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2025-01-31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共12篇)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1

实现文博业务等各方面管理的信息数字化, 将博物馆的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展示出来, 扩大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空间, 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开启民智。因此, 探讨怎样实现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是促进现代博物馆的共同发展趋势。

一、网上博物馆建立的重要性和特点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快速传递, 普及网络化的运行, 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更新与发展, 更对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在今天, 已经成为了除传统媒介外, 人们获得资讯的主要途径。现代化博物馆的实现与建设, 对于其网络化的进程也将有着进一步的要求。它们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宣传与教育功能, 同时也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与历史的交流, 建设高效而精准的信息化网站将是最有力的途径。

建立网上博物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它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一是要将本馆所有文物分类, 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制成网页, 在因特网上展现本馆馆藏文物, 体现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实现博物馆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确定若干栏目, 通过各种检索口来访问, 咨询该馆网上文物信息资源。二是要收集多样化文物, 包括文本、图片、语音、影像、光盘、等各种信息资源, 突出网上优势。如设置馆情、馆貌介绍建馆以来发展建设情况;设置展示厅在网上介绍展览内容;设置精品馆藏介绍精品文物;设置文博快讯、文博论坛、反映文博资讯和学术交流等。使人们在互联网上就可学习了解博物馆的全面知识。另外, 网上博物馆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才能够体现自己的优势、扩大影响。建好后,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时时对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 以确保网页的新鲜和活力。这就对网建人员的素质和知识面有极高的要求, 同时又对博物馆管理者对未来行业中的发展战略眼光和市场定位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我们又将清楚的看到, 在克服了以上种种困难, 将博物馆网建引入正轨之后, 由此而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以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为例, 我们来分析其网站建设所为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其中故宫博物院的网站, 在同行业中一直占据领先之位。它们的网站在建设初期, 就曾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信息产业部的支持, 而经由它们所提出的“数字故宫”的概念, 也早已成了行业中的标准与榜样。它利用强大的互联网资源, 不仅扩大了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推动了北京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且通过数字光盘的对外交流, 更实现了利润的创收, 每年为国家节省了大笔投入资金。再说首都博物馆, 它早在建馆之初, 就设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 有计划, 有步骤的把馆内的藏品规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通过这些年的经验与总结, 日前他们的网站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全国范围内, 已属于信息量较大, 可看性较高的博物馆网站之一。

二、数字博物馆的技术建设

数字博物馆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 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数字博物馆拥有多媒体的、丰富的、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文物藏品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它将文物、与文物有关的一切文字、图像、声音等所有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储存到数据库中, 以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与资源共享平台。它可以实现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

数字博物馆的基本元素是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它主要涉及的信息技术有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处理技术、安全技术等。数字博物馆的含义很广, 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上的博物馆主页, 而是一整套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广而言之, 数字博物馆包括所有形式的博物馆资源, 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物藏品、博物馆出版的各种期刊、专著以及各种视频声频资料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室是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网络安全。

三、实现藏品信息的数字化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

以往的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开放时间及展览场地的限制, 有很多的局限性, 目前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只能是博物馆众多文物中的极少部分, 现有的展览形式多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展出, 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

数字博物馆这种新的表现形式, 摆脱了参观博物馆所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 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通过网络, 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欣赏自己喜欢的文物, 都能获得感兴趣的各种文物信息。因此,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代表着世界博物馆社会发展的方向, 它可以让人们从沉寂的藏品中, 感受到人类文明和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的瑰宝。

藏品信息数字化对文博工作者同样具有便利、快捷的优势。馆藏文物管理系统、馆内资料查询系统等数字化工程, 可为文博行业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好的平台。

四、多媒体陈列延伸服务功能

陈列展览是所有博物馆工作的核心环。传统的陈列展览, 是利用一定的空间范围, 以实体文物为基础, 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进行组合, 进行直观教育和文化传播。而在现阶段, 这些传统的陈列形式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陈列内容设计的革新中, 可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触摸屏导览系统以及等离子大屏幕电视导览系统。馆内设置多处触摸屏, 触摸屏内容包括博物馆各层内容、博物馆概况、各展厅介绍、展览活动介绍、一些文博知识等。个人数字助理 (PDA) 可为观众提供博物馆参观引导和讲解服务, 通过此系统, 可方便地了解馆内展览分布、展览内容、展览路线及服务设施等分布情况;在系统导引下, 观众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所去地方。多媒体节目和内容可涵盖展览、开放、服务以及观众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数字化项目, 可以使博物馆的藏品生动起来, 文博研究主体更广泛, 观众更喜欢博物馆, 加强了博物馆为社会传播知识、传承历史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 计算机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和普及, 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 并且将使得各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更好更快的融合与传递, 促进各多元文化的协调统一与合理区分, 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 它还将给现有的博物馆行业中存在的管理、陈列等方面的漏洞进行弥补与修葺, 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把人员从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以更加科学、更加方便和灵活地工作方式达到更高的境界。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2

高校档案是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等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是高校发展历史轨迹的真实记载,客观地反映和记录着高校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历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已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工作的网络化已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及互联网为主体,把文字、图纸、声像等信息存贮在光盘、磁盘等载体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终端等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生动、丰富及到位的档案信息服务。高校档案信息化,就是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各高校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点,以档案信息资源为管理核心,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为目标的智能管理过程。

高校档案信息化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处理、传输、应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高校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高校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二、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信息基础设备和网络通讯设施配置是整个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基础。要解决信息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信息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存储问题,需要配置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磁盘阵列、光盘库、缩微影像数字化设备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学校每年办公经费十分紧张,无法满足档案馆购置大量信息基础设备的需要,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的最大问题。2.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落后

高校内部分单位、部门档案分管领导、兼职档案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到档案信息化与本单位本部门日常工作之间的联系,认为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馆自己的事,与己无关,每年只需按部就班做好纸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就可以了,表现在对本单位形成的电子档案监管不力,导致疏于管理、电子档案流失严重等诸多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3.档案从业人员素质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

部分档案人员素质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完善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新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源将大幅增加,机读型、缩微型、视听型档案资源大量涌现。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对档案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滞后,电子文件归档困难

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完整生成、便捷传递、永久保存、利用共享及其全过程安全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如档案信息的传输、流转、共享必然涉及诸多相关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更使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的关联度明显提高。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需要讲求统一技术语言,更加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但从现状看,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的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其系统性、配套性,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

5.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由于经费有限,馆藏档案数字化程度较低,经数字化扫描加工处理的档案仅占馆藏档案极少比重,加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一时难以大规模推进,可供利用的档案电子信息资源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学校与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

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信息设施配置

高校每年应当设立档案信息化专项经费,为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档案事业一般经费的预算,力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学校专项建设经费,尤其是列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档案馆也应妥善高效地使用来之不易的专项经费,在选购信息化相关设备时尽量让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一方面,档案部门在购置新设备时,要根据本馆信息化建设需求和支付能力合理购置适合的、性价比最优的信息设施;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旧设备利用率,节约利用资源,将部分淘汰的仍可正常运行的旧机器用于档案目录的信息录入等,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旧机器,也可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购置其他更急需的信息设备上。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出台

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是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并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各高校档案馆必须根据国家业已出台的相关标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和信息化标准。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并负责指导实施。各种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产生,要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从而形成约束机制,使所有人员都感到责任重大,自觉履行职责,遵守制度,把本职工作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应该包括: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查阅利用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各项管理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3.与电子校务系统进行信息资源合作共建,加快推进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

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是电子校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也是未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重点,对促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各高校校园办公自动化统一平台系统和数字校园的陆续投入运行,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必将提上工作日程。高校档案工作者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促进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与电子校务系统平台的尽快接轨,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校务平台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进程。

4.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确保档案信息利用安全

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必然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首先,我们应重视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凡是涉及国家安全、单位机密、个人隐私等内容的档案,必须保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其次,必须保障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安全。使用安全级别较高的操作系统,及时进行系统漏洞、补丁升级,并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多重备份、异地备份,维护好数据库事务日志,实行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权限控制等安全措施,避免由于系统故障或人为破坏造成信息丢失。再次,提高档案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中流转的档案信息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档案部门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除了对已有的防护措施,如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网络安全检测、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之外,还要不断跟进了解新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后,档案部门要不断进行信息的保密、安全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保密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对信息的保密与安全意识。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与利用水平

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传统档案的收集、管理与利用环节均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和档案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必然要求档案从业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学习和掌握档案数字化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知识和技能上都要有显著的提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数字档案管理的需要,档案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档案信息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传播者和信息利用的导航人。档案馆要大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有机会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提升他们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以便主动适应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手段的发展变化。档案工作人员也必须不断努力,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尽快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

6.畅通档案信息服务渠道,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建立电子阅览室,利用网络终端、多媒体、触摸屏等现代技术,使档案利用者享受到方便、快捷、直观的服务是档案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故应努力实现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档案数据库、局域网,充分发挥和拓展现有档案馆网站的作用,使档案馆网站真正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实行新信息上网发布;提供在线电子邮件服务、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视频点播服务等功能,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与用户进行交互式信息咨询,运用跟踪反馈、搜索代理等方式,为用户构建制定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7.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学习,缩短与他校的差距

目前国内各高校档案馆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有的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数字档案管理,有的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正是这种水平上的差距,要求各高校档案部门之间应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交流学习,在技术共享基础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经验要素、技术要素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学习,发挥先进档案馆的示范带头作用,缩短高校之间的差距。

博物馆宣传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探讨 篇3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1013939/jcnkizgsc201520061

1 数字化博物馆的定义

对于数字化博物馆,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将文献以用网络技术表现出来实现数字化,用一种新的方式展现给受众。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上。其一就必须符合数字化,其二必须对外面展示。有了这两个条件,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才会有保障。虽然数字化博物馆是建立在博物馆的基础之上,但是它们两个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博物馆实现了数字化并不是意味着就建立了数字化博物馆,它还得向外面展现。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东西,实现了数字化也必须符合它本身的性质。在网络技术发展如此好的今天,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只要配置规定的软件就可以轻易完成,但要实现对外展示却是难上加难。在我国的这么多博物馆中,真正能实现对外展示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建设,以真正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

2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对一些东西的认识会有一些偏差。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知识私有”的思想,这就导致很多博物馆都不舍得将一些文献贡献出来对外展示,但是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个文献都研究得彻彻底底,所以博物馆不把一些文献贡献出来也许它的价值会永远埋在博物馆里,因为自己解决不了可其他人却不知道,这就严重影响了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因为这样就根本起不到博物馆自身的教育作用,可以说是它只是一个形式,而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因为没有被研究出来而埋藏在博物馆中。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应该考虑一下怎么对外开放,如今我国的许多博物馆都进行电脑管理,这就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将每个地方管理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源网,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只要在这方面加大管理和建设,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新人才,一定会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

3 数字化博物馆的管理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飞快,它会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它的生命力,而且也不会被发展快速的社会所淘汰。博物馆中珍藏着的都是记载历史的重要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历史,因为每件文物都记载一段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就像我们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名字一样,博物馆的工作大家都应该了解,因为我们都不是专家,所以就必须一些专家去研究它,然后用我们能理解的话陈述这个文物的历史,也就是帮我们将这些死的文物变成我们可以看懂的文物,将这些文物变活。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方法也应该创新来跟上步伐,让观众参观得更舒服。既然选择了数字化,那就是已经将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定好了,所以就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数字化建设也必须建立在一些实际工作上。例如:多采纳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丰富博物馆的内涵,提高对博物馆的管理,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实行更好地管理。其中调查是最好、最快、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动态了解人们的需求和要求,可以最大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让博物馆以最快的速度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4 数字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4

一、博物馆信息化基础建设

(一) 博物馆网络化建设。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同时, 博物馆的信息资源都是非常珍贵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的保护, 还要及时进行信息的复制和备份, 避免出现差错, 尽可能地加大保护力度。

(二) 利用网络进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管理。在利用网络资源对博物馆藏品进行信息管理时, 要首先确立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和准则、管理方式的确立等, 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检验。网络博物馆的信息建设, 要与实体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吻合, 不能完全摈弃旧有的模式, 而是要结合传统,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从而更好地促进发展。

(三) 博物馆对外展示信息系统。博物馆在建立信息资料的网络化之后, 需要将这些资料对外展示, 让更多人看到网络博物馆的重大价值, 实现在实体博物馆基础上的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博物馆对外信息的展示分为两个具体的组成部分, 一个是面向博物馆参观观众的信息展示, 还有一个方面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展示。根据两种展示对象特点的不同, 展示的具体信息也会存在差别, 这就需要网络博物馆进行不断地探讨, 更好地将网络博物馆资源展示给大众。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

(一) 信息的存储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博物馆就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 将实体博物馆中的影像资料、声音资料、研究成果、文献、期刊、图书、藏品等各种资源, 进行统一的整合, 融合成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这种博物馆信息资料存储方式的改变,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仅压缩了信息存储的空间, 改变了信息资料的组织形式, 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共享程度, 扩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围。

(二) 信息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实体博物馆, 在资源的安排方式和组织形式上, 必然会受到建筑物的体积、面积以及室内构造的影响, 在大众进行参观时, 也会按照直线的方式来参观。但是, 数字化博物馆的组织形式相比于实体博物馆而言, 可以采用网状亦或者是直接的组织形式。数字博物馆没有空间限制, 在进行资源的整合时, 可以按照各种组织形式来安排, 甚至在数字博物馆的每一个页面上都可以采用多种链接, 保证页面的自由跳转, 给浏览的民众提供绝对的方便和自由, 方便民众的阅读和观看, 为他们丰富自身的知识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 多种信息的有效结合。实体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但是数字博物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数字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 将馆藏的藏品包括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进行整合, 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全方面的、立体的藏品展览, 让观众对这一信息资源有一个立体的了解。而且这些资源都是可以随时调用的, 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藏品, 对这些有一个动态的了解。

三、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和社会效益

(一) 对传统博物馆的无限拓展。我国传统的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 而数字化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对实体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无限的拓展与开阔。数字化博物馆通过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加工和挖掘、数字化技术等, 对博物馆中的基本信息、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业务工作等进行数字化信息的加工、挖掘与科学利用。通过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它可以在信息传播速度、馆藏信息的丰富程度、保存条件等方面对传统的博物馆功能进行延伸。但是, 数字化博物馆不管怎样的先进和优越, 都无法取代实体博物馆的作用, 它只能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而无法取代。

(二) 增加和丰富了广大群众了解文博知识的途径。以往, 人们对博物馆馆藏知识的了解, 只能通过实际参观浏览的方式才可以实现, 对于图书馆中包含的一些民间收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遗址、馆藏文物等, 只能通过实际参观的形式。但是通过数字化博物馆, 可以将实体博物馆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收录和整理, 除了可以将本来的博物馆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外, 还可以尽可能地建立一个新颖的三维空间网站, 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让大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数字化博物馆摆脱了实体博物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可以给大众自由的时间、空间进行浏览。对于实体博物馆中一些因为年代久远、搬动不便, 或者是怕因为观看而造成损失的遗迹, 数字化博物馆也能够弥补这一遗憾, 让人们真切且全方位地了解到博物馆的各种信息资源。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5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及其动态变化监测,是现代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对九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野外踏查和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和RS技术,对园内土地利用及森林资源进行区划,并实现森林资源的数字化,构建九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为今后开展九峰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九峰国家森林公园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已达85%以上。园内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武汉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宝库。但是,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一直未有系统地开展森林本底调查以及森林资源信息的数据集成和可视化工作。通过GIS手段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的提取与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信息数据库,可以方便快捷的提取到诸如树种、土地利用类型、资源分布状况,森林分类等一系列信息,为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森林资源结构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可能性,也能作为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的依据[1]。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构建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信息安全数据平台,为实现森林资源的管理、分析和监测等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九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武汉市东郊,距武汉市中心约12 km,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 ℃,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夏季高温期间,森林公园的温度较市区低于2~4 ℃。森林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鸟类60余种,维管束植物580多种,其中乔木200余种。现存面积较大的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小叶栎Q.chenii等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等;针叶林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等。引种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等珍贵树种。

2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分析研究区概况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土地利用分类原则,通过制作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遥感图像信息,划分林地小班,并在2014~2015年在九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最终完成九峰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空间矢量化和信息数字化,得到该区域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专题图。工作流程见图1。

2.1 空间(图形)数据矢量化

(1)空间校正(地图投影)

在林地调查和区划小班之前,收集的基础材料包括: ①2013年7月~9月TM遥感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分辨率1.03m); ②1:10000等高线地形图;③行政边界及用地权属图;④森林分类与经营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来源不同,数据的特点差异较大,因此需要统一的地理基础以准确地反映地物地理位置与地理关系特征。整合基础数据时,在ArcGIS软件中利用Project 工具来实现已有的数字图形数据的地图投影(UTM),统一坐标系统(WGS84);没有坐标投影信息的扫描图像则调用ArcGIS 模块中Geo referencing (影像配准功能)对扫描图进行校正, 使基础图件具备统一的空间坐标。

(2)基础地理信息采集

对林区的土地进行的自然地理区划。在进行各种资源调查以前,要先进行遥感影像的色标绘制和特殊地类调查,然后再进行小班区划。初期土地类型分为林地、苗圃、耕地、水域、荒地、墓地、裸岩、草地、建设用地等9个大类。调用ARCGIS模块中Editor(图形编辑功能),以九峰地区的地形图和行政图作为底图对研究区域的边界、道路以及小地名等线状、点状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根据采集的数据特征按点、线、面分层,具体见表1。

(3)林地小班区划

划分林地小班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与相邻小班又有显著差别。按照自然地理现状进行区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2,3]:①地类不同;②权属不同;③林种不同( 二级林种);④起源不同;⑤优势树种(组) 比例相差2成以上;⑥龄组不同,Ⅵ龄级一下相差一个龄级,大于Ⅵ龄级相差2个龄级;⑦郁闭度相差0.2以上;⑧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⑨地位级不同、坡度级不同;⑩经营类型不同、经营措施不同。将九峰林地按照群落类型分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灌木林等7个类型。各类型按照起源、优势树种比例、坡度坡位等性质的不同进行细化,并依照具有统一空间坐标的外业调查清绘地图中林地斑块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完成矢量编辑形成面层后, 在属性表中建立相关权属字段(小班号), 字段的属性为数字型[4]。

2.2 属性数据录入

调查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 每个小班调查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林地小班卡片的属性字段设计有地点、群落名称、树种组成、乔木层优势树种、林种、土地类型、总盖度、腐殖质层、枯落物厚度等主要字段。具体见表2。小班调查数据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和样地调查数据库。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接, 对应于林地小班图形库中的Link属性字段, 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Link 属性字段小班号, 具体数值需与林地小班图形数据库相同且唯一。

2.3 数据联接

在森林资源信息的获取和矢量化处理之后,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的内部属性库以及空间数据的数据库。其后可以在ArcGIS软件中通过“JOIN”功能来实现空间数据库与森林资源内部属性库的连接。

3 制图结果与分析

地图制图是建立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使用GIS平台进行制图。ArcGIS的点线面符号渲染方式,通过绑定字段值即属性数据的方式进行渲染,可以自定义设置图层要素的符号、颜色等,给不同属性的线划林班界、小班界、道路等指定不同的线型和颜色, 为不同意义的小班赋予不同的填充图案、显示标注和颜色等[5]。已有的属性数据库中的属性字段均可生成相应的专题地图,九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类型分布图(图2)。

此研究区域内,现有林地约483.52 hm2。其中,以马尾松纯林为主的常绿针叶林面积最大最广,园内各主峰均有分布,面积约216.56 hm2,占现有林地的44.79%;其次是优势树种为枫香、栓皮栎和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面积约156.06 hm2,占现有林地的32.28%;另有灌木54.78 hm2、落叶阔叶林27.11 hm2、常绿落叶阔叶林22.72 hm2、常绿阔叶林4.83 hm2和落叶针叶林1.46 hm2,分别占现有林地的11.33%,5.61%,4.70%,1.00%和0.30%。

4 结论与讨论

森林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以为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实时准确的更新数据,能够帮助林业工作者实现数据可视化、空间分析与综合应用等工作,满足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和领导决策多维性的需求[6]。

数字影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考证 篇6

关键词: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三雕”艺术;数字影像博物馆

江西省境内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区。据考证北部开放地区在历史上最先接受来自中原的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其独特的民俗形式,奠定不赣俗的基础。赣文化经长期发展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临川文化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于当今,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是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撑部分。临川文化区地形的北部抚河冲积平原与丘陵区就包括金溪县大部地区与临川、东乡共同组成临川文化核心区。金溪县保存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艺术是临川文化的活化石。80余古村落,920处古建筑,村落中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戏台、庙宇、古道、水井、古桥梁保存完好,并留存着明清时期古朴的生活气息。建筑外观平直平实,被建筑专家称为“印斗人家”。

近年来提倡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村落正在逐步消失。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00个自然村落在消失,乡村古宅的消失更难以计数。据统计,我国65万个传统村落中,现在仅存3000个左右,比例为0.5%,这意味着99.5%的古村已经消失。民居建筑消亡导致其所承载的活态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失踪。古村落文化艺术的发掘与拯救工作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工作的重要项目,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挑战。将古村落文化研究深化为古村落民俗艺术这一分支,古建筑及“三雕”艺术考证是民俗艺术学科的一项重要的专业研究课题。

金溪县古建筑群翘脚飞檐、青墙黛瓦,是赣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保存完整程度甚至超过了江西流坑,其中建筑群内大量的“三雕”艺术是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活化石”,保有明清雕刻的完整风貌,是赣明清雕刻艺术考证的有力证据,为民俗“三雕”艺术的技艺传承和人文思想渊源提供了宽阔的研究空间。赣派建筑风格以青砖灰瓦、马头墙、双披屋为典型特征;格局为二进三开间,堂厅各一,面阔三间,明次间分为厅堂、臣室,一般都是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人文环境布局中则采取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设神龛的方法,狭小的天井都在堂前,既可采光通风,又有四水归堂之意,布局中蕴含“天人合一”思想,是赣派建筑及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

金溪县等江西古村落中依附于古建筑的“三雕”艺术风格、工艺、图案、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布局是赣派建筑的宝贵遗产,其营造出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相融洽环境空间都是江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但由于相当部分古村落中建筑装饰、材料等缺乏有效的保护,其中一些具有重要艺术文化价值的木雕、石雕、砖雕、门窗等构件被暗地买卖;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控制,使得部分具有突出文物价值的村落构筑物,人为损毁的现象严重。以金溪县陆坊乡上李村为例:整个村庄规划齐整,四通八达,村边沟渠、水塘(池)纵横清澈且道路平坦整洁。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散落在规划整齐且崭新的现代式高楼中,其原有的古风遗韵还存在: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戏台、古祠(庙)与古绣花楼等。但是人为撬盗,损失严重使得部分古屋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匾额陆续遗失。遭到人为破坏部分古建筑其形状可谓千疮百孔、惨不忍睹。文字与花纹的砖石、围墙窗棂,门角,壁板与室内雕刻了精美物象的木板和匾额,均遭到不同程度地被撬损断裂,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对金溪县古村落文化艺术的重视度的低估、对古建筑“三雕”艺术价值的忽视所导致的保护措施的不力原因造成的。要加大对古建筑及“三雕”艺术的保护、使赣民俗文化艺术得到弘扬和发展,构建金溪县本土民间雕刻艺术数字影像资料馆迫在眉睫,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及后期的宣扬工作,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民众的关注,对促进赣民俗文化的传播和赣“三雕”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对古文物的保护意识,可以为江西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可借鉴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氏族风俗、古建筑科技、“三雕”艺术、工艺传承等多方向、多层次的、多专题图片和影像资料。

数字博物馆建设技术人员将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把古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艺术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属性打造成具有现场感、可与参观者进行交互、可在网络上进行下载,并可重复使用的视频、游戏、图片、模型。可为更多的人了解金溪县古建筑风貌及“三雕”艺术及工艺制作技法提供便利,可避免不断往复两地造成的时间和财物的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在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西省临川文化的重要部分金溪县古建筑群及其民俗“三雕”艺术的艺术魅力,领略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对赣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出数字博物馆在信息社会中的传媒功能,也有利于金溪县旅游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艺术与科技的角度来说,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项目、数字媒体技术、影像互动技术对古村落民俗文化艺术开发项目、非物质文化申遗工程、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都提到日程上。用影像视频纪录金溪县建筑群布局、建筑风格格局;用图像影像纪录建筑群内部“三雕”风格、工艺、图案、内涵;用图像影像纪录金溪县民俗“三雕”技艺传承历史、渊源及雕刻艺术特色个案。从文化传播、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出发,运用影像等数字媒体手段纪录、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对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艺术进行系统、专业、多层次、多项目的考证研究可以为江西省古建筑遗址数据库和国家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提供数据资料、可以为地方志提供影视资料、为旅游产业、为江西传媒产业、为江西文化创意设计方向产业提供影视设计和研究资料。对金溪县古建筑群保护工程办公室与旅游产业公司、贛民俗三雕艺术研究机构:提供实例、史实资料、学术研究、展示与传播宣传、经济项目研发提供了具象的史料集;为金溪县古建筑群工程办公室的古建筑群复原、融造,为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的构建提供研究资料,落实赣派民俗三雕艺术的保护;为学界、业界提供古建筑群浏览图像、视频作为历史价值学术的研究依据。

从以上角度表明,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艺术数字影像博物馆的建设可以通过内容、技术与数字化展览相结合的手段,充分体现赣民俗文化艺术保护的意义与价值,突出应用创新性,引领江西省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切实做到合理把控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汲取现有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实数字化展示内容;提升观众数字化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叶若琛,王金平.传统民居石雕装饰艺术特征分析[J].工业建筑(增刊Ⅱ),2016.

[2]张宁.关于博物馆数字影像系统2.6%[J].中原文物,2008.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意义,现状,措施

博物馆是一个省份甚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博物馆不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 只是简单的藏品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 现代博物馆迎合时代的发展, 利用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自身, 正向着更先进、更科学的大方向发展, 这就意味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必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是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本世纪80年代, 我国博物馆就开始了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努力,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是不可避免仍然有很多制约条件, 很多困难, 本论文就针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1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概念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个工作方面全面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作为常用工具, 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 更高效率地为文物的收藏、保存和利用服务。博物馆数字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 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 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1]具体来说就是实体博物馆在营运的同时, 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使互联网参与到博物馆内部信息的建构当中, 将其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放在网络上, 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将藏品放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 创造逼真效果的数字博物馆, 使藏品在网络上以虚拟的方式更广泛地呈现于公众面前。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博物馆安全、保存、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项工作中, 将博物馆传统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化博物馆的活动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2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是博物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博物馆功能的再发展、再利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工程, 它涵盖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包括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利用等的工作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促进了博物馆功能的发展。首先, 博物馆对于藏品的第一要务即是对藏品进行保护, 藏品一旦受到损坏, 将是我国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而通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建立藏品的信息化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可以不断重复、再生, 从而得到根本性的延续。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受损失。数字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 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好手段[2]。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实物的流通次数, 降低损坏的风险, 还能够有效的改善藏品管理的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3]。由此,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减少了藏品实物的利用率, 降低了藏品损坏的可能性。其次, 对于藏品研究这个方面的功能来说,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使藏品信息公平, 业内研究人员可以更便利地拿到藏品的资料, 对藏品进行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源, 这为藏品研究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研究环境, 使学术交流更深入、更方便。最后, 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机构, 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 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藏品的陈列与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作用的最直接途径, 传统的展示方式是不可取代的, 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能直接观赏到藏品的陈列与展览的受众十分有限, 文化传播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局限, 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 可以实现藏品在网络虚拟环境上生动的形象展示, 并能超越空间的界限, 使更多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就能了解藏品的文化, 认识藏品的魅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 对于藏品的文化传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3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 目前对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研究已经比较全面, 虚拟现实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藏品的数字化建设上, 即数字博物馆的成立。在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上,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各种类型的虚拟博物馆, 如法国的卢浮宫、德国的慕尼黑博物馆等。而博物馆数字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研究和应用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很多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局域网建设、博物馆网站建设、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

目前,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虽然总体建设发展迅速, 呼声高昂, 但具体实施办法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受到观念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观念的缺乏, 早已习惯于传统的博物馆业务的工作人员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信息时代缺乏敏感性,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 很多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在于收藏和研究文物, 容易忽视文物的利用, 目前, 很多博物馆建立的网站质量比较差, 通过网络扩大博物馆藏品利用效果不明显。再次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数字化建设势必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以前更高, 要求他们达到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普通的文科专业毕业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软件开发等需要, 所以博物馆已经增加很多岗位, 如:软件设计人员, 使其能专注于设计适应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软件。最后, 经费的不足是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些博物馆甚至不能保障传统业务的开展, 又怎么能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去建设博物馆数字化呢。且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建设以后, 如何是其能更快、更有效地给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 是一个尚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制约、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们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多困难, 如何促进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当然现如今, 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这些制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正一步一步解决,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蓄势待发。

4 加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提出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切实方案, 为使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而努力。制定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远景规划, 要考虑到博物馆传统的工作运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时, 不是将数字化技术直接应用于博物馆, 而是需要立足于对博物馆管理工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博物馆的网络化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各项条件, 因而它是建立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博物馆的信息化侧重于软件建设, 也就是满足博物馆数字化所需要的软件环境和数字化资源, 因而它是建立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关键[4]。

1) 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首先应该发展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最快途径,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首先应该致力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即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博物馆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 比如: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等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一般想到的是博物馆信息向受众在网络上的公布, 我们时常忽视另外一方面,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 向公众展示藏品的信息、博物馆各类活动的信息, 另一部分是面向博物馆内部管理, 各类工作信息的展示与传播。这两部分对于博物馆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是博物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博物馆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与利用, 以便对博物馆内部各类业务进行科学管理, 主要包括办公业务管理、藏品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其次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 建立藏品信息库, 对每件藏品进行文字资料的收集、录入、编码, 影像资料的拍摄以及图文合成等。互联网上的藏品信息, 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浏览网上博物馆的信息, 这使博物馆在信息展示上可以更全面, 能涉及博物馆各个方面的信息, 且藏品的信息介绍能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 并可附大量照片, 使受众通过网络传播更快、更多地获得藏品信息。博物馆与受众通过网络信息建立联系, 馆际之间也能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以网站形式对公众提供博物馆各类信息及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两种信息传播途径, 使实体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自身功能, 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 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应该加强博物馆网络化建设。

调查数据表明网络是博物馆项目投资中的重要部分, 有32.2%表示整体网络系统的投资在1 000万以上, 有22.6%表示投资在500~1 000万之间, 有15.8%表示投资在100~500万之间, 有13.4%表示投资在50~100万之间[5]。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网络化建设对于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化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节。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最快途径。目前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发展博物馆的网络化设施, 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各项条件。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将面临网上博物馆信息量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 所以博物馆需要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数据库建设, 以及利用动态网页发布信息, 结合两者建立一体化的管理, 构建完整的网络博物馆。所谓一体化的管理发布即信息从采集整理模版制作、网页生成、网页置标链接到最终发布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发布体系[3]。首先集中采集发布信息时所需要的数据, 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将文字、图像及多媒体信息集中整理, 然后参照模版进行有序的信息数据存储, 依据博物馆内部特定的网页生成规定, 生成网页。在正式发布前, 再次确认网页发布内容的准确性, 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最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配合受众进行网站信息的实时交流。

3) 突破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 实现陈列的数字化。

为使观众能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全部信息, 博物馆首先应该开发制作多媒体导览系统, 观众可通过触摸屏检索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媒体触摸屏系统为受众提供了最简单、方便的信息查询方式, 受众通过初步的查询可以了解博物馆内部的设置、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具体内容等等信息, 从而确定游览的路线。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理论认为, 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 以文物标本为基础, 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6]。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博物馆当前传统的展览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更强烈的审美需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应该致力于突破传统的陈列展览模式, 充分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比如陈列室的影像资料采用三维立体动态技术来展示等, 其中幻影成像技术最具代表性, 幻影成像系统构成了立体感更强、视觉冲击更强的影视画面。通过这些技术, 我们可以利用影像给受众介绍这种考古的信息, 且观众可以通过电脑屏幕, 从藏品的视频数据库中提取信息, 自由地点播所希望收看的视频内容。这些具体的数字化服务都给我们的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 更多的受众可以通过高科技技术感受藏品的魅力, 且比传统的展览更立体, 更全部, 拉近了受众与博物馆藏品的距离, 也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了关于藏品的知识, 对于藏品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有更好的效果。

博物馆的藏品陈列由于受到资金、展室等条件的限制, 能真正进行展览的藏品占总藏品数量的比例还是比较小, 大部分藏品闲置在库房里。因此, 博物馆藏品陈列的数字化建设可将藏品数据库中的藏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上虚拟的陈列, 三维空间的图像与声音相结合, 这样可以弥补藏品的实体陈列因受多种因素限制而不能经常展览的缺陷。

4) 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必须使数字化技术融入博物馆藏品安全等博物馆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求对博物馆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每个部门, 每项工作都需要数字化建设, 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有藏品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与管理、文物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陈列设计多媒体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防火防盗等技术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楼宇控制系统自动化管理、语音声控微脑技术管理、局域网络系统建立与管理、信息发布互动技术管理等[7]。藏品安全是博物馆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上提到的藏品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 即是对藏品所处环境进行防腐、温度、湿度、光线照明等自动化监测控制, 这个自动化监测控制技术有效保障了藏品的安全, 使藏品环境随时处于人们控制的范围内。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电脑实施消防安全监测、安全防盗、红外线报警监控、影像监控等, 确保文物安全, 尽量避免了以往因为工作的疏忽到导致的藏品破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 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不断研究和创新, 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5 结论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长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博物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藏品管理数据库和全馆内部局域网系统等。我国博物馆为了长足、健康的发展, 应该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资金进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人力资源是满足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支撑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库建立、网页设计等等内容,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且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数字化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的软件的合理配备, 这是实现数字博物馆的先决的必要条件。另外, 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 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 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想意识, 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机遇, 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营造出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环境, 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8]。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博物馆自身、国家、企业、公众都要给予支持与促进, 帮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以促进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8) .

[2]杨妍.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数字化.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9) .

[3]陶洁, 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4]郭小霞.浅议博物馆数字化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10) .

[5]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专题调查报告.

[6]郑晶.博物馆的数字化运用[J].武汉文博, 2009 (2) .

[7]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 2004, 1.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研究 篇8

1数字博物馆的界定

数字博物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 使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得以实现。其主要形式就是以计算机硬件为载体, 以网络为通路, 通过数据采集、图形及影像制作、后期合成等手段, 运用虚拟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的形式, 通过网络展现在观众面前。

具体来说数字博物馆就是运用虚拟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立体的形式将博物馆藏品通过视觉、听觉信号呈现于网络之上, 达到立体显示、互动交流的目的。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博物馆内部信息及博物馆的传统业务在网络上展现出来, 将具体的展品变成鲜活的模型, 从而起到引发观众兴趣、开阔眼界、科学普及的目的。

2数字博物馆特点

数字博物馆以实物博物馆为蓝本, 通过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 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的藏品展览模式, 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点和优势。

2.1超时空展览

数字博物馆搭建在网络平台上, 与实体博物馆相区别, 数字博物馆不再受地理限制, 也不再受开放时间以及参观时长的限制。彻底打破了地界的局限性, 真正成为全球网民共享的数字盛宴。观众从此可以在图书馆、咖啡厅、酒吧、家中、乃至公交、地铁等都可以随时参观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 是数字博物馆真正做到了全年365天, 全天24小时随时、随地开放。

2.2个性化参观

无论实体博物馆还是数字博物馆所包含的藏品以及知识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每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参观的形式都各有不同, 通过数字博物馆, 观众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规划行程, 可以顺序观看也可以跳跃式观看, 可以随心所欲的驻足在自己喜欢的展品前, 随意的观看, 再无人打扰, 也不必考虑闭馆时间的限制, 真正实现个性化参观。

2.3实时交互交流

不同的数字博物馆会具有不同的交互功能, 但至少都会保留实时讲解以及展示, 用大量的声音、图像来具体展示藏品的功能与特性, 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具有选择性的进行参观及观看。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较, 数字博物馆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双向互动系统,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如为观众提供自建数字藏品展览, 专家在线解答等, 通过实时的互动交流可以让参观的观众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博文管建设中, 增强真是存在感, 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要求。

3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3.1经济效益

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 参观博物馆的人流不断增加, 接待人员的数量及接待频率也大幅上升, 造成了博物馆日常开支大幅度上升。而博物馆展厅设施、陈列区、库房以及周边环境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 超负荷的人流会带来巨大的的破坏, 博物馆相关的维护、保养护费用也因此而大幅增加。人民群众对于参观博物馆日益的愿望与博物馆有限的接待能力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有效缓解这个压力, 让更多的人可以选择在数字博物馆内参观, 有效缓解实体博物馆的压力, 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 投入到实体博物馆的展品维修、维护以及保持等方面中去, 数字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提升博物馆的档次, 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3.2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数字化科普仿真博物馆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群足不出户的参观博物馆, 使博物馆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的为更多的人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数字化科普仿真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最佳状态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欣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通过利用数字博物馆, 可以彻底打破实体博物馆局限性, 极大的扩展博物馆的延伸空间, 最大限度的拓展博物馆的服务功能, 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3.3对藏品的保护

博物馆中实体展示对象由于受本身脆弱性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藏品在展示过程中难免要承受空气氧化、游客呼吸中二氧化碳的侵蚀以及触摸等损坏, 游客只能在博物馆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艰难的观察紧锁于陈列柜内、孤立的展品对象。数字化博物馆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展示这些藏品, 在避免为保护藏品而将其深藏闺阁尴尬的同时又能很好的避免藏品的快速损坏。另外, 随着时间的流逝, 就算把文物很好的保存起来不进行展览, 藏品也会慢慢氧化而自然损坏, 但是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最佳状态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网上游客可以在任意时间欣赏到文物最完美的样子。

数字博物馆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 打破了实体博物馆局限性, 大大的扩展了实体博物馆的延伸空间, 同时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博物馆功能, 是满足社会大众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未来博物馆建设的大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 数字博物馆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博物馆的展示功能更加高效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将展品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游客面前, 在对文物进行更好的保藏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向往, 通过实时交互交流及个性化参观有效的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使用, 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需求。

关键词:数字化,多媒体,博物馆,网络

参考文献

[1]冯伟夏, 黄迅.浅谈新媒体与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J].包装世界, 2015 (02) :76-77+80.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9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优势表现出来以下特点:博物馆数字化的, 以各种载体和传播形式, 带给观众虚拟的亲身体验。博物馆数字化的引导方式的展示和教育活动, 可以基本实现观众以自我导向为基础的探索性的学习要求。博物馆数字化丰富的展示教育形式, 可以使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 使不同层次与类型人群都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得知识。博物馆数字化包含的高层次教育信息资源, 为观众在继续教育中获得更多专业化的信息提供了便利。博物馆数字化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信息为核心的馆藏文物, 策划与组织教育展示的内容, 应激发与引导观众继续进行学习。由于博物馆开展继续教育具有为教学服务的目标, 首先, 应满足观众的娱乐休闲要求, 其次, 激发观众的学习热情, 以鼓励教育为主, 继而挖掘不同观众之求知欲, 达到培养、巩固观众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博物馆数字化之教育功能,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组织并策划出新颖的方式与内容, 满足各个层次、不同阶段观众的要求。

此外, 博物馆数字化具有的教育功能, 还应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要关注观众的社交层面的需求, 以互动交流为主, 设计出包含专家论坛、博物馆@之家、在线博客, 论坛等方面的栏目,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博物馆数字化不仅仅是处于电脑技术下的、被动的呼应与维新, 同时, 也是一次变革, 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孕育, 诞生出来的博物馆管理的新模式。促使博物馆数字化与观众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为发挥陕西医史博物馆的基本职能, 起到有力、全面的推动作用。

陕西医史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以馆藏文物的品种类别为基础, 进行科学划分, 采用相应的数字化技术, 逐步完善, 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具体如下:

1. 信息管理

博物馆数字化方便管理文物, 管理者可以略过文物实体, 准确地了解文物相关信息, 并依据数据库进行归类, 达到对馆藏文物的科学管理。例如, 依据其尺寸、用途、年代、成分、结构、色泽、材质、产地和GPS等属性进行编码, 写入数据库。一般情况下, 针对馆藏文物, 采用两种形式数字化, 第一种是二维面状物体, 第二种三维物体。面状物品, 如照片、油画、山水画、单薄衣物等, 采用600dpi以上分辨率的相机机或者扫描仪等工具采样存档。对于三维物体, 如酒樽、瓷器、石器、金器、房屋建筑等可以建立3D图像数据, 最终还原立体效果或3D打印虚拟模型等。对于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物体、点状微型文物或者超大型文物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 还可以合理地放大、缩小, 写入综合数据库。

将馆藏文物数字化处理后的数据库, 能快速地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 策划不同特色的展示专题。这样的策划显示到终端, 满足了观众对馆藏文物的观赏, 同时, 不会移动、损坏馆藏文物, 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数字化后的博物馆将提供高质量服务,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服务广大参观者。馆藏文物数据库储存有馆藏文物的详尽信息, 参观者与学者可便捷地从计算机终端获取需要资料。

2. 保护与藏储

博物馆数字化, 部分馆藏文物可以固定保藏在原始状态, 不必深度挖掘, 便完全展示, 实现馆藏文物的完好保护与藏储。

3. 研究、交流与传播

博物馆数字化可以通过互联网或wifi, 以图文并茂形式进行广泛地交流与传播, 扩大馆藏文物宣传与影响。馆藏文物数字化还有助于学术研究, 方便学者通过网络终端观察研究馆藏文物的形状、纹理、表面形态、内部结构、历史背景等特征, 提升学术水平, 获得研究成果。

4. 修复、监测

馆藏文物数字化可以进行文物的模拟修复, 确保修复工作有条不紊、有理论依据, 保障了修复质量。博物馆数字化, 使馆藏文物的监测变得轻松, 方便了。博物馆数字化记载了馆藏文物的现状, 也记录了馆藏文物以前的各类信息, 通过学术比较, 获得馆藏文物的变化情况, 实现馆藏文物的监测。有些属于专家特有的馆藏文物信息, 可以通过数字化, 建立专家数据库。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10

1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都自发性地建立了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虽然稍显粗陋, 但是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博物馆意识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更是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例如山东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农村博物馆馆内就有很多传统的农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用品, 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地走进这些农村博物馆, 也不是每个农村地区都有这样的农村博物馆, 因此, 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的农具文明、农耕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1 总体要求

(1) 开放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应该基于先进的实现技术和设计理念。保障用户能够在所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运行数字化农村博物馆, 也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互操作、互兼容, 能够实现对外共享。

(2) 可维护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低耦合、高内聚”, 充分利用分层搭建思想和先进组件技术来提高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进化性和可伸缩性, 为以后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二次开发和系统升级作好准备。

(3) 可靠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在正式运行之前, 为了有效地保障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必须要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软件测试。

(4) 规范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开发应该按照统一软件过程模型开展, 约束相关代码规范, 规范化处理程序代码, 使之能够完全遵循软件开发行业规范。

2.2 性能要求

第一, 数据独立性和安全性需求。实现用户分级制, 不允许用户对未授权的数据进行访问, 同样也不允许未授权的用户使用未授权的功能。

第二,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能够对多个不同用户的同时访问和多位管理者同时输入信息的需要进行满足, 应该支持高效的数据传输功能与数据处理功能, 同时也要务必保证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时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第三,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数据的输入应该基于人机友好性, 所设计的数字化农村博物馆应该具有维护方便、易于操作、功能完善、风格统一、界面清晰的特点, 也应该满足日常教学信息数据查找和输入的需求。

3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设计方案

整个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采用的是B/S (浏览器/服务器) 的架构模式, 采用虚拟现实式、声画式、图文式等来展示我国传统农具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农具可以通过交互式控制来将农具各个细节都精确地展示出来, 本系统结构如图1。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采用SQL数据库。

3.1 数据库设计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数据冗余度小、扩充方便、维护方便、操作方便、利用率高、布局合理。本系统设计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数据库表。例如用户信息表是用户在登录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时使用, 主要包括了用户类型、用户密码、用户名等用户信息。

3.2 SQL数据库的性能调整

(1) 系统规划。

在整个SQLServer2000数据库中, 数据库服务器处于核心地位, 整个SQLServer2000数据库直接被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高低影响。为了给SQLServer2000数据库更好的性能, 可以调整和优化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许多方面, 如备份与恢复、复制、硬件、SQL Server配置、SQL索引、SQL语句、数据库设计等。

(2) 优化SQL语句。

SQL语句的优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诸多缓解, 而其实质就是在结果正确的基础前提下, 尽量减少表扫描的I/O次数, 避免表搜索的发生, 将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句用优化器进行优化。

(3) 高性能恢复与备份。

为了有效地确定应该选择何种还原策略和备份策略, 应该及时地对数据的可用性要求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沈晓峰, 王建, 汪清.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34 (23) :111-114.

[2]谢景卫, 曹学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45 (12) :120-124.

[3]马楠, 杜煜, 张姝, 等.二维图像存储在数字化博物馆网站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 2008, 36 (1) :133-136.

[4]张焱.新形势下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3 (17) :109-113.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资源 数字化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81-04

Study on Quality Contr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al Construction

Xiao Wanrong(Gansu Institute of Sci. & Tech. Information,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The problem of digital resources' qual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ain research topic concerned by the whole socie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ary of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ization, analyses the various relate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digital resources' quality, the main contents of quality control of digital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proposes tha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 standardize construction rules, improves the personnel quality, and accelerates technologic methods research, etc. To control digital resources quality effectively, create a green digit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ization; quality control

CLC number:G250.7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81-04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数字信息资源也以迅猛的态势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资源爆发式增长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伴随着有害、虚假信息的污染,不仅造成信息总量中质量比的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些错误的数据信息曾导致社会财富的巨额损失,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因此,关注信息质量问题,开展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机制,防止较差质量的信息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成为近年研究的热门课题。[2]

2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有序化和利用便利化。[3]它是将非电子化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数字信息, 即对原有的文献、照片、录音和图像等非数字信息, 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压缩、复制技术和存储技术将上述各种类型信息源以一定的数字格式进行存储, 其目标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而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控制侧重于控制的措施,[4 ]其目的是为信息用户提供满足要求、适于使用的有效信息。尽管信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特定用途是由用户最终判定的,但是信息用户并不擅长发现信息里的错误,也很难判定信息产品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从数据的角度看,数字信息产品是否满足规范或要求,要看信息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质量控制。

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 它是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 也是信息资源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信息资源的整个数字化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主要过程。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质量要素进行层层分解剖析, 对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设备、软件、资金等进行相对的合理规划,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质量要素采用与其相应的技术及管理手段加以控制,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误差,提高数字资源质量,有效绿化数字资源环境。因此,将质量控制机制引入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 对数字化生产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影响数字化质量的因素

3.1 数据质量因素

信息资源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字资源质量的核心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主要表现在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准确性等方面,并使数据适合于一个特定的用途。[5]其中,数据的准确性是对数据质量的基本要求,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及著录过程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是前提,同样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等条件也是评价数据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数据质量评价的难点在数据的含义、内容、分类、分级等方面。不同类型的数据评价方法不同, 不同专业的数据质量要求也有很大差异, 很难用统一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评价, 还需深入研究。因此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局限,许多专业数据的正确性很难度量。不能准确判定数据的质量,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2 标准规范因素

信息资源开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存在缺陷。在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数据缺乏质量保证。数据采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第一道门槛,由于缺乏对原始数据采集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数据源头质量即难以保证;{2}数据著录标引不规范。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过程中,标引是数字化建设中实施规范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6]标引的质量直接影响数字资源的利用,目前信息资源的著录标引规范还很不统一,数字资源的质量令人忧虑;{3}数据库建设无统一标准。数字资源的共享利用,需要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而目前我国数据库生产各自为政,这就造成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大范围共享。

3.3 人力资源因素

信息资源建设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信息资源的规划、采集、著录、标引和评价需要人来进行,同样数据库软件的开发、设备的维护也都需要人来完成。每个人受教育程度、专业结构、认识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目前,相当一部分图书情报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阻碍了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3.4数字化技术因素

现阶段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信息录入技术、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是数字化的主要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涉及的一些技术难题,都不同程度影响到数字资源的质量,如信息录入中广泛采用的光学字符识别扫描技术,是利用扫描仪将原文献转换为适于计算机处理、存储和高速传输的数字化图像,再通过光学字符转换为机器可读的字符编码,其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对原文献中字符和图像的识别能力,将直接影响数字化的质量,另外信息压缩技术中的图象质量与压缩比的矛盾, 信息存储技术中的存取介质与速度问题,信息检索技术中不同格式数据的有效检索等,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数字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5 资金因素

数字资源建设资金无保障。数字信息资源也同纸质信息资源一样,其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工作,需要持续性专项经费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内的数字资源建设任务多是以阶段性项目的方式下达,经费的支持随项目的鉴定验收而告终止,数字资源的进一步更新维护和数据库软件的升级改造没有后续资金保障,从而导致建设工作半途而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4 质量控制内容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是一项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它贯穿于数据库建设的整个过程。 [7]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即面向数据源的前馈控制、面向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控制以及面向具体应用的反馈控制。[8]

4.1 前馈控制

一般来说,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倾向性、前瞻性。首先,是对数字资源的专业范围、用户需求、数据来源、数据库类型、应用方式等进行广泛调研和仔细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建设目标、制定建设规划、规范建设标准(遵循国家或国际标准)、组织建设队伍,然后,界定数据源,以明确数据采集方向,确保原数据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制定文献著录和标引细则,包括:信息的著录项目、标引格式、标引模式、标引方法、标引使用工具等,保证不同时间和不同人员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客观地确定相关参数值,构造数据库软件模式,以求管理、应用功能最优化。同时,观察、分析各种影响数字化质量的因素及偏差信息,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保持前馈控制的动态特性,从数字资源建设源头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4.2 过程控制

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每一环节都必须有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用信息反馈原理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要求,避免低质量或不合格的信息产品进入下一流程,消除生产过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以达到过程质量控制目标。

(1)数据采集加工。数据采集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对采集的数据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审核评价,确保每条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有效控制原数据的质量。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著录,著录是对信息资源外部特征的总体描述,首先确定著录工作单及著录项,著录要符合国家文献著录标准和各数字化资源相应细则。标引是对文献主题内容特征的揭示,在数据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前馈控制中确定的标引规则进行标引,保持与国内外代表性标引语言的兼容,以保证信息标引的质量和国内外交流的需要。

(2)数据库系统开发。数据库的系统开发是对一个设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与读取数据的过程。数据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性价比选择软硬件技术构造系统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同时具备以下质量控制功能:{1}自动校验功能:在接受数据时自动检测记录格式是否符合程序要求,记录的必备字段是否齐全,并自动生成校验提示。{2}数据管理功能:根据数据特点设计多种关系表结构,并建立相应索引机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3}数据服务功能:能够准确地接收和分析用户指定的参数,从数据库中搜索满足用户需要的数据子集,方便快捷、准确地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用户界面和多种数据类型信息内容。

4.3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通过人工检验和软件分析, 将转换后的数字产品质量与控制标准相比较, 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使用过程是考验数字资源产品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任务是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检验、分析、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不断促使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实际使用效果,有效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5 质量控制措施

5.1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数字化产品的质量问题伴随信息的采集、转换、处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因此,质量控制是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直接影响最终数字化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共享利用效果,建立完备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是数字资源质量的根本保证。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连续性的工作,需要国家与地方加强整体规划,组建专门的建设管理机构,通过组织、协调、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制定并完善数字化生产质量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建立数字化建设细则、质量评估系统、质量检查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等, 同时加强数字资源产品化审核审批制度,从数字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严格加以检查控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有效控制后续的数字化生产过程,从数字化产品的应用环节阻止无质量保障的产品进入信息服务市场。

5.2 规范数字化建设标准

标准化是实现数据交流与共享的基础,是高质量数字资源的基石。数字资源标准化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1)加快制定标准化的速度。我国在制定标准化的速度和质量上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组织力量,紧跟技术与业务发展要求,做好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制定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国家标准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拢,凡能采用的国际标准,尽量等同采用,不能等同的尽量等效采用,只有向国际标准靠拢,才能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信息质量。

(2)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力度。开办各种培训班,培训标准化应用人才,要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时修订,在实践中完善标准,丰富标准内容,提高制定标准的质量。

(3)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作。在国家还没有制定出相关标准化内容时,正确处理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应站在国家的高度,从长远目标出发,全面考虑,紧密配合,消除分歧,共同努力,将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

5.3 加强人才质量控制

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人,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建设队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对质量控制的意识、标准规范的应用、相关技术的执行还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能力。因此,应加强数字化、专业化人才队伍。

(1)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根据信息技术发展与资源建设规划,加快高素质人才引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数字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

(2)建立人员培训制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源开发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在职人员的技术与技能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分期分批对信息主体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在职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3)提高建设管理人员待遇。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各种国内外交流学习机会,提供让主体充分发挥智慧的平台。

5.4 加快技术方法研究

传统的文献质量指标体系已经严重落后于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信息资源质量指标体系及相关标准理论的研究是目前图书情报业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为提高资源建设效率和数字化产品质量,要加快数字化自动处理软件的开发,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手段、采用规范的管理措施及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有效控制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质量问题,[9 ]具体有开发项目的质量评估、原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软件程序设计的质量评估、数字化产品的质量评估、质量评估技能的训练、质量资料的传递、开发后的数字产品信息技术服务效果及信息服务质量问题研究等。

6 结语

数字化产品的质量问题是伴随信息的采集、转换和信息处理过程产生的, 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质量要素进行层层分解剖析, 对生产的各要素进行相对的合理规划, 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才能建立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提高数字化资源的通用性和共享性。

参考文献:

[1]葛某智.信息质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J].中国科技资源,2009,41(1):5-16.

[2]王军.论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质量调控[J].现代情报, 2008,(6):7-9.

[3]张素霞.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现代情报,2003,(5).

[4]李伟超,朱学芳.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质量控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4):63-65.

[5]罗益群.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控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19-22.

[6]柯玉清,秦宜敏.主题标引状况分析及质量控制[J].长江大学学报,2005,28(4):114-116

[7]夏红.文献数据库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4,(6):5-6.

[8][EB/OL].[2010-01-17].http://www.hroot.com/wiki/article/2003-11-17/0081117154639.htm.

[9]黄秀琳.数字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J].发展研究,2005,(1):75-76.

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 篇12

1. 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意义

现代各种科学文化以及工作领域中都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技术, 实现了生活上的数字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信息主导的时代, 而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传播和流传的重要信息包容库, 也应该实现数字化。其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传承的媒介

国家设立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传承我国文化遗产, 这也是博物馆的价值所在。然而很多文物以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由于受到时间的迁移以、自然和非自然等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破坏, 这将造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缺失。而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则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博物馆无法对一些文物进行有效收藏和传承的弊病。首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把信息和数据建立成数字化的档案, 能够使档案得到永久保存且不被破坏, 从而使文化的传承更有效。因此, 数字化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1.2 资源共享的平台

利用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特征能够建立一个网络平台, 为一些文化研究者以及文化工作者需要利用博物馆文物信息的时候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如今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普及到我国各个地区, 因此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也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

1.3 促进文化的传播

建立数字化博物馆不仅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承, 在某种程度上它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首先博物馆的性质是公益事业机构, 它所担任的职责不仅仅是对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 也对很多教育研究者、学者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 它承担了一定的教育工作。传统的博物馆展示与陈列使很多学者的研究受到地域、时间等的限制, 而数字化博物馆能够突破这种局限性, 使所有文物与历史资料等数据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让受众一目了然。进而使文化的传播快速而准确。

2. 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注意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博物馆实际上就是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形态, 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有利于各种数据的管理和文物的保护, 因此应该重视对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2.1 数据标准化

我国地大物博, 因此古代文物以及各种历史文化遗产等数量繁杂多样, 在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各项数据的信息标准化, 在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建立信息化的数字管理系统, 使文物的编目与收录准确无误。数据的标准化也是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 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条件, 作为达到资源共享与文化传承的前提, 必须在发展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比如, 在对文物信息录入中, 要明确其名称、年代、起源,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 很多馆藏品及时是外部表现形态近乎相同生产于不同时代, 还有些文物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称谓。对于这些细化的信息, 要进行精确的整理。实现数字化博物馆的数据标准化。

2.2 分类清晰化

在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所要注意的问题中, 除了数据标准化建设, 还要注意藏品分类清晰化建设。对于藏品数据库的建立首先要符合国家同一对文物管理的标准, 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简明性、实用性和清晰性。如果对藏品没有标准的分类, 没有条理和规律, 就会造成数据库无法及时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学术研究, 甚至会破坏整个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系统。因此。分类清晰化在建设数字化博物馆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3. 数字化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特点

在数字化博物馆的条件下, 数字化文物管理模式也得以确立。对文物的数字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对藏品的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保护文物。在数字化管理系统下, 文物管理呈现出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提高博物馆科技含量

数字化文物管理方式首先是重新确定了管理性质, 以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对文物的收藏保护和传承, 有利于从侧面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这一方面来讲, 数字化博物馆的文物管理模式提高了博物馆的科技含量。体现在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使数据库和各种资源在瞬间完成统计以及各部门的管理。使工作者对近期内的文物状况洞若观火。同样, 对于观众而言也从中受益, 例如对于一些害怕空气氧化腐蚀的文物, 观众可以从网站上进行仔细观摩。

3.2 完善博物馆控制体系

以计算机科技技术将博物馆内部管理系统有效联系起来, 有助于对文物的保护, 真正实现文物的永久性存在。主要有两个表现:第一表现在以数字化信息管理为基础, 在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后, 对于防盗、防火、防震等一些列安全措施联系起来;第二表现在利用互联网的连锁效应, 把博物馆内部的信息以及资源数据等上传到互联网,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3.3 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

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有很多地方不能满足一些学者在学术问题研究上的需要, 而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 可以使文物的历史信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能够使观众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对文物有具体、全方位的了解。不仅仅具备文字信息, 也可以通过音像、图片、视频、以及一些新闻相关资料等进一步掌握文物的来源。同时博物馆的内部机构设置也实现了管理现代化和办公技术的创新发展, 是进入了科技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博物馆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物聚集地体现着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应该在时代的发展中追求进步和不断超越过去。并且应该面向大众, 使文化遗产得到广阔的流传。在当今时代博物馆也要进行数字化的建设, 它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播以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文物的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社会文明与科学进步的进程不断加快, 信息化在各方面的应用得到普及。对于很多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类型, 而是应用数字化。为了顺应时代潮流, 时应当下社会工作的开展, 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拉开了帷幕。在本文中, 笔者主要着眼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特点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文物管理

参考文献

[1]范玉洪.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特点分析[J].科技风, 2013, 20:247.

[2]张驰昊.浅谈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J].神州, 2011, 20:175.

[3]王裕昌, 廖元琨, 赵天英.美国博物馆及其数字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博物馆, 2013, 03:82-88.

上一篇:互惠教学下一篇:肩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