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公园

2024-10-22

传统公园(共6篇)

传统公园 篇1

城市公园是以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为目的的一种城市绿地类型, 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过程中, 会因年岁延长等相关因素的制约, 产生“综合性老化”的现象。目前我国部分传统城市公园的老化状况日渐严重, 逐渐出现林相老化、群落层次单调、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 管理粗放、土地利用率较低, 设施陈旧、环境功能单一、景观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

1 传统城市公园生态完善规划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依托, 确立游乐与休闲两大主题, 以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为目标, 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公园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逐步完善建成特色明显、生态效益显著的城市生态公园;管理维护与建设并重, 动态发展, 建造以游乐为主, 集文化、休闲、游览、科普和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城市公共绿地, 使其在假日休闲旅游中大有作为。

2 传统城市公园生态完善规划的原则

2.1 功能原则

突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娱乐、休闲、文化、健身和生态功能, 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 增加绿化面积, 提高土地使用率。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

2.2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突出公园景观规划与大众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营造空间尺度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具有凝聚力和特色的人文景观。

2.3 独创性原则

努力创造独特新颖的公园格局, 明确游览线路, 加强轴线引导, 将各景区、景点、景物等融合于大自然当中, 形成景点、景区、道路统一的“点-线-面”格局和完整的风景游览体系, 达到步移景异、随景赋情、完整而有节奏的游憩效果。

2.4 尊重自然和本土文化, 体现地方风情原则

城市公园是地方风情体现的好地方, 构建城市生态公园应强调保护和继承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和遗产及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其自然的原生韵味和地方的传统文化, 避免开发建设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如兆麟公园内的欧式小品等, 就增添乐历史文化氛围, 形成了地方特色。

2.5 整体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公园不是一个独立的游乐空间, 而是城市绿地系统乃至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 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完善和管理。

2.6 景观多样性原则

保护自然环境, 加强植被抚育, 丰富林相, 突出植物景观, 辅以必要的休息、观赏及服务设施, 达到生态多样、视觉多样和景观多样的效果。

2.7 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强调城市公园绿地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堡垒, 保护和发展乡土植物, 增加生物多样性。

2.8 植物配置科学合理多层次的原则

城市公园植物配置要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 探索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原则是生态完善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

3 传统城市公园生态完善建设的关键技术

3.1 构建稳定、美观的植物群落

植物种类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乡土植物, 加强乡土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发现新资源要注意合理开发, 有计划地引种, 因地制宜地合理增加所缺层次的树种, 使之能快速形成结构稳定、层次合理、观赏性强、舒适怡人的植物群落。

3.2 努力营建保健型植物群落

人类在有限的生命期间能与绿色植物混成一体, 吸收氧气、香气和负离子 (空气维生素、生长素) , 以防治疾病、增强体质, 无疑是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而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广大市民强身健体的重要场所。因此, 营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协调人工干预与自然化过程

改变公园精耕细作的管理传统, 保护自然更新种, 顺应群落进展演替规律。通过人工干预, 合理调整更替公园的植物配置, 加快群落优化过程。

3.4 提高公园绿地的水土涵养能力和改善土壤肥力

尽可能提高公园下垫面 (铺装) 的透水透气性, 新开发的地方采用分散排水方式, 尽量少设排水管, 减少影响绿地水土涵养能力的密闭性铺装, 使天然雨水直接渗透进土层,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内绿地植物总量的承载力;绿地施工过程能及时对土壤作改良, 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3.5 减少并控制环境污染源

公园管理中应严格控制公园内所有废气、废水源和噪音源, 在公园周边建立隔音林带, 减少人为的粉尘污染, 减少园内花木释放花粉可能造成的污染, 同时尽量减少光污染。在公园的建设中, 提倡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材料;减少建设过程中人为的污染。此外, 对病虫害防治逐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减少化学农药的残留污染, 采用无污染肥料。以期为游人提供健康和谐的休闲场所。

结论

随着生态园林城市理念的提出, 城市公园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和现代文明的标志, 城市公园的生态完善规划建设将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因此, 传统城市公园的生态完善规划建设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传统城市公园的生态完善建设也相应展开。如何协调好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挖掘传统城市公园的潜力, 使之重新焕发活力, 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完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16.

[2]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3-56.

[3]生态园林论文续集[C].上海:园林杂志社, 1993, 162.

[4]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及调控[J].生态与环境.

传统公园 篇2

1 中心园林植物造景特点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 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植物作为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元素, 其配置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综合化发展态势。但是就中西传统园林的建造进行分析, 由于气候、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其在植物配置手法和理念上截然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建设和施工手法逐渐形成了彼此融合趋势, 为我国园林建设指明了发展新方向。

1.1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手法

我国园林建设历史悠久, 最早可要追朔至殷周时期, 虽然当时的园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囿, 在应用中主要是供王室和贵族打猎为主的, 其在植物栽培上都是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构成的, 但是其为我国园林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受到我国文化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上主要是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主的建设趋势。虽然汉唐时期的园林建设中人们高度重视树木的栽植, 但是仍然是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为主, 并没有在植物种植中刻意的去改变自然环境。随着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园林体系逐渐得到完善, 形成了虽是人造, 犹如天开的独特风格。

纵观我国古代园林建设特点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植物配置设计思想都是以天人合一为主的,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常都是以自然山水为主, 以模拟大自然景物为辅的园林建设模式, 也就是在很小面积的园林中力求三五成林、咫尺山林的意境。在我国古典园林建设中, 主要的建设目标是做好闪失、林木、水体、道路以及建筑物等结构的配合与关系处理, 但是在工作中, 无论是建筑物、山石、道路以及水体, 都必须要以协调、和谐为主构成, 要能够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从而将这些名字给予科学定义, 这种构造方法与西方园林配置相比较存在着独特的差异性和显著性, 是我国文化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特色。

1.2 西方园林

西方园林的建造历史也相当的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期, 当时在埃及王室已经产生了围墙、规则式水池以及装饰性花园等,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供王室观赏的植物。尤其是在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花卉、植物的栽培与种植技术更是风靡一时, 这也使得庭院建设逐渐形成了综合化、系统化的转变, 逐渐产生了西方园林建造雏形。在西方的园林设计工作中, 它不同于我国的园林设计之处在于它是以规格为标准进行的, 在设计中追求园林设计的规则化, 力求在工作中保护自然风景,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规律性突出, 秩序性明显。这种西方式的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 是以表达人类内心可以战胜自然的心理。

2 传统园林种檀设计艺术对公园的影响

2.1 花坛

花坛是指在具有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 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花卉, 运用花卉的群体效果来体现图案纹样, 或观赏盛花时绚丽景观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它是西方园林中一种古老的花卉应用形式, 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文人园林。在古欧洲最早是作为切花的栽培用地, 后来由于园林风格的演变, 才逐渐形成了多种花坛观赏形式。如中世纪时期英国盛行的花结花坛和。17世纪的法国十分流行的刺绣花坛, 几乎成为当时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并一直沿用至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花坛的形式也在变化和拓宽, 在形式与视觉感受上更为多样。花坛的优势不但在于其优秀的装饰性, 也在于它可以随时更换,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花坛在园林绿地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已成为城市园林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花境

花境是源自于欧洲的一种花卉种植形式, 人们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的交错生长的状态, 运用艺术设计的手法, 将宿根花卉按照色彩、高度、花期搭配在一起成群种植,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花卉种植形式称为花境。随着历史的发展, 花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 虽用于花境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 但花境的基本设计思想和形式仍被保留下来。花境的自然天性使其在某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所营造的自由而热烈的氛围使整个环境都显得生机勃勃。随着某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 许多公园与一些小型的街头绿地都选择花境作为景观营造的方式。

2.3 整形植物

通过植物修剪, 使植物形成并保持设计造型的技术叫植物整型技术, 修建后形成的造型植物叫整形植物。在园林中, 各种规则式的组成要素可以使环境显得宁静而庄严, 植物与建筑相得益彰。作为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过渡, 这种植物应用形式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我国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植物形态崇尚自然、重在表现天然之趣, 与西方园林的整形植物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整形植物多给人整齐和规则的感觉, 极易形成视觉平衡线, 因此在道路隔离带和公园围篱等方面的应用最为多见。

结束语

东西方古典园林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有千秋, 植物应用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分支, 在世界的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园林种植设计与西方的园林文化一直进行着交流与融合。某园林中的许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植物配置实例, 是对于传统植物配置手法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现在的城市环境, 必须汲取古今中外的思想和经验, 融会贯通, 针对人性需求和场地特色进行悉心处理。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开放, 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市场, 给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城市园林建设中也产生了许多中西风格的园林模式, 这些园林工程在设计理念、施工方法和植物配置手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阐述了中西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特点, 着重分析了我国传统园林配置手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植物配置,园林植物

参考文献

[1]朱春艳, 高菡.论川西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8) .

[2]罗康宁.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配置浅析——以广东省清远市区城市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 2011 (6) .

[3]尚晓倩, 吴威.海纳百川群芳荟萃——浅析中西植物设计手法在上海园林中的应用 (之二) [J].园林, 2008 (3) .

传统公园 篇3

关键词:全球化,闽南传统元素,生态,滨水,景观设计

1 项目区位及概况

基地位于同安区政府南侧、福厦路北侧, 东临东西溪, 西临体育馆、健益发展、雅丽幼儿园、第二实小, 南临商会大厦, 北接喷泉广场, 其周边均规划为行政、科教、居住等用地。交通便捷, 可见度高, 区位条件优越, 基地平坦, 用地面积16.4公顷 (见图1) 。

2 分析同安的“母亲河”———东西溪东西溪是同安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 在城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当今同安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对东西溪的整治利用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 研究和探讨东西溪的建设, 对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益的。

3 解读“三大文化”

3.1 传统民俗文化。

同安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 两晋时期开始设县, 是一个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 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传统文化内容相当丰厚, 其中戏曲、舞蹈、音乐、建筑、剪纸、雕塑、刺绣的等民间艺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设计采用传统元素的抽象符号与几何化的现代材料合成的建筑小品, 表现出环境的归属感与地域性。

3.2 绿色生态文化。

绿色生态文化是大文化, 也是全球热于讨论环境文化。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与最小的环境破坏的设计形式多称为生态设计。将生态理念通过设计来解决基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因此我们把大自然生态利益的文化称为“绿色生态文化”, 也是本设计中的一大文化之一。

3.3 环境美学文化。

现代环境美学文化是人类生境与后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结晶, 对调节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审美能力,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环境建设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是将客观物象分解、重构、简化和抽象化, 隐喻着反对权威追求平等、倡导自由、亲近大众和关心社会等抽象特质, 同时也我们政府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路线是相一致的, 并将现代环境美学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相结合。

4 确定主题民族性、时代性和生态性相融

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原点”

民族性:在国际化设计风格的大潮中, 寻回民族身份的认同感。

时代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产物, 其应反应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生态性:是全球环境设计的趋向, 是关系到人居环境的健康问题。

“设计原点”:本来是数学里面的一个基本概念, 后发展成地理坐标概念。不少城市把这个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中, 确定自己的“城市原点”, 在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在全球化、一体化所带来了设计趋同化的背景下, 让设计回归到本原的定义。

5 设计定位

以文化中心为核心广场, 以公园绿地为主体, 将传统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环境美学文化等三大文化叠加融合, 利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与手法, 创造一个集文化欣赏、科普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具有民族性、生态性和世界性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客厅。

6 设计理念

6.1 借鉴后现代主义美学法则, 采用简洁、几何的布局结构, 现代的新材料, 凸显其时代性。

6.2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重点要寻求地域传统的当代延续, 既包含时代精神, 又保持和继承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 创造基于地域民俗的文化公园。

6.3 各功能分区紧凑、明确, 最大可能地保证公园的整体完整性, 力求设计内容的丰富与多样化, 空间的共享与独立性;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多元化需求。

6.4 细部处理上, 利用地方性材料和乡土树种以现代的环境美学和造型艺术相结合, 体现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7 总体布局结构

根据公园及其周边社区现况, 基于以上述中的设计理念进行总结。布局将公园分为一心、一轴、一带、四区的功能结构, 分别是文化中心广场、现代艺术园、“同心园”区、活动棕榈大道、滨水景观带、儿童文化天地、密林生态区。

7.1 文化中心广场。

文化广场以影剧院、图书馆和科技馆等三大建筑所围合的集散空间广场, 广场铺装以福建石材和闽南特色红砖镶嵌而成, 融入具有闽南特色文化的抽象符号, 增强广场的归属感和地域性。大型的雕塑凸显了广场主题性, 广场的树阵即隔离空间又提供休憩场地。广场入口处的建筑小品“文化之门”, 采用花岗岩与传统符号结合而成, 形成了简洁现代的入口形象。

7.2 现代艺术园。

该园中园是利用几何构成美学与现代雕塑艺术相结合, 矩形的绿篱高低错落相互穿插创造丰富的宜人空间, 道路直线交叉便捷、现代, 同时也寓意着一个永恒的数学定律, 即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架空的栈桥改变了人的正常视点, 丰富了空间体验, 雕塑成了为了每个微空中的视觉趣点。三角形喷泉便是该园的空间核心景观。

7.3“同心圆”。

作为同安人的心理体验、感应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回归的场所, 本区块利用规则植物形式和几何的平面铺装以及简洁的艺术小品与同安闽南特色元素符号的碰撞与融合, 创造一个即是现代景观又有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气息的另一园中园。

7.4 棕榈大道。

棕榈大道是一条连接滨水景观带的主要景观大道, 也是公园主要的集散休憩场所之一。大道两侧共有四排形状优美的棕榈树阵, 使大道更为壮观而有气势。整排的灯柱和直线形的地灯让大道的夜景变得更加美丽, 长条形的喷水池是双溪水的延伸, 为大道增添了气氛和景观。大道的东侧有一休憩廊, 作为逗留、休憩、服务之用。铺装上采用花岗岩作为主调, 同时点缀传统元素符号于其间, 使大道多份亲和力。

7.5 滨水景观带。

当今, 水已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 如何保护和利用双溪这一宝贵水资源也是本次设计的重要内容。滨水娱乐区是利用堤岸内移, 将滨水引入的一个亲水区, 让人们体验双溪所带来的更多乐趣。该区水域部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 并用木栈道和护栏杆加以围合, 栈道外围为东西溪。由于现状高差存在, 故采取台梯, 逐渐亲近水区, 体验水带来的乐趣。水体上方的观景平台是棕榈大道的延伸, 是观景点也是景观点, 区内还布置了满足现代人休闲生活的滨水吧屋。

7.6 儿童文化天地。

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肩负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 从小打好科学基础是首要任务。大部分里孩子正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环境中,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 我们必须要融入一定量的科普教育的分量, 培养他们的环境观念, 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鼓励他们动手去做, 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位于雅丽幼儿园和第二实验小学东侧, 空间场地相对独立、围合并与城市密林相接的空间, 是一处用于儿童科普、启智玩乐的儿童天地。

7.7 密林生态区。

城市密林能够调节气候、符合审美需要、涵养水源、净化空气, 还是人运动休闲场所以及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教育基地。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新理念, 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绿色文明”。城市密林设计旨在把大自然密林生态形式引入城市, 发挥其生态效应, 也让人们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感受林中休闲的乐趣。

8 结语

对于国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而言, 更需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渗透与覆盖, 一方面要积极接受外部信息、资源和技术, 借鉴国外先进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手法;另一方面又要挖掘和展示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 固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 按照现代人的审美取舍与生活方式, 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现代景观。本设计强调对传统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环境美学文化等三大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结合当地人的休闲生活习惯, 设计出富有时代特征与生态效应的地域景观

参考文献

[1]董科儿.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前期分析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8-04-01.

传统公园 篇4

峨庄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太和镇峨庄乡, 面积约为6 800 hm2, 2012年12月份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内景观资源众多, 其中包括泉涧溪瀑、古树名木等自然景观, 以传统民居、风土民俗、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为主的资源, 拥有着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好的基础。森林公园具有较好的艺术文化氛围, 是山东省内知名的美术写生、摄影基地。

截至2015年底, 经国家林业局准予设定的国家森林公园共有826处, 但以古村落为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却如数家珍。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内有6个古村落村庄, 这些村庄是鲁中山区民居的典型代表, 建筑间数约1 500间[1]。基于这一优势, 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更要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景观资源, 突出自己的特色, 避免与周边国家森林公园同质化竞争。

2 传统民居的特点与现状[2]

2.1 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

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内有6个传统村落, 这些村落的民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鲁中山区传统石砌民居, 这些石砌民居依山而建, 建筑屋脊纵横交错, 高低起伏, 石板铺成的街巷, 曲径通幽。房屋多就地取材, 以石头垒成, 麦秸、茅草苫顶, 注重实用性。民居屋顶的檐板石长1 m左右, 很是特别。

2.2 传统民居的使用状况

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内部为古村落, 尚未进行任何保护和整治工作, 建设开发导致一定的遗产破坏。现存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再加上建造时建筑技术、材料和经济原因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现存建筑存在质量差、年久失修等各方面问题。有的已完全损毁, 建筑原本面貌已无从考证, 仅留有部分山墙和台基;部分残损情况比较严重, 即将坍塌;有的局部残损, 或经过后期的改建, 建筑已失去原本面貌。

由于现存很大一部分建筑已无法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难以适应现存的生活环境, 当地居民不得不对建筑进行改造和维修, 但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存在很多随意加改建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沿街的部分传统民居几乎是推倒重建, 建筑材料、体量、风格与原有建筑差异较大 (见表1) 。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长期的无序开发和管理不到位, 导致峨庄国家森林公园传统民居现存问题进一步加深。峨庄乡把写生基地作为本地重要的一个支柱产业, 写生基地大肆建设, 同时旅游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保护方面缺乏强制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督, 很多传统民居成为现代旅游业的牺牲品, 多层的“高大”建筑拔地而起, 与当地自然景观格格不入。

3 基于旅游开发的保护与再利用对策

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 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 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必须加以有效保护。笔者认为应从保护理念入手, 对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与再利用措施。

3.1 保护理念

1) 动态保护:动态保护指出面对经济、文化等外来力量的冲击, 传统民居的保护不能只是停留在保存的状态, 而是要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和谐统一。主要侧重于保护的发展性。

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绝大多数的传统民居由于有人居住而具有了“生命”。传统民居不是文物性古建筑, 保护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不支持原封不动地把其原有特征保存下来, 而是要将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相协调进行, 注重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同步进行。在不改变建筑尺度和建筑外墙的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 更新其室内设施, 改善采光、通风、防火、防潮, 完善采暖设备和卫生淋浴设备等, 延续村落原有历史风貌, 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 静态保护:在乡土建筑的保护中主张对乡土建筑及村落的全部环境因素进行保护, 包括能够反映和体现乡土建筑价值的所有物质和文化因素。静态保护理念体现了对乡土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保护, 希望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理想化地保存并维持下去。

对于张春兰绣楼、武举楼等历史建筑, 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以及关帝庙、戏台等被设置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 要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按照建筑原貌进行修缮。为了保证历史建筑和环境的原真性, 应对其所处的整个环境系统进行保护。

3) 有机更新:“有机更新”理念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城市传统街区改造时出现的一种更新理念, 由吴良镛先生提出。建筑重在意境与文化的回归, 用现代建筑形式表现传统建筑的思想和感觉[3]。

峨庄国家森林公园每年接待高达30万人次的游客数量, 是全国重点美术写生基地, 极大地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在街道交通枢纽和干道两侧做一些功能多样性的改造以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这种商业开发是完全应当甚至必要的。居民自发形成的开发利用应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对于极个别已然存在的砖砌建筑、多层混凝土建筑, 在街道两旁“赫然屹立”着, 在风格、材质、色调上都与整个社区格格不入。对严重影响整个村落历史风貌的街道两侧现代建筑, 必要时应当拆除重建。沿街建筑应在保持传统民居整体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新建, 对于残损严重、已坍塌的建筑进行拆除后, 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设计, 保证立面形式、尺度、材质、颜色和做法不过度偏离原有建筑类型的基础上, 进行适宜民居的建筑重建。内部进行适应性的功能布局和引进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这种方式既暗合了原始风貌的建筑外观, 又体现简约现代的建筑理念。

3.2 再利用实施策略

居住功能是传统民居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而且绝大部分传统民居都一直延续着它的这一主要功能。但是在钢筋混凝土充斥着人们眼球的时代, 传统民居的功能布局程式化, 基础设施不足, 采光通风条件欠佳, 已经不能满足居民越来越高的居住要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务工, 带来的是古村落的空心化。在保持传统民居居住功能的同时, 通过强调其公共属性, 引导传统民居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1) 展示功能:山东省自2014年起, 开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希望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博物馆, 收集和展览具有当地特色和群体记忆的传统文化,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古村落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将保持着原有历史风貌、年代久远又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民居进行功能转换, 改造为各种类型的博物馆, 展示在明清时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家具陈列等。在这里, 人们可以体验过去的生活, 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气息, 近距离地感知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古色古香”。

2) 商业功能:峨庄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全国美术写生基地和很多高校艺术写生的首选地有其特殊性, 需要大量开发它的社会公共属性。加快改造传统民居, 将其功能置换为民宿、农庄、休闲中心等商业功能, 为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工作做充足的经济支持。必须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 在建筑风格上保持民居的传统风貌, 在内部做成更符合现代尺度的功能空间。在保持传统民居原真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适用性, 使传统民居呈现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古韵新风。控制古村落的过度开发, 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使国家森林公园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 创意文化产业入驻:鼓励艺术家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入驻, 他们对城市的建筑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将比普通人更加地深刻, 对提升传统区域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具有很好地引导作用。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具有全国美术写生基地的标签, 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云集于此, 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提供艺术创意产业园区, 供艺术家交流活动, 相信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入驻, 可以衍生出很多和艺术家生活和各种创意产业相关的服务业, 为峨庄国家森林公园的繁荣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4 结论

传统民居不只是峨庄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的一部分, 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历史的宝贵资源, 不能简单地套用旅游资源观。因此, 要充分地了解传统民居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把握其特点, 并形成对策逐步落实。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 延续原有街巷系统与院落肌理, 进而延续原住居民社区的生活传统。

[ID:003485]

参考文献

[1]王永娟, 任继辉.艺术之乡:中国峨庄[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

[2]徐健生, 李志民.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及其现代传承初探[J].华中建筑, 2012, 30 (9) :141-145.

传统公园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祥云公园

1 前言

社区公园是居民经常利用与享受的一种绿化系统, 以人们与自然共存为目标, 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 为一定居住范围内的居民服务, 并为居民提供游览观赏、休闲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等活动的场所[1]。

社区公园作为独立的利民公共场所和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上不仅要注意因地制宜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更要注重附近居民的需求功能。社区公园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一样, 要不断创新, 在不同环境中做出不同的设计。在传统文化符号被景观设计遗忘的今天, 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与社区公园设计进行融合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 祥云公园设计构想与理念

2.1 祥云公园用地分析

祥云公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西南红牌楼, 逸都路与龙华北路交会处, 北侧为社区干道, 东侧为龙阳街, 占地面积为1.8 hm2, 四周都是居民社区, 其所服务的社区包括双丰社区、北部龙爪社区, 总面积约为45 hm2, 流动人口10 623人, 常住人口5 322人。

祥云公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四周居住的社区居民, 其中以离退休的老年人、儿童、家庭主妇为主。由于社区公园具有开放性, 因此相邻社区的居民也可进入。相对于城市综合性公园、街旁绿地等, 祥云公园作为社区公园来说, 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2 设计构思

“飞舞的凤凰, 永久的祥瑞”传统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 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传统艺术, 并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与符号。传统吉祥符号是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 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情感色彩。“吉者, 福善之事;祥者, 嘉庆之征。”吉祥如意,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千古永恒的希望和追求, 更是一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2.3 设计理念

(1) 参与性

对于现代人而言, 单纯的观赏性景观已无法满足对环境景观的要求, 而参与性的景观却十分受欢迎[2]。在祥云公园的设计中, 融入了很多景观小品, 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公园的参与性或娱乐性, 更好地服务于居民。针对服务居民的广泛性, 可分为中老年、青年、青少年、儿童等不同人群, 做出具体的设计。

(2) 生态性

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 要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 合理开掘布局[3]。在祥云公园的设计中非常注重生态性, 在整个公园的规划上保留了大量的原有植物, 合理地利用园区的每一份资源, 以免造成因植物的损失而带来的环境影响。

(3) 传统文化符号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祥云、龙凤纹样正好迎合了社区居民追求幸福、长寿、喜庆、吉祥的主题, 而且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针对传统文化符号传承的祥云公园设计如下。

(1) 从整体设计理念及功能划分上入手。在园区进行功能分区与分布时, 在保证园区基本功能健全的同时把祥云、龙凤纹样融入其中, 更好地适应居民潜在期望祥瑞的心理感受及生活方式。根据该社区居民的使用习惯, 将整个园区分为入口广场区、祥云广场区、景星庆云中老年活动区、云起龙骧儿童活动区、云窗雾阁家庭集聚区五大区域, 由于整个园区为长方形, 所以把凤凰纹样进行抽象化 (见图1) , 利用柔和的曲线打破原本规整的园区结构, 使用蜿蜒的道路对区域形状进行修整, 并在每个区域之间设有互通的道路, 使公园的使用者能够在园中随意穿梭, 给其带来舒适感与归属感。

(2) 从景观细部设计上入手。在园区功能分区及分布确定好后, 就要着手于景观细部的设计, 包括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设施等一系列的设计, 运用设定好的主题, 把祥云、龙凤纹样进行打散重组的构成方法运用到设计当中 (见图2) ,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符号的神韵, 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能够充分体现注重创新原则。

(3) 从植物配置上入手。植物配置是社区公园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选取植物上, 把植物的种植理念和种树寓意内涵融入到设计理念中, 根据设计需要合理地安排植物的种植与配置, 塑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3 祥云公园规划设计

祥云公园作为社区公园, 它的建造应该给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带来不同的体验。其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祥云及龙凤纹样, 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期盼吉祥平安的心理, 另一方面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园区的规划上, 引用了这两种符号, 园区的平面图宛如一只飞舞的凤凰 (见图3) 。祥云公园分为入口广场、祥云广场、景星庆云、云起龙骧、云窗雾阁区 (见图4) 。

3.1 功能分区

(1) 入口广场

祥云公园采用的是沿街的布置形式, 这种形式是将绿化空间从社区引向外部空间, 与城市街道绿化相连, 这种地理位置的选择既能为居民服务, 也可以吸引更多外部社区的居民, 使用率较高。主入口设置在逸都路与龙华北路的交叉路口, 这样能够更明确地提示居民与行人这块用地是作为公园来使用。主入口广场呈阶梯状, 能够有效地分散人流量。

(2) 祥云广场

祥云广场是园区的次入口广场, 其中祥云雕塑、水幕、植物相结合的设计足以吸引人们的视线, 祥云雕塑的设置更能简单明了地展示整个公园的主题, 并且直截了当的表明公园的设计理念。

(3) 景星庆云

景星庆云区的规划以点状分布为主, 宛如夜空里的星星, 其中贯穿着祥云的纹样, 如景星庆云, 吉祥如意。整个空间是给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区域在, 锻炼是老年人在社区公园中的需求之一, 老年人的锻炼多以健身为主, 基本以集体活动形式出现, 所以需要的空间尺度也较大, 根据这一点设置了多功能的庆云广场空间。该广场适合各类综合性活动, 如跳舞、打拳、表演等。由于没有植物的大型空间对于老人来说没有亲切感, 所有在庆云广场的设计中, 运用植物把空间进行分割, 部分供老年人使用, 部分可供聚会等大多数人使用。

(4) 云起龙骧

此分区的主要功能为儿童活动场所体育运动区。运用“云起龙骧”是影射期盼儿童及青年人能够在各个方面取得进步和成功.这个区域主要包含裁月镂云、云起儿童广场、龙骧运动广场3个部分。其中的裁月镂云区 (见图5) 是整个园区的设计重点之一, 它的设置增加了整个区域的趣味性。利用祥云的设计主题, 通过修建整齐的植物布置成迷宫, 即可以作为景观小品还可以作为儿童的活动场所。儿童进入迷宫不仅能通过兴趣获得快乐, 还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和判断力, 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通过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 促进智力增长, 而且能培养儿童间的互相交流。

(5) 云窗雾阁

此区域主要强调的是生态这一设计理念。公园内的绿色植物种类多, 植物、草坪等植物材料使绿地空气负氧离子积累, 使园区内的空气新鲜, 适宜活动。在公园中种植的多种芳香植物发挥出的芳香物质, 具有提神醒脑、舒经活血、杀菌的功效, 能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 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保证人们的呼吸和空气的清新, 使生态居住区得到补氧增氧, 环境更舒适[4]。

此区域主要包含云窗池和雾阁亭两个部分。云窗池 (见图6) 是旱喷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设计, 形状为圆形, 旱喷四周有座椅, 整个云窗雾阁区是为家庭聚会提供的生态区, 座椅的设计是为了家长可以看护在旱喷中玩耍的儿童。旱喷池中设置了半圆镂空的雕塑成祥云状分布, 不仅加强了美感, 而且从上方看雕塑与裁月镂云景观小品形成呼应, 此外整个云窗池又如海上的帆船, 寓意一帆风顺。这样多功能的休闲区域也给公园的使用者带来了温馨祥和的心理感受。

3.2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作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社区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而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风格上的地方性[5]。园区的设计主题影响和控制着整个园区的物化景观, 植物景观设计应该通过植物的品种、形态、色彩、构图等来烘托公园的主题氛围。

广场植物选择了一些适应成都天气及土壤的花灌木, 比如杜鹃、金叶女贞等, 给广场添加色彩来吸引居民的目光, 在植物分布上, 采用了拼接成祥云图案的形式来体现传统文化传承这一设计理念。

作为串联社区公园中各空间的道路, 其周边环境的营造是很重要的。公园的道路植物选择适应成都气候和土壤, 并有芳香保健作用的植物造景。上层乔木为白玉兰、广玉兰相间种植;中层灌木以月季、含笑为主, 成丛成片至乔木边缘;下层冬麦、吉祥草成片种植, 形成完整的道路植物景观带。

裁月镂云植物景观小品运用含笑、小叶女贞、栀子花, 把它们修剪形成祥云图案的迷宫 (见图5) , 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儿童娱乐的需要, 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围合园区的花坛 (见图7a) 采用了祥云纹样进行组合, 花坛中种植吉祥草、杜鹃、金叶女贞等。

3.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祥云公园紧邻城市主干道, 对外交通便捷, 根据其周边环境设置了5个出入口, 分别设置在西南主入口、南侧次入口、东侧次入口、东南侧次入口、北侧次入口。并保留了原有的地下停车位, 方便外来居民使用。园区内的道路主要分为一级主路、二级次路、三级小路。一级主路宽4 m, 主要是用于人群的集散以及作为消防通道;二级次路用于居民的日常游览, 宽2 m, 设置在园区内个别功能区与主路之中;三级小路用于联系各个功能区, 宽1.5 m。

一级主路的铺装采用广场砖路面, 利用砖在地面上拼出祥云的图案, 让公园的使用者时刻体会到祥云这一主题;二级次路采用花岗岩路面结合卵石素拼路面;三级小路部分采用素拼卵石路面, 利用不同颜色的卵石在路面上拼出各式各样的祥云图案, 让传统文化在公园的各个方面都得以运用。

3.4 公共设施设计

祥云公园所涉及的管理系统主要是围栏及井盖的设计。围栏和井盖既然属于祥云公园的一部分, 在设计上当然要紧扣主题, 都要以祥云图案为主, 通过打破、重拼的方式设计出紧扣主题的作品。在井盖的改造时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祥云图案, 及祥云公园字样。垃圾箱 (见图7b) 的设计是把祥云图案立体化, 设计出符合市政要求及主题的垃圾箱, 使整个公园具有整体性。

休闲凳 (见图7c) 在社区公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区域都要设置。云窗雾阁的生态椅, 把座椅和植物相结合, 不仅符合了云窗雾阁的生态主题, 而且把居民带到真正的自然中, 感受植物的包围。云期雨信的圆圈椅, 是通过植物的围合而成, 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给情侣们提供了幽深的空间。

指示牌 (见图7d) 包括道路指示牌、警示牌以及看板牌。为了使园区更具有整体性, 在这些指示牌的设计上, 也融合了祥云图案。通过简洁的祥云图案在公共设施上的运用, 能够直观有效的传递给公园的使用者公园的主题。

4 结语

社区公园作为独立的利民公共场所和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祥云与与现代景观设计巧妙的融合, 以参与性、生态性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为设计理念, 祥云为主题, 将园区进行功能分区, 且最终的设计平面图使用“凤凰”的形状, 象征着祥瑞, 在心理和视觉上给居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从局部到整体都始终围绕的主题进行设计, 在满足各个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孟刚, 李岚, 李瑞冬, 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5-11.

[2]樊宇.关于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和布局的综述[J].现代园艺, 2011 (5) :82.

[3]袁媛, 杨柳青.浅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发展方向[J].现代装饰:理论版, 2011 (2) :108.

[4]李承承, 郭高燕, 李先源.浅谈社区公园的功能和特点[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0 (1) :64.

传统公园 篇6

1 场地的历史

1293年秋, 元世祖忽必烈从上京归来, 看到无数船只停泊码头, 船帆遮天蔽日, 极为壮观, 遂赐名“通惠河”, 由于西高东低, 共设了5处闸, 最为出名的就是二闸即庆丰闸, 除了漕运功能外, 二闸一带还因景色优美, 成为京城百姓和文人墨客踏青聚会的风景胜地, 自古有“北方秦淮”之称。光阴荏苒, 春秋更迭, 虽然河中已没有了“百船聚泊, 千帆竞渡”的景象, 但数百年积累下的故事与传说,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通惠文化。

2 场地的状况

通惠河庆丰公园, 以闻名于此的庆丰闸而得名, 位于通惠河的西段, 东三环国贸桥的两侧, 与北京商务区CBD隔河相望。全长约1700m, 宽70~260m不等, 分为东、西两园, 面积26.7hm2。改造前这里有16家企业, 783户居民。与河北岸高楼林立、国际高端企业云集的CBD相比, 南岸的发展非常滞后, 环境脏乱, 人员复杂, 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 庆丰公园设计理念

作为周围城市密集区内唯一的生态绿岛和CBD的绿色屏障, 公园正好处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中间是八百年历史的漕运河道和众多的文化遗迹, 而对面是代表着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摩天大厦, 如建外SO H O、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 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与重要。因此, 庆丰公园承担着传承历史文脉, 彰显现代都市景观, 突出绿色生态, 满足大众休闲等各种功能的现代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同时体现出城市与自然共生, 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特点, 设计既真实保留并延续了场地内的历史文化信息, 又融入了城市现代风格和现代生活的需求, 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4 总体布局

公园分为2个区:北部临河的滨水景观区和南部的生态休闲区。

4.1 滨水景观区

为临河的40m区域, 首先将原来的第2道混凝土挡墙拆除, 形成了3层错台式滨水活动空间, 视线开阔, 使人们可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亲水、望水和远眺, 突出看与被看的互动体验。所有的景点及广场设计处处体现出与对岸CBD的景观轴线的延续与呼应, 特别是大通帆涌广场和观景台2处主要节点, 所对应的分别是对岸航空集团花园轴线及未来的CBD中央公园轴线。沿滨水步道每隔45m, 设1个船形眺望台, 可近观漕运河, 感受昔日繁华;远望都市新景, 如一幅都市蜃楼的长卷图画, 体会古今交汇, 感受时代变迁。

4.2 生态休闲区

公园南侧以体现绿色生态为主, 为CBD提供天然的绿谷氧吧。恢复昔日“无限幽栖意, 啼鸟自含春”的宁静朴野的环境气氛, 营建山谷水溪, 环绕丰富的自然景致。一条叠水花溪串联三个花谷分别为樱花谷、海棠谷和丁香谷, “清流萦碧, 杂树连青”。沿溪设京畿秦淮、二闸诗廊等多个文化景点, 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 体会当年晴川烟雨似江南般如画的景致。

5 细节设计

5.1 改变断面结构, 强调互动与联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 通惠河作为城区唯一的排污、排洪的通道, 水利部门将河道整体硬化成为了排洪沟, 设了20年和50年一遇的2道5m高的重力式混凝土挡墙, 完全阻断了河道与城市、与人的交流与联系, 这种铜墙铁壁式的水利工程, 毫无景观可言, 除了日常维护用的巡河路外, 没有任何活动空间。因此, 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生硬的竖向结构, 以修复被断裂的联系。设计者将第2道挡墙整体拆除后, 整体向外延伸, 形成了3层景观台地, 每层平台都拓宽至10m, 增加了滨水活动和停留的区域, 最大限度地发挥滨水空间的优势。并沿线设计了9个船形眺望台和多个三角形台阶广场, 可坐可望, 聚会健身;通过恢复古河道可通船和游憩的功能, 使城市生活与河流形成交融互动的整体联系。

5.2 以船和帆为主题的特色小品

“舳舻蔽水, 帆樯林立”是当年通惠河留给人的印象, 在《漕运图》和《京师胜景图》中也都有所体现, 因此, 提炼船和帆为设计主题, 古意新诗, 以现代的材料和新颖的艺术造型, 形成本公园独具魅力的景观小品, 如波浪形的大通帆涌广场、群帆雕塑、帆型灯等, 形成视觉的亮点, 使公园不仅成为一个生态的场所, 同时也是精神和艺术的场所。

5.3 点缀历史文化景点

结合公园的总体布局, 点缀和展示体现通惠文化的景点, 如京畿秦淮、大通帆涌、庆丰古闸、文槐忆故、二闸诗廊等。首先提升庆丰古闸的遗址展示功能, 通过《二闸修契图》和修建史, 图文并茂地了解这段已经逝去的历史。另外, 相传曹雪芹往来于香山与通州之间, 时常在现存1株数百年的文槐树下, 品茶吟诗, 以此为据, 形成“文槐忆故”景点, 二闸诗廊内设有历代描写二闸景色的诗篇。

5.4 铺装特色

庆丰公园铺装材料采用石材、麻面透水砖、木材等。在节点处用金属、瓦花等加以点缀。景观道路的地面铺装注重和绿色环境融为一体, 通过几何形线条向绿地延伸结合, 形成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烘托出公园的整体性。铺装材料上, 强调唤起传统意识的黑白灰有机组合, 以时尚规则几何形的铺装形式反映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在以人性化为前提的设计下强调块料、砂、石、木等面层带来的丰富的空间感受。

通过景观设计, 赋予了城市新内涵和新的功能, 同时又唤起了人们对数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古河道悠久历史的记忆, 使这一地区重获新生, 又成了一个充满活力, 吸引人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滨.昔日旧码头今朝滨水园——丹麦哥本哈根市港口公园艺术设计探析

上一篇:新型会计体系下一篇:高压防雷接地技术