为学生个性发展而创新课堂教学行为。

(3)校风建设与品行养成教育结合

全方位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德育管理网络。中学帮助学生人生规划,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以班风校风正向氛围促上进学风;小学注重文明礼节和卫生习惯,德育序列年级渗透,社会实践补充课堂知识。评价与张扬个性结合。探索鼓励每个鲜活的个体向一切可能发展的途径,评价环 境宽松,手段细化,易操作快反馈。开展多类型的创校园之星、文明班,班级际文体竞赛互动平台等,表彰奖励学生范围涵盖所有学科和生活内容,激励学生上进欲望,形成健康人格。

(4)校园文化建设与陶冶高尚情操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三化”“三性”,校园环境绿树成荫,建筑物清新明亮。各校展示出不同的特点,中心校的古诗文长廊,法制教育长廊,安全、禁毒教育基地,XX中学的英语廊,XX小学的花园式校园,工业园小学的围墙文化等;每所学校均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艺节,平时开设大课间,每天下午学生开展各类型兴趣技能活动,科教办组织每年大型的文体盛事,保持良好学生的竞技心境。

(5)特色教育与发展潜能结合

学校根据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地域条件、办学优势,开展特色教学,特色项目长年活动,校园成学生的乐土。中心小学利用一体育教师曾是三水区足球队主力队员的特点,在小学生中大力开展足球运动,长年坚持,多次在网点学校比赛中夺冠;同时利用社区具有良好的书法群众基础的特点,聘请了林和瑞老人作书法指导老师,日积月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浓郁的氛围,中心小学学生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区的比赛中获奖。XX中学、XX小学利用本地区群众热爱篮球的特点,在学校大力开展篮球运动,在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

5、搭建平台,推动村(居)民终身教育深入发展(1)推进农村文化教育设施建设

扎实、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镇创建了53条新农村,建文化室53个,图书54321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大力宣传 XX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搭建平台,推动镇村居民终身教育深入发展。一是引导村民群众学理论、学时事、学科技、学法律、学业务,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农村居民。二是围绕镇委、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好舆论引导、营造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创新开展基层文体活动,丰富乡风文明工作内涵。组织经常性的文化、卫生、科技、法律下乡活动,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歌咏大赛、村际篮球大赛,鼓励支持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各类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2)丰富园区文化

我镇拥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两大产业载体,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以及5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发展。我镇因地制宜,结合园区产业发展情况,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及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每年举行“外来工卡拉OK大赛”,为广大外来工尤其是子女提供了一个文化休闲平台。

(3)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2800平方米文化中心,内设图书室、棋艺室、综合培训活动室等20多个功能室,配备有电子阅览、文体康乐等活动设施,与文化广场连成一体,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又是学校举行各类文体活动的地方,为学生展示才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四、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几年来,我镇教育坚持均衡、协调、公平的理念,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积极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 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内部管理水平不够高,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业务水平和素质与家长和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

五、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结果如下:政府责任148分,支持教育126分,发展水平215分,总分 489分,占总分值 97.8 %,符合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督导评估要求,谨请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派的教育强镇复评督导验收评估组专家给予评估验收。

关注心理健康 塑造健全人才 篇3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焦虑等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统计,我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率,近五年来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大约有3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类型多样化的特点。

二、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优越的家庭生活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抗挫能力较差。独生子女在每个家庭中都处于核心地位,自我意识较强,不会换位思考,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多数人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听音乐、上网,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导致性格孤僻,甚至自闭,实际心里年龄偏低。

2.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较大。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学生心理十分紧张,担心考试失败,害怕家长、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冷眼,因而产生焦虑,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3.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漠不关心。家长和学校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德育教育缺失。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被视为“差生”,轻则挖苦,重则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其实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但实际上却成了他们对立的对手,使学生的情感上出现了一个“空白地带”。

4.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不能很好的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对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不以为然,再加上凶杀、暴力、色情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误导,引发中学生说谎、欺骗、打架、偷盗等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自身的重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把心里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有专设机构领导,专门领导主抓,专任教师负责,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课堂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达成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的知识能力目标,也要抓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要从眼前的成绩来教书,而要从长远的发展来育人。

3.班主任工作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至关重要。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仅要把目光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要把侧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的疏导及点拨上,即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严师,又要做他们发展道路上的慈母!

(二)尊重个性、积极引导,慎重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1.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

2.以身作则,家长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言行教育引导子女。

3.注重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4.尊重孩子,不走极端,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那种“爱则宠、气则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会培养出乐观、友善的栋梁之才。

(三)创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努力做好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营业性网吧、三室一厅等社会文化场所要加强监管,对违规违法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场所要及时处罚,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浅议医院老年人才心理健康维护 篇4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同时许多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老年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医院老年人才(尤其是坐门诊的老专家)是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一块招牌,同时也是提高医院就诊率、住院率的关键。如何让这些医疗界的老年人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使他们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并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业绩,维护老年人才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医院老年人才的心理特点

进入老年期,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为明显。这一时期随着生活能力的下降,身体状态减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医院老专家们也不例外。这些变化使老年人才心理呈现出一些特征。

1.1 消极情绪增多

医院绝大部分老年人才从前都是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有的甚至担任过分管医疗业务工作的院级领导,由于不在担任行政职务而突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和生存目标定位,内心的空虚和失落感增强,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愉快感缺乏、焦躁易冲动、疑心重、精神运动迟缓等情绪性症状和食欲下降、失眠等躯体性表现。

1.2 智力的部分能力减退

智力是人的认识与行动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五大要素所构成。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最重要心理条件。到了晚年,智力还能保持相当高的水平,但开始有所缓慢的衰退。老年智力衰退的速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智力的不同要素衰退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院老年人才的智力水平往往衰退的比较缓慢。

1.3 统觉发达,判断准确

多数老年人统觉发达,运用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导后来的实践,可以周密思考,更深切地认识当前事物,准确判断,避免失误。

2 医院老年人才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

2.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组织获得帮助与支持。社会支持可分为客观的实际支持和主观的体验到的情绪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冲突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也是老年人才发挥作用的基本平台。依据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针对医院特殊环境可以重新返聘一些医疗技术过硬、知名度高的退休专家坐诊或在临床担任技术主任,让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发挥余热。因为医院老年人才阅历广、临床经验丰富,思考比较周密,对疾病的诊断善于比较与鉴别,判断较准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另外医院老干科工作人员要多注意和他们聊天,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要乐意听他们说,要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不是因为生理和机能减退而被社会遗忘。

2.2 合理应对生活事件应激源

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医院老年人才可采用下列方法应对各种生活事件。首先要远离应激源:如丧偶、自己患病、生活习惯的改变、亲人患病、家庭生活问题(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关系不和等)。同时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与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接触,可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的适应环境,避免不满和愤怒等应激状态。其次是合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当面临不良情境时,若能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可有效降低心理紧张度和不良情绪。另外,如果遇到一些不良的生活事件不宜冥思苦想、发愁、哀叹,而应通过散步、打球等有一定强度的活动宣泄不良情绪。

2.3 多方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健康、参与、保障”是当今全球老龄事业的行动纲领,更关注大多数健康老年人(老年人才的主体)的心理状态及其维护。并且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老年人的心理的法律法规和多建立一些机构,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生活保障和为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机构。其次,应充分调动好老年人才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造出最大的工作业绩,甚至还会产生“奇迹”。

3 小结

老年期已经不再是人生短暂的一瞬间,它占到人生的1/4-1/3的时间,如何走好人生最后的历程,保持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医院老年人才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更应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健康地生活。这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针对医院老年人才心理变化的特点,依据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挖掘老年人才潜力,创造应有的价值,继续发挥余热减缓智力衰退,从而有效地维护老年人才的身心健康水平,使之愉快的渡过晚年。

关键词:医院,老年人才,心理,健康维护

参考文献

[1]刘碧英.老年人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73-374.

健康人才 篇5

[摘要]在创新与发展的当代,创新人才应具有这个时代的素质特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胜,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具有过硬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当代创新人才的涵义及特征

当代创新人才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因此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主要特征为:1)创新人才不愿墨守成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2)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习惯,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3)创新人才具备个性化、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4)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境。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空间,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动机和欲望,在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乐于创新、乐在创新。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困难和失败的挫折,因此发挥创新精神也要正确对待创新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干预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应对失败,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解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走出失落的低谷,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阶梯和创新的源泉。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多样的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解除困惑,在身心愉悦、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使其养成勤于动脑、求新求异的科学思维习惯,加深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理解,将大脑中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进行分析、重组和升华,善于捕捉灵感,有意识的进行创新。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入手,培养高校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鼓励大学生运用聚合、发散、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活动,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步培养出较好的创新能力。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归类并重新组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的水平。

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合理宣泄、转移和升华负面情绪,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能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促进其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创新教育

创新性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性活动应对挑战、在危机中发现机会。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受观念的制约,因此,教师更要转变教育理念,尤其是在转变那些如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纠正等错误观念,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鼓励学生掌握一些创新思维、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强化课程设置,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套合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保证通识课程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时代性,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开设一些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力开发、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择业与就业的心态调整等课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培养创新素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和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空间,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以及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等多样的思维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动态、多角度的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不断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全面提升创新心理素质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锻炼和提升创新心理素质。如开放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让学生通过测评科学、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测评后,心理健康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起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解除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困惑和心理困扰,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开发心理潜能、乐于创新。

(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创新素质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引导者,其言传身教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将全体教师的创新能力凝聚在一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教师学习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等相关知识,改进教学方式,科研与教学并重,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四、结论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高校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发挥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个体咨询、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运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内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王凌锋等.实施“积极”创新心理素质教育,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上旬刊),.

健康人才 篇6

关键词:新常态;人才战略;企业持续发展

2014年5月,习主席第一次提到“新常态”这个词,把它作为执政的理念之一,新常态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企业应该考虑的,而人才战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人才对于一个企业发展在当今的重要性相当于一个人的血液,贯穿一个企业的始终。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它是对未来的思考,要着重研究人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企业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保证人才的合理配置,使其各尽所能,发挥所长,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对新常态分析、解读

(一)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我国经济目前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变,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组织新特征;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突破口。在经济新常态的同时,政治和中国建设也呈现出新常态。总之,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机遇

新常态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虽然经济的增速放缓,但是实际增量仍然可观,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增长更加趋向平稳,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并且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决成长中的各种烦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广,以各项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二、人才战略的实施与对企业的作用

(一)重注发掘人才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有善于发掘人才、重用人才。能否拥有一批真才实学的人才往往关系的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寻找人才变成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企业领导可以立足本企业在企业内部培育人才,其次,可以从外界引进人才。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微软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分公司几乎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但微软公司很少从外界招聘各类领导人才,在缺乏人才时,它不是立即对外招聘而是在公司内部进行选拔,公司的领导人员和人才大多是经过选才-培训-评估的程序从本企业内部发掘出来的。所以说,作为跨国大企业,微软的成功有它的理由。

(二)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如何开发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企业要坚持把人才培养当做企业发展的的第一要务来抓。企业首先要明确需要何种人才,做到因事而用;明确需要多少人才,做到总量平衡;弄清对人才的层次需求,做到结构合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企业人才明确培养目标之后,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管理人才的迅速成长。重视实践锻炼,提高企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力开展职工培训的同时,要公平公正地择优选用人才,扩大关键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畅通吸纳外部优秀人才绿色通道。

(三)人才的使用和配置

所谓的使用、配置,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综合素质好,工作突出的人才及时调整到中层管理岗位。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就要明确哪些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然后根据企业人才的特点,将这些人才合理地分配到各岗位。对于人才的使用,还有一点是要充分考虑求职者、人才的潜力,现实能力只是在之前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当一个人在公司里已经工作一段时间,定会收获更多的只是和能力,然而,现如今,在很多企业往往存在着重视人才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人才的潜在能力,单纯地强调现实能力,这种做法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人才要适时激励

人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和效果明显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配置是一个基础,在做到相对合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通过各种手段适时激励,不断培养,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才或者准备跳槽的优秀人才,企业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利用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晋升途径等方式来吸引那些优秀人才来本企业工作并留住人才。要设立年度工作优秀奖、创新奖等来激励职工,形成一支素质较高、作风过硬、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企业核心中高层管理团队,为企业二次创新发展。“企”字顾名思义,“企”字无人就要“止”。只有有优秀人才的企业才能发展,就像比尔·盖茨所说:“如果把我们公司20个顶尖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可以看出留住人才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小结

本文笔者通过对新常态下经济状况的解读,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企业在当期状态下的机遇,然后指出企业怎样培育、吸引、留住人才,以此来说明人才战略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来引起社会各界对人才战略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安宏宇.《经济新常态,宏观经济管理》[J].经济新概念,2014(6).

[2]赵心培.《战略人才学》[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健康人才 篇7

一、体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现今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 体育管理人才的这一方面显示出更为突出的作用。根据人体的差异, 我们可以进行体育选拔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分为竞技人才, 教育人才, 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人才等等。也可以根据人的体型进行选拔从事体育竞技的人才, 如体操人才, 田径运动人才。对于各种各样的人才, 我们必须实践好体育管理人才的管理。如果能在体育管理人才这方面,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规范好管理行业, 建立管理机制, 那么体育人才将会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管理好体育人才有助于更大的发挥出其重要的人才价值, 他们的价值的实现, 即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通过社会的承认来反映出体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意义。通过管理的职能来安排人才的利用, 计划、组织、领导、标准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计划管理职能之一, 是基础;管理当然也需要人才来维护秩序, 组织则又是一项职能;缺乏指挥者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 因此领导职能尤为重要;评价是体育管理职能的最后一项职能, 它可以用来衡量工作的表现, 并将其与计划中所设置的标准进行比较。作为管理者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对工作程序到职员进行有效的评价, 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加以利用, 采取措施纠正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从而使下次管理人才更加全面。

二、体育人才的发展壮大和选材

古话有这样说的,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再好的材料放在家里不拿出来利用, 发挥出其价值, 永远都将是一块废材。“伯乐”就是具有才能来捡拾或者挑选出好的人才的人。当年举重教练严锡嵩能在无数的躲闪汽车的一刹那机间发现他的灵敏协调和爆发力素质。体操教练梁文杰能在只有八岁, 善于翻跟头的小李宁身上看到他未来的发展潜力, 破格收下了一个小队员, 上述事例足以看出能选拔体育人才的伯乐在体育人才的发展壮大上起到的重大作用。

在体育人才的选拔方面, 还可以通过一些直接的手段对其进行选拔。竞赛的方式既公平又公正, 通过对选拔的人员进行考试或者竞赛的方法进行比较, 优胜劣汰选出人才。第一种直接进行的淘汰办法是, 考试问卷法。通过答卷、问答以及难题求解等方法选拔人才。这样的办法有严格的考试和录取制度, 选拔人才条件人人平等, 应选者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达到被选拔的目的。在有了考试的检验下, 确定了应选者的理论知识后, 在对其进行竞赛测试法, 从而又进一步选拔更好地人才出来。通过他们对体育运动方面的比赛, 可以看出他们的特长、优势、以及身体素质。通过这两种选拔方式, 全面的分析运动员的各种利弊条件, 再决定取舍, 这样以来就使得体育人才选拔出来之后会有较高的成功率。注重好的方法之后, 要注意几大原则。有利发展原则, “德才兼备”主要表现在人才素质方面;注意潜力;主要体现于身体优势方面;公平公开主要体现不作弊, 不弄虚作假方面;适才适用表现于每个人的选择方面来进行适合的工作;有利于发展则表现于各种体育学科的建设方面。只有选拔体育人才妥当, 才能保证体育人才的发展壮大。

三、体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充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体育运动对于非运动员来说, 就是为加强身体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就是提高人体健康的方法。有计划, 有目的, 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 有效的途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形态的发育, 技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增加适应环境和抵抗能力等。

通常人们认为体育是针对运动员的, 对于我们非运动员来说的人群是没有必要的。这样想那就狭隘了体育的用途。广泛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社会行为, 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笔者觉得体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方式, 放松自我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自己的信心, 从而在运动中找到更多的成就感, 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强化自己的应变能力, 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同时, 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中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 能是神经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物质和养的供应, 转移神经系统过度紧张, 从而消除疲劳。体育锻炼也能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循环机能、呼吸和运动系统的功能。总的来说, 体育对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坚持体育锻炼, 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 何珍泉,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体育管理学》, 张瑞林, 秦椿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 美, 伯尼.L.帕克豪斯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健康人才 篇8

晋煤集团铁运公司自1996年10月成立至今,经过15年的锤炼,安全平稳态势进一步巩固,矿区铁路货运量进一步攀升,全面预算管理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铁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员工生活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为集团公司即将跨入世界500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于公司今后的发展,我通过深入职工、走访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发现人才问题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大公司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充分认识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公司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努力实现公司安全生产。

第二、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企业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可以说,没有企业的和谐,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和谐;没有公司职工的和谐,就没有企业的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大力加强公司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第三、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保证集团公司跨入世界500强的必然要求。集团公司董事长在职代会报告中指出,“公司一方面是多元化发展需要的人才短缺,一方面是人才的开发利用滞后,制约着集团公司的全面发展”。作为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子公司,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公司全体技术工人学技术、当能手、练绝活、作贡献的热情,同时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一线的骨干带头作用,加快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2 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在最近几年,我公司在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和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仍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2)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司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不到位,不能真正放手使用人才,没有真正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激励机制上,专业技术职务、技能等级一旦取得,基本上属于终身受用,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有了职称,技能等级上去了,工资也涨了,业绩却下降了。

3)收入分配机制上,由于仍然实行岗技工资制度,工资收入与职位、学历、职称、工龄等因素挂钩紧密,集团公司岗位工资制度尚未实行,还没有真正做到收入与能力、贡献和取得的劳动成果相挂钩。

3 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要解决目前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司人劳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对公司各类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符合公司实际的措施,按照企业今后发展的要求,储备好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1 要努力保持现有这支人才队伍

公司目前有一些工程类、经济类、政工类等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势必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如何调动和发挥这些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多下功夫。对在集团公司技术比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技术能手,要积极为他们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供平台,使他们能够大显身手,为公司多作贡献。在公司内要尽力营造一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氛围,对待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师要从生活上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工作上对他们多一些放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够顺心,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尽力做到以真情和真诚留住他们,努力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固化现有的这支人才队伍。

3.2 要逐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人劳部门要结合公司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公司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激励他们尽心尽职、努力工作,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采取和月度绩效奖挂钩的方式,对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实行低职高评,对一些急需专业、特殊岗位所需人员实行低职高聘。对作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贡献大小实行奖励,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组织部门也要在认真贯彻中央出台的《领导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干部能上能下和退出制度,用制度管人,用机制激励管理干部,充分调动管理干部的工作热情。要按照中央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司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创造一个管理干部能进能出、干部职务能升能降,优秀人才上、平者让、劣者下的用人环境。坚持用事业留人、待遇留

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公司人才培育和成长的氛围,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要按照集团公司人才发展的精神,努力建立符合公司各类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配套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起他们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争做人才的积极性;(2)注重对公司在职职工的培训。要把提高在职职工的能力和水平摆在重要的位置,职教部门要切实抓好在职职工的日常培训和教育,通过交接班会、周四政治学习、技术比武比赛等形式,逐步建立健全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培养一大批训练有素、适应本岗位需求的各类实用人才;(3)做好公司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工作。要按照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和今后的发展需求,做好各类人才的储备工作。

3.3 要不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公司要依照集团公司制定的《企业“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的精神,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科学有序、运转协调的人才工作机制。抓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建立人才库,加强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要制订相关制度规范人才库的输入、输出和管理工作,及时提供人才状况信息并进行相关分析,公司党政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科学制定人才政策。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人才工作氛围,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公司的健康和谐发展才有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摘要:阐述了充分认识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健康人才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各国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获胜, 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具有过硬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高校要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 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当代创新人才的涵义及特征

当代创新人才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灵活的创新思维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 才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 因此创新人才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主要特征为:1) 创新人才不愿墨守成规,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2) 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习惯, 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3) 创新人才具备个性化、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4) 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境。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空间, 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 激发其创新动机和欲望, 在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创新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 乐于创新、乐在创新。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有风险的, 创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会有困难和失败的挫折, 因此发挥创新精神也要正确对待创新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干预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应对失败, 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解析失败的原因, 从失败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走出失落的低谷, 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阶梯和创新的源泉。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多样的教育形式, 帮助大学生解除困惑, 在身心愉悦、心情舒畅的状态下, 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使其养成勤于动脑、求新求异的科学思维习惯, 加深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理解, 将大脑中的感性和理性知识进行分析、重组和升华, 善于捕捉灵感, 有意识的进行创新。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入手, 培养高校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 鼓励大学生运用聚合、发散、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步培养出较好的创新能力。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归类并重新组合, 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的水平。

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 合理宣泄、转移和升华负面情绪, 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性格, 通过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潜能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 促进其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 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 更好的服务于创新教育

创新性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提倡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 鼓励大学生通过创新性活动应对挑战、在危机中发现机会。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受观念的制约, 因此, 教师更要转变教育理念, 尤其是在转变那些如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纠正等错误观念,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鼓励学生掌握一些创新思维、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 强化课程设置, 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套合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 因此, 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 保证通识课程的数量, 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时代性, 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开设一些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力开发、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择业与就业的心态调整等课程,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 培养创新素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要重视和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的内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用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空间, 发掘并培养其潜在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以及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等多样的思维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 帮助他们动态、多角度的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不断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四)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 全面提升创新心理素质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 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锻炼和提升创新心理素质。如开放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 让学生通过测评科学、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测评后, 心理健康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起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解除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困惑和心理困扰, 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开发心理潜能、乐于创新。

(五)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高创新素质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引导者, 其言传身教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 因此将全体教师的创新能力凝聚在一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也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和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教师学习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等相关知识, 改进教学方式, 科研与教学并重, 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四、结论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 高校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发挥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能,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个体咨询、团体辅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运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内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营造良好的氛围,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王凌锋等.实施"积极"创新心理素质教育, 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3.

健康人才 篇10

一、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需求分析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的数量和所需人才的质量两个方面, 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数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数量主要从老年人口及患病率着手分析。

按照国际标准老年人口定义为65岁以上来算, 《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2亿,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7%。而按照中国将老年人口界定为60岁及以上来算, 《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亿, 占总人口的14.9%。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43.82, 其他 (包括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 类别占56.18。[2]若据此标准进行折算, 则2013年我国的2.02亿老年人口中, 身体健康者有9954万人, 其他类则高达11346万人。并且这11346万老年人中, 生活来源的主体是离退休养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按每位老年人每月找中医诊治一次, 一名中医师每月接诊1000名患者计算, 满足上述11346万位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将需要11.3万中医师, 并且从未老年人提供诊疗便利的角度出发, 这11.3万名中医师最好安排在各社区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乡村卫生院所。

(二)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质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需求质量主要从老年人体质状况和疾病谱进行分析。

人过六十, 体质开始越来越虚, 免疫力开始逐步下降。并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由于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 体质的虚弱程度也会更加严重。体质的下降导致老年人患病率平均高于年轻人, 疾病谱以慢性病为主。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群患病率的4.2倍, 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3]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等机构于2010年联合开展的中国慢性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 而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则高达19.6%, 其中有将近一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老年人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依次是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的心脏病。

老年人的这种体质状况和疾病谱现状就产生了一种非同一般的对中医人才的需求, 即要求中医医疗服务人员善于调理体质, 善于治疗老年慢性病。调体质要具备推拿、按摩、针灸、熏蒸、食药等技能, 治疗老年慢性病要具备更为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当然, 较高的利用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和水平是必备的, 这既是进行体制调理和疾病治疗的前提条件, 还是为老年人节约诊断费用, 因而改善经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老年除了体质差、易患病之外, 经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 容易因病致贫。

二、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分析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情况包括供给的数量和人才的质量两个方面, 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数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数量主要根据统计年鉴中的各医疗机构中医从业人数进行分析。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医疗机构数, 综合医院15887个, 中医医院3015个;基层医疗机构9153678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965个, 街道和乡镇卫生院37608个;2013中医药人员总数为52.3万, 其中中医类别执业 (助理) 医师39.8万。但需要强调的是, 这些数字都是全国统计总数, 特别是统计的39.8万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 可能其中的多数都是老年人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得健康医疗服务的。从老年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的角度来看, 可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人数可能更加符合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数量这个指标。而这几类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合计为10.7万人。还需要指出的是, 这10.7万中医师和助理中医师是为所有各类患者服务的, 而不是只为老年人服务。

(二) 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中医人才供给质量

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质量主要根据中医师职以及中医人才所受的教育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 目前全部医师中, 拥有正高职称的占1.8%, 副高职称占7.1%, 中级占27.2%。即使不考虑职称是否能够代表中医水平, 中级以上合计也仅仅占了36.1。从中医师曾经普遍所受教育来看, 问题可能更令人忧心。多年来, 高等中医院校一直强调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 中医西医的课程比例对等, 导致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非常有限, [4]过多的西医课程使得学生缺乏中医的思维方式。而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检测的结果, 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中医治疗率低、危机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的三低现象, 虽然经济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但中医师医疗水平不高可能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 不再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也不再背诵《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也限制着中医师们的中医医疗水平。由于缺乏医疗分工, 他们对老年人疾病谱的掌握以及对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技术的掌握还都不到位。

三、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求比较和对策

下面将老年健康服务中医人才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供求失衡之处, 并提出简单的应对之策。

(一)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求比较

根据前文的中医人才供给和需求分析, 从供求数量上看, 单单为老年人进行健康医疗服务就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至少11.3万名中医师, 而目前这两类机构只有中医师10.7万, 并且这10.7万中医师还要为其他年龄段的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而不是只为老年人服务, 如果这10.7万中的三分之一即3.8万名中医师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 那也还有7.5万的缺口。显然,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供求质量上看, 老年人需要的是掌握有深厚的传统中医功底、能够用中医中药为他们调理体质、治疗老年慢性病的中医师,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乡镇卫生院显然也缺乏这样的中医人才。所以, 无论从供求数量还是供求质量来看, 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的供给都不能满足需求。

(二) 应对供求失衡的对策

针对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供求失衡的现实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应对之策。

1.扩大中医人才培养规模, 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配备更多的中医人才。既要扩大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招生规模, 同时还要为传统师承教育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让更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优秀人才加入中医队伍。

2.开设中医老年病学等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专业或研究方向。老年人既有其特有的体质, 也有特有的疾病谱, 那么在人才培养上就应该针对老年人的独特体质和疾病谱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 以培养更多地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人才。

3.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思维方式上看, 中医更偏向于形而上的思维, 而西医则更偏向于形而下的思维, 当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较多的西医课程以后, 容易从形而上的中医思维转向相对比较容易的西医的形而下的思维, 但这是不利于中医医疗水平的提高的。从提高中医人才中医医疗水平出发, 需要在中医人才教育过程中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

4.强化对中医典籍的学习。《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典籍是中医的源头活水, 要想提高中医师的临证水平, 熟读甚至背诵这些中医典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但古代和近代的中医大家们, 而且最近我们国家评出的两届国医大师, 对中医典籍一般都有很深的造诣。

结论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速和加剧, 老年健康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 作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医, 其人才供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 既需要扩大中医人才培养规模, 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配备更多的中医人才;又需要开设中医老年病学等面向老年健康服务的中医专业或研究方向, 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强化对中医典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Mel Gray, Milena Heinsch.Aging in Australia and the Increased Need for Care.Aging Intl, 2009, 34:102-118.

[2]杜鹏.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 2013 (6) :3-9.

[3]刘竞芳, 等.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外医疗, 2014 (23) :194-196.

健康人才 篇11

1 全球健康学科的认识

学术共同体对全球健康学科概念、学科内涵与外延、学科属性与任务的共识,不仅奠定了我国全球健康学科发展基础,更为全球健康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引。

1.1 学科概念与特征的认识

健康问题全球化催生了全球健康这一新学科已成共识。由于该学科诞生时间不长,尚属快速成长期,对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不同地区或领域的学者认识有差异,也一直存在争议[1,4,5]。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影响与日俱增,培养适合我国全球健康战略需要的专业人才迫在眉睫。因此,我国一批来自多学科、多部门的相关专家学者,在系统总结回顾全球健康学科起源与发展历程,细致比较国际上若干具有经典意义的全球健康学科定义之后,经过多轮研讨,形成了中国学者对全球健康学科的理解与共识[4]: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交叉领域。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需要在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采取有效行动予以应对。其领域的特点是融合人群为基础的预防医学和个体水平为对象,运用卫生领域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

1.2 学科属性与任务的认识

全球健康学科特别强调跨国家、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动员并协调政府,非政府及利益相关方采取有效行动,改善全球的健康水平,消除健康不平等。其伦理基础是健康权,即“享有最高的可获得的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宗旨是“实现人类最大可能的健康”和“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因此,全球健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研究任务是[5]: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证据支持与理论指导,通过制定全球健康行动计划,指导开展全球健康实践活动,消除健康不公平性,促进全人类健康。包括研究全球人口的健康状况、疾病负担及其社会与政治决定因素,确定全球健康的重大议题;制定全球健康策略与措施,确定全球健康治理中的优先议题;研究多部门协同机制,探讨多学科综合方法;研究全球健康治理模式,探讨经验学习共享机制,寻求多方参与的全球健康治理最佳集体行动。

为了更好促进我国专家学者对全球健康学科的认识,丰富全球健康人才培养内涵,提供智力支撑和网络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专门成立了全球健康研究与教育机构。2013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10所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hinese Consortium of Universities for Global Health,CCUGH)”。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高校全球健康科学交流,研究全球健康人才培养及其成长规律。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创办了《全球健康简报(Global Health Newsletter)》和《全球健康学杂志(Global Health Journal)》两份学术刊物,由国内外40位多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全球健康学杂志编委会”。

2 关于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

2.1 开设全球健康学专业必要性的认识

我国学者从全球化视角,全方位阐述了我国开设全球健康学专业,培养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必要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全球健康领域承担更多大国责任,积极开展卫生外交,必将成为实现隐藏在复杂技术层面背后政治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卫生援外与国际卫生合作项目经费成几何级数增长的事实,充分说明我国需要发展全球健康事业,亟需大批复合型全球健康专业人才[2,6]。此外,发展全球健康学科,培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有助于利用国际资源解决我国健康问题,服务于我国和平发展战略,顺应公共卫生发展趋势,弥补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的局限性。开设全球健康专业可以实现人才结构多样化,更好满足人类健康事业发展需要[3]。

2.2 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必备素养的认识

专业人才必备素养是通过培养理念、目标、核心知识与技能实现。在梳理国外大学(如美国乔治城大学、南加州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命、核心知识技能基础上,根据我国专家学者对全球健康学科内涵、学科任务的理解,按照岗位胜任力理论,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知识和能力要素[2,7,8]: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具备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专业精神。

核心知识。熟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全球社会健康状况及全球健康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与健康相关的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

核心能力。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技能,以及在全球化视野下识别、评估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团队工作以及创造性动员整合资源、改善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善于运用多学科视角观点、方法理论,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社区实践技能、分析和评价技能、财务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协调动员与合作共事能力、领导和系统思维的能力等基本技能,更应具备多种语言文字的交流能力、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全球健康政策开发或全球健康项目计划能力等。

2.3 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运用胜任力教育理论(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和课程开发工具(Developing A Curriculum)制定我国全球健康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7]:第一个课程模块是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第二课程模块是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概论等;第三课程模块为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全球健康概论、全球卫生政策与卫生系统、全球健康治理、全球健康研究方法、国际卫生项目管理、全球老年健康、全球妇幼健康、全球精神健康、全球环境健康、全球新发传染病、医学人类学等;第四课程模块是跨学科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国际法学、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及个性发展选课。总学分共计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共计65.5学分,专业课程共计75学分,任意选修课程共计4.5学分。

2.4 全球健康学专业首套国家规划教材建设

经国家卫计委批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牵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全球健康学专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武汉大学为主任委员单位。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资助的“基于胜任力的全球健康人才培养实践和理论探索”项目、武汉大学资助的“全球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支持下,课题组在系统研究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知识及技能要素基础上,开发了10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经全国高等学校全球健康学专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组织包括美国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160多位专家,共同编写我国首套全球健康学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是:全球健康学概论、全球健康研究方法、全球健康治理、全球妇幼保健、老龄化与全球健康、全球精神健康、医学人类学、新发传染病学、国际卫生项目管理、环境与全球健康。在该套教材编写中,进一步融国际化视野、多学科知识技能和典型案例为一体。以《老龄化与全球健康》教材为例:该教材以老年人群疾病与健康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传输为主线,从全球老龄化的视角,介绍全球老年疾病分布,健康社会决定性因素,全球健康老龄化策略及其全球治理,注重从经济、文化多学科理解老年健康公平性,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帮助老年人保持独立、提高生命质量的案例讨论。

3 关于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截至2015年,武汉大学是国内唯一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招收培养全球健康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高校。基于专家学者对于全球健康学科概念与学科任务的共识,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凸显国际化、多学科复合型和实践创新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依托武汉大学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利用长期以来建立的国际合作网络,探索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高度国际化、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全球健康专业人才[2,3,6,7,8]。

3.1 建设一支复合型、国际化师资团队

通过多年建设,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引进和培养了一支多学科、高学历、国际化核心师资团队。除此之外,通过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平台和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岗位,聘请了一批武汉大学相关学科、相关行业和国外高校的兼职教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联合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9]。形成“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国外教授”共同授课、共同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3.2 构建一个国际合作交流支撑网络与实习实践基地

通过签订双边全面合作协议,与海外12所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学生、教师交流互换互访活动。实现国内外学生同堂学习、同步实习实践、学分互认,双向交流;与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马来亚大学和玛希隆大学合作建立海外社区实践基地[9,10];与一些国际组织办事机构和政府机构国际交流合作部门签订见习基地协议。进一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体验多元文化,认识不同国家疾病与健康问题。实现“国内国外校园授课+国内国外社区实践+国内国际机构见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3.3 构建全球健康学专业学生培养方式

全球健康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强调“全程双导师制”培养,采用“双向选择”和“动态管理”,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第一导师,一名校外行业部门或国外专家为第二导师。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职业规划、选课学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激励个性化发展,鼓励辅修第二学位;所有专业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多学科专业教师组成课程组,采用PBL教学方法,开展案例讨论,改革课程考试方法,要求撰写课程论文和阅读英文原版教材。为了配合教学和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建有全球健康英文原版教材图书资料室,目前购买有近2,000个品种的英文原版图书,基本囊括了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国内全球健康学科领域最齐备的专业图书资料室。为了丰富教学案例与数据,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健康信息平台”,满足教学需要[11]。实现了“全程双导师+小班授课+案例讨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总之,通过近几年实践,已经摸索出一套能充分保障培养出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复合型全球健康实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保障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包括每名学生有2-3个不同国家大学课程学习、社区实践与游学经历,修满2-3个海外学分;保障复合型的具体措施包括从课程体系上、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上、双导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上,凸显知识结构的多学科性与复合性,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鼓励学生根据职业规划辅修第二学位等;实践创新培养方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综合实习实践基地和海外社区基地,以问题为导向,完成大学生创新课题、社会实践调查与毕业论文等,增强学生实践经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9,10,12]。

参考文献

[1]郭岩,刘培龙,许静.全球卫生及其国家策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247-251.

[2]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95-97.

[3]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649-651.

[4]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1-6.

[5]张彩霞,毛宗福.全球健康学科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1003-1007.

[6]王培刚.全球健康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7):92-94

[7]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1-3.

[8]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382-384.

[9]陈华,马露,宇传华,等.保障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可持续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668-703.

[10]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542-544.

[11]周竟,吕超镇,梁晓晖.全球健康信息平台的框架构建及应用[J].全球健康学杂志,2014,1(2):21-28.

上一篇:硬件系统下一篇:抗震性能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