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广

2024-09-19

中国推广(精选12篇)

中国推广 篇1

“十五”期间,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着力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其他一些历史原因,法律服务制度建设相应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农村难以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法律服务在农业推广中非常迫切,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制度建设,对于农村法治目标的实现,促进和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1986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3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8年公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家一直在建立与此相关的配套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农业发展,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是也要看到少数地方在农村法律服务推广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的困境。

一、农村法律服务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推广中法律普及太低。

目前全国各地法律宣传活动不少,但是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是开个会,发点宣传材料,深入宣传和组织全社会学法还很不够。从对《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南镇农村法律现状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相对较富裕的章贡区水南镇有约40%的农民对法律表示陌生,约25%的农民认为法律不可信,约20%的农民认为在走投无路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求助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只有15%的农民明确表示在切身利益遭受侵害时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对法律的陌生使他们对身边的制度产生了迷惑,有57%的农民认为村规民约就是法律,仅有43%的认为不是[1],“说明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普及力度不够,各地的普法活动频繁,收效却不好,大有形式主义倾向,并没有切实关照到农民实际生活”。据调查了解,有的农村乡镇干部还不敢把这些法律法规向农民宣传,怕以后“工作难办”。因此实际上的农业推广上的法律普及不到农村,农民大部分还是不懂法,甚至一些乡镇干部都对法律一知半解。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不懂法,怎么能运用法律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呢?

(二)法律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农民的法律援助案件逐年上升。

虽然目前农村中不少乡镇都有法律服务所,但据调查,目前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大多外流。乡镇法律工作者为何会外流呢?据了解,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大多处在贫困落后地区,国家对乡镇法律服务所不拨经费,也没有其他扶持政策,更没有提供转编转干的机会。与此同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做的都是些磨破嘴皮又不被领导重视的劝架、调解等“小”事,就为这小事,有时他们还要得罪人,受到他人的威胁,可以说,他们外流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法律资源的短缺与法律服务咨询援助需求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目前农村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情况,必须深入推广法律服务。

在我们国家基层机关工作中还严重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法多不制的情况;仅以社会治安为例,由于法多不严,正当防卫反坐牢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实行村民自治方面,仍然存在许多违法行为,有的乡镇领导以权代法,在村委会选举中采取行政干预,提出“建议”名单,随便撤换村干部或村委会主任,有的强迫命令,指令村委会完成某项任务指标,完不成的还要扣发工资,有的甚至对不执行上级规定种植的庄稼进行强行干涉,随意罚款。如此种种的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村委会和村民的民主权利。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有关村民自治方面的法规不健全,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和法制素质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不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舆论等手段保护自己,更主要的是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不把农民利益放在眼里,他们不会,不能,也不愿依法行政。

(四)基层法律工作者虽然深受农民欢迎,但是目前不少

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年轻人去乡镇搞调解工作,工作开展有些吃力,且和农民群众在语言沟通上也存在障碍。同时农村法律服务市场假冒伪劣风气盛行,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法律服务秩序,而且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了司法机关正常执法活动,亵渎了法律。这种法律“服务”泛滥,对社会危害极大,百姓也有着切肤之痛。

二、加强农业推广中法律服务推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法律服务咨询宣传力度,提高法律知晓度。

要加强农村基层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各类形式宣传法律,定期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普法教育讲座,村村设立法律服务站,深入到群众中去,不走形式、走过场,使广大农民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法律咨询与帮助;大力在广大农村宣传普及法律主要内容和基本条文,宣传到农村每个角落、每户农民,真正做到家家有法,人人懂法;使广大于部学会用法律管理农业、发展农业;重心下移,层层推进,构建区、镇(街道、工业区)、村(居)三级法律服务层层跟进的网络,使广大农民学会用法律搞好农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针对供需问题,针对农村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落后、体

制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效应较差、外部环境不佳等现状,应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加强素质培训,建立行业协会,实行规范化管理,只有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农村法律服务所为主体,大力加强其有偿服务和法律援助两大职能,适当补充律师法律服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内部互动、相互促进的综合服务体系,才能有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和真正促进依法治农的实现。

就目前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村法律服务的类型学研究。“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搬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么不需要将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2]。结合农村法律服务,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在区域方面,中国的乡村社会可大致分为富裕型乡村社会、转化型乡村社会和封闭型乡村社会,前者如苏南、胶东、珠江三角洲等一些地区,后两者则分别指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已受到了以商品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文明冲击的乡村,以及仍保留着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有“乡土社会”大部分特征的乡村。二是从需求主体来看,中国的农民业已分化为不同的从业群体,包括在本土本乡以农户为单位或以多种形式联合体为单位的农业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农村产业工人,以及离土又离乡的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流动农民,即农民工。三是从供给主体来看,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行政化主体,最典型的是以山东陵县为代表的大调解模式,即以人民调解为中心,整合土管、计生、派出所、法庭等资源一起解决纠纷;市场化主体,即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脱钩,从半行政半官半民间变成真正的民间组织,同律师事务所一样提供收费服务;社会化主体,包括村委会干部、人民调解委员会、宗族组织、公民个人等,还包括义工、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或者提供法律咨询、创办法律诊所等社会性团体。

(三)国家应该加强对农业有关法律实行情况的监督,对

一切欺农、伤农、害农、坑农的违法行为都要严肃查处,绝不手软,真正把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纳入法制机道,做到以法治农,促进以法兴农。有了法律,就要用法律治理农业,发展农业,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有了法律,就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应该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力量认真检查已经实行或将要实行的法规、规章、政策是否符合以上几部法律、法规。合法的应当坚持贯彻执行,不合法的应当立即纠正。

改革开放后,国家农业获得稳定的增长,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一些地方产生了麻痹思想,出现了忽视农业的倾向,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淡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领导同志对农业的基础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同时也有对农业发展缺乏基本法律保障的原因。对此,国家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有基本性质的纲领性的《农业法》,把“国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强化了农业基础地位,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强化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领导,加派得力干部管农业,第一把手要以主要精力抓农业。同时按照法律规定强化各项政策的落实,强化农业投入,强化科技兴农各项措施,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使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四)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转换,农村出现了众多法律问题,农民极为渴望得到法律服务。

目前大多乡镇已设有法律服务所,但总体看来,人员力量薄弱,法律服务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当农民的利益与改革发展和建设中的行为发生冲突时,他们更是无所适从。鉴于农村存在的法律服务复杂这一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立法,加大农村法律市场挂历力度,对扰乱正常农村法律服务秩序的人员予以严惩。笔者认为,律师事务所可在固定的乡镇区域内设立固定的法律服务联络点,分派相对富余的律师坐阵服务,建立联络制度,保障服务质量,各所间联络点可定期轮换,通过这种形式,逐渐形成城区辐射乡村的法律服务网络,这也许是法律服务走向农村、拓展律师服务领域的一条广阔途径。

最近几年,农村法律服务业处于低谷,不少问题还呈加剧的趋势,农业推广中法律服务推广具有非常的迫切性,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推动农村法制化进程,促进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调解农村各类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南镇农村法律现状的调查报告.

[2]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M].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5-16.

中国推广 篇2

文武之道需协助提供

1、太极拳编辑上传网站资料做指导,做好内部优化

2、协助技术做好代码优化和服务器稳定

3、视频提供300个,5-6分钟。1.1建立商务平台

寻找与中国国际太极拳网相关的行业B2C商务网站建立平台,建立公司店铺,完备店面内容与产品等信息,同时定期维护更新。目的增加网站内容的曝光度,网站的外链数以及品牌链的形成。

1.2网络广告投放 1.2.1百度网盟

说明:百度有30万家合作网站,基于用户群、基于主题词、基于用户地理位置、基于目标网站的 1.2.2谷歌网盟

说明:谷歌网盟针以高流量电商及专业性网站较多,也包括B2C的分类信息网站等。客户匹配较百度更加人性化及精准。1.2.3腾讯网盟

说明:腾讯的情景展示是将效果推广+微博营销+地图标注统一起来,在IM领域的客户群体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目标人群覆盖了各个年龄阶层。

2.网络媒体推广

按照类别可分为:针对百度SEM推广和针对客户群体需求推广。百度SEM推广:百度新闻推广、百度网页推广、百度贴吧推广、百度图片推广、百度视频推广、百度知道推广、百度百科推广、百度文库推广、百度经验推广。

客户群推广:新闻推广、论坛推广、SNS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邮件推广。2.1百度SEM推广 2.1.1百度新闻推广

·百度新闻推广权威性强,覆盖面广;

·百度新闻推广能够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产品美誉度; ·百度新闻推广能够实现公司品牌效应和建立受众口碑。2.1.2百度网页推广 ·公司网站百度自然排名; ·有利于提高公司网站的曝光率;

·有利于潜在用户精准找到公司网站及所需产品服务。2.1.3百度贴吧推广

·百度贴吧是百度最重视的产品之一; ·百度贴吧推广更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 ·利用百度贴吧推广更有利于网站的排名和优化。2.1.4百度知道推广

·百度知道能够更全面的宣传公司信息;

·百度知道能够更迅速的展示公司产品或服务;

·百度知道推广能够实现公司品牌效应和建立受众口碑。2.1.5百度图片推广

·能更形象的展示公司产品或服务; ·能更形象的展示公司的活动; ·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2.1.6百度视频推广

·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公司产品或服务; ·可以更形象的展示公司活动;

·更有利于提高公司知名度和品牌效应。2.1.7百度百科推广

·百度百科能够直接把公司信息传递到需求者面前,直接、醒目、权威;

·百度百科可以有效提高网站的击量和访问量,对访问量和权重都有帮助;

·百度百科有类似于网站的功能,可以更全面的介绍公司的形象。2.1.8百度文库推广

·百度文库可以将企业的简介,历史,发展及产品目录提交,展示企业形象;

·百度文库可以加入公司链接,对网站的优化有一定帮助; ·百度文库的标题可以将网站关键词加入,提高企业曝光率,实现品牌宣传。

2.1.9百度经验推广

·百度经验可以做为网站软文的一个推广渠道;

·百度经验可以将网站的优秀文章整合,推广公司产品或服务; ·百度经验可以成为公司和客户需求间的一个很好的桥梁。2.1.10百度新知推广

·百度新知可以建立账号,不断暂时和更新网站内容; ·百度新知是网站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具有潜力和前景; ·百度新知可让更多人来关注,起到推广宣传的作用。2.2客户群推广 2.2.1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及时、权威、准确、低投入高回报; ·新闻阐释功能强大,具备危机公关职能;

·能有效引起转载和二次传播,信赖度和稳定性持久。2.2.2博客传播

·博客能够做为网站的补充增加网站的附加值,同时也是互动性较强的一种渠道;

·博客也能够展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增加外链的一个渠道;

·博客可以设置类似于网站的功能,作为网站的一个缩影来展示。博客网: 新浪博客、搜狐博客、和讯博客、百度空间、天涯博

客、网易博客 凤凰博客、中国博客网、Google博客、中华网博客、网商博客等。每个博客都尽可能认证,让博客更具说服力。

2.2.3微博营销

·传播速度更快,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推广手段; ·成本低、操作简单、互动性强; ·更能拉近用户距离,即时获得反馈。

腾讯微博认证、新浪微博认证、搜狐微博认证、天涯微博认证、网易微博认证进行企业认证,每天发布网站最新的信息。同时作为公司一个官方的信息发布和问答平台。2.2.4 SNS营销

利用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天涯社区进行SNS社区营销。主要目的是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网站的曝光度及口碑传播,同时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每日量产来确保社区营销效果最大化。2.2.5论坛推广

·直接把公司信息传递到需求者面前,直接、醒目; ·可以提高网站有效点击量;

·针对目标客户群(企业经营者、政府人员、私营企业主等)在各大相关论坛进行推广营销工作。

在健康类,金融企业类,体育运动类,养生类等相关的的网站上发起活动,也在一些重点划分出的地方论坛发帖,增加各个地域对网站的认知度。

2.2.6 邮件推广

每日发企业产品的软文,持续长期可带来一定有效的点击率。对软文的质量度要求较高,同时每天要持续的发邮件,量变才能最终引起质变。2.2.7 QQ群推广

加入一些和公司行业相近的群,或者加入一些相关产品的群,进行发帖推广和营销。目前手中有30-50个相关行业的QQ群,每天进行内容的发送和更新。2.2.8微信营销

微信公众账号的维护与推广 3.网站推广策略 网站推广四个策略

·网站前期(第1-3个月—告知期)·网站中期(第4-6个月—渗透期)·网站后期(第7-9个月—品牌形象塑造)

·网站尾期(第10个月—观效定时,稳定销售,塑造形象,全民认可)网站推广流程

1、印象告知(1—3个月)

1)基础建设

2)软文营销

3)视频推广

4)图片推广

5)新闻媒体

6)其他营销方式

2、理念渗透(3—5个月)

1)软文营销

2)视频推广

3)专题活动

3、消费刺激(3—5个月)

1)软文营销

2)反馈信息

3)制造舆论、产生口碑

4.1网站前期-告知期

前期(第1-3个月——告知期)基础建设

百科、贴吧、微博、问答知识堂、博客、商铺、文库等发布品牌和产品信息。

应用平台:博客、微博、贴吧、百科、问答、商铺、文库(七大类平台,不少于20个)。软文营销

针对产品特点,撰写对应话题系列软文,发布于各大对应社区论坛板块、博客。

对已发软文回复、评论、提问等方式进行维护,结合二次组稿跟踪和推进,引起网友关注和讨论。

应用平台:BBS论坛、SNS社区、百度贴吧、博客等(四大类平台,不少于120个论坛)视频推广

制作产品说明和使用对应视频、发布于主流视频网站。对已发视频进行维护,采用评论、支持、转载,吸引点击和转载分享。

应用平台:①视频网站(至少六个视频站)② 转载分享平台(微博、SNS、BBS、博客)图片推广

官方产品图片打上水印,上传至网络相册发布用户网络社区,进行印象打造。

以产品理念主题,制作知识专题打包图片、聊天系列或漫画连载等图画。

应用平台:社区论坛、网络相册、文库、IM群 新闻媒体

利用网络新闻媒体,进行播报,获得网络话语权。(一类二类网络媒体平台,择优使用)其他营销方式:

话题营销:制造正面贴切网络热门话题,引起网友关注和参与。活动策划:结合产品特点,或迎合重大节日,推出产品相应折扣

促销活动。

整合营销:结合品牌力量、打造健康理念,分析市场需求,对比竞争对手,突显产品优势。

纯信息传播:以产品特点和机制优势,进行网络信息发布,以产品供应和人员招募为由。4.2网站中期-渗透期

中期(第4-6个月——渗透期)

经过前期1-2个月的基础建设和全方面视频图片信息覆盖,公司产品已经被广大网友所感知。根据第一期效果,开展第二期以产品理念和健康理念进行产品推广,加深网民对产品的认知。软文营销

第一期软文主要是介绍产品特点、优势,本期软文主要是在产品机制理念和健康理念方面做文章,加深网民对我们产品的认知和好感。针对产品机制理念,结合健康话题理念,撰写系列软文,发布于社区论坛、博客。对已发软文采用回复、评论、提问等方式进行 维护。视频推广

同期制作第二轮视频素材,突出产品理念和健康理念,视频虽然不及文章宣传面广,但比软更加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加强产品理念说明,结合健康话题理念,制作对应视频、发布于主流视频网站。

对已发视频进行维护,采用评论、支持、转载,吸引点击和转载分享。专题活动

结合产品理念,凸显健康话题。可在网站、社区、或与网络平台合作,推出相应产品及理念专题及活动,并加以软文、网络媒体新闻配合宣传,加深认知,加强可信度和权威说服力。4.3网站后期-塑造期

后期(第7-9个月——品牌形象塑造)

·检查并监测“中期”完成的效果,补充和强化未完成的内容; ·整合网站的系列产品及卖点,整合包装产品链针对受众群体展开辐射;

·稳定前两期完成的效果,分析所取得的效果。软文营销

以消费者口吻撰写“用后感”软文,并以产品功效成功实例加强网络宣传。反馈信息

以专题活动、软文、视频等方式,累积消费者正面反馈信息,进行播报宣传。

制造舆论、产生口碑:打造网络消费者感动感恩意识,与网络进行产品正面评价和讨论,实现网络自动宣传,口碑相传的推广效果。

经过前中两期的造势影响,相信我们的产品已经被大家所知晓和

看好,于是我们需要趁热打铁,将推广进一步升华,展开第三期刺激消费的推广,把已经认可产品而又对产品有需求的潜在客户变成我们真正的客户。同期进行第二期的推广内容。4.4网站尾期-观效期

尾期(第10个月—观效定时,稳定销售,塑造形象,全民认可)·网站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拥有一定人群的关注后!分析现有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口碑宣传和网络公关引导。

·继续以引导消费和塑造网站形象的信息进行推广,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综述 篇3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俗人情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的眼球。他们有的人来到中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中国,有的人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中国的信息。图书作为最传统、最广泛、最普遍的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可以让各国读者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是中国政府基于此宗旨,通过资助出版中国的图书和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图书,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而采取的一项举措。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起源于2004年中法文化年。当年3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提供资助,法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70种法文版中国图书,在沙龙上展出并销售,受到法国公众的热烈欢迎。在短短6天中,被译为法文的中国图书约有三分之一售出。这是法国出版机构首次大规模地翻译出版中国图书,并进入主流销售渠道销售。资助活动表明了中国政府以图书为媒介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积极态度,拓宽了外国了解中国的渠道和视野。

基于上述资助模式的成功,2004年下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在此基础上开始筹划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项目。

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10余家出版机构签署了170多种图书的资助协议,总金额300多万元人民币。

2006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标志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工作小组实行议事办事合一的工作机制,办公室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特邀成员)等国内知名出版机构。

2006年,工作小组不断加大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宣传推广,目的是让更多的国内外出版、发行机构了解这个计划,并参与其中。同时积极组织推荐图书参加国际书展,组织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出访,考察国外类似计划的实施情况,向国外出版机构宣传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国内出版单位每年分两次集中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推荐图书,第一次为1月初~2月底,第二次为7月初~8月底,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向工作小组办公室推荐。推荐图书的范围主要为: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作品;反映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的著作;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作品。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立后。即着手建立网站,网址为www.cbi.gov.cn,并创办英文季刊《ChinaBook International》,刊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荐书目,并利用书展、媒体、网站、杂志等各种渠道向国内外出版机构介绍推荐图书。

各出版单位在本单位图书被选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并与国外出版机构或版权代理机构谈妥版权转让事宜后,与购买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协商确定一方负责资助申请。

国内出版单位申请资助时,需填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申请表》,附国外出版机构法律证明文件和版权转让协议复印件,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国外出版机构申请资助时,也需按照上述要求,填写并提供相关材料,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版权代理机构或直接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未列入推荐书目的图书,在转让版权后,也可按照上述程序提出申请。

工作小组办公室将对资助申请进行审核,凡符合资助条件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申请单位签订《资助协议书》。

《资助协议书》签订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拨付全部资助费用的50%,待所资助图书正式出版后,出版机构须提供样书若干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再拨付其余的资助费用。

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中国,一直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宗旨。我们将不断丰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内容,打造图书版权贸易出口和实物出口两个平台,让“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2009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正式启动,从更大规模、更多投入与更广领域支持中国图书“走出去”。“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际上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加强版”,对外仍然称“推广计划”,并使用原LOGO。它以资助系列产品为主,既资助翻译费用,也资助出版及推广费用。

“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_T程”,更加充分地利用中国的文化、出版资源,发挥中外热心传播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出版界人士的力量和优势,采取政府扶持资助、联合翻译出版、商业运作发行等方式,把更多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翻译出版工程”将与“推广计划”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推广计划”注重于资助翻译费,项目多,资助面广,调动国外出版机构购买版权出版中国图书的积极性。“翻译出版工程”则以资助系列产品为主,重点支持以文化、文学、科技、国情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图书,不仅资助翻译费用,还可申请资助出版及推广费用。

首批得到“翻译出版工程”资助的有,五洲传播出版社的“人文中国”系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发现中国系列”、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中国符号”系列、和浙江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科技进展”、人民卫士出版社的“中医文化丛书”系列、中国出版集团的“经典音乐”系列以及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2050中国科技发展路线图”,总计160多种图书。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图书办法

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办法》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推荐范围

1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有助于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作品;

2反映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的著作;

3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作品。

二、推荐时间、样书数量

1原则上每年推荐两次。第一次为1月初~2月底,第二次为7月初~8月底;

2各出版单位将所推荐图书填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表》,一式_一份,附样书1册,寄送至“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邮编:100020)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申请办法

一、资助申请

1各出版单位在本单位图书被选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并与国外出版机构或版权代理机构谈妥版权转让事宜后,与购买版权的国外出版机构协商确定一方负责资助申请。

2国内出版单位申请资助时,需填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申请表》,附国外出版机构法律证明文件和版权转让协议复印件,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周外出版机构申请资助时,也需按照上述要求,填写并提供相关材料,通过中同驻外使领馆、版权代理机构或直接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

3未列入推荐书目的图书,在转让版权后,也可按照上述程序提出申请。

二、备案

各出版单位的资助申请批准后,须将《资助协议书》复印件一式三份分别报各出版单位主管部门、省外宣办、省新闻出版局备案。

三、解释权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办法进行解释。

“中同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申请表下载网址:www.cbi.gov.cn。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广平台

2007年3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www.cbi.gov.cn)正式开通。该网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主办,是中国第一个以推介中国图书为主要形式,以促进版权贸易和实物出口为主要目的的中英文双语网站。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目前设有15个栏目,主要包括:CBI概括,主要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进展情况;新闻中心,主要报道中国出版业的新闻动态;书目信息,主要向国外出版界介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的优秀中国图书。此外,还有作家档案、翻译名家、海外需求、在线答疑等栏目。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网”是连接中外出版的桥梁,是出版信息沟通的高速路,将向中外出版界提供最佳的服务,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华文化之美。

《China Book InternationaI》杂志

英文杂志《China Book International》由“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于2007年创办,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主办,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本专门推介中国图书的杂志,其主要内容是向国外出版界推广介绍优秀的中国图书、介绍中国出版业的最新发展以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的相关情况。杂志每季度出版一期。2010年起,将改为双月刊。

关于中国数字电视推广的思考 篇4

笔者认为, 从技术和视觉享受方面来看, 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必然;从传媒产业方面来看, 电视要想与其他媒介, 尤其是新兴的网络、手机媒介相竞争, 就必然需要比以前的模拟电视增加互动性、服务性、个性化等功能, 甚至除了视听觉之外, 调动起人类其他感官, 而这些也正是数字电视所具备的功能优势;从资费方面来看, 模拟电视并不是“贱媒体”, 数字电视也不是“贵媒体”, 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消费层次, 制定合理的资费方案;从收视习惯方面来看, 几十年习惯了有线电视的一只遥控器, 而如今要想让观众适应用两只遥控器, 还要在“海量”的电视台中搜索, 还是需要一个适应期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和受众。下面本文就从数字电视推广中的内容推广、利益推广、投资推广和文化推广四个方面来对我国数字电视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数字电视内容推广:内容产业+信息产业

“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传媒产业的共识, 在数字电视推广过程中, 亦应当以内容产品和内容服务作为“主打王牌”, 而与传统电视的内容服务不同的是, 数字电视是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合的产物, 在内容推广中就可以将内容产业与信息产业进行紧密地结合, 在努力打造电视精品节目的同时, 大力宣传数字电视可以给用户带来的信息化享受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内容的制作、传播及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性, 人们不仅通过数字电视可以看到图像清晰的电视剧、电影、电视新闻、电视娱乐节目等, 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互动游戏、气象服务、生活信息搜索、出行指南、政务信息、VOD、财经行情、数据搜集、银行服务等等。就像手机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一样, 电视机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只接收电视节目的休闲娱乐工具, 它已经成为了家庭信息接收终端或者说是家庭信息平台,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助手。

而数字电视所提供给大家的信息服务又要区别于计算机互联网络中的信息服务, 这就需要数字电视内容提供者和设计者必须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针对家庭用户进行内容创新, 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情况下, 不断开发新的增值业务, 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切身需求。当然, 习惯是可以涵养而成的, 消费热点也是可以引导的, 正如当年肯德基、麦当劳来到中国让中国人习惯了快餐的饮食方式, 商场延长营业时间让人们又习惯了晚上购物, 广告吸引着人们的购买欲望一样, 如果数字电视能够将一种全新的电视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 人们一定会再一次爱上电视的。

另外, 对于未参与整转的极少数模拟信号电视用户, 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 在内容上同样需要满足这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有学者提出, 在这方面, 要对保留的模拟信号电视频道的节目进行优化调整, 比如, 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朝闻天下》等节目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准的电视节目, 但是仍然无力面对央视重磅打造的所有节目, 单凭一个频道, 资源是十分有限的。[4]对于保留的省市频道的节目内容也是一样, 必须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 否则这部分用户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信息鸿沟”。

数字电视要将内容产业与信息产业结合起来, 还体现在二者的交集关系上。内容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仅靠传统的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等内容来发展数字电视, 已经无法使电视产业得到跨越性的成长, 尤其是在中国的现阶段, 还没有形成数字内容和高清晰电视节目的海量制作和传播, 目前所播放的数字电视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模拟信号转换而成, 而大多数家庭仍使用的是模拟电视机, 当前加装了机顶盒的数字电视,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只是比以前多了一些专业化频道, 多了一个盒子罢了, 在视觉方面并没有得到更优质的享受, 因此也有人称现在我国的数字电视只能算作是“准数字电视”。在节目内容上, 也是很多台都在轮番播放同一部电视连续剧。要改变这种现状, 一方面需要内容制作者和用户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 当技术变革已经完成了它的应用使命之后, 变革的压力就转嫁到了内容方面, 如果只是新瓶装旧酒, 在推广中自然不会有积极的反应, 一定要独辟蹊径, 开发新的内容。因此, 数字电视的内容产业要与信息产业相结合, 在发挥媒体的功能之外, 还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实质的作用, 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这就是增加实用信息, 而这些信息又不能与报纸、互联网上的信息完全相同, 由于电视是视觉的, 尤其是高清晰大屏幕电视, 所以既要做好信息的准确提供, 又要在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 让人们感受到是在利用电视获取信息。对准用户, 找准交集, 也许是数字电视内容推广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数字电视利益推广:整体转换+个性选择

近几年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过程中, 反应最强烈的用户意见就是关于“一刀切”的问题, 因为这涉及到用户的切身利益。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 并提出了“政府领导, 广电实施, 社会参与, 群众认可, 整体转换, 市场运作”[5]的24字方针作为推进工作的原则, 然而, “群众认可”这四个字并不是轻而易举能达到的。“群众认可”的出发点当然是让群众都满意, 让用户的权益得到保障,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明显地带有行政化色彩,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所有用户整体转换“一刀切”的做法, 二是对整转后收视费用的问题。

数字化是电视发展的方向, 中国是电视大国, 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 用户之间的差异也十分巨大, 如果按照“市场运作”的方针来执行, 而不进行政府指导下的“整体转换”的话, 完全实现数字化恐怕要再等上个十年二十年。目前, 芬兰、瑞典、美国等国家已经完全停止了以模拟方式传播电视信号, 如果我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推进数字化进程, 必将与世界拉开一道“数字鸿沟”, 因此, “整体转换”是必然的选择。从国际上推广数字电视的经验来看, 政府为主导是成功的保证。然而, 如何在这种转换过程中保证所有的用户的实际利益, 得到群众认可, 并不容易。虽然广电部门会对没有安装机顶盒的电视用户保留6套模拟信号的频道, 但也都是出于宣传的目的, 在数字时代, 这些用户根本无法得到数字化带来的益处, 尽管他们不用再交纳数字电视收视费, 但其中大部分用户是以前的有线电视用户, 他们掏钱初装了有线电视, 本来交很少的收视费就可以享受到好几十个频道的节目, 却因为“整转”就剥夺了他们以前所享有的权利, 似乎有失公允, 而这些用户大多数经济收入不高。

要保障低收入电视用户的收视权益, 还需要政府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努力。美国从2008年初开始发放15亿美元的优惠券, 以帮助那些使用老式电视的家庭购买转换设备, 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美国家庭的需求, 从而使他们能在美国全面转换到数字电视后继续收看电视节目。法国政府数字电视实施法案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必须在所有法国人拥有相关数字接收设备全部置换以后才实施全数字化转换, 对于贫困家庭将实施相关的补助;此外将提供免费卫星数字电视信号。在我国香港, “亚洲电视”和“无线电视”已于2007年最后一天正式开展地面数字电视的开播, 香港市民可以自由选择什么时候从模拟信号转向数码地面广播的节目。从这些做法来看, 一方面对贫困家庭进行政府补贴, 另一方面给用户更长时间更多的选择, 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群众认可、用户满意的目标。

在资费方面, 有些地方在整转中为每一个有线电视签约用户免费发放一台机顶盒, 有些地方则收取机顶盒费用, 有些地方数字电视月收视维护费仍维持原有模拟电视收费标准 (约13元) , 有些地方收费则高达28元。这种差别虽然有着地方性差异, 但是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都会有一批弱势群体, 他们大多数是老年人或是低收入者,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12元可以收看40个台, 22元可以收看100多个台, 他们多半还是会选择前者, 尽管后者好像会更划算一些, 但是40个台对他们就已经足够了, 他们并不需要再加几十个台, 更不愿意每月多付十元钱。还有一类观众, 他们平时用在上网的时间大大多于收看电视的时间, 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很少看电视, 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普通频道, 对于这类受众来说, 有针对性的符合他们兴趣的专业频道更适合。但现在大多数地方没有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要么你就免费看那六个模拟频道, 要么你就要按新的标准缴费, 要么在基本收视费之外再花更多的钱订购你真正想看的付费频道。

对于机顶盒的费用问题则更是引人关注, 最初数字电视推广的进度很慢,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很多地方将免费赠送机顶盒作为数字化推广应用的突破口, 但有些地方仍采取强行为用户配置机顶盒并收取费用的做法, 这不能不引起用户的强烈不满。卖机顶盒不可能完成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大、中试点城市的“两万户瓶颈”现象证实了这一点。这种利益推广方式,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并没有达到“民心工程”的预期, 从纯粹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也不符合现代的商业游戏规则。所谓规则是在相互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 在不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竞争的市场当中, 规则主要是由卖方市场说了算, 而中国数字电视市场属于什么类型的市场呢, 这要分内容制作和网络传输两个市场, 现在内容制作部分已经越来越社会化, 除了有一部分电视节目内容仍由播出单位制作, 很多内容已经实现产业化, 主要是电视剧制作、综艺节目、娱乐节目、体育节目、少儿节目、纪实节目等等, 但网络传输市场仍只有广电部门独家运营, 这种垄断竞争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 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体制问题。

在数字电视利益推广当中, 笔者认为, 首先要让用户认识清楚实行数字化转换之后,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对他所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他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相应的满足;在此基础上, 应当允许用户自主选择消费的产品, 而不是由广电部门将一批内容进行单一化的打包之后统一“贩卖”给用户。电视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公器, 虽然一直要发挥着党的耳目喉舌之功能, 但其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已经在逐渐地平衡, 产业性不断突显出来, 在数字信息时代, 发挥产业功能就更为重要。要真正使数字电视媒体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就离不开良好的产业运营模式, 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良性互动, 离不开内容制作、内容集成以及网络运营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友好竞争, 更离不开行业上下对用户权益的维护, 给用户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更多的选择空间, 如果一位用户就只喜欢看NBA球赛, 是否可以给用户这种个性化选择的权利呢?这在技术上应该是做得到的, 但在实际经营当中, 我们的有线网络运营商还没有建立起这种个性服务意识, 不是不能为, 而是不愿为, 这就是一个认识问题了。

三、数字电视投资推广:盈利模式+竞争优势

这几年全国总是开各种各样的数字电视高峰论坛、数字新媒体峰会等, 其主要的议题就是关于数字电视投资问题, 而由投资所引发的问题, 一个是政策和体制问题, 一个是投资回报, 也就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盈利模式问题。资本是“长眼睛”的, 是会“移动”的, 想让它“相中”可要拿出点真本事来才行, 因此, 我国数字电视必须充分地挖掘其竞争优势。

尽管我国数字电视的运营存在着某种垄断经营的性质, 但是来自行业内外、本土境内外的竞争仍然不容忽视。首先是境外卫星电视以及港台数字电视给国内数字电视带来的挑战。早年有些地方推广数字电视打的就是增加传送境外华语台的招牌, 像凤凰卫视、CHANNEL[V]、MTV、星空卫视、东风卫视、华娱卫视、阳光卫视、STAR SPORTS、ESPN等等, 那时数字电视的消费者也大多是看上了与普通有线电视传输节目内容的差异化和对境外电视节目的新鲜感。后来因为政府管理部门的明令禁止, 不再将这些频道接入国内的数字电视中。在我国广东和福建的一些地区, 老百姓们自己装个天线, 就可以接收香港和台湾的电视节目;而私下里安装“小耳朵”接收境外卫星电视频道的生意也是屡禁不止。其次就是来自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 的挑战。尽管发展IPTV还有很多障碍, 其前景也还比较模糊, 但是网络资源的丰富、观看方式的随意性、信息的交互性、功能多元化等特点, 使得IPTV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 可以说它带给人们的是集互联网内容、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电视节目在内的更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数字娱乐生活, 它可以把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一部分人从电脑前面拉到电视机前面。

面对这些挑战, 数字电视在转换推广的过程当中, 当然更要显示出自己的特殊优势。在世界各国, 发展数字电视已经是大势所趋, 各国政府都在坚定地支持电视向完全数字化播出, 并制定出了时间表, 这种从上而下的变革, 尽管有着它的弊端, 但在一定意义上来看, 不能不说是数字电视发展的竞争优势之一。在我国内地, 境外卫星电视和IPTV的发展都有着政策壁垒, 对于私装“小耳朵”本身就是违法的, 而IPTV的牌照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因此, 数字电视要抓住整体转换的大好契机, 在中国电视产业市场竞争博弈中赢得胜利。在政策倾斜的优势笼罩之下, 数字电视还要知已知彼, 取长补短。其实, 有线电视发展了这么多年, 相比之下, 它的用户资源是十分巨大的, 占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通过整转, 只要避免用户流失, 这种资源优势成为数字电视发展的前提。数字电视针对的主要是家庭用户, 而IPTV的推广主要针对的是愿意付费点播节目的个人用户。在内容推广方面, 数字电视也应该抓住这种定位进行宣传, 最适合家庭收看的节目内容和信息内容也许会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另外, 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是HDTV (高清晰度电视) , 高质量的图像画面也是其优势所在。当然, 在费用方面, 数字电视是国家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的公益色彩, 目前收费相对比较低, 如果能够做到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笔者相信大多数电视用户还是会支持数字电视的。

在认识到了数字电视自身的竞争优势之后, 进行盈利模式的推广就更为重要。现在的我国数字电视发展仍然处于事业和企业双重发展的状态, 所以盈利模式既要以商业赢利为目标, 又要兼顾公共利益。因此, 数字电视的发展首先要保障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 保证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公共信息得以有效地传播, 这就要求在收费方面一定要以用户利益为先, 让绝大多数观众看得起数字电视, 这也是扩大数字电视的影响力, 避免用户流失, 吸引新用户的有效经济手段。只有在有足够量用户支撑的前提下, 真正的商业赢利目标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用户都是增值业务的潜在消费者。所以, 数字电视要建立起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双赢的盈利机制, 采取差异化经营, 开拓有创意的增值业务, 在多个层面上满足最大多数用户不同程度的需求, 在硬件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发展软实力, 不断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四、数字电视文化推广:数字文化+符号文化

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之中的, 这个世界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文化。每一项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都会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改变, 这些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新的文化, 人们便逐渐地融入了这新文化之中, 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然而, 健康积极的新文化也是需要社会引导和宣扬的。数字电视的转换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 更重要的是对电视文化的创新, 传统的电视文化是一种“我播你看”的方式, 是一种单向度的国家话语和权力话语、精英话语的传播, 是一种严肃的符号体系, 是夹杂着广告的收看方式。而数字电视文化则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 构建了更加宽敞的公共话语空间, 超越了以往的单向度“高级话语”, 建立起了互动性强的信息平台, 改变了单一的播出和收看方式, 令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信息, 它将带来新的文化范式。

电视给人以娱乐, 数字电视带给人们更丰富的娱乐方式, 而且带来的是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信息方式。影视制作中电脑软件的应用, 使我们有了更新的视觉享受, 从平面到二维、三维、四维, 尽管利用四维技术制作商业电影还极少, 但是将来也许你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可以利用自家的电视屏幕, 将自己置身于四维的电视情境当中, 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科技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变化。

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推广数字电视文化当然要首推数字文化。有学者指出, 数字化生存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分散权力、赋予权力、追求和谐。[6]数字文化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的出现延伸了我们的感官, 使全球化趋势加剧。数字电视除了收看电视节目之外, 还可以利用IP+ATM交换技术, 在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上实现同时传输有线电视信号和数据交换信息, 使家庭电视的用途更加多样。数字文化使普通民众有了说话的场所, 他们不只作听众, 还可以发表演讲, 当权者也有了更多倾听的渠道, 可以说, 数字文化使社会权力得到了更平衡的使用。数字技术还让信息更加对称, 信息的“大爆炸”和信息的开放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 人们可以不必再去图书馆的书架上查找资料, 也可以不必再等待《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不必翻遍报纸的角落寻找商品打折信息, 人们可以随时并轻松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今的数字电视就可以在这方面成为人们的好助手, 尤其是针对一些日常实用的信息, 利用数字电视信息平台, 即简便又经济。

媒介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还具有符号价值。人们消费媒介产品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娱乐, 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在社会中一种身份, 以获得认同, 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就是在消费产品的符号价值。当代消费社会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 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二是超前消费和浪费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数字电视是一种高端用户和低端用户兼容的文化娱乐载体,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保证低端用户基本收视权益, 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 用有针对性的高端产品来服务于高端客户, 是实现赢利的重要筹码。因此, 选择订购什么频道, 可以说成为用户的一个“社会标签”, 数字电视能更好地让你“对号入座”, 体现着“符号化生存”。

从数字电视文化推广的视野来看, 也证明了要以内容和服务为切入点的必要性, 一方面发展能够体现新时代数字文化的增值服务, 一方面提供更多的能够代表个性符号的内容产品。

总的来说, 谁能够在当今数字信息时代引领潮流, 最终还是取决于产业发展中最根本的东西, 在数字电视行业, 这些基石就是用户群体。无论是以内容为王, 还是以服务为王, 抑或是网络为王, 最终都是要让用户买账才行。因此, 无论是内容推广、利益推广、投资推广还是文化推广, 都要以能够说服用户才行, 要让用户自觉自愿地消费。因此, “用户为王”才是行业发展永恒的驱动力。到国家计划的2015年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之后, 经过这些年的收视新习惯的养成, 我国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将随之改变。

摘要:离我国全面实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并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越来越近了, 然而是不是只要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达到了一定比率就算转换完全成功了呢?自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有线数字电视转换试点推广工作的几年以来,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一些教训。无论做法如何, 最终目的都是要让电视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好的资讯和娱乐服务, 因此, 广电部门应该从用户的根本利益出发, 在内容推广、利益推广、投资推广以及文化推广等方面做足功夫, 才能让中国电视用户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电视时代。

关键词:数字电视,内容推广,利益推广,投资推广,文化推广

参考文献

[1]中研网.中国数字电视转换进程加速[EB/OL].2009-07-29.http://www.guosen.com.cn/webd/public/infoDetail.jsp?infoid=7507808.[1]中研网.中国数字电视转换进程加速[EB/OL].2009-07-29.http://www.guosen.com.cn/webd/public/infoDetail.jsp?infoid=7507808.

[2]新浪网.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BIRTV2009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9-08-26.http://tech.sina.com.cn/t/2009-08-26/16093386025.shtml.[2]新浪网.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BIRTV2009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9-08-26.http://tech.sina.com.cn/t/2009-08-26/16093386025.shtml.

[3]江苏广电网.09年10月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6127.6万[EB/OL].2009-12-02.http://www.jsgd.gov.cn/ReadNews.asp?NewsID=6576.[3]江苏广电网.09年10月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6127.6万[EB/OL].2009-12-02.http://www.jsgd.gov.cn/ReadNews.asp?NewsID=6576.

[4]徐立凡, 张静.数字电视时代的模拟电视信号用户需求探究[J].东南传播, 2010 (3) :32.[4]徐立凡, 张静.数字电视时代的模拟电视信号用户需求探究[J].东南传播, 2010 (3) :32.

[5]中国证券报:数字有线电视推广谋求突破“24字诀”加“悬赏”期待建功[N/OL].2005-05-20.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50520/083371251.shtml.[5]中国证券报:数字有线电视推广谋求突破“24字诀”加“悬赏”期待建功[N/OL].2005-05-20.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50520/083371251.shtml.

“推广普通话 共筑中国梦” 篇5

学校围绕“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班级教师寄语等,宣传推普口号、主题和意义,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提高推普工作的全员知晓率和参与率。活动在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学校分班开展了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语言文字中国梦”主题班会、“啄木鸟”纠错字等系列主题活动。

这短短的一周不仅丰富了师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认识到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较好地引导了师生树立“讲好普通话”的美好信念。

美报:中国推广无烟婚礼初见成效 篇6

几年来,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一直在试图让鱼翅汤远离中国人的婚宴桌,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正努力使中国人的婚礼上不出现另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香烟。

在中国,婚礼上不抽烟就如同美国人在独立日不燃放烟花一样。香烟是中国传统婚礼上的必备之物,新娘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所有男性来宾点烟。每张桌子上一般都要放上香烟,供来宾享用。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婚礼禁烟运动已取得初步成功。

领导这场运动的是美国埃默里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该研究所利用盖茨基金会提供的资金在17个中国城市实施禁烟计划。尽管其中大多数城市都把精力集中在医院、政府机关和学校等公共场所禁烟上,但长春、杭州、青岛和宁波等4个城市已经同意重点关注婚礼禁烟。

在与埃默里大学和几个中国政府机构的合作下,沿海城市青岛与10家大酒店签订了举办无烟婚礼的协议。埃默里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高级项目官员段易新(音)说,在青岛,迄今为止已有54对新人举行了无烟婚礼。在长春,8对新人举行了无烟婚礼,另有300对情侣还签订了在自己的婚礼上禁烟的保证书。

当然,与中国存在的烟草问题相比,这些努力显得非常苍白无力。根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年6月发表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中国共有3.01亿烟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

“狐狸给鸡看家”是中國在禁烟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负责实施禁烟法的国家烟草专卖局也是该国主要烟草生产商中国烟草总公司的管理机构。

中国推广 篇7

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 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 (见下表) :

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 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 由国家、省、地 (市) 、县、乡 (镇) 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 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 组织实用技术培训, 设立示范样板 (基地) 吸引农民参观学习, 建立科技服务实体, 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

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 发动力度大, 普及面广, 推广速度快, 效果明显, 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 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 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 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 科技项目带动型

1.“农技110”模式。

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 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 形成省、市县 (区) 、乡镇三级, 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 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运行情况:目前, 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 覆盖900多个县7 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 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科技示范园区模式。

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 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 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 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 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 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 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运行情况:据统计, 到2002年底, 中国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试点) 36个,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 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 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 223个, 自主开发新项目1 556个, 推广新技术3 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 505次, 参加人数108.4万, 举办技术培训班8 625期, 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 其中, 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 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 254.6万, 农民人均收入4 721元, 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1 254.6元) [5]。

存在问题:第一, 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 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 重展示, 轻实效, 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 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 软件建设滞后, 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 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3.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

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 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 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 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

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 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 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 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 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 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 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4. 科技特派员模式。

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 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 已在全国31个省 (市) 的1 000多个县 (市、区、旗) 开展, 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 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 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 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 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 项目经费有限, 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5. 科技入户模式。

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 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 2005年正式启动。

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 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 并以户带户, 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 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 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 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 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6. 科技下乡模式。

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 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 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 把先进适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 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 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 针对性不强, 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 实用性不足, 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 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 三电合一模式。

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 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 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 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

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 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 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 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8. 田间学校模式。

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 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 突出学以致用, 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 观察问题的能力, 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 (县) 得到推广和普及, 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 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 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效, 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训效果切实可靠, 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 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9. 科技协调员模式。

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 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 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 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

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 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 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 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 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 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 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

(三) 市场引导型

1. 企业产业化 (公司+农户) 服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 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 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 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 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 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 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 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 实行优势互补, 合作发展, 促进双赢。

运行情况:据统计, 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 000多个, 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 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 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 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 (目前为582家) , 省级1 839家 (目前为2 000家) , 带动农户7 265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 户均增收1 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 是中国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 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 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 别的公司无法进入, 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2. 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

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 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 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运行情况:目前, 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 从产业分布看, 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 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 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

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 农民管理能力有限, 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 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

(四) 第三方主导型

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

1. 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

2003年, 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 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 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 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 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 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 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 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 加速了成果转化,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 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

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 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 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 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 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 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 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

三、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逐步健全和完善, 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 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 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 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 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 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 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摘要: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 不断探索, 创建了许多适合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 将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广模式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 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这些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 因地制宜, 综合运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

参考文献

[1]柏振忠, 王红玲.新阶段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5) :580-582.

[2]吕洪霞, 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6) :47-52.

[3]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创业, 2005, (10) :53.

[4]张俊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1-4.

[5]科技部.2006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年报[EB/OL]http://www.most.gov.cn/ncs/ncsndbg/.

面向东盟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优势 篇8

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7所孔子学院和476个孔子学堂,全球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一亿,近几年内数量还在持续增长。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国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强烈需求,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高校纷纷派出学生赴中国留学,主动学习中文的人数和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及短训班不断增多。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语言推广也具有文化的性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推广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应该成为中国面向东盟汉语推广中的重要内容。

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对外传播的根本优势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自身发展进步和参与国际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根本性作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活跃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序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等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基因,时间跨越自先秦至明清两千余年,其内容涵盖儒、道、法、佛等诸家思想,包含宇宙、人生内容,大至治国安邦、谋利天下、领兵作战,小至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均闪烁着民族的智慧之光,曾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时至今日,仍具有穿越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西方著名学者曾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多年,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国的儒家文化、《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总体上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修炼,与西方文化探讨的社会、政府如何为个人自我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的要旨不同,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成就健全向上的人生,成就健康、活力的社会存在融合的基础。

从探索的角度看,在外国人眼中,作为典型东方文明代表,中国文化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从经商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快速发展,给外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做生意;从战略的角度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稳定因素,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等优点,也是外国人想要了解和值得学习的。

二、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对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

特殊的历史、地理成因及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具有密切的亲缘、地缘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或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彼此间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中国和东盟国家有较有利的经济地缘优势,推动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使中国和东盟睦邻互信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和支持。这种需求都要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得到体现,自然不能跳过语言尤其是汉语的媒介作用。因此,在汉语言对外传播的同时,向东盟国家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递中国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中国和东盟的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是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需要。

2003年10月8日在出席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正式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主张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和“和为贵”的传统理念。《管子·五辅》:“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周书·齐炀王宪传》:“卿宜规以正道,劝以义方,辑睦我君臣,协和我骨肉。”唐陆贽《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辑睦士旅,安慰流庸。”《明史·外国传六·满剌加》:“帝命附郑和舟归国,因令和齎敕諭暹罗,责以辑睦邻封,毋违朝命。”“辑睦邻国,无相侵越”,共同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关系架构。“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与分歧,决不诉诸武力,“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营造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只有政治和谐、环境稳定,经济才能发展,才能共同进步。

文化推广的地缘优势还表现在东南亚各国主流民族与华人之间的关系上。世界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发生于15世纪末,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欧列强殖民活动的兴起。从国际移民的角度看,中国移民是世界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移民最集中的地区,约占世界海外华人的80%。东南亚华侨华人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华侨华人的73.5%。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三国是东南亚,也是世界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华侨华人数量共达2345万人,超过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一半。华人逐渐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和各国主流民族之间关系一步步趋向稳定与和谐,主流民族也逐渐接受华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文化教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得以继承和推广的优势所在。

三、共同文化姻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优势

面向东盟的汉语推广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所谓跨文化是指在交往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而后者被认为是陌生新异的。因此,跨文化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和陌生新异性、认同感和奇特感、亲密随和性和危险性、正常事物和新事物一起对参与者的中心行为、观念、感情和理解力起作用的关系。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的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文化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随时随地在发生,只是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交流表现得较为剧烈,而且难度也较大,而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则相对表现得比较平稳,而跨文化传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这个国家的软实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

中国与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地域相邻,同根同源,在历史上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念乃至道德准则等方面都很相近,这些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东盟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天然便利条件。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各国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一个国家除了重视和保护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优势外,都着力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两大文化主流的东西方文化,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世界各地会产生不同的碰撞。中国与东盟都属东方国家,都是东方文化的创造者,加之自古以来华人移民的因素,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各国有一定的传播和继承的基础,因而对东方文化(尤其是汉文化)产生普遍的认同感。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推广和传播的优势所在。

四、东南亚华文教育热度不减推进了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东南亚华文教育源于17世纪末的华侨教育,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和东盟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东南亚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华文教育,纷纷培养华语人才。

印尼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华文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全盛时期,全国拥有1500多所中文学校。1966年,华文学校被全面取缔,直到1999年才解禁。在解禁的前几年,各种自发的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学习华文的既有学生又有成人,仅泗水的新中补习班就同时有1500多人上课。补习班适应了华族学习中文,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愿望,也顺应了印尼原住民希望学习中文加强同中国交往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华文教育的普及,印尼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汉学院。据统计,目前印尼至少有22所大学已经或即将开设汉语课,其中作为汉语系办的有印度尼西亚大学,达尔玛·贝萨塔大学,万隆的马拉纳沙大学,日惹的穆罕默迪大学。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本国华人的发展和教育,不少新加坡的学校都有华文教育,世世代代延续了中文学习。近几年,当地一些学生大中学校毕业后,又有不少选择到中国继续深造。鲜明的新加坡华文教育与中国汉语教育不断有机结合,无疑让新加坡人更加熟悉中国文化,更加便于两国交流。由于新加坡一向重视中文教育,近些年,许多中国家庭往往优先选择让孩子到新加坡读书或工作。声誉卓著的南洋理工大学还开办了孔子学院,下设“中华文明五千年”课程,帮助那些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今文明。

泰国是东南亚华侨华人较集中的国家,华文是泰国华侨、华人及华裔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泰国的华文教育源远流长,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能蓬勃发展。在泰国的6000多万人口中,有华人血统的公民共计1200多万,占到全国人口的1/5。近年来,随着中国和泰国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泰国也像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掀起了“华文热”,华文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华文学校、华文培训班、华文讲座班纷纷涌现。中文已经成为泰国人学习的第二大外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泰国拥有正式注册的华文民办学校119家,学校学生多则千余人,少则数十人。在各类学校的课堂学习中文的泰国人约有34万,如果加上自学和单独“拜师学艺”的人,人数可能就会超过50万。可喜的是,一些有识之士还创办了《汉泰双语月报》,帮助学习中文的泰国人开阔眼界、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的公司和企业纷纷到越南投资、设厂,使越南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需求导致大学中文系成了热门系,中文专业成了热门专业。于是,越南的汉语教学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越南全国有数十所大学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在校的中文专业学生约有一万人,许多高校都把汉语作为主要的外语之一来开设课程。

此外,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老挝、文莱中文教育形势很喜人。各国政府有关部门认识到,中文在国际交流和商业往来中的实用价值日益提高,促成很多国家在中文教育政策方面有所改变,积极推动中文教育。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各方面的交往日趋密切,东南亚各国汉语教育不断升温,为汉语在东南亚的推广带来了机遇。语言从来就是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形成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在面向东盟的汉语教学中充分引入中国文化的部分,将枯燥的语言教学与文化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传播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刘长乐.儒学无输出优势, 西方会长期蔑视中国文化[N].齐鲁晚报, 2010.12.3, (3) .

[3]马勒茨克著.潘亚玲译.跨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1页.

中国3G政策与推广的现状与挑战 篇9

关键词:3G,现状,挑战

随着运营许可执照的颁布, 所有运营商都变成了全服务提供商, 在未来几年对市场竞争和3G在中国的演变路径都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此外, 由于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等等原因, 3G服务的逐步完善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本文了解了当前中国各大运营商的3G战略转变以及中国3G政策和配置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本文尤其进一步讨论了对新的市场前景、中国电信公司和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1、中国3G从高端用户到低端用户

电信运营商在2009年上马3G之初, 纷纷将目标瞄向高端市场, 似乎3G与中低端用户没有交点, 但是现在又纷纷推出千元智能手机, 降低3G套餐的资费, 这说明中低端用户也蕴含着巨大的3G消费潜力。从高端到低端, 3G被拉下了神坛。

由于中国的三大运营商都将目标瞄向高端市场, 丧失了争夺中低端用户的先机。中国移动当初进军农村市场, 曾经遭受很大的质疑, 但是中国移动最终依靠广大的农村用户获得了相对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巨大竞争优势。然而从2G到3G过渡的过程中, 中国移动选择了瞄准高端用户的策略, 到现在开始转向中低端, 但已经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慢了半拍。

联通的3G网络最为成熟, 凭借千元智能手机以及优惠的资费标准, 联通在3G高端用户和中低端用户争夺中均具备了竞争的优势。中国联通成功引入iPhone, 使其在高端用户争夺战中占据先机, 而也没有忽视中低端用户的开发。2010年6月份联通宣布推出多款3G智能手机, 同时推出了超值合约计划, 3G资费标准也在不断降低, 将A、B、C 3种的3G套餐最低价从百元左右大幅调降至46元, 大大降低了3G手机的消费门槛。

中国电信在3G业务上向中低端用户招手。2010年6月, 中国电信提出重点打造“全系列3G智能手机”的终端策略。“全系列3G智能手机”包括了普及型、时尚型、商务型和旗舰型四种智能机, 其中的普及型即为“千元3G智能手机”。这说明中国电信不再将3G的目光停留在高端用户上, 而是面向了所有层面的手机用户。

三大运营商的积极推动, 加上中低端用户对3G业务的需求, 预计将来中低端用户会逐渐成为3G的主流用户 (豆瑞星2011) 。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探索性的定性方法, 该方法可以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未完成本研究, 我们采用的信息渠道包括一般研究该方面的学术机构、政府政策、技术和网络发展情况和趋势、市场发展和趋势、应用发展和趋势、商业实践、商业资源以及消费者认知等等。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试, 并对一组MBA学生 (6-7人) 进行分析讨论。从2009年早期到2010年夏, 研究者调查了北京的5个官员, 9个地方官员, 13个实业家以及很多学者, 并在江苏、北京、安徽、山东和上海等地调查了300多人。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形成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3、主要挑战

中国3G的相对市场地位和网络基础, 以及3G标准的相对优势都可能只是中国3G推广和竞争发展的表面的决定因素, 仍然存在更深的技术上、经济上和制度上的因素。这些因素, 如果解决不好, 可能会给3G的全面商业化和竞争大战带来实际的障碍。

3.1 挑战I: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广泛影响着3G产业, 因此在规划3G的商业化方面应该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者可能对3G的意愿和创新性产生不同的需求。至于3G推广, 根据购买意愿, 消费者有5种可能——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人、晚期多数人和落伍者 (Kauffman和Techatassanasoontorn 2009) 。只有早期多数人使用3G技术, 该产业才会成熟。但是, 最难的一步就是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多数人的转变。虽然中国的商业精英消费群正在增长, 但仍然面临着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多数人的艰难转变。

当前有几个因素闲置着中国3G产业跨越这个转变:首先, 早期的多数人面临着大量的转换成本;其次, 存在当前技术模式的替代品, 也就是2.5G服务, 因为消费者用2.5G手机也可以实现3G的功能;第三, 一些技术障碍也会组织消费者使用3G服务;第四, 当前的3G服务缺乏“杀手级应用”。

3.2 挑战II:制度上和监管上的不确定性

电信、互联网和电视之间市场集中的事实可能会导致中国在未来制度上和监管上的不确定性。如果回顾1994年以来这十多年的电信改革, 可以发现中国电信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制度上和监管上的不确定性。以前的三轮结构改革 (分别发生在1994年、1998年和2002年) 都证明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影响。这些不可预见的因素有效削弱了结构改革的效果。

尽管这样, 在2008年改革之前, 似乎有一种向着明确和可持续的电信监管目标前进的趋势。结果, 电信监管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变得更加可疑, 电信法案也会不断得到质疑。制度上和监管上的不确定性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电信公司考虑3G投资和配置的行为中, 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Xia 2011) 。

4、结语

中国的3G政策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临时政策, 中国的3G竞争在2008年改革中可能不会发展顺利。基本上, 中国可能没有一个真实的3G时代, 因为当前仍然缺乏充分的技术推动或者需求拉动的发展基础。随着当前电信、互联网和电视的市场融合, 中国目前非常有必要考虑新的技术战略的新一轮市场和监管改革。

参考文献

[1]豆瑞星.高开低走:运营商3G回归主流.互联网周刊, 2011.1.5:57-59.

[2]Kauffman.J., Techatassanasoontorn A.A..Understanding early diffusion of digital wireless phone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9, 33, :432-450.

中国推广 篇10

一、日本先进农业推广事业的特点

(1) 具备灵活的农业推广制度与法规。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农业改良助长法》是现代日本农业及其推广事业的根本法律。21世纪以来, 由于日本各地农业发展形势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 其农业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并开始施行了新的《农业改良助长法》, 使日本农业推广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的农业推广制度正在形成。此外, 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 它从法律上保证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技术指导中的法定地位, 形成了官民结合的推广体系。

(2) 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由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以及民间主导的农业推广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由中央级农林水产省、都府道级农林水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和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另外, 日本民办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农协, 其主要职责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计划的制订、农业资产信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等方面给农民提供必要帮助与指导。

(3) 注重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日本的农业推广在人员的录用方面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改良普及员的录用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改良普及员资格考试。只有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或者指定的三年制农业院校毕业生 (且有两年工作经验者) 方可报名参加;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 已获得改良普及员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县公务员考试, 通过后方可聘用。日本还具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制度, 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养成培训、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等, 提高受训人员综合能力以及其业务水平。

二、日本农业推广对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1) 革新和完善现行农业推广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法律条款还不够具体, 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适应性。要革除这些弊端,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法规和制度, 做到有法可依;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做到有法必依。另一方面, 中央要给予地方更大的立法空间与权力, 鼓励与敦促各地方以自身农情为依据, 制定适合的推广办法, 因地制宜。

(2) 建立新型的推广体系, 革新运行机制。一方面, 要打破单纯的政府主体的推广模式, 使政府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 要不断改革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变计划经济下严格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为职能式的管理体制, 努力形成以农技开发部门为依托, 以农业和农民需要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农协的作用, 以点带面, 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 组建高素质的推广人员队伍。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制度, 部分技术员知识严重老化。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推广人才的管理制度, 可以学习日本的从业人员择录办法, 采用严格的考试方法, 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与技能准入标准, 通过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方式, 进一步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完善农业推广人员培训体系, 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 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推广者。

(4) 加大农业推广投入, 保证推广费用。我国农业推广经费的短缺, 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影响下, 很多专职人员甚至将本职工作作为“副业”, 甚至进行了转移, 造成了人才流失。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 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 以“税源移让”的方式对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投资。税收支出不足的部分可设立基金, 接受社会融资。农协等自发成立的组织还可以向入会的农户定期收取少量会费, 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摘要:新时期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推广力度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措施, 是发展农业经济、服务“三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日本农业推广的先进经验, 探讨了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的借鉴意义, 以期为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推广,日本农业,农业生产,科技转化

参考文献

[1]杨映辉.国外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J].中国农技推广, 2004 (5) .

中国推广 篇11

2011年6月5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北京保利春拍之“近现代艺术陶瓷专场”上,一件特别的中国山水瓷画《富春山居图》珍藏瓷一亮相,就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众多买家经过15轮激烈角逐,最终由1053号竞拍者以80500元高价(含佣金)拍得。

这一价格看起来不高,但比原始发行价则高出2倍多,在当代艺术陶瓷中表现十分抢眼。而像《富春山居图》这样的作品,北京荣会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荣会”)还创造了很多。

作为中国高端艺术陶瓷推广的领先品牌,荣会现阶段主要着力于仿古瓷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出极富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术珍品,其中多项作品被各大博物馆、重要机构和领导人收藏,并作为国礼馈赠,先后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

仿古不拟古

一听仿古,大多数人可能就以为是造假,是要被王刚的护宝锤给砸了的。

但是对于仿古瓷,北京荣会艺术中心总策划尹文和大多数人的态度不一样,他始终认为,仿古瓷是对于古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仿古瓷本来是艺术陶瓷的一个门类,在中国陶瓷史上古已有之,它始于宋,熟于明,盛于清前期。当时的仿古,更多的是借鉴外来工艺成果为其所用,同时也是传统工艺的延伸与发展。”尹文告诉记者。

然而,从民国开始,因经济利益的驱使,刻意以假乱真的行为开始涌现,仿古变成了刻意的造假作旧(即为“拟古”),甚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对于这种制假售假、知假拍假的行为,尹文坚决反对。他认为,大量假货的出现,对现当代陶瓷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特别是一些粗劣的假货,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观,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尹文说,当初成立荣会艺术中心,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走向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荣会的每一件仿古瓷都是由代表中国顶尖工艺水平的大师来制作,还原当时的制作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并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时事热点,有创新地限量推出。

《十全十美》斗彩帝王杯就是荣会仿古瓷的经典之作,是按明代成化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十件斗彩官窑珍品精仿制作而成的。这套作品是为动态保护古窑,传承明清官窑的古法技艺,由景德镇市文化部门推动,由著名文博专家周荣林亲率九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组成全面系统的百人复烧团队,原汁原味地遵循古法,经过48小时不间断的古法松柴烧制而成的。此次复原,由景德镇文物局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共同出具监制证书,经鉴证达到了明代官窑的烧成质量。其胎质润滑如玉,器形大气工整,画工细腻洒脱,釉色清新悦目,完美体现了明成化器的特点,展现了景德镇当代手工制瓷技艺、传统柴烧技艺的巅峰水准,具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这套作品限量600套,发行后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从29800元的发行价,涨到了39800元,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涨到49800元。现在依然还有不少陶瓷爱好者希望荣会能再烧制一批,但都被荣会拒绝了,因为这种高品质的仿古艺术品,烧制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是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珍品。

拼的是创意

对于现代仿古瓷来说,传承只是基础,创新才是出路。

策划“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句著名广告语的就是尹文之前所在的团队。几年快消领域的营销理念,现在被尹文充分利用到收藏领域。尹文说:“寻找时事热点,大胆创新设计,让仿古瓷忠于原件,更高于原件,是荣会与众不同的地方。”

2011年5月29日,荣会推出《富春山居图》珍藏瓷,将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以全新形式呈现在中华国粹陶瓷之上。这件作品是为响应国宝合璧团圆大展,同时献礼辛亥百年、建党90周年而制。

艺术品是历史的反映,是时代的符号。这件作品非常敏锐的抓住了当年最热点的事件。试想,若干年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时代意义会赋予它更高的价值。

除了热点事件,这件仿古瓷还有不少创新点。在瓷瓶上合璧《富春山居图》,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将原画全部精华巧妙结合、精心布局,以通景构图配合精妙留白,达到“移步换景、皆成画面”,淋漓极致地将水墨山水技法与陶瓷技法完美融合,某种意义上说,这件作品称得上是开国画水墨瓷先河的扛鼎之作。

“富春热潮”让这件作品备受追捧,当时荣会限量发行300对,39000元/件,78030元/对,首批一百多套配额很快就被认购一空。其中一对分别被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荣会最近的作品《吉祥中国》富贵珐琅尊则更是创新设计的典范,这件作品一举夺得2011年北京“工美杯”特别金奖。

掐丝珐琅(景泰蓝)与瓷胎珐琅(珐琅瓷)同属古代宫廷技艺,专供帝王御用,

被公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珐琅双绝”。这两种技艺以往从没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时展现过,但《吉祥中国》做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张同禄和中国景德镇珐琅瓷大师、珐琅彩技艺传承人熊建军,将两大皇家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精彩演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在采访当天,记者看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吉祥中国》。除了最终面世的作品,还有一件中途修改的作品,两件作品的颜色略有不同,最终版的蓝色较深。除此之外,作品顶部最终呈现的是龙头口衔宝石,而之前则是一朵百合花。

“我们在创作中非常希望能听到社会各界的声音。”尹文说,“这件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草稿就有30多稿,听取了多位专家的意见,终稿前还一直不断在调整。”

尹文认为,创新不是追求怪异。一件作品出来后,最终还是需要接受大家的评判,我们会根据反馈不断去改进,最终作品就是要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观,要典雅、端庄。

让艺术走进生活

“艺术是现实的观照。”在微博上,尹文这样写道。采访中他也一直强调,艺术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nlc202309040626

让艺术走进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荣会一直这样坚持在做。

尹文特别欢迎客人带着小孩到荣会艺术中心来参观。讲有关瓷器的故事,对于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应只是来自书本,而应该多从实物中培养孩子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

他主张“雅室不可无瓷”,希望客户能把买到的瓷器摆放在家里,真正作为实用器去使用,去把玩。他和他的团队甚至还研究瓷器与家居风水的关系、瓷器对人体的益处等,让瓷器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除了理念上的影响,荣会还实实在在从价格上让现代瓷更亲民。

之前,荣会曾策划了一个“中国官窑传承行动”,由张浦生、黄云鹏、叶宏明等十余位国内顶尖古陶瓷专家组团,复烧了一套代表宋、元、明、清历代官窑最高水准的“中国景德镇历代官窑大全·御窑千秋”,每套作品由九个瓶子组成。通过这九个瓶子,人们就能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

当时,一套作品九个瓶子售价总共才69800元,连制作大师都不理解怎么能定这么低的价格。“现在有那么多天价赝品,就是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尹文说,“而我们是真的想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好的艺术不能高高在上,要真正走进民间,价格也不能高高在上。当初,荣会在给这套作品宣传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平均单价不到万元,把增值空间留给消费者。”

果然,荣会没有食言。这套作品发行3、4个月后就涨到了89800元,半年后,就有客户以10万元转手。现在依然还有不少人想买这套作品,但大部分藏家都不愿出手。

做自己的品牌

对于未来,尹文表示,首先将继续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对那些还没有普遍被人认可,不是广为人知的传统手工艺深入挖掘,例如龙泉青瓷等。

“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做一些生产性的保护,荣会将与各大古窑口合作,推出一些真正好的标准器,树立标杆,教会世人去鉴赏。与此同时,挖掘一大批中青年的艺术家,给陶瓷艺术市场带来新的血液,促进发展。”

尹文透露,荣会将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荣瓷。在中央提出繁荣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陶瓷文化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走品牌化路线是大势所趋。

“走出去,拿进来,再走出去,多做一些国际性的交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将最好的设计都呈现在‘荣瓷’上,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那将是荣会最大的满足。”尹文对仿古瓷的未来充满憧憬。他说,“这种满足感就是荣会不断向前的动力。”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IC卡应用推广 篇12

我们认为, 银行卡芯片化的快速兴起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的驱动力:第一, 金融IC卡跨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第二, 现金交易逐渐减少;第三, 信用卡欺诈活动日益猖獗;第四, 金融IC卡支付系统日益普及。金融IC卡市场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近年来, 随着政府牵头项目的陆续启动, 金融IC卡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银行卡跨行联网建设的不断深入, 到全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换发, 这些都加速了金融IC卡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银行卡应用的健康发展, 方便人民群众的各类费用支付活动, 也为银行企业开辟更广泛的业务收入来源, 同时为遏制与银行卡相关的欺诈犯罪活动, 金融IC卡的应用推广都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金融IC卡安全性高、信息存储量大、交易迅速便捷, 已成为未来银行卡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 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 在人民银行的直接领导下, 以及银联和众多合作单位的积极努力下,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型金融企业, 为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 积极投身金融IC卡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积累了许多经验, 自2003年至今已陆续向市场推出数十款金融IC卡产品。中国工商银行持续以安全、便利、多行业应用为目标, 加大创新力度, 优化产品功能, 不断加快金融IC卡的应用推广, 取得一定成效。目前,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IC信用卡发卡量近600万张, 芯片借记卡项目已经成功投产, 产品包括理财金账户芯片卡、e时代芯片卡以及亚运等主题卡。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领域已经覆盖交通管理、铁路客票、高速公路、会员管理、商业联名、社保医保以及城市通等各类特色领域。在受理环境建设上, 90%以上的自助机具都可受理金融IC卡。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作为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内银行卡发卡量和消费额最大的一级分行, 在金融IC卡产品技术、市场发展等方面日渐成熟。2009年3月, 我行推出了符合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目前, 已成功发行广深铁路牡丹IC卡、国民旅游休闲卡、牡丹长隆卡、工银亚运信用卡、牡丹公积金卡、牡丹广百卡、梅州市民卡等芯片卡, 发卡量超过70万张。今年1月开始发行理财金账户芯片卡, e时代芯片卡、工银亚运借记卡, 实现从磁条卡到芯片卡的平稳过渡。用卡环境建设方面, 全面拓展服务渠道, 我行已集中采购4 000台芯片卡读卡设备, 全部在柜台投放使用, 2010年5月在ATM投产金融IC卡圈存圈提功能。同时积极与广东银联合作, 在亚运场馆及特约商户铺设金融IC卡POS机具。同时不断推动金融IC卡的跨行业应用领域, 目前已经发行的广深铁路牡丹IC卡等十几种金融IC卡除在部分旅游景点、大型超市、麦当劳快餐等行业应用外, 还将金融IC卡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社保、医保、交通等市政, 以及铁路、城际交通等领域, 力争覆盖交通管理、高速公路、商业联名、社保医保等各类特色领域。当前, 正积极与移动通信领域的运营商合作, 推出“移动SIM卡+PBOC2.0银行卡”, 手机芯片卡支付项目将为在公共交通、快餐、零售、报刊零售等需要快速支付的行业应用合作商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上一篇:受精作用下一篇:如何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