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研究

2024-07-19

方法与研究(共12篇)

方法与研究 篇1

本文就中国音乐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一个对比研究, 进而也可揭示出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中, 传统模式和比较模式的研究方法之异同。

一、研究队伍之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 研究队伍是由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构成。

古代没有专门的音乐研究机构, 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主要由音乐管理机构协调。

周代“春官”;秦、汉及其之后的“奉常” (“太常”) 、“乐府”;曹魏的“清商署”, 唐、宋、

元、明的“教坊”;唐代及之后的“梨园”;宋代的“大晟署”;清代的“南府”等。近现代民间逐渐出现一些行会性、学术性的组织, 也兼职研究相关音乐。如清末的“光裕社”;本世纪2 0年代的“大同乐会”、“国乐改进社”等。

2 0世纪前, 基本没有专职的研究人员, 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由乐人、乐官、或一般文人兼职。他们都有丰富的音乐实践阅历。如:远古的夔;先秦的孔子、公孙尼子、荀子、墨子、老子、两汉的京房、李延年、刘德、杜夔、桓谭、董仲舒;魏晋南北朝的钱乐之、何承天、嵇康、阮籍;隋唐的郑译、万宝常、祖孝孙、杜佑、白居易;宋代的周敦颐、沈括、张知白、房庶、陈旸、王灼、郑樵、朱熹、蔡元定、朱长文、张炎;元代的燕南之庵;明代的朱载堉、魏良辅、汤显祖;清代的李光地、凌延堪;近现代的王国维、杨宗稷等等。

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 最早指的是非西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究其源, 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而真正发展成独立学科, 则是在1 9世纪8 0年代之后。1 9世纪末至2 0世纪初, 比较音乐学在德国、美国和日本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 形成了所谓比较音乐学的中心。

在德国, 比较音乐学的主要学者有:奠基人施通普夫、亚伯拉罕、霍恩波斯特尔、赫尔左格、C萨克斯等等。德国学者专注于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力图揭示不同调律体制、音阶的乐器学原理, 根据“文化圈”理论去推到出许多思辩性的理论。

美国的学者在2 0世纪初, 当德国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已进入纯理性思考的阶段时, 美国的研究还处在实践和描述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学者有:菲克斯、吉尔曼、弗朗西斯·登斯莫尔、海伦·罗伯茨、劳拉·波尔顿等。美国比较音乐学者, 以研究本国和美洲音乐为主。

同期, 日本在东西音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形成了学术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有: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小泉文夫等。日本学者把比较音乐学及其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译为“音乐人类学”, 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上述三方面学者的共同之点是:都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之差异

中国音乐传统研究方法中的资料来源, 往往是音乐实践经验的积累;历朝历代音乐机构的采风所获;前人论著资料和考古文物几个部分构成。案头工作主要分为梳理资料;分流归类;设定课题;专题研究 (拟定调查提纲、写作论文) 这几个部分。

而早期的比较研究音乐学主要是非欧洲音乐与欧洲音乐的比较研究, 其研究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实地考察阶段

非欧洲音乐大多存活于民间、口头、用以比较研究的资料的收集只能实地考察。其考察不仅是录音, 还必须对文化体现者所具有的音乐意识、音乐用语、分类概念、分析概念进行采集, 弄清音乐跟其他各种艺术的联系及社会文化的背景。

2实验室工作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记谱, 即音乐本身的记录, 要反复审听, 尽可能使用“音乐描写器”或“记谱仪”, 务必求其准确无误;

二是对音乐本体的逐项分析, 这种分析应包括织体、曲式、分句、旋律轮廓、终止式、旋律型、调式、调性、音阶、核心音、框子结构、节奏型、速度、力度和乐器的形制、定律、音区、音域、音色、音质、运律轨迹、演奏技法等等方面。

三是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有关音乐资料 (含背景材料) 的整理与分析, 这种整理与分析应包括概念行为 (音乐史什么、音乐的意义、社会作用、与各种艺术的联系) 、学习行为 (承传方式、传统继承、唱音口诀、记谱或记忆办法、流派及传习制度) 、社会行为 (音乐家和乐器制造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音乐的社会化、文化组织) 、身体行为 (演奏演唱时的口、手、脚等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3案头工作

实验室工作中对音乐的内部构造 (音) 和外部构造 (背景) 进行逐项分析后, 即可以人类共同体 (村庄) 、地方、民族、国家为单位, 按实验室工作的第二、第三方面的分析逐项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结论。

三、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及目的之比较

中国音乐传统的研究对象包括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及新音乐。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二)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三) 中国传统音乐史学、 (四) 中国传统音乐乐种学、 (五)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 (六) 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学、 (七)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等。

而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 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 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 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 7世纪就开始了, 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 8 8 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 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至1 9世纪6 0—7 0年代, 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 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 3 0-7 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 0—9 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 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 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 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 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 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法的传统模式, 简言之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乐官、文人、乐人为主的研究模式。他们虽然也注意了采风、也有不少是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 但更多的是从文献到文献, 加之实际音响的缺乏、记谱法的特殊, 因而其成果 (除乐律学外) , 多是对音乐外部结构和风格特征的描述, 仍然还是文献。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就更注重实地考察及第一手音乐材料的获取, 有助于人们从音乐本体、音乐内部形态更好的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更加系统, 详细, 此研究方法的引入从而也开启了中西方音乐比较研究的大门。▲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 人民音乐出版社

方法与研究 篇2

论述

问题、课题和选题既有联系 2.试述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又有区别,没有问题就没有谈过程(程序)。

不到研究课题而选题则是将问答: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题转化成课题的中间环节。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多题就是矛盾,矛盾无时不在、种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及规律无处不有。因为问题与问题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间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别,教育科研包括以下几个基所以研究什么问题必然要有选本程序:

择,这就是选题。而课题是经(1)选择课题:选择研究过筛选后要研究的问题,它是课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知与不知的对立统一,是连接是决定科研成功与否,价值大知与未知的纽带。任何科学研小的关键一步。它既不简单也究都必须从选题入手,选题时不难,研究者遵循一定的原则,整个科学研究的起点,选题是规律,使用科学方法,具备欣直接关系教育科研工作成败的赏力,创造力,还要有与课程关键。

相关的理论知识。

2.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应(2)研究设计与计划:教该怎样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育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提探索性工作,在研究课题研研出假设。可以运用归纳推理究课题确定后,不能盲目地取提出假设。假设还可以用类景性研究必须进行研究设计并比的方法提出。要充分发挥制定计划,提高其计划性,研研究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究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许多

提出假设既要大胆又要合理。问题。

6.选择课题的过程一般包括哪(3)收集并整理材料:收些步骤?

集材料是科学研究的主题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调查段,只有先占有反映问题的全分析课题、论证评价课题 面具体的材料,才能为研究提7.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来供可靠和充分的依据,从而获源于哪些方面?

得科学认识。没有对材料充分1.来源于有关教育文献上占有,就无法确定研究的具体记载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问题。研究结果是否正确,是践活动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否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践问题。来源于学术争论中所依据的材料是否充分,真实,提出的问题。2.来源于已有理全面地反应研究对象的实际情

论学说和研究结论的质疑。况

来源于学科分化、交叉、渗透(4)分析研究材料:分析所产生的空白区。3.来源于研究材料是研究过程中最重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研究组织的一环,它对其质量起决定性

所制定的科研计划。4.来源作用。(5)建立科学理论 于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6)撰写论文发表科研成果

8.选择课题所要遵循的原则有 哪些?

意义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答:14.封闭式问卷有哪6.试述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些显著优点?

告的一般结构和撰写过程。答案是标准的,可以进行比较;答:理论性论文的一般结构:

把答案转换成数据并进行统计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3分析比较容易;被调查者对答内容摘要4引言5本论6结论案的意义易获得比较清晰的了7参考文献和注释 解,即使不太了解问题的意义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也可以从答案类型中知道怎样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3内容回答,因而有助于问卷的回收摘要4引言5研究方法6研究率;不妥当的回答可以降到最结果7分析与讨论8结论9参低;较易回答因而回答者仅需考文献10附录

要选择答案即可。

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5. 试述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过程:

计原则和实施办法。1构思:构思时要注意(1)论答: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文或者报告的读者是什么人?

(1)问题内容的设计原则:这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他应具备一原则实质是问卷的效度和信哪些知识?怎样的表达形式有度。问卷中所有问题,都要符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2)合自己确定的调查目标和课题论文或报告的重点是什么?如研究的要求,千万不要任意加何论证说明论点?如何突出重上一些未经仔细考虑的问题,点?(3)构建论文或报告的框问题的表达上要清晰,并加以架,如考虑如何提出问题?主措辞,其次,所有项目意思必体部分的层次如何安排?如何须清楚加以限定,使它们对所结尾等。

有被调查者来说都有相同的含2草拟提纲:是构思的具体化,义,每个问题都是客观的,不进一步完善构思的过程。写提能带有研究者主观的愿望方向纲要注意以下问题:(1)精选的引导建议。第三,听取专家最有价值的论点和依据(2)按或同行的建议,是问题质量提照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高,保证效度。

草拟提纲(3)在提纲的各个大(2)问题形式的设计原则:只小题目之下记下一些具体的材要包括问题排列顺序的设计和料,以备行文时采用。问卷外观的设计。

3撰写初稿

教育调查的实施:发放问卷4修改定稿:1初稿写好后,要与回收问卷,发放问卷可以是搁置一段时间再修改.2修改文团体方式,这样时间和花费上章时,从全局着眼,先从观点会比较经济,问卷回收率也高。内容和结构修改着手,然后进

用邮寄问卷的方式,难以保证行语句,文采,标点,等局部问卷的可靠性和回收率。问题加工和修改。3请他人修提高回收率的措施: 改(1。使问卷具有适当的长 度,版式要有吸引性。

(2。被调查者提供回寄指 导和方便。

《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网络资源《Signals and Systems》teaching method

【Abstract】The teaching method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ntinue to explore in order to perfect or mature form their own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teaching methods; individualized; network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47-01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信号与系统》课程特点:数学公式多、物理意义抽象,学生掌握时较难。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教师讲授一直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手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到熟悉多版本的教材,拓展知识面,相同的知识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这样会更快寻找到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笔者参加过全国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培训班,孟桥、樊祥宁两位教授将自己多年在教学和教材编订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和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去实践,从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甚至去改进来探索更好的方式。使我们从原来仅是传授知识转变为考虑如何教、如何将一门枯燥的课程讲的生动、如何提起学生的兴趣等等的层面。

2准确的定位,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孟桥教授说到:要了解你的教学对象。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所以首要问题就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如何,兴趣所在或者是他们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可能的困难所在。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模式。青岛工学院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该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不应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理论中,应通过对试验环节的重视,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层次、分环节进行。理论部分,对于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基本知识,完成基本作业[1];对于考研学生除基本知识外,要求学习参考教材(一般是报考学校的参考教材),基本作业外补充一些考研题目。实验部分,对考研和不考研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一样,除验证性实验外增加综合设计性题目。除了试验箱实验外,增加Matlab软件仿真实验。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要研究教学方法

学习教学方法、研究适合课程、适合学生和教师风格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总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怎样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收获,怎样让学生获取本课程的知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而在实际中遇到不能达到我的这个预期目标的时候我就会去了解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除了举一些很有趣的例子外,也会在课堂上随时举一些或难或简单或单纯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也会留一些课后的思考题要求大家课后查资料来完成,完成的好的给与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些实际上就是教学方法。但是要求针对某一门课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或者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每一门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了解这些特点,找到难点,去克服,让学生愿意接受、易于接受。当然,教学经验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以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孟桥教授倡导:在我们传授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要考虑到我们本科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或者说是更高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本科学习,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呢?以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为例:首先了解此门课程的背景,了解学生的基础,分析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不断更新课程知识体系,抓住此门课程的主线,找到规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参考书、习题集,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等。

5信号与系统和数学

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知识比较多的非数学专业课程。应用到了:复变函数、微积分、积分变换、泛函分析、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孟桥教授一再强调:我们是在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不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数学课。很多学生都很头痛数学问题,如果给他们这种感觉了,他们会直接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更谈不上深入的学习,所以如何避免这种尴尬,也是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

6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笔者创建了一个校级精品课程项目《信号与线性系统》,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网站上有:课件、习题答案、课程录像、实验内容、参考教材、部分学校的考研真题等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课下学习、提高。通过教学团队内各位教师的联系方式,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课下讨论。利用现代化技术,可以扩大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7结束语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之现代化;深刻认识这门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比较成熟或完善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学习,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使之年轻化。

参考文献

个案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篇4

一、确定个案研究的课题

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有个人、团体或者机构两种。研究者应该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选择典型的人物或事例来做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如果选择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那么个案研究的目标通常就是生理、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 学习成绩上较差的学生, 行为、情绪异常的学生或者各方面都品学兼优的学生等等。例如, 要了解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 探索这些儿童的成长规律, 个案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高智商的、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以团体或者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那么则可以选择一些表现比较突出的班级或者学校。

二、收集与个案研究相关的资料

全面地收集个案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资料的收集应力求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不能遗漏重要的信息, 同时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书面调查、口头访问、观察、测验、评定、查阅个案的档案资料等。

三、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

个案研究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 难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料来解释个案所反映的问题, 因此还需要我们对有关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加工。

我们对所获得资料的研究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例如, 以一名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 既可以从主观上分析动机、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对这名学生成绩的影响, 也可以从客观上探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体差异等对该生学习的影响。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 这有助于我们获得对有关问题或现象的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此外, 我们还可以从个案的现状, 追溯历史的发展过程, 探究个案发生的背景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例如, 某学校发展的个案研究就可以从该校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其历史发展的轨迹, 而后, 再进一步地了解学校现行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规律, 以及影响该校发展的各种背景因素等等。

四、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是个案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背景描述:

即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加以客观地描述。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个案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个案的来源、个案的背景资料、个案的学校生活、个案的社会关系等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研究者自行增减。

2. 主要问题的描述:

个案的典型性在于其特定的背景环境, 研究报告主要描述个案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特殊问题或现象。

3. 诊断与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其成因进行剖析, 展示依据成因而分析到的结果, 结合相关资料而综合分析出的指导性策略或者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等等。此外, 还需要我们提出并描述发现或者解决特殊问题或现象的有关方法。

4. 小结与建议:

对个案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 跟踪了解实施结果, 也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供他人参考或借鉴等。

五、在实践中检验、反思个案研究的结果

在个案研究的诊断与假设、分析与指导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和推论, 因此在提出个案改进的各种建议或者总结出个案成功的经验之后, 我们还必须将这些建议或经验应用于实践, 让实践去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经验被证明是无效的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的时候, 我们则可以回到前面的步骤, 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 直至实现研究的目的。

总之, 个案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由于典型的个案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所以教师作为一种同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一样需要特殊培训的职业, 也应该像医生拥有医学案例、律师拥有法律案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一样, 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 个案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美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篇5

美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随着美育的`发展,美育研究亟待加强.美育研究需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互补,经历一个确定选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复杂、艰辛的过程.美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查阅文献、观察法、调查法等等,虽然这些方法也为其他学科所应用,但它在美育研究领域具有其独特性.

作 者:杨伶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艺术教研室,北京,200000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年,卷(期):200319(6)分类号:B83-02关键词:美育 过程 方法

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幼小衔接 误区 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误区

幼小衔接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幼儿园轻小学;重局部轻系统;重知识技能轻习惯与能力;重活动形式轻衔接实效;重视物质准备轻心理准备

二、正确认识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不应只是大班阶段的事,而是需要在幼儿园三年的时间里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尤其是习惯与能力将伴随幼儿的一生,需要从小养成,为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服务。

三、幼小衔接的策略

(一)增强幼小衔接意识

幼小衔接是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初等教育打基础的教育,所培养的基本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品格教育将会对整个学校教育乃至整个人生教育产生影响。可以从领导、教师、家长三个层面着手提升幼小衔接的意识,读懂“幼小衔接”的焦点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具备入学的良好心理准备。

(二)制定幼小衔接课程

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可以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方式来完成。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是正规课程,是幼儿园和小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

(1)主题活动课程

语言浸润,启迪童心。幼儿园在统筹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注重幼儿前阅读的积累、前书写的准备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不同层次、形式的活动,提供言语品性、培养习惯兴趣、增强表达的能力。

班级活动——完善阅读区,图书分享交流活动;开展“阅读节”主题活动,创设“读书节精彩瞬间回顾”展板,请幼儿作“小小讲解员”;保证每天5~10分钟的幼儿阅读时间;系列主题活动的组织等。

亲子读书活动——建议家长拓展购书渠道;在奖励孩子时以书为礼物;每天30分钟亲子阅读时间;家长记录幼儿口述阅读内容,纳入幼儿成长档案;利用园内APP软件系统交流平台,家庭间自愿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交流或“好书推荐”交流活动。

年级组活动——小班组亲子图书制作;中班组图书漂流活动;大班组“跳蚤市场”换书活动等。

园级活动——开展“分享阅读”讲座;参观图书馆;走进社区、同轨班合作、家长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故事、绘本、情景剧表演等活动。

游戏课程,开启智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利用捏、撕、剪、穿、系、缠等游戏活动进行握笔书写之前肌肉协调性的练习;注重领域教学整合,从小班开始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借助儿歌、描红、竞赛形式等认识书写工具,练习基本笔画,培养幼儿方向感;借助小实验、拼搭、超市等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增强数理逻辑能力;采用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建立规则意识;开设小小建筑师等社会性游戏活动,增进交往能力。

寓教于生活,养成习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我们尝试把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一是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幼儿独立地生活习惯及做事有计划,按时完成的学习品质。二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三是能理解完成简单任务。四是在日常活动的各种游戏中学习守纪律、尊规则,锻炼意志品质。

(2)体验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觸与亲身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观察警察叔叔如何指挥车辆,行人如何有序过十字路口,学习自主辨别红绿灯,亲身体验过马路,了解交通知识,感受集体温暖,学习自我管理与约束。丰富幼儿的社会性认知

“我要上学了”系列活动。大班下半学期做好几件事:一是走进小学;二是模拟小学课堂;三是在6月份开展我当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四是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换班活动;五是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活动;六是毕业典礼我的小学生活讲述活动。激发幼儿争做一名合格小学生的憧憬。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和不易觉察性。

一是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幼儿中开展“我是最棒的”“我为班级做好事”、轮流当“值日班长”等竞赛活动,既练习自我管理,又增强了幼儿的自觉性和相互交往、协作能力。

二是重视幼儿心理的发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合作性行为、多与同学、老师交往,为幼儿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三)注重家园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增加“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可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及本园幼儿的实际,通过开设《幼小衔接专栏》、家长专题讲座、幼儿活动观摩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同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习惯的准备。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在不断反思、探索、实践中去进一步拓展更适宜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法与研究 篇7

若以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上发表的Disc ourse A nalysis作为语篇研究体系建立的起点, 语篇研究已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这60多年间, 语篇研究方法日益多元, 研究语料日渐丰富, 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 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Ken Hyland博士编辑了《语篇研究与读者》一书, 介绍语篇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梳理语篇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本书是Hyland于2009年出版的专著《学术语篇:全球背景下的英语》的姊妹篇。两书各有侧重, 互为补充, 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全书共分十三章, 除第一章导言外, 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语篇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聚焦机构语篇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简要梳理电子语篇 (electronic discourse) 的发展历程, 这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了语篇研究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语篇研究的主要路径、语篇研究的分析方法和未来语篇研究的领域。

导言 (第一章) 介绍了本书的主线与主题、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 厘清了语篇与语篇分析的概念。

一、语篇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分析了语篇研究的主要研究路径, 讨论了语料库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元话语与批判性话语分析, 共有四章 (第二章~第五章) 。第二章分析了语料库方法的最关键且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即频率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任何语料分析皆始于频率分析, 语言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语篇的频率与散布点的关系。尽管词频统计十分有益, 但其功能有限, 主要作用是引导读者了解语料的常见现象。该方法在考查词汇选择的优先顺序方面有其局限性, 这可能与特定的语篇构建方式或者以某种方式建立身份认同有关。如果从频率的角度很难看出, 语境就起重要作用。第三章聚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分析历史语篇 (historical discourse) , 如历史教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点是视语言为系统 (system) 与实例 (instance) , 这种观点使其区别于许多其他语言研究方法与语篇分析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是把语言系统与语言实例看作现象, 是语言研究的关注焦点, 同时说明了语言系统视角如何影响分析者将文本解读成语言系统以及特定语篇和语篇域的例子。第四章关注元话语问题, 基于关键原则, 提供了元话语辨认和标注特征的原则, 提出了较系统、分析可靠的元话语功能框架, 这个框架基于元话语, 是实现人际关系手段的观点。第五章揭示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四个基本原则, 并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质疑。质疑有两种, 一是批判性话语分析与文学批评领域早期的文体分析相似, 不应依靠分析者对文本的看法;二是批判性话语分析并非总是关注读者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作用, 有时只是把读者理解成文本的受众, 对文本的分析不够详细、系统。将批判性话语分析与语料库分析方法结合有助于增强批判性话语的量化分析, 也可借助图式理论和语言与认知方面的研究来弥补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二、机构语篇分析

第二部分聚焦机构语篇分析, 共五章 (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学校语篇 (school discourse) ”是对学校科学中的实验/调查类科学体裁 (experimental/investigative genres) 进行分类, 共有程序描述 (procedural recount) 、演示体裁 (demonstration genre) 、野外研究 (field study) 与研究论文 (research articles) 四类, 这类体裁与观察、实验和解释自然现象有关, 但有别于报告与解释等学校体裁。其中, 报告聚焦分类以及描述自然现象, 解释说明自然现象的成因。在童年与青年时期, 实验与调查类科学体裁是重要的语篇类型, 因为他们编码的基础科学原则能够形成科学知识与活动。程序描述代表典型的实验体裁, 在童年与青年初期习得, 青年初期同样重要。在青年中后期, 程序描述归类为研究论文与 (或) 演示体裁。田野体裁常见于青少年时期, 与其他体裁相似, 其主要特征是收集科学现象的重要信息, 未来应致力于该类体裁的研究。总之, 实验与调查类科学体裁应避免使用态度表达, 而田野研究使用态度表达。第七章“工作中的寒暄 (small talk) ”重点探讨了工作场所中关系谈话 (relational talk) 的使用, 关注寒暄与幽默这两种工作语篇 (workplace discourse) 。作者结合实例分析关系谈话如何开展不同的工作交流。基于Abot语料库在不同办公环境中关系谈话的对比研究, 表明语篇行为因工作文化不同而各异。另外, 作者又回顾了工作环境中的幽默研究, 比较了一些机构环境中的幽默研究, 分析了Abot语料库中的工作环境幽默的种类 (如情景幽默、自嘲、双关语) 及其作用, 丰富了工作地点中幽默作用研究。作者通过关系谈话与幽默, 获得关于不同工作语篇的重要作用的全面认识, 探索了语篇以及幽默与工作文化的关系。第八章“医院语篇发展”分析并比较了三个世纪以来 (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 科学期刊上刊载的医学论文, 讨论与各种文本写作的情境框架相关的研究结果, 以及文本模式与语言评估表达。第八章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 分析了认知、社交与社会层面的医学语言, 通过分析来自不同世纪的医疗语篇回顾医疗科学历史, 描述不同科学阶段的发展, 并探讨了选自6个不同阶段的60篇瑞典语的科学医疗语篇, 分析了语言创造与认识层面 (科学的内容) 、社会层面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社交层面 (群体之间的关系) 等三个层面相关的科学, 并且讨论了文本的内容及其框架、文本的组织与语言表达。作者将分析的论文放在发展轴上, 这一创造过程从第一批博士尝试构建自己科学家身份开始, 一直延续。该过程在瑞典始于17世纪, 瑞典语在18世纪被视为一种科学语言。到了20世纪, 双语成为主要的科学交流语言。最后指出, 描述这种发展不是以国家为特征, 医疗科学社区的英语化与互联网作为交流工具导致全球化与科学及科学语言同质化。第九章机构语篇探讨了三种体裁, 即大学讲课、研讨会与教材。研究发现, 这三种体裁在学科知识、协商信息与建立参与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学科、学生水平与学习方式等情境因素对学生如何把接触这三种体裁当作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有重要影响, 若把这三种体裁以信息迁移来理解的话是错误的, 因为参与者关系与复杂交互模式处于这三种体裁的中心。第十章“新闻中的图像”利用Meinhof (1994) 的新闻语篇分析框架分析动态图像、新闻报道与网络新图片。该框架比其他的框架更明确说明了连贯等语言概念的优点, 目前为止还未将其应用于语篇分析研究中。分析表明不同消息故事之间不同要素的关系, 这说明有必要采用能够考虑文字与图像共同作用创造意义的系统分析。作者指出, 图像可以被视为重述有价值信息的支撑/支持, 并且能够在文字与图像结合中意义叠加。因此, 需要发展一个具体的框架, 既有助于分析语篇与图像的关系, 又有利于使系统分析语言产生的意义与图像产生的意义相结合。

三、电子语篇

第三部分探讨博客、短信与推特 (Twitter) 等电子语篇, 共三章 (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第十一章利用Atlasti软件分析博客中的三类立场标记 (stance markers) , 即知识性 (epistemic) 、态度性 (attitudinal) 与文体性 (stylistic) , 并且对比了这三种立场标记的差别。第十二章短信中的再拼法, 采用正字拼写的社会文化模型, 这个模型主张拼写选择应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实践行为。首先, 解释了社会文化模型与再拼的意思。其次, 描述了存在于Cor Txt中的再拼法, 尝试解释了创造意义的重要性。第十三章探讨了推特的语言, 概述作为符号活动的微博, 通过分析HERMES语料库中的主要语言模式, 指出推特有分享信息与增强人际关系的双重功能。Microblogging (微博) 作为一种对话形式, 体现了某种对话交流的特点。虽然考察微博作为对话的理论基础的研究鲜见, 但依然引发了学界关于微博社会定义的思考。

四、《语篇研究与读者》的亮点和不足

(一) 亮点

作为一本探讨语篇研究的论文集, 《语篇研究与读者》具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语篇是情境化活动, 不只是研究对象的核心观点。本书从两个方面探讨情境化语篇:一是强调“语言”有意义, 语言作为符号语言资源, 能够在特定情境或情况下完成事情。比如, 是否能够使年轻学生通过学校科学文本了解并探索自然世界 (如第五章) , 或者寒暄使同事间交流更顺畅 (如第六章) , 新闻报道中图像的交际功能 (如第九章) 。二是对机构与社会环境中情境的敏感表明如何使语篇在社会与机构情境中情境化。这在电子时代的新语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 博客与维基 (如第十章) , 电子文本 (如第十一章) , 推特上的微博 (如第十二章) 。可见, “研究者对多元社会情境中的语篇体裁互动感兴趣, 无论是学术、工作场所、学科还是专业情境中的语篇体裁” (Bawarshi&Reiff 2010:326) 。相信《语篇研究与读者》所倡导的语篇是情境化活动的观点能够深化对语篇本质的认识。

第二个亮点:展示了通过利用不同研究路径开展最前沿语篇研究而获得的研究成果。比如, 在语篇构建过程中, 除语言的意义起作用外, 语法所起的作用有哪些?第二章与第五章举例说明了语法的作用。再如, 随着新多媒体的发展, 图像与文字关系问题, 在有限的新电子体裁空间里, 语言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如第十、十一与十二章) ;图像与文本在呈现论点时如何互动 (如第五与九章) ;又如, 个体在不同情景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与交流 (如第三、六、八与十二章) ;学习者如何获得不同类型的体裁 (如第二、五与八章) ;语言在处于不同情景的语言使用者建立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如第十与十一章) ;语篇如何随情景而变化 (如第七章) 。纵观全书可知, 语篇研究者主要通过利用主要研究路径获得前沿研究成果。比如, 第一、二、三章分析了当代语篇研究的主要研究路径, 如语料库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元话语。各种语料库研究方法的详细探讨见于第六、八、十一、十二章。又如, 第二、五、七、九章系统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方法。

《语篇研究与读者》不但给出了最新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而且极具启发性地提供了值得深入、系统挖掘与研究的课题, 同时展示了富有成效的语篇研究主要研究路径的广泛应用。

第三个亮点:独特的研究视角。本书聚焦于语言资源使用与身份认同关系。随着语篇研究的发展, 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语篇如何使用语言资源, 更关注语篇构建者的身份认同, 或者语言资源与身份认同关系。除了一系列语言特征, 语篇还涉及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Lillis 2003) , 这一视角拓展了语篇研究空间。详细描述与分析语言特征, 聚焦语篇作者身份认同, 正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研究议题。可见, 当下语篇研究领域具有研究领域的交叉性, 势必使语篇研究领域异彩纷呈。“语言使用者拥有语言资源, 能够利用这些语言资源在不同情境中交流, 这些语言资源限制并促成交流, 构建意义, 但是他们的社会分配不均等, 从而表明成员身份、权利与身份认同” (Hyland 2013:7) 。纵观全书可见, 第三、六、八章探讨了与声望话语 (prestige discourse) 习得相关的体裁, 如与教育相关的体裁。第六、九、十、十一、十二章解释了如何利用特定语篇与交流解决问题。在日常业务往来中相互寒暄 (如第六章) ;当看到电视上的新闻时, 对调整到其他类别的叙述存在较少困难 (如第九章) ;构建诸如博客等专业化语篇 (如第十章) , 与短信朋友交流使用一些常规性的拼写方式 (如第十一章) , 推特陌生人 (如第十二章) 。分析电子语篇的意义在于动态语篇, 如博客、短信与社交网站能够增强对语篇语言层面的认识, 这方面研究通常以静止体裁 (stable genres) 为研究对象。这些章节深入揭示了不同类型语篇如何促进并限制身份认同, 以及呈现语篇构建者的阶层。相信《语篇研究与读者》所呈现的独特视角为我们研究语篇及其涉及的多方面因素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二) 不足

《语篇研究与读者》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 缺乏多模态话语分析。《语篇研究与读者》的一个缺憾在于主要研究对象依然停留在图片与文字这个层面。此类研究不仅应该注重图片与文字, 更需要关注音频、视频等语料, 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丰富的语料来源及其语篇种类的多样性提高了语篇研究的外部效度, 增强了语篇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其二, 未专门讨论语篇研究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语篇语言学的教育属性未能显现。比如, 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等环节都应以“语篇”观点为基础。这是因为“语篇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影响核心在于其‘语篇’观点” (杨学前2014:180) 。

摘要:在语篇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研究语料日渐丰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背景下, 介绍Ken Hyland的新作《语篇研究与读者》, 从语篇研究的主要路径、语篇研究分析方法和未来语篇研究的领域进行分析和评论, 梳理语篇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指明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篇研究,语篇分析,评述

参考文献

杨学前.2014.语言教学的“语篇”观点[J].外国语文, 30 (4) :180-182.

Bawarshi, A.S.&M.J.Reiff.2010.Genre: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Theory, Research, and Pedagogy[M].Parlor Press.

Harris, Z.1952.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 (28) :1-30.

Hyland, K.2009.Academic Discourse:English in a Global Context[M].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Hyland, K.2013.Discourse Studies Reader:Essential Excerpts[M].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illis, T.2003.Student writing as“academic literacies”:drawing on Bakhtin to move from critique to design[J].Language and Education, 17 (3) :192-207.

方法与研究 篇8

1 推行目标成本法的难点问题

1.1 目标成本的预测和分解难

目标成本是计划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水平, 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成本管理的奋斗目标。因此, 如何科学的预测与确定目标成本, 对设计研究单位的效益有直接影响。在实际工作中, 大家普遍认为, 目标成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预测和分解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主要表现如下。

(1) 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观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以往的体制和机制逐渐被打破和废弃, 而新的体制和机制还未及时地建立起来, 致使部分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思想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过去, 习惯用过去的方法来进行管理;部分管理人员纪律观念淡漠, 弄虚作假、乱摊成本;部分员工吃惯了大锅饭, 主人翁意识淡薄, 全无当家理财的思想。以上现象的存在, 就会因决策不慎而造成失误和浪费。

(2) 目标成本指标的确定和分解脱离实际。

很多设计研究单位以历史成本指标和过去设计研究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 没有认真地对未来设计研究生产经营活动作预测, 只是根据上年设计研究生产经营活动和目标成本指标, 考虑当年人员变化, 来确定当年目标成本指标。如果本单位及其内部各部门的设计研究生产经营活动变化不大, 这种确定当年目标成本指标的方法尚可接受。

在本单位及其内部各部门的设计研究生产经营活动变化较大时, 用上面的办法确定目标成本, 会使目标成本指标脱离实际, 缺乏客观性, 给设计研究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脱离实际、缺乏客观性的目标成本指标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标准。

(3) 目标成本管理技术基础薄弱。

目标成本管理技术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费用定额、质量定额、固定资产利用定额、厂内结算价格、工艺规程等。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它各方面原因, 对目标成本管理技术基础工作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所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以上工作跟不上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或表现为某些工作无定额, 或表现为某些定额太陈旧, 或表现为厂内价格体系不合适, 或表现为工艺规程太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 迫使我们在预测目标成本时, 多采用简单、易行、省时, 但缺乏细致的分析和计算、不太准确、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和受过去情况制约的经验估计法与统计分析法, 而对方法复杂而数据精确的技术分析法往往难以采用。

(4) 目标成本管理组织基础薄弱。

目标成本管理组织基础工作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经济核算制等。多年来, 由于重视不够、管理不严, 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基础管理工作出现滑坡现象。许多不适用的规章制度未被废弃, 而适合工作实际的各项制度又未及时建立起来, 在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 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假资料、假数据、假发票、假单据、假工程项目等,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 在预测目标成本时, 以往的经验资料因存在许许多多不真实的因素, 水分很大, 故很难预测实际的成本水平。

1.2 目标成本责任的确定和执行难

目标成本责任的确定和执行, 就是要把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与目标成本的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尤其是经济责任结合起来, 实行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兑现。这些从理论上可行, 但在执行中却有困难。主要表如下。

(1) 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经济责任难以确定。

近年来, 设计研究单位明确指出各单位的行政正职为目标成本第一责任人, 各单位领导小组也要承担相应经济责任, 并实行目标成本一票否决, 把其工资、奖金、评先晋级与目标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考核, 这对加强目标成本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执行中, 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此规定较为抽象, 量化不够, 难以操作;二是对考核结果的执行监督不够。以上问题的存在, 致使有关职能部门在分解经济责任时, 难以准确、量化地确定领导的经济责任, 或在考核兑现时, 存在不同程度的顾虑。

(2) 对目标成本节余或超支的单位和员工难以兑现。

在目标成本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工作任务的变化及其它具体实际情况, 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应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具体工作中, 存在着不少人为因素干扰目标成本的执行。“首长项目”的存在, “点头成本”的发生, 花了再算而不是算了再花, 财务部门不敢坚持制度、据理力争, 而是领导怎么说, 我就怎样干。到考核时, 目标成本超支单位和个人总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其超支的合理性, 是得到某某领导批准或同意的, 迫使有关部门在事后再修改有关目标成本指标。造成目标成了空文, 责任成了废纸, 考核成了过场, 兑现成了游戏。

2 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的思路与对策

2.1 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成本意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成本意识, 增强讲求效益的观念。要明确认识到控制成本是设计研究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 更是设计研究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目标责任成本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在目标成本控制方面要起到表率作用。无论是决策投资, 还是费用支出都要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环节。控制目标成本, 如果只对基层单位和广大员工提要求, 喊口号, 而领导不能以身作则, 那么, 控制目标成本的规定、办法和措施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使控制目标成本取得实效, 领导必须以身作则、认真落实。

2.2 认真做好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组织工作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设计研究产品生产中的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多, 设计研究产品成本的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充分利用各种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 修订完善企业劳动定额、资金占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和内部控制制度、资金预算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经济核算制等制度, 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支出。

2.3 认真开展目标成本的内部审计工作

目标成本的内部审计是由本单位的审计人员所进行的成本监督。认真开展目标成本的内部审计, 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 可以有效地对设计研究单位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实施监督, 能够有效地堵塞漏洞, 促进目标成本控制进一步加强, 使目标成本管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对于设计研究单位目标成本的内部审计, 重点要放在对目标成本开支的合理性上。设计研究目标成本不同于生产目标成本, 因为其基本上无定额依据, 伸缩性很强, 弹性很大。尤其是要对列入设计研究目标成本的设备购置、资料费、差旅费、材料费等不易控制的目标成本开支进行严格的合法性审计, 逐渐规范其目标成本开支。

2.4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做好目标成本的预测和确定

设计研究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必须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设计研究单位的整体素质, 增强竞争能力。在新形势下绝不能停留在目标成本繁琐的核算和事后分析上, 而应着眼于未来, 对未来的目标成本做出预测。

目标成本预测要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种技术经济条件、市场动态及其发展趋势的充分研究, 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即以过去和现在本设计研究单位和其它设计研究单位同类设计研究产品的资料为基础, 结合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对本设计研究单位生产、供应、销售、运输等方面可能发生的影响, 采用目标成本倒推法、选择树标法、经验判断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 最终对计划期的设计研究生产耗费做出科学的判断, 并据此确定目标成本。对较难控制的目标成本开支, 如出版印刷费、资料费、差旅费、复印费、设计研究材料费、对外协作费、试验分析费等, 下达单项的目标成本指标。

2.5 做好目标成本的分解工作, 合理确定各级经营者应承担的责任

目标成本的分解是指将设计研究单位总目标成本值进行分解, 落实到设计研究单位内部各单位、各项目的过程, 目的在于明确责任, 确定未来各单位、各项目的具体目标。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设计研究单位的实际情况, 将各项目标成本指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 落实到人头、岗位, 实现目标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目标化、规范化。通过对设计研究项目跟踪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等动态管理, 激励员工增强目标成本管理意识, 引导员工积极投身于挖潜增效活动, 在保证设计研究成果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支出。

2.6 健全监督保证系统, 强化管理, 控制到位

开展责任目标成本管理, 加强目标成本核算, 控制至关重要。因此, 应重点把好“五关”。一是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 把好分配关, 真正建立多劳多得, 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二是强化材料的采购和保管, 把好材料消耗关, 加强材料的出入库检验制度和限额发料制度。三是要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台帐、维修保养制度, 努力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 把住设备维修费用关。四是把好质量关。五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把住费用支出关。

参考文献

[1]赵予新.粮食安全成本内涵及其特征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1) .

[2]田志学, 叶剑, 张宿.工程项目目标成本与进度控制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方法与研究 篇9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

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

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 (1) 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外围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 (3) 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 2010, (10) .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 1991, (8) .

方法与研究 篇10

胶原 (collagen) 是最广泛使用的天然高分子, 它是构成哺乳动物组织包括皮肤、骨、软骨、肌腱和韧带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1], 起着支撑器官、保护机体的功能。胶原具有其他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活性, 这些特殊功能与胶原纤维的三股螺旋结构相关[2]。Ⅰ型胶原占动物体内总胶原量的90%左右, 占总蛋白质质量的20%左右, 在胶原家族中含量最为丰富。它是由两条α1 (I) 链和一条α2 (I) 链组成的异质胶原, 即[α1 (I) ]2α2 (I) [3], 以其重复的Gly—X—Y序列为主要特点[4]。三条α链相互拧成一个长300 nm, 直径1.5 nm的三股螺旋结构。这种超螺旋体 (右手大螺旋) 中的每一股α链又是一种特殊的与α-螺旋不同的左手螺旋体[5]。

明胶 (gelatin) 与胶原具有同源性。胶原具有完整的三股螺旋结构, 明胶是天然胶原三股螺旋结构被破坏后形成的单链分子[1], 虽然氨基酸化学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和性能有明显的差异[6]。低温下溶液中的明胶也可以自组装成具有双链或三链的聚集体。

目前, 研究胶原和明胶结构的方法一般有紫外光谱法 (UV) 、红外光谱法 (FT-IR) 、圆二色谱法 (CD) 、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等[7,8,9,10,11]。UV仪器操作简单, 准确度较高;而FT-IR分析可以检测出胶原特征基团的吸收峰, 已成为胶原结构分析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CD对手性分子的构象十分敏感, 是研究稀溶液中蛋白质构象的一种快速、简单、较准确的方法;DSC分析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输入样品和参比功率差与温度的关系, 可用于测量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收缩温度Ts[12]。近年来, 超灵敏差示扫描量热法 (US-DSC) 、Zeta电位和原子力显微镜 (AFM) 在测量生物大分子的性质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但有关这些方法在检测胶原结构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US-DSC能够定量地测定各种热力学参数 (如热焓、熵和比热等) 和动力学参数, 仪器直接记录的是热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热量定量方便, 灵敏度高, 样品用量少, 可软件控制和数据处理[12];Zeta电位又叫电动电位或电动电势 (ζ-电位或ζ-电势) , 是表征胶体分散系稳定性的重要指标。AFM分辨率高、结果直观清晰, 可深入观察胶原纤维的微观结构, 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胶原的特性, 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使用UV、FT-IR、CD、US-DSC、Zeta电位仪和AFM比较研究了Ⅰ型胶原及其加热变性产物明胶的结构、热变性质和微观形貌, 并对各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研究胶原和明胶结构的方法提供参考。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新鲜牛跟腱;胃蛋白酶1∶3000, 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冰乙酸、氯化钠, 均为分析纯, 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透析袋, 上海华美生化试剂公司。

数显恒速搅拌器S312-90, 上海梅颖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超纯水制造系统, 上海优普超纯水机有限责任公司;离心机LG10-2.4A,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真空冷冻干燥机ALPHA1-2 LD, 德国CHRIST;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3600、原子力显微镜SPM-9600, 岛津技迩 (上海) 商贸有限公司;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i S10, 赛默飞世尔科技分子光谱部;J-810 CD圆二色光谱仪, 日本Jasco公司;超灵敏差式扫描量热仪VP-DSC, 美国Microcal公司;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Nano-ZS, 英国Marlvern公司。

2.2 胶原的提取

胶原的提取方法参照本课题组以前发表的文章[13], 即将新鲜牛跟腱剔膜洗净, 切成碎块脱脂, 然后采用酸酶结合的方法分离得到酸溶胶原, 进一步盐析、透析得到纯净的胶原, 于4℃冷藏备用。胶原固含量的测定采用冷冻干燥至恒重法, 计算按下式:

m0-冻干后胶原的质量;

m1-冻干前胶原的质量。

2.3 明胶的制备

取适量胶原溶液在恒温水浴中以60℃恒温处理10 min制得变性胶原—一种明胶, 冷藏备用。这样制备明胶是为了确保其与胶原样品的来源和提取条件完全一致, 更好地理解热致变性造成的胶原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变化。

2.4 UV检测

配制溶液浓度均为2.0 mg/m L的胶原和明胶溶液, 在200~400 nm范围内使用UV-3600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

2.5 FT-IR分析

取适量冷冻干燥的胶原和明胶样品, 采用KBr压片法进行红外检测。为了研究胶原加热变性过程结构的变化, 实验还将胶原溶液样品分别在25、30、33、37、39、40、41、45、50℃水浴中处理10 min, 再冷冻干燥成海绵样品, 同样采用KBr压片法红外分析。

2.6 CD吸收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胶原和明胶样品溶于醋酸缓冲液中配成浓度为0.2 mg/m L的胶原溶液, 于4℃环境中静置12 h, 采用J-810 CD圆二色光谱仪对样品在190-240 nm进行扫描, 升温速率为1℃/min, 控制范围为25-50℃。

2.7 US-DSC分析

使用超灵敏差式扫描量热仪对胶原样品进行扫描, 以相应的醋酸溶液作为参比。测试环境温度为25℃, 样品溶液和参比溶液在仪器中先脱气30分钟, 升温速率为1℃/min。

2.8 Zeta电位

取适量胶原溶于超纯水 (p H6.7) 中, 浓度为0.4 mg/m L, 搅拌均匀后离心取上层清液, 在冰箱中静置一天;再在恒温水浴中分别以25、30、33、37、39、40、41、42、43、44、45、47、50℃处理10 min后使用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分别对样品进行检测。

2.9 AFM制片及图像表征

以p H=3的醋酸溶液为溶剂, 配置浓度为0.4 mg/m L的胶原和明胶溶液, 超声搅拌使胶原和明胶充分溶解, 然后用微量进样器取20μL配置好的溶液滴加到新剥离的云母片上, 置于干燥器中室温下自然干燥24 h后用AFM进行观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UV测试结果

紫外光谱法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之一, 还可以作为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种辅助手段, 对于辨别有机化合物中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种类、位置及其数目以及其区别饱和与不饱和化合物、测定分子中共轭程度等有其独特的优点[14]。

胶原由于含有芳香族氨基酸, 因此可在近紫外区检测到吸收峰, 扫描结果如图1所示。280 nm为胶原的特征吸收峰, 这主要是胶原中含有酪氨酸 (在278 nm有特征吸收) 残基和苯丙氨酸 (在259nm有特征吸收) 残基对紫外的吸收的叠加[15]。由图1可见, 胶原在280 nm处的吸收峰比明胶高, 但是吸光度差值仅为0.05, 两者的区别不明显。这是因为明胶与胶原具有同样的骨架结构, 从一级结构 (氨基酸顺序) 来看, 二者只是多肽链的长短可能不同, 大多情况下明胶肽链会有降解。因此用紫外光谱法比较胶原和明胶的结构差异结果不明显, 不能够对二者进行有效的区分。

3.2 FT-IR测试结果

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谱图上的吸收峰代表了分子中某个基团的特定振动模式。蛋白质的FT-IR谱图可以反映蛋白质骨架和侧链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位置及基团的振动模式, 并由此可以推测蛋白质的构象。

已经证明, 红外光谱中酰胺带的特征吸收峰可以反映胶原的三股螺旋构象[16]。胶原及经不同温度处理过的样品的FT-IR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 ~3419 cm-1处的酰胺A带和~3079 cm-1处的酰胺B带主要与N—H的伸缩振动有关, 1656~1640 cm-1处的酰胺Ⅰ带是CO的伸缩振动引起的。1550 cm-1处的酰胺Ⅱ带吸收峰是由于N—H弯曲振动和C—N伸缩振动的耦合。~1234 cm-1处的酰胺III带吸收峰是来自于酰胺键的C—N伸缩振动和骨架N—H弯曲振动, 以及肽链骨架上和脯氨酸中的CH2的摇摆振动[17]。由图2可知, 随着温度的升高, 酰胺A带变宽, 酰胺Ⅰ带的位置向低波数移动20 cm-1。这表明在升温过程中, 胶原三股肽链之间的氢键作用减弱, 伸展肽链结构增加, 螺旋度减少, 整个蛋白的无序结构增加。除了以上变化还有酰胺Ⅲ带与1454 cm-1处吸光度的比值也略有下降 (如图3) 。有报道认为, 酰胺Ⅲ带与1454 cm-1处吸光度的比值可以衡量胶原三股螺旋结构是否完整[8]。随着温度的升高, 胶原样品在25℃时该比值为0.95, 而在50℃时降为0.89, 表明其三股螺旋结构因高温处理受到破坏。

由此表明, 红外光谱能够通过吸收峰的变化 (包括位移和特征吸收峰的强度) 来表示出胶原和明胶构象的不同。

3.3 CD测试结果

圆二色谱 (CD) 是简便、快捷地获得生物大分子构象 (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 的手段之一, 常用于检测胶原三股螺旋结构的变化[18]。

本实验提取的胶原的CD光谱如图4所示。通常, 胶原的变性或者其三股螺旋结构的破坏会导致胶原CD光谱在198 nm处的负峰发生红移和在221 nm处正峰的消失。特别是在~220 nm处吸收峰的高低可表征胶原三股螺旋结构的多少[19,20]。从图4可以看出, 胶原溶液在198 nm和221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 而明胶没有明显的吸收峰, 说明实验中提取的胶原保持了其天然三股螺旋结构, 而明胶则不存在完整的三股螺旋结构。实验证实了CD测试可以灵敏地表示出胶原的变性。

3.4 US-DSC测试结果

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 往往伴随着微观结构、宏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变化。胶原的热变性温度Ts是反映其天然螺旋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体系的温度达到热转变温度 (Ts) 时, 胶原分子从伸展的纤维态转变为无规卷曲状, 即胶原变性为明胶。

由图5可以看出, 在升温过程中胶原有两个吸收峰, 第一个小吸收峰位于温度约为33℃处, 第二个主吸收峰位于温度约为41℃处, 通常认为此为胶原的热变性温度Ts, 对应着胶原由三股螺旋结构转变为无规卷曲。测试结果表明, 微量热法能灵敏地检测到胶原在升温过程中蛋白构象的转变, 而明胶因不存在象胶原那样规整的三股螺旋结构[21], 故观察不到这个过程。所以US-DSC能用于区分胶原和明胶。目前已作为精确的量热手段用于研究稀溶液中蛋白的构象变化。

3.5 Zeta电位测试

Zeta电位是表征胶体分散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是对颗粒之间相互排斥或吸引力的强度的度量[22]。分子或分散粒子越小, Zeta电位 (正或负) 越高, 体系越稳定, 即溶解或分散可以抵抗聚集。反之, Zeta电位 (正或负) 越低, 越倾向于凝结或凝聚, 即吸引力超过了排斥力, 分散被破坏而发生凝结或凝聚。

实验检测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胶原溶液的Zeta电位。由图6可以看出, 胶原溶液的Zeta电位值在25~41℃逐渐上升, 在41~60℃逐渐下降。可能是因为在25℃到41℃的过程中胶原的三股螺旋肽链解旋, 并成多分散的肽链, 排斥力增加, 稳定性略有提高。在41℃时Zeta电位值达到最高点, 之后Zeta电位值逐渐下降, 表明体系中多分散的肽链趋向于聚集。Zeta电位结果可以反映出胶原热变性转变为明胶的过程, 但目前报道不多;而且由于中性p H值的水溶液并不是胶原的良溶剂, 所以在测试整个过程Zeta电位值反映出体系都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因此, 该法还有待于研究和完善。

3.6 AFM图像表征

AFM是一种在分子水平研究材料微观结构形貌的方法。它纵向分辨率高, 能够根据研究材料的不同需要, 在真空、大气或水中实时地直接观察物体, 探测分子间的作用力, 对材料实现纳米操纵, 制样过程简单, 样品损害小[23,24]。

从图7胶原的AFM形貌结构图可以看出, 胶原自然干燥后在云母片上呈现清晰的纤维形态, 其宽度约为10 nm, 高度约1.5 nm, 已知实际胶原分子的直径约为1.5 nm, 可推断AFM测试时存在针尖效应导致测量加宽。图8是明胶的AFM形貌结构图, 可以看出明胶不再呈均一的微纤维结构, 出现了球状和纤维状混合的形貌结构, 还有一些明显的聚集体。由此, 从AFM中可以直接观察到胶原和明胶的形态结构, 表明明胶是胶原三股螺旋结构已被损坏的产物。

4 结论

方法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重申方法;方法整合;融贯论

中图分类号:A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11—03

一、重申方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成为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一道学术文化景观。翻检一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文献可以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特质的分析,有浩如烟海般的研究成果。但是,如果就这些研究模式简单的按其研究方法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是不令人满意的二元对峙方法论研究模式。要么运用还原性研究方法与路径,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性的有机体逐渐分解,层层剥开,直到找出认为是组成或影响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本质的要素与部分,然后对这些要素与部分进行单独的研究;要么是借助于整体性研究方法与路径,不破坏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的整体性,不对它进行还原分解,以保持其整体性,并进一步研究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特质以此来展现其整体性特征。无论是还原性研究方法还是整体性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性的有机系统,要准确的认识与把握这个复杂系统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特质与整体特质,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超越还原论研究方法与整体论研究方法的对峙状态,寻求两种方法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性有机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的新方法一融贯论研究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与拓展的前提性条件。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则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还原性研究方法:优势与缺陷

马克思主义有机体包含了无数的部分与要素,其中学科互涉是最为基本的特征。这样复杂的一个庞大系统,人们往往在没有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很难从整体上去理解与把握它的整体特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客观现状要求还原性研究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学科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再用特定的部分与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特质来解释或预测整体的特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还原性研究方法经研究主体的不断叩击、修正、完善,达到了它在研究效能上的高级水平。使得任何角度的还原性分析,都有其历史与现实的有力依据,从而使人易于臣服它的方法的可靠性,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运用还原性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宁,他在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分解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并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研究。自此以后还原性研究方法便成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方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编成了教科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与原理,还对马克思主义的特定要素做了深入的分析如:辩证法、异化、阶级等等。可以基本确认的是,以列宁为先导的还原性研究方法,有其方法论上的合理性与价值论上的激活性(可以使人们更好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之所以做此评价,是因为它在理论本质与实践效用上具有如下优势:

其一,还原论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还原性分析,基本满足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研究的客观要求,比较清楚的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的特质,分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本质与基本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学理上也容易成立,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要从整体上完全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它,在没有对其各个部分与要素进行透彻研究之前几乎是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进行分解,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分别进行研究符合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基本规律,具有认识规律上的合理性。

其二,还原论研究方法很容易确立它的价值效用。采取还原性分析方法,很容易的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要素特质,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简单化、通俗化,便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与民族化,使其更好的与社会实践结合,产生巨大的实践功能。

1还原论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单纯的采取学科与要素的致思方式,而且还是以分解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为前提,因此它凸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与要素的特质,而没有也不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共时性的整体特质。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去理解它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的话,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与要素的理解难免会造成偏差。正如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

2还原性研究方法,常常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遮蔽性。还原性分析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有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部分与要素,而研究者往往基于自身的学科背景与兴趣爱好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特定部分与要素,并趋向于把这些要素与部分特质放大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从而出现自识与自蔽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学科与专业的遮蔽性。

与上面两个缺陷相联系,还原性研究方法虽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与要素的特质,但是由于缺乏整体性研究,没有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特质,也没有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征,据此还原论研究方法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可靠性。

三、整体性研究方法:复兴与不足

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以及方法论科学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出现了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复兴。整体性研究方法是在对还原性研究方法的批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还原性研究方法占据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导地位,在早期这种研究方法的确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这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单纯采取学科与要素的致思方式很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误读。于是“回到整体的马克思”倡导整

体性研究方法便成为了学术界统一旗帜。如高放:“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很大进步,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我认为主要缺点尚未完全克服。第一,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或者更多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的研究。各类学校一般也都是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而不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这样一门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义的课程。”郝敬之:“整体性是马克思学说本身的理论规定性,为了实现对于马克思学说的客观性解读,我们必须倡导整体性解读原则。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片面性解读马克思学说的倾向,提出‘整体马克思’的解读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整体’马克思。”等等相关的研究特别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整体性研究方法盛极一时,并有取代还原性研究方法主导地位的气势。相比还原性研究方法,整体性研究方法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以及各个部分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

其一,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分析所坚持的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这个原则下重点去解析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特质以此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相对于还原性研究方法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的研究来推导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明显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整体特质是单纯从部分与要素的分析中所不能窥见的。

其二,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使研究者较少的对研究加入个人价值判断,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奋点任意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特意的夸大或者简单的抛弃,可以使马克思主义避免基于一些部分与要素的分析而对其简单的“捧杀”与“棒杀”的命运。整体性研究方法由于以上两点优势可以预见到以后将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一方面是其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长时间还原性研究方法占据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导地位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而对马克思主义部分与要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整体性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之处主要是:

1整体性研究方法虽然看到了还原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这无疑是合理的,但是整体论研究方法往往排斥对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与要素的单独研究,就整体而整体,从整体到整体,从而导致了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性,或者是暧昧不清的整体性,陷入整体主义的泥潭。

2人们对整体性研究方法,常常只是简单、机械的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简单的装入马克思主义整体这个大布袋中,缺乏对整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在形式上的整体性而实际途径上的还原性。

3整体性研究方法不是万能的,虽然它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但是却不能够窥见一些部分与要素的特质,有一些特定部分与要素的特性只有对其进行分解分析才能够得到。特别是,当对整体分析不科学的时候,整体性研究可能还成为研究进一步进行的障碍。整体性研究方法这些先天的不足需要还原性研究方法的补充,但是,以前这两种研究方法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很难形成方法论上的互补。致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很难能够达到方法的研究致效性。

四、方法整合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法融贯论

还原性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为基本的方法,就二则的关系而言是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果单纯的站在二者对立的方面来看的话,就很难能够发挥两种方法的研究致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往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缺陷。正如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所说:“传统的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思维难免有不足之处:前一种用信念与洞察代替了翔实的探求,后一种牺牲了融会贯通以换取条分缕析。”也就是说两种方法是辩证联系的,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过分强调整体就会调入整体主义的泥潭,以至它的整体概括往往成为研究的障碍;单纯的强调还原也不行,就缺乏对整体以及各个部分内在关系理解,也会对研究造成障碍。如恩格斯所说:“以分析化学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如果没有它的对极,即综合,就什么也不是了。”

其一,“任何方法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受多种因素所制约。正确认识方法功能的限约性是科学地发挥方法功能的重要条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先天自足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这是方法整合的根本理由。

其二,历时地呈现出进化特性的初级方法必然要迈向高级的方法,共时地呈现为各有价值的方法必须在相互兼容中完善。还原性研究方法作为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初级的方法,在认知上和实用性上的直接效用,是不容否认的。当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要素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后,又势必要去探求各个要素与部分之间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这时候必然要用整体性研究方法,但是当人们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排斥与其有较大差异的还原性研究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便会产生注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质的凸显,而忽视部分与要素特质的挖掘的视野偏差。

其三,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要求上来看,进行方法整合,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也具有可能性与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多的缺陷,而最根本的方法论缺陷就是两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方法始终处于二元对峙的状态,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在单纯一种方法研究都快达到极致的状况下,对二则进行整合产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是深化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的客观要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从学理上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以及实践的客观要求上看,对还原性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都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便形成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一融贯论,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细处分析着手,在整体观的关照下,把向下与向上两条分析路径融贯起来,形成还原性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研究致效性。融贯论研究方法把两条路径结合起来,向下研究,使马克思主义部分与要素特质得到深度的释放,这是单纯整体性研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向上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整体特质得以涌现,这是单纯还原性研究所缺乏的;然而这两条研究路径不是各自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就是在整体中来挖掘部分与要素特质,在部分与要素中涌现整体特质。融贯论既不消除两种研究方法与路径之间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连接起来的运动本身变成互补。融贯论研究方法吸收了还原性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方法的长处,同时也弥补了各自的缺陷,从而达到了研究的方法致效性。当然运用融贯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层面上还需要把它化为各种具体的研究原则与方法,这里我们暂不做探讨。

时代与社会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基本前搪性条件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改变以前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二元对峙状态,对两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力,展现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相信运用融贯论研究方法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进一步。

注释:

①这里的“复杂性有机系统”来源于“复杂性科学”的术语,主要指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复杂性的标志是不能够用还原性研究方法完全的将其特性展示出来。

竞争对手会计方法与运用研究 篇12

(一) 竞争对手会计的涵义

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竞争对手会计和品牌价值会计是构成战略管理会计的三大核心内容。竞争对手会计是以竞争理论、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 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 通过收集、加工、分析和整理竞争对手的经济资源、成本水平及结构、市场份额、竞争战略、防御或报复的程度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实时监控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构成“战略三角”的动态变化, 帮助企业决策当局制定市场竞争变化应对方案、保持或扩大比较竞争优势、获取超额价值的一种战略管理会计工具。竞争对手会计是反映和分析某种产品市场主要竞争者之间此消彼长, 或者其它竞争运动形式动态变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二) 竞争对手会计的特征

竞争对手会计具有以下特征:

(1) 相关性和及时性。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任务就是向企业管理者及时提供与竞争对手竞争战略相关可靠的信息资料, 帮助企业适时调整战略战术, 扬长避短, 发挥比较竞争优势, 提高或稳固企业的竞争地位。

(2) 动态性。竞争对手会计以权变管理思想和博弈理论为指导, 通过网络、广告、报刊等途径, 为企业提供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和主要竞争对手的监控信息, 协助企业有关部门制定和执行与环境和竞争对手变化相适应的战略, 以动制动, 动中求胜。

(3) 外向性和抗争性。竞争对手会计旨在选择、收集、比较、分析和评价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战略、成本、利润、价格、质量、市场份额等方面信息, 寻找企业的差距及其应对措施, 并力图击败或超越竞争对手。计量和分析的信息资料包括企业自身、外部竞争对手和经济环境两个方面, 意在“知彼”, 即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实力及动向, 超越了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 具有显著的外向性和抗争性特征。

二、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方法

竞争对手会计方法是完成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经营方针、目标、战略以及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等进行分析的手段, 主要包括:

(一) 信息收集和数据检索方法

充分、可靠、相关的信息是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信息来源的不同, 收集渠道概括为两种类型。第一, 企业财会部门的信息。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企业财务公开报告、产品文献及各种年鉴等分析和评估竞争对手的资产状况、负债率等。第二, 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其中应对公开资料, 如报纸和专业杂志、行业协会出版物、产业研究报告、政府报告、工商企业名录、产品样本和名册、广告宣传等, 进行常规性、定期的收集和整理;非公开的数据可以利用行业内的专业会议和展览会等, 在与相关单位的交流接触中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测量, 也可以联系与竞争企业密切相关的银行、咨询机构、经销商等获取重要的信息。

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下, 竞争对手的信息一般通过专利信息、实地调研或通过特殊手段等获取。而在网络环境下, 除依靠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外, 因特网查询是获取竞争对手信息最为便捷和经济的途径。较为权威、全面的网站包括:Dialog (http://products.dialog.com/products/dialogweb/) 、美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doc.gov) 、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 (http://www.cia.gov) 、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 (http://www.cnlist.com) 、全国工商贸易网 (http://www.100800.com) 、WTO网站 (http://www.wto.org) 、Transium公司的商业情报 (http://www.transium.com) 、欧盟公司网站 (http://www.bvdep.com) , Data-star、Google、Baidu及有关产品数据库、企业名录数据库等, 也是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的主要途径。上述网站均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不同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数据、财务、产品价格、产业趋势、市场研究资料等竞争情报。

(二) 竞争对手成本评估方法

竞争对手成本分析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生产技术、原材料、制造费用、员工工资、进货和营销渠道、售后服务、政府关系等方面。其分析前提是企业和竞争对手在规模、生产条件等方面具有可比的基础, 并剔除偶然因素对结论可能造成的影响, 对影响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要重点分析, 对类似由于追加技术投资而引起的成本变动更应值得关注。竞争对手成本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态势, 然后从“消除劣势, 保持优势”入手, 制定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战略。除传统财务管理分析方法外, 还包括以下方法:

(1) 解剖法。也称拆卸分析法或反向设计, 是请相关的技术专家通过拆卸、分析和竞争对手的同类型产品, 根据零部件推断生产所需的材料、设计原理、工序、功能等, 以揭示自身产品优势、劣势及改进途径。拆卸工作一般由技术专家实施, 会计、管理人员及相关生产技术人员参与, 将竞争对手的产品肢解为零部件, 并明确各零部件的设计、功能及生产加工过程, 进而推断其产品的成本。解剖法实质上是分解与整合的有机结合, 通过逆向拆分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设计、性能、生产工序和成本, 在此基础上顺向整合出整体方案, 并将企业自身产品与其进行比较,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竞争方案, 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价值链分析法。运用价值链分析, 企业竞争战略制定者可以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客观地认识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各个经营地位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经营单位与有关利益集团 (如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 之间价值活动的关系;二是准确地确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活动;三是帮助企业选择恰当的竞争战略, 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优化、价值系统的整体优化及竞争地位的提升。

(3) 模拟法。通过模拟竞争对手的成本可以发现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和劣势所在, 一般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模拟:第一, 模拟产品种类, 即假设本企业生产竞争对手的产品, 成本水平如何;第二, 模拟生产地点, 即确定如果本企业在竞争对手所在地设厂进行生产, 成本水平如何;第三, 模拟劳动生产率, 即确定如果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竞争对手的相同, 成本会是怎样;第四, 模拟生产规模, 即确定如果本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竞争对手的相同, 成本会有哪些变化。这样, 企业可以发现与竞争对手在产品种类、地点、劳动生产率和规模上的差别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4) 学习曲线。也称学习效应、经验曲线或者制造进步函数, 包括个人学习效应与组织学习效应。当一个企业采用低成本战略时, 为实现较高的利润水平, 企业必须达到较大的生产规模, 或者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张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到学习曲线的最低点, 并利用降价等竞争策略与现有竞争对手展开竞争以及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同时, 根据学习效应的内涵与外延, 较早进入某种新产品生产或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 将获得生产经验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并因此而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这类企业可采取降低产品价格或增加顾客价值等竞争策略, 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量, 迫使相对落后的竞争对手退出该产业;而对后进入的企业, 则应尽可能在产品的创新等竞争对手的“痛点”或“盲点”方面做文章, 通过扩大规模、引进人才、激励学习等措施缩短学习时间, 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5)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成因主要是劳动分工、专业化、几何尺度、财务等因素, 使企业获得成本或规模上的竞争优势。规模经济是产业内现有企业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主要障碍之一, 现有企业可以利用固定投资高、生存和发展需要生产规模大等因素, 抵御或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

(三) 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对竞争对手财务报表的分析, 重点着眼于分析竞争对手现时可能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市场预期。主要方法包括:

(1) 比率分析法。主要分析偿债能力、资源配置效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财务状况。计算指标一般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净利率和投资报酬率等。

(2) 重新构造财务报表法。竞争对手对外会计报表编具有艺术性、虚假性和时效性, 粉饰经营业绩、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因此, 分析人员应在对竞争对手会计信息甄别、去粗取精的基础上, 依据直接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和盈亏平衡分析法等方法重新构造竞争对手的财务报表, 并据以分析其竞争实力。

(3) 相对指标比较法。通过计算和比较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相对盈亏临界点、相对市场份额等数据, 来分析和探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四) 恐龙理论

恐龙理论源自店铺式零售商这一销售形式的消失或退化。它认为店铺式零售商是一个行将绝灭的物种, 行动太迟缓, 植根于传统太深, 因而很难在新的气候下生存下去。它要么自己退出历史舞台, 承认失败;要么就把控制权交给那些被认为是能够适应新气候的人群——通常是些20岁左右而又没有零售业经验的年轻人。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即开型彩票和电视彩票对电脑彩票的撞击等都是“恐龙理论”的例证。众所周知, 恐龙灭绝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说、气温下降说、基因突变说、竞争失败说、陨石撞击说以及其他说法。恐龙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主要有:

(1)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企业应与时俱进, 敢于求新求变, 适时地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条件。

(2) 增长的极限。企业在成功、壮大以后, 会产生骄傲情绪、人际关系疏离、机构重叠、机构之间摩擦增加、行政僵化、人浮于事、阶层组织增多、沟通及协调困难增加等“大企业病”。因此大公司要不断进行内部组织机构改革, 推行内部责任会计制度,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核心竞争力。锻造企业一种或几种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 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

(五) 竞争地位监控方法

竞争地位监控有三个途径。

(1) 基于矩阵分析的竞争地位监控。采用麦金西矩阵分析、竞争轮廓矩阵、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等方法, 在行业内部通过评价和监督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市场份额、销售量、单位成本和销售收益率等指标, 定期或适时地分析评价竞争对手的状况。

(2) 基于标杆管理的竞争地位监控。在行业内部通过评价和监控竞争对手产品销售状况、单位成本、市场份额等经营业绩指标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 以竞争对手的产品、经营业绩指标及经营管理方式等为基准, 将本企业相同的方面与其比较、计算差异并分析评价, 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并汲取对手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借以寻找企业经营的差距和超越竞争对手的措施,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标杆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为:确定标杆对象、选择对标竞争对手、收集与分析数据、建立业绩目标和实施改进计划。对标是一门艺术, 其结果不应仅仅是一堆数据, 重要的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分析, 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并获得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 基于标杆管理的竞争地位监控有两种评价方法:一是竞争地位图法, 描绘本企业、行业领先者和重要竞争对手一些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 包括单位成本、单位价格、销售利润率、销售数量、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等, 不仅提供竞争对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变量的涨落图, 还有助于企业明确竞争对手的战略走向;二是战略健康指标法, 根据竞争硬件 (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成本结构等) 、竞争软件 (企业声誉、管理层水平、企业文化等) 、未来机会获取能力和竞争压力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得出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对于机会的把握程度。

(3) 基于博弈论的竞争地位监督。竞争对手会计主要应用的是非合作博弈, 即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 特别是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益和冲突、竞争与合作。企业运用博弈论中的决策模型进行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主要有价格战博弈、市场份额博弈、贸易自由与壁垒博弈等。

三、竞争对手会计信息的内容

竞争对手分析是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 对同行业、同类型企业 (即主要竞争者) 的经营方针、方式方法、经营目标、经营战略, 诸如产品生产种类、数量、性能、质量、价格、售后跟踪服务、市场占有率及环境审视信息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以便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对本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竞争战略作出适当的调整或修订。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很多, 竞争对手分析是在现有及潜在竞争对手研究的基础上, 对本企业构成威胁的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竞争力、生产经营发展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进而确定本企业的竞争策略。竞争对手会计信息是指产业竞争者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信息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具体应当根据企业战略和所处竞争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有侧重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竞争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 使企业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 对企业适应竞争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包括分析竞争对手的现金储备、筹资能力、厂房设备、产品的生产要素成本、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销售状况、营销渠道以及在经济波动和技术改革等影响下各项数据的变动情况, 达到对竞争企业核心能力、增长潜质、反应适应能力、承受度、耐力等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二) 竞争企业战略分析和预测

竞争战略是企业谋求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整套方案, 包括目标与原则、阶段与步骤、重点与一般、战术与方法。企业竞争战略包括低成本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和市场细分战略, 通过收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价、原材料提供、售后服务、工艺创新、生产能力、资金营运、合资策略、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数据, 进而勾勒出竞争企业的先行战略, 并根据上述数据在一定会计周期内的波动情况预测出企业战略走向, 以了解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

(三) 竞争企业反应能力分析

竞争反应能力的分析是完成竞争对手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联系竞争对手的目标分析、优劣势比较、现行战略、假设和关键能力等, 考察其在面临进攻时的防范措施、回应强度和效度;通过分析竞争对手对现行地位的满意程度、战略变化可能性、市场环境状况等考察其主动进攻的行为方式和强度, 一般而言, 绝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痛点”, 或者在受到威胁时作出超常反应的地方。不到竞争的关键时刻, 应尽量避免竞争对手的痛点, 以规避可能促使竞争对手作出情绪化、报复性或超常反应的领域, 而选择最佳战场与竞争者作战。

竞争对手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新领域, 是基于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和战略管理背景的产物。作为一种通过搜集和提供企业竞争对手的经济资源、市场份额、成本结构等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有效市场决策和监督市场竞争者行为的方法。与传统的会计方法不同, 竞争对手会计方法旨在计量、加工、比较和评价本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在战略管理和竞争力方面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 具有显著的外向性、抗争性和动态性。

参考文献

[1]郭化林、阮晓明:《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兰:《竞争对手会计研究》, 《四川会计》2001年第10期。

[3]周友梅:《国际反倾销:竞争对手会计的提出与运用》, 《对外经贸财会》2004年第10期。

上一篇:《阿依达》下一篇:设计专业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